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7: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魯迅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許廣平的《魯迅回憶錄》,1961年就出版過,而今再版,理由寫得明白:這次是“許廣平《魯迅回憶錄》手稿近半世紀后首次完整發表”。稿載:周海嬰表示,當初的《魯迅回憶錄》版本是“媽媽執筆,集體創作,上級拍板”的,有不少違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動的“左”的痕跡,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而真正能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就是媽媽被“創作組”改動前的“手稿本”。這次把手稿完整地呈現出來,意味著被遮蔽和詮釋近五十年的魯迅及其精神,將得到“還原”。
這消息的確定性質,已經表述得再清晰不過,容我贅言:真正能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就是媽媽被“創作組”改動前的“手稿本”;那么,我在上學讀書時候――從小學到大學,讀到的非手稿原版的回憶錄,是一本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由此推論,以往由這非手稿版回憶錄衍生或派生,或孿生或亂生出來的那么多他人的紀念文字,是否真正反映了真實的魯迅一生,或是真正反映了真實魯迅的某個片段,都須打個問號了。以致我對以往的魯迅相冊也要產生疑惑,那相片旁的文字介紹,能保證都是“真實”的嗎?
魯迅研究,是一門顯學,既是文化顯學,更是政治顯學。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對魯迅文稿,一方面感到有些好讀,也就是比較容易讀懂的意思;另一方面更有些感到難讀,甚至非常難讀,那是要參照許多史實資料和參考文本一起來讀的。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連懷疑念頭都沒有出現過,出自魯迅夫人許廣平先生的回憶文本,竟然是“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的。
用民間白話說一句,老婆回憶逝去的老公,小到抽煙喝酒,大到錢物借貸,私至床榻冷暖,公至廣場演講,事無巨細,不論內外,她的敘述享有無上權威。天地人倫,血脈神圣。父母,夫妻,子女,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周而復始,世代繁衍,這份法律的“尊卑”排列和相應“權力”,全都一樣,概無例外??墒?許廣平沒有這份權威。也許因為,是丈夫魯迅把上天賜予周家的權威都已“用盡”,尚且不夠,自然也就省不下什么權什么威,供周夫人遣用了。
就是有過這樣的歲月,老婆紀念老公的文章,是要“集體創作”的。比起沒老婆的李玉和、沒老公的江水英等,有老婆的魯迅早在1961年就被“集體”了。魯迅被“集體”的下文是:從1972年1月到1977年初,“《魯迅傳》寫作小組”存在五年,在“市委寫作組”文藝組指導下,配合全國政治形勢需要,以“石一歌”等筆名,撰寫了《投一光輝,使群魔嘴臉畢現》等八十四篇文章。
就是有過這樣的歲月,所以老婆紀念老公的文章,是要“上級拍板”的。周海嬰說:有領導提意見,母親又有些刪改,“當時已經很有名的作家唐,參加了那個會,他對朋友說:會后我看到許大姐臉色很不好”。許廣平“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上級提意見的“理由”大抵是因為沒有保護或者維護“好”魯迅的形象權威。這個理由成立,是因為有“另外的人”,比老婆更理解老公。這個“另外的人”,當年統稱“上級”――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小三”的叫法。
今日魯迅,被“幽默”地“解密”了。只是,在所有報道中,卻沒有“誰”站在神圣的法律立場上發問:如是的“集體創作、上級拍板”,是否侵犯了許廣平作為公民的知情權、話語權和著作權?是因為過了民事訴訟期限,還是故作“選擇性的制度遺忘”?
所以――無人懺悔。而魯迅的《死》中回復是:“讓他們怨恨去吧,我一個都不饒恕。”
【原載2010年第14期《新民周
摘要: 最近,翻譯界對歸化和異化的討論很多,散見于國內的各種外語類學刊,〈中國翻譯〉2002年第5期還專辟一專欄來討論這一問題,這些文章大大推動了“歸化”和“異化”的研究,但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語言研究的層面,本文將從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文學翻譯中的異化現象。
關鍵詞: 歸化;異化;翻譯;跨文化;后殖民主義
一、 引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內的外語類學刊發表了不少有關歸化和異化的文章,這些文章努力將西方文學批評和比較文學理論中關于歸化和異化的討論運用于翻譯理論和實踐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從文化的角度對直譯和意譯作出概括,還有的文章運用關聯理論來尋求歸化和異化的最佳關聯點,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拓寬了歸化和異化的研究。
但歸化和異化翻譯的討論仍存在一些誤區,最明顯的是將歸化與異化翻譯等同于直譯與意譯,將文學策略和文化的意識形態同語言的策略和翻譯的技巧等同起來,從而將關于歸化和異化的討論拉回到傳統和經驗的討論之中,這樣做有礙歸化和異化翻譯研究的發展。《中國翻譯》2002年第5期有王東風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討“歸化”和“異化”翻譯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問題,是歸化和異化翻譯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將從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翻譯的歸化和異化問題,
二、 關于“直譯”與“意譯”
直譯與意譯是歸化和異化討論的源頭,不少學者常常把它們放在一塊來討論。王東風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一文中就對它們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文章開門見山地指出,“歸化與異化之爭,是直譯與意譯之爭的延伸,可謂由來已久。”但他沒有將它們簡單地歸于一類,而是指出:“歸化和異化可看成直譯和意譯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譯與意譯?!?如果說直譯和意譯是語言層次的討論,那么,歸化和異化則是將語言層次的討論延續升格至文化、詩學和政治層面。也就是說,直譯和意譯之爭的靶心是意義和形式的得失問題,而歸化和異化之爭的靶心則是處在意義和形式得失旋渦中的文化身份、文學性乃至話語權利的得失問題?!保ㄍ鯑|風,2002:24-25)筆者基本上贊同上述觀點,并就直譯/意譯與異化/歸化翻譯補充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談到直譯和意譯時,人們常常用英文詞語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時人們關心的是語言層面的技術處理問題,即如何在保持原語形式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而意譯則認為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就要采取意譯。還有人提出形合與意合來與直譯和意譯對稱。在中國的翻譯史上,贊成直譯和意譯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譯中的文質說,唐代玄奘的“求真”與“喻俗”,近代有嚴復的“信達雅”及魯迅的“寧信而不順”與趙景深的“寧順而不信”等,都是從直譯和意譯的角度來探討翻譯的原則。
我們并不反對將直譯/意譯同歸化/異化翻譯放在一塊討論,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似和差異。以往,歸化/異化翻譯同直譯/意譯的相似性討論的多一些,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就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主要的方法,它們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們是互補性的。在同一翻譯中,直譯和意譯都可能有。文體也有關系,在有些文體中,意譯會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體中,直譯可能會多一些。關于直譯和意譯的討論,譯界已基本上達成共識。直譯和意譯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說的死譯和胡譯。魯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譯作品《域外小說集》曾招來許多的批評,被視為直譯的代表。一些學者談到魯迅,必將提到他的翻譯主張“寧信而不順”,而忽略了其他。其實,魯迅關于直譯的真正含義是他在《且介亭雜文二集》的“題未定草”中所說的:“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豐姿?!笨梢?,魯迅并非不要順,只是在兩者不可兼得之時,才寧取信而舍順。魯迅的“硬譯”,決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譯,而是在引介外國進步文學作品的同時,努力輸入新的表現方法來豐富漢語的句法與語匯?!耙捉狻迸c“豐姿”才是魯迅關于直譯的真正內涵。那么,周作人又是如何看待直譯呢?1925年周作人在其“陀螺序”中提到:“我現在還是相信直譯法,因為我覺得沒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譯也有條件,便是必須達意,盡漢語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存原文的風格,表現原語的意義,換一句話說就是信與達?!笔裁礃拥姆g是死譯和胡譯呢?周作人用了兩個很有趣的例子。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魯迅是誰?我相信只要讀過書的人都會知道魯迅。他是一位大文豪:時常穿著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似的......他是一位戰士——魯迅。
