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公園景色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家附近有座荷城公園。那里風景優美,是人們喜愛的好地方。
公園門口有一對威武的石獅子,它們像兩個英勇的戰士,日日夜夜地守衛著美麗的荷城公園。
走進公園,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引著人們來到一片花海。花壇里盛開著五彩繽紛的馬纓丹。藍天星遍地都是。一朵朵火紅的美人蕉遠看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近看像小姑娘頭上的蝴蝶結。朵朵花兒像趕集似的,爭妍斗艷,競相開放。這時,可把蜜蜂忙壞了。它們呼朋引伴,歡樂地唱著,和蝴蝶一起,在花叢中跳集體舞,在這朵花上聞聞,那朵花上吻吻。
公園的樹木也很多。木棉樹高大挺拔,榕樹像撐開著的綠絨大傘,紫荊樹上開滿了燦爛的花朵,鳳凰樹上掛滿了長長的果實。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公園里霓虹燈就亮了,這時荷城公園的景色變得更加迷人。你瞧:各種色彩的燈光射在這片樹上,照在那簇花中,紅的,淡紅的,紫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公園仿佛是一個七彩的童話世界,讓人們在這人間仙境中留連忘返。
荷城公元如此嬌美,真是一幅誘人的畫。
我愛這風景如畫的荷城公園。
作文點評:
小作者是一個善于留心觀察的孩子,他用自己幼稚的筆寫下了眼中美麗的荷城公園,文中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景色描寫得生動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加了文章的色彩。加上了作者合理的安排,豐富的想象,有序的描寫,使全文更加美好充實。
指導老師:關濤濤
本次習作要求學生掌握對事物的表達,對景觀人物的描述,通過抓住景物的形態、色彩以及動靜的特點描寫,讓學生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并學會利用這些寫作技巧。
二、習作設計理念
1.小學生習作應該貼近小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給予引導,讓小學生更關注現實景物,這樣易于小學生主動動筆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還要兼顧小學生的觀察思考表現能力。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只有對一個事物產生了興趣,對景物有了一定的口述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2.小學生作文存在著這樣幾個關鍵性問題:對所見的景物描述形同流水賬且內容不夠具體,也不能突出習作的核心重點,布局缺乏層次感。針對這些問題,本次習作志在培養四年級小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情趣,從而養成良好的書面表達習慣,以此增強小學生對作文練習的接受程度,增加小學生作文的自信心。
三、習作目標地點
新課標中曾經明確指出當今小學生寫作練習的不足之處,并給出了準確的解析:小學生習作聯系更應該貼近于小學生的實際操作,要讓學生們易于動筆,敢于動筆,勤于動筆,勤于表達,這就需要充分地引導學生關心并注視周圍的生活,從而表達出真情實感。本次習作就是校園,一個學生熟悉的環境。小學生也讀過不少寫景的文章,如《九寨溝》《趵突泉》等,這些文章寫景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形態色彩進行描寫的。本次習作就是讓學生通過抓住幾處校園的景物特點進行描述,通過描述做到層次感分明重點突出。
四、習作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抓住景物特點并有條理地進行具體描寫;根據景物特點,習作內容要層次鮮明。
五、教學過程
1.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談話的方式在不經意間將學生的興趣引入到校園景色之中。
如:同學們,又一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夏天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她像慈愛的母親,把我們的校園哺育得婀娜多姿。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發現了從春天到夏天學校發生的變化,也留下了許多不一樣的印象,同學們是不是也正想把這些感覺告訴給老師和身邊的同學們聽呢?好,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我們的校園吧!
2.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觀察交流,拓展學生的思維思路。
通過交流勾起學生對口述的表達欲望,和探究潛能,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見到了一處景物之后,學生能說出景物的名稱,特點以及難忘的印象等等。或者用色彩的方式表達出學生自己對景物的觀察,能夠形象地用畫畫的方式說出景色的內容以及特點,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的表達。
3.全班進行協作交流,探討一下寫作手法與技巧。
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景物都表達出來,通過這種交流提出一些問題,進而指導寫作手法。
① 選擇例文,在學生讀誦的過程中,邊讀邊想,這篇例文是要寫什么,有什么樣的特點,以及和別的例文有什么不同點。通過全班同學踴躍發言的方式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歸納,并給予指導。
② 突出習作《夏天的校園》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對比,能夠更好的抓住重點去描寫校園,同時留下懸念激發別人。
③ 關注文章細節。
通過對例文的解讀,讓學生自由發揮,選出他們認為文章中寫得好的地方,以及原因,并做出標記。同時全班交流值得學習和改進的建議,同時要讓學生們理解觀察和描述后的感受。
④針對學生的交流溝通做出總結。
同學們的發言都很踴躍也很精彩,從你們介紹的景物和剛才大家共同探討的情況來看,要把我們美麗又溫馨的校園寫下來,首先要知道怎樣說才是最重要的,怎樣做到層次分明、突出重點是其中的關鍵所在;有些同學甚至能提到有關的解決方法,但有些同學理解得還不夠。下面就以學過的部分課文為例,來學習更多的解決方法。
六、學習例文,領悟寫作手法
學習例文主要是讓學生深刻地去體會景色文章描寫的層次,填補之前交流中的不足之處。
七、學生下筆,練習寫作
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實際地了解一下學生的寫作情況,在走動觀察下,對個別寫作有難度的學生進行單獨指導,尋找寫作之后的評改樣例,這樣更能及時有效地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
八、習作后的評改
1.新課標中提出,寫作最基本的提升因素就是自改自讀。
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自己寫的作文,邊讀邊理解邊感受,自己寫的作文語句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標點用得是否恰當等等。
2.師生之間共同修改,教師與學生或者同學之間相互詢問哪里寫得好,哪里寫得不好。
如有位同學這樣描寫自己的校園:(節選)
蟬兒不知疲倦地叫著,請來了那綠樹成蔭的夏天。夏天的校園,雖然比不上鮮花爛漫的春天公園,但是它的熱烈蔥蘢卻使它成了我最喜愛的地方。
走進校門,甬路旁的棵棵龍爪槐便映入眼簾。再往前走,我們的校樹——兩棵大松樹像軍人一樣威嚴地分列兩旁,守衛著校園。最后教師給予評價:本文很直觀地將自己校園的風景特點描繪出來,簡潔明了。
Campus, full of the glad Lu like. Willow willow out of the thin, top decorated clean the yellowish leaves; grass aroma with a drilling mud out in bunches, A host, nice green flowers are also stretched, played a yawn, unearthed a small head; children all took off their heavy winter clothes, put on another bright light both spring; the birds flew out from the house, singing sweet songs, tell us: Spring is coming !
