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6: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魚我所欲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魚文化源遠流長
魚文化的產生與人類悠久的捕魚歷史密不可分,據史料記載,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捕魚作業的工作。中國的古書典籍中也不乏有關魚的記載,如《易經》、《詩經》、《禮記》、《春秋》、《左傳》、《爾雅》乃至于《本草綱目》和《說文解字》等經典作品中都不失魚類的相關記載。
借魚水之情表達男女戀情
古時,文人們總喜歡通過大量的詩詞歌賦來描寫魚與水之間難分難舍的情感,從而間接地表露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舍難分的內心獨白。如《江南》中所描寫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用蓮象征愛情,用魚代表女性,所以《樂府古題要解》說:“江南古詞,蓋美芳晨麗景,嬉游得時也。”
借魚的形象來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于水中自由從容,無羈無絆,乃魚之樂也。古往今來,魚隨性自由的狀態不知贏得了多少文人志士的羨慕。在《莊子?秋水》一文中,那段關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對話,便將莊子羨慕魚的自由及內心渴望自由的心理表露無疑。當然,在莊子的一生中,他也切切實實地實踐了他的原則,也許他的身體不一定真的自由了,但他的心靈卻達到了不為功名羈絆,不為繁華所動的大自由。
另外,我們會注意到古代的隱士往往以樵夫和漁人的形象出現。漁人是隱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別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們看透世態,冷眼看紅塵,得大自由、大自在。
魚文化對民間祈福習俗的影響
諧音和象征手法在民間吉祥文化中歷來都被廣泛使用。因為“魚”諧音“余”,有“年年有余”、“富貴有余”、“吉慶有余”之意,所以魚自然也成為了民間吉祥文化的重要表現題材。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鯉魚很早就被賦予了更加特殊、更加豐富的文化色彩,因而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語、吉祥圖案的內容。
我國民間習俗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有招財之意,所以民間藝術中的年畫常常出現大鯉魚的形象。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所以吉祥圖案“漁翁得利”、“富貴有余”、“吉慶有余”等中的紋圖也多為鯉魚。
淡水魚 營養要靠“譜”
相對于近幾年大行其道的海水魚,江河湖泊里的魚寶貝們并不顯得示弱,相對海魚越顯嬌小的身體內,同樣蘊含著豐富的營養物質。
鯉魚
淡水魚中的鯉魚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不僅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率高達98%,可供給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食療本草》說,赤小豆和鯉魚爛煮食之,可治療腳氣和大腹水腫。《本草綱目》在介紹赤小豆與各種肉禽制作的利水消腫的藥膳時, 排在第一位的也是鯉魚。書中記載:赤小豆燉鯉魚,最宜用于營養不良引起的水腫;也可作為腎臟病水腫的輔助治療食品;婦女妊娠水腫,食用本方可補養消腫。
鯰魚
淡水魚中的鯰魚含有豐富營養,而且肉質細嫩、美味濃郁,易消化、刺少、開胃,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鯰魚有二十幾種做法,其中水煮鯰魚、麻辣鯰魚、大蒜燒鯰魚、滋補鯰魚頭等最受歡迎。其中水煮鯰魚不是很辣,但肉質細膩鮮美。麻辣口味的大蒜燒鯰魚,則是香辣誘人。如果你想大補,則可來一個滋補火鍋仔,配以花旗參、沙參、黨參、淮山、苡仁、大棗、枸杞等作調料,既有滋補效果又美味可口。由于菜品中的辣椒取自貴州的小燈籠椒,加上冰糖泡制后不僅香甜,更可去掉辣椒的火氣,因此即使怕長痘痘的女士也可大膽品嘗。
鯽魚
