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養豬效益

養豬效益

時間:2023-05-30 09:25: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養豬效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養豬效益

第1篇

關鍵詞養豬;效益;提高措施

目前大通縣農村養豬戶的飼養方法,總體上看,仍然處于傳統養殖方式。養豬規模小,飼養周期長,飼料消耗多,飼養成本大,豬肉市場價格預測能力低,經濟效益差。為提高養豬經濟效益、降低飼養成本,生產肉質鮮美的豬肉,筆者通過多年的調查和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措施,以供參考。

1科學建造豬舍

傳統的養豬方式,豬舍內溫度、濕度等均順其自然,導致夏秋高溫潮濕,冬季寒冷,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豬的增長潛力。因此,冷季推廣暖棚養豬,實現科學養豬。暖棚豬舍應建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的地方,以坐北朝南為好。要求冬暖夏涼、通風透光。一般每頭育肥豬占地面積為1 m2計,8~10頭豬為一欄較佳。舍內有料槽,豬舍上方留通風口,豬舍南邊1/3地面應有5~10°的坡度,利于沖洗糞便。夏秋季豬舍注意通風換氣,可在豬舍內安裝通風設施,降溫防暑,保持豬舍內空氣新鮮和溫度適宜[1]。若與沼氣池或魚塘配套使用,既可改善環境衛生,又能降低養豬生產成本。不斷改善豬舍內小氣候,給豬的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應注意防暑、防寒工作,使舍內溫度保持在13~25 ℃。運動場建在舍外,是豬舍面積的1.5倍,并配有水池。有條件的可修建發酵床豬舍更為理想。規模養豬場應有辦公區和生產區之分,有凈道和污道之分,入口與出口設有消毒池(車輛)、消毒室(人)及無害化處理池等。

2合理選擇豬種及飼養方式

現今主要采用二元雜種豬或三元雜種豬。二元雜種豬是指以本地豬或培育品種豬作母本,以引進種豬作父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后代,如長白豬配(地方)優良母豬所生仔豬為雜交1代豬(也稱二元雜交豬)。三元雜種豬是指以二元雜種1代豬作母本,以引進種豬作終端父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后代,在豬生產過程中,采用這些后代豬進行育肥,其生活力強、生產性能高、肉質鮮美,既降低飼養成本,又能獲取更多經濟效益。在大通縣可用地方品種,八眉豬(互助豬)作母本,引進杜洛克、長白等外國公豬作父本,進行二元、三元豬雜交。二元雜交豬一般日增重比本地土種豬可提高15%~20%,三元雜交豬可在二元雜交豬的基礎上再提高10%~15%。實行自繁自養。有利于選種、防疫和仔豬早期培育,降低養豬成本,仔豬也不因環境改變而不適,以利豬群正常生長發育。應根據出欄肥豬數,搞好選留飼喂優良地方母豬計劃(按養豬計劃數的10∶1留足母豬),產仔成活與出欄數相近,保證豬源穩定和生豬出欄的連續性。改吊架子育肥為直線育肥。傳統的吊架子育肥是把豬的育肥期分成幾個階段,按各個階段采用粗精結合進行催肥。此方法飼料單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豬生長慢、周期長、出欄率低。如果改用從斷奶后的小豬到出售前的肥豬,一直采用全價配合飼料喂豬(可添喂蚯蚓粉和蠅蛆粉的蛋白質原料),并根據日齡的增加逐步提高喂料量及營養水平的直線育肥法,并時常查看豬的精神狀態和食欲情況,可有效地縮短育肥期,提高出欄率。

3科學飼喂

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豬的營養需要,將多種原料配合在一起而制成的全價配合飼料,營養全面,不浪費,且日糧容積與豬的采食量適應,飼喂效果好,料肉比低[2]。飼料應生喂,一般喂法是將配合好的飼料按料水比為1.0∶0.5左右,拌成干濕料(手捏成團,指縫無水珠滴下為宜)。應改變過去的(熟食)稀喂法為生食干濕喂法。這樣可使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免受高溫作用而遭到破壞,使豬在吃食過程中不至于飼料在口腔中停留時間過短,有利于飼料的充分咀嚼,促使口腔分泌出更多的唾液(淀粉酶)及溶菌素等,有助于豬的消化吸收。日喂2~3次,喂后給足清潔飲水,讓豬自由飲用。不同階段豬在更換飼料時應逐步進行。仔豬出生后,生長快,對養分的需求逐日增加,而母豬泌乳量在21 d前后達到高峰,以后逐漸下降,應及時補喂易消化、有營養、口感好的乳豬飼料。一般在仔豬出生后7~10 d誘食補料,盡快使之自由采食,以彌補營養不足,促進消化器官發育,完善胃腸分泌機能,為在30~35日齡體重7~8 kg時安全斷奶奠定基礎[3]。仔豬進欄后,要按豬的性別、個體大小分欄喂養,從斷奶到出欄可采用自產飼料原料根據豬的營養需要搭配制成豬料來喂豬。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日增重快,確保料肉比在3.5∶1.0左右。豬體內1/3~1/2的重量是水,細胞代謝及各種生化反應都要在水的參與下才能進行。缺水則影響豬的食欲、消化和正常生長,而且降低豬對飼料的利用率。因此,一般采用自由飲水的方法,供給豬清潔衛生的飲水(符合國家規定的畜禽水質衛生標準)。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水槽(潔凈)不能斷水,以降低體溫。

4做好日常管理

在仔豬進欄1周內耐心做好豬吃料、睡覺、大小便三角定位的調教,使之養成在固定的地點進食、睡覺和排便的習慣,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同時注意防暑防寒,保證舍內空氣新鮮,給豬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使豬健康、舒適地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生長潛力。一般育肥豬要進行去勢(俗稱騸掉)。去勢時間應選擇在仔豬出生后35日齡左右,體重6~8 kg時進行去勢,此時仔豬已會吃料,抵抗力較強,手術時易保定,流血較少。去勢后的豬肉質鮮美、生長快。及時記錄是養豬生產發展的有效手段,體現在養豬生產整體和長期的利益;可對養豬的飼養管理,投入產出作系統的分析和總結。記錄的內容:一是豬的飼養管理記錄。記錄內容是性別、購入日期、配種日期、產仔日期、去勢日期、耳號、年齡、品種、雜交選擇、采食量、飼料種類、飼料原料比例等,盡可能做到詳細記錄每件事項。二是賬目記錄。包括所有在養豬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支出與收入都應做詳細記錄。

5加強病蟲防治

一是以防為主,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實行“防重于治”的原則。農戶大都不注意環境衛生,又沒有隔離和消毒的措施,豬容易生病。農戶注重對豬病的治療,忽視“防重于治”的原則,使養豬生產損失慘重。要按照豬的免疫程序及時接種豬瘟、豬肺疫、豬丹毒和仔豬副傷寒等疫苗。加強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每天打掃、沖洗圈舍,保持清潔衛生;堅持嚴格的消毒制度,消毒的方法很多,如高錳酸鉀、來蘇水、生石灰等消毒。注意觀察豬群,一旦發現疫情,及時采取隔離、封鎖深埋、免疫等措施,切實控制各種疾病的暴發蔓延。二是定期驅蟲。第1次在斷奶后1個月,第2次在架子豬階段,驅除內外寄生蟲病的常用藥物是丙硫咪唑、阿維菌素等藥物。同時,加強糞便管理,防止內外寄生蟲病危害。建立沼氣池可防止內外寄生蟲的傳播。

6適時出欄

肉豬生長分為幼豬、中豬和大豬3個階段,各階段每增重1 kg,平均耗料量依次為2.5、2.9、5.0 kg,而且當體重達到100 kg以后,日增重速度明顯減慢,以脂肪沉積為主。因此,豬活重超過100 kg后飼喂越來越不合算,且肥肉多;不足90 kg屠宰,雖然飼料利用率高,但是因體重小、屠宰率低,經濟上也不合算,一般肥育豬以豬活重100 kg出欄為宜[4]。掌握市場信息,裁決育肥豬的生產。豬價、料價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且在不同地區差異也較大,根據市場信息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市場價格來決定現在養豬生產規模。市場信息及市場預測是否準確對養豬的成敗及經濟效益關系重大,同時要避免市場炒作。

7參考文獻

[1] 馬麗紅,王鳳麗.提高農村庭院養豬效益的幾項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0(7):25.

[2] 黃曉燕,唐國華,張學林,等.減少飼料浪費 提高養豬效益[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10(4):29-30.

第2篇

關鍵詞 養豬;飼養成本;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253-01

在養豬過程中過分地降低成本或增加成本,結果都可能會適得其反,使養豬業陷入窘境。為了擺脫養豬過程中虧損的境況而實現盈利,現就飼養成本及其回報進行對比分析,以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促進養豬業的快速、良好、健康發展[1-2]。

1 飼養成本

1.1 品種

品種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首要條件,直接決定豬的生產性能、飼料消耗量、飼養周期和料肉比等。與本地豬相比,大約克、長白豬等好品種的經濟效益可提高10%~12%,飼養周期可縮短5個月左右。此外,母豬的產仔數及仔豬育成率因品種和雜交組合不同而異。一般情況下,我國地方豬種產仔數及仔豬育成率比國外引進豬種高[3-8]。

1.2 飼料

飼料成本一般占整個生產成本的60%~70%,對提高養豬戶的經濟效益起決定性作用。要合理利用當地飼料資源(可收集優質飼草粉碎喂豬,或利用優質秸稈發酵飼喂),并根據不同生理階段調整飼料配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以降低飼料成本[3-7]。

1.3 管理成本

一是綜合利用和產、購、銷服務。豬場可與水庫、漁塘、果園或其他經濟作物相結合,進行立體經營。要盡量減少銷售的中間環節,以降低成本[3-7]。二是提倡自繁自養。據陳 欣等[1]報道,一頭重110 kg的肥豬的售價為1 540元,而仔豬成本就500元,占收入的32.5%。若自繁自養則可以使成本降低15%。飼養一頭母豬成本為4 000~4 500元/年,可繁育仔豬15~20頭,仔豬成本220~280元/頭。因此,建議有條件的豬場或養殖大戶最好自繁自養[8]。三是合理的飼養規模。規模經營有利于降低勞動力和物質消耗,加快豬欄年周轉,提高投產比例。經營規模過大或過小都對生產不利,具體應視人力、財力、物力而定。條件許可時,要盡量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3-7]。

2 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

2.1 把握價格規律和生產規律

(1)國家調控政策可對活豬價格波動造成影響,但豬價與肉價成正比。生豬價格的變化,受豬糧比價、豬肉供求關系制約。正確估測市場價格周期,對提高經濟效益大有裨益。多年來,我國養豬業呈現波浪式發展,據王 野等[2]分析,基本遵循“豬少價高,利大多養,豬多價低,利小少養”的軌跡變化。當豬價低、利潤少時,可投資或擴大養殖規模;而在盈利高峰時,應逐步縮小甚至臨時停止養豬生產[3-9]。

