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5: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細胞免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 自1981年Siegel提出細胞免疫系統的新概念以來[1],紅細胞免疫在運動醫學與運動人體科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紅細胞不僅作為人體血液中重要的組成成分,在人體免疫系統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對紅細胞免疫功能、測定方式進行說明的同時,也對近年來運動對紅細胞免疫的影響做進一步的概括。
關鍵詞 運動 紅細胞 免疫研究
一、紅細胞的免疫功能
國內外對紅細胞的免疫功能做了大量研究,現在已經趨于成熟。紅細胞重要的免疫功能與自身免疫物質是分不開的。紅細胞主要的免疫物質有:補體受體CR1、淋巴細胞功能抗原-3、人類補體膜輔助因子蛋白、過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降介加速因子、I因子、紅細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紅細胞免疫粘附促進因子。其免疫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粘附、清除免疫復合物
紅細胞免疫功能重要的物質基礎是補體受體CR1,即紅細胞C3b|C4b受體[2]。正常紅細胞表面 CR1 能夠黏附抗原—抗體—補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以及抗原補體復合物。CR1是單鏈糖蛋白,在紅細胞膜上成簇存在,它可以與循環免疫復合物(CIC)中的C3b可逆結合,這種結合受CR1濃度的影響。結合免疫復合物以后的紅細胞(RBC-IC)隨血液到達肝、脾后,肝、脾中的巨噬細胞的CR1濃度比紅細胞的高,可將IC從低濃度CR1的紅細胞上奪取過來,進行吞噬。紅細胞與IC分離后重新進入血液。此外,CR1通過免疫復合物抗體的Fc段與吞噬細胞的Fc段受體結合,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3]。因此,CR1的橋梁作用使紅細胞在粘附、清除免疫復合物時起重要作用。
(二)發揮自身免疫效應
紅細胞膜上的CR1與C3b結合后,自身釋放某些酶(比如過氧化物酶和氧化酶)殺傷紅細胞表面的微生物。
(三)參與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調節
紅細胞上的免疫物質通過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參與調控。紅細胞不僅對抗原呈遞、加工,還可產生NK細胞增強因子,增強NK細胞的毒效應,在抗感染、抗腫瘤及保護機體重要蛋白質和DNA免遭氧化損傷中其重要作用[4]。紅細胞促進T淋巴細胞產生IL-2受體,增強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此外,紅細胞促進B 細胞增殖和免疫球蛋白Ig的合成,這種作用是同LFA-3與T細胞的CD3分子相互作用,T 細胞的CD3分子增強B細胞應答。
(四)參與自身細胞因子產生的調控
體外實驗表明,紅細胞可促進自身單個核細胞產生IL-2、IL-3,集落刺激因子,IL-6,IL-8a,腫瘤壞死因子,IL-1等細胞因子[5]。其主要機制是紅細胞膜表達的CD58分子,是單個核細胞表面CD2分子的天然配體,二者結合是紅細胞具有調控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紅細胞上存在大量IL-8受體(即Duffy血型抗原),該受體能將血中的IL-8等趨化因子迅速地從血漿中清除掉,IL-1、IL-6 和TNF等炎癥細胞因子的作用必須以IL-8因子為中介。因此,內環境中IL-8分子的濃度與炎癥發生的快慢及嚴重程度有重要關系。
三、紅細胞免疫測定的指標
(一)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實驗
紅細胞C3b花環率主要測定紅細胞C3b受體(即CR1)的活性,根據其活性變化反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況。CR1在紅細胞發揮粘附清除功能時發揮重要作用。因此CR1的活性的高低是反映紅細胞免疫能力強弱的一個敏感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標。C3b一方面共價結合與抗原或免疫復合物,另一方面有作為配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CR1相結合,觸發免疫細胞對異物及抗原的黏附和清除[6]。紅細胞 C3b受體花環率主要測定其活性,根據其活性的變化反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況。
(二)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
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主要測定紅細胞黏附免疫復合物的能力,并間接反映出循環免疫復合物的水平變化。免疫復合物可以激活補體,產生的C3b轉脂反應后可以嵌入到免疫復合物網絡結構中形成紅細胞免疫復合物,并被紅細胞CR1識別、粘附。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占據CR1的位點,所以紅細胞免疫復合物實驗結果反映的是免疫復合物通過CR1-C3b聯結結合于紅細胞上的情況。形成的免疫復合物越多紅細胞的免疫能力越低。
四、不同強度運動對紅細胞免疫的影響
(一)長時間大強度運動與紅細胞免疫
長時間大強度運動使紅細胞免疫力下降。裴新貞等[7]得出的結論: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后,SD大鼠的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可能的原因是長時間劇烈運動時,機體處于高氧狀態,氧自由基過多,使紅細胞結構受損,紅細胞流變性發生變化。大強度的運動使血液中β-內啡肽增多,而紅細胞上有β-內啡肽受體即阿片肽。實驗證明,β-內啡肽對紅細胞粘附作用有正負調節作用,β-內啡肽與阿片肽結合而改變CR1構象,從而調節CR1粘附作用。
(二)適中強度運動與紅細胞免疫
張利朝等人指出紅細胞免疫能力與紅細胞數量有一定的關系[8];田石榴[9]等通過實驗研究也得出適當的運動量會提高紅細胞的免疫指數。前人的報告結論是一致的,這些對運動訓練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三)力竭運動與紅細胞免疫功能
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長時間劇烈至力竭運動后引發繼發性的免疫功能下降從而造成SD大鼠繼發性紅細胞免疫功能下降,且長時間未能恢復至安靜時水平,處于免疫抑制狀態[10]。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長時間劇烈運動會損害機體免疫能力,表現為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從而使運動員的健康水平和運動能力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國內、外對運動與紅細胞免疫功能研究還有待深入進行研究,了解運動中紅細胞的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其恢復特點,對科學地指導大眾健身運動、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Siegel I,Lin TL,Gieicher.The red cell immune s ystem.Lancet.1981.2(8246):556.
[2] 婁世鋒,黃宗干.紅細胞CR1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J ].國外醫學臨床生化與檢測學分冊.1990.11(5):527.
[3] 王淑英,汪德清.紅細胞膜上CR1分子的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2):143.
[4] 姜振,周忠.運動與紅細胞免疫[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6):24.
[5] 王海濱,郭峰.紅細胞參與自身細胞因子調控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9.(5):2632266.
[6] 施鵬,許冬明,黃美蓉.運動與紅細胞免疫[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3):7255.
[7] 裴新貞,陳文鶴,郭峰.口服氨基酸與大強度運動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1(6):337.
[8] 張利朝,張盈華,陳渝寧,等.健康人運動前后紅細胞免疫功能與細胞數的變化及關系[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1.17(2):187.
