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5: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節祭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神龍
清明節之際,我來到北面環山、枕北登南的祖墳前,心潮涌動,思緒萬千。雖然我沒見過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不知道父親的模樣,但對母親的懷念像刀刻一般;雖然我沒有為她留下一張照片,她生前的音容笑貌確如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里一幕幕閃現。我深知是祖先一輩傳一輩,才有了我的生命,如今我無以回報故去的列祖列先,只能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還有秋后“十一節”),為我的長輩墳頭填上幾鍬土,擺上幾件供品,燒上幾張紙錢,以表示我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以我的勤奮努力,贏得了母親的贊許,我以我的孝順和誠心,受到了鄉親們的好評,我以我的為人處事和一言一行,完全可以告慰長眠地下的列祖列宗。
盡管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財富家產,但是我以勤奮向上,恪盡職守,以誠待人,秉公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地從農家子弟走上縣級領導崗位,到平安退休。無愧我心,無悔我生,沒有對不起我的祖先!
此時的我與兒孫們跪在母親的墳前,仿佛回到了母親身邊,往事歷歷在目,不知不覺中淚水打濕衣衫。我邊用樹枝挑動著燃燒的紙錢,邊低聲呼喚:娘,不孝兒帶著晚輩給您送錢糧來了,活著沒有享福,天堂可不要再受屈了!您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我永不忘恩,百年之后埋在您的腳下,還做您的兒子!
我站在祖墳前的腳下,正是我在若干年的將來也要長眠的位置。人類就是這樣一輩一輩的出生、一輩一輩的入土,誰也無法改變這鐵的客觀。對兒孫的教育和良風善俗的相傳重任如山。
我似乎看到了若干年后,我的墳頭也將是雜草叢生,我賴以棲身的地方也不過是一堆土包下的那個小盒子。想到此,我真的徹底忘卻了人世間的一切明爭和暗斗,忘卻了社會上的一切煩惱和憂愁,忘卻了生活中的一切權勢和金錢,我把自己就當做是已經躺在地下又活過來的世外之人,站在遠處的山坡上笑看人生。
看破紅塵,善行善言。為什么非要等到將死之時,才明白與人為善的道理呢?在盡情享受晚年愉快幸福生活的今天,也理應想到總有將死的明天,更要把活著的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袄吓W灾﹃柖?,不用揚鞭自奮蹄”。光陰似金,豈能虛度?在夕陽落山之前,我要用善良之心、善意之言、真摯之情、微薄之力,微笑之容,去感染周圍的所有人都快樂的生活每一天。
在我有生之年,要年年清明來祭祖,這是必須的。因為此刻,我似乎看到了當年我的母親帶我來給我的祖先和父親墳頭填土掃墓的歷歷場景。祭奠祖先,其實也是提前在我的虛擬的墳頭前,對我的靈魂的祭奠!
(2011。3。27農歷2月23)
赫赫始祖,功德何?。?/p>
仝公文瑞,源自遼東,
元朝重臣,兵部尚書,
鎮守潼關,晝夜征戰,
殫精竭慮,力挽狂瀾,
天妒英才,群小掣肘,
告病全身,隱居雎邑,
及明定鼎,屢下征召,
忠烈堅貞,不事二主,
飲鴆而亡,寧死不屈,
乃遣六子,遷離四方,
存種保族,聲名遠播。
自福新公,徙鄆創業,
勤儉繼世,耕讀傳家,
綿延悠長,風流葆昌,
歷廿余世,六百載矣。
人丁繁眾,代有英豪,
秉承祖訓,至誠至忠,
吃苦耐勞,勤懇奮進,
驅除韃虜,保家衛國,
功勛卓著,天地共鑒。
世紀更新,中華振興,
改革開放,再振雄風,
以人為本,民安國泰,
科學發展,人和政通,
小康大同,神人同享。
追昔撫今,族風猶在,
彪炳國史,宗法百代,
當今盛世,吾輩興甚,
精勇有為,浩氣長存,
立此神碑,永祚家邦。
山岳巍巍,河海蕩蕩,
緬懷祖德,萬世弗忘!
大禮,告成,伏惟尚饗。
1、在我們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妒酚?禮書》中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文化習俗。
2、《孝經》上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父母給了我們身體,是祖先給予我們生命的傳承,祭祀祖先,就是為了發揚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這不僅是一種懷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
3、《論語》中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如果大家都能夠飲水思源,不忘先祖,常常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風就會越來越淳樸厚道了。
(來源:文章屋網 )
1、文化內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澳辜馈倍Y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1-4]
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4、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來源:文章屋網 )
1、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3、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4、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文章屋網 )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2、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3、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4、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5、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6、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7、《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8、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來源:文章屋網 )
1、2020年4月4日是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節日的習俗: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3、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
4、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5、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7、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來源:文章屋網 )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通過查資料、家庭采訪以及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同學們了解清明節的由來、習俗、詩歌等。讓學生知道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活動方案
(一) 通過查找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
利用班會課進行交流。讓班級同學全員參與。
(二)了解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插柳植樹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三)溫習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途中寒食》、《寒食》
(四)介紹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講述烈士的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五)4月4日放假與家人吃青團,到自己祖先的墳上掃墓,祭拜祖先。
清明,傳統習俗上應注意啥?清明掃墓期間有些禁忌與忌諱要避免?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清明節上墳注意事項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清明節上墳注意事項_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歡迎參閱。
清明節上墳注意事項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里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古人會在祭拜后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里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后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我們認為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于某些風水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不二堂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其二,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答案是并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不過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5、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不二堂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于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么花合適
通常是,因為我國古代把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而黃色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9、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不二堂認為很重要,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10、掃墓時能隨意著裝嗎?
不可以。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念頭和言行。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并衣著整齊,神情莊嚴肅穆為妥。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人或者說在華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里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鄭博士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4、為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最近就有很多朋友給鄭博士來函說自己夢到已故的親人。
5、同一家族成員可以分批去嗎
通常來說,最好是一起前往掃墓,但是現代由于種種原因,可能同一家族成員因工作原因來自世界各地,不能安排同一天去掃墓,也可以分批去掃墓,無礙。
6、同一個人一年內能去為倆家人掃墓嗎
有朋友咨詢鄭博士:“同一個人一年內不能去為倆家人掃墓?比如為我外婆掃墓,改天再為老公的父親掃墓(已結婚),可以嗎?”其實,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鄭博士的回答是可以的,無礙。
清明節應避免掃墓的人群1、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則日后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2、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鄭博士認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鄭博士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3、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鄭博士提醒朋友們: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于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4、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掃墓嗎
清明節植樹的原因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的農諺1、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2、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3、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
4、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5、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6、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7、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8、 清明冷,好年景。
9、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10、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11、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12、 清明暖,寒露寒。
13、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到了春秋時代,晉國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饑寒交迫之時,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奈只好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帶母親出來,誰知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便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卜絲與春筍,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的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吃雞蛋有健康、好運的寓意,人們在清明節時會在雞蛋上涂滿顏色,并認為這時吃雞蛋可以讓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身體康健、好運不止。清明節時還有小孩會用自己的雞蛋撞碎他人的雞蛋,以祈愿自己可長得又高又壯,或攜帶雞蛋給逝去的長輩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
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斗英雄。民間有踏青郊游、掃墓祭祖等風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