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

時間:2023-05-30 09:2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太陽黑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在黑子大量出現的同時,還出現了許多光斑一一黑子附近及太陽表面其他部位遠比光球明亮的亮斑。這些光斑的溫度比光球高,其亮度不僅足以補償黑子減弱的光亮,而且還留有富余,因而造成整個太陽的亮度在黑子增多時反而變亮的奇觀。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常成群出現。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構成的,本影就是特別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許多纖維狀紋理組成的,具有旋渦狀結構。當大黑子群具有旋渦結構時,就預示著太陽上將有劇烈的變化,人類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已經有幾千年了,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

屆時會對地球的磁場和各類電子產品和電器產生損害,在開始的4年左右時間里,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活動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在隨后的7年左右時間里,黑子活動逐漸減弱,黑子也越來越少,黑子數極小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國際上規定,從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為第一周,然后順序排列。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摘 要】文章主要探究朱文鑫先生《中國日斑史》中,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結合現代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古代黑子記錄的整理和分析,并分析歸納出太陽黑子的觀測開始年代、形狀、存在時間長短等,指出朱文鑫在中國近代天文學史上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朱文鑫;《中國日斑史》;科學方法;現代天文學;太陽黑子

中國古代對“天”十分重視,一方面因為中國是農業國家,“天象”對于農業生產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源自統治的需要,占者根據“天象”來推測國家以及君主等的未來。而中國古代對“天”的考究,尤為重視對太陽的觀測,關于太陽的記錄在各朝天文諸志、宮廷朝報、方志記錄中,如汗毛充棟,浩如煙海,其中既有科學觀測的成分、也有虛構神話的成分。

天陽黑子和太陽活動緊密相關,因此受到極大的重視。相比于西方在十七世紀發明望遠鏡之后才發現太陽黑子,中國早在漢元帝時期就有了關于太陽黑子的觀測和記錄。《前漢書.五行志》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時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所制茲謂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而寒。弱而有任,茲謂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辟愆公行,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起,天無云,日光晻。不難上政,茲謂見過,日黑居仄,大如彈丸。’”歷代對黑子的記錄十分仔細,這為研究太陽的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朱文鑫先生是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國天文學家,也是系統地用現代天文學來研究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的開拓者。他對太陽黑子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收錄在他的著作《天文考古錄》一書的《中國日斑史》中。

《中國日斑史》整理了從漢代永樂元年開始至明代崇禎十一年的一千六百多年間對太陽黑子的觀測和描述,并總結概括,采用實驗方法、分析方法,注重古人的實測,對多種黑子的記錄做了全面的整理、完備的考證。

一、朱文鑫

朱文鑫(1883—1939),字盤亭,號貢三,江蘇昆山人,出身書香門第,1905年畢業于江蘇高等學堂,1907年赴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天文,1910年獲理學士學位。回國后致力于教育事業和社會革新,利用現代天文科學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料進行整理和研究,在當時就贏得海內外的同仁們矚目和景仰,他的若干論著已成為中國天文史研究的經典之作。朱文鑫是中國現代天文學家,是“中國現代天文學萌芽期的重要天文學家”( 王綬琯院士語),“是現代意義上天文學史研究的開拓者”( 席澤宗院士語)。

二、朱文鑫對中國古代陽黑子記錄的整理及貢獻

在《中國日斑史》中,朱文鑫從史志搜集相關記載,列表統計了從漢到明的共101次有關太陽黑子的記錄,是當時收集中國古代太陽黑子資料最全最詳細的著作。他還分析了記錄中對黑子所作描述的含義,朱文鑫特別指出:中國的黑子記錄已有一千六百年之歷史,而當時歐西學者,尚不知日面之生有黑斑也。西方直到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之后才開始對太陽黑子的觀測,中國發現黑子比西方要早800多年。

朱文鑫對黑子的研究,除了列出他所搜集到的所有黑子記錄,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太陽黑子的國之外,還專門分析了黑子記錄日期在各月的分布: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0 18 11 4 4 4 0 4 3 13 19 8

他發現,古代對黑子在冬春的出現記錄,是夏秋出現記錄的四倍: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二月、三月太陽黑子的記錄數量總和是其余六個月總和的四倍。由此,他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原因,推測這可能是由于在春季和冬季,太陽距離地球近,黑子顯得較大,容易被人發現,此外,春季和冬季,太陽光線沒有夏季和秋季強烈,也為古代人們把對太陽黑子的觀察體重了良好條件。而夏季和秋季,對黑子的記錄就明顯減少,因為光線和距離的原因,使得人們不容易觀察和發現太陽黑子。

此外,朱文鑫還將古代描述黑子的文字同現代的太陽黑子研究知識相對照,以與現代黑子知識相對照,將其形狀歸類為三組:

第一類,圓形:杯、桃、李、栗、錢;第二類,腰圓形:雞卵、鴨卵、鵝卵、瓜;第三類,無法形:飛鵲、飛燕、鳥、人。

并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得出太陽黑子的平

壽命以及太陽黑子的形狀同其存在時間長短的關系:“日斑之生長,自由盛衰之期,經歷年之觀測,確定其周期為十一年余。今以上表所書寫日期推之,第一類之平均周期為11.06年;第二類為11.03年;第三類為12.22年。由此可以史志所載現象,與學理結合,益足證古人觀測之密,中史記載之詳也。”

三、朱文鑫在整理和研究太陽黑子資料的方法論意義

朱文鑫治學的最大的貢獻是利用現代天文學知識來研究中國傳統天文史料。朱文鑫利用他在留學期間所掌握的豐富的天文理論知識和實際觀測經驗,對中國古代關太陽黑子的記錄資料進行收集、篩選、去偽求真,力圖挖掘出其中科學的成分,使天文史料中有價值的一部分浮出水面,成為現代科學研究重要的素材。

由于年代的久遠,以及中國古代敘事的缺陷,對原始材料進行去偽存真有著很大的難度,為此,朱文鑫運用了多種方法進行論證,設法證實古人的記錄是否來自于真實的觀測。如:現代知識方法、實驗方法、分析方法的使用。

例如,他曾嘗試直接用肉眼尋找黑子,通過多次實際觀測來驗證古代黑子記錄“民國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舊將落時,在暮色朦朧之中,得見日斑一群,彎曲而成一百二十度之角,如人字形,不用遠鏡,皆得見之。史言如飛鵲、如飛燕者,即是此類。”

由此,他通過分析得出結論:舊出人時,近于地平,蒙氣較大,日光較弱,視之稍易,故史言日中黑子,每謂日出日哺者是也,足證史志所載,皆由實測,決非憑空臆造也。

強調實測價值注重實驗方法至今都在被廣泛運用。

四、結論

以《中國日斑史》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在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整理和研究上舉足輕重,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得到當時同仁以及后來學者的高度評價。中國天文學會刊物《宇宙》還在朱文鑫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時特別出版了一期紀念專號,陳遵妨在《緬憶朱貢三先生》一文中,感慨說:“是時余亦有我國研究古代天文學著有成績者,誠僅先生一人之感。”

因此,朱文鑫先生對太陽黑子記錄的整理和研究,不僅為人們了解太陽黑子觀測的歷史和方法提供了借錢,而且他還提出了關于太陽黑子的科學結論,同時也對太陽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佐證。

最后,關于古代太陽黑子的記錄次數的多少,除了太陽本身的活動程度、與地球的距離、季節等因素之外,其中是否有人為的重視因素,仍待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 朱文鑫.天文學小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2] 朱文鑫.天文考古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4.

[3] 陳美東.陳凱歌.朱文鑫[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10.

[4] 王玉民.中國古代黑子記錄的面積歸算[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

[5] 朱文鑫.中國日斑史[j].中國天文學會會務年報,1930年,第7期.

第3篇

伍甜

地球上空布滿了淡淡的云,當太陽或月亮從云中透出時,在它們的四周有時候會產生一圈甚至幾圈光環,氣象學把這種光環叫做暈。日暈是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光現象,圍繞太陽環形,呈彩色。出現在太陽周圍的暈叫做日暈,出現在月亮周圍的叫做月暈。日暈大多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樣,不過它的七彩顏色順序和彩虹正好相反,從內到外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而月暈的顏色則多是白色。暈的出現常常預示著風雨天氣即將來臨,這是因為暈的產生往往是在暖濕空氣和冷空氣交鋒的時候。熱空氣帶著大量的水汽上升到冷空氣上面,爬上6000米以上的高空,由于那里的氣溫下降到了零下20℃左右,導致雨水的形成。

太陽黑子為何比較黑

王雨露

太陽黑子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太陽表面活動的現象。通過一般光學望遠鏡可以看到太陽表面有許多黑色斑點,這些就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由太陽表面巨大的旋渦狀氣流產生的,是太陽表面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太陽黑子之所以比較黑,是因為它們的溫度相對于太陽光球比較低。通常光球的溫度約為6000℃,而太陽黑子的溫度比光球低1000℃~2000℃,所以太陽黑子就比較黑了。

什么是星云

常興恒

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天體,主要組成物質是氫。除個別外,多數星云必須借助望遠鏡才能看到。它是人們已知的天體中最美麗的,因為它的形狀不規則,而且沒有明確的邊界。按形態來分,星云分為行星狀星云、彌漫星云和超新星遺跡。人們有時將星系、各種星團及宇宙空間中各種類型的塵埃和氣體都稱為星云。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的特點。一個普通星云的質量至少相當于上千個太陽。

