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工程論文

生態工程論文

時間:2022-04-14 21:59: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工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工程論文

第1篇

1.1主體空間利用的原則物種種群分布有兩種模式,分別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確保物種種群不受影響,不要打破周邊環境和物種原有的生態平衡。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就必須進行物質的分級,并建立多層次利用體系,在這個基礎上相關部門根據生態系統內部物種的分布情況,總結經驗提出了主體空間利用的原則[2]。主體空間的應用可以使空間組織結構面臨的障礙得到有效的處理,人們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根據這一原則來使水利工程生態系統和建設格局相互適應,還要合理的規劃土地、水流等資源,這樣可以達到對生物結構層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1.2循環利用可再生原則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設成本、實現生態效應的主要途徑就是可再生循環利用,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使用可循環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這樣可以充分的挖掘資源的價值能夠達到處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過循環利用可再生原則可以使得生態環境得到切實的保護,變廢為寶,進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提高了經濟效益。

1.3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原則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想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就必須確保生態系統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態環境,要通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來指導施工,以環境保護作為立足之本,這樣就能夠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在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工程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還要處理好經濟建設的問題。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發展生態用水,也可以適當的發展水利方面的旅游業,這樣可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還能夠確保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1.4物種共生原則生態系統開放性的特征很明顯,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圍內,物種的數量是恒定的不變的,但是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會使得生態系統和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這樣就可能使得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在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細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種共生的原則來進行水利工程的施工,這樣能夠使得工程和自然優勢互補,還能夠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樣性得以確保,還能夠使得水利施工建設的生產發展得到滿足,這樣就能夠使水利建設優化的積極作用得到發揮。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態工程環境措施

1)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要使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小,這樣就可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利工程和諧發展的目標。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進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時候要以保護施工地生態環境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計劃,這樣才可以實現水利工程生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要循環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種材料和各種物品,并進行綜合的利用,要盡可能的實現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樣既能夠保護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態環境,還能夠使得水利工程的總成本降低,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3)對于那些已經完工的水利工程項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項目,也要依據國家的相關規定來對施工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嚴格的監測管理,要確保在整個施工期都能夠有嚴格的環境監測,及時地發現施工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進而采取對應措施來解決問題,這樣才可以切實的保護生態環境,在施工過程中,要將相關環境保護人員的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并配置最專業的監測設備來實現信息數據的收集,聘用最專業的人才來對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

4)工程區域系統和工程系統是構成生態工程系統的兩部分,工程是工程系統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經濟規律,還要依照生態學原理的基礎,并立足于運行的目標,進而使得生態工程系統結構的最優化得以實現,想要保證工程系統和生態系統正常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就必須具備好的生態工程系統結構,這樣才可以確保生態系統和工程系統能夠協調的發展,進而提高生態工程的效益。

5)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要有機的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通過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態環境的問題被解決,還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第2篇

1.1生態水利工程的特征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種科學的、系統的、可持續的水利工程,能夠將水利工程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起來,在開發水資源的同時還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水利工作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生物的多樣性,在建設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時,往往會改變現有的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要將工程建設對生物的影響降到最低;第二,生態水利工程的系統性,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對當地的河流、水域、環境及氣候造成一定影響,所以要能夠充分考慮工程與生態之間的關系;第三,工程效益的不確定性,生態水利工程規模較大,所涉及的地質、氣候等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這就會導致建成后的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無法保障得到預期效果。

1.2生態水利工程的影響分析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因此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對河流生態的影響

大多數水利工程都是建在天然河道上,而天然河流已形成了相應的生態環境系統,水利工程建設會改變河流生態自身的多樣性,局部河流的水深及含沙量會出現一定的變化,河流的水流速度及原動力也會或多或少得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攔河壩會擴大水域的面積,提高水的比熱容并貯存更多的熱量,最終促進水溫上升,但是即便水溫發生細微的變化,也會對下游魚類的繁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除此之外,當水流速度下降之后,水體與外界環境的交換頻率下降,河流的自凈能力會下降,最終影響到水質。而地區水域面積的增大,會增加大氣層中的水汽含量及降水量,使得空氣較為濕潤,霧雨氣候逐漸增多,這就會改變該地區的氣候條件。修建生態水利工程,會增加該區域的重力,破壞原有地質構造,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地質災害。

1.2.2對陸地生態的影響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會對建設場地內的陸地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工程建設勢必會占用耕地及林地,從而破壞植被及相關陸生動物的生活場所,增加建設場所附近的空氣濕度,導致難以適應濕潤氣候的動物遷徙或使其改變生活習性,最終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及生態結構。此外,在生態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沿線居民及工廠產生的垃圾及污水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改變河道的原有特性,直接威脅到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1.2.3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具體體現為:淹沒水域及沿岸土地,從而導致居民被迫遷移、重新安置等問題,甚至還涉及到文物古跡的搬遷與保護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其建設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大面積的拆遷與安置問題。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之前,必須要應充分考慮到拆遷安置等,實現安排好搬遷移民的規劃工作。

2.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原則

2.1施工安全經濟的原則

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完善保障機制,從而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及經濟性。管理人員要能夠根據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嚴格遵循可持續的發展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的施工環節及工期進度,從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活動符合經濟安全的原則,最終促進生態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

2.2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原則

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過程中,必須要以滿足水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為目標,全面掌握工程建設地域的地形特征、河流形態等,根據實際地理情況來進行規劃,保障水利工程與周圍水生態系統相協調,最終實現人文與自然的相互融合。例如盡量保留河流的原始結構,注重優化水質及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在河流中種植綠色植物、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給,為水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水利工程周邊植樹并融入設計,創造簡單的景觀河。例如鄂州市投資2800萬元修復長港河道生態環境,完成岸坡整形20km、土方50萬m3,植草7500m2,栽種水生植物1.5萬株,植樹2萬棵;云夢縣在2009年投資了八千萬元建設“三湖連河”工程,建立了總長為20km的環城生態水系,切實將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融合起來。此外,水利工程建設還需要嚴格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降低運營成本,達到凈化水的目的。