淡水魚中的鯽魚是飲食中常見的佳肴,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因為鯽魚富含豐富的動物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常吃鯽魚不僅能健身,還能避免肥胖,有助于降血壓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壽。中醫認為鯽魚能補虛、溫中下氣、利水消腫,清燒能治胃腸道出血和嘔吐反胃。外用還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尤其是治療產后乳少更有獨到之處,鯽魚能開胃健脾、調營生津,這樣不僅補充了生成浮汁的營養蛋白,而且脾健則能使乳汁分泌,因此吃鯽魚對乳汁少、乳泌不暢的產婦確有增加乳汁分泌的效果。
草魚
淡水魚中的草魚肉性味甘、溫、無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廣東民間用以與油條、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其膽性味苦、寒,有毒。動物實驗表明,草魚膽有明顯降壓作用,有祛痰及輕度鎮咳作用。
大廚出鏡
麻辣
主料:鱔魚、雞腎臟、毛肚
點評:這是一道地道的傳統川菜,近似于毛血旺作法的它,入口麻辣鮮香,辣味十足。黃鱔不僅為席上佳肴,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濕熱身癢、耳聾等癥。也正因為如此,民間流傳“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
魚羊一鍋鮮
主料:江團
點評:雖然此道菜品的烹飪手法并不復雜,但確極其考驗一位廚師的耐心。湯品本身沒有加太多調味品,為的只是凸顯魚肉和羊肉本真的鮮味。此外,江團由于肉嫩味鮮美,富含脂肪,又無細刺,加上僅為13.7%的蛋白質含量,和4.7%的脂肪含量,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而且其鰾特別肥厚,干制后為名貴的魚肚。湖北省石首市所產的“筆架魚肚”更是素享盛名。
金瑤鱔柳
主料:白鱔、瑤柱
點評:雖說都是酸甜口味,但和糖醋魚相比,此道菜品在烹飪上更加展現出了粵菜精致的一面,金黃的色澤,優美的擺盤都為其加分不少。而白鱔又叫鰻鱺,在其肉質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D、E、礦物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它能提供人類生長、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長期食鰻鱺,對于人體強健體魄、增進活力以及滋補養顏都極有幫助,特別是孕婦與嬰幼兒,更應經常食用。
香辣巖鯉
弈:
通國:
善:
誨:
援:
俱:
弗若:
然:
二、寫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
2、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 )
3、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三、理解課文,回答問題。
為什么兩個人同時學下棋,后一個人卻不如前一個人?
四、仔細閱讀課文后填空。
課文記敘了兩個人跟弈秋學下圍棋,一個( ),一個( ),告訴我們( )。
五、結合注釋讀古文,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1、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熊的腳掌,是珍貴的食品。
3、亦:也。
4、二者:指魚和熊掌。
5、兼:同時都得到。
6、舍:舍棄。
7、取:選擇。
中華文化隨歷史長河的沖刷,變得堅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是不變的態度,而在這大千世界,你舍棄過什么,得到什么了嗎?
“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哪一個珍貴,在雙重抉擇下,多數人愿去選擇利益多的,原因無二,人們往往會存在一些私心。當然,對于不同情境下的判斷也是不同的:若是為了賣錢,而選熊掌,無疑被人認為是好利之人;若是為救病母而選熊掌換錢,則會被人傳為善孝之人。由此可看出,事有兩面,總要選一面而棄另一面,回頭想想,不丟棄一面,又怎么得到另一面?所以只有學會舍棄,才會有所得,正如古人所說:有舍才有得!今天你舍了嗎?
“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若讓你在生與義中舍去一個,你會怎么做?在戰爭中,你取生而舍義,就會被人罵為走狗、漢奸······相反,你舍生而取義,則被人所敬仰,流芳百世!想讓自己家喻戶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取生,像秦檜一樣,做叛國賊,被人唾棄;另一種是取義,像一樣,為國著想,被人所傳唱······靜心想來,舍誰取誰,就在一念之間,而得到的結果卻不同,孰輕孰重,細細掂量,總要舍一個,你決定舍了嗎?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舍了嗎?
