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的詩句,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3、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宋張先《菩薩蠻》
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唐李白《把酒問月》
5、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宋蘇軾《中秋月》
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宋晏殊《寓意》
7、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清袁枚《春日雜詩》
8、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送春》
9、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10、斫(zhu)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11、萬影皆因月,千生各為秋。唐劉方平《秋夜泛舟》
1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唐劉方平《月夜》
13、月色更添春*好,蘆風似勝竹風幽。唐賈至《別裴九弟》
14、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宋蘇軾《前赤壁賦》
15、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歐陽修《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16、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17、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1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唐李白《把酒問月》
19、一夜夢游千里月,五更霜落萬家鐘。清濮淙《聞梁蘧玉已寓京口》
20、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21、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唐白居易《春題湖上》
22、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宋蘇軾《西江月》
23、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鐮。唐韓愈《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王維《使至塞上》關于黃河的詩句黃河的詩句大全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李白《將進酒》關于黃河的詩句黃河的詩句大全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關于黃河的詩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比如,關于“秋”,我們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詩句。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賀鑄《鷓鴣天》:秋風想見西湖上,化作白蓮千葉花。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劉禹錫《萋兮吟》:窮巷秋風起,先摧蘭蕙芳。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龔自珍:四海變秋聲,一室難為春。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馬致遠:投至兩處凝眸,盼得一雁橫秋。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細細品味這些詩句,繼而展開想象,設置一定的場景,我們便可以開始寫作了。不過,具體寫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寫作是講究詳略得當?shù)模^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其實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嗎?輕輕閉上眼睛,遙想兩三枝嫣紅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綠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戲的鴨兒擺動起頸項,霎時晶瑩的水珠四射,蘇軾信筆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動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數(shù)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好一個“鬧”字,讓人在一剎那仿佛就能看到枝頭的杏花密密匝匝,開得何等繁盛;讓人在一瞬間仿佛就能聽到杏花在枝頭爭先恐后怒放的聲音。有形、有聲、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這兩個段落就是對原詩句的描述與評述,即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
第二、要有對詩句的合理歸類。有一些詩句的內(nèi)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寫作時,我們便可以把它們歸類在一起,這樣便容易集中地說明自己的主題。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用詩句則揭示了春風最本質(zhì)的特點:帶來生命。許多詩人都曾為此作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春風使江南披上了綠裝,這是生命的動態(tài)表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春風像剪刀裁剪出如許的細葉,裁剪出大好的春光,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風滋潤萬物,卻不讓萬物感受到春風的關切,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組詩句寫的都與生命有關,放在一起,便能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
第三、敘述的語句要富有變化。是先引用詩句再提作者,還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詩句,寫作時都要用心。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為伴,對山當歌。《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看出了杜甫的寬廣胸襟,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在這個寂寥的季節(jié)里,詩人并不是反復吟唱著“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獨登臺”。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足見他超俗品性,獨具閑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為竿,在這樣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里垂釣,那該是如何的愜意!這個段落是學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學生修改時注意敘述語句的變化,學生修改為:秋的畫面是最靈動的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以菊為伴,對山當歌,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遠山近菊,淡淡的畫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純與閑情雅趣。杜甫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吟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渾厚的畫面,不單單是寂寥,那種廣博的胸襟所呈現(xiàn)的悲壯更叫人在心間千百次地縈回。“擷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橋以竹為竿,垂釣秋風江上,天高氣爽的意境渲染著他的愜意,也衍化著他的品性超俗。很顯然,后者比前者因語句富有變化,而顯得有韻味得多。
因此,詩句的引用要注意與行文所設置的場景水融。
例:學生用上述關于“秋”的詩句寫成的作文。
秋顏
文 璇
看著窗外深黛色的樹瑟瑟地搖曳著,看著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陽光的艷影,看著女孩們拉緊了衣鏈在風中飄揚著長發(fā),我亦換上毛衣,才驀然發(fā)現(xiàn)原來秋已款款而至。
都說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確是。一個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熱陽光的陪伴,只覺得風兒從指尖滑過,感到絲絲寒氣襲向全身。風兒躍到桂樹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遺落了滿地金黃,馨香在頭頂繚繞。我不禁想起劉禹錫的“窮巷秋風起,先摧蘭蕙芳”。纖纖蕙芽是柔軟的,怎受得住秋風的摧殘。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還有“我言秋日勝春朝”嗎?有詩為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漫山楓葉紅似火,映紅了半邊天,也映紅了詩人的眼,秋的火熱使詩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在秋的影片里,風和葉總是主角,不斷地上演著一幕幕絕美的剪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將我?guī)У揭粋€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風拂動,落葉飛揚,引得我心馳神往。看到落葉,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傷感、悲涼等詞語。其實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說“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嗎?落葉本身不具備令人愁的能力,是人們看到她凋零,賦予她感性。倘使落葉在秋天不落,依舊高掛枝梢,生機盎然,那還算是秋的本色嗎?難道你就不覺得少了點什么韻味嗎?風是秋的主旋律,“秋風想見西湖上,化出白蓮千葉花”便將秋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了。白蓮在風中隨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種站在秋的容顏里守望的姿態(tài),多么地讓思緒翩翩呀。
