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2: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冬至祭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北方:要吃餃子。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山西:多為餛飩或餃子。山西民間的冬至之食多為餛飩或餃子。一般以羊肉為餡,取陽生之義。餃餡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余種芳香藥物和調料,用西葫蘆絲拌好,包制籠蒸15分鐘即成,皮薄餡嫩,吃時破皮一口水,咬開餡成丸,佐以老陳醋,鮮而不膩,香味悠長,且有強身健脾、開胃驅寒之功效。山西臨汾襄汾等地,無論山區平川,冬至節仍沿襲古法吃餛飩,舊時富貴之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除吃餛飩、餃子外,山西還有一些地方以糕為食,如和順“迎冬就年”吃油糕、靈石吃黍米糕、平魯“鬧冬”風俗,雞肉蘸素糕配羊湯吃。
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焙髞?,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此外,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潮汕地區:祭祖先、吃甜丸。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
到冬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搓成團。然后,一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征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么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不過到如今,只剩下“吃甜九”的習俗了。
寧夏:吃“頭腦”。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湯圓”的“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边@一天吃湯圓,也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廈門:排隊買姜母鴨。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大多數的時候,北方人在冬至的這一天都會吃餃子,而南方的部分地區在冬至的這一天會吃湯圓,一般都要精確到一個地區的時候就會有一些爭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南方的廣東人冬至吃湯圓,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方的廣東人冬至吃湯圓廣東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湯圓,因為冬至吃湯圓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習俗之一,而且在廣東省非常盛行。,在廣東省的廣州市,更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習俗,那就是在冬至這一天的中午,會讓家人團聚在一起,親手來做湯圓兒,做好以后一起吃,寓意著全家團圓的意思。
吃湯圓是冬至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在江南特別的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一種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講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贈送給親朋好友。舊時的上海人最講究的就是吃湯團。古人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的這一天到來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從北方來到廣東的人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的,也為了補氣和養生。相傳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快凍爛了。
于是就搭起醫棚施醫施藥,并給大家吃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食物,人們吃下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耳朵就變得暖和起來,逐漸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所以每到冬至的時候,人們都仿照張仲景制作“嬌耳”,慢慢就演化成現在的餃子。
吃餃子的好處是非常的多,吃餃子最適合在冬至的時候養生。同時,餃子被賦予了許多吉祥的意思:餃子是一種將谷類、菜果、肉食合理搭配,營養豐富的一種美食。煮餃子是一種最健康的烹飪方式,餃子五味調和符合中國人“和于術數”、“食飲有節”的養生的道理。吃餃子要剁餡兒,剁得越響生活越紅火,餃子形似元寶,寓意發財和吉祥的意思。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稱為約定俗成的習俗了。在冬至的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一些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然后全家人一起圍著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個習俗了。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夜晚,冬至那天,天還沒有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家人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哪些地區吃湯圓江南等一些南方地區在冬至的時候都喜歡吃湯圓。冬至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習俗起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流傳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的重視,也是因為這樣,使冬至食的文化豐富多彩,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1年冬至節氣特點與習俗,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冬至節氣特點1、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后,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俺粤硕溜?,一天長一線”,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
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2、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辈贿^,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的習俗:古代傳統習俗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潯∽嫦?,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麻糍
冬至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對于后面的天氣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冬至過后,天氣還是會變冷的。那么每一年的冬至節氣是不是同一天呢?冬至這天是白天長還是晚上長呢?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冬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嗎 每年冬至不是固定同一天,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白天長還是晚上長 冬至這一天夜晚最長。冬至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冬季節氣,到了冬至,也就說明寒冷的冬天正式到來,冬至當天是全年中夜晚最長的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節氣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會比較低了,日常出行需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會不會降溫 視具體情況而定。從氣溫的走向來說,進入冬天之后,溫度是越來越冷,冬至節氣標志著氣候上的冬天正式建立,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這個時候進入到寒冷的天氣里面,降溫也比較正常,但是,降溫主要是受冷空氣的影響,具體哪一天降溫,降溫的程度怎么樣等,還是要以實際的情況而定,不過,進入冬季后就要做好防寒保暖,這樣的話,不管冬至會不會降溫,都不容易生病。
冬至后還要冷多久 冬至節氣后大約2個月左右。冬至節氣開始數九,在傳統歷法中,冬至節氣后要經過九個“九天”,之后天氣才會變得溫暖起來,數九結束后剛好是驚蟄和春分節氣附近,此時,草長鶯飛,大地上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象。
(來源:文章屋網 )
不是,立冬是冬天的開始,立春才是冬天的結束?!傲ⅰ痹谶@里就是開始的意思。而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時候的來臨,冬至這天白天和黑夜時間最接近,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三13班的xx,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繼承優秀傳統 弘揚中華文化 。
這個周末就是圣誕節了,想必同學們對它期盼已久,有的同學也許已經開始準備賀卡或者小禮物了吧。但是對后天就到來的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冬至,大家了解嗎?