(2)設施、設備的影響。據調查,1個年出欄300頭的規模豬場,其建設成本為20萬元。豬只成本約為700元/頭,規模越大則成本越高。養殖企業投資使用期較短,受市場需求影響很大,建成之后,若使用壽命短,則在無形中增加了成本。因此,要依據實際,從小到大滾動發展[8]。

(3)選用適宜的配合飼料,充分利用當地的飼料資源,減少飼料成本。降低飼料成本的措施:一是用當地優質副產品、廉價飼料,代替部分糧食飼料;二是提高使用配合飼料的技術,充分發揮飼料應有的效能;三是將自產的優質牧草與精飼料合理搭配;四是自制合乎要求的全價(相對)配合飼料[8-10]。

2.2 降低人工成本

在成本核算中,見物不見人,不算勞動力帳是商品豬經營上的一個大漏洞。在降低人工成本上可采用以下幾個方法:一是利用部分機械、生產設備(如水泵、手推車等)抽水沖洗豬欄、運送飼料等,以節省人力。二是依靠社會勞動力,臨時的工作如出售商品豬、處理豬糞肥或其他的一些雜碎工作,以節省固定工人。三是合理安排日工作量,減少雇用人員,提高工效。四是加快肉豬周轉速度,增加年出欄商品豬數量,節省人工費[8]。

2.3 減少利息支出

減少利息支出的辦法:一是盡量提高流動資金的利用率。同樣的資金,1年中出欄100頭商品豬的利息是出欄200頭商品豬的1倍;二是盡可能使用低息貸款;三是對飼料的儲備、利用要通盤計劃,如果飼料供應及時,且質量有保證,則養殖戶無需多備飼料,以減少流動資金使用量,從而節省利息[8]。

3 參考文獻

[1] 陳欣,王洪剛.提高仔豬成活率的幾項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0(10):18-19.

[2] 王野,趙長志,姜海洋.淺談如何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J].吉林畜牧獸醫,2010(10):23-24.

[3] 黃洋春.怎樣提高養豬綜合效益[J].中國農村科技,2005(7):29-30.

[4] 黃洋春.怎樣提高養豬綜合效益[J].中國畜禽種業,2005(5):20-21.

[5] 梁皓儀.如何才能真正有效降低養豬成本提高飼養效益[J].北方牧業,2009(21):18.

[6] 林自欣.降低飼養成本上的幾個概念誤區[J].今日畜牧獸醫,2010(6):31-32.

[7] 曲紅偉,陶軍.生豬的飼養成本誤區[J].養殖技術顧問,2010(12):219.

[8] 陳珊瑚.降低養豬成本的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9(5):226.

第3篇

1.雜交仔豬留母豬。雜交豬遺傳性能極不穩定,作種用其后代會出現嚴重的性狀分離,飼料報酬降低,生長速度變慢,抗病能力減弱,就像用玉米雜交種生產出來的玉米不能作種是―個道理。

2.飼料營養不全面。有些農戶養豬不是根據豬只不同的生長階段的需要配制日糧,而是圖省錢、怕麻煩,有啥喂啥,使飼料利用率降低,出欄時間延長,實際費用增加。生產中應根據豬只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把玉米、餅粕、魚粉、骨粉、添加劑、維生素等,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制成營養全面的飼料,這樣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和豬的增重速度。

3.生料熟喂浪費多。生料熟喂,一方面破壞了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導致飼料營養價值降低;另一方面熟食又稀喂,看起來豬吃得較多,實際是吃下去的水分較多。生產中應喂濕拌料,飼料含水量的多少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同時要注意供給豬只充足清潔的飲水。

4.顆粒飼料用水和。有的農民用顆粒料喂豬,仍和用粉料一樣,加水拌成粥狀、使飼料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營養價值降低。用顆粒料喂豬,干喂后再添加飲水才是正確的方法。

5.去勢防疫同時進行。有的養豬戶為了圖省事,在豬去勢()時進行防疫注射,造成子豬去勢傷口難以愈合、防疫效果降低。在生產中去勢和防疫一般應間隔10-15天。

6.母豬懷孕搞注射。有些預防針應在母豬懷孕后才能打,但大多數防疫針是不能在母豬懷孕后打的,因為母豬懷孕后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防疫又屬于強應激,進行防疫注射容易引起死胎和早產。

7.孕豬患病不用藥。臨床上有些藥物如四環素、鏈霉素、氯霉素、阿司匹林、呋喃類、抗癲癇類藥和抗過敏類藥對孕豬有害,大多是投藥時采用靜脈注射,藥物不通過肝臟而進入胎體、毒性較大。如改為口服投藥,藥物經過肝臟解毒后則變得安全有效。

一般母豬懷孕后前30天、胚胎與母體聯系不是很密切,母豬用藥對胚胎影響不大;30天后胎兒從母體血液中吸取營養,此時給母豬服用有害藥物可致使胎兒畸形;40天后胎兒各臟器逐步發育成熟,有害藥物可導致胎兒中毒。輕者影響發育引起早產、流產,重者胎死腹中。因此,孕豬發病后應立即請獸醫診治,用藥時應請專業獸醫進行指導。

第4篇

關鍵詞:經濟效益;養豬業;規模化;豬-沼-密植淮山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20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地讓農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質量,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1 京龍村的新農村建設

1.1 京龍村建設的基本思想

農業產業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走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通過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實現貿工農一體化,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走向城鄉一體化,這些正是新農村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戰略目標。京龍村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將產業化的發展和養豬業有機的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特有優勢,不斷探索新思路,推進京龍村畜牧業經濟多元化發展,早日使京龍村走上城鄉一體化的快車道。在新農村和產業化的關系上,我們有一些膚淺的認識和做法,僅供參考,并請指正。

1.2 京龍村養豬業的基本現狀

養豬生產在京龍村畜牧業生產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牲豬養殖為主的經濟方式已經完成了由量變轉為質變過程,規模集約化豬場由2007年的3個到2008年增加到9個,2009年由原來的12個增加到現在的16個。2007年末牲豬出欄3200多頭,2008年年末出欄5800頭,2009年末出欄牲豬預計超過萬頭,占全鎮牲豬出欄的1/7。年遞增幅度在30%以上。現在全村牲豬存欄仍在3000頭以上,養殖種母豬在2000頭以上。從散養轉到集約化養殖,又由集約化養殖到應用新技術養殖。豬的生產狀況如何,直接影響京龍村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因此,廣大養豬生產者所關心的是,要找到京龍村畜牧業現階段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養豬的生產效益、更好地避免養豬的風險。我國生豬養殖將向規模化轉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畜禽養殖業已經進入成熟期,行業規模每年保持6-8%的增長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還比較低,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2 養豬業規模化的經濟效益

2.1 規模化的前景

如何發展養豬,養好豬,在豬銷售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怎樣保護好農民養豬積極性。除國家予以各種優惠政策,用新知識、新技術注入,我們聘請了廣西牲豬養殖最高研究單位的專家,為養殖戶注入新養殖觀念。使養殖專業戶充分認識到:(1)養豬屬于長線投資,必須以自繁自養為主,既可減少疾病發生,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2)養好豬須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正確使用好礦物微量元素添加劑和中草藥添加劑,以提高出欄時間和逐步建立無公害高效養殖基地。

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觀念,逐步接受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使村民在集體中能體現出更高的素質。養豬的經濟效益很有潛力,養豬場要想在經營中顯示出更多優勢,具有更多的抗風險能力,只有擴大規模,達到一個較高的規模水平并具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但如果擴大生產規模,生產固定成本將會提高,流動資金需求也會增長,這種另一方面又減少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2.2 “專業合作社+農戶”

這種機制就是以一個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經濟合作制的形式將專業合作社、基地和農戶組織成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進行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表現實體,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可以這么說,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村發展,支持農民增收,支持新農村建設。龍頭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做到愛農、重農、支農、帶農,不坑農不害農、不與農民爭利。

在這種新型的合作經濟規模化的養豬方式中,由龍頭企業牽頭與農戶簽定收購合同。企業負責提供仔豬、提供飼養技術指導并以一定的價格收購肉豬;農戶負責按企業提供的科學養殖方法飼養肉豬,使之達到企業標準。農戶的加入可延長龍頭企業的鏈條,無形中擴大了原有企業的生產規模。由于新進入生豬養殖的企業需要一定的時間克服大規模養殖存在的壁壘,因此,目前已經實現生豬規模養殖的大型企業將在未來的行業擴張中占據先發優勢,在競爭格局中處于有利地位。

2.3 啟示

2.3.1 養豬產業發展的方向 10年前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結構,90%的生豬主要是以散養為主。但近兩年,隨著農業合作組織的出現,農戶開始建立合作組織規模化飼養,統一管理,節約成本。有實力的企業和農戶也逐漸形成了規模化飼養方式,養殖方式由散養向規模化養殖轉變。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松散經營早晚會被淘汰。只有走組織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提高養豬業的抗風險能力,使其逐步做大做強。可以說,京龍村養殖專業合作社在當地養豬業的發展中起到了模范的作用。京龍村有今天的發展規模,主要是靠專業合作社的規范運作,從而使養豬戶有了豐厚的收入。

2.3.2 產業發展的動力是利益驅動 養殖是是農民致富的一個渠道。廣大農民迫切希望能夠通過養殖獲取利益。許多農戶看到身邊養殖戶賺到錢,也轉變了觀念,并以實際行動加入到養殖隊伍中來。

2.3.3 消費者需要綠色安全食品 從而要求大型現代化食品企業(屠宰加工)需要綠色豬源和穩定豬源。所以科學養豬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商品豬場要獲得較高的穩定的生產經濟效益,更是離不開廣大養豬戶的共同努力。

3 “豬-沼-密植淮山”工程的綜合效益

京龍村養豬多,沼氣、沼液、沼渣也多,按傳統生產模式有較大過剩,且又是人多地少巖溶地貌。傳統的種養模式的經濟收入遠遠滿足不了人奔小康需要。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種養,提高經濟收入。充分圍繞沼渣液做文章在水田上種植優質蓮藕,在旱地上密植高產淮山,形成水田為:豬-沼-藕;旱地上為:豬-沼-密植淮山的生產模式。

3.1 增加農村能源沼氣的利用,增加了農村能源

沼氣可用作生活燃料、照明,沼氣發酵殘留物可用作飼料、肥料、浸種劑等,農民建沼氣池后,解決了農業生產生活中燃料、飼料和肥料的“三料”矛盾,一舉多得,降低了農業生產投入成本。據專家測算,一個8-10m3的沼氣池年產沼氣400m3左右,能解決3-5口之家1年的正常生活燃料,年可節煤約1600kg,節電約150Kw.h。“過去做飯滿屋煙,如今生火擰開關”是農民對沼氣新能源效益的真實而生動的描述。

3.2 生態環境效益“豬-沼-密植淮山”是一種科學的治理模式

修建一個8-10m3的沼氣池,解決了農民生活燃料,無需再上山砍柴,緩解了農村生活能源,每年至少可節約薪柴2t,相當于封育了4畝山林,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防治水土流失。無論山上、山下種林栽果,還是林間、果園發展樹下經濟,無疑都保護和建設了生態環境。試驗證明,施用沼渣沼液的高產淮山,比未施用的年產量要高,且基本無病蟲害。

3.3 以養促種,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為了解決有機肥源,京龍村養殖良種母豬,同時興建沼氣池。利用養良種豬,把豬的糞便放入沼氣池,產生沼氣,再把沼渣作為肥料用來澆灌種植物,如密植淮山等。這種綠色環保的生態農業開發模式是以養殖業發展種植業,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沼渣、沼液是農田、林果、蔬菜、池魚、家禽家畜的優質肥料和飼料,沼氣上接養殖業,下聯種植業,從而形成了沼氣-養殖-密植淮山-藕生態經濟模式,推動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沼氣產業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模式,把農民從繁忙的家務中解放出來,節約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投入到其他生產和非農產業領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結構不斷優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業魯,馬巍,萬忠,陳芳.近兩年廣東省生豬產業跌宕起伏的成因和對策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09,(2).

