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3: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喝酒的幽默句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只喝飲料,提拔難料。
3、今日酒,今日醉,不要活得太疲憊;好也過,歹也過,只求心情還不錯。
4、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會很陶醉。
5、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
6、站著敬酒,雙杯恭候。
7、屁股一動,表示尊重。
8、酒風就是作風,酒瓶就是水平。
9、反正喝多不上稅,當作哥倆在開會。
10、只要兄弟感情有,杯里是啥都算酒。
11、人在江湖走,不能離了酒。
12、男女之間不喝酒,一點機會都沒有。
13、常進酒桌深處,沉醉不知歸路。誤入垃圾深處,嘔吐,嘔吐驚起蒼蠅無數。
14、人在江湖飄,那能不喝高。
15、人在江湖走那能不喝酒,路見不平一聲吼,你不喝酒誰喝酒。
16、往后今生不再喝酒,如果在看見我喝酒這句話就當我沒說。
17、危難之處顯身手,兄弟替哥喝杯酒。
18、朝辭白帝彩云間,半斤八兩只等閑。
19、酒鬼,只要酒鬼,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源動力!所有好的詩詞都是喝醉了寫出來的!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二人轉的修辭藝術特點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認識價值。東北的漢人,大都來自山東、河北等我國北方諸省。“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邁性格的北方漢人,來到東北之后,在大風大雪的磨煉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種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獷、豪放性格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勇敢、堅強、豪爽和大氣。王肯《土野的美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東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風,下大雪,吃大塊肉,喝大碗酒,抽關東大葉,花錢大手大腳,說話大聲大氣,待客大盤子大碗,吃了管添……總之,不大不過癮。”大,就是強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獷……這確實是東北人性格的主導方面。東北人喜歡喝酒,為了調侃氣氛,講點葷段子,大伙樂呵一下,這就使這種語言文化的傳播得到了一定的推進。東北民俗語言對二人轉唱詞、說口的語言特色形成影響巨大。與其他藝術作品的語言相比較來說,二人轉的語言是獨具特色的。二人轉語言生動形象、詼諧幽默而又不失藝術張力,是東北人民語言智慧的結晶。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是其他藝術所無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轉藝術的帶領下,其他藝術表演形式,如小品、戲劇、電視劇等,也深受其影響,將二人轉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藝術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強。二人轉語言中夾雜著很多東北方言詞匯,造成強烈的聽覺效果。演員十分善于運用多種語言技巧如語音修辭(押韻、諧音雙關、歧義等)、詞匯修辭(熟語、歇后語的仿擬、引用,語音偏離與變異等),增強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感染力,帶來幽默詼諧的表達效果。
二、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特點
二人轉語言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在語音、詞匯等方面的修辭運用,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娛樂感受。
(一)語音修辭特點
二人轉特點之一就在于語音豐富,利用語音修辭出奇制勝,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個人的感受,獲取不一樣的效果。
1.和諧押韻語音具有音樂美。在二人轉的語言中多注意節奏的勻稱和音韻的和諧,聽起來順耳,同時也便于記憶。二人轉演員經常會利用和諧押韻的語言,說出一些類似順口溜的句子,例如:(1)“北國風光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齊心合力跨世紀,沒有掌聲真憋氣。”———《崔七模仿秀》(2)“希望朋友們在今后的日子里萬事順心,多賺美金;萬事興旺,多賺英鎊;萬事順意,多賺人民幣。總之就是一句話,愿你們多賺錢,少生氣,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唐僧泡妞》例(1)中運用了“地”、“氣”、“紀”等詞為句末結尾詞,節奏明快,富于韻律。不僅表達出了演員的心情,同時也獲得了觀眾的掌聲。例(2)是二人轉演員說口中的即興祝賀詞,利用韻母“in”、“ang”、“i”押韻,朗朗上口,大快人心。和諧押韻的運用是二人轉表演的一個顯著特點,演員們利用詞句的韻律性,表達出內心的想法與感情,并且與觀眾互動、說笑,形象生動,產生了一種詼諧、幽默的效果。
2.諧音雙關二人轉經常利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表達,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異形兩種。例如,二人轉的說口詞:(1)“你全身上下都是電影。”“怎么說?”“你的眼睛像我們曾經看過的老電影———《黑三角》。鼻子也是一部電影———《無名高地》。嘴巴,一部故事片———《夾皮溝》。再下面,那就是一部戰爭片———《》。不像我們樂隊鍵盤手的老婆也是一部電影———《平原游擊隊》。那么再下去也是一部電影———《大渡河》。再下去就是前段時間中國熱播的一部電視劇———《黑洞》。”———《說電影》(2)“說一個人喝酒喝多了,手扶著大樹,打一動物是啥?”“兔(吐)。”“又過來一個男的喝酒喝多了,打一動物。”“野兔(也吐)。”“又過來一個男的,扶著大樹尿尿。”“流氓兔(吐)。”———《唐僧泡妞》上述二人轉的說口詞中利用諧音雙關,把身體的各部位用觀眾熟悉的電影名稱來描述,生動形象,雖然內容有粗俗的成分,但總體看來還是極具幽默色彩。第二個例子中運用“兔”和“吐”的諧音,對原有藝術偏離,同樣也獲取了幽默效果。二人轉的說口、唱詞中調動了大量的諧音雙關修辭,用相同的話語表達不一樣的效果。不僅形象逼真,更增添了幽默、詼諧的趣味。
3.諧音歧義諧音歧義是二人轉語言中經常運用的修辭手法。一方面是對普通話中一詞多義的誤解,另一方面是由于東北方言的影響。例如:(1)“你都不理我,那我成狗不理了。”———《劉老根大舞臺》(2)“我還是幼(肉)女呢!”“啥是啊?”“渾身是肉的女人叫幼(肉)女。”———《小黃飛斯卡拉演出》(3)我們二人轉演員多賣力,哪個上臺不都得熱一身汗下去啊?哪像那些大腕一來演出,說話都語無倫次的,說“黑山的朋友,你們好嗎?耶(熱)!”我殺他的心都有。熱(耶),還沒等唱呢,還熱(耶)。你說哪旮旯涼快啊,太平間涼快你去唱吧,有一個鼓掌的都得嚇死你。———《劉曉光黑山演出》例(1)將“你不理我”生搬硬套成“狗不理”,言外之意把“你”比喻成“狗”,既貶損了對方,又給觀眾帶來出乎意料的笑料。例(2)中的“”的“幼”一詞,跟東北方言中“肉”的發音相同,故造成諧音誤解,觀眾恍然大悟。例(3)“耶”在東北方言中跟“熱”同音,也是利用方言的發音進行詞語曲解,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由于東北方言的發音特殊,由此造成的發音曲解是二人轉產生笑料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也是區別于其他戲劇表演的標志之一。隨著網絡流行語的泛濫,二人轉也吸收了很多網絡新詞,如“我是帥哥———蟋蟀他哥”、“真是天才———天生蠢材”等,這些都是運用了諧音歧義的修辭方法。
(二)詞匯修辭特點
二人轉語言的修辭藝術豐富多彩,主要就是詞匯修辭的運用,引用熟語、巧用俗語等方式,將所要描繪的事物體現得更清晰、更通俗,觀眾也在這種修辭運用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
1.熟語的仿擬、引用二人轉語言經常仿擬、引用一些熟語,或加以改造,將“雅”化“俗”,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趣味和感受。例如,二人轉的說口詞:(1)“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piáowǎi)。雖然我長得有點難看,東北話叫磕磣,但是頭兩天我已經隆重地開光了,說話老準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小黃飛斯卡拉演出》(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活著,他早該死了!”———《傻子魏三》例(1)中套用熟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東北方言詞“瓢崴”(piáowǎi)代替“斗量”,利用其相似的發音給觀眾帶來極具幽默的趣味。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是一句網絡流行語,把它借用過來,使語言表達更加新穎,貼近群眾生活。例(2)則是將詩文語句修改而成的口語化笑料。二人轉語言在熟語的仿擬和引用上,不僅運用恰當有趣,而且還借古喻今,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2.巧用俗語、歇后語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愿望。二人轉語言里借用俗語、歇后語的句子很多。例如:(1)這是我汗珠子掉床上摔八瓣,一瓣一瓣摔出來的啊!———《分手》(2)有一只烏龜,在它的背上蓋了一棟房子———蓋中蓋。又蓋了一棟房子———新蓋中蓋。又蓋了一棟房子———巨能鈣。———《大話西游前傳》(3)“敢惹我?知道我是誰嗎?不打聽打聽。”“你是?”“苞米面他爹———碴子。”———《我是社會人》例(1)中男二人轉演員借用俗語“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作了簡單的句改,說明自己從事“職業”的艱辛。既表明了身份,又增加了幽默色彩。例(2)中一連用了四個“自制歇后語”,結合媒體中的廣告詞語,不僅押韻和諧,結構整齊,更讓人產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例(3)是巧用歇后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使人忍俊不禁。二人轉語言中經常運用諸如此類的俗語、歇后語,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通俗易懂,極為形象風趣。但是如今的二人轉中俗語的運用已經偏離了正軌。現在很多二人轉中的“俗”是指二人轉唱詞中的“粗口”,也許有部分人會認為這是二人轉的特色,如果摒棄了這種“俗”,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人轉了。但是如今的二人轉中語言越來越粗鄙低俗,我們應該摒棄其中的糟粕。二人轉語言的節奏韻律、氣勢與形象性等表現極強,富于感染力,讓人為之瞠目結舌。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低俗成分,尤其是在東北農村,這種情況的存在很普遍。誠然,二人轉作為一種民間戲劇,肯定會受到東北方言習俗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其中不免會帶有一些粗野低俗的語言成分,但正由于此,人們才得以產生情感共鳴,達到精神宣泄,形成了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1]。
