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聆聽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題記
我出生在溫婉的南國,聽人們說,它叫江南。
那是怎樣美麗的一個國度啊!“風到了這里就是粘,粘住過客的思念”,它在低吟;“雨到了這里纏成線,纏著人們留戀人世間”,它在婉訴。
這里有巍巍高山,這里有流水潺潺;這里有垂柳依依,這里有芳草萋萋;這里有鶯飛草長,這里有鳥語花香……
我就一直在這里成長。
這里是我夢寐以求的天堂。
直到有一天……
寒冷的冬季。
大雁們排成“一”字形,優雅地從我身邊飛過。他們從遙遠的北方飛回來,人們如是說。北方?北方是什么樣子呢?應該是另一個世界吧?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它會像江南這樣令我心醉嗎?……帶著滿腹的疑問,我趕上領頭的那只大雁:“嗨,你好!”“哦,你好!有什么事嗎?”大雁有些疑惑。“你們是從北方回來的吧?”我接著問道,“北方究竟是什么樣子啊?”
“北方啊,”他似乎一點也不熱心,“北方又干又冷,完全不是我們應該呆的地方。”“啊?”我很掃興。“不過,”他又補充說,“北方有一樣景致是這里沒有的。”“哦?是什么?”我追問。他似乎有點遺憾:“我也沒有見過,只是在傳說中聽到而已。那就是雪。”“雪?”“一種很純潔、很晶瑩的 ‘雨水’,它凝結時,就成了冰,明亮剔透。人們說,它象征著高貴和素雅……”我已無心思聽下去了。我的思緒飛到了那圣潔的北國,去尋找那傳說中的雪。“但是,”他鄭重而略帶警告的聲音又將我拉回現實生活中,“雪花降臨時,我們必須離開,否則就會被凍死。”所以,他才沒有看到過傳說中的雪啊。
可我不甘心。我并不滿足于已經擁有的江南煙雨、水鄉美景,依然憧憬著北國的雪。我固執地認為,就算是以生命為代價去尋找那場雪,我也決不會后悔。那是一場普通的雪,卻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場雪,也將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場雪。哦,我生命中的唯一一場雪!那是怎樣大的誘惑啊!
于是,不顧親朋好友好心的勸阻,甚至是嚴厲的警告,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溫暖的南國。
我就這樣一直向北飛去。
餓了,就吃一些樹上的野果;渴了,就喝一些葉上的露水;累了,就落在樹上休息一會;倦了,就蜷縮在樹洞里小憩片刻……
終于,經歷了幾個月的風餐露宿,我到達了北方。
天越來越冷了,大雁們又開始往南飛。看到了蒼白而瘦弱的我,他們驚異于我的勇氣和毅力,我笑了:這就是雪花的魔力啊。
一天早晨,就在我冷得快要失去知覺時,雪花從天而降。哦,那圣潔的雪花,那晶瑩的雪花!我生命中的雪花,我所追尋的雪花!我終于看到你了!
我的內心在狂歡,而我的身體卻在僵硬。
擁有、尋找,尋找、擁有,或許生命就是在這樣的輪回中得以升華吧。拋棄了南國的溫暖和纏綿,甚至自己的生命,只為這場特別的雪。我無悔。
“從來沒想過,不能再和你牽手,委屈時侯沒有你陪著我心痛,一切都是我太過驕縱,以為你會懂,一直忘了說,我有多感動……”
—節自《我知道》
音樂是其實就是文字加旋律,但卻寫出了我們的心聲,讓我們沉醉著,沉醉著。喝一杯香濃的雀巢咖啡,聆聽著那用心唱出來的歌曲,有一種生活中的美好,音樂,引領潮流的前一步,它比語言更能表達我們的心聲,它是另一種風格體現,在那里,我們可以自在的唱著,可以忘記了一切,只活在那簡簡單單,美美好好的旋律中,它以那種簡單,浪漫的音調隨時吸引著我們,我們可以忘記別的,卻忘不了音樂的美好,在音樂中,我們可以享受著快樂,浪漫,美好,所以也有人說,不開心了,聽聽歌,那些麻吉的口齒伶俐讓我們也隨著動了起來,忘卻了你在煩惱些什么事,失戀了,聽聽歌,會讓你明白,天下何處無芳草,何必一棵樹上吊死,去另尋你的另一半,也許,會找到更好的,就像梁靜茹的《分手快樂》,嘿嘿,音樂,讓我們變美好,讓我們在音樂中尋尋覓覓,尋尋覓覓著,開心著,忘卻著。
古典音樂也是另一種表達方式。也許,讓你隨便說幾個流行歌曲,隨便說幾個流行歌手,你會很簡單的講出來,因為在這個新新世界,人人都在接觸著,接觸那好聽的音樂,我就是流行音樂的忠實崇拜者,不管在哪里,都喜歡聽著那好聽的音樂,可我也同樣喜歡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讓我們了解著歷史,而且,古典音樂表現的不只是單單的音樂風格,更是音樂的詮釋,從古典音樂的旋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歷史的發展,那么,我們就不會認為歷史枯燥了,我們會找到更好的詮釋,走進悠久的歷史了,對不對呢?
