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商業銀行資本規劃方案

商業銀行資本規劃方案

時間:2023-05-30 09:14: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業銀行資本規劃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業銀行資本規劃方案

第1篇

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2009年,中國能夠完成GDP增長8%的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近10萬億元的貸款的投放,但這也造成了各大銀行資本充足率的一度告急。2010年三季度以來,國內各大銀行普遍出現了資本充足率下降的現象,部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也一度逼近了8%的紅線。面對2009年大量發放信貸所造成的資本充足率的下降,各大銀行都多次采取措施,多途徑融資,以使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線以上。2010年,交通銀行通過A+H股配股方案,補充核心資本;中行也通過發行A股可轉債,補充附屬資本;建行通過發行次級債券充實公司資本。2011年,農業銀行完成了500億元次級債的發行,募集資金用于補充附屬資本。除此之外,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也多次進行大規模的融資活動。

二、銀行資本金概述

資本充足率是衡量單個銀行及整個銀行體系穩健性的最重要指標,是抵御銀行風險的最后一道內部防線。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由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構成,《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規定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在銀行資本中是最穩定、質量最高的部分,銀行可以長期占用用來吸收銀行在經營管理中所產生的損失,是銀行的永久性資產。附屬資本中的長期次級債可以較為迅速的籌集資本已達到監管的要求。但次級債券最終也是需要償還的,且其比例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50%,因而它只是解決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問題的臨時性措施。

三、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注資形成核心資本比重過大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注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當年基本達到了8%的最低要求。1999年以后,中央政府成立了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四大國有商行共1.4萬億元的不良貸款,解決了四大國有資本監管不達標的問題。之后,中央政府又多次通過中央匯金向中國建行、工行和中行注資。提升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核心資本充足率過高的現狀。

(二)附屬資本不足就資本結構而言,發達國家銀行平均都擁有占資本額50%以上的附屬資本,而我國的商業銀行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附屬資本金在總資本金中所占的比率更小。而附屬資本充足率不足的現狀,極大制約著抵抗風險能力和擴張能力。

四、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對風險認識不足,資本管理技術欠缺我國銀行業在業務經營和投資中,對銀行面臨的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極端損失尚沒有客觀量化分析,對于信用風險之外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更沒有足夠認識,對于通過將風險量化作為成本定價轉移到預期損失、或者資本覆蓋非預期損失均處于初步研究階段。

(二)業務結構不合理銀行業務結構的不合理體現兩個方面。首先,信貸比重過大,貸款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中占據了約60%的比重。其次,中間業務發展滯后,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上市銀行通過中間業務獲得的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到20%。

(三)盈利能力不足我國絕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與英國銀行業平均26%、美國銀行業平均20%的收益率相比相距甚遠。2008年,南京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只有1.55%,但這卻在我國14所主要的商業銀行中位居榜首;可見,我國商業銀行運用資產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改善資本充足率結構相關建議

第2篇

【關鍵詞】 商業銀行 股份制 資本金管理 機制

一、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的現狀

1、西方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銀行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國際銀行業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不斷暴露,銀行破產倒閉事件頻繁發生。在這一背景下,歐美銀行逐漸將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管范圍,巴塞爾協議也進入了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階段。2004年6月巴塞爾新協議的頒布,標志著國際銀行業的資本監管進入了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新階段。新資本協議在擴大資本監管范圍的同時,推廣了國際大銀行先進的風險計量方法,將資本金管理與銀行風險控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站在國際的角度上,監管角度的資本金管理經歷了從各國政府監管分散向國際監管統一的發展歷程。其中以美國政府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最為典型,也最為嚴格。美國在1988年巴塞爾協議前,就已經使用杠桿比率。這一時期的資本金管理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資產風險的計量方法的研究,資本監管指標從早期的資本金與存款的比率向資本金與風險資產比率過渡,資本金監管指標也從單一的資本充足率定量指標發展到與銀行經營狀況的定性指標相結合。

2、中國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的現狀

目前外資銀行已大量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我國商業銀行也在逐步向國際市場挺進,但與國際間的大型銀行相比,我們的監督管理、風險配置都還處在比較劣勢的位置。為了彌補風險損失,需要有足夠的資本儲備。實際上極少數商業銀行分支行的負責人能認識到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而分支行本身對資本金問題基本抱無所謂態度。這主要原因是體制問題,即我國商業銀行實行“一級法人、統一核算、分級管理、授權經營”的體制。自擔風險和自負盈虧是對總行而言的,而自主經營對分支機構而言是在總行的分級授權范圍內進行的。因此,分支機構不具備意志自由這一實質要件,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民事責任由總行承擔,所以對上級行是否撥足營運資金不重視;現實中,大多數行為存差行,資本金的問題被負債所掩蓋;我國商業銀行總行和分支機構嚴格地說都是一種委托授權關系。分支機構在總行授權范圍內依法開展業務,只需要完成上級行要求的經營計劃。所以,分支機構只需考慮即時的頭寸支付、資產質量、人員管理、經營收益和安全保衛等計劃性指標,不需考慮資本金是否充足的問題。諸多的不重視,導致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這也是我國現階段銀行業需要整改、彌補的不足之處。

二、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面臨的問題

(1)利率和匯率風險提高對資本金的要求。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國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利率和匯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加大,給經濟主體帶來的風險也隨之加大。能否有效規避利率和匯率風險,已經成為決定企業穩健經營的重要因素。然而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滯后,規避風險的手段較少,資產風險的加大,為此保留的資本要求也會相應增加。

(2)資本金補充機制不完善。當商業銀行在急需資本不完全滿足增發條件時,往往會出現扎堆發行次級債的現象,整體缺乏完善的資本金補充機制。為了改變信貸擴張造成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局面,擴大業務拓展空間,商業銀行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途徑補充資本金。由于包括增發和定向增發在內的股權融資方案在制度上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并且受資本市場行情影響較大,具有發行簡便、快捷、低成本等諸多優勢,次級債便成為補充附屬資本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

(3)資本監管約束機制的不完善。在資產結構方面,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規定,不同形式的資產風險權重不同,其中本外幣債券風險權重最低,信貸資產風險權重最高,但在信貸資產中,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較低。因此調整資產結構時可以適當提高本外幣債券所占比例;在一般信貸資產中,加強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比重,逐步降低一般對公信貸產品的比重。此外,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也能夠調整資產負債表,增強資產流動性,降低風險權重。《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鼓勵銀行探索引進符合規定的創新型金融工具,并在協議中列示了多種能用于補充資本的金融工具,對應了銀行不同程度的風險。引進這類創新金融工具既有利于拓展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又能優化資本結構,提升資本效率。

(4)同國際接軌問題。現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但陳舊觀念的影響猶存,盡管我國銀行業已經實施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離,但專業銀行的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還難以合理處理,影響著他們的盈利能力,制約著各項指標的順利完成。現階段,我國金融業正處于深化改革時期,但金融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存在很多問題,如利率、匯率管制嚴,資本市場沒有放開等。

2、制約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的原因

(1)資本金來源單一及數量不足。傳統的經營觀念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忽視對資本金的研究和管理。長期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主要靠國家財政或是變相撥付,結構單一。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國有獨資的性質,資本金來源于國家財政。受國家財政財力和支出方向的限制,同時考慮國有銀行龐大的資產規模,完全依靠國家財政補充其所需的資本金,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均嚴重不足,資本充足率大大低于巴塞爾資本協議要求的8%的最低標準。

(2)缺乏資本金使用管理機制。銀行自身對于資本金的使用,對資本性支出缺乏嚴格管理和控制。歷史遺留的風險資產很大程度也制約著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同時,我國中央銀行的監管偏重于傳統業務的做法,使風險界定范圍明顯縮小。例如,前些年各家銀行的辦公樓均存在數量多、標準高的問題,造成固定資產占資本金比重過高。有的銀行固定資產已經占到資本金總額的90%以上,大大超過了財政部不得超過30%的規定。固定資產屬于非生息性資產,這部分資產過大,顯然使銀行的贏利水平下降,同時資本金的固化占用。也嚴重影響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

(3)資本金的補充機制缺位。國有銀行不僅資產巨大,所有者單一,不能利用資本市場籌資,而且由于財務管理權由國家財政控制,自身沒有資本金的補充機制。經營者不能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或者與上級商量決定自己的利潤分配,決定拿出多少收益用以補充資本需要,也不能決定提取多少呆壞賬準備。我國則由國家財政代表國家這一唯一股東,制訂銀行的財務政策。但由于國家財政還同時擔負著更重要的國家宏觀調控以及組織財政收入、保證財政支出的職能,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財務目標往往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財政目標,它本身少有真正獨立的財務管理理念和財務決策權。

(4)貸款規模與資本狀況不相匹配。銀行貸款規模的確定方式,近幾年來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總體上還是由國家計劃控制。制定信貸計劃考慮的主要因素是貨幣政策、貨幣需求和存款總量,基本上不考慮各家銀行的資本狀況。沒有結合資本實際的狀況而建立的貸款框架,嚴重影響銀行的資金管理,增加了不良貸款的比率,減弱了銀行業的競爭力。因此需要通過合理的調研,合理分析規劃,將貸款規模與資本狀況相結合的考慮。

三、強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的總體框架

1、提高銀行資產質量

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銀行業面臨著銀行監管更加嚴格的考驗。為了達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最低資本要求,必須在擴充總資本的同時,努力提高資產質量,降低資產風險,從而減少加權風險資產總量。相比而言,后者任務更艱巨。我國國有銀行的資產質量是不容樂觀的。我們只有痛下決心,扭轉信貸規模盲目擴張,把功夫用在提高資產質量上,才能實現資本充足和資本收益水平的良性循環。

2、增加資本內部積累

無論是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銀行自身的留存利潤來增加資本都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對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通過內部增加資本,還可減少籌資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則取決于財政稅收政策的許可程度以及利潤在股東和銀行內部的分配。商業銀行能否從內部增加資本首先要看銀行的創利能力,即銀行有沒有利潤。商業銀行要想增加利潤,一是要提高資產質量,二是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并以此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在西方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而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人平均不足10%。

3、完善資本金管理考核機制

商業銀行資本金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除了銀行內部積累外,監管與考核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銀監局應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與國際慣例,提出商業銀行整體資本金運營與管理思路,對各商業銀行分別制訂不同的資本金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辦法,以法規形式要求商業銀行資本金保值增值。辦法中要對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指示明確,責任清晰,加大對國有商業銀行行長的任期中資本、資產質量、市場敏感度等與資本管理關系密切的目標考核力度,還要協調短期行為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同時加大《商業銀行法》的執法力度,保證法律的嚴肅性,以法律形式來保證資本金的保值增值。

4、健全監管體制

在法律監管方面,應借鑒西方投資銀行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盡快出臺《投資銀行法》等多項法律和條例,使投資銀行業的建立和發展有法可依;抓緊制定資本市場的有關法規;盡早制定銀行法、外匯法、涉外稅法、會計法等相關配套法規和措施;鑒于投資銀行的策略性業務和引申性業務尚無法律規范,有關部門需借鑒西方經驗,聯系我國實際,盡早填補這片空白。在自律監管方面,一方面,我國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通過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按照證券法規的要求對投資銀行進行監控和管理。

5、建立順暢的外源資本金補充渠道

盡快謀求公開上市,建立持續融資渠道,滿足業務發展對資本金的需求。通過改制和公開上市引入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和民營資本募集資本金。我國商業銀行國有獨資的所有權特征使其資本來源單一化,只能依靠國家注資。研究發現,上市前后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確實有所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上市后的資本充足率明顯高于上市前,可見上市確實有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內源融資對資本金是長期的動態補充,而外源融資是短期內迅速提高資本金的主要途徑。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可轉債、優先股、次級債等證券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來提高資本金。但是我國證券市場由于體制原因,未能有效發揮其金融資源配置的作用,并且由于市場容量有限,使得我國股票市場融資的可能性較小。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到海外市場上市是直接而又迅速的補充資本金的渠道,既補充了資本金,又增加了外部約束,改善了公司治理,這會在長期內提高收益率。

【參考文獻】

[1] 崔明峰:國外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J].中國金融,2007(21).

[2] 王光宇:全球金融危機后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改進策略[J].商業銀行,2010(5).

[3] 詹細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研究[J].財政與金融,2010(6).

第3篇

新監管指標簡介

巴塞爾協議Ⅲ的核心內容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管理層會議通過了加強銀行體系資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爾協議Ⅲ,核心內容在于提高全球銀行業的最低資本監管標準,主要的變化包括:

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限將從現行的4%上調至6%,核心一級資本占銀行風險資產的下限將從現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級資本規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間執行。總資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為8%。增設總額不得低于銀行風險資產2.5%的“資本防護緩沖資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分階段執行。此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總資本充足率分別提升至7.0%、8.5%和10.5%。提出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區間,由各國根據情況自行安排,未明確具體實施安排。協商確定杠桿率(為一級資本/總資產)為3%,與資本充足率并行使用,兩者互為補充。在杠桿率計算方面,適當降低表外項目的信用轉換系數,有條件地允許按照新資本協議的規定(而不是美國會計準則)對衍生品實行凈額結算,同時考慮未來潛在風險暴露;為觀察杠桿率監管的影響,巴塞爾委員會建議按照3%的標準自2011年初開始監控杠桿率的變化,2013年初開始進入過渡期,2015年初銀行開始詳細披露杠桿率水平和要素,2017年進行最后調整,2018年開始納入第一支柱框架。

國內監管指標的變化

國內監管部門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我國金融發展現狀,正在醞釀更高標準的監管指標,除對巴塞爾協議Ⅲ最低資本監管標準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外,還增加了有關撥備貸款率和流動性的要求。

新資本充足率。在資本方面,要求最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6%,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8%,總資本充足率達到10%;規定0~4%的超額資本(必要時為0~5%);以及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1%。并且擬從2011年開始實施,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達標,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2016年達標。

撥備貸款率。即撥備/信貸余額比率,這是國內監管部門對撥備覆蓋率的改進版,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指標。目前該指標設定為2.5%。

新流動性比率。包括流動性覆蓋率與凈穩定資金比率,巴塞爾協議Ⅲ未將這兩個比率納入其中,只是表示2011年或2012年開始對其進行監測,真正付諸實施得依監測結果再行確定。

國內監管部門正在考察相關指標實施條件成熟程度及潛在影響,并積極籌劃實施,預計實施時間表將早于巴塞爾委員會最終確定時間。根據目前要求,兩者比率均不得低于100%。

監管者風險概念的演變

從銀行發展史可以看出,銀行對風險的理解及管理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構成了監管理論發展、政府監管力量逐步加強的源動力,也是監管者的風險概念經歷一個逐漸演變,對銀行所經營的風險認識經歷的一個逐漸深化、擴展、加強的過程。

信用風險被關注

信用風險作為傳統銀行經營的主要風險也是在危機后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對西方銀行業產生了巨大沖擊,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的適時出臺正反映了這一事件的影響。受債務危機影響,信貸風險給國際銀行業造成了巨大損失,銀行普遍開始注重對信貸風險的防范與管理,并陸續開發一些模型和工具用于信貸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被提上監管日程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長,市場風險日益突出,巴林銀行、大和銀行等震驚世界的大案讓銀行管理者和監管者加大了對市場風險的關注。一些主要的國際大銀行開始建立自己的內部風險測量與資本配置模型,以彌補巴塞爾協議的不足。1996年初,十國集團簽署了《資本協議關于市場風險的補充規定》,核心內容是銀行必須量化市場風險并計算相應的資本要求,自此市場風險進入了監管者的視野。

突出利率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讓銀行監管者和銀行業對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許多金融機構陷入經營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由信用風險或者市場風險等單一風險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聯合造成的。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的量化問題。1999年6月3日,巴塞爾銀行委員會了關于修改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征求意見稿,對銀行風險管理的新方法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對市場風險管理方面的進展給予了肯定,并突出了利率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管理。至2001年巴塞爾協議Ⅱ時,正式將操作風險列入第一支柱,成為其重要內容。

系統性風險、周期性風險和國別風險被列入考察范圍

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不僅讓人深刻體會到因市場風險而帶來的流動性沖擊,也直接導致了系統性風險、經濟周期風險被高度關注,出臺了更高資本要求的巴塞爾協議Ⅲ。國內監管部門基于更為審慎的考慮,提出了撥備貸款率、新流動性比率等,并將其列入指標監測、考核范圍;2010年6月銀監會的《國別風險管理指引》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對國別風險的關注,做好相應安排,最遲應當于2011年6月1日前達到指引要求。

資本概念的演變

雖然當前銀行業對資本的理解愈發愈深入,但對于資本概念本身來說卻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整體資本充足到核心資本充足、從單一到多樣的過程。

監管資本概念從無到有

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對西方商業銀行產生了巨大沖擊,也促使銀行監管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本是上帝”的新理念取代了傳統以資產大小為實力象征的觀念。1988年巴塞爾委員會頒布實施的巴塞爾資本協議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出臺。1988年巴塞爾協議,即規定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統一資本計量與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該協議代表資本概念正式付諸監管實踐,它在推進全球銀行監管的一致化和可操作行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整體資本充足到核心資本充足

巴塞爾協議以后,其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巴塞爾委員會也不斷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協議進行一系列補充和完善,使得巴塞爾協議及其相關文件成為影響最為廣泛的國際性監管原則之一。因而其資本概念的演變基本代表了國際監管者對其態度的基本變化。

巴塞爾資本協議Ⅰ將監管資本界定為由兩部分構成:一級資本,即核心資本;二級資本,也稱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權。附屬資本包括重估儲備、一般準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混合資本債券和長期次級債務。

