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節畫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幼兒園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地處農村的鄉鎮幼兒園,大自然賦予幼兒園豐富的教材,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有很多農作物是幼兒教育的好素材,也是環境創設的好素材,還有一些地方傳統的民風民俗,更是具有利用價值和很好的教育意義。農村幼兒園在創設環境時,如能善于利用和開發本土資源,會為孩子營造一個優美而富有特色的幼兒園環境。
一、用鄉土資源創設幼兒園墻面環境,展現濃郁鄉土氣息
環境創設更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一個能激發幼兒學習探究的活動環境,培養幼兒創新精神,促進孩子多方面發展,是幼兒園創設環境的宗旨。在創設環境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幼兒和幼兒之間應該相互學習、相互合作,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合作者,幼兒是學習者,更是環境創設的參與者。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提高幼兒能力、發展幼兒智力。
農村的孩子對農作物很熟悉,對當地風土人情也有所認識和了解,作為教師,在和孩子共同設計主題和用材時,和孩子共同商討與尋找制作的過程中,若能充分挖掘有教育價值的農作物資源,緊密結合幼兒園課程內容創設環境,實行課程內容和環境的有機銜接,讓墻壁說話,讓環境育人,就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如《認識花生》,我們可以把花生的實物展示給幼兒,并利用花生的生長周期圖片充實環境,這個生長圖片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實物親自動手制作,也可以讓孩子或家長從網上搜索下載,到花生成熟的時候,幼兒可以用花生做成標本,也可以用花生的殼粘貼圖案等。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時,根據季節的變化,植物生長成熟的先后,還可以不斷改變環境,不斷完善環境。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和同伴都有交流的話題,他們可以自己評判自己,也可以評判別人,在評價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創設墻面環境時,可利用的農植物很多,如玉米、稻谷、小麥、大豆等。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些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制成卡通圖片,也可以直接用實物展示等等。這些農作物本身可利用的材料也很多,植物自身的種子、秸稈、葉、皮等都可以作為墻飾制作的材料。如用種子拼畫粘貼,用秸稈辮、扎、用葉剪、貼、畫,用皮包、裹、粘貼,不同的植物皮可以裝飾很多圖案、紋理等等,這樣在裝飾墻面時,可以拓展很多內容,在整個裝飾的過程中,通過師幼互動,共同合作創設墻面,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是孩子喜歡的,整個過程中,幼兒所獲得的知識和快樂是無窮的,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也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用鄉土資源豐富幼兒園游戲環境,彰顯幼兒個性色彩
很多農村幼兒園室內玩具數量少,品種也不多,無法滿足孩子進行各種活動的需要。教師要善于和利用家長資源、農作物資源和社區等資源,發動家長和幼兒到生活中尋找和課程相關的物品,創設活動區角,為課程內容服務,為孩子的發展服務。如:“歡樂大家庭”主題活動,教師可以發動有條件的家長和幼兒從網上搜索各民族的服裝圖片,在畫報上尋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圖片,教師和幼兒共同把圖片張貼在活動室的區域,再讓孩子從家里或縫紉店里搜集一些碎布,然后和幼兒一起,開辦服裝廠、服裝店等等,由此還可以延伸出更多活動,如民族服裝展示會,模特大獎賽等等。在《端午節》活動中,教師則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尋找和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和傳說,尋找和端午節相關的物品和圖片,在墻面上把孩子的圖片展示出來,請幼兒說出各種物品的名稱和用途,教師配上文字說明,在活動區角準備一些大米或泡沫板、碎屑,再準備一些綠色蠟光紙或實物棕葉,讓孩子學包粽子,學做米糕等。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時令水果、蔬菜、農作物等,給幼兒添加或添畫,利用各種植物的不同造型,讓它們變成孩子喜歡的小動物,增加物品的靈性,用這些物品和孩子一起玩植物情景劇,激發幼兒的游戲熱情。還可以利用農作物,開辦農作物展銷會,農貿市場,農產品加工廠等活動。利用各種植物的種子,玩分類游戲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認知能力、動手動腦能力,還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并且,他們在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也是他們終身難忘的。
