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物活化石

生物活化石

時間:2023-05-30 09:2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活化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活化石

第1篇

活化石的動物有加布林鯊魚、大蜥蜴、海百合、腔棘魚、馬蹄蟹、鴨嘴獸、鸚鵡螺、麝雉等動物。

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類。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并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F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屬非科學術語。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1、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所以被視為國寶 。

2、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于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3、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外國人發現的珍稀植物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的地質礦產專家在我國新疆一個叫康蘇的礦區進行援建,是他們在當地偶然發現了小沙冬青,但他們的發現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的專家才開始重視相關研究,并組織人員進行了資源調查。

地質史表明,遠在135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時期,地球上的生物進化出現了有袋動物、胎盤哺乳動物,植物界也出現了有花植物,小沙冬青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時間上僅次于桫欏。說它們是古生物的“活化石”一點也不過分。論年齡,毫不夸張地說,它們的年歲比這里現有的植物都大;從科學價值來說,它們是植物里的“活化石”。

目前,小沙冬青僅在我國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有分布,對研究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地質學都有重要意義。

植物學特征和生物學特性

小沙冬青又名矮黃花木,矮沙冬青,當地的柯爾克孜人叫“玉孜干”,是亞洲中部荒漠地帶唯一的常綠闊葉灌木。它樹型美觀,開花多且花色鮮艷,為西北干旱地區綠化的首選樹種。

在植物分類學上,小沙冬青屬豆科沙冬青屬常綠灌木,但也有些植株非常高大,主干呈明顯的小喬木狀。小沙冬青的株高多在170厘米,基莖的莖圍多在6.5厘米左右,樹冠直徑約110厘米。小枝密集,嫩莖黃色,老莖褐色、黃褐色,嫩枝上著生有白色絨毛。橢圓形葉片著生枝上,上面密生銀灰色絨毛,葉片長2.5~3.2厘米、寬2~2.5厘米??偁罨ㄐ颍ɑドü诮瘘S色,蝶形筒狀花。果實為莢果,莢果里有種子3~4粒,種子扁平狀,褐色堅硬。

小沙冬青的分布

小沙冬青是我國傳統的中草藥,集中分布于新疆天山西南端與昆侖山西北端的結合部并向兩山延伸,垂直分布在海拔2000~2400米的中、低山地帶。

小沙冬青分布地屬于干旱荒漠草地,那里光照充足、光質好,年蒸發量25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十余倍。主要伴生植物有落果木、琵琶柴、駝絨藜、錦雞兒、喀什霸王等高耐旱植物。

這里的柯爾克孜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用小沙冬青放牧,當柴燒,還藥用醫病,民間用其葉熬水治肺癆、咳嗽痰多。

資源有限,瀕于滅絕

為更好地保護這一珍稀物種,由當地有關部門織組織人員歷時3年完成了資源調查。調查表明,小沙冬青共有6萬余畝,覆蓋率最多的每平方米10余株,有的僅為三四株,大多數不到1株,哈拉俊的幾十平方千米僅有1株。該樹被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奉為“神樹”,掛上布條,加以保護。

第4篇

江蘇紅豆集團是在1983年以針織內衣起家,1992年開始,集團形成了服裝產品系列化。1995年,紅豆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成功地收購了上海申達摩托車廠,推出了“赤兔馬”和“歐豹”兩個品牌的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實現了產業多元化。1997年,“紅豆”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同年紅豆集團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20家深化改革試點企業。2001年1月,江蘇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5000萬A股正式在上交所上市。當時發行價為每股7.4元。這一資本運作項目的成功,為“紅豆”募集資金3.58億元。2003年,紅豆集團進軍房地產業。2004年9月,在中國股市極度低迷的情況下,紅豆股份以8.2元/股的價格增發了3580萬股,募集資金近3億元,成為股市逆風而上的成功增股案例,至此紅豆的資本經營將步入新階段。

目前紅豆集團擁有九家子公司,其中一家為上市公司,八十五家三級企業及美國紐約、洛杉磯兩個分公司,員工18000多名,產品涉及服裝、橡膠、機械、地產等四大類。近年,集團成功培育了紅豆杉苗木,進入生物制藥領域的紅豆集團因為開發紅豆杉再次揚名。

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植物的“活化石”,因能提取治療癌癥非常有效的紫杉醇而成為癌癥患者的福音。1997年,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耀庭洞察出人工培育紅豆杉的廣闊前景。目前,紅豆杉種植面積已達到1.2萬畝,種植紅豆杉苗170。萬株,未來4年,種植將達到3萬畝。萬畝紅豆杉基地,是國內最大的紅豆杉實生苗繁育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紅豆杉實生苗栽培基地之一。不僅如此,紅豆集團還加速了紅豆杉的“資源開發”。企業于2005年11月籌建江蘇紅豆杉藥業有限公司,致力于紅豆杉的加工提煉。作為紅豆杉藥業重要組威部分的紫杉醇針劑廠,計劃2007年建成一幢高科技研發大廈,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投產后年產針劑900萬支。投產后,近期可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近期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利潤30%左右。