從資本防范風險的角度來看,巴塞爾協議最初提出的資本構成相對寬松。但隨著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和風險管控的需要,資本吸收風險損失的實質意義得到進一步強化,監管資本充足率逐步從整體充足向核心資本充足過渡,巴塞爾資本協議Ⅲ表現得尤其明顯,從整體要求來看,8%的資本充足率并未改變,但核心資本的內涵及構成發生了較大改變。變化主要體現在:一是強調普通股(含留存收益,下同)應在一級資本中占主導地位,并嚴格區分普通股、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以提高各類資本工具的損失吸收能力。二是統一資本扣減項目,并強調從普通股中扣減,而不是從一級資本或總資本中扣減。三是取消專門用于抵御市場風險的三級資本(原始期限不低于兩年的短期次級債券),簡化資本結構。

資本概念從單一到多樣

從資本的不同角度看,銀行資本概念有三個:賬面資本、監管資本、經濟資本。賬面資本是根據會計準則定義的資本,故又稱會計資本,一般指銀行持股人的永久性資本投入,包括普通股、未分配利潤以及各種資本儲備等。監管資本是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持有的最低資本,由核心資本與附屬資本構成。經濟資本是從風險防范角度計量的銀行資本量,是抵御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其數額多少與銀行資產風險評級、風險大小及風險暴露緊密相關。

資本概念從單一監管資本到賬面資本、經濟資本的演變反映了銀行經營及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在日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商業銀行在有限資本與日益增加的風險變量之間的生存窘境。

關于銀行風險與資本的有關思考及政策建議

從以上風險內涵和資本概念的演變可以看出,無論是國際監管者還是商業銀行經營者,對此都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和過程,并付出了很大代價。國內的經濟、金融市場化改革尚處于漸進式過程當中。國內監管者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鑒,將國外相當多的理論、概念進行引進并納入監管體系中,對于提高國內銀行體系的全面抗風險能力和前瞻性風險預警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應該認識到,過于嚴苛的監管要求和脫離經濟、金融發展階段的監管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發展和創新為代價的。這需要監管者對當前西方主導的監管框架進行選擇性借鑒、吸收、引用。對于國內銀行經營者來說,在被動接受監管要求、依法合規經營的同時,積極思考當前國內風險內涵的動態變化,主動尋求適用于當前金融生態的適度創新則尤有必要。

充分認識各類風險,全面刻畫銀行風險輪廓

通常所說的銀行風險為巴塞爾委員會劃分的類風險,即信用、市場、操作、流動、聲譽、法律、國別、戰略風險。但從前述風險內涵的演變可以看出,監管者對于銀行所應承擔的風險類別已大大超出了以上范疇,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對于系統性風險和周期性風險的提出,并納入監管考核體系內。

全面地審視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是每個銀行經營者所必須要考慮和應對的問題。特別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隨著跨區域經營的開展,監管的持續關注將愈加強化,將監管者所關注的風險及問題納入關注范圍也是必然要求。

從具體業務來看,在總行層面要更加關注行業周期性風險,可從行業角度把握經濟周期性風險。加大力度對國家產業政策、經濟政策的前沿性研究,并將分析、研究成果灌輸于業務人員,加大對前線營銷人員的業務指引作用。

深入分析銀行不同資本承擔風險的屬性,做好資本規劃

從巴塞爾委員會所反映的監管思路來看,在總量充足的前提下(即資本充足率至少達到8%),對于銀行資本結構的重視超過了對于銀行資本總量的關注;對資本抗風險能力的實質關注超過了資本結構的關注,因而資本承擔風險的終極能力成為關注的核心。

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對于自身資本的結構及各類資本的充足情況進行分析,特別需要結合銀行整體經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風險狀況及監管要求對資本的補充渠道、方式提前做好規劃安排。同時,根據新資本協議及國內監管者對中小商業銀行資本要求,對現有資本結構及數量進行壓力測試,為董事會及管理層決策和制訂經營計劃提供可靠依據。

對傳統業務進行適度創新,提高“風險調整收益/經濟資本”比率

近年來,銀行業發展迅速,金融機構類別不斷增多,數量急劇膨脹,而銀行業所提供的產品類別及服務種類并沒有同步增加,造成銀行間競爭同質化嚴重。中小商業銀行大多在夾縫中求生存,其中少數走上差異化經營之路,較為典型的就是包商銀行的微小企業貸款品牌。它有效地實現了風險成本與定價的平衡,打破了商業銀行與中小資金需求者之間的“鐵幕”。更重要的是,在當前規模受限并且資本有限的背景下,通過分期還款加速資金回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實資金需求與銀行可提供信用支持之間的矛盾,也提高了資本的利用率和“風險調整收益/單位資本”比率。

在目前市場條件下,公司業務可借鑒微貸經驗,基于貸款條件進行創新。當前大多數中小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為充分、有效利用有限資本資源,適當壓縮中長期大額資本占用類授信,或在放款條件上改進還款方式,在目前公司業務仍占相當份額的情況下,利用分期償還回流本息,對于提高資本周轉率,降低授信集中度,改善監管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制定銀行的經營評價體系,綜合評價效益、風險和資本占用情況

評價體系是建立在科學、有效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指標體系是評價的前提。一套有效并適用的指標體系必須經過長期的監測和改進才能真正符合銀行自身的特點。銀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適用和評價的指標重點有所不同,以體現銀行發展戰略重點和傾向。如在發展初期,商業銀行發展的重點是規模的迅速擴大,這就有必要加大各項規模指標的權重;而到了發展的中期,規模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則需要強調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的平衡,各項指標也應有所體現。

第4篇

論壇圍繞“金融危機后商業銀行發展戰略與金融創新”主題展開討論,博士后代表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肖翔、銀監會研究局王清容、招商銀行博士后工作站負責人羅開位、中信銀行研究規劃部總經理張春子、民生銀行調研處處長宋飛、《金融時報》理論部主任劉文林、《上海證券報》首席編輯鄒民生,以及工商銀行黃旭、建設銀行許秋起等與會領導、專家圍繞報告論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主持了本次論壇。

會上,《新金融》副主編王辰博士宣讀了“2009金融專題研究”博士后征文獲獎博士后名單。本次博士后征文活動得到了各大銀行、證券公司、社科院和高校博士后工作站的大力支持和響應,共收到了應征博士后論文70多篇。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匿名評審和投票,共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5名以及入圍獎7名。《新金融》期刊向各博士后工作站和獲獎博士后表示祝賀和感謝。

一、后危機時代的中國銀行業:風險、機遇與戰略

張忠永(中國民生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起源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根本原因是全球經濟的嚴重失衡。具體表現為需求與國際分工的不匹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過度分離,而且危機治理措施只能緩和而不能根治危機的根源。

危機對中國是一次巨大的“外部需求沖擊”,直接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沖擊,并向金融和銀行領域傳導。但隨著各國處理危機的政策起效,我國環境逐漸改善;2008年以來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收效良好,中國經濟在“保增長、促內需、調結構、防風險”下正在實現次高速發展。

這一過程中,中國銀行業面臨的短期風險主要是:在對政府刺激計劃積極配合、進行巨額放貸過程中的操作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用風險,投資決策失誤帶來的信貸風險,存量貸款因經濟下滑而違約率上升等。從長期來看,每次危機的真正擺脫都不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功勞,而是新的經濟結構和新的經濟驅動力的出現的結果。因而全球經濟再平衡、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尋找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過程中,中國銀行也面臨著更大風險。這一風險對內可歸結為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和方向問題,對外則是中資銀行“走出去”、提升在國際銀行業地位的問題。

而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機遇,在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銀行服務升級與客戶質量改善,也在于中國銀行業生存的國際和國內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后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一要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確保經營穩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以應付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公司風險和金融生態環境風險。二要提升基礎能力,構筑現代銀行服務新平臺。必須在市場開拓、產品創新、客戶服務、組織流程、科技運用及人才素質等基礎能力方面減小與國際領先銀行的差距,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和專業化服務能力。三要緊盯中國經濟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戰略。中國經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表現出政府主導與市場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而且伴隨著金融深化和脫媒的進程,銀行的主要客戶和市場都可能發生很大的轉變,要求銀行必須具有靈活的市場開發機制、業務創新機制、個性化服務機制等,并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時刻抓住經濟發展的潛力部分。

二、構建提升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的驅動機制

李小平(中國建設銀行博士后)

與金融服務經濟的現實需求和國外先進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品種較少,缺乏特色和優勢產品,產品研發的市場反應速度慢,產品研發深度不夠,無法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切實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是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客戶,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盈利的必然選擇。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動力,也是深化金融改革、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金融產品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可以從三方面構建一個產品創新驅動力模型。

一是戰略業務輸入驅動。產品創新只有從屬并服務于商業銀行整體業務發展,才能使創新不會脫離銀行業務發展而成為空中樓閣。因而商業銀行必須把握經濟金融發展趨勢,進一步細化自身業務戰略,形成全行可以統一理解的新產品開發規劃,明確產品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實現戰略業務驅動產品創新。

二是管理實現驅動。完善的管理機制是實現產品創新過程的有力保障,為此,商業銀行應該從構建完善的產品創新組織架構、組建產品和客戶雙經理制的專家團隊、建立明確的產品創新責任體系、建立產品創新考核激勵機制、搭建產品與客戶管理的信息平臺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促進產品創新的管理機制,通過完善的組織管理驅動產品創新實現,提高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

三是技術方法支持驅動。任何創新特別是產品創新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商業銀行在做好產品創新規劃,加強創新管理制度建設的同時,要探索加速產品創新的技術方法和模式,從技術層面驅動產品創新。如完善流程化研發方式,尋找產品研發新模式和技術支持平臺,構建產品標準體系,產品研發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理論支持等。中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建設,提高金融服務和競爭能力。

三、 抓住歷史機遇 設計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路徑

李建軍(中國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金融危機之后,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變革需求,加之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內在要求,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加速。雖然目前人民幣已經開始發揮貿易結算功能,且通過貨幣互換大規模的走向國際市場,但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現狀表明還存在以下問題:如跨境貿易結算制度還須進一步完善,資本輸出中人民幣使用不足,金融資本市場還沒有被充分利用等。

構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要有“一個核心”:使人民幣與我國經濟地位相適應,而非取代美元。“兩個發展階段”:先是在2020年前后,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周邊化及進入準區域化,使人民幣成為周邊國家和區域內最主要的結算和投資貨幣;再是到2030年前后,徹底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世界經濟中最主要的貿易結算、投資和儲備貨幣之一。

為此可采取以下五方面的具體措施。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如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擴大人民幣結算的規模;設計有效的人民幣清算體系,疏通人民幣回流渠道;建立政府間的合作和交流機制等。二是擴大在對外援助、貸款和對外直接投資領域人民幣的使用。我國可用人民幣向金融危機中缺乏資金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和低息貸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和國內企業參與相關項目的投資和建設。三是建立健全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擴大人民幣在金融投資領域的使用。不僅可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打通人民幣投資渠道,還可以利用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四是將互換協議從緊急救援模式轉化為日常支援模式,更有效地為人民幣國際化服務。如可促進把互換的額度作為種子基金用于貿易融資等。五是爭取逐步提高我國在IMF中的地位。包括讓人民幣成為SDR的籃子貨幣,提升中國在IMF投票權比例等。

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我國商業銀行的一項長期戰略業務

吳博(交通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及時而重要的舉措,但現狀表明這一試點進展并不順利。這既有試點企業不熟悉流程,出口退稅、報關等相關政策不完善,對銀行、企業、地域嚴格的限制政策等內部因素,也有美元匯率走穩,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資本賬戶沒完全開放、投資回流渠道缺失等外部因素。

商業銀行通過“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短期內商業銀行可能因此項業務而面臨風險和損失,如減少了傳統的外匯匯兌收入,面臨信息系統升級、整合的壓力,需對結算企業的貿易真實性進行審核,在新業務辦理過程中可能產生操作風險,以及可能面臨來自境外的法律風險和信用風險等。

但長期而言這對商業銀行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業務,這首先有利于中資銀行業務結構多元化、開辟新的盈利空間,而且隨著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結算比例越來越大,這些新的盈利空間會被逐漸打開。其次,提供人民幣結算是商業銀行服務水平的豐富和完善,有助于商業銀行以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優質的國際業務客戶。再次,商業銀行可以此為契機擴大進行國際化經營,發揮人民幣業務的先天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建議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應放棄短期盈利預期,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作為一項戰略性業務進行長期準備。具體而言,應通過挖掘現有試點企業擴大內部需求,通過在人民幣流通程度較高的境外區域培養客戶、增設境外重點區域分支機構、擴大境外參加行清算網絡、提供貿易融資等培育外部需求,進一步拓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五、改善風險監管,促進金融創新

王榿倫(中信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在“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國際銀行業遭受重創,銀行倒閉風潮涌現,并購重組此起彼伏,金融創新受到抑制。國內銀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利差收窄對銀行盈利能力形成巨大壓力,傳統的“以量補價”的經營策略在信貸投放迅速擴張過程中積聚了新的風險隱患,表現為一是銀行逆周期的信貸規模擴張會在一個經濟周期后沉淀很多資產質量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的隱患也不容忽視,三是貸款規模的迅速擴張使得資本也同時被迅速消耗,對商業銀行的后續發展形成嚴重制約。

盡管世界經濟已經度過了“最壞的時期”,為中國銀行發展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但全球經濟金融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商業銀行依然面臨全面風險管理、資本管理、盈利能力和金融創新與監管等方面的挑戰。同時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后,國內經濟的轉型發展將給銀行帶來許多新的機遇。一是經濟企穩復蘇并長期向好,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將為中國銀行業的盈利增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新興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三是居民理財意識提升,促使銀行業及時調整原有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向;四是商業銀行“走出去”進行國際化經營的機遇。

后金融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包括:第一,重新審視并制定轉型戰略,改變傳統上依靠資本消耗的增長模式,提高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二,提高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制定和實施明確的風險戰略,強化政策制度和風險文化建設。第三,重視對經濟資本的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資本制約銀行規模的無限擴張,強化資本有限性和有償使用的觀念,更加注重效益、質量、規模的協調發展。第四,優化盈利結構,通過發展零售業務優化業務結構,通過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優化客戶結構,通過發展中間業務調整收入結構,通過降低風險資產比例、提高主動負債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第五,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創新能力,從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出發,完善創新的組織機制,強化創新支持保障體系。

步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既要有國際視野又要立足中國國情,要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根本,以適度有效為基本出發點,以有效的風險控制為前提,以審慎的風險監管為保障。有效金融風險監管下的金融創新有以下要點:要培育客戶風險防范能力,銀行要提升金融創新的風險控制能力,政府要加強金融創新保障作用,監管當局要發揮創新引導和監督作用,以及要推動國際監管體系改革與合作。

六、金融危機、金融脫媒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孫兆斌(交通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資產負債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根基和生命線。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蔓延與金融脫媒趨勢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相當嚴峻挑戰。金融危機在短期內增大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難度,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信貸資產安全性問題,并存在增加資本金和貸款損失撥備的要求,從而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金融脫媒則在中長期要求銀行建立更高效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以適應金融脫媒條件下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基礎和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是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資本充足率管理并存的模式,本質上仍未跳出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框架。這一模式在推動銀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業務實踐的不斷推進,其缺陷也日漸顯現,一是難以有效處理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的關系,二是本質上屬于靜態資產負債指標管理,三是這種模式脫胎于信貸資金管理,與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仍然主要是存貸款業務管理,對于中間業務、國際業務以及日益豐富的表外業務等雖有涉及,但重視程度仍嫌不夠。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轉型的目標應該是建立現代資產負債管理體系。這是一種風險限額下的協調式管理和前瞻性的策略選擇管理,以計量和管理各類市場風險、實現科學的預期獲利以及優化經濟資本配置為基本管理內容,依賴以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情景模擬為代表的管理技術,借助于FTP與RAROC兩個主要管理工具,分離業務經營中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引導產品合理定價、準確切分不同業務單位的利潤貢獻,戰略性、前瞻性地引導各條業務線的收縮和擴張,實現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平衡。

借鑒中國經濟改革“漸進性制度變遷”的成功經驗,立足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賬戶的特征和相互關系,資產負債管理轉型必須立足于負債與資產賬戶的改善。具體而言,應在改善負債結構、擴大主動負債比重、著力提高資產多樣性、強化資產配置能力的基礎上,構建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實行資金全額集中管理,逐步建立現代資產負債管理體系,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控制風險,實現價值最大化,推動中國銀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七、私人銀行的價值主張――實踐回顧與方向選擇

葉菲(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私人銀行商業模式的核心問題是私人銀行的價值主張是什么,即它能夠為客戶提供哪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對2007年和2008年以來國內私人銀行業務創新的回顧發現,首先,國內私人銀行產品借鑒了“核心-衛星”策略,核心資產由客戶全權委托私人銀行進行相對低風險、穩定和長期的投資;衛星資產的投資則是由私人銀行對客戶提供投資咨詢建議,客戶自行進行短期的、相對高風險資產的投資決策。其次,通過“私募基金陽光化”等進行積極管理的股票投資。再次,有選擇地推出了一些投資海外證券市場的理財產品。另外,還推出本金保護類等結構性產品和另類投資產品。各家銀行為滿足私人銀行客戶需求進行大量的服務創新嘗試,但存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推出產品和服務雖多,但比較分散,主線并不突出;第二,產品歸根結底是為客戶資產配置服務的,但如何配置仍然缺乏明晰的框架。

