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及時行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我們此處所論及的“及時行樂”,源自拉丁語“carpe diem”,英語通譯為“seizethe day”。該詞組本是一個中性詞組。漢語中也有人將此直譯為:“捉住這一天”, 另有人譯為:“把握今天”、“珍惜時光”等等,甚至有人將此譯成“只爭朝夕”。作 為中性詞組,翻譯過程中過份褒貶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譯的“及時行樂”雖然在含義方 面較為消極一些,有些貶意的成份,但哲學意味更濃一些,哲理性更強一些,實際上與 原文的思想意義還是比較吻合的,如《簡明文學術語辭典》對此的解釋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時行樂”:一種主題,在抒情詩別普遍,強調生命短暫,時光飛 逝,一個人應該最注重現實生活的樂趣。)
“Carpe diem”最早出現于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句中。我們從這一出處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這一詞語的確切含義。賀拉斯在《頌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寫道:
聰明一些,斟滿酒盅,拋開長期的希望。
我在講述的此時此刻,生命也在不斷衰亡。
因此,及時行樂,不必為明天著想。(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雖說賀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現這一思想的詩人。 實際上,這一主題思想的出現,要比賀拉斯的《頌歌》早得多。我們無法考證究竟這一 主題思想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作為古羅馬文學直接先驅的希 臘文學中,“及時行樂”主題就已經出現。如公元前3世紀的萊昂尼達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應當明曉:你生來是個凡人,
鼓起勇氣,在歡宴中獲取快樂。
一旦死去,再也沒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臘的其他抒情詩人薩福、阿爾凱奧斯,也著意描寫現世生活的樂趣,薩福在《哪 兒去了,甜的薔薇》一詩中,就寫下了“一旦逝去,永難挽回”的詩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寫人生樂趣和愛情以及頌酒的詩作中表現了強烈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古羅馬詩人中,也有早于賀拉斯的詩人描寫了這一主題。如早于賀拉斯的古羅馬杰出 詩人卡圖魯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等詩歌作品中表現了人生無 常、生命短暫、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時空觀,因而不要顧忌任何流言蜚語,盡情享受 現世愛情的歡樂:
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愛吧,
那些古板凳指責一文不值,
對那些閑話我們一笑置之。
太陽一次次沉沒又復升起,
而我們短促的光明一旦熄滅,
就將沉入永恒的漫漫長夜!
給我一千個吻吧,再給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著一千,再接一百。
讓我們把它湊個千千萬萬,
就連我們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懷狹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數目而心生嫉妒。(注: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頁。)
這一“及時行樂”的世界觀甚至影響了17世紀的古典主義作家本·瓊森等詩人。本· 瓊森不僅對此詩極力稱贊,而且還經過改寫將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來吧,我的西麗雅,趁現在力所能及,
讓我們前來體驗愛情的游戲,
時光不會總是歸我們所有,
它最終將要中斷我們的意志……)
可見,在賀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這一詞語尚未出現之前,就已經有為數不少 的詩人表現了這一思想。
然而,對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賀拉斯的“及時行樂”。其中影響最 深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以及17世紀的玄學派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旗幟,復興古代文化,反對封建和神權,因此 ,以體現現世生活意義的賀拉斯的“及時行樂”的主題思想也在經過漫長的中世紀之后 ,重新得以重視。莎士比亞、龍薩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創作了不少這一主題 的詩作。他們在詩中表現出拋開天國的幻想,追求現世生活,享受現世愛情的人文主義 思想。如龍薩在《當你衰老之時》一詩中,發出了“生活吧,別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該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頁。)這樣的呼吁,強烈地表現出“及時行樂”、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現出了人文主義的生活信念和處世態度。
而在17世紀的一些具有玄學派特征的詩歌中,“及時行樂”的主題更是得到了相當集 中的表現。英國玄學派詩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給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納前去參加五朔節》(Corinna's Going aMaying),馬韋爾(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嬌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愛德蒙·沃勒的《去,可愛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學派傾向的著名詩人貢戈拉的《 趁你的金發燦爛光輝》等,都是表現這一主題的杰作。如《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以 極強調演繹推理的結構方式,一層一層地揭示出把握時機、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該詩在 第一詩節中聲稱,如果“天地和時間”能夠允許,那么我們就可以花上成千上萬個“春 冬”來進行贊美、膜拜,讓戀愛慢慢地展開;到了第二詩節,筆鋒突然一轉,說年華易 逝,歲月不饒人,“時間的戰車插翅飛奔”,無論是榮譽還是,都將“化為塵埃” ;于是,詩人在第三詩節中得出應當“及時行樂”的結論: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還留駐