三、用鄉土資源美化幼兒園室外環境,凸顯園所文化
地球南北氣候不同,大自然四季交替,既豐富美化了我們居住的環境,也神奇地造就了很多物種,既繁衍養育了我們,也擴展了我們的視野,我們要廣泛吸納,善于利用,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有效地加以開發、整合、創新、利用,進一步豐富幼兒園活動內容。農村幼兒園場地較大,幼兒園的邊角地、院墻內外是很好的土地資源,根據季節變化,在種植園和墻頭內外種植一些果樹,如桃樹、梨樹、杏子樹、石榴樹、無花果、枇杷樹、蘋果樹等這些沒有尖銳針刺的果樹,讓孩子觀察其生長、開花、結果的過程,到果子成熟的時候,孩子們一起品嘗分享。也可以種植玉米、大豆、花生、大白菜、冬瓜、香瓜、絲瓜等四季植物,供給孩子觀察,一方面可以豐富幼兒的農田知識,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幼兒通過實踐操作,可以知道各種植物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食物。幼兒通過觀察和實踐,知道植物的生長發芽到長大成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植物生長不同的時期,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期盼和希望,孩子自己通過觀察而發現,所獲得的效果遠比老師單一說教或演示好得多。另一方面,幼兒園通過種植不同的植物,不僅可以改變幼兒園環境、還可以增加綠化面積,美化環境,陶冶幼兒的心情。
作者單位:江蘇漣水縣教育局教研室
【關鍵詞】吉祥圖形 應用價值 產業開發
傳統吉祥圖形是指那些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含有吉祥寓意的紋樣。所謂吉祥,《周易.系辭》曰:“吉,無不利”?!墩f文解字》曰:“祥,福也”?!稜栄?釋詁》曰:“祥,善也”。吉祥二字合成一詞,古人的解釋是“福善之事”,“嘉慶之征”。
圖形是指圖案、紋樣,是以具象、抽象和意象形態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符號。吉祥寓意是它的人文內涵,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反映。
傳統圖形吉祥寓意的生成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諧音法
即利用同音字的置換推出一個寓意吉祥的字,寄予人們的理想、愿望、祈盼和追求。例如:魚―余(富有)鹿―祿(俸祿)瓶―平(平安)桂―貴(富貴)蝠―福(幸福)
二、隱喻法
利用某物固有的形象、性質和特點引伸出來的比喻意義。例如:葫蘆,藤蔓綿長、果實累累,用來隱喻子孫繁多、綿延不絕;桃、龜、松、鶴隱喻長壽;鴛鴦、并蒂蓮、雙燕隱喻夫妻恩愛、百年好合等。
三、賦予法
按照“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則,原本沒有具體意義指向的幾何圖案,被約定俗成地賦予某種吉祥意義,從而成為吉祥圖形,如盤長紋、方勝紋、回紋、云紋等,被賦予福壽綿綿,連續不斷。
四、象征法
直接為吉祥寓意尋找一個替代物:以松柏象征堅忍不拔;翠竹象征高風亮節;以蓮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清正高潔等。
上述方法形成的吉祥圖形,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內涵深刻,是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喜聞樂見且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民間美術之一。今天,保護、傳承傳統吉祥圖形仍然有現實意義。
首先,吉祥圖形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傳承、弘揚傳統吉祥圖形正是保護“非遺”的題中應有之義。吉祥圖形是民族精神的圖騰之一, 是民族集體記憶的形象載體。吉祥圖形的生命主題是其普世價值最生動、最形象、最典型、最集中的體現。
其次,現代生活大都是流行的、時尚的和快餐式的。只有繼續傳承和弘揚包括以吉祥圖形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實現“詩意的樓居”,真正使人們的生活豐富、充實而又多姿多彩。
第三,廣泛應用吉祥圖形有利于激活人們的創新意識,激發人們的生命活力。吉祥圖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廣泛應用會激發人們在傳統內涵基礎上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創造出既有民族風格又有時代特點的新的藝術形態。
第四,大力開發、廣泛利用傳統吉祥圖形,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文化消費的持續增長。吉祥圖形完全有條件作為文化產業開發項目(包括衍生產品),打造產業鏈,實施品牌戰略,使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須臾不可離開的必需品、必備品、日用品。
那么,傳統吉祥圖形的應用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在現代生活中產業開發的空間又在哪里?
