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麋鹿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語文課堂;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080-001
前段時間,在迎接市教研室組織的一次大規模隨堂聽課活動中,我上了一節公開課,內容為蘇教版第十冊的《麋鹿》一課(第二課時)。為上出一節高質量的教研課,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環節。首先是復習導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探討麋鹿到底有何“奇特”之處?接著是學習課文,從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傳奇經歷這三個方面具體感受麋鹿的“奇特”。在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中,我又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外形奇特――讀,引導學生看圖、感悟、朗讀;生活習性――寫,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的3、4自然段,然后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的知識寫一段話,為學校網站的劉老師提供一些有關麋鹿生活習性方面的信息;傳奇經歷――說,反復朗讀文章的5、6、7自然段,然后學著講解員的樣子將麋鹿的這段傳奇經歷講給“游客們”聽聽。最后是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讓他們由衷地感到悲傷、同情、生氣、驕傲……因為是公開課,所以無論是作為老師的我,還是作為學生的孩子們,課前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獲得了聽課領導、老師的一致好評,尤其對我班學生在寫生活習性和講解傳奇經歷時能靈活運用一些資料性課程資源的學習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由于上完課要跟聽課的領導進行交流,所以沒能及時收繳同學們在課堂上所寫的那段關于麋鹿生活習性方面的小練筆。第二天的語文課上,當我提出要收那段話時,大嗓門的小歡竟叫了起來,他想也沒想就大聲說道:“真的要交啊?我以為老師你是說謊的呢。”其他同學也先是一愣,繼而紛紛拖出書包翻找起來,嘰嘰喳喳的議論之聲更是隨之而起,“糟糕,我都不知放哪兒了?”“我的被我扔了,怎么辦?”“啊呀,太好了,我的找著了。”“我的丟家里了。我以為不要交呢!”聽著同學們的議論,看著他們手忙腳亂的樣子,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為什么這么多學生都沒有將自己的學習成果保管好、都會認為不要交呢?甚至直言老師昨天在課堂上所說的“為學校網站提供信息”的事是假的、是說謊呢?思索再三,我清楚地知道這是一種“目中無生”的失落,這一切都源于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真實”的旁落。
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可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卻將上課演變成了表演,忘記了課堂教學的生成,忘記了學生發展的需求,缺失了真實樸素的基石。
一、教學設計≠美味誘餌
如今的語文課堂,特別講究教學方法的設計。有位老師上《白鷺》,在指導朗讀相關段落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取了如下的教學策略:讀好了,電視臺的叔叔、阿姨會請你去為《白鷺》的專題片配音,想不想去啊?于是,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讀得那么認真、投入,被指名全班朗讀的同學讀得更棒。但我們每一位聽課的老師都心知肚明:這位同學讀得再好,電視臺也不會請他去配音的,因為這只是老師的一個教學設計。類似的教學設計在很多公開課上我們都能看到,而且漸成一種趨勢。殊不知,正是這類看似精彩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小而言之,那個讀得好的學生會感到今天老師上課時說了謊;大而言之,是讓所有學生學會了如何忽悠人,如何弄虛作假。一言蔽之,就是以假亂真,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二、教學準備≠機械排練
為了上好課,我們很多老師喜歡試教。試教的目的無外乎讓設計更科學、教學更有效。但許多上公開課的老師,卻將課前的試教衍變成了一種排練。為了上課成功,要設計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次發言等等,不允許學生絲毫的走樣。更要命的是還要搭上學生一遍遍的演練,這個班試講過了再到那個班,這批學生用過了,再用那批學生。最后練得學生都煩了,教師還意猶未盡。殊不知,教學是一個創造性的師生互動過程,所有的情節都事先準備好了,不等于以“死”對“活”、以“假”對“真”嗎?