在你的玉膚,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靈魂從你全身的毛孔
還肯于噴吐熱情,像烈火的洶涌,
讓我們趁此可能的時機戲耍吧,
像一對食肉的猛禽一樣嬉狹,
與其受時間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們的時間立刻吞掉。
讓我們把我們全身的氣力,把所有
我們的甜蜜的愛情糅成一球,
通過粗暴的廝打把我們的歡樂
從生活的兩扇鐵門中間扯過。
這樣,我們雖不能使我們的的太陽
停止不動,卻能讓它奔忙。(注:飛白主編:《世界詩庫》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頁。)
(楊周翰譯)
雖然這是獻給“嬌羞的女友”的詩,但是,該詩卻是對生命的意義的沉思,正如有的 論者所說:“這一首以及時行樂為主題的詩所要表現的不是一種愛情的關系,也不是馬 韋爾的激情,而是他對處于時間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紀以后,“及時行樂”的主題雖然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那樣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許多詩人所關注。直到20世紀,還出現了索·貝婁的重要小說《及時行樂》 (Seize the Day)以及弗羅斯特的同名詩作《及時行樂》(Carpe Diem)。
二
“及時行樂”這一主題的盛衰和發展與各個時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關。在古希臘羅馬 及其以前的文學中,由于受到樸素的唯物論的影響,以及最初的現實主義的影響,“及 時行樂”這一主題得以產生。但是,這一時期的“及時行樂”的主題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愛情、美酒,突出現世生活的意義,雖然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但主要是充滿著悲觀主義的色彩,其基本定義仍然局限于:“吃喝玩樂吧,因為你明天 就會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隨后的中古時期,由于宗教神權統治 一切,成了時代的基本特征,因此,來世主義等思想占據了決定性的地位,這樣,以反 映現世生活幸福為前提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在此期間也就極少有所體現了。即使是 個性解放色彩較濃的“普羅旺斯抒情詩”等作品,雖以情愛與教會神權進行抗爭,但多 半是抒寫對女性的贊美和崇拜。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于自然科學的成就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強調現世生活意 義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從而有了人文主義的內涵。因此,盡管仍是“及時行樂”的主 題,但思想卻顯得更為深沉,具有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神權、反禁欲主義的進步意 義。與此同時,表現手法也有所改變,尤其是到了17世紀,一些詩人的表現手法已經顯 得十分新穎奇特。如在《給少女的忠告》一詩中,赫里克寫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時間老人一直在飛馳,
今天,這朵花兒還滿含著微笑,
明天它就會枯萎而死。
太陽,天庭的一盞燦爛的華燈,
它越是朝著高處登攀,
距離路程的終點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華,
意氣風發,熱血沸騰,
一旦虛度,往后便是每況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難重溫。
那么,別害羞,抓住每一個時機,
趁著年輕就嫁人,
因為,如果你把美妙的時光丟失,
你一定會抱憾終生。(注:飛白主編:《世界詩庫》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 0 4,167頁。)
(汪劍釗譯)
玄學派詩人特別喜歡使用自然意象。馬韋爾在《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一詩中,把愛情 也形容為“植物般的愛情”(vegetable 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詩中,則使用“ 夏雨”(summer rain),“晨露”(morning dew)等一些自然意象來象征人生的短暫。在 這首《給少女的忠告》的詩中,玫瑰、時光、太陽等意象都作為喻體,烘托“青春易逝 ,抓住時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為美和愛的象征,極為妥貼、形象。整 首詩中,不僅強烈地感受著時光的飛逝,而且還聯想著死亡的逼近,從而突出了“及時 行樂”的哲理性。
其后,在強調公民義務的古典主義的詩歌中,以及在宣傳和勾勒資產階級理想王國和 強調教育和啟迪功能的啟蒙主義的文學作品中,“及時行樂”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時代 的特征,極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義詩歌雖然“重情輕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強 調“情感”和“自我”的同時,浪漫主義又十分注重“想像”,從根本上說,浪漫主義 是理想主義的文學,因此,十分現實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仍與浪漫主義顯得格格不 入。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學中,雖然這一主題偶有涉及,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17世紀 那樣的突出的現象,似乎也不復重現了。
三
盡管“Carpe Diem”這一詞語為古羅馬詩人賀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時行樂”這 一主題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曾得到極大的關注,然而,這一主題并非西方詩歌的特產。 在東方詩歌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就表現這一主題而言,不少詩歌可謂達到了“異曲同工 ”的境界。例如,被譽為人類最早的史詩——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東方巴比倫的《 吉爾迦美什》,就已經包含了這一思想:
當諸神創造了人類的時候,
他們也為人類設置了死亡,
用他們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爾迦美什,你應該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歡欣開懷,
每一個夜晚狂舞高歌!
