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帶風的詩句

帶風的詩句

時間:2023-05-30 09:04: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帶風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帶風的詩句

第1篇

1、意思是:那里的江都像一條青青的紗羅衣帶,山猶如一枚碧玉頭簪。

2、出處:《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3、以“山青、水秀寫的是廣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石美、洞奇”聞名于世。唐代詩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的詩句:“江作青羅帶.廣西桂林是世界聞名的巖溶山水風景區、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頌桂林山水的美麗。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考點有:古詩詞中優美句子的默寫運用,文言文中的優美句子、重點句子,與課文有關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寫和運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語、哲理語、中心句等。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題型有:

1.識記型。采用填寫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詩文中名句的背誦。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內容要點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對整篇詩文的背誦,又考查對記誦內容的理解。

3.開放型。只提出一種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任意默寫,答案不唯一。

4.運用型。根據情景內容填寫古詩文名句,既考查記誦積累,又考查對學過的古詩文靈活運用的能力。

復習時,要重視積累,強化課內篇目特別是古詩文名句的記誦,重視課外卡片制作等學習方法。平時對要求默寫的字、詞、句正確規范地書寫,抓住意蘊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勵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對其進行歸類整合,強化記憶。

【能力訓練】

一、識記型默寫

(一)請你根據上下句默寫出相應的詩句。

1. ,銅雀春深鎖二喬。

2.問渠那得清如許, 。

3.知汝遠來應有意, 。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

5.山河破碎風飄絮, 。

6.求之不得, 。

7.飛來山上千尋塔, 。

8.幾處早鶯爭暖樹, 。

9.惶恐灘頭說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聲。

11. ?歸雁洛陽邊。

12.相見時難別亦難,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二)補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鱗開。

2. ,芳草萋萋鸚鵡洲。

3. ,淺草才能沒馬蹄。

4. ,鐵馬冰河入夢來。

5. ,病樹前頭萬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學問, 。

7.共看明月應垂淚, 。

8.兩岸猿聲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關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驅犢返, 。

12. ,孤帆天際看。好峰隨處改, 。

13.行到水窮處, 。

14.因思杜陵夢, 。

二、理解型默寫

(一)理解詩文手法,進行正確默寫。

1.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 , ”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2.《望岳》中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

, 。

3.《使至塞上》中詩人自比,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情感的詩句是 , 。

4.李白《渡荊門送別》中“ , ”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

5.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生動表現激烈戰斗場面的詞句是 ,

6.《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 , 。

7.《錢塘湖春行》中運用了對偶手法描寫動物迎春的詩句是

, 。

8.《木蘭詩》中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十年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的詩句是: , 。

9.《赤壁》中發揮想象,從反面落筆議論歷史、抒發感慨的詩句是 , 。

10.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景寫冬景的詩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過描寫花和鳥來表現詩人悲愴心情的兩句詩是: , 。

12.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以比喻寫愁緒的兩句詩是: , 。

13.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 : , 。

14.《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涼孤寂心情的詩句是: , 。

(二)比較默寫。

1.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別董大》中與這句話意思相反的兩句詩句是: , 。

2.李白《把酒問月》中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有從這句中脫胎而來的詩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難長生。”《孟子》闡述這一觀點的語句是: , 。

4.詩圣杜甫“側身天地更懷君,獨立蒼茫自憂民”的兩句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兩句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

6. 請寫出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具有相同哲理的詩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鏡),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8.《天凈沙·秋思》中與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義相反的語句是 , 。

10.《紅樓夢》中有句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愛蓮說》中與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11.《夜雨寄北》中詩人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對未來相逢的設想,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除表達與親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開一筆,用“ , ”的詞句來表達他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類似的生死觀。

1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字未提送別,筆端卻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據詩文內容默寫。

1.《論詩》中表達詩人趙翼期盼文壇盛世的詩句是:

, 。

2.《歸園田居》中畫龍點睛的語句是: ,

3.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

, 。

4.李商隱《無題》“相見時能別亦難”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達詩人前路艱難,歸家無期的處境是: ? 。

7.《觀滄海》中最能體現詩人博懷的詩句是 ,

; , 。

8.《觀書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寫詩人思念故鄉的詩句是 ?

