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曹操用人之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三國大戰場,曹氏集團能夠平定中原,甚至一統天下,和他們的用人之道不無關系。另一方面,強極一時的曹氏集團之所以僅僅維持了二十幾年即土崩瓦解,同樣和他們的用人之道不無關系。一句話:得天下者,人也;失天下者,亦人也。
史書上,戲曲里,演義中,我們看到的曹操常常是陰險、奸詐、多疑的。然而,這遠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至少加入了人為的演義:他對人才的愛惜與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同樣是非常突出的。為留住關羽這位超重量級人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既封官,又許愿。可以說,一位領導者能夠采用的一切挽留人才的辦法,他都采用了。他的誠意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后來曹軍在赤壁之戰后敗走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使他逃過了一劫,這是后話。用人上,曹操打破豪門士族的小圈子,不論出身,唯才是舉。把大批出身庶族寒門的人才羅致到自己的手下,形成了“文武并用、英雄畢力”的盛況。不僅政治人才軍事人才他兼收并蓄,當時一批特立獨行很難伺候的文人們,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服服帖帖地為其服務。以“建安七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就是他一手培育起來的。在他們父子三人的大力提倡和親身參與下,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建安文學”。
和曹操相比,他的后繼者曹丕就差得多了。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用人良策,接受陳群的建議,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使統治集團固定化。在這種體制下,形成了新的士族,擴大了社會等級隔閡。從此以后,由創業到守城,曹丕的進取心弱化多了,選才用人的視野也狹窄多了。丟掉了曹操長處的同時,曹丕卻把其父性格中的弱點繼承下來。并在不知不覺中把它發展到一種極致。
這在曹丕對待他兄弟們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曹操一生共養育25子,除曹昂早逝,曹沖短命以外,還剩下23個。曹丕繼位后,立即把他們打發出京,并命令他們:不得擅留京師,不得隨意行事,不得離開封地,不得互通音訊。同時,他還給每一位兄弟配備專門的監國使者,對他們的言行嚴加督責,稍不如意,即奏其過失,弄得兄弟們無不人人自危,如履薄冰。對生性剛毅威猛的曹彰,他不惜用毒藥將其毒死。對于和他有太子之爭的曹植,他更是無所不用,讓曹植一生都在都郁寡歡中艱難度過。曹丕人才政策的結果,使得猛將如云、謀士如雨的曹魏集團變得門前冷落,對曹姓諸王的壓制和打擊,更直接地動搖了他的統治基礎。最后,等到司馬氏集團起而攻之,竟然不費吹灰之力,悲夫J
如果說,曹操性格的弱點是那個動蕩混亂、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造成的話,曹丕在相對穩定的背景下采取的做法,則更多地暴露了他自身性格上的嫉賢妒能和缺乏自信。
曹操被名士許劭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足見其雄才大略,然而曹操之所以能和孫劉三分天下,除了自身的才干之外,還得益于帳下文臣武將的出謀劃策。
曹操文有郭嘉、賈詡、程昱、許攸、荀攸、荀??饒筆浚?溆械湮ぁ⒗畹洹⒄帕傘⑿眈搖⒄培A、徐晃、夏侯淵等武將,曹操陣營可謂人才濟濟,這才使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鎮華夏,成為“三巨頭”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那么曹操究竟憑借什么使貔貅之將、智謀之臣為自己效犬馬之勞呢?筆者這里援引幾個例子。曹操兵敗,落荒而逃,清點殘兵,損失慘重,長子曹昂與大將典韋俱戰死,而曹操不哭愛子曹昂,而哭愛將典韋,并親自祭奠典韋。曹操難道不愛子嗎?且舉一個后面的例子來反駁。曹操稱魏王后,欲立世子。此時曹操有三子,曹彰、曹植、曹丕。曹彰好為將,每每打仗,總是披堅執銳,身先士卒,一生的愿望不過是當一個將軍罷了,因此曹彰第一個被曹操從侯選接班人中剔除。而曹植、曹丕兄弟究竟選誰為接班人,曹操一直躊躇不定。曹操曾對曹植、曹丕兄弟說:“曹昂之死,乃吾之大不幸,而汝之大幸也。”說白了,就是如果曹昂在世,你們倆就沒機會成為我的接班人了。而曹操不哭愛子而哭愛將,如此惜才,人才能不竭股肱之力,報知遇之恩嗎?
