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5: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談論的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譯”這五個方面的能力以及提高對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而多媒體的運用,完美地將這五個活動結合在一起。利用聲音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利用視頻和圖片、文字,鍛煉學生對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在技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模擬真實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于技校學生普遍具有理論基礎不扎實這一共性,多數對傳統的理論化教學頗為反感甚至抵觸;但對與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話題又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導入新課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五彩斑斕的畫面,呈現真實的場景,吸引學生的眼球,“眼到”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使記憶更持久深刻。在學生練習這一階段,多媒體的優勢也顯而易見。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布置練習任務,清晰明了,也便于學生復習回顧。案例:教材Unit7中談論如何保護環境。在引入新課的階段,教師可通過播放MichaelJackson的一首Theearth,通過非常直觀的聲音和畫面把學生帶到遙遠的非洲,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態破壞之后人與動物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將原本枯燥的描述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技校學生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不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會很長,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怎樣高效地利用課堂,讓理論課的教學不再如此沉悶是困擾技校老師的一大難題。解決這一難題,不妨嘗試利用多媒體,圍繞課堂教學,搜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主動開口練習。案例:公共英語Unit11Health,討論如何用英文看病的日常用語。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利用人體模擬圖,標注出身體的各個部位,教會學生準確理解每個部位的英文表達。然后,教師應該離開電腦,采取分小組競賽的方式,測試學生對相關英文單詞的掌握程度。這一環節保證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參與程度。
3.利用多媒體,讓生活走進英語課堂
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容易走入死記硬背的誤區。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規避這一風險。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出發,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和相對應的英文表達。英語教學往往需要借助圖示的作用,而多媒體設備能幫助學習者將頭腦里的信息與課文中的場景聯系起來,建立起新的圖示。案例:在講授英美文化知識,談論西方圣誕節的風俗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西方的傳統節日作對比。比較雙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從節日的來歷、節日的風俗、慶祝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比和說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
三、結語
一位可愛的小小翻譯家
今天我介紹的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孩子,他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張靈巧的嘴巴,兩個小酒窩鑲嵌在他那胖嘟嘟的臉上,健康的膚色,現在已經2歲8個月,大概一米高了吧,他是中伊混血兒,他就是——Sammy。
Sammy他非常聰明,現在他已經會說很多動物的英文和一些常用句子,比如:河馬,長頸鹿,藍鯨,鯊魚,恐龍,和孔雀……你們說他是不是很厲害呢?
還有更厲害的呢。他不僅會說英文,還會幫他外婆做翻譯呢!當他爸爸和他外婆說話時,他們就會找Sammy來做小小翻譯家,因為Sammy他的爸爸是說英文,不會中文的,而他的外婆是說中文,不會英文的。
記得有一次,他外婆要去買菜,正好Sammy的媽媽出去了,外婆問Sammy的爸爸想吃什么?但她不會說英文,當他對Sammy的爸爸說:“你想吃什么?”的時候,他爸爸疑問的目光看著Sammy的外婆,外婆就會叫Sammy來翻譯,婆婆對Sammy說:“幫忙問一下爸爸,想吃什么肉啊?”Sammy轉身對爸爸說:“what meat do you like?”爸爸對Sammy說:“I like beef。”Sammy聽后立刻對他外婆說:“爸爸想要吃牛牛。外婆會意了。婆婆笑瞇瞇地舉起大拇指,Sammy真棒!
