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2: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三下鄉活動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國內外公益旅游理論發展綜述
(一)國際公益旅游的形成與發展。澳大利亞海外志愿者服務社和美國和平隊開創了海外志愿者服務熱潮,為公益旅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2000年,美國Catalyst Marketing. hi(CMI)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家專門從事公益旅游,即將商業的旅游產業與非贏利性組織相結合的企業誕生。公益旅游在2005年前后被美國媒體接受,并廣泛出現于各大媒體報道之中,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理解和認同。此后,公益旅游在西方經濟較發達國家迅速風行,且受到政府和民間力量的關注和推行。
(二)中國公益旅游的形成與發展。早期“多背一公斤”活動具有公益的性質,但還不算完全的公益旅游。2003年開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助學計劃是我國公益旅游的切人點,隨后有大量的如大學生暑期“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愛心支教等公益活動。2008年,更多的公益旅游活動因為四川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而逐漸興起。2010年上海世博會再次延續以節事賽會為主題的志愿者的公益旅游?,F在更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如北京、上海、長沙等大城市在學校假期中開展“暑期愛心”、“親子游戲”、“手拉手”、“變形記”等助學性質的項目。
二、國內外公益旅游實踐發展綜述
(一)國外公益旅游實踐發展綜述。Darby(1994)的研究表明,公益旅游者的個人發展與其在社交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自信有密切關系。Wearing’s 和J.Neil發現公益旅游有助于旅游者實現自我發展,主要表現在個人自身的認知和學習、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和學習、信心的建立、自我滿足感的實現等。Mark通過數據調查的方法對不同出游目的和出游目的地的公益旅游者進行統計調查,說明了隨著公益旅游發展勢頭的上升公益旅游者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多。Singh對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個偏遠山村進行了案例分析,但受限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研究以描述的方法為主,總結分析了當地的公益旅游發展狀況,但這是個小眾性質的個例研究。
(二)中國公益旅游實踐發展綜述。戴玉秀以上海市大學生為例,進行公益旅游行為模式的研究,認為外界因素對公益旅游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強調提高國內居民的志愿服務意識、健全公益旅游市場才能最終推動國內公益旅游的發展。程永玲等對我國公益旅游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并對公益旅游的管理和效益的等提出了展望。胡克研究了我國公益旅游的消費行為,發現公益旅游在中國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力和開發意義,特別是我國的中西部地區。
三、對比國內外實踐發展提出的建.
(一)加強公益旅游的宣傳。目前,公益旅游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對其認知度較低,僅有的公益旅游需求分散且關聯度不高,產生的效益微乎其微。因此,要開發國內公益旅游市場,需要在輿論方面廣泛宣傳,各類新聞媒體、網絡、電視等也應該進行廣泛報道,擴大影響,積極培育公眾公益旅游意識,讓他們知道公益旅游及參與公益旅游活動的積極意義。
(二)充分發揮公益旅游組織的作用。公益旅游活動具有雙重屬性,兼社會性與經濟性于一體,完全由政府調控不現實,完全放任旅游企業放任于市場經濟不可靠,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可度的公益旅游組織從中引導和協調。這種公益旅游組織可以是原有的旅游或公益行業協會,也可以是旅游單位和公益組織重新組建的專門機構。
(三)促使公益旅游活動的規范化。公益旅游組織必須正確掌握公益目的地的情況和特定需求,對公益旅游活動的活動過程要有必要的監管和后期回訪工作。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不論是在公益旅游發展初期還是成熟階段,非贏利組織對公益旅游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非贏利組織在公益旅游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從源頭上把握公益旅游的脈搏,彌補公益旅游研究內容的不足,推進我國的公益旅游理論的發展,不僅關注于贏利性企業開展的旅游形式,而且關注到非贏利組織所開展的旅游形式,做到研究的全面性。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從醫學生社會實踐的角度研究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探討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意義和舉措,希望能為醫患關系的改善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衛生部副部長高強在2007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所作的《努力保證人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指出:“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問題之一,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從醫學教育角度進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課堂教學(包括臨床教學),本文擬從社會實踐的角度探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1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促進醫患關系改善的意義
1.1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提高醫學生的醫德和服務意識
“收紅包、拿回扣、亂開藥”,部分醫生醫德敗壞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聿徽齽t體不健、德不正則事不興”,醫療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我們未來的醫生不僅要“精于醫術”,更要“誠于人品”,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能很好地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行為,促進醫學生形成“醫乃仁術”、“仁者愛人”的思想意識。由于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還未有效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加上供不應求的醫療資源現狀和醫學技術化的不良傾向,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的模式仍主要為主動-被動型,病人上門“求醫”,一些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漠。醫學生參加志愿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1.2鍛煉人際交往能力,提高醫患溝通技巧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崗》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將“交流溝通技能”納入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個方面之一。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2]。中華醫學會的調查分析指出,醫患糾紛80%源于溝通不好[3]。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薄弱,許多醫學院校對這方面的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社會實踐活動為醫學生打開視野、走向社會、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為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1.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醫學生的專業技能
傳統的醫學教育是醫學生在學校系統地接受了醫學理論教育后進入醫院見習和實習,間隔時間長,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學生醫學技能的熟練掌握,而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邊學習邊實踐的機會,對于培養醫學生“對業務技能精、對患者服務細”的職業素質和良好習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這些未來醫生減少因醫療技術發生不和諧醫患關系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條件。
1.4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層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
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的醫療資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的2%”[4],中國證券報(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國醫療市場現狀》報道:“7.37億農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衛生費用,而5.77億城市人口占用的衛生費用為72.6%;城市與農村衛生費用比例約為3.5:1”。實踐證明,醫學生利用節假日宣傳預防、自救等醫療知識和開展義診活動,一方面可以緩解現實醫療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基層就業觀念,為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奠定潛在的基礎。
1.5與有關醫院合作,改善民眾對醫院和醫生的認識
收狐新聞調查(2008年2月25日)顯示:“六成醫生曾經歷或看到同事被打”,醫院和醫生越來越受到患者和社會輿論的質疑。醫學生在學校、及有關醫療機構的支持下和共同參與下,通過志愿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擴大醫務社會工作的影響,可以有效改進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形象,增強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和理解,為減少醫患糾紛創造有利的條件。
2推動醫學生社會實踐改善醫患關系的舉措
2.1舉辦培訓班,培養醫學生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意識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結合有關課程教學(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采用現場模擬等形式,培養醫學生健康的心理素養和處理緊張醫患關系的常識,樹立正確的醫患觀。通過操作技能選拔和操作姿勢糾正,激發學生參與操作技能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業務素質。
2.2開展醫學知識宣傳和義診活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節日(如世界艾滋病日),與有關機構(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會等政府及民間公益性組織)合作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宣傳,在寒暑假,通過“三下鄉”形式,深入廣大農村、偏遠山區開展口腔衛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識的宣傳。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計劃的組織各類專業的學生深入社區和農村開展測身高、量血壓、驗血型、推拿按摩、疾病問診、社區護理等義診活動,通過有關部門和機構的支持送少量醫藥給困難群眾,為廣大群眾醫治小病、常見病提供方便,減少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困境。
事實證明,通過開展醫學知識宣傳和義診,更能有效提高廣大醫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增強作為未來醫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開展醫療調查,增進人民群眾對醫療事業的理解和支持
與有關醫院和研究機構合作,設計有關醫療政策和醫療問題的問卷,深入社區、鄉村開展調查研究,一方面在宣傳國家醫療政策的同時,通過對醫院和醫生存在問題的反饋,了解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交流,改善人民群眾對醫院和醫生的形象,增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2.4到基層醫院掛職,了解醫患關系現狀和處理醫患關系的對策
理論和實踐存在巨大差距,為加深醫學生對醫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輪流制,組織學生進入社區醫院(平時周末和暑期)和鄉鎮醫院、衛生所(暑假)以掛職的形式進駐,深入第一線,座談、全程觀摩和見習,感受醫患關系的現實局面,通過第一線體會處理醫患關系,把握處理醫患關系的注意事項和技巧。
總之,醫學生開展醫學社會實踐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醫患關系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醫學生處理新型醫患關系的能力,改善醫患關系。本文借此希望對探索醫患關系教育的教學新思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楊巧媛,王家驥.醫學生應注重醫患關系的意識培養.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5,1,32.