讓你的服飾珠光寶氣。
讓懷中的嬌妻心滿意足。
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 Gallery Kovacs trans.,The Epic 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85.)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作品中,這一主題也同樣得以關注。現以唐代《金縷衣》一詩為例 ,來看“及時行樂”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度的具體的表現形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該詩同樣是以鮮花的意象作為喻體,來表現“及時行樂”的主題。該詩的意義在于強 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花開時節畢竟短暫,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所以,詩人 坦誠宣稱:不必猶豫,大膽享受現實生活,否則只會遭遇“空折枝”的處境。從構思上 看,該詩與貢戈拉的《趁你的金發燦爛光輝》極為相似,前部分使用祈使句的形式,勸 說對方享受生活,最后一行所表現的也是形成強烈對照的“將來”的衰敗狀態。從措辭 上看,同是表現“及時行樂”,中國詩歌顯得更為含蓄、婉轉,而西方詩歌則更為熱烈 、奔放、直率。
再從哲理性來看,東方詩歌在這一主題的表現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題材范圍也更具 有開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愛,而是重視個性生命的存在價值,并且從人類社會、戰 爭、存在之謎等各個方面來思考和探討這一命題。如王翰的《涼州詞》,在盡情盡致狂 歡作樂之時,仍表現出戎馬生涯的悲涼以及厭惡征戰的情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種既豪邁奔放又凄楚悲涼的情緒結構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征戰者的心理狀態。尤其是 “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句,突出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創傷,從而使“及時行樂”的主題 具有了消極反戰的進步意義。而李白在《將進酒》中的詩句更使“及時行樂”的主題充 滿了昂揚的生命意識: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東方的另一詩國——波斯的重要詩人海亞姆的《魯拜集》中的一些詩篇,雖然表現的 也是“及時行樂”的主題,但卻是對人的存在之謎的探討。如在第24節詩中,詩人認為 生命來自于土,歸之于土,一旦“沉淪成泥”,便毫無聲息,“永無盡期”,因此,人 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盡情利用”現實的時光:
啊,盡情利用所余的時日,
趁我們尚未沉淪成泥,——
土歸于土,長眠土下,
無酒漿,無歌聲,且永無盡期!
海亞姆甚至從陶樽、泥土等無生命的物體中,探討存在之謎和生命的價值,并借無生 命的陶樽的口來敘說“及時行樂”的哲理:
我把唇俯向這可憐的陶樽,
想把握生命的奧秘探詢;
樽口對我低語道:“生時飲吧!
一旦死去你將永無回程。”(注: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卷),漓江出 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頁。)
由此可見,當西方詩歌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中開始出現“Carpe Diem”這一詞語,并展 開這一主題時,在先于千年的《吉爾迦美什》等東方詩歌作品中早已表現了這一主題思 想;當西方尚處在中世紀的教會神權的統治之下的時候,東方詩歌中已經強烈地閃耀著 具有人性色彩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尤為重要的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古時期東 方詩歌中的這一主題,在不同的地理方位上表現了西方的人文主義的先聲。
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時,山高水遠之際,在風之乍歇,花之始放,雪之初降,月之方升,在酒已溫,茶正馨,秋波未止漣漪,春光也還旖旎,我都會及時地解開纜繩,任一葉扁舟飄蕩在如歌的行板里。
我們現在辛苦是為了讓以后的自己過的好些,我們現在不努力只是為了讓現在的自己過得好些。所有人都在宣揚為了美好的未來而奮斗,但有誰想過,或許你還活不了那么久呢?
