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永恒的回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踏上階梯,手輕觸那欄桿,不由抖動了一下,瞬間又恢復了正常,我繼續一步一步,往上走著。
坐在座位上,涼涼的感覺,我趴在桌上,疲憊地閉上了眼睛。
明明睡了滿滿的一個小時,身體和心靈上累的感覺卻是如此明顯,難道真的是背了太多太多的包袱,精神上的疲憊?
不由勾起嘴角,自嘲地笑了笑,心里泛著苦苦的澀意,不是說,早就不在意這些東西了,身上背了太多太多的包袱,是這么地沉重,每天夜里,窩在暖暖的棉被里讓眼淚泛濫個徹底,連睡覺,都那么地不安穩。
我就是這么個孤獨倔強的孩子,固執到了骨子里,習慣了一個人哭,一個人笑,連哭都要自己安慰自己,結果是扯出了一個苦苦的笑容,淚水泛濫得更加厲害。
生活里戴著一個虛假的面具生活,在老師面前乖巧,在同學面前開玩笑,我就這樣在偽裝中無奈地過著……
在網絡中,我是善解人意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這就是現實,它的名字,叫現實的殘酷。
小學初初畢業的我,懷著滿腦子的安徒生童話,天真地以為王子公主會永遠地在一起,英俊帥氣的王子終究會擊敗邪惡的巫婆,救出公主,英俊的王子和美麗的公主就這樣快樂的生活在白色大理石城堡里,城堡里有服裝華麗的仆人,漂亮的花園……
而這個夢,破碎得是如此之快,像脆弱的肥皂泡,在陽光下流動著七彩的光芒,卻,痛苦而無奈地破滅,連那散落的細密水霧,也消散在空氣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留下的,只有那不敢觸及的記憶和流血的傷痕……
如今,我早已不再是當初的我,只是回憶著以前那個我時,會流淚,會哭……
曾經天真的我,曾經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問為什么的我,曾經為王子公主幸福地在一起而開心的我,曾經……而如今,一切的一切,被我親手埋葬,埋葬在時間的塵埃和自己新的世界下,不用豎立墓碑,殘酷的現實,天天都在告訴我事實,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去面對……
如今,時光飛逝,轉眼已是初三,中考的壓力,我的桌子上、柜子里塞得滿滿的都是練習冊,銀色細長的筆尖在白色的紙上扭曲著每一個線條,我讓自己迷失在忙碌中,忘了一切……
再沒看到你的臉龐.
又是清明,
我來看你,我親愛的寶貝.
純白的墓碑上有你的照片,
照片上的你笑得是那么開心,
你微笑時好美,
照片上,你的笑容依然燦爛,
與那粉紅的玫瑰相互依襯,
只是沒有了血色,再也泛不出光暈.
我終于明白,
你是最重要的,
當我又想起你,
心里是一陣一陣的酸痛,
幸福已離我而去,
現在說什么都來不及.
靜靜地你走了好遠,
眼淚在臉上停留也沒發現,
想起我們有過的從前,
感覺那么甜我那么依戀.
望著你慢慢離開,
怎么習慣失去你的未來,
淚水開始蔓延,
淹沒我無法呼吸.
陪你走了好長的一段路,
你卻突然離開,
如今這條路依然沒有改變,
可惜你早已不在.
脆弱的你選擇了逃脫,
在天堂望著我,
直到葉子失去了消息,
樹才感到寂寞.