魯迅一生寫過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記》是魯迅第一次用筆名發表的,我雖然從沒有讀過,但我卻感受到魯迅先生寫的時候的用心、細致。最近,我讀了一些關于魯迅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令我最有感觸。作者講了伯父魯迅在寒風中幫助一位腳踩了玻璃的車夫,事后手都凍僵了,從中體會出魯迅為別人著想,樂于助人,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可貴精神。魯迅這種精神與品質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從這里令我又想到一位慈善家——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富翁。他不像某些人,仗著自己有錢就欺負別人,而是歇盡全力去幫助一些有困難的人。比爾蓋茨夫婦承諾,在故后捐出580億美金。580億美金?。《嗝待嫶蟮囊粋€數目,也是比爾蓋茨的全部家產,他一份也不留給自己的兒子?是的,他要兒子白手起家,不依賴父母。比爾蓋茨說:“當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這句話更使他努力地幫助有困難的人,不必因為自己的生活苦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要學習魯迅和比爾蓋茨那種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這就是我從一個名人所想到的。
大家好!我發言的題目是《魯迅也有微笑時》。
“魯迅的骨頭很‘硬’;魯迅的頭發很‘酷’;魯迅的身材很‘修長’”——每每讀完有關魯迅的文字,眼前便會出現這樣一個圖像:兩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頭不屈的硬發,根根顯示著與惡勢力的不調和;一張消瘦的臉龐,露出剛毅與堅強。這形象與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隨歲月的增長由模糊到清晰,終于畫出我的,相信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魯迅形象。
在眾多作家中,魯迅是突出的一個。他敢罵,罵茍延殘喘、陰險狡詐的“落水狗”,罵奴顏婢膝的偽君子;他敢論,論國民眾生的劣根本性;他敢抨擊,抨擊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擊把孔乙己推上絕路的封建禮教;他敢吶喊,為艱辛而麻木地生活著的閏土,為受封建四大權力壓迫的祥林嫂——無疑,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偉大的戰士。
可能,人們看慣了《吶喊》、《野草》,看慣了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但他并非只有一副面孔。在《朝花夕拾》里,關于他幼年時的快樂時光也有所記錄。其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無不寫出了魯迅對故鄉及幼年時代的懷念。《朝花夕拾》這部集子,最初擬定題目為《舊事重提》,無論是《朝花夕拾》還是《舊事重提》都寫出了作者在經歷家業衰敗、多年沉浮后,對幼年時美好回憶。在這些作品里,雖然或多或少也離不開抨擊舊社會惡勢力,但讀起來感覺已不是那么慷慨激昂,而是一種很平靜很優美的感覺——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六一公公的羅漢豆......人們說一個人的文章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心情等等,而記憶又是最讓人著迷的東西,我想,魯迅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臉上一定蕩漾著微笑,而不會是一張“酷到家的冷臉”了吧。
原來魯迅也有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就比如當他想起了故鄉時。
關鍵詞:神話;魯迅;現代文學
神話,是蒙昧世紀混沌初開時結出的一個神奇金果,是原始民族用直覺“精神石斧”鑿開混沌的一種探索。神話的內容包羅萬象,既蘊含人類的起源,又揭示人類的命運,用浪漫的隱喻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負有教育意義的意象?!雹偕裨挼镊攘Υ┰綒v史長河,在后世仍能熠熠生光,并且不斷啟發著后世的文學創作。
魯迅對神話的癡迷,早在其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就曾飽含深情地描寫過關于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的故事,這部畫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的神話書籍,可謂是魯迅先生最早的文學啟蒙讀物。也正是這本小冊子,培養了魯迅對文學的興趣,也決定了先生在后來的生命中不斷將神話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寫作內容。
魯迅沒有單獨成書的神話學著作,其神話研究的相關文章零星記載在其相關著作以及雜文中,比較重要的文章如《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等等。魯迅的神話研究,雖然用力不是很深,觀點也有可議之處,但其開拓者、先驅者的功績卻是不可抹煞,他對于后來者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從理論層面看,魯迅對于中國神話的研究需要注意兩點內容。其一,魯迅當屬中國神話研究的拓荒者。早在1907年,魯迅就創作了論文《摩羅詩力說》,介紹西方的反抗神,可謂是魯迅對神話研究的開端。在無所借鑒,無所依傍的情形下,魯迅對神話的論述雖然不多,但往往切中肯縈,能夠給后來的研究者以啟發。他最先確立了一個頗受認同的“神話”概念:“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雹谠隰斞缚磥?,神話是古代先民們對于未知自然現象的一種主觀性解釋。魯迅這種神話觀雖然還沒有達到神話觀的高度(馬克思對于神話本質的看法,在于把原始人看做是跟自然對立著、斗爭著的存在,在于看到人類對自然的能動的性質)。但是,同以前的神話觀相比較,無疑是一種向前躍進的見解。其次,魯迅對神話研究的貢獻當是確立了神話與文學,與小說的淵源關系。魯迅認為神話首先是文學,提出“小說源于神話”這個觀點――“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雹埕斞复蚱屏酥袊≌f長期被排斥于文學殿堂之外的歷史的同時,也把長期被傳統文化忽略甚至扼殺的神話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這一觀點提出以后,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神話題材的文學作品并非主流與大頭,其中的優秀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魯迅先生對中國現代神話的貢獻,不僅僅單指理論層面,一個更重要的方面便是在神話題材文學作品上的創作與創新。《故事新編》中的幾篇神話題材小說一直以來是學者們備受關注,其中很多名篇也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除了《故事新編》,他的詩歌、散文和雜文中也散見大量神話傳說,可見魯迅對中國神話的研究,從理論到創作,都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神話小說創作,基本上都取材于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其中,以女媧補天(《補天》),嫦娥奔月(《奔月》),大禹治水(《理水》)最為典型。在對古代神話資源的利用上,魯迅先生采取的方法是以神話為出發點,用文學的方式賦予它們新的色彩。魯迅是一名現實主義的戰士,而非浪漫主義的詩人,魯迅的神話小說,其外衣雖然是神話,但是但其指歸卻是為著中國的社會現實,即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要求而產生―這一創作原則貫穿了魯迅整個的神話題材小說創作。以《補天》為例,女媧補天的神話在中國流傳甚廣,在古籍中也多有描述,因而在魯迅的小說中,我們也能很容易的找到一些保留在原始神話中的細節,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上記載:“有國名曰淑士,領項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蝸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雹芏斞感≌f中也恰好存在關于寫“女媧之腸”的片段。《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剛缺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蝸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⑤這一基本的補天情節在《補天》中也予以保留。魯迅不愧是一位天才,他往往能夠從凝固的神話故事中生發出驚奇的想象,仿佛帶我們走進了一場夢境,夢中的主人公和事件仿佛都似曾相識,但是卻的的確確是另外的故事,在《補天》中,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女媧煉石補天,而是補天后不孝的后代在女媧身上扎棚筑窩,女媧補蒼天的英雄主義行為被補天后戲劇性的悲慘結局所消解,不得不讓人佩服魯迅先生的犀利與深刻。
神話的一個重要思維方式在于“以象表意”。比如古代先民對于生命來源,天地形成的這一些抽象問題怎么解決呢?他們只能創造出一個有模有樣,又不同于己的“象”――蛇身人首的女媧作為思維的生發點??v觀古代神話,可以說一切的形象或者情節,都是先民想象出來的“象”,它們形象又具體,生動而神秘,充滿著浪漫和理想主義色彩。而在這些“象”的背后,根植的是先民對于宇宙生命的混沌理解?!跋蟆笔侵庇^的,生動的,神秘的,這也是神話本身最核心的那一點。在借鑒神話創作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神話就會失去生命力,變成蒼白的死文字。在魯迅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很好的借鑒了神話意向表意的思維模式,神話之象生動,有魅力,神話之意深刻有內涵:小說在描繪女蝸造人和補天的神話故事的時候,洋溢著一種宏大的、理想化的氣氛,它的背景是廣漠的天宇和遼闊的大地,五彩繽紛的浮云,光芒四射的太陽,冷峭皎潔的月光,奔騰呼嘯的大海,山崩地裂時熊熊燃燒的烈火,以及種種驚人的景象,這些景象后面是一種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暗含著作者的某種希望和理想。神話本身就是一種浪漫神秘的存在,只可惜在千百年來的流傳中,神話漸漸成為了書籍上的死文字,成為了被定格的印象。魯迅先生的高人之處恰恰在于,他能將已經死去的凝固的神話重新蓋上了一層面紗,神話又重新獲得了神秘的魅力,神話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從得知,得到的只是一種可能的解釋,魯迅先生的神話重寫使神話獲得了生命,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維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中文譯本,三聯書店1984年版。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
