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

時間:2023-05-30 09:05: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小寒節氣一到冷氣積久而寒,是天氣寒涼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小寒的民間傳統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小寒的傳統習俗探梅

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冰戲

我國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訴,冰期十分長久,動輒從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間,河面結冰厚實,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馬拉,或由狗牽,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桿如撐船般劃動,推動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區,大多設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古代稱為冰戲。《宋史》有:“故事齋宿,幸后苑,作冰戲。”《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記載有:“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倚晴閣雜抄》中關于北平舊時風俗,寫有:“明時,積水潭嘗有好事者,聯十余床,攜都籃酒具,鋪截銳其上,轟飲冰凌中,亦足樂也。”

臘祭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于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臘的木義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應劫《風俗通。義》云:“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借此游樂一番。自周代以后,“臘祭”之俗歷代沿習,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吃臘八粥

小寒節氣中另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吃糯米飯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傳統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畫圖數九

小寒節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小寒氣候特征按順序小寒是24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臘月迎春中的一個節氣。小寒時,太陽視運行到黃經285度,時值公歷1月5日或6日,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和“街上走走,金錢丟手”兩句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節氣的寒冷。同時這時正值“三九”前后,俗話說“冷在三九”。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令冬至時,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

等到冬至過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在此節氣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加之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天氣寒冷,人們叫做“數九寒天”。在我國南方雖然沒有北方峻冷凜冽,但是氣溫亦明顯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時候是小寒及雨水和驚蟄之間這兩個時段。小寒時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濕冷。

小寒三候一候雁北鄉

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

二候鵲始巢

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

三候雉始鴝

第2篇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秋分象征秋季豐收寓意,秋分這一天晝夜平分,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也象征著秋季的豐收之喜。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秋分節氣民間傳統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秋分節氣傳統習俗祭月節

在上古時期,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于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吃秋菜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不成想這句小品臺詞還有據可循。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沾鵲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過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節氣的寓意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秋分農事安排秋分后,棉吐絮。煙葉黃,正是收獲的時節,廣大農村進人了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階段。

第3篇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按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間,一般為6周[1]。在我國,由于受傳統習俗的影響,人們習慣上將產后1個月的時間稱為“月子”。“月子”里的婦女叫“坐月子”。在這期間,產婦要遵循一系列生活習俗。例如,必須待在家里,不能外出,只能吃一些特殊的食物,除了喂養孩子,不做任何家務等。這些行為中有些對產婦和新生兒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有些沒有科學的根據,僅僅是一種傳統習慣;有些則引起不良后果,國內多有“坐月子”導致產褥感染、產褥期中暑等的報道[1]。但是由于產婦擔心不遵守“坐月子”的一系列習俗,以后得病;另外,循征醫學未能提供明確的證據表明疾病與這些禁忌行為沒有關系,所以,“坐月子”的習俗,在中國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還是很盛行[2,3]。“坐月子”是中國及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特別有的風俗習慣,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沒有“月子”之說[4]。現就幾種產褥期常見傳統習俗及其對婦女健康的影響綜述如下。

1 幾種產褥期常見傳統習俗及存在問題

1.1 日常生活 傳統習俗認為,生產完后,產婦應靜臥1個月,不能有任何活動,而且還非常講究臥床的姿勢,“上床宜仰臥,不宜側臥,宜豎膝,未可伸足,高倚床頭,厚鋪衤因縟”在一些書中都有記載[5]。傳統的臥床休養以及飲食上的“惡補”,使得許多人的體重直線上升,造成肥胖。王曉莉等[2]在河北淶水縣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283名7歲以下兒童的母親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30.7%的人在坐完月子后體重明顯增加。另有研究發現[6],中老年的腹式肥胖與產褥肥胖有關。

