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3: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春節的對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上聯:爆竹一聲除舊
下聯:桃符萬戶更新
上聯:春暖風和日麗
下聯:第豐物阜民歡
上聯:春草滿庭吐秀
下聯:百花遍地飄香
上聯:冬去山明水秀
下聯:春來鳥語花香
上聯:昨夜春風才入戶
下聯:今朝楊柳半垂堤
上聯:高天冬去蘇萬物
下聯:大地春回放面花
上聯:花承朝露千枝發
下聯:鶯感春風百囀鳴
上聯:臘梅吐芳迎紅日
下聯:綠柳展枝舞春風
上聯:窮而有志思壯舉
下聯:學不自滿求創新
上聯:和順一門有百福
下聯: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上聯: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聯: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上聯:一干二凈除舊習
下聯: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上聯:五湖四海皆春*
下聯:萬水千山盡得輝
上聯:喜居寶地千年旺
下聯:福照家門萬事興
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上聯:綠竹別其三分景
下聯: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上聯:紅梅含苞傲冬雪
下聯:綠柳吐絮迎新春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上聯:百世歲月當代好
下聯:千古江山今朝新
上聯:春臨大地百花艷
下聯: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百年天地回元氣
下聯: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春雨絲絲潤萬物
下聯:紅梅點點繡千山
上聯:金龍賀喜出東海
下聯:下聯:玉兔辭歲回月宮
橫披:龍踞福地
上聯:喜謝玉兔留寶在
下聯:笑迎金龍常春來
橫披:恭賀新禧
上聯:玉龍吐寶千重瑞
下聯:金鶯報喜四時寧
橫披:龍年吉祥
上聯:春回大地
下聯:福滿人間
上聯:人勤物阜
下聯:國秦民安
上聯:春光遍草木
下聯:佳氣滿山川
上聯:艷陽照大地
下聯:春*滿人間
上聯:寒盡桃花嫩
下聯:春歸柳葉新
上聯:春情寄柳色
下聯:日影泛槐煙
上聯:有天皆麗日
下聯:無地不春風
上聯:黃鶯鳴翠柳
下聯:紫燕剪春風
上聯:爆竹傳笑語
下聯:臘梅吐幽香
上聯:錦秀山河美
下聯:光輝大地春
上聯:風移蘭氣入
下聯:春逐鳥聲來
上聯:地暖花長發
下聯:村幽鳥任歌
上聯:東風迎新歲
下聯:瑞雪兆豐年
上聯:笛弄梅花曲
下聯:鶯啼楊柳風
上聯:鶯遷金谷曉
下聯:花發錦城春
上聯:處處春光好
下聯:家家氣象新
上聯:雪映豐收果
下聯:梅傳喜慶年
1.體會我國傳統的春節活動的熱鬧氛圍,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2.在春節活動中能表現出探究的意識,發現春節活動的新鮮事,有趣事。
3.學習收集與春節活動相關的資料。
4.學習在人多擁擠環境中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5.表現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行為。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在人多擁擠環境中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感受春節的熱鬧氛圍。
活動難點:學習收集與春節活動相關的資料,并在課堂上能充分運用這些資料。
體會我國傳統的春節活動的熱鬧氛圍,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三、活動準備
1.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收集有關春節的圖片資料(如窗花、對聯等),收集反映春節內容的工藝品和服飾等。
2.向父母或其他人了解各個地方的人們是怎么歡度春節的。
3.教師收集、拍攝能反映本地生活實際的類似廟會的錄像(集市、舞龍燈等),收集紅燈籠、彩球、糖葫蘆、小面人、風車等廟會常見的物品。
4.布置教室:請學生將收集到的有關春節的圖片資料(如窗花、年畫、對聯等)用于布置教室,營造新年氛圍。
5.樂曲《喜洋洋》(該樂曲是本次活動的背景音樂,根據活動需要在音量上做適當調整,目的是為了營造、烘托春節的喜慶熱鬧氣氛)。
四、活動設想
春節經歷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對于春節吃喝玩樂本身的表層體驗上。因此,在設計時,我們除了通過營造、再現春節的節日氣氛,讓學習了解各地的春節習俗外,更注重引導兒童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在體驗、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自我保護的有關知識,更有意識地學習關注生活。
五、活動方案
課題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出示小兔貝貝并播放畫外音)。“大家好,很高興又見面了,今天的教室布置得真漂亮,小朋友的臉上個個喜氣洋洋,你們這是要干什么呢”?(齊聲高興地喊:過新年)。
高興嗎?為什么?(學生自由說:又長大了一歲;可以拿壓歲錢;還可以放鞭炮、走親戚……)
過渡;“老師發現小朋友把課外收集到的關于春節的資料都帶來了,有的還帶來了春節時拍的照片,穿過的唐裝等。要不,我們現在就來舉辦個‘春節展覽會’怎么樣?”