[2]謝偉,孟婕.淺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醫學實習生教育.實用預防醫學,2007,14,4,1304.
2002年7月26日----7月31日,廈門大學自動化系暑期實踐小組一行7人,前往廈門同安區蓮花鎮后埔村可口可樂希望小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短短的6天里,我們在后埔村希望小學開展電腦培訓、科技講座、大學生活圖片展、手抄報比賽、趣味運動會、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就"什么樣的社會實踐才是與人民相結合,人民所歡迎的,同時又是大學生所需要的"展開深入的調查訪問。本次活動受到我系同學和希望小學所在地的村、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持。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
1、在實踐中認真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體會基層黨員干部為實踐"三個代表"作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進一步增強了成長進步、奮發進取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形成了一份詳實的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社會調查報告(見附件);
3、利用所學知識,發揮青年學生科技文化優勢,傳播科學技術和文明新風,為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努力;
4、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優秀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展示"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廈大精神,宣傳我系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和學術交流活動;
5、增強了團體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策劃經驗;
6、以學致用,深入體會農村生活,與當地領導、老師、學生、家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二、總結:
A、策劃:綜合考慮 交流溝通 不斷完善 苦盡甘來
(一)、前期策劃:夢想----設想----開始策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
從4月份上任開始,我系2000級班兩委就希望把02年的暑期社會實踐辦好,努力為同學提供各種實踐機會,并積極聯系實踐單位。在聯系過程中,班兩委不斷的與輔導員、系學生會相關負責人交換意見,并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三下鄉、農村支教、社會調查"方面。
6月初,結合教育部和團中央關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通知,考慮到我系專業特點和其他相關條件,我們把實踐單位選定在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后埔村可口可樂希望小學,并且和后埔村澤慧中心負責人葉進社以及希望小學葉校長取得聯系。在與他們的聯系中,我們了解到: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后埔村可口可樂希望小學,坐落在蓮花鎮的蓮花山腳下,校舍由可口可樂廈門有限責任公司和后埔村委共同于近兩年投資興建的一所全日制小學,目前有在校學生200名左右。學校每年暑假舉辦"澤慧中心夏令營"。澤慧中心是由蓮花鎮的幾名在校大學生共同創辦的,學員主要是屬義務服務性質,已成功舉辦兩期。主要活動是開辦各項講座。內容有關學習、大學、人文、科技等,邀請各名校大學生與學生座談,舉辦各種比賽。我們的實踐構想得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和大力支持,雙方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二)、中期策劃:確定活動細節----經費申請----不斷更改完善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我們按部就班開始活動策劃和經費申請。考慮到我系的專業特點(計算機相關專業)、我系學生特長(對計算機有相當的了解)以及實踐單位的硬件條件(擁有17臺電腦,一個微機教室,學生對計算機有初步了解),我們初步把活動內容定在電腦培訓、科技講座、以訪談為主要方式的社會調查,活動對象為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在校5、6年級小學生,實踐時間初定在7月初,同時面向我系00級學生開始活動的報名工作。
在準備過程中,針對希望小學的實際情況,我們對活動時間和內容進行了多次更改:為配合希望小學的暑期實踐安排和電腦室的使用,將時間從7月25日改到7月27日再到7月26日。同時,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活動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充實:把原來的電腦培訓壓縮,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手抄報比賽、趣味運動會、演講比賽、大學生活圖片展等活動內容并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另外把任務分配到人,并督促參加人員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各自的多媒體課件。
(三)、實踐:隨機應變--適時總結-不斷改進
7月26日中午2:20,實踐小組一行7人如期成行,4:00到達目的地。我們的到來受到后埔村領導和澤慧中心的熱情接待。我們向村領導通報了這幾天的實踐安排,并了解了后埔村的大致情況。村副書記葉志尚表示,村兩委熱情支持此次實踐活動,并將全力配合。在與校長聯系中我們發現,由于學校電腦室維護經費的欠缺,原定三天的上機課程只能壓縮為兩天,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安排必須再次作出更改。接下來的幾天里,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我們不斷的進行總結和完善,以下是計劃和實際活動對照表: ■自動化系02暑期社會實踐總結■
計劃 實際 備注
活動時間 7.25――7.29 7.27――7.31 時間調整
7.27上午 交流會(開幕式)8:00-10:00:1、了解學校的概況、講述這五天的內容(與校長座談);2、發給學生每人兩本筆記本,一只圓珠筆和一只鉛筆;3、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5個人,選出班長、小組長,負責學習和任務;4、分配任務: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寫寫自己每天所學到的東西和感想,最后小組合作作出一份手抄報,內容包括小組成員的五天來的感想、對未來的理想等,給手抄報起個名字;5、說明演講比賽的事項(時間:七月三十一日上午;主題:成長的責任;人員:所有學員;最后將評出一二三等獎)。熟悉學校電腦室,準備相關軟件、課件10:00-11:30 見面會8:00-10:00:1、發給學生每人兩本筆記本,一只圓珠筆和一只鉛筆;2、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5個人,選出小組長,負責學習和任務;3、分配任務: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寫寫自己每天所學到的東西和感想,最后小組合作作出一份手抄報,內容包括小組成員的五天來的感想、對未來的理想等,給手抄報起個名字;4、說明演講比賽的事項(時間:七月三十一日上午;主題:成長的責任;人員:所有學員;最后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取消開幕式和熟悉電腦室
7.27下午 3:00-4:30講座: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組成4:30-5:30熟悉操作系統 上課: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組成;操作系統基礎知識和操作;圖片展。 取消上機,把下一個項目上移
7.28上午 8:00-10:00講座:計算機操作系統和基本操作10:00-11:00熟悉操作系統 上機:演示多媒體課件;講述操作系統基本操作;熟悉操作系統。 上機,把上機內容集中在一起完成
7.28下午 3:00-4:30講座:計算機的應用4:30-5:30熟悉操作系統 上機:播放flash;講述word的使用技巧;布置上機作業并現場輔導。 上機,把上機內容集中在一起完成
7.29上午 8:00-10:00講座:計算機網絡基本知識和應用10:00-11:00熟悉操作系統 上課:計算機網絡基本只是和應用;計算機應用。 取消上機,把下一個項目上移
7.29下午 3:00-4:00求學漫談4:00-5:30趣味運動會 趣味運動會。 取消求學漫談
7.30上午 8:00-10:00講座:優秀電腦作品展示、廈門大學風光介紹、自動化系學生活動介紹等10:00-11:00熟悉操作系統 上機:廈門大學風光介紹、自動化系學生活動介紹等;熟悉操作系統;布置上機作業并現場指導。 按原計劃
7.30下午 3:00-4:30復習、計算機知識串講、觀看科技片《宇宙與人》 4:30-5:30熟悉操作系統 上機:優秀電腦作品展示;穿插計算機應用;演講比賽特別輔導。 取消《宇宙與人》的放映;插入演講比賽特別輔導
7.31上午 8:00-11:00演講比賽:成長的責任;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獎、活動總結(閉幕式) 8:00-11:00演講比賽:成長的責任;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獎、活動總結(閉幕式) 按原計劃
7.31下午 3:00告別、回校 3:00告別、回校 按原計劃
從上表可以看出,適時調整活動安排,做到隨機應變是保證本次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對活動組織策劃者的最大考驗。
點評:
在策劃過程中,我們注意和實踐單位的聯系和溝通,同時強調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團結協作,把責任和任務分配到人,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本次活動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還做到每天總結一次,小組所有成員對每天的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總結出經驗和教訓,以便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不斷改進,同時寫好實踐日記。由于考慮周密,靈活安排,所以我們這次活動得到了對方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有效的支持,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B、支教:發揮優勢 形式多樣 效果顯著
支教是本次活動的主要安排。在策劃時,我們詳細的了解了希望小學的辦學情況和具體的硬件條件和師資配備,同時采納小學老師的部分建議,把支教具體定位為"普及電腦知識、熟練電腦技能、開拓學生眼界"。為此,將教學內容從"計算機發展和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及其應用"、"計算機應用"四個部分展開,通過課堂講解和課件演示、上機操作等方式,深入淺出的向參加培訓的同學介紹了當今最先進的電腦技術及其應用,起到了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增強學習動力的顯著效果。
課堂上,我們還多次插入flash演示、網頁展示、程序講解、操作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根據學生興趣特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講解與操作相結合,個人操作和特別輔導相結合。通過集體的努力,5天的授課計劃圓滿完成,同學、老師好評如潮。
點評:
根據實踐單位的實際需要安排活動內容;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同時不斷作出相應的調整;及時與學生、老師進行交流,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上述措施有力的保證了此次支教的圓滿成功。
