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逆城鎮化

逆城鎮化

時間:2023-05-30 09:27: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逆城鎮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景觀設計公司;逆城鎮化;新型郊區生活狀態;機遇

我國城鎮化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逆城鎮化也逐漸到來。所謂逆城鎮化,是指城市中心人口為了逃避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等問題而向遠郊乃至鄉村流動的居住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現象非常普遍,即住在郊區,城里上班。逆城鎮化是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出現的產物,即可以享受鄉村的悠閑,又不會與城市發展步伐相脫節,在鄉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們不再滿足于一般的鄉村居所,而需要提升總體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環境,這一需求給景觀設計公司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遇。創造美,是景觀設計公司的責任。

一、景觀設計公司面臨的發展機遇

(一)客戶群體持續擴展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帶來了一系列的人口擁擠、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問題,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的目光開始轉向已經具有了良好交通條件的郊區農村,在環境適宜的郊區或者是因為城鎮化發展所產生的“空心農村”建設新家園。這些人開始渴望通過改變周邊生活環境來提升生活品質,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回遷潮”。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中西部一些大城市在內的地區,都開始出現了這種逆城鎮化的發展潮流。而順應逆城鎮化發展,越來越龐大的向鄉村擴散的人群就成為了景觀設計公司的新客戶群體。

(二)施展空間逐漸增大

原本居住于城區的居民在遷移到郊區或者鄉鎮農村之后,并不滿足于一般鄉村的生活狀態,而是希望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甚至獲得更好的生活居住體驗。最基本的是包括醫療、交通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在逆城鎮化過程中回歸“鄉村”的人是奔著美麗的生活環境去的,如典型的度假村,獨家別墅再到現在流行的新型都市農莊、鄉村別墅等。這些項目無一例外的是具有優美的環境,投資商在把這些項目推向市場的時候,都會把景觀環境作為其主要賣點。所以景觀設計公司在這一新的發展形態中,會迎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以擅長旅游景觀和旅游地產景觀設計為特點的明昊設計公司,其作為涉足旅游景觀設計多年的資深公司,已經看到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特征,做到了握住城鎮化與逆城鎮化的發展脈搏,實現了調整公司方向、融入到社會形勢中去的目標。位于昆明郊外的山水?天使灣項目和山水湖畔是明昊設計團隊注重為居民打造“第二居所”,滿足都市人避開都市喧囂,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休閑度假的高端逆城鎮化項目。下面以此為例,來分析在我國逆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設計公司所面臨的發展機遇以及應該如何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的提升。

二、設計公司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堅守設計原則――實現人居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逆城鎮化,設計行業所遵守的實現人居與生態和諧發展的原則不能改變,這既是保護環境、讓人類擁有更好居住生活體驗的根本,也是避免再次產生種種城鎮化問題的保障。在“山水?天使灣”的設計中,明昊設計團隊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設計的基礎,在高度落差達50米的坡地上設計了五層綠植景觀帶,避免了水土流失帶來的生態破壞,也為建筑的穩定性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更讓不同種類的景觀植物創造了一個綠色的居住環境。利用太陽能照明、中水灌溉植物的低碳環保措施降低了生活成本,實現了資源保護。山水?天使灣實現了依托陽宗海的美麗湖畔,打造高端的湖畔莊園景色,滿足都市居民在這里享受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回歸設計本質――讓環境與生活充滿美感

設計行業最根本的追求在于運用智慧打造一個充滿美感的環境,讓人們的生活更為舒適健康。在逆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改變當前眾多設計同行一味求新奇、求突出的目的,回歸到設計美好的居住生活環境,是贏得客戶信賴的最佳途徑。在“山水湖畔”的項目設計中,明昊設計團隊以回歸設計本質的要求,打造了“坡地溪谷陽光、湖畔七彩莊園”的設計主題,將灑滿溪谷的陽光與匯聚七彩之美的環境呈現在居住者面前,讓他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生活與居住的美好體驗,不僅讓客戶感到舒心,而原本荒蕪的土地也仿佛經過神手點化,成為了人間又一美景。同時,項目的整體布局按照“七彩”的設計理念,完成了以不同顏色為劃分的主題莊園,比如黃色的“金穗莊園”、綠色的“錦葵莊園”等,讓不同的客戶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美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樣回歸美感的設計因為合乎地勢、合乎生態的要求,與一味追求新奇突出相比反而兼具新穎性與實用性,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設計效果,讓住膩了城市鋼筋混凝土樓房的人在這里找到七彩的軟景色彩。

(三)提升設計層次――兼顧各方群體利益

第2篇

關鍵詞:健康城鎮化 河南省 評價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的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23.2%提高到2013年的43.8%,年均增長1.58%,每年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盡管河南省近年來的城鎮化發展迅速,但是省內各地市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并不平衡,2012年,鄭州市的城鎮化率最高為66.7%,周口和駐馬店最低,僅為33.4%(見圖1)。此外,河南省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等(魏后凱等,2013)。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出六大主要任務。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呢?健康城鎮化有沒有客觀的評價指標呢?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本文深入剖析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涵,通過構建河南省健康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客觀評價河南省18個地市的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從而找出各個地市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改進方向,為河南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

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城鎮化進行了定義。通??梢愿爬榭臻g結構轉變、經濟結構轉變和社會轉變三個層面。首先,空間結構轉變方面,城鎮化是農村人口減少,城鎮人口增加的過程,也是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的過程;第二,經濟結構轉變方面,城鎮化的過程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過程,一方面,實現第一產業的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推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巴曙松,2013);第三,社會轉變方面,城鎮化是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的轉變過程,反映在新的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因此,對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涵的界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空間結構轉變方面,評價城鎮化最直觀的指標就是城鎮化過程中城鎮人口增長的效率,即人口轉化指標,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總人口)、城鎮從業人員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等指標(李明秋等,2010)。

第二,在經濟結構轉變方面,城鎮化的過程是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的第一產業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三產業轉移的過程,健康城鎮化體現在城鎮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指標上,包括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等指標(徐林等,2014;景普秋,2011)。

第三,在社會轉變方面,在城鎮化過程中,城鎮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城鎮原有的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可能會變得緊張,因此,健康城鎮化還體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指標上,包括城市人均道路面積、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等指標。

第四,在空間結構轉變和社會轉變方面,隨著城鎮人口數目不斷增長,城鎮原有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也會變得不足。因此,健康城鎮化還體現在城鎮公共服務供給指標上,包括人均教育經費、萬人擁有醫生數、養老保險覆蓋率等指標(張春梅等,2012)。

第五,在經濟結構轉變和社會轉變方面,城鎮化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健康城鎮化還體現在環境改善指標上,包括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單位能耗GDP等指標。

為了全面評價河南省的城鎮化發展質量,及時發現城鎮化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更加科學地制定健康城鎮化發展目標,構建健康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非常必要。

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一)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以上界定的城鎮化健康發展內涵,在城鎮化健康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不僅要考慮人口轉化效率,還要考慮城鄉協調程度;不僅要考慮經濟增長質量,還要考慮社會發展中的公共服務供給;不僅要考慮城鎮化發展中基礎設施的完善,還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改善。

研究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比性的原則,從人口轉化、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和環境改善五大方面構建河南省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由于評價的對象為河南省18個地市,各個地市規模不同,因此,評價體系中沒有使用總量指標,均采用人均指標和比率指標。指標體系共選取了20個三級指標,其中17個正向指標,2個逆向指標,1個中性指標,為了便于進行主成分分析,把2個逆向指標求導數后加入到指標數據。

(二)評價方法和數據選取

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評價河南省18個地市的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由于研究選取的評價指標較多,指標所反應的信息很可能出現重疊相關,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夠避免主觀賦權法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從眾多指標中選取能夠解釋所有變量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描述總體情況。主成分分析方法通過求解變量相關矩陣的特征方程,得到m個特征值和單位特征向量,然后,將特征值從大到小排序,分別代表m個主成分所解釋變量的方差,從而對評價體系的大量指標降維,能夠歸納出能解釋數據樣本的絕大部分信息的新變量即主成分來科學、客觀、系統地評價綜合性指標。其計算步驟如下所示:建立n個區域p個指標的原始數據矩陣Aij=(i=1,2,…,n;j=1,2,…,p);計算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Mjm;求特征值λm(m=1,2,…,p)和特征向量Lm(m=1,2,…,p);計算各個主城分的貢獻率、累積貢獻率及各主成分的權重Wj;根據主成分得分矩陣Xij=(i=1,2,…,n;j=1,2,…,p)計算主成分綜合評價值,即:(i=1,2,…,n;j=1,2,…,p)。

如表1所示,指標體系共選取了20個具體指標,其中17個正向指標,2個逆向指標,1個中性指標。為了便于進行主成分分析,把3個逆向指標分別求倒數加入到指標數據。評價數據來自于《河南省統計年鑒2013》,部分數據進行了整理。

河南省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結果分析

(一)提取主成分

運用SPSS17.0對表1的指標體系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經計算,KMO值為0.77,設計的指標體系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如表2所示,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共提取5個主成分,前5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依次是38.30%、17.81%、13.70%、7.91%和6.22%,解釋的方差占總方差的83.94%,因此,保留前5個主成分能夠概括指標體系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設為F1、F2、F3、F4、F5。