第5篇

防是全方位的,從品種引進、環境控制、飼料管理、藥物預防、疫苗接種,一直到病豬處理,都應該有防疫意識。引豬需要先隔離觀察,或者抽血化驗,受條件和技術限制,小型養豬場可能做不到,但大中型養豬場卻不能忽視。環境控制是預防疫病的源頭,大型養豬場做得很到位,但小型養豬場做得不夠好,環境消毒有死角,空氣消毒有漏洞,

散養戶甚至根本就不消毒。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在保證空氣清新的條件下,適當縮小消毒密度,既能節約資金和人力,也有利于激發豬群的自我免疫功能。

飼料的問題主要是同源動物飼料成分。2006年流行的豬病,從臨床癥狀及解剖病變分析,有很多屬于圓環病毒繼發或原發案例,之所以大面積暴發,除了流感等誘因外,飼料源性病原的入侵可能是最大嫌疑,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腸膜蛋白粉等同源動物屠宰廢棄物大面積在乳豬料和小豬料中使用,可能早已埋下了隨時暴發的定時炸彈。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飼料廠家加強自我約束。

藥物預防和免疫接種很重要,不可或缺,但這里邊有一個“度”的問題。有些養豬場用藥過量、過濫,免疫接種時不考慮實際情況,恨不得將所有的疫苗全部用上才放心。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混亂用藥會破壞豬腸道菌群平衡,還有可能培養出耐藥的“超級細菌”,過量接種能引起免疫麻痹,有時還可能會引來疫病。

病豬的治療和護理不容回避。雖然病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是養豬場內致命的“殺手”,但給予積極的隔離、治療和護理能促進機體康復,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損失,也有利于積累臨床經驗,康復豬血液還具有極強的利用價值。當然,藥物投入要有限度,超出應有價值的投入是不合算的。如果不給予合理的隔離治療,只能使疫情擴大,危害不言自明;而不加分析地隨便淘汰發病豬,也會喪失借鑒的機會。

大與小的辯證關系 大豬是關鍵,小豬是基礎。養豬生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相互銜接、承前啟后,任何環節都不能忽視。小豬階段,促進發育是必要的,但不可急功近利,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規律,供給全面的營養,促進協調發育。有些養殖戶在飼養小豬時,常常喂給高營養濃度的飼料,如羊奶、花生乳、小米粥等,為了調整飼料的口味,還要加入肉湯、蝦醬等,不注意給予必要的粗飼料,不進行采食能力鍛煉,這樣既可能造成浪費,也容易在飼料過渡階段造成應激,影響換料階段的生長發育。大豬階段,促進增重是主要任務,但要合理利用飼料,還要正確處理長肉與長膘的關系,加以適當的營養調控,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大處要耐心,小處要細心。為了保證良好的效益,養豬場要從品種選擇、資源利用、日糧配制、環境控制、育肥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著手進行精細化管理,在耐心做好各項工作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細心做好小處的工作。用生石灰、草木灰進行日常消毒,花錢不多,效益不小;高溫季節,給豬喂些西瓜皮,不用資金投入,也能幫助清熱解暑、刺激食欲;注意改進料槽高度和飼料添加方式,減少飼料浪費。日常管理事無巨細,大中有小,小中含大,重大不忘小,效益才會高。

土與洋的辯證關系

土種豬分布廣泛,品種復雜,經過長時間的馴化和培育,都具有了適應本地氣候條件、飼料資源和管理方式的特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抗病性能好,不易患病。飼養土種豬雖然周期長,效益相對較低,但可以采用較為粗放的飼養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當地的飼料資源,包括野生飼料、農作物秸稈、農副加工產品等,投入不多,效益明顯,又加上肉質口感好,很受消費者的歡迎,售價自然比洋豬高,即使生產周期長一些,也有賬可算。近幾年,很多散養戶就靠養殖土種豬創出了好效益。目前最大的缺點是許多地方在使用洋豬進行品種改良過程中,造成了血統混亂,真正不含外血的土種豬已不多見。

從國外引進的品種,體型大,產肉率高,生長發育快。利用洋品種改良本地品種形成的雜交豬,瘦肉率高,生長很快,一般6個月即可出欄,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生長快需要很高的飼養管理條件,尤其是需要飼喂含蛋白質豐富的飼料,如果飼料條件達不到要求,生長速度反而不如土種豬快;又因為豬只生長快,自身免疫功能無法同步完善,抗病力較差,如果管理水平達不到要求,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比較而言,一洋一土的二元雜交豬適合小型養豬場和散養戶飼養,“洋三元”和兩洋一土的“土三元”雜交豬更適合大中型規范化養豬場飼養。

總而言之,不管是飼養土種豬還是洋種豬,都要因地因時制宜,不切實際地貪大求洋、盲目跟風,不可能獲得

理想的效益。

貴與賤的辯證關系

許多散養戶的做法,看似適應市場,實則違背市場規律:豬肉價格攀升了,就開始大量養豬,豬肉價格跌落了,就開始瘋狂淘汰種豬。其實,豬肉價格的高低,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2007年5月份以后,豬肉價格出現了全國性的瘋漲,許多人以為此時養豬肯定能獲暴利,一些養豬場戶便紛紛開始擴大養豬規模。

其實,導致這次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很多,此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情的出現,導致肉豬存欄量減少、子豬成活率降低,使得養豬風險增大;飼料價格飛漲,用藥投入增加,人力成本躍升,大量壓縮了養豬效益。據廣東省調查顯示,2007年5月中旬,養豬業的飼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了近25%,飼 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反觀2006年2月份以后的豬市,價格長期低迷,三元豬維持在每千克6.5元~7元、土雜豬5.5元~6元,已抵近保本線,嚴重挫傷了養豬戶的積極性。一段時間過后,散養戶逐步喪失信心,開始淘汰種豬、拋售子豬,這其實已經為后來的豬價上漲埋下了伏筆。顯然,如果能在豬價低位徘徊時,低成本購進種豬和子豬,在價格高峰期銷售子豬、出欄育肥豬,就能占有很大的利潤空間,獲得較好的養殖效益。

所以,無論是貴是賤,都要有辯證的眼光,用理性的思維做客觀的分析,善于在價格低迷時看到希望,在價格走高時看到風險,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

圈與牧的辯證關系

豬群圈養是大勢所趨,但圈舍養豬需要有充足的房舍、設備、能源、藥物、飼料添加劑以及人工等資源,這對許多小型養豬場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的研究證明,中小型養豬場完全可以采用“牧場養豬”或“舍外養豬”的生產方式,溫暖的季節,在牧場上一直將豬養到上市。這種舍外飼養系統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點,只需要幾個簡易豬棚,有拆裝方便的圍欄,不需要太大的投入,能源消耗低,固定成本比封閉式養豬大約低30%~40%,總成本低5%~10%。這種養豬方式,符合豬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習慣,豬群健康則不易傳播疾病,有利于提高繁殖率,便于處理糞便,不會對空氣和水質造成污染,豬肉品質好,瘦肉率高,很受消費者歡迎,適于農村地區的養豬場使用。

第6篇

關鍵詞養豬;效益;提高措施

目前大通縣農村養豬戶的飼養方法,總體上看,仍然處于傳統養殖方式。養豬規模小,飼養周期長,飼料消耗多,飼養成本大,豬肉市場價格預測能力低,經濟效益差。為提高養豬經濟效益、降低飼養成本,生產肉質鮮美的豬肉,筆者通過多年的調查和實踐,提出以下幾點措施,以供參考。

1科學建造豬舍

傳統的養豬方式,豬舍內溫度、濕度等均順其自然,導致夏秋高溫潮濕,冬季寒冷,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豬的增長潛力。因此,冷季推廣暖棚養豬,實現科學養豬。暖棚豬舍應建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的地方,以坐北朝南為好。要求冬暖夏涼、通風透光。一般每頭育肥豬占地面積為1m2計,8~10頭豬為一欄較佳。舍內有料槽,豬舍上方留通風口,豬舍南邊1/3地面應有5~10°的坡度,利于沖洗糞便。夏秋季豬舍注意通風換氣,可在豬舍內安裝通風設施,降溫防暑,保持豬舍內空氣新鮮和溫度適宜[1]。若與沼氣池或魚塘配套使用,既可改善環境衛生,又能降低養豬生產成本。不斷改善豬舍內小氣候,給豬的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應注意防暑、防寒工作,使舍內溫度保持在13~25℃。運動場建在舍外,是豬舍面積的1.5倍,并配有水池。有條件的可修建發酵床豬舍更為理想。規模養豬場應有辦公區和生產區之分,有凈道和污道之分,入口與出口設有消毒池(車輛)、消毒室(人)及無害化處理池等。