Spring is really here, in the pond, the fields, in the sky, glow with vitality everywhere. Nature's beauty has become rich together. A clear day, warm in the sun on the body, soft spring breeze brush his face, both warm and comfortable: the rainy day, bursts of spring thunder exploding from time to time, both thrilling and exciting.
Spring scenery is so beautiful, spring, the mood even more beautiful. Rickets an entire winter backs straight, and cheerful smile full of hope. Parks and lively up, photography of young people, old people fishing, catching insects, children, one by one intoxicated in the arms of nature, linger.
Spring, people are more busy. As the saying goes: at the spring. You see, in the city's streets, was busy shuttling back and forth to figure, rural land, the farmers are sown the seeds of hope. The walls of the classroom close to the new semester curriculum, books and new books, there are a lot of knowledge of many waiting for us to pick fruit.
I love spring, I like to smell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to see the new green trees and hear the singing of small Ukrainian. I love spring because it is full of vigor, full of new hope!
春天已經來了,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春天。
校園,充滿了高興路。柳樹柳樹的薄,頂部裝飾清潔淡黃色的葉子,草香氣與鉆井泥漿在束,一個主持人,漂亮的綠色鮮花也捉襟見肘,打了一個哈欠,發掘出一個小腦袋,孩子們都脫下沉重的冬天的衣服,穿上另一個強光春天;鳥兒飛出房子,唱著甜蜜的歌,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春天是真的在這里,在池塘里,田野,在天空中發光,活力無處不在。大自然的美麗變得豐富起來。天氣晴朗的日子,在陽光下溫暖的身體,輕柔的春風刷他的臉,既溫暖又舒服:在下雨天,時不時春雷爆炸,激動人心的和令人興奮的。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美麗,春天,心情更美麗。佝僂病整個冬天背直,充滿希望和歡笑。公園和活潑,攝影的年輕人,老人們釣魚、捉昆蟲,孩子,一個接一個地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揮之不去。
春天,人們更忙了。俗話說:在春天。你看,在城市的街道上,忙著來回穿梭于圖,農村土地,農民播下希望的種子。教室的墻壁接近新學期課程,書和新書,有很多很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摘水果。
我愛春天,我喜歡聞到芬芳的花香,看到新的綠色樹木和聽到小烏克蘭的歌唱。我愛春天,因為它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新的希望!
更多熱門文章:
1.我最喜歡的季節春天英語作文
2.關于春天的英語作文【中英對照】
3.英語作文:春天(帶翻譯)
4.描寫春天的英語作文(共兩篇)
5.描寫春天的英語作文
6.我喜歡春天英語作文I like spring
7.我喜歡春天英語作文60詞帶翻譯
8.我愛春天英語作文帶翻譯
一、例文引導,巧用“聯系點”掌握情感表達的技巧
語文教材中含有很多文學性很濃、情感性很豐富的文章,讀著這些文章,你就不能不被它所表現的那種至親至愛的感情深深打動。它為什么能這樣感人?那催人淚下的力量從何而來?就來自作品感情的誠摯真切,來自它那既精雕細刻而又返璞歸真的藝術功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抒發獨特感受的方法呢?我認為可以如下的方法來進行。
聯想名句式表達感受。當學生寫作文《游黃鶴樓》,在看到美景時,運用唐詩宋詞的語句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再如側面描寫表達感受,如《最后的姿勢》通過側面描寫,以他人的語言和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還有借物描寫式表達感受,如《秋天的懷念》以描寫的熱烈來烘托作者在生活中要好好地活下去的美好品質,借物來抒發自己的真切感受。指導學生在作文中可以有一處或多處表達感受,也可以隨處進行獨特感受的描寫。把寫事與心理活動緊緊融合在一起描寫,使作文充滿真情實感。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和課外書中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道德之美,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學生進行情感調動有很大一部分就有賴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分析文學作品時進行的引導,而教師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的情感積淀越來越深厚,“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促使學生對周圍的生活產生感悟,在寫文章之時才有真情實感。引導學生閱讀多方面、多層次的書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英雄的形象,先輩的情操等,從而撥動他們的心弦,產生多方位、多層面的情感體驗。
二、體驗生活,捕捉“動情點”提高作文的感悟能力
“語文教育要有生活的活水。”作文課要走近學生走進生活,這已成為語文教育界的共識。作文只有抒寫自我、抒寫性靈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只有投入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率性地寫生活、捕捉真實的生活,是小學生作文的關鍵。更多地走進生活走向社會,以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讓我們的學生都擁有健康的人格以達到真正的率性寫作,給學生寬松的言語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寫自己最想說、最想寫的話,寫出自己的歡樂、自己的懷疑、自己的感悟!
