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4: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愛情的名言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朋友的英文名言 語錄
1) A friend without faults will be found.沒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2)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字面:朋友之間有所界限 才能讓友誼之樹長青)。
3)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a sun. 人生沒有了朋友就猶如失去了陽光。
4) Without words, in friendship, all thoughts, all desires, all expectations, are silent joy and sharing.在友誼里,不用言語,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無聲的歡樂中發生而共享了。 --(黎)紀伯倫
5) A man should keep his friendship in constant repair. 只有經常“澆灌”,方能保持友誼天長地久。
6) A man should keep his friendship in constant repair. ---Samuel johnaon, British writer 人應該經常維修友誼。 ---英國作家 約翰遜
7) A true friend is for ever a friend. ---Grorge Macdonald, British novelist 真正的朋友是永遠的朋友。
8) Admonish your friends privately, but praise them openly. 告誡朋友要在私下里,但是夸獎朋友要公開。
9) Animals are such agreeable friends --they ask no questions, they pass no criticism. ---George Eliot, British novelist 動物是極易相處的朋友,它們不提問,也不批評。 ---英國小說家 艾略特 關于友誼的英語名言
10) Be slow in choosing a friend, slower in changing.---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esident 選擇朋友要謹慎,換朋友更要謹慎。 ---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11) Be slow in choosing a friend; slower in changing. 選擇朋友要審慎,摒棄更要審又慎。
12) Happiness is a perfume you cannot pour on others without getting a few drops on yourself. 幸福猶如香水,你不可能潑向別人而自己卻不沾幾滴。——Emerson
13) Happiness is when the need of sincere friendship, especially in times of trouble幸福的時候需要忠誠的友誼,患難的時刻尤其需要。 --(古羅馬)塞涅卡
14) He that will not allow his friend to share the prize must not expect him to share the danger.---Aesop, Ancient Greek fable writer 不肯讓朋友共享果實的人,不要指望朋友與他共患難。---古希臘寓言作家 伊索
15) Hypocritical friendship is like your shadow; when you are in the sun, it will closely follow you, but once you go into the shadow, it will leave you.虛偽的友誼有如你的影子;當你處在陽光下時,它會緊緊地跟著你,但你一旦走到陰暗處時,它立刻就會離開你。 --(英)培根
16) In prosperity our friends know us; in adversity we know our friends. 在順境中,朋友結識了我們;在逆境中,我們了解了朋友。——C.Collins
17) It is impossible to love and to be wise. 愛令智昏。——Francis Bacon
18) Life can’t live without friendship, but to get the true friendship is not easy; friendship is always needed loyalty to sow seeds, with passion to irrigation, using
19) Because friendships enhance our lives,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m. 培植友誼十分重要,因為友誼能提高生活的價值。
20) Betraying a trust is a very quick and painful way to terminate a friendship.---Ralph Waldo Emerson, American thinker 背信棄義會迅速而痛苦地斷送友誼。---美國思想家 愛默生
關于朋友的英文名言 摘抄
1) It is well that there is no one without a fault, for he would not have a friend in the world .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 想交沒有錯誤的朋友, 你就沒有朋友。
2) It is only the greathearted who can be true friends; the mean and the cowardly can never know what true friendship is. 只有偉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平庸和怯懦之輩決不可能了解真正友誼的含義。
3) No man can be happy without a friend, nor be sure of his friend till he is unhappy. 沒有朋友的人不會幸福,不處逆境不能識別朋友。
4) Nothing makes the earth seem to spacious as to have friends at a distance; they make the latitudes and longitudes. 遠方的朋友能使世界變得非常寬闊; 他們組成了經緯度。
5) Of our mixed life two quests are given control: food for the body, friendship for the soul. 在復雜的生命中, 有兩點要牢記:為生存需要吃飯, 而心靈需要友誼。
6) The best that we find in our travel is an honest friend. He is a fortunate voyager who finds many. 旅行中最愉快的事是交到一個真誠的朋友。
7) I know not whether our names will be immortal; I am sure our friendship will. 我不知道我們的名字能否永垂不朽; 我敢說我們的友誼會與世長存。
8) 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難,失朋友易。
9) A friend is never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需要之時方知友。
10) A friend indeed is a friend in need.患難見真情和患難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
11) A friend is a second self. 朋友是第二個自我。
12) if you would be loved, love and be lovable. 想被人愛,就要去愛別人,并讓自己可愛。 ——Benjamin Franklin
13) Don’t ask others to also do not allow others to do the dirty things, as a principle of friendship既不請求別人也不答應別人去做卑鄙的事情,為友誼的一項原則。 --(古羅馬)西塞羅
14) Don’t try to win a friend by presenting gifts. You should instead contribute your sincere love and learn how to win others’heart through appropriate ways.---Socrate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不要用饋贈去獲得朋友,你必須奉獻你誠摯的愛,學會怎樣用適當的方法來贏得別人的心。---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
15) Friendship is like money, easier made than kept. 友誼如金錢一般,容易得到卻不易保持。 ——Samuel Butler
16) Friendship is the biggest effort and a friend to show our flaws, but he saw his own defects友誼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個朋友展示我們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羅什夫科
17) Friendship is the golden thread that ties the hearts of all the world. 友誼是一根金線,把全世界的心連在一起。 ——J.Evelyn
18) Friendship is the greatest pleasure in life友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英)休謨 名人名言
19) Friendship often ends in love, but love, in friendship—never 友誼常以愛情而結束;而愛情從不能以友誼而告終。——C.C.Colton
20) A friend that you buy with presents will be bought from you.