(二)主成分得分排名

表3為提取的5個主成分載荷矩陣,其中,X1、X2、X3、X4、X6、X7、X13、X14在第一主成分F1上有較高的載荷值,反映了河南省城鎮化健康發展綜合情況;X8、X9、X12、X17、X19在第二主成分F2上有較高的載荷值,體現了城鎮化健康發展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生活質量情況;X15、X16、X19在第三主成分F3上有較高的載荷值,體現了城鎮化健康發展中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情況;X9、X10、X19在第四主成分F4上有較高的載荷值,體現了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公共服務供給情況;X17、X20在第五主成分F5上有較高的載荷值,體現了城鎮化健康發展中的環境保護情況。

根據5個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歸一化處理,得到河南省18個地市的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綜合得分公式:F=45.63%F1 +21.22%F2+16.32%F3+9.43%F4+7.41% F5,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三)健康城鎮化區域差異分析

河南省18個地市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總分如表4所示,得分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鄭州、濟源、三門峽、焦作、新鄉、鶴壁、許昌、安陽、漯河、平頂山、信陽、濮陽、洛陽、開封、南陽、周口、駐馬店、商丘。圖2顯示了河南省省轄市在社會發展因子、基礎設施建設因子、公共服務供給因子、生態環境因子、城鄉協調因子的得分情況。

總體來看,各城市間的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得分差距較大,其中,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綜合得分位列第一,濟源市的健康城鎮化水平也很高。三門峽市、焦作市、新鄉市、鶴壁市和許昌市的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這些城市各個主成分的得分均處于中上水平,健康城鎮化水平處于中等偏上。安陽市、漯河市、平頂山市、信陽市、濮陽市、洛陽市和開封市的健康城鎮化評價得分偏低,這些城市的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南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和商丘市的健康城鎮化評價得分最低,這四個城市處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按照各城市的綜合得分排名,可將河南省18個地市的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分為四類。

一類城市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高(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得分大于0.8),包括鄭州市和濟源市。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健康城鎮化評價得分位居全省第一。但是,隨著鄭州市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常住人口數量大幅增加使得鄭州市的人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占有率降低,鄭州市在F2和F3主成分的得分較低。因此,鄭州市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濟源市的健康城鎮化評價得分僅次于鄭州,但濟源市的F3和F4得分均較低,在城鎮化建設中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

二類城市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較高(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得分大于0.2小于0.8),包括三門峽市、焦作市、新鄉市、鶴壁市、許昌市。三門峽市健康城鎮化評價得分中僅有F3排名第13位相對靠后。焦作市的F4和F5排名相對靠后。新鄉市的F2排名在第14位相對靠后。鶴壁市的F4排名相對靠后,在第16位。許昌市的各項指標排名比較適中。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焦作市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新鄉市需要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門峽市、焦作市、鶴壁市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

三類城市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較低(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得分大于-0.3小于0.2),包括安陽市、漯河市、平頂山市、信陽市、濮陽市、洛陽市、開封市。其中安陽市、漯河市、平頂山市和濮陽市的F5排名相對靠后,在城鎮化發展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信陽市的F1和F3排名分別為第15位和第14位,需要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洛陽市的F2和F4排名分別為第18位和第17位,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開封市僅有F4排名第一,其它各項指標排名均靠后。

四類城市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低(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得分小于-0.3),包括南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和商丘市。南陽市和周口市的F5排名分別為第1位和第3位,說明兩個城市在城鎮化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相對較好。周口市和駐馬店市的F5排名相對靠前,說明兩個城市在城鎮化發展中公共服務供給情況相對較好。商丘市各項指標排名均比較靠后,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健康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因素,研究在對城鎮化健康發展內涵界定分析的基礎上,從人口轉化、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環境改善五大方面,構建了涵蓋20個指標的河南省城鎮化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定量分析河南省18個地市的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以期找出各地城鎮化健康發展中的不足,為提升河南省各地市乃至全省的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提供理論參考??傮w來看,河南省各地市的城鎮化健康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地市應該從自身的區位、資源稟賦與城市發展定位的實際出發,制定符合實際的健康城鎮化發展戰略,從而提升各個地市乃至河南省全省的健康城鎮化發展水平。

(二)討論

研究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據數據的自然屬性把20個指標歸納為5個解釋程度超過80%的主成分,分別命名為:城鎮化健康發展社會因子、城鎮化健康發展基礎設施因子、城鎮化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因子、城鎮化健康發展生態環境因子和城鎮化健康發展城鄉協調因子,有效的實現了評價指標的降維,提供了更加直觀、更加清晰的認識河南省健康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并沒有考慮各個城市的農民市民化成本(包括教育、醫療、住房、基礎設施等成本)。此外,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本文也沒有考慮在城市生活的城鎮戶籍人口和非城鎮戶籍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的差異。健康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加入這些指標,這也將是下一步的研究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王業強,蘇紅鍵等.中國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報告[R].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2013

2.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爾西著,顧朝林等譯.城市化[M].科學出版社,2009

3.巴曙松.城鎮化大轉型的金融視角[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4.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J].經濟研究,2010(12)

5.Zhun JunJiang,Lin Boqiang.China s Energy Deman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J].Energy Policy, 2012 (49)

6.Wang S Y,Zhu D J,Zang M D.Step out the Paradox of Livable City Studies:Conceptual Model and Path Choice[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20(1)

7.李明秋,朗學彬.城市化質量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軟科學,2010(12)

8.徐林,曹紅華.從測度到引導:新型城鎮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評價體系[J].公共管理學報,2014.11(1)

第3篇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邏輯斯諦曲線;聚集-擴散效應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8月19日

城鎮化是由傳統農村社會轉向現代城市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當代世界發展的主流。城鎮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上新高度,推動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就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依據世界城鎮化發展歷程和城鎮化理論,城鎮化的發展規律已經逐漸清晰。

一、城鎮化發展階段規律

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社會逐漸演進的過程,需要時間累積來完成,所以是長期任務,其發展也具備階段性特征。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在1975年研究了世界各國城鎮化過程,并將城鎮化軌跡概括為生長理論曲線,即著名的邏輯斯諦曲線。根據該曲線的描述,城鎮化的發展過程要經過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城鎮化階段劃分的主要標準是城鎮化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各階段的特征有差異。(圖1)

(一)城鎮化初期階段。城鎮化初期階段是指城鎮化率由10%提高到30%左右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城鎮特征主要是城鎮人口規模小,城鎮化率起點低,城鎮數量少,城市人口增長緩慢。經濟特征是國民經濟總體實力薄弱;農業比重較大,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產品商品率較低,農業提供的生活資料不夠豐富;工業以簡單的資源型或加工型工業為主;第三產業剛剛起步,主要是商品銷售業。

(二)城鎮化中期階段。城鎮化的中期階段是指城鎮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階段。該階段城鎮特征為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數量、城鎮人口和城鎮用地迅速增加,城鎮建設速度明顯超過前一階段,城鎮職能逐步綜合化,當城鎮化率超過50%,也被認為基本實現了城鎮化。經濟特征為工業發展迅猛,經濟規模迅速膨脹,工業化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非常突出,工業仍以資源密集型和加工業為主,但隨著科技發展,工業技術含量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為滿足激增的城市人口對生活服務的需求,休閑、娛樂、醫療、保健等服務業逐漸興起和發展;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及現代化水平在這一階段也大大提高,農產品產量充足、種類豐富,為人口的非農化提供了食物保障。

(三)城鎮化后期階段。城鎮化后期階段是指城鎮化率超過70%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城鎮特征為城鎮化率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增長緩慢,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社會人口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階段,人口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在經歷了上一階段農業人口向城鎮大規模轉移的過程后,從事農業的絕對人口數量不多,幾乎不再有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但城鎮化并未停頓,而是更多體現在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建設質量的提高上;這一階段另一突出的特點是城鎮人口向郊區轉移和分散,也被稱為“逆城鎮化”,以出現逆城鎮化傾向的發達國家情況看,它們的城鎮化率沒有下降,所以不能說逆城鎮化是城鎮化的反向運動,只是由人口集中在城區和大城市的集中型城鎮化轉變為人口向郊外和衛星城遷移的分散性城鎮化,是城鎮化不同類型的轉換。經濟特征為已經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服務業成為這一階段城鎮化的產業基礎,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服務形式、管理模式、經營業態等都隨著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而產生變化,科技在服務業領域得到較大程度的利用;工業的現代化水平較高,生產的發展主要不再依靠勞動力的增加,工業剩余大量勞動力在城市內部調整。

二、城鎮化空間推進規律

(一)城鎮化的空間發展遵從梯次推進規律。城鎮化的過程,是先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一個或若干個點,通常是小城鎮。這些點的發展有快有慢,有大有小,經過若干年,快者、大者成長為中心城市,進而成長為大城市、特大城市;慢者、小者成為小城市、中等城市;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圍城市,形成一個城市圈或城市帶;若干城市圈、帶相聯系,形成全國的城市網絡體系。這就在空間上形成城鎮化的梯次推進格局。

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是經過一二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從點到線再到面逐步推進的。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從17世紀發展紡織業起,隨著工業的發展,英國城市的數量、規模不斷增加。城市發展從英格蘭的中部、東南部開始,先后形成了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大城市。此后,英國的城鎮化又向英格蘭北部、愛爾蘭、蘇格蘭推進。美國的城鎮化從東北部開始,逐步向南、向西推進。

我國的城鎮化也遵循這一規律。19世紀中葉,我國現代意義的工商業城市從東部沿海開始形成,漸次向內地推進。直到今天,中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城鎮化水平較東部地區仍落后很多,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化的地區差異也會像發達國家一樣逐漸縮小。

