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有毒食品

有毒食品

時間:2023-05-30 09:36: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毒食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有毒食品

第1篇

[關鍵詞]有毒有害的標準認定 有毒 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 成罪的影響

一、有毒、有害的標準認定

《刑法》第144條規定: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處罰。

可見,法條的重點是圍繞著有毒、有害展開的,那么有毒、有害的標準的認定必然會影響到定罪。何謂有毒、有害,其有無一定的標準,必將會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非食品原料本身有害還是食用后有害

1.本身有害但是食用后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對于那些本身有害但是食用后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的非食品原料摻入到食品中是否屬于本罪中有毒有害的范圍?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并不會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并沒有達到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有毒、有害的標準,如果不符合衛生標準,可以用一般的質量監督管理法規進行規范。如氰化物為有毒物質,糧食中均含有一定量氰化物,而糧食是生活必需品,但應該注意的是,在食用的糧食中所含氰化物不得超過一個相對的數值成指標,即不致危害人體健康。糧食中氰化物(以HCN計)含量規定的標準為5mg/kg,符合這一要求,就符合衛生要求,不會構成對人體的危害;否則就會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所以用符合衛生要求的含有氰化物的糧食所制成的糕點,并不是有毒有害食品。

2.本身無害但是食用后會給人體帶來危害。有些非食品原料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危害,但是當它摻入到食物中被人們食用后就對人體產生了危害結果,這種情況下能否認定該非食品原料是有毒有害的呢?例如,有些牛奶生產商為了提高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將廢舊的皮鞋進行處理后提煉某種含氮物質添加到牛奶中,這種牛奶被人們飲用后對人體產生了一定的危害,其無疑已經產生了危害結果,但是否就此認定該廢舊皮鞋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呢?在這里對于本身無害的非食品原料我們應該分情況來討論:(1)對于那些有著特殊體質,對于某些物質會過敏的人,其食用了含有某種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后對健康造成了損害,而普通人食用后并不會造成危害結果,那么我們認為這種非食品原料并不符合有毒有害的標準,其具有個別性,但因其是非食品原料,應該由其他行政法規對其進行規范;(2)對于那些本身無害,但是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人體食用后會造成損害而依然將其摻入到食品中,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傾向于將其認定為符合有毒有害的標準,但若生產者或銷售者并不知道或者不可能知道其食用后會對人體造成損害,那么從行為無價值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下,不應認定其為有毒有害,而是通過一般的食品安全法規去規范。

3.本身有害且食用后也給人體帶來危害。有些非食品原料其本身有害而且食用后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這里就幾乎毫無爭議地認定其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對于生產者和銷售者的主觀認定,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不知道該非食品原料有害也不妨礙其成立有毒有害,對于本身就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生產者和銷售者有義務去了解該原料的屬性和安全性,不能因為主觀上的松懈而減輕其責任。比如將蘇丹紅加入到燒烤類食品中,將福爾馬林加入到生鮮食品中,其均符合有毒、有害的標準。

(二)質、量上的要求

1.質的要求。對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質上的要求包括:首先,摻入食品中的對象應是“非食品原料”,如果將食品原料摻人食品中,即使由于某種原因,如被污染、變質,致使對人體產生毒性或者造成損害,也還是“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而非“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不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其次該非食品原料必須在人體食用后能夠造成危害結果,排除個別人的特殊體質所造成的危害結果,這一點已經在上文作了詳細闡述。

2.量的要求。食品中不應含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但這并不是說食品中不能含有任何對人體有害的成分,而是說有害成分的含量不能達到能夠造成人體健康危害的水平。有些非食品原料本身確實有害,但是其在量上還不足以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損害或者威脅,那么這種非食品原料并不符合有毒有害的要求,不能將其作為入罪的前提條件。

綜上,對于有毒、有害的標準界定,本文認為是非食品原料在質、量上符合食用后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且其本身有害或者雖無害但是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結果的危害性,則認定該非食品原料為有毒、有害。

二、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

(一)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范圍

我們關注到了非食品原料有毒、有害的標準,那么這些非食品原料通常是以什么樣的形式摻入到食品中的,也值得我們在這里進行一番討論。

1.非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現在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食物中,尤其是那些加工類食品中,《食品安全法》第99條對于食品添加劑定義為: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目前,我國食品添加劑依照其用途來進行分類,包括:為增強食品營養價值而加入的營養強化劑;為保鮮加入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為改善品質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粉、增味劑、甜味劑、疏松劑等;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消泡劑、脫膜劑、乳化劑、穩定劑等,以及生產輔助材料如鹽、堿等。而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通常混充為食品添加劑摻入到食品中,其實質為非食品添加劑,常見的如工業酒精、工業染料、色素、化學合成劑等。

如蘇丹紅作為一種工業色素被添加到燒烤類食物中,就是一種非食品添加劑。又如湖南長沙市的一些無生產、化驗設備和制醬原料的“三無”作坊生產的醬油,均是采用醬色兌水加鹽制成。所謂“醬色”,是指用制藥廠的廢棄料,加上尿素和燒堿熬制而成,內含大量4―甲基咪唑,人體過量攝入,將對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2.藥物。藥物本身也是非食品添加劑的一種,但是因其特殊性在這里單獨討論。食品是不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即使是保健食品,其也必須與藥物區分開來,而有些廠家或商家為了增強保健食品的特殊功效或者為了使食品變得更加美味而讓人們產生依賴性,在食品中摻入藥物,嚴重危害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侵犯了其知情權。

《食品安全法》第50條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的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公布。第51條第二款規定: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對人體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必須真實,應當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產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須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

那么如何區分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呢?主要有酸棗紅、鳥梢蛇、牡須、甘草、羅漢果等。而像罌粟這樣的物質則不作為食品,主要作為藥品使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以應當將其界定為。

3.主要原料。以上的非食品添加劑和藥物都是作為一種配料摻入到食品中的,其在食品中的含量或者比重往往比較小,當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作為食品的主要原料摻入到食品中時,它就成為了該種食品的主要原料,在食品的組成成分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利用工業酒精加自來水、食用酒精混合的方法配制成食用白酒。之后,到市場上銷售。當消費者飲用白酒后,先后有多人出現急性甲醇中毒,嚴重者死亡,輕者重傷,雙目失明。顯然在這個案例中,工業酒精直接成為了白酒的主要原料。

(二)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添加范圍

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往往并不是直接添加到食品中去的,如前文所述,有可能其先作為一種添加劑,然后可能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途徑添加到最終的食品中。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在間接途徑中往往先被摻入到以下物質中,然后成為食品成分中的一部分。