只有體驗,才會真實,鼓勵學生走向生活,與生活對話,感受細膩的母愛,穿梭在大街小巷,觀池里的金魚,賞公園的櫻花,調查環保袋,參觀規劃館,與同學一起開展多彩的活動。學生在經歷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不僅提高了寫作水平,而且在品味成功的喜悅時,會增強寫作的自信心。
努力創造機會,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調動,豐富其內心的情感體驗,積淀情感,積多于內而后能發于外,流之于筆端。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調動。將作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到社會實踐中去觀察、去感悟、去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優美的景色能使學生心曠神怡。學生通過訪問調查和自己對社會的了解,認識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自主選題,抓住“興奮點” 提高字字含情的能力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小學習作教學中,一要開放感官,學會看;二要巧用修辭,學會寫;三要滲透情感,打動人。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寫景習作 教學策略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小學習作教學中,一要教給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二要教給學生描寫的方法,三要引導學生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一、開放感官,學會看
學會看,要注意順序。小學生的觀察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說出觀察的順序,認識寫景常見的觀察的順序。如:空間方位順序、時間順序和地點轉換順序。如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記金華雙龍洞》是以地點轉換為順序的:金華城——洞口——外洞——內洞——出洞。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觀察是有順序、有方法可循的,并運用到生活中去,為實踐積累寶貴的經驗。
學會看,要注意層次。人們觀賞景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或定點環顧,或邊走邊看。描寫時也應該“順其自然”。可由高到低,由遠及近,也可由整體到局部等。如:“定景換點法”,同一景物,從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現的面貌是不同的。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讓人明白是在什么地方觀察的,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或由下至上,或由遠及近,或由左到右……在看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事無具細,要抓住代表性的特點,多作觀察。如寫校園內的風景,可以讓學生遠看、近觀、仰望、俯視,從不同角度看,景物的層次是多姿多彩的,取點時,要了然與胸。
學會看,要突出重點。如:借助錄相、多媒體,通過有意定格,將重點部分重播再現,使學生有序地、細致地進行觀察。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觀察方法,還在觀察中輕松地完成習作。
二、巧用修辭,學會寫
寫景,要把景寫活,才叫功夫,寫活的方法有很多,如:巧用修辭,可以讓所寫的景物賦予動感,富有想象力,能使文章活起來,今擇其一二作說明:
1.擬人手法。也叫人格化的手法,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它的好處:一是把靜的景物變成動的姿態;二是使景物形象化、生動化;三是增強可讀性。
2.比喻手法。比聲音、比動作、比形象、比事物,使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具體、形象。
3.引用手法。主要是引用警句、詩詞、典故等,我們寫作文往往采用詩歌中的名句寫景,許多名家寫的詩歌有一句一景之妙。如“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這類詩句,習作時,能根據內容的需要引用一兩句,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充滿意境。
如:2012年我們盱眙也下雪了,同學們很開心,李同學以《觀雪》為題,用了不少的修辭,讓文章增色不少。片段如下:
片段1:星期四,早晨,房上樹上一層白雪,如霜似絮。唉,明明預報今天下雪,怎么沒見到滿天“梨花”?
片段2:窗外,雪像美麗少女,穿一身連衣裙——白的,她揮動手臂撒下片片梨花,香的,從鼻子香到心里,雪仙子的音樂是無聲的,正如她的身體是無瑕的,無聲無瑕,給人以更多聯想,窗外是快樂的雪簾——天國雪簾!
我突發奇想,雪,你是冬天的嬰兒,心靈明澈如洗。不,你是天使,用你的羽翼,浪漫了如煙的溫柔,舞出了滿天蝴蝶。你輕輕地來了,給我帶來了喜悅、帶來聯想。
片段3:“瑞雪兆豐年。”我愿化作一羽雪花,落到田野,和害蟲打一仗。這場大雪一定會給明年帶來豐收。
三、滲透情感,打動人
寫景的目的,重點在于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自然風光的贊美,對奇麗景觀的陶醉,對故鄉山水的熱愛……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在所描寫的景物之中,才能為文章注入活力,文章才具有感染力,讀者也才會隨之動情。
如《秋游公園》片段:
開頭:秋天,萬物豐收的季節;秋天,天氣轉涼的季節;秋天,盛開的季節。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和幾個同學來到了公園。小憩園的美景吸引著我們的眼球,煽動著我們的心,調動著我們的腳步。于是,我們懷著一顆向往的心走進了小憩園。
中間:剛進入小憩園,就看到幾棵“椰子樹”。第一次到公園時我就想:椰子樹只能生長在海南一帶的熱帶雨林里,怎么可能在這里呢?爸爸問我:“看清楚這到底是什么了嗎?”我定睛一瞧:原來這幾棵椰子樹只是霓虹燈呀!
在“椰子”旁有兩頭雄獅在守護著公園,似乎想重現它們在森林那威風凜凜的姿態。
欣賞完了霓虹燈,觀賞完了石獅,一塊石頭上紅而鮮明的三個大字吸引了我們的眼球——“小憩園”。為了記“憩”這個字怎么寫,我的同學編了一句話:舌頭被自己割斷了,很心疼。“舌、自、心”這三個字正好是“憩”字的組成。對了,它的后面有一棵松樹,旁邊還有一叢不知名的草,長得非常茂盛。
我們正式開始游玩了,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高一矮的蘑菇亭。還未到蘑菇亭,我們便發現了一些小蘑菇。順著小路往前走,沒走幾步就能到蘑菇亭。坐在蘑菇亭的大根上,我不經意間向上望去。霎那間,我仿佛聽到蘑菇亭在嗚咽。我稱它們為夫妻亭。大家可能要問:“為什么稱為夫妻亭呢?”因為這蘑菇亭多像一對同甘共苦的夫妻呀!而在路旁的小蘑菇,不正是它們的孩子嗎?
……
結尾:小憩園,令人留戀,到了小憩園的出口,我重新望了一下小憩園,小憩園真漂亮,真想重游一次。小憩園,我會再來的,你要多保重啊!