(二)城鎮化的聚集-擴散效應是梯次推進的原因。聚集是城鎮化最明顯的特征,城市不僅集中了人口、資金、技術等生產必備的要素,而且城鎮化建設使其在交通運輸、通訊設施以及居住條件等方面都比周圍地區具有優勢,聚集效應為城市帶來了經濟效益,在規模效應機制作用下,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規模也迅速膨脹,從而為進一步的集聚做好準備。城市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發展,成為區域的增長點。聚集效應在城鎮化的初期和快速發展階段非常明顯。在城鎮化進程中,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存在密切的聯動關系,這種關系帶來了城鎮化在空間上的梯次推進,而正是城鎮化的擴散效應所起的作用。

擴散,是物質和文化在空間的轉移,通過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進行,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有工業、科學和技術、資本、信息、商品、服務、文化和思想。就形式而言,在世界范圍內,是城市化水平高的發達國家向城市化水平低的發展中國家擴散,而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則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向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區,也就是大城市向周圍邊緣地區的擴散。

城鎮化擴散的另一個現象是隨著工業化階段的變換,一些老工業城市由于市場需求發生變化,而進行產業調整,由此出現工業生產下降,就業機會減少,城市活力減弱,人口外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以制造業為主要經濟部門的城市和地區,如美國的匹茲堡和克利夫蘭、英國的謝菲爾德和利物浦、法國的里爾、比利時的列日等,都出現了因工業老化而導致的城市化擴散。

城鎮化的擴散效應有兩種解釋:一是聚集在產生規模和經濟效益推動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人口的過度聚集,勢必會造成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土地和住房的價格昂貴、貧富差別拉大和不安全等社會問題嚴重。所有這些,使得生產企業和人口逐漸向邊緣地區轉移,出現了擴散的過程;二是當城鎮化步入相對穩定的成熟階段后,城市更多是向周邊地區釋放其能量,以點帶面,拉動整個區域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全面提升,即由聚集走向擴散。

三、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發展規律

工業革命以來的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伴而行。工業化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生產工具、技術裝備和原材料,為人們提供日用工業品,也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直接動力。而城鎮化反過來又推動工業化發展,為工業化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一)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前提、基礎與動力。城市經濟學家巴頓認為城市化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錢納里和賽爾奎因在1975年的一份有關研究成果中說到:“在一個連續均衡的國民經濟中,城市化可能表現為因果鏈條上的各類事件的最后結果,即以導致工業化的貿易和需求的變化為開端,以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就業的源源不斷轉移為結果?!惫I化對城鎮化的影響可以從聚集經濟、規?;蛯I化這三個工業化典型特征入手分析。

工業經濟是一種聚集經濟,不僅需要生產要素在一定的地域集中,還需要人口集中、資本集中和消費集中等,而這一集中的過程也就是城市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所以可以說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前提。工業化帶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促進了生產要素的集中,從而加速了城鎮化。生產規模的擴大不僅造成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使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化還推動了生產體系的專業化,導致地區和城市生產的專業化。城市生產專業化意味著城市經濟形象以及在區域勞動地域分工中地位的確立。實現了生產專業化的城市,必然與其他城市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要求有發達的交通通訊網絡、充分發育的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及服務業市場,開辟大量的第三產業發展空間,進而促進城鎮化發展。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的城鎮化進程十分迅速,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德國的魯爾地區、法國北部地區、美國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區都是在工業革命中隨著資本、工廠、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區。

(二)城鎮化推動和促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擴大了本地的商品消費市場和勞動力人才市場。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一方面擴大了城市消費市場的規模,擴大了對工業制成品的需求,而這種市場的擴大,帶動了工業日用品和耐用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眾多的城市人口,擁有不同的生產技能,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勞動力資源,為不同工廠招收雇用不同工種的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提供了多種選擇。城鎮規模的擴大使其成為工業產品的流通中心。城鎮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各種工業產品的流通在城鎮中變得更加活躍,保證了工業再生產的持續進行。城鎮的中心地位有利于發揮向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使工業品的流通范圍進一步擴大。

城鎮化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條件。在城市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興建了大量的公用生產設施,例如公路、水廠、電網、排水管道、通訊系統、煤氣供應網絡等等。共同集中使用這些設施可以使這些設施的建造和運營達到最佳的生產規模,實現最低的生產成本,從而使工業企業的生產費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城鎮化,還創造了多種其他的軟環境,為工業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茖W、教育、文化、娛樂等設施的建立與使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交流,信息的傳播,都給科學的發明和技術的創新創造了條件。而發明與創新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又形成強大的推動工業化進程的力量。首先,城鎮中集中了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和各種科研機構,作為理論和技術創新的基地,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創新發展的源泉;其次,各類中等教育及多種職業教育等機構,為工業培養各種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后,城鎮也為就業者提供了干中學的機會,使勞動者可以在企業內部的培訓和實踐過程中掌握新的工業技能。

第4篇

    在農村學齡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流動日益頻繁以及城鎮化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村學校究竟應當怎么布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適應城鄉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許多人把農村教育發展方向定位在“城鎮化”上了,有人把城鄉教育一體化直接等同于農村教育城鎮化,甚至提出“小學進鎮”、“初中進城”直至“消滅農村教育”的觀點。

    有學者提出,“農村教育的希望不在鄉下在城鎮”、應“推進農村初中縣城化”。論證邏輯無外兩條:一是市場選擇邏輯。他們借用“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徙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流入地使移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因素是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是推力。既然城市學校好、農村學校差,那么“離村不離鄉”、“進鄉(鎮)不進城”的農村基礎教育布局設計就沒有前途。二是國際經驗邏輯。他們認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是城市的繁榮與鄉村的衰落相伴而生、此消彼長,既然城市化是發展趨勢,那么農村教育的蕭條與衰落就是不可逆轉的。

    許多縣級政府大量撤并鄉村學校,在縣城周邊大搞“教育園區”建設,一些市縣甚至明確提出對農村學校“不予重點建設”,資金幾乎全部投放到了縣城和主要集鎮,使縣域教育“過度城鎮化”。農村百姓不得不選擇進城陪讀,結果導致“城鎮學校人滿為患”和“農村學校門可羅雀”并存的現象。反過來,農村學校的破敗又成為市縣政府撤并學校的理由。

    農村教育城鎮化之反思

    首先,我不否認“鄉校衰敗”的事實,但這能否成為“農村教育城鎮化”的理由倒是可以存疑的。農村學校為什么會衰敗?農村學生為什么要選擇進城上學?最本質的原因恰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2009年人類發展報告《跨越障礙:人員流動與發展》中所說,“當今世界上機會的分配是極不平等的。這個不平等是人員流動的一個主要驅動力”。“鄉校的衰敗”說明的正是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之間的不平等狀況,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國。且不說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后又出現了“郊區化”和“逆城市化”趨勢,僅就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言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既要解決城市化問題,還要解決新農村建設問題。而且,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新型生態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許多產業完全可以向農村聚集與轉移,城市與鄉村融合的田園城市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簡單地把城鄉教育一體化等同于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做法,不僅導致城鎮超大規模學校和超大班額現象,還使居住偏遠的農村弱勢群體承擔了教育集中化所帶來的額外交通、食宿成本,這既損害了農民兄弟的教育利益,也違背了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

    當前之所以會出現農村教育過度城鎮化的傾向,背后的經濟誘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教育城鎮化拉動的是進城陪讀家長的房租和縣城周邊的房地產。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方向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前提假設是農村教育的存在與發展,否則就不是“城”“鄉”教育一體化而是農村教育城市化了。而要發展農村教育,則必須推進城鄉教育的雙向一體化,即在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達到一定階段后,通過破除城鄉二元教育體制和機制障礙,推動各類教育要素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雙向流動,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教育要素合理流動和城鄉教育互動發展。為此,需要建立城鄉教育雙向一體化的制度體系。

    首先,要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就近的入學權利,強化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的資源配置機制。《意見》重申,“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是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是政府的法定責任,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由于農村人口的居住地點較為分散,撤并地處偏遠的村小和教學點不僅是對農村兒童就近入學機會的剝奪,而且還額外增加了學生的上學距離和時間成本,導致學生交通不安全機率增加、自主活動時間和課外活動參與時間減少、被迫輟學可能性加大。有人認為,那些進城陪讀的群體已經實現了就近入學,但他們究竟是因為在縣城找到了工作而進城陪讀,還是不滿意村莊學校的教育質量而進城陪讀?對于那些負擔不起陪讀成本的家庭來說,誰為他們的子女接受同等質量的義務教育負責呢?所以要強化村小和教學點的師資配置、經費投入、設備配置,制定符合教學點實際的督導評估標準,努力提升村小和教學點的辦學質量。

第5篇

城鎮化土地制度金融創新問題與建議

一、引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十三五規劃強調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人口的城鎮化當作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任務。當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了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二、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制度與供應問題

我國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農民集體所有制。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國的土地制度是一種城鄉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在這個前提下,兩者的附屬權益是不一樣的。而且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在有公共利益需要時可以收歸國有。這樣以來,導致我國的廣大農民處于劣勢地位,城鎮化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同時,在現有土地管理制度下,土地利用率低,土地供應不足,難以保證城鎮化的土地需求,阻礙了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

2、地方財政和土地市場泡沫

過去十多年的傳統城鎮化,是以土地擴張為特征的,忽視了城鎮化的內涵。正是城鎮化帶來的土地擴張和1994年以后的分稅制改革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助長了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方式實現更多收入。而且地方政府人為控制土地供應,導致了企業高杠桿購地、土地市讎菽。正是居高不下的土地價格,也助推了我國房地產市場,房價攀升,導致更多的房地產泡沫,阻礙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