一、建筑裝修
傳統吉祥圖形在建筑裝修中應用最能體現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不僅表現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理念方面,大量吉祥圖形在建筑雕塑、裝修、裝飾和彩繪中廣泛使用,更能充分體現出獨具一格和不同凡響的風格特色。例如,石材的線刻和減地陽平面陰刻的“四靈”、獅子、蝙蝠、魚、鹿等吉祥動物紋樣,適宜用在墻壁裝飾;淺浮雕和高浮雕適用于建筑臺基、欄桿和石柱等裝飾;立體圓雕適用于建筑物的轉角和欄桿柱頭,而漏窗和隔扇最適用吉祥圖形的透雕做裝飾。
吉祥圖形中的花卉石雕,造型規范,組合嚴謹,富于程式化,住宅和園林中的亭榭樓閣都有適合的位置。自會平添一種高貴和典雅的氣象。
吉祥圖形中“鳳穿牡丹”、“獅子滾繡球”、紋、葡萄紋和幾何紋等做成的磚雕、磚刻,往往是墻面裝飾的首選。形象生動,構圖完美、雕工精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吉祥圖形的石雕、磚雕和木雕的建筑裝飾構件已有批量生產,可是應用范圍并不大。作為文化產業,只有堅持不斷地擴張市場空間,推廣使用范圍,才能逐步實現規?;?、集約化和專業化。
二、工藝設計
傳統吉祥圖形是工藝設計的寶貴資源。我國的陶瓷、漆器、金屬工藝、紡織印染、玻璃器皿、廣告包裝、服裝服飾和家具玩具等等都有其展示平臺和用武之地。
傳統吉祥圖形的題材主要是人物、動物和植物,吉祥組合圖形由于主題突出、形象鮮明,始終受到人們的喜愛;其次是吉祥文字和吉祥符號,由于線條簡潔、寓意直觀,繪制方便,也頗受青睞。
吉祥圖形在中國瓷的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和各色釉彩的瓷畫中,一直常用常新、經久不衰。甚至成為瓷器精品形式美的主要標志。五彩瓷的吉祥圖形色彩豐富、富麗堂皇、形象突出,表情生動,極大地增強了瓷畫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效果。
青花瓷的吉祥圖形色彩單純、調子明快,層次豐富、線條靈動,吉祥寓意的聯想空間更大,而圖形語匯和紋樣造型也更有藝術魅力。
陶瓷中的餐具、茶具、酒具、玩具和臥具等,從器形到圖案,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紋樣縱橫捭闔的天地。尤其是民間陶瓷,遠離宮廷的掌控和文人的影響,工藝設計更是大膽潑辣、無拘無束。以吉祥圖案造型的就有雞頭壺、羊頭壺、雙魚瓶、桃罐,虎枕、獅枕、葫蘆瓶、雙鳳把手瓶等;吉祥題材的瓷畫和陶器刻花更是不可勝數。如百福百祿瓶、連年有余盤、八吉祥寶月瓶、八吉鴛鴦八角盒、五福捧壽碟、蓮花纏枝紋青花碗、荔枝(立子)圖紋盤、黑花福壽紋陶罐、黑釉喜鵲登梅刻花陶枕、云紋雙鳳蓋陶壺等等。
上述傳統吉祥圖形的陶瓷至今仍為人們所寶愛,完全可以繼續應用在現代陶瓷的工藝設計中。中國人傳統心理素質仍然為其保留著廣闊的生存空間,因為它帶給人們的不僅有使用價值,還有精神的皈依和審美的愉悅。
常識告訴我們:凡是入畫的題材,也都是刺繡可以表現的對象。吉祥圖形進入刺繡,是由于有些繡品幾乎就是吉祥圖形的獨家領地,現在的窗簾、門簾、床單、桌布、被面等等。
適宜大量采用吉祥圖形的還有地毯、壁掛、沙發罩、座墊、靠墊、抱枕、坐椅套和床上用品。這些地方,許多是工藝設計的盲區。原因是從業者缺乏傳統文化修養,對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傳統美術資源多么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次,有關方面對吉祥文化缺少宣傳、提倡和引導,吉祥文化的產業開發嚴重滯后,吉祥圖形的應用勢必受到影響。