活動一:春節展覽會
1.屏幕出示展覽會要求。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展覽品,其他同學認真聽;
(2)推選代表,準備參加班級競選;
(3)小組合作把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布置成小型展覽會;
(4)參觀其他小組的展覽會,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收藏品還可以問一問。
2.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并做相關指導。
3.每組派代表交流、評選“最佳展覽小組”“最佳解說員”。
活動二:簡單了解各個地方過年的不同習俗
1.過渡:“剛才的展覽會又使我們想起了前幾年過春節的情景,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過個年好嗎?讓我們一起大聲喊“過年啦!”(師點擊課件:鞭炮響,音樂起并出示課題。)
(生齊讀課題。)
2.查找日歷,找找看,春節從哪一天開始?今年的春節是幾月幾日?
3.過渡:過年了,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一幅熱鬧的景象。小朋友,你知道各個地方的人們是怎么慶祝春節的嗎?
4.學生自由地說。
5.大屏幕出示圖片:擺花市、貼窗花、觀花燈。
(指名學生說說你知道這是哪個地方人們在過春節?教師適當補充。)
6.過渡: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情況,那你能說說我們這兒過春節有什么不同的習俗嗎?
7.看北侖區迎春的錄像(可以邊看邊動一動):舞龍、舞獅、走馬燈。
8.說說我們這兒是怎么歡度春節的?
活動三:逛廟會
1.過渡。
我們這兒過年時除了剛才大家看到的表演舞龍、舞獅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外,爸爸媽媽還常常帶著我們到熱鬧的集市去看看,采購一些年貨、小禮物,帶上新年的祝福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2.請逛過城隍廟的學生說說自己和家里人一起逛城隍廟的經驗。
(可以說說有趣的、最難忘的事。)
3.過渡。
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和老師、小兔貝貝一起到城隍廟去看看。
4.模擬活動:逛廟會。
在錄像片的伴隨下,體會春節的熱鬧氛圍并相互提問:過年為什么要吃湯圓?什么叫“中國結”?吃年糕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廟會小商品店”開張了,想來買嗎?趕快上來吧!
(故意制造混亂,創設人多擁擠的場面,引導學生發現、思考、解決問題。)
(1)買東西時,這么多人擠在一起,好嗎?該怎么辦?
(引導學生自覺排好隊。)
游戲:買東西。
(2)在人多擁護的地方你還碰到過什么情況?怎樣解決好呢?
(3)小組討論,比比哪組的金點子最多。
(4)交流。
(如果有的問題學生沒提到,可由老師提出。)
怎樣防止丟失錢包?
有人亂扔垃圾,這樣好嗎?你的垃圾是怎么處理的?
人多擁擠,怎樣防止與家人走散?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家里人,怎么辦?
活動四:過春節
1.今年的春節你打算怎么慶祝呢?(自由說、唱歌、跳舞、做賀卡……)
2012年中學生有關春節的800字作文
隨意年齡的長大,雖然現在過春節少了年少時哪種期盼,但莘莘學子的我們,還是期盼著春節快點到來,在這里我們才可以拋開繁重的學業,一齊享受下生活的快樂時光!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閑著無事。全家人忙著洗衣服,換床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歷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于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干著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后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愿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于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是守歲這一著卻不是我能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初一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閑逛。街上的商鋪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初一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里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閑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為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著小孩提著明瓦的燈籠逛游,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么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嘆!