不同于按照職業或資產規模的普通分類方法,我們可以從需求差異角度把高凈值客戶分為兩大類:財富創造型客戶和財富增值型客戶。財富創造型客戶財富主要表現為企業價值,他們關注的是銀行能否提供適當的投、融資解決方案以幫助企業發展,而不是銀行理財產品給可投資金融資產帶來的增值;他們的個人行為往往帶有濃重的企業行為色彩,放置于銀行的個人資產某種程度上也是企業流動資金的一部分。私人銀行應當為他們提供整合化的公司金融解決方案,為此一是要從產業生命周期視角了解客戶企業,二是要通過發揮銀行的作用,替企業整合母集團內部資源、金融同業資源以及客戶信息資源,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

財富增值型客戶希望通過資產配置實現存量財富的保值、增值,對資產收益率比較敏感。然而,我們發現很多客戶的資產配置并不合理,客戶的投資決策并不完全依賴理性的判斷,情緒和認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私人銀行可以突破傳統的均值-方差模型,依據財富配置框架(WAF)為他們進行多目標的資產配置。

財富配置框架(WAF)認為私人客戶面臨三類風險,一是使個人生活水平下降的個人風險(personal risk),二是資產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market risk),三是追求提升財富階層引致的志向風險(aspiration risk)。相應地,在資產配置時,應當將資產分為保護性資產(protective assets)、市場資產(market assets)和志向資產(aspiration assets),通過三種資產之間的配置來實現私人客戶資產配置的多元化目標。

八、考慮銀行監管資本的存款保險定價研究

楊繼光(招商銀行博士后工作站)

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業的穩健經營,起源于美國,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此項制度,并成為一國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比較流行的兩種存款保險定價方法,一是期權定價法,將存款保險看成是保險人針對商業銀行資產發行的一份看跌期權,它應用市場指標來評估銀行資本與資產的價值,比較適合對上市銀行存款保險定價的估算。二是期望損失定價法,首先估計銀行破產時的資產損失率,然后通過“存款/資產比率”換算成單位存款的損失率,再乘以估計的銀行破產概率,得到存款人遭受損失的概率意義下的期望平均值,并將其作為制定存款保險費率的依據,也可用于非上市銀行存款保險的定價。以上兩種方法均未能刻畫銀行資本持有狀況對存款保險費率的影響,而事實上銀行資本充足率是存款保險機構制定保險費率的重要參考指標。

第5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從狹義上看財務風險指的是財務結構的不合理性而引發的風險;而從廣義上看,是指由于受到各種不可預料或控制的因素影響使得在各項財務活動或資金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財務狀況的不確定性現象,從而存在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且這種損失最終都會體現在財務報表上。與其他經濟主體相比,商業銀行需要承擔更高的財務風險,如何控制這一風險以將損失降低不僅是商業銀行經營的關鍵,也是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風險的基礎和保證。

一般而言,商業銀行主要面臨著兩種財務風險:一是機會成本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將資多投入某一用途而放棄其他獲得機會所產生的收益風險,這一風險根據其資金使用情況又可細分為三種,即貸款機會成本風險、股權投資機會成本風險和費用支出的機會成本風險。二是現金流量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由于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儲備不足等原因而產生的風險,具體可分為兩方面,即對存款支付的風險和資金無法及時周轉的風險;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未來商業銀行在其經營范圍內不僅僅會遇到這兩類常見的現金流量風險,還可能面臨著對衍生負債業務的支付風險以及對或有負債業務的支付風險。

一、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銀行所處的宏現環境尚不成熟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各方面仍未完全成熟,特別金融市場更是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健全的市場準入標準等,再加上各地區的本位主義,尚未成熟的宏觀環境增加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違規經營或從事非法活動的可能性,從而加大了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并且我國目前的市場管理模式仍不完善,在宏觀監管的力度和效率等仍不夠,缺乏事前預防,而是更多實行事后管理的模式,這難以有效地防范風險。

二銀行財務人員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迅速,而需要承受的風險也同步增長,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人才需求急劇上漲。從現狀看,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存在片面性的問題,停留在只要管理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的舊觀念上,財務風險意識未隨著商業銀行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提高,使得財務管理人員無法真正從銀行財務活動的全過程以及總體效益來把握財務風險,及做到有效地管理財務風險。三銀行財務管理系統尚未完善

一個靈活的財務管理系統有利于商業銀行及時應對各種經濟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等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商業銀行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經濟中能夠滿足復雜多變宏觀環境的要求以減少財務風險。然而,現有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不足等原因導致銀行無法形成一個相對完善、能夠靈活應對各種風險的財務管理系統,使得商業銀行面臨財務風險可能性加大。

四銀行資本結構不合理

目前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籌資負債規模大、產權比例高以及資本充足率低等問題,導致銀行資本結構失衡。資本結構失衡使得銀行無法保證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從而無法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而過度籌借資金提高對銀行按期還本付息能力的要求,如果銀行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就必然出現財務困境,甚至出現存款擠兌導致經營無法正常進行的嚴重后果。

五銀行面臨過高的信用風險

信貸是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方面之一,甚至是其資金流向的最大方面,但是信貸使商業銀行面臨著極大的信用風險,一旦借款人出現經營不善而無力償還全部或部分負債,或者因借款人主觀惡意而導致債務危機不愿償還負債等,這些容易造成商業銀行逾期、呆滯和呆賬等貸款風險。再加上我國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特別是作為商業銀行主要客戶的中小企業容易因信用成本較低而大量逃廢銀行債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造成其不良資產比率過高、資金回籠困難等后果,加大了對商業銀行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沖擊,給銀行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二、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策略

一提高銀行財務人員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過程中的各環節,而財務風險的防范和管理根本保證在于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人員素質高低以及其財務風險意識高低直接決定了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控制的成效,只有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才能運用其敏感和準確的職業判斷及時發現和評估可能潛在的財務風險,以在最黃金的時間內控制風險,將損失降到最低,甚至化危機為轉機。而這就需要通過各種辦法,如集中學習、輔導、自學等,提高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以及業務技能,以實現將風險控制作為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融入到各個崗位,形成理念和準則,從而實現全面地防范和抵御財務風險。

二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制度

財務風險的防范和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將其常規化,以做到防范于未然,這就需要商業銀行設立運行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通過建立內部健全的財務風險管理系統,如財務風險控制體系、成本控制體系等,同時配以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以及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如風險控制標準、財務信息管理制度、財務評價制度等,從而將財務管理和風險監控常規化,并實現財務風險管理的規劃、預測、計劃、預算、控制、監督、考核、評價和分析一體化,在提高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能力的同時,改善其經營管理,提高資金運行效益。

三設立財務預警監控體系

[CM6*2]財務預警監控體系建立在銀行財務報表、綜合經營計劃、他相關的財務資料以基礎上,將銀行的過去與未來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商業銀行事前監測的工具,以監控銀行經營管理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面對越來越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宏觀經營環境,為能防范和管理財務風險,商業銀行有必要設立與之適合并行之有效的財務預警監控體系,隨時了解各監控指標,識別、評價各風險信號,如資產質量下降,應收賬款增大,成本上升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機理,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對策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同時要注意動態調整財務預警監控體系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風險。

四制定科學的財務決策

財務決策是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而能否科學地制定財務決策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敗。商業銀行為減少財務決策的負面效就必須避免過度地經驗決策或主觀決策,應在充分衡量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用定量計算分析方法,結合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財務決策,如制定營業網點投資決策時應科學地計算各備選方案的投資回收期、報酬率等,然后結合各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綜合評價各計算結果以選擇風險最小效益較好的方案等等。

總之,商業銀行在日益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面監著越來越多的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如機會成本風險、現金流量風險等等,而要防范和管理這這一風險,首先要了解其成因,如宏觀環境的不成熟、銀行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不強等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和管理商業銀行所面臨潛在財務風險的對策,如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制度、制定科學的財務決策等,以實現將銀行的財務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靈艷.淺析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6:0-2.

[2] 張敏.基于財務視角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J].商業會計,200923:6-62.

第6篇

關鍵詞: 銀行業資本監管;經濟增長;動態面板模型;向量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3-0016-07

一、引言

巴塞爾協議在各國的實施對于銀行業資本監管、銀行風險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各國控制金融風險、維護銀行體系的穩定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2007年底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卻使得銀行業資本監管的相關規定備受詬病。許多學者認為“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為主,外部監管為輔”的風險管理和監管理念不能消除市場固有的缺陷。隨后,在2010年1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頒布了金融危機之后最新發展的巴塞爾資本協議,巴塞爾協議Ⅲ決定對現存的銀行監管標準及管理體系進行全面和深入改革。協議公布了銀行資本、流動性和逆周期資本緩沖監管的新標準,并確立了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金融監管框架。巴塞爾協議Ⅲ可以有效提高銀行業應對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吸收損失,并減少金融風險向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

資本在維持商業銀行穩健運營和控制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銀行業資本監管通過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進一步對經濟增長造成沖擊,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非常顯著。目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對銀行業實施了嚴格的資本監管。通常來說,資本監管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因素包括銀行資本充足率、資本監管約束能力、資本規模、存款總量等。迄今為止,多數國家以資本充足率作為銀行業資本監管的考量指標,不同商業銀行各自資本充足率水平的高低代表了所承受的監管壓力程度。

當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尚未完善,企業融資仍然以商業銀行融資為主,銀行信貸是實體投資的主要來源,在經濟發展中角色特殊。隨著銀行業資本監管政策和制度的不斷發展與演進,考察新的階段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進而分析對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把握銀行業資本監管、信貸規模以及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普遍規律,對客觀評價監管政策的施行效果、完善監管制度和信貸政策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學者們主要從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于經濟的影響以及銀行業資本監管對實際經濟變量的作用方式和傳導渠道角度進行分析,并且研究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表現。

1.銀行業資本監管通過控制信貸規模影響宏觀經濟。

Peek和Rosengren(1995)對美國20世紀末的資本約束、信貸規模及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結論是資本約束對貸款增長具有顯著影響,資本約束強化了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途徑,發生了信貸緊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衰退[1]。Watanabe(2007)使用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房地產貸款份額作為銀行資本的工具變量,發現1997年存在監管驅動的銀行業資本緊縮,從而引起銀行業的信貸緊縮[2]。Kashyap,Rajan和Stein(2008)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要問題在于銀行監管和銀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過度杠桿化,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資本保險,就是銀行購買資本保險以備在經濟不好時彌補資本損失[3]。

2.銀行業資本監管通過貨幣政策效應影響宏觀經濟。

Gerali等(2010)建立了嵌入不完全競爭銀行部門、信貸摩擦和資本約束的DSGE框架,研究發現此次危機中的產出下降主要由銀行部門外生沖擊所導致,宏觀經濟沖擊只起到較小作用,且危機中的銀行資本下降對于投資等實際經濟變量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4]。Liu和Seeiso(2011)比較了外部融資溢價和流動性溢價效應對于金融加速作用的影響,發現當企業面臨負向的凈資產沖擊時,銀行部門的最低資本監管要求越高,企業融資溢價上升也越高;此外,在Basel Ⅱ 順周期資本監管情況下,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的沖擊和影響作用比在Basel Ⅰ 時更大[5]。金融危機發生后在Basel Ⅲ資本協議實施的背景下,Angelini等(2011)基于DSGE模型研究了Basel Ⅲ資本監管要求對于宏觀經濟及其波動的影響。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總第195期)周四軍,王欣:銀行業資本監管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3.銀行業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影響經濟波動周期。

Repullo和Suarez(2008)分析了巴塞爾協議Ⅱ的順周期性,指出協議的風險資本監管規定改善了各類貸款的風險權重,應該對銀行既定違約情況下的貸款損失和貸款違約率進行測算。在經濟蕭條期,貸款違約率和損失率較高,該協議所表現出的較強順周期性會放大經濟周期波動[7]。Chami和Cosimano(2010)的研究表明,在資本監管力度較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將會大幅削減信貸規模,從而產生所謂的“資本加速器”效應[8]。Cohen和Morse(2010)認為經濟具有很強的親通脹性,這一方面是因為美聯儲實行了嚴格的監管措施,而資本監管的親周期性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9]。

(二)國內文獻綜述

從理論角度來看,黃憲、魯丹(2008)運用簡化的Jurg Blum和Martin Hellwig模型分析了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宏觀經濟波動效應傳導機制,認為當銀行信貸受到資本充足與可貸資金兩個約束變量的作用時,主要受制于資本充足的約束[10]。江曙霞、何建勇(2011)在靜態局部均衡理論模型基礎上,研究了銀行資本、銀行信貸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指出信貸風險和存貸比約束具有雙重強化銀行信貸和銀行資本順周期性的特征[11]。費玉娥、孫洋等(2012)的研究表明,實施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量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對于資本充足率水平低的銀行,在監管壓力大的條件下,會降低信貸規模的擴張速度[12]。柯孔林、馮宗憲等(2013)考慮我國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背景,并利用風險資本要求和監管懲罰變量構建新的銀行利潤模型[13]。

從實證方法的角度看,國內文獻更多地學習了國外學者在此領域的建模方法[14]。石曉軍、李孟娜(2007)利用Pennacchi提出的商業銀行資本比率模型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盯住市場資本充足率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并利用1996~2004年的商業銀行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盯住市場的銀行資本比率是一個理性的、積極的經濟領先指標,而我國對國有銀行的歷次注資是“逆周期的有效管理措施”[15]。潘再見(2011)運用動態面板方法研究了我國1998~2009年資本約束對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證明資本充足率是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重要變量,尤其是國有銀行對資本充足率非常敏感,并且當資本充足率提高1%,貸款將擴張1.5%[16]。

我國學術界關于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文獻并不豐富,已有的文獻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時選擇的變量主要是資本充足率本身而不是監管壓力,有些文獻選擇了二元響應虛擬變量來表示監管壓力,但指標設置相對簡單,對問題的說明不夠細致。二是在實證分析過程中,多數采用了靜態面板數據的一些模型來進行分析,并沒有考慮到當期信貸量與前期信貸量之間的時滯關系,因而建立的模型會產生估計偏差。本文擬利用我國2003~2012年相關數據構建計量模型,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三、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由于銀行業資本監管、銀行信貸規模與經濟增長三者的聯系較為復雜[16],實證分為兩個步驟:首先,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信貸規模的影響;其次,分析信貸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構建一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

(一)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信貸規模影響的實證研究

1.動態面板模型與指標選取。

本文構建一個包含因變量滯后項的動態面板模型來分析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信貸規模的影響,用GMM方法對動態面板方程進行估計。選取信貸量指標、銀行業資本監管指標以及其他指標三個方面來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信貸規模的影響。

(1)信貸量指標。

因變量為銀行信貸量,或稱銀行信貸投放規模,采用各銀行的貸款余額數據,用loan表示。

(2)銀行業資本監管指標。

資本充足率的高低反映了銀行抵御非預期損失的最終能力,是銀行業資本監管中一個代表性的指標。截至2012年底,我國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8%。我們可以通過資本充足率(記作cap)構建一個指標來代表監管壓力(記作reg)。本文將倒數差額法引入缺口量法中,構建監管壓力指標reg,

定義reg=1/cap-1/8%cap

(3)其他指標。

選取各銀行的資產規模(記為asset)作為銀行特征變量,選取存款余額(記為deposit)作為“貨幣政策效應論”銀行信貸渠道指標,選取央行規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記為mp)作為“貨幣政策效應論”銀行資本渠道指標,選取實際GDP增長率(記為gdpr)作為宏觀變量①。

2.實證模型的建立。

為了消除時間序列數據中的異方差性,對銀行資產規模asset、存款余額deposit、貸款余額loan取對數,分別記為lasset、ldeposit和lloan。構建的模型為:

lloanit=αi+β1lloanit-1+β2gdprt+β′2gdprt-1+

β3mpt+β4lassetit+β5ldeposit+β6regit+

β′6regit-1+ui+εit(1)

其中,i=1,…,N(N為銀行數量);t=2,…,T(T為年份)。

3.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

受數據可得性的約束,數據選取我國14家商業銀行2003~2012年共10年的年度平衡面板數據②。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和訊網、新浪財經數據庫以及各銀行的年報和網上公開信息。

(2)動態面板模型實證結果。

運用STATA12.0軟件對建立的動態面板模型進行估計,系統GMM估計的結果如表1所示。

從模型估計的結果來看,模型整體顯著性檢驗的wald值為10463.80,p值為0.0000

作為一致估計,必須滿足擾動項{εit}不存在自相關。對系統GMM擾動項的自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顯示,擾動項的差分一階自相關的z值為-2.5383,p值為0.01110.05,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二階自相關”的原假設。

從表3可以看到,面板模型估計使用了88個工具變量,模型是否過度識別要進行檢驗。Sargan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

表3顯示,p值=1.0000>0.05,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無法拒絕“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即認為選擇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

1)lloanit-1的系數度量了上年度貸款的增長對本年度貸款增長的影響。其值為0.4097,p值為0.016,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這一結果顯著。說明上年度貸款增長對本期信貸規模有著正向的影響。上一期貸款增長1%,將使得本期貸款增長大約0.4%。

2)gdprit和gdprit-1的回歸系數分別度量的是當期和滯后一期經濟增長率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其中,gdprit的系數為-0.0198,p值為0.000,gdprit-1的系數為0.0522,p值為0.000,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顯著。也就是說,滯后一期的GDP增長率對當期的貸款增長有正向作用,滯后一期的GDP增長率每提高1%,當期貸款約增加0.05%;當期的GDP增長率對當期的貸款增長有輕微的負向作用,當期GDP增長率每提高1%,貸款約減少不到0.02%。商業銀行信貸量變化相對于GDP的增長存在時滯。