C、交流:大學生活圖片展 演講比賽 手抄報比賽 趣味運動會 全新的體驗 自我的跨越
對于小學的老師和同學來說,上述四項活動都是他們平時所未曾或者很少經歷過的,所以對他們來說是新鮮感十足。圖片展:大南校門、西校門、嘉庚廣場、芙蓉湖、三家村、白城……精美的圖片,精彩的演說,小家伙們聽得如癡如醉;辯論賽、籃球賽、運動會、學術交流、班級活動、迎新晚會……美麗如畫的大學校園,五彩繽紛的大學生活,小家伙們開始心馳神往!結合我們的"自家人,自家園"大學生活圖片展,小家伙們表達了他們對大學的夢想和向往,對人生理想的憧憬。哇塞,完美的效果!演講比賽:由于羞澀的緣故,學生都不敢上臺演講,所以從第一天起,隊中的所有人都在一直在做說服工作并以親身經歷作示范。最后自由報名決定參加演講的10位同學。30日下午,我們對這10位同學進行了集中的培訓,同時讓他們上臺感受一下現場氣氛。31日上午的閉幕式上,雖然個別同學比較緊張,但效果還是相當突出。從自我介紹都膽戰心驚到上臺演講3分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跨越。
4份手抄報是本次活動的另一項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從設計、排版、內容選擇、美工,所有的工作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我們只是進行部分的輔導而已。雖然筆劃還顯稚嫩,但每一份都透露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童真。
螃蟹橫行、搬磚過河、夾球前進……新穎的玩法,獨特的思維,趣味運動會展現了運動的另一種豐姿;熱火朝天的場面,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2個小時的活動顯得太短暫了。山村孩子的活潑天性一覽無余。
點評:
活潑、激烈、積極、向上,一起交流的感覺,一起運動的和諧,讓所有的人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讓學生更形象的感受團隊協作(集體)的力量和重要性,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D、訪談:體會農村生活,見證"三個代表"在基層的實踐
本次活動的訪談計劃以訪談對象分三部分進行:村領導、校領導(老師)、學生家長。
與村領導座談(附:訪談紀錄):
村長葉根在告訴我們,后埔村主要的收入是果林收入,其他的生產主要是自給自足。村里至今還沒有任何企業,因此村財收入比較單一,相對有限。但村里并不吝惜對教育的投入,1995年集資和可口可樂公司對村小學進行改造,并使其成為同安區第一所希望小學。這幾年,村兩委一直在關注和支持小學的發展,包括支持村澤慧中心的建立和開展活動,支持希望小學與可口可樂的共建,努力向上級爭取經費等。對于"三個代表",村長認為,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就是對"三個代表"的最大實踐,這才是基層干部最大的目標。對于大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村長認為,只要能夠給學生一種努力學習的榜樣和動力就可以了。
與校長座談(附:訪談紀錄):
葉校長告訴我們,小學是同安區第一所希望小學,學習永遠是學校的重點與窗口,小學的文體成績在同安區是有目共睹的:教學水平中上,經常參加學區里的或是更大的各種比賽,比如少先隊的,少先中隊的,和少先大隊的各種比賽,像去年的學區運動會,小學就獲得區里第一的好成績;今年,學校的畢業生葉亞萍在初考中取得了全區第一的好成績。這些都與學校老師的刻苦勞動分不開。葉校長認為,在學校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下,老師們盡心盡業,刻苦教學,嚴格做好"師德師風"就是"三個代表"的充分落實與體現。他們一直都把"三個代表"這一重要思想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把工作常規化,這樣就不會只有在上級下來檢查時才做做形式的這種現象。對于大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校長認為,只要合理安排,活動就不會給學校老師和學生帶來壓力,對于老師,雖然說難得才有放假的時間,好好休息整頓一下,但也是很希望大學生下來給孩子們授課,只要時間安排得合理,對于老師來說,是熱烈歡迎的。而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整天都是爬上爬下,精力旺盛得很,而且求學的欲望也很強,所以若是符合他們的口味,他們也是很愿意暑假來學校聽講的。
與老師座談:
葉延國老師告訴我們,他們經常要在各個學校間對調。后埔村小學還算比較好的(屬平原小學),他們最遠的要到軍營等小學(離后埔村還有幾十公里),在山上待上幾個月是家常便飯,有的甚至要待一年乃至幾年。對他們來說,看著孩子們長大是心中最大的幸福。由于他在教授數學的同時還要兼任學校的電腦教師,負責整個微機教室的維護和教學工作,所以他自然很支持我們的活動,希望能夠有機會和大學生交流交流,以便把握當今的最新技術。
與學生家長的座談(附:訪談紀錄):
學生葉亞萍的家長告訴我們,他家的兩個孩子都參加了我們的夏令營。對于我們的到來,他們非常歡迎。為此,雖然正值農忙,當他們都不叫孩子幫忙農活,只希望孩子能多學點知識。對于亞萍的成績,他們說順其自然,寬松的家庭環境才是最重要的。過大的壓力反而適得其反。雖然沒有太多的文化,但孩子的成才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他們希望我們的到來能把經驗帶給孩子,告訴孩子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好好讀書。
點評:
座談是我們此次活動最大的收獲之一。對于久居一隅的我們,此次是深入農村,體會社會的最好機會。通過訪談,我們更深刻的領悟到科技、知識對于農村的重要性,更深刻的體會到把所學服務于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回報人民、奉獻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三、缺點與不足:
由于是第一次面對小學生開展活動,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只能慢慢摸索,不斷改進完善;由于活動規模有限,所以不能吸收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接受鍛煉;由于受希望小學硬件條件的限制,所以不能招收更多的學生,所以幾乎每天都要狠心的回絕學生要加入的申請;由于經費有限,所以只能去6天,只能在學生"老師,你們能多留幾天嗎?"的挽留中匆匆離開。上述缺點和不足將成為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和參照。我們將努力做得更好,更完善。
■四、附件:
1、本次活動參加人員:
帶隊老師:洪文興(輔導員)
策劃:柯自聰、陳艷
組長:柯自聰
組員:陳艷(財務、宣傳)、黃凱偉(攝影)、葉知楠、馬驍、南書志(后勤)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 實踐教學 改革
自從彼得·德魯克于1954 年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源”的概念, 半個世紀以來,人力資源管理走過了事務性管理、服務管理和戰略性管理三個階段。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幾乎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同時起步,經過50年的,國外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已日趨成熟,國內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也從“勞動學”和“勞動人事管理”專業脫胎換骨,成為高校專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截至,全國已有150多所高校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隨著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需求的迅速增長,作為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關各方的關注。
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的意義
現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育在我國不過20年的,至今尚未形成相對完善的專業教學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國目前重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向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實踐教學正是擺脫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它通過提供現實與仿真的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加深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 ,提高獨立思考、獨立研究和獨立探索的能力,進而獲得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
對學生而言,加強實踐教學,不僅能夠使其更深刻、更具體地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夠全面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人際交往以及協同工作的能力,彌補他們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陷,增強其社會適應力與職場競爭力。
對教師而言,實踐教學的研究能夠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豐富教學和手段,鋪設一條教與學、學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路徑,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促使教師走出課堂,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提高自身的素養。
對專業本身而言,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由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術兩大模塊構成的應用性學科,專業的性質就要求突出實踐教學。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教學可以積累有價值的實證數據和資料,改善目前教學中聯系實際情況不夠、沒有形成有特色的內容體系、實用性較差等缺陷,推動“舶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本土化。
二、國內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現狀
近些年,國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美國大學管理類的專業一般都有600~1300 小時不等的社會實踐要求,在人員測評與甄選、面試、培訓等環節上均有模擬演練與實習。授課形式也多種多樣,通常采用演講課、討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個案研究、情景模擬、項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課型,還有以學生為本的科研活動,通過導師耐心指導、同學密切協作,使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培養和鍛煉。教師使用的教學工具比較豐富,錄像機、錄音機、投影儀、電訊等現代教學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國,各種授課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會化程度高,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可以獲得較多的實習職位和實踐機會,實習多采用分散、自主聯系形式,實習內容有別于集體安排,突出個性特征。
目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建設已進入有組織的自覺發展階段,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和探索正在豐富、擴展著高等教育的體系。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實踐教學的體系構成、實踐教學的方法探討、實踐平臺的構建四個方面。