3、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業戶籍轉為城鎮戶籍的人口總量越來越多,但是大量農民工流動到城鎮,卻沒有獲得城鎮戶籍。在城鄉關系演變過程中,農民工早已脫離了農業生產,但仍沒有獲得市民資格,而且社會中存在對農民工的歧視現象,這也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的發展。與此對應,市民享有的社會保障等權利非城市戶籍者是無法同等獲得的。這些差異的存在也使得廣大農民同胞不愿意到城市生活,究其根源還是我國的城鎮化忽視了人的同步發展,忽視了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4、盲目粗放發展帶來繼發問題

中國所經歷的城鎮化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質量水平比較低。在無序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人口數量激增、土地供給短缺、優質耕地被占、環境惡化,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說明盲目無序擴張,使很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的繁榮,忽視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而且,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對城市有明顯的偏倚,使城鄉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應該擺脫傳統的城鎮化道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策略

1、借鑒國外經驗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0%以上,國外城鎮化經驗告訴我們,當城鎮化率達到50%―60%時,社會矛盾往往集中爆發,大多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就業不足、貧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擁堵、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應該盡量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或縮短出現這種狀況的時間。當前,我國已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上述諸多問題。值得借鑒的發達國家在推進城鎮化的策略方面主要有產業服務化、城市群建設、逆城市化和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我國應該結合具體國情,有所甄別。

2、城鎮化需要做好城鎮規劃

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關系,建立城市之間的整體協調機制,編制統一的城市規劃,建立合理完整的城鎮體系。當前土地的城鎮化速度遠遠高于人口的城鎮化和城市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超越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地方政府缺乏長遠眼光,城鎮化建設中城鎮不斷擴大用地規模,建設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把城鎮化率當作主要政績指標,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城鎮化的建設規律,缺乏科學發展觀指導,進而引發一系列相關問題,阻礙了城鎮化的正常發展。

3、政府加強金融創新

有研究指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應的是政府數以萬億計的投資與花費。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政府來說將是一個巨大投資缺口。同時,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質的提高,勢必會加大政府的資金支持力度。過去與現在,資金來源都是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當前,應該首先改變地方政府以土地財政作為城市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加強金融創新,實行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例如:稅收融資、公私合作、發行市政債券等。

4、以人為核心,提高質量和水平

十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四化融合、協調、同步發展??偫砀菑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針對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應該把人口的城鎮化當作城鎮化發展的核心任務。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我國的城鎮化,注重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當然,城鎮化并不能解決有關發展的一切難題,應該客觀看待。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都取得了重大進步,與此同時,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也刺激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條件。但是,城鎮化帶來的問題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很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在關鍵時刻,有必要去尋求城鎮化發展的新思路,支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盛培宏.城鎮化視角下土地制度改革[J].特區經濟,2013-07-25.

[2]王妍蕾.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問題[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

第6篇

以湖北省為例,利用前期研究得到的湖北省城鄉居民基尼系數和湖北省城市率作為研究數據,構建湖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城鎮化建設的協調度模型,基于以上模型測算協調度系數,最后給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

城鎮化;收入差距;協調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2000702

1引言

2014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3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0.473,這一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在2008年達到峰值0.491后連續5年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的同時,我國城鎮率不斷提高,于2011年歷史性的突破了50%,最新數據顯示這一增長勢頭仍在延續,至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城鎮化率與基尼系數這種“你升我降”的單調變化關系,證實了劉易斯、拉尼斯(1954)等人提出的城鎮化建設有利于農村、城鎮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觀點,上述觀點也逐漸為國內學者所接受,李實、趙人偉(1998)、陸銘、陳釗(2004)蘇雪弗(2005)、姚耀軍(2005)等人分別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得到相似的結論,即中國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已有的研究重在闡述中國城鎮化建設與收入差距的作用關系,屬于經驗分析,未能給出不同城鎮化發展階段下所對應的收入差距合理區間,缺乏規范分析。日本學者山田浩之(1981)通過研究世界城市發展過程,將其分為城市化、郊區化和逆城市化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國民收入和產業結構,由此會產生不同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區間。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處于集中城市化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減少,但其是否落在合理區間內,與當前城鎮化發展水平是否協調一致是本文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以湖北省為例,利用前期研究得到的湖北省城鄉居民基尼系數和湖北省城市率作為研究數據,構建湖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城鎮化建設的協調度模型,基于以上模型測算協調度系數,最后給出相應政策建議。

2數據與模型

2.1數據

實證結果表明,1991-2012年間,靜態協調度長期處于0.9以上水平,是湖北省居民收入差距與城鎮化水平基本適應的寫照。但同時也應注意到1993、1994、2006、2007年協調度均低于0.9,出現了兩者變化趨勢不相適應的情況。

4政策建議

基于第三部分實證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為推進湖北省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建言獻策。第一、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湖北省城鄉收入差距。實證結論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有利于縮小湖北省城鄉收入差距,而且兩者發展趨勢總體協調,所以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可行的。第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警惕收入差距擴張。2007、2008年各地房地產建設蓬勃發展,極大的推動了湖北省城鎮化建設,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極速擴張,形成如圖1中所示兩者發展不協調的局面,因此,應適度推進城鎮化建設,使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人民群眾所能承受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彭定,王磊.財政調節、福利均等化與地區收入差距――基于泰爾指數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3,(5):2128.

[2]彭定,劉嘉琦,邵忠.武漢市城鄉收入差距變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聯性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67373.

[3]彭定.中國區域基尼系數的測算及其非參數模型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5):914.

第7篇

【關鍵詞】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產城融合;產業結構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ng Shao-hui

(Jiaozu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a shop,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China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 park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o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some suggestions to facilita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Keywords】industrial;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1.前言:

從世界城鎮化進程來看,城鎮化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第一是初期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城鎮發展比較緩慢;第二是加速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城鎮高速發展;第三是后期階段,城鎮化水平超過70%,城鎮進入穩定發展期。據有關部門公布我國2012年城鎮化率52.6%,正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相鋪相成的,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目前,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本文通過剖析當前大力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尤其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原因,提出在快速城鎮化下工業園區的發展建議。

2.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產業結構發展規律是從第一產業為主過渡到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城鎮化水平越高,二、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的比例越高,城鎮化由粗放低速走向提質增速階段。

美國五大湖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過程,向我們展示了產業結構演變和城鎮化發展規律的關系。19世紀初至19世紀的上半葉,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城鎮化進展緩慢。1850年,第一產業所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達到50%左右,城鎮化僅為9%。1865年南北戰爭之后,五大湖工業區成為重工業完整的區域,工業重型化促進了人口增長,賦予了城鎮化活力。1865年到1890年,芝加哥的人口增長10倍,其中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長了30倍。1870年,五大湖工業區城鎮化率達到30%。1920年,擁有的大城市占全國10大城市的一半,城鎮化率達75.7%。之后,五大湖區工業發展走向衰退,逆城鎮化的郊區化開始顯現,產業結構由工業型逐漸升級為服務型,中心城市制造業外遷,很多大都市區成功地由制造業中心轉變為管理咨詢、商務、法律、貿易、旅游等服務業中心。

3.我國在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大力發展工業是富國強民的必由之路,但過量的工業園區建設已與我國的國情格格不入,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城鎮化水平明顯落后于工業化水平。盲目的工業區的建設必定把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距離拉的更大,也將阻礙二、三產業發展,減緩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以下為總結的工業園區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大肆圈地現象嚴重。由于政府招商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大,甚至沒了底線,使得土地價格非常低,一個很小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占地小則幾十畝,大則幾十公頃,投資強度底下,圍墻內零星散布幾個廠房,雜草叢生,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幾年后,用地性質突變為居住或其它用地,大肆搞違章建設。

(2)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嚴重浪費國家資源。有些地方為了實現所謂的“筑巢引鳳”,要求鄉鎮甚至村莊規劃興建工業園區,并將此列入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范疇。大量的工業區、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猶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大量的農田被侵占,大量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指標被侵占,嚴重浪費國家土地資源。

(3)產業定位模糊,特色優勢不明。不少地方的工業園區都是“小而全”的綜合型工業園區,產業定位模糊,招商引資沒有主攻方向,產業趨同化現象比比皆是,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的生命力往往幾年就面臨夭折的危險。

(4)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不健全。工業園區把企業引入后,往往缺乏應有的給水、排水、電力、熱力、道路等基礎設施,很難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企業運作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彌補基礎設施的缺口,致使企業在后期的正常運作和科技創新中難以為繼。

(5)粗放式生產,環境污染嚴重。很多入駐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來拉動的,有的甚至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相悖,是與營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相悖。

4.我國工業園區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規劃不科學,眼光不長遠,與中心城區的關聯度不大。整體布局不科學,工業區圍住城市,“眾星捧月”;各功能區聯系不緊密,布局不合理,次生危害隱患較大;產業鏈條斷,基建投資大;只顧眼前利益,無視長遠發展,就工業區論工業區,與中心城區交通聯系不暢,基礎設施難共享;職工生活不便,上下班鐘擺式交通。

(2)工業園區的政策性干預過強,長官意識強烈。工業園區的選址往往是領導們簡單的一次圓桌會議就敲定了,沒有論證,沒有推敲;道路今天20米明天40米,一類工業隨時改為三類工業;領導換屆,規劃重調,位置不對,整體搬家。政策性干預和長官意識使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和法律地位受到嚴峻的挑戰。