三、節會慶典
長期以來,傳統的節慶活動中,吉祥圖形不斷被邊緣化和淡化,以至漸行漸遠。反映出傳統文化的流失是多么嚴峻的現實。這也正是人們越來越對傳統節慶活動氣氛不足、熱度不夠、年節味不濃和品位不高表現不滿的根本原因。
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燈節。為烘托和渲染節日的紅火和熱鬧,花燈的造型和裝飾必須突出吉祥主題。按吉祥圖形設計的花燈有龍燈、獅燈、雞燈、魚燈、玉兔燈、金蟾燈、蓮花燈和蟠桃燈等。紙糊的花燈和紗燈常以吉祥圖形剪紙裝飾,為不影響花燈亮度,往往采用細紋陽剪(刻)的技法,線條簡潔形象突出。
當年,元宵花燈均為自制,造型和裝飾自主設計,吉祥圖形隨意采用?,F在從市場買來的花燈,吉祥圖形難得一見。按說以現代科技和工藝水平,無論花燈的造型還是裝飾,規格化、批量化和標準化生產是輕而易舉的事。
端午節佩戴香包意在驅災辟邪、祈福迎祥。只有刺繡吉祥圖形才能表達這一愿景??墒?,以傳統的手工刺繡滿足市場需求難度較大。然而,電腦設計、機械刺繡則完全可行。目前,能見到已列入國家“非遺”項目名錄的香包,只有甘肅慶陽、江蘇徐州和遼寧丹東等極少數地區。試想,端午節人們爭相購買、紛紛饋贈,人人佩戴刺繡吉祥圖形的香包參與節日活動,該是怎樣的節日氛圍,又是怎樣一種心情?
九月初九重陽節(2013年起正式定為老人節),原有采集茱萸制成香囊佩戴的習俗。茱萸藥用價值較高,完全可以開發成為節日禮品饋贈老人。香囊只有刺繡吉祥圖形,才能彰顯端莊、典雅和貴重。
節慶商機和節日經濟開發已經受到普遍的重視,可是,傳統節日中原有的習俗和儀式大都消失了,而每一個習俗、每一個儀式都必須有相應的物質保障才能進行。因此,要對原有的習俗和儀式重新評價、論證和篩選,同時切實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質保障,這樣恢復起來才有可行性。而這不僅是對節慶文化的保護、傳承,而且將使節味更濃、更待人祈盼、使人留戀。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四、人生禮儀
人生禮儀包括生育、百天、周歲、婚禮、壽禮、喪葬等人生節點的儀式或禮節。由于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原因差異極大。但是,都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吉祥文化蘊含其中、滲透在內。例如,從十多首流傳的民歌《繡荷包》知道,荷包乃是愛情見證、定情信物。一些地區或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姑娘以手繡荷包送給意中人,以示定情,荷包上刺繡的吉祥圖形和文字直奔主題,如“白頭偕老”、“竹梅雙喜”、“因和(荷)得偶(藕)”、“鸞鳳和鳴”等。而今,這一習俗已經消失,荷包的相應功能也不存在了??墒牵砂膶嵱霉δ苋杂虚_發價值。比如手機荷包、鑰匙荷包、硬幣荷包、香煙荷包、眼鏡荷包、首飾荷包等,仍可自用或戀人之間作禮物互贈。功能轉換了,而吉祥圖形的地位作用未變。
河北省婚俗中,新房的門窗簾為新娘手繡,吉祥圖形有“蓮生貴子”、“鳳戲牡丹”、“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等?,F在沒人手繡,可是市場也買不到新房用的刺繡或印染吉祥圖形的門窗簾。有商機而無商品,這是怎樣一種尷尬?