3)mp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貸款利率變動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171,p值為0.000,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貸款利率對貸款量是負向影響。貨幣政策影響銀行貸款數量的變動主要由貸款需求效應和貸款供給效應共同驅動。偏緊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從而使貸款需求下降,而偏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利率水平的下降,從而使貸款需求增加。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在期限方面不匹配時,利率波動導致的市場風險將會對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產生影響,特別是央行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利率的提高將使資本相對不足銀行的貸款下降幅度更大。

4)lasset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銀行資產規模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373,說明資產規模更大的銀行貸款增長更快;其p值為0.129,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并不顯著。資產規模較小的銀行在資本監管的約束下,外部融資邊際成本可能高于大銀行,規模較大的國有控股銀行的貸款量普遍高于股份制銀行。

5)ldeposit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銀行存款規模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4458,p值為0.01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6)監管壓力regit和regit-1的回歸系數分別度量當期和滯后一期銀行業資本監管壓力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其中,regit的系數為-0.2469,p值為0.043,regit-1的系數為-0.0974,p值為0.024,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是顯著的。

(二)信貸規模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1. 模型、指標與數據選取。

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常用于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變量形成的影響。

本文選取2003~2012年的宏觀季度數據進行研究。選取季度GDP來描述經濟增長情況;選取央行規定的三個月貸款基準利率(R)描述貨幣政策的松緊,它會影響銀行信貸的供給;選擇季度銀行貸款總額(L)來描述銀行信貸規模變化情況。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以及和訊數據庫。

2. 實證分析

(1)數據預處理。

根據季度數據得到去掉季節趨勢后的GDP,記為GDPSA,為了減少或消除潛在的數據異方差問題,對GDPSA與L取自然對數,對數化后的變量分別記為LnGDPSA與LnL。

(2)VAR模型的估計。

首先運用PP檢驗法對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由表4的結果可知,LnGDPSA、LnL和R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平穩。三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它們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需要在VAR方程建立后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根據相關信息統計量的值選擇VAR的滯后階數為2。滯后2階的VAR(2)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得到三個方程的可決系數γ2分別為0.908、0.999和0.999,均在0.9以上,并且每個方程中所估計系數的t統計值都較為顯著,模型擬合較好。

(3)VAR模型檢驗。

采用AR根檢驗法驗模型的穩定性。從表6來看,最大根的值為0.987

表7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特征根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的p值均拒絕沒有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不拒絕最多只有一個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即檢驗結果說明變量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可見,所建立的VAR方程是有效的。

(4)脈沖響應分析。

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分析系統的動態變化規律,即信貸的變化對其他經濟變量的動態影響。選擇脈沖響應函數的滯后期為20,即20個季度,設置脈沖為殘差的一個標準偏差的沖擊,結果如圖1、2所示。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季度),縱軸表示相應響應變量的響應結果,實線表示的是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的是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

圖1LnGDPSA對LnL沖擊的響應

圖1是信貸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正向沖擊對GDP的影響。整體上看,信貸對GDP的影響是正向的,持續的時間大約有8期。其中,GDP在第2期的響應迅速達到最高值,為 0.0075,這也是唯一一個響應高點。之后逐漸減弱,在第7期為0.0016,第8期為 0.0011,之后趨于平穩,并最終趨于0。圖2揭示了央行貸款基準利率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沖擊給GDP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到貸款利率對GDP的影響有時滯效應。利率對GDP造成的影響是持續的,起碼持續20期。在前5期內,GDP的響應是正向的,從第一期開始慢慢增加,在第3期時,達到最大,為0.9567%,隨后開始降低。從第6期開始,這種影響變為負向,并且在第9期時,達到最小,為-0.8392%。之后慢慢增加,最終趨近于0。

圖2LnGDPSA對R沖擊的響應

(三)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1. 銀行業資本監管壓力的滯后一期與當期均對信貸規模產生影響,并且當期值比滯后一期值對當期信貸規模的作用更大。資本相對充足的銀行受到資本監管要求的限制較少,有更多的機會擴大貸款組合。2004年我國監管部門實施了新一輪的銀行業資本監管之后,監管資本對各銀行信貸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約束作用更加強化,所以,在當期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壓力十分敏感。

2. 樣本期內,銀行業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具有明顯的約束作用,經濟增長對于銀行信貸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沖擊具有正向響應。我國2003~2012年的發展狀況反映出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的命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存在性。

3. 結合實際情形分析發現,在經濟衰退時期,資本充足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表現得更為顯著, 經濟下行期銀行信貸供給的下降對企業具有更為嚴重的影響。銀行信貸規模緊縮,大量企業減少投資,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加劇經濟衰退。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上利用我國2003~2012年的有關數據構建了動態面板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函數對銀行業資本監管與經濟增長關系予以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如下:

1. 提高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會導致資本不足的銀行減少信貸規模。資本相對充足的銀行受到資本監管要求的限制較少,有更多的機會擴大貸款組合。資本不足的銀行為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往往選擇減少信貸供給,從而整體的信貸供給減少。隨著我國銀行業逐漸被賦予更高的市場屬性,監管資本對各銀行信貸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約束作用更加強化,當期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壓力十分敏感。

2.我國信貸規模對經濟增長有著正向的沖擊效應,并且這種效應能持續大約8個季度。具體來看,GDP在第2期的響應迅速達到最高值,然后逐漸減弱,在第6期之后趨于平穩,并最終趨于0,這種變化符合經濟理論。

3. 銀行業資本監管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經濟衰退時期,許多借款企業無力償還貸款,導致銀行資本標準提高,不良貸款大量增加,資本充足率降低。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的貸款供給和資產擴張能力均下降。并且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夠成熟,更多的借款者仍然依靠銀行融資,銀行部門在融資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而銀行信貸供給的下降影響企業投資資金來源。企業投資減少,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加劇了經濟的衰退。

可見強化銀行業資本監管、完善資本約束機制是防范金融風險和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基本要求。當前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將告別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告別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實現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為了加強銀行業監管,實現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 構建激勵相容的銀行業資本監管框架,提高監管效率。考慮到銀行所處的監管壓力情況以及不同類型銀行的特點,在管理上可以靈活處理,分類監管。對于資本充足率水平滿足監管資本要求的銀行,監管部門可以鼓勵它們積極開發符合其實際情況的風險管理模型,制定合理政策促進其優先發展;而對于暫未滿足監管要求的銀行,應重點關注監管措施可能對其造成的信貸緊縮影響。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可考慮實行分步達標策略來達到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標準,并督促這類銀行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以避免其信貸量變化對整個市場造成重大波動。而對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可在短期內根據其資本充足率的表現采取相應措施。

2.合理選擇銀行業資本監管路徑和時機,促進經濟穩步發展。可以采取動態的資本監管標準,即在經濟上行期推進更加嚴格的資本監管標準,并且要求商業銀行增加超額資本,使銀行可以應付一定的外部沖擊,在經濟衰退期實行相對寬松的資本監管標準,采取靈活措施降低監管標準,或者維持資本監管標準不變,轉而采取降低貸款風險權重,從而將銀行信貸規模變動保持在理性范圍,實現經濟相對穩定的新常態發展。

3.積極開拓融資渠道,全面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應該深入發展資本市場,全面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除了繼續發展和完善股票市場外,重點培育企業債券市場,促進商業銀行同融資性擔保機構、產業基金的有序合作,積極推動多元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減輕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

注釋:

①央行規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若在某些年度中間進行調整,我們以不同利率水平適用時間的長短為權數求得加權平均利率,作為該年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

②5家國有大型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參考文獻:

[1]Peek, J,and Rosengren E.Bank regulation and the credit crunch[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19):679-692.

[2]Watanabe, W. 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the "credit cruch": evidence from Japa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7,39(3):639-665.

[3]Kashyap A, Rajan R, Stein J. Rethinking capital regulation[R].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a changing financial system, 2008: 431-471.

[4]Gerali A, Neri S, Sessa L, et al. Credit and banking in a DSGE model of the euro area[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10, 42(s1): 107-141.

[5]Liu G, Seeiso N E. Business cycle and bank capital regulation:basel Ⅱ procyclicality[R]. Working Paper, 2011,(07):11-14.

[6]Angelini P, Clerc L, Cúrdia V, et al. Basel Ⅲ: Long-term impac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fluctuations[J].FRB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2011,(485) :15-19.

[7]Repullo, R,Suarez, J.The procyclical effects of Basel Ⅱ[J].The 9th Jacques Polak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2008,(11):13-14.

[8]Chami,R. and F.,Cosimano.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0,62(3):161-175.

[9]Cohen-Cole E, Morse J. Monetary policy and capital regulation in the US and Europe[R].Working Paper Series,2010(6):67-106.

[10]黃憲,魯丹.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中國宏觀經濟波動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8,(03):48-52.

[11]江曙霞,何建勇.銀行資本、銀行信貸與宏觀經濟波動――基于CC模型的影響機理分析的拓展研究[J].金融研究,2011,(05):100-112.

[12]費玉娥,孫洋,余克波.資本充足率監管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影響分析[J].新金融,2012,(07):19-22.

[13]柯孔林,馮宗憲,陳偉平.銀行資本監管的經濟波動效應[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02):329-337.

[14]石曉軍,李孟娜.中國商業銀行盯住市場的資本充足率與宏觀經濟周期:1996-2004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7):63-72.

[15]潘再見.資本約束對銀行信貸擴張的影響: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1998-2009)[J].財經論叢,2011,(02):45-52.

第7篇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學者們主要從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于經濟的影響以及銀行業資本監管對實際經濟變量的作用方式和傳導渠道角度進行分析,并且研究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表現。1.銀行業資本監管通過控制信貸規模影響宏觀經濟。Peek和Rosengren(1995)對美國20世紀末的資本約束、信貸規模及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結論是資本約束對貸款增長具有顯著影響,資本約束強化了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途徑,發生了信貸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衰退[1]。Watanabe(2007)使用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房地產貸款份額作為銀行資本的工具變量,發現1997年存在監管驅動的銀行業資本緊縮,從而引起銀行業的信貸緊縮[2]。Kashyap,Rajan和Stein(2008)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要問題在于銀行監管和銀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過度杠桿化,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資本保險,就是銀行購買資本保險以備在經濟不好時彌補資本損失[3]。2.銀行業資本監管通過貨幣政策效應影響宏觀經濟。Gerali等(2010)建立了嵌入不完全競爭銀行部門、信貸摩擦和資本約束的DSGE框架,研究發現此次危機中的產出下降主要由銀行部門外生沖擊所導致,宏觀經濟沖擊只起到較小作用,且危機中的銀行資本下降對于投資等實際經濟變量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4]。Liu和Seeiso(2011)比較了外部融資溢價和流動性溢價效應對于金融加速作用的影響,發現當企業面臨負向的凈資產沖擊時,銀行部門的最低資本監管要求越高,企業融資溢價上升也越高;此外,在Ba-selⅡ順周期資本監管情況下,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的沖擊和影響作用比在BaselⅠ時更大[5]。金融危機發生后在BaselⅢ資本協議實施的背景下,Angelini等(2011)基于DSGE模型研究了BaselⅢ資本監管要求對于宏觀經濟及其波動的影響。3.銀行業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影響經濟波動周期。Repullo和Suarez(2008)分析了巴塞爾協議Ⅱ的順周期性,指出協議的風險資本監管規定改善了各類貸款的風險權重,應該對銀行既定違約情況下的貸款損失和貸款違約率進行測算。在經濟蕭條期,貸款違約率和損失率較高,該協議所表現出的較強順周期性會放大經濟周期波動[7]。Chami和Co-simano(2010)的研究表明,在資本監管力度較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將會大幅削減信貸規模,從而產生所謂的“資本加速器”效應[8]。Cohen和Morse(2010)認為經濟具有很強的親通脹性,這一方面是因為美聯儲實行了嚴格的監管措施,而資本監管的親周期性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9]。

(二)國內文獻綜述從理論角度來看,黃憲、魯丹(2008)運用簡化的JurgBlum和MartinHellwig模型分析了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宏觀經濟波動效應傳導機制,認為當銀行信貸受到資本充足與可貸資金兩個約束變量的作用時,主要受制于資本充足的約束[10]。江曙霞、何建勇(2011)在靜態局部均衡理論模型基礎上,研究了銀行資本、銀行信貸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關系,指出信貸風險和存貸比約束具有雙重強化銀行信貸和銀行資本順周期性的特征[11]。費玉娥、孫洋等(2012)的研究表明,實施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量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對于資本充足率水平低的銀行,在監管壓力大的條件下,會降低信貸規模的擴張速度[12]。柯孔林、馮宗憲等(2013)考慮我國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背景,并利用風險資本要求和監管懲罰變量構建新的銀行利潤模型[13]。從實證方法的角度看,國內文獻更多地學習了國外學者在此領域的建模方法[14]。石曉軍、李孟娜(2007)利用Pennacchi提出的商業銀行資本比率模型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盯住市場資本充足率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并利用1996~2004年的商業銀行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盯住市場的銀行資本比率是一個理性的、積極的經濟領先指標,而我國對國有銀行的歷次注資是“逆周期的有效管理措施”[15]。潘再見(2011)運用動態面板方法研究了我國1998~2009年資本約束對銀行信貸規模的影響,證明資本充足率是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重要變量,尤其是國有銀行對資本充足率非常敏感,并且當資本充足率提高1%,貸款將擴張1.5%[16]。我國學術界關于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文獻并不豐富,已有的文獻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時選擇的變量主要是資本充足率本身而不是監管壓力,有些文獻選擇了二元響應虛擬變量來表示監管壓力,但指標設置相對簡單,對問題的說明不夠細致。二是在實證分析過程中,多數采用了靜態面板數據的一些模型來進行分析,并沒有考慮到當期信貸量與前期信貸量之間的時滯關系,因而建立的模型會產生估計偏差。本文擬利用我國2003~2012年相關數據構建計量模型,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由于銀行業資本監管、銀行信貸規模與經濟增長三者的聯系較為復雜[16],實證分為兩個步驟:首先,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信貸規模的影響;其次,分析信貸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構建一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

(一)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信貸規模影響的實證研究1.動態面板模型與指標選取。本文構建一個包含因變量滯后項的動態面板模型來分析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信貸規模的影響,用GMM方法對動態面板方程進行估計。選取信貸量指標、銀行業資本監管指標以及其他指標三個方面來研究銀行業資本監管對信貸規模的影響。(1)信貸量指標。因變量為銀行信貸量,或稱銀行信貸投放規模,采用各銀行的貸款余額數據,用loan表示。(2)銀行業資本監管指標。資本充足率的高低反映了銀行抵御非預期損失的最終能力,是銀行業資本監管中一個代表性的指標。截至2012年底,我國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8%。我們可以通過資本充足率(記作cap)構建一個指標來代表監管壓力(記作reg)。(3)其他指標。選取各銀行的資產規模(記為asset)作為銀行特征變量,選取存款余額(記為de-posit)作為“貨幣政策效應論”銀行信貸渠道指標,選取央行規定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記為mp)作為“貨幣政策效應論”銀行資本渠道指標,選取實際GDP增長率(記為gdpr)作為宏觀變量①。3.實證分析(1)數據來源。受數據可得性的約束,數據選取我國14家商業銀行2003~2012年共10年的年度平衡面板數據②。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和訊網、新浪財經數據庫以及各銀行的年報和網上公開信息。(2)動態面板模型實證結果。運用STATA12.0軟件對建立的動態面板模型進行估計,系統GMM估計的結果如表1所示。從模型估計的結果來看,模型整體顯著性檢驗的wald值為10463.80,p值為0.0000<0.05,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模型整體的顯著性很好。作為一致估計,必須滿足擾動項{εit}不存在自相關。對系統GMM擾動項的自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3顯示,p值=1.0000>0.05,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無法拒絕“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即認為選擇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1)lloanit-1的系數度量了上年度貸款的增長對本年度貸款增長的影響。其值為0.4097,p值為0.016,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這一結果顯著。說明上年度貸款增長對本期信貸規模有著正向的影響。上一期貸款增長1%,將使得本期貸款增長大約0.4%。2)gdprit和gdprit-1的回歸系數分別度量的是當期和滯后一期經濟增長率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其中,gdprit的系數為-0.0198,p值為0.000,gdprit-1的系數為0.0522,p值為0.000,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顯著。也就是說,滯后一期的GDP增長率對當期的貸款增長有正向作用,滯后一期的GDP增長率每提高1%,當期貸款約增加0.05%;當期的GDP增長率對當期的貸款增長有輕微的負向作用,當期GDP增長率每提高1%,貸款約減少不到0.02%。商業銀行信貸量變化相對于GDP的增長存在時滯。3)mp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貸款利率變動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171,p值為0.000,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貸款利率對貸款量是負向影響。貨幣政策影響銀行貸款數量的變動主要由貸款需求效應和貸款供給效應共同驅動。偏緊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從而使貸款需求下降,而偏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利率水平的下降,從而使貸款需求增加。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在期限方面不匹配時,利率波動導致的市場風險將會對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產生影響,特別是央行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利率的提高將使資本相對不足銀行的貸款下降幅度更大。4)lasset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銀行資產規模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1373,說明資產規模更大的銀行貸款增長更快;其p值為0.129,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并不顯著。資產規模較小的銀行在資本監管的約束下,外部融資邊際成本可能高于大銀行,規模較大的國有控股銀行的貸款量普遍高于股份制銀行。5)ldepositit的系數度量了當期銀行存款規模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4458,p值為0.01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6)監管壓力regit和regit-1的回歸系數分別度量當期和滯后一期銀行業資本監管壓力對當期貸款增長的影響。其中,regit的系數為-0.2469,p值為0.043,regit-1的系數為-0.0974,p值為0.024,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是顯著的。