為何夏夜的星星比冬夜多

李振華

整個銀河系中有很多顆星星,它們大致分布成一個橢圓形。夏天地球轉到銀河中心與太陽之間,銀河系最寬、最密、最亮的中心部分正好是夜晚出現在我們頭頂上的天空。而在其他季節,這段恒星最多最密集、最亮的部分,有時在白天出現,有時在黃昏出現,有時在清晨出現,這樣就不容易看到它。尤其是冬天,地球轉到銀河邊緣與太陽之間,白天才能看到銀河的中心部分,但由于白天陽光強烈,人們看不見星星,而晚上人們看到的是銀河薄薄的邊緣,那里的星星就特別少了。所以夏夜人們看到的星星比冬夜多。

湖水為何有的咸有的淡

李穎

地球上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這些湖泊多為淡水湖,但也有的湖水是咸的。多數湖泊里的水是由河水流入的,在流動的過程中,河水把所經過地區的土壤和巖石里的一些鹽分溶解了,當河水流入湖泊時,就把鹽分帶給了湖泊,這樣就形成了咸水湖。如果湖水能從另外的出口繼續流出,鹽分就會跟著流出去,如北美的五大湖和我國的洞庭湖,最終都流入了大海,所以它們都是淡水湖。

但有些湖泊排水非常不便,而且氣候干燥,蒸發消耗了很多水分,鹽分便會越積越多,湖水也就越來越咸,便成為咸水湖。也有人認為,在地質時期,咸水湖原是海的一部分,海水退了以后,有一部分海水遺留在低洼地方成為現在的湖,所以湖水保留了很多鹽分。

為什么花粉能讓人得病

田曉蕾

第4篇

使用日本國家天文臺公布的圖像和射電觀測數據,重點研究太陽射電波段全日面活動。在過去的20年里,日本國家天文臺射電望遠鏡持續跟蹤了太陽磁場(不僅是是太陽黑子活動,太陽活動包括活動的整個極地)活動。結果發現,在過去的20年整個太陽活動已逐漸下降。目前,北半球的太陽活動已經達到了最高階段,有數據顯示,在南半球的太陽活動還沒有達到的最長期限。這意味著,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太陽同步活動已經崩潰。太陽活動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出現完全不同的情況,大型太陽觀測設備第一次在地面和衛星對準太陽,發現一個顯著減少的活動過程。這項研究的結果均來自長期穩定運行設備野邊山射電日光儀獲得的數據。隨著太陽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磁場活動將是長期的問題,影響地球的高層大氣和行星際空間。

關鍵詞:太陽磁場  射電 全日面 極區

一、黑子的細節

太陽活動周期和太陽黑子數活躍在低緯度(30度)的程度,是顯示太陽活動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太陽黑子數。接近11年周期的高低轉換,黑子磁場極性(n極,s極)在每個周期中都要反轉。在這個太陽活動周期中,對應的活動周期數增加24。在第23周期中沒有觀察到的太陽表面黑子是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此外,近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又是正常的。最近的太陽活動已經于過去的情況有所不同。

二、附近高緯度活動

高緯度地區活動表現出一個11年周期的特征。然而,最大的間隔期內,也就是在高緯度地區太陽活動主要是微小的黑點,其對應于在低緯度地區的活動高峰期。在近極地觀測的設備需要有高空間分辨率的能力,從而觀察太陽的邊緣。南北黑子磁場的極性是相反的,當活動變得最小時,反轉磁場的時間已知是非常弱的,觀測場的極向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通過高精度觀測衛星測量日面邊緣附近的高緯度地區的磁場,直到最近才成為可能。

三、無線電觀測

在可見光波在微波頻段,所觀測到地區是非常明亮的。其亮度表示極地地區的活躍程度。射電成像設備位于山腳下的一個高原上,在17ghz波段,從1992年起的20年來持續的完全捕捉白光全日面影像,得到射電波段日面完整亮度分布。在低緯度地區強烈的無線電波和太陽黑子的活動已被觀察到,有一個黑子群繼續在赤道方向移動,與太陽活動區的演進方向一致。

明亮極區活動十分。射電亮時,對應太陽活動極小期,以及低緯度地區。頂部示出的磁場分布成為更強的射電源,在強磁場的極性射出現電集中區。大約在同一時間,也已經顯示出了良好的定量相關關系。從太陽活動的第22-24周期可以看出,第一極性和低緯度地區逐漸下降,在過去的20年中,整個太陽表面的活動已經減弱。此外,截至2012年3月,北極的相應期限最長不超過低緯度地區最小相位亮度。換句話說,在北極地區一直保持了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在南半球則沒有這樣的跡象。