中國現代保健理論認為,產后應該進行適量運動,鼓勵產婦產后24h少量活動,隨后可做產褥期體操,逐漸增加運動量,但應避免長期的站立、蹲位及手提重物[7,8]。

1.2 飲食行為 婦女在“月子”里每天進食大量雞蛋,雞湯及肉類,喝米散糖水,不吃任何生冷食物(主要是水果、蔬菜)等。王曉莉等[2]發現產褥期內65%婦女不吃水果,37%的婦女不吃肉。王玉琴[9]在對1576例產婦進行調查發現,有95%產婦的飲食行為受到地方飲食習俗的影響,存在偏食、忌口的現象,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機體功能障礙,如營養不良、貧血、電解質紊亂、傷口愈合不良。袁蜀豫等[10]在對490例住院分娩的產婦進行產后42天內的4次隨訪發現,不良的飲食習慣、產褥期忌口、以雞蛋面湯為主、不吃蔬菜及水果等與產褥期貧血、痔瘡等的發生有關。現代產褥期保健認為,產后應多吃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質食物,每日增加1~2餐,禁食刺激性太強的食物,例如辣椒、酒、咖啡和濃茶等[8]。

1.3 衛生行為 傳統的習俗主張產后“慎梳頭洗足,以百日為度”,要求產婦不能刷牙,不能洗頭,不能洗下身,不能洗澡等。王曉莉等[11]發現不同地區產婦在產褥期期間不刷牙,不洗頭,不洗下身的比例在30%~60%之間。這些不良的衛生習慣,使得產婦的衛生狀況下降,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發生的機會。經常可以看到產褥期產婦口腔感染的現象,其原因是由于“月子”里不刷牙導致牙齦紅腫、出血等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2]。

現代保健理論認為,由于產后體內新陳代謝的改變,皮膚汗腺分泌功能旺盛,常以出汗的方式把組織儲留水分大量排出,因此,在產褥期初期產婦出汗特別多。產后幾天應該用消毒液對外陰進行清洗,5~7天后用水清洗[7]。為了保持口腔衛生,產褥期應該照常刷牙[8]。

1.4 居住環境 現在,有的產婦在“坐月子”時,要把屋子封得很嚴實,窗子不但關得很嚴,而且連窗縫也有糊上,門上還要加布簾子,在盛夏也是如此。

嚴仁英[13]指出,產后休養的環境應該清潔安靜,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屋子封得過嚴,室內通風不好,空氣不新鮮,沒有陽光照射,容易孳生細菌,不利于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另外,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屋子里,一旦產婦和新生兒開始室外活動,會不適應室內外環境變化差別,很容易出現各種病癥。提倡開窗通氣,勤曬太陽,進行適當的室外活動。

1.5 衣著 在傳統的習俗中,婦女在月子里不能穿拖鞋,不能露皮膚,要包著頭,穿厚衣服,蓋棉被等。

現代保健理論認為,由于產婦產后汗腺分泌旺盛,稍微活動或進食時就會出汗,如果穿得過多,加之室內不通風,吃過熱的食物,很容易造成中暑。建議產婦勤換衣褲,不要穿得太多。

許多產褥期疾病可導致遠期后果。產褥感染、產后出血、貧血是最常見的產褥期并發癥,它們都可影響產婦生殖系統的恢復,可造成不孕、子宮脫垂、盆腔慢性炎癥[1,14],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

2 產褥期傳統習俗盛行原因

據報道,目前“月子”里的諸多行為,在古代中國已經存在[15]。為什么這些習俗能數千年而經久不衰,深入到每個家庭,即使在科學知識相當普及的情況下,雖然被懷疑,但大多數仍奉行不渝,主要是由于缺少健康教育或者宣傳力度不夠,我國婦女的產褥期營養保健知識知曉率低,自我保健水平低、意識差[16]。在生活質量研究領域,我國起步較晚。現在,一般人群、慢性病病人、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被列入健康狀況評定和醫療衛生服務研究,但是卻未對產褥期婦女的生活質量進行研究[17]。