(二)信貸規模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1.模型、指標與數據選取。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常用于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變量形成的影響。本文選取2003~2012年的宏觀季度數據進行研究。選取季度GDP來描述經濟增長情況;選取央行規定的三個月貸款基準利率(R)描述貨幣政策的松緊,它會影響銀行信貸的供給;選擇季度銀行貸款總額(L)來描述銀行信貸規模變化情況。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以及和訊數據庫。2.實證分析(1)數據預處理。根據季度數據得到去掉季節趨勢后的GDP,記為GDPSA,為了減少或消除潛在的數據異方差問題,對GDPSA與L取自然對數,對數化后的變量分別記為LnGDPSA與LnL。(2)VAR模型的估計。首先運用PP檢驗法對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由表4的結果可知,LnGDPSA、LnL和R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平穩。三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它們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需要在VAR方程建立后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根據相關信息統計量的值選擇VAR的滯后階數為2。滯后2階的VAR(2)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5得到三個方程的可決系數γ2分別為0.908、0.999和0.999,均在0.9以上,并且每個方程中所估計系數的t統計值都較為顯著,模型擬合較好。(3)VAR模型檢驗。采用AR根檢驗法驗模型的穩定性。從表6來看,最大根的值為0.987<1,說明文中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的。(4)脈沖響應分析。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分析系統的動態變化規律,即信貸的變化對其他經濟變量的動態影響。選擇脈沖響應函數的滯后期為20,即20個季度,設置脈沖為殘差的一個標準偏差的沖擊,結果如圖1、2所示。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季度),縱軸表示相應響應變量的響應結果,實線表示的是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的是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圖1是信貸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正向沖擊對GDP的影響。整體上看,信貸對GDP的影響是正向的,持續的時間大約有8期。其中,GDP在第2期的響應迅速達到最高值,為0.0075,這也是唯一一個響應高點。之后逐漸減弱,在第7期為0.0016,第8期為0.0011,之后趨于平穩,并最終趨于0。圖2揭示了央行貸款基準利率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沖擊給GDP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到貸款利率對GDP的影響有時滯效應。利率對GDP造成的影響是持續的,起碼持續20期。在前5期內,GDP的響應是正向的,從第一期開始慢慢增加,在第3期時,達到最大,為0.9567%,隨后開始降低。從第6期開始,這種影響變為負向,并且在第9期時,達到最小,為-0.8392%。之后慢慢增加,最終趨近于0。

(三)銀行業資本監管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1.銀行業資本監管壓力的滯后一期與當期均對信貸規模產生影響,并且當期值比滯后一期值對當期信貸規模的作用更大。資本相對充足的銀行受到資本監管要求的限制較少,有更多的機會擴大貸款組合。2004年我國監管部門實施了新一輪的銀行業資本監管之后,監管資本對各銀行信貸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約束作用更加強化,所以,在當期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壓力十分敏感。2.樣本期內,銀行業資本監管對銀行信貸行為具有明顯的約束作用,經濟增長對于銀行信貸一個標準差單位的沖擊具有正向響應。我國2003~2012年的發展狀況反映出銀行業資本監管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的命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存在性。3.結合實際情形分析發現,在經濟衰退時期,資本充足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表現得更為顯著,經濟下行期銀行信貸供給的下降對企業具有更為嚴重的影響。銀行信貸規模緊縮,大量企業減少投資,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加劇經濟衰退。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上利用我國2003~2012年的有關數據構建了動態面板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函數對銀行業資本監管與經濟增長關系予以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如下:1.提高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會導致資本不足的銀行減少信貸規模。資本相對充足的銀行受到資本監管要求的限制較少,有更多的機會擴大貸款組合。資本不足的銀行為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往往選擇減少信貸供給,從而整體的信貸供給減少。隨著我國銀行業逐漸被賦予更高的市場屬性,監管資本對各銀行信貸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約束作用更加強化,當期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壓力十分敏感。2.我國信貸規模對經濟增長有著正向的沖擊效應,并且這種效應能持續大約8個季度。具體來看,GDP在第2期的響應迅速達到最高值,然后逐漸減弱,在第6期之后趨于平穩,并最終趨于0,這種變化符合經濟理論。3.銀行業資本監管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經濟衰退時期,許多借款企業無力償還貸款,導致銀行資本標準提高,不良貸款大量增加,資本充足率降低。在綜合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的貸款供給和資產擴張能力均下降。并且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夠成熟,更多的借款者仍然依靠銀行融資,銀行部門在融資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而銀行信貸供給的下降影響企業投資資金來源。企業投資減少,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加劇了經濟的衰退。可見強化銀行業資本監管、完善資本約束機制是防范金融風險和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基本要求。當前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將告別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告別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實現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為了加強銀行業監管,實現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構建激勵相容的銀行業資本監管框架,提高監管效率。考慮到銀行所處的監管壓力情況以及不同類型銀行的特點,在管理上可以靈活處理,分類監管。對于資本充足率水平滿足監管資本要求的銀行,監管部門可以鼓勵它們積極開發符合其實際情況的風險管理模型,制定合理政策促進其優先發展;而對于暫未滿足監管要求的銀行,應重點關注監管措施可能對其造成的信貸緊縮影響。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可考慮實行分步達標策略來達到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標準,并督促這類銀行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以避免其信貸量變化對整個市場造成重大波動。而對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可在短期內根據其資本充足率的表現采取相應措施。2.合理選擇銀行業資本監管路徑和時機,促進經濟穩步發展。可以采取動態的資本監管標準,即在經濟上行期推進更加嚴格的資本監管標準,并且要求商業銀行增加超額資本,使銀行可以應付一定的外部沖擊,在經濟衰退期實行相對寬松的資本監管標準,采取靈活措施降低監管標準,或者維持資本監管標準不變,轉而采取降低貸款風險權重,從而將銀行信貸規模變動保持在理性范圍,實現經濟相對穩定的新常態發展。3.積極開拓融資渠道,全面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應該深入發展資本市場,全面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除了繼續發展和完善股票市場外,重點培育企業債券市場,促進商業銀行同融資性擔保機構、產業基金的有序合作,積極推動多元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減輕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

作者:周四軍 王欣 單位:湖南大學 金融與統計學院

第8篇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9月21日公布,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6.6997。這是自9月10日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連續第8個交易日創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在8個交易日里,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820個基點。

央行9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創下近4個月來的最高。截至8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達210368.08億元,較7月末新增2430億元。分析人士認為,8月份人民幣升值預期較5月和6月有所回升。此外,在經過5月和6月的調整后,市場或認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獲利空間重現,國際投資資金重新流入。

調查顯示近6成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全國銀行家、企業家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三季度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略降,企業家信心指數基本平穩,銀行家信心指數較上季大幅提高,創2006年二季度以來新高。專家提醒,綜合這些指標來看,當前經濟仍處穩健運行態勢中,需高度關注資產價格問題,做好通脹預期管理,同時進一步采取措施,有效引導消費。

本次調查顯示,城鎮居民對三季度物價滿意程度略有提高,消除季節因素后物價預期指數略有下降。盡管較上季下降0.6個百分點,但仍有58.3%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同時,預測下季物價上漲的居民比例上升,未來物價預期指數也繼續攀升,居民的通脹預期依舊不減。

五大國有銀行撥備率超過2.5%

消息人士日前透露,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撥備率指標(撥備/總貸款余額)全部超過2.5%。如果按此要求,部分股份制銀行未來存在較大撥備計提壓力。

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日前表示,目前商業銀行撥備率大概在2.4%左右, “從銀行監管角度來看,撥備率還是比較好的。”

消息人士透露,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都在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雖然監管部門有意在201 1年將商業銀行撥備率指標提高至2.5%,但還需和財政部及銀行進行溝通,在充分考慮到中國銀行業實際情況后,再確定撥備率這一監管指標的具體數值。

2010年3季度銀行家信心指數創近4年新高

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統計局共同完成的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2010年3季度,銀行家信心指數創近4年新高,宏觀經濟預期指數2009年以來首度回落,銀行家預計貨幣政策將維持現狀的占比大幅提高。貸款需求指數繼續回落,個人購房貸款需求止跌回升,銀行業景氣指數處于高位,經營預期良好。

住建部:9月底前各地保障房項目須全部開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日消息顯示,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中央財政692億元專項補助資金已全部下達。住建部要求,要進一步明確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稅費減免政策,探索統籌使用各類保障性住房補助資金。各地9月底前必須實現保障房安居工程項目全部開工,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要達到60%以上。

截至目前,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完成投資4700億元,占全年計劃的60%,中央財政692億元專項補助資金已全部下達。當務之急是加快將已籌集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上,進一步明確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稅費減免政策,探索統籌使用各類保障性住房補助資金。此外,各地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的融資平臺不在清理地方融資平臺范圍之內。

消息稱新房產稅國慶前后出臺調控更重長效機制

消息人士日前透露,新的房產稅是對原來的房產稅政策進行修改,可能在國慶前后出臺。“目前有幾個方案,但是不知道具體用哪個,但是估計明年元旦實施的可能性比較大”。

不過,開發商似乎并不知曉此事。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自己未聽說即將出臺房產稅方案的消息。

1986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目前只針對城鎮經營性房屋和出租房屋征稅,對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產則免征房產稅。由于開征物業稅程序復雜,專家普遍認為,擴大房產稅征稅適用范圍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上述消息人士也表示,這次有關部門重新修改房產稅, “加上新東西,不需要人大批準,國務院批準即可,時間短,效率高”。

銀監會:會適時出臺中國商業銀行監管新框架

銀監會方面稱,本輪資本監管國際規則的改革凸顯了銀監會長期堅持審慎的資本監管所取得的成果,使中國銀行業在本輪資本監管改革中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總體來看,國際銀行資本監管制度改革對國內銀行的短期影響有限,但長期影響值得關注。

9月17日,銀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待年底巴塞爾委員會公布資本監管改革最終方案后,銀監會將適時出臺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總體框架和路線圖。”針對中國銀行業的相關監管框架和具體路線圖的出臺時間,最大的可能是在今年年底前,因為此時巴塞爾委員會資本監管改革最終方案已塵埃落定。屆時在新的監管框架中,銀監會將調整和完善國內銀行資本監管制度,包括數量標準、質量標準、時間表、監管手段等。銀監會方面稱,本輪資本監管國際規則的改革凸顯了銀監會長期堅持審慎的資本監管所取得的成果,使中國銀行業在本輪資本監管改革中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

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將考慮國內因素

國家發改委正在就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在業內征求各方的意見。9月20日,從中石油、中石化內部人士獲悉,發改委本月已對7月份下發的意見征求稿進行了修改,已否定了原稿中提出的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石油公司的方案,但是,新的定價機制很有可能加入“國內因素”。

紐交所:今年可能有1 2到1 5家中國企業去紐交所上市

來自紐交所中國代表處提供的最新信息顯示:包括搜房網,今年迄今為止已經有8家中國公司到紐交所IPO上市,此外還有兩家中國公司正在為在紐交所IPO上市做路演,估計今年全年會有12到15家左右的中國企業去紐交所IPO上市。

中國房地產門戶網站搜房控股有限公司9月17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交易代碼為“SEUN”。紐交所資料顯示:搜房網是2005年百度上市之后,第一家-純互聯網概念的中國公司在美IPO上市,引起了美國投資者極大的興趣。在金融危機之后,互聯網行業相比其他行業,更加凸顯其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就中國而言,在互聯網垂直門戶、電子商務、視頻網站、網絡社區等細分行業,都有多家公司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也準備在未來1~2年內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

財政部及匯金承諾全額認購工行配股

21日,工商銀行公告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于近日向公司作出關于認購工行配股股份的承諾。

7月28日,工行董事會決議,將按每10

股配售不超過0.6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A+H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50億元。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該行中期業績會上曾表示,爭取在今年完成配股。

根據公告,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均按其持有工行股份比例,以現金全額認購工行董事會于2010年7月28日審議通過的配股方案中的可配股份。目前,中央匯金公司持有工行35.4%的股權.財政部持有工行35.3%左右的股權。

八成基金逆勢加倉華夏7周來首次翻多

上周市場創出自7月初反彈以來最大周跌幅,基金卻選擇逆勢加倉,且加倉基金超過八成,值得注意的是,如此較為一致的倉位調整行為在今年較為罕見。在中小盤股估值整體高企,大盤藍籌“休整”之際,觀望大盤藍籌,撤離高估值中小盤,加倉二線藍籌,則成為部分基金近期的首選投資策略。

近兩個月來,市場震蕩區間逐步收窄,基金加倉、減倉的騰挪空間并不大,但在震蕩市中,波段操作依然是多數偏股基金投資策略。

國都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認為,上周選擇加倉的基金超過了八成,如此一致的倉位調整行為在今年還是較少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金認為股指向下調整的空間有限,對后市還是相對樂觀。

深交所:創業板公司高管辭職套現效應被放大

創業板公司高管辭職潮是目前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及《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創業板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管所持的股票,全部出清需要四年。然而,由于創業板公司高估值的誘惑,一些董事、監事和高管甘愿辭職變現。這樣,離職半年后,他們持有的股票便可全部出清。

創業板周年即將來臨,一大批持股高管也將迎來收獲季節,這讓不少市場人士對創業板高管批量辭職進而減持股份表示擔憂。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共有33家公司的67名高管辭職,其中持有股票的高管僅為22人,接近三分之二的辭職高管是無持股的。而這22名持有股份的辭職高管中,又有兩種情況不解除鎖定,第一種是作為控股股東本身已承諾鎖定三年;第二種情況是辭去原職之后仍兼任董事、監事的,也不解除鎖定。深交所表示“不排除個別高管趁機辭職套現,但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

尚福林:根據經濟發展拓寬期貨公司業務范圍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20日在中國期貨業協會第三次會員大會上表示,監管部門將繼續促進期貨公司規范發展,同時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拓寬其業務范圍以促進“質”的提升。期貨公司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要認清自身的職責和存在的價值,要在抑制過度投機和服務套期保值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尚福林表示,近年來證監會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使期貨市場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期貨市場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通過這些年發展,期貨行業結構得到優化,做優做強的內外部驅動能力日益增強,已經具備了在更高層次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

尚福林強調,一方面監管部門將繼續促進期貨公司規范發展,同時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拓寬其業務范圍以促進“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期貨公司要不斷深化中介機構的功能定位,逐步提高服務產業客戶和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市場的協調發展。

李毅中:以汽車等為重點促進企業兼并重組

針對日前中國國務院的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既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亦是在未來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的重大舉措。

李毅中在接受媒體提問時指出,工信部將以汽車、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等行業為重點,抓緊落實《意見》,細化有關政策和配套措施,積極協調各地區清理限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各種規定。

李毅中說,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合理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改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

國家能源局局長:中國成為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國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20日表示,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機組順利投產,結束了連續幾年核電裝機徘徊不前的局面,今后每年都將有一定數量的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的4000萬千瓦規劃目標有望提前四到五年實現。

張國寶在核電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核電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發展速度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臺、2773萬千瓦,是全球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第9篇

關鍵詞:《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征求意見稿》;國有五大行;實證分析

Abstract:In May 2011,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draft new“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and has handed out to all banks. The new“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contains capital management and measurement of BaselⅡand Basel Ⅲ,which implies that our country begin to implement new supervision standar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ew standard will reduce capital adequacy of five biggest state-owned banks. Commercial banks can deal with the new situation by increasing capital,reducing risk weighted assets and improving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Supervision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 (draft),five biggest state-owned banks,empirica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8-0073-04

2011年5月,銀監會出臺了《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這將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和經營產生深刻影響。本文主要以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為分析對象,研究資本充足率監管新規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征求意見稿》的出臺背景和基本內容

(一)出臺背景

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監管部門開始反思現有監管體系的缺陷和不足,不斷改進、完善監管框架,促使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保持金融系統穩定。國際清算銀行吸取金融危機教訓,在《巴塞爾協議Ⅱ》的基礎上推出全球金融監管新框架――《巴塞爾協議Ⅲ》。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2007版《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已不能滿足監管需要,不能對銀行經營管理形成有效監管,不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改革。我國為適應全球金融監管新趨勢,根據《巴塞爾協議Ⅲ》,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出臺了《征求意見稿》,以期逐步形成我國新監管標準體系。《征求意見稿》充分吸納了《巴塞爾協議Ⅲ》的精神以及此次金融危機的教訓,順應全球金融監管新趨勢,對于我國銀行規范經營以及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形成正面激勵。

(二)基本內容

《征求意見稿》完善了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明確了銀行管理層的資本管理職能;提高了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為實現宏觀審慎監管需求,增加了超額資本要求;在風險覆蓋方面,增加了操作風險,逐步推進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進程;在資本定義方面,將銀行資本進一步劃分為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二級資本等,增加了資本扣除項和調整項,提升了資本質量和標準;風險計量方面,新監管辦法為銀行可供選擇的風險計量方法更加多樣,使得銀行能夠根據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選擇風險計量方法,以更好地反映銀行的風險狀況。總而言之,《征求意見稿》較2007版《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呈現了顯著的變化。