秋的畫面是最靈動的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以菊為伴,對山當歌,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遠山近菊,淡淡的畫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純與閑情雅趣。杜甫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吟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渾厚的畫面,不單單是寂寥,那種廣博的胸襟所呈現(xiàn)的悲壯更叫人在心間千百次地縈回。“擷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橋以竹為竿,垂釣秋風江上,天高氣爽的意境渲染著他的愜意,也衍化著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來,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葉,不知多少秋聲”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葉,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個季節(jié)的容顏。看著她清晰的紋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尋的秋天。
一、12首古詩詞理解性默寫
1詩人____________.在《觀滄海》一詩中,描寫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滄海》一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觀滄海》中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創(chuàng)造宏偉意境,抒發(fā)了作者寬廣胸懷和豪邁氣概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觀滄海》一詩中寫大海水波動蕩,山島高聳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觀滄海》中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觀滄海》中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詩人___________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借景抒情蘊含飄零之感、離別之恨、遷謫之遠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表達詩人對朋友深切關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繪漲潮時水面寬闊,帆船順風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現(xiàn)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游子思鄉(xiāng)情深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凈沙·秋思》中寫秋天農(nóng)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凈沙·秋思》中不僅寫景,而且寫人,于暮色蒼茫中,烘托出一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xiāng)、羈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凈沙·秋思》中點名主旨,寫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詩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現(xiàn)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詩中,點明遠游路線,抒發(fā)依依惜別之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詩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表達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念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常被用來表達久別重逢,幸會難得的心情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詩人_________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自己對飽受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等同情,對早日評定安史之亂等渴望等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詩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xiàn)邊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xiàn)征人滿懷愁緒,凝望故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詞》中能夠表現(xiàn)詩人________昂揚奮發(fā)的創(chuàng)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詞》中體現(xiàn)詩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獨創(chuàng)新視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詞》中運用鮮明的對比來表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詩云:“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斷腸是秋天。”極言秋之悲涼,《秋詞》中與之情調(diào)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詩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將來與親友團聚、剪燭夜話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設想未來相逢景象,表達深沉離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蘊含宦途失意、羈旅他鄉(xiāng),思鄉(xiāng)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之中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詩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直接表達了自己雖然年老體弱,但仍想守衛(wèi)邊疆,報效祖國的心愿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觸景生情,把現(xiàn)實與夢想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以抒發(fā)強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關》表現(xiàn)作者___________渴望沖決落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論語》十二章
1.闡述學習與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記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舍棄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別人不了解自己時,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強調(diào)只要善于學習,到處都有老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從哪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表明復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告誡我們要珍惜時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論語》中強調(diào)對學習的熱愛是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論語》中強調(diào)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誡子書》諸葛亮
1.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主要闡述的觀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誡子書》中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誡子書》中闡釋過度享樂和急躁對人修身養(yǎng)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燈聯(lián)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聯(lián)想到街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寫作者堅信牛郎織女“定然在天街閑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累拓展
天街夜色涼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爭將世上無期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隱《七夕》
詠月詩句串串燒
河南省方城縣育星學校四3班 盧清雯
愉快地度過八天長假后,同學們陸續(xù)返回學校。我們班的同學一進教室,紛紛背誦起課外作業(yè)來。那是我們語文老師別出心裁布置的作業(yè)——搜集有關詠月的詩句,開學第一天晚上開展“詠月詩句串串燒”比賽。
踏著晚自習的上課鈴聲,語文老師健步登上講臺,宣布比賽規(guī)定:老師指名背誦詠月詩句,后面再提名的同學不得重復前面已背誦的詩句。
比賽開始了,“調(diào)皮大王”喬冠洋第一個閃亮登場,他晃頭晃腦地背誦的是李白的《靜夜思》,?悖?飧鲆蔡?《?屏稅桑?錐?靶∨笥訊薊岬陌。〉詼?鏨咸ǖ氖侵芄饣裕??乘械氖敲蝦迫弧端藿ǖ陸?返摹耙翱跆斕褪鰨??逶陸?恕薄=幼攀茄?拔?輩芎H閔銑。??乘械氖欽啪帕洹鍛?痘吃隆分須謚巳絲詰拿?洹昂I仙?髟攏?煅墓泊聳薄薄?