(3)為彰顯政績,招商引資具有盲目性。為了不影響領導的仕途升遷,彰顯政績功勛,招商引資具有盲目性。大小企業隨便進,污染不污染沒人管,達標不達標無人問,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顧眼前不顧長遠。

(4)資金嚴重不足,園區基建投資欠賬過多。園區建設中存在“重簽約,輕服務”的現象,工業園區建設前期投入大,短期內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和物力,而政府財力有限,無法滿足工業園區建設對資金的需求,尤其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欠賬過多,制約園區建設開發進度和質量。

5.針對快速城鎮化下工業園區建設的建議

基于以上提到的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了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保證工業園區建設良性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對工業園區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5.1因勢利導,搞好產業規劃。

政府要學會觀察和思考本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從大局出發,把權利盡量下放給規劃師,合理布局宏觀層面的產業布局;考慮歷史形成的產業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因勢利導,與其它地方展開錯位競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拉長產業鏈條,減少能耗,把生態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工業園區建設中去。

5.2產業集聚發展,減少對土地的浪費。

產業結構類似的工業園區集聚起來,項目相似的企業集聚起來,企業之間設施可以共享,協作可以更緊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方便,生產鏈條拉的更長,相關的市場會應運而生,產業的競爭力無形中得到提升,既發揮集聚化和規?;瘞碚?,又能避免“遍地開花,不結果”工業園區過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費現象。

5.3產城融合奠定城市的組團式發展。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也就是要求工業園區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業園區不是孤零零的廠房企業,必要的居住、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配套齊全;與城市的其它組團有機分割,是城市的一個特殊功能區,為組團式發展的城市骨架和城鎮化達到穩定狀態產業結構的過渡奠定基礎。

5.4降低工業用地的供應量和使用年限

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52.6%,日本在1947年-1975年的城鎮化加速階段,城鎮化水平從28%提高到75%期間,平均每年提高1.67個百分點的水平,按照這樣的速度計算,我國從城鎮化率52.6%達到75%,需要21年,即到203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5%的穩定發展期。之后,工業發展走向衰退,逆城鎮化的郊區化開始顯現。產業結構由工業型升級為服務型,產業向管理咨詢、商務、法律、貿易、旅游等服務業轉型。

短短的20年我國產業就要轉型,土地的使用應多考慮項目是否節能、環保和市場競爭力等條件,限制目前工業土地的盲目供給。另外,目前工業用地使用年限為50年,20年后的30年時間里,企業大多數在凋敝在下滑,建議把工業用地的使用年限調整為30年,期限到后,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考慮是否延續,避免大量的工業用地在高度城鎮化的情況下閑置或轉變用地性質帶來各種麻煩的現象發生。

5.5工業區的骨架結構形態要適應高度城鎮化的需要

工業園區的布局形態尤其道路骨架應該考慮高度城鎮化的使用的轉變,現在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往往次干道多,主干道和支路少或者沒有,很少的公共綠地和供生活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二、三十年后我國城鎮化將達到穩定發展期,產業結構由工業型升級為服務型,愚認為,那時的工業園區就是城市的一個綜合生活組團(也可能擔負城市的特殊職能),所以現在的工業園區的道路骨架應該具備主、次、支健全的道路系統和停車場、廣場、綠地等設施,該設置的中小學、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也在規劃中加以考慮,為后期的用地性質的轉變提供方便。表現在規劃圖紙上應該有一個工業區的用地布局圖和一個作為綜合生活區的用地布局圖,兩個圖紙上用地的劃分應該有個關聯性,以便遠景的用地性質和用地邊界的轉變銜接。

5.6工業用地開發強度的控制

建議對工業用地在出讓的規劃設計條件中設定下限指標,比如容積率大于1.2,建筑密度大于60,根據工業項目確定其投資強度,比如三類化工企業按每畝地投資4000萬以上控制等等,另外,控制辦公區用地面積占工業總用地面積的比,禁止建設集中花園和專家公寓等措施,杜絕隨意的擴地、圈地現象,浪費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

結語:我國工業園區的建設關乎工業化、城鎮化的互動發展,只有保證工業園區的良性健康發展,才能有效避免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不協調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才能加快縮小我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順利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參考文獻

[1] 童中賢、佘紀國、熊柏隆.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征與戰略創新研究.中國城市經濟,2010.9.

[2] 王紅梅.工業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以河南為例.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07.

[3] 桂國慶、陳勤、倪云飛、劉文勝、秦宗煌.城鎮工業園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企業經濟,2005.04.

[4] 駱江玲.城鎮化研究綜述.現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

關鍵詞:世界;城鎮化;歷程;經驗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9月23日

一、世界城鎮化歷程與特點

(一)城鎮化進程階段性明顯。18世紀后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可以視為世界現代城鎮化的發展開端,所以世界城鎮化發展至今已經歷了兩個世紀有余,整個進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第一階段是1800~1900年,這100年是歐洲工業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逐漸增加,但增速非常緩慢,世界城鎮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僅提高了8.3個百分點。這一階段也沒有形成城市體系。第二階段是1900年至今,可視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世界城鎮化率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這100年城鎮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進入21世紀,世界城鎮化保持快速發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0%,到2011年,世界城鎮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城鎮化在地域和發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隨世界城鎮化進程的顯著特征。工業化起步于歐洲國家,所以歐洲國家的城鎮化進程也較其他國家快,隨著時間的推進,城鎮化在各地域的差異明顯。根據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數據,2011年較發達地區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為78%,而這一比例在欠發達地區只有47%。從國家的城鎮化率的比較上也可看出這種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實現了城鎮化,2000年以后其城鎮化率即為100%,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在2011年分別達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國、柬埔寨和斯里蘭卡的城鎮化率還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國家城鎮化進程

由于國情、發展環境和發展戰略的不同,各國城鎮化進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鎮化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國外典型的城鎮化進程,從中可以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一)英國。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現代工業的國家,產生了一批最早的工商業城鎮。1851年英國城鎮化率達到50%,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從1760年產業革命算起,用了90年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僅為6.5%。英國在早期實行的是自由放任式的城鎮化模式,隨著社會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團的沖突驟然加劇,產生了地區間和社會內部發展嚴重的不均衡和大小城市的發展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阻礙了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英國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相應組織機構的方式對城鎮化的負面影響進行干預,并創造了一種用城市規劃來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

(二)美國。相比較西歐國家,美國的城鎮化起步較晚,1790年美國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城鎮化水平僅為5%,到20世紀70年代,其城鎮化水平穩定達到70%。大都市區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和大洛杉磯區為代表的三大都市帶的GDP占全美國份額的76%,這是美國多年推行大都市區經濟的結果。美國大都市區產業發展代表了產業轉型的方向,大都市區的產業轉型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造就了美國“新經濟”的奇跡。20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美國城市人口由緊湊型向分散型轉變,形成了蔓延式擴張的城鎮化方式。這種方式降低了人口的密度,對縮小城鄉差距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人口在地域上的擴張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提出了“精明增長”的概念強調減少盲目擴張,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的環境,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

(三)日本。日本城鎮化進程比西方國家晚了百余年,但其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達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城鎮化水平從1920年的18%增長到1946年的53%,到2011年,日本城鎮化率已達91.1%。日本城鎮化在空間上采取的是高度集中型模式,即首先對少數幾個都市圈進行集中開發。這也是由日本的國情決定的,其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可供開發的空間有限。高度集中的城鎮化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也使戰后日本的經濟迅速復蘇和增長。但由于存在人口和經濟在地域分布上有過密與過疏的問題,使得日本大都市和農村在發展上都有乏力的表現:一是大都市內人口擁擠、住房緊張、地價昂貴、居民生活壓力大等;二是農村存在勞動力不足、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嚴重等。針對這些問題,日本大規模地發展衛星城市,引導人口與經濟要素向都市圈外疏散。

(四)韓國。與日本模式相似,韓國也是以大城市為主導來推動城鎮化。1965年韓國城鎮化率僅為32.4%,到1980年就達到56.9%,到1990年城鎮化率為73.8%,到2011年城鎮化率達到83.2%。以“工業為主、大企業為主、大城市為主”的政策是韓國為了追趕發達國家采取的辦法,優先發展大城市,使得人口和產業向少數大城市高度集聚。目前,韓國城市人口的近60%集中在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別是以首爾為核心的首都圈,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12%,但一度集中了韓國近一半的人口、近60%的制造業和70%的國內生產總值。這種過度集聚發展也成為韓國城鎮化的主要問題,韓國政府通過實施地方都市圈戰略,形成能夠與首都圈相抗衡的區域,來達到擴散人口、產業和機構的作用,從現實情況看,這種戰略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五)拉美地區。拉美地區的城鎮化是從19世紀殖民地時代開始的,1930年城鎮化率達到32%。20世紀50年代后,拉美地區就進入了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城鎮化率從40%提高到目前的80%,比歐洲水平還高,位居世界第二。拉美國家城鎮化是典型的過度城鎮化類型。“過度城鎮化”對拉美經濟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多年來,很多學者將“過度城鎮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稱為“拉美陷阱”或“拉美化”。這些問題包括:城鎮化率遠遠高于工業化率,導致就業崗位嚴重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和兩極分化情況嚴重;住房緊張與貧民窟問題突出;醫療和教育資源不足;政府服務不均等。這些社會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反作用于經濟政策和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成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

