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3: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圓融課堂的基本特征
1.目標:高度達成
課堂教學靈活變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熱鬧,搭花架子,而是為了高度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指出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至高目標不是理解、體會所教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而是以課文為憑借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當然,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根據學情及時、合理地進行調整。
2.方法:靈活善變
圓融的課堂,學生一定是自由的。當然,這種自由一定是“有規則的自由”。圓融的教學方法也一定是靈活的、變化著的,這種靈活與變化其實就是為了順應學生自由地學習。課堂教學千萬不能以某種不變的方法“牽”著學生學習。若此,就是教條主義,課堂教學就會死氣沉沉,缺少生機與活力。
3.環節:轉承自然
課堂教學由各個環節組成,各個環節之間是有機聯系的,且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圓融課堂的各個環節聯系是緊密的、巧妙的,各個環節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且轉承是自然的。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而言,各環節之間理應沒有截然的分水嶺。身處這樣的課堂,讓人感覺不到時間在流淌。
4.課感:人本合一
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學對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在對話中提高師生雙方認識水平、思維能力、人文修養的藝術。圓融的課堂,師生神情專注,情感與文本共鳴。課堂上的對話自然,且不斷生成,師生都從內心深處表達著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感,進入忘我的境界。
二、圓融課堂的教學預設
圓融的課堂離不開課前的精心預設。因為,靈活變通必須建立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這里的已有認知包括教師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準確把握、課前對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別包括根據教學內容和以往經驗而設計的教學流程。
1.著眼整體,板塊設計
語文教學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教學設計首先要從整體入手,通盤考慮。為了便于課堂教學的靈活變通,教學預設應該是板塊式的。當然,教師對各板塊的教學同樣要考慮充分,做到心中有數,防止教學中措手不及。緊扣文眼,是對文章進行板塊設計的有效方法。筆者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前,圍繞“園子”這個文眼設計了如下三大板塊:自然之園(作者將園中的植物及昆蟲、鳥兒詳細地進行了描述,這種描述幾乎是不加選擇的)、自由之園(這是作者花最多筆墨進行描寫的,重點寫了園中植物及昆蟲、鳥兒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園(作者對自由的向往以及懷念)。課堂上圍繞這三大板塊組織教學,思路清晰,效果好。
2.緊扣重點,有序展開
在板塊設計中,緊密聯系文章主題的段落是教學的重點。重點段落的教學更要周密設計,體現層次性。如《天鵝的故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反映老天鵝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學的一大重點。課前,筆者是這樣預設的:教師先范讀這一部分,讓學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其次,圍繞老天鵝撲擊冰面“篤”的聲音,想象其用肉體撲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來體會這種疼痛時間之長;最后,讓學生練習朗讀,讀出老天鵝破冰之“勇”。這樣的教學,層次清楚,方法得當。課堂上,學生感悟深刻,讀得專注,讀得動情。筆者以為,課堂上重點段落的教學最為重要,它決定著一節課的教學能否成功,它也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功力。
3.圍繞疑難,巧妙突破
教學難點未必是教學的重點,有時也不必花很多的時間來解決,但必須認真對待,不可忽視。對于疑難的解決,要突出一個“巧”字。巧妙的教學設計,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一文“究竟應該怎樣處置調達”是教學的難點。一位教師先是這樣預設的:讓學生回答“假如你是國王,你會怎樣處置調達?”結果在試教時,學生都將自己對調達的痛恨化為各種不可忍睹的懲罰手段,課堂上充滿了血腥的味道。這樣的教學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進行了設計。他換了一個思路,改為這樣問學生:“假如國王要九色鹿來處置調達,九色鹿會怎樣做呢?”教學中,學生由討論發展為相互爭論,最終認識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會再次“教育救人”,而不會采取“以惡報惡”的血腥方式。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更大。
三、圓融課堂的實施策略
再好的課前預設還要在課堂上藝術地實施。因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實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師自身朗讀、語言表達等基本素質外,教學預案的實施能否根據學情的變化而隨之應變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1.以活為旨,彈性推進
課堂預案的實施應立足于一個“活”字。當前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其實就是“走教案”(即嚴格按照教案一層不變地實施),教學流程機械推進,效果很差。一位教師在教學《理想的風箏》(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中“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時,就沒有完全根據課前預案展開教學,反而收到了較好效果。他為了引導學生體會“漾”字的精妙,在預案中設計了“漾”與“露”的比較式教學。但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讀了這句話的體會時,一位學生說:“這個‘漾’字讓我體會到劉老師從內心深處是無比快樂的、無比自豪的。因為‘漾’這個字,本來就表示水面上波紋圍繞一點一圈圈地向四周擴散開去。這里用‘漾’,就是說快樂與自豪從劉老師的內心深處向周身擴散,這種快樂是全身心的。”執教老師敏銳地覺察到學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換詞比較的教學方式,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繼續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富有彈性,是圓融的、自然的。
2.以生為本,順學而導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教師只是起著點撥、引導的作用。以學生為本,就意味著課堂上要順學而導,不犯機械的教條式的錯誤。有時候,對課前設計的教學預案還要做重大調整,甚至重來,這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底氣,也需要有智慧。有時候,這種改變是必須的。筆者教學《珍珠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一課,課前緊緊圍繞文章最后一句話“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設計了教案,想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珍珠鳥和“我”是怎樣逐步產生“信賴”的。但教學中,當筆者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時,一位學生說文章開頭的一句話“真好!”是中心句,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沒有否定,稍一思考,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直覺告訴我“真好!”內涵更豐富。于是,我抓住這兩個字引導學生學習:“珍珠鳥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鳥膽子漸漸大起來,與作者友好起來漸漸產生信賴的過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賴創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這樣的教學就是以生為本,順學而導。這樣的變通越多,教學就越靈活,課堂就越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