不一會兒,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我有點緊張,背誦的是李煜《虞美人》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花落知多少!”隨著時間的推移,背誦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同學急得抓耳撓腮。老師點名讓我班“大才女”——文藝委員馬可背誦,她的出現(xiàn)讓大家耳目一新:輕歌曼舞地表演了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同學們打著拍子也唱起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她的表演精彩極了,讓我們看的如癡如醉,一個字——絕!
最后,比賽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楊秋雷搜腸刮肚地背誦柳永《雨霖鈴》的詩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有意思的是張寶恒同學的,居然把《西廂記》也搬出來了,“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下課了,同學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教室,議論紛紛。我真希望多舉辦幾次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大家的課外知識,又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指導老師:董見聞)
第一節(jié) 如何把握古詩的意象
技術點撥
“意象”中的“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涵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象,包括三個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蘊涵詩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知人論世”主要指要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乃至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時代特點。“知人論世”應注意兩點:
(1)單項思考。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寫作意圖,或別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時,還可以聯(lián)系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雙向聯(lián)系。就是要把詩人筆下的“客觀對象”與他的“主觀情志”聯(lián)系起來,兩者之間總有某種聯(lián)系,或命運不濟,或遭受打擊,或不被重用,寫物實則寫人,物不過是詩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和細節(jié)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詩歌也不例外。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神態(tài)、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等。通過精當?shù)拿鑼懀院喚毜墓P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詩句“何處深春好,春深稚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詩人寫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來是在兒童嬉戲的庭院里。你看他們正爭著騎一竿竹馬,悄悄地去鄰居家折花。詩人用典型的動作“爭騎”“偷折”寫出兒童好動、淘氣的天性,惟妙惟肖,極具情趣。用“竹”“花”寫孩子的,暗示他們將如竹、如花一樣地茁壯成長。
3.關注對人物描寫的側面烘托。側面描寫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或通過其他人物的評價來表現(xiàn)描寫對象。通過側面烘托、映襯,含蓄地表現(xiàn)出描寫對象的特征,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吳歌》一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鏡湖方圓三百里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這里來采蓮。若是在若耶溪,來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擠得水泄不通了。詩人用婉曲的手法從側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絕倫。全詩只字未寫西施的外貌,但是這種婉轉表意的手法卻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其藝術感染力的深遠。
二、物象
物象,即飽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來說,物象所蘊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習慣性的。簡要舉幾例:冰雪的晶瑩象征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梧桐、杜鵑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鷓鴣鳥是離愁別緒的象征;鴻雁象征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蘭竹菊松和蟬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因此,在古詩閱讀中,學生應抓物象的內(nèi)涵。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同是《卜算子詠梅》,在筆下,梅是不畏嚴寒、凌霜美麗的形象,表達了他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但在陸游筆下則是孤高清絕的形象,寄托了詞人的悲憐與同情。
三、景象