1.禽、畜飼料。在飼養場,為了縮短禽、畜的生長周期,增加它的瘦肉,使禽、畜更加符合市場的要求,飼養主會在禽、畜的飼料中添加一些有毒、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劑,禽、畜食用以后,這些有毒、有害的物質就殘留在了它們的體內,當它們成為食物被人們食用以后,這些有毒、有害的物質就進入了人體內,進而危害到人體的健康。例如用含有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的飼料喂養生豬,以提高生豬的瘦肉率,當這些生豬被屠宰后流入市場,人食用后就會出現頭暈、嘔吐、手發抖等中毒癥狀。

2.食品添加劑。有些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先添加到食品添加劑中,然后該食品添加劑再添加到食品中,從而使該食品成為有毒有害食品。在沸沸揚揚的三鹿奶粉案件中,其中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三聚氰胺就是先和麥芽糊精一起為原料制成專供在原奶中添加的蛋白粉,然后三鹿集團再將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添加到原奶中,從而使三鹿奶粉成為有毒、有害食品。

3.生鮮食品中。在菜市場、超市等這樣一些販賣新鮮食物的地方,有些商家為了增加食物的視覺效果或者保鮮效果,讓食物看起來更新鮮或者保質期更長,可能會在食物上添加一些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例如在金華毒火腿案中,為了防止火腿的變質,是火腿的肉質看上去更加鮮美,生產廠家不惜用兌入“敵敵畏”的水浸泡火腿,產生了重大的危害后果。

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對于成罪的影響

基于以上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認定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起到了區分罪與非罪,區別此罪與彼罪的作用。

(一)罪與非罪的界限

在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客觀方面要求其在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在這里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量并沒有達到足以對人體健康產生實際危害或者產生危害的可能性,那么其在量上不符合要求,就不能對其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假若銷售金額不足5萬元,那么該生產者或者銷售的行為就不能構成犯罪,只能對其通過相應的行政法規進行處罰。

(二)與不符合衛生標準的界限

與三鹿奶粉案件中的蛋白粉生產者不同,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中,涉案的被告人被法院判決的罪名是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罪。同樣的因為奶粉質量不合格導致嬰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為什么會定不同的罪?其本質原因就在于阜陽奶粉案中生產者和銷售者都明知國家對奶粉中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含量標準有明確規定,卻違反了這一規定,生產者是明知這些標準,而在生產環節進行以次充好、冒充達標,銷售者是明知偽劣產品而予以銷售,他們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制售偽劣奶粉,因而被以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罪定罪。

在這里區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罪的關鍵就在于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若界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且符合前罪的其他要件,那么就成立前罪,否之,就成立后罪。在三鹿奶粉案中,添加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三聚氰胺,在阜陽奶粉案中,原料中蛋白質含量嚴重不達標,所以導致了不同罪的結果。

四、結語

上文對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為進一步認定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打下了基礎,以此為基點解決其罪名認定中的客觀方面的界定,從而進行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和客體的界定,使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認定變得更加清晰明了。本文中提出的有毒、有害標準的界定和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的相關觀點,希望為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趙秉志.新刑法典分則適用叢書――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135.

[2]馬克昌.外國刑法學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66.

[3]王玉玨.第144條中“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合理定位――以近晚食品安全事件為例.法學,2008,(11):155-156.

[4]陸正云,劉福謙.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認定與處理.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173.

第2篇

鑒別食品包裝是否有毒性可用下列方法鑒別:

1、用水檢測法。把塑料袋放入水中,觀察。無毒塑料袋放入水中后,可浮出水面,而有毒塑料袋是不上浮的;

2、手觸檢測法。用手觸摸塑料袋,有感者無毒,否則有毒;

3、抖動檢測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拍一下,發出清脆聲者無毒,反之則有毒;

4、火燒檢測法。可以把塑料袋剪去一條邊,用火燒,有毒的不易燃燒,無毒的遇火容易燃燒。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常識: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亦有不同別稱,包括“圓雪(鱈)”、“仿雪(鱈)魚”、“白玉豚”、“牛油魚”等。油魚屬帶鯉科魚類,常見于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

危害:油魚身體有20%左右是油脂,這些油脂都是人體難以吸收的“蠟酯”。市場上常用油魚冒充鱈魚,兒童吃了之后會腹瀉拉油。

2.毒膠囊

常識: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工業明膠。一些不良企業以此為原料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藥品企業,進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業加工時,要使用含鉻的鞣制劑,因此這樣制成的膠囊,往往重金屬鉻超標。

危害:長期大量的攝入容易得一些慢性的疾病,比如說像糖尿病、高血壓這一類的疾病,同時容易誘發腫瘤。

3.地溝油

常識:是指將劣質、過期、腐敗了的動物皮、肉、內臟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后生產出來的油或是下水溝中的油膩臟物經熬煮提煉而成。

危害:它含有大量毒素,如果食用,其致癌、致畸的毒性將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4.蘇丹紅

常識:蘇丹紅是人工合成的親脂性偶氮化合物,屬工業染料,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劑。

危害: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其歸為三類致癌物,即動物致癌物。

5.福壽螺

常識:瓶螺科瓶螺,屬軟體動物,外形類似田螺。貝殼短圓右旋,有4-5個螺層。為雜食動物,主要喜歡吃幼嫩的植物。在很多地方是入侵物種和農業害蟲,對水稻、水邊種植的甘薯等危害很大。被人工養殖作為人類食品。

危害:食用未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最明顯的癥狀就是急性劇烈頭痛,并伴有發燒等癥狀,其次是脖子僵硬,皮膚疼痛,還有出現惡心、嘔吐等,嚴重的還會引起死亡。

6.人造蜂蜜

常識:造假分子有的用白糖加水加硫酸進行熬制;有的直接用飴糖、糖漿來冒充蜂蜜;有的利用糧食作物加工成糖漿(也叫果葡糖漿)充當蜂蜜。造假分子還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劑、甜味劑、防腐劑、香精和色素等化學物質。

危害:假蜂蜜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齲齒、心血管病患者喝了還可能加重病情。

7.瘦肉精

常識:一類動物用藥的統稱。它能夠促進瘦肉生長、抑制動物脂肪生長,是一種非常廉價的藥品。瘦肉精讓豬的單位經濟價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險的副作用。

危害:瘦肉精在豬體內的殘留量都很大,通過食物進入人體,會使人積蓄中毒,輕則導致心律不整,嚴重一點就會導致心臟病。

8.新鮮紅棗

常識:人造“新鮮紅棗”主要經過兩道工序,著色和著味,再次放進加入大量糖精鈉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自然成熟的紅棗不可能同時變紅,棗堆中應該有半紅或者黃色和青色的棗。