3.語言偏離與變異的利用修辭學中有一種“偏離理論”。它是指在言語交際時,人們常常有意識地突破常規、運用特殊結構,以達到特定的修辭效果。如二人轉演員小沈陽在演出時說:“我的英文名字是xiaoshenyang”,“xiaoshenyang”的發音類似于“小損樣”,由此造成語音的變異與偏離,引起觀眾捧腹大笑。又如比賽時對參賽選手說:“加油!雖然油已經很貴了!”前一個“加油”是鼓勵的意思,后一個利用語音的諧義雙關,偏離到另一個語意上,即目前人人關注的油價上漲,就獲得了出奇的語趣。而利用偏離手法,在二人轉語言中可謂俯拾皆是。例如:(1)“你說我是不是太有才了,我上輩子是不是裁縫?”———《小沈陽二人轉演出》(2)“我有今天全靠我身邊的這個女人,沒有這個女人就沒有我的今天,就是這個女人改變了我的一生,就是這個女人譜寫了我的人生,就是這個女人———害得我妻離子散啊!”———《擦皮鞋》(3)“我這輩子結過三次婚,第一個媳婦跟我結婚倆月跑了,第二個媳婦跟我結婚倆月也跑了,這是我第三個媳婦,結婚三年了她也不跑啊,這批貨不跑,下批貨就進不來啊!”———《劉曉光黑山搞笑演出》例(1)是對原有藝術形式的偏離,利用語音“才”和“裁”同音,使詞語偏離變異到另外一個意義上去,笑料迭出。例(2)、(3)都是語氣突然逆轉造成的偏離,沒有順著前面句子的意思再說下去,而是陡然轉向了意義的反面,故意讓同一意義焦點的前后句之間發生語義轉折,語氣色彩也隨之發生了偏離,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回味并引發他們的笑聲[2]。除此之外,二人轉語言還將多種修辭混雜在一起,夸張、比喻、對偶、停頓、重復、頂針、回環等,增強話語表現力,富于生活底蘊和語言藝術,使語言出神入化,產生詼諧幽默的趣味。這種幽默詼諧的趣味性還表現在二人轉演員的服飾裝扮上,演員夸張另類的藝術表演,帶有體態、動作等多種修辭印記,配合著言語符號一起傳遞信息、傳情達意。
三、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與東北方言的融合
修辭是一種技巧與藝術,其表達本體是人類所固有的。很多修辭用語特別是方言詞,都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與民族特色。東北方言詞語通俗生動、新奇時尚、俏皮有趣而又朗朗上口。傳統意義上的二人轉本身就夾雜著濃厚的東北方言,伴隨著全國東北“二人轉熱”,東北方言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二人轉的語言中,一些亮點詞匯也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交談中,為人們津津樂道。東北方言詞語具有生動性、形象性、會意性等特點,其修辭色彩濃厚,是書面語極強的普通話與其他地方的方言詞語所不可比擬的。從語音角度看。相比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來講,東北方言的兒化音數量豐富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人轉語言。例如:真讓我十冬臘月的蘿卜———凍了心兒!……西北天,打響雷兒,打了響雷下小雨兒,下到地上濘咕唧兒,……”———《王美容觀花》這段二人轉講的是道童楊二舍來化緣,王美容看見了,對楊二舍一見傾心,用了大量兒化音詞語對其大為稱贊,形象生動,流露出王美容對楊二舍一見鐘情的感覺,烘托出愉悅的氛圍。從詞匯方面看。東北方言是社會變異語言的一種。它經過語言變體才得以進入大眾傳媒領域。東北方言熱辣、感性,是一種充滿暴力與狂歡色彩的語體,對情緒的感染力很強,因此,給觀眾帶來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二人轉作為一種東北民間傳統戲劇,在語言運用上,所使用的東北方言相當多。例如,說某人傻用“虎了吧唧”,某人聰明用“精兒”;形容很有男兒氣概稱“尿性”,不男不女稱“二椅子”;形容美稱“帶勁兒”,丑稱“磕磣”。東北方言表達生動形象,感性色彩濃烈,讓人聽起來特別過癮,同時給人一種親切質樸的感覺。將東北方言融入到二人轉語言中去,俏皮、形象,又有其本土特色,體現了東北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色彩。如,“得瑟”、“那嘎達”、“賊好”“虛頭巴腦”等。語言直白質樸,通俗隨意。語體風格樸實明快,同時為觀眾展現出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3]。
古來人們愛酒,對酒的美稱很多,而且還有謔稱和代名詞。《詩經》上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之句。“春酒”就是指冬天釀造的酒,春天時飲用,后來人們把“春酒”作為新年酒的代名詞,《詩經》中還有“清酒百壺”的句子,“清酒”是指質地澄清的好酒,還有指美酒為“旨酒”的。酒中有“家釀”一詞,是指自己家里釀造的酒,白居易有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實在是瀟灑得很。“香醪”,是甜酒的別稱,韓駒有詩云:“不知如蜜有香醪”。
嗜酒善飲者,視酒為知心朋友,故稱酒為“友”,如“紅友”、“玉友”就是對黃酒和白酒的愛稱。“歡伯”是對酒的尊稱,如《易林》稱“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對酒的功用推崇備至。
古來對酒的謔稱、隱語也不少,如陶淵明有“且進杯中物”的詩句,這“杯中物”即酒。“酒”字是三點水一個酉字合成的,故“三酉”也是酒的綽號。“般若湯”是和尚對酒的隱語,以“般若”這一佛家禪語加“湯”字來喻酒,頗具幽默感。《清俗雜趣》有一趣聞,一酒者至酒店喝酒,忽聽掌柜的問伙計說:“望穿秋加了么?”伙計答:“已經加足蜻蜓點了。”買者一聽,站起來就走,還大聲說:“有錢不落花流!”伙計向之陪笑說:“先生不要走,別處青山綠更多。”他們說的都是隱語。四句里各有一個成語,即“望穿秋水”、“蜻蜓點水”、“落花流水”、“青山綠水”。原來賣酒與買酒的打的都是啞謎。
用人名作為酒的代名詞的,除“杜康”外,還有“白墮”,蓋古人有名劉白墮者,善飲酒,故亦稱酒為“白墮”。“曲生”、“曲秀才”是對酒作擬人化的稱呼,因釀酒用曲,遂有此稱。這在《開天傳信記》中有記載。
酒由醫家藥物變成筵宴飲品,由來已久,周天子對大臣有“九錫”之禮,其中之一是酒。它是用黑黍和芳草釀造而成,古代朝廷正式宴會,只用按法定規格釀造的法酒,亦稱“官酒”,以后播衍為各地的官釀酒沿習下來。從唐人詩“法酒調神氣”、“官酒重于錫”,可知這種酒須摻和某些安神益氣的藥材,是一種糖分多酒精含量低的滋補酒。古代多豪飲之士,《孔叢子》載諺云:“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植。”陳師道詩贈張耒,謂“張侯便然腹如鼓,雷為饑聲酒為雨。”張耒《明道雜志》說:“晁無咎與余酒量正敵,每相遇,兩人對飲,輒盡一斗,才微醺耳。”就因為他們喝的是低度酒的緣故。
傳至唐代,始見“燒酒”。白居易有“燒酒初開琥珀香”的詩句。但其為紅色,與后來所見到的白酒迥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其法。”元代人稱它為“汗酒”或“阿刺古酒”,清代也有稱其為“氣酒”的(因其為蒸汽所凝成的露滴匯積而成)。“燒酒”起初以濃酒和糟一起蒸煮提純,后來也以糯米、粳米、秣、黍、大麥等作原料。至近代,則以高梁所釀為正宗。據清代梁章鉅的《浪跡續談》卷四記載,曾有外國人得到高粱燒酒,稱為“中國至寶”,遺憾的是不知道如何服食。而近古代的燒酒家族中,沛酒、潞酒、汾酒最為文人豪士所鐘愛。
我國古人對飲酒制訂了許多鄭重尊嚴的規則。西周設“酒人”一職,執掌釀酒及祭祀大事。封建時代國立大學校長稱為國子監祭酒,由博學碩儒充任,為繁瑣至極的禮儀提供咨詢。《詩?賓之初筵》描述古代筵宴程序和細則甚詳,如酒過三巡易醉,就不要再喝;賓客醉了應向主人辭別,否則害于酒德;飲酒之所以有豪放之美,是因為它切合完美的禮儀。傳統的飲食文化講究禮儀,正是我們民族的美德。
――男人對男權主義的解釋
當男人陪女人購物時,100%的女人專注于商品,20%的男人專注于價格,剩下的80%專注于其他女人。
――男女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女人一旦結婚就開始重視她的老公,而男人一結婚就開始忽視他的老婆
在愛情上,最初的一瞥往往只是一顆火星,長期觀察才能點燃情感的火焰,形成燎原之勢。
――保加利亞作家瓦西列夫《情愛論》中的句子
你那條短裙非常漂亮,我想請那條短裙吃頓飯,如果你有空,請一起來。
――最具幽默感的邀請
為什么美女總是跟庸庸碌碌的男人結婚?因為聰明的男人總是避免與美女結婚。
――毛姆
媒人是系結一段姻緣的頭一個人,也是在這段姻緣里頭一個挨棍子的人。
――俄羅斯俗語
愛情要完結的時候自會完結,到時候,你不想畫上句號也不行。可是句號的后面卻常常是省略號,以及感嘆號!
――關于愛情的“回腸蕩氣”
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是最應該自愛的時候。
――網友語錄
所謂網戀,就是一根電話線,兩顆寂寞心,三更半夜醒,四目不相見,十指來傳情。
――網戀的基本形式
經常出入歡場的男人回家是個三好先生,一向賢淑的妻子突然執意離婚肯定是為另一個男人。
――男人與女人的感情側重點不同
愛是對自我的征服。你所愛的人,是另一個自己,是你想成為、渴望成為但是還沒有成為的你自己。當你所愛的人低于你自己或不再是你自己時,愛的驅動力就會降低。
――吳稼祥
做情人的時候,女人讓男人心痛;做妻子的時候,女人讓男人頭痛。反過來,做情人時,男人讓女人頭痛;做丈夫時,男人讓女人心痛。
――男女對情人和配偶之痛的不同態度
男人婚前大多像孫子一樣百依百順,婚后像老子一樣發號施令;女人婚前大多像燕子一樣愛飛就飛,婚后像鴨子一樣想飛難飛。
――男女婚前婚后地位懸殊
男人消耗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酒,女人吃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醋。
――男人好喝酒,女人好吃醋
男人和女人的戀愛,像小說一樣有趣好玩。男人和女人的婚姻,如歷史一般乏味無奇。
――婚姻永遠比愛情現實
默念對方名字及“我愛你”三次,你的怨氣“平均”會少掉三成。
――在“愛”面前,一切都是無所謂的
能尊重女人直覺的男人才是智慧的,能感激女人包容的男人才是成熟的。
――女人“成就”了優秀的男人
愛要追求深度,不必追求速度;愛要追求熱度,不必追求亮度。
――愛與度
對待外人像淑女,做起學問像才女,干起活來像勞動婦女。
――男人心目中的好老婆
女性征服男性,有時靠美貌即可;男性征服女性,有時靠權勢錢財亦不難。但同性之間的征服就得靠水平、能力、為人。
――同性之間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一個男人想女人,兩個男人爭女人,三個男人罵女人。
――“三個男人”定律
男人的年齡越大,越不管女人的事;女人的年齡越大,越愛管男人的事。男人的好斗心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女人的好斗心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年齡對男女的影響
男人都喜歡聽話的女人,但男人若是開始喜歡一個女人時,就會不知不覺地聽那女人的話。
――誰聽話,什么時間聽話有章可循
如果你看見一個男人為他的妻子打開車門,那么只會有兩種可能:要么他的車是新的,要么他的妻子是新的。
――男人的新鮮感總是短暫
Britain’s economic recovery is being killed by euro crisis.
中譯英部分
農村房屋質量不能再不堪一擊!
上述兩部分分開評獎,參賽者可任選其一進行翻譯。譯文請在2013年6月10日前在網上提交,網址為;或者用稿紙謄寫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東三街2號新東方南樓19層《新東方英語》編輯部“翻譯擂臺”收,郵編為100080,截止日期為6月10日(以郵戳為準)。我們將隔期刊登有關譯文的詳細評點,并評出若干名最佳譯手(獎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國名校最佳畢業演說》)和潛力譯手(獎品:《一書一世界:不容錯過的35部外國現當代小說賞析》)。快來一試身手吧!
在上一期的翻譯擂臺評點中我們提到,英語中的transferred epithet修辭格和漢語的移就修辭格有很多相似之處。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譯者在翻譯移就修辭格時,在理解和表達兩個層面都會有一些困難。通常來說,母語為漢語的譯者在翻譯修辭格時,如果是英譯漢,困難會集中在理解方面;如果是漢譯英,困難則主要在表達方面。但這并不表明譯者在英譯漢時不會遇到表達方面的問題。目前很多翻譯學習者由于不重視漢語功底的錘煉,因此不僅靈活使用漢語有困難,有時理解漢語也會有困難。這種現象在翻譯移就修辭格時經常出現。究其原因,英譯漢時,譯者往往關注如何正確理解原文的移就,輕視或忽視了該修辭格的漢語表達;漢譯英時,譯者則不重視對原文的理解,望文生義,或是胡亂猜譯,導致英文譯文不準確。這種現象在本次翻譯擂臺的部分譯文中有明顯的體現。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2013年4月號翻譯擂臺英譯中評點
英譯中題目
His eyes were excitedly glued to the table, on which were laid out many beers, some refreshments, books, and accessories, in artistic disorder.