同樣的情況還有內蒙古婚俗中,新婚夫婦拜天地時,用白羊毛毯跪拜,毯子上鋪設紅紙剪出的萬字和蓮花。新郎站(或跪)在萬字上,象征萬事如意;新娘在蓮花上面,寓意夫妻同心、多子多福。此外,婚禮中,新房、嫁妝和其他物品,亟需大量的窗花、喜花、墻花和頂棚花,或裝飾或覆蓋。這樣才能增強婚禮的喜慶、歡樂、吉利與祥和的氣氛。這些東西,現代人只想買現成的,然而有求無貨。
人生禮儀被簡化,也是吉祥圖形大量消失的原因之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前祝壽儀式上,壽幛、壽聯、壽桃、壽面、壽糕、壽酒等,都要吉祥圖形裝飾、裝潢和包裝;吉祥圖形“松鶴延年”、“五福捧壽”、“麻姑獻壽”、“福壽雙全”的禮品盒、禮品袋、禮品籃、禮品匣等琳瑯滿目,現在被簡化為大吃大喝一頓飯,吉祥圖形還有立椎之地嗎?
傳統的吉祥文化隨時代變遷是正常現象;然而傳統吉祥圖形在人生禮儀中大量消失,則主要是由于一次次受到某種思潮毀滅性地沖擊所致。今天,只有通過大力宣傳、積極提倡和熱心引導,才會逐漸恢復起來。這種恢復不僅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使人生禮儀充滿人文情懷。會使生活更加美好、更加豐富多彩。吉祥圖形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定將成為文化產業中一種新型業態。因此,吉祥圖形的應用價值既是經濟的,也是人文的。傳統吉祥圖形大力開發、廣泛應用之日,就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之時。
參考文獻:
[1]杭間等.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5.
[2]完顏紹元等.中國吉祥圖像解說[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關鍵詞:彩印花布 山東 藝術特征
檢 索:.cn
彩印花布是一種古老的技藝,在山東許多地區曾經十分興盛。山東彩印花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其色彩鮮亮,具有對比強烈而和諧統一的中和之美;其紋樣飽滿而嚴謹,敦厚而不失細膩,淳樸而不失典雅;其題材廣泛,寓意吉祥,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歷來為百姓所喜愛。彩印花布多用來做被面、帳檐、包袱布等,是山東應用最為廣泛的傳統印染面料之一。改革開放以后,山東民間彩印花布曾被批量化的印染面料所取代,如今,人們逐漸厭倦了機械化印染產品,轉而把目光重新轉向了它,但由于長期被忽視,山東民間彩印花布已經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只有少數手工藝人仍在堅持傳統的印染技藝,山東民間彩印花布藝術面臨失傳。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從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色彩、紋樣以及吉祥寓意等方面展開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未來發展之路。
一、山東民間彩印花布溯源
山東民間印染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記載,歷代相傳,至明清時期尤為繁盛。19世紀中葉以后,山東地區的染坊仍處于手工業狀態,王文蔚在《山東印染工業的歷史沿革》一文中描述:“山東省在清末與民初間,城市及鄉村只有手工染坊。有的專染深藍、淺藍布,有的專染大紅和桃紅,而昌邑、濰縣鄉間,還有許多專染紅、綠、青、黃、紫等雜色染坊……。”1911年編的《山東通志》有“花被面出平原、禹城、菏澤、范縣、濱州、濟寧、汶上。”的記載,系指民間印染花布。20世紀初,山東開始用機器紡織和印染,從而使傳統的棉紡印染日趨衰落。但手工印染的土布厚實、經濟美觀,仍適合農民的消費傳統,在偏僻的農村還存在一定的市場。至今仍在偏僻農村生產的山東民間印染花布,就是山東傳統手工彩印技藝的延續。
二、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制作方法