【關鍵詞】腫瘤;細胞免疫療法;分子生物學
機體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清除腫瘤細胞已被許多實驗明確證實。細胞免疫療法通過提取人體最有力攻破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對其進行誘導、擴增、激活,使其具有識別和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后再回輸到病人體內,通過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能力的方式來抑制或消除腫瘤的生物細胞免疫療法。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以免疫治療為主體的腫瘤生物治療已被公認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后的腫瘤治療的第四模式,其療效已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得到驗證。本文就細胞免疫療法在臨床多種癌癥治療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1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白血病
細胞免疫治療成為白血病治療中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Armstrong等曾將白血病的細胞免疫治療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輸注可在體內刺激抗白血病活性的細胞,即疫苗治療;二是輸注有內在抗白血病活性的免疫效應細胞,即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有學者用腫瘤特異抗原(TSA)/腫瘤相關抗原(TAA)的某些肽段致敏腫瘤患者緩解期自身T淋巴細胞,誘導產生特異性CTL,在體外可有效殺傷患者自身腫瘤細胞,而對正常造血細胞無毒作用。Sprent等報道了DC來源的exosomes能在體外直接誘導CD8+T細胞擴增,因此認為其在體外擴增抗原特異性CTL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應用價值。喬建輝等在國內首次報道DSI能促進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供者嵌合體的增加,有利于供者細胞植入,而且具有并發癥少,較好的GVL效應等優勢。最近一項針對半相合移植后復發患者的DSI臨床報道顯示,20例復發患者中有8例達到完全緩解,平均生存1118d,治療效果比較滿意。
2肺癌的細胞免疫療法
免疫治療是肺癌綜合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細胞免疫治療通過給機體輸注抗腫瘤免疫效應細胞的方法來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許多動物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IL一2/LAK細胞療法具有抑制瘤、殺傷瘤作用。近來,Ebina將BAK療法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該研究提示具有免疫活性的NSCLC患者更適合BAK療法。BAK細胞治療可糾正免疫功能低下,有利于延長NSCLC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TIL細胞治療結腸直腸癌、惡性黑色素瘤與腎細胞癌已顯示一定的臨床療效。近年來,CD3 AK細胞抗腫瘤作用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楊新靜等將CIK細胞用于肺癌的治療研究,研究發現經過體外制備的CIK細胞不僅增殖速度快,而且對肺癌細胞體內外均具有高效的殺傷活性。
3卵巢癌的免疫治療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有關卵巢癌免疫治療方面的研究較多。Bjorge等指出,因為卵巢癌在遠處轉移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于腹膜腔內,并且卵巢癌術后遺留微小病變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或至少處于低代謝率,所以卵巢癌非常適用于局部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治療。過繼細胞免疫治療,其優點是繞過了機體免疫系統對腫瘤抗原的免疫耐受效應。Lambeck等研究了在卵巢癌患者體內的p53特異性T細胞反應,表明卵巢癌患者體內存在一種弱的混合型輔T細胞,即p53特異性T細胞可以誘導p53特異Thl/CTL免疫,其研究結果支持了使用p53長肽作為瘤苗免疫策略的理論。卵巢癌的免疫治療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和部分臨床前期研究階段,需對腫瘤特異抗原、機體抗腫瘤免疫、腫瘤化療與免疫治療的時序等基礎和臨床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4EBV病毒特異性CTL治療鼻咽癌
鼻咽癌細胞表達HLA I類分子,抗原遞呈機制正常。鼻咽癌病人外周血中存在EBV特異性CTL,具備細胞免疫治療的基礎。Chua等報告EBV特異性多克隆CTL(5×107―3x108)治療4例晚期鼻咽癌病人,除外周血EBV拷貝數降低外,沒有觀察到腫瘤縮小。Straathof等報告6例復發性/難治性鼻咽癌病人接受EBV特異性多克隆CTL(2×107/m2-2×10S/m2)后,CR 2例,PR 2例,SD l例,PD 1例。5例病人的外周血EBV拷貝數在6周內明顯降低,另1例在治療前沒有檢測到EBV。EBV特異性多克隆CTL輸注沒有明顯毒副作用。生物治療技術的進步使鼻咽癌患者獲得更多治療機會,但是,鼻咽癌是地區性疾病。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程度有限,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來證實生物治療對鼻咽癌的有效性。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免疫學的發展,已能在體外培養出許多種類不同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抗腫瘤效應細胞,尤其是腫瘤抗原的鑒定和合成、四聚體檢測及分揀以及DC細胞的培養,使得能在體外成功地培養出大量的腫瘤特異性CTL細胞,真正開始了主動免疫和過繼性免疫相結合的腫瘤特異性免疫治療。細胞免疫治療將與傳統的腫瘤治療(手術,化、放療)和新的治療方法如基因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等相聯合,使其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細胞免疫治療; 過繼性免疫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087-02
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傳統的腫瘤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與放療,由于不能殺死全部腫瘤細胞,多數患者仍不能免于復發或轉移的發生 。作為現代腫瘤治療的第 4種模式,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細胞免疫治療是指向腫瘤患者輸注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免疫細胞, 通過直接殺傷腫瘤或激發機體免疫反應來殺傷腫瘤細胞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本文將對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中的部分細胞作一簡要介紹。
1 LAK細胞
Grimm 等首先證明使用 IL-2 能夠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產生 LAK 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這類細胞對人腫瘤細胞系具有殺傷功能。Rosenberg等首次應用 LAK細
胞/IL-2 聯合治療晚期轉移性腎癌和黑色素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約15-20%的腫瘤患者表現為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1]。LAK細胞抗腫瘤具有如下特點:前體細胞具有異質性,包括 NK細胞和 T 細胞;發揮殺傷活性不需要抗原的致敏,并無組織相容性抗原的限制;可以殺傷對 NK 細胞不敏感的腫瘤細胞,但對正常細胞無殺傷作用;殺傷作用需要細胞因子的激活,以IL-2的激活作用最強。LAK細胞是目前應用較廣、療效明確的腫瘤過繼性細胞治療方法。
2 CIK細胞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細胞)是由細胞因子在體外誘導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而獲得的一群異質細胞, CIK細胞兼具 T淋巴細胞強大的抗瘤活性和 NK 細胞的非 MHC 限制性殺瘤等優點,并且具有增殖速度快、殺瘤活性高、殺瘤譜廣及對正常骨髓造血前體細胞毒性小等特點。NKT 細胞和 CTL 細胞是 CIK 細胞中對
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的主要成分。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兩種細胞的作用機制及研究現狀。
2.1 NKT細胞:NKT細胞是同時具有 T細胞和NK細胞特點的淋巴細胞,與CD4+和 CD8+T細胞需要識別抗原肽不同,NKT細胞可以識別合成的糖脂抗原、α-神經酰胺和MHCⅠ類分子。活化后的 NKT細胞可以表現出對多種腫瘤NK樣的細胞毒活性,作用機制包括穿孔素/顆粒酶,Fas 配體,或腫瘤壞死因子(TNF)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RAIL)等細胞死亡誘導方式[2]。臨床研究表明,利用 NKT細胞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肺癌、頭頸部腫瘤等實體瘤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CTL 細胞:細胞毒性 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細胞)是機體抗腫瘤反應中最主要的效應細胞,由腫瘤特異性抗原激活并賦予其抗腫瘤的特異性。臨床試驗中,用外周血淋巴細胞來源的 CTL細胞用于治療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但CTL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需要腫瘤細胞表達其特異性的抗原,丟失特異性抗原的腫瘤細胞無法被 CTL細胞識別而繼續生長,表達特異性抗原的正常細胞可以被特異性的 CTL細胞殺傷,這就影響了 CTL細胞治療腫瘤的應用。
3 TIL 細胞
腫瘤浸潤 T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細胞)是一群存在于腫瘤間質中的異質性淋巴細胞, 在體內聚集到腫瘤部位的能力強于LAK和NK,僅殺傷其抗原特異性的腫瘤細胞,而對其他組織來源的腫瘤細胞無殺傷作用。但有研究表明,TIL細胞對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這可能與治療前患者的體內免疫狀態有關。如果使用 TIL細胞進行過繼轉輸治療前,使用化療藥物對患者進行預處理,可以增強 TIL 細胞的抗腫瘤反應[3]。體外分離、 擴增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技術問題嚴重影響臨床實驗的開展,僅有30%-40%的組織標本可以分離得到足夠的 T 細胞,并且整個實驗流程復雜、繁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需要大約6 周的時間才能夠實現 T細胞的回輸。
4 基因修飾的T 細胞
使用體外擴增的 LAK、CIK或 TIL細胞進行過繼轉輸用于腫瘤的治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抗腫瘤效果,但是由于體外分離和擴增技術的問題使 TIL 細胞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基因修飾的 T細胞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即將抗體對腫瘤抗原的高度親和性和T淋巴細胞的殺傷機制相結合,利用工程技術構建表達嵌合受體的逆轉錄病毒載體,體外轉染T細胞,然后過繼回輸到體內發揮抗腫瘤作用。使用 anti-MART-1 TCR 修飾的 T 細胞治療黑色素瘤患者,15 例受試者中有 2 例患者的 T 細胞僅在體外培養 6-9 天進行回輸,表現出較好的抗腫瘤反應。基因修飾T細胞過繼回輸可能存在一些安全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有研究者采用 TK 自殺基因在適當的時候對那些過量的 T 細胞進行自我毀滅。
5 結語
