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劉備三顧茅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許多人提到“三顧茅廬”,就會堅信,擁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就一定會等到明主的拜見。但是,真是這樣嗎?諸葛亮真的全都是因為其才華橫溢、遠近聞名,而被劉備三顧茅廬的嗎?我看,其中恐怕也有隱情呢!
在公元207年,土匪頭子劉備率領一幫烏合之眾來到了新野。之前,他是屢戰屢敗,屢敗屢逃,雖然有張飛、關羽等猛將,但由于部隊不正規,實力不強大,沒有過硬的社會根基,因此他常吃敗仗。這次,劉備在新野駐軍,就想拉攏當地豪族,另外也是真心要尋找一位像韓信那樣才華橫溢的軍事將領。
當時,劉備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就給劉備推薦了徐庶和諸葛亮。但是徐庶還沒干多久,就被曹操給挖了墻腳。沒辦法,畢竟曹操那邊兵強馬壯,給的工資待遇都很好,再加上曹操還撈到了徐庶的母親為“核心王牌”,徐庶無奈,也就只好惜別劉備,跑到曹操那邊去了。
一時半會兒,沒有了軍師可怎么辦呢?劉備只有繼續物色找人這一條路可走。經過多方權衡,再加上司馬徽、徐庶等人的推薦,劉備決定去找諸葛亮。
當時,劉備是不會天真地相信26歲的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有著特殊的當地“關系”,比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荊州牧劉表的舊友;大哥諸葛瑾已經去東吳任官,屬于典型的潛力股,正在提升中;沔南名士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岳父,在當地頗有影響;主掌荊州行政的蒯家是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軍權的蔡瑁是諸葛亮的妻舅。最重要的是,當地行政軍事首領劉表,因為娶了蔡家的女兒,親上加親,也就成了諸葛亮的表舅舅。如此復雜的社會關系網,怎能不讓劉備心動呢?
于是,公元208年春,劉備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不過,劉備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注意,絕對不是諸葛亮故意不見,而是因為他出去游山玩水去了,才和劉備無緣。
當然,第三次兩人終于還是見上了。兩人一拍即合,諸葛亮就在家中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很多人佩服諸葛亮提出的三足鼎立,其實真正熟讀歷史的人,是很容易提出這個策略的。為何呢?我們就從東漢之前的歷史說起。
當年韓信為齊王,項羽為楚王,劉邦為漢王,當時項羽的謀士就去勸說韓信,三家均分天下,各自占領地盤,這不就是三足鼎立的教科書版本么?有現成的歷史教材,搬來就可以實施,此種論斷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呢?再說,提出三足鼎立觀點的又不是只有諸葛亮一人,當時吳國的魯肅提出的觀點還比諸葛亮更早。
因此,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除了諸葛亮的才華橫溢之外,其中還摻雜著其他背后的諸多因素。
今年暑假,我看了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我欽佩其中人物的聰明才智和英勇善戰,但我最欽佩的還是劉備的禮賢下士。
《三國演義》書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三顧茅廬”,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劉備原來的軍師——徐庶,向劉備介紹了人稱“臥龍”的諸葛亮。第二天,劉備就帶著厚禮去拜訪諸葛亮,一到諸葛亮的茅廬,劉備便親自去叩門,而開門的小童說,諸葛亮一早就出了門,也不知何時歸,劉備無奈,決心改日上門。一天,有人報告,諸葛亮回來了,劉備正準備出門,張飛道: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夫,何必再親自去,不如隨便派一人去就得了。劉備卻說:“諸葛亮是天下大賢,不可以隨便請他?!比擞謥淼讲莘浚灰娨磺嗄暾谧x書,劉備大喜,忙上前施禮,而青年卻說,他是諸葛亮的弟弟。劉備很失望,留了封信給諸葛亮。第三次去時,諸葛亮正睡覺,于是他們便在臺階下等,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終于醒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終于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總算出山了,做了劉備的軍師,傾力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
從“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劉備雖是一國之君,但禮賢下士,思賢若渴,我欽佩他!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是劉備和諸葛亮。
顧茅廬是一個漢語成語,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借以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三顧茅廬簡介: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識,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他出山輔佐。這天恰巧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的。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來源:文章屋網 )
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陽,他怎么就一步登天做了劉氏集團的二把手了呢?我們不妨跟著諸葛亮學學面試的藝術。
名人推薦。徐庶一句“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劉良矣”讓劉備茅塞頓開,急問:“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常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甭犃诵焓@一番話,劉備更是如夢初醒,喜曰:“愿聞此人姓名?!比缓缶吆駧?,準備同關、張前往南陽請孔明。就這樣,雖未與主考官謀面,諸葛亮已利用輿論的力量,起到了先發制人的作用。
欲擒故縱。諸葛亮得知劉備即日將來奉謁,心中暗喜,但并未急于求成,而是自導自演了一場“三顧茅廬”的經典歷史劇。“三顧茅廬”其實就是二人同臺作了一場秀,最終達成了雙贏共利的結局。劉備因“三顧茅廬”留下了禮賢下士的千古佳話,諸葛亮更是借“三顧茅廬”吊足了劉備的胃口,使得劉備無奈之下,留書予諸葛亮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
注重包裝。且說諸葛亮的住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讓人一看就是藏龍臥虎之地。再看看諸葛亮的中門上書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在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日觀風云變幻,夜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與青山綠水渾然一體的完美形象。另外,諸葛亮欲見劉備前,轉后堂,整衣冠出迎。一個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的孔明立在劉備面前,給了劉備“物超所值”的視覺效應。
