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說明文作文400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解說詞;說明文讀寫教學;PPT課件;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8-0056-02
一、利用PPT配合解說詞整體把握說明文的內容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說明文中講述的事物都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有國內外的歷史名跡,還有山水奇觀等。如凡爾賽宮是位于法國巴黎西南郊的著名景點,中學生基本上都沒有親眼目睹過這座宏偉壯麗的建筑。傳統的說明文教學都采用講讀法,由于知識背景的缺乏,很多情況下,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很難消除學生對整個建筑的某些質疑。因此,說明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是一個難點,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以便學生整體把握說明文的內容,為學生創建學習情境。
整體把握說明文就是要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利用PPT展示相關內容的精美圖片,首先給學生以形象的直觀的審美感受,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說明對象的特征。此后,學生再來閱讀相關文字,對作者把握說明對象特征的準確度和安排說明順序的合理性必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在學生充分準備之后,讓學生解說凡爾賽宮的全景圖,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組織了解說詞。學生把握了本段的說明要點——凡爾賽宮的歷史、面積、宮殿建筑的特點;在介紹宮殿建筑的特點時他按照正宮的布局——宮頂的形式——宮殿外壁雕塑的順序進行解說;他抓住了宮殿布局對稱的特點、平頂形式的渾厚氣勢和雕塑栩栩如生的特點。再如學生學習《巍巍中山陵》時,對“為什么第二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寫鐘山的地理形式,優美景色”這個問題一時難以理解到位。此時,欣賞表現鐘山雄偉地勢、優美景色的視頻后,教師再稍作點撥,讓學生根據視頻試作解說。這樣對鐘山南麓被選作中山陵墓址的外部原因,學生必能心領神會了。聽講的學生也把握了這些內容并對其解說進行了評價。就這樣教師通過安排解說圖片和視頻這一環節,讓學生整體把握了這些說明文字的內容。這比進行課文分析要顯得直觀、生動活潑,對內容的把握也要深刻得多。
二、利用PPT配合解說詞加深對說明文的理解和欣賞
在學生解說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全體學生對解說進行評說,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說明文的理解和欣賞。
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利用PPT課件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那堂課上,教師在學生介紹鏡廊時,出示了鏡廊的圖片。幕布上,鏡廊金碧輝煌,氣勢宏大,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贊嘆。在一名學生介紹后,教師組織學生評說。他們稱贊同學準確地記住了文中列舉的數字——“它全長72米,寬10米,高13米,聯結兩個大廳。長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園開的巨大的拱形窗門,另一面鑲嵌著與拱形窗對稱的17面鏡子,這些鏡子由400多塊鏡片組成?!苯處燀槃菀龑W生議論如果沒有記住這些數字,這名學生的解說效果將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此,對列舉數字進行說明要注意數據的準確以及列舉數字進行說明的作用有了深切的感受和理解。
筆者曾經教過的《沙漠里的奇怪現象》這一課。當時筆者也展示了PPT中有關沙漠中“魔鬼的?!钡膱D片,讓學生對魔鬼的海這種沙漠景觀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筆者也讓學生找到了有關“魔鬼的?!钡某梢虻奈淖帧9P者試圖以此讓學生理解作者“由現象而本質”的說明順序?,F在比較起來就覺得這樣安排效果不理想,學生最多是記住了學習的結論,對作者的巧妙構思并沒有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再教這一課,筆者仍要利用PPT展示“魔鬼的?!逼嫣鼐坝^,然后讓學生口頭描述這一景觀——“這種現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見的。當人們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大湖,里面蓄著碧藍的清水,看來并不很遠。當人們歡天喜地地向大湖奔去的時候,這蔚藍的湖卻總有一段距離,所謂‘可望而不可即’?!边@種復述或解說至少可以讓學生把握“魔鬼的?!钡默F象特征——常出現在“大戈壁夏天中午”、“可望而不可即”。如有可能還可以繪制一幅“魔鬼的?!焙汀昂J序讟恰背梢虻氖疽鈭D,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解釋成因,并以此讓學生明白在說明中使用類比的好處。最后從整體出發,啟發學生理解作者先說現象給人直觀感受,然后再科學解釋成因讓人把握事物本質的好處。
這種復述或解說還可以用來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其要點是通過復述語言和原文本語言的比較進行揣摩,進而領悟語言的妙處。如在復述解說法蘭西式大花園時,如果學生使用了“別具匠心”、“優美恬靜”、“心曠神怡”、“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大樹參天”、“郁郁蔥蔥”、“婷婷而立”、“豐姿多態”、“美不勝收”這些描述性的語句和“玉帶似的人工河”等比喻性語句,那會使解說生動生色,而不會使用則顯得枯燥乏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復述或原文本,便可使學生品味到作者語言之美。如復述《松鼠》中“他們好像很怕強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窩里歇涼,晚上出來練跑,玩耍、吃東西”這一內容,便可以通過與另一種復述——“他們很怕強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窩里歇涼,晚上出來練跑,玩耍、吃東西”比較,品味“好像”一詞運用的準確性。這時教師最好把兩個句子呈現在同一個PPT畫面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明確的對象進行思考。在這里復述和不復述就有較大的區別。教師僅僅呈現這兩個句子也可以達到比較的目的,而顯然缺少復述的切身語言實踐作鋪墊,理解相對不夠深切。