關于朋友的英文名言 大全
1) We can live without our friends, but not without our neighbours。 生活可無友,鄰居不能無。
2)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通向真愛的路從無坦途。——Shakespeare
3) Friendships last when each friend thinks he has a slight superiority over the other。當朋友之間互相都覺得比對方稍稍優越時,友誼便能長久下去。
4) 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 只要袋里有,不愁沒朋友。
5) Do not speak of your happiness to one less fortunate than yourself。不要向不如你幸福的人說你自己的幸福。
6) Friendship is love with understanding。友誼是愛加上諒解。
7)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有一道隔墻會保持友誼常青。
8) Admonish your friends in private, praise them in public。在私底下要忠告你的朋友,在公開場合又表揚你的朋友。
9) Friendship the older it grows the stronger it is。 友誼地久天長。
10) I like a simple friend, who holds my faults like a looking glass before my face。我喜歡這樣的朋友, 他對我的缺點就像照鏡子一樣直言不諱。
11) Friendship is the golden thread that ties the hearts of all the world。友誼是一根金線,把全世界的心連在一起。
12) In prosperity our friends know us; in adversity we know our friends。 在順境中,朋友結識了我們;在逆境中,我們了解了朋友。
13) Friendship is the greatest pleasure in life。友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14) Without confidence there is no friendship。 沒有信任,就沒有友誼。
15) A brother may not be a friend, but a friend will always be a brother。 兄弟未必是朋友,而朋友總是兄弟。
16) Friends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朋友可相逢,高山永分離。
17) Be slow in choosing a friend; slower in changing。選擇朋友要審慎,摒棄更要審又慎。
18) The friendship of a gentleman is insipid as water。君子之交淡如水。
19) Set great store by friendship。情意重千斤。
20) A friend exaggerates a man's virtue, an enemy his crimes。朋友宣揚人的美德,敵人夸大人的罪過。
看了關于朋友的英文名言 還看:
1.關于朋友的英語名言諺語大全
2.關于朋友的英文格言
3.關于朋友的英語名言警句
關鍵詞:英文電影 片名 翻譯
電影是一門藝術,不同于其它體裁作品,它通過多種信息傳播媒體作用于人的感官進而產生某種效果,因而電影片名的翻譯也不同于其它體裁的翻譯,但它也屬于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從體裁類型看,英文電影片名翻譯屬于翻譯學專項研究一類(金隄,1998:12)。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國內學者涉及不多,但已漸漸引起重視。何躍敏(1997:41-43)指出西片譯名中的許多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賀鶯(2001:56-60)則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結合中英電影片名的特點,提出了指導電影片名翻譯的四大價值標準,概括了片名翻譯的主要方法。肖陸錦(2001)對片名的漢譯技法作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礎上,廣泛收集近一個世紀的英文原版的電影片名譯名,并加以分析、歸類,就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方法、標準等作了進一步探討。
一、 電影片名分類
片名的確定、選擇并非無目的、無原則,它是片商和觀眾之間相互溝通的第一個直接的窗口。癟腳的譯名通常是見詞猜義或死譯硬譯的結果,常與影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如:the Duke、While You Are Sleeping曾分別被譯為“公爵”和“當你入眠時”,與影片內容相差千萬里,令人費解。
譯好片名的第一步,應全面了解片名的來源及其命名特點,這是優秀譯名的必經之路。片名大多以劇情、背景、主題、主人公線索為來源(賀鶯:2001:56)。以此為標準,筆者以為電影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
動作片:常通過畫面的快速變換及打斗場面來吸引觀眾,如:Golden Eyes (黃金眼);S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Speed(生死時速)等。
愛情片: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國麗人)。
恐怖片: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Hackers(黑客)。
災難片: Titanic(泰坦尼克);Pearl Harbor(珍珠港)。
科幻片: 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Star Wars (星球大戰)。
間諜片: 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機)。
悲喜劇片:Growing Pains(成長的煩惱);Friends(六人行)
以上只為方便討論片名翻譯才加以劃分。因為很難將哪一部影片歸為哪一類。事實上,絕大部分都屬于綜合類,如屬愛情片,也屬喜劇片的,同時也可能是動作片。如Windspeaks (風語者), Men In Black II(黑衣人)屬于科幻喜劇片。
二、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原則
雖然電影片名的翻譯有其特殊性,但與其它體裁的翻譯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有共同點。就其翻譯過程、結果來看,筆者認為,它應該體現為以下四個原則:
1. 經濟效益原則
就片商制片的目的看,他們不僅是借助電影這一藝術形式達到豐富人們文化生活,促進人際間的交流,還要賺取利潤,也就是它必須產生社會經濟效益。換言之,它必須具有商業價值。劉宓慶(1999:49)指出,“既然原語所含的內容值得翻譯(即有社會效益),那么就應以社會能接受的目的語來實現轉換,而不應拘泥于原語的可讀性程度”。又說,“社會效益是檢驗翻譯的意義、翻譯的質量和翻譯的價值的標尺”(1999:48)。影片的經濟效益常在于片名對觀眾的吸引程度,片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在此前提下,他提出了三個原則。其中,目的語的可讀性原則對片名翻譯有指導作用。眾所周知,觀眾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對片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譯名的可讀性是基本要求,“原語的可讀性甚佳時,能將原語的全部形式意義和風格意義對應地轉換成目的語…”(1999:49)。如Sound of Music 在臺灣曾被譯為“仙樂飄飄何處聞”就令觀眾頗為不解。后該片被譯為“音樂之聲”,已被廣泛接受。一些奧斯卡經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也已成為經典之作。
2. 譯名應具有信息原則
這是最基本的原則。由以上的分類可看出,片名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作為片名,雖然客觀上要求簡練、整潔,但一個字、一個詞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屬于哪類電影。如Pulp Fiction(黑色追緝令);Meet the Parents(拜見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鰥夫二重奏) 。再如,the Third Man 曾被譯為“第三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愛情旋渦里的三角戀,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實是指目睹一場兇殺的第三個目擊者。原譯名與實際內容相差極大。
3. 體現文化特色的原則。
具有文化特色的翻譯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內容之一。關于“具有特定文化內涵(culture-specific)”,翻譯理論家Baker(2000:21)說,“譯出語詞匯可能表達一個完全不為譯入語文化所知的概念,該概念或抽象或具體,可能與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甚至某種事物有關”。由此可見文化翻譯之難。影片是生活中或實或虛的反映,體現電影內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給翻譯造成困難。體現文化內涵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文化詞、習語等。如First Blood,是個習語,意為“首戰告捷”,但一直被譯為“第一滴血”。2001:A Space Odyssay中,Odyssay含有文化背景,意為一段艱險的歷程,若直接音譯為“奧德賽”,必令非英語學習者困惑。All About Eve中Eve為神話故事中的夏娃,同樣,若直譯為夏娃,也令人費解。
4. 具有藝術審美價值
它包含兩方面意思,即翻譯本身的藝術性和譯名的藝術性。斯坦納(cf.金隄,1998:4)認為,翻譯是“一門不折不扣的藝術。”電影片名的翻譯也是如此,因為它是譯者以被譯電影為依據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另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譯名具有藝術性,可供欣賞,引起共鳴。好的譯名傳遞著“美”的信息,常引起觀眾遐想,有先睹為快的強烈欲望。Gone With the Wind,It Happened One Night,the Secret Agent分別被譯為“亂世佳人”、“一夜風流”和“間諜末日”,可謂其中的代表。從譯文可看出,譯名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傳遞了強烈的信息,且具有音韻之美,這是漢語文化的一大特點。要達到以上標準,譯者須有很高的漢語文字造詣。