2.3工程建設整體規劃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對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素提出的總體性要求,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水文系統修復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水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過程。如果在建設水利工程過程中,沒有從整個環境生態系統的角度來進行考慮,那么也只能暫時性地緩解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最終嚴重影響到水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但要以整體性為原則,還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采取生態措施來有效降低工程的建設成本。

3.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建議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涉及的領域也較多,例如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領域。筆者結合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工作經驗,就如何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兩方面的建議,以供同行借鑒。一方面,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將水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先調查并收集工程所在地的地質、水文、氣候等相關信息,從而充分掌握當地的生態狀況,要能夠在保障水利工程防洪能力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工程的環境承載力。規劃設計人員在工程結構設計過程中,要能夠保護生態水生物的安全,配備環境監測設備,做好工程水環境的監測,完善并明確環境監測項目的指標體系與標準,根據監測結果來及時評價對環境的影響,進而實現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在生態水利工程竣工后,要能夠以減少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為原則,采取有效措施來恢復土地生態并修復施工現場,充分發揮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植被的生態保護作用。與此同時,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配置水資源,大力推廣節水工程,保障滿足當地的生產及生活用水需求,避免當地出現水資源短缺的現象。最后,相關部門要能夠不斷完善并宣傳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法律規定,合理劃定保護河流及流域保護區,尤其要做好水生態保護區的生態建設及保護工作,嚴格審批相關建設項目,做好建設項目的把關工作。

4.結束語

第3篇

1完善林業生態工程管理機制的措施

林業生態工程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非常強的工程,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會在很多方面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它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生態建設目標早日實現。

1.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因為林業生態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復雜性,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多,這就需要對林業工程建設予以嚴格的規劃,同時還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結合我國目前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所出現的特征,政府對林業生態工程管理階段應進行宏觀調控和約束,采取直線型的職能結構,在國家和省、市、縣設立專門的森林工程領導管理辦事機構。

1.2發揮政府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程的約束作用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離不開政府部門監督管理職能的發揮,為了能夠確保林業生態建設的規范性,政府部門應該在審計和設計規劃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方案以及建設的規模進行指導性管理。林業生態性建設對于資金的管理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管理,尤其是在國內和國外的資金注入方面進行監管。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可以確保林業生態性建設的良性發展,對于工程建設中的問題能夠協調解決,不斷加強政府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可以有效推動林業生態性建設的進程。

1.3發揮市場對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在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的過程中,如果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順應當前的市場環境,充分的利用市場競爭的機制使得林業生態建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能夠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按照市場的招投標程序來對林業工程進行運作,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來優選林業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關的工程監理單位,通過合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去營造一個林業生態工程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實現建設管理目標可靠性得以提高,同時也促進林業工程的施工單位、企業不斷去改進管理機制,不斷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積極探索、推廣“先建后補”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先由林農按工程設計進行施工,經驗收合格后按工程投資標準給予補助。

2結語

當前,我國更加重視的是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也成為了很多工作當中需要堅持的一個宗旨,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做好林業生態工程管理工作。從整體上來看,這項工作已經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為了更好促進其發展,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作者:張禹 單位:畢節市林業局

第4篇

公路生態工程技術的開展實施以及應用是在其環境保護面臨問題的時候,創新發展出的新技術。目前,我國公路施工在環境保護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不健全。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是工程技術發揮作用的前提,但是公路建設在施工前并沒有制定科學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內容不夠全面,部門工作不協調,無法引導公路生態工程技術的應用。第二,公路生態工程技術問題。公路生態工程技術包含的內容眾多,有公路選線規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生態恢復技術,選線技術對施工能力要求甚高,目前我國技術人員對其的認知還處于基礎階段,技術發展緩慢。傳統的選線技術一般由設計人員完成,費時耗力,環保因素少,選項效率低。另外,公路建設的迅速性、綠化工程技術的實用性,導致植物選擇研究嚴重滯后于綠化工程的發展,早期邊坡大量應用外來草坪草種的弊端日益顯現,公路生態工程技術問題較為突出。

2.公路生態工程技術分析發展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已經直觀明確了解了公路生態工程技術的相關概述,明確了其在工程建設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了有效緩解這些不足,彌補其弊端,我們一定要結合實際,找到公路生態工程技術準確應用的對策,協調好技術與工程建設之間的關系。

2.1建立公路生態工程技術體系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作基礎,公路生態工程技術涉及到的內容多樣復雜,系統繁雜化,缺乏建設的良性循環體系,以及成為制約我國公路工程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阻礙。對此,我國公路生態工程施工企業要根據建設實際,制定系統的工程技術施工方案,完善技術條例規范,從政策上、技術上加以研究,做好環境評估和恢復理論的應用,細化技術工程施工重點,明確責任制,從而保證技術應用的科學化。

2.2完善公路生態工程技術研究工作

公路生態工程技術的科學開展,一定要以工程技術的精準研究為基礎,以科技的探討為前提。首先,加強生態系統優化設計研究,將關注點轉向生態問題,逐步加深研究領域,結合生態系統空間分布規律選擇適合的技術建造和恢復自然建設,打造較高級別的生態系統。其次,做好關鍵技術研究。在公路生態建設區域,對結構功能相似的生態系統加以保護,例如濕地、荒漠、草原以及森林等等,都是生態系統和公路生態建設需要研究的重點。最后,完善生態系統評價技術,對公路建設景觀美學、自然度等予以精準評價,做好等級評定,強化生態多樣性,為綠化工程施工創設基礎。

2.3促進公路生態工程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公路生態工程建設追求的關鍵內容,是需要長期系統強化的項目。公路生態工程在施工作業之前,要配套建立合理的綠化工程,將系統管理與綠化工作緊密結合,從長遠性上考慮公路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具體而言,國家公路生態工程在施工的時候,要加強技術管理,發揮技術優勢,提高植物殘體和表土的利用效率。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路線布設時應盡量避開村鎮,減少汽車噪音、廢氣、震動對沿線村鎮居民的影響,同時應考慮線位不要出現大填大挖,從而減少對原有環境的破壞,并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統設計,路基兩側設置邊溝和排水溝,以截流路面污水,保護農田免受污染。