危害:過量食用甜蜜素和糖精鈉將對人體產生直接危害,會起血小板減少,釀成急性大出血。

9.三聚氰胺奶粉

常識: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謀取暴利向嬰幼兒奶粉中添加了大量三聚氰胺以增加含氮量。而三聚氰胺本為生產塑料的化工原料,把這種對人體有害的化工原料加入牛奶中,使牛奶中的氮含量升高,就可以通過檢測。

危害:三聚氰胺是一種低毒性化工產品,嬰幼兒大量攝入可引起泌尿系統疾患。

10.海南豇豆

第4篇

一、電視媒介對食品安全監督的重要性

電視媒體承擔著相應的職責,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同時,對消費者的利益起到維護作用,并對相關事件進行輿論監督,為維護社會秩序起到重要作用。電視等相關媒體在運用輿論的力量,對社會中的不良事件進行報道,讓其沿著正確方向進展的一種社會行為便是輿論監督的概念,電視媒介憑借自身的主導地位,對社會中積極的信息起到傳播作用,對惡性事件要進行及時報道。其中,生產、銷售有毒事件這類犯罪活動要進行及時報道,避免消費者再次購買。電視媒介可以采取專題性報道與追蹤式報道,在對此類事件進行傳播時,電視媒介要針對性、連續性的滾動播出,提高此類事件的社會影響力,警示犯罪分子。再者而言,電視媒介可以利用法律視角對此類事件進行拆穿,利用設備全程記錄犯罪過程,利用熒屏進行播出。發揮電視媒體的輿論監督,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及早發現,及時制止,避免身體受到損害;另一方面可以對犯罪分子進行警告,起到威懾作用。所以,電視媒介的輿論監督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要想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輿論監督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要求:從媒體自身出發電視媒介利用其自身特點為消費者著想,可以利用其權威性以及公信力對其進行報道,使消費者了解有毒食品的種類、危害,避免消費者再次購買,減小損失,與此同時,電視媒介要與質檢部門進行合作,共同監督,共同促進社會的穩定秩序。從消費者自身出發消費者要積極參與到打擊犯罪分子活動中,使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不法分子無處可逃。在消費者與電視媒介的共同監督下,避免在監督中出現的不足,完善輿論監督,提高監督水平。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要想真正杜絕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犯罪活動,避免消費者購買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就要提高消費者的自我防范意識,形成持久性的效果,這樣,便有力地打擊了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犯罪團伙,縮小了有毒食物的流通空間。

二、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在科技的發展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食品生產也不例外。現如今,很多食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為獲取高額利潤,利用化學原料,生產不符合相關標準的食品,并進行銷售。這些食品不僅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嚴重者甚至造成食物中毒以及患有食源性疾病的現象,由此可見,有毒、有害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阻礙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比如2010年影響全國的地溝油事件、上海染色饅頭事件等,都成為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典型案例。要知道,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危害性很大,不僅影響消費者的健康狀況,還對社會利益以及經濟利益產生一定影響,阻礙我國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生產、銷售有毒食品主要是指在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在原料中添加對人體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這種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之一是添加有毒原料的食物對人體沒有任何價值,不僅不能使用,并且會產生病毒,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損害原本健康的體質。比如像常見的工業用鹽、工業酒精等。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銷售者明明知道食品不符合相關標準,但為獲取高額利潤,依舊進行銷售,對于這種情況,已經嚴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銷售有毒食品的渠道非常廣泛,往往是在一部分人身體受到傷害后,才會逐漸被社會了解,被消費者熟知。總體而言,生產、銷售有毒食品危害性大,在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對我國社會秩序也產生不良影響。

三、電視媒介以法律視角拆穿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相應措施

健康的食物,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是構建社會和諧的主要環節,提高對食物的關注,保證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成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問題。電視媒介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在信息傳媒中起著主導作用,在對消費者權益進行維護的同時,對消費者的安全問題更為關注。電視媒介在拆穿生產、銷售有毒食物的犯罪活動中以法律為視角,對犯罪案件進行全程報道,提高消費者的高關注度,增強防范意識。電視媒介利用自身直觀性的特點,結合相關案件,由法律人員運用法律知識進行講解,提高消費者對有毒食物的認識與了解,加強消費者對食物的鑒別能力,該項舉措在為消費者普及食物安全知識的同時,也給犯罪分子敲響了警鐘,起到震懾的作用。電視媒介在進行案件分析、案件報道的過程中,不可以為節省時間而去簡化節目內容,否則,消費者得到的信息只是案件的結局,對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過程并不了解,并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危害性,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電視媒介在進行生產、銷售有毒食物案件分析時,要運用法律的知識,注重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利用時間性與連續性,對相關信息進行滾動式播出,并且,要加強主持人的素質,提高法律知識,可以把近幾年發生的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案件進行整理與分析,在結合法律規定的范疇之內,在電視熒屏上播出,這樣,不僅可以加強消費者的辨別能力,增強法律意識,而且能夠提高社會監督的力度,維持社會的穩定,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電視媒介應運用熒屏的直觀性,把食物安全知識、法律知識,通過熒屏傳達給消費者,其中,需傳達的內容有以下幾種:對犯罪客體的了解所謂的犯罪客體,主要是指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制度,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一種行為,作為比較復雜的客體,犯罪客體在人們正常的生活中。

了解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在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明明知道食品摻雜著其他有毒原料,依舊對其進行銷售。食品是指人們飲用的食物的成品,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品。有毒食品是指在食品原料中添加對人體有害的食物原料,消費者不能食用,對身體沒有價值,對生理產生病毒,損害消費者健康的原料。比如,在饅頭中加入工業染料等,該項行為屬于《憲法》中行為犯,如果相關人員進行上述操作,則會演變成犯罪,司法機構可以進行逮捕。另外,銷售者在知道食品有毒的情況下,依舊進行銷售,也形成犯罪,在《憲法》中形成銷售有毒罪。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的相關人員需承擔法律責任對有毒食品進行生產、銷售的有關人員,要及時承擔法律責任,電視媒介可以對此進行報道,也可以運用相關法律文獻進行講解,對《刑法》中的有關條例與內容進行分析,從而了解到生產、銷售有毒食品人員的處理結果,一般而言,對于嚴重者而言,要處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且對相關人員進行警示,追究其責任。向消費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識要想使有毒食品遠離消費者,那么,對消費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是件義不容辭的事情。電視媒介要結合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把近幾年具有影響力的相關案件進行整理,聘請相關人員進行講解、分析,并且以熒屏的方式展現在消費者眼前。相關單位可以發放宣傳手冊,讓消費者自己研究,自己分析,特別在農村地區,相關單位要派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同時,也可以放映宣傳片,舉辦打擊有毒食品的文藝演出,從而讓人們真正了解到有毒食品的危害性。與此同時,消費者在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與安全意識的同時,對社會也發出呼吁,對相關事件共同監督,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結語