[3] 袁坷,《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 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覽冥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5] 李慶鵬,《論魯迅神話觀》,《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6] 侯春慧,《神話歷史敘述――魯迅神話題材歷史小說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閆立飛,《否定與輪回――魯迅神話傳說題材歷史小說的深層結構》,《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03期。
[8] 高婧,《魯迅的神話思維》,《銅陵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9] 曹萬生,《論茅盾的神話美學觀》,《四川師大學報》,1985年04期。
注解:
① 維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中文譯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06頁。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第17頁。
③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卷,第17頁。
“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濒斞甘俏恼麓蠹遥绱苏?,固然與他的謙遜、不好為人師有關,然而他關于文章修改的“三法”,卻不失為經驗之談,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研究,并適當效法、運用,對初學寫作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魯迅修改文章的三法是:
1、暫讀兩遍求上口
魯迅先生說:“我做完之后,總要讀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把它讀得順口。”決不能用“只有自己懂得或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也就是說,文章寫好后,最好靜下心來,先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上幾遍,從中發現缺陷和不足,進而在讀中改正,以便于讀者理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寫出來后,經常讀給老太太聽,聽不懂就修改,這也是心里想著讀者,以通順上口、易懂易理解為原則的。
2、冷卻擱置再修改
魯迅先生說:“等到成后,擱它幾天,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币馑季褪窍葦R置冷卻,過段時間后再修改。因為,文章往往是感情的產物。當你眼有所見,耳有所聞,心有所思,積累了大量寫作素材,并由于某種誘因的引發,激情潮涌、感觸滋生,千言萬語積于心中,感到不吐不快時,就會揮筆綴文,一氣呵成。這一氣呵成的文章,雖感情真摯、氣貫始終,但往往會存有思慮不周、偏激失當之處;而當時又是難以覺察發現的。如果把它擱置幾天,進行一番“冷處理”,就會有另一種情形:等你靜下心來,再行翻閱便能發現一些問題,從而加以修改。
3、忍痛割瘤狠修改
魯迅先生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比藗兇蠖紝ψ约旱膭趧映晒嬗衅珢坌睦恚曌髡哂壬酢_@就需要作者有高度的責任心,對自己、對讀者都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哪怕是自以為精彩的片段,或曾是苦心孤詣錘煉的字句,只要與主題思想無關,或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主題,就要像對待毒瘤一樣,痛下狠心,徹底剔除。有時甚至還需要請別人看看,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進行修改,因為,具有偏愛心理的“當局者”,往往是沒有“旁觀者”清的。總之,必須狠下心腸,字斟句酌,當刪則刪,絕不能“心慈手軟”。
“文章不厭百回改”。讓我們借鑒魯迅先生修改文章的三步,寫出更多的佳作來!
摘 要 阿長這樣一個或有或無而又無從考證的農村婦女,平常得連外貌都沒有可寫,甚至連名字的來歷也無從考證,而又那么粗俗落后,卻為何屢次出現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在魯迅那值得懷念的童年生活中呢?本文通過對時代背景和初中各篇課文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讓學生充分理解這樣一個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
關鍵詞 魯迅 阿長 老師 母親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筆者結合魯迅的童年生活來引導大家理解這個魯迅筆下的阿長形象。魯迅在文章里對阿長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響也有所提及。如長媽媽在魯迅小時侯曾因相傳百草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而講過一個美女蛇的故事,這故事滿足了兒童好奇的心理,引發了魯迅進入幻想世界的強烈興趣,開啟了魯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種人生的大門。1887年,7歲的魯迅開始跟從遠房的叔祖父周兆藍讀私塾。每天除了練字,常讀的一本書是歷史書《鑒略》。但小小的魯迅感興趣的還是先生收藏的繪有插圖的《花鏡》和《山海經》。他最喜歡的是一個人坐在先生的小園子里讀《山海經》,那些神奇夸張、想象力豐富的圖畫,令童年的魯迅驚嘆不已。而遠方的叔祖父卻極少給好奇的魯迅講解其中的故事。魯迅拿著問題去問博學的壽鏡吾老師時,老師沒有回答,“似乎很惱火,臉上還有怒色了”??稍诤⑼睦?,越是他不知道,別人不愿意給他講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想知道。當然關于這些故事阿長也是根本就無從知道的,而“我”也從來沒有指望阿長可以給我什么解答。所以當她也來問《山海經》的時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講”。可后來放假回來的阿長卻給“我”帶回了別人不愿意幫“我”解答,也不愿意幫“我”去買的《山海經》。講到這里筆者引導學生拍了一個短劇――阿長買《山海經》。學生經過仔細閱讀,并結合自己的想象,把連書名字都不知道(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的阿長跑了多遠路,怎樣和別人去描述叫錯名字的書,怎樣去忽視“文化人”對待她這個鄉下人的蔑視等等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對買到后阿長的表現卻只是輕描淡寫。通過表演學生看到了阿長買書的艱辛。在少年的魯迅迷茫、充滿渴望而又被忽視的時候,阿長主動走進了魯迅的情感世界,買書,圓夢,情誼殷殷,這完全出于對孩子真心的愛護與體貼,這個時候的阿長給予了魯迅母親般的呵護,這里的阿長是母親。
另外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屢次提到阿長給作者要求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俗氣的習俗,如新年開頭第一句要說“阿媽,恭喜恭喜”,并且還要吃涼涼的福橘。這些希奇古怪的習俗都在少年魯迅的記憶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魯迅對中國封建習俗在廣大勞動人民身上最初的記憶,這些也豐富了魯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學積累。這些故事在魯迅以后的文學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分嘘P于魯四爺不讓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來把省下來的錢去捐了一條門檻。這里的阿長是“我”接觸中國落后習俗的老師,她給了“我”日后鞭撻封建社會的一條鞭子。可如果我們只分析這些,那這個人就不是阿長了。阿長在睡覺時在床上肆無忌憚地擺出“大”字,與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煩的規矩和聽起來有些“玄乎”的故事,這些都讓阿長蒙上了一層灰色,這樣的粗俗與落后的女人,讓人實在“不大佩服”,甚至討厭、怨恨。那魯迅為什么要寫阿長這樣的一面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文學的常識,即在創作中需要文學的真實。文學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同。生活的真實需要我們原封不動地把生活再現??晌膶W的真實不同,它需要我們對生活的真實進行加工再創作,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樣的阿長或許讓我們討厭,或許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見到這樣的人,但這樣的阿長符合了那個時代農村婦女身上的種種特征,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在阿長身上有了真實的投影。也有了那個時代一些國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復雜的一面。阿長既然從生活中走來,帶了這些缺點倒更增添了幾分人物的真實感,作者尊重了文學的真實。《朝花夕拾》不是小說,不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也不是史傳文學,要求真實地再現特定時代的人文精神。這里的阿長是真實且被賦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個魯迅生活中不識字的典型農村婦女形象。
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這樣一個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她豐富了魯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誕的故事,某個程度上開啟了魯迅對問題探索的興趣,所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據了很長一段跨度的阿長,才屢次地出現在魯迅文學作品中風格相對教輕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來懷念大葉荷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長有關的片段看成是魯迅對這位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的懷念。
參考文獻
[1] 潘旭瀾.的藝術[A].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論文集[C].復旦大學出版社,1981.