3.結束語

第5篇

就目前來看,我國面臨的水問題主要有三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

1.1洪澇災害頻繁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我國幾大江河流域頻頻發生洪災,1998年發生在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hm2,死亡4150人,房屋倒塌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這充分暴露了我國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調蓄能力較低等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防洪工程的投入,一些重要河流的防洪狀況得到了改善。

1.2水資源短缺

農業方面,現有的0.44億hm2灌溉面積中尚有0.067億hm2灌溉保證率低,不能滿足干旱年份的灌溉要求;工業及城市用水方面,230個被調查城市中,嚴重缺水的有40多個,占17%,一般缺水的140個,占63%。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澤湖五大淡水湖,面積已縮小1/4甚至1/2,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

1.3水污染嚴重

中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水質評價的123個重點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1、2類的占25%,符合3類的占27%,屬4、5類的占48%。具有監測資料的200多條河流中,有850條受到污染,230條受到嚴重污染,有60%的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標準,有11%的水質不符合農業灌溉要求,有6%的毒物含量超過污水排放標準。

2生態工程定義

不同的學者對生態工程定義有不同的認識。Teal(1991)認為生態工程是基于自然的生態系統設計而非傳統的工程技術。美國H.T.Odum將生態工程定義為“人類利用自然能源對環境進行控制”,20世紀80年代后,生態工程在歐洲及美國逐漸發展起來,提出了生態工程技術,即“依據對環境生態的了解,以最小的投入達到對環境損害最小的一些技術”。我國生態學家、生態工程建設先驅馬世駿先生給生態工程下的定義為:“生態工程是借助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與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結合結構最優化方法,設計的促進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工藝系統。

3生態工程的應用實例

3.1生態工程在解決水資源污染中的應用

3.1.1濕地生態工程設計

濕地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水位接近地表,或以淺水形式覆蓋地表。濕地中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長、終年飽和的土壤水分和不透水層。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過程使濕地中污染物降解。劉鵬指出可以通過自然人工濕地減緩水流的速度,增加水力停留時間,吸收輸入濕地的營養成分,濕地植物如蘆葦和水葫蘆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有利于毒物和雜質的沉淀和排除,截留了68%的氮、43%的鱗;除此之外,還指出人工濕地利用可以吸收氮磷的經濟作物,一方面減少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另一方面,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朱棣等以山東南四湖為例,進行人工濕地生態工程設計,利用不同植物種類對水生生活的適應性狀不同,吸收水體中的特定污染物質,分別設立了浮水植物區、挺水植物區、沉水植物區三級處理污水工藝,對BOD5處理率為90.8%,COD為80.9%,懸浮物為91.1%,N和P的處理率為80%和75%。

3.1.2緩沖帶截留技術

緩沖帶,全稱保護緩沖帶,最早是由美國農業部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局。緩沖帶是指利用有一定寬度的植被與受納水體隔開,減少污染源和河流、湖泊之間的直接連接并且能夠控制土壤侵蝕伴隨的養分流失。劉鵬指出水體岸邊的緩沖林帶通過控制侵蝕,減少徑流中氮、磷濃度,防止流失泥沙、養分進入河道水體。毛戰坡等指出氮在緩沖帶內的截留作用主要是隨泥沙沉降、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磷在緩沖帶內的截留主要是磷隨泥沙的沉降及溶解態磷在土壤和植物殘留物之間的交換,以及緩沖帶土壤中植物根孔的形成有利于過濾作用的增強和吸附容量的擴大。

3.1.3水塘系統

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塘,通過其間歇性的雨與河流進行水、養分的交換,同時降低流速,使懸浮物得到沉降,增加水流與生物膜的接觸時間,水塘對非點源污染物的滯留和凈化能力很強。劉興國等以水塘系統技術為基礎,設計了一種生態工程化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通過水質交換,使水體水質變好,同時還起到節水、減排效果。劉鵬利用多水塘系統,以水塘為點、溝渠為線的流域系統,表明多水塘系統能截留來自農業的氮、磷污染負荷94%以上。

3.1.4土地處理系統

土地處理系統是將土地處理技術與多種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技術整合成一個系統,實現區域污水的循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劉明輝等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微生物轉化和植物吸收等來凈化污水。劉鵬利用高分子如PAM能與水相互作用增加入滲、減少徑流的特性來改善土壤的結構和增加土壤中團聚體的穩定性。

3.2生態工程在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中的應用

當前最主要的就是雨水的資源化,不僅可以減輕區域洪澇,還能夠充分地利用雨水資源。汪毅將生態工程應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中,指出利用南方院區普遍存在的水塘和魚塘,配以必要的鋼筋混凝土調節池,利用天然防滲材料,實現了利用自然條件來為工程服務的初步設想。王一鈞等采用了自然回收凈化、部分間接利用的雨水回收利用生態工程,指出利用雨水生態塘調蓄雨水凈化的同時,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上;另外提出水保耕作技術如帶狀間作技術、糧草等高帶狀輪作技術、等高耕作技術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攔蓄徑流、減少土壤沖刷、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

4展望

第6篇

水利工程是一項浩大的土木工程,工程建設涉及道路修建、場地平整、取土采料、大壩基礎、岸坡開挖、棄土棄渣堆放、移民安置等項目。具有土石方量巨大、占地范圍較廣、施工周期較長、棄渣量多、點線布置等特點。例如北京市永定河生態治理工程,河段治理長度M.2km,土方開挖455.6萬m3,回填種植土148萬m3,綠化面積278萬m2,整個工程區域面積達608hm2,充分體現了上述水利工程的各項特點。因此,在土石方量巨大,施工范圍廣的情況下,水土流失在水利工程中變得不可避免,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水土流失以點狀、線狀分布