有備而來。與劉備初次謀面,諸葛亮便解其所需、解其所惑,既能回顧過去,又能展望未來。針對劉氏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薄安輳]對”讓諸葛亮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自己的遠見卓識和過人才干,使得劉備感激涕零,攜諸葛亮回歸新野。
諸葛亮的面試藝術實在是高,為事業發展開了個好頭。
摘自《現代青年》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
間的關系。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復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3、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教學難點: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教學媒體:投影、卡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結合課文體會詞義;正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師:隨著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
義》被搬上電視銀屏,其中的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誰能說出《三國演義》中一些著名的人物及其主要的故事名稱?
《三國演義》中有一節內容叫“劉玄德三顧茅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根據這一節內容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顧:拜訪。茅廬:草屋。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檢查:
①出示課后生字,讀準字音。
②區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潺潺時辰吩咐
后鼻音:拜訪半晌恭恭敬敬
平舌音:策略茅塞頓開尊重
翹舌音:潺潺半晌時辰諸葛亮疏疏朗朗
2、再讀課文,用“讀書要做記號”中學到的方法,在課本上做記號。
檢查:
①朗讀下列詞語:
統一尊重分析茅塞頓開
吩咐驚醒討論恭恭敬敬
蜿蜒起伏疏疏朗朗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紛爭
②哪些詞語讀懂了,是怎樣讀懂的?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學可幫助解決,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弄懂的)?
3、三讀課文,讀通句子。
檢查: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正音。
三、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三顧茅廬”在課文里是什么意思?
四、指導書寫生字。
葛:指導書寫下半部分的筆畫筆順。
尊:中間一短橫不能丟。
臥:指導書寫左半部分的筆畫筆順。
恭:下半部分右邊的兩點應該左右排列,不能上下排列。
五、作業。
1、見習字冊。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
間的關系。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復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詞語。
2、說說“三顧茅廬”在課文中的意思。
二、導學課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讀,說說讀懂了什么(要求學生讀懂劉備拜訪諸葛亮的目的)。
2、卡片出示“誠心誠意”,齊讀,說說這段中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出山的?
3、卡片出示“輔助”,給“輔助”找近義詞。
4、齊讀,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5、小結: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過程用一句話簡要地概括,這種寫法叫“略寫”。
板書:略寫
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與劉備的話,注意提示語,體會兩人的性格特點。
2、指名分角色朗讀張飛與劉備的對話,師生評點朗讀者的語氣,體會之尊重人才,求賢若渴。
3、小組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默讀,找出描寫景色的句子,完成下列填空:
()的山岡()的松林
()的溪流()的竹林
2、卡片出示: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潺潺青翠欲滴
朗讀,聯系上下文說說詞意。
“欲”在字典中的解釋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將要?!扒啻溆巍敝械摹坝睉》N,“青翠欲滴”的意思是。
3、映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齊讀,說說這句話把什么比作什么,兩者有何共同點。
4、指導朗讀描寫景色的話。小結:隆中的景色真是“秀麗宜人”。
板書:秀麗宜人
5、再讀課文,在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下畫“?!?,同桌交流。
6、指名朗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要求:讓同學聽出畫圈的詞語。
7、朗讀描寫劉備行動的話,邊讀邊思考體會劉備這個人物的特點。
小結: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真是“誠心誠意”。
板書:誠心誠意。
8、齊讀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卡片出示:群雄紛爭茅塞頓開
師釋“群雄紛爭”:
3、映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①解釋“茅塞頓開”: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
②聯系上一句話,說說這句話是把什么比作“好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兩者之間有何共同點。
4、小結: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臥龍”也。怪不得當時人們皆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第五自然段。
1、齊讀,說說這段主要寫什么。
2、映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齊讀,說說這句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兩者有何共同點。
板書:如魚得水
三、朗讀全文,談談自己對劉備和諸葛亮的認識。
板書:劉備求賢若渴
諸葛亮雄才大略
四、作業。
課后請學生觀看“三顧茅廬”的錄像。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教學重點:
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教學過程:
一、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課文的哪
幾個自然段具體寫了這件事?