Sammy 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記得有一天,Sammy和她媽媽一起去湖邊跑步,他媽媽比他跑得快,Sammy就大喊:“mom,wait for me,I love you,come back。”許多人聽見了,哈哈大笑,有些人指著Sammy笑,有些人在談論Sammy,有的人在說:“這個小朋友真可愛。”當Sammy看見有人在指著他笑得時候,他連忙說:“干嘛,人家會害羞的,別老是看著我嘛。”他繼續跑,看見媽媽又跑遠了,說:“mom,you don’t wait for me again了。”過了一會兒,許多人又圍在Sammy的兩側,有人說:“哇!真可愛,臉胖嘟嘟的。”“哇,那么小就會說英文,真棒!”“真厲害啊!”“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Sammy聽后大聲說:“我不認識你們,請你們不要跟我說話,我是不會跟陌生人說話的。”
他就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位小男孩——Sammy! 期待同學們投稿^_^
【關鍵詞】概念隱喻 英漢互譯 文化傳播 《情調蘇州》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文化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文化發展可以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同樣,語言的發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前提。隱喻作為語言的一種鮮明特征,能深刻反映不同國家的語言特色以及文化差。近年來,不少學者都使用萊考夫(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英譯版本,例如:唐詩宋詞英譯、《紅樓夢》英譯、戲曲英譯等,進而探討語言在文化輸出中的作用,并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情調蘇州》是蘇州第一本時尚旅游口袋書
該書的英文版曾作為主賓國推薦書,高調亮相英國倫敦書展,引起轟動。《情調蘇州》中蘊含大量隱喻手法,不僅具有中國特色,還具有蘇州地方特色。該書的英文版并非是中文版的直譯,而是在中文版的基礎上,針對外國人的口味進行了調整,其隱喻的使用也因文化差異而進行了調整。目前涉及對該類具有地域性特色書籍的隱喻研究較少。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又與時俱進,積極對外開放的城市,用恰當的語言形式進行文化傳播是當務之急。
二、概念隱喻視角下《情調蘇州》中的隱喻
萊考夫(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書中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他認為,結構隱喻是通過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他們各自的構成成分之間存在著規律的對應關系。方位隱喻是在同一概念系統內部參照空間方位形成的隱喻。本體隱喻是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動等無形的活動看作是具體有形的實體(Lakoff& Johnson,1980)。
根據概念隱喻理論,我們將《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三大類。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結構隱喻都占絕大多數。眾所周知,《情調蘇州》是一本旅游指南,以介紹實物,如風景、美食、人物為主,因此通過結構隱喻用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有助于使語言形象化,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并產生興趣。進一步研究表明,為了達到吸人眼球,形象易懂的效果,文章標題中使用結構隱喻的頻率更高,例如,例1這則標題中,“客廳”是用于接待客人的房間,且顯示家庭旨趣、展示主人品味的地方,“城市客廳”則隱喻金雞湖展現了現代蘇州之美,經常受到游客的光顧,金雞湖之于蘇州正如客廳之于家。
例1.《金雞湖,一間色香味俱全的城市客廳》
方位隱喻則多用于描繪蘇州園林獨有的布局陳設。例如,例2中出現了方位關系,即“袁”和“元”在“口”字內部,分別構成了園林的“園”的繁體和簡體。這種字面上的空間關系體現了蘇州園林空間布局――園林之外一定要有圍墻。
例2.‘@’與‘園’這兩個字上,不管它們發生了多大變化,但‘口’沒變掉。也就是說園林之所以為園林,正因為在圍墻的里邊。
而在表達更廣的意義,尤其是抽象概念時就需要采用本體隱喻,借助一定的物理實體進行概念的轉換。例如,在例3中,“茭白、莼菜和鱸魚”指代了鄉愁,形成本體隱喻,體現了江南游子對家鄉獨特的眷戀之情。總體而言,三類隱喻的使用各有側重。
例3. 鄉愁是什么?1700多年前,蘇州吳江有位叫張翰的哥們回答說:茭白、莼菜和鱸魚。
三、文化視域下《情調蘇州》中的英漢互譯
隱喻是一種思維模式。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反映了其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中國人重直覺、重形象思維; 英美人重實證、重邏輯思維。與英語相比,漢語中含有較多的形象,多用具體的表現法。英語隱喻多以事實為基礎,而非形象。例如:“Starry,starry night”讓人聯想到了梵高的名畫《星空》。
根據對《情調蘇州》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對比研究,我們對該書的英漢隱喻互譯提出了如下三條建議:
1.保留喻體。在英漢喻體相同,喻義相同的情況下,首先采取保留喻體的手法。隱喻翻譯完成后,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能夠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映射。
2.預設語境。由于文化差異,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無法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直接映射的情況下,譯者可預設語境,盡可能保留喻體,讓譯文讀者在了解語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一步理解喻意。
3.轉換喻體。在英漢喻體相同,喻義不同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轉換喻體,但原文作者思維中的喻體意象無法在譯文讀者的思維中映射。《情調蘇州》的英文版多采用這一翻譯策略。
考慮到《情調蘇州》一書的特殊性質,我們建議《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互譯時多采用保留喻體和預設語境的策略,加強本土文化輸出和中外文化交流。
四、總結
本文從蘇州園林,街巷古鎮、山水景致、蘇式生活等方面研究了《情調蘇州》一書中的隱喻和英漢互譯,探討文化是如何通過語言輸出的,建議《情調蘇州》中的英漢隱喻互譯時多采用保留喻體和預設語境的策略,從而豐富這張蘇州“名片”的文化內涵,增強其影響因子。本文期待以蘇州作為典型案例,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和好友都很喜歡看電影,但是我和好友對電影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好友說,一部電影要是能讓人看到忘了時間,不顧時間的長短,那么就稱得上好電影。然而在我的眼中,一部好的電影是故事情節能夠牽動觀眾的心。然后看著主角好,自己也會發自內心地笑。
在我看來,是電影,教會人們如何去思考,也是電影,不知不覺中,給人一些啟迪。
當然,也有些人是不喜歡看電影的,像弟弟和妹妹,他們都不喜歡看電影,包括媽媽。或許是因為我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對電影的感情吧。因為我總是看英文電影,而媽媽和弟弟會聽不懂,所以不喜歡,而爸爸還好。但是自己還是喜歡一個人看電影,電視劇的話沒有多大的愛,但妹妹喜歡。
其實之前也不是很喜歡看電影的,覺得電影會很無聊,是上了初中后,住宿,又不能追劇,因此,也漸漸地喜歡上了電影,節約時間,然后看后會讓人回味無窮,更何況,每次看書的時候,上面偶爾還會有自己看過的電影的截圖,感覺是美妙的!