。含有“以新代舊”哲理的詩句是 ,

10.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題的一句:

11.《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詩人民族氣節和生死觀的詩句是:

? 。

12.《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之“大觀”的句子是:

13.《雁門太守行》中表明戰士以死報效君主堅定決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難》中表現作者執著抱負與堅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中傷花惜時的兩句是:

, 。

三、運用型默寫

1.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做到像《〈論語〉十則》中所說的“ , ”,那么,建設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

2.建設和諧社會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們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 ,

3.《詩經·關雎》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愛戀之情,其中被我們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的詩句是: ,

4.2011年8月15日,卡馬喬在中國男足陷入低谷之際,出任國家男足主教練,可謂“ , ”,需要有相當的勇氣與膽略。(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語句填空)

5. 教師節到了,你送給老師最好的對聯是: ,

。(用李商隱《無題》句)

6. “撲朔迷離”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這個成語的源頭句是: , 。

7.成語“曲徑通幽”常被用來題景,它是由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頷聯“ , ”衍化而來。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此我們可以用周敦頤的一句名言“ ”作為理論依據進行反駁。

9.面對金融危機,我們積極應對,攻堅克難,表現出無所畏懼、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這可以用王安石《登飛來峰》 中的詩句來形容:

, 。

10.讀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銘》中的兩句話:“ , 。”有這么多大腕級作家朋友的福樓拜,真是讓人羨慕啊!

11.廣州亞運會以《論語》所說“ ,

”迎來了亞洲各國的朋友。

四、開放型默寫(除第5題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標題)

1.請寫出兩句古代詩詞中寫“山”的詩句。(必須帶山名)

2.古代的詩人很喜歡寫柳,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再寫出兩句寫柳的詩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在詩人筆下多姿多彩,請再寫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詩詞中有關親情的名句燦若繁星,請你寫出兩句。

(1)

(2)

5.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畫的殘陽,常映入古詩文中。試寫出兩句,供大家欣賞。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詩的世界姹紫嫣紅。請寫出三個涉及顏色描寫的古詩句。(要求:出處應各不相同)

(1)

(2)

(3)

8.美國NCC對問題的歪曲報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的愛國熱情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請你寫出兩句相關的愛國名言、詩句或歌詞。

(1)

(2)

9.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 ”,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 ”,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 ”,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10.請你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兩句與“雪”有關的完整的詩句。再寫出兩句與“大海”有關的完整詩句。

11.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突出了邊塞的壯美,范仲淹在《漁家傲》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相應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請寫出古詩詞中表現人們“辛勤勞動”的一聯詩句:

13.古詩詞中有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請寫出其中的一聯。

14.調動你的積累,從古詩詞中擷取一聯描寫塞外風光的名句。

15.花紅柳綠,草長鶯飛,楓丹露白,冰封雪飄。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請你從熟悉的古詩詞(曲)中,寫出描寫某一季節景物的連續的兩句,并標明作者或題目。

句子: , 。

作者或題目:

16.請寫出古詩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7.請寫出古詩文中體現農村和諧生活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8.請寫出古代詩歌中表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9.古詩詞中常借“鳥”來寫景抒情,請你寫出一個這樣的句子:

20.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蘊含著豐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讀來耐人尋味。請按下列提示各寫出兩句。(課內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連,意思完整)

對待生死:

對待別離:

第3篇

關于元宵節的詩句《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關于元宵節的詩句精選《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關于元宵節的詩句推薦《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上元夜》

(唐)崔液

第4篇

1、代表著思念的感情。

2、如今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及黑水縣一帶的羌族地區,羌笛這種具有唐宋遺風的樂器依然存在。羌笛是用兩支同樣長短的油竹制作,管體被削成方柱形,綁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個帶竹簧片的吹管,豎吹,規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兩種,音色高亢而略有悲涼感。

3、所以,在中國古代,羌笛代表著思念的感情,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詩歌中常見到關于羌笛的記載。唐代詩人王之渙曾寫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來寄托自己思念親友的感情。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它們以其獨有的風姿脫穎而出,它們是美麗的化身,是永遠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而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如何讓詩詞中蘊藏著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呢?如何使學生能感悟到詩詞中的精髓,讓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詩詞意蘊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深深的扎下根?對于這些問題我進行了粗略的研究,現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自己的一點教學見解付之于筆。

首先,對于詩詞的美感要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而這個感知要建立在讀的基礎上。讀詩文并非如讀課文一般逐字逐句朗讀,這里的讀指的是吟誦,即有格調、音律的讀,甚至可以讓學生仿學古人閉目想象,搖頭晃腦的讀。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我讓學生在觀看了西湖的美景圖片后讓學生自由暢談觀圖后的感受,然后在圖旁賦上這首詩,讓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讀,如:自由讀;跟著老師讀;閉目搖頭晃腦的讀……在吟誦時音樂不失為一個好道具,因為在音樂的感染下學生便會不知不覺的走進詩詞的意境,此時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不用多言,詩詞的整體基調已映入學生心中,后面對詩詞的講解也是水到渠成。另外,我偶爾還會把一些詩詞譜上曲調教孩子們唱,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原來枯燥乏味的詩詞也可以變得這么有趣。