翻開回憶的角落,
多少不能原諒的錯,
我就這樣錯過了你,
我最愛的你,還來不及寵你,來不及愛你~~~~~~~~~
采擷一串夢,學校的嬉戲回憶起是那么繽紛絢麗。六年小學生活星星點點的回憶,都像花兒點綴在我茫茫人生路上的已知區域,用唯美的花語向過往的友人訴說著幾千個日日夜夜的恩情,友情!多好啊讓我們在最那首最熟悉的歌里,再現往日的點點滴滴……
畢業前夕,我們圍坐在一起,玩著三國殺,表面上每個人都很開心,但每個人心中那份面臨分離的苦澀滋味,象紅樓夢的開卷詩:誰解其中味?那樣讓人心酸不已。突然想起,李松澤曾經說的一句話,有些東西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確,六年了,多少仇恨都在今天一筆勾銷,馬上要分開了,才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今天,回到幾天前還睡的宿舍里,空洞洞的,只剩下床上的木板,走廊里沒有打鬧的聲音,心中一種感覺慢慢占據了我的心,曾經那么熱鬧的宿舍,現在變得那么冷清。真是……
放下筆,收起紙。因為我不知道還能說什么,回憶起我們的每一次邂逅,不浪漫,不唯美,但出奇的真實,精彩!相信現在分開的六一以后在哪里都會出人頭地,希望我們有一天還會再相聚在世紀小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縣山河鎮世紀中學初一:張鈺晗
我們在前一個路口相遇
無份
我們于下一個路口相分
有緣無份
我們組終檫肩而過
彼此從對方的世界里錯開
你沒有接受
我沒有包納
曾經狂妄
追求極限的永恒
妄想的
只剩下瞬間
瞬間的
下一刻便成了回憶
回憶的
或許才是永恒的吧!
瞬間的有緣無份
一瞬間的感動,一瞬間的改變,一瞬間的呵護,當然還有一瞬間的悲痛……
痛,到底是什么?次次難受,默默流淚,聲聲怨恨?還是內心的波折,那片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痛,是傷人的?還是感人的?
永恒是真實的?還是假意的?
痛跟永恒之間到底會有怎樣的內在聯系呢?
因為痛,所以才會刻骨銘心;因為痛,才會成為永恒的記憶;因為痛是在那一瞬間產生的,所以痛是屬于一瞬間的。
痛是傷人的,永恒是真實的,就好比那一克拉的眼淚,不管用怎樣的修飾詞,淚永遠是屬于真實的
我的心是痛的,不管我怎樣掩蓋,不管我怎樣隱瞞,那記事本是可以改變任何幻想的,那字里行間痛,那墨香的痛,痛的好難過,痛的淚止不住的流。
痛夠了,哭煩了,留下的是什么?一串串悲憐的痕跡,還有呢?沒了,或許還有昨天那回憶,但,
那是回憶時所能感受的的幸福嗎?
1、迷失香在不同的地區,其花語象征的意思也不同:
(1)在羅馬迷失香的花語象征著回憶,迷失香本身散發著一種迷人的香氣,所以也象征著永恒的思念。
(2)在歐洲各地區,迷失香被人們用來種植在已經死去的美人的墳墓上則代表了永恒的生命、愛與美好的追思回憶。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迷迭香,是為了幫助回想;親愛的,請你牢記在心”也表明了其花語。
2、迷失香花呈對生狀,也有少數聚集在短枝的頂端組成總狀花序生長,整體花淡淡的紫色,看起來清新素雅。迷迭香在基督教里具有這樣的傳說:耶穌在逃離猶太荷洛鐵王到埃及的途中時,把他洗過的衣服曬在了迷迭香樹上面,耶穌的能力也附在了迷迭香樹上面。從此迷迭香樹就產生了很多的藥效作用,就此廣為流傳。
(來源:文章屋網 )
晚飯后一場突如其來的停電讓本已安靜的心更加安靜,黑漆漆的環境里手機那微微的藍光給我一絲慰藉。這黑夜來的好突然,窗外的路燈卻發著不怎么明亮的光線,打開冰箱隨便拿來一瓶飲料便出了門去那光芒里安度黑夜。
在路燈邊一個比較靜謐的椅子那坐了下來。借著淡淡的光發現手里的是杯可樂,打開后,那氣泡的聲音很刺耳但是因為冰箱里的溫度而溫順了許多。喝一口下去那味道是如此熟悉,不過,卻沒了過去因為喝到它而獲得的狂喜。或許,是我長大了吧,呵呵…。.