三、利用PPT配合解說詞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利用PPT配合解說詞不僅可以在閱讀中幫助學生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學習說明的方法,揣摩說明的語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也可以用來讓學生作創造性的口頭作文。這時我們可以把前一階段的復述作為鋪墊,進而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在學了說明凡爾賽宮建筑布局后,不妨用PPT展示學校的平面布局圖,讓學生依此進行解說。這樣可以訓練學生說明的條理性和說明建筑的謀篇布局的能力,可以訓練學生選擇重點進行說明的能力。
在學習《松鼠》一文后,也可以選擇一些學生喜愛的小動物視頻,如蟋蟀、貓頭鷹、狐貍等,關閉音頻,讓學生觀察欣賞,然后進行解說,以此訓練學生口頭說明小動物的能力。
一、積累與運用(18分)
1、用課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俱往矣,__________,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
(2)無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_____________。(陶淵明《桃花源記》)
2、根據要求在下列橫線上寫出相應的內容。(每空1分,共4分)
(1)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以落花自比,表達自己雖被迫辭官卻不忘報國情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蓋竹柏影也。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6分)
語文學習的基礎在于積累,厚積才能薄發。讀、寫是語文的兩翼;少讀,對語文教育來說是釜底抽薪。怎樣積累呢?首先,應培養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即可以寫心得,也可以摘錄優美詞句。其次,養成查字典的習慣。第三,堅持練字。寫字也是語文品質、語文能力的表現。總之,積累多了,自然會文思泉詠。
(1)給下面加著重號的字注音。(2分)
④厚積薄( )發 ②釜( )底抽薪
(2)文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__應改為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應改為_____________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加以修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班要舉行一次名著閱讀交流會,要求每位學生在規定的書目中任選一本。圍繞下面兩個話題準備發言材料。假如你是該班的一名同學,請把你的發言內容寫在下面。(任選一個話題,不少于50字)(2分)
書目:《西游記》《駱駝祥子》《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話題:(1)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要寫出人物性格特點)(2)我最熟悉的一個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絕”在生活中是一門藝術,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們必須拒絕,但怎樣拒絕卻需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場合確定。請你設計幾句話,幫助王強拒絕李明的要求。(2分)
李明、王強是一對好朋友,李明想邀請王強一起去網吧打游戲。
李明:王強,咱倆明天下午去網吧,我請客。
王強:不行,我媽不讓去。
李明:沒事,就說咱倆值日,回來晚。
王強:唔……(不情愿,又礙于情面)
李明:就一次,沒事。
王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詩文閱讀(1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文章選自《_____________》。(1分)
7、填空。(4分)
本文的突出特點是_____________的論證過程。先由具體的_____________入手,而后逐一加以分析,由個人經歷推演到_____________。這些都體現了論述的層次性。最后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的含義。(3分)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_____________
(2)人恒過然后能改 過:_____________
(3)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敵: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怎樣理解“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這句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現代文閱讀(39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題。(11分)
汽車尾氣:都市中的“無形殺手”
①對于都市中的人們來說,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數有“城市無形殺手”惡名的汽車尾氣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了。