筆者以為,以上四種原則是電影片名翻譯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但這并不是說,翻譯每部電影的片名時,都得將它們一一對號入座。事實上,這幾乎不可能。
轉貼于 三、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標準
關于翻譯標準的爭論,由來已久。其中至今仍引起人們極大爭論的莫過于近代著名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信”是對原文而言,要求譯者正確理解原文,忠實表達原文思想、風格、內容。“達”是對譯文而言,要求用通順易懂的言語表達,而關于“雅”,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奈達提出對等概念后,金隄從三個方面對該概念進一步闡釋: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對等概念。關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確了效果指信息對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強調它應該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從中所獲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三大要素(1998:18)。筆者以為,這進一步明確了嚴復“信、達、雅”標準的內容。效果概念是否全面掌握,實質就是翻譯過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為目標。
我們知道,一切語言現象中形式和內容是一致的。譯出語和譯入語屬于不同的語言形式。各自的讀者對本族語有自己的感受。在電影片名的翻譯實踐中,應在“信、達”的基礎上,以以上三要素(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為具體內容,全面實現“效果”的對等。金隄說,正因為不同語言的各種變化都必然引起語言效果上的變動,所以只有從譯文效果著眼,才能判定譯文語言是否恰當(1998:43)。以此為標準,譯名在音、形、義等方面盡量達到精神、事實、意境的對等,即最終使“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上基本相同”(奈達,cf. 金隄:1998)。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分別譯為“廊橋遺夢”和“浮生若夢”,深刻體現了漢語文化獨有的意境,堪稱上乘之作。
四、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方法及技巧
片名言簡意賅,但信息量大,總攝全片內容。它們多以名詞、短語、簡單句出現,其中以短語居多。這就要求有很高的漢譯技巧,因為它們的上下文體現于影片情節中。常見的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方法有:
1. 直譯法
這是最常見的譯法。在不違背電影情節、內容及不致引起錯誤聯想的前提下,以生動、形象的譯入語再現片名。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西線無戰事);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但這種形式與內容都可直接對應的作品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等方面都達到對等,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如Ghost(人鬼情未了);講述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及微軟電腦公司創立者事跡的Pirates Of Sillicon Valley譯為“硅谷傳奇”。 再如,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機);
2. 意譯法
如上文所述,很多片名本身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譯難以體現其中精髓,譯者在綜合、分析、理解原片內容、風格、情節甚至于文體等的基礎上,對片名進行創造性加工,將它譯成能反映原片特點的譯名,以實現其文化、審美、經濟等方面的對等。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與杜鵑窩無關,它是個習語,為“瘋人院”之意,因此,該名后被糾正為“飛越瘋人院”。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為“牛仔”,是美國特有文化,與漢文化中的“牛郎”并無關系,但作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再如,Butch Cassidy and the Sandance Kid譯為“神與智多星”,生動了體現了該片內容、情節,優于最早的“虎豹小霸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片名本身雖然表示人名或地名,但卻是有意虛構出來的,且與電影內容有緊密的聯系。此時,若能音譯的同時,又能體現片名的內涵,當然再好不過。否則,以意譯為佳。如Cash Mccall(商海情深);Shane(原野奇俠)。
優秀的意譯片名有很多,下面再舉幾例,以供欣賞: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黃金時代;Singing In the Rain:萬花嬉春,雨中曲;Rebel Without a Cause:善子不孝誰之過,阿飛正傳;Lawrence Of Arabia:沙漠梟雄;It’s a Wonderful Life:風云人物;It’s Not Me, It’s Him:冒名頂替;Big Bully:冤家路窄,等。
3. 音譯法
很多片名本身常為表示人名、地名的特殊名詞,在不致引起譯入語文化的曲解時,可直接將其音譯。如: Rocky:(洛基);Casablaca(卡薩布蘭卡)。但眾多例子表明,純音譯的例子很少,因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為國內觀眾所不知。由此應考慮音譯加意譯這一方案,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如Patton:巴頓將軍;Forrest Gump:阿甘正傳;King Kong:大金剛等等。
4. 另譯
以上譯法都難以實現對等時,或譯名是死譯、亂譯的結果,導致譯名晦澀難懂,可采用另譯。如:Earthquake最初譯為“地震”,給人一種科教片的感覺,與原片內容相距極遠。后譯為“驚魂奪命”較好地實現了對等。再如,Gia。Gia是名模Gia Carangi的縮略,若音譯,毫無意義,現根據故事內容,譯為“霓裳情挑”;Speed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列高速奔馳的列車上排除一顆定時炸彈的故事。故事情節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與“死”全系于列車之“時速”,譯名“生死時速”可謂經典之作。上乘之作還比如:Entrapment(將計就計);Playing By Heart(隨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國);The Duke(億萬富犬);While You Were Sleeping(二見鐘情);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George Wallace(風云傳奇)等。
四字詞是漢語詞匯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以上譯例可看出,四字詞作為譯名使用頻率很高,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能立刻引起觀眾認同感。因此,四字詞的譯名往往有出奇制勝的效果,被譯者廣泛使用。
五、 結語
翻譯是從一種符號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符號的再創造活動。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不可否認,當前片名在這意義轉換的過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現象,但因各個譯者自身水平、經驗、審美觀點不同,譯名質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筆者認為,為充分發揮譯者的創造性,可允許多種譯名同時存在。第一、就翻譯的共時角度而言,這種解讀同樣作品由不同理解產生的詮釋或許都有其全理性,都有積極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讀者的需要。第二、隨著歷史的發展,過去和現在人們解讀同一部電影時的審美標準也了生了變化。若非某片名已被廣泛接受,將一些片名再譯以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當然經典的譯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確定有把握,改譯、另譯似已無必要。但譯名多了,為避免造成混亂,應在括號內加以注明。Gone With the Wind先被譯為“亂世佳人”,而后為“飄”,就是最好的例子。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 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增訂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3. 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2001.1
4. 何躍敏.當前本片譯名中的問題對策[J]. 中國翻譯,1997.4
關鍵詞: 漢英文化差異 翻譯策略 優化利用
一、漢英文化差異不容忽視
本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文化”一詞的定義第一條,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包含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語言是人類最杰出的創造物之一。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變革、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引起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習俗、行為方式及有情感的語言表達方式上,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必然會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漢語中有“三生有幸”“一塵不染”等反映佛教觀念的詞匯,“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反映政策的詞匯;英語中也有“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等反映歷史的詞匯。可見,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的交換,而且是一種文化的對接。文化的共性使這種對接成為可能,同時文化的個性決定其不可能完美。文化的個性形成文化差異的鴻溝,譯者的使命就是架設跨越鴻溝的橋梁。[1]因而,如何優化自己的翻譯策略便成了譯者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二、兩種翻譯策略及之間的關系