這兩天,魯迅作品是不是晦澀壓抑、中學語文教材到底要放幾篇魯迅文章的舊話題,又波瀾泛起、引起網絡熱議。類似討論其實一點都不新鮮,近年幾乎隔上一陣兒就爆發一次。說辭無非是“晦澀”、“壓抑”,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個“褊狹”。可能“褊狹”更接近于對人的評價,往往在討論作品時被有意忽略了。坊間很多討論似乎有意將作家為人和作品文本區分開來,可事實上能分得開嗎?
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這樣的討論不值得認真辯駁。這些年來,“去魯迅化”的文化癔癥頻頻發生,本身就預示著我們社會的教育或者說教化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現行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依然沒有走出窄化誤區,依然將其簡單地政治化、革命化乃至意識形態化。在這種泛政治化傾向的影響下,魯迅作品的文本價值被嚴重遮蔽,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經由文本進入魯迅的世界。所謂循循善誘也不過是一點一點將諸如“橫眉冷對”、“不妥協”之類的標簽形象化,一個無比豐富有恨有愛的生命個體被神圣化和偉岸化起來。
關于教材中魯迅作品的討論也僅限于篇目增刪,至今沒有看到回歸文本、回歸文學的呼吁。如此做法,既有悖魯迅本意,也是社會教育的悲哀。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過共識,即問題焦點并不在于魯迅作品進不進教材、有多少篇目進教材,而是到底應該用什么方式去接近、學習和評價它。
要說隱晦艱澀,大多數國學經典不更艱澀?可現在社會公眾已對重溫國學經典有了很積極的評價。壓抑也不是借口,魯迅置身于一個動蕩的變革時代,作品頭緒繁雜、背景復雜也是事實,然而,惟其如此才是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哪里能為了閱讀愉悅,而要求魯迅作品也輕松起來呢?
其次,這一爭論也暴露出我們在經典教育上的缺失,我們還沒建構起一條社會大眾進入經典的有效通道?,F實生活中,我們給太多白胡子老頭濫發大師帽子。卻往往又大大咧咧地抱怨真正的大師、真正的經典太少。我們只震撼于大師頭上虛妄的光輝。卻往往不愿意、不能夠走近大師、理解經典。我們也多滿足于對大師的祭拜和悼念,以附驥尾為榮。
經典的修習能直接進入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心靈。經歷了教材“隨風倒”的人們終究會意識到。一個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經典存留下來。魯迅作品是不是這樣的經典?我想。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眾多學人的淘洗、錘煉,這一點當不應存疑。現在需矯正的,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樣去解讀魯迅作品。
[選自《新華網》]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板書課題)。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阿長。
生2:保姆阿長。
師:嗯,保姆阿長。題目寫著“阿長與山海經”,其實文中與阿長發生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經》,對不對?
生:是。
師:好,我們來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長喜歡切切察察。
師:很好,阿長喜歡切切察察,作者便認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長有聯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經發生過一些小風波,他認為和阿長的這些切切察察有關系。
師:太棒了!阿長與小風波(板書:阿長與小風波)。似乎家里的小風波都因阿長而起,看起來阿長像個長舌婦。好,還有哪些事物跟阿長有聯系呢?
生:阿長的睡姿。
師:能不能也用這種并列短語的形式說?阿長與……?(生說不出。)
師:暫時表達不出來,誰幫他?(將話筒遞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長與睡姿丑。
師:“睡姿丑”是事物嗎?阿長的睡姿直接影響到的是誰?
生:迅哥兒。
生:“我”。
師:她跟“我”在搶什么東西?
生:床位。
師:很好。阿長與床位(板書:阿長與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繼續,還有,阿長與……?
生:阿長與規矩。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
師:很好。阿長有很多規矩,除夕的時候一定要說恭喜,然后還得吃福橘。那么,我們不如說,阿長與福橘(板書:阿長與福橘)。因為這是一個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意象。繼續!
一男孩:阿長與長毛。(生齊笑)
師(亦笑,且好奇地問):你們為什么笑?。?/p>
一女孩:阿長并沒有與長毛真正地接觸過,應該是“阿長與長毛的故事”。
師:太棒啦!“阿長與故事”?。ò鍟喊㈤L與故事)阿長并沒有與長毛正面打過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講一個關于長毛的故事。之前,阿長也曾經向我講過很精彩的,又有點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
生(齊):美女蛇。
師: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長可會講故事啦!還有嗎?
一男孩:阿長與隱鼠。
師:很好。阿長與隱鼠(板書:阿長與隱鼠)。隱鼠是個什么東西???
生(齊):鼴鼠。
師:嗯,書上是這樣注釋哦,但實際上,很多資料告訴我們說不是,它是一種叫作鼷鼠的小動物,是一種特別小的家鼠。鼴鼠可能還大了一點,鼷鼠可能才是魯迅所描述的那個小東西。魯迅說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會爬到飯桌上舔碗沿兒,吃人們吃剩下的菜渣,很可愛的,魯迅非常喜歡它。那么,阿長與隱鼠又是怎么產生聯系的呢?
生(竊竊私語):踩死……
一女生:阿長是謀死隱鼠的真兇。
師:哦,為什么用“真兇”這個詞?可見在“真兇”以前,曾經有過什么?
生:魯迅曾經懷疑過別人。
師:懷疑過誰?
生:大花貓。
師:魯迅是曾經懷疑過大花貓,這種懷疑是誰對他造成的誤導?
生(齊):阿長。
師:對,阿長告訴他,是大花貓把它給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陣子魯迅就很恨貓,他在很多文章中表達了仇貓情緒……
生(雜曰):《狗?貓?鼠》。
師:對!很好,真聰明!你們讀過嗎?