水利工程場內外的施工道路線路長,道路布設多沿江河兩岸布置,施工中土石方易滾落至下游,占壓植被,甚至滾落入河,破壞沿線植被,形成邊坡,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大壩、料場、渣場及生產生活等設施呈點狀布設,大壩壩基、岸坡開挖、場地平整、料場開采、棄渣堆棄均將擾動原地貌,破壞占壓植被,形成面,引發水土流失。

1.2破壞占壓植被,經擾動后增加植被恢復難度

水利工程占用林草地大,工程占地不僅破壞了原有植被,而且改變了其利用現狀,而且水利工程中有大量的永久占地,永久占地被硬化或建筑物占壓,難以恢復植被,使原有水土保持功能損失。同時,經施工擾動后的地表被壓實,且多為土石混合,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植被恢復難度。

1.3土石方量大、棄渣多,人為水土流失嚴重

水利工程的特點決定了工程本身會產生大量的土石方挖運。例如北京市通州區運潮減河治理工程,其土方開挖量為303.54萬m3,土方回填量為28.42萬m3,棄渣量為123.73萬m3。大量的土石方挖填、堆棄不僅形成面,為水土流失創造條件,而且松散堆猹體成為人為水土流失的重要源頭。

1.4工程項目多,水土流失形式多樣

水利工程項目涉及道路、場地平整、土方開挖回填等眾多施工項目,因工程施工可能引發的水土流失形式多樣,主要表現為由水力和重力作用引發的滅蝕、面蝕、溝蝕、山洪侵蝕、崩塌、滑坡,甚至可能引發石洪、泥流。

1.5水土流失重點時段為施工前期

水利工程在“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期為土石方挖填的高峰期,在項目施工的同時,水土保持措施尚未實施或未完全發揮固土保水的功能,地表面,是水土流失的重點時段。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幾項技術

我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設主要以工程措施為主,措施布設先是滿足主體工程的要求,對不穩定邊坡、堆體、場地等擾動區多采用工程治理,導致水土資源保護、生態措施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防治模式難以滿足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形成的要求。按照生態修復理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注重保護、轉變觀念、重視改良、合理配置重建結構。下面通過北京市永定河生態治理工程這一案例,分析幾種主要的生態修復方法和措施:

2.1保護表層種植土,確保生態修復植物重建旳土壤資源

土壤是生態修復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土壤資源的數量、質量同生態修復的效果密切相關。在水利工程“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時,表層種植土往往同開挖棄渣堆至渣場,或被回填掩埋,因開挖、回填施工具有不可逆轉性,在后期跡地生態修復植被重建時,短缺的表層種植土成為重要制約因素,直接影響到植物措施實施的質量,甚至能否實施也是個問題。因此,開展表層種植土收集儲存是水利工程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要前提。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歷史悠久,河道經過長時間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沙坑,由于坑壁陡峭,大部分卵礫石地表,部分地段分布有雜填土,因此,在河道主體工程施工之前,特別區分了雜填土和原有種植土,將雜填土運棄后,留下了原有種植土,為后期綠化工程做好了準備。

2.2減少生態植被的破壞,維護其原有生態系統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減少對現有生態植被的破壞,維護其有生態系統是最有效的生態修復途徑。水利工程施工擾動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擾動破壞后,將散失其生態功能,被施工地所取代,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難度。水利工程施工雖然在征地紅線范圍內進行,但并非紅線范圍內可以隨意進行施工擾動。施工中應避開植被良好區,控制施工占地,提高場地重復利用效率》在永定河河道治理過程中,由于工程的三家店水庫段屬于植被良好的地段,為了避開施工臨時占地對現有植被的破壞,于是將施工臨時占地往下游移動了800m,同時對土方開挖回填重新平衡,避免因施工臨時占地位置變化造成工程投資的增加。

2.3轉變治理模式觀念,采用新型生態修復技術

邊坡遍布水利工程施工現場,根據所處位置和其重要性多采用噴錨等工程措施防護,此類工程措施雖然保證邊坡的永久穩定,但改變了土地利用類型,降水難以滲人,隔離了原邊坡的水汽微循環系統,生態系統難以自我恢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噴混凝土、植生槽等新型技術巳成為開發建設項目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永定河河道生態治理采用了新型的護岸材料,主要以連柴柳枝與各種柔性護岸相互結合,柳枝可用作護岸中的柵欄、筑堤的材料,也可以當作附生海苔的材料使用,這些枝條也被稱作“柳木"或“枝柴”,可形成連柴柵欄植物護岸的形式。加工連柴柵欄需要長度約為1.5?3.0m、直徑10?25mm的枝條,并需要應用活木樁(長度約為0.8m)、死木樁(長度約為0.7?0.9m)和粗麻繩若干(直徑5?30mm)對連柴柵欄進行錨固。這種新型的生態護岸,可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滯洪補枯、調節水位,恢復河中動植物的生長,利用動植物自身的功能凈化水體。這種護岸既能穩定河床,又能種植蘆葦、菖蒲、鳶尾等高等級的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較為發達的樹種等水邊植物,形成自然的水陸過渡帶,使河岸趨于自然形態,從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鏈,同時,水邊植物可以削減波浪對河道沖刷影響。

2.4綜合恢復,重視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

在傳統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設中,人工植物措施類型和植物物種單一,缺乏多樣性,同時,土地經施工擾動后,土壤板結,肥力降低,有機質減少,直接恢復植被將影響其生長效果,以至植被恢復后生態效益低下,易退化。如在水利工程網格梁植草護坡施工時,在網格梁完成施工后,未經土壤改良便散播單一草籽,其邊坡生態效果極差。因此,實際施工中,應在網格梁內先進行除雜整治,然后覆蓋種植土30?40cm,選擇狗牙根、紫花苜蓿、三角梅、黃花槐等進行草、灌配置,效果會非常好。要注意的是,在植被重建前,應對施工跡地進行除雜清理,所有植物根系、種籽需建植在肥沃的種植土上,以保證植物生長效果。