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太陽活動周期觀測中,這是首次完成完整地由衛星和地面聯合進行的大規模觀測。觀測研究的結果有助于解決太陽活動在過去存在的許多疑問。隨著太陽物理學的發展,太陽活動特征將是長期受關注的問題,它影響著地球的高層大氣和行星際空間。

四、蝴蝶圖

日本野邊山太陽射電天文臺,和國家天文臺太陽射電天文臺,配備有84個拋物面天線,直徑80厘米,建于1992年,20年來持續觀測太陽,覆蓋全頻和17ghz波段。

 太陽能磁流體動力學波隨時間變化的強度分布表明太陽黑子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低緯度地區。黑子主要分布在北緯30度以南、南緯30度以北,接近60度的寬度。從北緯60°s緯度范圍到北緯60度帶附近的北緯90度以南范圍,極地地區活動顯示了與黑子的強相關性。請注意射電波段已經觀察到在低緯度地區存在強磁場,太陽活動區的轉移范圍,將繼續在赤道方向移動。形成的路徑圖被稱為蝴蝶圖。

第5篇

關鍵詞:拉尼娜,厄爾尼諾,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太陽黑子,暴雪凍害,流感大流行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說,近20天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1]。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臺一共發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從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流演變,長時間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象發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長時間的氣候統計,總結出一種規律。”孫軍說,“然而也只是一種氣候的統計規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穩定和必然。”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今年“拉尼娜”出現了,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氣持續時間長達21天,其中雨凇持續15天以上,漢口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時間長達23天,最低氣溫為-14.6℃,累積降水量75.4毫米,積雪深度32厘米。持續的嚴寒造成全省農作物凍害嚴重,油菜凍死近半。全省凍死耕牛11萬余頭,約占災前耕牛總數的1/4。陽新、廣濟、鄖縣、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凍死。嚴寒天氣使得漢水出現了罕見的結冰現象,天門境內漢江上可行板車,可見冰之厚。政府在漢江漢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線上,使用破冰船,結合爆破和人工作業,日夜不停地進行破冰,漢川縣城隍港冰厚的地區,則使用炸藥破冰。經過24天的努力,漢江全線終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凍,恢復了航運。

1964年出現嚴重雨凇。這次過程于1964年2月8日開始,雨雪過程持續達13天,災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漢平原出現了一次嚴重的雨凇天氣,16日至20日又出現了輕度的雨凇。雨凇對郵電通訊造成很大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結冰,使得武漢市部分汽車、電車停開。2月5日至26日,應山縣凍死耕牛2848頭,夏糧減產16.3%。

1977年出現歷史極端最低溫。這次過程開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我省,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異常低溫農業產生毀滅性的凍害。這次低溫嚴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嚴重的凍害,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武漢市就凍壞了幾千萬公斤蔬菜,造成市場供應緊張[7]。

通過統計鑒別,我們發現湖南凍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凍害年[7],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拉馬德雷現象決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兩種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4.4;196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0.2;1976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2.6,197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陽黑子數為27.5。湖南凍害都處在太陽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強沙塵暴年[3-6,8]。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內爆發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發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發生了湖南嚴重雪災凍害,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類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就有可能發生。

1954-1958年災害鏈: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年2月-1958年爆發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發生強度為75的槍厄爾尼諾事件;1969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發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發俄羅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東北嚴重低溫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雪災凍害年,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凍害的共同特征。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3,5]。第7大特征是當年為冬季或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天數異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凍害發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發都滿足這兩個特征。湖南凍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若流感爆發在2008年(m+1),其強度較弱(類似1977年);若流感爆發在2011年(M),其強度較強(類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準確預測提供了可靠的預測方法[3-5,10]。

根據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將帶來秋汛、凍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繼指出,1月的強冷空氣活動和強震集中在強潮汐A、B、C、D組合,A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證實,強潮汐B-D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應加強防范,特別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強震。10-13日中國的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并在19-22日的潮汐C組合達到。要做好預防大風、暴雪、地震和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準備[15,16]。中國南方遭遇50年來最雪凍害證實了這一預測[1]。

根據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可能的太陽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將發生低溫凍害,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18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3-5,10],2018年發生湖南低溫凍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1.江國成。氣象局長: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災[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華網。

2.方玄昌,陳曉。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國新聞周刊》。

3.楊冬紅,楊學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氣候特征。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1-8。

4.楊學祥.厄爾尼諾事件產生的原因與驗證[J].自然雜志.2004,26(3):151-155

5.楊冬紅,楊學祥,劉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與全球低溫[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爾尼諾事件對黑龍江省低溫洪澇災害的影響及其預報[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3):79-86.