其次,當我們在教學古詩詞時因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由這單獨的一首詩而牽連出同類型的詩。如學習《飲湖上的初晴后雨》后再出示另兩首寫西湖的古詩《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同類詩詞相互比較,評味異同。同樣的景物、不同的詩人、不同的心情詩中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節、相同的心情、不同的詩人描寫的景色也不同,描寫的手法也是多樣。同樣在教學某一詩人的詩詞時也可以把這一詩人的其它作品,不同時期的創作進行對比,以詩詞走進詩人了解詩人。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唐代田園詩的奠基人,雖描寫田園風情的詩詞眾多,但不同時期詩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在詩中多有體現,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透過詩詞看詩人,老師可以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方式有選擇性、側重點的進行教學,將散亂的詩詞內容整合成有序的板塊,讓學生融會貫通,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言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還應該粗略的教給孩子們一些關于詩詞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明白押韻的規律。尤其是在高年級階段,當觸擊到詩詞的教學時,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詩詞的規律,例如提到為什么有的詩四句,有的詩八句,有的詩每行五字,有的詩每行七字,讓學生粗略的分清楚律詩、絕句的分類,詞與詩相比有什么不同。記得有一次在教到語文園地里的“日積月累”這一板塊時遇到幾句詩句,在以前的單元里也常遇到對詩句的教學。我想每次教學都是孩子們讀、理解、背,這次能否讓孩子們學些新鮮的東西呢?于是我出了一副對聯“一年好運隨春到,四季彩云滾滾來”問:“孩子們,你看這副對聯哪句是上聯,哪句是下聯,如果咱們在春節時把它貼在家門前應該怎么貼呢?”學生胡亂猜測一番,最后我讓他們觀察上、下聯最后一個字,揭示其奧秘:最后一個字為“仄”的為上聯,為“平”的是下聯。然后再去讀書中的詩句并細心觀察,這樣讓孩子們在學習詩句時也明白了貼春聯的一些常識。總之在教學中慢慢的滲透一些古詩詞的相關知識,為學生以后進入初、高中古詩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好基礎,這是很必要的。

古詩詞是中國最早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歌謠傳唱、延續下去,讓我們借用詩的甘霖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詩海之中,讓他們的心智沐浴在詩風里,使他們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把學生覺得枯燥的詩詞變得生動,讓學生把古詩詞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同時也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充分讓每個學生從多彩的古詩詞中去諦聽到落葉的嘆息、感受溪水的歡暢,探尋春花的芳蹤!讓孩子們在古詩文的百花園中深情誦讀唇齒留香,看盡那滿園春色!

第6篇

古陽關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灘上,三面沙丘,沙梁環抱。它與玉門關遙相呼應,像兩顆明珠鑲嵌在一段漢長城的兩端。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陽關這樣的邊塞之地之所以聞名遐邇,并不起始于王維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為它自漢魏以來就是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防上的重要關隘,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關口。后來,“陽關道”成為光明大道的代名詞。

在去陽關古城的路上,只見沿途平沙千里、荒無人煙,戈壁灘與藍天相互對峙,偶爾有芨芨草、駱駝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點綴在遠處,把廣袤的戈壁灘映襯得更為荒涼。車輪飛轉,發出沙沙的聲響,遠方地平線,隱隱約約出現了一線鋸齒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條林帶。我們的汽車駛進林帶,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這水渠交錯、萬木爭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愛的江南水鄉。

