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習慣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金雞報曉,我們迎來了XX年,轉眼我來吉的堡幼兒園已三月有余;回首時,剛有斯人獨醉之感,即看今朝,頓覺仍需努力。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為池塘,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是的,我愛孩子,我關心班里的每一個孩子。有了愛,還必須有過硬的教育教學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具備學者的睿智和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在新時期引導學生對人類文明產生深深的吸引,從而滋生創(chuàng)造的欲望。
我是十月份到吉的堡大班的,起初對幼兒比較陌生;為了讓自己盡快熟悉幼兒,也讓幼兒能盡快地適應我,我一有時間就和幼兒玩游戲、聊天,以此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讓幼兒對我產生安全感、親切感。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立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并針對幼兒情況進行了家訪,以達到家、園教育一致的效果。
一英文教學方面
在每次的教學活動中,我都認真對待,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好、更快、更開心地接受我所講授的內容,我總是不斷的嘗試、探索、創(chuàng)新。針對大班幼兒心理情況,以發(fā)展幼兒的獨立性思維、大方、開朗的性格為目標,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英文活動,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制作精圖文并茂的教具。從幼兒的實際出發(fā),注意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學習,在學習中感受樂趣,讓幼兒玩得盡興,學得開心。
之前,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大班幼兒在常規(guī)方面比較亂;我們在11月初即按照孩子們的性格、特點有計劃地制定、建立了良好的生活常規(guī)、游戲常規(guī)、活動常規(guī),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快速、有效地改變以前常規(guī)混亂的不良局面。
二幼兒生活方面
本學期對于孩子來說,生活方面大部分孩子能夠自理,但保教工作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以培養(yǎng)幼兒各項生活習慣為重點,做到“三教一體”,配合本班老師一起抓好幼兒在園生活習慣,照顧好幼兒的身體健康。我們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包括:培養(yǎng)飯前便后洗手,飯后擦嘴、漱口等良好衛(wèi)生習慣,對大、小便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照顧;對出汗過多的幼兒,提醒孩子多飲水,保證幼兒體內的水分充足;及時更換衣服,以防感冒,對體弱多病的幼兒給予特別照顧。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園期間多鍛煉孩子,午睡時在我們的監(jiān)督下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整理床鋪、自己穿衣穿褲等。在集體教育孩子時結合個別教育,使孩子在學習、生活方面共同進步。
三家長工作方面
我深知,幼兒的進步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在家長工作方面,我始終堅持做到“三心”,即精心、細心、耐心,與家長建立彼此理解、信任和支持的人際關系,能靈活應用電話、《家園手冊》及家訪,與家長保持持續(xù)的聯(lián)系,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情況,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讓家長感到把孩子交給我很放心、很安心、有定心。
此外,在校園生活美語及后勤生活美語方面,我堅持每日早晨給全體教師培訓一日生活美語,并進行考核;在十一月末制定了《后勤生活美語》,并定期給后勤生活老師進行培訓。
即將翻開新的一頁,迎來新學期。在邁向新學期的征途中,我更有一種迎接挑戰(zhàn)的勃勃雄心,一種對更大成功的渴望。我將總結經驗教訓,對不足之處找到補足的途徑,把握新時代的機遇,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讓每一個孩子在我的言傳身教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吸取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關愛!
一
廣義上的文化還指一切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生活習慣、權利義務、傳統(tǒng)節(jié)日、道德規(guī)范、禁忌幽默等。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了解英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才能準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多數學生都能非常準確流利地說出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卻不知這些句子適用的場合很少。一位應用語言學家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一針見血地說:“We teach English so badly because we teach grammar so well.”因此,為了培養(yǎng)跨世紀的人才,使他們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往,必須重視文化現象的研究和教學。只有這樣,與英美友人交往中才不會鬧出笑話或產生誤解和不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講授中英文化背景的差異時,著重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
1.生活習慣的差異
這是中英語言文化差異中最普遍的,在教學中又是最常見的,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差異,以英語中最常見的yes 或no為例子。按一般中國人的習慣,初次到某人家中做客或和主人不熟悉時,如果主人問:“喝點茶吧?”客人通常回答:“不喝,別客氣。”但一般主人都知道這是客氣話,所以往往仍會給客人沏茶倒水。但一個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中國人,在與英美人交往時,卻往往按照中國的習慣來行事。一個美國老總到北京一位員工家做客,主人問他是否喝點茶,他因為剛拜訪過一位員工,已經喝了16 杯茶,的確不再想喝了,于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說:“No,thank you!”但是主人還是沏茶,美國老總又是一直喝茶,喝了16杯。這位美國人回去對他的同胞宣傳說,到中國人家中做客,必須喝掉16 杯茶。這就是中美文化差異鬧出的小笑話,也從側面說明中國人對英美生活習慣的文化上了解之膚淺。
2.禮儀的差異
學過一些英語的都知道Mr.是漢語“先生”的意思,但在使用時還要分清具體情況。美國曾有報道說中國人不會講禮貌,不會尊重人。
一位美國著名教授來上海講學,中國的接待人員都稱他為Mr.,但他認為人們應該稱呼他為Dr.或Prof.。因為按英語文化習慣,若某人有博士頭銜或教授職稱,應該稱其為Dr.或Prof.以示尊敬,不應只稱Mr.;如果還稱之為Mr.,就是藐視他、貶低他。而在漢語中,先生已是尊稱了,只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才稱為先生。這位美國教授一直憤憤不平,認為中國人不講禮貌,不尊重人,這都是文化差異造成的。
3.個人隱私禁忌的差異
英美人士崇尚自由,看重個性發(fā)展,因此也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在課文中常見這樣的句子: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但這樣的句子在英語國家交際中很少用到。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問話是干涉別人的私事,觸及個人隱私的。特別是對于女士,更不能問How old are you?否則她們會生氣的。
4.傳統(tǒng)節(jié)日差異
中英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jié)日方面。除共同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 以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jié)) ,Mother′s Day (母親節(jié)) ,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節(jié)) , Easter Day (復活節(jié)) 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對于別人送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道謝。
二
商務英語主要會在外貿、貿易類公司就職。
主要職位:單證員、業(yè)務員、跟單員、國際商務師等。
商務英語專業(yè)人員進入外企或中外合資企業(yè)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外企或中外合資企業(yè)對外語水平的要求很高,而且工作語言多為英語,因此可進入外企或外貿公司做許多市場、公關、人事和銷售等非技術類崗位的工作。