②汽車尾氣有多達150~200種無機和有機化合物,以及它們的混合物、反應物?,F已測定,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物質里,69%的鉛,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烴類化合物,都是汽車排放的。汽車尾氣污染占整個大氣污染的60%,最高的地區可達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車尾氣污染與肺癌死亡率相關性為例:當道路車流量定值為1000輛次時,居住地離車道的距離與肺癌死亡率的關系是:25~50米為萬分之1.69;50~75米為萬分之1.54;75~100米為萬分之1.23。當居住地離車道的距離定為100米時。車流量與肺癌死亡率的關系是:1000輛次為萬分之1.04;10000輛次為萬分之1.40;20000輛次為萬分之1.82。也就是說,車流量越大,居住地離車道的距離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問題是實際情況較之這些定值測量要嚴重得多。車多時,人亦多,距離更近。
④目前,我國車輛80%還在使用有鉛汽油,這種汽油不光使生產工人的身體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燒過程中鉛不參加燃燒,隨尾氣排放到大氣中。眾所周知,鉛對人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諝庵械你U進入人體,它能刺激人的中樞神經,使人慢性中毒。對婦女兒童影響更大,它能擾亂婦女的生理功能,誘發胎兒畸形。嬰兒、兒童體內含鉛過高,會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我國包括北京在內的10座城市,兒童的血鉛濃度已達到了國際認定的警戒線。
⑤另據日本科學家的研究,柴油汽車尾氣有一種叫“3-硝酸苯蒽酮”的物質是迄今發現的最強致癌物,它可以導致血液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生畸變,比以前人們所知道的最強誘變劑――二硝基芘的毒性還要高0.6倍。
⑥滑雪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經太陽紫外線照射所發生的光化學反應)的危害,也是十分驚人的。如美國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學微粒而死亡;美國洛杉磯
市1952年所發生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造成大批急性損傷:流淚、咳嗽、氣喘、嘔吐等,并使大面積植物受害,車禍增多,400多人死亡。當時該市汽車保有量為9萬輛。
⑦而今,僅以武漢為例:人口達780萬,汽車保有量約為30萬輛。在去年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報告會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葉汝求明確指出:“北京、廣州、上海、武漢等城市的汽車尾氣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的嚴重‘公害’。”這決非危言聳聽,而是一個亟須改變的現狀。
⑧目前,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約7.6億輛,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長。嚴重的汽車尾氣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國大傷腦筋,而同時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員為此而大動腦筋。因此,呼喚綠色車輛已成為地球人的共同心聲。
11、汽車尾氣這個“無形殺手”會對人產生哪些危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除列數字外,文章還運用了其他說明方法。請舉出一種,并說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從“目前,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約7.6億輛”這句話中找出一個能表明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并簡述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題。(13分)
背書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辦法之一就是背書。
②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構。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至于文章內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養。又當別論。
③當然,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便于記憶,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盡量講清字、詞、文章的含義。但遺憾的是人腦的生理規律正好相反,年輕時長于記憶,稍長時長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記,便會“失之東隅”。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國古代的幼兒語文教學多用此法,現在國外教育也很注意這點。蘇聯在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就加進普希金的詩歌,讓學生背誦。這種知識的積累方法,好比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種,自然會著。前不久,我在娘子關看瀑布,那飛泉后的半壁山上長滿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隨風擺動。我觀察良久,總難對眼前景物加以描繪。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里“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描寫何其傳神!當初對柳文只是記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現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印證,便立即融會貫通。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進草去,它閑時臥在樹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來,也是不會反芻出新養分的。