寫景詩中的景象最集中,鑒賞時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除了詩人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外,大多數(shù)的寫景詩寄寓著詩人各種各樣的情懷。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壯麗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有的在大自然的奇?zhèn)ス妍愔懈形蛉松芾怼.斎桓F山惡水也會引發(fā)詩人凄涼的身世之感,異地山水會讓人有思鄉(xiāng)之念。中國詩人歷來有傷春悲秋的情結,見流水落花而感傷,悲嘆的詩篇不在少數(shù)。有些詩人因為仕途不得志被迫隱居,景物之樂,雖然能感受到,但詩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這種情感以南宋詩人居多,學生鑒賞這些詩歌時應結合詩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論世。
2.關注詩人寫景時的表現(xiàn)手法。大致說來有幾下幾種:
(1)對比襯托。如唐求的詩句“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中“秋煙白”與“晚日紅”色彩對比鮮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畫。
(2)動靜結合。如孟浩然的詩句“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天開”“出山”是靜景,意象開闊;“斜景遍”“晚云低”頗具動感,給人以清新、明。
(3)虛實結合,即將寫實與想象結合在一起。如李賀的詩句“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詩人寫實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將星空描繪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加進了醉人的聲響。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青”“紅”二色,令人覺得花紅欲燃,柳青如碧。
(5)觀察角度的變化。①遠近高低變化角度。如杜甫的詩句“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團”,描繪的是月隱云端后的景象。銀河不因月出月隱而改變其明暗,關山也如往常一樣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覺中掛滿了露珠。河漢、關山寫遠景,庭露、言近景,遠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繪出月隱云端后的一幅朦朧夜景圖。②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變化。如晏殊的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描寫的是一處安靜閑適的居住環(huán)境,流露出詞人閑適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閣樓,低垂的層層簾幕,輕盈的嬌燕在堂間來回穿梭。片片落紅飄灑在庭院中,猶如散在綠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鮮艷。夕陽晚照,欄影斜映于涼池之中,隨波蕩漾,這是多么悠閑深靜的環(huán)境呀。詞中畫面是依據(jù)時間的先后,采用視轉景移的方法,從內(nèi)向外,由上而下,從室中到水面的空間順序進行著墨的。③調(diào)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如杜甫的《絕句》一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雞。”這四句詩描繪了山間村院雨過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詩人調(diào)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6)側面烘托。如王勃的詩句“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詩人寫山中春蘭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莊園中桃李爭艷,絢麗多彩。面對這樣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間俗事都不愿過問,內(nèi)心無比寧靜,就連鳥的吵叫,也沒發(fā)覺。詩人正是用側面襯托的方法,描繪出醉人的風光。
3.掌握寫景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得更形象,生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
早上看到一段關于古人寫詩的精妙的文字,當時就覺得非常的棒。
文字中講的是古人用在古詩中用“一”字巧妙地安排應用,竟是寫出了好多非常妙的詩句,可以說是化平淡為神奇了。
一字,筆畫最簡單,獨獨看,似乎沒有什么,可是古人卻能在簡短的幾句詩句中,多次將它利用,為我們勾劃出種種意境。
有一首是寫垂釣的詩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五個簡單的一字,加上幾個物件的名詞,竟是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位戴著斗笠穿著蓑衣者,坐在一扁小扁小舟中垂釣,而他的工具也非常的簡單,絲綸和魚鉤。就像此時我們描述這意境寫出了這一串的文字,卻不如作者那樣簡短數(shù)語寫出的景像有畫面感以及美感,甚至只是這簡單的字里行間,不同的人卻能想像中不同的畫面。
有的人會覺得垂釣之人,也許是一位像姜子牙一樣的老者,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是一位漁夫,他的表情是愿者上鉤的愜意,還是為了生計的小小的焦慮。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又是幾個簡單的字眼,為我們腦海中的影像加了清晰的描摹。
一邊垂釣,一邊喝著酒唱著歌,即使是一個人在釣魚卻是獨攬一江的秋色。可想而知,這應該是位爽性地慪意地垂釣者了。
雖說我們現(xiàn)在平常用的都是白化文了,可是當看到這們的詩句,以及一些經(jīng)典的古劇的時候,看到那些偏古風的臺詞,還是覺得古人那用詞簡短的精妙。
我們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好好地學習且探索的。