簡介:商務英語是以適應職場生活的語言要求為目的,內容涉及到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英語課程不只是簡單地對學員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學員傳授一種西方的企業(yè)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如何和他們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高效課堂;特色教學;初中英語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初中英語也勢必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特色化教學來彰顯高效課堂。這就需要英語教師通過對各種教學方式的不斷摸索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一、吃透課改內容,積極轉變教學觀念
面對新課程改革,英語教師首先要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學習新課改的相關內容,力求將教材內容與課改要求相融合,使自己的英語課堂教學成為適合時展、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其次,要轉變教學觀念。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在課堂中也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新課程改革的到來,一改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教師則處于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和結果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再次,英語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新、拓展和發(fā)現,在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要著重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鼓勵學生仔細聽、大膽說、用心讀、認真寫。只有師生共同努力,英語課堂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
二、利用在校時間,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初中英語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讀、寫以及口語交際能力,由此不難看出英語素養(yǎng)的重要性。看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好不好,要看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好的英語表達能力需要學生運用大量的時間去記憶英語單詞、詞匯、句型,去閱讀、聽、寫大量的英語內容等,以期在地道的口語表達中順利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所教授班級的英語學習情況,充分利用在校時間,要求學生閱讀課本、英文著作,記憶相關知識,誦讀英語課本等。例如,每天早上,教師可以利用早讀時間與學生一起誦讀英語課文,在鍛煉學生聽、讀能力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可以給學生推薦英文版經典動畫電影、英文名著等,讓學生在欣賞名作的同時,對國外的人文、建筑、生活習慣等有所了解,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英語的素養(yǎng),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教師通過對在校時間的有效利用,在潛移默化中一定會讓學生愛上英語學習,讓英語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高效。
三、恰當運用模式,努力實現高效課堂
教師應在吃透教材的同時,結合新課改要求,將教學課堂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努力將英語課堂打造成高效課堂。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巧妙的教室布置、問題導入語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教學氛圍,將學生帶入英語教學情境當中,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特有魅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學習英語。
2.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全英式教學模式。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在發(fā)言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好英語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師根據本堂課的知識內容,在課堂中給出十分鐘的時間去延伸一些相關英語知識,如外國節(jié)日、餐桌禮儀、小費、體態(tài)語、問候語、宗教習俗、禁忌語和手勢語等。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十分鐘的拓展延伸時間為學生閱讀英文詩詞、故事等,讓學生對外國文化、人文、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有所了解,為學生跨國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4.積極進行教學反思
為避免自己過分地依賴已有的教學經驗,或照搬現成的教案,在授課前的備課階段,教師要結合現在學生的實際,反思原有的教學設計,因為“照本宣科”的教學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會對此有太多的興趣。在教學反思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情況進行相關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將英語課堂打造成獨具特色的高效課堂。
總之,初中英語教師在面對改革的浪潮時不能瞻前顧后,亦不能裹足不前,要擁有自己的思維,善于去偽存真,不斷學習借鑒,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演繹最精彩的高效課堂。
學前教育對于每個孩子來說,這個教育階段都是最重要的,孩子們更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是我國未來人才資源的儲備力量。只有在成長的最初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保證兒童們能夠更好的成長。在學前教育中,回歸生活課程具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一、回歸生活課程對與學前教育的影響和必要性
所謂的回歸生活課程,就是將教育、課程和生活三者相結合,讓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課程中學到知識;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回歸生活課程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實現生活課程也是當展的必然產物。
1.能夠培養(yǎng)兒童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通過生活課程,能夠讓兒童們在生活中學到和感悟到知識,并且能夠將生活和知識充分的相結合,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逐漸的培養(yǎng)兒童們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們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能夠為以后的成長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全面促進兒童們整體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在學前教育中的回歸生活課程形式和范圍都非常廣泛,同時都具備著一定的生活性,課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來提升兒童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的生活環(huán)境,比如在學前教育中,老師們在兒童們對于顏色的認識中,就要設計的更加全面和具體,讓兒童們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各項事物進行分辨,這種最基本的認知能力,需要從事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設計方向全面和嚴謹性,從而促進兒童們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回歸生活課程的途徑
