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一問一世界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課標、教材、教學三者關系
在對三者關系進行探究之前,筆者將分別界說課程標準、教材、教學三個概念,借此明確本文論述概念之范疇。
課程標準指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按教學科目編制,反映某一門學科性質、特點、任務、內容及其實施的特殊方法論要求。
教材指根據課程標準以及社會實踐需要而編寫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刊、輔導材料等。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書,是狹義教材概念。
教學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規范下,教師教與學生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在教師有計劃地組織與引導下,能動地學習、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發展自身智能與體力,養成良好品性與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簡言之,教學乃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地學習知識以獲得個性發展的活動。依據三者概念,筆者將三者關系以圖表方式表示如下:
圖1 課標-教材-教學三者關系圖
由圖可知,課程標準建立在對社會、學科知識、學生三者研究基礎上。對三者進行研究,能夠明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該學科已有的知識框架體系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習規律等。經過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課程標準,規定了課程性質、基本理念、教學目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因此,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材對教學目標具體化,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具有經典性和時代性。它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的基礎知識,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的主要資源和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在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的雙重規范和制約下實現,但并不意味著教學就毫無主觀能動性可言。其中仍然保留有許多創造性發揮空間,教師在其中,如同進行一場“戴著鐐銬的舞蹈”。教學是貫徹課標內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實踐活動,是對理論進行檢驗的重要途徑,因而自然對前兩者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信息反饋作用。及時地反饋教材編寫問題,發現課標制定前的科學調研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對我們進一步完善課程標準,更科學、合理地編寫教材,以及施行有效教學有極大推動作用。
綜上可知,課程標準、教材、教學三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在相互作用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推動課程改革,能夠實現教育的更大進步。由此可見,對三者關系的研究意義重大。下文中,我們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理解。
二、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進一步探討三者關系
首先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進行分析,明確它在教材編寫中的指導性意義。
此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指出要充分發揮高中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作用。在對課程性質的說明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發展奠定基礎。從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和課程性質出發,將課程目標具體化,提出學生應該從“積累-整合、感受-欣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在此基礎上,分別明確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具體目標。在這里需要提前做出說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在對必修課程的分析上,并未涉及選修課程。必修課程的目標主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來實現。
在對課標進行簡要分析之后,我們將通過兩張圖表對五本必修課本進行簡要梳理,然后通過具體分析,解讀、探討課標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下表是對模塊單元主題設置的梳理和分析。
