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納蘭容若,又叫納蘭性德,清初著名詞人。容若的一生,可謂充滿傳奇,無論是家族出身,還是愛情故事,都浪漫無比。納蘭容若這個名字,懵懂不知者初聽會誤以為是女子,容與若,朗讀唇齒間,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溫柔輾轉但同時蕩氣回腸的感覺,就如同他的詞一般,清麗婉約,格高韻遠。
關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葉赫那拉氏,其父為當朝大學士,其母為英親王之女愛新覺羅氏。這樣顯赫的身世,可謂是名門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榮華享不盡,一世恩榮常伴隨。可他仍舊不走尋常路,從他的詞中可以大體窺見他的一生。有人說,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悵客,是納蘭性德短暫一生的寫照。
關于他的愛情故事:
有的電視劇中展開想象,將康熙皇帝和納蘭容若的表妹作為主角,納蘭容若則充當配角,愛而不得,滿腹才情且傷情。可我看,納蘭容若完全可以作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現過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過,有的錯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也許正是有過這樣豐富的感情史,才造就了滿腹才情的他,才留下了那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
我青春期時最喜歡讀容若的詞,總感覺那種淡淡的憂傷,是痛徹骨髓的。那種來自于生活體驗過之后的凄涼和傷情,縱然不能親身經受,也能通過他的詞,想見模樣。
關鍵詞:納蘭性德散文綜述
納蘭性德除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之外,還留下了不少優秀的散文作品。在學者們大多致力于其詩詞研究之際,亦有少數學者對其散文進行了研究,本文擬從五方面對其散文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
對其序跋類散文的研究
納蘭性德的序跋類散文主要是收錄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經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學界目前對其序跋類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對其經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馬遒騮、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納蘭成德詩集詩論箋注》一書,該書擇錄了《名家絕句鈔序》《淥水亭宴集詩序》二文,并為之箋注。次年,姚崇實先生在承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簡論》一文,解析出經解序不僅表現了納蘭性德對理學的推崇,還表達了納蘭性德的一些哲學、政治、倫理觀點,還反映了納蘭性德的學術思想。此后,羅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發表多篇論文為《通志堂集?經解序》作注釋,為其他學者研究納蘭性德的經解序提供了便利。
對其雜記類散文的研究
納蘭性德的雜記類散文即其《淥水亭雜識》,學界對其雜記類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對其雜記類散文進行研究的專著有李曉明的《納蘭性德詩詞美論》,該書的第二章第二節結合《淥水亭雜識》提煉出納蘭性德詩學的四個主要觀念。
對其雜記類散文進行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大致有三篇,分別是羅艷的《論納蘭性德的詩學觀》,王麗勇的《納蘭性德的詩作與詩論》和崔雙的《納蘭性德文學思想研究》。三者都結合《淥水亭雜識》中的詩詞短論及納蘭性德其他作品來總結納蘭性德的詩學觀。
對其雜記類散文進行研究的期刊較多,但大多學者都是研究《淥水亭雜識》中的詩詞短論。趙秀亭先生率先對《淥水亭雜識》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積極進取的部分,如對中外思想和學術的接納,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對往古治亂得失的評論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鄧偉、項小玲的《管窺》一文,從關切政事、重視人才,學精識博、長于考據,文學大家、識見不凡三方面研究該雜識中顯現出來的納蘭性德這一青年知識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孫赫然發表《也曾裘馬頗輕狂――淺析納蘭性德中的入世思想》一文,從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為臣者需備赤子之心、興國政需為利無窮三個方面分析了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中的入世思想。
對其論辯類散文的研究