關于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學者們圍繞人才發展要求、學科性質和傳統教學模式弊端做了比較充分論述并達成共識。
對實踐教學的體系構成,一般認為包括案例、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社會實踐與實習等環節。陳錦坤、孫正國指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實踐教學形式、地點、時間諸項,就形式而言,有課程實驗、課程教學實習、專業實踐、實訓和生產實習、畢業設計以及社會實踐、咨詢服務等;南志珍了國家教育部批準的高職高專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示范試點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做法,將實踐教學分為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綜合實習三部分構成的完整體系,其中實踐教學學時數占專業總時的40%;侯箴則提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實驗教學體系應設計為課程、案例、軟件三大模塊。在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中,社會實踐與實習環節是探討的熱點。
實踐教學的成果相對豐富一些。王貴軍在了自己的教學經驗后認為,案例討論與、情景演示與模擬、檢索與論文撰寫、調查、方案設計、視頻播放與專題講座、網上自學與網際互動、學長回校經驗交流、學生自行講課、人力資源協會活動、游戲活動、參觀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案例討論與分析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學生參與性高、教學效果好的特點,是教學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還指出,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組成課題攻關組、開展社會調查實踐、組織學生暑期社會考察和“三下鄉”活動等也值得嘗試;薩茹拉提出了開設“實踐課堂”來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其中的“實踐課堂”包括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小組課外活動、與成功人士座談、社會實踐等;劉艷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擬教學的依據和具體特征,并對情景模擬教學基本流程進行了闡述;黃昱方則對人力資源實驗課程的目的、特點以及具體的課程設計做了探討。
實踐平臺的構建是近幾年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的一大亮點,不僅研究者較多,而且還有山西管理干部學院以人才市場、人才評薦中心作為實訓基地的典范。王貴軍具體分析了人力資源管理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實訓基地效果比較好;陳錦坤、孫正國研究了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2003年以來,歷屆“人力資源教學與實踐研究會”都高度重視體驗式教學、實踐基地與專業實驗室建設等實踐環節的研究,并一再強調,加強實踐十分迫切與必要。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實驗室、員工招聘實驗室、腦像實驗室、人力資源實戰演練室、workshop 實驗室 、模擬人力資源部的仿真實驗室,走到了實踐教學的前列。
雖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經普遍認識到了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無論在理論探討方面,還是實踐方面,現有的嘗試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從體系完整性的角度來看,現有文獻的研究是支離的、局部的,在困擾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戰型教材、實踐創新、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少有作為;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現有文獻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規范性的表述,缺乏實證調研和數據支撐;從運用價值來看,現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構想階段,迫切需要開發有效的實施手段與實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適合人力資源管理特點和我國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仍是任重道遠。
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
1.轉變教育觀念。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必須首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逐步實現由專業對口教育向基本素質教育、由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強調個性教育、由重視理論的系統性向倡導應用的綜合性轉變。
2.優化整合現有實踐教學體系。以創新實踐為導向,系統全面地設計實踐教學的計劃、方案、實務教材、實例、模擬教學模式、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習和實驗教學等。尤其是實戰型系列教材的建設方面,應該通過企業現場調研或企業課題的研究,結合我國國情與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現狀,組織有經驗的專業教師編寫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教材、教學案例集等,以改變現有教材脫離實際、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強調仿真性和互動性。案例教學既應該注重人力資源管理舉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應該兼顧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發展的國際化趨勢;情景模擬教學可以與實驗室的建設結合起來,在人員招聘、培訓與開發、薪酬管理、人員測評等課程的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學資源、改善情景模擬教學的效果;同時,應該改革實驗室管理的方法,加強實驗隊伍建設,建立實驗技術人員的學習培訓機制,從實驗課程體系、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突破傳統的模式,按照學生能力形成的,通過“知識的掌握與深化——基本實驗能力的形成——創新精神的培養”來逐步實現由理論到實際的過渡,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素質的協調發展;此外,對現有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模式進行改革,增加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如績效評估、薪酬管理、職業生涯管理等)的課程設計學時,拓寬設計的內容,適當地制定一些激勵學生參與設計的措施,使得學生由“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參與”;畢業設計則盡可能結合學生實習的單位或教師主持的課題,做到“真題真做”,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在實際教學中,這部分工作的難點是如何選擇恰當的校外實習基地與學生的課程學習對接,使得學生能夠在專業理論教學結束后、課程或畢業設計之前,及時進入實習基地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資源管理的實務。在這方面,我校人力資源管理系嘗試與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共同建立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專家委員會,在承諾為委員會成員提供咨詢、培訓和畢業生優選等服務的基礎上,與其簽署構建實踐平臺的協議。這樣,就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內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見習等實習活動,保障實踐教學地順利推進;而且還可以在課程的理論教學中隨時聘請相關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進行專題演講、座談、答疑、研討或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保持學生與社會專業人士之間交流,隨時掌握行業動態。這一做法已初見成效,可以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有益經驗加以推廣。
文獻
關鍵詞:預防醫學;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3-0230-02
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實踐性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培養高素質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關鍵環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公眾健康意識的增強,對預防醫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畢業生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更應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本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的辦學資源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對各學科開設的實驗課程重新整合,打破學科界限,統籌安排,做到優勢互補,相互滲透、相互銜接,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本研究的實施除保證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具備較強的實驗室檢測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外,還可使學生在現場調查研究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訓練,使我校預防醫學畢業生整體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在人才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國家“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實施教育質量工程”為契機,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以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為動力,以預防醫學人才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強化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為我國培養出高質量的預防醫學專門人才。
2.研究方法。專家(包括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督導組成員、教研室主任等)訪談(共45人次)、相關學科教學負責人和部分任課教師專題討論(共50人次)、專題座談會和研討會(校內外專家40人次)、本專業高年級學生調查和畢業生調查(131人)。