光陰流逝的速度永遠都是這么的快速,轉眼間又是一年的春節啦,說到春節,你們知道壓歲錢的由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春節壓歲錢是怎么來的_春節的傳說都有哪些,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春節壓歲錢是怎么來的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物之一。
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過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為“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
宋代以來,人們用現實流通錢幣作為壓歲錢,明清時代廣泛流行。明清時代的壓歲錢,由長輩用紅線將銅錢串起來,吃過年夜飯后直接給予晚輩,或者在晚輩睡下后放置在床腳或枕邊。
如果貪睡的小孩已入夢鄉,長輩則要留一份,壓在其枕邊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從枕下翻出,一番驚喜。使用鈔票后,家長們則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相聯)的新鈔票,因為“聯”與“連”諧音,預兆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生”。而紅紙包鈔票,這種壓歲錢稱為“吉利紅包”壓歲不僅用錢,跟壓歲有關的還有壓歲盤,壓歲果子等。
壓歲錢數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量與日俱增,通常視家庭經濟情況而論,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幾千。這一方面給兒童帶來了年節的歡喜,但同時也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壓歲錢越來越多,兒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數目的錢財,應該怎樣合理的利用呢?
有的年輕人一味追求錢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對壓歲錢管理不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
總之,不論壓歲錢采用何種形式,壓歲錢都是喜慶的賀歲之禮,也是長輩給予晚輩以保護的力量。直到今天人們仍保持著給壓歲錢這一傳統。
春節發壓歲錢的傳說春節發壓歲錢的由來一
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春節發壓歲錢的由來二
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展為“壓歲錢”。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為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
春節的傳說都有哪些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后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春節回家過年祝福語1、竹爆平安,春節來臨,祝福親人,財源滾滾!祝福朋友,新年亨通!祝福冤家,善良仁慈!祝愿情敵,桃運連連!
2、新春好,好事全來了!親人朋友笑,喜氣圍你繞!歡慶節日里,生活美滿又如意!喜氣!喜氣!一生平安如意!
3、讓我這份新年的祝福通過電波,跨過重重高山,越過滔滔江水,掠過高樓大廈,飛到你身邊。
牛年快樂!
4、我把一分祝福一分盼望一分眷戀一分期待一分摯情一分等候一分陶醉一分美好一分鐘愛一分憧憬當十分想念送你!
5、祝朋友新年行大運!仕途步步高升、萬事勝意!麻雀得心應手、財源廣進!身體棒、吃飯香、睡覺安,合家幸福,恭喜發財!
6、年末到,送你送對聯,愿你紅紅火火,事業步步高;送你紅酒,愿你幸福久久;送你大紅包,愿你生活處處順,心情天天好,快樂不會少!
7、夢里有個神仙對我說穩,準,狠,忍我一直不明白。
直到坐火車時才體會到真諦。我把箴言傳給你,祝你回家過年時能搶個座位!新年快樂!
8、除夕透著溫暖,溫暖里有團圓,團圓中是幸福,幸福里伴歡樂,歡樂中有吉祥,吉祥中有祝福,除夕到了,愿你年年有余,好運相伴。
9、鐘聲敲響年終的訊息,同時也帶來新年的訊息,在這個性的日子里,獻上我對你的祝福,愿你在這一年里,事事順心如意!
10、真心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樂身體健康,愿您所有的夢想都能在春節得以實現。
11、父母早已在家等候,盼兒女一路平安,愛人早已期盼容顏,盼另一半身體康健,佳節來臨期盼團圓,望你早日回家過年,一家團圓笑聲連連。
12、一杯水會感動路人,一滴水會感動小草,一片云會感動天空,一份愛會感動世界。
除夕即將到來,提前送上祝福會感動朋友!
13、愿甜美的笑容爬上你臉龐,真摯的情誼溫暖你心房,金銀珠寶裝點你富貴的殿堂,祝福與企盼遞送你春節的吉祥!