納蘭性德的論辯類散文為數不多,主要收錄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其《原詩》《原書》。學界在這一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馬遒騮、寇宗基先生在《納蘭成德詩集詩論箋注》一書中,箋注了納蘭性德的《原詩》一文。次年,馬驥先生發表了《納蘭性德的文藝觀》一文,不僅研究了《原詩》中的詩學思想――承襲漢儒詩歌理論“詩言志”的傳統觀點,批判“臨摹仿效之習”;還研究了《原書》中的藝術思想。
對《原書》進行了較為系統研究的是別廷峰先生的《納蘭性德書法觀管窺》一文。該文崇尚自然,主張“不臨摹”、反對“仿效”;強調個性,從重視作書時的“興會”和“意造”、反對“矜持”兩個方面研究了納蘭性德的書法理論。對《原詩》進行研究的還有張佳生先生的《納蘭性德詩賦論二評》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論納蘭性德的文藝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將納蘭性德的《原詩》一文與葉燮的《原詩》一書進行了比較研究。
對其書說類散文的研究
納蘭性德的書說類散文主要收錄在《詞人納蘭容若手簡》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為止,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對其作品的箋注。
陳子彬于1991年發表的《納蘭性德詩翰手卷簡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發表的《印文簡釋》一文和鐵男于1998年發表的《詞人納蘭性德詩翰手卷印文若干問題箋注》一文,分別對納蘭性德的書說類散文進行了簡介、簡釋和箋注。對納蘭性德書說類散文進行了綜合研究的是郭明輝的《從納蘭性德書信看其為人》,該文通過納蘭性德的書信窺探其讀書生活、日常生活與思想。
此外,朱鑒珉先生的《納蘭性德與顧梁汾書》一文對《與顧梁汾書》進行了注釋。別廷峰先生的《納蘭性德教育觀管窺――讀》提煉出了納蘭性德的教育觀,并大致予以肯定。張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論五評》首要研究了納蘭性德的《與韓元少書》一文,并從中總結出納蘭性德論文的最終標準。張弘的《傳世納蘭性德致嚴繩孫手簡的年份及有關問題》一文,在勾勒嚴繩孫與納蘭性德交往情況的前提下,確定了納蘭性德致嚴繩孫手簡的年份。
對其辭賦理論與創作的研究
納蘭性德的辭賦理論主要集中在其《賦論》一文中,而其辭賦創作主要收錄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見于卷十四中。
對納蘭性德辭賦理論進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張佳生先生的《納蘭性德詩賦論二評》、馬驥先生的《納蘭性德的文藝觀》、禹克坤先生的《論納蘭性德的文藝思想》,都結合了納蘭性德《賦論》一文概括其辭賦理論。
對納蘭性德辭賦內容進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滿蒙聯姻”的頌歌――辨析》一文;高民凱的《納蘭性德的賞析》一文;別廷峰的《歌頌進步,意寓改革――讀納蘭性德的》一文。不難看出,以上多是對其單篇文學作品內容的解讀,尚缺乏對其辭賦作品內容相對宏觀的研究。
對納蘭性德辭賦特色進行研究的,主要有別廷峰的《納蘭性德賦的藝術特色》一文和董天恩《從看納蘭性德賦的藝術特色》一文。前者細致論述了納蘭性德賦的四大藝術特色,后者結合《金山賦》,從情致投映與想象聯翩、典事選擇與運典破體兩方面論述了納蘭性德賦的藝術特色。
綜上所述,納蘭性德散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于此可見,納蘭性德散文研究尚存一定的拓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曉明.納蘭性德詩詞美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馬遒騮、寇宗基納.蘭成德詩集詩論箋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崔雙.納蘭性德的文學思想.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王麗勇.納蘭性德的詩作與詩論.南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羅艷.論納蘭性德的詩學觀.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7]孫赫然.也曾裘馬頗輕狂――淺析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4).[8]鄧偉、項小玲.《淥水亭雜識》管窺[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4).
[9]別廷峰.納蘭性德書法觀管窺[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9,(4).
[10]高民凱.納蘭性德的《雨霽賦》賞析[J].古典文學知識,1999,(4).
[11]鐵男.詞人納蘭性德詩翰手卷印文若干問題箋注[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8,(4).
[12]任嘉禾.“滿蒙聯姻”的頌歌――《五色蝴蝶賦》辨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5).
[13]朱鑒珉.納蘭性德與顧梁汾書[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6,(4).