3 結語

婦女產褥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期。產褥期婦女的“健康”問題涉及到生理、心里和社會等多個方面,應該受到重視。但一直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忽視了對產褥期婦女衛生服務的投入,基層衛生機構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務[15,18]。全國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報告顯示[19]:2003年城市產婦產后保健率為46.4%~71%,平均檢查次數為2.1,農村產婦產后保健率為40.4%~61.8%,平均檢查次數為2.6次,全國產后訪視率為53.3%。除訪視次數少之外,我國產后訪視還存在著訪視時間安排欠妥、訪視技術欠熟練、婦女滿意度低等問題[20,21]。另外,產褥期的習俗是否能減女產后患病,尤其是減少患慢性疼痛疾病的危險性,也未見有大宗系列研究進行論證。從現代保健理論角度出發,產褥期的不良習俗不宜遵循。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7-100.

[2] 王曉莉,王靜,歐柳菁,等.淶水縣婦女產褥期飲食、行為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1):29-30.

[3] 崔艷杰,毛麗梅,楊年紅,等.農村婦女產褥期行為習慣與健康關系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4(6):21.

[4] Susanne S. Childbirthing Research:a transcultural review [J]. Soc Sci Med,2002,43(12):1765-1784.

[5] 武文望.濟陰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 張昭馥,王蘇蘇,藏貴明,等. 2619例中老年人肥胖及相關疼痛的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2,78(12):1476-1477.

[7] 蘇應寬,徐增祥.實用產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196.

[8] 林至君.婦女保健大全[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88.

[9] 王玉琴.飲食習俗對產婦飲食行為影響的護理[J].福建醫藥雜志,2001,23(6):148-149.

[10] 袁蜀豫,陳煒卿,張燕,等.產褥期母嬰健康需求調查與跟蹤服務[J].中國婦幼保健,2001,16(2):95-96.

[11] 王曉莉,鐘興蘭,康楚云,等.不同地區婦女產褥期衛生行為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2000,9(3):175-177.

[12] 蘇禮,洪文旭.法門寺婦科胎前產后良方注評[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8.

[13] 嚴仁英.婦幼衛生保健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130.

[14] 張秀泉.產褥期保健的重要性[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1(5):13.

[15] 蘇海英.婆婆煮的“定心蛋”——三峽漢族婦女坐月子行為的人類學調查 [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18(1):60-64.

[16] 毛麗梅,孫秀發,章錫平,等.湖北省婦女產褥期營養保健知識和行為調查研究[J].衛生研究,2005,34(1):118-120.

[17] 顏流霞,王曉莉,王燕,等.產褥期婦女的健康及生活質量研究綜述[J].中國婦女保健,2006,21(22):3184-3185.

[18] 鄭金慶,張蘊王景,金輝,等.周至縣1992年婦女圍產期保健情況調查[J].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5,6(16):2.

[19]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20] 何雪梅,陸魯.產后訪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石河子科技,2003(2):56.

第4篇

我國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氣比較寒冷。有時候河面結冰厚實,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馬拉,或由狗牽,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桿如撐船般劃動,推動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區,大多設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古代稱為冰戲。

2、臘祭。

“小寒”是臘月的節氣,由于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因此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臘的木義是“接”,取新舊交接之意。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臘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感謝他們一年來為農業所作出的貢獻。三是人們終歲勞苦,此時農事己息,借此游樂一番。

3、吃臘八粥。

小寒節氣中另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4、吃黃芽菜。

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5、吃糯米飯。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傳統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6、準備年貨。

第5篇

1、因為驚蟄后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2、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3、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 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 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帖”。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莞、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第7篇

十大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三: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四: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五: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六: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傳統習俗七: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傳統習俗八: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一道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第8篇

在我國有二十四個節氣,而霜降節氣則是秋天當中最后一個節氣,在霜降節氣當中也有許多的習俗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節氣霜降的民間傳統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節氣霜降的民間傳統習俗賞楓