我國電視媒介逐漸引領我國傳媒市場,無論是對生活、娛樂節目的播出,還是對法律節目的播出,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繁出現的階段,電視媒介利用其特點,以法律的視角對生產、銷售有毒食品進行拆穿,并直觀的反映到電視熒屏之上,在增強消費者安全意識與防范意識的同時,對構建我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海博 王襲浩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第5篇

某塑料袋廠商自爆黑幕:廢料做膠袋成本省九成。

據一位技術人員透露,膠袋生產主要分3種:

1、全新塑料袋,是用新的原料做成的,主要是一些商家自己定制的,價錢比較貴,其中有一種專門用于食品包裝,原料也有別于普通膠袋。

2、由七八成新原料加上兩三成舊料混合而成的,可以降低一半成本,如目前超市用的膠袋,仔細辨別,可以發現上面有顆粒和黑點,“超市的膠袋用量很大,考慮到成本,不可能完全用新料制作膠袋,所以加入一些回收舊料”。

3、利潤最大的就是完全用回收廢料攪拌后吹膜而成的塑料袋,顏色越深,雜質就越多。目前市場上所占份額最大的都是用回收廢料吹成的再生膜膠袋。一般廠家會收購大量用過的廢棄聚乙烯塑料袋,經過洗滌、粉碎等程序后重新吹膜而成,但因為含雜質太多,所以廠家通常會把這些塑料袋變成紅色、黑色,這樣生產出來的袋子有一股刺鼻的氣味。用廢料加工的塑料袋,可減少9成的成本。而據相關部門稱,正規的塑料袋應有《衛生許可證》等證件,而且膠袋上都會印有“可回收塑料材料”或“第二類塑膠”等標識。

白色膠袋也是由再生廢料吹膜而成的,都含有致癌物。

專家稱:“毒袋”絕不能裝食物

所有盛裝食物的塑料制品,都應采用無毒塑料,即用聚乙烯為原料加工制作。但如果是用回收廢料制作的有毒塑料袋,可能是用聚氯乙烯做成的,特別是黑色塑料袋,毒性更大更多,因為在它們被回收之前裝過什么東西不得而知。如果它們曾裝過化肥、農藥等物質,單憑簡單的洗滌是不可能將有毒、有害物質全部清除干凈的。用這樣的再生塑料袋來盛食品,盡管高溫蒸煮也未必能“驅毒”。

專家表示,用聚氯乙烯做的塑料袋肯定有毒。因為聚氯乙烯樹脂中有未聚合的氯乙烯單體,這是會對人體產生毒害的化合物。此外,聚氯乙烯樹脂加工成塑料袋的過程中,還要加入一些增塑劑、穩定劑、顏料等輔助材料,其中有些也是有毒的,又容易被食品中的油或水“抽提”出來,污染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何況,它們在回爐過程中也會染毒。這類再生塑料袋還可能含有熒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傷害極大。

三招辨別有毒膠袋

1、感官檢測法,無毒塑料袋有柔韌性,手摸時有感、表面似有蠟;有毒塑料袋顏色混濁或呈淡黃色、手感發粘。

第6篇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甘肅省定西縣以盛產優質馬鈴薯而出名,今年1月,一家食品廠的薯片即將上市,然而,工廠在質量檢驗時發現產品中有一種類似家庭裝修中發出的奇怪味道。 經蘭州大學化學實驗室分析,怪味來自薯片的包裝袋。蘭州市質監局經過分析測試,確定這些怪味來自殘留在包裝袋里的苯。 結果顯示,薯片包裝袋的苯殘留量超標3倍以上,屬嚴重超標。

類似的這種事件,可以說已經屢見不鮮了。目前,市場上食品包裝材料尤其是一次性餐具產品管理十分混亂,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食品包裝材料,嚴重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到我國的食品包裝業,甚至整個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去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食品包裝(膜)抽查結果表明,除一般的塑料袋外,專用的食品包裝袋抽檢不合格率高達15%。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衛生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及產品物理機械性能差。依據傳統工藝制造出來的食品包裝物不可避免地摻雜苯、甲苯等有害物質的溶劑,雖然其中絕大多數都在制造過程中揮發出去,但少量溶劑會殘留在復合膜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膜表面滲透入食品中,使之變質、變味。所以有關專家指出,不合格的食品包裝袋在使用過程中,特別是誤食了那些變質食物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發育產生隱患。

目前食品包裝塑料袋種類繁多,一般主要是由兩類塑料薄膜制成的:一類是聚乙烯、聚丙烯和密氨等原料制成的;另一類使用聚氯乙烯制成。其中聚氯乙烯是有毒的品種,雖然聚氯乙烯樹脂本身無毒性,但在制作過程中加入增塑劑,便產生了毒性。此外,有些塑料制品中加入穩定劑,而這些穩定劑主要是硬脂酸鉛,其中的鉛鹽極易析出,一旦吸入人體就會造成積蓄性鉛中毒,從而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鑒別有毒食品包裝袋

塑料袋有無毒性可用下列簡便方法鑒別:

用水檢測法:把塑料袋放入水中,無毒塑料袋放入水中后,可浮出水面;而有毒塑料袋是不向上浮的。

手觸檢測法:用手觸摸塑料袋,有感者無毒;否則有毒。

抖動檢測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拍一下,發出清脆聲者無毒;反之則有毒。

火燒檢測法:可以把塑料袋剪去一條邊,用火燒,有毒的不易燃燒;無毒的遇火容易燃燒。

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超市或商場里,也許你并不需要哪件商品,但是僅僅就因為它誘人的外表就對它“傾心”了。許多商家就是抓住人們的這個心理,在食品包裝上下足了功夫。為了達到目的,不顧人們的健康安全,使用非食品用的塑料袋包裝食品,而這些塑料包裝袋大多是"三無"產品,有的是回收再生塑料制品,使用這類塑料包裝袋包裝食品嚴重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對于消費者,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慧眼”識破“糖衣炮彈”。

正確選擇食品包裝袋

選擇和使用合格的食品用塑料包裝袋,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食品用塑料包裝袋外包裝要有中文標識,標注廠名、廠址、產品名稱,并在明顯處注明“食品用”字樣。產品出廠后均附有產品檢驗合格證。