山東民間彩印花布至今沿用的是鏤空紙版(又名“漏版”)刷印的方法。即把鏤刻花紋的油紙版平放在布上,一色一版,一次一次地用不同色彩的染料,直接刷印到布面上。主要經過打版、畫版、刻版、調色、染布五道工序。打版又稱打紙幫,一般用四五層毛頭紙裱糊在一起。具體做法是:先將紙裁好,在清水中浸透至平整,然后取出在竹竿上涼至六七分干,取下貼到案子上撫平,不能有氣泡,否則刷漿糊時,紙板會起皺,制成的版不平整,染色時容易洇色。涼好紙后,用漿糊刷到涼好的紙板上,然后上下對齊再覆蓋一層紙,每張版是3~4層紙粘合而成。約3~4天紙版干透后,在紙版上繪圖案并進行鏤刻,刻完之后用滑石打磨掉紙版的毛刺。然后,在刻好圖案的紙版上反復刷桐油,先刷一層生油,再刷3~4層熟油。刷熟桐油的目的是防止紙版進水,每次刷熟油的間隙一般為3~4天,刷完熟油版即制成。制作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關鍵在于調色。在我國還沒有化學染料之前,用的是礦物性和植物性的染料,以紅、綠為主色調,常用的顏色是墨綠、草綠、大紅、洋紅。民間藝人用的顏色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配制。為了增強顏色的穩定性,在配色過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熬開的水膠。調好顏色后,按次序分別將紙版鋪在白布上,漏印不同的顏色,直到將圖案印完。染布的一般順序是:第一層綠,第二層洋紅,第三層黃綠,第四層大紅。第一、二層顏色的順序不能亂,因為綠色是整個圖案的輪廓,有定稿作用,先染綠色,再染其它顏色時對版較為容易。把洋紅作為第二層,因它干得比較快,顏色不會洇,比較容易控制。掌握好這兩個染色,其它顏色的順序可依照個人習慣進行印染。
三、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藝術特征
(一)色彩特征
山東民間彩印花布在色彩上表現為熱烈而含蓄、明朗而古樸。用色的總體傾向雖然鮮亮熱鬧,但是鮮亮熱鬧而又穩定淳厚,彰顯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配色既大膽又講究,民間藝人把大紅、綠、黃、藍、紫等強烈飽和的對比色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形成火爆熱鬧的基調,而色彩的位置和面積卻又是精心設計,并適當的以空白進行巧妙過渡,色調熱烈明朗而和諧統一。例如:有的包袱紋樣全用各種大小色塊組成沒有輪廓線版,這些色彩根據形象分成大小不等的點線和塊面,有聚有散,較為均勻地分布在畫面上,既不重疊也不浸化,保持著色彩的高純度,同時又相互呼應,使整個色調既對比強烈又均衡協調。在這些色塊之間??粘霭椎仔纬闪辽珘K的邊緣線,緩和了亮色塊之間的沖突感,使畫面協調而富有靈氣。這些豐富多變的配色手法,使山東民間彩印花布色彩明艷、熱烈、厚重而富有裝飾性,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紋樣特征
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圖案構成,大體可分為團花、折枝散花、單獨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小花型的四方連續常用于衣料,大花型的四方連續則用于被面;帳檐常用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周圍加印花邊;單獨適合紋樣常用于枕頂、包袱、桌圍、門簾等。大包袱的圖案印刷效果最豐富,有的是幾個紋樣拼印在一起,有的是一個單獨紋樣并排刷印或四方旋轉刷印,或上下對印,或正反對印等,可用不同方法將紋樣填滿包袱面,構成不同的效果。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構圖飽滿嚴謹,在處理疏密、虛實、線面關系上力求穩重敦厚中見靈秀。飽滿大氣的紋樣和靈動斑斕的斑點相得益彰,彰顯出濃郁的山東民間藝術特色。在構圖上,主體物象力求飽滿,占整個畫面的主要部分,然后用小花型進行填充裝飾,物象之間的交流對應形成一種輕靈流動的感覺。同時,由“漏板”自身的局限所形成的空白則形成氣口,使構圖滿而不堵,大小相宜,動靜相間,交映成趣,形成多樣的統一的整體美感。所有的紋樣都是有頭有尾,形象完整,沒有支離破碎的感覺,這也是山東百姓追求圓滿意象的重要表現。在山東民俗觀念中,完整才有生命,完整才是美的。
(三)寓意特征