在我的左側兩個年輕人在聊天,右側是一對老夫婦在閑談。而我在他們彼此等距的中間。看著他們,仿佛時間只是一瞬間的事罷了,左側的青年到了右側,而左側又迎來一對新的戀人,人在變,世界在變。而這愛戀卻隨時間幻化做了永恒。
地上不知哪位小朋友折來的紙鶴,很精致,讓我望得出神。其實,這對友人的祝愿并不是靠多少數量的千紙鶴祈禱才做的來的。這份對友人的情誼其實也是算得上永恒了,又想起小學課本上的一個成語“萬古長青”,猶記得當年的我們還在傻傻的用這個成語來修飾我們那份單純到無色的友情。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我們彼此更加懂得了它的意義。我想將千紙鶴放飛來見證這段永恒,可惜它沒有生命…。翱翔,或許它也想去翱翔!去尋找世間最美的光亮,正如我們的友誼一般…。.怎么辦?我想到了鳳凰涅磐…。它,會在火焰中永生的,帶著我賜予它的意義……。
剛剛吃過飯的我又決定去吃兒時喜歡的炸丸子,呵呵…。自從經濟充裕后很少吃這臉頰卻有意以不菲的食物了。看到街上的孩子們放肆嬉戲,我似乎也幼稚了許多,呵呵,這樣多好!忘記了許多、愚蠢了許多…。.也許這就是人生了,失去的想追回便是天方夜譚,得到的去珍惜便是難上加難。就像這童年吧……我把它化作一顆種子,不斷地用回憶澆水、用珍惜施肥,孕育出一個甜美的夢,開出一朵不老花,這花是藍色的湛藍似天空,它會開到何時?呵呵,或許是永恒……
真正的、實在的東西,可以說成永遠。而虛偽的一切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讓不知永恒為何物的人來認識永恒,用去一生都不夠。但只要此名稱已經出現,永恒的東西只要被人能有一次能理解,我們短暫的生命才變得更有意義。因為在永恒的里面,短暫也許是一瞬間的閃現,但都為永恒的輝煌增添了一點色彩。精彩的一剎那能留下恒久的記憶,動人的一瞬間留下永久的印象,活著就是在經歷著無數個閃光的時刻。當嬰兒的第一聲啼哭給父母帶來了喜悅;當太陽第一次被你欣賞到日出與日落的光輝;當你第一次與戀人共赴愛河;當你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感受到許多個第一次激動人心的場面…當無數個奇跡一起構成永恒的世界時,你又何必在經歷完一生的榮幸后否認永恒的存在呢?呵呵,現實的我們需要傻傻的幻想…。.就像我們期待完美一樣。
燈光亮了,回家!呵呵,那才是真正存在意義的地方…。.
1、鉆石戒指:如果你的愛人手里還沒有一枚永恒的鉆石戒指,那么作為她的丈夫,你不妨在努力工作之后,給你的妻子買一枚獨一無二的鉆石戒指。永恒的鉆石戒指可以讓你的婚姻更加堅如磐石。
2、一場回憶之旅:在這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一定會有很多幸福和甜蜜的回憶。也可以在這一天的周年紀念日和另一個聚會上,走在曾經相識的地方,感受歲月的痕跡,即使時光飛逝,我們的愛依然存在;
一起去我們曾經相愛的地方,找回愛的甜蜜,回憶起原來的愛。回憶幸福,體會沿途的艱辛,給生活增添一絲激情,也讓夫妻倆更珍惜一點。
3、精美的首飾:每個女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愛美的心。所以,作為一個丈夫,你不妨為你的妻子買一條項鏈、手鐲或吊墜,然后把她掛在你愛人溫柔的脖子上。
4、絲巾香水:對于一個愛美的女人來說,圍巾和香水是衣服和櫥柜里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愛她,給她需要的東西。香水可以展現你愛人的個性和無窮的魅力,圍巾可以體現她高貴的氣質。
5、紀念禮品:如果你的愛人是一個戀舊的人,你不如給她一個紀念品。可以是紀念冊、水晶音樂盒、竹筒圣旨,在送這些紀念物品之前,你一定要根據你愛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才行,只有這樣,你的結婚十周年禮物才會更有意義。
(來源:文章屋網 )
離開,停止,才終于明白沒有永恒不變的時光;
花開,花落,才終于了解沒有永遠屬于自己的星;
含苞,待放,才終于知道人要學會向往未來……
---題記
寂寞的蒼穹中,一輪夕陽獨照,一縷秋風拂過晚林,吹皺了一池秋水,也吹落了一樹紅葉……
徘徊林間,看落葉紛紛而下,不禁愁緒滿懷,心思飛揚……
一年前的我曾迷失在自己的軌跡里,無數次尋找心中渴望的東西,卻又一次一次于自己的掌心里,發現兩手依然空空如洗。也許那時想要的一切并不屬于我,也不該屬于我,不該屬于十六歲的雨季……
