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5: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朗月行全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6-0066-02
我國自古就有“詩教”的傳統。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學詩,無以言”。實踐證明,在兒童語言、思維、記憶發展的最佳時期,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多讀一些古詩文,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陶冶情操,有著積極的意義。在“主題閱讀”的研究、實踐中,我們采用“主題誦讀”的方式,指導學生深入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引導學生在詩中漫步,從而進入美妙的詩歌藝術境界。
1.整合同一主題內容,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人文內涵。
在浩渺的古詩長河中,許多詩歌均以淺顯含蓄的筆調,抒發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鄉,或謳歌大好河山……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兩首送別詩,寫的都是朋友離別之情,沒有千言萬語、千叮萬囑,只是長久佇立,翹首凝望,直到朋友遠去。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盡在默默無言、翹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的表達方式上,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借潭水抒發友人對自己感情之深;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作者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以豪言送友,勸慰共勉之情溢于言表。送別詩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物的命運和世態人情。
同一“送別”主題,多首古詩融為一體,建構了互相聯系、互相延拓的立體資源。學生整合比較,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不僅深入理解了古詩的內涵,還培養了其探究和思考的習慣。
2.整合同一詩人作品,讓學生在拓展中解讀詩人內心世界。
詩歌是詩人心靈的外化,是詩人用以反映社會生活,表現對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情感的,具有無限美感的文本。不同時代的詩人,其詩作有著不同的特點。屈原遭逢殘酷命運的打擊卻不屈不撓,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化作精彩的詩篇,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神話;陶淵明辭官回鄉、歸園田居、躬耕田畝、飲酒作詩,在田園生活中體會人生哲學,開創了田園詩派;謝靈運在山水之間發現詩意,尋找心靈的平衡,開創了山水詩派……李白的詩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王維的詩恬靜自然;岑參的詩豪氣橫溢,透出陽剛之美;陸游的詩豪放,充滿愛國情懷……整合同一詩人作品進行誦讀,由個及類,深度拓展,由類及理,形成主題閱讀的整體之效,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對詩人內心世界的解讀,從而把握其寫作風格。
如: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李白和月亮》一課時:
課前預習。孫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呈現6首李白寫月亮的詩:《靜夜思》《古朗月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月下獨酌》《將進酒》《把酒問月》,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網絡理解詩意。學生上網查找其他一兩首李白寫月亮的詩并理解。深度思考:李白為什么偏愛寫月亮?結合李白的人生,找出三點原因,可以上網搜索或與父母商討。
課上研讀。談論李白導入:你了解李白嗎,說說你對李白的了解。李白有哪些別稱?呈現李白6首寫月亮的詩或片段,學生配樂朗誦。你還找到哪些李白寫月亮的詩,分享給大家。重點研討:李白為什么偏愛寫月亮?首先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李白創作的膾炙人口的月亮詩中:月是相思,寄托情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月是想象,啟迪智慧――“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月是朋友,消解寂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月是牽掛,希冀平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秋歌》);月是陪伴,相隨萬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月是追求,寄托理想――“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課后總結。