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關鍵問題在于尋找到安全有效的免疫效應細胞,如治療中使用的T 細胞應靶向多個腫瘤靶點、具有復合抗癌機制、能在體內長期存活,并建立高效快速的 T 細胞體外篩選擴增技術;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技術問題將會逐步解決,腫瘤免疫治療也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程民. 一種新的人NK細胞系的建立、特征及抗腫瘤效應研究[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CIK細胞,即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活性細胞,CIK增殖能力強,細胞毒作用強,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該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能力很強,如同“細胞導彈”,能精確“點射"腫瘤細胞,但不會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尤其對手術后或放化療后患者效果顯著,能消除殘留微小的轉移病灶,防止癌細胞擴散和復發,提高機體免疫力,因此,CIK細胞被認為是新一代的腫瘤過繼細胞免疫治療的首選方案。我科從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應用CIK細胞免疫治療107例惡性腫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治療中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107例,男64例,女43例,年齡34~81歲。其中肺癌39例,乳腺癌24例,肝癌12例,前列腺癌8例,胰腺癌6例,胃癌5例,腎癌4例,惡黑3例,其他惡性腫瘤6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在簽好知情同意書后,使用細胞分離機采集外周血中的單個核細胞,將采集到的單個核細胞加入含有多種細胞因子的培養液中培養約10天左右,此時其總數量擴增至(4.6~7.8)108個,再把擴增后細胞加入生理鹽水中分4天經靜脈回輸患者體內。
2 護理措施
2.1 采血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詳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CIK細胞免疫治療的方法、療效和注意事項,介紹成功病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1.2 評估 包括患者的病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血管的充盈情況,及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能力。
2.1.3 飲食 采血前2~3天勿食油膩飲食,給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飲食,采血前飲適量溫開水。
2.2 采血時護理 由醫生開出醫囑,經二人核對醫囑,認真查對床號、姓名、住院號,確認無誤后方可采血。嚴格無菌操作,選擇粗大彈性好的血管,保證采血通暢,避免速度過快,以防血管負壓太大,血流不暢,致采血量不足。采集過程中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有無頭暈、乏力、心慌不適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3 采血后護理 采血結束拔管后,立即按壓穿刺點,按壓時間10~15min。隨時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情況,告知患者合理飲食,生活規律,預防感冒,等待細胞回輸。
2.4 回輸時的護理 認真查對床號、姓名、住院號,嚴格無菌操作, 用一次性輸血器回輸,以過濾細胞碎片。輸注前充分搖勻,防止細胞凝集。回輸前30min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12.5~25mg,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為保證細胞的數量和質量,輸注前后均用0.9%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管路。輸注時間不宜過長,開始輸注時速度為20滴/分鐘,觀察10min后無不良反應,可將滴數調為60~80滴/分鐘,30min內輸完,以保證細胞的活性。加強巡視,觀察患者有無發熱、心慌、胸悶、皮疹、皮膚瘙癢等癥狀。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停止輸注,并及時處理。放療、化療期間不進行細胞回輸,防止放療、化療殺傷CIK細胞,影響療效。
2.5 回輸后護理 如果病人需要反復多次治療,必須告訴病人下次治療的時間,提前1d辦入院,做好治療前的各項檢查工作,如心電圖,抽血檢查血常規、肝功能,同時科室要做好床位安排工作,確保病人下一次治療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CIK細胞 免疫治療 惡性腫瘤
繼手術、放化療之后,細胞免疫治療腫瘤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輸注細胞的數量和質量是保證臨床療效的關鍵[1],因此,如何在體外培養出高增殖高活性的抗腫瘤效應細胞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2]。CIK細胞是一種免疫殺傷細胞,具有高增殖和高細胞毒性,能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現將本院應用CIK細胞治療85例腫瘤患者的近期療效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我院在2012年到2013年,對85例惡性腫瘤病人行CIK細胞回輸,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齡26歲到75歲,其中肝癌10例,胃癌19例,乳腺癌18例,肺癌31例,食道癌7例。
1.2試劑與儀器
淋巴細胞分離液:中國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RPMI1640培養基:美國wigma公司;IL-2:英國pepro tech公司;IFN-γ:英國pepro tech公司;CD3:美國 Ancell Corporation公司。低溫高速離心機:英國Beck man公司;HF212 UV CO2恒溫培養箱:上海力申科技有限公司;倒置相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
1.3實驗方法
采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懸浮于1640培養基培養,第一天加入IFN-γ(1000U/ml)20μl,置37℃,5%CO2培養箱中;24 小時后,加CD3 單抗( 100mg/mL)100μl,IL-2(500μ/mL)40μl;72 小時后,補加培養液和IL-2。培養第3天時進行細菌培養,培養結果陰性后,洗滌注入100mL生理鹽水回輸給患者。
2、結果
患者接受CIK細胞免疫過繼治療后,T細胞亞群百分數和絕對值均明顯提高,經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8、CD56與輸注前對比,70%患者有所提高,20%患者無改變,10%患者降低。絕大部分患者食欲得到改善,睡眠障礙減輕,疼痛得到緩解。
3、討論
我院自體CIK細胞回輸治療85例惡性腫瘤患者,絕大部分患者治療有效,患者回輸CIK細胞后感覺明顯好轉。通過流式細胞儀分析發現患者體內T細胞亞群百分數和絕對值提高者達70%,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命體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為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療手段。
CIK細胞在醫學上被稱為腫瘤的細胞導彈,它識別腫瘤的能力強,且不會殺傷人體的正常免疫細胞[3]。CIK細胞作為目前生物治療的新手段,其殺瘤活性強,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給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福音[4]。
參考文獻:
[1]李敏, 鄧海峰, 陸明洋, 等. CIK治療前后腫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變化研究.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1,6(15):1051-1053.
[2]田靜, 盧紅, 宿向東, 等. CIK細胞治療放化療后腫瘤患者的臨床觀察. 腫瘤預防與治療, 2009,3(23):269-271.
【摘要】 為了研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細胞免疫表型特征,應用四色流式細胞術對常規設門及二次設門策略選取的29例MDS患者的骨髓細胞懸液中,CD34+細胞進行免疫表型分析。結果表明: ①隨著MDS的進展(RA/RASRAEBRAEB-T),根據CD45/SSC圖中選取的原始細胞群中,CD34+細胞比例逐漸增高,分別為8.0%、46.4%、76.8%,各亞型之間差別有顯著意義(P
【關鍵詞】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Four-color 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ic Features of Blast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bstract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immunophenotypic features of blasts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Four-color flow cytometry using conventional and secondary gating strategies was used to immunophenotype blasts and the CD34 pos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s of 29 patients with MDS. The results showed: (1) with progression of MDS from RA/RAS,RAEB to RAEB-T,the proportion of CD34+ cell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8.0%,46.4% to 76.8% (P
Key wor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immunophenotype;four-color flow cytometry;CD34+ cell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組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以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細胞減少,骨髓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和高風險進展成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為特征。我們應用一組單克隆抗體、四色六參數流式細胞術和常規和/或二次設門策略提取原始細胞、CD34陽性(CD34+)細胞,對其進行了免疫表型分析,以期為臨床提供合理的診斷和治療依據。
材料和方法
病例選擇
29例MDS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齡20-71歲,其中RA/RAS 17例、RAEB 6例和RAEB-T 6例。MDS的診斷參照《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張之南,第2版)。
材料
單克隆抗體包括HLA-DR-FITC、CD15-FITC、CD2-FITC、CD10-FITC、CD20-FITC、CD33-PE、CD13-PE、CD7-PE、CD19-PE、CD117-PE、CD34-ECD和CD45-PY5等及其相應的標記熒光素的同型對照,所有單克隆抗體均為法國Immunotech公司產品。流式細胞儀為Beckman-Coulter公司的Epics XL 型,采用Expo32-ADC分析軟件。
骨髓原始細胞的表達
對29例MDS患者同時進行了形態學及免疫分型檢測,其中26例(89.7%)形態學診斷為MDS,此26例骨髓原始細胞在形態學上和流式細胞術上所占百分比見表1,兩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余3例(10.3%)形態學無法診斷的患者免疫分型均提示為RA/RAS。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analysis of flow cytometry and morphology in 26 cases(略)