看花開花落,才終于明白世界原來沒有永恒。輪回,是世間萬物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沒有永遠的陪伴亦沒有永恒的承諾。
離開了,停止了,人也長大了,才明白沒有永恒的時光亦沒有永遠的回憶。曾經錯過了太多,留下了太重,迷失了自己的軌跡也迷失在自己的軌跡里。
站在17歲的路口,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路。才發現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才發現過去錯過了多少時光;站在17歲的路口,仿佛一瞬間長大。看含苞待放,才明白花落是為了更燦爛的春天。也學會了向過去說再見,再見曾經,望向未來。要堅信沒有你爬不了的山,只要你有爬上去的信念;somewhere遙遠的遠方,我會在那兒,因為我存在!
秋天,
隨著秋天的到來,
看著秋天的落葉,
吹著秋天的冷風,
淋著秋天的細雨,
心中難免一陣傷感。
秋天,
是一個最美好的季節,
可是,
在我眼中,
秋天是一個深沉的季節,
秋天,
最容易勾起心中的想念,
想念曾經的歡笑聲,
想念曾經的歌聲,
想念曾經的訴苦聲,
想念曾經的啜泣聲???
秋天是短暫的,
可是,
我們的友情卻是不變的,
我們的笑容也是永恒的,
在這個秋季節中,
我們分開了,
在這個秋季中,
我們帶著滿心的不舍離開了,
秋天的友情,
好比那些偉大的人們一樣,
雖然逝世了,
可是,
他們的精神卻是永久的,
我們的友情也是如此,
雖然不能每天見面,
但是,
我們卻永遠心系對方,
我們相信,
總會有相遇的那一天!
我們等待著那一天。
秋天,
秋天的友情是永恒的,
【關鍵詞】文體分析;《林湖重游》;景物描寫;遣詞造句
一、引言
《林湖重游》(Once More to the Lake)是美國當代著名評論家、散文家E. B. 懷特的代表散文作。本文將對《林湖重游》中的景物描寫從詞匯和句法層面進行文體分析。懷特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獨特選擇對于生動刻畫湖邊景致,道出內心“時過境未遷”的心境及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二、文體分析
本文試從詞匯和句法層面對《林湖重游》進行文體分析。
(一)詞匯分析
1、名詞
在描寫林湖的景色時,懷特運用了大量具體名詞。這些具體名詞的使用將林湖周圍景色和特征如畫般具體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而抽象名詞更多用于心理活動的描寫,如對景物的感知和思考,以此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例:
I have since become a salt-water man,...when the restlessness of the tides and the fearful cold of the sea water and the incessant wind which blows across the afternoon and into the evening make me wish for the placidity of a lake in the woods.(para 1)
本句中,具體名詞有6個,約占全句字數的15%;抽象名詞有7個,約占全句字數的13%。具體名詞如salt-water man,tides,sea water,wind,lake,woods對大海和林湖的景色進行了詳細描寫,給人一幅很清晰的風景畫面。抽象名詞如restlessness,cold,placidity體現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感受。restlessness,cold用來形容大海的陰冷洶涌和placidity來形容林湖的寧靜,兩者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懷特更喜歡林湖。因為在他看來,林湖有著童年時代的快樂、永恒的回憶和父親寧靜慈愛的身影。
2、創新詞
本文在用詞方面還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創新詞。