山東民間彩印花布,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是物質產品;從裝飾角度來說,又是精神產品。因此它的題材除了形象美好外,還含有某種吉祥寓意,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山東百姓共同的審美心理和山東的民間風俗,反映著齊魯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熱望。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題材大多是鳥獸蟲魚,花卉果蔬和戲劇人物,經常見到的有:鳳穿牡丹、喜鵲登梅、鯉魚跳龍門、連年有余、瓜貶綿綿、榴開百子、富貴三多、事事如意、麒麟送子等。這些寓含吉祥的題材,有的是用直接表達法,有的則是用間接表達。
直接表達。山東民間彩印花布中,直接表達人們祈福驅邪愿望的花紋有很多,例如:用行書的福字表示祝福;用篆書的壽字表示祝壽:用麒麟背童子表示盼望“送子”;老虎與五毒(蜈蚣、蛇、蝎、壁虎、蛤蟆或蜘蛛)則表示艾虎在端午節辟邪驅毒,保護兒童免受其害;長命鎖則表示鎖住兒童的生命,希望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等等。
間接表達。間接表達吉祥寓意的花紋可分為象征、比喻和諧音三種。象征:例如,用梅花的五片花瓣象征“梅開五?!薄⒂媚档は笳骷楦毁F;用、松鶴、桃子象征延年益壽,用暗八仙(民間傳說中八個道教仙人各自手持之物)象征八仙慶壽。用石榴象征多子;用竹子象征平安;用靈芝和云頭象征萬事如意等。比喻:例如,深秋之后,許多植物葉落花謝,唯有蒼松翠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人們把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君子之交;蘭花清香,傲霜,梅蘭竹菊也被比作具有高尚品德的“四君子”;鴛鴦比喻堅貞的愛情;魚、龍、龍門構成的“魚躍龍門”比喻由平凡變高貴,也比喻逆流躍進的奮斗精神。諧音:例如,桂花諧“貴”音;葫蘆、蝠鹿諧“福祿”音;佛手諧“福壽”音;貓蝶音同“耄耋”,泛指高壽;戟、雞諧“大吉”音;金魚諧“金玉”音等等;總之,上述花紋素材的諸多吉祥寓意無不體現出山東人民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向往福壽富貴,祈求平安如意的美好愿望。
四、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傳承與開發
山東民間彩印花布是深植深于齊魯大地的藝術之花,是山東民間藝術的文化瑰寶,彰顯著濃郁的地域特色。無論其色彩、紋樣還是豐富的吉祥寓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面對這一古老技藝日漸消亡的現象,如何保護、傳承和發展它,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調查和研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傳承與開發的具體措施:首先,針對山東民間彩印工藝后繼乏人的現實,可將其作為一門純粹的民間藝術引入校園,通過開展講座、作品展覽等形式,使大學生了解、掌握彩印花布藝術,感受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培養高素質的接班人的同時,積極推動山東彩印花布藝術的傳播。其次,改進傳統制作工藝。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制作方式耗時耗工,很難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且人工成本高,針對這種情況,可在保留傳統工藝特色的基礎上引入先進技術,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豐富圖案設計。傳統的彩印花布以吉祥圖案為主,圖案結構復雜,帶有明顯的時代性,不符合現代人崇尚簡約的審美趣味,因此,可以將傳統的吉祥紋樣與現代時尚圖案相結合,滿足現代消費者的時尚需求。第四,創新色彩。山東民間彩印花布的色彩較為單一,可以將山東彩印花布的主要色彩與時尚流行色結合,在繼承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體現時代精神。第五,拓展裝飾功能。山東民間彩印花布通常用作包袱、門簾、被面等,適用范圍較窄,因此,可將其延伸至室內裝飾、服裝設計和旅游紀念品等多種領域,特別是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能有力地宣傳這一民間藝術。
參考文獻
1 張玉柱:《齊魯民間藝術通覽》,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