三、教學過程≠完美展示
聽過很多的公開課,每一次聽完課后,總會產生一個共同的感受:“這位老師教得真好!這個班的學生真能干,知識面真廣!”是啊,誰能不這樣想呢?公開課上的師生是如此地配合默契,教師不斷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地一個接一個回答,那熟練的程度,真讓人懷疑比老師水平還高。還有那不斷變換的教學形式,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一會兒,一個學生上臺介紹;一會兒,幾個學生合作表演;突然間,老師一聲令下,眾同學便紛紛交頭接耳,熱烈討論;最后,老師一番聲情并茂的慷慨陳詞使本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整節課可謂迭起,熱鬧非凡。然而,聽后稍作一番思考,我們便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學生毫無思考的必要,且對答如流,有無教師去教的必要?長此以往,學生又如何去探索求知?
關鍵詞:高中英語;對話;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以高中第一冊(下)Unit17 Nature Lesson 65為例說明以上的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目的:通過Nature這一話題,學習日常交際用語:Why are you making this journey?We are trying to collect the money for a wildlife project.We want to…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 That sounds a great idea.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教學重點: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兼顧讀寫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話題的知識進行日常交際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看圖討論導入
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美景的圖片,提出下列問題:Do you love nature?Why?What can you see in nature?Can you find many wild animals now in nature?Why not?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nature?Can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教師讓學生自由發揮,說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再讓學生看一些野生動物的圖片,包括麋鹿,提出問題: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se animals are?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tigers,bears,pandas,milu deer...
然后教師引入話題說:The milu deer is one kind of deer.But there are not many milu deer in China now.What shall we do?
教師聽取學生的意見,最后引入正文,說:We must protect nature so that more milu deer will live in China.Now we will see what some other people do to save milu deer.
聽錄音,回答問題。
教師向學生交代對話的背景,提出問題:Today we are going to hear about a long journey.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What are the four people going to do?Why are they doing that?
放第一次錄音,讓學生回答以上的問題。
放第二次錄音,向學生提出下列要求:Listen to the tape again,and try to write down a11the questions you hear in the dialogue.
放第三次錄音,讓學生問答記錄下來的問題。
這樣,既訓練了學生聽力,也使學生了解了對話的主要內容。
2.理解對話學生經過上面的訓練,其實已經比較熟悉對話的內容。教師應抓緊時機作適度的講解,指導學生劃出重要的詞組和句型,為下一個步驟做好準備。處理難點。
新詞組有:collect money for,make a journey/make a trip,wildlife(合成詞的構成法)
新句型有:We want to…
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That sounds a great idea.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3.新語法有用現在進行時表示一個最近按計劃將要進行的動作,也就是說,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將來。
對話中的句子有:
where are you traveling to,Gary?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
How many of you are making the trip?Why are you making the trip?
這種表達法可用于下列的動詞:
arrive,come,go,get,1eave,make,return,sleep,start,stay,travel
教這個語法點的時候,老師叫學生把對話中的有關句子找出來,領悟當中現在進行時的用法,然后用上面的動詞造句,練習這種表達法。
4.操練對話
兩人一組,一個做Gary,另一個做a newspaper reporter,分角色朗讀對話。
5.鞏固對話
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對話后的Practice,根據書上的提示,運用本對話所學的用語,編一個類似的對話,然后當堂表演。
從上面的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話課是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但應該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反思:
1.提高形成性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每次實施中要求有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準備,仔細考慮好評價的各個環節,避免目標不清,指令模糊。如果采取的評價方式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操作起來十分繁復,那樣學生會失去耐性,老師也會失去信心。