李白是“月亮詩人”。李白為天而生,據說母親懷太白金星而生李白;為月而死,傳說因醉中跳入長江撈月而亡。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懷才不遇。因而他以無限深情,向往月亮,謳歌月亮。在人世間,他遭白眼,受委屈,那什么地方是他理想的凈土呢?月亮,只有月亮,才是他精神的家園,理想的樂園。播放歌曲《月之故鄉》。一輪明月啊,給了詩人多少遐想,多少安慰,多少思念,多少情懷。讓我們一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月之故鄉》的美妙音樂中結束這堂課。這一組“李白與明月”的詩,增進了學生對詩人的了解、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3.整合同一藝術手法,讓學生在品味中感悟言語的美妙。
詩歌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志向,但大多數作者并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一定的藝術手法。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寫景詩常用的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等。詩詞中,數字的巧妙運用可以使詩句化平淡為神奇。清代陳沆即景寫人,在《一字詩》中用了十個“一”:“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數詞冠物、冠人及人的動作神情,寫得別有情趣。清代王士G的《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在江邊獨釣,伴著高歌清酒,意不在“魚”,而在一江秋色,一切煩惱憂愁大概都會隨著一江秋水遠逝,快意酣暢。兩首詩中,數字“一”是實指,表示數量“一”;也是虛指,表示全部。數詞“一”反復巧妙地入詩,使全詩于單一中又富有變化,變化中又有著復沓的韻味。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指遼闊廣遠的境界,“更上一層”指更高的地方。數字“千、一”用于以景喻理,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征途中,要高瞻遠矚,不畏艱險,努力攀登。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是虛數,形容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遙遠,“一日”是實指,形容時間之短。“千里”和“一日”虛實的對比,表現舟行速度之快,透露出詩人遇赦東歸時的興奮之情。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千里”也是虛指,在詩中意為“處處”,春天到來,到處花紅、柳綠、鶯啼,有一種開闊之美,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三首詩都有數詞“千”,都是虛指,詩人將其巧妙運用于詩句中,使得文辭生輝,情趣盎然,顯示了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誦讀古詩時,應關注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反復等修辭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卒章顯志、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歸類整合,分析比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情感積極向上、意境優美單純,畫面比較鮮明、語言比較朗朗上口的,尤其小學低年級以五言絕句為主。長期以來,小學古詩教學積累了一點經驗,對于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個人經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393-01
一、誦讀,讀出節湊、讀出語感
誦讀是一種感性直觀的教育方法,是小學生感受作品語言美、感悟作品情意的最佳方法。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由語言到內容,由內容到情感。而對詩文內在情感的體會又會反過來促進誦讀的效果。古代私塾中,一群孩子在老先生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讀古文。初讀、熟讀、反復讀,直到背誦如流。即使學生年紀小,對文章內容不理解,聲情并茂地朗讀也可以有效地發揮發散思維、增強語感、激發聯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其中的自見,便是在知識積累基礎上的一種頓悟。待到學生年齡增長,理解能力增強時,年少時曾經反復背誦、深藏在腦海中的那些美妙詞句就會脫口而出,那些深刻的文字自然地與生活和社會現象產生聯系,這絕對比課堂上老師的反復剖析感悟深刻的多。誦讀不僅指有聲的朗讀,還包括低聲的吟讀,無聲的默讀。拿到一首古詩,先讓學生大聲的朗讀,掃除字詞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典故等,熟讀成誦。此時,聲音占主要地位,讀者所獲得的主要是聲音方面所呈現的氣勢氣概。教師不能只追求一種熱烈的氣勢、熱鬧的場面。