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窮人續寫六年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引導;善于思維;促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166-02
一、激發興趣是引導學生多思、善思的前提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老師要為營造學習氛圍而努力。《課標》指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朋友、導師,要真正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讓學生能與你推心置腹地交流、對話,切忌將學生當對立面、當敵人。現代教育學知識一針見血地指出:任何優秀的老師都是將學生視為朋友、好友、視為完全可信賴的伙伴。因此,任教者為構建平等、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應采取各種辦法,激發學生興趣語文、樂于學習。要讓學生明確善于思維的重要性。從現實生活與古今中外中選取典型事例,使學生領悟善思的好處與懶思的危害,激發其想思考、樂思考的欲望。在課文的導入中,以生動的導語驅動其好奇心理,使之樂于學習。如懸念式導入:作者從普通的釣魚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到底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吧!——這樣的話語,是能激起學生學習欲望,使其欲擺而不能,真是有如磁鐵般功效。
二、教給多種訓練方法是引導學生善思的關鍵
1.畫圖想象法。現代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畫圖是思維的一種載體。在畫圖之前,作圖者必須先有一定思維,必須對所要反映或表現的內容有比較深刻的領會。只有這種情況。畫圖才能真正表情達意。比如,教六年級上冊《詹天佑》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提出要求,“請按照課文具體內容,自己動手劃一劃開鑿八達嶺采用,‘中部鑿井法’是怎樣的情況”。學生根據課文具體內容,畫出了簡圖,雖然大家作畫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是,學生還是對“中部鑿井”理解得比較準確,每個人都會在山的中部畫‘一口井’示意中部開鑿并在“井”的兩側以及“山”的兩側分別畫上“”示意工作面。因為學生在動手畫“”中就由原來的書面上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工作面,而且又畫了四個工作面。這時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從“畫”中,你看出詹天佑為什么要這樣做?其創新體現在什么地方?——從具體畫圖中學生的思維有更具體的對象,既顯明又突出,有利于學生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所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在畫圖中得到突破。
2.問題想象法。問題,指課文中重點問題或關鍵性問題。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歐洲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得好:“從哲學角度講,想象力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量,它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憑借課文所描繪的人或物,啟發學生由此及彼、由近及遠展開想象,充實豐富或適當拓展延伸課文內容,達到鞏固知識與發展思維之目的。問題,不是乏指課文中的一般性問題,而是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比如關鍵性問題或重點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想象能達到鞏固拓展知識與發展思維兩方面目的。比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時,引導學生根據原文的贊美窮苦漁民桑娜和丈夫的美好心靈,續寫《窮人》,當漁夫看到了床上的孩子后的片段描寫(注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這種規定范圍的想象,既有利于學生對原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又有利于其思維的再發揮、想象。大多數學生都能從“愛、關心”這一理念出發,描寫漁夫發現西蒙的孩子后十分關心、疼愛的話語以及他倆如何從吃、穿等方面對西蒙孩子的照顧。又如,教學《唯一的聽眾》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課題想象,誰是“唯一的聽眾”?在什么情況下成為“唯一的聽眾”?“唯一的聽眾”說明了什么?由于本文的課題就是文章的關鍵性問題,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學生既要熟讀課文了解相關的內容,又要思考、探究,找出答案。從這種“讀書—問題—再讀書—結論”的學習方法中,學生逐步提高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創新能力。
3.正反辯論法。從無數課堂實例中,教師們明白了,小學生往往從自己的看法為根據,通過“正”“反”的爭辯,逐步獲得正確觀點。因為,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引進“正反辯論法”,有利于啟發思維,有利于綜
素質提高。比如,五年級上冊《假如沒有灰塵》略讀課文,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采用“正、反兩方辯論法”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組合成“正、反”兩方,然后組織在課上各抒已見。由于,兩方的學生都想在辯論中取勝,所以學習課文時,個個很認真,同一方的學生偶爾還竊竊私語,很神秘地交換自己的學習成果。這種學習方法,能較大幅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思維能動性,很有利于啟發思維、引導想象。
4.課題開花法。不少課題是文章的中心,是“題眼”。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課題為切入點,進行合理想象,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略讀課文)采用‘課題開花法’教學;教師在提出課題《各具特色的民居》后,這樣引導學生思考:①課文介紹幾種民居?②每一種民民有什么特點?③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些特點?第一個問題根據課題的前部分提出;第二、第三個問題根據課題的后部分提出,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學生易于理解,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只要細心精讀思考其中內容,是能夠回答的。這樣引導,也完全符合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訓練,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64-02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讀寫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直是困擾廣大教師的難題。近年來,筆者緊扣“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主導原則,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優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以下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讀寫結合在課堂教學實際應用中的四種方法。