當前,在文化創意產業中,隨處可見以振興本土傳統文化為名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傳統民族文化成了一種吸引眼球的華麗包裝。另一方面,我們的視覺環境中充斥著大量西方文化語境下的圖形圖像,這種西方視覺信息的富裕也體現了一種深刻的本土的視覺文化匱乏。目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探索和實踐如何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在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本土文化創意產業中內容創意的重要資源,在產業發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培養藝術設計領域實用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擔負著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責任。面向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職業人,“應從‘全球化——本土化’的雙視角出發,放眼世界,合理采納和運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財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優秀資源,從視覺信息的認識、理解和應用三個方面培養視覺素養;也就是說,這些能力決定了他們在本土文化傳統語境下,對于借助‘圖’傳達的視覺信息和視覺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運用”[1]。一般而言,視覺素養是指“可以獲得的理解和創造視覺信息的能力”[2]以及“視覺信息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程是高職教育的核心載體,也是培養藝術設計類高職生視覺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的類別
“從基礎到應用,把專業課程劃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4]的“三段式”結構,仍然是當前國內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類的呈現狀態。而“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結構,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根本原則。打破現有的‘三段式’結構,從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過程分析開始,以完成一項完整的工作任務為主要目標,結合各年級學生現有及應達到的目標,可以將課程分為三個類別[5]”。
第一類是在技能傳授基礎上的任務驅動課程。主要是通過將本地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使學生達到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并通過學習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相關技術,對該資源做風格化方面的創新。
第二類是以項目為主的綜合實踐課程。這類課程一般開設在高年級階段,主要通過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開展校內教學。課程在既定主題的安排下,將校外委托項目、教師研究課題等與專業相關的內容納入課程,并且將實際項目的時間進度、技術標準、提交產品等作為課程考核的規范。區別于第一類以技術傳授為基礎的任務驅動課程,此類課程注重對實際項目的整體性把握和創造性完成。
第三類是“假期課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時間開展的一種靈活的設計實踐活動。這類課程以校內工作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主要場所,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包括企業項目參與、校際假期交流課程的開展、國際交流課程的開展等鼓勵打破專業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實現的體驗設計實踐。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與實施
“對本地文化發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對生活在這一區域內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認識,將其作為課程資源引入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可以使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關聯性都有所提高,并構建屬于個人的豐富的經驗世界”[6]。結合上述課程分類,本文作者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提出了本地傳統文化作為教學資源的三種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種課程內容組織方法。
其一,以造型設計基本元素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傳統文化類別中擁有豐富的、且獨具藝術風格和高視覺辨識度的視覺元素,如陜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與人物運動方式、蘇州桃花塢年畫中的色彩配置與形象設計等,無論形象被直接應用還是被歸納提取,都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為主的存在形式。針對以敘事為主的專業課程,如動畫設計、影視廣告設計等,本地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故事可以經由資源轉換運用在課程內容中。這類設計主要通過講述一個故事,向觀眾傳達設計者的觀念和意圖。傳統文化中豐富且廣為流傳的故事資源正是當代動畫及影視廣告設計課程內容不可或缺的重要來源。如200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麋鹿王》即改編自《山海經》原創故事,加上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經推出就洋溢著濃郁的中國味道。
第三,以行為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從行為方式上分析和提煉本地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應用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初衷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本土化問題上,中國“著名導演特偉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們對民族形式問題理解很淺,以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或者在擬人化的動物身上加一個中國式的肚兜,在服裝上加幾塊傳統的裝飾圖案就是民族風格了,還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習慣、動作姿態以及語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國民族的特點’”[6]。二是,隨著當前互動媒體技術的發展,將本地傳統文化引入課程,必須從行為和活動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質傳統文化,如民俗活動中的特殊活動、傳統游戲中的活動等,并將這些行為方式轉換到交互設計中,促進傳統行為方式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進而設計出符合現代人行為習慣的交互設計產品。