Becausetheworldissofullofdeathandhorror,Itryagainandagaintoconsolemyheartandpicktheflowersthatgrowinthemidstofhell.世界充滿了死亡和恐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摘下長在地獄里的花朵,安慰我的心靈。
(來源:文章屋網 )
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大多用以題贈,或作為著作的前言,內容多說明正文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蘭亭集序》屬于后者,然而它與一般的序有著明顯的不同。
縱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它的重心并非在敘述這次集會本身,而在借題發揮,表達作者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見解。這就使得它具有了一定的哲學意味。
哲學意味一:人生短暫,樂后興懷。
在作者看來“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一轉眼的工夫,一輩子就過去了。《莊子?知北游》也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忽然而已。”在人生苦短這一點上,王羲之和莊子的觀點顯然是一致的。這一點似乎并沒有什么新意,可貴的是,在此基礎上,王羲之又作了進一步的生發,他認為人生的短暫,影響到人們處世態度和生活方式:有的“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有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尤其是人們在遇到自己快樂的事情時,總是心滿意足,然而一旦這種快樂過后,又徒生感慨。可見,王羲之不但看到了人性中不同的一面,更體察到人性中相同的一面,也是他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哲學意味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代,是一個崇尚老莊哲學的時代。士大夫們大多有“天道無為”的思想傾向。莊子曾經說過“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這樣看來,死與生還有什么區別,有為與無為還有什么必要呢?
應該說,老莊的這種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對王羲之也是有影響的。因此他認為,死生既然是人生中一件無法改變的大事,就應該全憑造化,順其自然,這就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哲學意味三:死生不同,及時行樂。
“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在王羲之看來,死和生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長壽和短命也不能同等看待。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及時行樂呢?對蘭亭集會的眾多士人們來說,雖然集會的初衷是“修禊事也”,但從全文來看,它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這從他們流殤曲水、飲酒作詩又“暢敘幽情”的“信可樂中”足以看出。不奇怪啊,曹操不是也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嗎?
綜上所述,《蘭亭集序》一文蘊含著王羲之獨特的哲學思想。受到時代的局限,這些思想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諸如“修短隨化”和及時行樂的消極因素,這是難以苛求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當涂縣姑溪中學】
有時候真的是覺得,人生苦短啊。是了,我們的這一生實在是太短暫了,可是還是有些人不珍惜時間,也不好好享受,不懂得生活,更不懂得活出自己。我覺得我們的生活,何必處處演戲呢?實在是不理解,現在喜歡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種戲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啊。
演戲,突然就想起薛之謙的一句歌詞,覺得很在理了。你有不是個演員,何必設計那些情節。是的,你何必演戲呢?沒有人逼你成為另外一種人,也沒有人讓你戴上一層虛偽虛假的面具去示人。沒有人喜歡惺惺作秀,可有時候也的確被逼無奈。但是,生活的所迫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讓自己成為另外一種人,去討好,用另外一個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嗎?不可以的,演戲真的很累。你想想看吧,你的一生就那么短,你還準備把你一生的二分之一都演成另外一種人, 那你豈不是真的是要累死了嗎?至少我覺得那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人生,其實就是讓我們生下來好好活下去的。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沒人給你那么多的約束,別人的眼光看他干嘛?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鞋合不合適,你的生活過的如何, 過得好不好,其實都是你自己心里清楚,別人都是旁觀者,你看他的眼神,那么這就不是你自己的人生了。你要記住現在你享受的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人生,而不用去看別人的感受,做自己那就最好!
人生苦短,不 及時行樂,你還準備干嘛?而這個及時行樂,指的就是好好努力,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你可以想笑的時候就大笑不想笑的時候沒有人逼著你笑,你可以活得很好,做自己那就最好!