一、對文本留白的續寫或擴寫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當“以用為主”。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對詞句的品悟、美讀逐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深層內涵,并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詞句,體味情感,還要通過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宣泄自我閱讀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們總有對完美事物追求的心理,當看到某些事物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時,大腦就會產生積極興奮的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讓學生在留白處放飛思緒,對文本進行擴寫或續寫,這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學習、宣泄了學生的閱讀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語言、形成的價值取向等在實際應用中得以體現與展示。而長期、有效的此類訓練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讀寫能力的平衡發展。
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在備課中發現,課文中“蘆花村的人們聽到河岸上響起槍聲……”這段話對老人們的敘述較簡略。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留白處展開想象,對老人們惋惜悲痛的語言、行動等進行擴寫練習。有了對前文的理解和對雨來的情感體驗的鋪墊,學生大膽想象,在習作中融入自己對雨來的敬佩、贊賞、痛惜之情。再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時,在反復閱讀、理解、品悟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延伸想象:“西蒙的孩子醒來后會發生什么事?桑娜和漁夫以后的生活會怎樣?”這樣的延伸想象式練筆符合學生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心理,促使學生書寫內心的理解、感悟,使學生的閱讀情感得以延續,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二、以文為范的仿寫訓練
現代認知遷移理論認為,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識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遷移的實質就是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的原有觀念,對新課題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在提示新舊課題共同本質基礎上發生的學習的轉移。模仿文本進行的仿寫練筆正是運用遷移的原理,將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仿寫訓練符合小學生愛模仿的心理特點,遵循從效仿到創作的語言學習規律,促進了學生語言的持續發展。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應注意尋找讀寫切入點,讓學生模仿文段的某些特點進行語言運用訓練,教會他們“描”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學生對范文中的遣詞造句、中心思想產生認同感,自然能夠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有助于為其語言風格的形成、邏輯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習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介紹小艇的寫法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某一事物的特點,運用比喻、列數字等方法介紹一種新型事物――軟性鉛筆。由于課文提供了生動的范例,學生很快就能發現軟性鉛筆長、軟的特點,并在教師的點撥下寫出了一段介紹軟性鉛筆的生動文字。
三、角色轉換的語言重組訓練
語言的重組轉換訓練是一種形式多變的語言創新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這樣的轉換訓練包括句式的轉換重組、文章繁簡的轉換重組、文體的轉換重組等。在閱讀教學研究中,側重于根據文本閱讀經驗所進行的角色轉換的語言重組訓練。新課程改革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學習成為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教師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創設便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得以參與自主、探究的動態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點的體驗更為深入、深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新型玻璃》中,教師與學生一同創設推銷產品的情景,讓學生扮演推銷員,給自己喜歡的一種新型玻璃寫一段新產品解說詞。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抓住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對課文語言進行修改、加工、想象重組后,寫出了具體、生動、有趣的片段。教師再次指導學生轉換角色,以新型玻璃自述的方式描述玻璃的特點與作用。學生在自述過程中創造性地為新型玻璃添加了人的個性特征,不僅使文本內容銘刻于心,更為課堂學習平添了幾分生趣。
四、師生互動的學后感筆記
學后感筆記與一般的讀書筆記不同,它側重于記錄學生學習后的感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習作教學則強調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學后感筆記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而設置的課堂延伸性訓練。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還要注重師生互動的學后感筆記的積累,使不同的思想意識得以交流,促使新感悟的產生,從而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英法聯軍的暴行激發了學生的憤慨之情。課堂上,課文的知識點雖已講授完畢,而學生的情緒仍未平復,教師可抓住時機讓學生寫下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生寫下了自己對此事件的評論、感悟或思考,課堂教學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學后感訓練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語言能力,同時展示了學生個性閱讀的體驗與思考,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練筆;作文;閱讀教學;思維
G623.2
課堂上設計片段訓練,從“讀”中學“寫”,以“寫”促“讀”,是切實提高小學生習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筆者教六年級這一年里,從開始由少到多在閱讀教學中實踐小練筆,開始由一個單元選一兩次練,后來到筆者認為哪課值得練就練哪課。
一、進行仿寫,降低作文難度