2合理選擇豬種及飼養方式

現今主要采用二元雜種豬或三元雜種豬。二元雜種豬是指以本地豬或培育品種豬作母本,以引進種豬作父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后代,如長白豬配(地方)優良母豬所生仔豬為雜交1代豬(也稱二元雜交豬)。三元雜種豬是指以二元雜種1代豬作母本,以引進種豬作終端父本進行雜交而產生的后代,在豬生產過程中,采用這些后代豬進行育肥,其生活力強、生產性能高、肉質鮮美,既降低飼養成本,又能獲取更多經濟效益。在大通縣可用地方品種,八眉豬(互助豬)作母本,引進杜洛克、長白等外國公豬作父本,進行二元、三元豬雜交。二元雜交豬一般日增重比本地土種豬可提高15%~20%,三元雜交豬可在二元雜交豬的基礎上再提高10%~15%。實行自繁自養。有利于選種、防疫和仔豬早期培育,降低養豬成本,仔豬也不因環境改變而不適,以利豬群正常生長發育。應根據出欄肥豬數,搞好選留飼喂優良地方母豬計劃(按養豬計劃數的10∶1留足母豬),產仔成活與出欄數相近,保證豬源穩定和生豬出欄的連續性。改吊架子育肥為直線育肥。傳統的吊架子育肥是把豬的育肥期分成幾個階段,按各個階段采用粗精結合進行催肥。此方法飼料單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豬生長慢、周期長、出欄率低。如果改用從斷奶后的小豬到出售前的肥豬,一直采用全價配合飼料喂豬(可添喂蚯蚓粉和蠅蛆粉的蛋白質原料),并根據日齡的增加逐步提高喂料量及營養水平的直線育肥法,并時常查看豬的精神狀態和食欲情況,可有效地縮短育肥期,提高出欄率。

3科學飼喂

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豬的營養需要,將多種原料配合在一起而制成的全價配合飼料,營養全面,不浪費,且日糧容積與豬的采食量適應,飼喂效果好,料肉比低[2]。飼料應生喂,一般喂法是將配合好的飼料按料水比為1.0∶0.5左右,拌成干濕料(手捏成團,指縫無水珠滴下為宜)。應改變過去的(熟食)稀喂法為生食干濕喂法。這樣可使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免受高溫作用而遭到破壞,使豬在吃食過程中不至于飼料在口腔中停留時間過短,有利于飼料的充分咀嚼,促使口腔分泌出更多的唾液(淀粉酶)及溶菌素等,有助于豬的消化吸收。日喂2~3次,喂后給足清潔飲水,讓豬自由飲用。不同階段豬在更換飼料時應逐步進行。仔豬出生后,生長快,對養分的需求逐日增加,而母豬(中國整理)泌乳量在21d前后達到高峰,以后逐漸下降,應及時補喂易消化、有營養、口感好的乳豬飼料。一般在仔豬出生后7~10d誘食補料,盡快使之自由采食,以彌補營養不足,促進消化器官發育,完善胃腸分泌機能,為在30~35日齡體重7~8kg時安全斷奶奠定基礎[3]。仔豬進欄后,要按豬的性別、個體大小分欄喂養,從斷奶到出欄可采用自產飼料原料根據豬的營養需要搭配制成豬料來喂豬。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日增重快,確保料肉比在3.5∶1.0左右。豬體內1/3~1/2的重量是水,細胞代謝及各種生化反應都要在水的參與下才能進行。缺水則影響豬的食欲、消化和正常生長,而且降低豬對飼料的利用率。因此,一般采用自由飲水的方法,供給豬清潔衛生的飲水(符合國家規定的畜禽水質衛生標準)。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水槽(潔凈)不能斷水,以降低體溫。

4做好日常管理

在仔豬進欄1周內耐心做好豬吃料、睡覺、大小便三角定位的調教,使之養成在固定的地點進食、睡覺和排便的習慣,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同時注意防暑防寒,保證舍內空氣新鮮,給豬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使豬健康、舒適地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生長潛力。一般育肥豬要進行去勢(俗稱騸掉)。去勢時間應選擇在仔豬出生后35日齡左右,體重6~8kg時進行去勢,此時仔豬已會吃料,抵抗力較強,手術時易保定,流血較少。去勢后的豬肉質鮮美、生長快。及時記錄是養豬生產發展的有效手段,體現在養豬生產整體和長期的利益;可對養豬的飼養管理,投入產出作系統的分析和總結。記錄的內容:一是豬的飼養管理記錄。記錄內容是性別、購入日期、配種日期、產仔日期、去勢日期、耳號、年齡、品種、雜交選擇、采食量、飼料種類、飼料原料比例等,盡可能做到詳細記錄每件事項。二是賬目記錄。包括所有在養豬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支出與收入都應做詳細記錄。

5加強病蟲防治

一是以防為主,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實行“防重于治”的原則。農戶大都不注意環境衛生,又沒有隔離和消毒的措施,豬容易生病。農戶注重對豬病的治療,忽視“防重于治”的原則,使養豬生產損失慘重。要按照豬的免疫程序及時接種豬瘟、豬肺疫、豬丹毒和仔豬副傷寒等疫苗。加強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每天打掃、沖洗圈舍,保持清潔衛生;堅持嚴格的消毒制度,消毒的方法很多,如高錳酸鉀、來蘇水、生石灰等消毒。注意觀察豬群,一旦發現疫情,及時采取隔離、封鎖深埋、免疫等措施,切實控制各種疾病的暴發蔓延。二是定期驅蟲。第1次在斷奶后1個月,第2次在架子豬階段,驅除內外寄生蟲病的常用藥物是丙硫咪唑、阿維菌素等藥物。同時,加強糞便管理,防止內外寄生蟲病危害。建立沼氣池可防止內外寄生蟲的傳播。

6適時出欄

肉豬生長分為幼豬、中豬和大豬3個階段,各階段每增重1kg,平均耗料量依次為2.5、2.9、5.0kg,而且當體重達到100kg以后,日增重速度明顯減慢,以脂肪沉積為主。因此,豬活重超過100kg后飼喂越來越不合算,且肥肉多;不足90kg屠宰,雖然飼料利用率高,但是因體重小、屠宰率低,經濟上也不合算,一般肥育豬以豬活重100kg出欄為宜[4]。掌握市場信息,裁決育肥豬的生產。豬價、料價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且在不同地區差異也較大,根據市場信息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市場價格來決定現在養豬生產規模。市場信息及市場預測是否準確對養豬的成敗及經濟效益關系重大,同時要避免市場炒作。

7參考文獻

[1]馬麗紅,王鳳麗.提高農村庭院養豬效益的幾項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0(7):25.

[2]黃曉燕,唐國華,張學林,等.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養豬效益[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10(4):29-30.

第7篇

關鍵詞:發酵床健康養豬;工藝;微生物制劑;生長豬

中圖分類號:S81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0-2066-04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ealthy Pig-raising Technics on Bio-bed

SHUAI Qi-yi,DENG Chang-yan,LI Jia-lian,DENG Chong,QI De-sh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g raising, pigs in this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were raised on a biological bed spread by organic bedding with a thickness of 0.8 cm adding in the pig houses built acco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on bio-bed. The pigs were raised from 25 kg to 90 k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12.2%~14.5%; the consumption of forage decreased by 8.1%~10.8%; and the breed efficiency of fattening pigs increased by 31.56%. The develpoment and health of pigs was improved remarkably. The amount of excrement decreased by 2.88%;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excrements decreasedby 49.75%, 46.15%, 27.97%, respectively, thus accomplished the reduction of emissions. Through fer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of the excrements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bedding,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zero release”, and no pu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microenvironment climate and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pig houses were relative bad.

Key words: healthy pig-raising on bio-bed; craft; microbial agents; growing pigs

當今我國養豬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豬病威脅和豬場糞污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采用發酵床養豬工藝能較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發酵床養豬技術是根據微生態理論,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在豬舍內鋪設鋸末、谷殼等有機墊料,添加微生物制劑降解豬糞,實現對環境的“零排放”。結合益生菌拌料飼喂,維持豬消化道及生長環境的良性微生態平衡,提高飼料轉化率及養豬效益,減少排放,降低污染[1,2]。

該技術以發酵床為載體,將所排出的糞尿在豬舍內吸附并經微生物迅速發酵降解,達到免沖洗豬欄、“零排放”、無臭味,從源頭上實現環保和無公害養殖目的。同時,所創造的舒適、符合現代福利養豬要求的豬舍小氣候環境條件,為提高豬的生產性能水平,提高豬機體免疫力、大幅度減少疾病,提高養豬經濟效益,實現清潔生產、生態循環健康養殖[2-4]。

發酵床養豬技術從日、韓等國引進我國后,受到國內養豬業的極大的關注。為探索發酵床養豬工藝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效果,為該項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筆者在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態循環健康養豬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引進了該項技術,并對其中的技術關鍵點展開研究攻關,同時展開了發酵床養豬工藝與傳統養豬效果的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發酵床豬舍

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豬場選定相同條件的后備豬豬舍兩棟,將其中1棟按發酵床養豬技術要求進行改造。改造后的發酵床豬舍共分8個欄;為單列式,兩面墻體為磚結構均開窗,豬舍跨度5.0 m;在一側建有0.6 m寬的水泥地面平臺,每欄分兩段分別建成飼喂臺和飲水臺。每欄墊料發酵區寬4.5 m,長7.0 m,深0.8 m。

1.2發酵床豬舍的墊料制作和管理

本試驗8個發酵床豬欄分為3組(第一組4個欄,第二、三組各兩個欄),均以鋸末、谷殼作為墊料基質(鋸末、谷殼各占1/2),各組分別添加3種不同的微生物發酵劑(發酵劑1號、發酵劑2號、發酵劑3號)。

墊料的制作:首先,將鋸末、谷殼鋪滿發酵區,然后3種微生物發酵劑分別按照發酵坑體積每立方米200 g的添加量,先用10倍米糠拌勻,再將米糠和微生物發酵劑的混合物均勻撒布在墊料上,反復翻堆使墊料和米糠發酵劑混合物充分混合。翻堆的同時加水,使墊料水分含量達到45%~50%(以外觀濕潤但手握疏松不成團為宜)。之后將墊料堆積發酵10 d;中間翻堆1次,以將表層墊料翻埋到深部發酵。堆積發酵完成后將墊料鋪開,進豬飼養。

發酵床養豬工藝養豬過程中,日常管理技術主要包括:必要時將集中成堆的豬糞耙散、墊料翻堆、調節維持墊料適宜水分、豬舍通風換氣。其他飼養管理按常規進行。

1.3試驗豬群與分組

試驗采用華中農業大學試驗豬場2007年10月4~15日所產湖北白豬230頭,平均75 d體重24.6 kg,同期一次性入試。試驗豬分成4組,Ⅰ、Ⅱ、Ⅲ組為試驗組,采用發酵床養豬工藝;Ⅳ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養豬工藝。同欄豬體重達90 kg左右時分批結束。三個試驗組中分別按0.2%(質量分數)的添加量添加,三種不同的生物發酵劑,對照組不加。其他飼養管理(飼料配方、飼喂方式、免疫驅蟲與保健等)均按照豬場常規方式進行,各組相同。根據試驗設計,結合豬欄條件對試驗豬進行分組分欄,試驗豬分組情況見表1。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4測定項目與測定方法