二、結果
1.預防醫學實驗室實踐能力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本研究明確提出衛生毒理學、流行病、衛生統計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預防醫學畢業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包括實驗室實踐能力和現場實踐能力。因此,將專業基礎和主干課程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按“病因、效應、疾病監控”構筑預防醫學專業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建立起相應的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教學群,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機會,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室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2.學生現場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按照“基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的目標要求,通過“早期接觸社會、早期接觸專業、早期接觸科研、適時開展專業實習”的實踐訓練,構筑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現場實踐能力培養的體系,旨在培養學生在專業實踐工作中所需要的組織管理能力、觀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動手能力、信息處理分析能力等,而不僅僅是實驗室動手能力。我們將其歸納為:基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緦嵺`能力是基礎,專業實踐能力是主體,綜合實踐能力是目標,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教育培養過程的最高層次。為此,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早期接觸專業。結合本專業新生入學教育,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包括預防醫學在保障公眾健康、國家安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學院的辦學條件和實力、預防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知識結構、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畢業后工作去向等,與學生開展面對面交流,使學生加深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能夠安心本專業的學習。至第二學期,請我院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有針對性地給新生介紹學習上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激發新生熱愛預防醫學專業情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②早期開展專業社會實踐。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制定本科生《社會實踐實施方案》、《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建立起社會實踐效果評價標準和獎勵機制。鼓勵學生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廠礦等基層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近五年來,僅組織大學生進社區,開展大型衛生知識宣傳或講座就達20余場,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首先,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社會實踐主要內容為:釘螺的生活習性及分布情況調查;農貿集市上豬肉中的絳蟲檢查;疫區人員糞便中血吸蟲卵調查等。其次,臨床醫學學習階段,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為:①全體學生參加為期兩周的社區衛生服務實踐,使學生初步了解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內容、運作情況,了解我國醫療資源的配置現狀等;②組織學生參加“送健康”衛生宣教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深入社區、社會福利院,參加送醫、送藥、送醫學知識的“三下鄉”活動,讓他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了解社會、了解民眾,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最后,預防醫學專業課學習階段,大力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學生以興趣小組或課題小組進行社會調查實踐,或參與教師的課題調查及流行病現場調查、樣品采集和相關的實驗檢測工作等,使學生對當地居民健康狀況、醫療衛生服務概況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參與現場調查實踐的學生85%以上都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對于自己專業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充分認識到所從事的疾病防制、衛生監督等工作對保障民眾健康的重要意義。自2001年以來,大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達2000余人次,其中5%的同學被評為大學或醫學院的“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和調查論文2000余份,其中約3%的社會實踐報告或論文獲學校二、三等獎。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決策 偶然事件
[作者簡介]孫麗華(1977- ),女,江蘇丹陽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科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心理。(江蘇 南京 21001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0-0178-02
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認為職業決策由三部分組成:明確目標;確定可選方案;從中挑選最佳方案。對大學生而言,職業決策的核心在于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做出合理的職業方向抉擇,即進行職業定位。可見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但是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一些偶然事件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職業方向或職業選擇,并且有些偶然事件似乎比事先確立的目標或事先安排的事項對職業發展或生活的影響更大。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原本忽略偶然事件對職業決策的影響以及企圖將偶然事件的影響降至最低的傳統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都應重新梳理,而本文將重點探討偶然事件與大學生職業決策的關系。
一、偶然事件的含義
“偶然事件”這一詞雖然常見,但在職業生涯領域有關偶然事件的研究并不多,國外學者們對偶然事件的界定也并不一致。例如,Miller將其看成是改變個體職業行為的非計劃事件。Crites將其定義為意料之外的、無法預測的、影響職業選擇的事情。而Salomone和Cabral則將其定義為影響個體職業的不可預測且不能控制的事件。Williams認為偶然事件是計劃之外引起個體情緒反應的事件。美國職業心理學家Krumboltz將偶然事件理解為非計劃事件。而Pasteur則認為:“機會只會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即偶然事件是可以通過準備去應對的。學者Chen也認為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國內對“偶然事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從認識“偶然”這一詞入手?!芭既弧币辉~在《辭海》中被界定為:“事理上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的、超出一般規律的、不是必然的”?!芭既弧本哂性虻牟豢芍院皖A測的困難性,這對于我們理解偶然事件也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在哲學中,必然與偶然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的: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沒有脫離偶然的必然;凡存在偶然的地方,其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必然與偶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于事物范圍的無限廣大及其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條件下,偶然可以轉化為必然,必然也可以轉化為偶然。對偶然事件的準確界定是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因此,本文根據上述理解,暫時將偶然事件定義為“由必然條件的積累所形成的意外、非計劃內的對職業行為有影響的隨機事件”。其中包含三個要點:第一,不可預測;第二,有一定的可控性;第三,對職業行為有影響。
二、大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偶然事件
大學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有高質量的講座、選修課,聚集著眾多的學者、專家及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大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沖浪,可以自由地上網、戀愛,可以參加社團、學生會、科協之類的組織,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發展自己的興趣,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廣泛地接觸社會、體驗人生,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而在這個特殊而美好的人生階段,大學生就有可能碰到大量意想不到的對職業發展有影響的偶然事件。目前,對偶然事件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偶然事件的性質可分為積極偶然事件和消極偶然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消極的影響和積極的影響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正如古語所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從整個職業生涯發展視角看,偶然事件的影響方向也是會變化的,所以根據性質進行分類并不合適。另一種是按偶然事件的內容來分,這一分類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認識偶然事件的產生及其特性。在此,本文就按照偶然事件的內容進行分類,大學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與學習有關的偶然事件。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題。在大學階段學生除了學習與專業有關的課程之外,還可以結合個人的興趣和精力學習各種各樣的選修課程。大學階段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主動性增強,學生在課余時間內可以自由地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可以上網查閱各種學習資料。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如慕課網絡課程,根據興趣免費學習世界一流大學提供的覆蓋面廣泛的科技學科、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這些課程跟傳統大學課程一樣,也能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高級人才。另外,大學校園一般文化氛圍較濃厚,學生即使在食堂就餐或隨意漫步于校園中,也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無意中接觸到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或將來可能從事的領域,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想換專業或想跨專業考研也正說明了這一問題。