流式細胞術檢測
新鮮抽取的肝素抗凝骨髓(6小時內),調整細胞數至(0.5-1)×106/ml,分6管標記抗體后,行流式細胞術分析測定。6管抗體組合分別為CD15/CD33/CD34/CD45、HLA-DR/CD13/CD34/CD45、CD2/CD7/CD34/CD45、CD10/CD19/CD34/CD45、CD20/CD117/CD34/CD45及陰性對照管IgG1-FITC/IgG1-PE/IgG1-ECD/CD45-PC5。
常規的分析方法
在CD45 vs SSC散點圖上,至少分析10 000個細胞,取常規原始細胞的位置設A門后對A門細胞行不同抗原表達的分析(圖1)。
二次設門分析方法
T門為在CD34直方圖上對A門原始細胞上行二次設門取得的CD34+原始細胞群,對T門細胞行不同抗原表達的分析(圖2)。
結果判定
抗原表達結果為各標本管抗原表達率減去陰性對照管自發熒光表達率。CD34>5%,髓系、淋系抗原>20%為陽性。
統計學處理t檢驗。
結 果
免疫表型表達
29例MDS各種抗原表達結果見表2和表3。表2顯示常規方法直接對原始細胞設門后的表達結果,表3顯示二次設門后各種抗原在CD34+原始細胞上的表達結果。
CD34在原始細胞中的表達
隨著RA/RASRAEBRAEB-T的進展,CD34+細胞比例逐漸增高,分別為8.0%、46.4%和76.8%,各亞型之間差別有顯著意義(P
兩種分析方法抗原表達
檢測結果顯示,兩種分析方法均異常表達HLA-DR及髓系抗原,不表達淋系相關抗原。常規獲取的原始細胞隨著RA/RASRAEBRAEB-T的進展,HLA-DR、CD13、CD33和CD117表達逐漸增高,CD15表達逐漸減低,差別均有顯著意義(P
討論
MDS具有高度的異質性,病變過程涉及多個基因及經歷多個復雜階段。根據最新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型標準,已將其列為髓系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一種[1]。為了更好地和國外相關文獻進行對比,客觀反映MDS的生物學特征與臨床的相關性,我們沿用了FAB的分型標準,將MDS分為RA/RAS 、RAEB 和RAEB-T。結果顯示,雖然原始細胞在形態學所占百分比略高于流式細胞分析結果,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考慮為流式檢測中溶血及少量細胞碎片所致,CD34在流式細胞術檢測中的表達與文獻一致[2-5],早期干/祖細胞抗原CD34的異常表達與MDS的進展有關,29例MDS隨著RA/RASRAEBRAEBT的進展,CD34+細胞比例進行性增高,分別為8.0%、46.4%、76.8%,證明了在早期MDS階段,惡性克隆性CD34+原始細胞已經存在,MDS的進展過程就是惡性克隆呈現優勢性生長擴增的過程。
MDS原始細胞特征性地表達CD34+ HLA-DR+CD13+CD33+[4]。文獻所分析的原始細胞均常規選取低SSC且CD45弱表達的原始細胞區域[2,4-6],但實際這一部位包含了正常及異常原始細胞,所得結果缺乏標準性。我們利用的CD34+細胞在正常骨髓中0.05)。我們認為,隨著MDS由低危向高危的進展,正常的原始細胞隨著異常的原始細胞數逐漸增高,比例將呈相對的減少,尤其在RA/RAS中,異常原始細胞比例低,難以形成獨立的細胞群體,按常規分析的結果很難反映MDS的異質性和惡性克隆的真正表型特征。
許多學者[2,4-6]采用常規的分析方法后,得出部分抗原表達隨著CD34的增高出現相應異常變化這一結論(HLA-DR、CD13、CD33和CD117表達逐漸增高,而CD15表達則逐漸降低),由此認為與病情進展和預后有關,而經過二次設門所分析的結果表明,抗原表達的異常并沒有隨MDS的進展而發生明顯變化(P>0.05),即單純憑借抗原表達不能對病情預后和治療效果的預示提供幫助。我們認為,CD34的增高雖與MDS的進展有關,但這只是反映優勢惡性克隆數量上的增加,而不能真正觸及疾病的進展本質。
雖然細胞形態學和細胞遺傳學一直是診斷MDS的金標準,但在實際細胞分類工作中會由于病態造血類型多且缺乏公認的量化標準以致易于忽略,而文獻報道異常染色體核型的檢出率也僅為40%-70%[8]。在我們檢測的29例病例中有3例(10.3%)形態學無法診斷,22例(75.9%)細胞遺傳學無法提示。而流式細胞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檢測到>10-4的早期惡性克隆,從而更廣泛地捕獲異常細胞,尤其對全血細胞減少及骨髓纖維化的樣本,流式細胞術較細胞形態學更能顯示其獨特的優勢。
Maynadie等[5]分析了207例MDS患者和68例正常對照骨髓樣品中原始細胞的免疫表型,結果MDS原始細胞高表達CD34及 CD36,而正常對照原始細胞低或不表達CD34及CD36,他們認為MDS中CD34的異常表達代表原始細胞的不成熟性和異質性。我們同意Kristensen等[9]觀點,在臨床高度懷疑但形態學和遺傳學不能診斷時,免疫表型將作為MDS(特別是RA)的重要診斷指標,因此當骨髓CD34+細胞≥1.5%,免疫表型檢測結果對MDS的診斷更具意義。
參考文獻
1Harris NL,Jaffe ES,Diebold J,et al.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neoplastic diseases of the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port of the Cli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Airlie House,Virginia November 1997. Histopathology,2000;36:69-87
2Baur AS,Meuge-Moraw C,Schmidt PM,et al. CD34/QBEND10 immunostaining in bone marrow biopsies: an additional parameter for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Eur J Haematol,2000;64:71-79
3陳桂彬,邵宗鴻,張益枝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免疫表型的研究.中華血液學雜志,1999;20:14-16
4Ogata K,Nakamura K,Yokose N,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henotypic features of blasts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Blood,2002;100: 3887-3896
5Maynadie M,Picard F,Husson B,et al. Immunophenotypic clustering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Blood,2002;100:2349-2356
6Xu D,Schultz C,Akker Y,et al. Evidence for expression of early myeloid antigens in mature,non-blast myeloid cells in myelodysplasia. Am J Hematol,2003;74:9-16
7Krbling M,Anderlini P.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versus bone marrow allotransplantation: does the sourc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atter? Blood,2001;98:2900-2908
在肝癌的治療中,T細胞免疫在腫瘤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肝癌組織存在淋巴細胞的浸潤,但是這并沒有使肝癌的病情進展速度減緩。所以關于淋巴細胞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功能變化特別是T淋巴細胞在肝癌患者體內的免疫作用值得進一步的研究。目前,一直缺少一個有效而且特異性強的研究模型。從而造成研究的影響宿主免疫狀態因素增多,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本研究在裸鼠體內建立起一個以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為基礎的模型,為進一步進行免疫與腫瘤的轉移和復發的關系提供實驗平臺。
1資料和方法
1.1細胞系與培養 小鼠高淋巴高轉移潛能細胞株(Hca-P)和低轉移潛能細胞株(Hca-F)購于大連醫科大學。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Invitrogen,LifeTech.,美國)中,置于37℃、含有5%CO 2 溫箱中常規培養、傳代。或者接種于615小鼠腹腔,4天后形成腹水,取腹水,分離腫瘤細胞傳代。
1.2動物的飼養 BALB/c nu/nu雄性裸小鼠,4-6周齡,體重20g左右,置于層流式超凈架內的有機玻璃飼養盒內(5只/盒),在恒溫(25-27℃)、恒濕(45-50%)、無特殊病原菌(SPF)級環境下飼養。滅菌處理的水和飼料供動物自由攝入。
615小鼠,雄性,4-6周齡,體重20g左右,飼養于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實驗動物中心。
1.3小鼠T淋巴細胞的提取 取2只4周齡Balb/c雄性小鼠,引頸處死,無菌取胸腺,放于不含小牛血清的RPMI1640中,于200目金屬網上研壓,收集網下細胞懸液注入無菌離心管中,用不完全培養液洗滌2次并重新懸浮。
將懸浮的細胞再次離心,計數,與淋巴細胞分離 液(1.077A,批號:10110487,AXIS-SHIELD PoC AS,Norway)按照細胞懸液:分離液=2∶1的體積小心將細胞懸液加于分離液上方,分層放置。再于600g水平離心20min。小心取出離心管,吸取中間的單個核細胞層,用PBS重新懸浮,并計數。
將分離的單個核細胞用T淋巴細胞分離柱(CEDARLANE,Canada)進行分離,方法詳見說明書。收集分離到的T淋巴細胞,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1.4 T淋巴細胞免疫體系在裸鼠體內的建立 取42只Balb/c nu/nu雄性裸小鼠,分為4組。分別是高轉移重建組(P1),高轉移未重建組(P2),低轉移重建組(F1),低轉移未重建組(F2)。第1天取T淋巴細胞分別經尾靜脈注入小鼠體內。每只小鼠0.3ml,含細胞數量為(6~8)×10 6 個。此后,每周尾靜脈注射T淋巴細胞1次,3周后處死小鼠。
1.5 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效果的評價 淋巴細胞表型的鑒定:分別取高、低轉移組的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以及脾細胞(分離方法同上),配制成大約1×10 6 /ml,按照10 6 細胞量加入10μl小鼠CD3、CD4、CD8流式抗體(eBioscience Inc.),避光反應30分鐘后,流式細胞儀(Becton Dickinson,USA)檢測CD3、CD4、CD8細胞的百分比。每組隨機抽取7例樣本進行檢測。
1.6淋巴細胞功能的檢測 采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進行體外實驗。分別于無菌條件下取兩只免疫重建后的裸鼠脾臟以及未進行免疫功能重建的裸鼠脾臟,按照上述程序分離單個核細胞。進行混合淋巴細胞反應。
1.7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0對實驗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檢驗。
2結果
2.1 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前后細胞表面標志物的變化 裸鼠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后的CD4/CD8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P
圖1 流式細胞儀檢測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前后裸鼠外周血淋巴
細胞標志物變化
2.2 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前后免疫細胞功能檢測見表2。免疫功能正常的接種高(P)、低(F)轉移細胞株的T細胞與相應的腫瘤細胞進行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后,其cpm值均低于未重建組的cpm值。其中在高轉移組(P組)的cpm值明顯小于對照組(P
3討論
腫瘤的轉移與免疫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肝癌的轉移和復發與基因的突變有關,也與機體的免疫狀態有關 [1,2] 。肝癌復發轉移的研究將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在治療方面,肝癌根治性切除 后生物治療可能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方面。不論從整體角度研究免疫治療還是在微觀角度研究,對肝癌而言,均需要建立一個可以進行研究的模型。
