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

時間:2023-05-30 09:35: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戰爭與和平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范文參考

讀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后感范文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首先,《戰爭與和平》給我的感受就是廣。在這本書中,既有貴族們燈紅酒綠的奢靡生活,又有戰士們艱苦的軍旅生活;既有和平年代的歌舞升平,又有戰爭時期的家破人亡;既有權利斗爭的陰險狡詐,又有追求愛情的奮不顧身;既有迭起的敘事,又有嚴謹周密的論述。可以說《戰爭與和平》很好的反映了19世紀沙皇統治下俄國的世間百態,展現了俄羅斯人熱愛祖國,勇敢無畏,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其次,《戰爭與和平》中一直在傳遞這樣一種歷史觀:決定歷史走向的不是偉人,而是多種因素的合力。在書中,托爾斯泰多次闡明這一觀點。對于戰爭而言,他認為決定戰爭的不是指揮官的深思熟慮、多謀善斷、用兵入神,而是各種復雜因果的疊加。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很多信息傳到統帥的耳朵里時,戰局都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根據原先的戰況下發的命令自然也就不會適應新的戰局。更何況,每次傳達之間都有理解的偏差,一層層的下來,到達前線戰士那里可能早就換了一個意思①。

對于歷史問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以結果推測原因,而這種逆向推理很難保證原因的充分性,經常都是找到的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即僅僅是導致結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勝利者為了強調勝利的合法性,便開始宣傳勝利一方領導者的智慧與偉大,加上絕大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辨能力,使人們片面的看待了歷史。歷史上的那些偉人和英雄固然有偉大的一面,但是他們的成就也離不開人民,離不開時代因素,離不開前人的努力,離不開運氣。他們僅僅是被歷史的車輪所推動著前行,而不是憑借一己之力在推動著車輪前進。考慮到時代因素,這個觀點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性。

此外,這本書有很濃郁的基督教元素。托爾斯泰一直在書中弘揚基督教的那種博愛,作為中國文化下的讀者很難理解那種感情。文中有很多對于宗教場景的描寫,很多有關宗教的內心活動,有著因為堅信上帝的存在,而得到了靈魂的救贖的例子。對于這一點,我選擇保持沉默。還有,托爾斯泰仍然是一位地主出身的貴族,思想還是有著局限性,文中還是有著一些俄國貴族立場的體現,對于這些糟粕,還是要進行批判的。

 

第2篇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于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后,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第3篇

  復活學生讀后感1   近幾天,我得到一本書——《復活》。他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文壇。他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為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關于這本書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本人,他出生于俄國的一個大貴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歐啟蒙主義的思想,所以他的前期創作,既十九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滿于專制農奴制,貴族階級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恨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但還寄希望于“理想”的貴族,幻想通過溫和的改革使貴族和人民“互相親近”,變矛盾為和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的激烈變動,加上本人緊張的思琦,引起了他的世界觀的巨變。

  小說中塑造了一個豐滿而復雜的形象——溫赫柳多夫公爵,這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作者是運用了他的“心靈辯證法”,即通過這個人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任務在思考思想的辯證發展,來刻畫人物的。

  溫赫柳多夫由于貴族闊少的劣性,占有了天真純潔的農奴少女馬斯洛娃,從此把她推入墮落和不幸的深淵。但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罪行,而是貴族階級對他影響的結果。他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因此,他是貴族地主階級罪惡的體現者。

  總之,這邊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他們的性格及復雜,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都是合乎邏輯的。它以深刻的描寫而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并成為不朽名著。

 

  復活學生讀后感2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大量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此書講述的內容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被控偷竊客一百盧布并將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于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結婚。最后,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后,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

  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后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后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么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可以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學生讀后感3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活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

  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末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復活學生讀后感4   這個星期我看完了《復活》這是之前給自己一個計劃,要多品名著。

  這天晚上,在不知不覺中,我翻閱完最后一頁。是的,我看完了托爾斯泰著作的《復活》。可心里莫名其妙地感到很失落。為什么那么快就完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思緒打亂,我連晚飯都放下了!