楓遭霜侵后葉子火紅,色彩鮮艷,燦如錦繡。古人曾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國內如蘇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棲霞山,都以楓葉美景著稱。夕陽西下,紅葉參差交錯,馳目遠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壯觀。

牧羊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種好的奶羊,產乳量很大,堪稱為貧民的乳牛。國內如山西長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殺羊賽神,預祝來年羊群擴大,并將祭品分發給族人。貧困無羊的,可蒸面糕,將其做成羊的形狀代替。

斗鵪鶉

霜降后斗鵪鶉,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歲華記》中說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鵪鶉,人將鵪鶉籠在袖中,如同捧著珍寶。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鵪鶉,決勝負。考究的人用彩緒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將鵪鶉把在袖中,以此作為消遣。清代的蔡鐵翁有詩道:“辛苦霜天斗瘦鶴。”

斗牛

斗牛時,遠近的男女無不盛裝艷抹,集會觀戰。此日兩寨的民眾,吹銅號,鳴蘆笛,放鐵炮,張傘,列旗,簇擁著斗牛進人決斗場,儀式極為莊嚴。

霜降一般溫度是多少度平均氣溫為10℃~20℃

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

霜降節氣講究事項預防秋燥

秋季風干物燥,如果此時不注重養生保健的話,燥邪就會損傷人體津液,其癥狀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肌膚干燥甚至會出現皸裂

預防濕邪

健康養生專家指出,進入霜降節氣后,就應該預防濕氣邪佞給身體帶來的危害了。

預防秋郁

霜降過后,小草開始枯黃,樹葉開始飄落,凄風慘雨的。此時人們會因為季節的變化而變得憂思起來,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抑郁癥,會出現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樂等不良情緒。

注意溫差

第9篇

關鍵詞:佛教;傳統習俗;影響

每一個國家或民族均有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在其熏陶和影響下,這個國家或民族會形成獨具風格的傳統習俗。自1056年阿奴律陀把上座部佛教定為緬甸的國教至今,佛教作為緬甸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其包含的文化與思想已經滲透到緬甸社會的各個層面。

一、 緬甸人的一生

1、出生

各個民族都非常重視個體生命的誕生,各式各樣的誕生禮儀既說明各民族對生命重視程度,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緬甸的出生禮儀繁多,從孩子一出生要舉行的宣布得子儀式到滿6個月要舉行的喂飯儀式,幾乎各個儀式都會請僧侶誦經祈福,以表達祛禍除邪,聚福集祉的美好祝愿。

2、出家

在上座部佛教的教義中,人由于前世無知造下業因才轉生此世的,只有通過入佛門積德行善,才能消除前世業因。出家和修行成為緬甸男子的必修課。在緬甸,男子沒有出家當過和尚,沒有進行過剃度禮,就意味著沒有受過教禮,也就不能算是“成人”。這樣的人會遭到社會的藐視,不論是就業,還是婚嫁都會受到限制。緬甸男孩子剃度儀式禮一般在6-20歲間進行,大多數選在13、14歲剃度,剃度后孩子就留在寺院,正式成為了一名出家人。一般在寺廟里當少至一周多至幾個月的小沙彌后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教弟子。

3、結婚

依據佛教的習慣,每年緬歷4月15日到7月15日是僧侶的安居期。在此期間,佛教信徒不能舉行婚禮。大多數緬甸青年在安居期以外舉行婚禮,他認為只有接受了佛的祝福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才使婚姻受到了保護。婚禮開始的第一項內容就是誦經。然后,司儀禮拜五大無量,即佛、法、僧、父母和師長。接著,司儀誦經請佛,引導新人禮拜佛、法、僧、父母和師長五大無量,以感激五大無量的恩德。禮畢,儀式才進入其它階段。