板書:拜訪經過
二、按抓住主要內容的方法,把課文分為三段,并說說
各段主要意思。
板書:拜訪目的拜訪經過關系親密
三、按上述板書提示,認真默讀課文,復述課文內容:
自由復述,同桌互述,指名復述。
提示第三自然段順序:
景色宜人
恭敬等候
終于見面
四、認真讀下面描寫隆中“景色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1、映示: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2、指名朗讀,齊讀,注意加點的詞“來到”、“只見”。
3、分析:劉備一行來到隆中,見到哪些景物,請在景物名稱下畫一橫線。
板書:山岡
松林
岡前溪流
竹林
這些景物有何特點呢?分別朗讀寫這些景物的語句。
4、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走一走,找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說出景物名稱),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5、按順序說說自己看到的景物及其特點。
例:我們來到學校的小公園,只見池塘中央有一個四角的亭子,亭子中央擺一圓形的石桌,石桌周圍擺放著四個圓鼓鼓的石凳。池中還有三只石頭雕刻成的丹頂鶴,它們有的伸長脖子,有的張開翅膀,有的低頭覓食,姿態各不相同。池塘四周有幾棵垂柳,微風吹拂,長長的柳條隨風搖擺,宛如姑娘輕輕地甩動著美麗的秀發,景色秀麗宜人。
6、學生擬稿。
7、交流寫好的短文。
四、作業:把寫好的短文謄寫在小作文本上。
板書設計:三顧茅廬
拜訪目的
景色宜人
1、三顧茅廬本講的是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2、故事是這樣的:劉備早期依附于荊州軍閥劉表,他得知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雄才大略,志在經邦安國,便欲請他出山輔佐自己。他先后三次到隆中,最后一次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二人在草廬中暢懷談論,分析天下大勢,諸葛亮提出了聯合孫權、共同抗曹的建議。這次談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談話后,諸葛亮決定出山。這件事歷史上稱三顧茅廬。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用人之首—“三顧茅廬”
用人之首在于選人。“三顧茅廬”可謂選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不僅成就了諸葛亮曠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為了千古佳話?!度龂萘x》選賢大致有三種渠道:一是憑公認選賢。劉備選用“臥龍”和“雛鳳”這樣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們的口碑。像誠邀“臥龍”,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選拔“雛鳳”則是出于魯肅的舉薦。二是憑實績選賢。魏延作為降將,而且諸葛亮認為其“有反骨”,但劉備還是用其鎮守漢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戰爭中的赫赫戰功。三是廣泛選賢。曹操在選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舉”,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謀士如云,戰將如雨;孫權選人視野廣闊,不論貴賤,“拔呂蒙于戎行,識潘璋于系虜”,所以手下出身“寒門”的大將很多。
二、用人之要—“吳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國擁有“五虎將”這樣的“將才”和諸葛亮這樣的“帥才”為什么在劉備死后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在育人少了“傳幫帶”,造成無人可用。而東吳自周瑜之后有魯肅和呂蒙,呂蒙之后還有小將陸遜,就是因為孫權有“吳下阿蒙”的培養機制?!秴蚊蓚鳌吩u曰:“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呂蒙所以能有此豐功妙計,是與孫權的精心培植分不開的。呂蒙原來“少不修書傳”,孫權督導呂蒙說:“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在孫權的指導下,呂蒙“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以致魯肅發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將功贖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還需要學會容人,只有學會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度龂萘x》劉備的“權記過,容將功贖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舉。在蜀國,關羽華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錯誤了,可劉備還是原諒了他,“權記過,容將功贖罪”,以致關羽為蜀國出生入死,對劉備至死不渝。在東吳,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也沒有把周瑜怎樣;魯肅對劉備、諸葛亮心慈面軟,外交連連失敗,荊州始終要不回來,而且還始終在周瑜與諸葛亮之間和稀泥,孫權、周瑜也沒有把魯肅怎樣,周瑜臨終時還大力推薦魯肅繼任大都督。所以,盡管東吳單個人才并沒有什么優勢,但形成的人才結構卻穩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權—“將主閫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權是人開展工作、成就事業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如果處處被掣肘,那是無法放手放膽地開展工作,也無法打開工作新局面的。三國中,孫權一句“閫以外,將軍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權發揮到了極致。孫權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壓境時,東吳諸葛謹利用與諸葛亮的關系去為孫權“說和”。張昭向孫權進言,說諸葛謹會借機“背吳入蜀”,孫權則充分相信諸葛謹說,“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另一方面能夠大膽放權。孫權在授予陸遜大都督之職時,也把相應甚至更大的權力交給了他,他告訴陸遜“閫之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正是有了這種愛才的好機制,才有了黃蓋拼著老命為孫權詐降,闞澤腦袋拴在褲腰為孫權下書,才有了韓當、甘寧拼死為孫權保駕。