翻譯要點
英文原文中的excitedly是個副詞,表面看修飾的是glued,但實際上修飾的是eyes,即眼神中充滿激動。理解這一點并不難,但用自然生動的漢語表達出來卻不容易。下面我們首先來分析參賽譯文在移就修辭格的翻譯中出現的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保留原文的移就,漢語表達生硬拗口。
例:他的眼睛興奮地貼近桌子,桌上擺放著許多啤酒、一些小食和書籍、配件。它們具有藝術性的凌亂。
評析:譯文沒有改變原文中excitedly的修飾對象,將excitedly glued翻譯為“興奮地貼近”,雖然意思可以理解,但表達有問題。可能譯者本想用“貼緊”,否則“貼近”一詞似乎是說眼睛在移動,不符合邏輯。但即使改成“貼緊”,漢語的表達也不自然。漢語中可以說“緊緊盯著”,或是“目光緊貼著”,但如果說“眼睛貼緊……”,似乎是說眼睛直接貼在某一物體上,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另外,譯文中“許多啤酒”和“小食”的說法也比較拗口。
問題二 參賽者解釋原文的移就,但譯文表達不自然。
例:他兩眼興奮,緊盯著桌子。桌上放著許多啤酒、一些點心、幾本書和一些飾品,凌亂但不乏風雅。
評析:譯文把excitedly的修飾對象由glued改為eyes,意思完全正確。但譯文“兩眼興奮”的表達不自然,把“興奮”直接當動詞用了,這在漢語里不常見。如果改為“興奮地盯著”就會好得多。另外,用“風雅”來翻譯artistic也不合適。
問題三 參賽者漏譯移就修辭格中的組成成分,譯文意思不完整。
例1: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桌子,上面隨意地擺放著許多啤酒,少許點心、書籍以及其他東西。
例2:他甚有興趣地看著眼前的一切,桌子上的啤酒、小吃、書本以及其它物件,雖然擺放隨意卻又不失藝術美感。
評析:第一個譯文中的“目不轉睛地盯著”僅僅是對glued的翻譯,漏譯了excitedly這個關鍵詞。此外,第一個譯文還漏譯了artistic。第二個譯文則漏譯了glued所傳達的信息。這種省略不僅使原文的移就修辭格不復存在,而且譯文的意思也不完整。
問題四 參賽者對原文的移就修辭格理解錯誤,譯文意思不對。
例:他注意力全都貫注到那張桌子上了,兩眼滿是喜悅。桌上有很多啤酒,還有一些點心、若干書籍和小飾物,擺放看似隨意卻頗具美感。
評析:原文中的excitedly一詞不難理解,就是“興奮,激動”的意思,可以直接翻譯過來。譯文將其譯為“滿是喜悅”,乍看上去有點道理:原文中的“興奮”肯定包含“喜悅”的成分,因為桌子上物品的擺放很有藝術性,看了之后覺得賞心悅目,因而喜悅,這倒是很有可能的。但“喜悅”和“興奮”是有區別的,只有極度“喜悅”才會“興奮”。也就是說,譯文沖淡了原文所表達的極度高興的心情,可以看做是對原文的誤解。
除了移就翻譯方面的問題外,參賽譯文還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未能處理好原文中的矛盾修飾法這種修辭格。矛盾修飾法在英語中叫做oxymoron,指把兩個意義相對或相反的詞放在一起,字面上看似乎不符合邏輯,實際上卻可以表達深刻的哲理或產生幽默的效果。常見的loving hate、tearful joy和clever fool等短語都是用了這種修辭格。本次翻譯擂臺英文原文中的artistic disorder也用了這個修辭格。一些參賽譯文在處理這個修辭格時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最明顯的是理解錯誤。
例1:他熱切地凝望著桌面——小茶點、一杯杯地啤酒與書和裝飾品交錯擺放著,形成一種藝術品特有的散亂的美。
例2:他興奮地盯著桌子,桌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幾瓶啤酒,一些點心,幾本書還有一些小玩意。
評析:原文的意思是說桌上的那些東西盡管擺放得很不整齊,但看上去卻好似精心擺放過似的,有一種藝術的美感。第一個譯文采取了增譯的方法,譯為“形成一種藝術品特有的散亂的美”。這種增譯雖然使譯文讀起來很自然,但意思與原文卻有很大出入。其實桌上擺放的那些東西很難稱得上是“藝術品”,那種擺放的效果也未必是藝術品所特有的。“特有”一詞容易讓人誤解,認為藝術品都是散亂的,只有散亂才是美,這與原文的意思顯然不符。第二個譯文將其譯為“錯落有致”,讀起來很自然,但這種譯法過于強調美感,遺漏了disorder所表達的那種表面上的雜亂,意思同樣不準確。
參賽者在處理artistic disorder這一矛盾修飾法時也存在一些表達錯誤。通常來說,只要不牽涉具體的、特有的文化信息,英語中的矛盾修飾法都可以直接翻譯為漢語,因為漢語讀者通常也可以理解這一修辭格中兩個詞的邏輯關系。有些參賽譯文進行了不必要的引申,譯文反而不通順。
例:他激動而目不轉睛地盯著桌子,桌上攤放著許多啤酒,一些點心、書本和擺設,一片狼藉而又富于藝術感。
評析:“狼藉”和“藝術感”意思的確是對立的,但譯文這么用卻有兩個問題:一是“狼藉”的負面意義太強烈,很難有什么“藝術感”;二是“狼藉”和“藝術感”中間隔了四個字,沒有形成整體,已經不再是矛盾修飾法,這使原文的幽默感大打折扣。
問題二 參賽者不了解英語和漢語在量詞使用上的差異,譯文表達不夠自然。
例:他十分興奮地盯著餐桌看,仿佛眼睛粘在了桌子上一樣。桌子上擺放著許多啤酒,一些點心,書籍以及裝飾物品,很凌亂但不失藝術性。
評析:英語和漢語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是漢語中有專門的量詞,而且使用很頻繁;英語中則沒有專門的量詞,雖然也會用一些表示度量的詞來修飾不可數名詞,但總體而言使用頻率比較低,在可數名詞前更是很少用量詞。本句中的many beers就是這種情況,由數詞直接修飾名詞。例句譯文的譯者不了解漢語和英語的這種區別,逐詞翻譯,沒有添加量詞,直接譯為“許多啤酒”,表達不夠自然。漢語中可以說某容器內有許多啤酒,但如果說桌上擺放著許多啤酒則顯得邏輯不通。在“許多”后面加上“杯”或“瓶”這樣的量詞,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
問題三 參賽者無故漏譯。除了上面提到的漏譯移就修辭格中的成分外,一些譯文還漏譯了原句中的其他一些詞匯。
例1: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桌上的啤酒,飲料,書以及飾品,這些物品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他興奮不已。
例2:桌子上擺放著啤酒、點心、書還有飾品,雜亂無章卻顯出藝術氣息。他眼睛緊緊盯著桌子,非常興奮。
評析:第一個譯文把artistic翻譯為“美麗的”,完全忽略了disorder。第二個譯文漏譯了many。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漏譯,可能是譯者不夠認真,翻譯時無心漏譯了;也有可能是譯者故意為之,因為這兩個詞雖然不難理解,但要用流暢的漢語表達出來還是要費一番心思的。無心之失還可以理解,如果是抱著僥幸心理而有意避開難題的話,那就不應該了。
問題四 參賽者對英漢文化差異不敏感,無故增加譯文的文化色彩。
例:他的眼睛興奮地緊盯著桌面,上面擺滿了啤酒、下酒菜、書本、還有一些飾品,凌亂但不失美感。
評析:原文中的refreshment被譯成了“下酒菜”,估計譯者是根據“啤酒”一詞想當然地翻譯而來的。如果原文描述的是我國的情況,這么譯或許說得過去,因為refreshment的意思是snacks and drinks served as a light meal。但是,這種譯法無端為譯文增添了中國文化的色彩。在不知道原文上下文的情況下,這么翻譯并不可取。
問題五 參賽者誤用漢語成語。
例:他神采飛揚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桌子,桌上以一種凌亂美的姿態杯觥交錯著許多啤酒瓶,以及一些點心、書籍和餐桌用具。
評析:譯文把were laid out譯成了“杯觥交錯”。譯者知道這個成語,說明其漢語功底還是不錯的,但這里把這個成語用錯了。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聚會時喝酒的歡樂情形,描述的對象是人。譯文用“杯觥交錯”來傳達高興的情形是可以的,但“杯觥交錯著許多啤酒瓶”的說法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此外,“杯觥交錯”描述的是多人一起喝酒的情形,但原文中既沒有多人,也沒有描述喝酒的情形。
獲獎譯文: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桌子,眼中透著激動。桌上放著好幾瓶啤酒,一些茶點、書和飾品,顯得凌亂而有致。(邵今是)
評析:譯文對移就進行了解釋,用“目不轉睛地盯著”來譯glued,用“透著激動”來譯excitedly,意思準確,表達也很自然。但后面頓號和逗號混用沒有道理,“顯得凌亂而有致”也不夠自然。對這一譯文略加修改,就有了下面的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桌子,眼中透著激動。桌上放著好幾瓶啤酒、一些茶點、書還有飾品,雖然凌亂卻很有藝術性。(韓子滿)
2013年4月號翻譯擂臺中譯英評點
中譯英題目
隨著一陣歡快的鋼琴聲從田野里飄來,向日葵似乎也蕩漾著金黃色的幸福。
翻譯要點
漢譯英原文中,“金黃色的幸福”是一個移就,“金黃色的”在邏輯上修飾的應該是sunflowers。這一點不難看出,但有的譯文表達很不自然。參賽者在翻譯移就修辭格方面問題較少,主要有兩類問題。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問題一 參賽者漏譯移就修辭中的某些信息。
例:With the delightful sound of piano wafting across the field, even the sunflowers seem to shine with happiness.
評析:原文中“金黃色的”一詞在譯文中不見了,既沒有在happiness一詞前面體現出來,也沒有放在sunflowers之前。其實譯文的整體質量還是不錯的,整個句子結構不錯,用詞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用waft來譯“飄”,意思完全正確;用shine with來譯“蕩漾”也很好,表達很地道。要是在happiness之前加上golden,譯文就更好了。此外,譯文沒有表達出原文中“一陣”的含義,也是個遺憾。
問題二 參賽者對移就修辭的理解出現偏差。
例: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drifting from the fields, sunflowers also seem to be rippling with the golden color of happiness.
評析:“金黃色的幸福”被譯成了the golden color of happiness,即“幸福的金黃色”,句子強調的重點發生了改變。原文強調的是“幸福”,譯文強調的則是“金黃色”,原文所傳達的歡快情緒被削弱了。不過譯文總體質量也不錯:用a burst of來譯“一陣”,意思準確,用be rippling with來譯“蕩漾”也挺好。只是sunflowers之前還需要加上定冠詞。
除了在翻譯移就修辭格時出現的問題之外,參賽譯文還存在以下兩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照搬詞典解釋,對個別詞的翻譯不夠準確,或者譯文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例1: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sound wafting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also seem to undulate golden happiness.
例2:A peal of lively sound of a piano wafted from the field, to which sunflowers seemed to sway with golden happiness.
評析:第一個譯文用undulate來譯“蕩漾”,這也確實是一些漢英辭典上的譯法。Undulate一詞在英語中的確有move like waves的意思,但這個詞在英語中主要作為不及物動詞來用,后面很少接賓語。當它用作及物動詞時,表示的意思是cause to move in waves or as if in waves。如果是這個意思,那么后半句話回譯為漢語就變成“向日葵讓金黃色的幸福蕩漾著”,與原文的意思有出入。第二個譯文用peal來譯“一陣”,但peal的意思是電話鈴或教堂里的鐘的長時間鳴響,或是大炮的轟鳴和雷聲,用這個詞來形容歡快的鋼琴聲不合適。
問題二 參賽者譯文有語法錯誤。
例1: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tone floated up from the fields, sunflower also seems to be brimming with golden happiness.
例2:A piano tinkled pleasingly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played on by the golden happiness.