“快繁”培育植物活化石

周耀庭在投資進入生物制藥領域,是從紅豆杉種植開始,顯然這不符合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資的常規,陣線長了,投資未知因素增加了。但周耀庭對紅豆杉的投入,一點不亞于當年對服裝行業投入的熱愛。

1997年,周耀庭與有“植物活化石”美譽的紅豆杉相識。因為對紅豆事業的熱愛,使他對于與紅豆有相同名字的事物都非常關注,隨著對紅豆杉的了解,有著不凡經商才能和社會使命感的周耀庭感覺到,發展紅豆杉不僅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社會公益項目,還是項發展潛力巨大的商業項目,因為紅豆杉可以提取對于治療癌癥非常有效的紫杉醇,而且紅豆杉還是目前惟一能提取紫杉醇的植物,是癌癥患者的福音,于是周耀庭決定,從當時國際上發展紅豆杉最薄弱的環節――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入手,攻克紅豆杉發育緩慢的難題,進行大規模人工種植。經過艱苦的技術攻關,紅豆集團掌握了紅豆杉快繁技術,使紅豆杉經過4~5年生長就可以成功利用、提取紫杉醇,解決了紅豆杉種苗嚴重短缺的國際性難題,使大量提取紫杉醇制成抗癌藥物成為可能,由于紅豆杉快繁技術的獨創性,2004年該技術申請為國家發明專利。紅豆杉的快繁技術與產業化項目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和省科技攻關(農業)項目。南方紅豆杉盆景栽培方法也獲得發明專利。用南方紅豆杉的幼苗及引進種子自己繁育,目前栽植成活率已達到95%,經檢測紫杉醇的含量為萬分之零點八。

紫杉醇比黃金還貴

紅豆杉提取的紫杉醇(98%純度)國際市場價格為每千克20至30萬美元,我國純度為70%的紫杉醇售價為160萬至180萬元/千克,比黃金價格還要昂貴數倍,因此紅豆杉又有“黃金樹”的美譽。

成功進行大規模人工種植紅豆杉后,為充分開發、利用紅豆杉資源,紅豆加速了紅豆杉的“深度開發”。2005年11月,紅豆成立江蘇紅豆杉藥業有限公司,致力于紫杉醇加工提煉。一期工程總投資8000萬元,工廠占地50畝,廠房面積為28800平方米,年可加工300公斤以上成品的加工能力,最終形成500公斤的生產能力。

第5篇

1、物以稀為貴,不僅由于其數量少,大熊貓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這對于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2、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蓯鄱宜幸粋€很強大的功能:消化竹子。竹子主要是纖維素,大多數動物是不能消化纖維素的,唯獨大熊貓可以;

3、大熊貓的地位已經被政治化了,世界各個主要國家,差不多都能看見大熊貓的身影,大熊貓已經成為中國與外國人民友誼的見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發現銀杉

2億多年前,銀杉在地球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并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大陸,但第四紀冰川的浩劫,使得它們中的大多數慘遭滅頂之災。迄今已知的銀杉僅分布在我國廣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被列為國家Ⅰ級保護植物。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 銀杉在植物界享有“植物中的大熊貓”之美譽。

過去,中外植物學界曾認為,由于遭受冰川寒流的襲擊、摧毀,地球上珍貴的古生植物――銀杉,早已滅絕。但在第四紀冰川期,歐亞大陸的冰川勢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環境獨特的地區,并沒有受到冰川的襲擊,從而成為某些生物的避風港。銀杉、水杉和銀杏等珍稀植物物種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在德國、波蘭、法國及前蘇聯等地都曾發現過銀杉的化石,但卻始終難覓它的芳容。

1954~1956年,我國植物專家多次深入桂林龍勝花坪考察,竟意外發現了被世界植物學家斷言早已滅絕了的植物銀杉。我國驚現“銀杉”的喜訊轟動了當時世界植物界。下面,讓我們揭開“活化石”銀杉的神秘面紗。

名字來源?性情特點

銀杉樹干挺直,高達24米,胸徑(地面以上1米處樹干的直徑)通常有40厘米粗。樹冠像一座寶塔,分枝平展,樹姿俊俏優美。樹條上螺旋形排列著條形的葉子,葉片像杉木的葉子一樣扁平。但與眾不同的是,銀杉葉片背面有兩行銀白色的氣孔帶,它們是銀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遇到微風吹來,便會發出閃閃銀光,“銀杉”的美稱即來源于此。