描寫景物要注意情景交融。描景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大自然的壯美,更重要的是寫出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讓人感受到你筆下的景物,是如此生動、形象、真切,令人陶醉和向往。
【參考文獻】
[1]李春菊.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寫作策略[J].學周刊,2012(23)
【關鍵詞】農村學生 寫作 積累鄉土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與城市相比,農村有更原生態、更豐富的習作素材。我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結合農村特點,根據農村實際,因時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大力挖掘農村素材,發揮農村優勢,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寫身邊的人、事、景、物,使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與作文都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中學習作文,培養學生熱愛農村的情感,充分舒展學生個性,培養農村作文興趣和愛好,不斷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試圖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制作地方名片,激發鄉情
“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正視個人獨特感受,積累素材”是《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的基本要求。要教會學生觀察,教師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有“酒都花鄉’美譽的宿遷,地杰人靈;洪澤湖、駱馬湖煙波浩渺,珍睹禽聚棲,夕陽照紅,漁舟泛影,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秀麗迷人;項王故里,古樸莊重,楚漢文化,蘊藏其中;乾隆行宮,金碧輝煌;河濱公園,景色怡人……教師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宿遷這些特有的事物中,去發掘景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積累到自己的作文當中,這樣可以避免舍近求遠、浪費資源,孩子們不但了解地方風土人情,又可以鍛煉孩子們捕捉素材的能力,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
二、感受村景,積累鄉土素材
農村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農村孩子他們從小頻繁地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樹木茂盛、田野廣闊、藍天白云、落日晚霞、 村落炊煙、花草野果……這一切無不烙上了農村的印記,又無不給農村孩子以美的熏陶。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孩子們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只要認真觀察,這些就為他們描寫田園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奠定了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三、走進生活,豐富鄉村味
農村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熱鬧,但農村孩子從小就經常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認識和深厚的感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為農村孩子奠定了豐厚的素材基礎,只要學生平時認真觀察,就能為其提供豐富的寫作資源。農村的學生在家鄉也別有一片天地,上樹掏鳥蛋、下塘摸魚、爬樹粘知了……這些童年趣事給孩子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喂豬、放牛、鋤草、插秧等這些勞動實踐給學生帶來了深切的感受,讓學生以日記或作文的形式記錄這些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這樣就為學生今后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切身去體驗,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并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討論之后指導學生寫出文章,這樣既可以從中學到知識,又可以積累素材。例如,有位老師曾讓六年級的學生寫《秋天的田野》,初寫,效果并不理想,皆因有的學生觀察不夠細致。于是,她就讓學生拿著本子到野外去觀察、記錄下他們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田壟上惹眼的野、枯黃的稻根、悠閑的牛群、清澈見底的小河、叢中驚飛的雀兒……有了這些具體的感知,學生寫起來就感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了,都寫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四、學農藝農技,生活回歸農村
對于當今農民的后代來說,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舊思想影響,年輕的父母,往往本著讓孩子跳出“農門”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農村孩子寫勞動,只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們通過讓他們跟隨父母參加家里勞動,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等,認認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浹背,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煉,上升到學習農民勤勞純樸品質的層面上。
五、觀察農村,暢談變遷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家家戶戶蓋上了“小洋樓”、“小別墅”、“四合院”……農家新居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比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化學、農藥對農村環境的污染。在教學中我們可指導學生對此現象進行調查、研究、訪問,從中指導學生作文,擴展學生寫作題材,學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因此,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必須認真踏實地上好我們的作文指導課,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淺談教孩子寫好作文的四點做法——多閱讀|、多積累、多觀察、多動筆。
(一)多閱讀。關于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前人有數不清的論述,許多名家也用自己的實踐提供了非常有說服力的例證。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因此我們可以從許多優秀作品的閱讀中,獲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寫作技巧上的借鑒。
除了可以閱讀大量的課外書,我們的課本也要好好地閱讀。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雪兒》等一系列的文章,都是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有句式的仿寫,有總分結構的仿寫,有段落的續寫,還有對話的寫作練習,可謂是精彩紛呈,收獲頗多。我們班的小佳易在《雪兒》這一課中這樣寫道:雪兒用它那金黃的眼珠望著我,似乎在說:“小主人,你保重呀!”我輕輕地撫摸著雪兒的頭說:“雪兒,說不定你還有重要的信要送呢!快點去吧。”終于雪兒拍拍翅膀,飛向藍天。看著它漸漸遠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的說:“雪兒,你一定要回來看我呀!”
也正如高爾基所說:“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感情、思想和態度的時候,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因此我們要大量閱讀,做一只會吐絲的蠶,學生不閱讀,肯定寫不出好的作文,相反讀得多了,積累必然豐富,思想也就開闊了,好文章也就信手拈來了。
(二)多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本學期我將每個單元的積累資料合編成冊,編寫了一本八個單元的語文課外讀物,有詞語,成語,歇后語,古詩句,廣告語,修辭的句子等等,種類繁多,早讀課和家庭作業中布置學生閱讀和背誦積累。
(三)多觀察。梁啟超說:“觀察的條件,頭一樁,是要對于所觀察的對象有十二分的興趣,用全副精神注在他頭上。”因此,教師要有意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多接觸自然、欣賞自然、感受自然。多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學會正確評價生活。其次,教育學生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達到對它本質的深刻認識,寫作時才能把它活生生的表現出來。
例一:它披著紅黑相間的外衣,一雙翅膀像一層薄薄的紙,只不過顏色不同罷了,翅膀是有一條條條紋的,紅色加黑色加白色,真是美不勝收!(蜻蜓)
例二:公園的景色真美麗,你看那瓦藍瓦藍天空上有可愛的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飛翔,飄飄悠悠的白云有時像小羊在吃草,有時像小兔在認真的尋找著自己的食物,遠處,一顆顆蘋果樹上的蘋果像一張張胖娃娃的臉,在蘋果樹前,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里有群五顏六色的小魚在河水中嬉戲,有的比游泳、有的捉迷藏、還有的比誰跳得高,我想它們在這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的環境里生活,一定很快樂,河邊的小草就像毛茸茸的綠色地毯子,一腳踩上去毛茸茸、軟綿綿的,好舒服,草地上長著一排紅花,像一顆顆紅寶石嵌在上面,湖邊有一顆碧綠的柳樹,它的柳枝很長,一直拖到清澈的小河里,好像在梳理自己的頭發,公園真是美不勝收呀!
例三:學校的花壇讓人心曠神怡,一只只火紅的蝴蝶花,就像一簇簇燃燒的火焰,一朵朵潔白如玉的茉莉花,就像玉雕的,一群愛美的孩子偷偷摘下一朵戴在頭上,嘻嘻哈哈的跑開了。
例四:有的同學在玩雙杠,一個人使出了“絕招”,他做出了傳說中的“倒掛金鉤”,兩只腳緊緊地鉤在雙杠上,不用手,整個身體懸掛低空,倒著看天空,這樣的玩雙杠不禁讓同學們拍手叫絕!