音樂不光是文字與旋律的合作版,另一面,它還使我們獲益匪淺,音樂影響了我,豐富了我,愉快了我,愿中國音樂可以走的更好。
美好的音樂向我們詮釋了另一種語言,美好的……
—后記
休息的日子,我總愛素面朝天,選個最舒適的姿態,穿最舒服的衣服,就那么靜靜的靠在陽臺上聽歌。一杯淡淡的綠茶,一份安靜的心,一縷淡淡的發自內心的柔情。足以讓我沉醉其中,忘乎所以,置身在音樂的感動悲傷喜樂間。
一首接一首,音符在無定的空氣中飄蕩,每一首歌,背后都連帶著一個故事,或完美,或凄美。就這樣在不同的唱腔中,不一樣的感受下深深感動著我。仿佛口中那縷綠茶都有神氣的靈性,在舌間纏繞回味。靜靜的聆聽著,哪些被遺忘的事與物,人與情就慢慢的在腦中蔓延開來……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也不過就是那一首首簡短的歌曲。有些傷感,有絲柔情,有些寂寞,有些……仿佛都在聆聽中多了一份領悟感知。
常常有人問我,喜歡誰的歌。我說,不清楚,誰唱的,流行的,我一概不管,就在那一瞬間,能深深觸動我內心那根弦。能打動我的就是最美的最動聽的歌。幾年前的一個早上,在公交車上碰到一對在工交車上賣唱的夫婦,外表很平凡,當男人撥動響吉它,與女人深深的對視,女人微笑著唱歌,那刻像聽到了天瀨之音,就那一瞬間,心被塞的滿滿的。有些突來的感動。女人唱完之后,男人遞上水,很是默契。走到我面前時,我很是真誠的遞過十元,對女人說了聲:“唱的真好聽,真的。”那一瞬間,我看到女人眼中的感動,竟然讓我有些鼻子酸酸的。許多年過去了,但我常常都會回憶起那段畫面,當時給我的震撼真的太大,不知道是為他們的恩愛所感動,還是為她能在那種環境下能發自內心的歌唱而感動.也就是那時候我愛上了韓紅的歌,清楚記得女人唱的是韓紅的”天路”.那段時間我瘋狂的愛上這首天路,愛上它的真情表露.有那么一天,突然聽到某家店中放的王若琳的歌,一下被她征服,低沉的嗓音,發自內心的吶喊,好像心中某個心弦被撥動.也是這樣反反復復的聽,常常忘卻周遭.
一首好歌,一個認真唱歌的人,一瞬間的陶然,一個用心聆聽的人,一份安靜的心,一縷縷情愁心香,多美的花面.歌悠然,茶已冷,腦海浮出一行字來:“用心去聽,即為美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巴雁鎮第四中學初一:舊時光
油菜花是江南早春的花仙子,在淅淅瀝瀝、綿綿不絕的江南雨中,油菜花以她的熾熱、她的質樸,在一望無際的平原,重重疊疊的山地無所顧忌地綻放。
油菜花似乎太質樸了,以至于到了不起眼的地步,沒有誰把它插在花瓶里,評選花王花后的時候,她甚至連“候選”的資格也沒有。但千萬朵油菜花在一起快樂地開放的時候,它就以浩瀚的氣勢、沁人的馨香、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以美的震撼!
―――而江南的油菜花,就都是千朵萬朵在一起快樂地怒放的!