銀杉名字中雖然有個“杉”字,但它與我們慣常所見的杉木卻非同族,而是隸屬于裸子植物門、松柏綱、松科,是松科常綠大喬木。因為銀杉跟松同類,所以它的花與松的花很相似。銀杉的花雄雌同株,黃色的雄球花呈長橢圓狀卵圓形,而綠色的雌球花呈卵圓形,比雄球花大得多。球葉卵圓形,熟時呈淡褐色或栗褐色。種鱗,也就是果實的外衣,只不過這些外衣看上去更像是木質化的鱗片,一般有13~16枚,近圓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著生兩粒宿存的種子。暗橄欖綠色的種子上具有不規則的斑點,呈倒卵圓形。

銀杉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還具有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風等特性。但在蔭蔽的林下,會導致銀杉幼苗、幼樹的死亡,影響其林木的生長發育。

銀杉的分布區地處我國亞熱帶的中山地帶,該地帶氣候冬暖夏涼,霧期長,濕度大,土壤為石灰巖、頁巖、砂巖發育而成的呈微酸性的黃壤或黃棕壤,這些都為銀杉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銀杉的價值

銀杉的分布現狀是森林發生、繁育、分化以及長期綿延演替的結果。因此,通過對銀杉消長變化的研究、分析,可以窺探其所在森林的演替規律,了解該地區植被的氣候屬性、植被起源、歷史變化以及植被的地理區域性質等,特別是裸子植物的連鎖變化;對于自然區劃、植被區劃和農林業區劃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7篇

2、中華鱘: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食,分布于長江、珠江、錢塘江和閩江。

3、儒艮: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以海藻、水草等水生植物為食,分布于北部灣的廣西沿海、廣東和臺灣南部沿海。

4、庫氏硨磲:生活于熱帶珊瑚礁淺海區,是高鹽度狹鹽性貝類。

5、達氏鱘:淡水定居性魚類,體長梭形,頭呈楔頭形。食物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6、白鱘:半溯河洄游性魚類。主要分布在長江干流的上下游。

7、新疆大頭魚,新疆塔里木盆地特有的大型底棲魚類,以魚類和水生昆蟲等為食。

8、中華白海豚:身體呈流線型,但較粗壯,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

9、黿:鱉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背盤寬圓,四肢形扁。捕食小魚、蝦和螺等小動物。

10、鸚鵡螺:稀有的頭足類,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主要以蟹類、貝類、海膽和底棲性魚類為食。

11、紅珊瑚:喜棲息在水流急、低溫的硬質海底,以觸手捕食微生物或有機碎屑。

12、黃島長吻蟲:身體柔軟而細長、呈蠕蟲狀,主要分布在山東省的膠州灣附近海域。

第8篇

大約7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海綿、水母等動物。大約5億年前,出現了三葉蟲、珊瑚蟲、頭足類動物。大約4億年前,文昌魚出現了。大約3.5億年前,鱟(hòu)問世了。大約3億年前,總鰭魚類產生了……人類才問世多久?充其量僅200多萬年??梢哉f,海洋生物是地球生命的開路先鋒。

在這些開路先鋒中,便有“威震一時”的元老級物種。奇怪的是,這些元老級物種至今還或多或少地生活在海洋中,如水母、鸚鵡螺、珊瑚、海星、鱟、文昌魚、矛尾魚等。數億年來,它們不改相貌,不改習性,我行我素。這些海洋中的“活化石”,對研究生命演化的有著重大意義。

現今的海蜇就是水母中的一類。它們的身體為包子形的一個圓盤,直徑約50厘米,下面長著許多長須。它們身體一張一縮,在海中飄游,遠遠看去,猶如一把把小傘不斷張合,有青藍色的,有紫紅色的……在我國,它們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海蜇有種特長,那就是當海洋風暴到來之前的幾小時或十幾個小時,它們會將身體緊縮成一團,由海面紛紛沉到海底,好像在提醒漁民:“快進港灣,暴風雨就要來了!”原來,在暴風雨區域內,風與海浪的摩擦會產生次聲波,次聲波的傳播速度比風速快得多,海蜇感受到后,會立即躲到海底。弄明白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后,漁民們也就把海蜇當做預測風暴來臨的參照物。海蜇體內有毒素,被它刺傷后,人會感到周身刺痛。但海蜇還是逃脫不了人類好吃的嘴。人們將捕到的海蜇用明礬和鹽水脫毒加工,制成佳肴,即常見的蜇皮、蜇頭。

鸚鵡螺,個兒較大,螺殼表面呈灰白色,間有很多橙色或褐色的波狀橫紋。鸚鵡螺殼內具有極美麗的珍珠光澤,有許多弧形隔板將殼的內腔分成一個個小室,肉體藏在末端的小室內。若把鸚鵡螺豎起來看,還真像一只小鸚鵡,末端尖尖,好似鸚鵡的嘴巴。人們常把鸚鵡螺螺殼當做工藝品。在我國臺灣海峽、南海,都有它們的身影。