7.于麗娟,周月華.1954年、1964年、1977年——當年我們多次戰勝雪災凍害[EB/OL].日期:2008-01-31.來源:楚天金報。

8.康杜娟.王會軍.中國北方沙塵暴氣候形勢的年代際變化[J]。51-中國科學D輯,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劉新安,周育慧。東北地區低溫冷害年的環流特征及預測[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1):22-25

10.林振山,趙佩章,趙文桐.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及其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1999,42(6):732-738

11.楊學祥.嚴密監測2008年的拉尼娜結束和厄爾尼諾爆發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2.楊學祥.厄爾尼諾、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災害鏈程序[EB/OL].2007-2-18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3.楊學祥.不斷增大的風險:強震、海嘯、低溫、沙塵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觀察.隨筆•雜談。

14.楊學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秋汛、凍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網交流中心.

第6篇

??常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你聽說過“種瓜得豆”嗎?先別稀奇,讀了下文你就明白了。

??19世紀中葉,英國瘧疾流行,治療瘧疾的天然奎寧不夠用。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讓學生柏琴試著從焦油中提煉奎寧。柏琴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把奎寧提煉出來,但卻發現了一種紫紅色的鮮艷的東西——氯化苯胺。這種東西作染料特別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誕生了。柏琴為此申請了專利,并辦起了歷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廠。

??在未能解決原定問題的情況下,有心的人卻能用來解決另一種問題。看來“種瓜有時也能得豆”。

??其實,“想種瓜,卻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紀中期,德國人亨利·施瓦德為了尋找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行星,他用望遠鏡對著太陽連續觀察了5年,一直沒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卻第一個發現了太陽的表面有太陽黑子存在。他繼續觀察、記錄,后來通過對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研究,又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這一發現使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的金質獎章。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農業科研小組原打算研究一種能促使植物生長的物質,未能如愿,然而卻發現了一種能阻礙某些農作物和雜草生長的物質,于是除草劑就這樣誕生了。這真是母雞下了鴨蛋、種豆得了瓜。

??凡種“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于細心觀察、分析。有時種“瓜”得了“豆”,由于表面現象的掩蓋,即使留心你也難一下子看出“豆”在哪里。例如1932年,德國的杜馬克發現了一種染劑,它對鏈球菌病具有特殊療效。但他沒有細心分析原因。后來法國化學家特雷夫對這種染劑細心分析,才知道有特殊療效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是染劑,而是因為它包含了一種叫磺胺的物質。如果杜馬克也能做到細心分析,那么,磺胺也就可以更早的為人類服務了。

??朋友們,你從中學到東西了嗎?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分析,說不定哪一天你也能從“瓜地里”收獲一大堆圓滾滾的“豆子”呢。

??19世紀中葉,英國瘧疾流行,治療瘧疾的天然奎寧不夠用。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讓學生柏琴試著從焦油中提煉奎寧。柏琴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把奎寧提煉出來,但卻發現了一種紫紅色的鮮艷的東西——氯化苯胺。這種東西作染料特別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誕生了。柏琴為此申請了專利,并辦起了歷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廠。

??在未能解決原定問題的情況下,有心的人卻能用來解決另一種問題。看來“種瓜有時也能得豆”。

??其實,“想種瓜,卻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紀中期,德國人亨利·施瓦德為了尋找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行星,他用望遠鏡對著太陽連續觀察了5年,一直沒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卻第一個發現了太陽的表面有太陽黑子存在。他繼續觀察、記錄,后來通過對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研究,又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這一發現使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的金質獎章。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農業科研小組原打算研究一種能促使植物生長的物質,未能如愿,然而卻發現了一種能阻礙某些農作物和雜草生長的物質,于是除草劑就這樣誕生了。這真是母雞下了鴨蛋、種豆得了瓜。

第7篇

關鍵詞 流行性出血熱 發病規律 高發因素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上急性發病,以發熱、休克、出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本病廣泛流行于亞歐等許多國家,我國為重疫區。

鼠密度、鼠帶毒率對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情況的影響

圖1分析2003年鼠密度最高值在10%,而2004、2005、2006年最高值達到或接近20%。且最高峰值均出現在4~6月,提示本市出血熱以家鼠型發病為主,即家鼠、野鼠混合型。由圖2分析,2003年本市出血熱沒有出現高發,而自2004年起,出血熱連續出現了高發態勢,且其最高發病高峰均出現在4、5、6月,也說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熱發病與鼠密度消長呈正比,且以家鼠型發病為主。秋峰出現在11月至次年1月。2003年報告臨床診斷病例13例,發病率為2.1/10萬,病死率為零;2004年報告臨床診斷病例48例,發病率為7.77/10萬,病死率為零;2005年報告臨床診斷病例135例,發病率為21.72/10萬,病死率為0.74%;2006年報告臨床診斷病例110例,發病率為17.69/10萬,病死率為0。