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法上,依據藝術設計類工作過程的特征,并借鑒計算機軟件工程中軟件開發的一種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對課程內容進行新的組織和架構。通過螺旋型的一個項目的完成,實現第一個迭代,并在之后的課程中,通過每一個完整工作任務的完成,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的目標。
根據如上所述的課程類別,在實際教學中,無論使用哪一種利用本土傳統文化資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學生通過影像、圖片、文字等資料形式,對設計或制作對象的造型特點、歷史文化背景、造型結構、裝飾風格、色彩搭配等進行研究。在獲取資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實地調研、博物館參觀、圖書或音像資料搜集、網絡搜索等方法。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傳統文化資源主要作為一種背景資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術、技能傳授為主的課程,視覺素養的培養著重在視覺信息的識別和理解能力,即解決所見到的“是什么”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拓寬“課堂”概念,不僅將當代社會生活中豐富的視覺信息引入課堂,更要鼓勵和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過運用自身觀察力、視覺辨別與理解能力去體認周圍真實多彩的傳統文化,以此深入認識和理解自己所表現的對象。
另外,一些以設計和再創造為主要目的的課程,對引入其中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不是簡單的利用新手段進行表現,更多的是需要從這些資源中抽象或提煉出一些元素。這其中包含著視覺視角下的設計和交流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者可以從此類傳統文化資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結構、圖式等多種元素,組織成設計資源,通過元素的結構與重構,指導學生對設計主題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嘗試。我校教師“以秦淮燈彩展覽館主題項目為引領,將秦淮燈彩圖形設計、秦淮燈彩標志設計、秦淮燈彩展示設計、秦淮燈彩宣傳包裝設計總和為一個整體進行實訓課程教學”[7],這一系列設計就在對“秦淮燈彩”這一主題的應用上涵蓋了多種元素的分析、提取和應用。
三、實施效果
1. 基于課程的藝術設計類高職生本土視覺素養培養效果問卷設計說明
本次調查以開展課程實驗的三個自然班級為調查對象,專業方向包括視覺傳達設計、游戲藝術設計和影視動畫(虛擬現實設計)。共發出問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4%。被調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學生均為二年級學生。在內容設計上,主要考察學生是否通過課程文化的學習提高了視覺信息的認知、理解能力以及視覺表達能力。
2. 數據分析
①直接納入課堂的傳統文化資源再認度較高
在對直接納入課堂的傳統文化再回憶的調查中,有45位學生可以回憶起課上所涉傳統文化的名稱及基本內容,占總數的72%。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直接引入課堂,可促進學生們對此視覺信息資源的識別和再認。
②對直接納入課堂的傳統文化資源的認識和理解類別不足
對回憶出課上所授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生進行進一步調查發現,36.8%和27.6%的學生可以對所授資源的內容從建筑造型特征和圖形特征兩個方面實現進一步理解和認識,而對資源中色彩特征、工藝造型和敘述故事的理解和認識分別只占到13.2%、15.8%和5.3%。可見,學生們從造型設計基本元素出發對傳統視覺信息的認識理解類別不夠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視覺信息的創造技術
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者由于目前均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普遍掌握的視覺信息創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專業方向不同,視覺傳達專業學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種和第三種工具,游戲藝術設計和影視動畫(虛擬現實方向)學生掌握第一種和第二種工具。學生們對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經驗,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針對性地教授在設計實踐中使用傳統文化資源的方法
在對學生傳統文化資源使用情況調查時發現,五分之二左右的學生能將圖形、配色、布景結構運用到作業中,另有23%的學生會選擇資源中的故事用在作業中。在使用傳統文化資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學生選擇按照“資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據資料,進行改編”來做,其中14.5%的學生選擇“根據自己對資料的理解,重新做設計”。
⑤個性化視覺表達意愿強烈,但自我探索實踐較少,對作品風格的認識不足
調查中發現,學生們的個性化視覺表達意愿強烈,60.9%的學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個性,沒有一位學生在此調查欄目中選擇“無所謂”或“不希望”。但在對課余時間個人設計實踐探索的調查中,90.5%的學生表示,課后有1到2次的設計實踐,沒有一位同學有過3次以上的自我設計實踐。在對作品風格的認識方面更表現得五花八門。學生對作品可能呈現的風格的認識處于極其個人化的感性認識階段。
結論
本項目以培養高職生本土視覺素養的課程設計將現行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劃分為三種類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將本地傳統文化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程,并將其分為“以造型設計基本元素為主”、“以故事為主”、“以行為為主”三種存在類型,并在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上提出依據藝術設計類工作過程的“迭代式結構”。
從課程實施的效果來看,通過本地傳統文化資源的引入,學生對直接引入的內容再認度較高,但對內容的認識深度和廣度仍然不足;雖然學生們個性化視覺表達意愿強烈,也掌握了一些視覺信息的創造技術,但對如何將傳統文化資源用在各自的設計實踐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都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鼓勵自我設計實踐,有針對性地在使用傳統文化資源的方法和作品風格探索方面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張舒予,王帆.視覺素養培養與民族文化傳承[J].當代傳播.2008.4.