模塊
單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一
向青春舉杯
(活動體驗)
1.吟誦青春
2.體悟人生
3.設計未來 珍愛生命(文本研習)
精神支柱生命之歌 祖國土
(文本研習)
江山多嬌頌歌的變奏 我有一個夢想
(文本研習)
經世濟民英名與事業 科學之光(文本研習)
探索與發現
奇異的自然
魅力的創造
二
獲得教養的途徑(問題探討)
求學之道經典的力量 和平的祈禱
(研習-探討-活動)
遭遇戰爭黑暗中的心跡歷史畫外音 號角,為你長鳴(文本研習)
烈士的抉擇
底層的光芒
殉道者之歌 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文本研習)靈魂的對白美與丑的看臺人性在復蘇 此情可待成追憶(文本研習)
如泣如訴執子之手舊日時光
三 月是故鄉明
(文本研習)
漂泊的旅人鄉關何處 歷史的回聲
(文本研習)
后人之鑒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文明的對話
(問題探討)
審視傳統認識與溝通
拿來與接納 筆落驚風雨(文本研習)
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文以氣為主 直面人生(問題探討)
生存選擇真的猛士苦難中的尊嚴
四 像山那樣思考
(文本研習)
諦聽天籟感悟自然湖山沉思 慢慢走;欣賞啊
(活動體驗)
一花一世界
永遠心的舊故事總借俊眼傳出來 尋覓文言津梁
因聲求氣仔細理會融會貫通 走進語言現場(活動體驗)
在演講廳
問答之間
交鋒時刻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問題探討)
心連廣宇偉大的情思
表1 蘇教版五本必修課本單元內容梳理表
通過整理表格,筆者發現:每個必修模塊的專題設置,可以歸納為“文本研習”、“活動體驗”、“問題探討”三種類型以及三種類型的不同搭配、組合,并且這三種類型,與課程標準中的三種能力要求:審美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相對應。在這三種能力的訓練過程中,又貫穿著語文課程的兩個基本特點,即人文性和工具性。
兩個基本特點在設置上的具體安排,除了這三種類型的能力訓練外,在各個模塊單元的主題設置上也有所體現。本套教材的人文性體現明顯:人生規劃、真愛生命、熱愛祖國、感悟自然、聆聽歷史、對話文明、祈禱和平、體悟人性等,幾乎每個主題都滲透人文性的特點。至于工具性也如此,如“走進語言現場”中對演講技巧的訓練、演講稿的撰寫;“尋覓文言津梁”專題對文言聲律的學習,借助工具書去領略古典文學之美。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學生不僅有了豐富且有深度的思想,并且能夠自主、充分地借助漢語去閱讀、理解并且表達自己。語文,至少在作為語言工具這一點上,給學生打開了很多窗戶,為學生在不同發展傾向上提供可能。
另外,語文教育中涉及各個方面的主題,其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顯而易見:規劃人生,將知識化為內在教養,思戀家鄉,在自然中學會諦聽與思考;珍愛個人生命,感悟戰爭,祈禱和平,認識歷史;熱愛祖國,在號角鳴起時的個人選擇,反思中外文明對話,感受古典文學的精髓;偉大的人生夢想,復雜的人性世界,演講中的語言魅力;感受科技的奇異之光,對愛情、親情、友情的體驗,人生困境中的抉擇,渺小個體與廣袤宇宙間的關系。在這些主題的熏陶之下,民族精神的培養顯而易見,創造力和凝聚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來。涉足人文、歷史、社會、自然、科技等領域,雖然粗略,卻也給學生向不同方向發展提供重要基礎。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閱讀與鑒賞”目標的集中體現。當然,其中貫穿著“表達與交流”的過程,如演講專題便是口語表達能力訓練;而在各個專題的學習過程中,也存在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加強了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但這些更傾向于口語“表達與交流”。
下面筆者將梳理五本必修課本中寫作板塊,探討書面“表達與交流”及相關問題。
模塊
單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寫作觀 你的生活很重要 獨立思考,善于發現 寫作,也是對話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人文情懷與公民意識
單元一 指導 激活我們的詩情 用墨如潑
生成詩歌的意象 讓說理更令人信服 說明要說得清楚明白
實踐 回憶(信)
“長大”
小詩“相信未來” 1.“口述”實錄
2.“同情與悲憫”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腳下的土地
2.祖國故事
3.藝術故事 1.平凡而偉大
2.名校校訓
3.時事評論 1.學習中難忘的體驗
2.電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項
3.我有一個金點子
單元二 指導 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 恰當選取敘述的角度 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 要有描寫意識 寫出你的真情實意
實踐 我的讀書故事
讀書的苦樂之境
給自己起一個字 編寫某一年度大事件
讀圖感受
自己找畫合理想象
在詩上添加 人物評傳
走近某人
議論文 寫人
人性的美麗
發言提綱 我的心因**而高貴
幸福的幾種感覺
友情
單元三 指導 夾敘夾議,枝繁葉茂 準確、及時與便捷 為觀點提供有力支撐 文學短評的寫作 學會分析
實踐 靜聽回聲
在遠方
在路上 詠史
讀史隨筆
寫消息或通訊 格言或熟語的古今變化
文化差異
家鄉或家庭的變化 詩詞擴展成散文
讀到感悟和創造性見解