1.4.1試驗測定的項目及指標主要有豬生長性能指標(日增重、料肉比)、豬健康指標(發病率、死亡率),豬舍環境衛生指標(氣溫、氣濕、風速、光照強度、氨含量、硫化氫含量、細菌含量)、減排指標(排糞量、糞中粗蛋白、氨態氮、鈣、磷含量)。

1.4.2豬生長性能指標的測定方法試驗豬于入試當天空腹稱重,然后按照體重、性別對等的原則分組,轉入試驗欄飼養,于整個試驗期分欄記錄每日采食量,試驗結束時空腹稱重,計算日增重、料肉比,并進行統計分析。

1.4.3豬健康指標的測定方法通過豬群行為觀察和對疾病、死亡的飼養記錄,分析不同養豬工藝對豬的發育及健康狀況的影響。

1.4.4豬舍小氣候、環境衛生指標及減排指標由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檢測分析。分別檢測兩種不同類型豬舍(發酵床豬舍、傳統豬舍)及舍外的各項指標。

氣溫、氣濕、風速、照度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8∶00至18∶00,間隔2 h測1次,每天測6次,計算3 d平均值;氨含量、硫化氫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7∶00~8∶30、12∶00~13∶30、16∶00~17∶30三個時段各測1次,每天測3次,計算3 d平均值;空氣中細菌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9∶00、15∶00各測1次,每天測2次,計算3 d平均值。

減排指標在入試80天后于3月1日收集豬全天排糞量,并采集豬糞樣品6份,檢測糞中粗蛋白、氨態氮、鈣、磷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豬的生長性能測定結果

豬生長性能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入試體重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日增重、料肉比兩項指標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三個試驗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結果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較傳統養豬日增重提高12.2%~14.5%,料肉比低7.5%~10.8%;本次試驗所使用的三種不同微生物制劑的效果都較好,相互間差異不顯著。

2.2豬群行為及健康觀察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的豬群健康狀況和生理反應良好,豬只毛色紅潤,被毛光亮,性情溫和,采食、排瀉、活動及躺臥休息等行為舒適自然;無寒冷打堆及狂燥興奮等不良行為,無應激發生。感官評價顯著優于傳統養豬。且豬群生長發育好,整齊度高,僅Ⅰ組感冒發燒5頭次(發病率5.00%);無其他疾病發生和死亡記錄。豬糞便軟而成形,無明顯糞臭味。

采用傳統工藝飼養的豬群毛色和整齊度不及發酵床養豬工藝,冬季低溫下豬只出現怕冷、打堆、活動減少。豬糞便有稀軟及便秘現象發生,糞臭味明顯,腹瀉2頭次(發病率6.67%)。感冒發燒5頭次(發病率16.67%);無死亡。豬群發病率顯著高于試驗組(P<0.05)。

2.3豬舍小氣候及環境衛生指標檢測結果

豬舍環境衛生指標檢測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由于發酵床豬舍較傳統豬舍豬的實感溫度較高,寒冷季節仍可以開窗通風,傳統豬舍則關閉門窗;因此發酵床豬舍氣流較大,氣溫較低,空氣中硫化氫含量較低。但由于發酵床豬舍的結構及管理特點,導致發酵床豬舍的氣濕、空氣中氨含量及細菌含量高于傳統豬舍,光照強度低于傳統豬舍。發酵床豬舍的小氣候環境衛生指標的變化與管理中開窗、通風換氣、墊料翻堆等操作密切相關。

綜合看來,發酵床豬舍的小氣候環境衛生條件不及傳統豬舍,但冬季發酵床豬舍豬的實感溫度較高,豬只舒適度更好。

2.4豬糞中營養物含量與減排量檢測結果

豬糞中營養物含量與減排量檢測結果見表4。表中可見,發酵床養豬較傳統養豬豬糞排放量減少2.88%。豬糞中干物質及主要營養物含量大幅減少;其中,氨態氮及鈣、磷含量分別減少49.57%、46.15%、27.97%。這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能提高飼料營養物質利用率,減少營養物排放造成的損失及對環境的污染。豬糞初水分含量增高表明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劑可以改善消化道生理功能,減少便秘發生。

2.5經濟效益分析

統計整個試驗過程中兩種不同飼養方式的成本投入及產出情況,表明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飼養育肥豬,可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38.18%(40.33元/頭),詳見表5。

2.6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已成為我國生豬生產的必然發展趨勢,我國近年來發展迅速且規模不斷擴大。這種生產方式在提高養豬場的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豬場糞尿和沖欄廢水過度集中排放,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如不科學處理,勢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的養豬場,糞污的處理難度大,處理成本高,因此現有的豬場糞污處理技術推廣難度極大[1-4]。

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由于墊料中含有活性微生物,能夠迅速有效地吸納并降解、消化豬的排泄物,不需要對豬糞尿清掃,也不會形成沖洗欄圈的污水大量排放,大大減輕了養豬場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豬的排泄物混入有機墊料中,與微生物發酵菌結合,通過發酵即可制成優質的生物活性有機肥,既消納了大量的木屑、稻草、秸稈、豬糞尿等農業廢棄物,促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又可以根本解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問題,大大改善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形成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農業系統[5]。

與傳統養豬方式比較,發酵床養豬還具有省水、省電、省料、省勞力等優點,可節省用水85%~90%。符合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的“兩型社會”建設目標要求。

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由于環境條件符合福利養豬要求,豬只恢復了自然習性,減少了應激,又采食有益菌和菌體蛋白,抗病力明顯增強,發病率和用藥量明顯減少,所生產的豬肉品質明顯提高[3]。

3小結與討論

本次試驗已經證實,采用發酵床養豬技術較傳統養豬可提高日增重12.2%~14.5%,料肉比低7.5%~10.8%;提高養殖綜合效益38.18%;這同武華玉等[4]、張福官等[6]、王海燕等[7]的報道一致。

發酵床養豬較傳統養豬干物質及主要營養物排放量大幅減少;豬糞中氨態氮及鈣、磷含量分別減少49.57%、46.15%、27.97%;這同武華玉等[4]、張福官等[6]的報道基本一致,但減排幅度略高,可能與檢測的階段不同及飼料營養濃度不一樣有關。另外,豬排出的糞尿被墊料迅速吸納、降解,不需清掃豬糞尿,也不會形成沖洗欄圈的污水,從而豬場沒有糞污排出,大大減輕了養豬對環境的污染,基本實現“零排放”[8]。必須通過改善豬舍建筑結構和設備條件,降低豬舍內濕度、空氣中氨氣等有害氣體及細菌含量,避免對豬造成危害。豬舍建造時在豬欄一側設飼喂槽和飲水器,飲水器下端另加接水擋水結構,能將滴漏的水引至舍外,避免流人墊料區,以防墊料過度潮濕。豬舍的通風系統的設計是該技術關鍵之一,即便在冬春季也要根據豬舍內環境狀況實施通風換氣[9-11]。

本次試驗觀測時間安排在冬春寒冷季節,對于南方地區夏季高溫時節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效果,有待今后作進一步觀測。夏季,由于外界氣溫高,加上發酵床產熱,容易構成豬舍內高溫、高濕的環境,對豬的健康非常不利,應加強通風降溫。降溫方式以濕簾風機或畜禽舍空調效果較好;如使用噴霧降溫或滴水降溫時要注意墊料的濕度,防止濕度過大影響菌種發酵。還要在欄內設置足夠的水泥晾臺,豬只感覺熱時可以在上面躺臥休息。還可通過降低墊料厚度、降低飼養密度,減少高溫影響[9-11]。

隨著發酵床健康養豬技術的廣泛應用,木屑來源的缺乏會成為發酵床養豬的限制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性能好、來源廣、價格低廉的農副產品(如秸稈、花生殼、樹葉等)替代木屑。要提高墊料制作和翻床的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減低勞動強度,從豬欄設計上就要考慮機械的進出和使用方便。與之適應的消毒技術也是發酵床養豬成敗的關鍵之一,因為常規消毒不僅會消滅有害菌,也會殺滅墊料中的有益菌。因此,常規消毒時消毒藥應重點噴灑在墻壁、走道等非墊料區域,墊料區內有益菌的存在及發酵可阻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還可選用針對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生物消毒劑進行消毒。依靠科技進步,篩選更加高效的菌種,開發研制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墊料發酵劑產品,是提高發酵床養豬效率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李娟,葉淵,張萍,等.發酵床養豬的關鍵技術[J].畜牧獸醫雜志,2007(6):67.

[2] 施光發,甘友保,朱冠元,等.土壤微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J].畜牧與獸醫,2006(3):59.

[3] 王建華,彭君,朱建明.新型發酵床養豬技術[J].畜禽業,2005(6):21.

[4] 武華玉,喬木,郭萬正,等.生物發酵床養豬效果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3090-3091.

[5] 梁久梅.冬季養豬增溫新法――發酵床養豬[J].業,2008(2):59.

[6] 張福官,盛祖勛,錢根林,等.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試驗[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4):42-43.

[7] 王海燕.嘉興市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現狀及效果調查[J].浙江畜牧獸醫,2010(4):15-17.

[8] 楊生東. 微生態發酵床養豬效果觀察[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 2009,39(5):27-28.

[9] 金明升,張均正,喻乃剛,等. 發酵床養豬的常見問題及對策措施[J]. 浙江畜牧獸醫,2010(4):11-12.

[10] 譚廣梅.發酵床養豬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 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4):101.

[11] 楊森,陳興平,首峰. 發酵床養豬法的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J].畜牧獸醫雜志,2010,29(2):63.

