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2: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愉快的國慶節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十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國慶節,是祖國母親的生日。祖國母親今年54周歲了,因此全國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乘著這氣氛,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山清水秀的外婆家。
中午,吃完了飯,我們就漫步在田間銷路,欣賞田園風光,當走到外婆家的地是,看著那嬌小的辣椒,像花兒一樣的萵筍,竹子般的洋辣椒……一切讓人感到一陣歡喜。然而繼續向前走就沒有這么好的事物了:
一口池塘邊,全是一群一群的死魚漂在水上,旁邊的橘子樹也枯萎了。
我們再往前十米看,橘子樹又是碩果累累,枝繁葉茂。這可真奇怪,就像別人說的水土不同吧!
我們又沿著山路向前周,一路上,爸爸媽媽停的向我介紹,還講了一些他們小時侯的故事。……時間不早了!我們又從另一條路回外婆家,一路上我們看到有很多馬齒莧便一路上說說笑笑的把馬齒莧摘了一大把,恨不得能有個口袋把它們裝下,就這樣我們有回到了外婆家。
這次國慶雖然沒有到外面游山玩水,但是去外婆家也飽了我的眼福呀!
學校全稱:昆山珠江中學初一李婷婷
關鍵詞:手抄報;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筆者從教20多年,從剛踏入教壇的興奮到迷茫,直到熱愛教育。一路走來,有困惑、艱難和喜悅。我一直在尋找最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總在想,課堂上學生想要的是什么。后來才發現,課堂上,學生想要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老師的關注、認可和尊重。現談談在手抄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教育教學心得體會。
一、愛讓我們勇奪佳績
2012-2013學年學校讓我負責手抄報的教學工作。暑假,我和兩個同事帶領全校17個學生到廣州參加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羊城晚報社、廣東省青少年宮辦會組織的“羊城晚報第十八屆手抄報創作大賽”,獲得較好的成績,其中有2人獲得特等獎,8人獲得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這是讓人興奮的收獲,但收獲的背后,有著我們的小秘密,這小秘密就是對教育教學的熱愛,懷著一顆對教育教學的愛心,作出無私的奉獻。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讓教育教學變得輕松愉快。因為熱愛教育教學所以甘于無私地為教育教學付出辛勤的勞動,無怨無悔,不計得失。2012-2013學年暑假,我和幾個同事與全校美術興趣班的學生在學校研究、創作手抄報十多天,這十多天里,我們耐心地和學生溝通交流,引導他們想象、創作。要求美術興趣班的學生每天創作一張手抄報,指導老師每天對學生的創作進行點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地創作和修改,經過十多天的培訓,學生的寫作水平、美術素養、創作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們創造佳績做了有力的保障。
二、讓手抄報融入課堂
手抄報已經成為我校的教育教學品牌,從2007年開始,手抄報的教育教學就在我校全面鋪開。從2007年到現在,手抄報的教育教學在我校經歷了7個年頭。2013年,盧春年校長來到我校擔任校長,肯定我校辦手抄報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手抄報教育教學,帶領全校師生把手抄報教育教學品牌做大做強,讓全校師生受益。現在,全校師生都知道,手抄報教育教學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的品牌和驕傲。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成功從來不是從天而降,要成功就要付出,成功更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校的手抄報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滲入課堂,全面融入教育教學中,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都有手抄報的影子,如,品德、作文、書法、美術課,都包含有手抄報的內容,手抄報在這些課程教學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我負責手抄報的版面設計、制作教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地開展手抄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平常的美術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入手抄報的一些元素進行教學。如,五一、六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指導學生用各種美術字寫節日標語,對美術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指導他們制作一些手抄報樣本在全班或者全校展示,讓全校的同學對手抄報有更多的了解和興趣。除此之外,我們學校還有作文、書法、繪畫、手抄報的興趣班,這些興趣班每個學期都有20節左右的教學課程,由熱愛教育教學的專業教師負責指導教育教學,手抄報的教育教學已經融入我們的整個常規教育教學中。因此,我們學校的手抄報聞名全省,不是意外,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心理引導是教育教學成功的有效途徑
教育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正確的心理引導,這是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教育心得體會。很多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努力,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常言道:一個教師教育教學效果好不好,可以問問他的學生,為什么呢?如果學生對授課的教師沒有好感,就不喜歡他上的課,學生不喜歡教師,就不喜歡他的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為了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我一直在想,學生在課堂上想要的是什么?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觀察思考才發現,課堂上學生想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有老師的關注、認可和尊重。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關注、認可和尊重,就有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是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教師如果滿足了學生這個心理需求,學生就會喜歡這個教師,喜歡他的課,學習興趣就大大提高了,心情非常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育,讓枯燥的教學過程變成愉快的教學活動,這樣,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我對孩子創作的手抄報視為一件藝術品,或好或不完美的都是學生經過努力才拿下來的結晶,孩子需要得到我的肯定和幫助。這是我教育教學20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心得體會,想要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就要了解學生的心里所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教育教學效果就能達到事半功倍。
那么,我們如何構建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著手:
一、創造有英語氣息的校園和班級文化環境
要創造富有英語氣息的校園環境,我們可以先從物質文化方面入手。比如可以張貼各場所的標識,教師辦公室門牌可以增加門牌:Teachers’office,各個教室可以用Class_ Grade_標示,除了門牌,我們還可以在圖書館里張貼“Be quiet”“Please don’t shout.”等標語,這些都是英語課本上的知識點。這樣不僅可以鞏固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英語環境中用英語思維,而不是通過將英語翻譯成中文死記硬背,這就是Think in English。在這樣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學生學得輕松而愉快。