我經常跟同桌談論電影,但是同桌不喜歡電影,她認為,電影是無聊的,但是之前的一個男同桌他也喜歡電影,經常會跟我談論電影,之前泰坦尼克號是他和好友推薦給我的,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看,只是看了一半,結果有一次考試考到了這部電影,那時,恨得牙癢癢啊!
其實,電影很好!節約時間是與電視劇比的一大優勢。當然也不免有些電影是無聊的,就像最近看了十幾部電影,但是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三部,而且有一部是微電影,其實微電影一般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關鍵詞:隱喻;喜悅;共性;差異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2
一、概念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80年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到:“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不僅存在于語言中,也存在于思維和行為中”。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和語言現象,而更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過程,是人類思維的方式。在使用隱喻的過程中,人們用自己熟悉的、具體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感知復雜的、抽象的或不確定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發域或源域的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上,這種映射是在兩個不同的認知域之間發生的,實現映射的基礎就是經驗,這就是概念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將概念隱喻分成3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以及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其中,結構隱喻是指通過一種概念的結構去構建另外一種概念,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表達用于談論另外一種概念。而這兩個概念分別屬于各自的認知域,及源域和目標域,人們經常使用源域中自己熟悉的、具體的思想或者是概念去理解和感知目標域中復雜的、抽象的或不確定的概念。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建構起來的一系列隱喻概念。方位隱喻將上下、前后、里外、深淺、中心-邊緣等具體的空間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這些抽象的概念上。實體隱喻是指我們將模糊、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對應到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尤其是人體本身),從而對其量化和識別,因為人類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出來。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實體隱喻是容器隱喻,萊考夫等還把“擬人”歸入概念隱喻,認為這是最明顯的實體隱喻,并且這種實體隱喻讓我們可以通過人的因素、特征和行為來理解有關非人的實體的經驗。
情感作為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體驗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人類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語言,作為人類思維的工具,承載著思想,能具體而生動形象地描述人類的抽象感情。人們在描述抽象感情時將感情隱喻化,也就是所謂的情感隱喻了。喜悅是一種人的基本情感,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大量充斥著對“喜悅”情感的隱喻表達,而由于中英文“喜悅”隱喻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認知原型,情感隱喻的認知普遍性和文二、英語中的“喜悅”情感隱喻。
在英文中“喜悅”情感隱喻主要有三種:“喜悅是上”(happiness is up);“喜悅是容器中的液體”(happiness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喜悅是光”(happiness is light)。在中文中,“喜悅是上”與英文中是想對應吻合的,而“喜悅是離開地面”卻和英語中是不完全一致的,并且中文中還有其他形式的“喜悅”情感隱喻,如“喜悅是心中的花”。相對于英文中的表達,中文中更趨向于用身體具體部分來表達喜悅情感。
在概念隱喻理論下,關于“喜悅是上”,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例子:
(1)He was feeling up.
(2)Tom is always in high spirits.
(3)Yoko is in blue,we have to cheer her up.
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看,容器隱喻毫無疑問屬于典型的實體隱喻。這一隱喻的物質基礎非常明顯,當人們把容器概念隱射到情感這一抽象的領域時,便有了“情感是容器中的液體”的概念隱喻。當談及到“喜悅是容器中的液體”時,人體常被視為是喜悅的容器,而情感喜悅是容器中的液體。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4)There is a wave of happiness.
(5)A flood of happiness rose in her.
(6)Mary was bursting with joy.
科維斯(1991)提出了另外一個喜悅情感隱喻,即“喜悅是光”:
(7)The baby was shining with happiness.