早在《巴塞爾協議Ⅲ》出臺之際,就已經有關于修訂我國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的預測和猜想,因而現今出臺的《征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基本在市場預料之中,只是銀監會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調,主要是提高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征求意見稿》作為我國銀行業監管新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一定適應時間。為此,銀監會為監管新規預留了實施過渡期,以減少對銀行業經營發展的沖擊。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征求意見稿》比《巴塞爾協議Ⅲ》還略顯嚴格,加之還將實施其他方面的新監管標準,這種全新的監管體系正負面效應到底有多大還無法準確計量,需接受實踐檢驗。

二、《征求意見稿》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

《征求意見稿》提高了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要求,調整了資本組成和加權風險資產的計量方法,尤其是權重法下部分信用風險敞口的權重進行了較大調整,增加了操作風險的計量,這將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產生較大影響。

(一)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現狀

根據銀監會統計,2011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1.8%,較上年末下降0.4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8%,較上年末下降0.3%。2010年,我國銀行業經歷了大規模融資后,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是隨著信貸規模增長以及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撥備的增加,2011年一季度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水平又出現了下降。

2011年一季度,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77%、11.40%、12.38%、12.45%、12.05%,較上年末有一定下滑,但仍符合現行監管要求。相比較而言,中行、建行、交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高于同業平均水平,而工行、農行則低于同業平均水平。

(二)《征求意見稿》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靜態分析

靜態分析主要是以2011年一季度各銀行財務數據為基礎,根據《征求意見稿》的相關要求,重新調整了資本充足率公式中資本項和加權風險資產項,增加操作風險計量,以反映監管新規可能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所產生的影響。

1. 靜態分析的提前假設。

假設1:五大行使用權重法計量信用風險敞口①。根據《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征求意見稿》對于權重法的調整主要體現在降低了非個人零售信貸權重,提高了同業資產、貸款承諾、公共事業實體貸款的權重。本文將上述四項信用風險敞口作為信用風險資產的主要調整項目。

假設2:五大行采用標準替代法計量操作風險。《征求意見稿》規定銀行資本所需覆蓋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根據對實施《巴塞爾協議Ⅱ》的國際大型銀行跟蹤測算,操作風險所占用資本僅次于信用風險,其分配的資本約占總資本的6%―13%,均值為9%。我國銀行可以采用標準法、替代標準法以及高級法,本文采用替代標準法計算銀行操作風險。

2. 測算結果表明,《征求意見稿》將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產生較大影響。權重法下信用風險系數調整可降低五大行的資本充足率0.5個百分點。操作風險占有資本與國際銀行相似,占比約為9%―10%,從而使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下降0.65個百分點。

綜合看,五大行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將在2011年一季度水平上下降100BP―130BP,五大行都無法滿足監管新規標準。如果要達標,預計五大行的資本缺口約為2000億元。《征求意見稿》極大提高了系統性重要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上調至9.5%②。由于信用風險系數的調整以及操作風險資產的加入,致使銀行風險加權資產大幅提升,進而降低核心資本充足率。測算結果顯示,五大行調整后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均無法達標,其資本缺口約為1600億元。

總體看,《征求意見稿》如果真正實施,將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形成較大沖擊,尤其是核心資本將出現較大缺口,這就需要監管部門給足銀行過渡期限,通過內外部融資和業務調整,逐步實現新監管標準條件下的合規。

(三)國有五大行資本充足率前景展望

在此,我們假設我國系統性重要銀行將在2012年底按照《征求意見稿》達標。在此基礎上,測算結果顯示,因2011年的次級債融資以及銀行留存收益的貢獻,2011年國有五大行資本充足率將會上升到12.35%左右。但是由于2012年實施《征求意見稿》,國有五大行仍無法滿足監管新規的標準,屆時會形成約1500億元的資本缺口。2013年,國有五大行資本充足率將有進一步提升,平均約為9.82%,實現合規。另外也可看出,五大行中農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狀況稍遜一些,而建設銀行是五家銀行中資本充足率狀況最好的。

三、銀行對于監管新規的應對措施

監管新規雖尚未落實,但是各家銀行應積極評估新規的影響、提前制定應對方案和措施,主要是通過補充資本、降低風險權重等舉措。

(一)通過內外部融資補充資本

1. 股權融資。目前,國有五大行都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上市,這為其拓展了股票市場融資途徑。2010年,我國上市銀行剛剛完成一輪股市融資,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16家銀行通過股票市場共融資約3590億元,其中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分別融資450億元、1503億元、600億元、617億元以及450億元。五大行在進行股票融資時,基本都采用了A+H兩市場融資的策略,降低對內地市場所形成的資金壓力。從2011年各銀行的融資計劃看,股權融資上沒有明確規劃,有可能會在2012年進行。

2. 債務融資。債務融資主要包括可轉換債券和次級債,2010年工行和中行分別發行250億元和400億元可轉債。2011年各銀行繼續加大次級債發行力度。根據已披露的計劃,次級債務融資量為2200億元,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將分別發行380億元、500億、320億、800億和200億元。銀行發行的債務工具占銀行間債券發行量10%以下,銀行債務融資規劃應盡量安排合理,以減少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1年持續提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及基準利率,使得發行利率有了明顯上漲,增幅約為100BP。

3. 提高留存收益。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實現凈利5390億元,占整個銀行業利潤的60%,但五大行的派息率明顯下滑,均降至40%以下,這表明銀行留存更多利潤以解決資金需求。預計未來2―3年銀行為提高資本充足率,有可能進一步降低派息率。各銀行積極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更多依賴內源渠道解決融資問題,有利于降低市場資金壓力。

(二)降低加權風險資產

1. 優化業務結構。新監管標準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在此條件下傳統粗放經營模式將給銀行帶來極大的資本需求負擔,這就要求銀行轉變利潤增長方式,實施更加精細化的資本管理,準確科學地計量各類風險,提高風險定價水平,持續優化業務流程,加快各種資源的整合,走資本節約型發展道路。目前,股份制銀行已開始二次轉型,而以工行為代表的國有大型銀行也公開強調要走資本節約型發展道路。

中間業務具有收入穩定、資本消耗小等優勢,銀行需要積極發展中間業務。近年,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較快,非利息收入占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11年一季度五大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為25.77%,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該比例分別為24.7%、21.09%、35.9%、25.64%、21.51%,但是與發達國家銀行的50%還有一定距離。

2. 發展表外業務。在更嚴格的資本約束下,表內資產規模擴張難度加大,為此銀行將不斷通過金融創新發展表外業務,實現部分表內資產表外化。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衍生工具的發展和應用,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我國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規模約為8萬億元。表外業務將給銀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相應的風險管理也值得關注,過高的杠桿率將影響銀行業經營穩定性。

3. 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征求意見稿》針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都有一般標準方法以及基于模型計量的高級方法。風險高級方法能夠更精細地計量風險,更準確地反映銀行整體風險承擔情況。以信用風險為例,相關研究表明采用內部評級法計算的加權風險資產要低于權重法,進而有利于降低資本充足率。因而,銀行需要提高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進而降低監管新規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三)強化資本管理水平

優化資本管理程序和流程,提高資本管理水平,根據業務需要和監管規則,合理配置資本,提高資本需求預測能力,及早制定資本補充計劃。國有五大行在《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前已進行了部分股權和債務融資,有利于避免與其他銀行同時融資,從而對市場產生過度負面影響。

注:

①銀行可以采用權重法及內部評級法計算信用風險資產,由于數據有限,本文僅假設銀行使用權重法。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研究表明,采用內部評級法不僅不會降低銀行資本充足率,反而能夠提高資本充足率,此研究結果有待驗證。目前,我國五大銀行已基本具備采用內部評級法的條件。

②《征求意見稿》指出,系統性重要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5%,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5%,由于我國尚未有一級資本融資工具,此處將一級資本充足率視同為核心資本充足率。

參考文獻:

[1]由曦.資本充足率新規“劍懸”銀行再融資承壓[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6-14(3).

[2]馬光遠.史上最嚴巴塞爾協議促銀行業轉型[J].中國外資,2010,(10):13-15.

第10篇

商業銀行經營發展進入強資本約束時代

監管標準更嚴格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金融業風險管理的脆弱性以及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失效。歐美政府和國際金融監管組織積極推動全面金融監管改革,為全球金融監管樹立新的標尺。

國際監管標準顯著提高

2010年以來,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巴塞爾協議Ⅲ”相繼推出,對全球銀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監管要求。按照微觀監管與宏觀審慎有機結合、資本監管與流動性監管兼顧、資本質量和數量同等重要的監管理念,做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重大改革:

一是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巴塞爾協議Ⅲ”構建了多層次資本架構:第一層是提高最低資本監管要求,普通股權益下限從現行的2%提高到4.5%,包括普通股權益和其他更高標準的合格金融工具的核心資本要求下限從4%提高到6%,總資本最低要求為8%。第二層是資本留存緩沖,留存超額資本要求為2.5%。第三層是逆周期緩沖資本,反周期超額資本要求區間為0~2.5%。第四層是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額外資本要求,標準正在探討中。從達標時間來看,監管要求2019年商業銀行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應分別達到7%、8.5%和10.5%,加上逆周期緩沖則應達到13%,系統重要性銀行還有附加資本要求。

二是引入了動態撥備和杠桿率監管。動態撥備即逆周期監管要求,在經濟繁榮時監管當局有權制定更高的撥備比例。“巴塞爾協議III”還增加了杠桿率指標。過去大量表外資產不通過杠桿率來限制,現在表內表外合在一起限制,這樣銀行在經營管理中就更受約束了。

三是建立了流動性監管的國際標準。針對流動性監管,主要有兩個指標限制:一是流動性覆蓋比率(LCR),以提高銀行短期流動性來應對突發的流動性中斷情況;二是凈穩定融資比率(NSFR),該比率用于衡量流動性錯配的長期結構化比率,鼓勵銀行使用穩定資本來源支持其業務。

上述金融監管措施和基本規則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嚴格的資本監管也將迫使銀行業探索新的資本補充機制,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內資本監管更趨強化

2011年4月,銀監會正式公布了《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近期,銀監會又就《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從目前已公布信息來看,國內監管架構在實施時間、實施力度上較國際監管標準將更為嚴格。

一是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總資本三個最低資本要求比例分別為5%、6%、8%,同時引入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額資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額資本。針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增加了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新標準實施后,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的信貸過快增長,商業銀行還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

二是杠桿率。新監管標準引入杠桿率監管,要求一級資本占表內外總資產的比例不得低于4%,高于巴塞爾協議Ⅲ所要求的杠桿率3%的國際標準。杠桿率是在資本充足率之外又增加了一道基于核心資本的“緊箍咒”,粗放式外延擴張模式難以為繼。

三是流動性比例。新監管標準構建了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包括三個流動性監管標準,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和存貸比;四個流動性監測指標,即:核心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客戶存款集中度和同業負債集中度。

四是貸款損失準備。新監管標準提出了貸款撥備率不低于2.5%,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按兩者孰高原則確定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此外,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質量差異和盈利狀況不同,實施動態貸款損失準備。受動態撥備影響,中型商業銀行利潤消耗將較大。

這些新的監管標準在有效約束銀行放貸,防范風險的同時,也壓縮了資本補充渠道、增加了市場融資成本,使銀行資產規模擴張受到限制,資本補充難度進一步加大,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和戰略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股東和市場約束更強

當前,不僅監管環境對資本要求日益嚴格,股東的資本回報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資本市場對銀行融資也越來越敏感,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現實,接受資本約束的挑戰。

股東要求更高的資本回報。追求高資本回報率是任何一個股東最根本的要求。作為股東,其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對銀行的投資是不是比放在別的地方具有更高的資本回報。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投資者可以“用腳投票”,如果在銀行的投資利用效率不理想,他們就會撤出銀行業,轉投其他領域。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銀行股東逐漸開始成熟,資本市場公眾投資者以及代表投資人取向的評級機構的迅速成長,對銀行的風險收益和資本狀況的約束大大增強。幾年前,由于市場形勢很好,股市和樓市都有很高的收益,這就沖淡了股東對資本回報的固有標準。但隨著股市和樓市的降溫,央行連續收緊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日益緊張,股東開始更加關注銀行的資本回報,希望銀行能夠快速提高凈資產收益率ROE水平,盡快獲得回報。如果通過公開市場融資,則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銀行也會面臨來自主要股東,尤其是一些境外股東的壓力。

頻繁的市場融資難以持續。近年來,國內所有銀行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國際銀行。國際銀行業的平均增長幅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國內大型銀行平均增速在15%以上,中型商業銀行平均增速則在20%左右。在國內銀行現有的經營模式下,依靠內生增長只能解決一半左右的融資需求,剩余的資本就需要市場再融資,資本市場上則表現為銀行融資共振幾年一次。不僅如此,銀行股再融資個個都是“大手筆”。現在百億元以下的單筆再融資已經很少見了,基本上都是200億元、300億元以上的再融資。去年整個A股市場融資突破萬億元大關,銀行股融資占42%以上。今年以來,隨著銀監會資本監管的日趨嚴格,銀行股融資風潮再起。在滬深兩市已經非常低迷的環境下,銀行股的巨額融資使資本市場不堪重負,投資者自然采取了用“腳”投票的方式,從而抑制了銀行股的市場表現。上半年,上市銀行中報業績依然靚麗,凈利潤較去年增長幅度平均在三成以上,而銀行股估值卻依舊墊底。

據有關部門研究,如果銀行貸款增速維持過去5年14%~15%的水平,銀行只通過減少分紅來補充資本,那么“十二五”期間國內13家上市銀行(不含城商行)核心資本缺口合計將達到7900億元,總資本缺口合計接近1.4萬億元。國內幾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在近5年內會有5000億元左右資本金缺口。

國外大銀行在IPO融資以后,一般5到10年內不會再融資,而是通過自身積累支持業務發展。一般只有當遇到重大收購、重組的時候,才進行較大規模融資。像國內銀行這樣大規模、連續融資的現象在國際銀行業是不多見的,因為大規模再融資后的去杠桿化作用無疑將降低銀行ROE水平。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容量有限,出于維護市場穩定的考慮,證監部門非常關注市場沖擊和時間窗口問題,市場約束在明顯增強。

粗放型擴張更難

銀行粗放型增長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銀行內部日常的經營決策正承受著由于資本不足而更加突出的矛盾沖突。

信貸高速增長不可持續。2009年以來,在國家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帶動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的兩年半時間內新增信貸已創21萬億元的天量,比2001~2008年的累計貸款量還高出2萬億元。各家商業銀行均通過超常規的信貸投放,追求規模的迅速擴張,從而加劇了資本的過快消耗。經過兩年半以上的高速信貸投放,目前幾乎所有銀行都面臨著資本饑渴,普遍通過配股、定向增發、可轉債、次級債等多種方式補充資本。歷史經驗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國民經濟要想實現7%~8%的增長,至少需要銀行業資本保持在16%的增長,國內銀行業仍將面臨較大的資本壓力。

業務結構調整壓力明顯增大。眾所周知,資產規模和資本凈額的配比關系與資本結構密切相關。由于各類資產業務的風險權重不同,其消耗資本比例也有差異。目前中型商業銀行仍然處于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資本消耗的業務模式還在探索。這種高資本消耗、高風險累積的業務結構一方面會導致更大的風險資產總額,加大了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的分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擴大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的分子。在監管要求大幅提高、股東和市場約束明顯增強、擴張模式面臨瓶頸的大背景下,此前主要依靠規模快速擴張獲取利潤的粗放式經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

科學的資本管理成為銀行發展的重要前提

2010年以及今后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主要壓力,集中反映為資本壓力。實踐證明,銀行經營僅看到貸款、營銷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的資本管理,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實現資本約束下的理性增長。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將資本管理作為整體經營發展的重要前提。

樹立科學的資本管理理念

經營理念上的誤區是形成銀行資本約束“瓶頸”的一個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國內對商業銀行的長期經營目標,不論在認識上還是在宣傳上,以及對銀行經營者的業績考核上都很不充分。而這種認識不充分,又往往表現為只注重沒有扣除未來風險的盈利,沒有充分考慮銀行市值的長期穩定增長。在社會各界的評論中,似乎哪家銀行規模擴張得快,貸款條件低,哪家銀行就進取,哪家銀行的經營者就被認為有能力、有魄力。這種評價反過來又加大了銀行自身的認識誤區。比如說,有的分行在內部考核中,片面強調規模,導致一些營銷人員在業務工作中自覺和不自覺地輕視風險和盈利。

在強資本約束時代,商業銀行必須在經營理念上處理好當前利益與市值穩定增長的關系。如果過度強調短期利益,有可能造成盲目的規模擴張和風險的快速累積,對長期市值增長形成損害。資本監管的強化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對資本的科學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資本制約銀行規模的過度擴張。通過科學的資本管理,實現更高的風險資本回報水平。

科學設定風險容忍度和資本覆蓋

風險在銀行經營中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銀行而言,重要的是盡最大努力去通過吸收風險、經營風險、提供有關風險的咨詢意見來獲得更高的風險回報。這里的核心有兩條:一是風險損失識別;二是資本覆蓋。這些簡單而樸素的基本原理指導著銀行的風險和資本管理實踐,在今后仍將是資本管理的重要基礎。

風險是一種不確定的損失,銀行的損失概括起來分成三類:即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異常損失。對損失的科學分類決定銀行風險的理論和資本運作。從風險管理來看,預期損失可以撥備,銀行按成本先做撥備。如果銀行風險偏好是審慎的,撥備可以更多一些。非預期損失是概率雖然小,但它一定會發生,所提取的資本叫做風險資本或經濟資本,不同的概率對應了不同的損失,它反映了在沒有監管情況下,銀行風險偏好所表現出來的差異。異常損失概率很低,不需做資本準備,一般要根據壓力測試和情景模擬制定應急方案。