在讀熟、讀正確的基礎上轉為低聲吟讀,要求學生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有節湊、合理斷句。感知詩意,體味詩韻。最后讓學生合上書本,心中默念,回味詩的意境,再現詩的畫面,也可讓生瞇眼搖頭、帶上動作,或者配上輕緩的音樂讓學生反復玩味。整個誦讀過程要恰當的運用一些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才能使整個誦讀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小學生剛剛接觸古詩,對這種言簡意豐的文體不甚了解,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有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教師若不顧學情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斤斤于詩歌的字、詞、句的解釋、翻譯。把整首詩拆碎了逐字逐句串講,猶如拆碎七寶玲瓏塔。不僅破壞了詩歌渾然一體的意境,使詩味蕩然無存,而且限制了學生想象空間,不利于思維發展、對古詩整體意境的感悟,更不利于今后對古詩的鑒賞。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強調的是學生對古詩整體意境的感悟。教師需要講解的并不是字詞的表面意思,這些學生通過查字典就能解決。而應是字詞在特定語境下內在意蘊,字詞為作品的表情達意起到了什么作用?產生了什么藝術效果?這些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這正是需要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的地方。如唐-白居易-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偷”字在字典中有5種意思,1、盜竊,私下拿別人財物歸自己2、偷東西的人3暗中,瞞著人(做事)4抽出、擠出(時間)5只貪圖眼前的好處,得過且過。很顯然,在詩中不是這幾種意思,應為悄悄的、很愛惜的摘下,一個“偷”字把頑童愛蓮的情感表露無遺,詩人用字之妙耐人尋味。再如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一句中“綠”字成全詩的點睛之筆,無字能替。用“綠”有春天的色彩美,讓人滿目綠色,春天的氣息充滿江南大地,也有動感,好像春風把生機帶到江南,用“到、過、入、滿”均平淡五味,詩人用字之考究正是學生學生的重點。
教師的作用是對重點詞句進行啟發、點撥,而不應把自己對古詩的感悟強加給學生。學生對詩意的感知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也是一種創造行為。學生通過與作品的對話,有感而發。此時教師要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一樣。正如方智范老師所說:“首先要重視孩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是他對作品有獨特的反映時教師一定要肯定。閱讀是一種創造,所以不要讓孩子被你的標準答案所束縛,讓他們主動去發現意義、創造意義。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一個中介,老師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于學生,要其向導作用,但不能代替”。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對學生的任何想法都聽之任之,包括胡思亂想也不加判斷的一味肯定。如果這樣將會導致對作品的理解誤入歧途。古詩既有它含義的豐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確定性。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雖然不盡相同,但卻不能完全脫離最怕的整體意境,這是有最怕的內在意蘊所決定的。
總之,在古詩大意的理解上,教師既要設法使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又要善于規范學生的思維,避免出現脫韁的野馬那樣不可收拾。
三、體會詩的畫面美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是有聲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符合小學生形象直觀的思維特征。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將詩的語言文字轉化,還原為生動具體的形象,自己動手畫出一副優美的畫。通過圖畫再現出詩的內容,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形象變的具體可見,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將會容易的多。并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發揮聯想,把詩中沒有寫出的想象出來,極大的豐富詩的畫面。使學生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加深了對詩的理解。同時調動各種感官,充分使用眼、耳、鼻等器官感受視覺美、聽覺美。如駱賓王的《詠鵝》,學生學習后可動手畫出一副白鵝戲水圖,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的色彩美,“歌”有聽覺的音樂美,“浮、撥”等詞有動作的形態美。