④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边@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那鳥的動作吧,小時作文只須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寫鳥時,就很少以一“飛”字搪塞了。可現在也常遇到這種情況,那筆握在手里,卻晃來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干得想不出恰當的詞。這時就更恨當初記得少。
⑤強調背和記,絕不是限制創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那個暴君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詩詞中也有不少“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絕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悉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文章相因,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歐陽修、蘇軾,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造,再學習,再創造。你看,人們現在不是多記任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庾等前人的舊作嗎?這正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的。
15、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③~⑤自然段,作者結合自身的實踐。集中筆墨從三個角度具體深刻地闡述了背書對于語文學習的三大好處,請你分別寫在下面。(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請分別舉例說明文章中出現的兩種論證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語言準確、嚴密,試舉一例闡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題。(15分)
百朵千朵絲瓜花 丁立梅
①盛夏的鄉下,最美的風景,莫過于滿眼滿眼的絲瓜花了。
②那花是怎么開的?簡直像一群活潑的孩子,在田地間撒野,草垛上伏著,院墻上爬著,樹上攀著。最讓人驚艷的是。滿屋頂的花笑逐顏開。是的,那是笑了,一朵一朵的小花,異常干凈地笑著。仿佛聽見鑼鼓喧天,厚重的絲絨帷幕緩緩拉開,它們就要來一場大型舞蹈了。
③其實,單朵看絲瓜花,不美。但清純、樸素的一張小臉。讓你忍不住喜愛,是心底留存的潔凈。而百朵千朵的絲瓜花一齊開放,就是壯觀了??粗鼈?,心里不能不涌起一種震撼:微弱的生命,原也有這等的爆發力。
④有首著名的寫春天的詩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我猜想詩里的花,是桃花,或梨花。若是換成絲瓜花呢?定是“千朵萬朵壓藤低”了。那些絲瓜藤,實在關妙得很,細細的,沿著什么攀援而上。又是裊娜的,如風情萬種的女子,有著纖弱的腰肢。一步一步,都藏了生動,藏了語言。牽牽繞繞,繞
繞牽牽的。像蓄著一段暗生的情愫,理不清,說不盡。
⑤我不能不想到我老去的祖母。我在懷念絲瓜花的時候,很懷念她。記憶里的每個夏天,她都會把房前屋后打扮成絲瓜花的樂園。這還不夠,她還搭了絲瓜架,專門長絲瓜。她會做很好喝的絲瓜湯,她會用絲瓜做許多菜肴,如絲瓜炒雞蛋,絲瓜炒豆瓣。一院的絲瓜花,這朵謝了。那朵又開了,那種濃烈的美好,是記憶里永存的景象。一個人可以離去,但他(她)曾經的印跡,會因一株植物而復活。
⑥偶然間看過一幅齊白石畫絲瓜的畫,黑墨鋪開,上有幾根結好的絲瓜,還有一些未開好的花骨朵兒。他為畫取名為《子孫綿延》。畫自然是好的,我卻很是遺憾,他為什么不畫一些開好的絲瓜花呢?那些朵朵奔放的熱情,那些生命存在的勇氣和美好,是極有資格入畫的。
⑦夏天又到了,不幾日,那絲瓜架上,就爬滿青青的藤和葉,而葉間,一朵一朵的小黃花開了,開不敗的樣子。我路過,駐足,對著那一架的小黃花看,看出感動來。
(選自2007年7月5日《新民晚報》,有增刪)
19、作者最后說:“我路過,駐足,對著那一架的小黃花看??闯龈袆觼??!蓖ㄗx全文。你覺得作者為什么“感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題目告訴我們。作者要贊美的是絲瓜花。但為什么要寫“百朵千朵”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比照寫法。(3分)
《紫藤蘿瀑布》里有一段描寫:“‘我在開花!’它們在笑?!以陂_花!’它們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摴墓牡模挥窒褚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p>
本文有一個寫法類似的段落,即第_____________段,兩段的共同寫法是以_____________的寫法寫花,給花以____________,都突出描寫了花的____________的情態。寫花,終歸為了示人,作者筆下的絲瓜花就有一種____________的精神。
22、試從意趣和內容方面比較閱讀,說說下面哪則材料與第④段畫線詩句的差異最大?(2分)