生(齊):讀過!
師:哦,同學們的閱讀面很廣。后來他發現真兇不是那只貓,而是……
生(齊):阿長!
師:阿長怎么會謀殺了他的隱鼠呢?
一男孩:是因為隱鼠爬到阿長的腳上,然后阿長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師(笑):同學們有沒有聽到他剛才一會兒讀阿長(cháng),一會兒讀阿長(zhǎng)?
生(齊笑):有。
師:應該讀什么?。?/p>
生(齊):阿長(cháng)!
師:對。那阿長是不是長得很長很高???
生(齊):不是。
師:那她為什么被人們叫作“阿長”啊?
生:因為先前的先前,他們那里有一個女工,那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這個阿長過來替補,因為全家人已經叫習慣了,所以就沒有去改口了。
師:哦,這樣的,也就是說,阿長本來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個替代那個阿長的人。那么,這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魯迅的愛物――那只隱鼠,但魯迅卻恨上她了!當然,那是童年時候的魯迅。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當中,有幾個魯迅呢?
一男孩:六個。
師(笑):六個?孫悟空哪?七十二變?
(男孩認真概括了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前后變化的不同心情。)
師:好,概括得很詳細。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原來是指魯迅在不同階段對阿長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們將他所說的六個魯迅再精簡一下,幾個魯迅?
生(齊):兩個!
師:對,兩個。哪兩個?(學生頓時議論紛紛)
一女孩:一個是童年的魯迅,一個是中年的魯迅。
師:很好,一個是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一個是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板書:童年魯迅 中年魯迅)那個中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魯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塊純潔無瑕的玉一樣,本真而純樸,鑲嵌在其中,而中年魯迅,成熟以后的他回過頭來看曾經的自己和阿長,他的種種理解就像黃金一樣閃光。所以這是一個金鑲玉式的結構。剛才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是一直在變化的,剛才他所說的六種心情,你們老師給你們歸納過,對不對?
生:是的。
師:很好。關于這六種心情的所有事件當中,你覺得哪件事情描寫得最為簡略呢?筆墨用得最少?
生:謀害隱鼠最少。
師:哦,寫阿長謀害隱鼠的文字最為簡略??墒俏揖陀X得奇怪了,人們常說,恨的感情往往比愛的感情更為深刻,更為持久。應該來說,這只小隱鼠是魯迅非常喜愛的,無論阿長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是她踩死了它。當時的魯迅因而對阿長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課文是怎么說的?
生:極嚴重地詰問,當面叫她阿長。
師:還有呢?
生:找機會為隱鼠報仇。
師:想復仇,到這種程度了。為什么這本來應該是童年魯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卻用了最簡練的筆墨輕輕帶過呢?既不像寫阿長與長毛的故事那樣濃墨重彩,也不像寫她跟他爭床位,春節時逼他說恭喜和吃福橘那樣細膩描述呢?
一女生:因為魯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長,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通過對比,更能突出魯迅對阿長的懷念與敬意。
師:很好,請坐。她告訴我們:魯迅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表達恨,而是為了表達懷念與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來是“抑”的內容,看起來是嘲笑阿長的內容,里面有沒有“揚”的意味呢?阿長看起來什么都不懂,規矩又多,又跟“我”爭床位,又無知又迷信……看起來是在嘲笑她的那樣的語言,里面有沒有包含一種“揚”的情感呢?
生:有。
師:好,說一下。
生:他在說那些話的時候,里面有懷著對阿長的敬意。
師:舉例子。
生:阿長在跟他講長毛的故事時,說女人可以防止長毛來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驚異,于是對她有特別的敬意。
師:這個敬意,你覺得是真的有敬意?還是說當時的“我”有敬意,現在想起來挺可笑的?
生:應該是當時的敬意,然后他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這樣一種味道。
師:什么味道?
生:在懷念她的同時又有些敬佩她。
師:敬佩她能夠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齊笑)
師:他花大量的筆墨來寫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其中其實暗含著他對阿長的一種什么贊賞呀?
生:會講故事。
師:很好,會講故事!他是多么愛這樣一個會講故事的阿長啊!所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講故事的內容――美女蛇的故事。
師:很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阿長的故事就是一個啟蒙教育。它能夠帶給孩子什么呢?
生:能夠帶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師:還可以滿足孩子的什么???
生:求知的欲望。
師:好!還有呢?
生:好奇心!
師:很好!這些東西,都是別的人給不了他的,但阿長能。她會講很精彩的故事,盡管聽起來很荒謬,但是魯迅現在回憶起來,就覺得阿長很可愛,她給他的童年帶來了好多的樂趣和豐富的色彩!好,繼續看文章,看看還有哪些地方看起來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其實內心里充滿了對阿長的愛與懷念的?
生:阿長懂許多規矩,“我”對此雖然是很不耐煩的,但是“我”現在想起來還是對她很有敬意。
師(笑):他敬佩她懂的規矩多?然后顯得很博學?
生:不是,……(猶豫,不知應該如何表達)
師:好,在這個問題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對不對?(生點頭)好,無法明晰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比較。我們先來看看阿長的規矩吧,除夕的時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點福橘,我們來看第6段:“她懂得許多規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比缓?,就是阿長鄭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沒有讀過魯迅的《五猖會》啊?
生(齊):讀過。
師:哦,那太棒了!《五猖會》里面有個情節你們還記得嗎?我們要去趕廟會,大家伙兒起了個大早,一條大船已經在外面等我們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帶好了,正準備出發的時候,父親要“我”做什么?
生(齊):背書!
師:要“我”背讀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終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慶?!拔摇钡膭倮统晒σ粯影选拔摇迸e起來,然后我們一起將船開拔去看廟會了,但魯迅的心里怎么樣?
生:沒有一點先前的快樂了。
師:完全沒有之前的興奮和快樂了,而且,關于那場廟會,直到現在,他的記憶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親讓“我”背書。
生:“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
師:非常好,父親讓“我”背書,以及“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讓“我”背書。太煞風景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要去看廟會,也就是像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說的“最高興的時節”,腦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們要去看廟會啦!就像這里:過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壓歲錢去買自己喜歡的小東西啦!結果一個人突然出現,按住你,對你說: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這個時候,魯迅是不是也會覺得阿長像父親一樣很煞風景?。?/p>
生(齊):是。
師:但是為什么他肯原諒阿長,卻不肯原諒父親呢?
一女生:因為阿長的這種行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種迷信只能說明阿長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親的行為是一種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師(問她的同桌):你有補充嗎?
生(同桌):我覺得魯迅對阿長的生活是感到有點憐憫的,而且阿長去世得很早,她最終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長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想讓自己過得,過得,過得……(生齊笑)
師:阿長這樣做只是在表達她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
生(同桌):向往。
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相互補充,給了我們一個很不錯的答案。她們說,阿長這個時候的規矩和煞風景的舉動,流露出來的是她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最樸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親呢,是一種功利的目的和動機: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個好前途。就像賈政對待寶玉一樣,對吧?
生(雜曰):他也逼著寶玉讀書,考功名。
師:對,這種功利的欲望跟樸素的愿望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可以原諒阿長在“我”最高興的時節,那么煞風景地逼我說“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諒父親逼“我”背書的那件事情。好,我們繼續看,還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來貶抑,實際上包含了褒揚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魯迅,結果你的保姆總是跟你爭床位,你是不是很煩?除了煩還有沒有別的情感?