三春
對于喜歡小說《紅樓夢》的朋友們來說,這幾句判詞是不陌生的:“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元春判詞)、“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惜春判詞)。另外,秦可卿死前托夢給王熙鳳,也曾說道,“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紅樓夢》中其實有“四春”,指的是: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但曹雪芹在判詞中所寫,實際上既指人,也指人生。如果要論起“三春”詩,想必朋友們最熟悉的還是孟郊的那句“臨行密密縫,報得三春暉”。以“三春”入詩,形成了別有情趣的“三春”詩。
“三春”最普遍的定義,是指春天中的三個月。不過叫法稍有不同。一種指農(nóng)歷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唐?劉禹錫在《雜曲歌辭?踏歌行》中寫道,“自從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盡時”。“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白居易在《別氈帳火爐》中也留下過這樣的詩句。
另一種說法,指3月初春,4月仲春,5月暮春。實際上只是名字不同,時令上是相同的。“行樂三春節(jié),林花百和香。”唐?張仲素的《春游曲三首》不但寫出了詩人游春時看到的百花爛漫,而且把自己的一片歡快之情也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與此相反的是,同為唐代詩人的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中寫下了“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臥病在床,不能出去盡情享受春光,不免心懷惆悵,無限落寞。
“三春”中的“暮春”已然時值春末夏初,所以詩人也多有在詩句中流露。唐代“貞觀盛世”開創(chuàng)者唐太宗李世民在《賦得夏首啟節(jié)》中寫下過“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同是皇帝的唐文宗李昂也在《暮春喜雨詩》中寫有“漸侵九夏節(jié),復在三春時”的詩行。“暄龠三春謝,炎鐘九夏初。”唐?李嶠在這一詩句中寫出了一派三春過后,諸芳凋零的景象。
“三春”除了指“春天中的三個月”,有時還指三個春天,即三年,這點與“三秋”相似。晉?陸機《答賈謐》詩云:“游跨三春,情固三秋。”唐?崔璞《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也曾寫道:“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
春天是浪漫美好的,也是生機勃勃,富有朝氣的,所以詩人在詩中表達的多半還是自己的歡悅之情,不論是唐?徐堅的“對三春之花月,覽千里之風煙”,還是南唐?孫魴的“爛熳三春媚,參差百卉妍”,撲面而來的都是春的明麗和希望。
三伏
“三伏天”出現(xiàn)在小暑與大暑之間,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歷經(jīng)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三伏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2013年“三伏”是7月13日起伏,到8月12日結束,總共有40天。三伏雖熱,但古人卻能做到“熱中求涼”,留下了許多吟詠三伏天的詩作。
唐代詩人權德輿《病中苦熱》詩云:“三伏鼓洪爐,支離一病夫。倦眠身似火,渴汗如珠。悸乏心難定,沉煩氣欲無。何時灑微雨,因與好風俱。”大熱的天,卻偏偏身染疾病,倦怠無力,汗如雨下,真真苦煞了詩人。詩人渴盼著來場好雨,既去去地熱,也去去自己的心火。
宋代大文豪陸游《南門晚眺》詩云:“奚奴前負一胡床,門巷楸梧已漸黃。不歷塵埃三伏熱,孰知風露九秋涼?”陸游的詩不由人想起一句歌詞,“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三伏過去,即是金秋到來。所以,詩人從中辯證的讀出了物極而反,否極泰來。三伏天雖然熱,但只有熱過,才能感知什么叫涼爽。詩句包含著只有經(jīng)歷過波折,才能懂得珍惜的人生哲理。
陸游另有詩作《暑夜》,云:“毒暑彌三伏,微涼起二更。月窗風竹亂,煙渚露荷傾。寂寞借書讀,清羸扶杖行。無功耗官廩,太息負平生。”陸游夜里難以安眠,扶杖起行,看著竹影殘荷,不禁感嘆時光飛逝,功業(yè)無成,從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時刻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
三伏天這么熱,如何安然地度過呢?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夏日題悟空上人院》或許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發(fā)。“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原來,杜荀鶴的避暑法寶是“心靜自然涼”。清朝雍正皇帝曾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內(nèi)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曰:“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夏天人們難免心浮氣躁,如果能保持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tài),確實能有助于我們避免“情緒中暑”,順利地度過火熱夏季。
三秋
歲值金秋,我們很自然的會想起柳永的名句,“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其實,除了柳永,以“三秋”二字直接入詩者,大有人在。
對于“三秋”的解釋,答案不止一種。一種說法是指九個月。一秋三月,三秋為九個月。《詩經(jīng)?王風?采葛》詩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唐代詩人楊炯《有所思》中的“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就是化用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詩意。