曹操與袁紹大戰于官渡,曹操聽說許攸來降,高興得跣足出營門,迎許攸。
曹操南征張繡,張繡降,曹操得錢糧、戰馬、布匹、人口、土地不計其數,而曹操似乎對這些不太感興趣,而聽說張繡的謀士賈詡也隨張繡投降,十分高興。曹操對賈詡說:“我得到你,比得到土地、錢糧更高興。”
類似曹操愛才的例子還很多,不勝枚舉。所舉例子說明什么?說明要使人才為己所用,首先要讓人才知道自己是尊重和愛惜人才的,其次才是給他以豐厚的待遇。給人才以豐厚的待遇是物質投資;而敬才、愛才和惜才,是感情投資。光有物質投資,沒有感情投資,是沒有用的。而我們現在的不少CEO往往只注重物質投資,而忽視了感情投資。只要你是人才,CEO們給你年薪10萬、20萬是不成問題的,而遇到公司的重大決策時,多數情況下還是相信親朋好友的意見,而把人才的意見擲于一旁。當遇到公司重要職位(如財務主管)空缺,CEO們總是優先從親信中選擇。這樣對待人才,倘若此時競爭對手給己方人才開出更高的薪水,己方人才會不跳槽嗎?
而曹操對待人才,則是感情投資和物質投資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打了勝仗,把功勞歸于部下,使之能夠精神振奮,再創輝煌;打了敗仗,把責任歸于自己,不給部下包袱,好讓他們重整旗鼓。凡打勝仗,曹操把所得之物,都賜與部下,并為部下加官進爵,賞賜的比部下想要的還要多。每與重大問題與部下相商,當部下正確的意見沒被采納,而導致失敗后,沒有找種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而是推心置腹,真誠的向部下檢討。這種主公,部下能不感恩戴德,不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嗎?
我們現在不少的CEO呢?生意談成了,公司賺了,總以為那是自己高屋建瓴、高瞻遠矚,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生意沒談成,公司賠了,那是部下酒囊飯袋,IQ太低,不會辦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曹操執法如山,執法必嚴。一次,曹操行軍,正好路旁是麥田,曹操遂令騎兵下馬步行,有縱馬踐踏農田者斬。騎兵都下馬,手握韁繩,小心翼翼的牽馬步行。而曹操卻沒有下馬,此時,路旁有獵鷹飛起,曹操的戰馬一驚,踏壞了很多麥苗,曹操欲自刎,被部下攔住,遂割發擲地以謝罪。筆者還特地去查了一下,古代割發也是一種酷刑。
我們現在的不少CEO,當自己違反了為約束部下而定下的規矩,會用處罰部下的方法來處罰自己嗎?還是自我原諒?或者這樣想:“整個公司都是我的,我做錯了,誰敢管我?”在公司內部大搞特搞古代那套“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套,我CEO再怎么錯,我都是CEO,你們員工都沒法管我,你部下做錯了,違反我CEO定下的規定,對不起,我可以根據情節的嚴重,選擇是扣你薪水,還是炒你魷魚。
商場如戰場,戰場的瞬息萬變亦如商場的瞬息萬變。優勝劣汰是規律.企業管理必須以人為本,假使各位CEO都學習借鑒曹孟德用人之道,那破產和被兼并的企業可能就要少很多了吧!