目前,研究者建立了各種模型進行腫瘤轉移的研究 [3-8] 。關于肝癌轉移研究的模型也進行了探討 [9] ,但是關于肝癌免疫研究的模型目前尚缺乏。本研究利用T細胞免疫功能重建在裸鼠體內建立起一種新型研究的模型。該模型利用正常Balb/c小鼠的胸腺細胞建立在無胸腺的Balb/c nu/nu裸鼠體內,具有以下特點:①兩種小鼠種系相同,高、低轉移的細胞株亦是小鼠來源,排除了MHC限制性對研究的影響;②本模型在裸鼠體內較為單純地模擬了T細胞免疫功能的重建,經過流式細胞儀檢測裸鼠的外周血和脾臟T淋巴細胞的表達,證實了該免疫重建模型的有效性;③本研究利用胸腺細胞進行免疫功能重建,可以較好的模擬免疫環境,便于深入進行研究。可以為今后進一步進行腫瘤免疫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但是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免疫重建后裸鼠外周血及脾臟T淋巴細胞絕對比例數值不高,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功能并不理想。分析可能系以下原因:①采集標本的時間與重建時間間隔較長或免疫功能重建所用胸腺中native T細胞進行陽性選擇大量死亡所致;②肝癌細胞是否存在殺傷免疫細胞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是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作用已經有大量的研究 [10,11] ;③本免疫重建模型建立的方法還不夠完善,有待于進一步摸索。此亦為今后模型進一步改進的方向。但是,該模型的建立為深入研究肝癌轉移的免疫學因素及手段提供了實驗平臺。
【參考文獻】
1TaborE.Livertumors andhostdefense.SeminLiverDis,1997, 17(4):351-355.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腫瘤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益氣養陰湯對圍手術期胃癌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胃癌根治術患者60例,隨機方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兩組分別于服藥前1 d、術后第1天、第7天檢測細胞免疫指標CD3+、CD4+、CD8+、CD4+/CD8+。 結果 術后第1天患者CD3+、CD4+、CD4+/CD8+比值均較術前有所下降,使用益氣養陰湯患者術后第1天、術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恢復較快,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結論 益氣養陰湯可明顯增強圍手術期胃癌患者細胞免疫功。
關鍵詞 益氣養陰湯;圍手術期;胃癌;細胞免疫
[中圖分類號] R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a)-0045-03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B類課題資助(JB11073)。
[作者簡介] 萬勇(1983-),男,福建光澤人,研究生,醫師,研究方向:胃腸腫瘤臨床。
[通訊作者] 陳江田(1960.-),男,福建大田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基礎及臨床研究,Email:nniu20000@163.com。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配合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治療。但術后復發或轉移的胃癌患者在臨床上也很常見[1]。當前我國胃癌防治現狀是“三低一高”:即早期診斷率低(約10%),手術切除率低(<70%),5年生存率低〔約40%),根治術后復發轉移率高(約50%)[2]。胃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是手術切除,但是胃癌病人即使能根治性切除,術后總的五年生存率也僅有60%左右[3],多數病人死于術后的復發和轉移。研究表明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是影響胃癌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影響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后。所以增強患者圍手術期免疫機能對胃癌患者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T細胞亞群分析是常用重要細胞免疫檢測項目,對評價機體免疫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探討益氣養陰湯對圍手術期胃癌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將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間的益氣養陰湯對圍手術期胃癌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臨床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腫瘤科住院行胃癌手術的患者60例。實驗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67.8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9.3歲。
1.2病例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5歲。②經病理學診斷為胃癌,根據AJCC(美國癌癥協會)的分期標準,經CT等術前檢查可行手術的胃癌患者。③未接受過其它任何輔助治療。
1.3病例排除標準
①既往有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綜合免疫治療史。②胃癌晚期患者不適合手術治療。③過敏體質、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④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或安全性判斷者。⑤兼有重度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腎、肺、腦、甲狀腺和血液等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符合以上標準任意一項者即可排除。
1.4主要藥物與試劑
益氣養陰湯:黃芪30 g、靈芝30 g、女貞子15 g、淮山藥15 g,由人民醫院制劑室濃煎至100 mL。
1.5研究方法
1.5.1研究對象分組根據上述納入標準篩選胃癌患者60例,再根據隨機方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實驗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7.8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9.3歲。
1.5.2給藥方法實驗組:術前7 d開始予溫度約37 ℃左右的益氣養陰湯100 mL,2次/d,于術后24 h后開始經胃管緩慢注入溫度約37 ℃左右的益氣養陰湯,煎劑100 mL,推注時間約20 min,推注結束后夾閉胃管30 min,間隔8 h后,再注入1次。2 次/d,直至患者排氣后,拔除胃管,改口服相應劑量的益氣養陰湯,2 次/d,連用7 d。并于術后第1天、第7天留取外周靜脈血,測細胞免疫功能。
對照組: 用藥方法同實驗組,將生理鹽水取代益氣養陰湯。
胃管下端置于吻合口下20 cm 左右遠端空腸內,術后均常規給予營養支持治療以保證每日熱卡需求,但不得使用其他中藥制劑。
1.6細胞免疫功能檢測
分別于服藥前1 d,術后第1天、第7天留取外周靜脈血,測細胞免疫指標CD3+、CD4+、CD8+、CD4+/CD8+使用流式細胞儀測定。
1.7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結果
2.1臨床結果
治療及觀察期間,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手術創傷、輸血量、使用抗生素天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按照計劃完成治療。
2.2細胞免疫指標測定結果
兩組病人術后第1天CD3+、CD4+、CD4+/CD8+ 比值較術前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應用益氣養陰湯術后第7天CD3+、CD4+、CD8+、CD4+/CD8+比值均有所升高,與應用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該院認識到圍手術期應用益氣養陰湯能夠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早期恢復。所以該院從細胞免疫的角度出發,來研究胃癌圍手術期服用益氣養陰湯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手術后大約1周時間是機體免疫機能受到極度抑制的時期,機體殘存癌細胞在此期內可以擺脫機體免疫功能的束縛,加速通過血道、淋巴道及局部種植播散轉移,增加胃癌,尤其是進展期胃癌術后的復發率,影響生存率和治愈率[4]。機體的免疫狀態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而T 細胞亞群介導的細胞免疫在抗腫瘤發生的免疫監視功能中起主要作用,機體以T 細胞為中心的細胞免疫功能狀態直接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因此檢測T 細胞亞群水平對估計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有較為直接的指導意義[5]。路小光研究表明[6]:胃癌病人的細胞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手術切除原發癌瘤,盡管部分患者未能達到根治目的,也能使機體免疫狀態得到緩解,術后1周所表現的細胞免疫功能幾近衰竭,可能造成癌瘤的擴散和轉移,強調手術前后應對病人的免疫狀態加以保護。所以目前對增強胃癌患者圍手術期間免疫功能的研究國內學者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目前在這一領域研究較多的為腸內營養對胃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影響,研究證明圍手術期采用腸內營養,能夠有利于病人術后免疫功能的恢復和疾病的預后[7-8]。吳彬等研究表明[9],同手術后單獨應用腸內營養相比,圍手術期聯合應用中藥的腸內營養具有顯著的細胞免疫增強作用, 可有效糾正胃癌患者術后細胞免疫抑制狀態。在復方中藥的應用研究方面易:昆昆等研究表明[10]早期使用香砂六君湯,可扭轉患者因手術后創傷與麻醉導致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深入抑制,增強患者術后的細胞免疫功能,可能對提高術后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該研究發現,兩組胃癌圍手術期患者術后第1天CD3+、CD4+比值下降,CD8+比值上升,繼而導致CD4+/CD8比值下降。說明胃癌患者術后免疫水平受抑制,可能機制為一方面胃腫瘤術后腫瘤負荷減低,可解除機體對細胞免疫的抑制,另一方面手術本身對機體來說是一個打擊,可抑制免疫細胞的合成及釋放,術后細胞免疫水平低下,近期易于發生各種感染、遠期可能導致腫瘤亞臨床灶的轉移及復發。而術后第7天患者CD3+、CD4+、CD8+、CD4+/CD8+比值均有所升高,與應用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中該院得到的啟示,術后第7天患者細胞免疫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 通過早期腸內給予益氣養陰湯能使患者細胞免疫得到顯著改善。從細胞免疫的角度來說,CD4+、CD8+分別存在于THT細胞(誘導-輔T細胞)和TCT細胞(抑制-殺傷性T細胞)。CD4+、CD8+數量可間接反映THT細胞、TCT細胞數量,CD4+/CD8+比值間接反映了THT/TCT比值,保持CD4+/CD8+比值穩定,可有效糾正胃癌術后細胞免疫受抑制狀態,從而減少近期感染幾率和遠期亞臨床灶的轉移及復發幾率。
西醫學在提高患者圍手術期免疫力方面主要為生物免疫制劑,價格昂貴,給患者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且臨床效果并不理想。中醫藥是我國特有的治療方法,傳統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能傷正,正能勝邪”,益氣養陰湯根據祖國醫學理論和辨證施治原則,由生黃芪、女貞子、靈芝、懷山藥等有效中草藥組成。在臨床的應用中,該院發現,在圍手術期應用此方,能有效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能有效抑制患者術后殘余腫瘤細胞的增殖擴散,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癌術后的轉移復發。研究推廣中藥在胃癌圍手術期的應用,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臨床療效。并且也是對中醫藥防治胃癌進行初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2-104:106-107.