古時人們也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菜剪三秋綠,飧炊百日黃。”唐初詩人王績在《食后》中如是寫道。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也留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唐代詩人白行簡《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三秋異鄉(xiāng)節(jié),一紙故人書”一句道出了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隋?孔紹安的《別徐永元秀才》:“金湯既失險,玉石乃同焚。墜葉還相覆,落羽更為群。豈謂三秋節(jié),重傷千里分”也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唐?杜審言的《登襄陽城》:“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其首聯(lián)記述的就是詩人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臨襄陽城樓的瞬間感受。
除了上述兩種解釋,“三秋”有時也指代一年或者三年。
李嶠詩曰:“令節(jié)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diào)蘭。”王維詩云:“四海方無事,三秋大有年。百生無此日,萬壽愿齊天。芍藥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無窮節(jié),長奉柏梁篇。”這兩首“三秋詩”都寫了在重陽時節(jié)的賞菊盛況。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的“九日重陽數(shù),三秋萬實成”、崔善為《九月九日》中的“九日重陽節(jié),三秋季月殘”也都直接抒發(fā)了在重陽佳節(jié)感嘆時光流逝之情。
唐朝盧照鄰《詠史》“直發(fā)上沖冠,壯氣橫三秋”的詩句,氣勢磅礴,充滿了一腔豪情。“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則寫出了白居易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懶、生活上孤寂閑散的情境。
三九
“三九”,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歷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中國俗語有:“數(shù)九寒天,冷在三九”的說法。“三九”一般出現(xiàn)在冬至到驚蟄。與三九對應的是三伏。盡管“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古人們的詩情。
“苜盤朝日照蓬蒿,消得長吟賦老饕。喜見監(jiān)州有螃蟹,未須學士議車螯。案鮭三九漫青韭,斗酒十千無白醪。應為近來詩思少,故將飲興發(fā)。”(宋?岳珂《謝趙季茂海錯二律》)“白醪酒”,古稱“醪醴”;用糯米加酒曲釀制成酒再加芳香的黃桂而成。詩人在三九寒冬日,不禁想起了白醪的美味。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的作者岳珂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孫。
“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曉煙。景色似看名畫展,醉魂猶憶壽杯傳。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南國逢君唯道舊,后時何處笑今年。”(宋?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農(nóng)歷正月初七,又稱“人日”。傳說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時,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于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魏以后,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fā)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nèi)容的節(jié)日。因此,詩人有“人日書幡誦百千”一說。
“瘦夷一枝橫照水,疏花點點耐清寒。雪晴月白孤山下,幾度清香拄杖看。”(明?王冕《素梅?三九》)明代有“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后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王冕這首詩既是順了風俗,但更多的還是表達出了畫家不愿同流合污的骨鯁之氣。
“時來食方丈,時去鮭三九。”(宋?敖陶孫《寄題龔立道農(nóng)隱堂》)鮭,音xie,古時吳人對魚菜的總稱。三九,相乘為二十七,也為“三韭”的諧音。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征,是沒落的表現(xiàn),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古代很多詩人墨客,都對秋,著以太多筆墨。而我,獨獨懷念,故鄉(xiāng)的秋天。
“過了七月半,放牛娃子伴田埂”。可見,故鄉(xiāng)的秋天,有微微的涼意。有絲絲的風,穿過衣領,漫過臉頰,溫柔的撫摸肌膚的那份清涼。而南方,炎熱似乎沒有過癮,踏著夏的足跡,又尋覓秋的芳蹤,太陽明晃晃的刺眼,濕熱的汗水,打濕脊背。
記得在故鄉(xiāng),秋天的太陽,溫暖地撫摸肌膚,天空格外的藍,朵朵白云下,有成群的雁群南飛。在溪水孱孱的山澗,卷起褲腿,叉起魚竿,追逐著魚兒的身影,而來回上跳下竄;又或者,做一把彈弓,夾上一塊石子,裝彈上甲,射擊穿越而過的小鳥;心血來潮的時候,三五成群,拿來廢紙,竹片,編織一架風箏,捏著線頭,后面跟著奔跑的,尖叫,吹口哨,大笑聲連綿不絕……
黃昏,小伙伴們各自從家趕時髦,搬來一條小,托著腮。圍坐在一起,聽大人們講三國演義,水滸,還有聊齋……。和著微涼的風,淡淡的月,秋蟲呢喃,蕭聲漸歇,常常因為,聽著聽著,睡熟過去。
秋天的蒸水河,早沒有夏日的囂張,早沒了血氣方剛的模樣,而像一位待嫁的姑娘,緩緩地挪動腳步,羞澀又憂傷;岸邊的梧桐,一夜之間,不知落下了多少黃葉,卻如剪影般被碾作了塵土,或被涼風吹到了某個不知名的荒原。門內(nèi)仍是寂寞,牧童緩緩在騎在牛背,低頭潛聲吹笛,殘碎的余音反而比主旋律更為雋永……。