2.食品用塑料包裝袋出廠時是無異嗅、無異味的,有特殊氣味的塑料包裝袋,不能用于食品包裝。

3.有顏色的塑料包裝袋(當前市場上用的暗紅或黑等色)不能用于食品包裝。因為這類塑料包裝袋往往是用回收再生塑料制作的。

4.盡量選用不加涂、鍍層的材料。 現代包裝設計中,為了使包裝更加美觀、耐蝕,大量使用附帶鍍層的材料。這不僅給產品報廢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帶來了困難,而且大部分涂料本身就具有毒性,如果人們食用了這些包裝的食品,會對人們身體產生很大的危害。另外涂、鍍工藝過程也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如涂料揮發毒性溶劑氣體,電鍍時產生含鉻等重金屬的廢液、廢渣污染等。因此,應盡量選用不加涂、鍍層的包裝材料。

5.選用食品最好到大商場購買,不要到街頭小攤去買。

6.由于食品用塑料包裝袋不易降解的特性,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采購食品時,最好選用綠色包裝材料 。紙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綠色包裝材料。 所以,在選購食品時最好選擇原始紙質的包裝為宜,生物降解塑料亦可。

第7篇

2013年8月30日,住在蘭州市城關區雁西路的張大媽到附近菜市場準備購買一些面條,可當她到熟悉的面鋪時,看到的卻是一紙封條。街坊四鄰告訴她,在此開店加工面條三年之久的夫婦被警察帶走,因為他們給面條里加了不該加的東西——硼砂。

硼砂,一種工業原料,可以用來制造光學玻璃、人造寶石。硼砂有毒,國家早在1992年就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使用。但近年,全國各地不少媒體都曾報道有不法商販在面條里添加此類物質,以此增加面條的筋道口感,博個好賣相的事件。后據警方披露,這對來自天水的夫妻涉嫌在面條中加入硼砂,突擊檢查當日抽檢結果顯示,這對夫妻加工的面條里,每公斤含有246毫克硼砂。

這次查處源自一則匿名舉報。2013年8月,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監管處接到群眾匿名舉報,稱有面條加工店將硼砂加入面條中。接到這一線索后,監管人員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到一些面條加工店購買成品面條,然后送到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現一些送檢面條樣本中含有硼砂。

為此,食藥監督部門聯合工商、公安對面條加工店再次突查,并現場抽樣檢測,將涉嫌使用硼砂加工面條的嫌疑人全部抓獲。據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專業人士介紹,硼砂進入人體胃部后會刺激胃酸分泌,嚴重時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而且長期攝入硼砂還會引發多臟器的蓄積性中毒。盡管監督部門的專業設備可在很短時間內檢測出是否含有硼砂,但普通市民用肉眼卻很難判斷,畢竟下到鍋里筋道的面條有些確實是質量好的。

鑒于蘭州市查出硼砂面條的事實,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迅速會同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從2013年9月起對蘭州面條加工店展開了拉網式排查,將查出問題的面條加工店店主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確保蘭州市民吃到安全面條。此后,多部門聯動,查處并逮捕多名涉案人員。

扼制食品安全犯罪新動向

食品安全犯罪正朝著專業化、組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各環節都有明確分工,采用單線式聯系、物流式運輸、定單式銷售、現金式結賬,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組織網絡,逃避打擊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這一新動向正引起有關部門注意。日前,蘭州市七里河區人民法院依據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對一名添加“敵百蟲”加工調味品的被告人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該被告有期徒刑一年,并處單位罰金10萬元,個人罰金5萬元。而該被告唐某的身份是七里河區一調味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據參與該案公訴的檢察官介紹,從2012年11月初起,唐某違反國家食品衛生管理法規,非法將含有“敵百蟲”的防腐劑添加到其生產的“半斤香”“涼拌王”“十三香”等調味品中,并大量銷往各地。同樣,2013年4月17日,蘭州公安機關在對七里河區華林坪突查時,查獲一家非法添加工業鹽生產食醋的作坊,當場查獲工業鹽1700斤、食用醋精四桶及防腐劑50斤。后經調查,該作坊由馬某和其兒子開辦,截至案發銷售金額已達22萬余元。

事實上,自從《刑法修正案八》公布后,刑法第144條就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單獨列罪,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嫌疑人的刑事責任。這也從法律上加大了對生產有毒、有害食品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

實踐期待更明確解釋

何為有毒、有害物質,在法律上應該怎么界定?目前尚無統一意見。據辦案人員介紹,在實踐中人們都知道“三聚氰胺”“蘇丹紅”是有毒有害物質,因為通過相關食品安全事件,這些添加物質已被人們熟知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事實上,目前司法機關判定有毒有害添加物質,也是根據國家公布的有毒有害添加物質目錄來考量的,可是有些食品安全問題卻超出了人們的實際水平,雖然這些物質沒有進入目錄,但事實上給食用的百姓造成了傷害,這該如何判罰便成為擺在司法機關面前的一個新問題。

2013年8月26日,甘肅榆中縣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了兩起利用餐廚廢棄油脂收集食用油的案件,五名嫌疑人被判刑。而此案的宣判恰為如何施用刑法144條打擊食品犯罪帶來藍本。案件并不復雜,兩起案件的嫌疑人均在榆中縣城開火鍋店,為了牟取非法利潤,他們將顧客吃過的火鍋底料油收集后再次過濾加工成“老油”,然后摻到食用油中,供給顧客二次使用。

2013年5月9日、5月13日,相關部門共在這兩家店里查處加工后的餐廚油513斤。負責該案公訴的榆中縣檢察院檢察官認為,回收餐桌油脂再度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火鍋店經營者明知加工銷售這類油脂有毒有害還加工銷售,行為主觀故意,構成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

最終,榆中縣人民法院的判決支持了檢察機關的公訴,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各被告三年六個月到兩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或緩刑。

這樁被媒體譽為蘭州首例火鍋店自制“地溝油”案的宣判,不但增強了檢察機關對該類案件公訴的信心,更加快了有關部門從嚴從快辦案的效率。不過,隨著“有毒、有害”非食用添加物質增多,辦案人員李睿昭認為,兩高應該出臺更詳盡的司法解釋,來對接這類案件的辦理,讓有毒、有害添加物質在法網面前無處遁形。

食品品種繁多,涉及糧、油、肉、果、蔬、奶制品等多個大類,每個大類分幾十甚至成千上萬個小類,每個小類又有無數個品牌。從田間到餐桌,涉及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的監管部門都不相同,涉及農業、工商、質監、衛生等多個部門。日前,甘肅省榆中縣檢察院分別向榆中工商、藥監局、質監局發出檢察建議,這些職能部門已經對全縣的食品企業和食品作坊更進一步地展開了全面梳理和監管。

甘肅政法學院教授馬紅平認為,“‘保胃戰’絕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或是幾個部門的獨自戰斗,因為在作案地域上,犯罪分子多選擇農村、城鄉結合部等監管薄弱區域,分散式種植或養殖、地下小作坊生產等,隱蔽性強,不易發現和打擊。只有全民都來關心、關注這類問題,積極踴躍地舉報和揭發食品安全犯罪線索,才能真正有效預防和查處相關案件,打破原來碎片化監管模式。”

