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5: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駱駝祥子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最新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700字
也許我是一個平凡的老師,但我不想成為一個平庸的人,更不想成為一個平庸的老師。我希望到了退休的時候,我依然還是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只因為,我依然還是在用當初的心認識孩子尊重孩子喜愛孩子。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講了如何使人喜歡你。第一條就是要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其實也就是說要使人喜歡你,首先你要喜歡別人。
對老師來說,首要你要喜歡學生。學生總是經常犯錯的,而我們有時候太容易糾結于學生的錯誤,動輒批評責罵,其實換個角度,也會發現不少驚喜。他們在課堂偷偷地做些小動作,然后被我發現時很可愛地沖我笑著;他們有時用方言叫著我老師,那種聲調很美,有種說不出的感覺;他們看到我檢查作業時,不自覺的會翻開作業檢查……如此的調皮與純真,怎能不叫人喜歡呢?我繼續著做一個好老師的愿望:敬業、上進、虛心、博愛、充滿活力,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平凡、平靜、平常。
還有一件值得用最初的心對待的事,就是讀書。我既喜歡讀卡耐基的勵志教育,喝各種各樣的“雞湯”;也喜歡讀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尋找愛的真諦。讀書能讓我的心無限開闊,給了我無限的想象空間,心靈也在適當的契機得到他的引領和開發。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讓我們用最初的心做著永遠的事吧,既然遠擇了與學生為伴,就必須永葆青春的活力,用永遠的心做最初的事。
最新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700字
書中的第一條:不要批評、指責或者抱怨別人。感覺是專門對老師們說的,老師是班級規則的制定者,是課堂規則的執行者,是孩子人生規則的指導者。正因為背負著規則,老師變成最容易批評別人的人,越是正直的老師也越喜歡批評人。其實,要做到不批評人,也不那么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體育很拔尖,英語吃力的孩子邏輯思維卻很縝密,成績不好的孩子卻非常熱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老師和父母一樣盼望學生成才,可是每個小孩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怎么能拿完美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允許他們有缺陷,允許他們暫時不優秀,用一顆寬容之心對待他們,他們的不合規則的行為是不是就不那么難以接受了呢?人生從來都是一場馬拉松,不到終點永遠都不知道誰是贏家。可是“贏家”二字,那也是每個人自己對自己的定義,與他人無關。所以,批評真是沒有必要。何況卡耐基說了:直接批評是最無用的,因為它會使人采取防守的姿態,并常常使他們竭力為自己辯護;直接批評是危險的,是一個危險的導火索。它可以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引起自尊爆炸,會致人于死地。這一點,是我讀這本書對于職業上最深刻的領悟。
對于自我的修為,領悟最深的是卡耐基說的“將堅定的信念付諸行動”。一個人,若是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緒,管理好了自己的時間,管理好了自己的身體,管理好了自己的金錢,他一定是一個幸福感非常高的人。一個人,若是有了明確的目標,付諸行動,持之以恒,那他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會非常大。《大學》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明白這個道理有點晚,隨心所欲過了很長的日子后才知道,給自己定一些清規戒律去遵守,也不是那么難受,反而很享受;給自己弄一個看上去不可能的目標,努力去達成,也不是很難辦。只是過程,都需要做到兩個字“行動”罷了。
最新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700字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在殘酷現實摧殘下普通車夫的悲劇命運。故事主人公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
終于,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于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但“天有不測風云”車剛拉了沒幾天,就被官兵給搶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憑什么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他不甘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地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地振作起來,再度奮斗——他買到了車——但這卻是以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
1. 當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學生的責任感。學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脹,個性自由迫切,淡化國家和民族意識,同時又害怕艱辛,缺乏奮斗精神。他們在這一思想支配下,不可能關注名著這些沉重話題。
2.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學生觀念的偏差。多數學生認為以前從書上得到的,現在同樣能從大眾媒體中得到,所以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讀名著。
3. 現行教育體制促使學生和教師都不重視閱讀名著。現在文化市場上的語文閱讀類書籍,大多被冠以“訓練”“教程”之名目,其功利性可想而知。在專業性語文報刊雜志上,“閱讀”這個名詞也多半是與“教學”連綴在一起。在這一背景下,閱讀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學質量,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補充。這意味著課外閱讀必須為課內閱讀服務,圍繞課堂所學內容展開。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課外閱讀如果不遮上一層“為了學習、為了成績”的面紗,就難以光明正大地出現在家長和學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學生閱讀名著的語文教師,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閱讀量,語文成績才能上去”和“名著閱讀能提供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面對這種現狀,教師要轉變觀念,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努力,為學生課外閱讀名著進行一些有效的指導,督促堅持閱讀經典名著。
一、充分開發利用資源,書海拾貝
1. 隨文推薦,以點帶面
為提高閱讀名著的效果,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名著。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新課標》推薦初中學生閱讀的《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等長篇文學名著大多與教材有所關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同時,可進行引導點撥,導向課外。如閱讀《空城計》時,在感受了諸葛亮的機智謀略之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典故,激起學生對三國人物的好奇,進而激起學生認識三國人物的愿望、閱讀三國故事的興趣以及探索三國歷史的信心。
2. 渲染氛圍,營造聲勢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與其督促學生閱讀,不如營造一種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調動他們閱讀的緊迫感和內需力。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前,組織學生觀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設計一次有關《水滸》的語文活動,出一期有關《水滸》的板報,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水滸》,體驗《水滸》,在《水滸》的氛圍里,喚醒學生對《水滸》世界的向往,鼓舞他們閱讀文本的信心。