一幅畫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再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是一副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描寫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暗含有江水之藍、船舶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正是一副春和景明、賞心悅目的畫面。小學低年級畫面感強的詩還有《江南》、《江雪》、《古朗月行》、《靜夜思》、《所見》、《華山》、《小兒垂釣》、《早發白帝城》、《登鸛雀樓》、《詠柳》、《池上》等,這些詩都可用畫面展示詩意,加深理解。
兔在人們心目中是柔順、善良、聰明活潑的象征。兔是哺乳動物,其特征是耳大,上唇中間裂,尾短而上翹,前肢比后肢短;善跳躍,跑得快;性情溫和可愛。兔是月亮的別稱。《埤雅?兔》曰“舊說,兔者,明月之精”。漢張衡《靈憲》曰“月者,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唐黃頗詩曰“虹影迥分銀漢上,兔輝全寫玉筵中”。清楊模又詩“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鉤”。“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和由此產生的成語“撲朔迷離”我們耳熟能詳,同時也感受著人與兔的密切關系。從古到今,特別是在民間,人們對兔情有獨鐘,兔形傳情,賦予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兔神由來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詩人李白《古朗月行》中說的月中有兔、玉兔搗藥即為中國神話中一個美麗的傳說。
關于兔子神話的由來,我國學者研究屈原《天問》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楚人屈原在《天問》中曰:“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那月亮得到什么神術,每個月都能死而復蘇?究竟有什么好處啊,而仍有顧菟在腹中?這里“顧菟”是指古人在月亮崇拜時對月影想象的稱謂。上古時,顧菟、遽蝣、居蝣(蟾蜍)、於兔、烏(虎)、兔這些字因為同音或近音的緣故,歷來有3種解釋:①虎;②蟾蜍;③兔子。
以湯炳正為代表的“虎說”根據《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虎于菟”的記載(于菟是老虎之轉音),釋“顧菟”為于菟,即虎。他認為月影想象是虎神訛化為兔神的過程。
以聞一多為代表的“蟾蜍說”在《天問釋天》中列舉11條理由論證“顧菟”當為蟾蜍之異名。月影想象是由蛤蚌、蟾蜍、蟾、兔(蜍古音近兔)、兔的神獸變化的過程。
以東漢文學家王逸為代表的“兔說”在《楚辭章句》中以“顧”作動詞,解顧盼,而以“菟”解為兔,認為月影想象是兔神。
上述“三說”讓我們知道:“虎說”道出了月影想象在楚地的特殊情況,解“顧菟”可能更接近屈原在《天問》中的實際情況。“蟾蜍說”和“兔說”則道出了漢以后的現實情況,從中原地區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上月亮蟾蜍與兔、南陽蒲山阮堂漢畫像蒼尤星座月亮中兔與蟾蜍、山東曲阜縣漢畫像兔搗藥等考古發現來看,眾多形象都證實在漢代蟾蜍與兔組合與分離的情況。再則“三說”分析都沒有否定至少在東漢之后已出現月兔神話的事實。后世多稱月影為兔影,稱月亮為玉兔、兔輪、兔魂。兔神在崇月文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逐漸地代替了眾多的神獸的地位,其文化蘊意也是集月中神獸之大成者。
古老哲學認為月亮為太陰,太陰與太陽相對,它因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因月為之宗,其象為水,故每取水族蛤蚌和蟾蜍為月神,具有喻陰象形和多子的作用。水族配月在先秦兩漢神話、美術作品中常以女媧神將蛤蚌、蟾蜍捧在手上的形象出現,作為生殖之神的標志。自漢以后,歷史經過了從戰亂到安息的過程,道仙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尤顯突出,像屈原在《天問》中對月發問的“死而又育”的不死觀念在漢時煥發出新的光彩,并在道仙文化的想象中找到了答案,即在月亮中有不死之藥。這個答案給崇月文化帶來了變化,制造不死之藥的職司由蟾蜍和月兔承擔,并成為長壽的象征。《抱樸子》中有“蟾蜍壽三千”、“白兔壽千歲”的說法,這時崇月內涵由太陰多子增加了長壽不死的內容,這種變化又給月兔神話的傳播帶來了機遇。玉兔搗藥的形象已經不只是出現在月宮,還常出現在西王母身邊,這種變化說明人們崇慕仙藥、希望長壽不老。
兔從月出
兔從月出,即兔神從天上被請到人間,統治者特為玉兔建觀改寺。傳說山西浮山縣在唐朝時稱作神山縣,是道教圣地,老子在此“五次顯圣”,受到唐朝李氏各代皇帝的重視。從唐高祖李淵開始與“老子聯宗”,當神山縣西南隅9次出現潔白美麗的“玉兔”時,驚動了朝野上下,認為這是“吉兆”,高祖李淵下詔書,在“玉兔”入穴之地建“玉兔觀”祭祀,至唐武則天時,玉兔觀改稱為玉兔寺。
而在民間,玉兔則入鄉隨俗。拿一年時間來說,時空的變換便有這般情景:正月點起兔花燈,清明梁懸兔寒燕,端午繡制兔香包,中秋擺供兔兒爺,佳日面兔結良緣,要富除夕貼盤兔。
正月點兔燈寓意來年生活紅紅火火;清明時用柳條串掛的面花稱寒燕,象征春天的到來;端午系兔香包可祛毒保健康;中秋供奉兔兒爺去病消災;婚慶時新娘胸前用紅繩系面兔進洞房圓圓滿滿;除夕窗前貼盤兔,可保家庭年年富。