1.教學方式上的變革。很多學前教育的工作者主要重視的是理論知識的記憶,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也都保留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完全處于了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中也都是一味的知識灌輸,讓兒童們失去了對學習的愛好。因此,在當代的學前教學中,老師們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們放在主體地位中,在課堂上,老師要多和兒童們進行互動,讓兒童能夠主動的發(fā)言,例如在保證課堂秩序的基礎上,老師提出問題,孩子們進行自主有序的回答,從而帶動兒童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能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思考,不斷的鍛煉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在教學方式上的變革,能夠為回歸生活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孩子們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和游戲活動偏愛的階段,想要有效的回歸生活課程,應該不斷的根據學生們的喜愛來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老師們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引導作用,能夠讓設計的教學活動滿足于兒童們的生活需要和愛好,能夠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不斷的開發(fā)出兒童們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及想象力。
3.以游戲形式進行教學。學前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面對學前的兒童們,老師們不應該被傳統(tǒng)的教學意識束縛,在課堂中,老師們應該意識到游戲教學的重要性,每個兒童都不會拒絕游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這也是實現生活課程回歸的重要手段。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不但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帶動整個課堂中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兒童的內心都是愉悅和開心的,在這種條件下,能夠更好的提高相關的教學質量,還能給學前兒童營造出一個美好的童年和課堂。例如:在認知動物的教學中,老師們可以在課前制作一些簡單的相應的道具面具,然后以每一組為單位,分發(fā)給孩子們,讓其中一組戴上動物面具,做出符合小動物的動作,然后再選出一組進行認知和辨認,并要說出正確的英文單詞,如果回答錯誤,就要表演個小節(jié)目,或者講一個關于小動物的故事,最后哪個小組勝出,老師們一定要給與表揚或者獎勵,同時,老師們一定要普及孩子們相關的知識,讓兒童們能夠關愛和愛護小動物。以此來鼓勵每個兒童都能參加到游戲中,培養(yǎng)兒童們從小就能具備一定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帶動課堂中快樂的學習氛圍。
4.以生活進行教學。學前教育不僅僅只是知識上的教學,同時,也是兒童們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在學前教育中,老師們一定要時刻關注每個兒童的動向,教導兒童們能夠養(yǎng)成獨自穿衣的習慣,并讓家長進行監(jiān)督,教會兒童們能夠保證自身的干凈整潔,注意兒童的飲食習慣,不要浪費和挑事,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保證學前兒童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總之,在學前教育中,回歸生活課程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僅關系到兒童的自身發(fā)展,更關系到我們祖國的未來,因此,在學前教育中,相關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和帶動的作用,在課堂中回歸生活課堂,讓學生們能夠在學習中感悟到知識的美妙,將學到的知識能夠與生活相結合,從而實現學前兒童全面素質能力的提升。
作者:顧躍蓉 單位:江蘇省阜寧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幼兒園
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實際運作能力培養(yǎng)語言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載體,人與人之間溝通需要語言,知識的傳播需要語言,思想的交流也需要語言。有的語言由書面形式呈現,有的語言只側重口頭交流。語言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在某些方面反應了一過的社會和文化。正如蘇聯(lián)語言學家所說:““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p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orn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
如今,好些高校英文教學片面注重知識的灌輸,追求成績的提升,而忽視了英語文化背景常識的傳送,使學生文化知識缺失,跨文化意識薄弱。以至難以理解語言中所呈現的情節(jié),造成理解失誤乃至偏差,影響交際能力的正常發(fā)展。因而,有越來越多科學家和教育科研機構開始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語言意識培養(yǎng)上。提倡高校應當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從點滴做起,從基礎提升學生的語言和交際能力。真正學習一門語言,學會運用一門語言。
一、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意義重大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英文教學的一部分。語言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含義千變萬化,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同一句話也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說話人會營造出不同的語句構造方式。由于中國人不是英語國家的人,他們生于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在傳統(tǒng)道德標準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擁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因而有怠于通過學習和認知來更好的理解語句的意思。
此外,中國人和外國人在某些東西的看法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中國人見面會問年齡、婚姻以及薪水之類比較敏感的話題,而外國人則嚴禁,與之回避。如果不了解這些,就容易造成彼此的尷尬和誤會,形成交流障礙,甚至由于誤解和沖突而導致相互間的不悅。
學生語言知識的教學和學生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二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語言知識的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的基礎,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是為了人與人之間更好的交流與溝通,同時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基礎上提高世界認識,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理想。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文化意識薄弱現象
1.錯用日常用語引發(fā)誤會
由于某些高校習慣教學只側重語言形式,而忽視文化背景常識。所以學生在學習過后只會答題,不會交際,不能將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得當,偶爾出現偏差。中國人的習慣歷來會和外國人的習慣有一定差距,如果我們不了解很容易會用自己的日常交際用語來代替外國人的,結果就會形成語言溝通障礙。
2.生活習慣不同引發(fā)的誤會
在與人交往、受人幫助之時,中國人習慣說:“萬分感激”“麻煩您了”“過獎,過獎”。它們常會弄的外籍人一頭霧水。如在你得到外籍朋友的幫助按照中國的生活文化習慣道謝:“I’m sorry to have waste so much of your time.”這種情況下他不但不會感到你是在感謝甚至有些外籍友人還會認為:“Well, if you really think that you are wasting my time,you had better stay out of my way.”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常會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形成溝通障礙。其實這些我們只有稍微學習一下外國文化常識,增強一點外國文化意識就是可以避免的。
3.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上的失誤
曾經聽一個朋友說,她在美國有一次去人家做客,女主人很隨和。她想贊美女主人的樸實,于是隨口說了“You are very homely”,沒想到女主人聽后及其生氣,因為“homely”在美語當中被譯為“不漂亮的,丑陋的”之意。這就是語言在交際中的不同用法。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只要我們稍不注意就會引起交際中的不悅,引發(fā)語言溝通障礙。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一個學者來說不僅要學好語言常識,更要學好文化常識。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4.高中英語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向學生講述一些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