3. 個別指導,以一激眾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種交往活動中最頻繁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教育資源。同伴的知識背景,人文素養,閱讀能力對初中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時候,采取個別指導,逐個突破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登山覽景
對比閱讀法。運用默讀、速讀、精讀等技巧把兩個讀物或同一讀物中兩個不同片段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對著作的諸多要素作出比較、評價。
精讀式閱讀法。對作品的重要細節,關鍵情節,話外之音,靜心細讀,慢慢品味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等,以獲取一定的認知或情感體驗。
創造性閱讀法。閱讀中告誡學生絕不把原著奉為神圣,而應在精讀和研讀的基礎上,勇于質疑,大膽創新,以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新見解。
但當前初中生名著閱讀的現狀并不令人樂觀。據《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50個城市的學生作的問卷調查統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同學占28.7%,無聊時才讀課外書的同學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同學占2.6%。如果考慮到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畫、言情武俠等書籍,那么真正有文學閱讀習慣的學生少之又少。近幾年,我一直關注這一問題,并著手改變教學方法,以期達到一定的功效。
一.開發利用資源,注重引導
在眾多的閱讀材料中,如何讓學生選取內涵豐富、營養豐厚的長篇文學名著來閱讀,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尤為重要。
1.借助課文推薦,以點帶面。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名著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名著。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課程標準》建議初中學生閱讀的《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長篇文學名著大多與教材有所鏈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同時,可進行引導點撥,導向課外。
如教學《孫權勸學》時,我向學生介紹“白衣渡江”、“大意失荊州”等典故,激起學生對三國人物的好奇、景仰、評點、思考,從而激起學生認識三國人物的愿望、閱讀三國故事的興趣、探索三國歷史的好奇心。
2.指導個別學生,樹立榜樣。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種交往活動中最頻繁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教育資源。同伴的知識背景、人文素養、閱讀能力對初中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的時候,采取個別指導,逐個突破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營建良好的閱讀氛圍,遍地開花
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我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
1.指導學生購買書籍,并互相交流。
學生購買書籍有一定的盲目性,這就需要教師加強指導,課內課余與學生交流的時候,都可以適時做一些指導,如上完余秋雨的《信客》,有學生向我詢問余秋雨的情況,我就推薦她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上完《記承天寺夜游》,順勢推薦學生閱讀《坡傳》、《千古風流坡》,學生都讀得興致勃勃。
學生們平時購買的書籍,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對學生手頭上的書籍進行管理、調控,盡可能地讓他們每個人的書籍在班級交流,通過交流各自的名著書籍,達到資源共享,相互促進,使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力。我在教室設置閱讀角,讓學生監督管理,一個學期下來,實實在在地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2.舉行讀書報告會,以說促思,以說促讀。
學生閱讀后,會有一種要發表意見、相互交流的欲望,我總會安排一定的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讓學生交流各自讀書的體會。這樣既消化了內容,又促進了思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通過交流獲得別人的體會,得到啟發,加深理解。例如,在九年級上學期,我結合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讓學生先廣泛閱讀,再暢談讀書所得,因為學生肚子里裝下了許多名著,所以,每個學生都能侃侃而談,不少學生還談出了精彩而獨到的見解。活動之后,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3.結合影視對比閱讀,從而進行評價、鑒賞。
有的名著已有影視作品,如四大名著等,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導學生將之與原著相對照,比較異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培養了評價鑒賞能力。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時,組織“取經故事”(故事會)、“話說西游人物”(演講賽)、“《西游記》中的風俗人情”(讀書報告會)、“讀《西游記》有感”(作文賽)、“西游人物展”(繪畫展)等活動。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讀完《西游記》,而且能從各方面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交流學生閱讀的心得體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想深度。運用此種方法,學生興致盎然而又目標明確地讀完了我國的四大名著。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反映戰爭題材的單元后,我又組織學生廣泛閱讀了《戰爭與和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名著,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他們開始學著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領會作品的意蘊。
關鍵詞: 社會實踐 閱讀 觀察思考
加強生活積累,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心地感受生活,品味自身體驗,讓他們有所感受,受到感動,產生強烈的共鳴。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去學會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諦,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情感世界,厚積薄發。近年來,我作了如下探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細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這個比喻恰當地說出了生活是寫作之源。實際上,我們的做法一直是“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寫文章”,沒有樹立起“作文源于生活”的教學思想,許多老師把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愿望寄托在課堂
上,這無疑是在建空中樓閣,其結果直接導致作文教學脫離社會、脫離生活,走入單純講求技巧的誤區。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作文要從內容入手。”這里的內容就是與學校、社會、家庭緊密聯系的生活內容。教師應創造條件,拓寬學生的生活面,增加學生走進生活的機會,促使學生多角度地獲取信息。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體察和感受身邊的師生之誼、校園風景、長幼之情、鄰里關系、親友糾紛、家事國事、民風世態,乃至天文地理,科技之光,等等。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豐富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自然就有表達的沖動和創作的欲望。