2.5用于水利工程生態修復的植物物種

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植物物種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原則:植物物種應適合項目區的自然環境,同當地物種不互克;耐貧瘠、耐干旱、抗逆;速生、管理粗放,應優先考慮能固氮的物種;生態效益明顯,兼具景觀觀賞性;在不同區域的建植時,應考慮植物根系對工程的影響。永定河河道生態治理工程的植物景觀設計理念是形成以溪流濕地為主的生態景觀帶,故此在地被植物材質的選擇上,主要選擇了適合沙質土壤條件的地被植物,如紫花地丁、二月蘭、麥冬等,這些地被具有耐瘠薄、生命力強等多種特點,便于后斯粗放式的養護管理。在植物材質的應用上,以混播為主,打造大色塊的大地景觀效果,形成單一色調,多種材質。同時,將河道根據三年一遇洪水線劃分成多個區域,根據植物的特點合理布置,力求體現自然生態的設計理念。護坡覆土較厚,土壤條件干燥,故此以各種旱生草本組合搭配灌木,形成大面積單一色塊的地被植物效果。三年一遇洪水線以上覆土相對較厚,且離水面有一定的距離,相對來說比較干旱,故此種植主要以灌喬為主。喬灌下較陰處,種植耐陰的單一品種,如麥冬、二月蘭、白三葉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種植各種旱生草本組合,形成綴花草坪。三年一遇洪水線以內土壤條件比較濕潤,種植以各種濕生組合為主,局部種植單一開花植物品種,如馬藺、鳶尾、花葉芒等。濕生組合以開紅花植物為主,主要為紅蓼、紅花酔架草、沼生柳葉菜按2:1:1的比例混播。湖岸線高程1.5m內搭配多種挺水及浮水植物,豐富水面景觀,形成了門城湖、蓮石湖、宛平湖、曉月湖等幾個重要湖面景觀。主要的植物品種有荷花、荇菜、再力花、梭魚草、鳳眼蓮等。

3結論及建議

第7篇

林業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學、生態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而形成的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它本身包括著傳統的造林綠化內容,一些成功的單項造林技術與新技術的篩選與應用,但不是簡單“相加”與“拼盤,’;它的目的不僅只考慮經濟效益,而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過程是配套技術合理組合的完整工藝流程。

二、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統論原理

人工生態系統的建造調控是生態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給“系統”所下的定義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凡是一個系統它應具備如下特征。

1.1結構的有序性

一個系統既然是廣有機整體,它本身必須具備自然或人為劃定的明顯邊界,邊界內的功能具有明顯相對的立性。一片果園、一個人工林它與相鄰的系統是具有明顯邊界的,其功能與其他系統也是不同的。同時,每一個系統本身一定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分所組成。系統內的組分之間具有復雜的作用和依存關系。作為人工林生態系統,本身就包括著森林生物和森林環境兩大組分,而其兩大組分又可以自成系統(于系統)。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與伴生植物)、動物(鳥獸、昆蟲)、微生物(真菌、細菌);從環境角度講,作為人工生態系統又應當分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這些組分形成了復雜的水平分離和垂直分離。

1.2系統的整體性

為一個穩定高效的系統必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各組分之間必須具有適當的量的比例關系和明顯的功能上的分工與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順利完成能量、物質、、價值的轉換功能。系統中某一個組分發生量的變化以后必然影響到其他組分的反應,最終影響到整個系統。林、眶生態工程設計、建造過程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通過整體結構的建造而實現人工生態系統的高功能。

2、環境因子的綜合性

自然界中眾多個環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計算單位,每個因子也都是對生物產生重大影響,在林業生態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項因子對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這種綜合影響的作用往往與單因子影響有巨大的差異。如何進行多因子綜合評價對今后林業生態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鏈原理

食物鏈與食物網是生態學的重要原理,食物鏈與食物網中的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使太陽能轉化為能貯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稱綠色植物為“生產者”。綠色植物被草食動物所食,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吃掉,這些動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動物以維持其生命。植物和動物殘體又可為小動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這種吃與被吃關系形成的關系稱之為食物鏈關系。后兩者分別稱之為“消費者”和“分解者”。

4、擴大視野,修正傳統林業概念

多少年來我國大農業范疇一直存在著一個傳統觀念;農業就是糧食、林業就是“大木頭”、畜牧業就是豬和雞。林業建設幾年來一直認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樹,農業防護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網。林越來越萎縮,概念越來越窄,專業越分越細,將一個森林大系統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來屬于林業范疇的東西,如中草藥、食用菌、野生動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樹都拒之門外。這種觀點對我國林業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業生態工程就是要歸還林業的本來面目,把林業作為一個完整的大系統來看待,發揮林業的綜合功能。

三、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

第8篇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哲學反思包括: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局部利益反思、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非人存在物的權利剝奪反思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短視反思。

1.1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局部利益反思

水利水電工程技術本是一項為人類造福的技術,但是如果對局部人的“造福”導致了對大多數人的“危害”,則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價值行為體現;如果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項目只是滿足了一部分人的用電需求,卻要使大多數原來的居民和住戶遷移住所,甚至產生更大的損失,這就是無視人們基本權利的掠奪,會導致水利水電資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

1.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非人存在物的權利剝奪

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規模性水利水電工程擴建,自然生態的物化環境遭到破壞,在建設過程中的為防止山體滑坡,而濫設的打樁、布網等設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的動作規律;還有攔截水壩的水利建設工程,對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遷移造成不可彌補的生存威脅,這都是對非人存在物的權利性剝奪的無視行為,將人類的行為強加于自然,違背了非人類中心主義,使發展的生命體的最高價值沒有得到體現。2.3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短視反思水電站的使用和維護是有壽命周期的,而其對自然和生態的影響是長久的災難性的毀滅,究其根因,是因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包含著部分人的巨大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群體短視地認為這種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難道人類有能力修建水電工程就可以枉顧自然的存在而恣意妄為嗎?難道人類包括非人類存在的生命的長遠價值就能夠被這種短期的經濟利益所無視嗎?如此種種,都值得我們加以反思。