它們可能蘊藏在一個單詞、一個對話或文化背景當中,通過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常識,讓學生之間交流、探討,了解一些英語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感情經歷,增強和同學之間的交流能力,盡量減少因文化知識欠缺或根本不懂文化而引發(fā)誤會的可能。
(2)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族、地理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文化意識
如英國分為四個部分:Scotland、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和Ireland,他們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English、Welsh和Irish。
(3)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培養(yǎng)文化意識
設立情景對話、互訪活動、游戲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交流當中,從氛圍中得到英語知識和英語能力。看一場電影,聽一個話劇,用多姿多彩、生動鮮活的劇情吸引受眾,讓學生記住某些英語常用法。在增強藝術欣賞水平的同時提高她們的英語學習情趣,以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英文影片是一個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很好途徑,組織鼓勵學生觀看一些國外文化差異對比較強的優(yōu)秀影片,使學生了解最前沿的英語語言的同時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激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興趣,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三、結語
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絕不僅僅是精通一系列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一門文化,一種語言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本國人口對這門語言的運用法則以及它所涉及的日常生活等,語言學習者要在自己所有的認知能力基礎上盡可能讀的掌握文化知識之外的內容和結構,盡可能的接觸外國文化,拓寬知識面,拓展事業(yè),提升語言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使其在運用中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張勇先.實用英語慣用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英語;語言文化;教材;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54-01
每一種語言都是特定環(huán)境和文化的產物。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礎性知識點,還要理解語言的使用方式和場合。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學到的英語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逐漸引導學生尋找英語學習的感覺,體會單詞、句子、段落等方面的風格,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是文化對語言表達的影響。
一、語言文化滲透的含義
所謂“語言文化滲透”指的是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為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歷史變遷、節(jié)日風俗等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立體化語言學習模式。語言文化滲透方面的教學不應占據課堂教學時間的20%以上,具體表現為每節(jié)課小于10分鐘。教師可以將其安排在課程教學內容開講前,也可以安排在教學過程中,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言文化教學的內容要具體、有實際意義,對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有積極作用,避免將寶貴的課堂時間花費在沒有必要了解的部分。例如,英美國家不會當面詢問對方的身高、體重、婚姻、工資情況,尊重個人的隱私。教師只需要在用到的地方簡單地說明一下,沒有必要進行詳細解釋。英美國家的人見面總說:早上好或者好久不見,而不是直接問去干什么。這樣的生活習慣和表達用法值得教師花費時間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區(qū)別以及英語知識的實際用法。蘇教版小學高年級教學內容貼近校園生活,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只要按照一定的教學步驟和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就可以實現語言文化的滲透,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二、在教學中進行語言滲透的具體策略
對于宗教節(jié)日、風俗習慣等占據教材較少篇幅的文化應當進行有效簡化,點到為止;而對于文化要素、文化思維、文化內涵這些具有規(guī)律性和深遠影響性的語言文化應投入足夠的精力。本文介紹了以下三種具體教學策略。
1. 在知識點講解中穿插文化要素
英語教材和教學大綱為具體的英語教學提供了教學范圍和文化滲透的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內容,將每個單元的重要知識點的講解與語言文化聯(lián)系起來。人們談論較多的英美生活和交流習慣,對教學并沒有太大的借鑒作用,教材中的比較和重復性使用的表達用法才是跨文化思考的重點內容。例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 2 中,對on、in等詞表示的具體方位關系進行了十分形象的回答。教師可以通過這幾個方位詞向學生講解英語表達中的感性要素。無論是怎樣的形式,只要被另一物品包在其中,就使用“in”;兩個物品緊挨著,表達對象直接放在另一物品的上面,就使用“on”。在這樣通俗講解的基礎上,再列舉出幾個現實例子讓學生去體會。小學課堂應減少講解介詞、介詞短語等抽象的知識,改用通俗的語言和具體的例子進行引導,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2. 從各種句型講解中理解文化思維
英語與漢語句子的不同表達表現在時態(tài)和語態(tài)上。漢語會用“正在”“曾經”“過”“了”等詞表示時態(tài),并且通過聲調變化來表達語態(tài);英語則采用不同的動詞形式和不同的語序來表達時態(tài)與語態(tài)。語言方面的差別實質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別。因此,教師只有向學生解釋清楚文化思維上的不同,才能使他們對語言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進行英語句子與漢語句子的比較,讓學生從具體應用的角度理解英語句子的各個部分以及如何寫出規(guī)范英語句子,避免出現“中國式”英文的現象。
3. 從英語用語講解中學習文化內涵
英語教材中的基本生活用語體現著英美國家待人接物的禮貌,是與人友好、善待他人的基本素養(yǎng)。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與英文表達不謀而合,這說明友善、文明是各個民族都認同和需求的。教師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向學生講解英美國家的生活禮貌用語,全面提高學生的內在素質。例如,在五年級下冊Unit 4 中,教材向學生展現了購買水果的具體場景,其中“Can I help you ”“The red ones please”“Here you are”等充分展現出了英語交流中包含的文化內涵。雖然英語教材中部分禮貌用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合時宜,甚至會出現笑話,但是,生活基本用語是英美文化內涵的展現,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值得教師進行深入挖掘和明確。從目前看,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會很少對服務員說謝謝或者打擾了這樣的話。因此,教師更應該向學生講解清楚英語語言中友好待人的文化元素,讓他們進行模仿和學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應該側重實例分析和漢英比較,利用漢英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找到語言文化滲透的具體時機和內容。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根據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把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現在的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帶動知識進入井噴階段。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教育的投資,知識的拓展,往往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進行和素質的教育。在我國目前的英語課程講解過程中,進行英語文章的講解時,往往只進行簡單的單詞的講解、語法的介紹、文章的閱讀等比較應試的教育,沒有適當地插入對于介紹一些西方國家的社會習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人名著等歷史文化的講解,忽視了對西方國家文化知識、歷史文化的傳播與講解。這種現象往往會導致學生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對于英語不理解,結果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要想改變現階段這樣一種情況,就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在中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穿插一些西方國家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色,讓每一位初中生能夠理解西方國家的民族文化,進一步為英語的學習服務。