汽車穿過禾田,鉆出林帶,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臺駛去。我們登上烽火臺,但見南邊有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四個工整的字“陽關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卻只見紅沙渺渺,不見古城的一磚一瓦。陽關古城,以雪山為屏,原也有過美麗的環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豐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種種天災人禍,才成了連天的荒漠。如今,古陽關已被流沙淹埋,當年筑城用過的石頭,也已經風化為紅塵,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板結地面。山下南面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陽關磚,千萬不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磚磨制的。用陽關硯磨的墨冬不結冰,夏不縮水,用來寫毛筆字十分方便。聽著旅伴的介紹,我不由感慨起來,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陽關,昔日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關隘,原本不過是一道關,卻被賦予了許多哲思和詩情。哲學家站在這兒宣稱,即使人生從同一起點出發,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抽象的對立概念如此生動地寫在陽關之下。詩人站在這兒,與朋友依依不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道盡多少離愁別緒和萬般無奈。然而,最初在陽關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學家與詩人,而是戍守邊關的將軍和士兵。這陽關古道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是一道生死關,歸鄉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夢,像陽關上的那彎月,清冷而高遠。他們在這條原本傳播文明的古道上,沖沖殺殺……于是,這些走過生死之劫的將軍和士兵,便成了哲學家與詩人,他們留下的點滴感慨,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烽火連天,黃沙穿甲,滿是凄涼悲惋。然而,今天陽關附近,則已出現柳綠花紅、林茂糧豐的景象。游人漫步這里,既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樣的苦酒何須進,且把它還給古詩人!什么‘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詩句不必吟,且請把它埋進荒沙百尺深!”這是郭小川的詩句吧!

【閱讀練習】

1.根據文意,說說古陽關為什么聞名遐邇。

2.根據上下文,解釋下面句子的含意。

(l)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

(2)好像這凄冷的陽關古城也有幾分暖意了。

3.結合文中對陽關古道的描述,談談你對“蒼涼美”的理解。

第7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出自—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出自—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句

悲莫悲兮生分別————出自—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詩句

別時隨便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往也,天上人世————出自—李煜《浪淘沙》詩句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出自—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出自—唐.王維《渭城曲》詩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高適《別董大》詩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自—李白《贈汪倫》詩句

往年花里逢君別,本日花開已一年————出自—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句

相見時難別亦難,西風有力百花殘————出自—唐.李商隱《無題》詩句

燭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句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世應免分別愁————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句

桃李西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出自—宋.黃庭堅《寄黃幾復》詩句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看月人何在?景色依稀似往年——-唐.趙瑕《江樓感念》詩句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出自—宋.蘇軾《水調歌頭》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詩經.小雅.采薇》詩句

悲歌可以當泣,遠看可以當回————出自—漢樂府民歌《悲歌》詩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出自—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詩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出自—唐.宋之問《度大庾嶺》詩句

君自故土來,應知故土事.往日綺窗前,冷梅著花未?————出自—唐.王維《雜詩三首》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看明月,抬頭思故土————出自—唐.李白《靜夜思》詩句

相往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出自—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詩句

人回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出自—隋.薛道衡《人日思回》詩句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出自—南唐.李煜《清平樂》詩句

剪不時,理還略冬是離愁.別是普通滋味在心頭————出自—李煜《相見歡》詩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王維《玄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句

今夜月明人盡看,不知秋思落誰家————出自—唐.王建《十五晝夜看月寄杜郎中》詩句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出自—唐.司空圖《漫書五首》詩句

第8篇

[關鍵詞]王士G 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王士G的詩學主張被稱為神韻說,在清代前期赫赫有名,影響甚廣,可是他本人并沒有把自己的詩學貼上神韻說的標簽,是后人尤其是他的門生總結其詩論時用神韻說概括其詩學主張的。他多取一些詩句表明詩學取向,對“酸咸之味”、“鏡花水月”、“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最為欣賞。漁洋對這些詩文的引用及發揮,都成了后人總結其詩學為神韻說的依據。本文結合神韻說的產生背景,探討王士稹是怎樣闡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及《二十四詩品》其他詩句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漁洋沿用了毛晉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并根據他的詩學觀念賦予《二十四詩品》尤其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新的內涵。在鄭鄖、費經虞等提及《二十四詩品》后,漁洋對《二十四詩品》的極度贊揚,加快了人們對《二十四詩品》的接受。

一、王士G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闡釋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含蓄》品的詩句,王士稹曾表示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由衷的贊美,他說:“表圣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帶經堂詩話》卷三)漁洋對此句盛贊在當時的影響,可以從四庫館臣《精華錄》提要中看出:“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李之膚廓,鐘譚之纖仄,于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用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山模水,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肯定了漁洋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精彩闡釋,扭轉清初模擬宋代詩風的惡習。