4、死亡

緬甸人對葬禮很重視,這顯示出信仰佛教的民族對來世的理解和追求。在緬甸,人去世后,家屬要在當日或是次日上午,布施齋飯。入殮前,要在死者嘴里放一些零錢,俗稱“渡船費”。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積德行善,死后可以可渡過苦海到達極樂世界。為使死者能上渡船,在其嘴里放一些錢財,作為渡船費。緬甸以土葬為俗,入殮時請僧人為死者誦經和導路。同時,僧人們還要為送葬的人們講授五戒,勸導眾生從善。事后,亡者家屬要向僧人們布施袈裟等物品,并舉行分福活動。葬后七天,死者家屬還要布施一次齋飯。

二、緬甸人的日常生活

1、拜佛

緬甸人家中,無論家境貧富,都供奉一個佛龕,它是“家”的重要標志。家中設置佛龕,要舉行供奉儀式,即選擇及吉日良辰,把僧侶從寺院里請來,向僧人獻上齋飯,僧人們坐在佛龕前,大聲誦念經文。主人則跪在僧侶身后聽誦經文。儀式結束,家中佛龕里的佛就成真佛了。早上要用鮮花、清水供佛。早飯前進行早拜,方能用餐。到了晚上,還要進行晚拜,拜完之后才能就寢。每天要虔誠地供奉、禮拜和祈禱才得到佛的保佑。緬甸人還到寺院中拜佛,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消除身心的痛苦和煩惱。

2、敬僧

在緬甸,僧侶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禮遇。人們見到和尚,尤其是見到高級僧侶就要跪拜。全國幾十萬僧人的飲食日用到袈裟香火,都是由普通百姓布施和捐獻的。施舍被認為是積善行德,將得到來世的善報;化緣即是托缽修行,亦為善事。比如化齋,緬甸人供奉完佛龕后就等待僧人來化齋。吃飯時僧人還沒來,主人則把飯菜預留好,緬甸人從不把吃剩的食物布施給僧人,他們認為這是要遭到報應的。即便沒有做好的飯菜,都家里的水果、糖、茶等布施給僧人。

3、布施

緬甸社會施舍成俗,且范圍十分廣泛。他們認為,樂施好善是一種高尚而又積德的行為,必有好報。注重布施時心中是否誠懇,并不計較布施的數量。緬甸的涼水壇文化,最直接地體現了緬甸人樂施好善的品質。在炎熱的夏天,緬甸人都會在路邊或是樹蔭下置放涼水壇,并且每日換水,以供路人飲用。

4、禮儀

佛教戒律的影響,緬甸人長幼分明。十分講究日常禮數,比如:小輩從長輩面前走過時,要躬身慢行,不能昂首闊步地走;長輩對小輩進行訓誡時,小輩必須肅立靜聽;作為小輩坐的地方不能高于長輩;在接長輩給的東西時,要畢恭畢敬;婦女的衣物不能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禁忌穿鞋子進入寺院里;睡覺時頭要向東睡,因為釋迦牟尼是在東邊成佛的等等。

三、佛教與緬甸的傳統節日

緬甸幾乎每月都有節日,這些節日集宗教、氣候、歷史背景等特點于一身。一些節日直接來源于佛教,且占緬甸傳統節日的大多數。一些傳統節日長期受佛教影響,逐漸與佛教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

1、直接來源于佛教的傳統節日

佛。當年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參禪悟道并修成正果的。佛經上說,榕樹和菩提樹同科。所以在緬甸人心中,榕樹非常神圣,是佛的象征。緬歷二月月盈日是釋迦牟尼涅和菩提樹出土的日子。每到此時,人們都要到佛塔跪拜,給榕樹澆水、浴佛,這就是緬歷二月的澆榕樹節。

法。為弘揚佛法,緬甸歷代王朝都通過考佛教來選拔賢人。阿瓦時期產生了考經文節。到貢榜末期,考試時間從緬歷三月初到三月底,歷時一個月。這個節日保存至今,只是不再是選拔官員的方式。