2在哲學反思下的加強水利水電工程生態化建設的對策

2.1樹立正確的生態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理念

對于現代化的水利水電工程,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必須要著重關注水利水電工程全面實現生態化建設的時代意義與研究價值,從而為全面推動水利水電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思想支撐。尤其是對于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維修、維護、試運等一系列工作項目,企業與工作人員都務必要從生態和環境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資源能源優化配置、經濟效益高效增長”的建設原則,樹立正確的生態化工程建設理念,從而在獲取較佳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企業良好的對外形象。與此同時,國家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生態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工作的宣傳力度,加深廣大群眾對該新型理念的認識,并有效地制定與完善生態保護政策制度,為違反生態保護原則的不良行為提供懲處依據。

2.2制定與落實生態補償機制

國家政府要積極地制定與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始終將“誰開發,誰負責;誰破壞,誰恢復;誰得益,誰維護;誰建設,誰承擔”作為整個生態補償程序的關鍵準則,從而為進一步地完善生態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工作而提供責任人,為實現水電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補償依據。一般而言,水利水電企業普遍會基于環境影響預測評價的視角下,配置部分有效的過魚設備,建設基礎性的動植物難以生存的微生態環境,從而讓水利水電工程和動植物生長形成密切的影響關系,例如施工企業了解到過渡開發河道會給眾多的動植物形成不良的影響局面,所以基于此企業可以通過配置過魚設備、制定捕魚政策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來科學有效地避免建設工作所可能帶來的難以估計的損失。

2.3加大對工程施工環境的保護力度

全面建設生態化水利水電工程,就需要從工程施工環境著手,在天氣氣候、地質地形、水體質量、水文情況、噪聲污染等方面進行具體化、合理化的數據監測工作項目,與此同時還要及時地了解與掌握整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環境變化情況,從而有利于在突發事故發生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分析問題緣由、采取合適策略。除此以外,施工人員在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的過程中,務必遵守高效、快速、便捷的準則,堅決不讓安全隱患持續隱藏于整個施工過程,而且對于水利水電工程所產生的廢氣廢水,施工人員的首要任務是將其處理或者凈化干凈,然后依據工程特點與施工現狀,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景觀恢復任務,不斷提高水利水電工程的綠化程度,最終有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目標。

2.4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后期工作的落實

第9篇

征稿欄目

1.前沿聚焦: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資源產業學科前沿、生產實踐前沿問題的觀察性、前瞻性論文。

2.工作研究:發表農業、林業、環保、食品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有關科研、管理、推廣工作中的總結性論文或調查報告;行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方法和經驗性論文。

3.資源•產業:刊登農業、林業、土地、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及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產業經營、創新與發展的論文。

4.環境•安全:刊登生態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論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環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論文。

5.經濟•管理:刊登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旅游經濟、綠色食品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各學科及其交叉學科的有關論文;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論文。

6.生態•旅游:刊登綠色生態、生態工程、生態控制;生態旅游、旅游規劃、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建設的論文。

7.園林•園藝:刊登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園林工程、園林技術;花木園藝、果蔬園藝、育種栽培方面的論文。

8.動物•畜牧:刊登動物科學、動物保護、畜牧科技方面的論文。

9.農林•植保:刊登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論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綠色材料工藝、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論文。

11.能源•技術:刊登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論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綠色食品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儲運流通方面的論文;農產品加工、林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綠色加工技術等方面的論文。

征稿對象

歡迎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積極賜稿!

稿件要求

1.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

2.文稿內容格式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3.論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為宜,參考文獻不少于6條。

4.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和一稿多投。

5.編輯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內回復,全部稿件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則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確認。

6.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E-mail、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編輯聯系有關事宜。

7.投稿方式: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或通過郵局投寄,并請注明:投稿《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

聯系方式

編輯部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中建大廈1804號郵編:430074

E-mail:

網站地址:Http:∥

第10篇

作者:李佩成 單位:長安大學

歷史和現實啟示,必須加強水文生態的研究和人才培養。1992年,作者指導的博士生馮國章同志,以“水事活動對區域水文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博士論文選題開展研究,該論文2000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說明專家學者們對這方面研究的支持。作者積極建議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文生態與水安全研究和人才培養,值得高興的是教育部和國務院外國專家局批準了“111”引智計劃———“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文生態與水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項目,經過3年多的研究,作者對水文生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關于水文生態(學)的科學界定與學科內涵

在馮國章教授的論文中,對水文生態作了這樣的界定:“所謂水文生態,實際上就是水文生態系統,它是由水文系統和生態系統復合而成的,集水文循環與生態進化及其共同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于一體的,具有耗散結構和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的、動態的、非線性的復雜巨系統”[2]。具體的水文系統是指由一定的地理空間內的各種水體及其形成、運移和賦存環境(自然的、人工的或復合的)所構成的地理、地質、生物(包括人類)等環境功能系統整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系統。生態系統的定義是人們比較熟知的,它是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具體的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和地質系統內,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傳輸和信息交換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生態學功能單元。由于水是生命之源,是萬事萬物之本,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因此,生態要素中包括著水,水文系統必然影響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變化———如退耕還林、修造梯田,也必然影響水文系統,2個系統相互影響,具有明顯的關聯性和協同性,應當是一個統一的水文生態功能整體,如圖1所示。因此,隨著自然的和人類認識的發展以及生產實踐的需要,把水文系統和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水文生態系統而加以看待和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在水文系統和生態系統都很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如此。正因為這樣,我們把教育部和國務院外國專家局下達的項目“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文生態與水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建設”,看作一項時代的需求加以對待,通過向世界引智,向全國合作加以實現[3]。從圖1可以看出,水文生態系統有大有小,人們也可以把地球看成一個大的水文生態系統,一條大江大河也會構成水文生態系統,而在其內的小江小河和中、小河流域也可以構成相應的水文生態系統。因此,水文生態系統是具有層次性的。水文生態系統的組成因子可以概括為“水-土-光-熱-氣-植-動(物)和人類”。再具體一些可列成圖2。

水文生態系統的實例舉示

水文生態系統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工的,也可能是人工參與雕琢的。水文生態系統滿目皆是,這里舉示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水文生態系統———灌區、梯田和綠洲。