14、祝您笑容常在笑口常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15、牛年佳節到,我給兄弟問個好,祝你好運天天交,生計也是步步高,嘴巴味道天天妙,愿你家的墻面長鈔票。
16、春節未到,祝福先到;祝愿朋友,財源滾滾;吉祥高照,鴻運當頭;幸福圍繞,健康相伴;一生平安,萬事順心;笑口常開,新年快樂!
17、爆竹聲中一歲除,攜妻帶子入江湖,雙肩大包后備箱,只許進來不許出,若問灑家劫什么,紅包大餐和祝福!
18、我讓白云帶走你的憂郁,讓風兒吹走你的煩惱,讓陽光給你的生活填充色彩,讓月亮和星星送來浪漫美滿。
新春佳節快到了,祝你快樂!
19、春節至,夜似水,思如月,戀友情更切。
短信至,問候寄,關懷無可替。祝福情,有誠意,愿你好運永不缺,幸福永不絕。祝你新年快樂!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目前,學生的實際現狀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綜合素養急待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呢?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結合生活體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基本能力
我們教學的課文基本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果采取將課文還原生活,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就能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就能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
(一)通過生活的反差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踐表明:學生除了對新奇的、沒見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還對和他們的生活體驗有反差的東西也特別感興趣。以教學《風箏》一課為例。按照學生的生活體驗,他們都知道放風箏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但我卻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情節的沖突,提出:“我”看見“晴朗的天空中”、“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產生了強烈的反差,使他們產生了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他們認真閱讀課文。通過思考討論后,才知道原來那是作者關于風箏的一段往事的回憶所激起的心中波瀾,是他反省過去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的情緒體現,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織成的悲哀的網蒙罩著心頭,才形成了這種反差。全班同學圍繞這個問題讀讀、想想、議議,我適時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積極意義: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但作者卻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的結尾也分明顯出積極、昂揚的激情。借此讓學生懂得面對挫折、陷入困境時應該不氣餒,從自我反省中去探求新的出路。
(二)用生活的體驗來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中,如果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的生活相似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就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學《背影》為例。當“我”看見父親“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時,“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的這一“感動”,很多同學都體驗過。我就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過學生的體驗進行教學。先讓學生了解“感動”是什么意思?再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感動的情緒表現在哪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很快發現作者由于“感動”,而流下了淚,并且后來再看到、想到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淚。此時,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展開想象,把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讓自己感動的生活體驗感受出來。結果,讀課文時學生個個投入并朗讀得聲情并茂。
(三)透過社會生活的折射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以教學《挖薺菜》為例。當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如果是你的長輩要求你跟他(她)一起去挖薺菜、吃薺菜,你會怎樣做,怎樣想?學生作業交上來后,我驚喜萬分地發現:我的學生正在長大。有的學生對長輩的這種做法抒發感想――應該體諒、尊重長輩,消除“代溝”;有的學生發表看法:對照新舊社會,發現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更加珍惜;而有的學生則感受到祖國越來越富強,應該更加努力來報效祖國等等。這樣的教學,由于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不僅豐富了教材而且發展了教材,更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二、開設第二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綜合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只要不斷挖掘教材里面的生活因素,讓課堂貼近生活,同時全面開設教學第二課堂,就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就能讓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開設專門“閱讀課”,開闊學生視野
我把每周五的兩節語文課設為專門的“閱讀課”。閱讀課上保證人手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閱讀課上要求同學們手不離筆,隨時記錄自己喜歡的語句,隨時勾畫疑難問題并及時向同學、老師請教。對學生的“積累本”進行定期檢查,定期展覽。通過開設“閱讀課”,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明顯的提高。首先通過閱讀課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學生閱讀的范圍廣了,涉獵的內容多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羅萬象。讓他們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其次通過閱讀課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優美的語句,作文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第三通過閱讀課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學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增加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和增強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如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和當地實際情況結合教材上的“綜合學習”內容確定不同語文實踐活動內容,活動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讓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陶冶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目的。
(三)參加各種節日或紀念活動,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