2. 如何把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
2.1 講解知識文化背景
初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努力使課堂上的效率達到最大化。教師應善于把握所能把握的所有課堂機會,向學生盡可能多地灌輸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例如在講解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你為什么不送她一條圍巾呢?)這一單元時,就可以告訴學生,與我國接到禮物不得當面打開,而應該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拆禮物查看的狀況不同。在西方國家接到禮物時,最有禮貌的方式是:接到禮物之后,立刻當面打開,表達對于禮物的喜歡,向送禮物的人表示感謝。
2.2 加強課外閱讀
語言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淀,英語的學習當然也不例外。顯然,只依靠課堂上的知識灌輸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于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推薦他們進行課外英文刊物的閱讀,鼓勵他們去聽廣播、看英語學習報,并建議學校提供這方面的條件,購買英文書籍,以供學生們閱讀學習。如《走遍美國》,這本書就包含了大量關于美國生活的文化知識,有益于學生了解美國文化,提高關于英語的學習興趣。
2.3 設置情境游戲
在我國的傳統(tǒng)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大多數都是:教師獨自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講臺下迷迷茫茫的聽。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活力,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一直跟不上。針對這一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課堂模式。在大多數美國課堂中,都彌漫著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教師站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輕松愉快的情境,用一種幽默愉快的方式把知識傳輸給學生,學生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想法和建議。
2.4 借助西方文化傳遞英文知識
東西方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致使東西方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性格習慣。具體表現在:西方人外向、直率、熱情;而東方人內向、含蓄、嚴謹。這些不同歸根結底是由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西方文化中有許多簡單幽默、詼諧有趣的詩、歌曲、故事等。作為教師工作者,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不同,精心挑選適合學生的作品,向學生講述。例如:有一首歌《Big big world》,節(jié)奏明快,歌詞簡單易懂,就非常適合初中學生進行研究學習。這些小詩、歌曲、故事看似乎沒有什么作用,但它們卻帶有強烈的本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體現了英語的語法語調,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到有用的知識。
3. 結束語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所涉及知識文化背景的講解。但是,在我國平時的文化教學中,這一問題卻沒有得到教育工作者應有的重視,造成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例如:向學生講解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加強課外輔導工作、創(chuàng)設與國外生活相似的生活情境等。只有我們積極主動地去解決這些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才會使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振海. 初中英語教學中民族文化因素的融入[J]. 青春歲月, 2012(07).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8-0147-02
On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WEI Ping, LIU Dashuang, ZHAO Hongjiang, LI 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visi-
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
dent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
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improv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foreign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NMS; curriculum provision
1 前言
在??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來華攻讀碩、博士學位的人數越來越多。研究生教育資源整合維度由區(qū)域擴至全球,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事業(yè)呈現蓬勃發(fā)展并不斷革新之勢。高校應以此為契機,高度重視,積極謀劃,切實提升來華留學研究生的教學與管理水平,從而提高學校研究生的教育質量。
2 來華留學研究生發(fā)展現狀分析
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事業(yè)是我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軟實力輸出的切入點。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開始接收來華留學研究生,但因當時各種條件限制,來華留學研究生的數量及規(guī)模都很小。隨著國家軟、硬實力的不斷增強,來華留學研究生的人數與日俱增。2014年當年我國接收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數達到16萬余人,其中來華研究生留學人數為4萬余人[1]。據報道,2020年當年來華留學生人數有望達到50萬之多,這其中有30%的學生具備高等教育學歷,屆時稱中國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生流動國家”是當之無愧的[2]。不難想象,未來幾年里,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將會大放異彩,引人注目。
然而,隨著來華留學生基數的不斷增加和來華留學生國別涵蓋面的不斷增大,留學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將面臨新挑戰(zhàn),迎來新機遇。值此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 如何優(yōu)化來華留學生教學和管理體系,并把留學研究生的教育落到實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來華留學研究生教學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培養(yǎng)計劃與課程設置尚不完善 針對外國留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高校管理者要密切結合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具體特點,有的放矢,應情而變。為了適應來華留學研究生的新需求,部分高校特對原有課程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無法滿足留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需求。在當前外國留學生培養(yǎng)計劃及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課程和培養(yǎng)體系還不夠成熟,適合于各個專業(yè)的通識類課程開設不足,尤其是能體現中國文化和國際接軌的通識課程較少;課程開設基本上根據本國研究生的課程計劃,參照導師意見額外開設若干全英文授課課程,以此來指導留學生的學習;同時,漢語課程設置的系統(tǒng)性不足,論文環(huán)節(jié)缺乏統(tǒng)一的指導,不利于留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英文授課與指導教師隊伍相對缺乏 近年來,我國引進很多海外人才和高層次外籍專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員成為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的主力軍。國內部分教師雖然專業(yè)知識豐富,但是英語往往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水平,尤其是在論文指導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理論結合實例以及實驗進行分析時,不能像運用漢語那樣表述清楚。因此,缺乏專業(yè)知識過硬、作風嚴謹、富有責任心和愛心的全英文專業(yè)授課與指導教師。