2004年8月29日~9月14日市疾控中心在本市出血熱高發鄉鎮曙光鎮曙光村和新和鎮的新合村,共布夾1031盤,捕鼠105只,采集鼠肺105份,其中褐家鼠88只,小家鼠10只,莫氏田鼠5只,社鼠1只,送省疾控中心檢驗,帶毒率平均為5.71%,其中褐家鼠帶毒率3.89%,小家鼠帶毒率13.04%,根據本市小家鼠帶毒率偏高也證實本市出血熱發病以家鼠型為主,鼠帶毒率偏高也是導致出血熱高發的重要因素。

流行性出血熱流行規律的分析

(1)流行性出血熱發病規律分析:由圖3分析本市出血熱1972~1989年發病率波動較大,規律性不明顯,發病率較低的1972年僅為0.46/10萬。發病率較高的1986年達到了11.53/10萬。1986年、1987年、1988年連續3年居高,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3年發病率分別為:11.53/10萬、10.29/10萬、9.1/10萬。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市出血熱發病出現較明顯的規律性,平均每隔8~10年出現1個高峰,之后的2~3年維持較高的發病水平。本市出血熱2004年開始出現高發以來,2005年其發病率超過了本市有資料記載(1986年:11.53/10萬)以來最高峰值(21.72/10萬),2006年為17.69/10萬,下降趨勢不明顯。

(2)影響流行性出血熱發病規律分析: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是11年左右,其活動高峰年會引發厄爾尼諾現象。世界著名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 1972~1976年、1982~1983年和1997年~1998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會引發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

1972~2006年出現4個降雨高峰:1975年(835mm),1986年(859mm),1995年(942mm),1998年(811mm)。即大約每隔10年左右出現1次大的洪澇災害。

1975年出現降雨高峰后,出血熱疫情隨之下降;1986年出血熱疫情(春峰)在達到峰值后緩慢下降;1995年受降雨影響不明顯;1998年,全國出現洪澇災害,導致鼠密度銳減,出血熱疫情達到最低谷(0.5/10萬),隨后幾年沒有出現大的洪澇災害即緩慢上升,2005年達到歷史上最高峰值(21.96/10萬)。

太陽黑子活動峰年出現在:1969~1972年,1979~1982年,1989~1991年,1998年~,在這些活動峰年期間,本市出血熱疫情處于底發病率期。2008年將是太陽黑子活動峰年,即厄爾尼諾年,可能會出現嚴重洪澇災害而導致鼠密度銳減(本市出血熱疫情由于鼠密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重點人群出血熱疫苗免疫率僅達到14%,不能達到有效防控目的),因此將結束本高發周期而進入低發階段。

討 論

第8篇

一、實驗預習法:家庭實驗法和課間實驗法

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課堂上由于時間的限制,很多探究實驗不能有效完成,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條件允許,有些器材家里可以拼湊完成,那么這些實驗就可以改為家庭預習實驗。通過家庭預習實驗,完成科學探究,把握教材的重難點。舉例如下:

例七年級下第一章中《平面鏡》預習單:

請同學們用平面鏡觀察自己的臉,思考下列問題:

1.像處在什么位置,像大小與物大小是否相等?

2.臉到平面鏡的距離增大時,像的大小是否變化?

3.臉到平面鏡的距離增大時,像到鏡面的距離是否有變化?

4.眨右眼時,平面鏡中的像也眨右眼嗎?

5.通過剛才的現象,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材:一塊透明玻璃板,兩只大小一樣的蠟燭,火柴一盒,尺一把,白紙一張)

在生活中學生每天都在照鏡子,但對平面鏡成像的具體規律從沒有很好的探究。由于受器材以及時間的限制,此實驗不適合在上課時間做。而此器材在家庭中都有,所以作為家庭預習實驗,既激發了學生對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興趣,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抓住了重難點,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科學來源于生活。

二、問題式預習法:常規問題預習法和情景式問題預習法

對于部分初中生來說,自學能力還比較差,有的根本不知道預習什么,這就使學生的預習像看小說一樣,將書本瀏覽一遍,沒有達到真正的預習效果。所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閱讀,并通過閱讀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對于物理化學概念和規律抓住核心,對于難懂的詞、句、段落逐一推敲,將意義、成立的條件、應用方法等弄清楚。問題式預習法分為:常規問題預習法和情景式問題預習法。常規問題預習法就是,設計一些跟教材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有關的常規性問題,利用這些問題,來實現預習的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舉例如下:

例八年級上第一章中《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第3課時的預習單:

請閱讀課本第34、35頁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概括配置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步驟。