上面幾篇習作正是孩子們細心觀察生活的結果,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抓住特點把這些景和物描寫的活靈活現,令人欣慰。
(四)多動筆。蒲松齡,就是多動筆的典型。他“每峨冠博帶,日游于田野間,遇鄉人則扯之談鬼為樂。鄉人談甫終,而先生已下筆如風,記載一悉矣。”再如俄國作家果戈理也是多動筆的人,他會把所見所聞一一記入隨身帶的筆記本里。甚至到菜館里吃飯,他也會急忙把菜單抄到筆記本里。后來那張菜單就被用到他寫的小說里了。所以你能不怕苦不怕煩,能多動筆,經常寫點,日積月累,你的筆頭就靈活起來。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我們有愛發現的眼睛,驚喜也會降臨在我們頭上。例如:今天藝體活動課,老師帶我們去跑步比賽。到了操場上,我前腳成弓步后腳蹬直。老師說:“預備,跑!”我就飛奔起來像只老鷹展翅高飛。不好,用力過度了,差點摔跤。我一看幸虧我在前幾名,我趕緊放慢速度,第一圈跑下來我是第二個,心想:“吳豪杰,我讓你跑得快,你的體力也消耗得快,我的體力還要留著到終點沖刺呢,你還是等著得第二吧,哈哈!”快要到終點了,我看見吳豪杰體力不支了,我迅速的發起沖刺,“嗖”的一聲,我超過了他,贏得了這次比賽的冠軍,看來跑步比賽不僅要用腿還要用腦呢。
一、細觀察,激發習作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指導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到了中年級,學生開始寫觀察作文,教師更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豐富習作的事件積累和情感積累。教師這時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順序,明白觀察的重點,積累觀察的體會,并讓他們交流各自的觀察所得。
如,我在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秋天的景色前,提出兩點要求:認真觀察秋天的景物,發現天空、樹木、花草、莊稼、小河的變化;注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并做到一邊觀察,一邊想像,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我不時引導。請同學們邊看邊展開想像,你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點,遠看像什么?近看又像什么?當學生能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時,我再次點撥:看到這么美的秋景圖,你們聯想到哪些詩詞名句?學生脫口而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白露滋園菊,秋風落槐南”,“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教師的引導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學生習作的內容就更豐富,情感也更豐滿。游覽了公園,一位同學這樣寫道:“秋天,以往枝繁葉茂的樹木現在變得枝殘葉敗,好像剛打過一場敗仗似的。花兒的臉,顯得痛苦。可是姐姐高興得不得了,伴著秋風阿姨的歌聲跳起了孔雀舞。瞧!金黃色的曠野上,那一家人玩得多盡興啊!爸爸正在給媽媽拍照,似乎想永遠留下這難忘的畫面;孩子在草地上打滾、嬉戲,笑得合不擾嘴,這么美好的場面連樹葉也有些嫉妒,紛紛落下來,仿佛也要加入到他們歡樂的行列中。”觀察了田野,另一位同學在習作中這樣描述:“多么美麗的畫面啊!走進果園,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果實累累的畫卷:枝頭上掛著一個個‘小燈籠’,被風吹得一搖一擺;一串串葡萄,似美女頭上的掛飾,隨風輕舞;玉米地里,一排排玉米,露點出了掛滿珍珠的身子,等待農民伯伯把它摘。雪白雪白的棉花,熟透了的蘋果,還有身穿花衣裳。不辭辛勞地把熟透了的果實采摘下來運往市場的阿姨,與秋天的豐收聯系在一起,融會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可見,教師在學生觀察時引導,不僅能激發學生樂于觀察的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讓他們寫出富有靈性的文章來。
二、妙構思,表達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假如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東西,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作文應是學生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情,是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白。教師的引導應該讓學生知道:真,一是內容要真實,二是情感要真實。
如,我班有一位同學,因是單親家庭,缺少母愛,學習行為習慣不好,課堂守紀差,課間常與同學發生矛盾,我批評他,他一直不服氣。我抓住契機,讓他用作文的形式傾吐心聲,他洋洋灑灑寫下600多字的文章《我心中的苦惱》。文中敘述了他失去母愛的痛苦及生活上缺少親情的關懷,學習沒有熱情,希望能得到老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助。他在作文中寫道:“老師,你知道我心中的苦惱嗎?雨天,別的同學有媽媽來送雨具,而我卻只能冒著大雨狂奔;生病時,我孤零零地躺在床上,無人問津;作業時,題目不會做,也沒有人來幫助我。考試成績下降,還要忍受同學們的白眼……老師,請你寬容地對待我嗎?原諒我的一切,我將重新找回自我,做一個自立、自強、自信的人”……
這種敢于真實表達自我,吐露心扉的文章富有個性且充滿了真情實感。教師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的靈感,讓學生“情動于衷而成于言”。
三、重展評,感受成功喜悅
于漪老師說:“充分重視習作講評這個環節,抓牢、抓實、抓活,能激勵學生寫作的上進心,調動他們練筆的積極性,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能力。”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習作的展示、交流、評改,讓學生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展示交流各自的習作,師生共同評一評,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議一議、改一改。優秀的習作,既要讓學生學習其中的優點,也要鼓勵學生大膽“挑刺”,找出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使之好上加好。后進生的作文,要讓學生用“放大鏡”找“閃光點”,再幫助該同學找出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以免挫傷后進生習作的信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要善于從學生的習作中發現優點以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然后加以指導,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諸葛連環“考”
廣大學子莫緊張,這只不過是一個加長版的“我畫你猜”,你們只需看圖回答問題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本套題之所以被稱為“連環考”,是因為每一步環環相扣,而且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特此提醒:看圖須仔細,下筆要謹慎!如果你能熟練運用此前我所傳授的看圖作文寫作秘訣,獲勝幾率會大大提高喲!