留學研究生專業(yè)基礎、科研能力較為薄弱 在國內,除少數享譽世界的一流高等學府外,當前一個階段,留學研究生主要來自亞非地區(qū)發(fā)展中國家,由于這些國家較為貧弱,受教學條件所限,這些學生在自己國家所接受的科研訓練相對薄弱,與其他歐美國家留學研究生相差甚遠。還存在一個語言難關,漢語難學,國際公認;加之他們漢語基礎本就薄弱,還有無處不在的文化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專業(yè)學習及科學研究效果。如果留學研究生不能盡快了解和融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來,那么文化適應性不足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并對其正常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
留學生管理難度偏大 數量日益龐大的留學生隊伍從海外進入中國,高校工作者卻發(fā)現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很難適應當地人們的習慣,其中又尤以文化價值觀念和中國社會法律法規(guī)的巨大差異為甚,這些差異帶來一系列的棘手問題,輕則影響教學行為,重則導致少數留學研究生逃學、厭學乃至退學等極端行為的出現。由于文化及語言障礙,來華留學研究生一般較少參與學校或學院組織的各類文體科教活動,這也不利于他們盡快融入學校的校園生活。此外,部分高校來華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工作者英語水平有待提高,與留學生溝通不暢,這也會影響來華留學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質量。
4 研究生層次留學生管理與培養(yǎng)工作改進策略及建議
專門設置留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計劃 根據留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國家等特點,提出切合實際的多層次培養(yǎng)模式,根據留學生的不同基礎和不同需求,設置合理的學制,優(yōu)化教學內容,縮短來華留學時間;依據留學生回國就業(yè)環(huán)
境,設立不同的課程體系,調整相應的課程結構,使全英文授課專業(yè)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和實用。
目前,各大院校紛紛開發(fā)和利用校內教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3],無論是對留學生本人,還是對留學生管理者而言,都受益匪淺。運用現代教育科技,逐步實現留學生課程與國際接軌。總之,針對來華留學研究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研究基礎及專業(yè)特點,設置合理有效的留學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這是保證和提高留學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基礎。
實現培養(yǎng)規(guī)范化、管理人性化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面向來華留學研究生時,將變得更加復雜敏感。留學研究生入華后的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差別、教育方法變化等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性,決定了該項工作的復雜程度。為此必須在管理體制上花大氣力,下大功夫。綱舉目張,體制確立了,具體管理工作才能運行在規(guī)章制度的軌道之上。堅持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不動搖,以實現在華留學研究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促使來華留學研究生管理工作更加靈活和開放。目前,國內采用 “趨同式管理”和“彈性管理”相結合、“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的管理模式[4],都強調管理的人性化。為預防、解決來華留學研究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者還應在日常實踐中積極發(fā)展留學研究生管理思想,努力加強思想教育工作。
引入多元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一步提高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 新的時代條件下,國內高校將更加注重自身資質建設,全面打造高校特色,不斷創(chuàng)新留學生教育體系,以吸引更多留學生到國內學習;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建立國際項目合作,適度提高留學生培養(yǎng)費用,適度增大海外留學生招收廣告力度,繼續(xù)豐富、完善各層次獎學金制度、種類以及數量。此外,高校還應該經常為留學生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積極組織留學生開展研討會和交流會,鼓勵和引導留學生報名加入中國學生的社團組織,幫助他們加強與中國學生的聯(lián)系度,營造對來華留學研究生適應我國大學的整體氛圍,以不同于課堂教學的形式對留學生進行培養(yǎng),把留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延伸到高校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
1英語文學的內涵分析
英語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英語文學,是指借助于英語這一語言工具,通過個人或集體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作品,這種藝術形式的作者可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劃分的主要依據主要是是否利用英語語言這一工具進行創(chuàng)作。英語作為世界性的語言,其普及面廣、歷史悠久,利用英語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也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很多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喬治・查普曼的《荷馬史詩》等都是英語文學的杰出代表。
2英語文學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2.1有利于擴大英語詞匯量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詞匯量的多少對英語學習具有重要影響。英語文學中蘊含著大量的英語詞匯,要正確理解這些詞匯的含義,就要對英語文學有一定的理解,通過閱讀英語文學,可以在已經掌握詞匯量的基礎上,很容易地掌握了一些不認識的單詞,有效地擴充自身的詞匯量。同時,由于英語中的一些單詞往往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在欣賞和閱讀英語文學時,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具體的語言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從而能夠演繹出同一個單詞的不同含義,大大擴充了英語詞匯量。
2.2有利于培養(yǎng)英語語感
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承受力。當前,英語學習主要是在國內,無法接觸國外的文化氛圍和生活習慣,也無法了解英語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這就嚴重影響了英語學習的效果。英語文學是人們了解西方文化氛圍和生活習慣的重要媒介,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加之英語文學是創(chuàng)作者智慧的結晶,是英語文化傳承的精品之作,因此,通過英語文學可以直接了解西方的生活習慣,為英語學習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便于英語學習者直接接觸最純正的西方文化,不斷拓展學習視野,培養(yǎng)英語語感。
2.3有利于學習語法
語法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由于語法內容枯燥無味,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頭疼,缺乏學習興趣。但是英語文學中一些語句常包含著一些語法結構,與課本教材上的枯燥無味的英語句子相比較,英語文學中的對話以及語法大多通俗易懂,英語學習者可以用比較輕松的心情,在欣賞英語文學的過程中完成對英語對話和語法的理解。同時,英語文學能夠為學習者提供一些信息,使學習者能夠結合具體作品的內容、時代背景以及文化要素更好地理解語法。
2.4有利于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的高低對于英語學習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英語學習者通過閱讀英語文學可以全面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背景、西方的生活習俗、歷史典故等方面內容。只有對英語文學的文化背景有了明確的了解,才能能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提高英語閱讀的效率。同時,通過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學生可以在無形中不斷擴大詞匯量,學習到一些標準化的語言表達和句子結構,從而不斷提高英語理解和應用能力。
2.5有利于英語寫作和翻譯