漁洋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大肆闡發,大概有如下三個層面。

(一)略形取神的創作方法

王士G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理解為一種創作方法,就是不從正面落筆描述對象,而使讀者可以透過描述,領悟到對象的整體和實質。如“《新唐書》如近日許道寧輩畫山水,是真畫也。《史記》如郭忠恕畫天外數峰,略有筆墨,然而使人見而心服者,在筆墨之外也。右王G《野客叢書》中語,得詩文三昧。司空表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者也。”(《帶經堂詩話》卷三)漁洋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與王G《野客叢書》中史書、繪畫兩種不同藝術的表現手法與詩家三昧結合而談。對許道寧的畫法,《圖畫見聞志》卷三載:“工畫山水,學李光丞,始尚矜謹,老年唯以筆畫簡快為己任,故峰巒峭口,林木勁硬,別成一家體。”對郭氏的畫法,《圖畫見聞志》卷三載:“善畫屋木林石,格非師授,有設紈素求為圖畫者,必怒而去,乘興即自為之,郭從義鎮岐下,每延至山亭,張素設粉墨于旁,經數月,忽乘醉就圖之,一角作遠山數峰而已。”用寥寥幾筆勾勒天外數峰,觀者可以通過有限的筆墨。發揮自己的想象,領略到筆墨之外的神韻。我們看到:漁洋把詩家三昧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相提并論。詩家三昧是指什么?我們看看漁洋的說法。

“昔人稱王右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二者不相謀,而其致一也。……予嘗觀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曰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又王《野客叢書》太史公如郭忠恕畫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也。詩文之道大抵皆然。友聲深于畫者,固宜四聲之妙,味在酸咸之外。”(《香祖筆記》卷六)漁洋提到他是通過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就是“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這是荊浩《畫山水賦》中提到的山水的畫法:“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此其格也。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皴。高與云齊,遠水無波,隱隱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樓臺樹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兩蹊,樹觀頂口,水看岸基,此其法也。”荊浩主張山水畫中,略形而取神。并視此為畫山水的基本法則,可謂畫法三昧。漁洋從中領悟到詩家三昧,也就是遺形取神,注重神似。

我們可以看到漁洋準此評詩的一例:《鬲津草堂詩?鬲津草堂五字今體詩》中評清人田震的《藝菊多種秋晚盛開此老來快意事也以詩記之二首》其二:“才過重九候,盆菊已升堂。間色分紅紫,中央位白黃。能供一月看。值得半年忙。不讓羅含宅,秋來滿舍香。”評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五六足以當之。”漁洋認為五六句沒有直接寫秋菊為開花所作的準備,從字句之外,我們可以想象到平時的辛勞,這未在正面落筆而得意于文字之外的風神,就是王士稹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二)心會神來的靈感

在言及性情和學力時,漁洋主張有學問的性情,他認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就是有學問的性情。如“問:‘作詩,學力與性情,必兼具而后愉快。愚意以為學力深,始見性情。若不多讀書,多貫穿,而遽言性情,則開后學油腔滑調,信口成章之惡習矣。近時風氣頹波。惟夫子一言以為砥柱。’阮亭答曰: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宇,盡得風流。’此性情之說也:揚子云曰:‘讀千賦則能賦。’此學問之說也。二者相輔而行,不可偏廢。若無性情而侈言學問。則昔人有譏點鬼簿、獺祭魚者矣。學力深,始能見性情,此一語是造微破的之論。”(《師友詩傳錄》卷一)還說:“夫詩之道。有根柢焉,有興會焉,二者不可得兼。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此興會也。本之風雅以導其源,之楮騷、漢魏樂府詩以達其流,博之九經、三史、諸子以窮其變,此根柢也。其根柢源于學問,興會發于性情。(王戩)于斯二者兼之,又干以風骨。潤以丹青。諧以金石,故能銜華佩實,大放厥詞,自名一家。”(《帶經堂詩話》卷三)這里他又把《滄浪詩話》中的“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聯系起來,指稱興會就是創作時一種自發的狀態,《突星閣詩集》做到了這兩點,因此漁洋很贊賞。也就是說,漁洋認為“不著一宇,盡得風流”是厚積薄發,是有學問根底的性情、靈感。