評析:第一個譯文用float來譯“飄來”,意思上沒有問題,但用過去分詞形式不對,好像鋼琴聲是被別的什么力浮起來似的,改成現在分詞形式floating就可以了。第二個譯文中,兩個分句都有完整的主謂結構,其實是兩個句子,中間的逗號應該改為句點,第二個定冠詞the的首字母應該大寫。
獲獎譯文: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fluttering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appear to be filled with gold happiness. (朱嘉贊)
關鍵字:會話含義理論;合作原則;違反;《緋聞女孩》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8-0150-02
語用學是語言學研究的新興學科分支,它研究了說話者怎樣通過句子順利地進行溝通。語用學興起之后,研究解釋語言是怎樣保證人們溝通的順利吸引了很多語言學者的關注。格賴斯認為,人們為了確保對話的成功,不得不遵守一系列的規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格萊斯,1975:127)。然而,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是建立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之中的。在實際生活對話中,人們不總是遵守這四項準則。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說話者不能嚴格地遵循原則,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會違反原則。
一、理論基礎
1.會話含義(IC)。會話含義是語用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這一概念在近期的文獻中來源廣泛,它的基本內涵就是隱含的意思要比實際明確給出的內容要多(萊文森,1989:32)。在1983年,利奇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時,內涵往往比實際說出的要多。人們通常不是直接把想要表達的說出,而是通過推斷。所以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總是有間接的言語行為。所以,在1995年,格倫迪指出,會話含意理論試圖解釋,如何得到什么是聽話人真正所說的,從表達實際的意義階段到隱含意義的階段。
2.合作原則(CP)。1975年,格萊斯提出,人們的談話通常不包括一系列不相關的話語,如果人們說的話不相關,是不合理的現象。他們的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與每一個會話的參與者,努力合作,在某種程度上,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或至少是雙方相互接受的方向。合作原則可以分為四個準則,稱為格賴斯準則,描述具體的理性原則的說話者所遵守的合作原則,這些原則能夠有效溝通。
二、主要發現和討論
在討論中,會發現會話中的一些規則。四個準則的違反將在本部分中通過電視劇中的實例進行說明和解釋。
1.電視劇中違法數量準則的分析。以下是電視劇中違反數量準則的部分文本,以這些作為實例進行分析。奈特:哦,我只是想知道你怎么了,你昨天晚上看起來很沮喪。瑟琳娜:看呢,布萊爾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你又是她的男朋友,她愛你,這就是事實啊。我該去學校了,要遲到了。在上面的例子中,奈特想知道瑟琳娜昨晚看起來沮喪的原因,但是瑟琳娜并沒有直接的回答他的問題,她解釋了奈特和布萊爾的復雜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瑟琳娜回答了奈特的問題。這是滿足當前會話需求的方式。但是,除去回答沮喪的原因外,瑟琳娜還說了快要遲到的信息,這部分信息是多于所要回答問題的信息的,通過這種方式,瑟琳娜傳達出她不想多跟奈特說些什么了,馬上必須要離開。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莉莉:你什么意思?布萊爾取消了?瑟琳娜:嗯,是,呃。問題是…我知道邀請時間的時候,我已經,嗯……有計劃了。莉莉:和誰一起的計劃?瑟琳娜:和我朋友。丹:嗯,呃…是,你好,很高興見到您,伍德森夫人,我是丹。莉莉:你和丹去哪里?瑟琳娜:我們……。丹:我們……一起去聽音樂會。莉莉:林肯·霍克?林肯·霍克?丹:是,是的。是“滾石樂隊”。90年代的樂隊。在上面的例子中,同樣的回答方式又體現了出來。除去準確的回答問題之外,丹還進行了很多額外信息的回答,比如說自我介紹,解釋“滾石樂隊”。從表面上看起來,劇中的角色好像是違反了數量原則,但是這種方式卻常常出現,也包括在現實生活中。
2.電視劇中違法質量準則的分析。質量準則規定,人們不應該說一些錯誤的或撒謊或沒有足夠的證據的話。例如:布萊爾:瑟琳娜,很高興見到你!瑟琳娜:你好!很高興見到你!在這個例子中,如果讀者不具有相同的背景的電視劇,他們不會明白在這種友好的話中的寓意。在劇中,布萊爾和塞雷娜是情敵。他們是在聚會上認識的,他們怎么能說真誠的祝福?“很高興見到你”是說謊的。
3.電影文本中對于關系原則的違反。說到關系原則,格萊斯寫到“盡管關系原則本身是精練的,它的構想仍舊包含很多讓我深思的問題。我在想它關注的是哪一類的相關性,在真實的交談過程中它是怎樣轉換的,怎樣允許談話的主題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些許改變等。我覺得對于此類問題的解決非常難,我希望能在以后的著作中對它進行修正。”以下是電影文本中違反關系原則的例子:瑟瑞娜:你喝的酒也是給豬喝的。恰克:我喜歡你說臟話時的樣子。瑟瑞娜:你只是喜歡有女孩和你說話。恰克:事實上,我更喜歡她們不說話的樣子。瑟瑞娜:嗯,我很想念你機智的幽默。恰克:讓我們趕緊拿衣服走吧,找個地方互相享受著注視著對方。瑟瑞娜:我們僅僅去來點吃的怎么樣?我一直空著肚子喝酒那。在這個例子里,如果觀眾不了解《緋聞少女》的劇情背景,他們就不會理解潛在的含義,會認為瑟瑞娜的話是不相關的。這段對話發生在瑟瑞娜剛從寄宿學校回來的時候。事實上她已經理解了恰克的本意,只是通過別的提議來擺脫恰克。
4.電影文本中對于方式原則的違背。合作原則及其組成部分的各項具體原則是以祈使句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這使許多讀者誤以為它是規約性的,也就是規定讀者他們應該如何做。但事實上合作原則旨在描述對話中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當我們交談時,我們總體上會遵循合作原則,會在潛意識或無意識中用合作原則指導我們。我們也在嘗試著以清晰的方式使說話內容更真實、更具相關性、信息量更大。以下是電視劇臺詞中隱晦的表現:“站在中央大堂,手里提著包,她就是瑟瑞娜。這是一年前神秘消失去了寄宿學校的女孩嗎?”在這個場景中,隱晦存在于短句“disappeared for boarding school”中。觀眾會感到困惑,究竟是因為寄宿學校瑟瑞娜才離開了這里還是瑟瑞娜離開了這里去了寄宿學校。這一段產生了隱晦是對方式原則的違反。
本文以對話含義理論和合作原則的理論框架,分析了電視劇《緋聞女孩》中違反合作原則的現象。通過研究電視劇中選取的例子,分析并討論了對話怎樣被應用,合作原則怎樣被違反以及對話隱含的意義是什么。很顯然,違反合作原則不但不會導致交際失敗,而且達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幽默、夸張等。在小說、電視劇、電影等藝術形式中,違反合作原則達到了從另外一個角度幫助塑造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美國女孩,18歲北京尋夢
苗條性感的身材,五個手指的指甲上分別涂抹著紅、藍、黃、黑、綠五種顏色的指甲油,笑起來的時候,身子會不自覺地向后仰。2009年6月下旬,筆者如約來到北京一家咖啡館,采訪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洋妞演員”的凱瑞時,發現她竟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并且帶著京腔。
“為什么要來中國?”“中國有句話不是叫耳大有福嘛,我的耳朵挺大,所以就來碰運氣了!”這位洋妞的開場白令人忍俊不禁。在愉快的氛圍中,她講起了自己在中國鮮為人知的打拼經歷。
凱瑞的英文全名叫凱瑞?貝里?布羅根,1981年出生于美國馬塞諸塞州。由于從小就經常與華人接觸,早在讀中學時,她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少林武術、京劇和刺繡,更令凱瑞對這個遙遠的東方古國心馳神往。
1998年,凱瑞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她就讀的波士頓中學跟北京景山中學有個文化交流活動。那時候,她只會用漢語說“我叫凱瑞,我是美國人”。雖然只待了短短幾天,但北京卻給這位美國女孩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2000年,凱瑞作出了一個令父母十分吃驚的決定:去中國留學!她首先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表演。當時她只是想把中文學好,現在想起來她仍然覺得很瘋狂,一個18歲的小女孩,竟敢單槍匹馬闖北京。不過凱瑞很快就適應了在異國的生活:她喜歡吃色香味俱全的中國菜,愛吃餃子,愛穿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課余時間,她還喜歡騎著一輛除了鈴鐺不響什么都響的舊單車,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亂竄。這里的一切,都讓小洋妞倍感新鮮。
更讓凱瑞興奮的是,在中戲的第一學期,她就出演了電影《幸福花園》,從此正式開始了一個18歲美國女孩的“北漂”生活。
凱瑞說,外國演員要在中國混,得有三個條件:形象合適,會演戲,中文流利。有些人不會講中文,但是他也可以認識一個好的經紀人,為他創造很多機會。但一個小女孩,在這里沒有家人,又沒有經紀人,發展起來就會特別艱難。
“洋大山”算是凱瑞“北漂”中遇到的貴人。“有一天我遇到了闖蕩中國的大山,他請我喝酒并跟我講他的故事,雖然他的情況跟我非常不一樣,但他一直都在鼓勵我,給我講他的經驗。大山的經紀人也一直在幫助我,替我分析,這讓我很感動。”
后來在楊亞洲的新片《八兄弟》中,她和八個男主角演對手戲。楊亞洲導演說,之所以選擇凱瑞,關鍵原因在于她的中文非常流利,同時表演基礎也很好。“咱們中國演員打入好萊塢也需要過語言關,所以對于這個美國演員,我最關心的是語言問題。沒想到凱瑞連一些地方的方言都能說。真是不得了!”
從中戲畢業后,凱瑞又拍了《白銀谷》、《滴血翡翠》等多部影視作品。接演每一部戲,她都會與導演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使自己扮演的角色真正符合外國人的形象。對于如何去抓住角色的靈魂,她也自創了一套方法。拿到劇本,她先用兩句話進行概括,知道故事的脈絡走向。對于人物的情緒,她往往是從細微處來把握,她會賦予這個角色一種喜歡的色彩,以及可能發生在這個人物身上很有代表性的三件事。這是她塑造人物的一個“訣竅”。
果然,由于個性十足,這位洋妞演的每一個角色,都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娛樂報紙、雜志,更是對她好評如潮。
千錘百煉,成為中國“最紅洋妞”
在圈子里,凱瑞堪稱“拼命三郎”。無論擔任主角或配角,她那股對表演精益求精的執著勁兒,都讓其他演員敬佩不已。
在電視劇《新英雄虎膽》中,凱瑞演繹的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絕色間諜。這個角色對于凱瑞來講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她的臺詞里包含了很多專業術語,說起來十分拗口。不過,凱瑞是個十分認真的演員,她拿到劇本就先在一位中國老師的幫助下將一些不懂的字注上音,如果遇上比較長、比較重要的對話,就全部用字母注音重寫一遍,這樣能夠很快地背出來。遇到稍微有些難度的句子,她就與老師或朋友一起對臺詞。如果有無法理解的句子,她就會請教別人應該如何去念這個句子,聽別人念的時候是強調哪個字詞,這樣她就明白了說這句話需要有怎樣的感情。
跟她一起演戲的男一號吳修波這樣評價這位金發碧眼的姑娘:“與凱瑞在一起演戲的感覺十分自然,她的表現很靈活,也很機敏。”導演對她的表現十分滿意,評價也是很高的:“凱瑞演的那個角色難度很大,是個反派人物。但是她對人物的把握十分準確,表現得含而不露,塑造出來的角色不概念化。可以看出她是很下工夫的。”當然,這已經不是第一位對她有如此高評價的導演了。
正是這種態度,使凱瑞能夠不斷地挑戰新的角色,提高自己的演技。事實上,凱瑞正是憑借一個高難度的角色讓廣大中國觀眾牢牢記住了她。那是2004年攝制的一部名為《風吹云動星不動》的電視連續劇,在戲中,她扮演的是一個中英混血兒珍妮。說起這個角色,凱瑞難掩興奮之情:“這個角色特別有意思,是我所演過的戲中最好玩的角色。”
這部戲描寫的是20世紀初發生在上海的故事。戲中珍妮的父親在當年的上海灘聲名顯赫,父親過世,遠在英國的母親把父親所有的財產盡數變賣,留在上海的她從一個千金小姐一下淪為無依無靠的孤女,只有父親留下的一幢房子。凱瑞坦承,這個角色有相當的難度,作為一個混血兒,她的身上有兩種不同的文化的碰撞,更加需要揣摩的還是這個角色本身性格上的特點:“珍妮的身世以及從小的環境,造就了她做什么都像在游戲;但她又不是那種傻傻的單純,落魄后為了生存她又要用心計。因此我不能演得太單純,又不能演得太壞,要在二者中找到平衡點。”
盡管這個角色性格矛盾多變,許多行為細節都出人意料,非常難以拿捏,但凱瑞把自己放開,用心體驗和接受人物的性格,終于塑造出一個活靈活現的珍妮。她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好評,也為自己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趣的是,后來凱瑞在影視圈里竟得了個“凱一條”的外號,因為她拍片時經常一條就過。很多導演笑言,拍戲找凱瑞很合算,很專業,省時間,省膠片!