[2]金慰林.胃癌化學治療的發展與運用[J].中國腫瘤臨床,2000,27(10):792-798.
[3]林言箴.尹浩然.薛建元,等.胃癌外科治療30年回顧[J].外科雜志,1996,1(1-2):7-9.
[4]李映良.揭志剛.劉逸,等.進展期胃癌患者手術前后細胞免疫狀態的變化和臨床意義江[J].西醫學院學報,2004,44(1) 84-85 .
[5]Pollock R,孫燕,湯釗猷,等.譯.臨床腫瘤學手冊[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8.
[6]路小光,張錦瑜.胃癌病人手術前后免疫指標變化及意義[J].鐵道醫學, 1999,27(4),227-228.
[7]江志偉,李寧,劉福坤,等. 腸內免疫營養對胃癌手術病人免疫功能和急性炎性反應的調理作用[J]. 腸外與腸內營養,2000(4):200-203.
[8]尹勇,許軍. 盧麒丞圍手術期腸內免疫營養對胃癌病人術后免疫功能和預后的影響腸外與腸內營養,2008,15(4):221-224.
[9]吳彬, 宣正榮, 蔡駿.圍手術期聯合應用四君子湯和大黃的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術后近期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7, 15(5):295-299.
[關鍵詞] 抑肽酶;體外循環;紅細胞;免疫
[中圖分類號] R39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111-01
抑肽酶(aprotinin)是廣譜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與蛋白酶形成可逆的酶抑制劑,能使CPB過程中激肽酶系統、補體系統等不被激活,具有顯著的抗纖溶、保護血小板,減少CPB術中、術后出血,降低機體在各種應激狀態下產生的炎性反應的藥理作用,且作用與劑量相關,其作為血液保護的一種有效手段廣泛用于CPB心臟手術[1]。
1 材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隨機選取非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擇期首次CPB心臟直視手術患兒26例(CPB時間31~75 min),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1~15歲,ASAⅡ~Ⅲ級,心功能Ⅰ~Ⅱ級,其中房間隔/室間隔(ASD/VSD)修補術22例,其他4例。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3組:對照組(A組,n=6),小劑量抑肽酶組(B組,n=10),50 000 000IU/kg,大劑量抑肽酶組(C組,n=10),100 000 000IU/kg。麻醉誘導后靜脈注射抑肽酶實驗劑量10 000 000IU/kg,血壓(SBP)降低
1.2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成用抑肽酶組與對照組,分別于誘導后切皮前(T1)、轉流15 min和30 min (T2和T3) ,CPB開始后2 h(T4)、術畢24 h(T5)抽取動脈血,測定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RBC-3bRR)、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RBC-ICR)水平。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所得數據按照Taylor公式進行校正。P
2 結果
CPB對紅細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響:CPB開始后,三組T2~T5時點RBC-C3bRR水平均較T1時點顯著下降(P
各組間比較顯示A組RBC-C3bRR水平T3~T5時點較B組明顯下降(P
3 討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CPB及手術創傷對RBC-CRI造成了嚴重器質性損傷,表現為CPB轉流后三組RBC-C3bRR下降和RBC-ICR升高,RBC免疫功能紊亂,術后24 h仍未恢復到術前水平。CPB后RBC有明顯皺縮、變形改變(25%~40%),并隨CPB時間延長而加重,CRI的破壞使其表達量減低,不能有效地調理補體和C3b-IC,使其免疫調控和黏附功能降低。而缺血再灌注后體內OFR生成增多和機體抗氧化能力的下降,RBC內鈣、鈉超負荷,ATP酶活性異常可能造成RBC-CRI表達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紅細胞CRI是一種糖蛋白,其活性能被胰酶、糜蛋白酶所破壞。糜蛋白酶在血中保持一定活性,預充液中加抑肽酶,在體外循環早期對糜蛋白酶活性起抑制作用,使CRI破壞減少,但隨體外循環時間的延長,抑肽酶的作用減弱,C3b受體活性逐漸降低,而紅細胞膜黏附免疫復合物的功能無明顯變化,CIC的攝取、清除能力下降,表現為紅細胞免疫功能紊亂[2,3]。我們觀察到抑肽酶組T2~T4時點RBC-C3bRR下降和RBC-ICR升高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意義(P
大劑量抑肽酶較小劑量抑肽酶更能保護CPB過程中RBC免疫功能,改善RBC-CRI表達量及ECKR結合活性。雖然我們的研究結果和對照組相比,抑肽酶對體外循環中的氧自由基,IL-8含量和RICRR均有明顯的降低效果,且對RBC-CRI表達量及ECKR結合活性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但抑肽酶組的眾多的指標在體外循環轉機15 min后的各時間段均有明顯高于轉機前的表現,說明體外循環對機體帶來的炎性反應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單獨使用抑肽酶似不能完全有效地消除體外循環對機體的炎性反應,而應采取綜合措施。
[參考文獻]
[1]郭峰,張樂之,花美仙,等.疫苗激活紅細胞增強血細胞釋放IL-8的實驗研究[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5,5(2):115.
[2]郭峰,錢寶華,張樂之.現代紅細胞免疫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36.
[3]王宏濤,高紅,侯東祥,等.體外循環過程中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J].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9,20(4):517-518.
【摘要】 目的 探討月見草花兩種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50mg/kg建立免疫抑制模型,然后將月見草花兩種提取物分別以高、中、低三個劑量(低劑量437.5mg/kg、中劑量875mg/kg和高劑量1750mg/kg)每天1次灌胃,觀察對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干擾素-γ(Interferon γ,IFN-γ)分泌水平的影響。結果 月見草花的兩種中劑量提取物均可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刺激指數(SI值 P
【關鍵詞】 月見草花;小鼠;細胞免疫
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 L),又名夜來香,為柳葉菜科月見草屬植物。我國自1936年引種后,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江西和寧夏等分布廣泛,做為油藥植物大面積栽培[1]。月見草的食藥兩用性以及美容效果在國際中已有廣泛共識,現代醫學證明,月見草有卓越的抗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脂,抗腫瘤,保護神經細胞[2],緩解經前癥候群[3],減肥及抗衰老等作用[4]。本文旨在觀察月見草花兩種提取物對環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細胞免疫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ICR小鼠,8周齡,體重18~22g,雌雄各半,由寧夏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2 實驗試劑和儀器 月見草花為寧夏產月見草的干花(購于寧夏榮康月見草種植基地),乙酸乙酯(Ethylacetate,EAc)提取物是經乙醇提取后再用乙酸乙酯提取的浸膏,每克浸膏生藥含量為148g;水提取物采用煎煮法制備浸膏,每克浸膏生藥含量為23g。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綿羊紅細胞、豚鼠血清(寧夏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小鼠TNF-α、IFN-γ檢測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ConA、MTT、RPMI-1640培養基(Sigma公司產品)。
1.2 方法
1.2.1 實驗動物分組及給藥方法 ICR小鼠80只,隨機分為8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第1組為正常對照組:每日用生理鹽水20mL/kg灌胃1次,共8d;第2組為模型組:每日用生理鹽水灌胃1次,于第5天腹腔注射Cy 50mg/kg;第3、4、5組為月見草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組:分別按低劑量437.5mg/kg、中劑量875mg/kg和高劑量1750mg/kg每天灌胃1次,持續8d,并于第5天腹腔注射Cy 50mg/kg;第6、7、8組為月見草花水提取物組:分別按低劑量437.5mg/kg、中劑量875mg/kg和高劑量1750mg/kg每天灌胃1次,持續8d,并于第5天腹腔注射Cy 50mg/kg。第9天測定各項免疫學指標。
1.2.2 脾臟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測定[5] 無菌取脾,置于盛有Hank's液的平皿中研磨過濾,除去結締組織、裂解紅細胞,經培養液重懸后進行計數。將脾細胞濃度配成5×106/mL,加有絲分裂原ConA于96孔培養板進行培養,同時設不加ConA的對照孔,孵育68h。每孔加入10μL MTT作用4h,加細胞裂解液,在490nm波長處用酶標儀測定光密度OD值。增殖反應以ConA刺激指數SI表示,按下式計算:SI=實驗組平均OD值/對照組平均OD值。
1.2.3 細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測定 小鼠眼眶放血于Eppendorf管,將所取的小鼠血液于室溫靜置一段時間,分離血清后離心,-20℃保存待測。小鼠TNF-α、IFN-γ的檢測按照試劑盒的說明進行操作,通過測定450nm波長處的OD值經標準濃度曲線計算出細胞因子濃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 軟件,實驗數據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組間差異的比較。
2 結果
2.1 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制備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小鼠脾淋巴細胞ConA刺激指數SI值和細胞因子TNF-α、IFN-γ的分泌水平均明顯降低(P
2.2 月見草花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
與模型組比較,月見草花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劑量組和水提取物中劑量組的ConA刺激指數SI值顯著增高(P
2.3 月見草花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細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響(表1)
與模型組比較,月見草花中劑量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明顯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細胞因子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P
3 討論
細胞免疫是T淋巴細胞介導的一種重要免疫反應,是機體抵抗細胞內微生物如病毒和宿主細胞內增生細菌感染的防御機制。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是測定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本文結果顯示,兩種月見草花提取物中劑量組的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ConA刺激指數SI值與模型組比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表明月見草花兩種提取物能夠促進ConA誘導的免疫抑制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的增殖,提示兩種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的細胞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且中劑量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較強。
在測定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時發現,中劑量的月見草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顯著增加環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中劑量的月見草花水提取物可提高TNF-α的分泌水平;月見草花乙酸乙酯提取物與水提取物相比,對小鼠TNF-α分泌水平的調節作用更好一些。表明月見草花兩種提取物對小鼠的TNF-α和IFN-γ分泌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調作用,而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提高會對小鼠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在體內,細胞因子互相影響和制約,以網絡形式發揮效應,月見草花提取物能提高局部微環境中TNF-α和IFN-γ分泌水平升高,IFN-γ和IL-12能促進Th0細胞向Th1細胞分化,Th1細胞通過分泌IFN-γ、IL-2和TNF-β,增強機體T細胞免疫。提示月見草花提取物可以通過調節機體細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發揮免疫調節作用。
從本次的研究結果看,中劑量的兩種月見草花提取物均可明顯增強ConA 刺激的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同時,免疫抑制小鼠的TNF-α、IFN-γ等細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也明顯提高。可以認為,兩種月見草花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細胞免疫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并且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明顯優于水提取物。本實驗只是對月見草花不同提取物對免疫抑制小鼠細胞免疫調節的初步探討,為全面了解月見草花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尚需要采用多種動物模型來研究和證實月見草花的免疫調節作用,展開其免疫調節作用的相關研究,探究其作用機理,并進一步開展月見草花有效成分的確定及作用機制的研究,闡明其藥理作用的分子機制、構效關系。
參考文獻
[1] 于漱琦,田永清.我國月見草屬植物的種類及分布[J].特產研究,1999,(4):60-62.