珊瑚蟲,個體很小,直徑不到1厘米,形似小螞蟥。珊瑚蟲口小,咽道側扁,體腔內分成許多小室,雌雄異體。可誰也沒想到,那些珊瑚礁、珊瑚島,居然是它們的“杰作”。原來,珊瑚蟲的身體外層能分泌石灰質,形成“骨骼”(也叫小室)。前一代珊瑚蟲老死之后,后一代珊瑚蟲又在原基礎上繁衍發展起來。歲月悠悠,代代相傳,無數的珊瑚蟲所留下的“骨骼”,經石化作用,成為珊瑚礁。正因這一特點,在自然條件下,珊瑚礁會緩慢長大。珊瑚礁相連,最終成為珊瑚島。我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就屬于珊瑚島。

海洋中有一類像五角星的動物,就是海星。海星有紅色的、橙色的、黃白色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5個“角”,那是它們的腕足。海星沒有頭,但其中有1個“角”起到頭的作用,行動由它指導。若把這個“角”切除,海星豈不沒有頭了么?無妨,其他4個“角”中會有1個“角”頂替上來,行使指揮功能。海星主要以貝類為食,當它們抓獲1只貝時,就將自己的胃從口里翻出,包住獵物進行消化。貝肉被消化完畢后,海星吐出貝的空殼,接著胃又縮入體內。

與海星同宗的兄弟是海參,我國沿海所產的海參有60余種。它們像一條條碩大的肉蟲,遇到敵害無法脫身時,會急劇收縮身體,將內臟從擠出,送給敵害吃,然后逃命。沒有內臟怎么活下去?沒事,過不了多久時間,海參體內又會長出新的內臟,照樣生活。有人做過實驗,將1條海參攔腰截斷,沒過多久,它竟能變為兩條有頭有尾的新海參。海參體內含有自溶酶(另含酸性黏多糖、硫酸軟骨素等),漁民們捉到新鮮的海參,都會及時加工,煮熟,拌入草木灰,曬制成干品,否則,新鮮海參在自溶酶的作用下,很快會變成一堆黏稠的液體。現在,人們針對海參的這些特點,開始進行醫藥研究,想弄清楚它們體內所含的化學物質,是否對人體細胞的再生,對溶解血栓有相應的效果。

鱟,有一個圓盤狀的硬殼,拖著一根長長的劍狀尾巴,頭胸部最前端有兩只單眼、兩側各有1只復眼。雌鱟體大,雄鱟體小,常常是雌鱟背著雄鱟,共同生活。在我國浙江沿海常能見到鱟。由于體內肉很少,有人就拿它們的殼做水瓢。有的國家大量捕捉它們,把它們作為肥料,這實在是大材小用了。一般的動物的血是紅色的,昆蟲的血是無色的,可鱟的血是藍色的,這是因為它們血液中沒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而含銅元素比較多。鱟血抗細菌的能力極差,一遇細菌,馬上會變色分解、“全線崩潰”。人們利用這一特點,將鱟血作為試劑,能快速檢測出樣品中有無細菌。

文昌魚是魚類的老祖宗。人們原以為它們早已絕滅了,可到1923年人們發現它們依然生活在這個世界。因它們多產于福建廈門文昌閣附近的海域,于是被命名為文昌魚。文昌魚的模樣太“原生態”,實在不像魚,細長的一條,長不過三四厘米,全身粉紅透明,沒有鱗。平常,文昌魚半截身子插入泥沙里,半截身子露在海水中,吃點自來食――小型的浮游生物。

第9篇

揚子鱷又叫中華鱷、土龍、豬婆龍.分布在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處.

兩億年前的中生代地球是爬行動物的天下.由于環境變化,恐龍等爬行動物滅絕了,而揚子鱷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的身上,至今可以找到恐龍等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它為“活化石”.現在,人們常常以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揚子鱷對生物進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揚子鱷體長約2米,像條大蜥蜴.嘴長,頭扁,外鼻孔位于嘴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 ,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向后灰黃相間.尾側扁.出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縱橫.

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 ,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具有冬眠習性.

198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揚子鱷國家自然保護區定期對野生資源進行普查,依法保護揚子鱷.目前野生揚子鱷的數量仍在不斷減少,已從原來的200多條減到100多條.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當很好的保護揚子鱷這類珍惜動物,讓揚子鱷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茁壯成長!

第10篇

1818年,探索北極的約翰?羅斯爵士從1800米深處的海中取回部分海底沉積物,從中發現了蠕蟲。上面的傳說才開始受到質疑。1955年前后,在中南美洲的太平洋外海,發生了多起大型抹香鯨被處在近千米深的海底電纜纏死的事件。由于那時的海底電纜只是松松地布置在海底。人們據此猜測,抹香鯨一定是在緊貼海底搜尋獵物時意外遭遇不幸。

奇怪:的是,這些死去的抹香鯨身上大都帶有條狀傷痕,條狀傷痕上又分布著多個圓形傷疤。這些奇異的圖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來人們才恍然大悟:那些條狀和圓形傷疤恰恰和大王烏賊的觸手及吸盤吻合。它們想必是抹香鯨惡戰大王烏賊時的傷痕。抹香鯨的體重可達70噸,大王烏賊連同觸手總長可達15米以上。兩者死纏惡斗之慘狀由此可見一斑。人們因此才確切知道,深海里同樣有大量的動物生生不息。