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應用英語語言工具進行英語寫作和翻譯。由于中西方文化習俗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英語文學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閱讀英語文學可以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把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利于英語的寫作和翻譯。同時,英語文學具有大量的形式優(yōu)美且內涵豐富的句子,里面蘊含著強烈的哲理,體現了完美的語法結構,因此通過英語文學不僅能加深對英語的印象,而且能欣賞和借鑒一些優(yōu)美的英語句子,并把其應用到英語寫作中,從而大大提高寫作水平。
3在英語學習中滲透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要積極地把英美文學中的一些東西應用到英語學習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3.1運用英語文學原著進行英語聽力練習
聽力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是培養(yǎng)“聽”的能力。英語文學中有一些非常經典的人物對話,能夠為英語聽力練習提供一些重要的語言素材。英語學習者可以觀看由英語文學原著改編的英文原版電影或者聽其錄音帶,這樣就把英語文學的重要內容和使用英語語言的背景真實全面地展現出來,不僅能夠進一步理解英語文學,而且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3.2運用英語文學中的生動語言進行英語口語練習
英美文學中包含著許多內容優(yōu)美的英語句子和對話,這就為英語口語練習提供真實地道的口語訓練材料。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朗誦和討論英語文學原著,既能增強對英語文學的興趣,也能提高其口語能力。
3.3運用英語文學的可讀性進行英語閱讀練習
英語學習是一門語言的學習,閱讀理解能力對英語學習至為重要,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途徑很多,大量的英語閱讀練習就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英語文學作為英語語言的精粹,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點,反映出不同國家和民族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差異。因此,利用英語文學進行英語閱讀練習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語法詞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4結束語
關鍵詞:職高英語教學 閱讀理解 能力提高
【正文】:英語閱讀不僅是英語學習的目的,而且是英語學習的主要手段和途徑。英語閱讀技能不僅是最重要的語言技能之一,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技能之一,同時也是衡量外語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英語閱讀也是他們將來直接運用外語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作為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可以有就業(yè)和升學雙向選擇,除了大部分學生就業(yè)之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準備考上大學以便繼續(xù)學得更多的知識,那么,針對這一群體,培養(yǎng)他們較高的英語閱讀能力就成為了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綜觀近幾年職業(yè)對口升學中的英語試題,我們會發(fā)現閱讀理解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見,在職業(yè)高中的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英語教學要完成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同時,閱讀教學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職業(yè)高中英語教學的成敗,為此,作為一名職高的英語教師必須重視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積極著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近幾年隨著普通高中的擴招,成績稍好的學生都能進入普高學習,使得職業(yè)高中生源日益減少,學生素質也不斷下降。尤其是他們的英語,基礎薄弱,對學好這一科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學生的這些弱點給英語閱讀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那么,針對此狀況,如何提高職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我認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要激勵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只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閱讀為學生自主的閱讀行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英語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認為首先要為學生合理地選擇閱讀材料,可選擇難易程度適當、體裁豐富且兼顧趣味性和時尚性。要充分利用選材上的優(yōu)勢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當閱讀材料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也符合他們的要求時,閱讀會給他們帶來滿足感,閱讀的興趣就越濃厚;其次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習慣。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歡樂,在逆境探索中體驗成功,。使學生擁有主動參與的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就能引起學生主動閱讀的渴望和興趣,從而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最后,結合多媒體提高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多媒體能夠為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逼真的視聽效果,利用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其參與到閱讀中來,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課的單調乏味。再者欣賞音樂及英文歌曲也是調節(jié)學生閱讀氛圍與情調的好方法。在閱讀課中插入所需的電影片段或英文歌曲,從而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總之,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要放開手腳,多啟發(fā),正確地引導,設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享受閱讀的樂趣,才能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充滿生機與吸引力,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
二. 強化學生詞匯的鞏固力度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活動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直接決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教師一定要把好詞匯關,可利用早自習或上課時間集中學習單詞詞組,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的詞匯外,還應對現有詞匯進行擴充,結合構詞法中的轉化、派生和合成等方法拓展學生的詞匯,利用聯(lián)想擴展詞匯,利用歸納和分類來整理詞匯,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對詞組有初步的感知后,再進行階段性復習鞏固提高詞匯量,這樣基本上就能為閱讀消除障礙。
三.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我在職業(yè)高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沒有把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作一定的介紹,是很難講解清楚教材的內容,學生也很難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因此,英語教學中對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是相當重要的。有些文章,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沒碰到一個生詞,沒有語法障礙,但是若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你就不知道在講些什么。再者各國有各國的生活習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處地同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盡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與我國文化有差異的背景知識。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與中華文化同樣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總之,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間的文化有著種種深刻、廣泛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英語學習的障礙是多方面的,并且滲透到教材和我們英語學習的其他領域中去。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對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閱讀,同時,又能開拓他們的視野,擴大知識面。