[2][3]殷寶媛.培養學生視覺素養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4]徐國慶. 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徐俊.高職藝術設計類“工作室”課程開發與教學模式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12.4.
【關鍵詞】環境保護;持續發展;教學設計
【Abstract】In student’s life background and the experience has the simple understa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they are rich in the fervor, dares to move, communicates a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pect and the family member, is rich in the fervor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cessful aspect and gives free reign to the imagination, but dares to the undesirable tendency to face directly and to hav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cause the first day student are few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classroom upholstery lead must live existing from the student the backgroun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interest embarks, is being intimate with the nature, shows loving concern the life, treasures the environment then atten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通過環境現象,感性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②認識教材及課程標準所反映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概念:環境、環保、人與自然、環境資源等。
1.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構建師生互動的平臺,通過學生獲取環境保護成果及環境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的知識及信息,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升華為理性的思考和實踐。②根據年齡特點及地區情況(農村),學生能夠認識環保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增強學生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行為。③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激活他們的環境意識,憂患意識,將激情轉化為環保的行動和行為。
1.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①對小鳥的愛,上升為對大自然的愛;珍愛生命之情,升華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理;從環境保護的成果激發學生更加愛護環境;從校園環保意識延伸到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村”意識。②自我的環境保護意識行為拓展為學生家庭成員的環保意識行為,盡而延伸為環保責任意識行為。從環保行動轉化環保習慣,從習慣養成行為,從行為升化為責任意識。③從學生已有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構建學生活動、師生活動,情境暢想的環境教育平臺,樹立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教學設想根據《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學大綱》的要求,初一學生的生活背景及經驗中對環境保護有淺顯的了解,但他們更富于激情,敢于行動,在環保方面與家庭成員溝通能力強,對環保的成功方面富于激情和暢想,而對不良現象敢于直面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初一學生對環保的體驗較少,所以課堂鋪墊導語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在親近自然,關愛生命,珍惜環境進而關注環保。逐漸升華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教學流程