材料一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材料三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⑤段寫了對祖母的懷念。請用一句話概括作者心目中的祖母是個怎樣的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第⑥段提到齊白石的畫時說:“畫自然是好的,我卻很是遺憾”。其中“自然”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為何遺憾?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關鍵詞】高級中學 教師 學生 英語 寫作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對高中生的寫作要求比以往有所提高,不但強調語言的功能,而且強調用語言做具體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開設寫作課并采取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寫作與聽說相結合。寫作教學與聽說訓練緊密相關,聽力中現成的材料是寫作的好素材,教師可以在聽力教學中采取聽錄音、補充句子等形式鍛煉學生寫句子的能力。教材中有些聽力材料很長,教師可以將其改為填空練習,例如人教版《高二英語》中的Fighting Nature一文是一則天氣預報,整篇文章長達400多詞,信息量大,學生難以聽懂。筆者選取了其中的部分內容稍作歸納,讓學生聽且根據文章補充句子,然后師生一起談論與天氣有關的詞匯和句型,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以書面形式描述某個地區的天氣,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對句型的敏感性。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把對話改寫成一段短文,提醒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時態、語態、人稱和文章前后的邏輯關系,盡量使用對話中出現的新詞匯和新句型。以人教版《高一英語》中Good Friends一文為例,學生學習該課時初入高中校門,彼此之間還不是太了解,而教材中部分內容是學生的自我介紹,所以學完該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寫一段自我介紹,這樣,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的對話內容,又學會了如何介紹人物。此外,復述聽力材料也是一種好辦法,但復述并不是背誦錄音原文,而是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概括。這種練習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和組織能力。寫作技能與聽說技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在聽說技能得到了提高之后寫作技能才有進步。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就要從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開始。
2.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教師應把寫作教學貫穿于閱讀教學之中,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寫作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筆者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寫不同的文章,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下面試舉幾例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寫作方式。
2.1 根據題目寫作。教師講授人教版《高一英語》中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一文時,在學生閱讀課文前可以讓學生先寫一段自己難忘的經歷,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教學,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此類文章應一般采用過去時態。
2.2 根據明信片或海報寫作。教師講授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語》中Festival一文時,可以向學生呈現一幅有關春節的圖畫,讓學生根據圖畫上的內容寫一段文字,并提醒學生用一般現在時態。這樣就很容易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內容:介紹寬扎節(Kwanzaa)的由來、活動的形式以及該節日所反映的民俗和文化。通過與中國春節的對比,學生不但對寬扎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還提高了多元化意識和文化修養。
2.3 根據音樂寫作。教師在講授人教版《高一英語》中The sounds of the world時,由于該文是介紹音樂種類的說明文,具體介紹了當今的多種音樂形式以及它們的特點和由來,旨在讓學生了解不同形式的音樂。所以,教師教完課文后可以放一段Blues music,讓學生寫一段對音樂的感受,并引導他們使用表示情感的形容詞。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課文中的關鍵詞復述或改寫課文,要求學生既要把握課文的重點及邏輯關系,又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主要內容表達出來。
3.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在寫作教學的起始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步驟指導學生寫作。
3.1 擬定寫作話題。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擬定學生感興趣且有話可說的題目,并在寫作課開始時以簡單明了的語言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闡明寫作的要求及目標。如果所涉及的寫作任務是根據所給的情境寫短文,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認真審讀圖表或提綱,分析其中的細節和信息,領會命題者的意圖,從而確定短文的主體時態、語態和人稱等。
3.2 構思。引導學生審題以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圍繞作文的主題和要點,邊構思邊用英語寫出每個段落的主題句來理順邏輯關系,并寫出關鍵詞,為撰寫初稿做好準備。此環節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確定文章應該闡述的時間、地點、事件、重要細節和內容要點。