坐在南方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里,坐在冷冷的空調(diào)構建的氣流中,一年四季,已經(jīng)沒有什么區(qū)別。秋天,也在記憶中漸行漸遠。這里沒有楓葉飄零,沒有雁群掠過頭頂……
下班了,不知什么時候,竟然飄起了雨絲,撐著傘走在繁華市區(qū)擁擠的人群里。遠處的音像店雷鳴般在放一首情歌。而剛下雨時的那種濕熱,像有翅膀一樣,撲騰騰直面而來,徑直嗆至人的腸胃里去。汽車呼嘯著從身邊一掃而過,濺起的水花,不自覺地四處散開。身旁匆忙閃過的行人,能有幾人,會是曾經(jīng)的故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感嘆自己,身處繁華都市,對柳永這樣多愁善感的詩句,已找不出當年的那年情懷。而唐朝詩人馬戴的詩,此刻卻引起我的共鳴。“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xiāng),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
昏暗與朦朧中,獨坐在空闊的椅子上,焦燥的心,惦記著?還在套牢的股票?孩子的學位?房子的漲跌?……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輕吟著王士禎這種遺世獨立超然物外的詩句,懷著對故鄉(xiāng)秋天的懷念,再細細去品味,秋天的極致和底蘊。
故鄉(xiāng)的秋天,那何止是一種想念。
“北窗”是詩意的。《全唐詩》在總計129首反映“窗的朝向”的唐詩中,竟有70首中出現(xiàn)了“北窗”(或“北牖”)字句,這遠遠超過了南、西、東的字句出現(xiàn)頻率,甚至明顯超過了三者總和。
“北窗下臥”本來確有夏日消暑這一實用功能,但由于陶淵明展現(xiàn)隱士風采的事跡在唐代士人中影響深遠,因此在唐人心目中,在北窗下坐臥歇息不再僅僅是消暑的行為,它實際上被看作隱逸風度的表現(xiàn)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贊許和推崇(從后世南宋的《槐陽消夏圖》中可以看到,翹足高臥于榻上的人被畫家賦予了超然灑脫的隱逸風度,原本單純功能性的消暑行為因而復雜化,成為高士沉靜飄逸的專門姿態(tài)之一)。于是,從陶淵明發(fā)端的“北窗下臥”行為原型成為“北窗”意義美學符號化的濫觴。
“北窗”成為了超越實用功利主義的美學符號價值,并和人高層次的生活體驗――精神追求聯(lián)系為一體,因而在《全唐詩》的詩人筆下頻頻被歌詠,“北窗”由其驅暑消夏的功能演進為文人墨客的美學符號詩意象征。
唐人對“北窗”情有獨鐘,這與今人購房要看“兩臥朝南”或“三臥朝南”的價值大相徑庭。《全唐詩》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詩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還是今人缺乏唐人的人文精神?《全唐詩》以“北窗”居多,壓倒“東、南、西諸窗”,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唐人極力淡化北窗在御寒等方面的實際功能,而強化“北窗”在其它方面的積極作用。有詩為證:“炎月北窗下,清風期再過。”(孟浩然《晚春題遠上人南亭》),詩中所述北窗在炎熱的夏日納入北向而來的清風,極具美化驅暑消夏之功用。而白居易在《贈吳丹》詩述:“夏臥北窗風,枕席如涼秋”,同樣是大加贊頌“北窗”給人帶來的愜意。這在一個沒有空調(diào)等制冷設備的時代,“北窗”在夏秋的功用是不可替代的,從現(xiàn)代建筑學的角度來說,“北窗”也正是夏日里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
因此說“北窗”不僅僅是詩意。詩意之外也不乏現(xiàn)實的應用功能。許多涉及北窗的詩句,還不能說上升到美學符號層面,更多的是在真實告白:夏臥北窗風的美好感受。
唐人對北窗夏季通風涼爽的美好體驗并非以一概全。“暑月貧家何所有,客來唯贈北窗風”(白居易《新昌閑居,招楊郎中兄弟》)詩句中也暗示了“北窗”雖有夏日驅暑納涼之長,也不乏冬日招寒風缺乏陽光之短。如在《全唐詩》中,杜牧《西山草堂》詩一句蔽之:“北窗生曉涼”;而齊已《春雪初晴喜發(fā)生至》中的詩句“已盡南檐滴,仍殘北牖堆”充分顯出“北窗”不受日照的缺陷――以至于冬春雪后,“南窗”冰雪消融,滴水入地,而“北窗”殘雪堆積,寒氣逼人。
“北窗”、“南窗”,孰“長”孰“短”,重要的是看如何協(xié)調(diào)北窗盛夏通風納涼與冬季招寒陰冷的矛盾。陳繼儒在其小品文《小窗幽記》中記述:“春冬閉之,以避風雨;夏秋可開,以通涼爽”。在日益重視建筑節(jié)能的今天,倘若像唐人一樣把“北窗”作為重要的建筑元素,靈活運用“北窗”秋夏通風涼爽的功能,做到趨利避害,“中禁鳴鐘日欲高,北窗欹枕望頻搔”的美好圖景,將會重現(xiàn)于我們的生活中。或許,這是一種遙想,但不是奢望。
今夜,把自己交給一本詩集。今夜,無眠。
在舒婷的《致橡樹》里尋找我們美麗的愛情。在北島的《一切》里詮釋我們生命的含義!
八十年代,舒婷,北島,顧城,海子。一個美麗朦朧詩席卷的時代。我們何其幸運,有如此溫情雋永的詩歌溫暖了我們青春里那一個個不眠之夜。陪伴我們走過了多少的風雨坎坷。多少次含著淚,在心底默念“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
稍縱即逝的追尋。”也無數(shù)次地掙扎在“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的詩句里。
這一轉身,就是二十多年了。從豆蔻年華的少女到了四十女人的淡定從容,從青蔥歲月到了欲說還休的秋天年輪。而這些美麗的詩依然長久地流淌在我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那塊地方,像一條潺潺的小溪,像一朵飄不散的秋云。無數(shù)次地纏綿在我們的一簾清夢里,依然那么貼近我們的心靈,依然一次次地呵護著我們有時并不堅強的肩膀。
“一切愛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夢中,一切爆發(fā)都要片刻的寧靜,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應”。
“我如果愛你,我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枝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當我捧著高中語文教科書給學生朗誦這些經(jīng)典激情的詩句,我會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這就是詩歌的力量,這就是詩歌的精髓!
`謝謝詩人,也謝謝和我們一樣愛詩的人。憑著這詩歌的溫度和亮度,我們再次相逢,再一次留下了滾燙的淚行。沒有憂傷,沒有嘆息,只有內(nèi)心的安靜,歸屬在詩歌的力美里,自在而溫和。
朋友,讓我們心懷詩情吧。在人生里蕩漾一顆清麗的詩心,含而不語,放飛曼妙,從容享受這人生之秋的靜美吧!