[2] Dines CK,Cotter AM,Cameron NE,et al.Nerve function in galactosaemic rats:effects of evening primrose oil and doxazosin[J]. European Journal Pharm acology,1995,281(3):303-309.
[3] Genolet PM,Delaloye JF,De Grandi P.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stodynia[J].Red Med Sruisse Romande,1995,115(5):385-390.
[4] 張 蘭,李占海.月見草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5,(5):51-53.
【摘要】 研究小葉女貞對免疫功能損傷小鼠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方法 以免疫功能損傷小鼠為研究對象,將實驗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分別為生理鹽水(NS)對照組、環磷酰胺(Cy)對照組、Cy+小葉女貞水煎液(小劑量)組、Cy+小葉女貞水煎液(大劑量)組、Cy+女貞子水煎液組。利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鼠外周血T淋巴細胞(CD4+、CD8+)的百分率,計算CD4+/ CD8+比值,用全自動酶標儀檢測外周血IL2的含量。結果 小葉女貞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CD4+T細胞、CD4+/ CD8+、IL2的含量分別與環磷酰胺組比較均明顯增高,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小劑量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大劑量組明顯增高,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女貞子對照組比較,小劑量組結果低,有顯著性差異(P<0.01)、大劑量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小葉女貞能使小鼠受損傷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能提高CD4+T細胞的數量和IL2含量,對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與劑量成正相關。小葉女貞對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機制是促進T淋巴細胞分化、發育為成熟的CD4+T細胞,達到調節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關鍵詞】 小葉女貞 小鼠 免疫功能損傷 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 調節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ulati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ligustrum quihoui carr(LQC)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in mouse whose immune function was damaged.Methods Mice with impaired immune function were experimental animal ,and pided into five groups randomly,twelve mice in every group,the decoction of LQC acted as experimental sample ,using the Cyclophosphamide and 0.9% NaCl as the positive comparison sample and negative comparison sample respectively, LQC minor dose,major dose,and fructus ligustri lucidi,adding Cyclophosphamide respectively,The percentage of T lymphocytes(CD4+、CD8+)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experimental mice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er , then calculated the ratio of CD4+ to CD8+,the content of IL2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s examined by Denley.Results Contrast minor dose group and major dose group with Cyclophosphamide group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 was that the content of CD4+T cell CD4+/CD8+ IL2 all improved dramatical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When drawing a parallel between 0.9% NaCl and minor dos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Bu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ajor dose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0.01). Compared with fructus ligustri lucidi , in the minor dose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wors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But in major dos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0.05). Conclusi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damaged mice were improved by LQC,which also could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CD4+T cell and the content of IL2. The dose of LQ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dulation effect of LQC on the immune function.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on of LQC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could be realized by promo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developing to be mature CD4+ T cells ,so that it can regulate the cell immune function of body.
【Key words】 ligustrum quihoui carr ( LQC),mouse,impaired immune function,immune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modulation effect
小葉女貞又叫小白蠟,為木犀科女貞屬植物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 carr,LQC) 的果實[1],性涼、味苦,和女貞子屬于同科同屬植物。初步研究[2,3]表明,小葉女貞可使ConA激發的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明顯增強,對細胞因子IL2有促進作用,能促進IL1的分泌,調節骨髓造血功能。但小葉女貞對免疫功能損傷動物的免疫調節作用未見報道。我們以免疫功能損傷小鼠為研究對象,以小葉女貞的水煎液為實驗樣品,以女貞子的水煎液和生理鹽水為陽性對照品和陰性對照品,利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小鼠外周血T淋巴細胞(CD4+、CD8+)的百分率,計算CD4+/ CD8+比值,用全自動酶標儀檢測IL2的含量。研究在病理狀態下,小葉女貞對小鼠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及機制,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小葉女貞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 1 藥品和試劑:小葉女貞和女貞子(由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中藥房提供),環磷酰胺(購于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西藥房)。Rat熒光單克隆抗體CD3PC5,CD4PE,CD8FITC;同型對照IgG2aPE、IgG2aFITC購于美國CALTAG Laboratories公司。全血溶血試劑購自美國Coulter公司。IL2試劑盒購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2 動物:健康BALB/C小鼠60只,體重18~22 g,雌雄不限,購于北京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1.3 儀器:FC500大型流式細胞儀、QPREP溶血制備儀均為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Denley全自動酶標儀。
1.2 方法
1.2.1 樣品制備:取小葉女貞或女貞子400 g,加蒸餾水2 500 ml浸泡2 h,水煎,煮沸30 min,過濾,藥渣加水1 000 ml,二次水煎,取濾液(壓渣),合并水煎液,濃縮成400 ml,即為樣品水煎液。
1.2.2 動物分組:將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Ⅰ組為生理鹽水(NS)對照組,NS 0.2 ml/d, 皮下注射,共10 d,第8日起用NS灌胃,0.2 ml/(d·只),共7 d。Ⅱ組環磷酰胺(Cy)對照組,Cy 0.8 ml/d,皮下注射[20 mg/(kg·d)],共10 d,第8日起用NS灌胃同Ⅰ組。 Ⅲ組為Cy+小葉女貞水煎液組(小劑量),注射Cy同Ⅱ組,第8日起胃飼小葉女貞水煎液0.2 ml/(d·只),共7 d。Ⅳ組為Cy+小葉女貞水煎液(大劑量)組,注射Cy同Ⅱ組,第8日起胃飼小葉女貞水煎液0.4 ml/(d·只),共7 d。Ⅴ組為Cy+女貞子水煎液組,注射Cy同Ⅱ組,第8日起胃飼女貞子水煎液0.2 ml/(d·只),共7 d。
1.2.3 標本采集及處理:所有受試小鼠均摘取眼球取外周血,分別置于含EDTAK2防凝管和小塑料管中,室溫保存,在12 h內檢測分析。
1.2.4 流式細胞儀分析:①首先用Flowcheck進行光路和流路校準,使所有熒光信號CV﹤2%。②在標有同型對照的試管中分別加入CD3PC5單克隆抗體和IgG2aFITC和IgG2aPE同型對照試劑各5 μl,再加入正常小鼠K2EDTA防凝血100 μl(5×105 cells)混勻,室溫避光15 min后,在標本制備儀上溶血、固定上機。以前向散射光(FSC)及側向散射光(SSC)設門(A)于淋巴細胞群(圖1),以CD3PC5及SSC設門(H)于CD3+細胞(圖2),調節電壓使同型對照細胞位于陰性區(圖3、4)。③在標有CD4、CD8的試管中分別加入CD3PC5和CD4PE及CD8FITC單克隆抗體各5 μl,分別加入各實驗小鼠K2EDTA防凝血100 μl(5×105 cells)混勻,室溫避光15 min后,在標本制備儀上溶血、固定上機,調節顏色補償,分析各組每一實驗小鼠CD4+、CD8+細胞的百分率。計算CD4+/CD8+比值。
1.2.5 IL2的測定: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全自動酶標儀定量測定小鼠外周血IL2含量。
2 結果
2.1 實驗各組CD4+、CD8+、CD4+/CD8+ 、IL2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小葉女貞對免疫功能損傷小鼠T淋巴細胞和IL2的作用 注:*示分別與環磷酰胺組、高劑量組、女貞子組比較,P<0.01;與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
#示分別與環磷酰胺組、低劑量組、鹽水對照組比較,P<0.01;與女貞子組比較,P>0.05。
各組指標檢測結果經統計學處理,CD4+T細胞數、CD4+/ CD8+比值、IL2的五組均數方差分析分別為F=23.6、F=19.8、F=40.6,P均<0.01,有統計學意義。
2.2 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鼠CD4+、CD8+結果 小葉女貞小劑量組(圖5),小葉女貞大劑量組(圖6)。
圖5
圖6
3 討論
本實驗以免疫功能損傷小鼠為研究對象,以小葉女貞的水煎液為實驗樣品,以女貞子的水煎液和生理鹽水為陽性對照品和陰性對照品,研究了小葉女貞對免疫功能損傷小鼠T淋巴細胞的調節作用和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小葉女貞水煎液能提高免疫功能損傷小鼠CD4+T細胞的數量和IL2含量,說明小葉女貞能使受損傷動物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并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小葉女貞低劑量組能將受損傷小鼠的免疫功能調節至與鹽水對照組相近的水平,對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與劑量成正相關。小葉女貞與女貞子對照組比較,有相同的免疫調節作用。由于CD4+或CD8+T細胞是在胸腺內發育、分化形成的成熟T淋巴細胞,T細胞的發育過程更傾向于形成CD4+T細胞,在胸腺中以及在外周血的CD4+是CD8+T細胞的1~2倍,是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標志。IL2是T淋巴細胞從細胞周期G1期到S期生長有關的主要細胞因子,是T細胞主要的自分泌生長因子[4,5]。因此,小葉女貞對T淋巴細胞的調節機制可能是促進CD4+T淋巴細胞的分化、發育、成熟。達到調節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這在治療動物免疫性疾病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并為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小葉女貞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全國中草藥匯編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75. [2] 孫豐潤,邱世翠,張循格,等.小葉女貞對小鼠淋巴細胞和IL2產生的影響[J].濱州醫學院報,2003,26(1):2~4.