在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中,當崇月文化與民俗生活匯合之時,正像納萬川于大海,民間兔文化蘊意也呈現出不同層次。(見圖表一)
在山西古代的窗花剪紙中有“玉兔鬧白菜”的紋樣,當地有這種說法:玉兔喻子,白菜取“百”音,諧連成“百子”的隱喻。此紋樣名稱中以一個極平常的“鬧”字,暗示著極其古老的崇月繁衍母題,月中的兔子來到凡間,比喻多子。在晉代《博物志》中這樣說:“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晉代人認為兔子眼看月亮之后可孕,口便能“吐子”,其名兔(音諧吐)子可諧連成“吐子”,兔眼、兔口、兔名分別互生其意。這種魅力使山西民間古霍州有這樣的做法:大年初一時,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用白面蒸的雙吉兔,祈盼早日得子。食兔求子習俗在崇月文化、民俗生活中增添了些許巫術色彩。
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民間元宵燈節之時,居家掛兔燈、娃娃玩兔燈、廚房點面兔燈已成風俗。古代火種崇拜是與氏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并與祭太一天神風俗融合。漢武帝時,正月十五祭太一天神最為隆重,從黃昏到第二天天明一直要燃燈,從此逐漸形成燈節習俗。當傳薪火不滅的道理與子孫不絕相聯系時,民間又有傳燈或送燈求子的風俗。兔燈是民間繁衍母題中崇月與崇火觀念融合在節日文化中的現象,其結果又使民間兔文化增加了火的“光彩”。
隨著兔文化深入人心,喻陰多子的兔形同喻陽動物形象組合成男女婚合喜花、布置洞房的標志,如蛇盤兔、鷹抓兔等,其隱喻的效果深入人心。陜西洛川女子出嫁時,多繡制兔圍裙帶,穿在身上同喜花相映,祈盼早日得娃。
“月兔搗不死之藥”在民間是這樣描述的:“天冥冥,云蒙蒙,玉兔搗藥出月宮,瘟魔入戶驅趕走,布醫施藥顯神通。”月兔在河北、山東稱兔兒爺、兔兒奶奶、長耳定光仙,其裝扮在清代后則是這樣:頭戴金盔,身著紅戰袍,手拿臼和杵,騎著神獸(虎、白麟、鹿不一)。同月宮玉兔比,兔兒爺已是神獸之王,每到中秋之夜,民宅的中堂之上便會供奉兔兒爺的泥塑偶像,以保佑家人健康。兔神居家入俗神格提高、形象社會化,表明崇月文化中的生存母題在民間倍受重視,山西代縣清明時吃兔寒燕即是“不
死之藥”觀念的泛化。
除繁衍和生存這兩個母題之外,民間兔文化求吉還有很多層面。在山西代縣居室懸掛兔寒燕、北京中秋時1~5歲小孩穿兔兒爺鞋都是祈盼小孩要像家兔一樣敏捷、活潑可愛;端午節小孩掛兔香包是希望給小孩驅毒避邪;山東漁民在谷雨清晨,妻子待丈夫一進屋,便出其意外地把白兔塞進他懷里,這個“把個兔子腰別住”的古老習俗是為了祝愿丈夫平安出海、捕魚豐收;民間泥藝擺供“騎虎兔兒爺”,人們認為卯兔馭寅虎,寓含卯吃寅糧、生活富足有余之意。此外,民間給屬相為兔的孩子命名時都喜有“月”字,如育華、鵬飛、明輝、辰朝、勝彩等。
民間兔文化融合了崇月的文化內涵,充實著人們的民俗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吉祥的蘊意又受到其他文化影響,下面又作敘說。
兔有三窟
三窟之“兔”是指民間兔文化在崇月文化外的淵藪,歷史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解讀。
兔的記歲、記宿觀念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與古代十二地支卯相對應,故稱卯兔。卯兔記歲增加了兔文化的實用價值和吉祥內容,其影響波及亞洲諸多國家。如作為戰旗標志的丁卯兔神旗,意在戰時保佑屬兔戰士平安;記青龍七宿中的第四宿――房宿,與十二生肖兔對應,故稱房日兔。
兔顯佛性在佛本生故事中有這樣的記述:釋迦牟尼前世出家修行,化身為一老人到林野之中,老人在森林中斷炊,當生命垂危時,兔對老人說“我愿將自己化作你的美餐”,兔跳入火中,拯救了佛祖的生命,為了感謝兔的舍生精神,從此佛門素食齋飯。
遠祖兔圖騰信仰情結圖騰是氏族的標志,禁止在一個圖騰單位內部通婚,從而產生了外婚制的習俗。蛇盤兔、鷹踏兔、蛤蟆馱兔類紋樣是原始部落聯姻的標志,民間還賦予蛇盤兔豐富的吉祥內涵。
在陜西、山西的黃土高原民家窗花、喜花、墻花、面花中有蛇盤兔的文化傳統。在遠古,這里是以蛇為圖騰的黃帝氏族發祥地,在靳之林先生《中華民族保護神抓髻娃娃》書中寫到蛇盤兔文化的深層蘊意是祖先撫育子孫,其吉祥隱義則集中體現在語義層:“蛇盤兔,必定富。”在農家人們經常這樣說:“要富除夕貼盤兔。”
兔形傳情
在于省吾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書中,我們了解民間兔形承傳著甲骨兔字的象形圖式:夸張的長耳和短尾;為了區別昆,又突出了兔形無頸、直接身體的特點;為了區別免,兔形還不開口露牙,表現出兔形柔順的生性。
在民俗生活中,民間兔形被轉換成有形的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現剪紙、刺繡、彩繪、塑作的兔形。
兔形象征這里指兔形在文化上的暗示,如兔形色白則喻長壽:兔形色紅則喻祥瑞,《瑞應圖》書有“赤兔者瑞獸”之說;兔形中飾錢眼,喻陰多子;兔形飾春花,喻報春訊;飾杏花,喻樣更加活靈活現。
面花兔已是婦女手中的精靈,春節女人要吃面兔,小孩生日要送面兔,男婚女嫁要做兔喜花。山西浮山人辦喜事時,女方要作12個面兔和12個面蛇,放置在枕中陪嫁,另外還要用紅繩系好一個面兔和一個面蛇掛于胸前走進男家。在陜西洛川,男方家把4個面兔置放于炕四角,新婚夫婦要唱《拉棗歌》,歌詞中這樣說:“……新媳婦上了炕,踏了四角兒女多。”面兔和歌詞在這時都成為有形有聲的喻子文化。
結語
中國民間兔文化記錄著農耕社會中人們信仰中的觀念,積淀著層層的文化意蘊,其多子多福、健康長壽、祛病驅邪、幸福……文化暗示給民間兔形帶來了魅力,同時也為兔形寫意提供了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