[14]羅星明.納蘭性德《通志堂集?經解序》注釋續[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5,(4).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滿族詞人 。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初名成德,字容若,為避太子允(初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號楞伽山人。他的先祖本為蒙古人,在部落的征伐戰爭中又以新領地命名自己的姓氏,稱為葉赫那拉(又譯作納蘭,納喇)。葉赫部與努爾哈赤統率的建州部有著既相互攻伐,又為姻親的恩仇交并的復雜歷史。納蘭曾祖父的妹妹就是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亦即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納蘭之父明珠官拜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師,權傾當朝。納蘭自幼聰慧好學,天資過人,童子時已句出驚人,而且文武兼擅。他十八歲中舉,二十二歲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尋升一等。他雖生長于富貴之家,儀表堂堂,又為皇帝近侍,卻不媚世悅俗,恃強傲物。每每扶危濟困,尤喜結交落拓不遇的漢族文士。他的人品和學問在當時就傳為美談。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年僅三十一歲的納蘭因為寒疾“七日不汗”(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如花生命隨風而逝。他的死使當時“識與不識,皆哀而出涕也”(同上),甚至有人愿意死一百次來換取納蘭的生。可見他的巨大社會影響。他的座師徐乾學將納蘭生前所著詩詞文賦編輯成二十卷的《通志堂集》。這些尚不包括他生前整理、考訂、注釋、編選的其他大量著作。不過,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在于詞。他的詞集初名《側帽詞》,后易名為《飲水詞》,納蘭在世時已廣為流傳。其詞以真純自然,情深意切著稱。雖師法后主詞,卻自成家數。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可見評價之高。難怪當時已有“井水吃處,無不爭唱”的轟動效應,連朝鮮詩人也曾說:“誰料曉風殘月后,而今重見柳屯田。”(徐《詞苑叢談》)
這首《長相思》寫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康熙帝因去年徹底掃平了延續八年之久的三藩(平西王吳三桂等三個藩王)之亂,而要謁永陵(地在今遼寧新賓,清皇室部分先祖之墳所在)、福陵(努爾哈赤墓,即今之沈陽東陵)、昭陵(皇太極墓,即今之沈陽北陵)告祭先祖。納蘭扈從皇帝出行,此詞當作于出山海關前后途中。
《長相思》為詞中小令(58字以下者),分上下兩片。其正格為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一疊韻。上片寫詞人“身”之所歷。首二句“山一程,水一程”,由于“一程”的反復和“程”字的疊韻,不僅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性,而且也造成一種步步緊逼,層層推進的藝術效果。似乎這山,這水,永遠也走不完,趟不盡似的。雖不明寫詞人感受,而厭倦之感已不言自明矣。第三句一“身”字下得好,可為上片詞眼。“榆關”,明代以前對山海關的稱呼。“那畔”,那邊。這句明寫此行的目的地,實則一“身”字已透露出詞人身不由己之意。上片“夜深千帳燈”寫夜晚宿營所見。在排排扈從皇帝的營帳中,燈火閃爍,熱鬧非凡。王國維先生激賞此句,他說:“‘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人間詞話》)詞人這句頗為壯觀的環境描寫到底何意,我們要到下片才能理解。下片寫“心”之所感,與上片“身”之所歷形成鮮明對照。“更”,古時將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每更大約兩小時。首二句“風一更,雪一更”與上片首二句相同,都是上下互文見義。并非說刮一更風,再下一更雪,而是風雪交加,連綿不斷。“一更”的反復和“更”字的疊韻,不僅寫明時間的推進,更造成一種繁弦急鼓似的藝術效果。這風雪聲敲打著詞人落寞的心。在此基礎上推出第三句:“聒碎鄉心夢不成”。聒,聲音嘈雜。“心”為下片詞眼。“聒碎鄉心” ,造語是何等的新奇,又將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嘈雜的風雪聲讓詞人輾轉難眠,因此想在夢中回鄉與親人團聚來慰藉自己的愿望轉瞬成空,鄉夢破滅,鄉心碎了,難怪他要責備這塞外嘈雜的風雪聲:“故園無此聲”。詞人生長在北京,京城并非沒有風雪,只是“月是故鄉明”,在思鄉心切的詞人看來,故鄉的一切都要比塞外好多了。看到這里,我們才明白上片作者為何寫下一“身”字。原來,身在前行,而他的心“好像迎風展開的一面旌旗,老是向后飄著”。(印度迦梨陀婆著《沙恭達羅》第一幕)這身與心的矛盾,讓詞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我們也明白了上片“夜深千帳燈”的含義,詞人是在用熱鬧反襯凄冷,用繁盛反襯蕭疏。皇帝巡行盛大壯觀之景正反襯出詞人孤獨寂寞的情懷。再加上風雪之景的渲染烘托,這種感情變得更加濃烈。
關于這首詞的思想內涵,論者大都以“思鄉”二字來概括。我覺得思鄉只是其表,實則個中大有深意。納蘭在此次出行中寫的另外一首詞《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似乎透露出更多的內心隱秘:在別的護駕人員酒醉酣睡之時,他卻一心要做一個歸鄉的美夢,然而“歸夢隔狼河(今之遼寧大凌河——筆者),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人們不禁要問,他醒來不是在皇帝身旁當值嗎?而且納蘭對皇帝的護衛一向恪盡職守,吃苦耐勞,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贊賞。可他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這是“無味”的。厭于扈從的心情表達得多么直白大膽。為什么在當時或后世令許多人艷羨不已的一等侍衛(官級正三品,每年俸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卻令納蘭如此厭惡呢?