因為漸漸有了名氣,凱瑞又相繼與唐國強、葛優、黃曉明等大腕合作。來華9年,凱瑞已接拍了50多部戲,其中6部為主角,18部為第二主角,幾乎壟斷了近年來重要影視劇中的外國女性角色,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洋妞演員”。
在奧運會期間,凱瑞還受到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多家電視臺邀請,擔任了奧運節目解說嘉賓。她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身體力行地支持奧運。這張國際化的面孔,給中外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中國生活很快樂
在凱瑞拍攝的50多部戲中,她最喜歡的是在《鹿鼎記》(黃曉明版)中扮演的俄羅斯公主索菲亞。為了演好這個公主角色,凱瑞在戲中奉獻了第一次,而且還是和黃曉明搭檔。“那場戲我記得是剛從美國回來時拍的,當時是第一次見到黃曉明,他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人,但他非常熱情,也很耐心地幫我分析劇本,帶我入戲。”
不過,由于審查原因,她和黃曉明的這段戲最終還是被剪掉,令凱瑞有些遺憾。當筆者問她對《鹿鼎記》有何看法時,這位洋美眉調侃:“我不太認可一個男人有七個老婆。但是,它作為一個虛構的喜劇主題,可以接受。導演處理的方式很有喜劇感,大家都愛看。《鹿鼎記》很娛樂化,一個男人怎么可以有七個老婆!所以我跟導演說可以拍個續集嗎?比如一個女人有七個丈夫!我是個女權主義者。”說完,凱瑞俏皮地大笑起來。
由于文化差異,在拍戲中這位洋妞也難免和導演發生“沖突”。凱瑞說在美國,導演對演員很體貼,哪怕他不滿意,也不可能去罵演員。而在中國就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做到導演要求的那樣,就有可能挨罵。演戲時,很多人認為外國女孩特別開放,我反對。我說不是,我就不會主動說‘我愛你’。如果導演說情節要求我這樣,或者講出道理,我才這樣做。”
不過除了這些“小插曲”,在生活中她還是挺快樂的。現在凱瑞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大批“粉絲”。走在北京街頭,她經常會遭遇熱心影迷的“突然襲擊”,知道她名字的少男少女會激動地喊:“凱瑞,給簽個名吧!”而那些不知道她的姓名又很喜歡她的大伯大媽,有時就干脆叫她“安妮”、“索菲亞”、“女大山”。更有趣的是,不少中國帥哥還主動向她發起“愛情攻勢”呢!這一切,都讓凱瑞受寵若驚。
關鍵詞:雙關語;翻譯障礙;可譯性
一、雙關語
雙關語即通過語音或語義的條件,用最經濟的遣詞使語句同時具有雙重意思。雙關廣泛運用于文學,口頭謎語,廣告等文體中,為其增色不少。無論從漢語還是英語的歷史來看,雙關修辭都源遠流長:中國雙關出現的最早文獻是從西周時代開始的《詩經》;在英語中,pun的起源追溯至羅馬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作品里用到超過3000處的雙關語,可見其受青睞的程度。
雙關語是一種智力游戲,它巧妙的使用同音同形字或者一詞多義,使得在特殊語境下的這些字詞具備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思。如09年5月莫斯科舉辦歐洲廣播聯盟歌唱大賽,格魯吉亞選手的節目是:We don’t Wanna Put in(我們不想插手).但聽起來就像We don’t Wanna Putin(我們不要普京),這個諧音雙關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十分耐人尋味。如何把英語雙關語譯成恰當的漢語并保持其修辭特點,成為廣大翻譯工作者關心的問題。
二、雙關語翻譯現狀及翻譯障礙
雙關是一種高級的修辭格,中外文人對其愛不釋手,對于譯者來說,雙關是一個 “waterloo”,往往只能望“關”興嘆。雙關語難譯,由于原語言與目標語之間語音和詞匯無法一一對應,要將一個雙關語譯成對應的雙關語,并不簡單。由于社會文化的不同,雙關語之間的互譯存在障礙,雙關語的可譯性以及可譯的限度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Sider Horin曾說過,任何公式和系統理論在翻譯雙關時都沒有幫助,因為雙關是一種語言的文字游戲,而翻譯使這個文字游戲在另一種語言里得到重生,變成另一個文字游戲,那么,一切都只能靠靈感了。[1]一些悲觀的譯者認為雙關語是不可譯的。劉重德指出一些不可譯譯者經常引用以下例子作為其不可譯的證據。
例1:“What kinds of money do girls like the most?” “Matrimony.”
例2: “What key don’t open doors?” “A monkey, a donkey and a turkey.” [3]
懂英語的中國人,幾乎都能看的懂這個字謎的意思,但要將其譯給不懂英語的中國人,而要達到原文具備的幽默效果,實為難事。
鑒于雙關語的特點,學者們對雙關翻譯的態度主要有三種:①可譯—認為雙關語都是可以翻譯的;②不可譯—雙關不可能譯為另一種語言或方言,這種語言或方言的人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③可譯限度—可譯,但不存在完美理想、絕對一致的雙關語翻譯。
雖然觀點各異,但雙關語翻譯的實踐從未停止。翻譯雙關語時,一些譯者重視意義的傳達,直接譯意而舍棄雙關語的形式;一些譯者通過其譯入語方面的造詣尋找相似的雙關進行創造性翻譯,但在意義上與原語相差甚遠;一些譯者實在不知道該怎樣譯,而采用注釋的方法進行說明;也有譯者本著“雙關不可譯”的觀點,認為只能意會,不會言傳,而避諱雙關語的翻譯實踐。
Peter Newmark曾指出,對于雙關語來說,沒有完美、理想和正確的翻譯。那么究竟是什么給雙關語的翻譯帶來如此大的障礙呢?
2.1 語言障礙
某一種語言系統的范圍和分類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語言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其概念,發音和詞匯。然而,絕大多數的語言學符號都是任意性的,由于語言的不對稱性,我們不能指望在一種語言里發音相似的兩個詞,在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后也恰巧發音相似,語義結構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之間就更不可能了。簡而言之,語言的對等是意義的對等,而雙關語卻是利用音義相近或相似等語音條件來制造效果。因為語音表層的音形無法達到理想的轉化,在發音上找到音義對等又具備雙關效果的詞語實屬不易。如源語里同音異義或一詞多義的詞語翻譯成目標語后仍然是同音異義或一詞多義的幾率很小。例如:
例3 A: What is the worst kind of fish?
B: Selfish.
這是利用selfish和fish的語音條件制造的一個雙關,與前面的worst fish “最壞的魚”的提問相對照的selfish 轉化為中文后是“自私”,在原語里因為fish 和selfish都有一個fish的音,所以聽起來詼諧幽默,耐人尋味。但如果按照字面直譯,selfish譯為中文后,發音里就沒有個“魚”的音在了,就毫無幽默的效果,甚至不知所云。
2.2 思維障礙
Sapir Whorf假設認為語言決定思維,人的邏輯由母語決定。認為對世界的認識有賴于語言背景使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不同。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導致不同的思維,這種語言決定思維是根深蒂固,潛移默化的,內在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很難改變。那么由Sapir Whorf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本沒有真正的翻譯,我們也不可能真正學會另一種文化區域的語言,除非擯棄之前思維模式,并習得目的語的本族人思維模式。
2.3文化障礙
世界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獨特傳統和風格的文化。這一文化給詞語抹上了濃厚的色彩,這就是詞語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對詞語的影響很廣,離開文化背景,就無法理解某些詞語的獨特含義。對同一個句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給翻譯造成了障礙。
王希杰對對雙關語有頗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雙關使用于不同的民族,然而不同民族又各具特點,將這些獨特的東西譯出來很難。Delabastita認為即使存在某種統一的人類思維認知模式,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是離不開特定的語言和文化方面的特點[1]。Nida認為特定文化背景下,包含各種概念和文學典故的文本,其信息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是很難理解和翻譯的。因為文化缺失和文化多樣性的存在,致使我們在翻譯時,要么無法在目的語找到相對應的詞語,對原語的翻譯可能引起歧義,混淆不清;要么對原語無法正確理解,曲解了原語的意義和情感。語言的翻譯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詞語替換和語法句法的調整。一個成功的翻譯,譯者應該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傳達語言背后所負載的原語文化。
例4:汾酒必喝,喝酒必汾。這是杏花村汾酒的廣告詞,來自《三國演義》開篇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廣告巧妙利用典故,強調喝汾酒也是大勢所趨,在翻譯的過程中,幾乎只能翻譯出廣告的字面意思,完全喪失了深厚的文化意韻。
2.4翻譯標準的障礙
關于雙關語的翻譯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將雙關語翻譯為對應的雙關語,內容形式上都對應,是雙關語翻譯的最佳境界,介于語言的特點,譯者認為此等翻譯只能偶得之,為可遇不可求的產物,是理想的譯文。但在現實中,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有的話也相當的稀少。例如:例5:原語:娘,他們,,,你知道嗎?
驕陽下,柳樹上,回答他的是一片知了,知了的蟬聲。
譯入語: Mother, they, don’t you see?
In the scorching sun, from the willow tree, 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
See, See.[2]
漢語知了,知了還是英語see, see都具有雙重內含:都是擬聲詞,都模擬蟬叫聲;都有知道了,明白之意。詞和短語的意義在很多程度上倚賴于語境。雙關語正是利用雙重語境,來創造言此即彼的特殊效果。譯出雙重語境就譯出了原文的效果。
然而一般對雙關語的翻譯都會有一些內容形式上的改動,那么,什么程度的改動是可接受的呢?翻譯和改寫的底線在哪里?雙關語里的創造性改寫還應該叫做翻譯嗎?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激烈討論。至今也沒有關于雙關語翻譯的統一標準。至于Delabastita的“雙關語翻譯為零”“非雙關翻譯為雙關”以及“零譯為雙關”的翻譯方法對中國學者來說還是比較新奇,較難接受。
衡量雙關語翻譯好壞的標準沒有定論的話,討論雙關語是否可譯,譯入語的優劣就沒有依據。有些譯者絞盡腦汁,譯出的雙關卻被認為是改寫,根本談不上翻譯。所以翻譯標準的障礙也是雙關語難譯的原因之一。
三、可譯性探究
雖然語言千差萬別,但隨著世界各地交流的加強,翻譯作為一門實踐,涉及科技,宗教,文學等各個領域,雙關語作為一種廣泛運用于文學的修辭手法,也被譯者廣泛涉獵。下面將從以下幾方面探討雙關可譯性。
語言:從理論的角度而言,奈達認為任何語言都能夠傳達另一種語言要表達的意思,通過重新組織譯入語,使其與原語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句法結構來進行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盡量的挖掘譯入語表達方式的可能性。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很多種表達其想法的方式。
雖然各種語言都各具特點,但如果每一種語言都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功能系統,我們就不能實現通過不同語言符號記錄的事情經歷的之間的言語轉換。語言之所以可譯是因為它傳遞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代表的事物。既然雙關是通過語言傳達的一種幽默詼諧的效果,每種語言都有表達這種效果的語言。例如:有譯者將例1改譯為:A:愛錢女孩最喜歡什么元?
B:姻緣(銀元)。例3selfish一例,張傳彪改譯為:A:最壞的魚是什么魚?B:暴雨(鮑魚),比起無法跨越的語言障礙,此譯將詼諧智慧的效果表現出來,可謂是變通打破不可譯的僵局。
思維:思維差異固然存在,也不可否認,但不能因為深層的思維差異而消極的拒絕翻譯。思維方式具有同一性,即思維同構,如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這些起主要作用的思維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互通的,它們通過語言反映出相同的模式。翻譯的過程是譯者處理語言-思維、思維-語言的心智活動。大腦對原文的概念、形象和邏輯關系梳理,并在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語詞、句式,以求傳達原文的意義,這兩種思維活動相互作用,循環往復,直至譯文成形。[4]我們應該學習譯入語的語言機制,揣摩譯入語的思維方式,以達到譯文和原文對目標讀者與原文讀者產生相似的認知效果和審美效果。例如:Donna: He’s so romantic. Every time he speaks tome he starts with fair lady. Tina: Romantic, my eye. He used to be a bus driver.多娜:他真浪漫,每次跟我說話總先說聲:夠漂亮女士!(Fair, lady!)泰娜:浪漫,見鬼!他以前是個司機,開口就是:購票,靚女士!(Fare, lady!) [7]
文化:文化的交流和滲透進一步深入,由語言反映的不同思維之間是可以溝通和交流的。例如:A: At what time of day was Adam born? B: Just before Eve.有譯者譯為:A:后羿射日在什么時候?B:前羿射完后。隨著文化的相互滲透,對各國的典故日益熟悉,文化的大背景下,找到兩語之間的共鳴已經不再困難。
翻譯標準:Nida說過沒有絕對對等的翻譯。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原理,翻譯的關鍵是讀者的反映而非語言形式。翻譯的基本要求是譯入語讀者能夠通過譯本體會到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時的感受。一旦翻譯以功能對等為標準,而對形式,內容的對等的要求相應淡化,雙關語的翻譯及可譯性就會豁然開闊。如錢紹昌舉的例子:Principal: Does any of you know martial art? One teacher:I know Martial Schwartz.校長:你們有誰懂得武術?某教師:我認識馬歇爾施瓦茨。錢認為, 如沒有幽默效果,照字面直譯雙關語是毫無意義。錢將其改譯為:校長:你們有誰懂得武術?某教師:我懂得點巫術 [5]。
四、結語
雖然雙關語翻譯存在著語言、思維、文化和翻譯標準的障礙,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加強,雙關語翻譯標準制定, 在譯者的不斷實踐下,針對這幾個障礙苦下工夫,雙關語翻譯之難題會慢慢解開。
[參考文獻]
[1]Delabastita, Drik. Focus on the Pun: word play as a special proble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Target, 1994(2):223-243.