冬至作為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重要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円话阏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官稱賀?!鋬x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這種祭祖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對于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淡忘,這是一個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視的事實。說起感恩節、萬圣節或是愚人節,不少同學一定會頭頭是道。但是對我國傳統同節日內涵的文化,同學們又能說出多少呢?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全體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槃,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根植于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者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也許,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來思潮的沖擊,但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學習、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積極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艱難,我們也能為此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應從小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刻苦學習,開拓創新。我相信,中華文化一定會走向世界,再創輝煌。那么我要說,繼承優秀傳統靠你、靠我、靠大家,弘揚華夏文化,為你、為我、為國家!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繼承優秀傳統 弘揚中華文化演講稿]相關文章:
1、2018年冬至是2018年12月22日。
2、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4、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長,因此,古人認為,冬至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一天,此后則陽氣漸漸回升。時至冬至,民間便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了,民諺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來源:文章屋網 )
文
2020年給朋友的冬至祝福語大匯總25句
2020年給朋友的冬至祝福語大匯總25句
2020年給朋友的冬至祝福語大匯總25句
冬至又來到,雪花滿天飄。天寒地凍日,養腎很重要。多吃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飲食宜溫熱松軟,多吃些苦味食物。滋陰潛陽、增加熱量,身體棒棒。愿你健健康康過冬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給朋友的冬至祝福語25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冬至節氣到,餃子快遞到:平安是皮兒,幸福是餡兒,真情煮熟了,吃了樂淘淘,喝了餃子湯,全家都健康。祝冬日吉祥!
2、冬至到了天氣冷,羊肉餃子保溫暖,圓圓滿滿美麗餃,送君品嘗心兒歡。一口一個祝福餃,愿你冬至好運交,一口一個問候餃,愿你身體健又矯。祝朋友冬至快樂!
3、常記節氣溫度,給你關懷祝福,今日已到冬至,不忘發個短信,冬意漸濃,寒冷更盛,吃個餃子,抗抗寒冷,幸福一冬!
4、今天冬至,短信溫馨提示:餃子一定要吃,祝福提前預支,關懷送給親人同事,幸福送給愛人相知,快樂送給關心人士,短信送給冬至節日。
5、思念總是縈繞,像臘梅飄香芬芳繾綣,關懷總在燃燒,像艷陽溫暖從頭到腳,將祝福疊加打包,譜寫快樂的符號,注滿深情的色調,妝點每分每秒。冬至快樂!
6、冬至吃餃子,一個餃子一顆心。吃韭菜餡餃子,愿你青春常駐;吃蘿卜餡餃子,愿你健康長壽;吃蘑菇餡餃子,愿你錢袋漸鼓;吃三鮮餡餃子,愿你家庭和睦。
7、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憊送上我的安慰;但愿我的祝福趕走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憊。冬至到了,希望你以后開心每一天!
8、冬至如小年,親朋好團圓。一杯桂花酒,萬事不用愁;一桌豐盛菜,幸福好運來;一碗羊肉湯,健康幸福長;一條短信息,見面依舊親。冬至節氣,彼此傳情。
9、冬至節飄雪比雨甜,紛揚撒落一地棉,初冬時節盼春暖,兩行腳印細纏綿,踏出情意似油畫,掛在房間御冬寒!
10、冬至冬至,幸福必至。裝滿好運,平安開道。拋棄煩惱,快樂擁抱。存儲溫暖,寒冷趕跑。傳遞短信,也很美妙。冬至快樂!
11、雪花在天空中飄蕩,問候在電波里飛揚,祝福在短信里滿裝,牽掛在我心頭蕩漾,湯圓水餃陪伴冬至,快樂幸福環繞心田,愿你健康平安一生。冬至快樂!
12、冬至到來鞭炮響,裊裊炊煙霧茫茫。要問何事如此鬧,農家冬至祭祖忙。喝水不忘挖井人,龍的傳人不忘根。一年一度祭祖日,焚燒香火報德恩。節哀順變!