(8)When Tom heard the news, he lit up.
(9)Don''t worry, brighten up!
二、漢語中的“喜悅”情感隱喻
所有的人類都擁有著類似的身體經驗,在這一方面,漢語同英語一樣有著相同的概念隱喻。在表達喜悅的情感隱喻時,兩種語言均借助于身體的行動、姿勢或相似的生理特點來進行表達。
談到“喜悅是上”,在漢語中,“高”字代表著這樣一層意思。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帶有“高”字的表達都能體現出喜悅的情感,如“情緒高昂”、“高風亮節”、“高福利”和“高質量”等等。漢語中能體現出“喜悅是上”情感隱喻的約定俗成的表達非常之多,下面就是幾個例子:
(10)班上的同學個個都情緒高漲。
(11)他獲得了一等獎,看他那高興的樣子!
(12)她興致勃勃地走了出去。
漢語中的這些表達更好的說明了概念隱喻并非隨意,而是基于身體以及文化的經驗。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的研究表明,“happiness”的隱喻大多跟空間方位有關,常用身體直立向上來表示喜悅和快樂,并形成“喜悅是上”的概念隱喻。當人們高興時,脈搏加快,血流上涌,整個身體就好像是在飄一樣往上移動,因而高興經常與方位“up”聯系在一起。人類通過對空間方位“上”的反復體驗,抽象出“喜悅”的認知原型,即“身體的向上舒展”。方位詞“up”拓展到人類的情感方面隱喻人的心情也是高漲的、喜悅的。
第二種漢語“喜悅”情感隱喻是容器隱喻,即將容器中的液體這種概念隱射到喜悅情感,例如:
(13)媽媽的心中注入了一股暖流。
(14)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我心中一種歡愉涌上心頭。
(15)她對生活充滿著炙熱的情感。
第三種情感隱喻,即“喜悅是光”,例如:
(16)球場上的隊員們笑得很燦爛。
(17)她容光煥發,神采飛揚。
(18)羅斯臉上閃耀著幸福的光芒。
三、英漢“喜悅”情感隱喻對比
英漢語在表達“喜悅”的情感隱喻中有共同之處,但通過對比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不同的地方。在英語中,“喜悅”可以是離開地面,例如He was floating.在英文中,這種隱喻跟鳥有關,象征著自由,從而和喜悅有關。而漢語不同,漢語里“離開地面”象征著超脫掌控,如形容一個人“飄飄然”或是“云里霧里”,我們更習慣于用“腳踏實地”這樣的表達。中文中經常用“心中的花”來表達喜悅情感,如“心花怒放”和“心里樂開了花”,英語中卻沒有類似的隱喻表達。雖說兩種語言都用容器來表達“喜悅”情感,但在具體應用中也略有區別,中文跟趨近與用身體的內在部分表現,尤其是胸懷和心。但在英文中像“My heart is filled with happiness”這樣的表達是非常少見的。
總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大量充斥著對“喜悅”情感的隱喻表達,而由于中英文“喜悅”隱喻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認知原型,情感隱喻的認知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共存,兩種語言在表達“喜悅”隱喻有著共性和差異。通過對“喜悅”情感隱喻運作機制的認知對比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喜悅”情感隱喻這種語言現象,更好地認識人類自身,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世界。
參考文獻:
[1]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2]高岸起.論情感在認識中的作用[J].南京大學學報,2001.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人們經常談論“入網”“上網”的話題,你知道他們所說的網是誰嗎?那就是我--國際互聯網!我的另一個名字是“因特網”。這可不是電視劇《愛情公寓》中那只“名叫因特的蜘蛛”其實這只是人類的官方說法,這只是我的英文名“lnternet”而已。
回到“因特蜘蛛”人們把我幻想成一只巨型的蜘蛛我可以織成一張團團包住整個地球的大網。我也有“網”和“線”和起來作“網線”,沒錯,我的“網線”是我的須發--電纜、光纜和無線電波。我的線上飛速流動著文字,似蜂鳥,又好像比它快。
說起正規的我,無型或有型,我的肚子很小,卻可以引進天文地理。我一個小小身軀,能容下幾億人,到現在,我已有2。98億人的“光顧留言”了。
如何,我與人類是否息息相關?
三年級:楊湫雅
關鍵詞:總體目標;平臺;交際策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交際的發生。交際順利、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際策略的運用。因此,交際策略的培養在整個學習策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加交際的實效性,提高交際的高效性,使學生這種策略的運用在學習中成為一種習慣呢?