2.有關溶液的稀釋和濃縮問題的計算應抓住什么量保持不變。

關于溶液配制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數學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溶液配制的計算時,常會聽不懂,或似懂非懂,所以通過帶著有針對性的問題,去預習書上的例題,更有利于上課時突破此難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

三、小結性預習法

我們在上生物部分和地理部分時,學生對于這部分的預習通常是通讀全文,把重點的東西劃出來,并理解,或者采用問題式預習法。但是生物部分和地理部分內容雖比較簡單,但知識點雜亂,所以最好采用小結性預習法,就是通過填寫預習單,對知識點進行小結,理清思路,便于更好抓重點難點。舉例如下:

例七年級科學上第三章中《 太陽和月球》(第1課時)預習單:

1.太陽概況

①太陽是離在球最近的 ,它是一顆自己能___ ____的氣體星球,它與地球相距 千米。

②太陽的直徑: ,表面溫度: ,中心溫度 。

③太陽質量為地球的 倍,體積為地球的 倍。

④想一想:植物的哪些形態特點與太陽光有密切的關系?

2.太陽的結構

①從里到外可分3層,依次是: 、 、 。

②平時看到的太陽是是一個光亮的圓盤,實際上是 層, 層和 層因為亮度太小不能看到,只有在 時或用 才能觀測到。

3.太陽活動及其影響

太陽表面許多 稱為太陽黑子

產生原因:太陽表面由于 而顯得較 的氣體斑塊

太陽黑子的多少、大小是 的標志

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突然 的斑塊叫耀斑

耀斑爆發時釋放巨大能量

太陽活動有周期性規律:

①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約為_______年,黑子數最多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_______年,黑子數極少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_______年。

②耀斑活動周期也為11年,有耀斑出現的附近看不到黑子。

③說一說: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第9篇

??19世紀中葉,英國瘧疾流行,治療瘧疾的天然奎寧不夠用。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讓學生柏琴試著從焦油中提煉奎寧。柏琴用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把奎寧提煉出來,但卻發現了一種紫紅色的鮮艷的東西——氯化苯胺。這種東西作染料特別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誕生了。柏琴為此申請了專利,并辦起了歷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廠。

??在未能解決原定問題的情況下,有心的人卻能用來解決另一種問題。看來“種瓜有時也能得豆”。

??其實,“想種瓜,卻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紀中期,德國人亨利·施瓦德為了尋找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行星,他用望遠鏡對著太陽連續觀察了5年,一直沒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卻第一個發現了太陽的表面有太陽黑子存在。他繼續觀察、記錄,后來通過對多年積累資料的分析研究,又發現了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這一發現使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的金質獎章。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農業科研小組原打算研究一種能促使植物生長的物質,未能如愿,然而卻發現了一種能阻礙某些農作物和雜草生長的物質,于是除草劑就這樣誕生了。這真是母雞下了鴨蛋、種豆得了瓜。

??凡種“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于細心觀察、分析。有時種“瓜”得了“豆”,由于表面現象的掩蓋,即使留心你也難一下子看出“豆”在哪里。例如1932年,德國的杜馬克發現了一種染劑,它對鏈球菌病具有特殊療效。但他沒有細心分析原因。后來法國化學家特雷夫對這種染劑細心分析,才知道有特殊療效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是染劑,而是因為它包含了一種叫磺胺的物質。如果杜馬克也能做到細心分析,那么,磺胺也就可以更早的為人類服務了。

??朋友們,你從中學到東西了嗎?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分析,說不定哪一天你也能從“瓜地里”收獲一大堆圓滾滾的“豆子”呢。

第10篇

關鍵詞:RTK技術;控制測量;應用

中圖分類號:TB22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GPS是利用GPS衛星導航系統來進行全球范圍內、全方位、全天候的測量定位系統。我們按照GPS提供的坐標演變量方式、精度、坐標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實時差分(RTD)、實時動態(RTK)、動態后處理、靜態、厘米級、毫米級等多種形式,其中RTK技術是一種目前正在被大量應用的技術。RTK技術可以有效地擺脫外業返工和后處理負擔的困擾,實時動態定位技術效率高,工作效率強,目前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工程測量、勘界與撥地測量、地形測量、房產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等領域。本文就RTK技術及其在控制測量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2 RTK技術應用于各種控制測量的優缺點

2.1優點

第一,RTK技術不會受到時間和通視條件的限制;第二,應用RTK技術不會出現粗差控制測量而導致的返工,可以對待測點的位置進行厘米級精度的實時測定。第三,RTK技術的工作效率較高,其他常規測量方式是無法比擬到RTK技術,它可以由一個人來完成測量基準站5-20km范圍。