[2]段美榮. 談雙關語的可譯性限度及其語用翻譯[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第1期第12卷,76-78
[3]劉重德. 文學翻譯十講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4]陸蓮枝. 英漢雙關語轉換中的不可譯性[J].百色學院學報,2007第1期第20卷,112-116
[5]錢紹昌.影視片中雙關語的翻譯[J].上海科技翻譯,2000第4期,19-23
關鍵詞:網絡交際 詞語 理據
詞語的理據指的是事物和現象獲得名稱的依據,說明詞義與事物或現象的命名之間的關系。這種依據既可以是“微觀的”,即基于語言本身,包括擬聲理據、形態理據、語義理據、邏輯理據和詞源理據,也可以是“宏觀”的,即依托于大的社會文化背景,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甚至政權的變更等都會產生大量新詞。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普及,一種全新的交際模式——網絡交際,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獨特的魅力而風靡全球。以電子郵件、電子論壇、聊天室等為載體的網絡交際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交際語是網民們為了方便交流,加強溝通而在網上使用的,有獨特風格的習慣用語,是為了滿足網絡交際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社會“方言”。
網絡交際是對常規交際的一次重大突破,傳統語言的規范性在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戰。盡管許多網絡交際詞語的產生有一定的隨意性,但還是“有據可查”的。作為網民使用最多的兩大語言——英語和漢語,其網絡交際語言在構詞上有相似之處,同時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本文通過對比英漢網絡交際語言在造詞方法上的異同,來探討它們的構詞理據。
一、英漢網絡語言造詞方法的共同點
英漢網絡交際語是網絡交際時代的新產物,其發展離不開網絡這一交際媒介,因此在造詞方面必然會出現共同之處。
1、大量運用非常規縮略詞
所謂縮略詞是從已相對穩固的詞或短語中,直接或間接地抽取其主要成份形成簡短的詞語,表示與原復雜詞語相同的意義。縮略構詞法是現代語言中一種重要的構詞手段,由這種構詞法創造的新詞言簡意賅,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日常交際中,人們雖然也使用縮略形式,但通常限于比較通行的專業術語或機構名稱,且數量不多。而在英漢網絡交際中,大量的非常規縮略詞為網民們使用著。這主要是由網絡交際的特點決定的。網際交際是一種實時交際活動,交際雙方或多方必須及時地接收和發送信息才能使交際連續不斷,否則會影響交際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在網上交際時必須以盡可能少的字符來表達意義,以加快節奏、提高效率。縮略詞語可以有效減少鍵盤敲擊次數,滿足了網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出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因此在網絡聊天或發送電子郵件時,網民們便約定俗成地大量使用一些非常規縮略詞。
2、運用諧音詞
所謂“諧音詞”就是對原字詞的讀音進行模擬,構成一個與原字詞讀音相近的新詞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諧音在日常生活乃至各行各業中都有廣泛的運用。在英漢網絡交際語中,利用諧音產生的新詞俯拾皆是,可謂網絡語言的又一特色。諧音在網絡交際語言中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為了“省時、省事、簡煉、快捷”;第二是表達的需要。諧音詞往往使語言幽默詼諧,為網絡交際增色不少。
3、直接采用阿拉伯數字代替詞語
用數字代替詞語并不是網絡交際語言的原創。早在網絡出現以前就已經為一些人所使用,但在網絡交際語中,對數字的運用可以說達到了極致。因為網絡交際實質上是文本化的口語交際,主要借助文字輸入這一環節來實現,其速度遠低于以語音為媒介的口語交際。為了達到快速的信息傳輸,網民們絞盡腦汁使用了多種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用數字代替詞語。因為數字是鍵盤自帶的,其輸入簡單、明了、快捷,省卻了文字輸入所帶來的麻煩,是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傳達信息的有效方式。
4、運用符號詞語
所謂符號詞,又稱為表情語,即用鍵盤現有的本身無任何意義的符號疊加在一起,成為表情符號,表達各種各樣的實在的意義。如:“zzzz”(表示在睡覺),“:-p”(表示吐舌頭,做鬼臉),“:-)”是最常用的笑臉,“:-D”表示張嘴大笑。符號詞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成分,它沒有語音形式,也不像其它詞語那樣是通過詞義的變化、引申和諧音來表達含義,但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來代替語言表情達意。用符號代替語言是網絡交際語獨有的特征。主要是由網絡交際場景的分隔性決定的。網絡交際雖然打破了傳
統交際的時空局限,但交際雙方畢竟不是在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們既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又聽不到彼此的聲音(聲聊和視頻聊天除外)。與現實交際相比,交際雙方的姿勢、表情等就無法表現出來,在理解彼此意思的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和誤解。于是妙用多種手段組合鑲嵌的表情符號就應運而生了,從而消除了網絡交際方式的沉悶枯燥,增強了趣味性。
二、英漢網絡語言造詞方法的不同點
英漢網絡交際詞語雖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它們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音意結合文字),因此在造詞方法上也會有一些不同。
1、漢語有很多諧音同義詞
如:“版主”與“斑竹、版豬”諧音同義,“大俠”與“大蝦”諧音同義,“喜歡”與“稀飯”諧音同義。這類諧音同義詞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漢語的拼音輸入法。我們知道漢語音節比較簡單,主要通過聲調來區分詞義。但由于網上使用五筆打字的人還很少,大多數網民所選擇使用的是拼音輸入法。而拼音輸入法中并沒有聲調,因此當人們在拼音(如智能ABC)輸入狀態下輸入某個詞語的拼音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同音詞。但在時間寶貴的網絡上,網民們來不及去挑選正確的詞語,因此就出現了“斑竹”、“大蝦”之類的諧音同義詞。英語沒有這種現象。因為英語是拼音文字,雖沒有聲調,但有發達的輔音連綴,使音節變化大大增加,單詞孤立達意能力比漢語要強,同音現象遠不如漢語突出。
2、漢語網絡交際語中的諧音詞不僅數量比英語多而且表現手法多種多樣
網民們在用漢語進行網絡交際時,除了使用單純的數字諧音和文字諧音,還常常將多種諧音方法組合使用,例如:“3Q”(Thank you)、“P9”(啤酒)等是數字諧音和英文中字母諧音的組合;“在98里哈9”(在酒吧里喝酒)等是數字諧音和文字諧音的組合;而“+U”(加油)則是符號諧音與英文字母諧音的組合。而英語網絡交際語中的諧音詞除了上面提到的為數不多的數字諧音外,只有字母諧音,即用字母來替代與它諧音的單詞,如:c(see),b(be),Y(why),U(you),R(are)等。因為英語單詞音節比較復雜,詞的同音情況較少,因此網絡交際語中的諧音詞的比例也相對少一點。
另外,漢語中的諧音有時不僅僅是為了方便,而且利用讀音相同或相近且新穎的詞匯來構成諧音,依靠聲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造成一語雙關,使一個詞語兼顧兩種不同的事物以表達“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從而營造一種輕松幽默的氣氛。如“菌男”、“霉女”雖與“俊男、美女”諧音,但意義截然相反,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能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因而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而英語中的諧音則主要是為了省力省時。
3、縮略詞的數量以及縮略的方法不同
在英語網絡交際語中,縮略詞占最重要的比重,充斥著大小聊天室、電子郵件、網上論壇和公告板。漢語中雖也使用縮略形式,但與英語比起來,數量很少,這是由英語是字母文字的特點決定的。拼音文字的單詞縮寫比表義的漢字縮寫要容易得多。此外英漢網絡縮略詞的縮略方法也有所不同。英語網絡縮略詞的大部分并非規范性的縮寫,而是由網民們自行創造并為他們共同認可的縮寫形式,被縮略的既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日常交際中的短語或句子,采用的方法有:截短(省略單詞中的一部分),如:bout=about,bro=brother;首字母縮合(取單詞中的第一個字母),如:assp=as soon as possible;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元音省略(將單詞中的元音省略),例如:brd=bored,bn=been;詞素變化(改變單詞中的某個部分的拼寫,使之簡化),如:bi=bye,dat=that,tnx=thanks。由于漢語不是字母文字,其縮略方法相對英語而言缺乏多樣性。漢語網絡交際語中的縮略詞大部分是直接借用英語網絡交際語中的縮略詞。另外,網民們還模仿英語首字母縮略構詞法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縮略詞,即利用拼音的聲母進行縮略的詞,如:FB(腐敗)、PPMM(婆婆媽媽)等,其原因是在鍵盤上輸入漢字(五筆字型除外)比較繁瑣,要先輸入拼音再通過按數字鍵選定所需的字,而用拼音縮寫代替漢字可以減少輸入環節,從而節省時間,加快交流速度。雖然漢語網絡交際語中也有利用漢字本身進行縮略的詞語,但這類詞語大都是反語,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例如:“神童”(神經病兒童)、“留學生”(留過級的學生)、“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等等。
4、數字詞的數量差異
與漢語網絡交際語一樣,英語網絡交際語也經常用一個發音與某一個單詞相同的數字代替這個單詞從而節約時間和空間,增強交流效率,但其數量與漢語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在英語網絡語言中,用于諧音造詞的數字僅限于1(won or one)、2(to,too or two)、4(four,for orfore-)、8(eight)等數字。而在漢語網絡交際語中,每個阿拉伯數字都可以用來代表詞語甚至句子。例如:58451201314(我發誓,我要愛你一生一世)、5620,59487(我若愛你,我就是白癡)、8147(不要生氣)等。原因是漢語以單音節為主,便于以數字音節代替其它常見音節,另外漢語方言語音的歧義也為一些數字音節代替其它音節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關鍵詞 諺語;對應關系;翻譯方法
1 引言
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語言冰山之一角,素稱‘語言活化石’,‘民族之明鏡”’,是成百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的結晶,是語言中的精華。英漢諺語是習語的一種,具有固定的形式和語言色彩。其特點含蓄、幽默,嚴肅、典雅、言簡意駭,形象生動,給人以啟迪與思索:喻意明顯,富于哲理,妙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
2 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的對應關系及其翻譯方法。
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在表達對應關系上,主要有完全對應、部分對應及非對應關系三種情況。
2.1完全對應及其翻譯方法
2,1,1完全對應
盡管不同國家的人們有不同的人文習慣和思維方式,然而人們的生存、勞動條件以及人類本身都存在相同之處。而且人們對外界客觀規律及生活的認識大體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些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在結構和含義上完全對應。例如:He laughs bestwho laughs last譯為:“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Time is money譯為:“時間就是金錢”,珍惜寶貴的時光是人們的共識,這同我國人民的“寸金難買寸光陰”相呼應。Knowledge is power譯為:“知識就是力量”。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譯為:“乘熱打鐵”。Diseases come on homeback,but go away 0n foot,譯為:“疾病來時乘快馬,去時踱漫步”。再者,老百姓喝酒的效果看來也是一致的,例there is truth is wine,譯:“酒后吐真言”。盡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有的諺語卻在訴說著相同的人情味。例如:My son is my sonstill he gets him a wife,but my daughter i8 my daug一ter allthe days of her life,譯:“兒子在娶妻之前是自己的兒子,女兒卻永遠是自己的女兒”。在中國諺語中,則多少存點抱怨的意思,但在英語諺語中是詼諧。二者的含義是一致的。
2,1,2完全對應翻譯方法:直譯法
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完全對應的翻譯方法是直譯,這也就是“忠實、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精神風貌。許多英語諺語前后兩部分與漢語諺語相比較,結構對稱齊整,節奏鮮明。而且音節數目也相等。例如:Easy come,easy go,“來得容易,去得快";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想”;No pains,no gains,"不勞無獲”。以上例子中無論從句式還是從結構上形成了對偶,而且和漢語諺語的意思完全一致。像這樣的英語諺語可以通過字面直接翻譯。直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民族的特色,能使喻義清新,形象逼真,能表達出原文的喻義,能完整地保存原文的神韻和表達方式。讀者容易接納原語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原語能得以更廣泛的傳播,促進文化的交流。譬如:Bird of afeather flock together,譯“鳥以類聚,物以群分”。指相同羽毛的鳥兒聚在一起,此諺語含有貶義,喻指烏合之眾;Drop of water outwear the stone,譯“滴水穿石”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如果具有水滴精神再難的事情也能辦到。
2.2部分對應關系及其翻譯方法
2,2,1部分對應關系