據了解,2013年10月30日,蘭州市制定出臺《蘭州市食品藥品安全舉報獎勵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舉報人提供的線索與調查處理的事實結論相符的,按舉報等級的不同,分別以案件罰沒款總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

同時,獲得食品藥品安全舉報獎勵應當具備以下條件:違法案件發生于本市行政區域內;有明確、具體的被舉報方;舉報人提供的線索事先未被行政執法部門掌握;舉報的情況經查證屬實。

舉報獎勵對象原則上限于實名舉報,由舉報人直接領取獎金。匿名舉報人可選擇使用六位密碼,在舉報線索調查核實后憑密碼和有效身份證明領取獎金。同一線索被兩個以上舉報人分別舉報的,獎勵最先舉報人。兩個或兩個以上舉報人聯名舉報同一線索的,按一案進行獎勵。

負有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作為本部門負責監管的食品藥品安全違法行為的舉報獎勵對象。

獎勵給舉報人的獎金,按舉報等級分別以案件罰沒款總額的5%、3%、1%計算,但每個案件獎勵一般不超過2000元。對已移送司法機關的案件,可以根據違法物品貨值金額和舉報等級給予2000元以下獎勵。對突發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或者其他涉及人體健康、生命安全,對社會影響較大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及時進行披露舉報,對事件處理提供有效幫助的,可視情況給予5000元以下的獎勵。

第8篇

引起家庭型食物中毒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食用了含有大量細菌或細菌產生的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二是食用了有毒動植物(如毒草、河豚魚、木薯、苦杏仁、四季豆、發芽馬鈴薯等)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三是因進食赤霉病麥、霉變的甘蔗、玉米、花生及酸敗油脂等引起的中毒;四是進食了被化學物質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化學性食物中毒,如砷、亞硝酸鹽及農藥等引起的中毒。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食用可疑食物以后相繼出現發燒、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就有可能是發生了食物中毒。此時首先應立即到附近醫院就診,爭取早治療、早搶救,以減輕對身體的危害。如果來不及進醫院,則應就地采取應急措施,并同時向當地衛生防疫站報告,以尋求幫助。應急措施包括催吐、導瀉和解毒。首先是催吐,如果吃下有毒食物的時間在1~2小時之內,可使用催吐法:取食鹽20克,加溫開水200毫升飲服,如果一次不吐,可再喝一杯;也可用鮮生姜100克,搗碎取汁,加200毫升溫開水沖服;必要時還可用筷子、手指刺激咽喉部位,誘發嘔吐。其次是導瀉,如中毒時間在2~3小時,則可服用一些瀉藥(如硫酸鈉或硫酸鈾)導瀉,以促使有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還可用大黃30克加水煎服。三是解毒,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鱉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用200毫升水稀釋后一次服下。如果是重金屬砷、汞或酸堿中毒,則可飲用牛奶、豆漿、生蛋清等解毒。

食物中毒對人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何預防則尤為重要。 預防食物中毒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做到飯前便后用肥皂或其他消毒劑洗手,加工烹調食物要做到生熟分開,廚房用品、餐具都應做到洗后消毒,家庭成員的碗筷最好能分開使用。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要采購新鮮無毒、合乎衛生標準的食物。夏季氣溫高,食物容易變質,在農貿市場上購買魚、肉等食品時要注意挑選,絕對不要購買不新鮮的魚、肉、菜等,切不可貪圖便宜,因小失大。購買定型包裝食品時要注意查看其有無商標、品名、產地、廠名,特別要注意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不要購買超期食品。

控制細菌繁殖,防止食品污染 熟食一定要加罩加蓋,防止蠅、塵、鼠、蟲的污染;過夜的食物應蒸煮加熱后再吃,切不可食用發霉變味或外觀變形發黏的食品。近年來,據我們初步了解,家庭食物中毒大多數是吃了過夜米飯、面食、蔬菜等而引發的。涼拌菜的原料要新鮮,洗干凈后要用開水沖燙,當餐做當餐吃完;鹵制葷菜過夜以后一定要回火煮透,放涼后再食;家庭存糧,也應置放于干燥處以防霉變。

其他措施 應做到不用銅質、鍍缽或掉瓷的搪瓷器皿及塑料容器盛放酸性飲料及油脂類食品;嚴禁將有毒化學物帶回家中使用;不能用包裝或盛放過有毒化學物質及農藥的材料和容器來盛放食品;不亂吃未經鑒定的野生動植物等。

第9篇

已故全國名老中醫李可善用附子,有毒的附子成了救命藥。他認為,“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藥救之所在。”

一名65歲男性患者,心肌擴大,不能平臥,呼吸難以接續,面色灰暗,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汗出如油,舌紅光無苔,脈浮虛大而數(260次/分),血壓已測不出,氣息奄奄,危在旦夕。李可連開三劑藥:第一劑藥中附子200克,病勢未轉;二劑時附子加至400克,稍穩定;第三劑附子加至500克,病勢開始趨緩,四肢轉溫,脈亦變緩(90次/分),血壓160/70毫米汞柱,調理1周后出院。

“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中醫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神農本草經》就將中藥分為上、中、下品。《中國藥典》 2010版收錄常用中藥材和飲片,包括有毒中藥73種,大毒性品種10種。

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即以有毒中藥治療沉疴大疾。唐代王冰也說:“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謂之毒藥。”明代名醫張景岳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 如現在已得到世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的砷制劑、治療重癥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

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藥典委員王承德說,有毒中藥才是好中藥,非一般平淡藥能取代。砒霜、附子、麝香、川烏、大黃、雄黃、朱砂、馬錢子等,能力挽狂瀾,攻克頑疾,運用得當,每獲奇效。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有毒的藥,越是有效的藥,越是好藥。

在中醫里,“毒”性指藥物的偏性,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治療疾病的實質是祛除致病因素,調整人體機能。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決定方藥的輕重、大小。特別是作用猛烈的藥物,使用時更宜恰到好處,以除病而不傷正為度,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氣,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療效。

王承德指出,中藥有毒物質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有毒成分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蒼耳子等都含有無治療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們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來治療疾病。馬錢子的番木鱉堿、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將其去掉則藥效喪失,若使用生藥又會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質的含量以減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藥效。因此,有毒的藥物用之得當可以防治疾病,用之不當則會中毒。他認為,“藥”與“毒”是對立統一的。中藥毒藥既有對人體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療疾病的一面。正確把握和認識中藥毒性,無疑對臨床安全用藥有所裨益。

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通過炮制或配伍來減輕或消除。辨證用藥既能提高療效,又能減輕毒性。如不辨證用藥,無毒中藥也會產生毒副反應