一、從交際的目的性出發,培養學生有的放矢地攫取信息的能力
我們對外交往總有目的性,目標明確了,就會把精力放在想要的信息的表述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提高搜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如筆者曾經給學生準備了一段影像視頻,其中涉及Helen和Nancy兩個人的對話,對話內容比較廣泛,包括談論日期、天氣、雙方的電話號碼、各自的愛好等。在播放之前,提出其中一種話題的問題,如What’s Nancy’s telephone number?如此一來,學生的目的性明確了,他們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對數字的表述尤為注意,大多數學生主動拿出紙和筆用阿拉伯數字記下一串號碼,而對于其他話題的關注則可以漫不經心。最后師生進行了對話交際,T: What’s Nancy’s telephone number? Ss: It’s...實踐證明,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去搜尋攫取信息就會既快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由此可見,交際中有明確的目標可大大提高交際的效率。
二、從交際的實踐性出發,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英語思維表達的習慣
交際的實質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活動達到思想交流的目的。針對這個特征,要想使學生在交際中錘煉自己的語言技能,激發大腦中沉睡的語言潛能,必須開展一些趣味性的、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從而給學生創造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如,引導學生自己組建班級英語角,學校內組建英語俱樂部,組織學生定期觀看與學生英語水平相當的英文影片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英語環境中暢所欲言,達到用英文交流思想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只充當組織、引導、幫助的角色。此外,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英文寫作的習慣,因為學生在把思想變成文本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維的碰撞、資料的查閱與參考、觀點的整合與提煉,進而促進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進程。
三、從交際的方略性出發,培養學生自主開拓交際渠道的能力
英語對于中國人來講是第二語言,用非母語完成交際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小學生,他們詞匯量小,語言積累非常少,在交際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語言功底差而卡殼,以致言不達意或聽不懂對方的表述是常有的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肢體語言的運用會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要培養學生在交際中遇到困難時,機智地借助身邊的物品、環境、場景等媒介予以解決,從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這樣的事例看似一個笑話,卻給我們的學生提了一個醒,交際中困難無處不在,但機智的孩子就會像那位法國人一樣想方設法開拓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克服困難,最終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四、從交際的文化性出發,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每一單元都有它的語言功能和談論的話題。它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我們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首先,是詞匯教學。詞匯承載著許多文化信息,諸多成語、諺語、典故等都和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之間在文化上的異同點。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這一目標,一定要想方設法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
關鍵詞:留守學生 聽說讀寫 能力培養
留守學生有的是跟隨親戚或是爺爺奶奶一起,有的是寄宿于學校,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懷,他們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問題,學習不夠理想。而由于農村教育對英語學科的不重視,這些留守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非常薄弱,很多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
一、留守學生英語學習能力不佳的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方面。
留守學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狀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和他們有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對學習也不能監管,而隔代管教,對于留守學生有的是過于寵愛,有的是過于放任,缺乏科學的管教方式,使留守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不在身邊,同樣使留守學生在心理上易形成自卑傾向,他們大多不夠自信,而且不敢開口表達。英語學習需要學生大膽說不怕犯錯,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學生才能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留守學生很難體會這種成功的喜悅,慢慢地對英語失去興趣,且他們認為學習英語將來無用武之地,心理認識的偏差使得學習行為也不積極。
2.客觀條件方面的因素。
留守學生的生活圈子有限,視野較為狹隘,文化層面較為貧乏,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這些客觀條件使他們在知識面、綜合能力和認識方面都不夠全面,導致英語學習成績不夠理想。英語老師在談論一些國外文化方面的課題時,比如較為重大的西方節日,留守學生相比城市小孩就要從頭學習,用更多時間來理解這些西方節日。農村教學條件有限,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學手段較為落后,使英語學習變得很沉悶,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留守學生對英語學習較厭煩。
二、提高留守學生英語能力的對策