三、世界城鎮化經驗與教訓

縱觀歐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歷史,已達到高度城鎮化的國家,在城鎮化的區域推進上都有自己成功的經驗,也都有或大或小的失誤,我們應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一)城鎮化不能脫離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不但要以工業化為推動力,還要以農業的現代化為基礎。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是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進行的事情。一是有利于三次產業合理構成,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始終立于堅實、發達的農業基礎之上,這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居民生活質量的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二是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拉美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之所以不理想,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忽略了農業的基礎地位。犧牲農業的城鎮化,不能有效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反還產生了嚴重的“城市病”。

(二)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要相適應。城鎮化的國際經驗表明:過度城鎮化不能帶來社會經濟的現代化,也不能改變農村的落后面目,還會產生嚴重的“城市病”,是不健康的城鎮化;滯后城鎮化也不利于現代化的實現,因為它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發育不全的城鎮化;只有同步城鎮化,才是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有序、良性發展的模式,可以避免或緩解、消除“城市病”。

(三)城鎮化要遵從市場調節,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觀調控下推進。市場機制對于城鎮化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美國城鎮化發展的巨大動力就來源于市場機制。城市空間形態的轉變、城市規模體系的升級都是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形成的。但是城鎮化的國際經驗也顯示出:城鎮化完全由市場調節,會使農村人口無序地涌入城市,大城市人口惡性膨脹,造成嚴重的“城市病”,城鎮化是盲目的且缺乏控制力的;市場的作用還不能保證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和非盈利性自然壟斷部門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的一項大變革,城鎮化過程應該有合理的防治人口過度膨脹的機制。而宏觀調控是避免和消除“城市病”的良藥。在歐洲城鎮化進程中,法律先行得到政府重視。英國在很早的時候就通過了制定法律來管理環境,之后還在公共衛生、治安以及貧民聚居等方面制定相應法律法規,這樣就使得政府進行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有法可依的。

(四)城鎮化應集約利用土地,避免過度郊區化。國際經驗表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越多越好。城市過少、過大、過于集中,容易產生“城市病”;城市過多、過小、過于分散,就會影響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因此,城市必須正確布局,集中與分散必須恰當結合,使大、中、小城市結構合理、搭配適當。即使是美國這樣一個土地等各種資源條件較好的國家也在反思其占地多、能耗高的城鎮發展模式。對于我國來說,應根據各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走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道路,在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調控下做大較密集的城市開局,城市必須成為緊湊的城市,與開放的生態空間相結合。

主要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企業;城鎮化;角色定位

研究背景

縱觀世界發展史,城市化已成為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助推器,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新經濟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斷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鎮化率有了很大提高,到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突破50%,初步形成了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發展格局。

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居民與企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中,政府是城鎮化的主導力量,居民是城鎮化的主力軍,市場是城鎮化的重要調節手段。而企業作為市場中的重要主體,連接政府與居民的重要媒介,直接體現了城鎮化進程中的“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在城鎮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文獻綜述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城鎮化中行為主體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角度,對企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研究很少,對企業在城鎮化進程中定位問題的研究則還沒有展開。部分學者分析了非國有經濟和部分行業企業對城鎮化的作用,也有部分學者分析了企業和城市相互作用的機制。劉清平(2001)認為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非國有經濟特別是鄉鎮企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朱磊(2002)提出城市行為者的概念,認為居民、企業、政府均是“城市行為者”,城市化是城市行為者空間行為的結果。在分析城市行為者和城市相互作用機理的基礎上,依據我國城市發展處于集中城市化階段,提出企業是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的行為主體,并分析了企業行為影響城市發展的3 個層面。劉亮(2013)認為金融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城鎮中小企業發展、城鎮產業結構調整、服務農民市民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李粉山、全立榮(2013)通過SWOT分析認為國有房地產企業在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很多優勢,在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進度上,在盡快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和就業環境上,都具有很大的示范推動作用。

企業行為對城鎮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

企業行為是建立在對利潤的追求上,企業利潤高低與經濟發展形勢、企業所在行業、以及城鎮區位因素等有密切關系,因此企業會隨著一定區域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而改變其行為。當城鎮的供給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供需差異會促使企業通過遷移、投資和改變運輸行為等行為減少這種差異。這種行為會直接影響企業對材料、人口、資金、技術、信息等的需求,進而改變城鎮區位發展,居住、生產及商業區位的吸引力,而這種改變又會形成新的區位要素供需差異,再次促發企業行為的改變。如此循環反復,企業行為會形成對城鎮發展的影響機制,并且這種相互關系會持續作用。

圖:企業行為對城鎮發展的影響機制

生產規模的擴大可以為企業帶來規模效應,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生產向城鎮的集中可以為企業帶來集聚經濟效益。企業向城鎮的集中,一方面可以使企業享受到由于社會分工深化、企業聯系加強和區域資源利用提高所產生的成本節約,從而實現資金周轉、商品流通、勞動力培養、企業的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集中運行,從而獲得效益;另一方面,城鎮提供的技術、信息、人力資源、市場等條件,有利于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對于集聚經濟效益的追求,構成了企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

企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企業已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重要主體,在城鎮化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

(一)企業投資成為國內投資的重要來源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漸推廣,企業的自主經營權逐步擴大,企業投資逐漸成為國內投資的重要來源,在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明顯加強。國內外企業通常選擇區位條件好、交通、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完善,有一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城鎮的開發區、工業區投資建廠,進而帶動了資金、生產資料、人口等向城鎮聚集,進一步促進了城鎮建設和發展,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二)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和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中國企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和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和創造就業被認為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經濟作用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過了一條以工業化帶動經濟增長為主的發展道路,率先發展的東南沿海地區企業迅速增加,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促使內地勞動力向沿海地區的大量轉移。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里,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特別是2000年后我國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大量農村勞動力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對于集聚經濟效益的追求使得企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投資與促進就業直接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而企業在稅收、產業聯動等方面也間接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雖然企業在城鎮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主要是被動的接受政府的引導或市場的調節,沒能對自身有一個良好的定位,充分發揮城鎮化進程中重要主體的作用。

企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角色定位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企業應該同政府、居民形成良性的伙伴關系,在新型城鎮的規劃、開發、建設過程中,摒棄過去被動接受的局面,主動與政府、居民溝通,逐步發揮新型城鎮化發展重要主體的作用。為此,企業應該重新定位城鎮化進程中的角色。

(一)城鎮化的規劃參與者

過去的企業大多是城鎮規劃的被動接受者,而在當前許多城鎮面臨產業升級,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的推動下,企業應該在地方政府對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下,主動參與到城鎮產業規劃、空間規劃中,使城鎮發展中的各個要素相互協調,通過合理布局各項生產和生活設施,滿足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提高城鎮的環境品質。

(二)城鎮化產業升級的推動者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原有的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因此,不僅要依賴政府的引導,更要依靠市場這一無形的手,通過企業自身的技術進步,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轉型。企業應該逐步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通過政府的引導,政策、資金的支持,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推動自身技術的進步。

(三)民生問題的關注者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民生。城鎮化的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因此,企業應該把目光聚集在民生問題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繼續發揮拉動就業的作用,教育、房地產、醫療、金融等行業的企業,應更多關注民生,協調企業與客戶、企業與員工、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從而保證企業穩定健康高度的發展。

(四)城鎮化轉型的探索者

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100多年走過的城鎮化道路,走出了一條速度快,規模大的中國式道路。盡管成績斐然,但中國城鎮化中存在的問題一樣突出。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中國的城鎮化道路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中國未來必須進行城鎮化的轉型,突出發展模式的轉變,強調增長動力的轉型。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政府共同探索城鎮化建設中的模式轉型。

結語

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繼續推進,未來的城鎮化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但是也充滿了新的機遇。企業應該主動參與到為新的城市人口創造高效率、包容性城市環境的建設中,在新型城鎮的規劃、開發、建設過程中,作為城鎮化的規劃參與者、城鎮化產業升級的推動者、民生問題的關注者、城鎮化轉型的探索者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動發揮重要作用。如何真正提高城鎮化質量,不僅需要政府的主導,更需要有責任、有抱負的企業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巴曙松,楊現領.城鎮化大轉型的金融視角[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李粉山,全立榮.淺析國有房地產企業如何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J].經濟視角,2013(04):119-121

[3]羅釗明.企業該扮演什么角色[N].經濟日報,2013-10-05

[4]劉清平.對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幾個相關問題的認識[J].桂海論叢,2001(04):45-47

[5]劉亮.金融業在支持我國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J].商業經濟,2013(15):111-112

[6]胡士杰,朱海琳.論政府在城鎮化動力機制中的角色與作為[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2013(02):57-60

[7]胡際權.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西南農業大學,2005

第10篇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 國外經驗;民族特色

一、國外城鎮化建設經驗與特色

(一)城鎮規劃:美國經驗

城鎮的科學規劃是展現一個城市風貌的重要標志,也是城鎮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美國在城鎮化建設中尤其注意科學規劃的作用,使得城鎮建設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布局:

1.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資金來源。美國的城鎮布局通常都經由政府詳細規劃,建設資金主要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來共同承擔,聯邦政府負責投資建設連接城鎮間高速公路,而地區工業等的引進和發展則依靠州和城鎮的地方政府來籌資建設,開發商則主要負責社區內部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

2.因地制宜,注重發展的長遠性。首先,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也不盡相同,美國城鎮依據區位劃分為了三種:大都會邊緣區的城鎮、郊區城鎮、農業地帶城鎮??傮w特征表現為依據區位條件和產業特色創造出優美的人居環境和有利的投資環境。其次,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交通、通訊等具有一定的預見性,為將來的城鎮的發展和擴張保留了一定的余地,避免將來的重復建設所帶來的不必要損失。