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明確地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的問題:“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魯迅這里的所謂“洋氣”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異化”。所謂歸化,就是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異化,則是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2]當然,關于歸化與異化之爭可謂古今中外皆源遠流長。在中國,古有佛經翻譯的“文質之爭”,經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與梁實秋之爭,直到1987年劉英凱《歸化――翻譯的歧路》將兩者之爭推向;在國外,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Cicero,Horace和Jerome等人所論及的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譯,即直譯的雛形)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意譯),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翻譯家Schleiermacher有一句名言:“譯者要么盡量不打擾原作者而讓讀者靠近作者,要么盡量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文論和文學翻譯領域出現文化轉向時,歸化和異化之爭才正式取代直譯和意譯之爭,逐漸成為當今翻譯理論的熱門話題之一。[4]無論是歸化派還是異化派,他們都有關于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讀者接受等方面的考慮。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文化交流的頻繁,我認為讀者們對異域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尋求異域知識的好奇心也被不斷刺激,各種異域的表達不斷地被引進與接受,因而從長遠角度來說異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歸化與異化目前看來仍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沒有完全歸化的譯文,也沒有完全異化的譯文。
三、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優化
上文提到,歸化與異化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但由于兩種策略各有所長,如何優化翻譯策略就變得極其重要,以下結合翻譯實例來分析兩種策略的優化利用。
例如:至于才子佳人等書……更有一種風雨筆墨……(曹雪芹,《紅樓夢》)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楊憲益、戴乃迭譯)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David Hawkes)
從翻譯的類型來看,原文中“風月”二字本意指風清月明,在詩詞歌賦中常用以比喻男歡女愛,是一個極富中國文化韻味的詞語,楊戴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向讀者傳遞出原文本的文化內涵。從這一點看,霍氏的歸化譯文略顯單薄。通常情況下,以介紹源語文化為目的的哲學著作、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等類型的翻譯,異化策略用得較多,因為這類翻譯的目的就是要把源語文化介紹給目的語的讀者,使其體會、了解源語文化。而對于一些實用性文體的文章,如新聞報道、廣告、宣傳資料、通知等的翻譯,一般可遵循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較多地采用歸化策略,以達到通俗易懂、表達清晰的效果。如關于著名電影“Waterloo Bridge”的歸化翻譯《魂斷藍橋》運用得就恰到好處,譯者翻譯時避免了Waterloo(滑鐵盧)給人以介紹戰爭的誤導,而是聯系影片的愛情主題,譯成了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藍橋”,使中國觀眾聞聯想起典故,表達效果極佳。[5]從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接受來看,楊氏采用異化策略將文化信息傳達給讀者,弘揚中國文化的同時希望對中國文化有一定基礎的目的語人群能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包括對“風月”這一意象的把握;而霍氏的譯文顯然更針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的人群。我們可以此來考察“五四”期間異化翻譯發揮的作用。魯迅極主張“直譯”、“硬譯”、“寧信而不順”,借助翻譯來改造漢語、豐富漢語,使漢語更細致精密,更富有表現力,更具有邏輯性。異化翻譯此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發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的發展。在這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見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各有千秋,如何使它們的作用在文章中得以優化則需要考慮以上因素,在全面分析后方可知曉。
四、結語
歸化與異化的爭執從未間斷,學者的爭執業已從語言層面上升至文化層面。目前看來二者是在處理文化差異時必須面對和采用的翻譯策略,歸化譯文有較高的可讀性,讀者群較為龐大,讀起來通順易懂;異化譯文可以盡可能多的傳遞文化信息,使讀者體驗異域表達與文化風味,它們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與完善。或許若干年后,在另一個較大的學術轉向之后,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這兩種翻譯策略,從更多的角度探討二者的優化利用。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李亞丹主編.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4.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2).
[3]Schleiermacher,A.On the Different Method of Translation[A].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 from Dryden to Derrida[C].Schulte,R.,Biguenet,J.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ago Press,1992:36-54.
藍襪子
在翠微路,有許多賣雜貨的小店鋪。翠微路33號是一間棉布店,34號賣指甲油,35號賣文具,36號則是一間襪子店。
店很狹小,老板很胖,當老板坐在店鋪里,最多就只能容納一位顧客進出。而當老板坐在店鋪外面的時候,就可以有兩位顧客同時進去了。
襪店老板總是有點兒寂寞,因為來買襪子的人實在不多。
可是,在這個晴朗的冬天,當他獨個兒坐在店鋪外面曬太陽時,有兩個顧客走進了他的小店。
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各自選了一雙襪子。
女孩要的是鐵藍色,上面綴著雪花和松樹圖案,男孩子要的是深藍色。
他們付了錢,手拉手走進翠微路37號的大門。咚咚咚,木樓梯發出歡快的叫聲,他們上樓去了。
整條翠微路只有37號不是店鋪,這是一幢五層高的樓房,里面有許多房間,大部分是用來出租的。
晚 餐
圣誕節來了。襪店老板很想在他的玻璃窗上涂幾個英文字,可是他不懂英語。這個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孩,對,買藍襪子的女孩。女孩挽著一個大布袋,正從37號的大門里走出來。襪店老板向她招招手,她就跑過來了。她的頭發像海藻一樣輕快地搖晃著。
“Merry Christmas!”女孩在玻璃上寫好了這幾個字,還畫了個大大的感嘆號。然后她把泡沫槍還給老板,很有禮貌地說:“請問菜場是向左拐嗎?”
老板點點頭,女孩就大步走了。
回來的時候,女孩的大布袋里有了一塊牛肉,一大把菠菜,很多碧綠的豌豆,還有七八朵松軟的香菇。女孩走路有點內八字腳,但卻很好看,尤其當她踢著石子時。
傍晚,她認認真真地剝豆子,摘菠菜,一直到男孩回來。
爐 子
翠微路37號的這間小房子里,在圣誕節的夜晚亮著溫暖的燈光。男孩回來時手里提著一個空的油漆桶,還有兩塊小蛋糕,而這時女孩的菠菜和豌豆剛剛洗好,他們的晚餐開始了。
桌子太小,有一些盤子不得不放在廚房里,女孩每去端一次盤子,就會問:“先生,還要添一些牛肉嗎?”或者,“先生,要不要加一點啤酒呢?”
男孩會說:“喂,小姐,火開大一點可以嗎?”
他們傻笑,吃得真甜美。
這一年,他們剛從大學畢業,男孩剛找到工作,還在試用期,女孩沒有考上研究生,她還打算再考一次。他們的全部收入,是男孩每個月一千塊的工資,加上女孩偶爾的稿費,有時候是一百塊,有時候是兩百塊。
但他們過得很快樂。圣誕節的深夜,他們穿著新買的襪子在樓下拎蜂窩煤,一人拎一個。他們把蜂窩煤放在油漆桶里,這個油漆桶是男孩在午休時請公司里的工人師傅幫他改制的小爐子。
他拍拍手說:有了小爐子,我們就不冷了。
那天晚上,小爐子燒得旺旺的,整個房間暖得只能穿襯衫。
窗 簾
有一天,女孩收到了一筆稿費,整整兩百塊!她高興地去郵局把錢取了,在回來的路上,她心情很好,就沿著翠微路逛了逛。
她當然沒有買很多東西,在襪店里,她只徘徊了一分鐘就走了,她說她不需要再買襪子了,因為她已經有一雙藍色的襪子了。于是襪店老板看到她走進了隔壁的棉布店,這次她卻停留了很久,出來時她手里拿著一塊紅底印著白色小熊的棉布,和一塊蔥綠底印著紫條條的棉布。
這樣,在那天下午,女孩一邊練習英語聽力,一邊裁剪她的棉布。她用紅布和綠布做了兩扇窗簾,剩下的布,她給自己做了一條大圍裙。
男孩回來了,穿著大圍裙的女孩指給他看新窗簾。她說:有了窗簾,我們親熱時就不用擔心被人看到了。
男孩說:紅配綠,真俗。
她反駁:大俗,就是大雅。
男孩便抱住了女孩,親吻她,然后輕輕地說:應該給你買件新衣服了,你看,你好久都沒有新衣服了。
女孩指指自己的圍裙:喏,我身上的可是香奈兒,別的我還看不上呢。
香奈兒
周末的時候,小房子里來了許多客人。男孩和女孩破例地買了只雞。
在殺雞的時候女孩留下了一些雞的羽毛。她挑選的都是紅顏色的羽毛。她把這些紅羽毛小心地放在圍裙口袋里,然后轉身去和朋友們聊天。她的朋友和她講衣服、香水、鞋子。朋友說:前些天有人去香港給我帶了一瓶香奈兒的香水,我給你噴噴。
朋友從提包里拿出香水,在女孩的耳朵后面噴了兩下,于是,滿屋子都是“香奈兒5號”的氣味,大家都捏住鼻子,香死了。
知道嗎,有的香水比黃金還貴吶!朋友又說。
女孩沒有香水,但是她看過書上關于香奈兒的報道。女孩就說:比起香水,我更向往香奈兒的衣服,因為香奈兒的衣服堅持六到八片剪裁,不同于一般只用一到兩片做后背,香奈兒的名言是,只有精細的背部剪裁才能使著衣者展現出風范。
她小小的虛榮心啊,就像浮云掠過落光葉子的樹梢,停留了那么一會兒,一小會兒。
女孩得意地一笑:朋友們,火鍋可以開動啦!