13、茫茫人海間,路途未免孤單,愁壞苦惱間,及時又見出朋友親切的笑臉,悠悠歲月中有朋友情誼最真切,且借此短信聯絡我們的友情,祝冬至快樂!
14、冬至到了關懷傳,雪花飄落思念起,水餃煮熟就送去,吃下幸福咽肚里。祝幸福相伴,快樂相隨。
15、冬至調養好時機,送您貼士多留意:谷果肉蔬合理配,高鈣清淡勿過咸,少食多餐護脾胃,振奮精神心態和。祝冬至開開心心!
16、冬至悄悄已來到,發條短信問聲好。添衣保暖要記牢,家庭團圓吃水餃,朋友深情不忘掉,工作休息安排好,愛情甜蜜永不老,幸福生活樂逍遙。祝冬至快樂!
17、數九寒天飛舞的雪花用思念譜寫出美妙的樂章,讓風兒傳遞久久的期盼,奏響深情溫馨的問候曲。風奏音樂雪花舞。祝福祈禱君幸福。
18、“冬至“至,真情至,厚愛至,關心至,溫暖至,餃子至,湯圓至,快樂至,幸福至,好運至,吉祥至。短信至,祝福至,愿你快樂,幸福無敵!
19、北風吹,為你吹走故去的塵埃;雪花飄,為你送來白亮純凈世界;冬至到,為你帶來新的陽光暖照;春將至,你會擁有好事連連,夢想成真好運氣!冬至快樂!
20、送友縷縷暖陽光,照亮溫暖你身邊。送獻飄香玫瑰花,美麗動人把你扮。信息發送朋友好,友情激蕩心房暖。祝君“冬至“無腦煩,瀟灑快悅度寒天。
21、趕走了夏的燥熱,送走了秋的落寞,輕輕地冬至腳步近了。風了狂了,氣象寒了,可愛的你該保重身體了。短信發了,信息看了,懂事的你該回了。冬至快樂!
22、三九嚴寒何所懼,送上關愛情一縷,祝福聲聲送給你,陽氣初生,冬去春歸的日子里,愿你在寒冬臘月的氣象,時時蕩漾著春天般的暖意。祝你冬至快樂。
23、靜夜,我是一顆明星,守候你的窗欞;明朗,我是一縷陽光,暖和你的心上;冬至來了,我是一個餃子,鉆進你的肚子,悄悄地,只想偷點你的秘密。冬至快樂!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一個純凈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后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并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沖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冬節氣是什么意思,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冬節氣是什么意思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币馑际侵敢荒甑奶镩g操作結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糧入倉,菜入窖”,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字面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不一樣,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區氣溫依然很高。
狹義:立冬節氣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到了立冬節氣就標志著冬季的正式建立。
廣義:低于10°以下的氣溫
我國國境區域跨度大,就算除開華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區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為尊,各種習俗也是由此傳承,而二十四節氣主要是根據黃淮地區設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黃河、淮海一帶的氣候規律。而南方地區入冬稍晚。
立冬和冬至什么區別時間不同
立冬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時間是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晝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同時也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氣候特征不同
立冬時,氣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凍轉變,并不是特別冷;冬至時氣溫下降明顯,天氣寒冷、干燥。
風俗習慣不同
立冬時,我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廣東潮汕地區要吃甘蔗、炒香飯,北方地區要吃餃子;冬至時,南方沿海地區有祭祖的習俗,廣東地區吃燒臘與麥飯,杭州地區吃年糕,南方的一些地區還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北方地區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立冬下雨好還是出太陽好說法1:立冬是好兆頭,可能有瑞雪的意思。
立冬忌無雨。有句老話:“重陽無雨立冬晴,立冬無雨一冬晴”。
說法2: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落雨一冬落。
俗話說,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落雨一冬落(指冬季不好)?!傲⒍憋L冰雪,立冬南風無雨雪”等等。
這是否意味著今年東北的風雨將在整個冬季帶來雨雪,并帶來惡劣的冬季?盡管古代諺語只是經驗的總結,遠未達到準確的現代預測,但是用一句話預測整個冬季的寒冷和溫暖無疑太困難了,但是諺語并非完全沒有根據。
在古代氣象諺語中,通常使用冬季初的天氣來預測此冬季的天氣趨勢。例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边@意味著立冬的日子晴朗,整個冬天將非常寒冷。相反,今年冬天不太冷。另外,“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這預示了冬天的降雨。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節氣的來歷和美食,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冬至節的美食有哪些冬至節吃什么1、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在鍋內加水燒滾,水開后下做好的餛飩,用勺子輕輕攪拌幾下,防粘鍋。大火煮開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為最佳,防煮爛。出鍋時撒入香菜??谖吨氐娜耍鲥伹耙部梢栽跍镌偌由僭S醬油和鹽。記住,為保持餛飩餡的鮮味,在煮的時間上要掌握分寸,不可過長。
冬至節吃什么2、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么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冬至節吃什么3、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冬至節吃什么4、姜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
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冬至節吃什么5、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節吃什么6、“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冬至節吃什么7、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粵式燒臘可細分為烤乳豬、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每一種類的制作工藝雖不盡同?但口感統一略帶偏甜。翻查歷史書籍,作為美食的“燒臘”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述》里記述了“灸豚法”。
冬至節吃什么8、糍粑
在云南,冬至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著糍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糍粑。
對于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種就是用火炭烘烤著吃??爵亵蔚倪^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糍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的來歷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養生的常識訣竅一、冬至吃湯圓御寒
湯圓是御寒滋補之物 適合冬天食用。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淀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后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后氣短乏力等癥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干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
現代醫藥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發白發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渡褶r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