  看完后,我真的覺得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起碼我們不用擔心食不飽肚、衣不裹腹。想想自己此刻總是能夠吃到美味的面包,想想自己還在上學,想想自己和同學們總是抱怨生活的種種。不經意間會涌出:內疚與幸福的感想。是我們要求太多,因此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我們總是感到煩躁卻忽略了生活的多彩。

  我每一天都在笑,卻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為此而感到快樂。忙碌中,我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每一天我沒有認真思考我究竟在干什么。等到快要期末考試了,才發覺自己的學業荒廢了!該醒嘍!

  不習慣于小說的結束。我喜愛男女主角。涅赫留多夫、卡秋莎。他們名字太別扭了,我至今還沒能記住。但是,我會在心里懷念他們,就像我一向佩服的簡愛一樣。

 

  復活學生讀后感5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么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著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他抱著“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里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后,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己快樂,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后。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后如坐針氈,內心展開一場復雜而痛苦的斗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盡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沖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凈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后,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并愿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并非因為譴責自己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己名譽掃地,“目前他說考慮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要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他又邁出了一大步,因為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里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于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現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復活學生讀后感6   最近,我買了《拇指班長》這本書,書里的兩位小伙伴,正是他們告訴了我許多趣事,而這兩位小伙伴名叫孔東東、孔西西。看到這里可別以為他們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湊巧而已。而孔西西和孔東東互相都是最大的敵人。雖然,孔東東和孔西西的名字只是兩字之差,但是,他們的學習成績可相差十萬八千里呢!所以,王老師常常表揚孔西西,卻常常批評孔東東。

  本書講述了孔東東去古生物博物館參觀,不小心帶回來一顆奇怪的石頭。夜里,這顆石頭發出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孔東東想抓住它,它卻跳著逃開了。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孔東東和孔西西發現這顆石頭遇熱之后會不斷地變大。為了弄清石頭的秘密,他們倆一起把它帶到了甄葦大博士的實驗室,可是甄偉大博士說它其實是一顆蛋。在博士的幫助下,一只模樣奇怪的動物從蛋殼里孵化出來。為了幫助它確認身份,孔東東和孔西西決定去恐龍生活的年代打探一番。

 

 

  復活學生讀后感7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媽家度假時,與美麗善良的少女瑪絲洛娃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卻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夜里you奸了瑪絲洛娃,第二天給她一張100盧布的鈔票。

  致使瑪絲洛娃墮落,成為jinv,并被誣告犯殺人罪。直到后來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為瑪絲洛娃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他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

  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

第4篇

一、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書源”問題

農村學生因為經濟關系,不可能全部通過個人購買書籍進行閱讀。教師必須幫助學生解決書籍少的難題。許多學校都有圖書館和閱覽室,它開放的對象更多的是老師,卻不是學生。如果連學校都不能給學生提供起碼的閱讀條件,那么學生還能去哪兒尋覓呢?教師應盡可能與學校聯系,讓學校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多給學生一些方便。在班內,發動所有學生建立一個班級圖書館,同學之間相互交換書籍進行閱讀。另外,遇到一些文質俱優的文章,教師還可以印發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才能在夾縫中找到一絲成長的空間。

二、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只有感興趣的事,他們才會去做。中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想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去探求人生的價值。這個時期的學生對戰爭題材、英雄模范人物、驚險神秘的故事易產生興趣。

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名著,引導他們去閱讀。比如:喜歡戰爭題材的可以推薦他去讀《三國演義》、《戰爭與和平》等;喜歡英雄人物的,可以讓他們去讀《水滸傳》、《老人與海》;喜歡冒險刺激的可以推薦他們去讀《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遜漂流記》等;喜歡文學類的可以去讀《紅樓夢》、《巴黎圣母院》等。學生通過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一步激發起強烈的閱讀興趣。

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來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可以每周安排一些朗誦比賽、作品推薦、讀書心得交流等活動,每月出一期讀書報,刊登讀書活動的信息、書評、讀后感,并評選出“周星”、“月星”,給予獎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好書

什么是好書呢?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向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教師向學生推薦的書,品位要高,人文性要強。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充滿人性、關注人類命運和地球家園的書籍,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具有正義感,愛好和平,擁有愛心、善心。

