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產型企業環保工作計劃

生產型企業環保工作計劃

時間:2023-05-30 09:12: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產型企業環保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產型企業環保工作計劃

第1篇

制造服務化、生產服務業、制造即服務,這些五花八門的熱詞背后,其核心其實都是服務型制造,都離不開制造這個根基。服務型制造正在讓企業加速從傳統以加工組裝產品為中心,逐漸向基于產品價值鏈,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產品、綜合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轉變。

國務院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指出,“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是促進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何謂服務型制造

服務型制造的內涵與特征

服務型制造是一種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在這種產業形態下,企業從傳統以加工組裝產品為中心逐漸向基于產品價值鏈,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綜合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轉變。與傳統的生產型制造相比,服務型具有三重特征。

一是集成性。在傳統生產制造模式下,企業僅專注于產業鏈很短的一個環節,生產制造的是有形的產品。隨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工業產品的生產日益融入更多的服務要素,產品和服務以各種形式融合、打包,工業產品的生產者也由單純的產品提供商向集成了產品和服務內容的“產品一服務包”提供商轉變,Vandermerwe和Rada兩人將這一過程定義為制造業的服務化。制造服務化的過程,就是制造企業綜合集成了產品設計、研發、安裝、維護、支持、服務等多項內容,向產品和服務構成的完整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的過程。結合服務型制造的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產品服務系統( Product servicesrstem,pss)的概念,并按照提供服務的模式將其分為基于產品的服務、基于方案的服務、面向功能的服務和面向效用的服務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反映了無形的服務在有形的產品中逐漸滲透集成直至占主導地位的過程。

二是增值性。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這些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服務型制造的特性在于將單純的產品價值鏈延伸至產品設計和研發、系統和解決方案、零售和分銷、維修和支持、安裝和運行服務、產品報廢和回收等服務活動的整個生命周期,不再僅僅是提品,而是提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的“集合體”,這些生產經營服務活動本身也是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大大拓展了服務型制造的價值創造空間,構成了服務型制造價值增值的重要來源。

三是創新性。傳統的生產型制造模式更多地關注產品層面的創新,服務型制造是一種面向客戶需求的產品服務系統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僅涉及到技術和產品層面,還涉及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創新等。如芬蘭2005年開始部署的創新制造(SISU2010)、創新服務(SeIve)、創新運營模式(Concept of Operations)三項工作計劃,歐盟提出的發展“高附加值的歐洲制造”、以及“知識為基礎的工廠”等均體現了服務型制造以創新為核心的理念。重視創新、引導和幫助客戶實現價值最大化是服務型制造的基本特征。

為何要發展服務型制造

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隨著服務型制造的發展和服務經濟的興起,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由傳統的同質化競爭和價格競爭,逐漸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和非價格因素的競爭,由規模經濟為焦點的競爭轉向范圍經濟和協同經濟的競爭。服務型制造通過開展集成性、個性化的服務業務,能夠幫助企業獲得差異化、高附加值、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我國多數制造企業長期以來憑借低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和價格競爭獲得市場主導地位,只有從單純的加工組裝型模式加快向集成了產品和服務豐富內涵的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重塑新優勢。

拓展制造業價值新空間,實現提質增效發展。我國制造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質量效益不高。2012年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2.1%,比2000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甚至超過40%。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較低的原因有產業結構方面的因素,也與制造業價值鏈條較短,增值性和可擴展性不夠有關。目前在制造業發達國家,基于產品的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已經遠高于產品本身所創造的價值。

而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較低,服務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顯著。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78%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超過20%;就凈利潤而言,81%的企業服務凈利潤貢獻率不足10%,其余企業的服務凈利潤貢獻率基本在10%-20%間徘徊。以上數據差異表明加快我國制造服務化轉型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是引導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有效途徑。

培育新型產業形態,打造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調整更迭,增長動力與比較優勢轉換重塑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型制造涌現出了個性化定制、專業服務外包、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租賃、遠程診斷、在線維護、電子商務等眾多新型服務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創新活躍的重要領域。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和支持制造企業深化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推動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有利于推動制造業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和打造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如何發展服務型制造