[3] 邱世翠,孫豐潤,韓兆東,等.小葉女貞對小鼠骨髓細胞增殖和IL1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3,10(4):230.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淋巴細胞免疫表型; 流式細胞儀;骨髓細胞學檢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09
Investigation of flow cytometry in examination of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ing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YANG Hong, MENG Yan, WANG Chao. Department of Inspection, Beijing Fengtai Hospital,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ing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30 iron-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IDA group) and 30 healthy peopl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they all received flow cytometry three-color 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ing.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DA group had much lower levels of CD3+、CD3+CD4+, and CD4+/CD8+ ratio in peripheral blood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Iron-deficiency anemia;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ing; Flow cytometry; Marrow cytology examination
缺鐵性貧血是因機體鐵的需要量增加和鐵吸收減少, 使體內儲存鐵耗盡而缺乏, 又未得到足夠的補充, 導致合成血紅蛋白的鐵不足而引起的貧血[1]。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淋巴細胞免疫表型是了解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的狀態。在正常機體內各淋巴細胞亞群的相互作用, 維護著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 當淋巴細胞亞群的數量和功能發生異常時, 都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并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2]。淋巴細胞免疫表型的分析對一些疾病的診斷、治療、免疫功能重建、器官移植監測等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流式細胞儀檢測缺鐵性貧血與淋巴細胞免疫表型的關系, 國內外報道較少。現將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IDA患者進行了外周血淋巴細胞免疫表型(CD3+、CD3+CD4+、CD3+CD8+及CD4+/CD8+)的檢測, 并與正常人對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30例IDA患者作為IDA組, 男5例, 女25例, 年齡23~81歲, 中位年齡46.5歲。血紅蛋白48~92 g/L, 紅細胞(3.24~4.76)×1012/L, 網織紅細胞0.1%~1.0%, 外周血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骨髓細胞學檢查示: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活躍, 粒/紅比值1.91~4.37, 紅系增生活躍, 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 晚幼紅細胞核固縮明顯。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 以小者居多, 中心淡染區明顯擴大。骨髓細胞鐵染色:外鐵(-), 細胞內鐵為0~13%, 骨髓報告:符合缺鐵性貧血骨髓象。血清鐵2.51~11.5 mol/L, 血清鐵蛋白3.15~12.4 ng/L。全部病例服用鐵劑治療有效。另選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 其中男10例, 女20例, 為血常規、血清鐵、鐵蛋白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且無其他器質性病變。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儀器與試劑 采用美國BD 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 三色標記McAb:CD3FITC/CD4PE/CD45PerCP、CD3FITC/CD8PE/CD45PerCP、紅細胞裂解液、熒光校準微球 calibrate 3 Beads均購自美國BD公司。
1. 3 方法
1. 3. 1 樣品的制備 各管分別加入CD3FITC/CD4PE/CD45 PerCP、CD3FITC/CD8PE/CD45PerCP熒光抗體20 μl, 再分別加入新鮮EDTA-K3抗凝外周血100 μl, 混勻, 室溫避光孵育 20 min, 加入 1∶9 配制的溶血素 2 ml, 避光 10 min。2000 r/min 離心5 min, 倒掉上清液, 加入 PBS 緩沖液 2 ml, 2000 r/min 離心5 min。去上清, 加入500 μl PBS混勻待測。
1. 3. 2 流式細胞儀測定 以熒光微球calibrite 3-colour校準儀器補償、使儀器分辨率CV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IDA組外周血中CD3+、CD3+CD4+及CD4+/CD8+比值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P
3 討論
3. 1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全球性疾病, 雖然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 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已大為減少, 但缺鐵性貧血仍然是人們所面臨的威脅健康的一大難題[3]。為了了解缺血性貧血對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的影響, 本試驗通過流式細胞儀三色免疫標記法觀察30例成人缺鐵性貧血外周血淋巴細胞免疫表型的變化, 總結出缺鐵性貧血主要影響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可引起細胞免疫功能障礙和免疫調節紊亂[4]。
3. 2 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人體細胞免疫中發揮核心作用。T 細胞免疫主要通過T 細胞的增殖分化來實現, 這是一個消耗能量、依賴核酸及蛋白質合成的復雜過程[5]。CD3+ CD4+ T 細胞是輔/誘導性T淋巴細胞(Th細胞), 也是遲發性超敏反應的啟動者、促使B細胞產生抗體的輔助細胞、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誘導細胞;CD3+CD8+ T 細胞是抑制性/細胞毒性T細胞(Ts細胞), 是細胞毒性T 細胞介導反應的效應細胞, 也是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的抑制性細胞; 當CD4+/CD8+比值發生變化時, 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6]。從而影響淋巴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使T淋巴細胞功能受損, 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調節紊亂[7]。
3. 3 缺鐵性貧血可對多系統造成危害, 但對免疫功能的具體影響具有爭議。Salaman 等[8]認為, IDA 可影響人體整個免疫系統, 使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下降; 本研究從機體免疫功能角度出發, 分析IDA 對人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結果發現IDA 患者CD3+、CD3+CD4+T細胞比例減少、CD3+CD8+ T 細胞比例升高, 提示IDA影響T細胞的增殖分化, 導致細胞免疫功能障礙和免疫調節機制紊亂[9]。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 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6-9.
[2] 王建中. 流式細胞術分析血液淋巴細胞免疫表型方法學研究.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0, 23(4):203-206.
[3] 王臘梅, 周紅彬. 3~6歲缺鐵性貧血患兒免疫功能變化研究 . 西南軍醫, 2004, 6(4):9-10.
[4] 禮征南, 王亞男, 董敏, 等. T-淋巴細胞亞群在血液病中的診斷應用. 中國醫藥前沿, 2010, 5(4):63-64.
[5] 羅運貴, 包勇, 羅媛, 等. 缺鐵性貧血患兒123 例免疫功能低下相關分析. 四川醫學, 2002, 23(11):1189-1190.
[6] 吳斌, 楊濱, 陳素清. 缺鐵性貧血患兒腺苷脫氨酶活性改變 . 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7, 18(6):332-333.
[7] Qiu S, Du Y, Duan X, et al.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mediate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the nas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atypicalallergic rhinitis. N Am J Med Sci, 2011, 3(8):378-383.
[8] Salaman VS, Chow KK, Shaffer DR, et al. Crosstalk between medulloblastoma cells and endothelium triggers a strong chemotactic signal recruiting to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oS One, 2011, 6(5):e2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