夢千回;
望三江濤濤;
看后途無返;
嘆人生如夢;
古今憂談
幾人解;
相忘最是真切;
猶繁似錦;
猶淡如水;
繁華過眼;
流水入心;
漫漫長路;
誰與相隨;
及時行樂
今日放歌;
酒把明日醉
【摘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就這樣概括《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文章中從其的對內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內蘊的闡釋了《古詩十九首》。
【關鍵詞】生命哲學 生命價值 生命形態 人性復歸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從樂府民歌汲取養料,滋養自己的創作。他們有感而發,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決無虛情與矯飾,更無著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
《古詩十九首》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對它的分析歷來是見仁見智。不少文章認同馬茂元的觀點,認為《古詩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婦之詞”為題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漢末中下層文人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抒發了他們離別相思的感傷、人生苦短的惆悵,知音難遇的悲哀和對世態炎涼的憤慨等世俗情懷,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共鳴。
不少論文偏重于對“感時傷志、相思離別”兩大主題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運的把握、心理活動的推測、藝術特色的品評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陳陳相因的居多。能夠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論文,沒有滿足于對詩中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詩歌格調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從生命哲學的高度,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對《古詩十九首》作者內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內蘊的闡釋。他們相繼提出了生命哲學、生命價值、生命形態、人性復歸等嚴肅命題,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研究的特點:復歸人性,重視人的生命價值。
“生命哲學論”。王利鎖分析了《古詩十九首》的哲學內涵,它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先聲蘊藉了豐厚而深沉的哲學精神和對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現出的深層心理意識即深沉的憂患意識,對人生短促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是這一哲學精神的核心。劉琦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認為它“真實地展示了漢末下層文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歷程,表示了他們生命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表現了儒家人生價值觀被現實擊碎后的精神空虛和道家消極人生觀的抬頭,在中國文學史上拓寬了文學的生命主題”。解德楓對《古詩十九首》精神內蘊的發掘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強烈而集中地表達生存與死亡的命題,面對人生觀、人生哲學、個體生命等問題作出的人生抉擇,體現在他們對時間、節序的敏銳感和驚懼。對由永恒的時空構架中人的渺小和無所憑依所產生的漂泊感、虛無感,以個體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體認和觀照匯成了詩的主旋律。使個體生命的自覺成為一個時代的普遍意識,成為一個世紀的主題歌。
“生命價值論”。楊德貴認為:《古詩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從內容到形式開一代之先聲,之所以能產生一種“泣鬼神、動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為主題而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探尋。詩人們重視生命價值,積極去體現生命價值,在對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滲透一種對生命意識的深深憂患。中國文人的生命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漢末和魏晉,古代文人突然之間意識到了個體生命的短暫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亂離。《古詩十九首》就是這種生命意識的典型表現。他們從自我的角度來反求人生的價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內涵。總之,“生命價值”、“生命意識”“人性復歸”、“人文精神”等問題,成為一時研究的熱點,姜蘭寶、張振龍、黃桂鳳等都參與了討論,并對某一方面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生命形態論”。郭自虎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時總結出“他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卻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來彌補”。這一說法在不少論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現。宣麗華兩次撰文,從深層次分析《古詩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狀態:他們獨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終貫注著屬于文人所特有的苦悶情緒,我們從《古詩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種相悖于當時主流文化的獨立話語,或者說作為藉藉無名的文人群體的獨特生存方式,恣意揮霍生命密度來彌補令人遺憾的生命長度,外化為拋擲生命的種種狀態。美酒佳人,宴飲冶游,構成了《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勘破人生,及時行樂的生命形態,他們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營造著獨特的精神避難所,對人生無常與生命短暫的憂患,終于化為秉燭而游的生存狀態。
“及時行樂論”。《古詩十九首》中的“及時行樂”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說其是沒落階級的腐朽哲學,是追求富貴、長生的享受,以及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牢騷和離愁別恨的感傷情調等。關于馬茂元所受批判的陰影在相當時間內仍揮之不去。所以學術界一直采用低調處理方法,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它。或用“消極頹廢”來簡單概括,或避而不談。王利鎖認為:享樂思想不過是假象的肆意暢懷,其背后真實的則是人體的自覺和覺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悶。享樂思想也應被看作是覺醒時對人生價值追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意識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們企圖增加生活密度來補償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郭精銳也指出:詩人們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嘆中悲天憫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現世享受,而這種享受是因為詩人不愿再在憂生念亂中虛度一生而理直氣壯地追求的。駱玉明和張湛非常直率地認為追求享樂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古詩十九首》是一種新的人生觀念的宣傳,及時行樂的種種表現中充滿著對生命的強烈眷戀和無可奈何的心情。詩人旨在從客觀性出發,建立一種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詩人贊嘆神往的另一個天地,別一種人生。
王翰的《涼州詞》中的名句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原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全詩翻譯: 精美的酒杯盛著甘醇的葡萄美酒,將要喝的時候琵琶聲響了起來,韻律使人心潮澎湃。 開懷暢飲吧,就算是醉倒沙場,諸位也請不要見笑,自古征戰沙場的人有幾個能活著回去的?