由于生存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了兩個不同的民族對外界的認知具有獨特性。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英漢兩種語言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諺語也不例外。所以,諺語在喻體選擇使用上常表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雖然英語與漢語諺語中的一部分喻體并不一樣,但喻義基本上一致,表達方式也相似。例如;A new broom sweeps clean,譯:“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諺語中“新掃帚”與“新官”是不同的喻體,但喻義相吻合,指二者都起實質性作用。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譯:“說曹操,曹操到”,devil指“惡魔”,雖然其與“曹操”喻體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含義,也可以譯成“剛說道某人,某人就來了”。Two can play the game,從字面上來看,其意義為“兩個人完不成游戲”,但用“孤掌難鳴”翻譯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2,2,2部分對應關系翻譯方法:借用法
對于喻體不同而喻義基本上一致部分對應的英語諺語則采用借用法進行漢譯。也就是在保留有喻義的前提下,可借用含義相同或相似的漢語諺語喻體來代替英語諺語的喻體,這樣可使譯文喻義明顯,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現原句所具有的語言效果,從而容易表達諺語真實含義。例如:Money makes themare go,其實mare意指“母馬”,但在漢語諺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也就是說,喻體不同,然而喻義相同。可以借用漢語諺語中“鬼”來代替,此諺語就譯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在下面這個諺語“He who paysthe piper calls the tune,”中“pay the piper call thetune”承擔費用而有決定權。此諺語可以借用漢語習語,譯為:“誰掏錢誰點戲”,言簡意賅,淺顯易懂,又不失原文的含義。
采用借用法時,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漢語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詞語來代替英語諺語中具有民族色彩的詞語,這樣會讓人難以理解。比如:Carry coal to new castle,如果翻譯成漢語俗語,就成為“倒販檳榔到廣東”。二者喻義相同,然而喻體相差太遠,如果這樣譯,給人感覺是英國也有“廣東”,讓人不知所措。如果譯成,“向煤區運煤,多此一舉”。這樣的話,可以使原文的含義,全面展示出來,又不會造成張冠李戴的錯誤。
2.3非對應關系及其翻譯方法
2.3.1非對應關系
各民族語言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諺語也不例外,它們在獨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典型的下。設喻方式上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許多英語諺語是從莎士比亞時代流傳下來的,因此和現代英語用法不同”。⑧從而造成具有這樣特征的英語諺語找不到相對應的漢語諺語。例如:A live dog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了的獅子好”。這樣翻譯有些牽強,只能找漢語習語“好死不如賴活著”。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直譯:“不是微風細雨,而是大盆傾雨”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應譯為:
“禍不單行”,言簡意賅恰倒好處。People who live in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s stones,譯:“責人必先責己”。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譯“隨鄉入俗”。Every Tom,Dick and Nary,譯:“張三李四”。類似以上的例子,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在喻體到喻義上完全不同。為此在翻譯上千萬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只在字面意思上下功夫,這樣的話,譯出的句子讓人摸不著頭腦,甚至鬧笑話。
2.3.2非對應關系翻譯方法:意譯法
所謂意譯,就是指在不脫離原文喻義的前提下把握好翻譯的度,不拘泥于原文句法的結構,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發揮漢語優勢,進行再創作。許多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貌和神離,翻譯時一定要揭示其內涵的意義。例如:Birds in their little nests agree,直譯則為“在小巢中的鳥,觀點一致”,這是個特別含蓄的諺語,這樣翻譯會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抓住其喻體的喻義,深究其精神實質,可翻譯成“家和萬事興”,這樣則給人清新自然,易于接受。As you makeyour bed,so you must lie on it,與其譯成“你鋪你的床,你就躺在你它上”,倒不如譯成“自己做事,自己當”。像這樣的英語諺語在言外,語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僅從字面意義直譯,而不領會原文的具體含義和效果,譯文勢必平淡無味這樣既不能表達意思,又損于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涵。因此,在翻譯時,盡量按其喻義及寓意,找出具有相同效果的漢語成語、諺語或俗語來表達,則會使譯文形象生動,準確達意。Man progress god disappear,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通過努力,才會成功。這些來自人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了我們不容辯駁道理。雖然平淡樸實卻讓人深思、回味無窮。
2,4綜合的翻譯方法
綜合的翻譯方法是將上文所提及的翻譯方法綜合運用,這樣可以解決使用一種不能達到解其義之目的。有相當多的英語諺語采用直譯與意譯并列對照的方式,使讀者從表面意義上的了解轉入到了內在的深意。例如: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放走百靈,抓住風箏”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朝里有人好做官”另外的一種方法是進一步把直譯和意譯用對偶式合并一句,前半句是字面,后半句是含義,這樣使讀者一目了然。例如:Even the weariest riverwinds somewhere safe to sea,“惡水終歸流人海,哪有人人無得意時。”Speak of aman as youfind him,“論人惟有觀察,切莫人云我亦云”。
一、儒雅懷舊的俄羅斯警官
在一期研討班中,有位來自俄羅斯的高級警官。他的年齡約有五十來歲的樣子,身材瘦削,腰板挺拔,制服穿得一絲不茍,舉手投足間很有些貴族氣質。據接待人員介紹,此人身居要職,平時不茍言笑,深藏不露,可能還懂中文。
在研討期間的幾次公開場合,此人筆挺的著裝和訓練有素的軍人作派,使我印象很深,但沒有單獨交流過,僅限于見了面彬彬有禮的點頭致意而已。在為他們舉行的送別宴會上,我和他在同一桌比肩而坐,從而對他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
宴會剛開始的時候,此君正襟危坐,話也不多,只是通過翻譯說些禮節性的祝酒辭。隨著氣氛的逐漸熱烈,大家的話也多了起來,翻譯就有些忙不過來了。或許是有點按捺不住,這位老兄突然開口同我說起了中文,把我嚇了一跳,不由暗自慶幸沒有欺負客人不懂中文而說些不得體的話。這可是外事活動中的大忌,我就見過有人因此而鬧笑話的,那洋相出大發了。他的中文盡管略顯生硬,但表達得卻很清楚、完整。他先是對中國同行的熱情好客表示感激,接著又對中國取得的建設成就表示欽佩。他說自己十分懷念中蘇友好的那段時光,希望中俄兩國成為永遠的朋友。他還說,自戈爾巴喬夫起,他們的國家也想改革,但遺憾的是只在政治領域折騰,同中國相比路子走得不對,以至于白白耽誤了十幾年時間。隨后,他又問起了我對俄羅斯的印象。得益于中蘇之間曾經有過的短暫蜜月時期,我對俄羅斯的歷史、文化等有些一知半解的了解。于是,我同他談起了托爾斯泰、肖洛霍夫、邦達列夫、華西里耶夫等作家的作品,談起了莫斯科、列寧格勒、伏爾加河、高加索,談起了優美動聽的俄羅斯音樂,當然也談到了偉大的衛國戰爭。談得興起,他頻頻與我碰杯。最后,他鄭重其事的站起來,用渾厚的男中音,聲情并茂地為在座全體人員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兩首歌曲,濃郁的懷舊情結,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
二、崇尚和諧理念的哈薩克斯坦警官
在一期上合組織有關國家的警官研討班中,有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警官。他約有三十來歲,長得高大魁梧,堅毅剛猛,頗有幾分影壇硬漢施瓦辛格的氣度。別看他外表五大三粗,但性格卻非常幽默而感性。
按照慣例,我們在研討學習期間,要向客人們簡要介紹一下中國、山東的有關經濟、社會情況。在聽了中國當前倡導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之后,他大感興趣,推崇備至,一有機會就追著我方人員詢問這方面的情況。在去濟南、青島參觀考察之后,他對山東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安狀況大加夸贊,不吝溢美之辭,并幽默的對我們說,很為自己過早結婚而后悔。我們不解,他眨眨眼,笑瞇瞇的解釋說,如果現在自己還是單身的話,那就在青島這么美麗的地方買套房子,再娶個漂亮的中國姑娘,干脆做個中國女婿算了!一席話,說得我們大笑不已。接著他又補充說,不過這沒有關系,等自己的女兒長大了,一定送她到中國來留學,學成之后就留在中國工作好了,當個中國媳婦也不錯嘛。逗得我們又是一通好笑。
在回國之前,這位仁兄又做出了驚人之舉。見到每個中方人員,他都向人家展覽自己的腦袋。原來他剛理過發,在后腦勺上面剃了個不小的“禾”字。我們不解其意,翻譯解釋說,他因為太崇尚和諧理念,理發時非讓理發師給他在頭上理個“和”字以示紀念。可能是理發師手下沒數,“禾”字旁理得過大,“口”字旁沒地兒放了,就弄成了這個樣子。縱是如此,也讓他為之手舞足蹈、興奮異常,說回國后要好好向同事、親友們宣傳一下和諧理念。
三、嘆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土耳其警官
在一期來自土耳其的警官研討班中,有個外表、個頭很像土耳其足球明星哈坎.蘇克的年輕警官。正是由于他的這一外貌特征,使我同他套上了近乎。他看起來像是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之人,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球迷。當我夸他像蘇克時,他立時變得雙目放光,神采飛揚。他說蘇克在土耳其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很高興中國同行也知道他。因為這,他變得健談起來,同我說了不少的話。
他告訴我,在來之前,他印象中的中國,是個比較落后、封閉的地方。為此,他還特意多帶了一些食品。“來了以后才覺得根本用不著”,說到這兒,他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到了中國,盡管感覺同自己的印象反差不小,接待人員也向他介紹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還是有些將信將疑。說到這兒,他用了一個類似于中國俗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句子,意思是說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在參觀考察的時候,一有機會他就跑到商場、超市去觀察,看那兒商品的種類、價格以及購物的人群。他說,這些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造不得假,是觀察一個地方生活富足與否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通過自己的觀察,他對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由衷的佩服了,并為自己先前的偏見而羞愧。
聽了他的這番話,我不由得有些暗自吃驚。他如此年輕,卻有著這樣縝密老到的思維和敏銳的觀察力,真是塊好警察的料!他是個虔誠的穆斯林,不喝酒。但出于對中國、對中國同行的敬意,他以茶代酒,頻頻舉杯,表達了許多發自內心的美好祝愿。
四、不忘血肉情誼的朝鮮警官
因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那場反侵略戰爭,朝鮮是個讓我們永遠無法忘卻的國度。因此,當接待來自朝鮮的研討班時,我心中就有了一種異樣的情感。久違了,曾經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朝鮮兄弟!
朝鮮的警官們仿佛永遠嚴肅,鮮見笑容。他們的紀律性極強,每天早晚,都要列隊聽取帶隊人的講評或是有關要求什么的。講話者鄭重威嚴,聽講者神情專注,使人依稀記起我們曾經有過的“早請示,晚匯報”。他們不管到任何場合去,都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給人一種莊重、神秘的感覺。讓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些看似刻板的朝鮮同行們,其實也有一顆感情豐富之心。
在為他們送行的晚宴上,我見識了他們奔放的一面。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都靜靜地坐在那里不吭聲,只聽領隊一個人說話。隨著氣氛的逐漸熱烈,大家也開始了個別交流。當聽到我的父親、我一位同事的姑夫都參加過抗美援朝,并因此而負傷流血的時候,一位年輕英俊的朝鮮警官有些激動了。他用略顯生澀的中文告訴我,他的爺爺如果不是志愿軍救助,早就凍餓而死,他們全家都不會忘記志愿軍,不會忘記中國人民。接著,他又問我對朝鮮有哪些了解。于是,我們聊起了電影《看不見的戰線》、《原形畢露》、《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哼起了《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中優美動聽的插曲。在向朝鮮警官們敬酒的時候,我一概尊稱他們為“馬國哲同志”(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中的公安英雄),這使他們非常高興。最后,那位年輕英俊的警官興奮地站起來,慷慨激昂地唱起了那首讓人熱血奔涌、心潮激蕩的志愿軍軍歌:“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雖然發音不是很準,但感情投入,“打敗美帝野心狼”一句,更是鏗鏘有力,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引發了一場大和唱。
朝鮮人民并沒有忘記志愿軍的卓越功勛,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五、熱情奔放的非洲警官
在我們接待的研討班中,有來自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萊索托的警官們。
非洲警官,特別是萊索托警官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他們如火的熱情和無拘無束、率性而為的性格。他們從不隱瞞自己的好惡,有啥說啥,坦蕩真誠。在他們學習考察期間,正逢我們舉行新生隊列式表演,也邀請了他們參觀。當整齊威武的方隊邁著正步通過主席臺時,他們沸騰了,在臺上不停的鼓掌跺腳,歡呼吶喊,一會兒起立,一會兒坐下,忙得不亦樂乎,全然一副旁若無人的架式。
在送別儀式上,一位副部長級的高級警官,發表了長達四十分鐘、熱情洋溢的答謝致辭。通篇講話的關鍵詞有四個,那就是:感激、熱情、尊重、平等。他講完之后,三十多位男女警官一同起立,排成一圈,一邊咿咿呀呀的唱著,一邊跳起了非洲土著舞。他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扭腰擺臀,轉了一圈又一圈,好不熱鬧。據介紹,這是他們最高規格的答謝禮儀。這樣的場面,在送別儀式上出現了好幾次!