教材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其實就是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較好的切入點,它是教育專家們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編排的作文訓練,和教材內容聯系密切,貼近生活,緊扣單元主題,且每單元的作文訓練環環相扣,具有系統性。像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新聞兩則(《人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蘆花蕩》、《蠟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夫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五篇課文,閱讀本單元可以了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以本單元為基奠,編者就安排了“世界何日鑄劍為犁”寫作訓練,關系密切照應,內容相輔相成。教師可以以此為藍本,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主題作文時間活動,根據學生實際思想狀況和情感體驗,以及身處的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精心設計可行的活動方案。活動目的要明確,思路清晰,組織科學得當,要有安全預案,老師在其中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再以“世界何日鑄劍為犁”為例,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整理古今描寫戰爭的詩詞、軍事成語、戰爭名言等;訪問周圍健在的老、老八路等革命前輩,聽他們講述崢嶸的戰爭歲月;班級組織實地考察,尋訪戰爭遺址;課堂上開一個戰爭英雄主題班會。通過以上系列活動,可極大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拿起筆,書寫受到感染的思想,受到震動的心靈。贊科夫說:“作文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實踐活動對寫作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2.加強形式多樣的閱讀
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和素材,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為讓學生能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還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中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而許多語文教師總以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為由,鮮于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要求和指導,在農村中學,這個目標更是很少學生能夠達到。寫作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生活,可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活動范圍畢竟有限,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僅能積累生活,而且能積累文學創作的技巧,而且這種學習文學創作的技巧的方法是最直觀有效的。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堂為基點,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課外閱讀作為延伸,最終達到增大學生閱讀量的目的。
如何提高課外閱讀質量?我認為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1)明確目標,增強閱讀動力。
許多學生讀書沒有目標,沒有計劃,興趣過廣,漫無目的,結果雖然看了不少書,但收獲甚微。教師可結合所學課文,讓學生帶著所要探究的問題,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選擇課外讀物。在八年級學年初,我就在班上推薦幾部中學生課外讀物,如魯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駱駝祥子》,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韓寒的《三重門》,秦文君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等等。針對不同的作品作出不同的建議,并規定學生在一個月內看完一部作品,做好讀書筆記。在閱讀名著時就如同和文學大師對話,激起他們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時從中也積累雅詞麗句,為自己的作文準備充分的“能量”。除了學年總目標,還要制定具體的月目標和周安排,這樣才能確保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2)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效率低指閱讀量小,對作者的內心缺少細心的體察,懶于追因質疑和動手整理。針對于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比如,讓學生學會速讀、質疑,并能主動參與別人的交流討論,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建立健全班級閱讀獎勵機制,不僅能調動閱讀積極性,而且能提高閱讀效率,比如以讀書筆記的數量、質量為抓手、為依據,進行閱讀個人星級評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對書籍數量排名,來鼓勵學生把零花錢更多地花在課外書的購買上,推動閱讀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還可以定期舉辦讀書沙龍活動,讓學生暢談閱讀后的收獲和心得體會,使學生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寬松氛圍中獲得成就感,激發樂于閱讀的進取心。環境造就人,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也至關重要,班級內可以設立讀書角,添置書架,讓班級文化建設起作用,默默地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
(3)提升閱讀品位。
閱讀品味指的是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人生理想,對社會負責,高度關注未來,并能在實際的生活工作中不懈地努力,使我們的民族更加繁榮昌盛。可是課外讀物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少中學生對經典名著不屑一顧,而對“傳奇、秘史”等武俠言情小說情有獨鐘,甚至《壞蛋是怎樣煉成的》在學校廣泛流傳。這是因為學生理性分析欠缺,對美丑、善惡、真假缺乏一定的識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分析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入手,把他們引向積極健康和高雅脫俗。由此可見,很有必要給學生制定一個書目范圍,最終達到《新課程標準》對欣賞文學作品的要求,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也提高寫作的質量。
3.觀察并思考生活
觀察并思考生活屬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范疇,在這里單獨提出來意在強調觀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當一個人身處社會中,只有用慧眼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思考,才會回捕捉到世界的五彩繽紛,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處處是語文,只要你勤于觀察并善于思考,做個生活有新心人,作文的源泉就會滾滾而來。
只觀察不思考,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就不會領悟到生活的內在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辦刊、演出、訪問、考察、討論交流等活動,從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也可以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制定研究方案,匯報總結,展示研究成果,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教師要指導學生探究生活,深入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品味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提升氣質,提高修養,堅強意志,鍛煉品格,升華思想。這樣的積累才顯厚重,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