1.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
留守學生由于家長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價值觀和人生觀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教育除了在知識層面要使其得到提升,在心理方面也要及時地進行疏導,幫助留守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老師要在家長和留守學生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家長多關心子女的成長,多鼓勵小孩,讓小孩有信心學好英語。由于農村沒有語言環境,因此,學校要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如在校園內張貼中英文名言名句,班級里可以開設英語圖書角,還可以播放原聲電影,等等。這些途徑都能為留守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他們提供英語信息,培養留守兒童的語感,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
2.注重指導,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
(1)聽力方面
從中考試題看,聽力占分比重還是比較大的。這對于留守學生而言是一個較大的難題,失分較多。聽力要有良好的辨音能力,且詞音和詞義之間要馬上建立聯系。留守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聽力材料和聽力工具,在這方面的訓練較少。因此,教師要盡力創造條件,為學生配好聽力材料和工具,堅持多聽,課堂盡量用英文組織教學,訓練學生的聽力,必要時教給學生更多的聽力技巧。
(2)口語練習方面
留守學生由于生活在農村,語言環境較差,說的機會是非常少的,且英語課堂上,大多數都是說當地方言,很少用英語表達,英語老師不太重視說的訓練,只顧書面講解,所以留守學生的語音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英語教師要抓好學生的語音教學,將音標發準確,在口語訓練時選擇適合留守兒童的一些話題,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流行音樂、教育問題及網絡等熱點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對于學生的發言,我們要多鼓勵、多表揚,一些學生不善于發言,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互相談論自己的想法,小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學習,讓口語較差的學生有學習的機會,從而增強留守學生的信心。
(3)閱讀能力練習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農村地區,由于沒有閱讀材料的供給,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導致留守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較弱,知識面較窄,詞匯量少。閱讀能力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英語教師可以根據留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選擇不同的閱讀教材,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閱讀速讀和閱讀量。
(4)寫作能力的指導
留守學生的英語寫作常常被老師忽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首先要求他們書寫規范,用標準的英文手寫體書寫,注意格式、標點、大小寫和連筆等問題。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訓練。通過訓練,學生熟練端正地將英文字母和單詞句子寫出。對于英文寫作,老師一定要選取留守學生熟悉的題目,讓他們有話可說,流暢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提示學生語法和句法問題。
3.通過開展課外活動提高留守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課外活動是課堂內容的延伸,課外活動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留守學生可以體會到集體活動歸屬感。因此,英語教師要多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比如課外閱讀小組、演講比賽、學唱英文歌曲、英語角等,這些活動可以讓留守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為學習英語打好基礎。
三、結語
對于留守學生,社會、學校和老師要給予更多的重視與關懷。對于一些學習上的問題,英語老師要及時幫助解決,對于留守學生取得的進步,老師要及時鼓勵與表揚。留守學生也要自己不斷發現問題,尋找科學的方法學習英語。只有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一、讓時尚音樂進入英語課堂
現在的小學生心理成熟早,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喜歡追求時尚,追求潮流,崇拜歌星。如果能恰當地使用流行音樂,那么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將變為享受的過程,就能讓學生在愉快自信的情緒中保持快樂積極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比較理想。
[案例1]
時下全球最火的音樂莫過于鳥叔的《江南style》以及他那滑稽可笑的“騎馬舞”了。我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2 Do more exercise時,就充分利用學生對這一音樂和舞蹈的喜愛,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先跳一段“騎馬舞”熱身,然后找兩名學生進行一場舞蹈比賽,并適時地提問“Who dances well?”“Who dances better?”從而引導出比較級的單詞 well- better,并引導學生用比較級的來回答。
剖析:用這樣的方式教學比較級句型,學生在輕松流行的“騎馬舞”之后,用愉快的心情、輕松的態度去面對和思考,輕松地化解了本課中的難點,并敢于大膽地說英語,教學效果很好,顯得事半功倍。
[案例2]
英語教學片斷:《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3 We can sing and dance
T: Now,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singing?
Ss: Yes, we do.
T: Who wants to sing s song for us?
S1: I can sing a song 《荷塘月色》
(這個孩子不會說《荷塘月色》的英文名,但是表演欲望很強烈。)
T: Oh, it’s a popular song ,I like it very much. The name of the song is ‘Moon 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 Sing the song for us, please.