初三:劉霞
有一則寓言講有一天,小猴去種豆,一不小心掉了一顆豆子,他就把手中的豆子丟了,去找那顆丟的豆子,那顆豆子沒找著連那把豆子也被鳥吃了。
讀完這則寓言,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為什么小猴不懂得舍那顆小小的豆子,得來的將是滿園的豆子,難道他不懂得因小失大的道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三國的諸葛亮他舍棄喧囂,避開紅塵世俗的誘惑,避開爾虞我詐,退隱山市,怡然自得,最終劉備發現了他,三顧茅廬,請他輔助自己爭奪天下,再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他以明志,淡泊為人處世,發明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創造了軍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真不愧是“功蓋三分國”他舍棄的是暫時的冷落,得到的是永垂不朽的一世英明。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宋朝的抗金英雄文天祥被俘時,面對忽必烈提出種種利益誘惑,他軟硬不吃,他抱著“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必死的心態,最終他的死重于泰山,為后人景仰,垂請于史。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學初二:李金池
2、其進銳者,其退速。
3、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4、仁者無敵。
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6、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7、人皆可以為堯舜。
8、盡信書,不如無書。
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1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1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8、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19、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0、養心莫善于寡欲。
2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2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25、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6、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2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8、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29、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30、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3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5、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37、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0、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4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43、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44、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46、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4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49、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50、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1、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2、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5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4、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5、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5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57、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58、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5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0、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6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62、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6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66、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6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8、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6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70、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1、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7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7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74、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7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76、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7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識記涉及的文學常識:2.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3.理解常見虛同在文中的用法;4.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5.詞類活用;6.理解作品的內容;7.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8.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作者的觀點:9.理解論證方法、思路與寫法;10.談閱讀感悟等。
【新題演練】
一、《魚我所欲也》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
①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②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蹴爾而與之_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②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
③呼爾而與之_________________④此之謂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選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以下哪種心?( )
A.惻隱之心 B.羞惡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5.選文第二段列舉曾經寧死也不接受不合禮義的財物,而今卻為“萬鐘”接受的現象,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論證了___________的道理。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______________
③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舜發于畎畝之中 B.餓其體膚
C.行拂亂其所為 D.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勞其筋骨 B.空乏其身
C.所以動心忍性 D.百里奚舉于市
4.翻譯選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一段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闡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④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本文選自《_____》,該文體現了作者在政治上推行_____的思想。
2.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解釋加點的文言詞語。
①委而去之_____ ②失道者寡助_____
③寡助之至_____ ④親戚畔之_____
4.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二三里之城 行道之人弗受
B.環而攻之而不勝 呼爾而與之
c.然而不勝者 二者不可得兼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順
5.翻譯選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闡述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道”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答)
四、《出師表》閱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一不求聞達干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②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③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1.選文的作者是_______,這篇表是寫給_______的。
2.解釋加點的文言實詞。
①身弓耕于南陽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
③恐托付不效_______ ④攘除奸兇_______
3.下列各選項中加點詞語的意思都不同的一項是( )
①茍全性命于亂世 還于舊都
②咨臣以當世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③治臣之罪 若無興德之言
④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五月渡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翻譯選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提到“出師”前的戰爭形勢是什么?“出師”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五、《愛蓮說》閱讀
【甲】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①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 尚節亭記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問,而名之日“尚節之亭”,以為讀書游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②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信乎,有諸中,形于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選自《明文在》)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文言實詞。
①可愛者甚蕃______ ②菊之愛,陶后鮮有聞______
③故為亭竹間______ ④葉不易______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文言虛詞。
①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______ ②有諸中,形于外______
③為能踐其形也______ ④能以節立身者鮮矣______
3,翻譯選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寫作方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寫法,乙文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寫法。
5.乙文評價黃中立“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用米評價黃中立。
六、《陋室銘》閱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闊金經。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彤,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詞語。
①有仙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點的“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無絲竹之亂耳
A.此之謂失其本心 B.舜發于畎畝之中
c.環而攻之而不勝 D.何陋之有
4.翻譯選文中面線的文言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于艱難猶豫的“抉擇”來說,干脆果斷的“舍棄”,不是更好一些么?就像古人莊子所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更何況我面前擺的不一定是蛇膽與大閘蟹,有可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滿漢全席。在眾多“可口菜肴”面前,我也要如戰士即將赴戰場一般,用“舍棄”這一做法,將所有的東西一票否決。
我想,用這么悲觀的意義來詮釋舍棄的話,那么歷史上那些選擇了舍棄的人一定不滿意。但是,它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我想那是一種聰明人的智慧做法,但我卻不能理解,亦不能做到。這種舍棄事例屢見不鮮,每天都在上演:
親情——一幢樓房起火,一家人準備逃生,可火勢迅猛,最后逃生的地方只剩下一個小小的窗口。于是父母二人先將三個兒女一一推出去,輪到他們了,他們卻互相爭執著,都讓對方先出去。眼看二人都要被火吞沒,父親奮力將母親推出窗外……
友情——兩個朋友去探險。但當他們到懸崖邊時,一個朋友不小心失足摔了下去,另一個死死抓住他……兩人堅持了很久很久,最后,掉下去的那個朋友毅然松開了手……
……
一剎那,我瞬間領悟到了“舍棄”的含義,就像是沉默著的迷途羔羊找到了方向——舍棄,表面上看起來是拋棄、舍下,實際上是舍己為人,以退為進,在懦弱的偽裝下,實質上是一顆美好善良、熠熠生輝的金子般的心靈,多么奇妙!