第二類是與人有關的偶然事件。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會逐漸發展出復雜的社會自我,涉及家庭關系、朋友關系、黨群組織關系、職業群體等,它隱藏于個人身后,對職業選擇和發展起著支持與制約的作用。對大學生而言,與之有關系的人主要就是教師、同學、父母、戀人。在大學期間會碰到有各種經歷的教師,某些教師的鼓勵、引導會讓學生走向一個新的領域,甚至有些教師的言行會影響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可能存在著差異,而通過溝通與交流,學生可能會無意中發現一個新的興趣或了解一個新的工作地點。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變弱,家庭決策力下降,但輔參考因素上升,父母的健康狀況、婚姻關系、人脈變化等都可能成為影響職業決策的偶然因素。目前很多企業的招聘是有一定先后順序的。一般而言,首先考慮的是內部人員的整合優化,然后是熟人推薦介紹,最后才是去人才市場招聘。因此,外部人員有時很難通過社會招聘的形式進入公司。因此,大多數學生認為通過家庭托熟人可能會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機會。大學期間,越來越多的學生有談戀愛的經歷,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戀人和情感變化也成為影響職業決策的一個重要的偶然事件。
第三類是與活動和社會實踐有關的偶然事件。大學階段由學生會、團委、各種社團以及班級等組織的活動增多,特別是一些重大節日,活動更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愛好、精力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2014年南京青奧會期間,駐寧高校很多學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這些大學生志愿者被分配到觀眾服務、競賽組織、禮賓服務、餐飲服務、醫療服務、代表團助理等400余個崗位,參與此次體育盛事的志愿工作,讓他們得到了鍛煉和成長。當然大學階段的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交流,增進友誼,加強體能,陶冶情操,其精神追求的意向更加突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無意中接觸到某種令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培養一種新的愛好。另外,當前的大學早已遠離了“象牙塔”般的清高與閉塞,大學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廣泛、深入。例如,學校會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像教育實習、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等,另外,大學生自己也越來越主動地參與融入社會。目前兼職的大學生比例越來越高,甚至還有少數學生開始摸索著創業。由于用人單位都希望招聘者有工作經驗,所以大多數學生就將兼職打工作為增加就業競爭力的砝碼,社會兼職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市場銷售、教育培訓、信息咨詢、專業技術服務等。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就有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對個人未來發展有影響的工作。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應關注偶然事件
1.偶然事件會影響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芭既皇录欠裼绊懧殬I決策”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興趣。Bright等人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社會因素及偶然事件對職業決策的影響時就表示,偶然事件對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的影響很普遍。同年,Bright等人更進一步揭示了偶然事件對職業決策的影響。在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被試的一項研究中,69.1%的被試報告顯示,偶然事件影響到了被試者的職業決策過程;南京師范大學呂晶通過“偶然事件對女大學生求職的影響”研究認為,偶然事件對女大學生求職影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改變女大學生最終的職業決策。上述研究都說明了偶然事件會影響大學生的職業決策。事實上,職業決策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它貌似是一個點的選擇,實則涉及對自我的了解、對職業世界的認識與體驗。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而偶然事件的累積可以使量變轉化為質變,最終影響職業方向和立足點的確定。
2.關注偶然事件與理性決策并不矛盾。關注發生概率很高的事件,是多數人的慣性思維,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經驗來進行判斷和行為決策。就像一說起天鵝,就會讓人聯想到潔白美麗的形象,假如突然出現一只黑天鵝,人們的反應就有可能是驚喜萬分或不知所措。身邊的任何事物都是這樣。因此需要顛覆慣常的思維,正因為發生概率小,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其實,人們的職業決策并不是絕對理性的,關注偶然事件與理性決策并不矛盾。因為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本質的、常態的,而確定性是非常態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其不確定性,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偶然性事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計劃”和“必然性”的。因此,大學生在決策時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關注決策過程中發生的偶然事件,但也應積極勇敢地為清晰決策做好準備。
3.關注偶然事件有助于大學生克服職業決策時的消極思想和情緒,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和就業觀。對于大學生來說,職業決策是一項重大決策,它會影響到大學生以后的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等。但在職業決策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思想和情緒。例如,有些學生認為,職業決策就是一旦選擇了一個專業或職業就不能改變了,否則就是一種失敗。有些學生認為,遲遲不做決定是不成熟、懦弱的表現。其實在決策面前,大學生普遍會感到焦慮,這是正?,F象。焦慮的來源有很多,其中大部分來源于“對個人的不確定”與“對環境的不確定”以及對所選項目的難舍。另外,職業決策大部分是基于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決策,即大學生們不可能收集關于職業世界“全部的信息”后再做決定,而且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校園內的大學生往往難以把握未來社會的諸多變量。在諸多不確定中,大學生不確定所選擇的一定比所放棄的要好,擔心自己會后悔、會犯錯。然而,誰都無法預料一個決策正確與否,但在之前應該認真地搜集資料,了解自己,了解外面的世界,降低失誤的可能性。決策的真正作用主要體現在執行過程中,無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在后續的行動中都有可能把決策做對。如果沒有充分了解自己和職業世界,那就沒有必要草率、沖動、魯莽行動,或許暫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關注偶然事件,接納生活中的不確定,有助于大學生克服職業決策時的消極思想和情緒,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和就業觀。
四、建議
1.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偶然事件,在偶然事件中學習。并不是每一個個體都能很好地感知、利用偶然事件,這與個體的性格特質有關。Krumboltz在2009年的研究認為,高開放性的個體能夠更好地感知、體驗和利用偶然事件。也就是說,大學生如能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克服自我妨礙的消極情緒,就有可能會更好地識別并利用偶然事件。另外,大學生在職業規劃的過程中盡量不要被一個職業目標套牢,給自己多點選擇。遇到未計劃好的事件可以將其視為嘗試新行為,發展新興趣,挑戰舊有觀念及繼續終生學習的機會,即使遇到挫折也該想著怎樣將其轉化為成功的機遇。
2.未雨綢繆,把握每一個偶然事件所帶來的機會。偶然事件在個體職業生涯路徑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影響,而機會只會眷顧有準備的頭腦。大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促使有計劃的偶然性事件發生的品質,如好奇、堅持、靈活、樂觀、冒險等;另外大學生還要盡量以理想的方式有意圖地去抓住生活里所冒出的偶然事件。而且大學生還需有這樣的認識:承認偶然事件影響職業生涯,而且這種影響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并且是人們渴望的;把未做決定看作一種計劃好的開放狀態,而不是需要補救的問題。這種認識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把握每一個偶然事件所帶來的機會。
3.采取行動,增大偶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耙馔狻被蚴恰安豢深A測”并不意味著偶然事件就是完全不可控的。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偶然事件,例如,拋一枚骰子,哪一面朝上取決于拋擲者的方向、力道以及周圍環境,如引力,甚至是風力的影響。一系列必然的事件造成了一個個偶然的事件。大學生可以采取行動,增大未來偶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可以嘗試研究文獻、圖書,探索、表達興趣,參加俱樂部、學生團體,參與志愿者工作、嘗試兼職工作、實習,參與學校項目、做課堂活動或項目的負責人,見一些不熟悉的人、并與之分享自己的興趣與經歷、建立新的關系,監控自己從事當前活動的情緒等,在職業生涯的過程中強調行動而非決策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顧雪英.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呂翠,周文霞.職業發展偶然事件影響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9).