3.3 寫初稿。審題和列提綱之后,學生開始寫作。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意識地使用固定句式,并且注意使用關聯詞,將主題句擴展成段落,最后把段落按時空或邏輯順序連成一體,形成語義基本連貫的初稿。
人文主題組元的教材是新課改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組元方式,它帶給語文教學新的元素。十多年來,大家使用人文主題組元的教材,享受探索的樂趣,也增加了許多困惑。當課程改革走過了15個年頭,我們重新檢討人文主題組元教材的得與失,對完善教材編寫,引領教學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文主題的內涵
談到語文教材,大家都會提到“人文主題”,但什么是“人文主題”,我們又很難說得清。檢索中國知網,翻檢相關文獻,結果令我們失望。為此,我們只好把目光集中在語文教材上,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的調查分析,搞清楚這個問題。
查閱文獻,可以看到“人文主題”“人文話題”“主題單元”“單元主題”,但什么是人文主題,似乎大家都知道,所以就鮮有論述。我們只好把目光聚焦在當下的6種高中語文教材、8種初中語文教材上,考察這些教材編輯理念、組元方式,試圖從中得出結論。
綜觀上述所列6套教材,我們發現,不論是人教版的單元組元還是語文版的混編組元,不論是魯人版的人文話題還是蘇教版的人文主題,大家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把目光放在了學生身上,都把學生發展放在了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組元方式看,似乎都在往“人文”上邊靠。人教版、語文版雖然強調文體,但是也不是不顧及人文話題,2012年人教版修訂教材時就開始在作文部分體現了人文話題特征。
如果將這些主題歸納一下:向青春舉杯、獲得教養的途徑、月是故鄉明、像山那樣思考(蘇教版高中);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會、藝術、科教、文化(魯人版高中);親近文學、金色年華、民俗風情、多彩四季、關注科學、奇思妙想、人物風采、童年趣事、建筑藝術、動物世界、道德修養、人生體驗(蘇教版初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這些主題、話題涉及了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這些文化現象是什么?《辭?!分袑懙溃骸叭宋闹溉祟惿鐣母鞣N文化現象。”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所謂人文主題,就是指承載文化特質的主題。以這種主題凝聚課文,形成一個個教學單元,這就是當代語文教材的新特征。
二、為什么要搞人文主題組元
2001年實施課程改革,各家出版社應時推出“新課標”語文教材。雖然編輯理念有所不同,但是組元方式大同小異。為什么新課程改革會催生人文主題組元的教材呢?
第一,時代使然。大家都還記得,1997年《北京文學》發表了一組批判語文教育的文章,《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紛紛加入,痛扁語文教育。標準化考試難倒作家,兒童作業大人不會做。鄢烈山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在于‘立人’‘立國’。‘立人’既有問題,‘立國’也就可憂。”錢理群先生指出:“面對日趨商業化與工具化的教育,面對人的獨立創造性與想象力的壓抑,我們必須高揚教育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以培養獨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與創造力的‘人’作為我們的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雹谏鐣妮浾撻_始關注“人”,開始關注普通人的生存。以前我們強調學生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學生已經淪為被壓迫者,要解放他們,語文教材理應承擔起應有責任?!叭宋闹黝}”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第二,課程性質使然。2001年國家的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基本特征。既然人文性是語文的基本特點之一,那么,語文教材就必然要體現這一特點,人文組元也就是最好的追求。洪宗禮先生指出:“新教科書要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是優化教材內容和結構。這里所說的教材內容和結構的優化,不僅指范文系統的優化,還應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系統的優化;不僅指這些內容本身的優化,而且包括教材各個部分之間組合的優化。”課程性質是課程的靈魂,教材的編者就要把這個魂落地生根。
三、人文主題組元教材的得與失
人文主題組元教材是教材發展史上的創新舉措,是教材編寫者踐行國家課程標準的創新性實踐。這種創新對引領實踐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視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但一味追捧也不是學術研究應有之義。
1.反思人文主題組元的“得”
第一,“人文性”落地生根?!叭恕钡挠X醒是時代的進步,課程改革將“為了每位學生發展”作為核心,也是適應時代的要求。黨的十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標,“樹人”“立人”就成了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顧振彪先生指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從教材編排方式來說,普遍采用‘主題一情境’式。過去的中學語文教材或者以內容為本,從學習內容上分類組元;或者以訓練為本,注重學科體系的建構,按語文訓練的項目和步驟組織教材。在‘主題一情境’式教材中,‘主題’是指統攝一個單元所有閱讀材料及聽說讀寫實踐活動的文化主題,‘情境’則指圍繞這個主題設計的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的背景。‘情境’由‘主題’申發,‘主題’靠‘情境’呈現?!苯滩氖菄艺n程標準與一線教學實踐的鏈接紐帶,教材將“人文性”落到實處,教學實踐也就容易做到實處。