專業化:拓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隨著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逐漸取代以產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專業優勢的制造企業,逐步依托自身資源和核心優勢發展面向行業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售后服務等專業化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模式正在成為制造企業向服務化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應積極鼓勵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制造企業,通過進一步充實研發團隊、促進產學研協同、客戶和供應商參與研發等多種途徑強化研發與設計能力,確立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優勢,對外開展專業的研發與設計服務。對電子設備、儀器儀表、電氣機械、專用設備等行業制造企業,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其立足產品功能,積極發展面向市場需求的測試、檢驗、計量,以及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專業服務,支持其由傳統設備制造企業向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平臺服務企業轉型。

協同化:推廣制造業流程外包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信息技術推動的產業組織模式變革,使得全球制造業的分工日益專業化、精益化,由單個制造企業從事全部產品開發和生產過程的模式已變得不再必要。更多的企業選擇了專注于自身的優勢生產活動,并將制造流程的某一環節外包給其他服務性生產企業,通過企業間更緊密的分工協作方式完成零部件生產、加工和組裝等制造環節,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反應速度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在制造流程外包和協同生產模式下,企業之間互為服務性生產企業,在動態協作中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形成協同制造網絡。引導和支持制造企業在核心業務基礎上發展零部件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協同設計和制造模式,實現分散的制造和服務資源的整合,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服務系統。

集成化: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集成、融合的結果,產品生命周期服務模式是以制造企業價值鏈延伸為重點,提升制造企業的綜合集成與服務能力,由產品提供商向產品與服務綜合服務提供商轉變。應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制造企業提高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能力,開展總集成、總承包以及系統化解決方案服務。鼓勵企業以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為目標,提供一體化的產品設計、方案咨詢、系統設計、產品和設備提供、系統安裝與調試、故障診斷、運行維護等制造延伸服務。重點支持制造企業開展節能環保工程、成套設備設計安裝、工程實施、維護管理等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務模式。

智能化:推動傳統服務模式向智能服務轉型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綜合集成應用,基于智能制造產品、系統和裝備的智能服務模式將日益普及。2014年3月,德國國家工程院在繼“工業4.0”報告之后,又了“智能服務世界2025”,其目的旨在使德國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產品與智能服務的提供者。根據該報告的測算,2015年全球約有150億產品連入互聯網,到2020年,預計這一數字將增長至300億。目前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德國領先企業正在積極推動智能裝備聯網,以便獲得智能服務所需的智能裝備運行數據,為進一步開展智能服務奠定基礎,我國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應順應智能制造發展的大趨勢,在此基礎上,做好機器、系統、工廠等與互聯網數字平臺對接等基礎工作,積極構建智能服務創新平臺,開展在線支持、分析診斷等智能服務,探索基于海量數據的制造模式創新和基于產品數據的服務模式創新。

精益化:強化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服務型制造不僅是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過程,也是依托服務要素,增加服務投入,實現制造企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物流成本顯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在產品成本壓縮的空間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學習借鑒豐田、通用等國際領先企業精益管理的經驗,強化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是降本增效的一條有效途徑。應大力支持制造企業與供應商、生產提供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完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支持發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加強信息技術在優化企業生產組織、采購運輸、庫存管理、銷售管理等流程的綜合運用。鼓勵制造企業建立完善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提供零部件網上訂購、實時補貨、供應商庫存管理服務,促進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流程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協作,促進供應鏈協同與優化管理,實現精益生產。

定制化:客戶深度參與的個性化產品定制

定制化生產是指制造企業以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為基礎,以柔性化生產線為依托,將客戶的個性需求融人產品設計和制造過程中,開展個性化產品設計和定制服務,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過程。個性化定制體現了客戶的深度參與,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應鼓勵和引導制造企業更加注重以客戶為中心,精準反映用戶需求,吸納用戶產品創意和技術解決方案,增強客戶體驗,圍繞產品外觀、材料、功能等開展精準營銷,不斷提升個性化定制水平,提升中國制造的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網絡化:基于核心技術和品牌的網絡化制造