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的保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求平時多朗讀,背誦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養(yǎng)語感。另外,向學生指出閱讀中容易出現的如輕聲朗讀、手指劃讀、心讀、回視、重復閱讀等不良習慣, 這些習慣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個詞或某個句子上,從而使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詞,從一個句子快速地掃視到另一個句子,進行連貫性理解。逐漸地培養(yǎng)他們離開自己的手指和筆,用眼睛掃讀文章的習慣,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養(yǎng)成閱讀時只移動視線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通過視覺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號的視讀能力。
五.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職業(yè)高中的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更依賴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傳授給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其掌握和運用閱讀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學習
英文電影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提出“第二語言掌握過程包括習得過程和學習過程”,“習得是根據語境和超語言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通過理解超出已有水平的語言而獲得語言能力”。英語教學一直提倡“情景教學”以期全面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又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客觀因素,收效甚微。英文電影重現了生活的各個場景,為英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逼真的語言環(huán)境,再加上超語言信息(動作、表情、著裝、背景畫面等)的輔助作用,使學生在無意識的錄入和有意識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理解和記憶。
一、英文電影的選擇技巧
英文電影作品浩如煙海,但并非每個作品都適合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如何選擇合適的英文影片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
1 巧在相得益彰
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將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作為綜合應用英語能力的基本體現的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與閱讀能力相比,目前我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聽說能力比較弱,他們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要求相當迫切,因此進一步增強聽說能力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英語教學的重點。
現在課本中簡單的對話,聽說教材中單一的語料很難使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要求》中的這一目標。大學英語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閱讀材料為了適合大學生的閱讀需要,題材要有一定思想深度,因此有些題材很抽象,如果教學中增添一些有趣味性且與課程相關的電影素材則有可能激發(fā)學習欲望,使其將電影欣賞與英語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以下簡稱《課程》)為例,其第一單元主題是外語學習,教師就可以選擇以中國學子在海外求學和發(fā)展為主題的影片介入,如《時差七小時》(Life Translated)。影片描述了一個16歲的中國少女,遠渡重洋,獨闖英倫,在異國他鄉(xiāng)體味不一樣的人生。同時該片所反映的青春期的迷茫、成長的煩惱與青澀的戀愛以及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人的拼搏的精神很容易在大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再如《課程》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父母與女兒的代溝問題。電影《怪誕星期五》(Freaky Friday)最能彰顯這一主題。影片中單身母親和十五歲的女兒對各種事情,如學習、音樂、交友、穿著的意見都不一致,母女總是在斗嘴的場景簡直是課文中父母與女兒對話的生動再現。母親不理解女兒的高中生活,女兒也不明白做醫(yī)生的母親的責任和她的未婚夫。于是在某天陰差陽錯地在一塊神秘的幸運餅的催生下媽媽進入女兒的身體,而女兒則變成了媽媽的樣子。一系列母女換位后的趣事糗事由此展開…直到最后母女真正地相互理解。以上兩部影片的巧妙介入與課文的教學內容相得益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使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學生愿意學、學得會。
2 巧在文化對比
學習語言不僅是學習詞匯和結構,它還包括了解目標語國家和任何一目標語為共同語的國際交流場合的文化。“英文電影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橋梁,是現實生活的濃縮,蘊含了濃郁的文化特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多方面最直接、最生動的綜合反映”。聲情并茂的電影將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對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課程》第四單元內容是如何給人留下好印象。由于中西及英美社會交際習慣的不同,對這一問題可以展開相關文化對比分析。比如電影《特工佳麗》(Miss Congeniality)中聯(lián)邦調查局決定派出一名女探員作為臥底,參加美國小姐的大選并制止的陰謀,為了幫助這名女探員完成任務,調查局專門給她請來了形象設計師。經過一番修飾打扮和言談舉止的訓練,她的新形象驚呆了她身邊所有的人。再如電影《父女大不同》(What a Girl Wants)中生活在單親家庭里活潑可愛的十七歲女孩兒決定前往歐洲去尋找那位身為英國皇家貴族的父親。父女相認后,白金漢宮里沉悶窒息的生活和煩瑣的禮節(jié)與她的美國生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尤其是她的那些行為鬧出了許多笑話,也引起了父親所在的貴族家族的非議,直至影響到了父親的社會地位和政治聲望。
通過以上中西及英美文化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人”、“語言”、“社會”之間存在的互為依存、互動互促、密不可分的關系,開拓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視野,讓學生置身于廣闊的社會文化情景之中,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從而不再感到英語是身外之物,實現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學習者素質的同步提升。
3 巧在提高聽說
語言的本質特征之一是交互性,要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不但要幫助學生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還要幫助學生掌握會話策略、掌握語言的交際功能。學會得體地使用英語。大學生有強烈的交際愿望,他們的思維已經高度發(fā)展,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具體的抽象的,什么都想談,但是缺乏必要的語言手段,用英語說起來,或不規(guī)范、或不地道,久而久之,容易影響學生用英語說話的信心和積極性。
通過反復聽說電影中經典對自來提高英語語音的準確性,不但能夠提高交際的效率,使別人能準確地聽懂你說的話,而且也能提高學生自己說英語的信心,樂于說英語。養(yǎng)成“說”的能力難度比較大,培養(yǎng)語言產出能力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可以先學習電影中的對話范例,然后進行仿說,再逐步過渡到運用已經掌握的語言表達手段作個性化的表達。還可通過其它豐富、生動的練習形式,如兩人對話、小組討論、模仿配音、角色扮演等等,讓學生相互交流,將學與用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