另外,在向學生推薦好書的時候,還要選擇符合中學生閱讀能力的課外書籍。有些作品過于晦澀或難懂,不適宜中學生閱讀;有些作品教師要正確引導,例如外國名著因為其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給中學生閱讀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加以悉心指導,才能使學生理解其深刻主題,從更深層次上去把握文章思想和藝術價值。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貴在積累,重在它的長期性和持久性,所以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曾有一位老師自豪地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身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養成習慣的前提是讀書有計劃。師生可以共同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閱讀計劃來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計劃要具體、詳實,具有可操作性。教師要嚴格執行讀書計劃。天天堅持閱讀,固定時間,雷打不動,尤其是雙休日、節日長假、寒暑假期是學生讀課外書籍的黃金時間,更應該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有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應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法國思想家布豐說:“讀書不做記號等于不讀。”閱讀時,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悟、評價、疑問,標示出精彩的詞、句、段等。這就是我們常用的批注法――一種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形式活潑,使用方便,學生可以廣泛使用。運用批注法的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會很快得到提高。

另外,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學會寫讀書筆記,以鞏固讀書的效果。讀書筆記可以是摘抄佳詞妙句,可以是對原文中的某些觀點加以分析、發揮、想象,可以是對文章質疑問難,或提出建議,還可以是把這篇文章與其他同類或相對的文章進行比較和分析。平時定期就讀書筆記進行交流和研討,逐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

第5篇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教學;課外閱讀

老師常常在口頭上說:“同學們,課余的時間你們一定要多讀文學作品。”具體讀什么?怎樣讀?老師們往往沒有下文。學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稀里糊涂。聽話的學生可能去翻翻,但看什么,如何看,心里沒譜兒。此時,他們的語文老師是有責任的。在幾年的教學中,筆者還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班里有一男生甲和一女生乙。男生甲上語文課時不認真聽講,只是埋頭看他的課外書;女生乙認真聽課,專心做筆記,但課后只做數理化作業。考試成績一出來,男生甲的語文成績遠遠超過了女生乙。其中原因眾所周知,女生乙的語文成績差,是她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她的課外閱讀十分欠缺。盡管女生乙在課堂上非常刻苦認真,但成績不盡人意。由此可見,語文的學習,課外閱讀是分外重要的。

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比克洛克說:一個人一生的閱讀可以分為生存閱讀和性情閱讀。[2]在語文學科中,我們從狹義的范圍去理解,生存閱讀就是精通教材,熟讀課文,該背誦的一定要背下來。如果某語文教師把課外閱讀僅僅定位在生存閱讀上。筆者認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的進行肯定是不會成功的。不信,不妨一試。我們命令全班同學必須一周看一部名著,并且看完之后一定要寫心得,談感想。帶著這樣的目的,也就是帶著寫作業的目的,我敢肯定的說,收效一定不大。(效果是有的,畢竟是去看了名著。)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認為是老師要我讀,而不是我要讀。這種強制性的閱讀怎么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考慮好如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從要我讀到我要讀這一過程的轉變,筆者認為性情閱讀應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性情閱讀,通俗地說,就是學生憑著興趣去讀自己喜歡讀的作品。當今學生喜歡什么作品呢?經過調查,班上的同學普遍喜歡讀言情小說、武狹小說,還有網絡小說和卡通。他們討厭讀文學名著,如《戰爭與和平》、《約翰?克里斯朵夫》等。他們一致認為這些作品遠離現實生活,看不懂,也不愿看。

一位語文教師難道不應該立足于現實,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暫時拋開那些所謂的文學名著嗎?學生喜歡讀言情小說、武狹小說、網絡小說和卡通。我們完全可以投其所好,積極地維護并且參與他們的這些閱讀。