小練筆的形式多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亦可仿寫。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讓小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能有效地形成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
《少年閏土》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從中可以看出閏土是個淳樸可愛的海邊農家少年。筆者教學后設計仿寫一段人物外貌的話。有小學生寫道:“她長著濃眉大眼,臉頰泛著微紅,戴著一副粉紅色的全框眼鏡,烏黑的秀發扎成‘馬尾辮’。她喜歡穿著舒適的上衣,配著一條寬松的‘口袋褲’。瞧她這打扮,顯然是一個運動型女生,有著積極向上的性格,還帶著一絲羞澀。”教師亦可以在教學總分、并列式段落后適當知道小學生填空、仿寫,久而久之,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能提高。
二、激發感情,抒發真實情感
在習作教學中,筆者發現往往在抒發真實情感的內容上,小學生有話可寫,并且真實感人。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激感的地方特別多,如本學期在教學“人與動物”為主題的單元時,小學生一度地被課文中的人或動物感動,尤其是走進動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它們的豐富情感后,感動之余更受震撼。這時候設計寫的訓練,既可以使小學生有話可寫,而且又能抒發出小學生的真實情感來。
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一課時,筆者抓住重點段落,引導小學生反復品讀。在讀到“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時,讓小學生想一想嘎羧“繞著寨子走了三圈”時在想些什么。小學生很快就寫出了嘎羧想說的話:“我的后半輩子就是在這個村寨里度過的,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我是多么不愿意離開這里啊!可是,我已經感覺到我的同伴和死神在召喚我了,我不得不離開這里!因為對我而言,我的同伴就是我的兄弟,我要與我的兄弟們同臥一個‘百象冢’。 再見了,村民們!我走了,請不要再牽掛我,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會來你們這兒的! “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小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嘎羧的忠誠與善良,激發了對戰象嘎羧的敬佩之情,同時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深的體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補充“空白”, 提高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制造一些“空白”讓小學生進行補充。一位藝術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于一個高明的畫家來說,著墨處是畫,空白處于是畫。文學作品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具有審美力的表現性語言,包含著許多“不確定”與“空白”令人遐想。如能對這些“空白”給予補充,進行寫的訓練,有助于對文章中心、人物品質、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時也能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窮人》一文中省略號的運用特別的多,如對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驚恐不安的心理作了非常細致描寫,連用了七個省略號,實際上留下了需要我們去仔細體味的七處空白。因此,筆者在課堂中調動小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用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心理,把文中空白處合理、恰當、具體地填補出不同內容來,揭示這些空白的蘊含,發掘文章的藝術美和人物的內在美。一小學生寫道:“她內心極其矛盾,她怕,她怕丈夫回來會罵他、打她。她怕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挨餓,她怕養不活這些孩子。因為她知道自己家也非常的貧困,自己一家也難以溫飽,她也知道丈夫其實并不壞,只是他捕魚那么的辛苦,養活一家已不容易,還要再添兩張嘴行嗎?可又想,如果我不管,這兩個幼小的孩子肯定會夭折,我不忍心,作為母親我何能忍,再說也對不起西蒙呀,我寧可挨打,挨罵,寧可自己一家縮衣減糧也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同學通過朗讀、體會,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到人物的思想情感中去了。
小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求異思維得到訓練,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時也理解了這幾個省略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四、捕捉精練處,激發小學生思維
在習作指導時,常會要求小學生把內容寫具體,可是很多時候不盡人意。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寫具體,而是不知道該怎樣寫具體。有時教會了這種情況寫具體,卻又遇見那種情景不會寫,漸漸發覺課堂上的小練筆倒是個不錯的練臺。課文中有的語言相當精練,內容一筆帶過,敘述簡略概括。教學時,可以有意把這些句、段單獨提煉出來,讓小學生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還能激發小學生的思維,加深對主人公內在精神的把握。
例如《老人與海鷗》一文中,作者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堅持喂海鷗這一內容的敘述簡略概括:“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于是也成為了一個言語生長點,可以安置這樣一個想象寫話:“在這十多年來的每一個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來喂海鷗,這期間肯定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困難。透過小學生對來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個個鮮活、靈動的老人形象便呈現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其實教學中有許多“寫”的影子,只要教師善于捕捉,并持之以恒,小學生的“讀”與“寫”便能如魚得水。
五、續寫訓練,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
任何學科都具有發展思維的特殊功能。小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語言的學習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續寫的訓練,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創造性地作文。
六、總結
閱讀是小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生成感悟和體驗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結合高段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其閱讀興趣,加強師生互動,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體驗,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