由于銀行經營過程中面臨各種風險,為了確保存款人利益,保障銀行體系的穩定,就必須有資本的覆蓋和緩沖。多大的風險概率才需要配置資本呢?無論分析結果如何,銀行都必須決定是否對風險進行資本覆蓋,以及分配多少資本。

資本充足率標準就好比修筑抵御風險的水壩,巴塞爾協議規定了8%的最低資本充足率,銀監會又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進一步強化,這是集體偏好,是銀行監管的底線,不管什么樣的銀行,必須保持最低8%的資本充足率。但資本水壩高低,材料的堅硬和昂貴是銀行自身的選擇,既取決于銀行應對資本充足率的態度,更取決于銀行資本管理的能力。銀行既要保證有充足的資本覆蓋風險,又要保證資本的使用是經濟的、有效的。

依托經濟資本原理科學地配置資本

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銀行必須保持一種良好的“資本武裝”。一方面要保持高于監管要求的資本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滿足業務增長的需要,為業務的擴張提供相應的資本空間。此外,銀行還必須保持一個高于主要競爭對手的資本水平。為實現上述目標,國際先進銀行普遍通過對經濟資本的主動分配,并運用風險調整資本收益(RAROC)或經濟增加值(EVA)等風險調整收益的方法來衡量利潤中心的業績,建立經濟資本約束機制,以此制約風險資產的過快擴張,促進銀行業務結構和資產結構的合理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本使用效率。而在國內,時至今日仍有少數基層銀行存在強烈的“速度情結”,盲目熱衷于規模競賽和無序競爭,這與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規律是背道而馳的。

衡量銀行收益的好壞,單講收益和成本比是不全面和不科學的,無法同時把收益和風險進行考慮,選擇最優方案。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信孚銀行的一個風險管理團隊提出了RAROC的原理,使風險與收益平衡管理這個長久以來的金科玉律真正成為銀行經營中的手中利器。

RAROC的精髓在于,銀行追求的目標是過濾掉風險的利潤。要在成本中把已看到的損失減掉,在資本中拿出相當數量對那些沒有看到但可能發生的損失進行準備。

依靠科學的FTP原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FTP原理通俗叫內部資金轉移價,實際上是追求過濾掉風險利潤的表現。如果銀行有很多分行,每一個分行都割裂,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存款,然后發放貸款。就像公共汽車一樣,有上有下,但是上面總有人,總要找到最低的存款,用其來保證才可以,如果每個分行都這樣設想,那對于銀行經營無疑是一種浪費。每一個分行面臨兩類風險:市場風險(資金錯配)、單一對手的財務風險(信用風險),能不能有一種辦法,解決資金錯配引起的市場風險,這也就是FTP的作用所在。

FTP的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分離市場風險;計算單一產品的成本。由于分行地點不同,人員配備不同,所以融資的高低也存在不同,FTP給出的是統一的價格,給每一種產品是否盈利提供了一個統一計算的平臺;計算組合條線產品的成本;對單位和個人的獎懲有了更科學的基礎。

比如,某項業務要根據市場統一的利率曲線來擬合,銀行管理水平低一點,加價就高一些,管理水平高一點,加價水平就低一點。用市場公認的利率曲線,來確定全行的資金成本,無疑是最公正、最科學的。它仍然尊崇一個資本制約的原理。作為一家銀行整體上只能有一個標準,在標準之上,銀行可能更多地消耗資本。在標準之下,銀行相對來講就沒有消耗那么多資本。對于消耗資本的分行和沒有消耗資本的分行,作為總行來講,必須一個標準。

構建資本節約、產出高效的發展模式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應從戰略導向入手,構建資本節約、產出高效的發展模式,實現低成本的資本補充、高效率的資本利用、股東滿意的資本回報。

從資本戰略規劃高度加強資本管理

從資本籌措角度看,資本補充可以通過市場再融資和內生利潤留存兩種途徑解決。一般而言,市場再融資主要適用于應急性的資本補充,比如支持重大并購等戰略事項。在強資本約束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應重點強化內生資本補充機制建設。通過打造銀行專業化、綜合化、國際化和集約化優勢,科學經營風險,提高資本回報率,以銀行利潤實現自我注資。唯有基于可持續的內生資本補充機制,才是銀行可持續發展之本。

從資本運用角度看,主要是強化銀行經營風險的核心能力建設。在宏觀層面上,重點解決好資本在業務線和分行之間的優化配置,以及在中微觀層面上通過資本配置,解決組合(產品、行業、客戶群等)、客戶和交易層面的風險決策等問題。其核心原則是銀行發展戰略既要服務銀行長期發展目標又應服從中短期現實需要,尤要處理好銀行市值的穩定增長和提升當前盈利水平之間的平衡問題。在中微觀層面的資本運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組合、客戶和債項層面的風險計量,科學確定風險和收益,計算風險收益綜合評價的核心指標―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RAROC);二是基于組合層面風險計量,強化對風險政策的支持,優化組合層面的資本配置,在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同時,將戰略和宏觀上的資本管理要求落實到組合層面。

以經濟資本管理為核心推動銀行經營模式轉型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銀行應加速構建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業務發展模式,由規模主導的經營結構向以資本管理為核心、效率為主導的經營結構轉變,加強對權重風險資產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調險資產組合。

利用經濟資本回報率衡量各項業務,有進有退,優化存量風險資產結構。對銀行來說,轉變原有“求規模、要速度、低效擴張”的模式,必須要在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走一條資本集約型的發展道路,以適應外部形勢的不斷變化。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努力實現資本規劃的制度化、流程化。同時對已制定的資本規劃進行動態監測,科學測算資本需求和供給,以滿足業務發展所需。第二,實施風險資產和資本預算,引入風險資產或資本分配機制。通過“資本預算優先”和“效率指標優先”,形成有多少資本,做多大業務,且資本向貢獻大的機構或條線傾斜的機制。

優化經濟資本增量配置,重點支持低資本消耗的對公、零售和中間業務發展。通過完善內部風險權重體系,以限額控制和回報評價,實現預算管理、資源配置和績效考評的結合,強化對增量資產的資本約束和存量資產的結構調整。

一要優化業務結構。從長期發展來看,國內銀行業的業務結構必將因外在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內在提高資產效率與資本效率兩重因素的制約而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將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擴大中小企業貸款的投放,以提高風險溢價的方法提高資產收益率(ROA)水平;其次,增加個人貸款占比,包括個人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綜合消費貸款、個人經營貸款、信用卡業務等,既提高ROA又分散信用風險;第三,大力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依法合規和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表外業務占比,在零售銀行業務、國際業務、資金資本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等與表外業務相關的業務領域取得長足發展。此外,以低資本消耗為主要特征的住房按揭貸款等因其能有效提高ROE水平而將在銀行業務圖譜中處于格外重要的地位。

二要優化收益結構。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為核心,整合優化服務產品和營銷渠道,做大做強現金管理、投資銀行、資產托管、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等業務,積極搶占高成長性的新興業務,實現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的均衡發展。

三要優化客戶結構。要根據客戶綜合貢獻度大小,以不同的成本服務于不同的目標客戶,建立差異化的服務模式。從客戶結構調整來看,應著重增加高價值客戶,特別要擴大對公戰略客戶、中小企業客戶、對私貴賓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的數量和交易規模。

四是通過經濟資本管理改善風險定價。通過分析客戶信用等級及其在還款期限內的轉移概率,計算預期損失及非預期損失,計算還款期限內的收益,將RAROC值與銀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進行比較,衡量這筆業務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據此調整貸款價格,并確定有關貸款條件。

以風險資本回報率為標準強化精細化管理

為確保資本管理的成功實施,必須建立起依托先進管理信息系統的全方位精細化管理平臺。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多維度盈利分析、情景模擬、客戶的經營、產品的創新與定價、內部管理與決策支持。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這些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管理:

第一,強化精細化管理平臺的開發應用。通過整合資金轉移定價(FTP)系統、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管理會計系統、風險資產計量等系統,大力推動精細化平臺在銀行系統的實施應用。完善定價管理機制,明確產品定價的決策和考核制度,優化FTP價格體系,建立以“客戶風險資本回報率”為核心評判標準的風險定價模型。

第二,再造業務管理流程。對原有的業務流程重新審視,再造以細節為重點的業務管理流程。首先是業務管理精細化。把分散在各業務部門的管理職能按照最有利于客戶價值創造的營運流程進行重新組合,建立能以最快速度滿足客戶需求的運營機制。其次是客戶管理精細化。區分不同的客戶群體,設計不同側重的業務管理流程,強化公司、機構和個人客戶的組合營銷,實行差別化管理,穩妥退出低效和無效市場。再次是成本收益管理精細化。將成本收益控制管理滲透到經營行為中,使得資產業務有收益,負債業務講究成本,中間業務能取得回報。

第三,全面實施管理會計。充分依托管理會計精細化管理平臺,進行多維度價值衡量,切實提升管理成效:一是通過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貢獻分析,支持客戶分層管理與優質客戶識別,提高營銷決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二是通過加強產品經濟利潤分析,制訂產品定價策略,提升風險定價水平,變“被動定價”為“主動定價”;三是通過科學精準的責任單元盈利能力分析報告,強化價值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四是通過加強按照條線核算的成本與盈利分析,完善業務部門“效益、質量、規模”的目標責任。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強化量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國內銀行要積極引入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運用內部評級法計量資本需求和風險資產,通過新資本協議的實施來節約資本。在計量技術較為成熟的前提下,完善資產組合管理、風險限額管理、風險定價管理、基于RAROC的績效考核體系等,將主要應用于機構的偏宏觀的資本管理思路向產品、客戶等微觀領域拓展,提高資本管理參與程度。

第11篇

商業銀行的保險業務經過數年發展,規模和效益都有很快增長,成為中間業務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認識和定位上的偏差,此項業務的發展仍停留在初始階段,缺乏長期規劃,現有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通過對銀行保險業務現狀的分析,有利于理清思路,理順關系,促進業務的快速發展,實現銀行與保險的共贏。

銀行保險業務現狀

(一)經營模式以為主。現在,國內商業銀行保險業務還以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不占用銀行資金,沒有經營風險;可以為未來全面進入保險領域積累管理經驗,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在開辦初期適宜采取這一模式;短期內可以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缺點是缺乏長期性,不能獲得保險業務更大的收益。

(二)產品以分紅躉交類為主。客戶在銀行柜面購買保險產品,很容易與銀行存款進行比較,所以客戶比較喜歡的銀行保險產品還是與銀行存款相似,投資短、收益快的躉繳產品。目前熱銷的各渠道的銀保壽險產品(表略):2005年5月20日,中國“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揭曉,此次評選完全是通過中國目前訪問量最高、最受歡迎的保險門戶網站--保網,由全國各地的網友投票產生的。其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入選的“最受歡迎的壽險險種”(表略)均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兩表對比顯示,銀行保險產品以分紅躉繳產品為主,同期市場需求以保障型期繳產品為主,二者存在很大差異。

(三)業務拓展以柜員個人營銷為主。客戶去銀行辦理存取款業務時,對保險產品知之甚少,主動購買的比例很低,完全依靠銀行基層柜員的說明和鼓動。商業銀行為快速發展保險業務,把業務收入按比例獎勵給經辦人員,提高柜員的積極性。

(四)客戶以傳統的銀行客戶群為主。銀行保險業務在我國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據調查,在14萬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中,有至少40%的存款目的是為了防病、養老、教育等,也就是應當至少有5萬億元會流向保險公司。同時,一項對于銀行高端客戶的調查顯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戶約占銀行客戶的15%左右,其中64%的此類客戶考慮在三年內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些潛在客戶的理財金額人均高達14.4萬元。所以說,銀行的VIP客戶群體是銀代產品的潛在客戶群。

銀行保險前景分析和發展思路

銀行業的競爭遠比保險公司激烈,這直接反映在產品的不斷創新和對客戶的爭奪上。保險公司與銀行業互融成必然。互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混業經營。工行利用工銀亞洲涉足保險業、中信銀行參股信誠人壽、平安收購福建亞洲銀行,中行所屬的中銀保險正式運營,到交行和建行已向銀監會申請發起或合資成立保險公司,金融混業的格局日趨明朗。另一種形式是更緊密的或其他形式合作關系。目前,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還停留在協議合作階段,但隨著保險資金“1+1”銀行獨家托管制2006年即將實施,保費歸集、賬戶開立、投資運用、理賠支付等全部交給一家銀行實現,銀保互融性不斷增強,農行尋找適合的保險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成立合資公司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也是發展的必然。銀行保險作為一項可以為銀行、保險、客戶三方帶來利益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間業務,正是銀行應積極投入,努力發展增強自身競爭實力的良好渠道。

(一)合理定位,明確發展方向。銀行應根據自身的可用資本數量和管理水平選擇走混業經營或形式與保險行業互融。目前我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高,過去一直采取分業經營,對保險行業還比較陌生,缺乏保險專業人員,但具有網點覆蓋面廣、信譽良好、網絡完備、擁有一大批穩定的客戶群體等優勢,最好的途徑就是先走,然后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條件成熟時選擇直接投資方式。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管理水平和資本充足率較高,網點相對較少,所以不適合走模式,選擇直接投資的混業經營模式,然后由其他大型銀行業務,則更為有利。

(二)加強銀保合作,建立保險公司和產品的準入退出機制。保險行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商業銀行在開辦保險業務時,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準入標準。銀保合作關系的確立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關系的確立是自上而下的,為此,銀行可以選擇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保險公司“擇優而代”,從而提高效益,降低風險,維護自身信譽、利益。經營行應在上級行允許的范圍內,結合當地各家保險公司的履約能力、人員配置、行業道德等主、客觀因素,確定業務合作關系,然后可以按照“業績排隊、末位淘汰”的原則,建立起保險公司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產品的甄別方面,個性化、具有理財+保障的保險產品組合是保險產品的發展趨勢,功能要加快保險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把握市場行情,仔細研究各家保險公司的現有產品類別和明細條款,在同等類型的產品中,擇優推介;另外,要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溝通與交流,引導保險公司開發適合銀行客戶群的銀保產品,如與按揭貸款有聯系的保險產品、與信用卡透支有聯系的保險產品、責任險等。

第12篇

一、財務重組

財務重組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包括注資、發行次級債以補充資本金,處置不良貸款以降低不良貸款率兩個方面。

(一)補充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

1.中央匯金公司注資

中國建設銀行在2003年12月30日獲得中央匯金公司225億美元的注資,12月31日以其全部承前資本金和儲備彌補了截止2003年12月31日的虧損后,國家又以665億元向建設銀行的剩余累計虧損進行了補充,建設銀行將這665億元人民幣歸入國家補充款項。同期,中國銀行接受了中央政府通過中央匯金公司給予的196億美元及當時市價約為29億美元黃金的注資,折合人民幣1863.90億元。中國工商銀行于2005年4月接受中央匯金公司150億美元注資,財政部則保留其原來在工商銀行的資本金1240億元。交通銀行并沒有直接獲得中央政府注資,其財務重組方式是以股份轉讓及轉讓減值貸款的方式完成的,其中中央匯金公司出資30億元人民幣獲得交通銀行30億股份。

2.發行次級債

附屬資本對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發行次級債是增加附屬資本的重要方式。根據中國銀監會《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四大銀行最多可以發行3000億元的次級債用來補充附屬資本。建設銀行2004年下半年,發行了一系列總面值人民幣400億元的次級債券,使資本充足率提升到2004年12月31日的11.29%。中國銀行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別發行本金額為600億元人民幣的一系列次級債券,成為加強資本基礎的附屬資本。中國工商銀行與2005年8月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發行了第一期債券,這是工商銀行首次發行的次級債券。此次發行以組建承銷團的方式,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債券發行系統進行單一利率/利差(荷蘭式)招標,計劃招標發行量為350億元。投資者認購踴躍,共有41家機構參與此次投標認購,投標總量達到855.25億元,有效認購倍數達到2.44倍。

3.補充資本金后資本充足率的變動情況

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大多數銀行資本充足率低于8%的要求。通過財務重組,四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均超過8%,達到了監管要求。

(二)處置不良貸款,以降低不良貸款率

1.核銷不良貸款

核銷不良貸款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準備金、撥備前利潤和原有資本金。與國有商業銀行長期累積的不良資產規模相比,其準備金覆蓋率遠遠不夠彌補損失類貸款,因此,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動用原有資本金進行核銷。

2004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用3000多億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沖銷已明確的損失類貸款、部分可疑貸款和財政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確認的非信貸類損失。其中,中國建設銀行以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的全部承前資本金和儲備(包括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的全部凈利潤,但不包括匯金公司注資),彌補了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的累計虧損。另外,建設銀行截至2003年12月31日核銷了人民幣569億元不良貸款。中國銀行于2003年12月31日轉撥繳入資本、資本公積及法定公積的原有余額共2034.62億元人民幣至累計虧損帳目,以彌補主要來自不良資產準備支出的損失。中國工商銀行的方案中并沒有效仿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將損失類貸款全部核銷。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對于其2460億元的損失類貸款,采取了“人壽模式”,即把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放入到工商銀行和財政部的“共管基金”賬戶之中,靠多種渠道來核銷,包括未來工商銀行可以獲得的部分所得稅退稅、匯金和財政的股本收益等。這一方案也被認為能減少當下的改革成本,但同時也增加了財政的隱形負債。