生:當時是很煩。
師:對,“我”當時的確是很煩,又拿她沒辦法,所以只能向母親告狀,是吧?
生:是。
師:母親呢,有沒有提醒過阿長?
生:有。
師:怎么提醒的?(生雜讀母親的話)
師:我們找一位女同學讀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好,體會一下,母親含蓄地提醒長媽媽,又想說明白,又拉不下面子來。(一女孩朗讀)
師:好,讀得不錯。母親關心兒子的睡眠質量,這個保姆呢,又喜歡跟他擠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長。阿長聽懂了沒有???
生:沒有。
生:懂了。
師:到底是沒聽懂,還是懂卻做不到,于是干脆裝不懂???
生(笑):做不到,所以裝不懂。
師:你覺得她懂了,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生(齊):她不開口。
師:哦,她不開口!其實她心里有數對吧?
生(齊):對!
師:除了她不開口以外,還有什么地方讓你看出來她其實聽懂了?
生:“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生重讀“也”字)
師:太棒了!他抓住了這個“也”字!“我”也聽懂了!一個小孩子都能聽懂的話,你說她能不懂嗎?她當然聽懂了,她也感覺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你看,這讓人討厭吧?但是中年魯迅想起這些來,什么心情?有這樣做仆人的嗎?但是又覺得這樣的仆人未嘗不……?
生:這樣的仆人真實而親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討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別真,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給他許多溫暖。
師(笑):擠床也是溫暖?
生:是家人之間那種溫馨的感覺。
師:就是沒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師:很好!我們就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阿長呢?一個全無主仆概念的阿長!心思非常單純,很真實的一個阿長。她并不像別的仆人那樣,為了討好主人而處處小心翼翼,當然她也并非故意與主人作對,她只是一個很率真的人。那么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時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魯迅又如何理解呢?一個喜歡說話,說閑話,又沒有什么心機的人,這樣的人,她其實是一種什么樣的性格?。?/p>
生:她敢于說真話,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沒什么不敢說的,她很真實很單純。
師:哦,很單純,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了,她不會去想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她只是頭腦簡單,心直口快的一個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著什么樣的惡意而去說三道四的。至于她對我講的其他各種規矩,什么“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倘若有人喚你的名字,萬不可答應的”,包括后面說小孩子要小心被長毛擄去的,等等,其實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這都反映了阿長很關心我,一心為我著想。
師:非常好!其實就是一心關心他,疼愛他,生怕他哪兒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聽人家說這個東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魯迅去碰,這是一個慈母的心懷。當魯迅寫下這些記憶的時候,他心中其實一直懷著一種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懷念、敬愛、感激。
師:很好!還有嗎?
生:憐憫。
師:很好,從哪兒看出來?
生:課文最后說“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師:很好,直到現在,“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憐憫:她不曾擁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擁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沒有生過孩子,她沒有做過真正意義的母親,可是,她比一個母親更懂得怎樣做母親,比一個母親更懂得如何去愛孩子。這就是魯迅在對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懷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魯迅的文章當中,很少提到誰?
生(齊):他自己的母親。
師:對,很少提及,更不要說用一整篇文章專門來紀念母親。為什么???他愛阿長,幾乎勝過愛他的母親,為什么啊?
生:我覺得他的母親對于他想買《山海經》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對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嚴。但是阿長就很在意魯迅的感受。
師:好,母親對魯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嚴。不像阿長這樣掏心挖肺地去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覺得,在魯迅的經歷當中,可能這個,你們不大會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嗎?
一女孩:他有一個包辦的婚姻。
師:對,他名正言順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親給他包辦的,他曾經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份禮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養起來。至于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背鲇趯δ赣H的順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來遇見真心相愛的許廣平的時候,他一生都沒能給她一個名分。這是他永遠的痛。他的母親生了他,卻不懂得如何愛他,對于兒子,她給了她想要給的。但是阿長卻給了……
生(齊):他想要的!
師:對,她給了魯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長雖然沒有做過真正的母親,但是她是一個比真正的母親更像母親的母親。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阿長”與“《山海經》”,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種不和諧。有沒有發現?為什么不和諧?
生:她自己沒讀過書,不識字。
師:對,你看當阿長找到這本書,興高采烈地來告訴魯迅的時候,她是怎么說的?
生:三哼經!
師:對,三個字就錯了幾個字???
生(齊):兩個!
師:三個就錯了兩個!“阿長”跟“《山海經》”根本不搭調!她是個完全沒有文化的人,她不懂這本書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遠房叔祖那么有學問,可是叔祖又有學問又有辦法,卻不見得肯為“我”弄這本書,“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尋,他是很疏懶的。一個有學問有能力幫“我”找到這本書的人,沒有幫“我”去找?!拔摇眴柶渌四兀捕疾豢险鎸嵉鼗卮稹拔摇?,所有人都不肯幫“我”,不肯理會“我”,然而這個完全“不懂”《山海經》的人,幫助了我。所以我們看,阿長和《山海經》,首先是阿長不懂《山海經》(板書:不懂);然后,魯迅,包括我們也都會覺得,這么一個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經》的(板書: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書:不必),為什么呀?
一男孩:因為這不是阿長分內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內的事就可以了。
師:哦,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一女孩:魯迅根本就沒有跟阿長提過這回事,他完全沒有想到要讓阿長幫他找這本書。
師:很好,魯迅說,“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是阿長自己主動來問的,所以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煩,沒想到她真的給他找來了。這個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別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沒能力卻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的事。
師:非常好,所以在魯迅的心中,這件事簡直是一個奇跡!而做到這件事的人,就幾乎是一個什么啊?課文里面怎么說?
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說,魯迅現在對她簡直是敬若……
生(齊):神靈!
師:很好?。ò鍟壕慈羯耢`)而之前因著那只隱鼠的緣故,他對她是視若……
生(齊):仇敵!
師:對。(板書:視若仇敵)之前視若仇敵的一個人,現在他敬若神靈。就是因為這個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后的動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長對魯迅深深的愛。
師:對,母親一般的深愛。因為愛,她愿意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長,就會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個鐘樓怪人(幾個男孩在下面說“以前看過”),看過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個愿意為愛絲米臘達做一切事情甚至獻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個被主教撿回來養大后隨時聽命的奴隸,但是為了保護愛絲米臘達,他開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愛;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愛。還有,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沒有)愛德華是科學家研制的一個機器人,但這個作品還沒有最后完成,科學家就去世了,所以愛德華有人的思維、情感甚至智商,但雙手卻如剪刀的模樣,一個推銷化妝品的女人把他從古堡中帶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樣跟人打交道,后來他愛上了女主人的女兒,為了這個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也不會拒絕,他說:因為你讓我去。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愛,他愿意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全憑她差遣。你們讀過《追風箏的人》這部阿富汗小說吧?(沒有)建議你們看一看。小少爺阿米爾有一個仆人叫哈桑,兩人從小情同手足。小說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感動:“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心聲。阿米爾曾經問過哈桑:“如果我讓你把這團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嗎?”哈?;卮鹫f:“如果你這樣要求,我會的?!卑㈤L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會對魯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當真,她會盡一切力量去幫他尋找他想要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沒有發現,阿長在魯迅的生命中,充當了很豐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個保姆。說說看,她還像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母親。
生:老師。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教了“我”很多東西,她是“我”的啟蒙老師,給“我”講故事。
師:激發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覺得是阿長使魯迅懂得了愛。
師:很好,還有誰可以補充?