[3]呂晶.偶然事件對女性求職的影響研究[DB/OL].http://.cn/Thesis_Y1728113.aspx,2011-05-31.
[4](美)約翰 D.克虜伯,AI S.列文.幸運絕非偶然[M].泊洋,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5]Bright J E H.The Role of Social Context and Serendipitous Event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5a,5(1).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職業價值觀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XIONG Wanling, LI Ch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career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contradictions "Employment and recruitment is difficul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lemma paradox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to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lf, objectiv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university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make way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價值觀是人們分辯對錯、善惡、美丑、損益及是否符合自身意愿等的觀念系統,通常帶有感彩,極大程度上引導著人的行為及思想。而職業價值觀是人根據社會和自我的需要而持有的包括職業選擇態度及職業行為的一套信念系統,與人們的家庭背景、自身經歷、個性心理傾向及對職業的認知結構等都有直接聯系,是影響職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職業價值觀在個人的生活和職業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人們的職業選擇、工作目標、努力程度、自我實現等。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對于職業選擇、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做好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及就業引導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1 研究背景與現狀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在一些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同時,一些職位、行業和某些區域卻招不到滿意的人才。有調查顯示,近50%的大學生自我認識和定位不明確,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因此在求職過程中處于迷糊狀態,這些都是造成“就業難與招聘難”的重要原因。
國外的職業價值觀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目前有較為完善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體系。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職業價值觀教育覆蓋了青少年教育的整個過程,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做事要有計劃、有條理,全面認識及定位自我,要有目的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美國,幾乎所有高校都致力于將學生培養為既掌握學術知識和技巧,還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精神的公民。諸多美國高校由于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因此對價值觀念、理想道德、政治傾向等主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但都共同致力于宣揚社會公平公正、平等自由、對多元文化的寬容、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理解等主流價值理念。而在我國,由于社會各種因素、教育體制局限性等原因,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起步較晚,大概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形勢變化,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等形勢的出現,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引起了學者們的研究和關注。
由于職業價值觀在職業選擇與職業適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是國外應用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Ros認為職業價值觀就是人們從某種職業中所能取得的終極狀態或行為方式的信念。Super從職業價值觀的構成進行研究,將職業價值觀歸納為內在價值觀、外在價值觀和外在報酬三個方面,相應的,Ginzberg將職業價值觀分為內在價值觀、外在價值觀和附屬價值觀三個維度。
我國也有諸多學者對職業價值觀進行了相關研究 。凌文輇等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職業傾向,應從發展、培養、關系、安全、物質和聲望這六個方面對其進行考量。在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研究上,王健提出要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三個方面的教育,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思想性和知識性等融為一體。張存庫認為職業價值觀教育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專題教育和日常滲透教育相結合,二是灌輸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陳靜等通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認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對就業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建議大學生通過內在的心理測驗、職業測試、專業的職業咨詢對自己喜歡什么,適合做什么形成一個科學、客觀、充分的認識,并通過外在的見習和實習等社會實踐了解職業及其相關內容,為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奠定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基礎。
2 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
正確的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有利于發揮自身的優勢;二是符合社會的需要;三是促進企業的發展。當前我國多數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2.1 個人本位價值觀凸顯
當代的大部分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念逐漸理智和成熟,在擇業時優先考慮的是個人需要與興趣的滿足,追求自我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凸顯,而考慮家庭、社會、國家、行業的發展需要的較少。大部分大學生認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擇業自主性越來越強,很多大學生沒有意識到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重要性。大學生的擇業動機主要呈現出經濟收入和環境優勢的雙元化特征。
2.2 呈現多樣性和矛盾性
當下大學生的求職動機分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追求經濟收入;二是追求發揮自己興趣和才能的舞臺;三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四是追求穩定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五是追求自由、獨立等。目前,信息化時代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廣泛的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及多樣化的就業途徑,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使其職業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趨勢。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對青年創業的支持及大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他們在社會轉型期的心理困惑與矛盾:一方面他們樹立了物質利益及個人主體地位趨向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完全摒棄傳統價值觀所倡導的無私奉獻和集體主義精神。
2.3 功利性和追求短期效益性明顯
當前,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往往不進行全局和長期的戰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只看重短期收益,較為功利性。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相對于傳統的擇業觀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重視經濟利益,而對行業發展趨勢、國家政策制度變化、自身發展空間則不太重視。
2.4 先就業后擇業的求職心態突出
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給了大學生自主選擇生存環境的巨大空間。每個求職者都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根據工作的薪資待遇、性質、勞動強度、發展空間、城市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等進行多次的雙向選擇,就業過程正從過去的“一步到位”到現在的“逐步到位”,很多大學生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過渡期的謀生手段,先就業再擇業,這也是很多的高校教育者和社會政策主導者目前所大力倡導的。當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上頻繁跳槽的現象,導致企業培訓成本以及招聘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求職者本身也會由于跳槽導致工作技能提升緩慢,技能廣而不?,F象嚴重。
3 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途徑
學生在未來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而挑戰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態度。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輿論環境、社會聲譽等都是進行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發力點,只有充分發揮這幾方面的積極作用,才能促進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成熟度和思想覺悟,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社會不斷進步。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具體而言可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3.1 應同時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品德