3.1引入環保的課題。讓本班學生阿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發現有一群小孩子在樹下大呼小叫的圍著,走近一看,原來一只小鳥不知從何處跌落在此處,嘴黃黃地,撲閃著小翅膀向小學生示威,但搖搖晃晃地走不穩,更不用說飛起來了。怕孩子們弄死小鳥,我把小鳥捉起來,帶到家里。給水,它不喝;給饃它不吃。中午爸爸媽媽下班回家,我們一家商量怎么養活這個可愛的小鳥,爸爸說:“這只小鳥名叫黃鶯,是吃昆蟲的益鳥,所以它不吃谷米,請從廚房拿點肉割碎喂它。”果然,它嘴張的很大,啾啾的叫著,吃的好高興。從此,每天的飯桌上多了一位客人,每次吃飯都撕一點肉給它,有時放學路上,捉幾只蟲子,它吃的好歡。不知不覺,它長大了,全身羽毛長長了,嘴也不黃了,從一個樹枝飛到另一個樹枝,它的叫聲引來了它的朋友,一只,兩只,……。我們家成了鳥的樂園,我家的果樹成了它們的家園,而且草莓、果子各菜從沒有蟲眼,早上它們按時叫我起床,爸爸、媽媽和我每天聽著它們歡快的歌聲,更加幸福、歡樂。
故事講完了,全班同學長久的鼓掌。
3.2將課題引向深入。
活動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為阿楠的愛鳥護鳥的行為鼓掌,也為這只小鳥的成長歡樂鼓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明白了,美好的家園,不僅是人的家園,也是小鳥的家園,放大一下家園,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大部分同學在農村,結合這個故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那些好的變化(要求同桌之間相互交流,寫在紙上,貼在黑板上,最后總結出不同的變化,舉手發言,教師歸納在黑板上)
生:校園里看到了多少年沒有看見過的麻雀,這是環境好的現象。
生:我們村里退耕還林,樹多草長,野雞(雉)很多,走路不小心會踏在腳下,(大家笑)而且野兔也很多。
生:學校前面的河灘里有水,而前幾年這個時候沒有水,說明環境變好了。
生:我們莊子里來了一只“四不象”,(麋鹿)被大家抓住后交到公園,說明環境好了。
生:我家的大榆樹上鳥越來越多了,說明環境變好了。
生:農村幾乎每家都有貓了,前幾年耗子藥藥死了很多。
生:我家的小雞被老鷹、鷂子抓完了,說明鷹、鷂子多了,環境變好了。(全班大笑)
師:同學們,大家發言很積級,說的很好,通過以上現象(教師總結在黑板上的同學們的發言),我們感到很高興,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了。但是,也有不足方面,與環境保護相反的行為,我相信同學們從身邊的事例,能夠說也破壞環保的現象。(要求同活動一)
活動二:
生:有些同學在樹上掏鳥窩,造成小鳥家庭家破“人”亡。
生:人們抓鷹、鷂在市場上出售。
生:秋后在玉米地里撒網拉野雞、抓鴿子,有些人到保護區抓雪雞、斑鳩等鳥。
生:我村退耕還林的地成了磚廠,無人過問。
生:外商投資修建的淀粉廠的污水污染了下游的河水,煉鐵廠(硅鐵廠)的煙污染了空氣。
生:尕護林石海、黃草坪旅游區(積石山縣國家 AA 級旅游區)人為破壞嚴重。
生:一次性衛生筷破壞環境,塑料袋污染土地、河水。
活動三
我們剛才搞了兩個活動,同學們對我縣環境保護方向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說的很具體,說明同學們有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存在的問題,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還有什么建議?同學們根據上面的兩個活動繼續討論。
生:愛護動物,愛護花草樹木,旅游時要有環保意識。
生:珍愛生命,珍愛水資源。
生:不用塑料袋、不用耗子藥、不用禁止的農藥。
生:從自己做起,不抓小鳥,不掏鳥窩,不撈小蝌蚪,不捉野雞、斑鳩。
生:讓我們的父母親也要有環保意識,不要將農藥瓶子扔在水里或草灘上。
生:從我做起在飯館不用一次性衛生筷。
生:建議給環保局寫一封信,讓污染河水的淀粉廠停止生產,制止亂挖河床沙石。
生:根據《動物保護法》,嚴禁捉鷹、鷂。對賣買保護動物的依法處理。
師:同學們說的很多,更主要的是我們以后要做的很好,要有環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勸我們的父母親要有環保意識,勸我們的兄弟姐妹做環保的衛士。
3.3激情暢想 。同學們!剛才的三個活動,大家說的很好,說明同學們平時關注環境保護。請同學們做好自己父母親的工作,在家庭中宣傳環保知識,勸自己的兄弟姐妹做環保小衛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待于你們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我縣的經濟要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同時,要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環境和資源,這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的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最后,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環保誓詞,全班共同朗誦,作為同學們環保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