原來,納蘭素有遠大理想,他曾留心“往古治亂,政事沿革興壞,民情苦樂,吏治清濁,人才風俗盛衰消長之際,能指數其所以然,而亦不敢易言之。窺其志,豈無意當世者”。(韓《進士一等侍衛納蘭君神道碑》)他在許多作品中都表達了這種治世的理想和抱負。然而康熙皇帝一手制造了這個扼殺人才的悲劇,讓這位青年才俊學非所用,懷才不遇。他的摯友顧貞觀在他逝后的《祭文》中揭示了他內心的隱秘:“吾哥所欲試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業,百不一副(相符——筆者);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實造物之靳(吝惜,不肯給予——筆者)乎斯人,而無由畢達之于君父者也。”可見在那樣一個令人窒息的環境中納蘭受到多大的壓抑啊!因此,他常常慨嘆“世無伯樂誰相識?驊騮日暮空長嘶”。(《長安行·贈葉庶子》)他的文武全才不能用來安邦定國,卻只能在無休止的護駕出巡中消磨,做個皇帝身邊鉤沉豹尾之列的一介侍衛及恭順的鷹犬,想過尋常人的日子都不可能。況且,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會給身家帶來滅頂之災。質性自然的納蘭又怎能忍受這樊籠般的生活呢?因此他才在許多作品中極為含蓄地抒寫這深沉的郁悶。他的英年早逝正是精神長期壓抑的結果。所以《長相思》這類作品,如果僅僅以思鄉來解讀,甚至認為是席豐履厚的滿族膏粱子弟嬌生慣養,把祖宗關外發祥之地都視為畏途,那離納蘭性德的思想感情實在是太遠了,納蘭地下有知,也會沖冠一怒吧。
誰翻樂府凄涼曲?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
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謝橋。——(清)納蘭性德《采桑子》
第一次在詩詞中見到“蕭蕭”便是在納蘭容若的這首《采桑子》中,注解中給“蕭蕭”加的注是“凄涼的風聲和雨聲”。中年的容若懷才不遇,更兼伊人已逝,抑郁苦悶的心靈在小小的風雨中倍感孤獨,夜不能寐的身影在封建社會晚期那沒落暗淡,缺乏生氣的混濁氣氛中苦苦掙扎著“納蘭心事幾人知”的痛苦,劃過世紀的交疊,燙傷了后世善感的雙唇。
或許是太愛《采桑子》,太愛納蘭,于是當敏感的心在詞的華美中尋到“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時,便特地留意了蔣捷在這《一剪梅》里熔化了情思與羈愁得“蕭蕭”。“一片春愁待酒澆”載上吳江春水里“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光飛逝的溫柔,牽動了游子歸鄉心切的惆悵,觸動滿腹的愁思:“何日歸家洗客袍?”