不過迄今為止,目睹過深海真容的幸運兒實在是少之又少。曾下潛到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只有瑞士的皮卡德教授等二人。

因此,詭秘的深海之于人類,仍然是一團迷霧。

漆黑的永夜

自從地球上出現海洋,深海便處于黑暗、高壓和低溫之中,亙古不變。

與被陽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處沒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遠的冰冷和漆黑。究其原因,是因為太陽輻射的電磁波很快被上層海水所吸收。可見光的波長范圍在390-770納米之間。其中波長為622-770納米的紅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處就被完全吸收。然后是597-622納米的橙色光、577-597納米的黃色光和492-577納米的綠色光陸續消失。到了水深300米處,只剩下455-492納米的藍靛色光和390-455納米的紫色光還依稀存在。繼續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米處,紫色光也徹底消失。再往下就只有永遠的黑暗了。

沒有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陽的熱量供給。與此同時,北冰洋和南極周圍冷冰冰的海水卻源源不斷地沉入深海。雖然墨西哥灣暖流流過深海,許多海底火山口和熱泉也會帶來不少溫暖,但對于約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這些熱量實在是杯水車薪。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溫只有0-1℃。

至于海底的壓力,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0.96個大氣壓。馬里亞納海溝深1.1萬米,該處的壓力接近1100個大氣壓,也就是說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壓力超過1噸。即使在水深3000米處,壓力也已經達到288千克/平方厘米。換句話說,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體或生物,都必須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不過能攬瓷器活兒的,必有金剛鉆。深海生物之所以能夠悠然自得來去自由,一是因為其表皮或體膜滲透性良好、體內組織充滿了水分,使體內外的壓力平衡;二是因為其肌肉和纖維組織柔韌而富有彈性,抵消了強大的壓力。巨大的壓力可以把剛性的金屬破壞,卻不能把橡膠板壓碎,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依靠魚鰾在水中浮沉的魚類如果急速上升,會導致組織膨脹破裂乃至死亡。潛水員在水中如果上升過快則會得潛水病甚至氮中毒,所以他們必須進高壓艙緩慢減壓。然而同是溫血哺乳動物的鯨卻為何可以急速升潛自如?至今無人能對此給出合理解釋。

生命的搖籃

如此冰冷、高壓、漆黑的深海,卻極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搖籃。

關于生命的起源,20世紀20年代有人提出過一種假說。該假說認為,原始海洋里存在著由有機分子構成的“原始湯”,生命就起源于這種“原始湯”。然而,此類有機分子如何誕生?生命又如何從“原始湯”里飄然而出?無人能說清。

后來,科學家們認識到:氨基酸是構成有機體的最主要成分,氮又是氨的最基本成分;因此,氮怎樣轉變成氨,就成為生命起源中最重要的一環。

1979年,美國科學家比肖夫博士在太平洋2500米深接近海底處,首先發現了海底熱泉。這些位于海底深處的噴泉,噴出來的熱水有白、黑、黃等顏色。噴泉熱氣騰騰,煙霧繚繞,煙囪林立。煙囪周圍生存著許多奇異的生物。熱泉附近各種礦物質極其豐富,有的熱泉水溫竟達400℃左右。2500米深處的海水壓力為240兆帕。

1998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科學家黑普通過實驗發現,在高溫和高壓下,利用金屬礦物質作為催化劑,氮分子可以與氫發生還原反應、生成由1個氮原子和3個氫原子組成的具有活性的氨分子。更妙的是:反應條件為300-800℃的溫度、100-400兆帕的壓力,這也正是海底熱泉的典型環境。也就是說,氮分子向氨分子轉換的一環,很可能就發生在溶解了大量礦物質的海底熱泉周圍。

該實驗為海底熱泉生命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動搖甚至徹底顛覆了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蕾切爾?卡森在《海洋傳》里的斷言:“深海非但不是生命的起源地,而且極可能近代才有生物移居進來。生命在淺海、海濱甚至河流沼澤繁衍之時,地球上仍有兩大生命的禁地:一個是大陸,另一個就是深海。”

2007年,中國和美國地質學家從河北的硫化物礦石中,找到了一些14.3億年前的深海微生物化石。借助于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發現已經成為化石的球狀和絲狀細菌。這些古老細菌極端嗜熱,繁衍于海底黑煙囪周圍的高溫、高壓礦液中。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生命起源于海底。

史前生物留守處

鑒于深海的神秘與亙古不變,許多科學家認為,多種史前生物可能就潛伏于此。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腔棘魚的發現最有說服力。1938年圣誕節前夕,南非羅茲大學的解剖學助教拉蒂邁小姐在漁民的筐里發現了一條極為奇特的藍魚。該魚身長1.5米,頭部巨大,鱗上有棘狀突起,所有的鰭都長在四肢般的附肢上。屬于腔棘魚目矛尾魚科的唯一種。有人認為,它正是陸上四足脊椎動物起源于魚形脊椎動物的活化石。