另外,在一些建筑稠密地區或者有個別很高大的建筑物地區,采用靜態的GPS測量技術很容易出現測量盲區,對于碎部測量速度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RTK技術配合全站儀測量碎部點法來節約成本、縮短工期、進一步提高外業測圖的工作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野外控制測量作業。

2.2缺點

第一,由于基準站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只能采用充電電池來對RTK設備供電,電源供給不便。第二,RTK技術的可靠性不夠,不能完整地監控數據,也不能確保沒有出現粗差。第三,傳統RTK的工作效率由于要不斷地移動基準站的位置而出現影響。第四,RTK技術的作業距離半徑一般在5-20公里之類,作業距離有限。

3RTK技術在控制測量中應用的誤差分析

RTK技術在控制測量中應用中,往往會存在兩種誤差,第一種誤差與距離有關,主要包括對流層誤差、電離層誤差、軌道誤差。第二種誤差與測站位置有關,包括氣象因素、信號干擾、多徑誤差、天線相位中心變化等。

3.1電離層誤差。

對于電離層誤差的影響可以通過線性組合L2觀測值和L1觀測值。眾所周知,太陽黑子活動與電離層效應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當太陽黑子處于爆發狀態時,電離層誤差影響范圍可以達到50ppm;當太陽黑子處于平靜狀態時,電離層誤差影響范圍可以達到小于5ppm。大量的實踐資料表明,在太陽黑子處于爆發狀態的幾天時間內,靜態GPS和RTK測量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無法正常進行工作。

3.2氣象因素。

RTK技術在天氣氣候出現較大變化時也很容易出現觀測坐標變化的問題,所以,筆者建議不應該在氣象情況惡劣的條件下進行RTK測量。

3.3多路徑誤差。

RTK技術定位測量中,多路徑誤差是最為嚴重、影響面最大的誤差。天線周圍的環境直接決定了多路徑誤差的范圍和程度。在高反射環境下,多路徑誤差最高可以達到19cm。我們可以通過采用專門的濾波器、采用處理數據新技術、采用輔設吸收電波材料、采用扼流圈天線、選擇沒有反射面、地形開闊的點位等措施來削弱多路徑誤差造成的影響。

3.4對流層誤差。

點間高差、點間距離與對流層誤差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通常可以達到3ppm。因此,我們往往會一起模擬與測站有關的誤差,目的在于要使得RTK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

3.5天線相位中心變化。

天線的電子相位中心和機械中心通常都不會重合,電子相位中心往往取決于接收信號的高度角、方位角、頻率,且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因此,應該精確地掌握基準站天線和流動站天線的相位圖形。

3.6軌道誤差。

軌道誤差只有幾米,其殘余的相對誤差影響約為1ppm,就短基線(

3.7信號干擾。

電磁波很容易會干擾到基準站的正常工作,尤其是測試天線周圍的電磁波,至干擾源的距離、發射臺功率、工作頻率都會直接對干擾強度造成影響,因此,在選點時要仔細注意。

參考文獻

[1]李永泉,高小六. GPS-RTK的技術方法研究與應對措施[J].科技信息,2008.

[2]崔玉柱,鄧增兵. HD5800GRTK山區高程測量精度分析[J].煤,2007.

[3]李玉君. GPS-RTK技術方法在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第11篇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我猜想,到了3000年,太陽很可能會因為沒有太陽黑子而爆炸!!

到那時候,如果我是科學家,我就會和百姓們一起造一個人工太陽!再用遙控器來操縱它,早上,我只要一按遙控器,人工太陽就被開啟了,我們就擁有了光明和溫暖,中午,我會把太陽的溫度調高一點點,晚上,我只要把太陽關了,天馬上就變黑,大家就可以靜靜地進入甜美夢鄉了……

真想馬上就成為一名科學家!!我會努力的!加油!

第12篇

金烏,指的是太陽的別名,也稱為“赤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如:唐朝韓愈詩:“金烏海底初飛來。”和白居易詩:“白兔赤烏相趁走。”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后期演變為三足。

三足烏又名三足金烏,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也稱金烏、陽烏,或稱三足。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于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又因與太陽有關,為金色,故為三足金烏。三足烏是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长顺县| 澄城县| 辽阳县| 应城市| 洪雅县| 朝阳县| 台东县| 奉化市| 泸西县| 延津县| 米泉市| 静乐县| 临邑县| 信宜市| 台江县| 博野县| 梧州市| 札达县| 巴楚县| 宿州市| 舞阳县| 阳山县| 周至县| 盘山县| 修水县| 彭泽县| 甘南县| 贵南县| 清涧县| 怀化市| 依安县| 弥勒县| 延寿县| 五家渠市| 黔江区| 诸暨市| 融水| 卢氏县| 曲水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