第8篇

項目地址:陜西省武功縣武功鎮聶村

項目負責人:崔義峰 陳科寧

技術依托單位:陜西正大有限公司

概 述

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順應國家產業政策,擬在我省扶縣武功縣武功鎮建立基礎母豬300頭商品仔豬豬標準化繁育基地。

近年來,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優質商品仔豬供不應求。而且農戶素有傳統養豬習慣和經驗,養豬生產已逐步地向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向轉變。

建設優質生豬良種繁育項目,可以同蔬菜、苗木等種植產業有效結合:養豬業可以提供種植產業優良的有機肥料,提高蔬菜果品質量,二者結合相得益彰。并可以有效調整并優化農村農業內部結構,促進農村養殖種植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

第一章 項目背景、目的及意義

第一節 項目建設背景

據統計的現狀:20__年,全國存欄48200萬頭,出欄61800萬頭,豬肉產量4702萬噸,而真正好的品種僅占當年肉類總產量的14.9%。

陜西省近年來以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建設畜牧業強省,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實現了全省畜牧業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為適應陜西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而興建的標準化養殖項目。該項目將采用“種豬基地自繁自養”的經營方式和“同源引種、分段飼養、全進全出、科學管理”的經營方針,創建綠色肉品養殖基地。

第二節 項目建設的目的

一、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推進三元雜交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建設步伐。

二、促進農村產業化結構調整,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三、發展綠色品牌產品,帶動區域養殖規模。

第三節 項目建設的意義

一、該項目建設是消費市場的需要。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日漸突出,消費者對畜禽產品的安全、優質、新鮮及品牌意識不斷增強。

二、本項目的建設是提高養豬生產效率,降低養豬生產成本的需要。

三、本項目的建設是養豬業標準化發展的方向,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需要

四、推廣標準化養豬利國、利民、利場

第二章 項目建設的市場需求分析

第一節 市場分析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安全、新鮮、優質的豬肉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優質安全的豬肉食品較少,因此,肉豬銷售市場潛力更大,而且售價比一般豬肉市場售價高,帶動了當地農民養豬增收,發展了當地經濟。

一、產品市場供求現狀

1、生豬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母豬補欄難以同步,正是切入和發展的良好機會

2、生產效益顯著,生豬補欄謹慎

3、豬肉價格市場分析

根據農業部對347個縣的定點調查,20__年4月末,肉豬的市場價格為110.65元/千克,同比增長46.43%;豬肉價格為18.72元/千克,同比增長38.74%。按目前的價格水平,養一頭商品豬獲毛利300-350元,規模化、集約化養豬企業每頭毛利400元以上。

4、我國豬肉消費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__年1月-11月我國豬肉人均消費量為每月1.67千克,與20__年同期消費量基本持平,占肉禽類消費比重為55.31%。

二、產品市場前景分析

有專家預測,到20__年,我國人口達14億以上,人均肉類消費量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約70千克,其中豬肉約為45千克(占65%左右),豬肉的需求量為6300萬噸,以平均體重82千克計算,需出欄肉豬7.[,!]68億頭。

第二節 產品銷售

一、自繁自養,標準化養殖,提高蓄牧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完善產業經營模式,是生產經營真正做到種豬供應標準、養殖管理標準、防疫標準、治病用藥標準、流通外銷統一。

二、實施綠色品牌戰略,使企業推銷出的產品成為信譽高的著名品牌,并對公司的產品注冊商標,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應用現代先進的食品生產危害性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技術,可從良種繁育、養殖育肥的各個環節實行全面質量控制,制定科學養殖生產技術規范和技術管理措施,確保終端產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四、強化養殖基地的技術服務與指導,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優質高效養殖技術與無公害飼養技術。

五、該項目建成后,建立豬肉定點銷售網點,形成信息暢通、反應迅速、高效運營的市場銷售網絡。搞好豬肉市場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拓寬銷售渠道,進行網上銷售,爭取取得最佳的銷售效果。

第三章 技術方案

一、技術來源及水平

依托陜西正大有限公司養豬生產管理技術。

二、總經營流程

本項目采用整體經營一體化模式,建立全封閉的良種繁育體系。

三、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的總體指導原則:同源引種、分段飼養、全進全出、四良配套

本項目采用兩階段飼養、“全進全出”的流水線生產工藝流程。 以達到有計劃地配種繁殖、合理利用豬舍和相關設備、全年均衡產仔的工廠化生產。

四、 項目技術工藝標準。

品 種:正大優良種豬。

工藝設計:采用正大集團生產流程及標準化設備設施。

布 局:兩點式飼養方法,分為母豬區和育成區,所有項目都設參觀通道。

生產方式:以周為生產節律,分段兩階段飼養,全進全出。全部生產過程實行電腦控制、自動化飼養方式。種豬年產2.25胎,母豬每胎活仔數10頭,母豬分娩率高于85%,仔豬平均出生重1.5公斤,21天斷奶仔豬重6.5公斤,斷奶仔豬成活率97%。

營 養:采用正大集團養豬標準營養體系,全價顆粒飼料。

疫病防治:采用正大疫病標準化控制。

環境控制:采用正大養豬的環境控制標準,實行溫度、濕度、通風、空氣質量等綜合環境自動化控制。

糞便處理:全部糞便污水采用沼氣發酵處理。

五、 疫病防控制度

(1) 按照NY/T 5033的規定要求,建立健全嚴格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

(2) 種豬必須從無疫病區的種豬場引進。

(3) 種豬引進后至少經4-6周隔離檢疫,期間確診健康無病原體帶入的,根據原種場免疫史,對癥進行免疫接種和驅蟲后,方可進入豬群。

(4) 生產場原有的豬群發生傳染病時,要劃定疫區,進行封閉隔離,限制豬群移動,加強消毒,禁止工作人員進出,防止疫病擴散,再選擇疫苗、血清、藥物、以減少損失。

(5) 發生烈性傳染病時,對所有的豬只進行隔離撲殺或焚燒,以免疫病擴散。

(6) 每年對豬群進行一次疫情檢測,并結合豬群抗體水平修訂和完善 免疫程序。

(7) 病死豬及其產品按GB-16584的規定進行處理。

(8) 養豬場定期進行滅鼠和無害化處理,藥瓶等廢棄物按GB -8596的要求進行處理。

第四章 項目計劃目標及主要內容

第一節 主要目標

建設300頭基礎母豬的標準化商品仔豬繁育基地。

第二節 項目內容

一、建設任務和規模

1、設計原則及建設標準

推行“自繁自養”產業化運作模式確保綠色商品豬產品基地的建立。

2、建設規模

利用養豬場原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擴建新的豬舍,建設年存欄基礎母豬300頭、種公豬8頭的養豬場。全負荷生產年出欄5000頭商品仔豬。

二、項目規劃和布局

1、項目布局

分為三大功能區,即生產區、生產輔助區和生活區。生產區包括按工藝流程布置的各棟豬舍、更衣室、消毒室、隔離室、值班室等。生產輔助區包括獸醫室、飼料加工間、水塔、配電房等。生活區包括生活辦公區等。

第三節 項目的技術關鍵

一、仔豬繁育工藝

本項目采用自繁自育、兩階段式飼養、“全進全出”全年均衡飼養的標準化養豬生產工藝流程。舍內采用自動引水、人工送料、人工清糞的生產模式。

1、品種選擇

采用三元雜交生產商品豬

2、生產工藝

采用分階段、“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采用同期措施,批量定期配種,批量生產,以每周為一個生產周期,保持每一生產階段的固定性。

二、綠色優質商品豬生產要求

生產過程的具體要求是:

1、生產標準化。

2、品種選育、營養科學化。

3、疾病防治規范化,認真貫徹《動物防疫法》。

第四節 項目建設標準和具體建設內容

一、建設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國和國行業標準《種豬場建設標準》以及建設部有關土建標準。

建設工廠化養豬場,豬舍內的環境條件執行GB/T17824.4《中、銷型集約化養豬環境參數及環境管理》。

二、養豬場設備

種豬的飼養設備包括豬欄、保育箱、飼料飼喂系統、自動飲水系統、清糞系統、通風系統、衛生防疫系統、供電系統及飼料加工設備。

根據生產工藝各階段需要的豬欄數進行認真的計算,并留出必要的調動用欄,使豬欄不在任何一個階段缺少和余剩,既不影響生產,也不浪費建筑面積,使生產車間達到最佳利用,提高生產效率。

第五章 效益及市場風險分析

第一節 效益分析

一、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本項目采用現代化設施養殖三元商品瘦肉型豬,是對傳統養殖方式的突破,有利于培植區域支柱產業。該項目的建成可大大推動武功縣一方養殖業的發展,帶動當地25戶農民(每戶飼養100頭育肥豬),年出欄5000頭育肥豬,每戶增收3萬元。對推動區域養殖業現代化及當地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等方面都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副產品利用分析

養殖業的副產品――豬糞,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后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當地蘋果等種植業的單產和質量。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從而使養殖業、種植業形成良性循環。

三、預期經濟效益分析

每年出欄優質育肥豬5000余頭,直接經濟效益可達 150萬元。

四、社會效益

實施本研究項目的目的就是探索改善和控制豬舍環境的有效措施,為豬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以保持豬群健康、預防疾病,提高生產力。從這點看,它產生的社會效益是現實的和顯著的。

第二節 項目實施的風險分析

對養殖業而言,疫情風險大于市場風險,全面采用“同源引種、分段飼養、全進全出、科學管理”的經營方針,并且由高級獸醫專家全程指導,確保疫情的發生和防治。

另外市場風險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何來掌控這一規律,除了自身的嚴格管理外必須壯大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在把握市場盈虧周期規律的同時,優存劣汰,更新品種,適時增減出欄數量。

第六章 計劃實施進展經費預算及來源渠道

第一節 投資預算

一、項目建設投資估算

該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其中建設投資300萬元,流動資金60萬元。

1、建設投資

該項目建設投資300萬元,主要包括:

(1)工程費用220萬元,其中土建工程費180萬元,設備購置費40萬元。

(2)引種費80萬元。

2、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以經營成本費用基數,按擴大指標估算法(資金率按20%計)估算,該項目所需全部流動資金60萬元。

三、資金籌措

該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其中:項目單位自籌資金為120萬元,個人貸款資金80萬元,需 財政配套支持資金160萬。

四、資金使用和管理

1、資金使用計劃

該項目申請的地方配套資金主要用于項目的引種費以及設備購置費及部分土建工程。

自籌資金主要用于項目其余的土建工程費、工程建設其它費用和鋪底流動資金。

2、資金管理

建立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設立專門賬戶與項目資金核算機構,接受商業銀行及財政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與檢查,確保發揮資金效益和項目的順利實施。

五、銷售收入估算

該項目全負荷生產年銷售收入為150萬元。

第八章 可行性研究和結論

第9篇

介紹傳統養豬行業存在的污染問題,闡述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概念及特點,重點分析其基本工藝流程,并對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優勢及前景進行了展望,希望對促進廣西地區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技術的推廣有所裨益。

關鍵詞

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技術

筆者所在的廣西博白縣歷來就有悠久的養豬傳統,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但伴隨著養豬業的發展,養殖污染及環境保護問題愈加突出,成了困擾養豬業發展的一大瓶頸[1]。在縣領導的推動及對歐美先進國家養豬技術發展考察基礎上,結合縣域氣候地理條件特點,通過技術攻關,積極探索節能環保、高效益的養殖新方法,創立出了高架網床節能減排生態養豬這一契合南方特點的新型養豬技術,為從源頭上降低養殖污染并最終實現零排放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1傳統養豬行業存在的污染問題