那天晚上大家吃過火鍋還不想走,有一些人就留下來。男人們睡在地板上,女人們睡床上。深夜里房間很暖,女孩開了一扇小窗,看到房間里的熱氣一點點注入外面霜白色的空氣中,她心想,唉,多么可惜,這些熱氣啊。
寂 寞
后來男孩問女孩:你什么時候知道什么六片裁剪八片裁剪?
女孩就笑了,拿出一張英文報紙。“這叫做沒吃過最靚豬腩肉,總見過最靚麥兜跑。”
男孩就去上班了。他上班后,女孩繼續看報紙上關于香奈兒的故事,女孩望著鏡中的自己,嘆一口氣。華年流過,就像水龍頭里的水啊。
女孩買菜時總會經過翠微路的小店,很多的襪子,透明瓶子里的糖,紙箱里鮮黃嫩紅的水果,彩筆和本子,化妝品……每當這個時候她就會高興起來,雖然就連這些便宜的東西她也沒有足夠的余錢去買,但是畢竟她可以看到它們呀,能看到它們,她已經覺得很好很好了。
然而,她卻不常看到男孩了。從什么時候起,男孩總是很晚回來,有時候甚至就不回來,只在晚上發一個短信給她。女孩開始一個人吃晚飯,有時候她覺得委屈了,就趴在窗簾后輕輕地哭。但她從來沒告訴男孩她哭過,她總是說:今天你又回來晚了,應該罰站的,但我饒過你了。
紅雪人
冬天終于過去了,翠微路上許多人家開始大掃除。二樓的陽臺上探出一只小小的雞毛帚,這是女孩用那些紅羽毛做的。她把墻上一冬的灰塵都掃去,把衛生間的水池用牙膏刷得白白的,又把窗簾洗干凈。
等她做完這一切的時候,她開始等待,可她的男孩又沒有回來。
她不知道目前社會上奇怪的事情總是時有發生,就像,熟悉轉瞬成了陌生,親切忽然成了疏離。
她開始收拾她的東西了,眼淚隨時落在所有她經過的地方。
忽然,在抽屜里,她看到一張小紙條。
“親愛的,今天晚上我們去約會吧,有一個請求,你要穿一件紅色的衣服,好嗎?”
女孩破涕為笑了,她迅速回憶她所有紅色的衣服,除了那件大圍裙,她還真沒有紅色的衣服呀。她慌亂地想,怎么辦呢?于是她把窗簾上那半邊紅色剪下來,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做了一件很有個性的大外套。
她就這樣出門了,翠微路上所有的人都來看她,其實她的紅衣服一點都不難看,她像個披著紅袍子的雪人。
玫 瑰
那天他們一起去吃了必勝客,吃了很多很多比薩和蝸牛,然后看了一場電影。真奢侈,女孩說。于是他們決定步行回家。在回去的路上他們路過一個小花圃,啊,玫瑰!
許多的玫瑰,像星星。在夜晚,玫瑰的顏色被黑暗遮蓋,但玫瑰的芳香卻絲絲入扣。就像,在所有寒冷貧窮的日子,愛情的顏色被生活的艱難遮蓋,但愛情的芳香卻永存我們心底。
男孩為女孩偷了兩枝玫瑰,他們一路小跑,一路大笑。
上樓梯的時候,男孩走在女孩身后,對她說:“拿好玫瑰,閉上眼睛,直到我說睜開,你才可以睜開,好不好?”
女孩同意了。
然后,她覺得自己被男孩背了起來,聽到木樓梯的咚咚聲,之后是開鎖聲,他替她脫下鞋子,換上拖鞋,她覺得自己的大紅袍被脫下來了,這時男孩說,睜開眼睛吧。
女孩睜開眼睛,她看到破舊的衣櫥門被打開了,一件紅色的大衣就在里面。
它好像已經放在里面很久了,上面蒙了一小層細細的灰塵。大衣的標簽上寫著:CHANEL。
“你怎么沒在出門前看看咱家的衣櫥呢?”男孩說。
眼 淚
“衣服哪來的?”
“管那么多干嗎?”
“哼,搶的嗎?錢從哪兒來的?”
“啊,錢!” 男孩溫和地笑著,指了指對面的銀行,“你看見了沒,有一天,我頭戴絲襪,手拿手槍,然后……你得替我保密啊親愛的。”
女孩笑了,她一邊笑,一邊輕輕地抱住男孩的腰,眼淚從她的眼睛里流到了他們的玫瑰上。
如果沒有音樂,這個世界會怎樣?地球照樣旋轉,太陽依舊東升西落,可是,日子會缺少“悅耳”的樂趣吧?由古至今,音樂從一種自發的精神需求發展到蔚為大觀的產業,生生不息的音樂,跨越了國界和語言,傳達了其恒久的魅力,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價值。
關于音樂的“碎碎念”
音樂是什么?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音樂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于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η”(mousike),意即“繆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于心,有節于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于音樂需要通過人心去想象和創造。
音樂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已不可考。在《詩經·小雅》里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可見那時的古人,用音樂來祈求農神,保佑風調雨順。后來的儒家教育要求學生掌握“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6種基本才能,這其中的“樂”泛指音樂、詩歌、舞蹈等。如今遙想那些在古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許大多都會兩三門器樂,就覺得我們簡直弱爆了。讀讀以前老祖宗寫的樂理頗有趣味,比如《禮記·樂記》里對于音樂的本質有著精辟的論述,認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又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也就是說音樂可以表達情感,喜歡音樂是件“人之常情”的事兒。此外,聽音樂是個人的主觀選擇,正所謂“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你愛聽古典,我愛聽搖滾,他愛聽說唱,其實沒什么高下之分,主要看這種音樂和你“合不合得來”。
不可否認的是,以前音樂似乎更看重“教化”的功能。《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認為“五音”(指中國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可以塑造人良好的品性。而西方的古典音樂,也有類似的“教化”作用,被稱為“凈化人心靈的最好教材”。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勃拉姆斯、門德爾松、柴科夫斯基等偉大的音樂家,在那些動人心弦的樂章中傳達了音樂雋永的魅力,使人們的精神在美好的音樂中得到慰藉和升華。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流派和風格變得五花八門更為細分,流行、搖滾、爵士、說唱、民謠、新世紀、鄉村、雷鬼、拉丁、新民樂……都能找到各自的樂迷。聽音樂不再是那么“嚴肅”的事兒,而是更偏向娛樂化的功能。與此同時,音樂也變得更加“唾手可得”,以前聽音樂還得買磁帶、CD,現在網上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不是“剛需”,人必須吃飯,但少了音樂似乎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如果你熱愛音樂,它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篡改”一下杜拉斯的名言就是:音樂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種不死的欲望,是平凡生活中的美妙音符。