中藥臨床使用一般有3種方法減毒增效:一是炮制減毒。通過特殊的炮制工藝,降低或消除中藥的毒性;二是中藥配伍減毒。在中醫臨床上,不是單用其中一味藥,而是多種藥物聯合作用,實現減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藥按處方藥管理。凡有毒的中藥,在遴選過程中都不會劃入到非處方藥物中,此類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中藥經過炮制能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藥理活性,增強療效。馬錢子用于祛風定痛、舒筋活絡,未炮制前含有生物堿士的寧,含量最高,毒性最大。經砂燙和油炸炮制后,總生物堿含量相比分別下降7.9%和8.4%,其毒性下降 48.5%和52.2%。

王承德說,有毒中藥經過炮制可消減有毒成分的含量,破壞或改變其有毒成分的化學結構,與特定的炮制輔料起解毒作用,破壞共存酶的活力,防止其酶解作用等。可見,規范炮制有解毒、減毒、制毒和增效的作用。

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可通過恰當的配伍來減輕或消除。中藥方由多味中藥組成,配伍講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或增強藥效,或制約毒性,實現療效最好、最安全。

王承德介紹,藥理研究證明,附子、干姜、甘草組成的四逆湯,其毒性大大低于附子單用。如十棗湯用大棗來緩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毒性中藥應用重視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過藥物之間的配伍來制其毒性。

中國中醫科學院柳長華研究員表示,毒性的中藥不會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味藥配伍,保證復方藥在發揮總體療效的同時,將其中單味藥可能產生的毒性降到最低。

合理久煎、減毒存效,是諸多醫家應用有毒中藥的可靠經驗。經較長時間煎煮,有毒成分被揮發或水解而減低,有效成分仍可保留發揮治療效用。細辛有毒成分為揮發油中所含的黃樟醚,有效成分為揮發油中所含的甲基丁香酚。實驗表明,細辛經煎30分鐘后,煎汁中還保存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則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毒害。

有毒中藥的應用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如朱砂用量從0.2克開始,之后逐漸加量,但最大劑量不應超過1克,而且不能過久或持續服用。

王承德指出,有毒中藥安全范圍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導致中毒,因而對其劑量要嚴格控制。既要限制每次用藥的劑量,還要限制用藥時間,把握用藥的總劑量,防止藥物在體內蓄積中毒。患者出現中毒反應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的解毒措施。

他強調,辨證用藥既能提高療效,又能減輕毒性。如不辨證用藥,無毒中藥也會產生毒副反應。辨證施治包含辨病、辨證、辨人、辨地域、辨時間、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揚長避短,如此用藥可達最佳效果。

中西醫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不能用西藥的安全標準評價中藥。應積極引進毒理學先進技術和手段,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毒性評價體系

近年來,中藥“有毒”風波頻頻發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醫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很多人用西藥的安全標準評價中藥。中藥究竟有毒沒毒,始終說不清、道不明。

有的專家提出,中藥企業必須加強基礎性研究和藥品上市后再評價,拿出可信服的科學數據。企業是藥品的第一負責人,應對產品投資進行研究、通過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拿出數據證明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持不同觀點的專家認為,中藥的藥理和毒理研究不能借用化學藥品的方法思路,中藥多種成分共同發揮作用,安全性研究具有特殊性,毒理學研究需要大量驗證工作。再加上中藥企業資金投入巨大,大多數企業負擔不起。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2年統計顯示,西藥不良反應率占81.6%,中藥占17.1%。從數據來看,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錢忠直說,從臨床看,中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遠低于西藥,并且嚴重不良反應較少。

事實上,我國有關部門一直對中藥實施嚴格監管。在中藥新藥注冊管理方面,已經制定中藥安全性評價指南,并建立覆蓋全國范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重點研究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安全性評價方法及其質量控制標準。

錢忠直強調,藥品“有毒”的結論必須有大量嚴格規范的臨床報告,由國家藥典委員會專家研究。得出結論后,再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報告,其他機構沒有資格隨便一個藥品“有毒”的結論。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葉祖光認為,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體性,增加了人們對中藥毒性研究和認知的難度。他建議,在中藥安全性評價中,應積極引進毒理學先進技術和手段,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毒性評價體系。

第10篇

近一時期,“蘇丹紅咸鴨蛋”、“孔雀石綠桂花魚”,“藥物殘留多寶魚”等食品安全事件頻頻曝光,不少百姓開始為“現在還能吃什么”而焦慮。食品安全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針對這一疑問,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權威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認為,產生這樣的疑問,只能說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認識還存在著誤解。世界衛生組織對于食品安全的定義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有毒、有害物質,二是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只有這兩方面因素同時存在,才能說是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

就拿“蘇丹紅”來說,它作為一種工業染料,是不允許在食品中應用的,蘇丹紅事件其實本質上不是食品安全問題,而是假冒偽劣問題。至于蘇丹紅對人體健康究竟有多少影響?根據攝入量來看,一般人通過食用鴨蛋能夠攝入的蘇丹紅遠沒有達到致癌的程度。所以即便已經誤食,也不必過于恐慌。

建立危險性分析框架

針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陳君石認為可以遵循現國際通行的做法,建立一個危險性分析的框架。在這個框架里面有一個危險性評估,這完全是專家行為。專家根據科學依據對某一種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或者危害進行科學的定量評估。比如人們認為某一種物質對人體有危害,它對消費者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消費者能吃進去多少,會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這都需要科學的評估。政府部門作為管理者,根據專家評估的結果,來制定管理措施,包括大的法律、小的法規和標準。當然不僅僅是根據專家的評估結果,還要考慮當時國家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飲食習慣等。

不要動輒拿“有毒”“致癌”炒作

陳君石認為,我國有2000多萬家食品加工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占了三分之二,尤其是為企業提供生產原料的農民或小作坊的生產質量很難監控。與此同時,全國7到8億的農民以分散的方式生產雞鴨魚肉、糧食、蔬菜、水果等初級農產品,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食品安全知之甚少,法律意識也不強,監管難度非常之大。這樣的現狀,無疑給有關部門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但另一方面,在專業知識方面,科學家和老百姓之間缺少交流的渠道,人們所有的信息幾乎都是從媒體上獲得的。媒體能夠把一些現存的負面的東西曝光出來給予警示,提醒廣大的消費者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這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這沒有問題;問題是媒體在表達上一定要非常準確、嚴謹。一些媒體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時不時就會給食物扣上“有毒”“致癌”的帽子,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含有“有毒”“致癌”成分的食品未必就是 “有毒食品”,“致癌食品”。我希望以后媒體報道的時候要謹慎用詞,在傳播食品信息的時候做到客觀、科學、準確,不要動輒就拿“有毒”、“致癌”、“還能吃什么”來炒作。