網絡化制造這里指制造企業聚焦于核心技術和品牌,通過整合制造資源,外包生產加工環節,形成生產制造網絡,而自身發展成為輕資產的產品和綜合服務提供商。網絡化制造不是“去制造業”或單純地轉向服務,而是制造企業強化核心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最大限度實現價值增值的重要途徑。應大力支持有條件的制造企業通過靈活高效的供應鏈信息系統、物流配送體系等,構建包括供應商、加盟商、分銷商與企業自身的產業鏈聯盟,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形成引領行業發展的服務型制造生態體系。

我們需要怎么做

營造寬松環境

服務型制造作為一種制造與服務融合型的新業態或新模式,不僅涉及企業內部的業務調整、流程再造,還涉及更多外部的資源整合與合作。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發展環境。首先在市場準人方面,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簡化相應的審批手續。另外,制造企業目前開展服務業還缺少一些服務資質,對服務化轉型初期的制造企業,建議在涉及相關服務資質方面,能夠允許相關企業之間開展適當的合作,或給予企業必要的培訓,幫助企業破除轉型的瓶頸。在企業享受現代服務業相關政策方面,政府部門給予適當的支持。

加強公共服務

技術創新是制造企業服務創新的關鍵環節。在涉及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方面,需要政府部門提供支持。建議以重點產業基地和園區為依托,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功能區,整合匯聚各類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資源,為制造企業服務創新提供支持。對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也應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其在研發、設計、試驗、檢測、認證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

夯實基礎設施

目前全球領先企業的服務型制造已經進入智能服務階段。對我國的多數企業來講,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領域尚屬于建設初期,夯實基礎是關鍵。基于工業“物聯網”和“務聯網”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開展高水平智能服務的前提,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并結合重點行業發展的需求,完善無線傳感網、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同時,著力組織相關企業和技術資源,研究開發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基礎平臺架構,提高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技術支撐水平。

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目前在裝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節能環保等行業領域已經形成一批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和應用。應進一步發揮重點行業和典型模式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典型案例宣傳和經驗推介,帶動更多的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如在裝備領域,重點推廣針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支持、故障診斷、檢測、維護、保養等產業鏈延伸模式。在節能環保領域,重點推廣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工程實施、維護管理等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模式,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務模式。在服裝、家電、家具等領域重點推廣個性化產品定制等服務型制造模式。

第2篇

1光纖入戶和4G應用大面積普及

“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效果顯著,光纖入戶和4G應用加快普及。全國光纖接入FTTH用戶已達6507.2萬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32.4%。4G用戶數達7584.8萬戶。2015年工信部將繼續組織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創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落實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深入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推進LTE混合組網試驗,研究發放LTE-FDD牌照,實施“中國LTEv6工程”,加快布局5G研發。預計2015年,寬帶接入覆蓋比例將超過85%,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行政村通寬帶比例提升到95%,4G用戶將達到2.5億戶。

2網上政務服務事項大幅增加

全國各級政府加快普及網上政務服務。浙江省基于云平臺構建了浙江政務服務網,推行基于網絡空間的政務工作模式,將政務服務向網絡平臺遷移,實現9000多個事項的在線辦理。新疆伊犁州基于電子政務公共云平臺,面向州、縣、村提供電子政務網上服務,減少網下辦事比例。中國政府網利用微博、微信平臺,增強政民互動和網上服務能力。北京、天津、安徽、山東、陜西、江西、遼寧等地紛紛建設統一的網上行政審批平臺。預計2015年越來越多的地方基于網絡空間實施政務主動服務,全社會資金流、信息流、服務流大幅向網上遷移,網上服務將加快普及。