關鍵詞:杜牧 詩歌 數(shù)字入詩 藝術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也是一個數(shù)學大國,中國的詩歌和數(shù)字結合的現(xiàn)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種現(xiàn)象。在中國的古代詩歌中,有很多詩歌都使用了數(shù)字,特別是在唐詩中,這種特征更為明顯,唐代詩人偏愛數(shù)字,特別是近體詩成熟之后,許多杰出的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等,都創(chuàng)作了較多的以數(shù)字入詩的詩作,但在唐代的詩壇中,在詩歌中嫻熟運用數(shù)字,并且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的詩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將數(shù)字入詩
在杜牧的詩作中,數(shù)字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不僅很多詩歌中出現(xiàn)了數(shù)字,而且有很多詩歌都是在一首詩中好幾處出現(xiàn)數(shù)字,如:“騰閣中春綺席開,拓枝蠻鼓殷晴雷。垂樓萬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陣馬來。未掘雙龍牛斗氣,高懸一榻棟梁材。連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處處堆。”(《懷鐘陵舊游四首》之二)“十頃平湖堤柳合,岸秋蘭芷綠纖纖,一聲明月采蓮女,四面朱樓卷畫簾。白鷺煙分光的的,微漣風定翠。斜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橋氣象兼。”(《懷鐘陵舊游四首》之三)
在這兩首詩中,每首詩歌中都用了四個數(shù)字。
據(jù)岳麓書社集部經(jīng)典叢刊《杜牧集》,得杜牧詩共計約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數(shù)字的約有二百六十五首,超過了總數(shù)的一半,這在其他的詩人中是極少見的。《唐賢清雅集》評杜牧《題齊安城樓》云:“此詩須善會,若無渠氣骨,更是算博士。”關于杜牧善以數(shù)字入詩這一特點,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煥在《歷代詩話》中云:“舊稱牧之好用數(shù)目,如二十四橋之類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蓮在《杜牧詩文選注》前言中也稱杜牧“善于將數(shù)字入詩”等等,這些資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數(shù)字應用上的藝術技巧。
二、杜牧將數(shù)字入詩的原因
(一)中國早期詩歌中存在的以數(shù)字入詩的手法的影響。在詩歌中應用數(shù)字,這并不是杜牧的獨創(chuàng),在他以前的詩歌中就有以數(shù)字入詩的現(xiàn)象,這種以數(shù)字入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詩經(jīng)》中的詩歌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數(shù)字。此外,還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樣也存在著以數(shù)字入詩的現(xiàn)象。
(二)中國古典哲學特別重視數(shù)對中國的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中國古典哲學特別重視數(sh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詮言訓》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一”是數(shù)之始,又是萬物之源。所以數(shù)在中國的古典哲學中,始終是它的基礎,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系中的象數(shù)之學,以數(shù)字、圖象符號來解說宇宙中萬物之變,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和數(shù)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數(shù)字的表現(xiàn)功能的影響。數(shù)字在最早出現(xiàn)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計數(shù),這就使得數(shù)字必須具備準確性、直觀性的特點,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數(shù)字的功能。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中的有些數(shù)字往往可以給讀者以直觀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謳歌去,柳遠春堤處處聞。(《寄牛相公》)。詩人抓住了數(shù)字的準確性特點而加以應用的。
(四)杜牧對數(shù)字有著獨特的敏感。杜牧作為一個大量在詩歌中運用數(shù)字的詩人,他對數(shù)字在詩歌中的作用有著獨特的敏感。《韻語陽秋》卷四記載:“張祜詩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杜牧賞之,作詩云:‘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故鄭谷云:‘張生故國三千里,知者惟應杜紫微’。”由此可見杜牧對詩歌中的數(shù)字是有獨特的敏感與體會的,所以一見張祜的詩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詩歌中對數(shù)字處理的方式及效果
數(shù)字最大的特點是準確性、實指性,因而在現(xiàn)代的一些文體中應用數(shù)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應用性的文體,而詩歌作為一種以抒情為主的文體,在詩歌中大量運用數(shù)字往往會使詩歌變得平板、枯燥,缺乏詩歌應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詩歌卻相反,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這與他在詩歌中處理數(shù)字的藝術技巧是分不開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些看來簡簡單單的數(shù)字,在詩人的筆下,充滿了魅力,構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詩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過對杜牧詩歌的分析,其詩在數(shù)字的處理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句間并置式。這種方式是杜牧詩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在杜牧的以數(shù)字入詩的詩歌中,采用這種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詩句中并置幾個數(shù)字,在這些詩句中,詩人依靠數(shù)字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幾個數(shù)字直接組合起來,中間省去了任何的修飾、連接、交代等一切語言。如:“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嘗爭。”(《感懷詩一首》)“四海一家無一事,將軍攜鏡泣霜毛。”(《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一)。詩人在詩句中將這些數(shù)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現(xiàn)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聚合場,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力。
三是和典故結合式。這種方式數(shù)字中本身就蘊涵了典故。如“君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盡醉,一瓢顏巷日空高。”(《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三)“一瓢顏巷”用的是《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詩人在詩歌中將所要描寫的對象用數(shù)字加以放大,強化詩人的感情,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萬朝”,當然是一個概數(shù),但是卻從數(shù)字上放大了一個人的一世,在這漫長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萬朝如一日,因而我們也就可以從詩歌的數(shù)字上讀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澆愁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