第二,圍繞學生需求選文。教材的選文也稱教材的文選系統,這個系統的建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找到一個大家滿意的標準。幾十年的教材編寫,我們崇尚三大文體組元: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我們強調螺旋上升、逐步發展。實踐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這些選文追求高大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對課文不感興趣。人文主題組元打破了原有的選文格局,文體的藩籬被拆除了,文章與學生的生活更貼近了。“蘇教版”教材的《十八歲和其他》《我的四季》很適合學生閱讀,“語文版”教材的《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許基仁等)、《生命之舟》(梁家新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譚士珍)選白當代生活,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這種選文就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
第三,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人類歷史的結晶,它記載著人們的探索。而人文主題則擷取了文化中的精華奉獻給學生,這種奉獻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棒斎税妗薄疤K教版”都十分關注經典的古詩文,且考慮具有地域特色的選文,“魯人版”的儒家經典比例最高,“蘇教版”吳文化經典作品比例較高。這些作品歷經時代的洗禮,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用民族文化精粹滋養學子,這是對下一代負責任。
2.反思人文主題組元的“弊”
第一,文體雜糅,不利于教學。人文主題是一個標志,在這個標志下選擇什么文章,各家出版社都鉚足了勁,進行了多種嘗試。圍繞主題,編輯安排了散文、詩歌、小說、議論文、文言文,這些文章都緊扣主題,主體也明確了。但是使用時就困難了,學生前邊學的是詩歌,下節課學的是小說,詩歌與小說無非是主題相近。學生難學,教師難教,于是就出現了教材的二次開發。我們在許多學校發現,老師們又把課文重新整合了,仍然是文體組元。究其原因,就是老師學生習慣于文體教學,而不習慣于這種混編文體教學。正如溫儒敏先生指出:“可以說現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與人文素質教育靠攏了,有的靠攏并沒有脫離語文教學規律,有的可能走得過遠,把語文的含量稀釋了,甚至把教學秩序打亂了。”
第二,生活認識錯位,不利于學生發展。教材關注生活,這是教材編寫的一大進步,但是關注生活又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有些教材過于貼近生活,又出現了與生活錯位的現象,生活可以分為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我們教材的經典課文大都描寫的是理想生活。為什么世界各國的教材都關注經典作品,就是因為經典作品可以引領學生關注理想生活,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作用。但是當編者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我們曾經在語文骨干教師班執教《沉船之前》,課后調查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生普遍認為學會了“正確面對死亡”,我們進一步了解學生為什么會有這個認識,學生講課文前面有四個字“直面死亡”??催^《泰坦尼克號》的人都知道,電影中的愛情故事令人動情,電影中人性的美與惡令人震撼。這些都是常人對生活的認識。但編者卻給課文貼了一個標簽,把“直面死亡”的主題強加給學生,使學生的認識發生了錯位。
第三,缺乏研究,不利于教學實踐。教材編寫是一件影響幾代人的大事,需要科學的精神。首先要研究學生。卜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艾偉等教育家不辭辛苦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他們選出400字的短文、500字的短文、600字的短文,在城市、農村不同學校不同學生身上做實驗,驗證哪些課文適合學生讀,哪些不適合學生讀。這種研究就是一種科學的負責任的態度,他的研究結論就是可信的、具有實踐價值的。其次要研究課文。我們曾經要求研究生核對當下教材的原文,對照的結果令人震驚,一些文章被刪改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是編者沒有認真研究原文。某教材選編《故都的秋》時修改了一些字句,如:“原文:一層雨過,云漸漸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課文:一層雨過,云漸漸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中問只有一字之差:原文“青”變成了“晴”,從語境角度看,“青”韻味更豐富,“晴”語義重復。如果我們的編輯認真研究課文,這樣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人文主題是一種標志,它不僅僅要照顧人文這個主題,更要考慮人文依附的語言文字。為了人文而人文,就會出現“泛語文化”“去語文化”傾向,這是教材編輯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實踐者不希望看到的。
①鄢烈山《杞人憂師》第2頁,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年。
②錢理群《教育的真諦》,《小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9期。
③洪宗禮《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創新體系的嘗試》,《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f)(J2年第1期.
④顧振彪《回望六十年語文教材編寫改革的軌跡》,《語文建設》2009年第1期。
⑤溫儒敏《就語文新課標的學習談九個問題》,《中學語文教學》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