3一批公共數據資源率先開放

各地積極探索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新模式。北京開通了政府數據資源網。上海《政府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工作計劃》,確定開放190項數據內容,涉及28個市級政府部門,209個數據包以及20多個應用,涵蓋公共安全等11個領域。武漢初步建成政府公開數據服務平臺,首批33個部門520個數據集向公眾開放,涉及政務、警務、環保等30多個領域。青島、廣州、廈門等地正在建設公共數據服務開放平臺。預計2015年將有一大批公共數據服務開放平臺建成,教育、交通、旅游、食品安全、環保等與民生密切相關領域的公共數據資源率先開放,全民共享公共數據的時代即將開啟。

4社群電商和微電商崛起

電子商務加速向移動化、行業化、社交化方向發展,社群電商和微電商駛入“快車道”。阿里巴巴先后投資陌陌和新浪微博兩個社交軟件,京東與騰訊聯手開通了微信購物、手機QQ兩個社交購物入口。小米公司通過微信銷售小米手機3,僅9分55秒便賣出15萬臺手機。隨著微信用戶量大幅增加,以及公眾號運營,傳統行業開始利用社交和微信渠道維系客戶,企業微信群大量涌現。2015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通過推薦引擎、微信圈、社交網絡發現移動應用,以“微商城+微營銷+微粉絲+微應用+微服務”為特征的社群電商和微電商將成為企業拓展業務的全新掘金地。

5互聯網應用熱點從消費領域轉向生產領域

消費互聯網方興未艾,生產型互聯網又成為熱點。消費互聯網正由爆發式增長向穩定增長階段轉變,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增長率從2005年的50%下降至2014年的20%左右;網絡購物用戶數年增長率從2008~2010年的50%下滑至2014年的9.8%左右,電子商務、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消費互聯網行業基本形成穩定的生態圈和發展格局。與之相比,互聯網與生產制造領域滲透融合步伐加快,涌現出個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眾包眾設、異地協同設計等一批“互聯網+”應用新模式。海爾通過眾包平臺聚集中科院、高通、騰訊等資源研發設計空調產品。北江紡織基于O2O開展定制化業務,創維了O2O移動商業平臺“云GO”。2015年,將有一大批制造企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同時,互聯網企業也將加快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6大數據應用獲突破進展

大數據技術和應用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快速延伸。大數據驅動的業務模式和分布式技術在精準營銷、智能推薦、社交網絡上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應用又反過來引發實時計算、內存計算、圖計算、深度學習等新一代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紛紛挖掘大數據的商業價值。互聯網金融、O2O等應用借助大數據向線下延伸。當前,大數據正被喻為“未來新石油”,成為構建企業競爭優勢的新基礎。2015年,基于大數據的應用創新將更加活躍,海量多格式和多模式數據將納入統一管理、實時分析和高效流通,大數據還將與神經計算、深度學習、語義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促進大數據應用更加智能,可視化手段更加豐富。

7智能工業涌現一批典型

智能工業開始起步。互聯網技術、新型感知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相互融合并快速發展,帶動智能制造技術在工業生產、設備管理、環保監測、能源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廣泛應用,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飛機制造、汽車制造、電子制造等行業初步展開。中石化啟動金陵石化智能工廠建設,九江石化即將完成智能工廠的基本框架構建。華紡股份、魯泰、紅豆、上海紡織集團等紡織企業開始部署智能制造。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要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范,組織實施流程制造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工程。預計2015年,將涌現出一批以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制造業創新網絡等為特征的智能工業典型應用。

8電子政務國產化有階段性進展

電子政務軟硬件國產化取得明顯突破。Deepin、SPGnux、中標麒麟、中科方德、優麒麟、阿里云等國產操作系統進入國家正版軟件采購目錄。基于國產CPU和操作系統的辦公信息系統開展試點示范。華為海思等國產多模4G芯片、高端移動CPU芯片開始成熟商用。浪潮、曙光等國產服務器國內市場份額上升至50%。國產軟硬件產品的崛起意味著電子政務大規模采用國產化設施的條件日趨成熟。預計2015年,國產軟硬件應用推進力度進一步增強,黨政機關、國防科技等關鍵領域和金融、保險等經濟命脈領域將逐步開展國產關鍵軟硬件替代,國產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信息安全關鍵軟硬件應用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