以退為進,我想,它是“舍棄”最完美的詮釋。
“舍棄”這一字眼,并不是愚蠢者的舉動,更不是懦夫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智慧,亦是成全與大愛,由此我們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
對于艱難猶豫的“抉擇”來說,干脆果斷的“舍棄”,不是更好一些么?就像古人莊子所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更何況我面前擺的不一定是蛇膽與大閘蟹,有可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滿漢全席。在眾多“可口菜肴”面前,我也要如戰士即將赴戰場一般,用“舍棄”這一做法,將所有的東西一票否決。
我想,用這么悲觀的意義來詮釋舍棄的話,那么歷史上那些選擇了舍棄的人一定不滿意。但是,它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我想那是一種聰明人的智慧做法,但我卻不能理解,亦不能做到。這種舍棄事例屢見不鮮,每天都在上演:
親情——一幢樓房起火,一家人準備逃生,可火勢迅猛,最后逃生的地方只剩下一個小小的窗口。于是父母二人先將三個兒女一一推出去,輪到他們了,他們卻互相爭執著,都讓對方先出去。眼看二人都要被火吞沒,父親奮力將母親推出窗外……
友情——兩個朋友去探險。但當他們到懸崖邊時,一個朋友不小心失足摔了下去,另一個死死抓住他……兩人堅持了很久很久,最后,掉下去的那個朋友毅然松開了手……
……
一剎那,我瞬間領悟到了“舍棄”的含義,就像是沉默著的迷途羔羊找到了方向——舍棄,表面上看起來是拋棄、舍下,實際上是舍己為人,以退為進,在懦弱的偽裝下,實質上是一顆美好善良、熠熠生輝的金子般的心靈,多么奇妙!
有這樣一則寓言:場院上,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毛驢犯了難,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我們只有學會放棄,懂得放棄,才會走得更遠,攀得更高;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更加精彩。受到時間、條件的限制,面對不可逾越的障礙,暫時的放棄,往往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暫時的放棄,不等于逃避。待到時機成熟,我們可以東山再起,再造輝煌。龍應臺有句話說得好:“上了車還要有下車的勇氣。”有時放棄前進,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孟子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大千世界里,魚和熊掌之類的事物比比皆是,必要的時候,我們必須放棄其一而顧全大局。這種放棄不僅包括理智的付出,有時還需要有否定自我、失去榮譽和承受冷落的勇氣。我們不必擔心什么,放棄是一種你我都有的權利。懂得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適時的放棄是自知與明智的美麗結晶。有選擇、有放棄,這才是完美的人生。
放棄對物欲橫流的追索,打開自己的心窗,尋一片美麗誘人的沃野,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沉醉在花香與泥土的氣味中。啊,好久沒有這種回歸大地的感覺了。春天已經來了,萬物正在復蘇。
放棄,其實是一種新的開始。
人生有太多的誘惑,不懂放棄就只能在誘惑的旋渦中喪生;人生有太多的欲求,不懂放棄就只能任欲求牽著鼻子走;人生有太多的無奈,不懂放棄就只能與憂愁相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生于優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轉自環球網校edu24ol.com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茍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孟子在他的《魚我所欲》一文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在這里,孟子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人生的重要考題,應當怎樣地“取”與“舍”。幾千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用行動印證了這個哲學命題,而我作為一個凡人,主要想說說生活中“取”與“舍”的關系,因為我認為“生”與“義”的取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取舍應該更多的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諸葛亮娶妻成為千古美談,普希金擇美則成了令人心酸的悲劇,都向我們說明了正確處理“取”與“舍”的重要性。據說諸葛亮不在乎一個人外表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內心,因此他娶了一個外貌丑陋而很有才華的女子為妻,對他的事業幫了不少忙。相反,普希金卻娶了一個外貌漂亮而內心異常空虛愛慕虛榮的女人,以致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在情敵的槍口下飲恨而亡。我們應該懂得,在內心美和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時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也表現在金錢上。古代齊國有個“好金者”,有一天去市場,發現一個人在賣金子,這位“好金者”一看見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金子就跑。被抓住后,人家問他怎么敢在大白天公然搶金子呢?這位“好金者”回答說:“我在搶金子的時候,眼睛里只看到金子沒有看到人。”我想到當今時代,那些貪污受賄,投機詐騙,走私販私,而不顧黨紀國法以及人民利益的人難道不就是這位齊國的“攫金者”嗎?相比之下,在我國經濟領域也出現了許多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的干部,這些人才是中國的脊梁。
在“取”與“舍”面前,為什么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度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如果我們能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作為自己的思想,那么這道人生的考題便不難作出正確的答案。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種哲學。沒有能力“取”不成,沒有通悟“舍”不得!
走在“取”和舍的路口,你會走向那一邊呢?1969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弗拉吉米爾。科馬羅夫駕駛“聯盟一號”宇宙飛船返航,突然降速傘失靈,飛船將會兩小時后墜落,當首長要科馬羅夫與家人通話時,他說:“首長屬于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想把這次飛行探險的情況向您匯報,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七十分鐘后,匯報完畢,總理代表最高蘇維埃宣布他為民族英雄,科馬羅夫眼含熱淚:“我是一名宇航員,為宇宙事業獻身是神圣的,我無怨無悔!”舍去的是短暫的生命,得到的是永恒的榮耀!
我想當時他的內心一定十分痛苦,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能不眷戀親人?但他把持住了自己!他知道孰輕孰重,他做出了正確的取舍,但內心卻也承受著痛楚!可見,要擁有一個正確的取舍,就要擁有一顆胸懷天下的心。
有舍才有取!過去酷愛游戲的我,放棄了它,得到了一種更美好的人文關懷,在創網中泡著,如饑似渴的瀏覽所有精華文章,自我熏陶在文化的殿堂之中,慢慢地享受著這種美,舍前總有取才有得,取多之后,常得舍棄,才能再取,“取”“舍”雖為反意,卻也是物的兩面性!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難題,當然應避輕就重,我們應從長遠利益出發,正確地做出取舍,學會適時的放棄。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智者!
寫后感言:“其實如果適當取舍完全可得到更廣大天地。如果沒有適當取舍,則會陷入更大的失敗!”
1、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楊萬里《插秧歌》
2、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觀刈麥》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4、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7、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1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1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詩夜游》
15、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1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8、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9、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0、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歐陽修《戲答元珍》
2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2、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5、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2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2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28、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29、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30、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3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32、幾處早鶯爭暖樹,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3、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34、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
35、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36、春*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38、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風定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9、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40、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4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4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45、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登快閣》
46、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4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8、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梅堯臣《魯山山行》
49、77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50、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51、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5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
5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4、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曾畿《三衢道中》
5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56、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5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5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9、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遠《三峽》
6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61、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6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6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記》
65、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66、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月夜》
67、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68、商女不天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杜牧《泊秦淮》
69、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宋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7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論語·里仁》
7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7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73、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陳與義《出山》
74、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75、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76、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7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8、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79、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8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8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8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8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84、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85、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
86、明月高樓休獨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