作者簡介:王翰,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后貶道州司馬,死于貶所。性格豪放,喜游樂飲酒,能寫歌詞,并自歌自舞。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宴飲等,表達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云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妙不可言
(來源:文章屋網 )
微博上又推送了很多小說,縱然那些都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還是源源不斷。
那些我不想搭理的人,聊著絲毫不感興趣的話題,沒有辦法,還是得回復,不然會被道德綁架,說你素質不行。也許本身就有很多的事情,不斷沖擊著你的底線,改變你的信仰。
可是,你可否捫心自問:我是否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初心呢。
也許,我到現在還有很多作業都沒有完成,但我還是要勇敢,要去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趁著年輕,把一切感興趣的都去經歷一遍。
生活不等人,歲月不等人。
所以,我們要及時行樂。
保留初心,不僅在于此,還在于別人說你的時候,很多問題都在我們面前擺著,搖擺不定。那些讓我們理解的情況,逐漸都在成長,都在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所以,保留初心,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你說這是個諷刺的交集
一個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暫時性離開
你與時光皆薄涼
夢醒傷人心
別在傷口撒鹽
人走心涼
殘傷記憶
愛情再美終究成戲
別再為他流淚
蕩然無存的愛
卑微的承諾
望蒼穹止不住悲傷蔓延
等個舊人
噬魂
魚忘七秒,人忘七年
一曲離殤
沒你我會慌
夢醒心空
飛鳥啲悲傷
空城空心空記憶
黯殤
眼淚劃過我的面容
哭紅了眼
墓中無人
最痛不過亡心
年復一年
獨遇不與
及時行樂
妄自菲薄
鬼病難熬
暗淡人生
敗給了寂寞
孤人席易涼
讓你失望了
望斷奈何橋
含笑飲毒酒
原來愛情沒有剛剛好
丟了心的孩子拿什么去愛
別說誰變了你攔得住時間么
笑襯心酸
相思陣
局外人
傷之戀⌒
我一個人
方圓幾里
念所不及
終于不相往來
空人空心空舊城
我是薄荷滿是心涼
從前,我總是局限于眼前的生活,總是被束縛在這座城市里,無法去遠方。
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內心就已經埋下了一顆渴望的種子——總有一天,我會走的很遠,去一個美麗的遠方。雖然我現在還不知道那是在哪里,但我知道,我一定會去。
我曾經多次在作文里和日記里寫下過這句話。
直到現在,都記憶深刻,從未忘記。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聽歌。戴著耳機,不需要隨身聽,只需要有一個手機,在宿舍夜晚的角落,聽歌幻想,遙望遠方,自娛自樂。
我想,這就是當時我所能給享受的最美的生活了。尤其是在繁忙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太多的時間都是奢侈,所以享受生活,還是要及時行樂。
歌聲中有另外一個世界。當時的我,一直都堅定不移地這樣認為。
我不打游戲,也不擅長交際,我只是喜歡聽歌,當時我還不是堅定不移地只聽古風歌曲,我聽的類型有很多,我喜歡各種各樣的旋律,我喜歡多彩的歌詞。
我更喜歡的,還是歌聲里面的那些美麗遠方,即便是在睡覺的時候,我都會戴著耳機,這樣的話,歌聲就會進入我的夢中,隨著我的夢一起自由徜徉,流浪遠方。
只是一直以來我都在想那些愛情故事,對于你自己來說有著完全不一樣了成績,但是對于我們自己的愛情故事,你從來都沒有想的清楚,愛情對于我們來說有著什么樣的場景。
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說那么多的話都是沒有用的。
或許這樣的話,我們根本就不應該說出口,因為你說得越多就會越給自己的內心添堵。