9智慧城市建設初見成效

智慧城市進入規劃、建設和實施階段。住建部兩批智慧城市試點含193個地區、171個城市,工信部啟動了中歐智慧城市試點,開展常州、揚州等中小城市試點示范。科技部863項目支持開展了20個試點城市。各地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100%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城市和47%的縣級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然而,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不注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脫離城市發展基礎和群眾需求、盲目上馬項目等問題逐漸暴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指明方向。《智慧城市SOA標準應用指南》、《智慧城市技術參考模型》、《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等智慧城市國家標準及評估體系正在加快建立之中。預計2015年智慧城市建設將在基礎較好、起步較早的地區取得成效。

第3篇

【關鍵詞】 鋼結構住宅 住宅產業化 運作體系

一、引言

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出臺,住宅產業化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鋼結構住宅作為一種發展潛力巨大的住宅形式,為我國的住宅產業化指明了方向。住建部《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鋼結構建筑比例增加”的目標,并把“超高層鋼結構工程和住宅工程關鍵技術”列為基礎研究課題。

民眾認識的深化、市場需求的增加以及各地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快,都表明我國迎來了大面積推廣鋼結構住宅的良機。在當前背景下,探討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運作體系,對鋼結構住宅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鋼結構住宅產業化

1、住宅產業化的內涵

住宅產業化的概念最早于1968年出自日本通產省,其含義是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生產住宅,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

目前國內關于住宅產業化的概念有很多觀點,比較權威并被廣泛接受的是由我國原建設部部長侯捷在1994年天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的,讓住宅納入社會化大生產范疇,以住宅建筑為最終產品,做到住宅開發定型化、標準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約化,以及住宅投資專業化、系列化,即以大規模的成型住宅開發來解決城市居民的住宅問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李忠富教授提出住宅產業化的內涵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住宅體系標準化、住宅部品化、住宅生產工業化、住宅生產經營一體化、住宅協作服務社會化。這五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標準化是產業化的前提,部品化是工業化的基礎,工業化是產業化的核心,一體化是產業化的集中表現,而社會化則是產業化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我國住宅產業化的進程

我國于1994 年正式提出住宅產業化概念,1996年正式步入發展軌道。國家“九五”科技計劃“國家2000 年城鄉小康型住宅科技產業示范工程”中系統地制定了中國住宅產業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使其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層面上得以確定和實施。接著國家陸續下發了一些政策文件來推進住宅產業化進程,同時建設部加強了住宅產業化推進實體建設,組建了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并在全國范圍內先后批準建立了北新集團、深圳市、杭蕭鋼構等32個住宅產業示范基地等。

根據羅斯托的經濟“起飛”階段理論,結合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的目標,有學者將中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的過程概括為四個時期,即準備期、初步發展期、快速發展期和成熟期,如圖1所示。

目前,我國住宅產業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技術開發與推廣跟不上住宅建設的要求是目前制約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3、鋼結構住宅

探索適合產業化的住宅體系是推進住宅產業化的基礎性工作。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主任童悅仲強調“節約型住宅將成為我國住宅產業化的核心模式”。較之傳統的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體系,鋼結構體系屬于綠色環保型建筑體系,具有易于實現標準化、部品化、工廠化生產,節能、節水、節地、材料可循環利用等特點,符合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現階段最適合實行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住宅結構體系。

為促進我國發展鋼結構住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1999〕72 號)中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和推廣使用輕鋼框架結構及其配套的裝配式板材。建設部隨后也出臺了《鋼結構住宅建筑產業化技術導則》、《鋼結構住宅國家標準圖》、《輕型鋼結構住宅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和規范,同時于2002年批準在天津建立我國第一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并評審通過18項鋼結構住宅科研立項和北京賽博思公司的第一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科技示范工程。

2011年8月,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聯合了《推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明確成立推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課題研究小組,對推廣鋼結構住宅的課題進行認真論證。目前我國鋼結構住宅出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全國各地都在進行鋼結構住宅的建設與推廣。