生:我感覺她就像是魯迅的一個死黨。在你好的時候,她會陪你一塊兒開心,你受委屈了她又會幫你去討回公道。
師:很好。還有其他角色嗎?
生:像姐姐一樣,阿長對他的關懷,就像姐姐對弟弟那樣。
師:哦,像姐姐一樣,他們之間并沒有長輩晚輩之間的那種生分,而是很平等很親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一個阿長。如果有,請你把他(她)的故事寫下來,把你的回憶和紀念寫下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評點
講故事并不難,比如阿長說長毛;可要講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師教《阿長與山海經》。
難,是因為文本中講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確切來說是兩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語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師的解讀,“我”講述阿長的種種表現為彼時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間若隱若現的則是作者此時的“心情”?!把酃狻焙汀靶那椴粌H交織起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情與景的線索,同時也構連著這堂課的脈絡走向。
在“眼光”看來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視若仇敵”的阿長,到了“心情”中,則非但全無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這可如何說得過去?但教者以“隱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筆之簡略和意氣之收斂,相較于阿長其它事例的或濃墨重彩或描述細膩,自然也便令人釋然――眼光之為心情鋪墊,情景之為語境預設,困惑之向釋然引導,原來也可以這樣簡單。
見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煩,是討厭”,可是讀出的卻是一種“愛與懷念”,這樣的繞指柔功夫,不是誰都可以像說說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師把課上得很溫馨,一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講,技術乃至藝術當然不無重要,例如由糾正學生對“阿長”一詞的讀音過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絲毫不著痕跡;又例如將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為“金鑲玉”式結構……可是故事的難講之處又終究不只在渲染、造勢等等,能否傾注真情或許才是關鍵所在。
居里夫人1903年發表關于鐳的論文,同年,魯迅便向國人介紹了這一重大科學發現;魯迅參與編著的《中國礦產志》,是國內最早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論述我國地質礦產的著作;魯迅還是中國第一位在課堂上講人體構造的教師;他還曾經打算翻譯長達十數冊的法國科學家法布爾的科學巨著《昆蟲記》,他甚至托人到國外去買英文版,可惜還沒有動手翻譯便病逝了……
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學者王錫榮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他最近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時發現大文豪魯迅其實也非常關注和熱愛自然科學。魯迅一生都在從事科學啟蒙工作,希望通過介紹科學知識,啟發國人正確認識世界、認知自己。據不完全統計,魯迅寫過和翻譯過的科學論著不下數十種,涉及化學、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
據王錫榮介紹,還在童年時期,魯迅就喜愛有關草木蟲魚的自然科學讀物;而系統地接觸自然科學知識,則是在進入南京的水師學堂和路礦學堂之后。在學堂里,他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感到“非常新鮮”。據記載,那時候中國已經引進介紹了達爾文的《天演論》,魯迅特地在假日趕到城南買回來,如饑似渴地學習。直到很多年以后,魯迅依然能背誦它的一些段落。
除了自己努力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魯迅總是及時地把世界上最新的重要科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人。1902年,魯迅前往日本留學,第二年便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兩部科學小說《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這一時期,魯迅還親自寫了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而有感于中國礦產豐富、國人卻知之有限,魯迅與同窗顧瑯合作編著了《中國礦產志》。該書詳盡地介紹了中國18個省份的礦產資源及分布情況,另附錄《中國礦產全圖》,書后有《中國各省礦產一覽表》。這本書不僅讓當時的國人了解了祖國的富饒礦產,同時也呼吁同胞們抵御列強對國家資源的覬覦和掠奪?!吨袊V產志》出版后,被當時的教育部門推薦為“國民必讀書”和“中學堂參考書”。至1912年10月,6年間再版了4次。
魯迅十分重視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啟迪學生,把它作為“立人之要”。1909年,中國還處在清朝末年,他就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開設《化學》與《生理衛生》課程。學堂沒有教材,他就自己編?,F尚保存完好的《生理學講義》長達兒萬字,共248頁,內容主要包括生理學、解剖學和衛生保健的知識。講義中還附有魯迅自繪的插圖72幅,附表5個,末附14項實驗,是我國近代最早的生理衛生學講義之一。
王錫榮透露,魯迅教生理學時,曾應學生的要求,加講生殖系統的內容,這在當時簡直不可思議,魯迅卻很坦然。上課前,他對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在他講授的時候,不許笑。他曾對同事說:“在這些時候,‘不許笑’是個重要條件。因為講的人態度是嚴肅的,如果有人笑,嚴肅的空氣就破壞了?!?/p>
上世紀20年代以后,魯迅的工作重心放在文藝和思想領域,但他并沒有放棄對于自然科學的學習,也從沒有中斷過科學啟蒙的工作。直到晚年,魯迅還翻譯了《藥用植物》,寫了《“蜜蜂”與“蜜”》等科普文章,鼓勵周建人編《進化與退化》并為之寫小引。
邢大軍據《快樂老人報》李婷/文
2014年5月,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發微博稱詩人柳忠秧為參評魯迅文學獎四處活動,并稱其“把所有評委搞定”,事后被柳忠秧以名譽侵權為由告上法庭。該案一審越秀區法院判決方方敗訴,需道歉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2000元。
方方上訴后,廣州中院于2016年4月下旬,終審判決維持了原判。
據一審越秀區法院查明,柳忠秧有兩部詩歌作品被列入2014年5月16日公布的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參評目錄。同年5月25日晚,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在其微博發文稱:“聽同事說,我省一詩人在魯迅文學獎由省作協向中國作協參評推薦時,以全票通過。我很生氣。此人詩寫得差,推薦前就到處活動。這樣的人理應抵制。作協方面態度明朗,但他卻把所有評委搞定……”
當晚10時33分,方方又在微博發文并貼出柳忠秧詩作的部分句子,表示“我真的覺得省作協不能推薦這類作品去中國作協參評魯獎”。
之后柳忠秧以名譽侵權為由將方方告上了法庭。越秀區法院一審認為,涉案微博主要內容為柳忠秧在魯迅文學獎由湖北省作協向中國作協參評推薦時“把所有評委搞定”,但方方提供的證據并不足以證明柳忠秧“把所有評委搞定”,且方方的微博言論,客觀上降低了柳忠秧的社會評價。故認定方方所發微博構成名譽侵權,一審判決方方立即停止侵權,刪除上述微博,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在其微博刊登道歉聲明,另需一次性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2000元。
判決后方方不服上訴,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二審中,方方提交了一份湖北省作協提供的魯迅文學獎推薦結果表,證明柳忠秧的作品是被全票通過并有5名評委的簽名,而這些評委曾參加過柳忠秧的作品研討會。但柳忠秧方面認為,這是正常的評選結果,并不能證明柳忠秧已將評委搞定。
廣州中院終審認為,方方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認定其“把所有評委搞定”的評論符合客觀真實,原審認定事實清楚,判決并無不當,故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的公開信
2016年7月2日,方方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龔稼立寫了一封公開信,節選如下――
我的這封信,是關于柳忠秧在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訴我侵犯他的名譽權糾紛一案。該案經越秀區法院一審和廣州中院終審,兩級法院都判我敗訴……
……前幾天,我接到來自廣州法院執行庭一位女士的電話。她在電話里說,如果我不刪除微博,不公開道歉,就將我列入“失信人名單”。我向律師了解所謂“列入失信人名單”的含義。律師解釋說,就是今后我不能坐飛機,不能坐高鐵,連動車的一等座也不能坐,不能高消費。實際上,我的人生自由在某種程度上被限制了。這種嚴厲的懲罰令我愕然……