兩首詩歌比較 讀后感
材料作文
單元四 指導 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看好處說門道 演講稿,寫給聽眾 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
實踐 樂曲、繪畫中體味自然
自然畫面的描寫
大自然的智慧 美的瞬間
老師們的一組片段
插畫評點
微型小說 演講與評論
提綱
演講錄像 我的精神小屋
莊周夢蝶的思考
同情
表2 蘇教版五本必修課本寫作部分整理表
筆者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上述表格進行分析:
在寫作觀模塊安排上,筆者認為具有由內向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邏輯特點。“你的生活很重要”、“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寫作,也是對話”三個寫作觀以順暢、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目標。“你的生活很重要”強調關注自己的生活、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礎上,需要“獨立思考,善于發現”自己生命體驗中的樂趣,形成個人獨立的想法;在形成獨立想法之后,能夠順暢地表達,“寫作,也是對話”。而后兩個寫作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和“人文情懷與公民意識”進一步提出要求:前者對言辭進行要求,運用文采、修辭來提高語言魅力,豐富表達;后者則是對主題、思想內容的要求,文章不僅僅是個人意見表達,更重要的是體現人文關懷與公民意識,明確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以及世界、宇宙的關系,由此來提升文章的審美價值品味。
在寫作實踐的編排中,文體類別訓練與寫作主題訓練兩方面都較為精心。在文體的選擇上,有文學文體和實用文體:文學文體中選擇了微型小說、散文、詩歌等;實用文體則有記敘類的消息、通訊、人物評傳等,說明類的有說明書和解說詞等,在實用類中有書信、演說詞等文體的練習,涉及文體相當廣泛。其中,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文體側重于人文性訓練;消息、通訊、說明書等實用文體側重工具性訓練。寫作主題豐富:個人、社會、國家;人性、自然、科技;藝術、歷史、時事。主題多樣,不僅讓學生接觸不同知識領域,同時,在表達的過程中,也為今后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課標與蘇教版教材的分析,筆者在欣喜于課標與教材科學的同時,也產生了困惑:為什么在如此精心設計的課標指導與教材規范下,教師教與學生學并沒有得到預期效果?當然,對課標與教材解讀不當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但是否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問題引起筆者的反思。
教材編寫圍繞課標,體現一定科學性,但理論一旦納入實踐,暴露出不和諧因素也在所難免。以寫作部分編寫中的不足為例:在每個單元的寫作指導與本模塊的寫作觀之間缺乏必然聯系;以及每個模塊之間的寫作指導之間沒有形成層層遞進的訓練階梯性,顯得缺乏秩序,缺乏系統性的寫作指導會導致無法完成訓練目標。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的練習只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覺得毫無成就感,學生也原地踏步,一味重復。這一實踐反饋出以下信息:寫作指導編寫時應體現系統性的教學原則。只有進行系統性訓練,學生才能更好提高寫作水平,達到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的目標。
三、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
筆者對課標、教材、教學三者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求:課標具有綱領性、指導性作用;教材規范教學活動;教學在實踐領域檢驗理論的可行性,反饋信息。筆者認為,三者動態平衡,在相互作用中達到動態和諧,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尤其是教學對教材與課標的反饋作用。課程標準具有隱性的法律地位,其地位通過考試機制得到進一步鞏固;教材作為規范性用書,經過專家編寫,相關部門審核,重要性不言自明。而教學實踐分散在各個老師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涉及范圍廣,但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呼聲。通過本文分析,筆者認為教學的反饋作用是極為重要的。這種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饋方式需要通過一個科學、有力的運行機制來實現。至于如何更為合理、有效地反映教學中的問題以及教學中需要借鑒總結的成功經驗,對制定課程標準和修改教材形成反饋作用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孫智昌.主體相關性:教科書設計的基本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5]張念巖.中國教育百科全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許嘉璐.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M].沈陽出版社,1991.
[7]江山野編譯.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