4、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分析

根據李忠富教授提出的住宅產業化內涵的五個方面,筆者具體分析了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現實性。

(1)鋼結構住宅體系從結構構件到圍護體系都是以工業產品的標準在工廠加工而成的,該體系從設計到施工都可以達到標準化要求,這符合體系標準化的內涵。

(2)鋼結構住宅的結構體系已經完全實現了部品化,所有的鋼結構梁柱都是在工廠加工,再運至現場組裝。傳統的現場砌筑磚墻、廚房、衛生間無法在該體系中使用,這促進了新型裝配式墻板、整體安裝式廚衛等以部品形式生產的構配件的產生,這符合部品化的內涵。

(3)鋼結構住宅的所有構配件都是在工廠中以大規模生產的方式生產。由于該體系對現場裝配要求很高,現場必須依靠機械化的施工形式,同時進行科學的組織管理方能完成施工建造,這符合生產工業化的內涵。

(4)區別于傳統住宅的建造過程,鋼結構住宅設計單位要充分考慮到材料供應商標準化部品體系,而施工單位也要與部品供應商加強溝通協作,組建設計、部品生產、施工組裝及市場開發的一體化企業也是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這符合生產經營一體化的內涵。

(5)鋼結構住宅的建設需要將分散的個體生產轉變為集中的、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過程,而這種建設過程從設計到施工都需要專業化的隊伍通過聯合協作來完成,這符合協作服務社會化的內涵。

以上分析可以表明,鋼結構住宅是適合我國現階段實行住宅產業化的住宅體系。

三、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運作體系

1、運作體系的提出

鋼結構住宅產業化運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在我國還很不成熟,也一直沒有形成系統的運作體系。筆者從政府、企業、普通民眾等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走訪相關政府部門,實地調研部分產業化示范基地,并對住房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等,經歸納總結,筆者提出以下運作體系:政府主導政策―大型產業集團實施―住宅產業化基地作為載體―住房消費者積極響應―以保障住房為突破口―逐漸推廣到普通商品住房,具體如圖2所示。

2、運作體系具體分析

(1)政府部門。在上述體系中,政府作為宏觀政策的指導者,要根據社會經濟和住宅產業的發展水平,制定鋼結構住宅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及相關法規制度,做到總體規劃、重點明確、力量集中和分步實施。其主要工作有:制定詳細的鋼結構住宅產業規劃;制定有效的投資、財政、稅收等金融扶持政策,刺激企業按政策導向參與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進程;加大研發投入,進行科技攻關,組織相關機構編制并完善行業規范,完成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工作,推出通用體系;積極組織住宅產業基地的建設,培養一批技術密集型企業;逐步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鋼結構住宅知識,對購房者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

(2)大型產業集團。產業集團是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實施主體,也是骨干力量。鋼結構住宅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要實施產業化發展,需要一批具有投融資、房地產開發、部品研發生產、建筑施工、售后服務等綜合能力的大型產業集團參與進來。從國內當前行業現狀來看,該類產業集團的組成模式大致有三種:以房地產開發公司為龍頭,組織設計、開發、生產、加工、施工為一體的產業集團;以工程總承包企業為龍頭的一體化產業集團;以工業化住宅部品生產商為龍頭的產品生產型產業集團。

無論何種模式的產業集團,其目標具有共性,就是推進鋼結構住宅的產業化,整個集團的運作都要圍繞著這個目標來進行。具體運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要以資本運營為核心,實現資金社會化供應;要聯合科研院所、設計單位,整合分散的技術資源,建立產品研發中心;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建立部品供應的網絡平臺,實行集團采購,并且在內部實施網絡化管理。

(3)產業化示范基地。住宅產業示范基地是實現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有機載體。住宅產業基地可以實現應用技術集成、生產制造與協作配套、市場開拓與集約供應、技術擴散與推廣的綜合功能,進而改變落后的住宅生產方式,為市場提供價低質優的住宅產品,提高住宅產業化水平。