與我鄰座的一位小伙子,眼里含著淚對我說,他也到過其他的國家,但從未受到過如中國這般熱情周到的接待。在這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與平等。他說,不管別人怎樣,自己將永遠把中國人民當作真正的朋友。說著說著,竟至于泣不成聲,不能自持。
這位非洲朋友的話,很好地詮釋了這樣一條人生哲理:只有尊重與真誠,才能結交真正的朋友。
六、懂得生肖的烏茲別克斯坦警官
與外國朋友交往,倘若雙方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習俗,就非常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交流變得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善于尋找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是一個加深了解、溝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接待一批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警官時,我遇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情況。大家在交流的時候,一位客人問起了我的年齡。出于禮貌,我也回問了他們,得知同桌的四位客人分別出生于1956年、1962年、1972和1982年。為了調節氣氛,我介紹說,按照中國的民俗,56年出生的人屬猴,特聰明;62年出生的人屬虎,特威猛;72年出生的人屬鼠,特有福;82年出生的人屬狗,特忠誠。反正是凈撿好聽的說,圖個樂而已。沒想到這番話引起了他們的熱烈反應,一個個一掃先前的拘謹,氣氛也隨之活躍起來。
一、民間影像:反三峽與真實感
自然的三峽,奇險壯闊、雄偉大氣,是天下游客的神往之地。三峽工程作為中國最大的水利建設事件,承載著“強國夢”和“精英意識”,這又使三峽成為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形象”的表征。在文學敘述中,三峽乃經典意象,從古代的酈道元、李白到現代的劉白羽,他們歌詠三峽的瑰麗景觀,透露出一種豪邁風發之氣,積極樂觀的抒情同構了無數三峽想象者的心理。自然的三峽在傳媒與大眾的接受視野中被過濾掉了微觀、底層甚至草根,更被宏大的政治文化話語符碼化,被歷史規訓為人定勝天的“巨型敘事”。由于種種合力,以往的影視圖景對純粹的民間三峽采取了盲視姿態,他們不愿意去觸摸民間這一角隅,因為民間隱蔽在日常生活甚至微小的動作細節里,與以煽情、看點為價值訴求的媒介觀背道而馳。然而,現實的三峽永遠多重而豐富,既宏大壯美,也有草根民間。《三峽好人》的價值就在于注目民間三峽,掃描在政策覆蓋下根本無法獨善其身、更難以表達自我的底層人,從而把表現民間存在變成影片的核心原子。
如何用聲像呈現民間,取決于導演的姿態。按照陳思和先生對“民間”的概述:1.能夠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下層人民的情緒世界;2.民主性的精華和糟粕交雜一起,構成了獨特的藏污納垢的形態,因而要對它作一個簡單的價值判斷是困難的。《三峽好人》中緩緩逝去的沉默江湖、茍延殘喘的斷壁殘垣,在江湖和廢墟中拼命謀生、生生不息的平凡男女,證明其堅定的民間言說姿態至少展示了四種民間聲像:
1.樸素的民間。片頭一個長鏡頭,對渡船上的流離眾生掃描,搭配一段悲情的川劇《林沖夜奔》唱段,道出了平民的存在狀態,暗示這些無名氏才是影片主角。影片展開以后用煙、酒、糖、茶等民間最基本的日用品來對影片進行分段,把大量樸素的民間鏡頭點染成民工集體吃面喝酒、小城居民的宴席等。在民居拆遷過程中,勞動者揮汗如雨地默默勞作,使觀眾找到返回歷史時空的“在場感”;韓三明和一群農民工觀看鈔票上的風景夔門和壺口瀑布,體現出一種民間日常生活特有的審美和詩意;中間靈活插入的一些流行音樂,或是手機鈴聲,或從男孩口中唱出、或為背景音樂與劇情和影像巧妙縫合,恰證明了轉型期傳媒介入以后民間的封閉與開放狀態,時尚中流露出懷舊,使民間的真實性更加可感可觸。
2.齷齪的民間。民間有其和諧安樂的形象,也有粗糙齷齪一面。《三峽好人》如實地描繪了黑摩的宰客、小黑幫的械斗、拆遷后的利益糾紛,這些景象在傳統道德陷落的當代非常普遍,卻常被精英敘事所忽略。那些觸目驚心的“拆”字不失時機地閃現,民間的疾苦在政策權力的推壓下無處釋放,與之呼應的是移民辦和機械廠辦公室里總是嘈雜憤怒、火氣十足,老房東住進了橋洞,中年婦女們無奈地南下打工。移民工程的浩大與壯闊被轉喻為民間的流散和沉默,現實總有齷齪而不能解決的困境。片中對大橋亮燈的細節刻畫細膩,令人聯想到投資過億的形象工程;廣播中用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高聲向游客介紹三峽,對民間生存顯出漠視。這些細微隱喻把對齷齪民間的審判權留給了觀眾。
3.滑稽的民間。三明初到三峽,就遭遇了鈔票魔術,而那么多的男人甘愿被騙并掏錢,可見民間的麻木與習慣。貧弱的縣城居然人人擁有手機,本身是滑稽的現實,折射出人人爭先恐后緊跟信息時代,是民間的現代化焦慮。移民使戲班失業,他們穿著戲服悶聲悶氣地坐在一起玩手機游戲一幕,令人費解,讓人在驚異的同時理解了底層人的幽默反抗。那個小男孩扯著嗓子高唱《老鼠愛大米》等網絡歌曲,身邊的民工毫無反應,網絡的無處不在與民工的失語形成鮮明對比。還有如,從三明前妻、沈紅口中說出“比南方更南的南方”、“云很美”這樣一些頗富哲理詩意的句子,語意與人的境遇形成強烈反差,何嘗不是導演對普通人的滑稽撫慰。
4.神秘的民間。南方雨多潮潤,滋生了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心理因素,加之現實永遠無邊際,超現實景象就是現實的一部分,如同馬爾克斯的文學描述,魔幻和超現實是更本真的現實。影片中飛碟飛過正好說明科學技術與民間的距離依然遙遠,底層平民僅能臆測和遙望無法把握的東西。移民紀念碑拔地飛起與《百年孤獨》中雷麥黛絲姑娘抓住床單升天的場景極為相似,解釋了民間的原始、蒙昧落后,把原生態的民間還原成外來者的民俗想象。而高空中走鋼絲鏡頭雖有硬性插入嫌疑,但無不是用神秘的畫面隱喻平民在變遷的現實中如履薄冰、命若琴弦的處境。
影片在鏡頭的運用上有利于民間影像的呈現,比如特寫、推、拉、移動鏡頭少,中景、中近景和全景、大全景運用比較多,頻繁的長鏡頭使得三峽的地理、人情“空間”明顯凸現。這種近乎“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拍攝法解構了“大”三峽,建構了三峽的民間景觀,成為一種反“三峽”的表達。
二、人在民間的存在:反好人與存在感
影片以獨特的方式凝視民間,按照波特萊爾的看法,這種凝視如果體現為平視和平等關系,它將是對世界真實的認知、本原的認知。那么好人形象又是如何顯現的呢?有人認為,《三峽好人》里面沒有好人,“幾乎所有人的內心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變態與不滿” 。[1]如果以真善美的純粹道德標準作準繩,影片確實難尋好人。韓三明為“小馬哥”辦理后事,算是潛在的好人,但是他又試圖破壞另一個家庭,成為第三者。什么是好人?道德高尚、文明禮貌、正直勇敢⋯⋯《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之類的紅色經典影片就是按照純粹好人的標準塑造出眾多高大全式的人物,令人敬慕卻缺乏影視美學意義上的藝術聯想,民間現實里人存在的可能性遠非如此。
人是一個復雜曖昧的存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好人遵紀守法、愛國敬業、文明語境中的好人美善結合、道德高尚,語境的更替形成“好人”流變史。而《三峽好人》表達的是民間意義的好人:是物質和精神均為不飽和狀態中的好人,既不罪大惡極也不陰險毒辣,既不才能卓越也不慈悲為懷,他們只是在民間的底層生活中展示著生存的艱難、智慧、真實,用誠實的生活態度進行簡單的溝通。他們才是中國大多數縣鎮人的存在狀態,里里外外體現為一種真。
片中反映礦民生活極為艱辛,經常死人,而物質、女人的欠缺導致了現實生活的不飽和,韓三明才千里迢迢來到三峽找尋自己的女人和家園。韓三明形象猥瑣,老實木訥,卻能躲避紙牌魔術表演者的搜刮敲詐就是一種應對現實的智慧。那些民工和混混“小馬哥”在自己的游戲規則內勞作、吃喝、娛樂,小鎮居民吵吵嚷嚷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一點也不顯得“變態”,相反合情合理。
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被描述為“疏離”,韓三明與麻老大的對話就是例證,但是這種“疏離”更加速了人與人的交流渴望,于是片中人們無奈地選擇了沉默。影片誠懇地記錄了這些非好人的存在感,蘊涵著存在主義元素。按照存在主義哲學觀的表述,選擇即存在。韓三明和沈紅的選擇,就是存在的一種可能,都是為了找到“家”,舊的家園已經被顛覆了,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一切出于尋找和選擇之中。堅守被毀滅的愛,毀滅無愛的婚姻,顯示出民間自由的存在主義幸福觀。
此片沒有還原三峽的原貌,也不是對民間群像進行深描,即沒有深度刻畫某一角色,而有限地表達了現實困境中的精神疏離和新舊家園轉型之間的平民心理。所以,在細節處理上,它沒有簡單地要表達“好人”,而是展示大時代“小人物”的存在感。沈紅在尋夫的旅途中有一個不停喝水的動作,情感的空缺造成了身體的渴望,只好通過水來彌補感情缺位。其他大量關注身體的鏡頭也是對民間存在的普適性陳列,民工打架造成的流血事件,使血液成為暴力現實的標簽;本色粗糙的身體聚在一起吃飯、唱歌、歡呼,又是底層存在的常態。
存在主題還被影片宏觀地表述為被動的移民和主動的遷徙。三峽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而移民工程在各類大眾媒體中被換算成冰冷的數字。搬遷轉移更意味著家園崩潰,迷惘搖晃。如同螻蟻一樣的生命,借助民間影像申說了存在的黯然與光亮。韓三明與前妻分食一顆大白兔糖后默默分開,帶著希望與民工們轉至山西;大量的移民南下打工討生,繼續留守的人如老房東又終無怨言。影片不是從存在的本體論出發,而是從三峽民間生存境況的現實出發,來看待和思考“存在”這一命題。變遷中的三峽地域,布滿了太多的十字路口,才使那些底層的平民具有選擇的責任。影片透露出,生存較之存在更能表達人的真實性,在民間的日常生存中,生存的可能性與世界的可能性才能同時敞亮,賈樟柯用地域生存講述了普遍的意義,因為“地域性與共同性是左右手”。[2]
影片通過外來者視點看“三峽”,注定只能通過打撈有限的個人記憶。它所表述的并非現實的真實,而是心靈的真實,是賈樟柯對公共問題的個人表述。這部據稱“去作者”的原生態影片其實隱含著導演深刻的審美調度和運籌,它通過有意遮蔽敘事中的“宏大三峽”而捕捉了民間,通過遮蔽戲劇化、舞臺化的民間而獲取了具有真實感的現實,致力于表達民間“人”的存在,使影片透露出濃厚的懷舊情緒。這一切源自賈樟柯“堅信我們的文化中應該充滿著民間的記憶”,[3]但是消費時代的觀眾是否還能“記憶民間”卻依然拷問著電影。
參考文獻:
[1]李稚田:《這個舞臺上好人在哪里――評電影》,《電影文學》,2007年3月上,第3頁。
[2]蔣安、李曉蓓:《尋找共通的人情和溝通的渠道》,《電影新作》,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