所謂“我畫你猜”,是一種“看圖猜詞”的游戲,是諸葛老師由風靡一時的“你畫我猜”游戲改編而來。初次聽說的果凍可先來體驗一下。
PS.每幅圖左上角的數字代表謎底的字數。
1.馬拉松 2.鮑魚 3.椰樹 4.六神花露水
現在我宣布,諸葛連環考,正式開始!
一 著眼全景
1.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請寫下來。
2.請用形容詞或短語描述一下所看到的景物。
3.通過對景物的觀察,你能判斷出這是什么地方嗎?
A.校園 B.公園 C.家
二 聚焦人物
諸葛老師真能忽悠,就這題目,簡單得讓我覺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參考答案
1.天空、白云、太陽、花、草、樹木、小湖。
2.廣闊無垠的天空、悠悠飄蕩的白云、光焰萬丈的太陽、姹紫嫣紅的花朵、綠意盎然的小草、高大挺拔的樹木、波光粼粼的小湖。
3.B。
哇,1號主人公出現了!快用你偵探般的眼睛打量一番!
1.他是誰?姓名: (自擬) 性別: 身份:
2.他在做什么?很顯然,他被香蕉皮滑了一跤。(本題答案由諸葛老師慷慨贈送,作為回報,請簡單描述一下小男孩此刻的動作、神態
)
3.香蕉皮是從哪來的?
4.此時此刻,小男孩會說些什么?
參考答案
1.性別:男 身份:小學生
2.小男孩不偏不倚正好踩在一塊香蕉皮上,腳下一滑,手臂不自覺地張開,想保持住平衡,可惜事與愿違。他驚恐地張大嘴,大叫了一聲,那樣子狼狽極了!
3.不是別人扔的,就是小男孩自己扔的。
4.“啊!誰這么沒有公德心,亂扔香蕉皮呀!”
哇,2號主人公出現了……
快用你偵探般的眼睛打量一番!
參考答案
1.性別:男 身份:小學生
3.用壓歲錢買的?向爸爸借的?……只要合情合理,都是對的。
1.他是誰?姓名:(自擬) 性別: 身份:
2.他在做什么?很顯然,他在拍照。(劉備三人抗議:諸葛老師,這么簡單的題目就不要跟我們搶著答了!)
3.相機是從哪來的?
4.他在拍什么?(注:此題不需要回答,帶著疑問進入下一環節即可。)
三 綜合觀察
諸葛老師:到現在這幅畫才算完整地呈現在你面前。下面,進入自問自答環節!通過自我提問,設想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劉備:這簡單,我先來!問:1號主人公為什么會來這里?答:來野餐。
關羽:這我也會!問:2號主人公為什么會來這里?答:來拍風景照。
張飛:我早就想問了:2號主人公為什么要拍下1號主人公被香蕉皮滑倒的場景?答:因為覺得搞笑。
諸葛老師:一會兒1號,一會兒2號,我都犯暈了。果凍們,現在你們知道給圖畫中的主人公起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有多重要了吧!另外,單圖看圖作文的圖畫往往只展示了事件發生過程中的一個鏡頭,而沒有展示事件的前因、結果。為了保證敘事的完整性,除了上述問題,果凍們還可以問問自己:拍完照之后發生了什么?兩位主人公會做些什么,又會說些什么?
四 梳理思路
諸葛老師:現在大家對于圖畫中發生的事情已經了然于胸了吧!那就結合圖畫內容和自己的想法,填一填這“敘事六連環”吧!
五 整理成文
終于進行到最后一個環節了!雖然諸葛老師給出的圖畫是相同的,但劉備三兄弟寫出的文章卻各不相同。這就是想象的力量啊!果凍們,快來看一看,你的想法有沒有跟張飛和劉備“撞車”呢?
搞笑攝影
張飛
一個周末,見窗外天朗氣清,小飛帶上爸爸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照相機就朝公園里奔去。你還不知道吧?小飛報名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搞笑攝影大賽”,現在都快到截稿日了,可他還沒有準備好參賽作品,能不著急嗎?①
現在正是春夏之交,小飛剛到公園就被那美麗的景色吸引了。湛藍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好像大團大團的棉花糖,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讓人仿佛置身棉花糖的世界,連空氣都甜甜的呢!②
小飛正陶醉著,突然傳來一陣咳嗽聲。原來路邊一個胖胖的小男孩吃香蕉時噎著了。小飛剛想上去幫忙,就看見那小胖墩把香蕉皮隨手一扔,又從背包里拿了根香蕉。他怎么能隨地扔果皮呢?垃圾桶就在旁邊呀!小飛越想越氣。這時,小胖墩站起身,準備要走,卻一腳踩到了香蕉皮上,“撲通”一聲摔倒了。小飛看了,“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看著小胖墩那痛苦的樣子,他靈機一動,拿起相機拍下了這個場景。③
“誰亂扔垃圾呀,害我摔得這么慘!”小胖墩在地上抱怨著,小飛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這就叫自作自受啊!老兄,謝謝你啦!多保重!”
后來,小飛憑借這幅作品獲得了冠軍。小備和小羽雖然也參加了比賽,但并沒有拿到名次,只能對小飛投去羨慕的目光。④
①嗯,時間、地點、事件起因都說明白了,很不錯嘛!
②我頭一次覺得,愛吃也不是件壞事。寫景的時候還能用在比喻句里呢!
③事件的經過要重點描寫。
④諸葛老師,我們一致認為這句話跟本文中心無關,必須刪掉!
我同意!小飛,不要入戲太深!