“蕭蕭”與重復交疊著的“蕭蕭”從喉間劃過,流出凄冷悵惘的卷卷氣流,和著“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清淚,從吳江的初春兩岸滴落江心,激起一漩又一漩清澈卻酸楚的波光。
于是我在這蕭蕭的風雨,蕭蕭的文字,蕭蕭的華美中,感悟到了:風聲“蕭蕭”所牽動的,是敏銳的情感在凄涼中勾勒出的壓抑的詩意;雨聲“蕭蕭”所呈現的,是純潔的心靈在思念里描繪出的傷痛的美。
“蕭蕭華屋下,白發老諸生。”蕭蕭中那殘缺的美麗撞到心中的淚水與酒水,往往蕩起傷感與悲涼的破碎的漣漪。風雨的蕭蕭聲從窗欞與門戶的縫隙中疾疾穿過,打透了人的心靈,帶來不合季令的寒意,凍傷了人的意志,借這詩詞為載體,將風流人物在不公與磨難中的心境與心情傳達給后人。
同情,感傷,悲愴。
原來,這人心里觸景生情的“蕭蕭”,才是蕭蕭里的“蕭蕭”,是心的原野上折磨與感傷的悲歌,是情感在人性的地獄中發出的無聲卻最為凄厲的。尤其是那些并未出現“蕭蕭”的詞句里隱著的蕭蕭。
當后主倚著雕欄,輕吻滔滔東逝的一江春水;當小山捧著銀?,照亮魂縈夢牽的面容;當七郎執著淚水,作別曉風岸上的楊柳;當易安拈著西風,負起舴艋不堪的憂愁,我想他們的心底,都會或多或少地泛上一絲痛著的甜蜜,那微笑著的淚水被冷風吹灑在骨髓上的蕭蕭吧。在眾多的“蕭蕭”中,我最留戀的,仍是納蘭的一首詞: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浣溪沙》
獨自懷念早已陰陽相隔的另一半,蕭蕭的西風卷起滿地如飄零的花瓣一樣的枯葉,如蝶的曼舞,纏繞在追憶與無奈的痛苦中,這樣的蕭蕭,恐怕只有容若能懂吧。“當時只道是尋常”。
“蕭蕭”也許不是一個令人感到愉快舒心的意象,但沒有了蕭蕭,不知有多少文字會變得蒼白無力。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過得越來越舒服了,許多人卻與心中的那輪月亮和那壺酒越來越遠了。多想一個人到外面住一晚,看一晚上的月亮聽一晚上的“蕭蕭”。
被禁錮在城市的紙醉金迷與流光溢彩中,到哪里去尋找那令人劇痛卻又美麗無比的蕭蕭呢?只能作一首《浣溪沙》,來緬懷并期待那一縷在當今這世上難得的凄美與無瑕。
浪蕩香塵滿客袍,
灞陵折柳踏楊橋,
人間兒女恨難消。
玉兕金樽盈酒綠,
《人間詞話》是我國近代學者王國維撰寫的詞論著作,對歷代詞作名篇及作家作了精辟的評點,并提出了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詞論觀點,代表了作者文藝思想的精髓,是“晚清以來論詞的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國楨,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包括美學、哲學、文學、史學、考古學等,留下了許多有深遠影響的著作,其中不少是開風氣之先,為當時的學術研究開辟了嶄新的視角和道路,對后世有深遠影響。例如在文學研究中第一個用西方理論來闡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文論著作除《人間詞話》外還有《紅樓夢評論》等。在史學和考古學方面,他首創“二重證據法”,用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互相對照來考證古史和甲骨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國維的學術造詣,與他的治學方法關系極大。他精通英、日、德三種外語,飽讀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著作,在治學思路和方法上受西方哲學思想影響很深。《人間詞話》雖然名為“詞話”,體例上似乎也與傳統的“詩話”一類批評著作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有其頗富創見的理論體系,是“新觀念與舊修養的結合”,是“可以導引現代的讀者通向古代的文學、結合西方之觀念與中國傳統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橋梁”。
二、深入品評
《人間詞話》最初發表于1908年,分三期刊登在《國粹學報》上。此后有一些學者對其進行標點、注解。王國維逝世后,又陸續有學者輯錄他未發表的遺稿,搜集他在其他著作中論詞的部分,不斷補入,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人間詞話》較最初發表時的內容更為豐富。
今天通行的《人間詞話》,全書分三卷,都是針對歷代詞家及詞作的短評,共一百余則。這種體例看似與傳統的“詩話”“詞話”類著作沒有什么區別,但王國維的創舉在于,他建立了以“境界”為核心的詞論體系(這一理論有時也被用于詞之外的其他體裁文學批評中),對后世的詞學研究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境界”一詞,來源于佛教,本不是王國維首創,他以“境界”作為評詞的術語,其含義當然與佛典中不同。究竟什么是王國維所謂的“意境”呢?作者本人在書中并沒有給出確切的定義,但多有舉例,明確贊賞“有境界”的作品,肯定能寫出“境界”的作家。有學者認為王國維所謂的“境界”,“其含義乃是說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使讀者也可得到同樣鮮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葉嘉瑩語)。簡單地說,即作品在描寫上能做到“情景交融”,準確寫出所見之景或所感之情,并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樹立了“境界”這一標準,作者進一步對“境界”作出劃分,提出詞中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認為“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此二者“一優美一宏壯也”。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含義,也有許多解釋。簡單地說,“有我之境”是將作者本人的感情帶入對景物的描繪中,使景物也帶上作者的個人色彩;“無我之境”則是作者泯滅自我意識,與外物融為一體。這是對“境界”的進一步分類和闡述。
除了對“境界”本身的描述,關于營造“境界”的手法,王國維也提出了“造境”與“寫境”兩種,認為它們是“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有學者認為“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來源于叔本華,但“造境”“寫境”的觀念本身卻是中國傳統文論、詩論中所固有,這種區別正體現了王國維以西方哲學思維治中國學術的方法。王國維雖然將這二者并舉,但同時他自己也認為它們“頗難分別”。由于文學形象來源于客觀存在而又必然不同于客觀存在,所以“寫實家亦理想家”,“理想家亦寫實家”,“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可見“造境”與“寫境”大體上是作品因取材不同而產生的區別,是兩種有區別又不對立的創作手法。