Pattern of life indelible, the fade proof lake, the woods unshatterable, …(Para 8)
本句中,“the fade proof lake”中的“fade proof”。 “proof”有“防…的;抗…的”,與“fade”結合意為永不消失的、永不變的,懷特借此表達了林湖在其心中是永恒的,并且記憶和時間都是永恒的。
3、感官詞
懷特運用了大量感官詞和聯系動詞,充分調動視覺、聽覺、感覺等,如saw, got,felt, seemed, heard等詞對于抒發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有利于與讀者產生共鳴,深化主題思想。如:
(1) I seemed to be living a dual existence.(para 4)
(2) I felt the same damp moss..., and saw the dragonfly alight on ... (para 5)
(二)句法分析
1、句長
全文共十三段,2852個詞,105個句子,最長句為124個單詞,平均句長約為27.1個詞,遠遠超出英語句子的平均長度(17個單詞)。一般地說,長句不僅能夠傳達更多的信息,也宜于表達豐富強烈的感情。并且通過對長句的分解,能達到消解邏輯的目的,使行文從容而舒緩,更切實地表現人在睹物思懷時思緒的散亂無邏輯性。文章的長句大多出現在作者回憶往昔時。這大有一種回憶忍不住傾瀉而來,并揮之不去之感,繼而抒發作者久久忘情于過去,感受時光的沉淀與流逝之情。
相比之下,全文低于10個詞的短句則屈指可數,僅10句,僅占總句數的9.5%。短句起到了調節文章韻律和節奏的功效。這種長短句相結合,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深化了主旨。
2、句子的復雜性
《林湖重游》中有大量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等,簡單句卻寥寥無幾,只有11句,僅占全文的10.4%。加之,懷特大量的使用并列句、復雜句和并列復雜句使原本就較長較復雜的句子更為復雜。文章共有11個簡單句,33個并列句,35個復雜句和26個并列復雜句。并列句,復雜句和并列復雜句占89.6%。長句的文體效果是利于表達復雜的思想,給讀者以悠閑緩慢的感覺,體現了懷特懷舊之情綿延不絕,時空交錯,思念父親的復雜情感。
3、定冠詞
我們都知道,在第一次提到某物時一般不用定冠詞,第二次提到時就要用定冠詞。然而,奇怪的是,懷特在多處使用名詞描寫第一次出現的景物時前面都加了定冠詞!如:
(1) I felt the same damp moss covering the worms in the bait can...(para 5)
在第五段第四句中,“damp moss”,“waves”,“rowboat”,“ribs”,“fishhook”等均屬第一次出現,但加了the修飾。懷特以此體現內心懷舊的情感,當他重回林湖度假時,蜻蜓還是童年時的蜻蜓,劃艇還是當年的劃艇,微波還是以前的微波。這樣更能讓讀者體會其重游林湖的心境。
4、插入語
插入語的作用一是補充說明,二是是放慢文章的節奏,拉近敘述者與讀者的關系,給人以悠閑緩慢,延續持久的感覺,讀者好像是與懷特一起,久久沉浸在對過往的回憶之中。
(1) …and the net (installed in June and removed in September) sagged in …(para 7)
(2) (Arriving was less exciting nowadays, ..., no loud wonderful fuss about trunks.) (para 9)
三、總結
通過對《林湖重游》中景物描寫所使用的詞匯和句子的分析,可明白懷特采用了多種方法來實現了生動具體地描寫林湖的景色,虛實結合,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對林湖的留戀,對往事的追憶,抒發了時光依舊,萬物永恒的心情,從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
【參考文獻】
[1]E.B.懷特.林湖重游[J].曉風,曉燕,譯.譯林,1992(1).