消費者自我保護是關鍵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關鍵的應該是要懂得自我保護。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里,第一條就是食物多樣化。在飲食上注意多樣化,就可以避免一些食品安全上的危險,畢竟每樣食品都受到污染的幾率微乎其微。其次是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識,并要嚴格按照食品標識的要求來消費,如在冰箱里儲存食品,一定不要超出食品標識上規定的時限。另外就是盡量不要選擇那些安全沒有保障的地方去購買食品。

坐車、坐飛機有風險,消費者能接受,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卻一點風險都接受不了,這樣的心理雖然可以理解,但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并不正確,因為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食品。就目前而言,科學家和企業僅僅能將風險降低到一定的水平,遠遠達不到100%的安全。

(摘自2006年12月16日《光明日報》)

第11篇

1、豬肝中鐵質豐富,是補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物,食用豬肝可調節和改善貧血病人造血系統的生理功能。

2、豬肝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能保護眼睛,維持正常視力,防止眼睛干澀、疲勞,維持健康的膚色,對皮膚的健美具有重要意義。

3、經常食用動物肝還能補充維生素B2,這對補充機體重要的輔酶,完成機體對一些有毒成分的去毒有重要作用。

4、豬肝中還具有一般肉類食品不含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抗氧化,防衰老,并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產生,也可治急性傳染性肝炎。

豬肝:是指豬的肝臟,富含蛋白質、鐵等營養素,是理想的補血佳品之一,具有補肝明目、養血等作用。豬肝是豬體內最大的毒物中轉站和解毒器官,各種有毒的代謝產物和混入食料中的某些有毒物質都會聚集在肝臟中,所以豬肝食前要去毒。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毒分為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

一般人認為毒是指有害于人體的外來的致病因素,其實凡是有少量物質進入人體之后,能與人體的組織、器官發生某些作用,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身體暫時或永久性的異常狀態,就稱談物質為毒。毒又分為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外桌之霉,比方說中醫中講的風、寒、暑、濕、燥等,大氣污染,農藥、化肥對食品的污染等等,這些都是來源于身體之外的有害于身體健康的物質。內生之毒,就是來源于體內的、人體不需要乃至有害于健康的物質,比如說宿便、痰、汗液、尿霉、糖毒等。

生活中常見的與食品有關的毒

茶垢:有人認為,茶垢是茶水長期沉積形成的,對身體無害,平時很少去洗,其實這是錯誤的。茶垢中含有鎘、鉛、汞、砷等多種有害金屬和某些致癌物質,如亞硝酸鹽等,可導致腎臟、肝臟、胃腸等器官發生病變。

霉變的大米、花生和玉米:其中含有黃曲霉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強致癌物質,容易引起肝癌和食道癌。有人以為,多洗幾次或高溫消毒就能去除有毒物質,其實黃曲霉素一旦污染食物,是很難徹底清除的。

不熟的扁豆:扁豆本身含有兩種毒素: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中毒后會上吐下瀉,甚至可以使人體紅細胞發生凝集和溶血。因此要注意:1.制作扁豆時,必須煮熟燜透;2.買豆角時一定挑選嫩的,老扁豆毒性強;3.烹制前要把扁豆兩頭和莢絲擇掉,這里毒性最大,最好先在水中泡15分鐘。

腐爛的水果: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特別是真菌的繁殖加快。有些真菌具有致癌作用,可以從腐爛部分通過果汁向未腐爛部分擴散。所以,盡管去除了腐爛部分,剩下的水果仍然不能吃。

體內有毒素的身體“信號”

信號一、宿便:如果排便間隔時間多于3天或3天以上,就可能是便秘。長期便秘,糞便不能及時排出,會產生大量毒素堆積,這些毒素被人體吸收,會繼發腸胃不適、口臭、色斑等其他癥狀,導致人體器官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

信號二、色素沉著,黃褐斑:內分泌發生變化、長期口服避孕藥、肝臟疾患、腫瘤、慢性酒精中毒、目光照射都是黃褐斑發生的原因。

信號三、痤瘡:各種毒素在細菌的作用下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隨著血液循環危及全身;而當排出受阻時,又會通過皮膚向外滲溢,使皮膚變得粗糙,出現痤瘡。此外,微量元素缺乏,精神緊張,高脂肪或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都是痤瘡的誘因。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面子”上的功夫,而忽視了體內的“環保”。

信號四、口臭:胃腸蘊積濕邪熱毒,心火亢盛,而上攻頭、目、口、喉,濁氣下行,邪結腸胃所致。

信號五、皮膚瘙癢: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霉器官,皮膚上的汗腺和皮脂腺能夠通過出汗等方式排出其他器官無法解決的毒素。外界的刺激、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以及內分泌障礙等使皮膚的這種功能減弱就會引發瘙癢。

信號六、腹部不適或腹痛、腹脹、腹瀉、便秘。

排毒的誤區

誤區一:排便=排毒 有句古語說得好,“欲得長壽,腸中常清”。保持大便的通暢,最好是一天兩次,或者兩天三次。很多人單純地認為排毒就是排便,這是一個誤區。排便不等同于排毒,排便只是通利大便,排出的僅是人體消化道內的毒素,其他如血液中的毒素、過高的血糖和過多的脂肪等毒素,是需要我們人體“生物管道”中的其他管道來發揮作用的。因此,單純排便是遠遠不能達到要求的,僅僅大便通暢可以排除一些毒素,但不是全部的毒素。

誤區二:排毒就不能進補 現在市面上很多宣傳排毒的書籍和藥品廣告斷章取義,單純強調“排毒”的功效,而忽視了“解毒”和“調補”的重要作用。其實排毒、解毒和調補,這是一個整體的過程,一個也不能少!調補的意義何在?中醫的平衡理論認為:一消必有一補。毒素在體內累積,必然損耗正氣,而排毒和解毒的過程更會消耗我們的能量,如果只排不補,體內臟腑功能得不到恢復,毒素很快會再次留存,導致亞性循環。

具有排毒作用的食品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丹阳市| 张家界市| 古浪县| 大连市| 容城县| 河曲县| 南靖县| 岳阳县| 广宗县| 嘉兴市| 天长市| 景德镇市| 平舆县| 枣庄市| 岱山县| 上杭县| 宁海县| 木兰县| 曲阳县| 六盘水市| 泰州市| 淳化县| 汝城县| 南靖县| 尼勒克县| 泸西县| 遂川县| 营口市| 工布江达县| 凉山| 贺州市| 湖州市| 元阳县| 乌拉特中旗| 屯门区| 利津县| 镇原县| 明光市| 石阡县|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