在班級的環境布置中,我們應設一塊英語園地。如在教室里設立英語展示角,將一些英語格言警句或者日常生活用語張貼在上面,還可以張貼具有國外風俗習慣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國外的一些文化習俗,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讓生活走進課堂
(一)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努力營造英語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使用英語教學,即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讓學生之間盡量用英語交流,這樣通過長時間的英語環境下的訓練,學生就能漸漸熟悉英語,這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生動而又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無窮興趣。比如在教Chinese New Year這個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節日,可以讓學生回憶并調查春節有哪些習俗,上課之前可以將教室布置得和過節一樣,比如貼窗花、春聯等,創設與春節類似的情境,讓學生討論過節都做了哪些事,比如get red packets,eat dumplings,have a big dinner等,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喜愛,也能很好地鞏固本課的知識點。
(三)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生活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以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提前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用聽、說、唱、玩、演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能用英語交流,學會英語。
1.讓音樂走進課堂。
音樂能夠活躍人的思維,讓人感覺輕松。英語兒歌以它歡快、簡單的旋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小學的英語教學活動中,英文歌曲不僅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更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它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記憶。
2.讓游戲活躍課堂。
游戲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產生樂趣的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引入適當的游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且符合“樂學”的原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趣味性的、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游戲,孩子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
3.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等教具巧設情境。
教師在教學時應盡量使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等,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所學知識。比如在教學long,short這兩個單詞時,可以讓學生拿出筆比較一下:Which is long? Which is short?這樣,就把周圍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融進了課堂。
4.模擬生活情境,進行角色扮演。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表演欲望給孩子創設情境進行語言實踐,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通過繪聲繪色的語言,把課文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內外作業生活化
教師在布置課內外作業時要做到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的統一,這樣不但使語言學以致用,而且能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除了我們經常做的一些練習冊以外,其實還是有很多作業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的。比如以下一些作業:
(一)聽一聽。
語言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聽”是“輸入”的過程,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所以“聽”是第一要務。除了課內播放的錄音外,教師們還要讓學生每天堅持回家聽讀課文錄音。另外,聽兒童英語廣播,或者看英語動畫,欣賞兒童英語歌曲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二)說一說。
老師可以布置學生放學后把自己當天所學到的知識和家長們一起讀一讀、演一演,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還可以讓孩子們和父母有更多的溝通,培養孩子與父母的感情,那么親子共讀就不是什么難事,可見這種作業的可取性。
(三)找一找。
教材上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所學的知識。比如回家的路上,可以發現許多我們接觸過的單詞,如銀行,每個銀行都有英文標示,農業銀行會標注: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里面就有bank和China這兩個單詞;商店的門上經常會看到標有Open(正在營業)或者Closed(暫停營業),這些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英語,只要細心一點就不難發現。所以,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讓他們觀察身邊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標、英文廣告、標牌等,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
(四)寫一寫。
經常聽到老師們談起學生寫作能力培養不容易,其實只要在平時多關注學生寫的訓練,讓學生平時積累語言素材,寫作就不是什么難事。如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經過兩三年的英語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寫一段話來強化學生運用英語寫作的能力。如小學六年級學生學完上冊第三單元“Holiday fun”之后,可以讓學生試著回憶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或者中秋節,然后用已經學過的詞句寫一些自己的假日。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將優秀作品放在教室的展示欄中展出,有了這樣難得的機會,學生一定會把自己的作文反復修改,并加以創新,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讓課外活動生活化
語言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還要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學會學習。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充實學生的課外時間。
(一)開展英語主題活動。
學生都喜歡過節,教師可以利用節日、生日,開展一些英語主題活動。比如母親節可以讓學生親手制作賀卡送給媽媽;同學的生日可以贈送禮物,唱英文生日歌;圣誕節可以通過讓學生制作Christmas tree等裝扮教室,跟大家一起唱圣誕英文歌,讓學生在圣誕的氛圍中真正了解圣誕,并學會相關的知識點。愚人節、萬圣節等這些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孩子們用英語慶祝節日,更好地體現語言的交流作用。
(二)舉辦小型的英語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