腔棘魚是個十分古老的魚種,生活在大約3.5億年前。早在白堊紀前期就從地球上消失了。人類此前只發現過它們的化石。拉蒂邁首次發現活體腔棘魚之后,直到1952年,人們才捕獲到第二條腔棘魚。1982年,科摩羅政府贈送給我國一尾腔棘魚浸制標本作為珍貴的禮物。

皺鰓鯊的發現則是又一例證。它是1-4億年前的遠古物種,人們以前僅在意大利的上新世和小安地列斯群島的第三紀地層中發掘過其化石。想不到它依然生活在當今的深海。皺鰓鯊的樣子很像4億年前的古鯊――枝齒鯊。其體形似鰻,眼睛無瞬膜,三叉棘狀牙齒、較小的背鰭、圓嘴、6對鰓孔。與現代鯊魚有明顯區別。目前捕獲皺鰓鯊的海域包括挪威、日本和美國外海,可見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都有分布。但皺鰓鯊數量極少,全世界至今捕獲的總

量不到60條。

侏羅蝦是生活于侏羅紀時的一種蝦。這種長著10條腿、狀似龍蝦的史前蝦被認為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不過在1975年和2005年,科學家在海底兩次發現了這種活蝦,令人驚異。

1976年,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羅納博士和同事們在海底拍照,偶然發現了一種具有許多類似蜂巢的六角形小孔的活物。兩年后,科學家將其命名為“不明無脊椎動物”。后來,借助于“亞特蘭蒂斯號”科考船上的深海潛艇,羅納拍到了上千張照片,證實了這種活化石的存在。它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盡管我們還木知其為何方神圣。

實際上,科學界對深海的期待遠不止于此。大家早已做好迎接更多發現的心理準備。如果某一天,有人從深海捕捉到了一條蛇頸龍或者巨齒鯊,無人會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可能會說:哇噻!原來如此!

生物進化博物館

由于黑暗、高壓、低溫與亙古穩定的獨特環境,深海海相地層沉積物中必然保留了從最低級到最頂級最完整、豐度最高的生物化石。甚至可以說,地球上所有“到此一游”過抑或曾經生活過的水生甚至部分陸生生物,都可能在深海中留有化石或蛛絲馬跡,至少留有基因化石。深海堪稱是一座巨大的生物進化博物館。

不過,鑒于地球的滄桑巨變,有些深海地殼上升成了陸地;有些陸地凹陷成了深海;有些則反復上升、凹陷了多次。當然,不少海盆亙古至今依然是深海。

深海上升為陸地,會把沉積在海底的各種化石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為發掘提供了方便。前述14.3億年前深海微生物化石的發現就得益于海陸變遷。2002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在墨西哥挖掘出的完整“海洋霸主”化石,也得益于此?!昂Q蟀灾鳌斌w長20米左右、體重超過50噸,僅頭蓋骨就有小轎車大小。它們生活于侏羅紀時代,以古鯊和魚龍為食,是迄今地球上最龐大的食肉動物。

我國1984年發現的距今5.3億年的澄江泥巖化石群、2007年發現的距今2.4億年的羅平層巖化石群以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化石群等,就都是海陸變遷后、大自然呈現給人類的海洋生態群落化石寶庫。澄江泥巖中的藻類、海葵、櫛水母、體長1米的奇蝦、舌形貝、軟舌螺等各種動物化石門類齊全、形態原始、個體完整。羅平層巖中的植物、菊石、真顎魚、弓鰭魚、龍魚、魚龍等化石生物鏈完整、保存精美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第11篇

關鍵詞:動態保存 靜態保存 長久保存

檔案長久保存的實質是檔案信息的長久保存。檔案介質作為檔案信息的載體,其保存時間終究有限。如果人們希望檔案信息不隨檔案介質的自然損毀而消失,希望檔案發揮作用的時間更長久,就需要找到更能有效延長檔案信息保存時間的方法。

一、以不同的視角看信息保存

信息是廣泛存在的。相對于人的認識活動而言,信息是對象之間相互區別的、復雜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由氫和氧構成的水是最常見的物質。水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狀態表現出不同信息。雨露滋潤傳遞出水為生命之源的信息,洪水猛獸傳遞出水的可怕信息。記錄人類活動的檔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信息。

物質對象是信息的載體,信息依賴物質對象而存在。存在時間越長的物質對象,其信息保存時間也越長。例如地球形成已經有45億年左右的時間。已知構成地球的最古老巖石存在了近40億年,其中保存了地球形成演化的信息。質地堅固的載體有助于信息的長久保存。但是堅固的巖石也可以被風化水蝕,使其保存時間大大縮短,并且一旦被破壞就難以再生復原。那么質地相對柔弱的載體能否長久保存信息呢?這是自然進化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檔案長久保存面臨的其實是類似的問題。