1灌區水文生態系統如圖3所示,所謂灌區水文系統是人為地修筑引、輸、配水渠(管)道系統,將河水或井水引至田間,澆灌農田的灌溉工程。依靠灌溉工程保證作物、林果茁壯成長所需水分,配合光、熱、氣、土壤資源和生物資源的組合,形成具有良好農業生產條件的新的生態系統———灌區水文生態系統。

2梯田水文生態系統梯田是在易于產生水土流失的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梯田是治理坡耕地,保持水土、蓄雨納滲的重要工程措施,梯田的最大作用是蓄積降水截流納滲,結合土壤改良和窯窖等工程措施,消除徑流,從而形成能夠保持水土、有利農耕的水文生態系統,圖4顯示了這種系統及其功能。

3綠洲水文生態系統綠洲是指在荒漠地區比較平坦的地方,由于來自山區的地表水的滋潤或地下水的抬升岀溢,使當地出現生長茂盛的生物群落,呈現較大面積的綠色景觀,如圖5所示。綠洲的出現充分體現了水的生態功能。綠洲的出現仰賴于水的滋潤,如果補給水源遭到截取,則綠洲陷入萎縮消亡。因此,要保護和恢復綠洲生態系統,就必須保護和復壯水文系統,要破解綠洲生態的興衰問題,其要害也在于抓住水文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

研究水文生態,建立水文生態新學科的意義

盡管研究是初步的,但也可以歸納出水文生態的理論核心,就是任何水文系統必然產生或影響著相應的生態系統,而任何生態系統必然包含著或受制于一定的水文系統。這一基本理論或觀點啟示人們,在研究或解決生態問題時不要忽略或忘記相應的水文問題;而在改變或擾動水文因子或系統時,不要忽略或忘記可能由此而引起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從另一方面講,人類可以通過改變地形、地物等生態因子,改變水文系統———如修造梯田;人們也可以通過改變水文系統而改變生態系統———如修筑堤壩、建設灌區等,其結果必將形成新的水文生態系統。水文生態學理論還要求水利工程建設的環境評價,要受生態學的理論指導,要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可能引起的流域范圍內的水文變化,或者說是水文生態變化,而不能只評價工程本身及其附近地域,也就是說水利工程應進行“水文生態”評價。例如:三峽水庫的水文生態評價應當包括修壩蓄水后可能對涉江湖泊,支流乃至上、下游地下水的影響。因為這些流域水體是長江水文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長江水體的大規模阻截,可能影響流域水文生態乃至旱澇災害。由此可見,水文生態理論的提出和學科建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明顯重大的指導實踐的意義,它將帶動生態學、水文學、河流學、湖泊學、水文地質學、水工建筑學、農田水利學等的發展,推進水利建設進入生態水利的新階段!!

第11篇

【關鍵詞】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水利水電工程設施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大幅提高了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行業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但是,福兮禍所伏,水利工程的興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水利水電工程按照其規模來分可以分為大中型的水利水電工程和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一般由國家來規劃承建,其科學性較高,而目前很多的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在建設和后續使用的過程中缺乏嚴謹的科學規劃,給人們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因此,如何規避危害,充分的發揮出水利水電工程的重要優勢,減少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目前水利水電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小型的水利水電工程大多直接修建在天然河道之上,這種修建方法對河流的生態環境造成的一定的破壞,改變了河流生態環境的生態多樣性,水利工程修建的大壩也會改變河流的水深以及含沙量的變化,進而影響河流的泥沙含量、河流的溫度、水質以及地質環境,還有可能改變當地的氣候。此外,小型水利水電工程修建影響范圍廣,工期時間相對較長,施工時間可以達到幾年,大型的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工期甚至會達到十幾年,在漫長的修建時間中,施工人員會進行石料開采、工程取土,并修建臨時性的營地,如果在石料開采和營地修建的過程中未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就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進而影響到河流的水質。加上在施工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要排除一些廢水,如果沒有做好處理措施,直接將廢水排入河流中,那么這就會給河流的生態環境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在水利工程修建好之后,將會改變原有的河道和大壩的寬度進行蓄水,在蓄水之后,由于水平面對太陽的反射率與陸地不同,那么就會增大水面的輻射,改變河流原本的水溫,使河流的水溫出現明顯的分層,水庫下面的水溫將會長期維持在低溫狀態,這種水溫的變化會對河流中的動植物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改變整個河流的生態環境。

(二)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陸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過程中,對陸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大也是最顯著的。在修建小型水利水電的時間中,會對周圍的草叢、樹林、農田等造成破壞,破壞了陸生生物的生態平衡。同時,在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中,也會排放出大量的污水,這些污水流入河流中也會破壞河流的水質,改變河流內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大量生物被迫遷移,改變整個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性。此外,在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后續使用過程中,也會導致水面抬高,水面的升高會淹沒河岸上的植物,對生存在岸邊的動植物產生負面的影響,減少物種數量,改變岸邊動植物的生存結構,迫使動物不得不向其他地方遷移,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三)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在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過程中,由于工程施工、管道開挖等施工會造成土壤的,如果沒有進行相應的處理,在雨天以及水流的沖刷影響下,就會導致當地水土流失,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山體滑坡,嚴重的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此外,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也會導致河流下游的土壤肥力下降,使地下水位抬高,甚至出現土壤的沼澤化和鹽堿化,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完成后,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

三、應對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方法

(一)政府應當完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目前,我國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還不夠完善,這也是很多小型水利水電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來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污染防止對策和措施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并制定相關的預防方案。為此,政府應該完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環境評價制度,強制水利水電施工企業在工程施工前必須要做好對施工地生態環境的調查,全面了解施工地的環境、氣候、水質、動植物、人口、土壤等情況,并根據調查的具體情況做好施工影響的分析工作,預測出水利水電施工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各種影響以及影響范圍,根據預測結果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將水利水電施工對施工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控制在最小。在工程建設完成后,施工企業必須在第一時間內做好生態環境的整改工作,在發揮出水利水電工程重要性的同時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