(這位學生在用中文演唱這首歌時,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大家都跟著一起哼唱,課堂氣氛很好。)
T: Good job. Now, let’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Follow me the words. Together, together…
剖析:這節課上完之后,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本節課的一些重點句子與單詞。如,Follow me. Sing the song together. Can you sing the song? 有聽課教師提出建議說:這是英語課堂,應該讓孩子盡量唱英語歌。這樣的評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課堂上很想為大家演唱歌曲的孩子英文表達得很好,說出了 I can sing a song.只是這個孩子喜歡的是一首當下正流行的《荷塘月色》,而不是一首英文歌曲。但是教師在這里處理得很好,她沒有讓這位不會唱英文歌的孩子尷尬地坐下,而是機智地翻譯出《荷塘月色》的英文歌名,不僅化解了尷尬,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更適時地引入本節課的一些重點詞句的教學。然后讓大家一起盡情地演唱這首學生們都很喜歡的中文流行歌曲,教師的親和力使學生們熱情高漲,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了英語課堂,這樣一節不唱英文歌的英語課未嘗不是一節成功的英語課。
二、讓時尚人物融入英語課堂
1.學生熟知的娛樂、體育明星
我通過課外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感興趣的人物。在教學中巧妙地融入這些人物。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1 Who’s younger?時,可以用籃球明星姚明、110米欄冠軍劉翔、跳水皇后郭晶晶等體育明星的身高和體重數據進行練習。在教學Unit2 Do more Exercise時利用張杰、周杰倫等娛樂明星的專項特長,讓學生組織語言說出比較級的句子。這樣的對話過程,使語言的學習過程成為生活交際的一部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2.學生間流行的動漫人物
卡通片充滿了神奇、魔幻的色彩,能讓孩子在充滿想象力的世界里遨游。在英語課堂上使用這些卡通形象,會讓課堂充滿童真和童趣。有了它們的幫忙,枯燥的練習都能變得生動、好玩起來。
三、將流行話題引入英語課堂
1.即將來臨的節日
在萬圣節、復活節、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來臨之際或是節日的當天教學相關的英語知識,更能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英語文化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生談論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的習俗,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豐富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母親節、教師節、婦女節等節日到來之際,談論相關的節日話題,能在增加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尊師長、愛母親等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
2.學生身邊剛發生的事
剛剛結束的運動會、春游活動、各類比賽等都是英語教學的好題材,學生對這些活動歷歷在目,而且興趣濃厚。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及時收集這樣的話題,抓住英語學習的有效“契機”。將書本上的英語知識與現實話題進行整合,讓英語知識“活”起來,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去。
我的網名叫櫻熙,真名叫左然,筆名叫冰凌,英文名叫Jorina。
我1995年1月3日出生,冷靜,聰明,嚴謹的魔蝎座,當然我并不嚴謹。
我會打網球,會游泳,會彈吉他,會素描,會整人,會下棋,會寫詩,會跳霹靂舞,會喝酒……但我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完美了。
我不喜歡別人談論我的性別,因為性別是人與人之間劃分的一個界限,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別人知道并無關系。可能知道性別就會知道一個人的性格與愛好,男生的性格比較沉默、比較危險,女生就比較活潑很乖的那種,但如果一靠這個來評價的話,我就是不男不女了,因為我的性格會隨著對方而變化,也就是說,對方是男生,我的性格就比較像男生,對方是女生,我就比較像女生。
我不喜歡別人在我面前笑,在我面前笑會讓我覺得很惡心,笑是對我剛才說的話的一種潛伏的侮辱。尤其是男生笑,男生笑不會有好事,他們是邪惡的生物,一笑起來對敏感的我很有恐怖的觸動……
就是這樣了,以后其他的我會補充哦!三克油,謝謝觀看!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失語癥 解決策略
一、引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外國友人來到中國無不被吸引,非常希望能了解中國的文化,希望能夠用語言的描述來對中國有一個初步的理解。但和當今的很多大學生談起用外語來描述中國的特色文化,大多數均無法準確地表達與中國的事物相關的概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視,文化教學在外語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可。在教學中,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只重視語言教學的片面做法,英美文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補充與強調,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滲入卻是杯水車薪。
二、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概念和成因
“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他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2000)一文中指出,在與西人交往過程中,有些博士生有較高的基礎英語水平,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可是當西方同行懷著敬意探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三、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成因
(一)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能夠熟練地說出表示食物的英語單詞,卻無法用英語回答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因為他們不會用英語來表示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在學到有關“節日”的主題時,學生能夠滔滔不絕地談論西方節日淵源,但是在用英語談論中國傳統節日時卻捉襟見肘。雖然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是文化教學”這一理念早已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但縱觀我國各級英語教學,在增加文化含量上卻有著一種片面性。大學課程很少涉及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教材中更多的是引用原版英文內容,母語文化少有涉及。學生熱衷于西方文化,而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用語言表達了。
(二)長期忽視文化的正遷移
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就遷移作用而言,在學習過程中先行學習往往影響后續學習。如果先行學習對后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同時存在相當大的正遷移。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語際之間的消極影響,即負遷移,英語教學以呈現漢英差異為主,對漢英相同之處卻經常一筆帶過,學生長期看不到、聽不見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當涉及中國文化時,自然就表現出了失語。
四、中國文化失語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解決策略