僧。相傳,佛陀在世時,曾接受過別人布施的袈裟,也允許弟子接受別人施舍的袈裟。因此,緬甸人就把對僧侶的尊敬以舉行布施袈裟的方式表達出來。緬歷八月的公德衣會、織不餿袈裟會,棄袈裟布施節就表達了對僧侶的尊敬。

2、被賦予佛教內涵的傳統節日

緬歷八月的點燈節早在佛教傳入緬甸之前就出現了,是敬奉燈神和天神的節日。但后來隨著佛教的影響,點燈節與佛教逐漸聯系在一起。現在的點燈節有佛教內涵:釋迦牟尼在緬歷四月月盈日上天講道,歷時三個月,于緬歷七月十五回到人間。世間信徒得知這一消息張燈結彩,點燈跪拜相迎。

3、沾染佛教氣氛的傳統農業節日

緬甸是一個農業國家,原本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節日,由于佛教影響卻罩上濃濃的宗教氣氛。進入緬歷十一月,新稻勻已成熟,為慶豐收,全緬各地從緬歷十一月初到十一月月圓日要搗糯米糊以示慶賀。據載,糯糊節始于良淵后期,是一個以健身養性為目的的節會。如今,人們要把做好的糯米糊分給僧人,進行布施。糯米糊節已經無法脫離佛教無處不在的社會氛圍而獨立存在了。

四、結語

緬甸的傳統習俗打有深深的佛教烙印。佛教影響著緬甸人的人生觀,成為緬甸人的精神支柱并伴隨其一生;它影響著緬甸人的價值觀、道德標準,成為緬甸人日常生活中道德尺度;佛教還影響著緬甸人的傳統節日,成為緬甸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鐘智翔.《緬甸研究》.軍事友誼出版社,2001

[2]鐘智翔.《緬甸語言文化論》.軍事友誼出版社,2002

[3]張英.《東南亞佛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4]段寶林 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第10篇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方支付開展搶紅包的活動是為了推廣移動支付,希望能夠在移動支付領域獲得更多的市場,而這樣的競爭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一些傳統習俗。拱手作揖拜年變成短信微信拜年;糖果紅包、現金紅包,變成了移動終端的電子紅包。這種大平臺對接服務后帶來的引流和輻射力,或將在未來的生活服務中呈現出更強大的力量。

紅包大戰主體增多

除了支付寶、微信、手機QQ和微博4家之外,紅包大戰再添新丁,快的打車也宣布加入。快的打車日前透露,春節期間將發放總價值超過10億元的紅包,包括1000萬個現金紅包和數億個打車紅包。

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還了解到華夏銀行、平安銀行以及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在春節到來之前,都通過“搶紅包”等營銷模式吸引客戶。

移動支付市場競爭激烈

據一位分析人士稱,去年微信紅包火爆,很大的原因在于用戶之間互相派發紅包和搶紅包,官方并沒有過多地參與和引導,支付寶希望在今年春節紅包大戰上實現彎道超車,但拿出的誠意又不足,摻雜了很多營銷的成分在里面,導致了在首日紅包派送活動中栽了跟頭。

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傳統銀行紛紛推出紅包爭奪戰,一方面是為回饋新老客戶,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紅包活動綁定更多的客戶。而對于傳統銀行來講,類似活動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客戶渠道。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推廣搶紅包活動,能夠增加其微信賬號的關注用戶和綁定銀行卡的用戶數量,這種推廣方式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講,成本不會高于他們通過其他渠道吸引用戶的成本;對于銀行來講,微信銀行已經推出一年有余,但根據銀率網調查結果,用戶使用微信銀行往往只進行金融信息查詢,綁定銀行卡的用戶仍然較少,搶紅包活動無疑會激勵用戶為微信銀行綁定銀行卡。

“去年微信利用搶紅包活動推廣支付功能大獲成功后,今年各類金融機構紛紛效仿,盡管不能取得像去年微信那樣的價值,但這一潮流顯然是對移動支付市場的又一輪跑馬圈地,而各家金融機構都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與競爭對手相制衡,2015年移動支付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該業內人士說。