自食其果
劉備
今天天氣真不錯,陽光燦爛,微風習習,花兒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隨風歡快地舞蹈,草兒們也深受感染,一搖一擺地應和著。可小胖①卻無心欣賞美景,他正東張西望地尋找大部隊呢―在班級組織的野餐中,小胖掉隊了。
太陽越升越高,小胖的汗水越流越多,卻始終不見大部隊的影子。小胖一屁股坐到湖邊,一邊從背包里拿了根香蕉,一邊自言自語:“沒關系,一個人也可以野餐。”沒多會兒,他竟對著波光粼粼的湖面哼起了小曲,一副悠游自在的樣子。可他似乎有點忘乎所以,竟隨手把香蕉皮丟到了一邊,完全無視旁邊的垃圾桶。
“嘿,小胖!你怎么躲在這兒?”小胖回頭一看,是班長!“娘親啊,終于找到組織了!”擎著剛剝好的香蕉,小胖趕緊起身。誰料,他剛走沒幾步就踩到了自己扔的那片香蕉皮。只聽“撲通”一聲,他那胖乎乎的屁股就跟大地來了個“親密接觸”。班長趕緊打開相機拍下了他的滑稽相。聽見拍照的“咔嚓”聲,小胖“嗖”的一下從地上彈起來,“班長,快刪掉!丟死人啦!”班長不從,抓緊相機就跑開了。小胖捂著屁股拔腿就追,但剛跑出沒幾步,又跑了回來―他把香蕉皮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②
小胖沒有告訴班長那香蕉皮是自己丟的,但他已經在心中暗暗發誓:再也不隨地扔垃圾了!③
①“小胖墩”“小胖”,給人物起昵稱的時候可以抓住外貌特點喲!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
在我國的小學教育中,學校基本只注重對小學生語文、數學、英語這幾門主要學科的培養,語文作為學校教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可以為小學生以后各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字詞的認識和造句,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表達,這就需要小學生學習寫作。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語文知識,教學內容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接觸不到作文寫作,而小學三到五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識能力有限,寫作文往往是讓他們頭疼的一件事。由于生活實踐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使他們在寫作的時候不知該寫什么,常常寫出記流水賬形式的作文,因此,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積累作文素材。
一、小學生如何積累作文素材
(一)在教材中積累。小學生實踐經驗有限,其知識構成基本都來源于教材,因此教材知識的積累對小學生作文寫作的學習有重要影響。語文課堂中老師教會學生字詞的認識和語言能力的表達,成為小學生作文寫作的基礎,而教材內容是小學作文寫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小學三到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在字詞和寫作手法上有了一定的積累沉淀,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教會學生學以致用,把學到的字詞和課文中用到的寫作手法運用到作文的寫作中去。例如描寫景色的“鳥語花香”、“山清水秀”,描寫人物的“和藹可親”、“文質彬彬”等這些簡單的成語運用,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的運用等。在對作文的批改中,對學生在作文中引用恰當的詞語,老師可以用紅筆圈出來對學生進行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1]。
(二)在生活實踐中積累。新課改中提出要把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結合生活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小學作文寫作作為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表達方式,素材大部分都來自學生的生活實踐,如果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缺乏生活中的實踐能力,那么作文寫作時難免會顯得吃力,導致作文內容空洞乏味。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進行實踐,通過實踐對生活實例進行觀察,并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積累寫作素材[2]。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好人好事,回到家幫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通過對這些事的記錄以及看法,在作文中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另外,老師也可以在課余時候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在公園鋤草,到敬老院做義務勞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快樂,積累素材。
(三)課外讀本的知識積累。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就是書讀得多了在寫作中才能運用自如,可以輕松寫出文章。因此,課外讀本的知識積累也是小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基本能理解小學課外讀本的內容。但由于課外讀本種類繁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能盲目閱讀,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這樣不僅能拓展知識面,學到課本和生活中所學不到的知識,還能積累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看的課外書籍,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內容并學習其中的寫作方法,然后在課堂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為學生作文寫作積累了素材。另外,學校可以為學生訂《課堂內外》等小學生課外讀本,放在教室里面供學生隨時翻看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二、作文素材的積累對小學作文寫作的重要性
(一)提高寫作能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就算有再好的寫作能力,沒有素材的積累,寫出來的作文都會顯得空洞乏味。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素材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只有永不枯竭的源泉才能寫出生動形象的作文。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注重對素材的積累,能在寫作時豐富作文內容,提高寫作能力。例如學生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給老人讓座,然后把這件事在作文中表述出來,同時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與記流水賬的作文內容相比,會顯得更加生動、精彩。
(二)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小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可以增長他們的見識,積累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小學生在教材中積累素材可以鞏固他們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可以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在課外讀本中積累素材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在素材的積累中,小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老師的正確引導,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3]。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學的主要學科,是小學生各學科學習的基礎,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對小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而在作文寫作中,素材的積累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老師應注重對小學作文寫作素材的積累,讓學生在教材中、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并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
參考文獻:
[1]張強.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素材的積累[J].華章,2011(16):236.