(二)城鎮發展:日本經驗

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如何讓城鎮化模式的生命力得以延續?日本的經驗給了我們有益的探索:

1.維持傳統風格,保留原始風貌。日本在小城鎮的建設對于古建筑保存盡力做到完好無損,既傳承了地方的歷史淵源又體現了地方建筑的風格和特色,構成了地方人文資源的精華部分。

2.保護農民收益,實行農產品限價制度。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阻礙了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日本的主要做法在于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在日本水果、蔬菜、大米等價格都相當的高,使從事農業的農民收入相對城市居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充分地協調各產業的發展,積極促進小城鎮的建設。

(三)城鎮未來:歐洲經驗

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小城鎮建設以歐洲居首,它的城市化進程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目前為止已然跨越了300多年的歷史。德國、荷蘭、盧森堡、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家的小城鎮建設都已比較成熟,其模式和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被復制的:

1.城鎮規模較小,空間尺度較好。歐洲社會總體的發展已經進入到成熟期,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接近于負增長,加上對移民的嚴格控制,歐洲總體的人口密度表現為比較低,人口壓力的并不大。在歐洲,一般城鎮的人口規模在萬人左右,同時將生產經營性的活動基本剝離于城鎮生活,將生產與生活功能進行分離,為城鎮創造出優美的人居環境。

2.城鎮建筑整體化,保留民族特色。人們對自然、寧靜生活的追求和對歷史文化遺跡的追溯,都對小城鎮建設的整體性、功能的齊全性和風格的獨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歐洲小城鎮在獨立式、聚居式的房屋構建上形成了整體的錯落有致的建筑風格,各項配套設施的建設相當完善,尤其重視對社區公共場所的建設,將歷史元素與現代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賦予了城鎮全新的活力。

二、我國民族地區對國外經驗的借鑒

我國城鎮化進程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我國的城鎮化道路曲折前行,城市化率由最初的12.5%到2013年已達到了53.73%,而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率則遠遠不足。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小城鎮的發展模式成了相對現實的選擇,有助于緩解城市“過密化”和農村“過疏化”問題。

(一)協同構建基礎設施建設

從整體上把握建設目標和方向,對不同民族地區城鎮化地域進行統籌安排,提出大致規劃,同時給予資金扶持;而基于對本地區地理區位和人群分布情況的了解,地方政府必須同時負責籌集資金和實施城鎮的具體規劃,而整體的工程和配套設施則由具體的施工隊伍來建設,同時地方政府負責監督和管理工程的質量。

(二)正確選址,避免大拆大建

當今社會的發展現狀證實了地理區位對經濟發展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貧富差距固然普遍存在,民族地區經濟情況仍舊堪憂,城鎮化戰略在提升農民自身創富能力,改善創富條件上大有可為。而決策的正確性能避免二次決策的發生和錯誤,節省建設成本和行政成本,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三)建設生態城鎮、特色城鎮

民族地區大多處于我國的生態屏障地帶,生物多樣性和不可再生資源消耗是是不可逆的。我國的民族地區大多自然資源優越,在善于利用和管理的前提下,將會創造出更有價值的財富。同時我國民族差異化和融合過程中所帶來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構建和突出特色城鎮可以通過利用民族特色和的風俗習慣形成特色城鎮,進一步發現針對民族地區的特色,開發出一系列的特色城鎮游,在旅游放松的同時感受不同的文化沖擊,加大與當地居民的交流,加深雙方相互之間的了解和理解。

三、結語

一種模式的選擇必然會經歷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階段,城鎮模式的選擇也是如此,在經歷了產生和發展過后必然會走向成熟。歐洲經驗表明:正如經濟和人口的集聚和分散效應一樣,城鎮在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如雨后春筍般的效應,隨后恢復理性,平穩發展。國外這些發展模式固然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模式都是依賴特定的國情和政治經濟背景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同時美歐及日本等國的發展經驗也不無自身的局限性,如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城鎮化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在總結學習和不斷創新中改進和完善民族地區自我的發展道路,利用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穩步建設和發展城鎮化道路。(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參考文獻:

[1]王永作.日本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長春:經濟問題,2000,11.

[2]劉景章.三農問題:日本的化解與中國的借鑒[J].廣州:暨南學報,2003,09.

[3]姜長云.城鎮化與“三農”問題[J].北京:農業經濟問題,2003,02.

[4]謝揚.中國農村發展與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N].中國經濟時報, 2006-03-16(8).

第11篇

城鎮化經濟發展作用機制

城鎮化主要是指某一國家和地區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產力增強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等,其社會結構由傳統農業鄉村型社會轉變成第二、三產業的城市型社會的過程,通常也被叫做城市化。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可以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拓展農村的發展范圍,增強城鄉的互動與交流,為農村人口創作更多就業機會,實現勞動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運用,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及意義

1、基本定義

城鎮化又有城市化之稱,所謂城鎮化,是指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變革的過程中,社會結構由農業向非農業過度。城鎮化進程主要包括四個發展階段: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與再城鎮化??茖W、合理的城鎮化能夠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2、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城鎮化發展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匯集,產生集聚效應,還能促進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它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還能擴大市場發展,形成工業模式向創新型工業化轉化;城鎮化建設在區域協調性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化快速發展時,能夠吸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進程務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還能有效解決人地緊張這一現實問題;城鎮化還能在促進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他還在城鄉結構優化以及社會協調性發展中具有積極意義。

二、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

1、經濟增長的影響要素

據相關資料分析發現,城鎮化發展中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多種多樣,每一種的影響力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勞動力與資本作為城鎮化發展中的基本要素,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對經濟水平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資本又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兩種,建設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力資本的重要意義與物質資本相比較低,物質資本更能提高經濟效益,它的帶動作用高于人力資本。城鎮化在資本投入以及資本投入所起到的帶動作用,相對于勞動力投入來說,前者的帶動作用較大,這主要就是因為在城鎮化建設發展中,大多的農業人口進城參與城市建設,農民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后,會選擇在城市定居,因此,農村人口會逐漸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所以會導致上述現象發生,而且這種趨勢在短時間內會呈持續發展態勢,對經濟發展產生一種長期影響,同時也導致人們對城鎮建設和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此外,城鎮化發展中的明顯變化就是農業人口逐漸轉變成非農業人口,原有農村人口的知識儲備較薄弱、綜合素質較低,因此,大量農村人口轉移會使人口的整體素質提升較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鎮知識資本的實際積累。

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不斷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可以積累大量的物資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所以,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可以在促進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釋放需求的基礎上,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并且還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城鎮的設施建設,實現生產制造以及投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三、城鎮化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策略

1、加強資本積累

在經濟發展中,為了更好的發揮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應該不斷加大各資本要素的積累。同時,資本積累還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發展的要求,所以資本積累在城鎮化發展建設中非常重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城鎮化發展建設需要對技術、資本以及信息等要素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完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們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此外,在城鎮化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城市也需要做出相應的努力和貢獻,及時發現城市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并且結合城市經濟發展情況找出具體的解決策略。要合理控制城鎮化的實際發展速度,城鎮化發展步伐如果太快,很容易產生大量的農村失業人口和失地農民,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城鎮化發展情況,合理控制和調節城鎮化發展步伐,使其能夠更好的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

2、發揮城市具有的輻射作用

在城鎮化發展中,城市的工業、文化以及物質等水平占有著重要地位,影響著城市化對社會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建設,城市中的文化和物質會逐漸朝著農村地區進行滲透和發展,提升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民思想進步,而且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也會受到城鎮化的影響,發生一定的改變和提升。城市中除了物質和文化會影響城鎮化發展外,工業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工業的快速和高效發展能夠給農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得農村發展擁有大量的資金和物質基礎,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建設。此外,工業發展能夠推動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還能在城鎮化發展中利用價格機制、補貼以及服務的調整推動農業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從而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們在城鎮化發展和建設中,應該要正確的認識到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并且注重工業發展和提升,以此來帶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提高農民參與度

我國開始城鎮化建設時,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應處理好城鎮化與“三農”之間的關系,片面、絕對的城鎮化指的是消滅農村和農民戶口,全面的、新時期的城鎮化即指采取有效措施擴大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福利,從而實現農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養老、就業以及醫療等方面的政策一致性。與此同時,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時,應強化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為鄉鎮企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確保農民穩定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經濟利潤。除此之外,社會力量還應提供及時的幫助,減少城鎮化建設的壓力和矛盾,實現農村經濟有序發展、持續進步。

4、弱化社會矛盾

城鎮化發展的同時,社會矛盾也會隨之擴大和增多。農民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較大,但是大多數農民工尚未得到充分的社會保障,尤其是在醫療保險、生產安全以及勞動薪水等方面。城鎮化過程中,經常出現土地強行占用等現象,少量的補償金未能彌補經濟損失,農民利益得不到及時的保障。此外,在房屋拆遷方面,拆遷方與被拆遷房屋用戶之間的溝通較少,強拆、釘子戶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對于城鎮化建設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領導者不能坐視不管,應切實加強與人民群眾的交流和溝通,在此基礎上,制定能夠滿足雙方利益的方案,同時,工作人員應深入調查、分析已經存在或者潛在的社會矛盾,公正執行相關法規、條例,促進城鎮化進程持續進行、發揮城鎮化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結論:總而言之,在當前時展背景下,雖然我國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各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還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尤其是農村和城市經濟水平逐漸拉大。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城市化的發展和建設,并且正確認識到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文化、物質以及人力等資本的積累,加大農村設施建O,滿足農村人口的發展需求。同時,發揮城市所具有的輻射作用,注重工業發展,從而為農村發展創造更多的資金和物質支持,推動農村快速發展,提升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鵬宇,畢天平.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8):24.