……我對柳忠秧的批評,是基于他在評選前到處請評選相關工作人員吃飯,以及連續不斷地開其作品研討會,涉嫌籠絡評委……這不單是我,而是所有知情人都應該、也都有權利站出來批評的不正之風。我批評柳忠秧的目的,是為維護本單位(湖北省作協)推薦參評作品程序的合法合規,是對以不良手段拉票活動的抵制和糾正……如果連這樣的批評都算侵害名譽權,都是違法行為,那么,我們的批評權利在哪里?我們的批評的界限又如何界定?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 的第八條,是關于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最高法的解答是: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這個司法解釋文件顯然是各級人民法院審理名譽權糾紛應當遵循的權威依據之一,其中“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正適合我批評魯迅獎評委和柳忠秧的情況。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果所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且未侮辱他人人格,就不構成名譽侵權。其中“基本”二字,說明最高法院強調了法律適用的合理性原則,即在行使言論自由,批評他人的過程中,或因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真實,局部或可能會有略有疏忽之處,但只要所反映的問題達到“基本真實”的程度即可,不需要做到絕對的、百分之百的準確無誤。
……我發的兩條微博不包含任何侮辱柳忠秧人格的內容,而反映的問題肯定達到了“基本真實”的程度。
……
我是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魯迅文學獎初評推薦是湖北省作協的一項重要工作。
柳忠秧作為湖北省作協的會員,在參與這一文學項目的過程中,以開研討會之名,(涉嫌)籠絡評委……我作為省作協主席,對柳忠秧的這種行為進行不點名公開批評,是天經地義的工作,也是職責所在。
更重要的是,我與柳忠秧素不相識,從未謀面,我與他沒有任何個人利益沖突,也不存在借此打擊報復之類的問題,因此我沒有任何侵犯他名譽權的個人動機和必要。批評柳忠秧的違規,對我來說,只是履行職務的行為。
……
我向法院提供了省作協黨組的公函證明,證明我們曾經為阻止柳忠秧的活動反復進行過商議;也提供了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陳應松親筆簽名證明文件,證明他在評選前曾經專門到黨組書記辦公室,對柳忠秧的活動提出抗議;還提供了評選前我與項目負責人吳主任當時的往來短信,證明柳忠秧曾邀請他吃飯,他回絕了。
我的律師搜集和整理了來自各種新聞媒體的關于柳忠秧自費舉辦所謂研討會活動的報道,以及柳忠秧本人的采訪記錄等資料,其中網絡文獻也都做了證據保全公證……
……盡管我不服,但我仍本著尊重法律的態度,在與我的律師商量后,我們決定在申請再審的同時,也盡可能履行判決內容。廣州中院的終審判決,主要內容有三條,一是支付費用,二是刪除微博,三是公開道歉,如果不道歉,法院將在媒體刊登判決書內容,費用由我支付。
王嶸律師代我支付了判決中所有費用,同時向法官陳述了暫不刪除微博的理由:因我已提出再審,而再審中原始證據至少應暫予保留。至于公開道歉這一條,判決本身就提供了處理路徑,即在我不主動道歉的情況下,由法院將判決書在媒體上公布。我選擇了此項并由我來支付費用的方式。
應該說,在如此的判決下,我仍然努力尊重法院判決的效力,但越秀區法院的執行法官卻仍然要將我列入失信者名單……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魯迅回憶了自己年少時光的求學生涯,以此懷念自己的過去,抒發了對時光易逝的感慨。今天小編整理了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心得體會五篇供大家參考,共同閱讀吧!
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1點點滴滴的回憶,給了魯迅晚年的快樂,好似一朵芬芳清香的花朵,在陽光下悄然無息的綻放著,散發出它那獨特的幽香。待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去摘取,花兒卻已經失去了晨時的艷麗??上﹃枀s給了它一種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的力量,這不像是跟魯迅他那獨具一格的朝花夕拾一樣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它那韶光的快樂和壓抑,在自己的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憶,這種滋味,正如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就是一條走也走不完的回憶長城!
我讀者魯迅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見了魯迅長大后奔赴日本求學的樣子,“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茶的時候用來學習了!”也因此得到了藤野先生親人般的關照,最終考了一個好成績。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風雨無阻,也因此引起我們的共鳴,每當絕望時,都只因為一張照片而堅持下去,讀起來讓人感覺異常的奇特。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的奇妙無比。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家建在海邊,那里有好多條小溪和小河,小時候,我總會拿著爸爸的漁網偷偷地河邊捉蝦,久違的陽光總是那么燦爛,我赤著腳,跳到水中與小魚玩起了游戲,風兒吹過我們的耳邊,好像是在彈一首美妙的歌曲,別提有多高興了,這就是孩子的“天堂”!
時間是無情的,抱著童年一同遠走高飛,童年的腳印漸漸變淺。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個時代童年的悲歡離合,和魯迅一同成長,一同分享著快樂。
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2黃昏時,我坐在藤椅上,靜靜地品嘗著沁人心脾的香茶,不由回憶起了魯迅先生那純真而又快樂的童年,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朝花夕拾》一書是魯迅先生關于他童年舊事的一部回憶性散文的結集,故又名《舊事重提》。他能夠用簡短樸實的語句寫出發人深思的文章,而《朝花夕拾》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雖然魯迅先生沒有過多的朋友,但他卻可以聽油蛉的低唱,蟋蟀彈琴;雖然魯迅先生在學習中失去了百草園,但他卻在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那里領悟到了深奧的知識;雖然魯迅先生的隱鼠“失蹤”了,但他卻得到了長媽媽送給他的那本珍貴的《山海經》??梢哉f,魯迅是一個幸運兒。
但魯迅先生卻又是一個苦命兒。十幾歲時,父親染上了肺結核,為此,魯迅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在上學前為父親去抓藥,煎好藥給父親服用之后才可上學。有一次,魯迅先生起晚了,所以上學遲到了,他的先生給了他三下戒尺。魯迅先生就在自己的書桌上深深地刻下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后,因而沒再遲到過。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一個多么認真、多么頑強的人啊!他從來不向困難屈服!
因此,我十分欽佩魯迅先生???,他的童年生活多么豐富多彩,單是這一點,我們都沒能做到。像如長媽媽的教導,百草園內的嬉戲,以及三味書屋的學習樂趣,我們都沒有經歷過。我們只是在家里或在校園內無憂無慮的盡情玩耍,卻沒有接受過生活的磨練,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不讓我們接受那么多的磨難和考驗,因而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多姿多彩,也難于在今后走向自強。而魯迅先生,也正是憑著這一點,走上了自強之路,成為中國的文學巨匠。
夕陽慢慢落山了,我手中的這杯濃濃的香茶,也已經喝盡了。驀然回憶起魯迅先生的那本《朝花夕拾》,我將其拿了出來,撫摸著淡黃色的書皮,心中充滿了無限遐想。
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3《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先生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仿佛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范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先生在描寫人外貌特征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先生不管是對他人的贊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后,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后,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后,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先生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4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令人懷念啊。
2021讀朝花夕拾有感5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閑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冻ㄏκ啊吩杜f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于是他去了仙臺,在那里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著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茍,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著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