我何必突然在乎那么多東西呢。
還是說學會且行且珍惜,就會及時行樂。一些故人世外桃源的世界價值觀。也許對于現在來說同樣適用。
如果夢想對于我們自己的價值,也和原版看起來完全不一樣的話,你們會不會因為各種各樣不同的場景,而突然就變得心情不太一樣了。
如果在那個地方,他們沒有辦法幫助你的時候,你會不會也會突然考慮那些意外的因素。
只是因為還在原來的地方,你認識的那些人從來就沒有各種各樣的不一樣的長假。
就算是你真的有時間出去旅游。然后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才對。
在那樣的場景之下,也許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需要,才能夠看得明白他們的要求啊。
假如下一次發生地質災害或天文災害,地球上只剩下蟑螂和老鼠,中國的歷史家如果還能站出來發表一番評論的話,肯定會抱怨上蒼幫助愚昧戰勝了智慧,讓齷齪取代了圣潔,接著還少不了一番評論或譴責。
人類“文明”了,能夠飛上九天了、能夠下到深海海底了,這就是“進步”。上帝也應當面對這個事實做個結論性的東西予以肯定,并把這個軟過程固化下來,最好樹立一個里程碑,甚至修改一些客觀規律也不為過,以彰顯人類的功績。作為經驗總結總結也是應該的,好給別的什么星球的高等級生物參考、推廣或套用。
把文明和進步絕對化,給歷史貼標簽,為人類或某個民族的特定行為唱贊歌,成為了不少學術家的特征和職業,在他們那里,文明就是文明,進步就是進步,立場鮮明,立論鏗鏘,不容質疑,全然沒有顧忌。
其實大自然并不是為人類而生的,人類的歷史也不是為著人類或某個人腦殼里的那個“道德”而寫的。把自己的直感強加于客觀,用一些聽來的、看來的、琢磨來的概念、觀念,拿去到大自然中、拿到歷史上尋找蒼生萬物、蕓蕓眾生、或偉大事件對號入座,是那些淺薄者的慣常行為。也難說,名望、利益、閃光燈也就真能隨之不招自來,成就一生的夢想,給兒子留下了一筆遺產,學問做得有了回報,也挺值。
現在許多聰明人能及時行樂,也會及時行樂。看到尼羅河沙洲上的考古學家白種人的皮膚曬成了黑種人的顏色,看到珍妮?古道爾把一生的時間用在與大猩猩為伍,看到常書鴻們在炎熱或干冷的窯洞里沒完沒了地啃那些墻皮……,就很是訕笑;而我卻因為是唱著口號歌長大的,就為自己沒有那么令人著迷而又吃工夫的題材而常常抱怨生不逢時。
要是問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進步”,其實我也是滿臉的茫然。結合個人,我能想到的也不過是知足常樂,己所不欲別強加于人,和和氣氣,讀書讀得累了的時候多看看星空發發呆,少窺望別人的窗牖,多想想自己該寫點什么東西,別議論他人的生活方式。但不是人人都有我那么幸運,能有個相對尊嚴的找錢的手藝,我自知我所欠缺的文明,是不能體諒到失業者的艱辛,如此而已。
作為民族么,我認為,以敬畏造化之心,行師法自然之為,這個過程就是文明的進程。這樣說來,人類最文明的光輝時刻應當發生在佛陀時代的印度,但是現在,人類退步了。現在在佛教文化中心的中國,人們把信仰當成了交易,我給你燒香,你行行好讓我考上北大,平等自愿,誰也不欠誰的。
至于進步,無論是民族的還是和個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心”不曾消退,那就是進步;因為人在嬰孩的時候,那“三心”最強最純,沒有虛榮,沒有偽道德,沒有清規戒律,而保持這童心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俗話說,不進則退。對自己不自信了,在名利面前不自持、不自尊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淡漠了,就意味著放棄、頹廢,所謂“悲莫悲心死”。
廖曉義在接受王志的采訪中,一提到“敬畏大自然”,淚光一下子閃出,那是一種無比虔誠的敬畏,因此才有持久的、如癲如癡的為環保事業獻身。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因為那是對文明者的最形象的現身寫照。她不是佛陀,但那一刻,我感到佛陀附了她的身。但愿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形成氣候,文明就像當年的英特那雄耐爾一樣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