2.出售不良貸款

在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模式里,可疑類資產的賬面處置是由央行發行票據支付50%的對價購買,其余50%的損失由原資本金和撥備沖銷。具體處置是由央行以招標方式選擇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允諾的回收率和央行支付對價之間的差額由央行負責彌補。截至2003年12月31日,建設銀行以無追索權方式把1298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按50%折價比例出售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獲得645億元人民幣的應收款項。同日,建設銀行將其中634億元人民幣購買了人民銀行的同等面值票據。中國銀行于2004年6月以無追索權方式出售1485.4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扣除貸款減值損失準備后賬面凈值為734.30億元人民幣)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對價,換取人民銀行所發行的本金額為734.30億元人民幣的五年期特別票據。同月,以無追索權方式出售賬面為181億元人民幣的政策性資產予人民銀行,以此作為對價換取人民銀行所發行的本金額為181億元人民幣的三年期特別票據。2004年9月,以無追索權方式出售賬面為1053.8億元人民幣的損失類貸款(賬面凈值為人民幣0元)予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此類貸款的原本金總額為1413.99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并未就出售事項收取任何對價。工商銀行于2005年6月7日以無追索權方式按賬面價值459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出售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并將所得款項的4305億元用于購買人民銀行發行的五年期特別央行票據。此票據不可轉讓,但可作為當日清算的額度。交通銀行于2004年8月前將共計人民幣530.2億的減值貸款轉讓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交換央行所發行的面值為人民幣207億元的票據。

3.處置后各行不良貸款率變動情況

經過上述核銷不良貸款和出售不良貸款,四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參見表4),均保持在5%以下,達到銀監會制訂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督指引》(以下簡稱指引)中關于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后不良貸款比例控制在5%以下的監管標準。

二、引進戰略投資者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實質是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和發展模式的轉換。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國有商業銀行,不僅可以充實其資本實力,改善資本結構,更有助于促進管理模式、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經營手段、內部控制等多方面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從而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因此,引進戰略投資者成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環節。

2005年3月,中國銀監會“公司治理改革”課題組提出中國銀行業引進戰略投資者應當堅持的四項原則:一是長期持股原則,戰略投資者持股期至少是銀行上市后的2-3年;二是優化治理原則,戰略投資者應帶來先進的公司治理經驗;三是業務合作原則,戰略投資者能夠與銀行合作,帶來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四是競爭回避原則,鑒于業務合作難免會涉及部分商業機密,因此,戰略投資者在相關領域與銀行不存在直接競爭。在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相繼上市后,銀監會根據各行上市的實際情況及時作出總結,在2006年5月16日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中,對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問題提出了新的五項原則:第一,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第二,從交割之日起,戰略投資者的股權持有期應當在3年以上;第三,戰略投資者原則上應當向銀行派出董事,同時鼓勵有經驗的戰略投資者派出高級管理人才,直接傳播管理經驗;第四,戰略投資者應當有豐富的金融業管理背景,同時要有成熟的金融業管理經驗、技術和良好的合作意愿;第五,商業銀行性質的戰略投資者,投資國有商業銀行不宜超過2家。

交通銀行引入匯豐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后者作為交通銀行唯一的境外投資者,以1.86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入19.9%的交通銀行股權。匯豐銀行也以此成為參股中國銀行業的外資金融機構中持股比例最高的銀行。美國銀行和亞洲金融(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子公司)分別購買了建設銀行9%和5.1%的股份,購買價格分別相當于建設銀行2004年底每股凈資產的1.15倍和1.19倍。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金融等投資者簽訂了戰略投資和合作協議,四家境外投資者持有中國銀行約16.19%的股份。工商銀行分別與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公司順利完成資金交割。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總計投資約為38億美元,購買工商銀行新發行股份241.85億股,股權比例總計為8.44%。

三、IPO上市

財務重組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為國有商業銀行最終實現上市奠定了基礎。通過上市不僅使國有商業銀行擴大了融資渠道,增強了資本金實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約束的力量促使上市銀行增加了透明度,改善了公司治理,提高了經營業績。

交通銀行于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交易代碼為“3328.HK”,是中國商業銀行境外上市第一股。其最終招股價為每股2.5港元,接近其招股區間1.95-2.55港元的上限,募集資金達146.5億港元,發行時市凈率為1.68倍,市盈率為15.2倍。7月22日,交通銀行又超額配售了8.784億新股,為交通銀行額外募集了約21.96億港元。在新增發的8.784億新股中,約有1.75億股配售給匯豐銀行以維持其持有的19.9%股權。因此,在行使超額配售權后,匯豐實際擁有91.15億交通銀行股份(具體見表7)。至此,交通銀行實際發行了67.344億H股,募集資金總金額為166.14億港元。

建設銀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交易代碼為“0939.HK”。其最終招股價為2.35 港元,接近招股價1.9-2.4港元的上限,向全球發售264.86億股H股,其中香港發售19.86億股,占比7.5%,成交金額達85.8億港元,國際配售244.99億股,占比為92.5%,發行總金額約為622億港元,折合約80億美元。發行時市凈率為1.96倍,市盈率為14.7倍。由于香港公開發行部分超額認購達42倍,國際配售部分超額認購達9.2倍,建設銀行行使了其全部15%的超額配售權,超額發售籌資91億港元,至此,建設銀行發行股份總數達到305億股,籌資金額達到715.8億港元,折合約為92.3億美元。行使超額配售后,建設銀行的公眾持股比例從9.76%增至11.35,而美國銀行在建設銀行的持股比例則由9.001%降至8.52%(具體參見表7)。

中國銀行的股票上市啟用“A+H計劃”,是首家A+H股上市銀行,其H股于2006年6月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交易代碼為 “3988.HK”。其最終招股價為2.95港元,接近其定價2.5-3.00港元的上限。中國銀行此次發行了255.7億股,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得約70倍的超額認購,香港公開招股部分獲得95.4萬散戶的認購,創下香港金融市場上散戶認購數量之最。國際配售部分也獲得約20倍的超額認購,因此中國銀行啟動股份分配撥回機制,面向散戶發行的股份由原來的5%增至10%,其余90%為國際配售。發行時市凈率為2.15倍,市盈率為16倍。中國銀行啟動超額配售,增發38.35億股,實際發售股票294億股,IPO籌資額升至867億港元,折合約112億美元。

中國銀行A股發行于7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招股價格為3.08元,實際發行股數為65億股,實際募集金額為200億人民幣。完成了A股及H股發售之后,中國銀行的股東持股比例發生了變化,其中匯金公司由原來79.9%的持股比例下降到67%(具體見表7)。

四、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評價

通過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跟蹤研究,我們發表公司治理問題是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落后、經營風險積聚、約束機制弱化以及經營績效不佳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認為: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和核心。目前,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根據國際通行慣例完成了公司治理法律文件的制定和“三會”等組織機構的設立工作,股份公司框架下的銀行治理機制開始發揮作用。

(一)完成股份制改造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創造了條件

自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股份制是實現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之后,加速了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特別是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也指明了方向。

除交通銀行早在1987年就組建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進行股份制改革前,國家是其唯一產權主體,且由于國家主體的非人格化導致“所有者虛位”問題比較突出,對管理層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造成銀行經營的低效益和高風險。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通過產權的多元化,包括引進境內和境外的戰略投資者,建立股份制公司,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建立對管理層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不過應該各家銀行改制的具體方式是不同的。

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是以分立重組的方式進行的,分別設立“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前者承繼原建設銀行經營的商業銀行業務,后者的職能則定位于管理和處置原建設銀行中不滿足《商業銀行法》規定的資產和業務。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央匯金公司、建銀投資、上海寶鋼、長江電力和國家電網等五家共同發起設立。

中國銀行則是整體改造成“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并采取由中央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設立。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則是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分別出資50%發起設立的。

交通銀行股東主要是財政部,地方財政部門和各類國營企業。在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前,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分別以每股1元價格增持了交通銀行50億股和30億股。

(二)董事會、監事會組織架構逐步健全和完善

根據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要求,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三家銀行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聘任了高級管理層。其治理結構的核心是德國式的監事會與董事會的雙層組織模式。董事會中,執行董事均來自于本銀行,非執行董事則由銀行參股股東的派出人員組成。參股股東在董事會中擁有席位后,為了股東利益,會增強對公司的戰略決策影響,防止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行政干預,杜絕關聯交易,提高信貸質量,這都將有利于促進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健全和完善。

交通銀行的董事會由19名董事組成,其中包括4名執行董事、10名非執行董事和5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和人事薪酬委員會。監事會負責監督本行的財務及監督董事會和管理人員的行為。

建設銀行董事會由15名董事組成,其中包括4名執行董事、7名非執行董事和4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將部分職責傳授給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包括戰略發展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和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

中國銀行董事會由14名董事組成,其中包括董事長、3名執行董事、7名非執行董事和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下設戰略發展委員會、稽核委員會、風險政策委員會、人事和薪酬委員會、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根據董事會的授權協助董事會履行監控職責。另設監事會,包括監事長、2名專職監事、2名職工監事等5名成員構成,對股東大會負責,主要職權包括:監督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履行職責的情況;檢查、監督中國銀行的財務活動;根據需要對本行的經營決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進行審計。

工商銀行董事會現有14名董事,董事會下設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和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另設監事會,現有5名監事。

(三)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業務流程的整合與再造

完成上市的四家銀行按照國際普遍采用的模式,對組織架構進行了重新設計,其總的方向是以客戶為中心,以股東利益為目標,按照扁平化、集中化、專業化,前、中、后臺分離和業務管理、風險管理、審計監督分離、風險管理垂直化的原則,逐步變“小總行、大分行”為“大總行、小分行”,完善分行管理模式,推進分支機構扁平化管理的改革。

交通銀行加快推進了授信、內部審計和財務會計等業務條線垂直化改革步伐。在風險控制方面,交通銀行設置總行審批中心和隸屬總行的五大區域審批中心,將全行主要的授信授權業務納入總行的一體化管理,建立獨立、垂直、專業化的授信評審體系,形成了信貸審批和風險監控的分行、片區和總行的“三級制”,控制。同時,交通銀行按照“事業部制”方向,通過組建新的部門和部門之間的功能整合,更合理地定位部門職能,實行“雙線運營”。在完成職能整合之后,授信管理部門通過制定授信政策和授信審查審批,來控制授信業務發生前的風險;風險監控部則以風險評級為核心工具,對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識別、監測和預警;資產保全部負責對有問題資產的及時處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工商銀行于2006年6月31日消息,根據客戶和管理及業務流程的需要,進行大面積的組織機構改革,主要涉及對公業務,財務資金和資金交易三個模塊的調整。其突出的特點是加強了營銷職能部門的設置,分層次分類別營銷的意圖顯著。改革后,將新組建成公司業務一部、公司業務二部、結算與現金管理部、授信業務部、信用審批部、風險管理部、資產負債管理部、財務會計部、運行管理部和金融市場部。改革后,工商銀行總行的一級機構數目由原來的31個增加到34個,二級機構數目減少了4個,人員編制和管理人員的數量與改革前大體持平。

(四)針對本行的特點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

創民族品牌,走自主創新道路,成功完成戰略轉型,是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以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形成真正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為此,各銀行在股份改造后,都加大了戰略轉型的力度,針對本行的經營特點和優劣勢情況,制定了中遠期發展戰略。

交通銀行明確提出了“國際公眾銀行、創新型銀行、綜合性銀行、經營集約化銀行、管理先進型銀行”的戰略轉型目標,重點是打造一流的零售銀行和建設一流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具體的實踐中,體現在理念轉型,業務轉型,管理轉型三個方面。理念轉型初見成效,股東價值最大化、經濟資本等理念逐步融入經營管理;業務轉型開始起步,對零售業務進行了重新規劃,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有所提高,中間業務快速增長,對業務收入的貢獻度進一步提升;管理轉型加快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深入實施,數據大集中、管理會計等15個重點項目全面展開。 2005年8月,交通銀行成立了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又向綜合經營邁出的重要一步。

建設銀行提出了全行的戰略愿景,即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為員工提供最好發展機會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聘任了首席財務官和首席風險官,一級分行設風險總監,二級分行設風險主管,縣級支行派出風險經理,建立以縱向的“負責報告線”為主、以橫向的“報告線”為輔的報告線路的同時,經報請銀監會審批同意,聘任了三位業務總監。明確了該行的市場定位、客戶戰略、產品戰略、區域戰略和渠道戰略,擬定了三年奮斗目標。

中國銀行的發展戰略是堅持資本約束優先,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從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轉向強調質量和效益,合理安排資產業務發展的總量和結構,防止授信資產過度擴張。中國銀行以其獨有的國際化、多元化的機構和業務為支撐,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伙伴的地位,全方位創建中國銀行的優勢品牌,努力提升服務質量。

工商銀行在IPO中明確提出了“打造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發展戰略。該行正在積極構建“大個金”的經營格局,即在整合全行所有的個人金融資源基礎上,逐步消除按部門設置流程以及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分散的體制弊病,將涉及個人的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納入統一的經營管理,增強零售業務的協同創新和綜合發展能力,最終形成對客戶的統一服務平臺。目前,工行已經在全行范圍內落實了大個金指導委員會工作制度,從總行、一級分行到二級分行三個層次,逐步建立起了指導委員會。從組織上保證零售銀行業務戰略轉型的實現。

(五)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盡管中國銀行業公司治理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但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則》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關于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的問題。長期以來,國有和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在人事任命和考核方面與行政級別掛鉤,缺少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無論是高管人員還是普通員工,其報酬與業績關系不緊密,激勵機制不足,約束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激勵約束機制的不足將通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經營業績。

目前,交通銀行提出長期激勵計劃(股票增值權),作為吸引和保留高素質人才,促進高管人員致力于股東長期利益和本銀行長效發展的激勵機制,建設銀行在進行股改的第一步進行了用人制度、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培訓體制改革,并在2005年引入了平衡記分卡的管理理念,建立關鍵業績指標體系(KPI),補充和完善了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

在一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其激勵與約束機制相當完善,具體措施包括經理層及員工的工資收入與經營業績相掛鉤。對于董事的報酬,基本報酬按照國際同行業的可比標準產生,獎金則與經營業績掛鉤。獎金在全部工資中占主要份額,并設置了股權及期權激勵。如德意志銀行為了提高公司員工的積極性,于2001年發起了全球持股計劃(DB Global Share Plan),允許銀行員工購買在打折基礎上的銀行股票,所附期權可以在以后購買相同數量的股票,其制定的股票激勵制度覆蓋面極廣,對員工產生了普遍的激勵作用。

我國商業銀行的高層管理者是按照行政級別委派,大多按照行政級別制定工資標準,且工資高低與經營業績關系的相關度并不明顯,特別是市場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有銀行的經營層與市場平均工資水平出現了不小的差距。在約束機制方面,由政府指派的管理者因為往往缺乏來自于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有效監督,在經營過程中對于業績的追求動力有限,業績欠佳的懲罰的手段也無外乎平級調動。所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還有待長期改善和提高,以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六)外部監管環境正在不斷得到優化

為了確保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取得成效,銀監會于2006年4月16日,針對各上市銀行公司治理頒布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目的是監督各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機制,以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廢止了2004年3月11日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與監管指引》。

按照《指引》的規定,銀監會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將按照三大類七項指標進行評估,具體包括經營績效類、資產質量類和審慎經營類。其中經營績效類指標包括: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在財務重組完成次年度應達到0.6%,三年內達到國際良好水準;國有商業銀行股本凈回報率在財務重組完成次年度應達到11%,之后逐年提高到13%以上;國有商業銀行從財務重組次年起成本收入比應控制在35%~45%之間。資產質量類指標主要指國有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五級分類標準對信貸類資產進行分類,并按五級分類口徑對信貸類資產的質量進行評估,財務重組后應將不良貸款比例持續控制在5%以下。審慎經營類指標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進行資本管理,財務重組后資本充足率應持續保持在8%以上;國有商業銀行應嚴格控制對同一借款人授信的集中風險,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與本行資本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10%;國有商業銀行在財務重組完成當年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應不低于60%,之后在確保財務穩健的前提下逐年提高該比例,爭取在五年內達到100%。對于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問題,《指引》中明確要求應堅持五項標準: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從交割之日起,戰略投資者的股權持有期應當在3年以上;戰略投資者原則上應當向銀行派出董事,同時鼓勵有經驗的戰略投資者派出高級管理人才,直接傳播管理經驗;戰略投資者應當有豐富的金融業管理背景,同時要有成熟的金融業管理經驗、技術和良好的合作意愿;商業銀行性質的戰略投資者,投資國有商業銀行不宜超過兩家。《指引》還要求,國有商業銀行應引入競爭性機制,建立優勝劣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市場化用人制度,取消行政級別,實行以聘任為主的任免制度。并且,要適應市場化需要,改革薪酬模式,建立健全業績指標體系并嚴格評估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砀山县| 汽车| 蓬安县| 古浪县| 津市市| 四子王旗| 巴东县| 澄江县| 互助| 龙井市| 增城市| 措美县| 区。| 保定市| 正镶白旗| 奉化市| 永安市| 安溪县| 仙居县| 博野县| 昭苏县| 疏勒县| 仲巴县| 宣汉县| 廉江市| 平顶山市| 茌平县| 正阳县| 大石桥市| 乌拉特中旗| 邹城市| 海伦市| 双城市| 铜梁县| 云浮市| 盐城市| 卓资县| 思南县| 固原市|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