我是吸著油菜花的花香長大的,我既喜歡細雨中的油菜花靜靜佇立的處子般的羞澀,也喜歡艷陽下它光芒四射的英姿。那平鋪在大地上的一片片嫩黃,在微風中搖曳。置身在這嫩黃的海洋里,我的思緒會飛得很高、很遠。還在上小學二年級時,學校來了一個姓許的女老師,年輕、漂亮,充滿活力。她淺言、輕笑,走路輕盈得像蝴蝶一般,教室里、校園里因此有了更多的歌聲和笑聲。而一到油菜花開的時候,許老師就帶我們去油菜地,看油菜花,寫油菜花。記得我曾在作文中寫道:許老師的臉就像油菜花一樣美麗,許老師的笑聲就像油菜花一樣清新。我注意到許老師念我的作文的時候,臉上有些紅暈。十來年過去了,回憶起許老師,那一抹紅暈總是揮之不去。
油菜花的花期很短,當桃花李花爭奇斗艷的時候,油菜花就褪掉她美麗的外衣,留下一粒粒細小的果實。果實雖然細小,但數量很多,掛在枝頭就沉甸甸的,那可是農家孩子身上的書包,是農家女孩兒頭上的發卡,甚至是漢子主婦們度過春荒的口糧。
我家里一直種著好幾畝油菜,沒有油菜花,我是不能讀高中的。但現在我想,假如沒有像許老師那樣的山村小學老師,像我們這樣野性十足的水里伢子,會馴服地坐在教室里讀書嗎?
江南的油菜花,不僅僅是美啊!
【作者系湖南省岳陽市十中高(91)班學生,指導教師:蔡力霜】
點評
一、積極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
現在的教師已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也不再是裝載知識的容器,他們內心里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信任和激勵。因此,教師要熱愛孩子,要激發他們生命的活力,用情緒感染學生,用語言鼓勵學生,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尊重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學生從教師那里感受到了真誠的理解、信任、鼓勵和關注,師生關系就會更加民主、平等、和諧,那么師生之間就更加有利于溝通,學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誨。
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學科教學是滲透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渠道。各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元素,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如,語文學科中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時,教師引領學生共同進入故事角色,從小男孩不停撿魚的行動中,去體會小男孩對小魚的憐惜,進一步樹立學生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感悟生命的珍貴。同時,教育學生也要關愛他人的生命,當別人的生命遇到危險需要幫助時,獻出愛心,挽救他人的生命,這是一種人間的大愛;音樂學科中教學《堆雪人》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們的童話世界里,雪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它活潑可愛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都很喜歡它。孩子們在為它融化成一汪雪水而深感惋惜難過的同時,也被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感動了。就這樣,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又讓學生接受了一次關愛、珍惜他人生命的教育。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聆聽作者心聲,解讀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教師和學生一起挖掘居里夫人“美麗”的內涵,品詞析句,感悟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交流、討論、質疑中,去體會居里夫人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堅定,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從而上升為學生對居里夫人的無限敬仰之情,理解了人生命存在的意義,這種美麗豈止百年、千年、萬年,而是永恒,使學生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諦。
四、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學年都有數量可觀的書面作文或是小練筆,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環節進行生命教育。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親對兒子生命的決不放棄。面對死亡的威脅,對自己和同伴生命的不放棄,表現了7歲的阿曼達對生命的熱愛,對求生的渴望。這樣感人的場景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這30多個小時,對在廢墟下7歲的阿曼達來說是何等的漫長呀,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試著寫寫阿曼達的內心感受。在小練筆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每一個人在親人、朋友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生命,也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五、利用課外閱讀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
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拓展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空間,許多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都是生命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時,引導學生學習保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革命事業的堅定、執著,從而讓學生明白,人生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奉獻,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方法;指導展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250-0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課前,教師進行文本細讀,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找準朗讀訓練點;課上,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悉心指導,花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靜思默想、自讀自悟,利用妙語導讀激勵學生讀的積極性,進行必要的技巧指導,為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服務;課余,組織學生開展系列朗讀展示活動,激起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的欲望,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勞于讀書,易于作文”的真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已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還是不盡人意:有時課堂上看似熱鬧的朗讀卻收效甚微,學生讀得盲目,讀得無味,讀得“有口無心”,主要體現在朗讀訓練沒有找準“著眼點”、朗讀情感未激發、缺乏必要的朗讀技巧指導等問題。本文談談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準備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么,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輕攏慢捻抹復挑――指導篇
1、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的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便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了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2、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象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里,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象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只是徒勞。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三、大珠小珠落玉盤――展示篇
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除了課前悉心準備、課堂上有效指導外,課余組織學生開展朗讀展示活動,可以增強展示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滿足感,促進朗讀的積極性。而更多學生則會在榜樣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激起朗讀的欲望,“我也可以讀得這么好”、“我可以讀得更好”等念頭在學生的腦中閃現,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整體朗讀水平的提高。
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功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瑯瑯。
參考文獻:
[1] 鄒 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魅力中國,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