不過,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則表示,紅包應該是具有人情味、能夠烘托節日氛圍的一個中介,但當紅包身上肩負太多如商業推廣等,而沒有考慮社交生態,恐將引來反感。在洪波看來,現在太多的企業出發點是營銷,并沒有考慮到社交生態,例如當紅包在朋友圈刷屏時,一些用戶是否擾到了,過多的企業營銷是否會讓用戶反感。

春節被“裝進手機”

不得不承認的是,手機和網絡浪潮不僅急速地改變了社會生產力和產業組織模式,這股強大的力量也透過對用戶行為的改變,進而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手機上的年味正在被社交和服務帶動著,讓我們的春節生活變得更便捷,也更豐富。

第11篇

二、活動目標:

1.通過談話讓幼兒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是個團圓的節日,知道賞花燈、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個傳統習俗。

2.能夠掌握搓元宵的基本方法,自主完成搓元宵過程。

3.樂意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4.在搓元宵、品嘗元宵的過程中體驗傳統習俗所帶來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食堂給每個班準備好搓元宵的糯米面、托盤等。

2.各班老師與幼兒一起收集關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3.做好桌面、盆、盤等搓元宵工具清潔消毒工作。

四、活動內容:

(一)教育活動(8:50——9:10)

1.小班: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中班: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等)。

3.大班:在班上開展“話說元宵節”活動,引導幼兒自由結伴,向同伴介紹自己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到的關于元宵節的新認識、新經驗。

(二)搓元宵(9:30——10:20)

1.幼兒洗手,卷衣袖,做好搓元宵的準備。

2.各班組織幼兒搓元宵。(從和面開始讓孩子感知元宵的制作過程,孩子們在搓元宵的過程中體驗節日的快樂。)

(三)送元宵到廚房,收拾整理桌面地面。(10:20-10:40)

第12篇

新時代,新面貌,許多事物都隨著時代而變遷。曾在報紙看過這樣一則有趣的一幕,除夕晚飯后,爺爺看著自己的兒子用電話來拜年,孫子用微博來拜年,可見時代不同,過年的方式也不同。而爺爺卻還懷念著以前放鞭炮和看舞獅的熱鬧。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與時俱進,丟棄不好的傳統習俗。

還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時,炮竹聲,鞭炮聲滿街都是,每家每戶都在這聲音中歡笑。或許這樣更有氣氛,更顯得熱鬧與隆重,但這真的是一種好傳統嗎?這引發我們的深思。時代不同,許多人的品行、身處的環境都不同,多少人因放鞭炮引發出災難.......所以我們應與時俱進,丟棄不好的習俗。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有一位商人用幾十萬來買煙花、鞭炮以供應過年時需要這些的人。他把這些貨儲存到一個平房里,而這里住滿百姓。這么多危險的物品居然置于人口中,而且還是無人知曉。最終被警方發現,將這些物品清除,并逮捕了這商人。可見,有許多人還是不知禁止放煙火,孔明燈的原因。也許在傳統里有放煙花的習俗,但它真的很危險。為何為了一時的快樂、一時的氣氛·而做出危險的舉動呢?所以我們應丟棄不好的傳統習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社會才會更和諧,國家才會更富強,生活才會更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扎赉特旗| 乐陵市| 陆丰市| 延边| 西峡县| 府谷县| 周口市| 会同县| 德格县| 札达县| 三河市| 吕梁市| 新民市| 宁武县| 交城县| 高碑店市| 兴隆县| 左权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新邵县| 逊克县| 桦甸市| 平谷区| 陵水| 高州市| 府谷县| 中牟县| 汝南县| 临沂市| 卢湾区| 怀柔区| 衡南县| 芜湖县| 顺平县| 榆林市| 固镇县| 和政县| 桂阳县| 电白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