創新不止,音樂也是生產力
音樂之所以永恒和常新,是因為在音樂發展和探索的道路上,從來都不缺乏傳承者和創新者。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對世界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搖滾樂的推廣普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在節奏、曲式、和聲等音樂技術上的創新自不消說,從成立到解散的10年時間里他們的創作約達200首,涉及了主流搖滾、迷幻搖滾、先鋒派搖滾、交響搖滾、搖滾小曲等,題材囊括愛情、親情、社會事件、世界和平、超現實主義等,不僅對流行音樂文化貢獻卓著,也鼓舞著后來者不斷去創新和發展。今天再聽披頭士,你也許會覺得已經不夠“先鋒”了,但那些經典的歌曲仍持續受到新一代樂迷的喜歡。
國內的音樂傳承和創新者也不乏其人。比如譚盾在深入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大膽汲取西方現代音樂觀念和創作技法,其創作的《地圖》把古典大協奏曲與湘西民間音樂進行多媒體結合,“通過傳統與科技的融合尋找一種新的對位觀念”。又比如龔琳娜,雖然其創作的《忐忑》《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愛上大笨蛋》《如夢令》等“新民樂”引來多方爭議,但其創新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探索精神值得鼓勵。
評論家和歷史學家常把卞看做是將西方現代主義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倡導者。漢樂逸(Lloyd Haft)第一次指出了卞的早期詩作明白無誤和道佛哲學的接近。漢樂逸在他開拓性的研究中,將卞的水和陸地的意象加以比較:“水……不僅只是代表了個人的兒童時代所熟悉的事物,而且也代表了混沌不清的原始狀態。以此形成對比的‘陸地’狀態則暗示個人自我的風雨滄桑的際遇。〔1〕盡管他確實指出“表面穩定、牢靠的種種形式與觀念的相對性與虛幻性”,他著重了精神的流放或異化的主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厭倦懷舊心情。漢樂逸明白顯示了卞詩中對比手法的大量運用,這種對比很有可能和道佛家思想有關系;然而他對卞的作品的閱讀還不夠全面,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水的象征意義所包含的內容肯定多于漢樂逸所認為的道佛家渾成一體不具化身的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在我看來,他的這種解釋,再加上他對懷舊情緒的強調,似乎是弗洛伊德式的,不是中國式的,特別是忽略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即水在道家思想中獨有的象征意義。確切的說,道家思想的不分化象征本來主要是“不分化的團塊”(混沌)和“大塊”而不是水。第二,卞詩中重復出現的水的意象以及他們與道佛家思想之間的聯系和卞的創作風格是不可分割的。這就是在傳統和現代派詩學之間的交接起重要作用的地方。即使贊同漢樂逸說異化的主題在現代派詩中占有優勢,這種情況也需要作更全面的徹底研究。
卞詩中富于水的想象,它喚起了生命的河流,永恒的時間的河流,其中人的生命微不足道。卞典型地將人類經歷同具有某種形態的水聯系起來并且在詩的結尾又回到水。例如,《水成巖》(1934)開始時寫說話的人想在巖石上刻幾行字,這使他追憶往事,并以沉積在水里“層疊的悲哀”這一象喻來結束全詩。〔2〕在《無題三》(1937)中,卞把海水看成是能夠洗盡人間的“煙火”。在《對照》(1934)中提出不可言傳的經驗之后,詩人歸納到,“懶躺在泉水里你睡了一覺。”在《蘆葉船》(1933)中,詩人告別了童年,它隨生命之河中的蘆葉船漂走了。在《無題四》中,愛的體驗完全在水的象喻中被表達出來:
隔江泥銜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海外的奢侈品舶來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付一片輕喟,/今朝收兩朵微笑,/付一枝鏡花,收一輪水月……”/我為你記下流水賬。
詩中以水的意象為軸心;幽默和傷感的筆觸同時存在。這里的幽默出于世俗的運載意象與嚴肅的、學究氣的“交通史”話題的并列結構。另一方面,傷感潛伏在“鏡花”和“水月”的比喻之下,這兩個佛家的隱喻描繪出人們所追求的那些事情諸如愛情和成功的虛幻渺茫和變化無常。最后一行以一種清新的隱喻轉向一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此來總結詩人和小姐之間的交易。愛情不是別的,不過是一本給與取的賬本,盡管給與取最后都要消失。
這樣我們進而接觸到卞的作品中水這個喻象的第二層涵義,即:人生的易逝與虛幻。像《無題四》一樣,《寄流水》(1933),也評論了愛情的短暫,集中在一位年輕姑娘被拋棄的一張照片,那原是贈送給她的情人的。詩是這樣結尾的,
多少未發現的命運呢?/有人會憂愁。有人會說:/還是這樣好——寄流水。
生命中永恒的時間變化強調了世事不可避免的暫時性。這一概念也在卞的詩作中通過反復出現的夢的意象表示出來。例如,《古鎮的夢》(1933)是這樣開始的: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一樣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鑼,/夜里是梆子。
這里的夢具有雙重意思。夜里人們當真做夢(隨著守夜人的梆子聲);白天人們則夢想著他們的未來。算命所推測的將來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企盼,使人們保持夢想。(算命人知道“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預測了婚姻的前景。)然而算命人的盲目性突出了隱含的諷刺意味。在詩的結尾處,人生如夢,同時間流逝聯系在一起: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過橋,/敲鑼的又過橋,/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時間的并列(白天與黑夜)和空間的重疊(更夫加算命人)增強了非現實的氣氛和人生如夢這一主題,在詩的結尾,夢本身也就被包容一切的流水的意象吸收了。
夢在《一個和尚》(1930)中也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在這里,和尚念經敲木魚,過著一種朦朦朧朧,夢幻般的日子,廟宇同樣被描繪成夢幻般空洞的東西,四周香煙繚繞,暗示了到那里去的人是祈求夢想得以實現的。在《古鎮的夢》和《一個和尚》兩詩中,詩人都暗示不僅普通人生活在未知的夢幻中,就連那些號稱局外人也生活在夢境中。邦人做夢的算命者就“像在夢里走”。信教的和尚,應有所徹悟,也一樣做著夢。(事實上,展現他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可看作當時中國對宗教的一個微妙的批判)。在《紀錄》(1930)中,詩人從白日夢中醒來,卻無非帶來了更多的夢。