長期以來,“臟、臭、累”是我國生豬飼養行業所無法回避的一個嚴峻問題。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也是生豬飼養大國,年產豬肉量幾千萬噸,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據實地測算,飼養一頭生豬需要用水0.05t,需排廢水0.04t,碳排放量等同于19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其氨氮排放量嚴重超過土地承載能力。按國家標準,廢水處理最低需20元/t,這對規模化養豬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特別是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出臺,更是使廣大養殖企業雪上加霜。但生豬飼養不等同于其他污染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集中于不發達地區,事關廣大農民的經濟效益,且其污染特點不是急劇性的,不能簡單采取關閉就了事;同時,生豬飼養是關系民生工程的大事,必須慎重對待之。即使部分地區采用了水泡糞飼養模式可以節約部分用水量,但因為廣西地區氣候高溫濕熱,蟲蛆蚊蠅較多,各種有害氣體很難得以排除,加之生豬糞污量比較大和區內山區較多實際情況,配套設置難以大面積展開建設的實際情況很難得到克服,為此,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模式成為了必然的選擇[2]。

2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概念及特點

2.1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概念針對傳統養豬模式中的弊端,特別是對外在環境產生的巨大污染,生態養豬模式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其中,高架網床技術是目前發展較好的一種新型養豬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高架網床、通風道和排污道等主要設施。該技術將豬舍分為2層:底層為集糞區,表面要用水泥進行硬化,高度設置成1.9~2.5m,并安裝好控濕、控溫和控風設備;二層為飼養區,生豬在這一層進行飼養,高架網床由全漏縫地板編織成,圍欄將其分為幾個豬圈,二層的入口處應設置有降溫通風設備,內部高度應為2.4~3.5m。

2.2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特點同傳統養豬技術相比,高架網床技術能夠使每頭生豬飼養成本降低約200元,排污量減少約90%,通過林木和魚塘的消納,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標。同時,還盡量少的占用耕地,不使養殖規模擴大過度;實現了欄舍的免沖洗,減排節能效果很好;全漏縫,使豬群遠離糞便污染,盡量降低豬患病概率;實現了集約化生豬養殖,通過高度自動化,降低了人工成本;設計了固液分離、干清糞和雨污分流,結合微生物發酵、沼氣及林木消納,確保了良好的治污效果。表1為高架網床同傳統生豬飼養模式對比表,從表1中可以看出,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模式有其自身顯著的特點。

3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工藝

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對工藝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豬在網床上方飼養,通過下方的全漏縫將排泄物全部落到底層地面。底層的水泥硬化地面設計成30°~40°的斜度,通過人工就可以很方便地將糞便進行收集。豬尿通過30cm×30cm的收集溝進入固液分離池進行處理,豬糞在這一環節實現了脫水處理,使豬糞渣同豬尿有效分離開[3]。一般情況下,豬糞渣都能夠控制在60%以下的含水量,這就便于后期的打包外運工序,使其非常方便地用于農田有機肥。另外,工序中所產生的污水還能夠通過沼氣池的發酵用在經濟林木等的噴灌上,更加節約了種植業成本。豬舍設計有雨污分流,通過屋頂的集雨槽和欄舍邊的雨水溝,使雨水得以直接外排,防治污水進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而污水溝內污水經過專用管道進入到固液分離系統中。有的養殖企業還將微生物技術配以適宜飼料配比以除去豬糞臭味,從而降低糞便對環境污染,或者采取自動刮干糞技術,克服了現有機械刮糞方式下糞尿水一起刮的傳統模式,確保了清糞技術高效有序。

4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優勢及前景

高架網床生態養豬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一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所養生豬排泄的糞便由漏縫板漏到底層地面,使生豬同糞尿實現了有效分離,使養殖過程中所用欄舍實現了免沖洗,養殖所用水量降低了90%以上,污染處理系統壓力大大降低,從源頭上控制了整體排污量。同時,欄舍的用電量比較少,每個豬舍平均只需100元左右水電費進行運轉,降低了額外養殖成本。二是提高了生豬整體抗病免疫力。生豬在高架網床的上方生活,使其遠離了氨氣等有害氣體的不良影響,使空氣保持了較好的控制質量,生豬的抗病力顯著提高,死亡率明顯降低,患病豬的出現大為降低,并最終降低了藥品,特別是抗生素等的濫用。另外,由于豬身上的汗腺不是很發達,自身很難通過排汗的方式排出體內所產生的毒素,而排泄物又是毒素積累的主要地方,高架網床飼養模式下,生豬遠離了糞污,自然就會減少疫病發生;同時,清潔的環節也保證了飼料較高的轉化率,實現了集約增效。三是獲得了較高的養殖效益。經過實際測算,肉料比達到了(1∶2.75)~(1∶2.5),明顯高于傳統養豬業(1∶3.5)~(1∶3)的肉料比,普遍可以提前約半個月,即在4個月時達到120kg時生豬就可以出欄,縮短了出欄時間,生豬的平均飼養密度達到了0.8m2/頭。平均測算單頭生豬可節約1~1.5kg飼料,至生豬出欄每頭可以最多節約七八十千克飼料,很明顯可以有效提高生豬飼養利潤。四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因高架網床模式下并不需要經常對欄舍進行沖水,從而使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明顯降低。如果條件好的養殖戶或企業再輔之以自動投料設備,則單個工人就可以喂養三四千頭生豬,這是傳統養豬業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經過養殖戶實際工作,采用高架網床飼養方式,平均豬肉降低成本最低為2元/kg,提高了經濟效益。

5結語

當前,廣西全區特別是筆者所在的博白縣養豬業正處在轉型升級提高的關鍵時期,由于高架網床所具有的產業增效明顯、污染減排效果良好的顯著優勢,勢必得到業界及廣大養殖戶的高度關注,也是傳統生豬養豬業的必然發展方向,這對未來建立生豬飼養中心下全程兼顧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微生態現代農業系統,并進而逐步推廣至肉牛奶牛、肉鴨肉雞養殖等方向,意義將會是十分積極的。

參考文獻

[1]宣蘇哲.生態養豬新模式:高架網床技術[N].中國畜牧獸醫報,2015-11-22.

[2]丘毅.陸川縣高架網床養豬技術集成模式評析[J].豬業科學,2014(4).

第10篇

[關鍵詞] 回顧調查 畜養禁建區劃 污染治理 綜合利用

近年來,國家環保總局對全國23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迅速發展的畜禽養殖業正成為新的污染大戶,為貫徹執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國家環保總局的第九號令,我省環保部門協同農業、畜牧業等有關部門于2001年起開展九龍江流域畜禽養殖業污染源調查,經過近年來的污染防治,綜合利用,九龍江流域畜禽養殖業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根據省科技廳下達的科技項目計劃要求,我們對所承接的《九龍江流域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綜合利用研究》重點項目進行調研,研究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的科學辦法,分析存在問題,制定治理措施,回顧總結九龍江流域(漳州段)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調研實例的可鑒之處,可供農村畜養業參考。

1 畜養業現狀及禁建區域劃分

漳州畜禽養殖業歷史悠久,主要畜禽養殖業是以豬為主,大多數養豬場的選址較為合理,基本做到遠離民居、生活飲用水水源、景區等地,分布在荒坡、茶果園、丘林、或是邊遠的閑雜地。漳州市人民政府漳鎮(2001)綜167號文批轉市環保局《九龍江流域(漳州段)畜禽養殖場禁建區域劃分方案》,目的是為了保護九龍江流域的水環境質量,使各流域斷面水質按功能分區的不同要求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局面。

近年來,通過對外的調整、遷移、關停等行政手段,對內采取污染防治、綜合利用等治理措施,截止2002年12月底,調查結果表明;現有的漳州九龍江流域規模化46家養豬場的選址較合理(大多數養豬場遠離九龍江主干流),養殖分布地與龍江流域干、支流的直線距離,基本符合漳州市人民政府漳鎮(2001)綜167號文的禁建、禁養的條件和范圍。雖然有相當部分的規模化養豬場目前暫時無法實現零排放目標,但大都按以豬養農-林-果-魚-茶-草等科學模式和方向發展,經實地調查46家養豬場均在禁建、禁養區控制范圍以外,已全部采用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基本沒有造成對九龍江流域水質的影響。

2 污染治理與綜合利用

2.1 污染治理

調研的結果表明,規模化養豬場的“糞尿污廢”普遍具有濃度高、刺激性臭味,病菌擴散等特點,處理不當往往會引發空氣環境、地下水資源、生活飲用水源污染、破壞周邊景觀及危害人體健康等問題,要徹底治理必須走規模化處理、綜合利用和生態農業的道路。杜絕污染的關鍵在于治理和綜合利用。近年來,漳州規模化養豬場糞尿管理已逐步加強和完善,形成具有閩南“水果之鄉”“魚米之鄉”特色,摸索出一整套養―種一條龍生態型的科學模式,普遍采用以下污水治理工藝和辦法:

2.1.1 污水的治理工藝

大多數養豬場利用地勢山貌特點和生物鏈原理形成的生態種養模式,基本解決養豬業的糞尿污染問題。

治污工藝流程:以沼氣厭氧發酵技術為主,根據豬尿特點采用“固液分離―沉淀池―酸化調節池― 一級厭氧發酵池―二級厭氧發酵池― 一級好氧生化池―二級水生物生化池―魚塘、農作物和系統處理工藝路線。經治污處理后的廢水達標排放后還可循環利用。

2.1.2 污水治理方法

“減量化處理”――督促養殖戶采取有效的治理防治措施,如“雨污分離、干濕分離、飲排分離。“無害化處理”――糞便作為資源利用,須進行無害化處置,建立蓄糞池,生化池、氧化池、沼氣池等設備,完善無害化處置系統。“資源化利用”――實現“零排放目標“使糞便資源化利用,漳州規模化養豬場綜合利用率均在90%-95%之間。

2.1.3 糞尿綜合利用

2.1.3.1 綜合利用處理方法

綜合利用多數采用以下以下處理方法:

①固液分離處理。將豬的固廢收集風干、曬干后裝袋做農家肥或外賣,尿液及糞便殘留物經發酵處理后用于茶園、牧地、蔗田、果園等灌溉。糞渣直接施用于魚塘。

②糞尿綜合處理。收集糞尿混合物經發酵(厭氧或氧化)處理后,利用明渠、暗溝、埋管或山地高差直接引入田間,浸泡肥田或利用自動噴射系統進行澆溉,分布在山坡高地的養豬場運用比較普遍。

2.1.3.2 綜合利用種養結合形式

調查結果顯示,漳州規模化46家養豬場有41家基本采用上述兩種綜合生態型或生態化處理方法,通過種養模式達到污染治理的目的,少數養豬場利用場址坡度高差,用人工濕地法消化部分豬糞尿水,利用竹林(根系較發達)、牧草、甘蔗等農林物種和土壤吸收、自凈能力等方法,通常是以自然澆灌、浸泡、噴灑等物理方法,經統計建立沼氣池和生化池的普及率分別達到93%和82%。漳州規模化養豬場大多數是以豬―沼―果―漁的形式并存。