二、冬至養生吃堅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時“陰氣盛極而衰”,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各色各樣的堅果卻開始“爭奇斗艷”,成為我們的過冬好伙伴。的確,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杏仁:它富含鋅、鎂、鉀、鐵等礦物質,其鈣含量更是所有堅果之冠,氨基酸種類也非常齊全。從藥用講,杏仁是一味常用的古老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本草綱目》認為其有“潤肺,消積食,散滯氣”三大功效,對五臟都有好處。經常食用還有養顏益壽、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腦血管的功效。吃杏仁不挑“人”,每天20克左右為宜,但要注意腹瀉的時候最好避免食用。
核桃: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和和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有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發,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制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栗子:栗子有“干果之王”的美譽,是一種“味美價廉”的滋補良藥。與其他堅果不同,它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堅果多3~4倍,蛋白質和脂肪相對較少,還富含胡蘿卜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腰、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效,適用于腎虛、腰膝酸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癥。栗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每天30克左右為宜,肥胖、血脂高的人不宜多吃。
榛子:榛子有著獨特的保健功效,它鈉含量低,但礦物質含量高,是人體所需鈣、鎂、磷和鉀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每天吃30克左右,對平衡血壓、降低膽固醇,以及骨骼生長有積極作用。中醫認為,榛子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尤其適合食欲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后體虛、視物不明的人。老人和兒童常食榛子,還有助于保護神經系統。
Winter Solstice
As early as 2,500 years ago, abou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China had determined the point of Winter Solstice by observing movements of the sun with a sundial. It is the earliest of the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he time will be each December 22 or 23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n this day experiences the shortest daytime and longest nighttime.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days will become longer and longer. As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he yang, or muscular, positive things will beco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after this day, so it should be celebrated.
The Winter Solstice became a festival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6 BC-220 AD) and thriv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618-1279). The Han people regarded Winter Solstice as a "Winter Festival", so officials would organize celebrating activities. On this day, both officials and common people would have a rest. The army was stationed in, frontier fortresses closed and business and traveling stopped. Relatives and friends presented to each other delicious foo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Winter Solstice was a day to offer scarifies to Heaven and ancestors. Emperors would go to suburbs to worship the Heaven; while common people offered sacrifices to their deceased parents or other relatives.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even had the record that "Winter Solstice is as formal as the Spring Festival," show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is day.
In some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people eat dumpling soup on this day; while residents of some other places eat dumplings, saying doing so will keep them from frost in the upcoming winter. But in parts of South China, the whole family will get together to have a meal made of red-bean and glutinous rice to drive away ghosts and other evil things. In other places, people also eat tangyuan, a kind of stuffed small dumpling ball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The Winter Solstice rice dumplings could be used as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or gifts for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e Taiwan people even keep the custom of offering nine-layer cakes to their ancestors. They make cakes in the shape of chicken, duck, tortoise, pig, cow or sheep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and steam them on different layers of a pot. These animals all signify auspiciousness in Chinese tradition. People of the same surname or family clan gather at their ancestral temples to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in age order. After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there is always a grand banquet.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 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 陽歷 12 月 22 日或者 23 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 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 九,熱在三伏”的說法?,F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 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 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 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