[2]高天躍,李靜.試論我國新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財會學習,2016(12):204.

[3]董雨珊.關于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22):19.

第12篇

城鎮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最早源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這個名詞已被國外多數學者所接受。但在國內還存在另一個詞――城市化,加之我國城市設置標準和過程模糊的影響,逐漸使行政區劃概念的“市”和“鎮”與實際城鎮化根本不同,使得“城市化”與“城鎮化”的含義逐漸產生差異并形成混亂,對我國目前正在深入推進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形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在“城市化”與“城鎮化”兩個詞中,用哪個詞比較好,目前在理論界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城鎮化即是城市化,二者內涵沒有本質區別,但城鎮化更為科學和貼近中國國情,用城鎮化比城市化好;二是認為城市化才能反映本質,小城鎮作為城市的初級形態,并不具備完整意義的城市屬性。城市化不僅是具體的有形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抽象的無形的過程,強調外延的城鎮化,不能完全表達城市化的抽象含義;三是認為城市化與城鎮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指不同的現象。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過程,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縣域范圍內的城鎮集中的過程;四是認為城市化是總括的概念,城鎮化是城市化的某個階段或者某個部分的現象。城市化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而城鎮化不包含建設大中小城市,城鎮化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城鎮化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城市化的起始階段。

城鎮化和城市化概念上的分歧與城鎮化發展路徑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理論界存在城鎮化發展的三條路徑:小城鎮重點論,主張重點發展中小城鎮,通過鄉鎮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他們一般采用“城鎮化”概念;大城市重點論,認為中國城市化道路應該以大城市為重點的,則普遍采用“城市化”一詞;多元城市化論,認為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因而不區分城鎮化和城市化的差異,常常混用。《城鎮化規劃》提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表明我國官方的“城鎮化”概念是堅持多元城市化論的,認為城鎮化是指城市從數量、規模、分布、經濟結構、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急劇變化,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變革,并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推進的過程。

二、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模式問題

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存在兩種路徑,一種是內生發展路徑,或稱自然形成模式;另一種是外生發展路徑,或稱政府驅動模式。而且,城鎮化的形成和發展路徑還存在一種路徑依賴的關系。這種關系,為城鎮化決策的制定者或者政府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城鎮化內生發展路徑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城鎮化的整個過程中,城市的形成過程是自發的,基本上不借助外部因素的作用。雖然內生發展路徑強調內在因素在城市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但是實際上外部因素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城市的內生發展路徑中,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是存在的,但內在因素起主要作用,外部因素起次要作用,而且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城鎮化的外生發展路徑是指,本來并不具有比較優勢、甚至還處于不利地位的區位,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前提下,政府有意識地根據現有條件,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刺激城市的發展,創造或強化其比較優勢,從而吸引居民進入而實現的城鎮化發展過程。這種發展路徑下,政府通過有關政策和優惠措施,改善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大大提高了居民遷移選址的吸引力。城市也通過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力地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在城鎮化的外生發展路徑中,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通常是在政府的有意扶持下,通過政府部門的人為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的,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可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從表面上看,城鎮化的兩種路徑似乎截然不同,但是兩種發展路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之間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它們適用的條件不同,其次,二者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第三,二者所實現的現實目標不同。但是,城鎮化的內生發展路徑和外生發展路徑之間區別不是絕對的,二者存在一定的聯系。首先,這兩種發展路徑都存在區位優勢;其次,二者都對城市發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都是城市發展規律的表現,歸根到底,城鎮化的外生發展路徑不能夠完全獨立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第三,在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兩種發展路徑可以同時起作用。

三、選址是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城市在選址后,由于落腳成本、不可分性和城鎮建設的不可逆性,出現選址的“路徑依賴”,這種情況在政府驅動模式下的城鎮化過程中變得尤為突出。就城市化過程的具體主體而言,每個進入城市的人都有明確的動機、意向,甚至帶有特定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城鎮化內在的客觀規律通過人們的共性選擇而具體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客觀的經濟過程,它具有自身發展的規律,不是一個人為可以隨意控制的過程。

城市的選址不僅與自然稟賦和社會環境有關,而且與城市潛在的居民的遷移決策有關。居民的遷移決策趨同是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因此,城鎮選址是城鎮化過程的起點,這對政府制定城鎮化發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城鎮化只有著眼于滿足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才能推動而不是延緩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然而,政府驅動模式下的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薩伊法則的情況,即供給能夠創造其本身的需求,認為只要將城鎮的基礎設施和住房等建好了,就自然會有居民遷入。一般來說,居民遷移過程就主體而言,是一個重大的理性決策。每一個進入城市的人都有明確的主體性,他不僅有明確的主體動機、意向,有的甚至帶著某種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因此,城鎮建設選址一定要充分考慮這些要素。這個問題應該引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關注的,其影響深遠。

因此,政府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以下四個方面:(1)政府可以通過制度安排,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保證經濟和政治環境的穩定性;(2)建立公共研究和培訓機構,形成知識網絡,完善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優良的發展空間;(3)在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積極引導各種資源向有利于特定城市發展的方向轉化,同時要根據城鎮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合適的措施,從而為城鎮的進一步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4)由于可能存在的政府失靈或者政策失靈,為了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政府的政策要保持一定的彈性,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好地推進城鎮化更有效率的發展。

四、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的關系問題

理論表明,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發展。城鎮化過程是伴隨著產業結構轉變的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過程,它使社會資源從低效率空間配置到高效率空間,因此,城市化過程是產業發展及其空間演變和資源在空間優化配置的過程。

新型城鎮化需要發現和培育城市發展的長期動力和城市發展的核心能力。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通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產業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產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在該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背景下同時關注城市的發展水平、持續水平和資源能力的協調水平三大維度,從而形成真正的長期發展驅動力。

城鎮化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在政府驅動的城鎮化模式下,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視國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把綜合國土規劃作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保障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注重加強區域協調的機制化建設,保證規劃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地方政府要與中央政府的宏觀戰略保持高度一致,在實施中央的城鎮化宏觀戰略時,一定要強調市場決定性作用,鼓勵和支持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行為;要理順其職責和所能夠控制的資源,明確城鎮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五、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系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边@一“自然歷史過程” 首先表現在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的、必然的結果,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開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城鎮化的客觀性、自然性和規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客觀地看,城鎮化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農業生產率的發展,較高的農業生產率使得農村出現勞動力的剩余及其轉移,因此,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生產是城鎮化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基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非農產業從農業中獨立出來,帶動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進而促進了城鎮化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城鎮化發展創造了市場條件。農業現代化中,農業人口收入不斷提高,為城鎮中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市場機會;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要素條件。城鎮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空間的集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鎮中的集聚,促進了城鎮交通、住房、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國家戰略。就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農業人口的減少并非完全由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引起的,其中還包含了農業人口的絕對過剩和農業人口收入較低的因素。我國要提高農業生產率,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朝夕之功。這不僅要求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農業投資收益率的提高,而且還要確保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而這些方面不是城鎮化本身能夠解決的,涉及到包括土地制度在內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城鎮化的發展過程,必然要求社會制度隨之變革,這正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規律的內在要求。

六、城鎮化與金融制度安排問題

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約束是一個現實的障礙。地方政府為了彌補用于支持城鎮化進程中的收入來源不足,大量高價出讓土地來滿足支持城鎮化的資金需求。這導致一對矛盾: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收入依賴而使得地價飛漲,政府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地價飛漲在增加了城鎮化的市場成本的同時,也對城鎮化過程本身存在“擠出效應”,城鎮化帶來的規模效率不抵城鎮化帶來的“高成本”(不僅包括經濟成本)。如果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上升過快,超過了中國現有收益率的提升速度,那么,福利成本、資金成本、城市運營的行政成本等都快速上升,將導致城鎮化的規模效應被高成本所吞噬,直接影響著產業的競爭力,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面臨著挑戰。我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金融資本,是被政府控制或強力干預的,因此如何選擇資源合理配置機制事實上決定了我國城鎮化未來的發展狀況,要控制城市化成本過快上升,政府可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金融安排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城鎮化過程的自然歷史過程發揮作用的機制在于市場經濟的本質,在于受價值規律約束并體現價值規律要求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價值規律支配著物價的漲落,支配著資源運動的方向和規模,同時支配著城鎮化的進程。資金流入城市,與此伴生的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以及城市人口的流動,無不受價值規律的制約。從政府驅動模式下,政府要充分重視金融市場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就是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維護正常競爭秩序、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這就是要把資源配置權交給市場,通過市場競爭選擇最有效的投資領域和資源使用主體。只有激發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金坛市| 武乡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大化| 西畴县| 中方县| 新野县| 衡阳县| 黄陵县| 育儿| 内丘县| 新晃| 铜梁县| 阳西县| 伊川县| 兴城市| 图片| 永川市| 昭苏县| 镇远县| 建始县| 海口市| 顺昌县| 徐水县| 南郑县| 邵武市| 右玉县| 宁乡县| 彰化县| 德阳市| 奉贤区| 兰州市| 鹤岗市| 龙陵县| 缙云县| 渭南市| 海门市| 开平市| 白沙|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