現在物質條件比過去優越得多了,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們發育得很快。他們喜歡閱讀言情小說,完全在情理之中。就拿本班來說,不少男女生喜歡看瓊瑤小說。針對這一現狀,在課外,筆者與學生一起閱讀,一起探討,多聽他們發表意見。要求一條:只講優點,不說缺點。同學們侃侃而談,興致盎然。瓊瑤小說就是寫得好,內容感人,人物時時讓人牽腸掛肚。也有同學感慨說若我有那一段愛情人復何求。筆者也摻和進去,“于我心有戚戚焉”!學生視筆者為知己。他們的閱讀興致大增。等看了五部、六部……之后,他們就開始埋怨起來了,怎么老師老叫我們看瓊瑤小說。她的小說不怎樣嘛;來來去去的就是你愛我,我愛你,沒有什么內容嘛;男女主人公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刻畫人物的手法也太單一了嘛;看來看她的小說其實只要看一本也就足夠了嘛。何必浪費這么多時間!這時候筆者站出來了,指出同學們這段時間的閱讀是卓有成效的。同學們在閱讀過程感受了瓊瑤小說中愛情的美,同時也能看出其創作的不足。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怎能說是浪費時間呢?學生聽后倍受鼓舞。最后筆者告訴學生,瓊瑤小說的創作大多都能在前人的創作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她的小說題目和詩詞,比如《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說完馬上把準備好了的歐陽修的《蝶戀花》、《詩經》里的民歌給同學們誦讀。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比空談有用得多。

同樣對武狹小說、網絡小說、卡通也用類似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讓他們在閱讀自己喜歡的作品中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對作品有一定的理性認識。長此以往,學生對作品在質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時我們再去積極引導他們閱讀一些文學名著也不遲。

事實證明,性情閱讀能夠促使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少學生說,一天不閱讀,好像缺少了點什么。

閱讀習慣的形成,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個成功保障。當然不能說閱讀習慣形成,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定會提高。華東師大教授曹礎基說:“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在于多讀書。”[3]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課外,同樣非常有必要系統地指導學生去讀什么,然后是如何讀?

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采用了如下幾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著重培養理解、分析散文的能力,筆者指導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散文名篇。有時進行專人專項閱讀,有時進行審美閱讀;對閱讀的作品,可以概括藝術特色,可以寫讀后感。當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寫,但要與老師交流其對作品的看法。同學們在一年的時間里閱讀了老舍、巴金、茅盾、梁實秋和泰戈爾等眾多散文大師的作品。同學們收獲不小。

在第二階段,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筆者指導學生閱讀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給同學們一份導讀材料,他們選讀自己看得懂、感興趣的作品。筆者選擇晚自習、節假日舉行閱讀之夜、閱讀周諸如此類的活動。有時要求同學們摘抄其中精彩片段,當眾朗讀或背誦出來;有時要求同學們根據小說的情節編寫短劇,自導自演。學生興致勃勃,踴躍參與。

在第三階段,著重培養研討、評價作品的能力,筆者主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閱讀大量的反映時代特色的文章。有暢銷小說、獲獎作品、爭議著作,有科普文章、社論社評、雜文隨感。錄制《新聞周刊》、《子午書簡》、《電視散文》等這樣的節目播放給同學們看。同學們的視野開闊、胸懷天下。

在這里著重指出一點,我們需要重視傳統古詩文的誦讀。關于古文背誦,要求同學們一定把教材須背下來的古文能夠全文默寫。古文閱讀主要是從《古文觀止》選材。古代詩詞側重唐詩、宋詞,要求同學們起碼能背誦50首。現代詩歌側重中外的愛情詩歌,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戴望舒的《雨巷》等。當然當代一些頗具影響力的詩歌也是大力向同學們推薦的。

經過三年下來,除了課本之外,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了這個量的積累,學生在寫作時,恐怕不會出現古時一秀才因肚里無貨而寫不出文章的尷尬與可笑了吧。

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博觀厚積是在興趣這個大前提才能達到的。在博觀厚積的過程中,在與前賢和大師的對話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4]鑒于此,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沒有理由不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審美閱讀(高一)》.龍門書局出版,2000年

[2]《美國教育大觀》.漓江出版社出版,199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长海县| 河间市| 庄浪县| 樟树市| 英吉沙县| 邵阳市| 晋州市| 石城县| 平昌县| 多伦县| 灌云县| 博客| 溧阳市| 遵化市| 中阳县| 荃湾区| 砀山县| 芜湖市| 青龙| 卢湾区| 青浦区| 崇阳县| 应城市| 专栏| 齐齐哈尔市| 舞阳县| 佛冈县| 屯门区| 甘洛县| 福鼎市| 靖江市| 漠河县| 连云港市| 北安市| 博客| 进贤县| 克什克腾旗| 成武县| 嫩江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