住宅產業示范基地的運行機制要與其組織模式相適應,通過發揮各組織機構的功能來實現基地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導向性、先進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項工作重點:積極與大型產業集團對接,建立住宅科技產業園區;建立基地的技術創新機制,完成引進技術的本地化研究、傳統技術設備改造、企業核心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的工作;建立產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

(4)住房消費者。作為一種市場化產品,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推進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能否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即住房消費者對鋼結構住宅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未來發展的前景。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當前超過九成的普通民眾對鋼結構住宅幾乎沒有概念。因此,加強鋼結構住宅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任重而道遠。

普通民眾作為市場的終端消費者,也是市場需求的源頭所在,應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號召,參與到鋼結構住宅的產業化進程中來。應逐漸提升對鋼結構住宅的認識,通過體驗進而認可這種新型住宅形式,并作為鋼結構住宅知識普及的有機主體,為我國的住宅產業化事業作出貢獻。

(5)保障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設可以作為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突破口”。保障性住房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安置性、周轉性住房,由于限定建設標準和戶型面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不高,標準化程度較高,因此相當符合住宅產業化的要求。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這類住宅產品大多都是以工業化方式生產的。

當前我國的保障住房需求量巨大,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要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住房3600萬套。而當前在保障住房建造過程中卻顯現出了一些問題,如工程質量缺陷、建設進度趕不上市場要求、產業化程度低等。這些條件正為我國住宅產業化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把更易于實現標準化、工業化、一體化的鋼結構住宅應用到保障住房中去,完全可以實現保障住房的標準化、規模化、工業化生產,縮短建造時間,保證住房質量。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對鋼結構住宅的全面推廣也意義重大。

(6)商品住房。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本質是產品的市場化。雖然鋼結構住宅形式適合建設保障住房,但絕不能局限于此。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成熟的標志應該是其在普通的商品住宅市場中也廣泛存在。

政府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鋼結構住宅產業化過程中來,隨著技術的成熟、配套的完善、造價的降低、市場認可度的提高,政府可以逐步放開鋼結構住宅市場,由政府主導逐漸過渡到市場主導,令其逐漸進入普通商品住宅市場的良性競爭循環體系。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使其價格與市場接軌,走循序漸進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產業化體系,逐步培育市場,引導消費。在鋼結構住宅成熟階段,則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打造真正的“節能、綠色、科技”鋼結構住宅,使其進一步得到廣大消費群體的青睞。

四、結語

鋼結構住宅被譽為21 世紀的“綠色住宅”,其成套體系代表著當前住宅建造領域的先進科技,更是當前實現住宅產業化的最佳建筑形式。在我國,現階段需要通過政府主導實施,由行業組織牽頭,以產業化基地為依托,研究開發出一套成熟的鋼結構住宅設計、建造、產品配套體系及工藝,并在廣大消費者的支持下推廣應用,從保障住房市場突破,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而這個過程必將優化我國的住宅產業結構,實現我國住宅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有力推動我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加快我國實現現代化的腳步。

(注:基金項目: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201210487052]。)

【參考文獻】

[1] 李忠富:住宅產業化論――住宅產業化的經濟、技術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鐘杏云:產業化發展階段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

[3] 蔡玉春: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現狀與進展[J].鋼結構,2005,20(1).

[4] 李軍、李燕燕、李明濤:住宅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的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

[5] 吳云、王玉龍:鋼結構住宅設計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

[6] H.Burstrand.Light-gauge steel framing leads the way to an increased productivity for residential housing[J].Construct.Steel Res.Vol 46.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诸暨市| 阿图什市| 大名县| 晋江市| 札达县| 仁寿县| 高台县| 平顺县| 获嘉县| 双桥区| 洪雅县| 赤壁市| 菏泽市| 新郑市| 宿迁市| 瓦房店市| 木兰县| 塘沽区| 博客| 平利县| 斗六市| 威信县| 辽宁省| 大厂| 老河口市| 南城县| 任丘市| 云林县| 冷水江市| 南通市| 体育| 道孚县| 沂源县| 赞皇县| 遵义市| 遂昌县| 临洮县| 辉县市| 新营市|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