五、用人之責—“自貶三等”
1、三顧茅廬【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2、成語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來源:文章屋網 )
千秋諸葛我評說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題記
茫茫歷史長河中,諸葛亮的名字無疑是顆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們認為是智慧的化身。
訪先人之遺跡,發圣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白帝托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后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蕩。千百年來,以至于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孔明,你犯的唯一大錯就是輕信馬謖,雖然他有些才華,但畢竟是紙上談兵。你為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兵戰為下,心戰為上”這句話就將至關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唉,要不然漢室怎能不興?。?/p>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永遠展現出圣潔的光輝。
初一:筆諾
嗨,大家好!歡迎來到襄樊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古隆中。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叫劉夢菡,大家可以叫我劉導。
古隆中風景區位于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群山中,是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區。風景區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蔥蔥,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現在有三顧堂,彩虹橋,武侯祠……等名勝古跡。今天,我就帶大家游覽一下三顧堂。
大家請看,前面蔥郁大樹掩映的木屋,朱紅色,蓋著琉璃瓦,門上寫著醒目的三個字“三顧堂”。哈哈,你們才對了,這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嗎?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我考考你們吧!這副對聯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對了。“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現在可以進入三顧堂了。里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你們會看到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我在門口等候,你們趕快去細細游覽。記住不要亂扔果皮,不要抽煙。十二點半在門口集合,去吃隆色。
湖北襄樊人民路小學四年級:牙買加咖啡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伴著這首耳熟能詳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溫《三國演義》,這清代小說的巔峰。急于興復漢室的劉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張飛與關羽、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這些英雄又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我隨著這本書走進了歷史上局勢動亂的三國時期,親臨了馬革裹尸的戰場,目睹了考慮周全的計謀,同時也感受到了千古流傳的情誼,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他就是諸葛亮,一個淡泊名利的隱士,一位足智多謀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軍師。如果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了解的千里馬,那么劉備就是發掘千里馬的伯樂。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為劉備奔走效勞。火燒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如今細細品味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諸葛亮那過人的智慧,更是諸葛亮一心為劉備出謀劃策打江山的忠誠。他的忠誠不僅僅表現在劉備在位輝煌的時候,更表現在劉備仙去之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白帝城托孤,諸葛亮接受劉備最后的托付。劉備臨終前告誡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并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并無謀權篡位之心,依然竭盡全力輔佐著劉禪,盡管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完成劉備的遺愿,諸葛亮多次親自出征,從無怨言,只為報答多年前劉備的發掘之恩。
搖著羽毛扇的諸葛亮永遠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僅僅因為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為他對劉備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高一:李晦齡
劉備創業為什么會成功的原因如下:
1、劉備有良好的價值取向:劉備主張的人生觀念是正直、為老百姓謀利益,因此劉備贏得了民心:
2、劉備乃漢室宗親,占據大義,所以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3、劉備能識人用人,收服趙云,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桃園結義贏得了張飛和關羽的追隨效力;
4、劉備胸懷大志,劉備沒有滿足于平庸的生活,而是選擇為了興復漢室而努力。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