[2]E.B.White.Once More to the Lake[A].喬龍寶.英語散文佳作賞析與翻譯[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E.B.懷特.這就是紐約(E.B.懷特隨筆)[M].賈輝豐,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4]楊國安.“以氣為主”:韓愈散文的句法修辭[A].唐代文學研究年鑒 2008[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
關鍵詞:福克納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 可寫性
一、引言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作者公開發表美國全國性雜志中的首個短篇小說。該小說主要是作為小鎮居民的“我們”,在艾米莉去世之后對她生前的故事的回憶,同時又從一段回憶跌入更早的回憶,從而使小說敘述次序的安排變得更復雜。福克納即是“把零星片段出人意料地拼接起來”,并“圍繞著空白安排情節”[1]以深化作品的意義。大多評論觀點認為,小說中未描寫的細節其實指向一個確定的答案:艾米麗毒死了自己的情人荷默·伯隆,并與尸體同睡了三十年[2],而這一觀點可能造成了對艾米麗形象特質的遮蔽。本文即試圖重新梳理小說中伯隆的死因,揭示在“殺死情人”這一可能罪名之下,艾米麗的形象呈現出“可寫性”特點。
二、伯隆之死
從小說中對時間的提示即可發現,故事中“我們”回憶的鏡頭整體上呈現從“艾米麗之死”不斷地向過去推進,之后又退回到“艾米莉的葬禮”上的一個循環過程。其中圍繞艾米麗即描寫了以下片段化的事件:去世、追稅事件、氣味事件、否認父親之死、戀愛、買毒藥、牧師拜訪、準備結婚、教授彩繪課、長年幽閉、葬禮等。作者的敘述似乎是到過去轉了個圈,一直追溯至父親的去世,后又回到了那一點——即艾米莉的葬禮上。[3]
小說結尾提到,“那個男人躺在床上。……顯出一度是擁抱的姿勢,那戰勝了愛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長眠已經使他馴服了”[4]但是,對于那個男人之死的情節卻未作描寫。以往的相關研究普遍認為:福克納的“短篇故事中那些沒有描寫的東西最終都融合在一個確定無疑地答案中,……一種從前面故事每個細節中泄露出來的清晰。”[5]此處就是艾米麗毒死了霍默·伯隆,并與他的尸體同睡了三十年。
小說基本是由“我們”的回憶展開敘述,其中北方佬伯隆總處于人群的中心,是低俗、輕浮、又“無意于成家的人”[6];雖然伯隆將現代交通引入小鎮,但“我們”對他并無多少積極的印象。與伯隆戀愛一年多后,艾米麗曾到藥劑師那買過毒藥;伯隆最后一次在小鎮出現時進了艾米麗家,而后者也隨之消失過一段時間;伯隆消失后不久,艾米麗的房子曾發出過奇怪而神秘的氣味,這在“我們”看來極其反常規。艾米麗長年緊閉前門的幽居生活完全隔斷了與“我們”的聯系,而在其過世后“我們”對那個婚房布置、用具、尸體姿態以及枕頭的壓痕和頭發等的記憶片段都暗示著艾米麗毒死了情人。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亦能順利地接受“我們”的回憶,在流動性的想象中認同這一結論。
但是所有涉及艾米麗的印象是在 “我們”的回憶中建構,是記憶中的艾米麗小姐,而回憶本身即有較強主觀性和選擇性(從故事中顛倒時序、片段化的敘述方式也可知);而且“我們”是在不想關心艾米麗的任何信息、遺忘了她之后,知曉她的死,發現了那具尸體,并重新建立起對她的記憶,這也就是說“我們”的回憶有著很強的偏見。再者,那個長年“提著購貨籃進進出出”、侍候艾米麗的黑人不跟任何人交談,并且在艾米麗死后便徹底消失了。這個唯一可能的見證人其實是沉默和缺席的。那么,殺死情人這一罪名,似乎就是作為小鎮居民的“我們”和作為讀者的我們,在回憶和想象中加之于艾米麗的。
據上述推斷,讀者在理清“我們”的回憶并得出結論的同時,還應積極進入故事以充實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作品的真正意義并不完全在作品之中,而是在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之中”[7]。這里,艾米麗可能確實因愛生恨而毒死了負心的情人,但由于沒有人確切知道發生了什么,使伯隆之死直至幾十年后被發現時始終處于不確定之中,而讀者若將艾米麗殺死情人這一結論暫時懸置并重新進入文本,或許能夠發現故事中多重開放的意義。