【關鍵詞】口語訓練 以說引寫 提高 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130-02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聽、說、讀、寫’四字中,‘說’最為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其實“說”是所有語文素質基本技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將為“寫”的能力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加強口語訓練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借助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結合語文教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 借助口語訓練要求的遞進性,豐富學生語言素材的積累
口語訓練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如果從低年級適當抓好口語訓練,進而說話與寫話結合,積累語言材料,那么更有利于中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寫作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先要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積累的素材豐富了,寫作時才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寫出的語句就會充實生動一些。相反,頭腦空空無從下手,或者平平淡淡簡單了事。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低年級要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語,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隨著年級的遞增口語訓練以及寫作的要求亦逐步提高,說明了語言材料積累的重要性。因此,對于低年級口語訓練,教師可著手從課文里挖掘口語訓練的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加強口頭表達能力培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1.精選課文片段背誦與積累
堅持以說為寫服務,加強指導背誦,如人教版語文中有許多關于描寫自然景色的課文:第一冊《陽光》一文中:“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第四冊《雷雨》一文中,“滿天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等,通過摘錄語文課文中優美的片段背誦,學習識記的方法,激發學生勤于開口的積極性,使之養成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
2.加強古詩背誦與積累
以《小學生古詩必背》為輔讀本,分年級定目標分篇數背誦與積累,把背誦古詩文作為語言積累的一項內容,以背誦形式調動學生勤記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目的,為今后的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
二 借助口語訓練表達的條理性,理順學生寫作的思路
閱讀與寫作關系極為密切,如果加強語文課閱讀方法的指導,結合口語訓練的條理性表達,學生更容易掌握寫作方法,理順自己的寫作思路。
1.借助課文內容的條理性進行復述,為學生寫作“鋪路”
復述是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內容有條理、有重點地表述出來的一種教學形式。因為課文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條理性,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興趣,那么隨著就讀年級的升高,學生表達的條理性就越來越強,寫作的思路就越來越有條理。所以,低年級抓好簡單的復述,隨年級的升高提高一些要求。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精選課文中一些故事情節生動有趣,簡單易懂,條理性強的課文片段作為指導,才能適合學生的實際。如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一文,課文通過擬人化手法描寫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和小鳥對話爭論天空大小的故事,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進行口語訓練并有條理地掌握了故事情節;又如人教版第五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描寫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文章脈絡特別明顯,教學時可結合口語訓練復述課文,說說不同季節小興安嶺的景物有什么不同。這樣抓住課文寫作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條理性復述,久而久之對學生的寫作思路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由此可見,在口語訓練中,表達的條理性有助于理順學生的寫作思路。
2.借助課文的插圖指導觀察,口述有序為學生寫作“引路”
語文教材里面安排了很多圖文并茂的文章,筆者從低年級起能夠有意識為學生寫作起步著手作啟蒙引導,認真地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圖畫,指導看圖說話,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方法。例如人教版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連環插圖,指導學生先從遠到近觀察單圖,再按順序看連環圖,認識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并提出問題:按這樣的觀察順序,你看到了什么?圖文結合自由朗讀課文后,師生評議,教師小結。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有序、口述有序,才能讓學生從中學到寫作的方法,經日久訓練與積累,寫作起來就能順理成章。學生每到寫作也避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三 借助口語訓練說寫的仿造性,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
1.巧借課文插圖,以說引寫
授課前,教師要有心,即用心備課,教學時,教師要有意,即有目的。這樣做才能有的放矢。加強對學生的以說引寫訓練,為學生以說引寫創造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如人教版第五冊《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中第五自然段圖文結合教學后,仿照課文“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就成了燈的海洋……熱情地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指導學生聯系所見先練說,后引寫。調動學生以說引寫的積極性,培養以說引寫的興趣,為學生的寫作選好仿寫材料。
2.巧借課文的重點詞語或關聯詞語以說引寫
寫作源于生活,指導學生處處留意生活的每一角落,留意身邊的人和事,這樣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葉圣陶先生有句話:“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如人教版第五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片段:“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在學習了課文句子的基礎上,進行堂上口語訓練,聯系生活說見聞。引導學生運用這個句子可以聯系校內的活動場面、勞動場面、圖書館開放日、手工勞作課等等先說后寫,同學之間交流學習成果。也可以聯系校外的事情,超市、市場、公園、動物園、兒童游樂園等等場所先說后寫。又如人教版第九冊《竊讀記》文章開頭:“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放學后急匆匆地從學校趕到這里,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教學時可進行省略畫線部分,讓學生聯系實際,口頭仿效練習,學會填充創作,從而掌握文章開頭的多種方法。這樣可使學生的創新思維任意馳騁,出口成章地描述生活,順理成章地描寫生活。
3.巧借親身經歷過程,以做引說,先說后寫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而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根據學生已有的語感水平和兒童的認知規律,教學時,我們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都注重了語感的培養,采取了自悟語感——導悟語感——遷移表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感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語感
教師憑借學生已有語感水平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課文內容,自悟自得。
兒童對于課文中的信息,在記憶貯存中找到與它相似的信息組塊以后,進行匹配與識別,從而理解了這部分內容,這種匹配與識別就是憑借語感進行的。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與聯想,將課文中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課文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們在教學《小貓種魚》這篇課文時,注重讓學生自己去自悟語感。在初讀課文階段,教師通過有感情地范讀課文和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領悟課文的大概內容:農民春種秋收,春種一粒種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糧食。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小貓最愛吃魚,它也想收到很多魚,于是就去種魚。在悟讀階段,讓學生抓住關鍵性的問題聯系上下文來感悟。首先讓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小貓能不能收獲到魚?為什么?他錯在哪里?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再分組進行討論。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和聯想,從而得到結論:魚種在地里會爛掉,小貓是收獲不到魚的。魚兒離不開水,魚的生活環境與莊稼不同,這也違背了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由此可見,小貓是在做傻事。并由此讓學生悟出小貓從農民種玉米、種花生收獲很多而得出“無論種什么都會有收獲”的推理方法是錯誤的。
二、導悟語感
對于一些生僻的或者讓學生感到新奇、陌生的課文,教師們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實物形象、動作形象和言語形象的刺激,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左右腦協同運用,處理并儲存信息,利用直覺形象思維的幫助去感悟課文內容。在輸出信息的過程中必須借助語感進行情景表述,憑借語感進行修正。在內化的同時,遷移運用語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
例如:我在教學第五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由于小興安嶺在祖國的東北方,我們幾乎無一人到過那里,因此,學生對于小興安嶺的美麗難于理解。我們在教學時,主要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來再現小興安嶺如詩如畫的美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影像。我們先讓學生聽配樂錄音,初步感知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結合畫面去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在教學“春天”一段時,先讓學生通過看畫面來讀課文,了解這段描寫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讀課文階段,讓學生抓住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進行精讀感悟。
三、遷移表達
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例如創設情境談話、主題演講辯論賽、答記者問、學生輪流講故事、演短劇等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作文時,要求學生能憑語感自行修改。
例如:在口語訓練方面,針對班上一些學生迷戀電視節目,而把學習拋在腦后的實際情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了一次辯論會,讓學生各抒己見。辯論會的中心議題是“看電視會不會影響學習。”正反方辯論,最后得出結論。
正方:適當看電視對學生有益處,如看一些有益的“少兒節目”和“動物世界”等,可以增長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生活方面的知識。
反方:長時間看電視耽誤學習、浪費時間,而且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