三、名篇選讀
(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⑤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⑥。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注釋】
①“淚眼”二句:出自馮延巳《鵲踏枝》。
②“可堪”二句:出自秦觀《踏莎行》。
③“采菊”二句: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
④“寒波”二句:出自元好問《潁亭留別》。
⑤由動之靜:即由動態到靜態,由蕩動到平靜。
⑥法律:這里指自然的法則、規律。
(二)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①、謝②之詩不隔,延年③則稍隔矣;東坡④之詩不隔,山谷⑤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⑥,“空梁落燕泥”⑦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⑧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⑨《翠樓吟》⑩“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k“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l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m“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n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注釋】
①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②謝:指東晉詩人謝靈運。
③延年:指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字延年,與謝靈運并稱“顏謝”。
④東坡:指蘇軾。
⑤山谷:指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
⑥“池塘生春草”:出自謝靈運《登池上樓》。“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⑦“空梁落燕泥”:出自隋代詩人薛道衡的《昔昔鹽》。
⑧歐陽修《少年游》:“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⑨白石:指南宋詞人姜夔,別號白石道人。
⑩《翠樓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鸚鵡洲者,聞小姬歌此詞。問之,頗能道其事。還吳,為予言之。興懷昔游,且傷今之離索也。):“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檐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 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k“生年”四句:出自《古詩十九首(第十五)》。
l“服食”四句:出自《古詩十九首(第十三)》。
m“采菊”四句: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見上篇注③。
n“天似穹廬”四句:出自《樂府詩集?敕勒歌》。
四、名句積累
1.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2.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①。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②、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釋】
①道君皇帝:指宋徽宗趙佶。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②釋迦:指釋迦牟尼。
3.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①,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③,此第三境也。
【注釋】
①“昨夜”句:出自晏殊《蝶戀花》。
②“衣帶”句:出自柳永《鳳棲梧》。
③“眾里”句:出自辛棄疾《青玉案》。
4.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①,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習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注釋】
①納蘭容若:即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詞人。
5. 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娛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
6.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五、拓展閱讀
曉步
王國維
興來隨意步南阡,夾道垂楊相帶妍。
萬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蘇醒曉風前。
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與野鷗申后約,不辭旦旦冒寒煙。
清平樂?況夔笙太守索題香南雅集圖
王國維
蕙蘭同畹,著意風光轉。劫后芳華仍畹轉,得似鳳城初見。 舊人惟有何戡,玉宸宮調曾諳。腸斷杜陵詩句,落花時節江南。
水龍吟?楊花用章質夫蘇子瞻唱和韻
王國維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回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六、探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