2.1.3.3 綜合利用效益分析

實現養豬場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是為了達到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根據漳州養豬場的污染治理綜合利用經驗,分析在豬糞尿的處理和利用系統中,每個環節都存在著相互聯系、依賴、促進的關系,最終達到“凈化”和“利用”的統一,使生產過程產生的有機廢物得到反復多次利用、能量流動多途徑,使“凈化”和“利用”系統結構多樣化、復雜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高度的統一和提高。綜合利用效益見表1。

3 存在問題

漳州畜禽養殖雖然一直是采用種養結合的模式,但一部分養豬場由于資金短缺,或受到場所面積的限制,污水資源化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有的養豬場綜合利用率偏低,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綜合利用方面。很多規模化養豬場雖然建立沼氣池,但仍無法解決本場的供電照明、燃料等問題,多數是缺少資金和技術造成的,綜合處理設施不夠完善。存在著如集糞池、沼氣池太少,生物氧化塘太小等問題,有的遇雨季造成糞尿溢出影響周圍環境。

3.2 環境衛生方面。存在豬場自身環境衛生問題。多數養豬場的豬舍前、后采用明溝排污,臭味向空氣中散發,影響當地的大氣環境質量。

3.3 管理方面。種養結合后須加強田間管理,應克服“重養輕種”、“只種少管”和“少種不管”的現象,科學養豬還須科學種田,才能獲得種養和環境效益的雙豐收。

3.4 技術方面。有的糞尿處理后濃度掌握不好,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品和質量,要加強有關方面的經驗摸索和總結。

4措施及建議

4.1 加強執法力度

各級管理部門要加強畜禽糞便管理,貫徹執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國家環保總局的第九號令,經常督促檢查規模化養豬場的環保措施落實工作,開展養豬場的“行業創優治污”、“零排放”的評比活動。

4.2 改造老場

在老場建立配套的環保設施,“提高科學養豬種田的管理水平。”把好污水排放的質檢關。

第11篇

一、畜牧生產形勢

養豬業穩定發展。據調查,戶平生豬出欄2.1頭,同比增長4.0%,存欄6.9頭,同比增長11.4%,母豬存欄1.3頭,同比增長34.8%。說明生豬生產正在穩定發展。調查中還發現,很多養殖戶正在新建或者籌劃新建豬場尤其是標準化養豬場,如王店鎮史店村張朋投資40萬元,新建標準化養豬“258”模式欄圈2棟,已出欄200多頭豬。規模養豬是養豬發展的主要增長點,說明生豬生產后勁較強。

1、養禽業略有發展。調查的農戶平存欄家禽10.4只,出欄6.6只,同比分別增長6.8%、12.0%。農戶養禽有一定的增長,但是,走訪了幾個養雞專業戶,其養雞勢頭和積極性基本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長。說明養禽勢頭只是略有增長。

2、畜禽產品、飼料價格及畜牧業的經濟效益

飼料價格較大幅度上漲。目前玉米價1.7元/公斤,精糠1.6元/公斤,肥豬配合料(粉料)2.4元/公斤,肉雞顆粒料2.7元/公斤,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5.0%、23.0%、33.0%、22.0%。總體來說,豬、禽的飼料成本比去年同期期增長1/4。

3、畜禽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目前活豬平均調價16.4元公斤,同比增長60.7%,仔豬平均調價52元/公斤,同比增長116%。肥豬、仔豬價格又創歷史新高。肉雞平均調價11.4元/公斤,同比增長26.0%。

4、養豬效益很好,養雞效益一般。據調查,目前出欄一頭豬利潤600——700元,比去年同期的350—450元又提高250元。肉雞平均一只利潤3元左右,比去年的利潤略降,處于薄利狀態。

二、畜牧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1、種苗飼料價格過高。按常理,這樣高的豬價和養豬利潤,養豬戶的積極性應該很高,但據調查,積極性并不很高,主要原因是種苗、飼料價格過高。目前仔豬價52元/公斤,而去年同期只有24元/公斤,農民進一頭豬苗就要500元左右。雖然按照目前的肥豬的價格,利潤是很高的,但是養殖戶普遍擔心高成本購進豬苗、飼料,而后又低價出售肥豬,市場風險大,抑制了補欄積極性的進一步提高。

2、疫病的風險大。去年以來生豬的無名高熱在我市一些地方造成較大的損失,使得許多養殖戶心有余悸。

3、發展資金短缺。由于種苗飼料價格的大幅度提高,造成養殖投資成本加大,許多養殖戶想發展規模而又缺少資金。

三、發展畜牧業的主要舉措

第12篇

[關鍵詞]生豬養殖生態管理

中圖分類號:S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21-01

生豬養殖歷來是國計民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近幾年以來,有一部分養殖戶依靠規模化生態型的養殖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率。筆者以為,這樣的養殖方式,一方面,能夠降低養殖的生成成本,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保證了豬肉的品質,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有著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大力推廣規模化生態養豬產業,是當前畜牧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規模化生態養豬的概述

規模化生態養豬就是在尊重生豬的生理發展、生活品性和生長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的生態養殖,以此來節約生產的養殖成本,從而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實現產量增加,經濟效率提高的生產目的。

該種養殖方式具有如下的特點:(1)資源利用合理化,即就是按照現有資源的特征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合理利用,做到物盡其才;(2)生豬生長效率化,即按照生豬生長發展規律,讓生豬能夠在自由輕松的環境氛圍下生長,提高肉類品質;(3)養殖環境清潔化,即依據養殖的規律進行科學化管理,做到“發揮資源優勢,降低環境污染,循環使用”;(4)成本的低廉化,即在不采用含有激素飼料要務的前提下,按照生豬的生活規律進行規模化養殖,減少了飼料成本的投入量,增強生豬的免疫功能,節約了生產成本。

二、規模化生態養豬的發展前景

1.規模化生態養豬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功效優勢。規模化生態養豬其實就是利用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來為生豬的生產尋找更有價值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將資源利用后的廢料進行二次利用。2.規模化生態養豬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前的生豬養殖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正是這樣的要求特點,使得規模化生態養豬產業能夠從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綠色健康無污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3.規模化生態養豬是養殖戶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規模化生態養殖解決了傳統生豬養殖的設備要求高、飼料成本投入大、疾病預防管理繁瑣和成本投入高的特點,讓生豬在生態化的環境下能夠不斷生長,降低了上述的投入,節娛樂生產成本。

三、規模化生態養豬解決的問題

1.資源的采集應該避免受到污染。生態化養殖注重資源的清潔,各項衛生指標應該達到標準要求。2.生態化養豬的資源在再利用過程中應注意有機連接,防止二次污染,使得資源得到循環利用。3.生態化養豬的標準執行應該更為嚴格。生態化養豬是一種彼此配合的動態生成過程,執行的標準更為嚴格。

四、規模化生態養豬的管理要求

(一)按照生態標準,合理布局養殖場地。根據《農業部畜牧業“九五”及2010年發展規劃》的要求,生態化養豬應該嚴格執行國家畜牧生產標準,做到:綠色環保,有利于人民身體健康。這些標準主要體現在豬場環境質量標準、豬排泄物排放標準、飼料原料質量標準和飼料添加劑應用標準等。同時,在限制飼養規模、場地選擇、產業布局和污染物處理等作出嚴格規定,使養豬業污染防治走向法制化和科學化的軌道,最大限度發揮生態養豬的效能。

筆者通過當地幾家具有規模的生態養豬調查中發現:在養豬場的規劃和建設中,要科學規劃生產模式、飼養規模,合理設計生產設施,合理布局養豬場的地理位置、分布、數量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別是豬場及豬舍的選址的科學合理性,實行生產、治理、利用的協調有效要求,力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滿足發展要求。

(二)注意飼料調配,提高生豬營養利用率。生態化養豬的關鍵在于按照生豬生長要求和現有資源的轉化情況,合理調配飼料,增強生豬的營養攝入量,更能夠加速生豬的生長。準確估測豬在不同生理階段、環境、原料類型等條件下的營養需要量和對養分的消化利用率是決定因素。生態養豬的飼料在利用上,能夠做到“營消相抵”,即所需營養量和消耗量應該大致相同。筆者以為,在實際測定需要量時,所選豬要有代表性,基礎日糧、營養水平及環境條件盡量與生產性能相符合,做到“物盡其才”。

在選擇優質飼料時,應該注意:1.消化率高、營養變異小的原料。據測定,選擇高消化率的飼料可至少減少10%左右的糞氮排出。2.注意選擇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3.飼料的營養成分配比應該達到要求。

(三)利用生物降解技術,將豬排泄物廢物利用。生態養豬應用生物降解技術處理豬排泄物,將使糞尿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寶貴的能源。筆者在幾家規模化生態養豬場調研時發現:豬的這些排泄物是優良沼氣的原料。15頭豬糞產生的沼氣相當于1噸汽油的能量。在養豬場內,建立一個生物發酵罐(沼氣池),以豬糞及其污水和其它植物性原料為基質,利用微生厭氧發酵原料生產沼氣和有機肥,可以處理大量污染物,并能使其BOD值減少80%左右。

豬排泄物廢物應該是有機肥的主要原料。通過將豬糞便配以輔料,經過堆置發酵等工藝流程,加工成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是今后值得推廣的生態農業發展項目。豬場糞便要做到資源化利用,還應該進行固液分離,以便發揮各自的利用價值。筆者以為,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分離后的固體物和污水再次加以處理,進行綜合利用,對固體廢棄物實行資源化利用。

(四)利用循環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運用。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律,養殖業與種植業必須有機地整合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存在的污染問題。對此,必須建立綜合式生態農業生產體系,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組織農、林、牧、漁各業生產,以便對營養物質進行多層次地分級利用,實現“綜合利用、清潔衛生”,并通過走農、林、菜與豬、禽、魚立體養殖之路,實現產品、土壤和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以及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這樣的生豬養殖業才更具有活力。

綜上所言,在規模生態化養豬中,我們應該在遵循生豬生長規律和自然資源的和諧發展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資源,發揮其優勢特長,為生豬的生長提供一種高效、熱量的飼料和環境支持,從而促進生豬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元軍,關于發展我國生態畜牧業的探討,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4年第1期.

[2]周元軍,規模化豬場豬糞尿的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06年第2期.

[3]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我國養豬產業生產現狀及其發展方向,農業工程學報,2003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百色市| 蒙城县| 西宁市| 梁山县| 察雅县| 南陵县| 噶尔县| 呼图壁县| 固始县| 应城市| 安溪县| 平阴县| 醴陵市| 垦利县| 安福县| 巢湖市| 邳州市| 新平| 凉山| 天水市| 香河县| 闵行区| 四子王旗| 高台县| 随州市| 开鲁县| 乌苏市| 安陆市| 饶阳县| 从化市| 鄂尔多斯市| 梨树县| 永登县| 西华县| 门头沟区| 左贡县| 开化县| 镇原县| 仲巴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