三、艾米麗形象的可寫性
小說開篇就以艾米麗之死使她深印在讀者心中,而讀者追隨“我們”回憶的聲音也可發現,“我們”敬畏她同時也避開她:“我們”只是在黑夜里偷偷潛入灑石灰粉而并未直接通知艾米麗把氣味清除;“我們”遷就甚至還可憐她,接受她拒不納稅,以及無視法律規定而直接購買砒霜;“我們”在百葉窗后窺探她,在“可憐的艾米麗”的竊語里非議她。因為“我們”不僅將她視為過去和傳統的象征,還相信她家有瘋癲的血統,而艾米麗最終也會瘋癲,因此相信是她毒死了伯隆。然而,“我們”畢竟是在百葉窗后窺探艾米麗的生活,是在竊語中非議她,“我們”的回憶有諸多縫隙而不可靠。“我們”構成了小鎮公共輿論的聲音,這一公共空間里共享的是對艾米麗的各種猜測和流言蜚語,是從狹隘角度窺探后得出的偏見,只是由于人數眾多而取得一種權威的力量。
如果將罪名擱置并重新梳理這一形象便可發現,艾米麗行動上的拒絕或堅持正反映了她內心的一種特質:對于永恒的一種幾近變態的迷戀。艾米麗雖然隨身帶著掛表,但始終認同于停滯和永恒的時間,因此她拒認父親之死,也拒絕婦女的拜訪;她執著于傳統文化及家族認同,所以堅持保存那座具有傳統風格卻極不協調的房屋;她堅持使用古色古香的信箋,堅守傳統書信方式,并抵制免費郵遞制以及門牌號和信箱。另外,艾米麗還堅持自我決斷,拒絕牧師及堂姐妹所施加的勸說;她的執著和堅強意志,還直接體現在她對于永恒愛情的迷戀上,她認為愛情必須永恒且完美,愛人卻不必是。可以說,艾米麗怪癖乖張、讓人可憐的特點,這在某種意義上是由“我們”的回憶所強化的。在“我們”眼里,她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渴望并有權利過正常生活的女人,而是一座紀念碑;“我們”的回憶以及讀者的想象所共同加諸于艾米麗的罪名,又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她性格中執著、自我決斷的特質。
從小說文本來看,艾米麗是一個被“我們”的回憶擠到墻角的形象,她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而當我們打破由文本回憶敘述所構成的意義結構,并將那種加諸于艾米麗的“毒死自己情人”的罪名懸置后,我們便再次恢復了作者顛倒時序的、片段化的敘述。在這種星狀分散的文本中,艾米麗的形象便不再只呈現乖張、讓人可憐的特點,而可能體現出一種執著和對自我的決斷,也可能是一種個人意志的化身,甚至還會有其他的特質,總之,她的形象是復雜的、不確定的和“可寫的”,這期待著讀者不斷地積極參與。
四、結語
薩特曾評論說“福克納的哲學是時間的哲學”,“福克納看到的世界可以用一個坐在敞篷車里往后看的人看到的來比擬”[10],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中分散的、片段化的敘述,都由“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11]小鎮成員的回憶所承擔,因此,我們可以重新挖掘出作者只是讓讀者形成了“艾米麗殺死情人”的猜測,同時鼓勵將這種猜測延宕而不提供確證。正是在這種無法確證的狀態下,艾米麗的形象又呈現出矛盾的、多重的和不確定的特點,艾米麗形象的可寫性也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這一小說文本的可寫性。(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參考文獻
[1][2][5](美)埃默里·埃利奧特主編《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朱通伯等譯,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P754,
[3]何暢、陳嬌娥《由中的“缺失”看其歷史意識》,載《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5期
[4][6][8][9](美)福克納《福克納短篇小說集》,陶潔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P51,46-48,4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