我想,我們應該冷靜地糾正自己對領導的認識。
實事求是地說,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多數因為他們要比別人能干一些,干得更辛苦一些,同時,更能承受一些,眼光更遠一些。有些人總認為,領導能夠成為領導,是由于他們的運氣、他們的關系……一句話,他們會“來事”,使領導的領導“任人唯親”,他們才當了官。
各行各業中,人品最好的、業務最精的、頭腦最聰明的。不一定能當上領導,有人一生只能是一個專家。有些業務二流的、甚至三流的人,反而當了領導,這樣的事不是沒有,你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普遍現象。不管是在通常情況下,還是在特殊情況下,登上高位的,多數還是精英或準精英。
覺得領導水平不高,來源于人們某種誤解,認為領導在精神上即使不是道德風尚的楷模。在業務上也應該是樣樣皆精、路路皆通的“十項全能”,一旦不符合這種標準,就認為是靠關系爬上來的平庸之輩。我覺得,這是把領導太過于理想化,其實,領導不是圣人,對其也不宜求全責備。況且,領導的水平,有時恰恰不表現在技術和業務的“硬件”上,而是體現在管理與綜合的“軟件”中。
論耍大刀,劉備不如關羽;舞長矛,趕不上張飛;決勝千里,運籌帷幄,比不上諸葛亮,就是這么一個遇事只會哭鼻子的平庸之輩,偏偏統領手下的文臣武將,與一代奸雄曹操、江東豪杰孫權,成犄角之勢,做了漢中王。
在用人之道、關系協調、任人唯賢、管理差遣等方面,劉備的確無人可比,他手下那些文臣武將,不服不行。這也許就是一些業務二流、三流的人能當領導的原因之一。
遇事不服、逆反,專門與領導作對較勁,是一種幼稚的表現。
有些事想不通,看不慣,是因為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如果換位思考,很容易一通百通。例如,領導與下屬韻不同看點:前者經常考慮的是你能為公司做些什么;后者經常考慮的是公司能夠為我做些什么。想想看,如果沒有公司的整體利益,個人的利益如何兌現?弄通這一點。相信你的情緒和干勁就會有所變化。
又比如,自己上班遲到,又不希望領導批評,如果別人也都如此,工作的損失,誰來擔負?
又比如在發牢騷方面,一般員工總能隨時隨地找到同盟軍,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泄一通為快。但是,當領導的就沒有你那么自由,更多的時候,他還得窩在心里。自我排解。等有一天你也當了領導,才會發現,你的下屬,包括原來的盟友,竟然也會對你有同樣的抱怨。這時候,你才知道,原來,領導就是供員工射箭的靶子、編排的目標、發泄的渠道。這時,你才會體會到,為什么當領導的最不愿意聽到的就是空發牢騷、借題發揮的議論。
實在說,當領導既是肥缺,又是一個苦差事,是塊“豆餅”――上壓下擠。比方說,上面要對他整個的工作進程進行考核監管,單位承擔的任務指標需要他的檢查督促來完成;一遇上裁人縮編,或評獎名額有限,他還得頭一個做惡人,本來心里煩得不行,表面上還得裝成狀態良好。從這些方面看,領導真值得理解同情。
特別有胸懷、有能力、有魅力的領導,也許你一生只能碰上一兩次。如果你自我疏離,覺得和領導接觸多一些,怕人說是走上層路線,拍馬屁,這就是你自我疏離和反應過敏的問題。
我覺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親近或疏離仕途方面。具有反差極強的搖擺性和兩面性。遍察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出身,許多人是先走仕途,由于自身性情不宜或受讒佞之徒的擠壓,官運不通,才走上孤高自傲、憤世嫉俗之路。倘若官運亨通。像王安石那樣怪僻的人,也可以做到宰相的位置。千萬別學以往文人的迂腐和寒酸。既別為了一己私利,設法親近領導,也別因顯示清高,故意輕視領導。應當把領導當成正常的人,過分清高并非英雄豪杰,而是一種自視過高,其中夾雜一點點自己都意識不到的野心。
民間早有“處對象”、“處朋友”之說,和領導也要“處”。不過,這個正途的“處”,少了一個禮尚往來,多了一個理解、體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