能力是基石,而品德是個人價值的升華。優良的職業品德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內容?,F代社會更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強烈的敬業精神、認真的工作態度、過硬的專業技能、卓越的領導才能、創新意識、人格魅力等。一方面,要關注學生職業基本能力的培養,如具體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其他通用的能力,如適應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全面參與為促進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奉獻活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競爭心態、團隊合作、熱愛職業、追求上進、勤于工作鉆研與創新等積極向上的職業品德。這不僅能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也能讓畢業生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好。因此,我們應認識到職業教育不只是教育學生獲取生存的技能和本領,更要提升學生的軟實力,如在思維方式、思想境界、心理素質、學習習慣等方面提高他們的品格修養,將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品德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會在個人價值和社會滿意之間取得平衡和協調,在復雜且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實現個人需求與職業需求的統一。
3.2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若畢業生缺少創新理論和方法,缺乏創新思維,動手實踐能力差或適應能力差,則很難在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容易在企業激烈的競爭中失利。因此,學校應高度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謂是大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核心,高校要引導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才能讓其在未來職業中找到突破點。當然,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需要合適的土壤和環境,相對而言,基層往往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鍛煉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因此,在職業價值觀的教育中,我們應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新教育思路。
3.3 教育學生自我認知和正確歸因的方式方法
當前,部分大學生還不能正確地定位自己,從而常出現職位供需不匹配的現象。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客觀地評價和認識自我,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目標。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學生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當一個人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個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其內心產生的驕傲滿足感、自信心會很強,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因素時,產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則較少;相反,若一個人將自身的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夠時,會感到很羞愧和內疚,而當他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生的羞愧和內疚感則較弱。因此,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導致的結果差異很大,高校心理輔導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合理地歸因,關注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勝任學習和工作要求。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指導學生自我規劃及管理,促使大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真正在自身知識、能力、心理、實踐經驗上做足準備。總之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并評價自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生活及工作中的問題,調整就業期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其自信心。
3.4 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
通過有計劃、有創意、有情境的體驗式綜合素質教育活動,為學生創造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具體設計上,可借鑒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方案,搭建拓展訓練場地和良好環境,通過體驗、交流、分享、整合和應用活動環節,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式的過程中學習和感悟,改善學生在情感、觀念、態度、行為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順利、愉快地完成從高校學生過渡到職場職業人的心理轉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突發問題,也只有通過遇到挫折到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才能讓他們更快地成長起來。
3.5 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助推作用
網絡或許給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制造了享樂的機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與資源的重要渠道,發揮好網絡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網絡快速便捷的特點可讓我們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走進學生的內心,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可充分利用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平臺如微博、博客、人人網、QQ、微信等等,低成本高效率地傳達相關政策和教育資源,傳達正向的聲音,形成網絡職業價值觀教育體系。網絡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行業和社會發展,可作為高校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此外,高校要發揮社會輿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可利用網絡平臺建立積極的輿論導向,為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利用網絡平臺正確剖析社會現象,激濁揚清,大力弘揚符合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思想和行為,抨擊頹廢消極的思想和行為,激勵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生面前樹立榜樣和典范尤為重要,因此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不可忽視,它能以同樣的立場和背景引起學生的共鳴效應,因此高??沙浞掷镁W絡平臺宣傳典型事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3.6 重視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凸顯的集中劣勢是缺乏實踐經驗,這也是由目前我國的教育模式所導致。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說教式的靜態教育模式居多,課程的預期目標是教導學生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職場工作中的能力與意識,但枯燥的課程內容顯然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學校的教育模式應由傳統的“說教式”轉向“實踐體驗式”。這就要求我們轉化思路,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各種真正能收到實際效果的社會實踐機會。近幾年,諸多高校倡導學生走出校園,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社會實踐在積極開展,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活動多但質量不高,很多社會實踐如支教、三下鄉等有流于形式的趨勢,學校須高度關注這些問題,同時,高??筛嗟嘏c地方企業、事業單位等合作,合作形式可多樣化,如實習、項目合作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真正走進職場的機會。
4 結束語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幫扶不僅僅是傳達國家和學校就業政策、就業信息、進行就業系列講座,更重要的應該是幫助學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及優勢能力等,教會學生在心理期望和社會現實中適度調整心態,教會其將知識如何運用到職業實踐中,如何實現從學生過渡到職場人的轉變,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 寧維衛.職業價值觀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研究,1991(6).
[3] 凌文輇,方俐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
[4] 陳靜,李衛東.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5] 蔡靜.國內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進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10)(總536期).
[6] 徐東蕓.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研究[J].教育與職業.第24期(總第864期).
[7] 鐘強,易鋼.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
[8] 丁蕾.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職業生涯輔導研究[J].江蘇高教,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