自然的令人敬畏之處就在于它不僅提出問題,也在解決問題。在上世紀60年代誕生的仿生學看來,人類今天面臨的種種技術難題,有許多是生物曾經面臨并且已經解決的生存問題。例如人類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羨慕鳥類的飛行,因為飛行可以極大地擴展生存空間。但是當人類發明了能夠飛得更高、更快、更遠的飛機之后,對鳥類的飛行就不屑一顧了。然而仿生學研究發現,鳥類飛行時的能量轉換效率遠比人類的飛行器要高。這使得人類重新對鳥類的飛行刮目相看。原來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自然對問題的解決總有更高明之處!面對自然、向生物進化尋找答案,這是仿生學對檔案面臨的長久保存問題的啟示。

相對于堅固的巖石,質地柔弱的生物對信息長久保存做得又如何呢?有些生物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由于適應了生存環境,它們在漫長的年代中變化很少。例如鱷魚已經存在了約2.3億年,其間幾乎沒有發生多少變化。生活在海中的鸚鵡螺甚至在近5億年間沒有發生變化。這些活化石今天的形態和習性與數億年前的幾乎相同。這意味著它們攜帶的信息保存延續了數億年??蛇@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現代生物遺傳學的分支基因學說告訴我們,是一種特殊的物質使然,這就是遺傳基因。遺傳基因通過“代代相傳”來長久保存信息,而不是依靠某種質地堅固的載體。質地堅固的載體能夠長久保存信息離不開環境的穩定少動,因此這種保存方式可以被稱為“靜態保存”。而與之相對的是以“代代相傳”為特征的保存方式,我們可稱之為“動態保存”。

二、信息動態保存與其特點

用圖形能夠直觀地表示信息動態保存。可以看到圖中處在橫豎軸上的是一組隨時間推移而延續的波浪形曲線。其中每條曲線表示一個攜帶遺傳信息的生物個體的生命周期。一組曲線則表示一個代代相傳的生命傳承。通過圖形可以看到,當一個生物載體的活力將要減退時,它已經將遺傳信息傳遞給新一代更具活力的載體。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看來起伏很大的個體生命曲線的波峰頂部,可以模擬出一條跨越數代、接直的長曲線。為了讓這條長曲線更容易理解,圖中在它原來的位置稍稍抬高并且以虛線表示。由每一個體的最佳狀態接力組成的長曲線不僅模擬了生命的傳承,更模擬了承載信息的保存狀態。長曲線在豎軸上的位置表示信息保存狀態良好,而在橫軸上只有小幅度的波動,這意味著信息得到相當穩定的長久保存。如果考慮到在自然狀態下有無數條峰谷并行或交錯的生命傳承,那么對一個物種模擬出的曲線就愈加平直,其信息保存狀態就更為穩定。動態保存可以大大超越載體質地的保存局限。這是靜態保存不可比擬的。從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到高等生物乃至人類,無不以動態保存的方式延續著各自的遺傳信息。

下面將以有限的篇幅描述信息動態保存的一些重要特點。

動態保存的必要條件是信息可以與其載體分離。如果二者不能分離,再堅固的載體也難免在極端災難性事件中被損毀,結果導致承載信息的消失。既然信息可以與其載體分離,載體本身的堅固與否就不再重要。在進化過程中,自然終于選擇了柔弱的物質作為信息長久保存的另一種載體。信息與載體的關系從此不再唯一。在自然狀態下能夠代代相傳的柔弱物質可能只有生命物質。生物的柔弱質地導致個體壽命的短促,例如蜉蝣的成熟期壽命僅有數小時。但是,選擇柔弱反而換來了生機與活力。這為生物帶來可以逃避災變的優勢。億萬年來歷經災難依然生機盎然、豐富多樣的生物世界,已經證明信息與其載體分離的必要。

動態保存的關鍵機制是遺傳信息的復制。遺傳信息精確決定著生物個體生老病死的過程和生物的各種性狀?;蚴羌毎藘菵NA大分子中攜帶遺傳信息的功能片段。將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是基因的基本功能。每個基因中有4種堿基的不同成對組合,以此保存不同的遺傳信息。它們排列成雙螺旋長鏈,并且盤繞緊縮。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基因復制開始于堿基長鏈從盤繞狀態的展開,隨后長鏈像拉鎖一樣拆開,兩個半邊的堿基長鏈依據互補配對原則分別復制出自己的另一邊。生物的柔弱質地為復制帶來便利。復制出的兩對完整堿基長鏈再各自盤繞緊縮為兩個基因,完成基因復制。結果是遺傳信息被復制到新的將更具活力的載體。那些活化石表明歷經億萬年、難以計次的基因復制完整可靠。