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永恒的一致性,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在佛家看來,真我或永恒的自我這一概念是一種幻覺,為此執著,則是人類所有苦難的根源。道家同樣不強調自我的永恒和伏越性,這在莊子夢為蝴蝶的插曲中就有充滿詩意的表達。〔3〕佛家鼓吹超脫一切世事,因為它們最終都是虛幻和無意義的;道家思想,鑒于人類諸象的局限性,則回避作價值判斷。二者結合起來,對卞詩風格有極大的影響。〔4〕
卞詩明白顯示出作者同主題之間的超然態度和美學距離,這反映了佛家思想對一切事物終歸虛幻的理解。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種超然是靠并置多種觀點而不是靠一個主宰一切的個人的觀點。例如, 《幾個人》(1932)展示了幾個街上的人的畫面,不斷插入“當一個年輕人在荒街上沉思”這一句。詩中年輕人和其他人物之間的視覺及邏輯關系是故意含糊不清的。讀者也許要問,那個年輕人在哪里?他怎么能在那樣一條被作者形容有各種活動的荒街上?沉思的人有可能就是詩人自己,他故意把自己從畫面上略去。
各種不同觀點的并置在常被稱道《斷章》(1935)中也可見到: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通過采納變化不同的觀點,卞揭示了所有人生諸象的武斷一時和野花一現。在心靈上卞明顯地和莊子具有共鳴,這位道家一再闡明所有人間諸象的必然相對的本質。這里就引證一段:“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5〕情況到了這樣的程度:月亮不過是一個裝飾了風景的美麗意象,人不過是一個裝飾了別人美夢的意象。“裝飾”一詞出現在另一首題為《妝臺》(1937)的詩中,其中有這樣一句“裝飾的意義在失卻自己/,《斷章》中“你”的本向像月亮一樣的飄忽不定和隨意,都是合肥市靠觀察的角度而定。
在《舊無夜遐思》(1935)中也出現了同樣的感覺并列:“人在你夢里,你在人夢里”。同樣,在《投》(1931)中,一個戲投石塊的孩子自己可能就是別人手中的石塊。
說不定有入/小孩兒,曾把你/(也不愛也不憎)/好玩的撿起,/像一塊小石頭,向塵世一投。
正如漢樂逸所說,這幾行詩不僅表達了莊子相對論的觀點,而且回應到了另外那一位主要道家的說法,老子批駁當代哲學(例如儒家思想)的人類中心論,就針鋒相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6〕道家認為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在這個世界上出生的孩子就像投擲一塊石頭那樣的偶然和隨意。
卞詩表現佛道思想的基礎結構都具有意象性和風格性。然而,意象和風格是不可分割的。水和夢的意象常意味著所有事物的稍縱即逝和時間的不斷流逝。水也可以表明廣收各種不同而常常是相反觀點的一種心態的流動性和伸縮性;這是“道”家的主要象征,是老子宇宙觀富于創造性但并不過分自負的原則。〔7〕除了水和夢,鏡也是卞詩中一個重復出現的意象,是莊子復運用的表示理想心境的意象,在某種意義上不受概念和感情框框限制的鏡子反映了每一種置于它面前的事物但又什么都不包含。〔8〕從風格上講,卞詩的主題特征中顯出的道佛傾向,至少是因為復合利用了各種觀點和運用了超然態度,既有感性因素,也有理性因素。
這樣,卞詩中就分明有他的文學風格和他的哲學理論基礎的相互關系。然而中國和西方的評論家,總是推崇卞是20世紀30年代將現代詩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先驅。卞本人,他所受的教育及其作品都證實了這種觀點。卞于1929年進北京大學主修英文專業。1930年他開始對法國象征派發生興趣,他自己從法文原文閱讀這些作品,然后將其翻譯成中文。同時,作為他的主修專業,他研究了從浪漫派到現代派的英美詩歌。(他的教授之一徐志摩看了卞的詩作以后徑自代署真姓名將它們發表了)。他在大學讀書的幾年里,他和另外兩位詩人——何其芳和李廣田成了要好的朋友;何其芳特別廣泛閱讀了象征派詩以及傳統的中國詩。1934年5月,卞譯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發表了,兩年之后,他出版了一卷法國的英美詩文譯品集,叫做《西窗集》,1935年與1937年間,卞對葉芝(Yeats),里爾克(Rilke)和瓦雷里特別感興趣。50年代初,他與威廉·燕卜蒸(William Empson)在北京大學同事,有很近的工作關系。
像那時所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一樣,卞熟悉道家、佛家哲學,不論他是否有意隨他們的影響來創作。然而,從他的背景以及他自己的言論來判斷,象征派詩和現代派詩對卞的影響卻是無可置疑的。不難理解現代主義為什么對他具有吸引力。艾略特(Eliot)、龐德(Pound)和葉芝(Yeats)所闡述的現代主義非個人化的學說,認為詩人不應表現明顯的個性而是應該回避這樣做。〔9〕現代詩中不連貫的意象并列,人物戲劇化,冷嘲和含混是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通用手法。理論上,非個人化的概念同道佛家的傳統具有共鳴,它們都肯定自我喪失的積極性。更進一步,現代詩學的哲學鼻祖像柏格森(HenriBergson)和布拉德雷(F.H.Bradley)這樣的思想家,他們的作品在表面上帶有同道佛家思想的相似性。柏格森的真實存在(dureereele)理論認為真實性是一種互相滲透的諸多瞬間內在固有的潛流,令人想起道家思想,他重直覺輕推理,近似道家的自發性和自然性的概念。情況相同,在布拉德雷“直接經驗”的理論中,內在的“我”的外部世界成為一體,這和道家信奉的所有事物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的概念極為接近。柏格森(Bergson)對休謨(T.E.Hulme)具有明顯的影響,休謨是現代詩學系統的倡導者之一,布拉德雷發現他在詩學上所走的正是T.S.艾略特的道路。〔10〕
除了在技巧上——意象并列、人物戲劇化、反諷和含混——卞和現代派詩人有共同之處以外,兩種特別的手法使他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達到一種非個人化的氣氛。第一,卞將焦點同緊密和直接相關的事物拉開距離來降低“我”的重要性,例如“路”(1937)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的過去,這樣結尾:
天上星流為流星,/白船跡還諸藍海。
在“歸”(1 9 3 5)中,境界從人的主題——望遠鏡旁的天文學家——轉到了‘伸向黃昏的道路像一段灰心”。與此相似,《白石上》(1932),在有關一段愛情悲劇的傳奇之后,詩人轉向現在,只是引讀者的視線遠去:“一邊看遠山漸漸的溶進黃昏去”。淡出的境界令人想起一幅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把人類主題的中心地位轉移到一片浩渺的風景。同樣的方法也轉化為時間性的形式,時間,如前所述,在卞詩中常常由河流或海洋來代表。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把焦點從眼前的話題拉開一些距離,用這種手法,卞創造了他所期望的非個人化、不肯定的氣氛。
卞在他的作品中將現實和想象糅和在一起,用這種手法也達到了非個人化的效果,如在《秋窗》(1933)中:
像一個中年人/回頭看過去的足跡/一步一沙漠,/從亂夢中醒來,/聽半天晚鴉。
看夕陽在灰墻上,/想一個初期肺病者/對暮色蒼茫的古鏡/夢想少年的紅暈。
在詩中,窗成了一幅展現想象力的畫面,產生出一系列的幻象,使讀者距離現實越來越遠,接著呈現出薄暮時分鳴叫的烏鴉。首先,拿沙漠中的腳印(在卞詩中常用來隱喻生命)來比喻一個中年人回顧他的過去;接著,當他看著夕陽映在灰墻上,他想到一個患肺病的人,注視著暮色蒼茫的古鏡,夢想起少年時代。快速連續的意象通過幾乎是字面的直描同隱喻的混合,通過語氣同境界的交融,模糊了現實與想象之間的界限。灰墻上的黃昏像一個肺病人還是肺病人像灰墻上的黃昏?是古鏡秋窗隨黃昏起了薄霧,還是灰墻上帶了一抹落日的紅暈?是誰夢見了年輕的顏色,肺病人還是“他”(這個人稱代名詞卻被省略了),第一行中那個中年人?最后,誰是詩中講話的人?誰在詩篇開頭說的“像”?那么,整首詩是秋天的隱喻嗎?還是秋天是中年的一個隱喻?這些問題直到最后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這種含糊和混淆既在字面上也在感覺上,都簡練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的感受。
同樣的手法也用在了《入夢》中,在這里詩人靠一系列的聯想把讀者帶向遠離現實的霧蒙蒙的夢境。……一系列意象隨著夢本身的進展而平行發展,越陷越深,成為一股意識流,變得越來越脫節。全詩以反問作結尾,“你不會迷失嗎/在夢中的煙水?”卞典型地將現實中的時空關系做了這樣的重新安排,使他描繪的世界只是在詩中明白存在,而在詩外則沒有多少意義。〔11〕現實只有在提升到想象時才具有意義和作用。卞作的風格暗示了這樣一個美學的標準,即詩是一個被創造的世界,這個世界建立在現實驗證的基礎上,但最終將超越現實達到更深層的意境。詩人的這種創造力和創造過程的內含前提,突出呼應了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學原理,即主張將藝術提升到一種強調藝術自主性和客觀性的近乎完美、超自然的狀態。卞在《圓寶盒》(1935)一詩中逐漸轉向這一哲學立場:
我幻想在哪兒(天河里?)/撈到了一只圓寶盒,/裝的是幾顆珍珠:/一顆晶瑩的水銀/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顆金黃的燈火/籠罩有一場華宴,/一顆新鮮的雨點/含有你昨夜的嘆氣…/別上什么鐘表店/聽你的青春被蠶食,/別上什么古董鋪/買你家祖父的舊擺設。/你看我的圓寶盒/跟了我的船順流/而行了,雖然艙里人/永遠在藍天的懷里,/雖然你們的握手,/是橋——是橋!可是橋/也搭在我的圓寶盒里;/而我的圓寶盒在你們/或他們也許也就是/好掛在耳邊的一顆/珍珠——寶石?——星?
詩人在“天河”里發現的圓寶盒使人回想起濟慈(Keats)名言“一件美的事物是一種永久的喜悅”以及葉芝(Yeats)的拜占庭(Byzan—tium),在那里金色鳴鳥這個象征使藝術成為永遠高于感覺世界的永恒不朽的東西。這只盒子里包含了所有高尚和低俗、過去和將來的人生體驗。它永遠在時間的河流里涌動,不受所有凡人所必須經歷的時代變遷的影響。在人的不可彌補的時間損失和作為藝術家象征的圓寶盒之間有一個強烈的對比(“別上什么鐘表店//聽你的青春被蠶食,/別上什么古董鋪/買你家祖父的舊擺設”)。
除去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同西方的共鳴,卞停止了邁向不朽和神化藝術的象征主義的最后一步。第一,盡管圓寶盒包容了所有空間、時間并且永遠像一顆珍珠、水銀或星星那樣閃爍,但它是植根于生命中的,而不是在生命之上或在一旁的。第二,天河之后的問號、寶石和星星暗示了一個對于世術的超自然性有保留的接受。第三,在詩的開始即闡明圓寶盒只不過是他想象中的產物,詩人的陳述似乎帶有諷刺意味,這樣,淡化了這首詩作為藝術不朽主張的嚴肅性。最后一點,“圓寶盒”在卞詩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的主題不可無條件適用于他的全部作品。
卞拒絕神化藝術,在當前談論相互間微妙影響和平衡作用別能說明問題。詩人之所以在邁向象征主義的最后一步時猶豫不前,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傳統的中國背景,也就是他的道佛思想傾向。用絕對的,超自然的觀點來看待藝術勢必要走向道家的內在意義和相互依存這種概念的相反方向,變而否定絕對超脫是不可能的說教,確乎是觀念的執著。內在性和相互依存也使我們稍難接受漢樂逸所強調的觀點,即認為人類冷漠疏遠的結果——懷舊是來自以海洋為象征的原始統一體。
卞之琳1930年至1937年之間的詩作闡明了對作者的綜合影響之間的必然的有機的聯系。盡管文學影響常常是無意識多于有意識的,含混多于明晰,但它們的共存遠不是偶然的,而是代表了一種不僅是和諧共處而且也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加強的關系。因此,對本因和外因的影響的來源只是簡單加以鑒別是很不夠的;研究者必須搞清詩人是如何將這些影響糅合進他/她的作品。在卞這個例子中,他自稱同西方現代主義的共鳴是同他不太鮮明的道、佛家傾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首先,道、佛家的一時性和超然性有可能將詩人引向現代派詩學,而現代主義非個人化的教條和現代主義的人物戲劇化意象并置的手法對他的道、佛信念又給予具體的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盡管現代詩學對詩人逐漸灌輸的是一種藝術自主的深奧東西,它必須根據自己的系統來做出判斷,他的道、佛家傾向阻止了他最后向藝術神化和不朽論這個方向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卞對創作過程本身給予高度評價;然而這種評價并不只能歸因于西方的影響,從固有的觀念來看,宇宙中的生產和創造原則:道,是道家思想完全贊同的。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卞的作品最能體現出一種通過對傳統的同化而達到現代性這樣一個獨特的情況。
(譯自奚密(Michelle Yeh)英文專著《中國現代詩歌》〔紐黑文,1991〕)
〔1〕漢樂逸(Lloyd Haft)著《卞之琳:中國現代詩研究》,第41—42頁。
〔2〕本文中所引用的卞詩均摘自卞之琳《雕蟲紀歷》,詩的寫作日期參考了張曼儀著《卞之琳著譯研究》。
〔3〕《莊子》第2章,說莊子夢為蝴蝶,醒來搞不清是莊子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子。
〔4〕卞在《雕蟲紀歷》自序中曾回憶早年曾對佛家觀念“四大皆空”說感興趣,參見張曼儀《卞之琳著譯研究》第62頁,其中說卞只在中學時代讀過幾章《莊子》,并未深入。如我在本節其他數處所論,這種影響很可能是不自覺的。
〔5〕莊子:《齊物論》。
〔6〕老子:《道德經》。
〔7〕老子:《老子》,第8,32,34,40,61,66章。
〔8〕莊子《天道篇》,說圣者心靜,反映天與地,有似萬物的鏡子。
〔9〕關于非個人化詩學的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含義,見茆德·愛爾曼(Maud Ellmann)《非個人化詩學:艾略特與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