(二)在小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要遵循環保先行的施工理念

在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的過程中,施工企業要樹立好環保先行的理念。在工程圖紙的設計中,設計人員要遵循和諧發展的理念,在不破壞動植物棲息場所的理念下設計施工圖紙;在施工階段,施工企業應該采用環保技術措施,運用無污染、不影響動植物生長的環保材料;在工程的施工完成階段,施工企業應該排除相應的技術監察人員做好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和檢測工作,及時的對環境影響進行跟蹤和評價,如果發現有不良影響應該立即向上級部門報告,上級部門在接到報告后要在第一時間制定好處理方式,把對施工地生態環境的破壞降至最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取責任到人的負責方式,并采取一定的鼓勵機制,對于表現由于的技術監察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監察不到位的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處罰,提高監察技術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三)健全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和生態補償機制

目前,在我國的水利過程建設中,大多很少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一味的依靠施工企業的自覺很難在短期內實現水利水電施工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國家必須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水利水電施工企業的權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該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好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明確好生態補償的范圍和責任人員,制定專項生態治理基金,做好對施工地生態環境的補償工作,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

四、結語

水利水電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可以促進國家生態環境的發展,在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中,施工企業一定要樹立好環保的意識,充分的意識到水利水電工程對施工地生態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和時候的處理工作,降低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傳新1.戴克義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期刊論文],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5)

【2】李玉海1,陳亞杰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期刊論文],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8)

【3】谷永祥: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期刊論文],2011(5)

第12篇

小編發現很多作者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都不是很重視,都認為只要把論文的內容寫好就可以了,參考文獻就隨便寫幾個,這樣寫出來參考文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本篇主要介紹了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鹽堿地論文寫作時提供方向。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林巖。鹽堿地發展能源作物蓖麻產業的可行性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2.

[2]徐慧。鹽堿地產權安排的農戶行為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2.

[3]鄭永宏。滄州濱海區鹽堿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

[4]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王志春,宋長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01:15-20.

[5]徐慧,黃賢金。土地利用政策與鹽堿地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3:154-160.

[6]楊福,梁正偉。關于吉林省西部鹽堿地水稻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張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張恒友。江蘇省構建沿海灘涂鹽堿地甜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的設想[J].江西農業學報,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陳詩琪,劉美麟,彭夢楠。吉林省鹽堿地作物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6:150.

[9]楊富億,李秀軍,王志春,趙春生。東北蘇打鹽堿地生態漁業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04:183-186.

[10]姜麗芳。鹽堿地改造項目績效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22:17-18.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趙國臣,郭唏明。吉林省重鹽堿地生態農業及人才培養事業科技與示范[J].農村天地,2000,06:32.

[2]秦韌,王學鋒,劉樹堂。鹽堿地改良研究進展-東營市河口區“上農下漁”改良模式[J].當代生態農業,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孫志高,陳淵,楊福。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張峰,張國明,張化,徐品泓,王靜愛。濱海鹽堿地利用變化與優化研究--以黃驊市“臺田-淺池”模式為例[J].資源科學,2010,03:423-430.

[5]徐仁海。內蒙地區次生鹽堿地防治措施的探討[J].中國水利,1962,09:22-28.

[6]吳寶新。鹽堿地水果生產的經濟效果[J].新農業,1980,15:26-27.

[7]薛鳳霄,閻贊堯。應縣鹽堿地的綜合治理[J].山西農業科學,1983,08:5-6.

[8]付興國。從土地規劃角度談黃淮海平原鹽堿地資源的開發治理問題[J].河南科技,1983,06:8-11.

[9].東北及內蒙四省區水利科協作鹽堿地改良技術討論會會議紀要[J].內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陳秀玲,方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J].中國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艷。干旱區鹽堿化土地整理工程實證研究--以陜西省蒲城縣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農業工程學報,2005,S1:179-182.

[12]金連勝。吳橋縣在鹽堿地上創出噸糧田[J].河北農業科技,1990,04:5-6.

[13]楊力。遼寧省紫豐葡萄第二次協作網會在省鹽堿地所召開[J].鹽堿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開發利用沿海鹽堿地擴大棉花種植面積[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2,01:10-12.

[15]王文杰,賀海升,祖元剛,趙修華,楊磊,關宇,許慧男,于興洋。施加改良劑對重度鹽堿地鹽堿動態及楊樹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05:2272-2278.

[16]關元秀,劉高煥,王勁峰。基于GIS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分區[J].地理學報,2001,02:198-205.

[17]羅廷彬,任崴,謝春虹。新疆鹽堿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干旱區研究,2001,01:46-48.

[18]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劉國華,李冬雪。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劉陽春,何文壽,何進智,沈振榮。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農業科學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孫兆軍,秦萍。寧夏鹽堿地現狀及改良措施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808-10810+10813.

[3]賀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剛,張衷華,關宇,許慧男,于興洋。鹽堿地土壤改良劑施用對種子萌發和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11:5338-5346.

[4]劉建紅。鹽堿地開發治理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8,12:51-53.

[5]吳立全。鹽堿地改良模式現狀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2:51-52.

[6]賈廣和。鹽堿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04:112-114.

[7]馬奔,黃賢金,陳志剛,呂曉,王佳麗,徐慧,張墨逸。區域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農戶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濱海鹽堿區133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團,傅親民。甘肅省鹽堿地現狀及治理思路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04:75-79.

[9]牛東玲,王啟基。鹽堿地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2,06:449-4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研县| 司法| 武穴市| 临夏市| 高唐县| 双辽市| 珠海市| 越西县| 乌苏市| 澜沧| 霍林郭勒市| 樟树市| 潼南县| 衡阳市| 米易县| 桃江县| 南溪县| 绥江县| 黄大仙区| 霍州市| 商都县| 丹江口市| 宜春市| 慈溪市| 定南县| 岢岚县| 安塞县| 英德市| 宁安市| 若羌县| 双柏县| 定陶县| 苏尼特左旗| 四子王旗| 临江市| 绥德县| 扶沟县| 江都市| 高碑店市| 石林|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