動態保存的顯著特點是趨于長久。時間本來就是存在的基本屬性。在生存競爭中,基因能夠得到長久保存的物種具有無可置疑的優勢。因此每個物種的基因都自然趨向于長久保存,就像它們有一個共同目的。以至于有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才是不朽的,生物個體不過是它的一件件外套;基因通過不斷更換外套,實現保存自己的目的。其實,通過不斷變化實現長久保存才是自然的真正高明之處。基因中的堿基構成不斷更新也表明,它并不需要什么恒久不變。但是,無數基因長久保存的共同趨勢在人腦中的反映形成所謂目的性。而目的性恰恰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屬性。有意識的強化目的性,對人類活動信息的長久保存將大有裨益。

動態保存的重要組成是需要付出代價。原因一方面在于動態保存的載體質地原本就柔弱,另一方面動態保存是由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的各種生物來實現的。這使許多生物個體面臨覆滅的可能,而不能走完正常的生命全程。前面圖形中的尖峰曲線就表示了這種情況。生物應對險惡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復制。例如一條翻車魚一次產卵的數量可以達到驚人的3億個,其中只有極少數能夠長大到繁殖下一代。遺傳信息動態保存的不惜一切代價,由此可見一斑。所幸隨著物種進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在相對降低。但無論如何,不付出代價,遺傳信息就不能長久保存,令人驚艷的生物世界就不能持久繁榮。同樣也很難設想,不付出代價就能長久保存人類活動的信息。

三、人類活動中類似動態保存的蹤跡

動態保存的概念是以生物實例為基礎提出的。那么在人類活動中能否找到動態保存的些許蹤跡呢?

人類活動中確有某些現象與動態保存存在不謀而合之處。例如信息技術發展了使用多塊磁盤存儲信息的陣列技術。當陣列中一塊硬盤出現故障時,通過人工更換故障盤,可以保證存儲信息的完整可靠。這類似于遺傳信息從一個生物個體轉移到另一個體。但是二者之間至少存在三大差異:陣列技術的復制只是局部復制,并非整體復制;另外陣列技術更看重信息存儲的可靠性,而不是要長久保存信息;由于磁盤更新不是系統的內在機制,它需要外部人工干預才能實現,結果降低了系統設計預期的可靠性。雖然陣列存儲與動態保存之間遠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二者的某種相似性還是值得關注。

在收藏中,古舊字畫由于存世年代久遠,往往出現紙張以至畫面缺損。這時不僅要補上缺失的紙,甚至還要重繪缺失的那部分字畫。這也類似基因復制,不過同樣只是局部復制。隨著時間推移,字畫的其他部分也將逐漸破損,局部復制積累而成全局復制。但是對真跡與否重于信息真偽的字畫收藏來說,越是完整復制越可能是一種災難。對于檔案信息長久保存來說,這兩個實例具有不同的借鑒意義。

四、結束語

第12篇

英才,是學習的殿堂,英才,是一片美麗的土地。它位于四川省綿陽小島春天花園城,學校全稱“綿陽中學英才學校”。 學校里有熱鬧非凡的操場,有高大的教學區,還有鳥語花香的前廣場以及溫馨舒適的公寓……

我一走進校園,就看見了美麗的前廣場,廣場兩邊種著十棵銀杏樹,它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種子可作干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接著,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棵既大又神奇的鴨腳術,它的葉子長得非常像兩只鴨腳,我想:它的腳掌伸得那么開,應該隨時準備著與敵人作戰的吧!別看它神奇,它還有一些用途,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它可供觀賞;根皮及葉可治感冒、流感及其它炎癥,浸酒服治跌打損傷??赐犋喣_木我又去看人人贊嘆的白玉蘭,白玉蘭屬于木蘭科,它的樹皮、葉和花可提制浸膏;花蕾入藥可治頭痛、鼻竇炎等,并有降壓功效?;ê瑩]發油及少量生物堿。如果一到春天,我們公寓那里的白玉蘭會開一些非常漂亮的花……

除了有鳥語花香的前廣場,還有高大的教學樓。早上一走進教學區,你一定會被朗朗的讀書聲給吸引住,下課了同學們的歡笑聲就像唱歌一樣婉轉悠揚。教學區里還有設備齊全的信息室,閱讀的天堂---——閱覽室……

英才學校還有富有文化底蘊的八德廊,五顏六色的食堂……在這樣好的環境里學習,我把英才當做了一艘船,相信它一定能載著我的理想遠航。英才我為你驕傲、自豪,我永遠愛你——英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峨县| 龙州县| 栾城县| 万山特区| 娄底市| 资讯 | 屏边| 禄丰县| 汉沽区| 喀喇沁旗| 三河市| 奉贤区| 咸丰县| 邻水| 石屏县| 长阳| 富川| 霸州市| 长白| 四川省| 剑阁县| 大姚县| 丹棱县| 缙云县| 大连市| 霍林郭勒市| 开平市| 西林县| 聊城市| 武夷山市| 德兴市| 泗洪县| 葫芦岛市| 闸北区| 怀来县| 吴堡县| 保靖县| 靖州| 进贤县| 雅江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