(一)教材的選擇應加入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元素不多,學生在課堂上很難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英語文章。教師應該自主選擇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英文材料,增加表達中國特色事物的英文詞匯,使學生能夠用英語順利表達中國文化。我們都可以選取中國作家的英文名著,還可以選用外國作家眼中看中國的文章,在每一單元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英語表達。
(二)教師要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及教學理念
大學英語教師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外語教師不僅是語言的教授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的修養,將文化滲透到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讓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積極地傳播中國文化。教師要成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者,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輸出,加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中國文化引入的重點、方式及份量教師一定要拿捏得當,應適合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否則,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就不是語言,形成本末倒置的情況。
(三)多途徑、多手段強化中國文化的滲透
除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之外,進行多元化的文化輸入。例如,聘請專家系統地講解中國文化,要求學生有計劃地閱讀中國文化、歷史的書籍,增強文化底蘊的同時灌輸正確的英文表達方式,可以開展英語沙龍,進行交流。
五、結束語
當前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極其普遍,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應該培養與引進國外的文化,同時還擔當著本國文化的輸出。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平等、雙向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才能實現溝通的雙贏,甚至是多贏。對本國文化的失語,不僅阻礙了交際的進行,更重要的是,它容易使英語學習者喪失本國文化身份。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一、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
(一)充分利用教室
教室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戰場,將其布置成一個英語天地,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英語,會對其英語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教室文化雙語化、板報英文化等。在此重點談論英語閱讀的應用:教室中應選擇一角設為英語閱讀角,并發動學生把自己的英語課外讀物放在英語閱讀角供全班學生分享,包括雜志、報紙等。因為教室里的條幅、板報內容少,更新周期較長,大量的信息都集中在讀物上,鼓勵學生每天要堅持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二)英語廣播
教室的布置主要是從視覺角度來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日常英文廣播則是從聽覺上營造英語語言環境。教師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選擇適合初中生水平的英語廣播。比如,日常口語、英文歌曲、名人軼事,可以從Special English當中選取內容簡單易懂的小故事。一開始,可能有些學生聽不懂,但目的并不是讓其聽懂內容,而是通過廣播來創造出英語學習氛圍,語言本身就是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三)給學生起英文名字
名字是語言中簡單的語言現象,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淵源,了解名字也能學習很多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起一個鐘愛的英文名字,并告知其蘊含的意義。例如,Adam,“世界上第一個男人”;Tom,“一對孿生的太陽之子”;Amy,“最心愛的人,可愛的”等。
二、創造情景生活化的課堂
傳統的英語課堂是教師傳授英語知識,學生識記,這種教學方式的不足在于一節課下來教師累,學生識記效果差,因此應轉變方式,精心設計任務情景,“做中學”,使學生自我構建知識。
(一)教師多用英語上課
初中英語教材從內容上多是貼近青少年生活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學生易懂的英文加以描繪,把學生帶入語境,鼓勵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交流思想。只要學生處于豐富的、強化的、持續不斷的英語環境中而且理解并去接受,那就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視聽材料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視聽信息的輸入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加大視聽材料的比重,使學生接受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信息。如在學習“Where are you from?”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家鄉的景色,插放錄音和視頻,讓學生模仿完成相應對話,把英語學習放到真實語言環境中。
(三)精心設計任務
除傳統的單詞背誦、課文朗讀外,英語課堂應包括更多生活化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在教授關于動物的詞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之間互相介紹,并且對比各自圖片的不同。學習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可以用猜詞游戲、競賽和闖關活動的形式。中學生具有好勝心、好奇心,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四)情景中評價策略的應用
傳統的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分數,形式單一。新課程標準對評價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充分考慮到各個層次學生的情感因素,尋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為每個學生多設置可以發揮其長處的情景,以增強他們成就感和信心。教師可鼓勵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自我評價、小組互評,表揚通過考評的學生,特別是進步的學生;多設計多樣性的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培養了英語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僅靠課堂學習英語是不夠的。教師應組織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以創設英語學習機會。第二課堂要力求趣味性與知識性并重,輕松、活潑。如英語辯論、外語歌曲比賽、英文電影賞析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開始階段,活動內容要略低于課堂學習內容,不給學生帶來負擔,到后期可以安排略高于課堂內容的活動,拓寬視野,提高能力。
(一)恰到好處的英語電影
英語電影中生活化的語言、生動的表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英語環境,對學生提升聽說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選擇電影時要切合學生的水平,以內容易懂、題材積極向上、發音清楚的影視片段為宜。如The Lion King(獅子王)、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湯姆索亞歷險記)、Kong Fu Panda(功夫熊貓)等。
(二)內容充實的英語角
教師可在每周固定的時間舉辦English Corner,每期選定一個主題,活動節目圍繞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