(三)渾圓無跡的詩境

漁洋引用兩首詩作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注腳。“或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答曰:太白詩:‘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高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襄陽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常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不可見,日暮空聞鐘。’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帶經堂詩話》卷三)第一首詩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詩中三四句借用才士牛宏 在牛渚詠史,將軍謝尚了解情況后和他見面并重用他。李白在詩中沒有明言懷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只是通過景物、用典等來體現。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香爐峰》,孟浩然此詩從遠處落筆,第四句才點出香爐峰,接下來寫自己以前常常讀惠遠的著作,對慧遠景仰有加,如今已經到了東林精舍,卻不能看清楚。這時候孟浩然是怎樣的心情,他沒有在詩中明說,讀者只能透過字句發揮想象去領會其意。王士G對孟浩然的這首詩非常欣賞,他在論詩絕句中專有一首寫到:“掛席名山都未逢,潯陽喜見香爐峰。高情合受維摩詰,浣筆為圖寫孟公。”在上段文字中,漁洋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嚴羽的《滄浪詩話》“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中逸品聯系起來。為了明確此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內涵,我們先看看漁洋對嚴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解讀。他在《師友傳習錄》中說:“嚴儀卿”所謂‘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如水中鹽味。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皆以禪理喻詩。內典所云不即不離,不粘不脫,曹洞宗所云參活句是也。熟看拙選《唐賢三昧集》,自知之矣。漁洋用佛典闡釋嚴羽對詩歌玲瓏湊泊的詩境。關于畫中逸品,鄧椿《畫繼》的《論遠》中說:“自昔鑒賞家分品有三:曰神,日妙,曰能。獨唐朱景真撰《唐賢畫錄》,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黃休復作《益州名畫錄》,乃以逸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雖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賢愚,然逸之高,豈得附于三品之末。”逸品格高,也是漁洋所推崇的。繪畫理論對漁洋繪畫對詩學觀念影響很看大,他每每用畫來比喻詩文之道。

此處漁洋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玲瓏湊泊的詩歌境界、畫中逸品相提并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指興象超詣、渾圓無跡的詩境。這比前面所說的漁洋把它理解為遺形取神的創作方法、創作靈感更進了一步。

除了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極為贊賞外。王士G還經常提到他對《二十四詩品》較為欣賞的詩句。如:“戴叔倫詩云:‘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神出古異,淡不可收’、‘采采流水,逢逢(疑作蓬蓬――作者注)遠春’、‘明漪見底,奇花初胎’、‘晴雪滿林(疑作竹――作者注),隔溪漁舟’。劉蛻《文冢銘》云:‘氣如蛟宮之水。’嚴羽云:‘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姚寬《西溪叢話》載古琴銘云:‘山高溪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唯石焦蟯’,東坡《羅漢贊》云:‘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王少伯詩云:‘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帶經堂詩話》卷三)文中所提到的蛟宮之水,漁洋在別叟處也提起過:“唐劉蛻《文冢銘》自秤其文‘粲如星,光如貝,氣如蛟宮之水,此喻最妙’。”(《香祖筆記》卷三)最后兩句“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是王昌齒令《聽彈風入松闕贈楊補闕》中的結尾二句。漁洋在此段中提到了《二十四詩品》的《含蓄》、《精神》、《清奇》、《纖》、《沖淡》、《自然》等品。我們可以把上段引用的詩文分為兩類,一類是“藍田日暖,良玉生煙”、“采采流水,蓬蓬元春”、“明漪見底,奇花初胎”、“晴雪滿林,隔溪漁舟”、“山高溪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唯石B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一類是“氣如蛟宮之水”、“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前者是漁洋頗為賞識的寫景名句,后者是這種寫景名句所具有的詩境特征。

漁洋還提到:“司空表圣作《詩品》,凡二十四。有所謂“沖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謂‘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有謂‘清奇’者,曰:‘神出古異,澹不可收。’是品之最上者。漁洋表示在《二十四詩品》中,他最欣賞的品目是《沖淡》、《自然》、《清奇》三品。這三品都是屬于平和淡遠一類的。這與漁洋崇尚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大有關系。聯系上一則材料,可以看出漁洋在詩境上崇尚清遠、超塵脫俗。在詩歌內容上,他青睞山水詩。他把《二十四詩品》中的詩句和詩境、人的精神境界聯系起來了。漁洋一生并不熱衷仕途,他號漁洋山人,就可以看出他有樂山樂水的精神境界。

二、他人對王士G闡釋的看法

漁洋自己沒有標舉神韻說,他只是這樣說道:“汾陽孔文谷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薛西原論詩,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言:‘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清也:‘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川’。遠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清遠兼之也。總其妙在神韻矣。‘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拈出,不知先見于此。”后人尤其是他的學生把他的詩學總結為以神韻為宗。如其門人吳陳炎《蠶尾續集序》先生……杜門攻詩,取漢魏、六季、四唐、宋、元諸集,無不窺其堂奧。故能兼總眾有,不名一家,而撮其大凡,則要在神韻。(《池北偶談》卷十八)漁洋論到前代的詩學作品時說:“余于古人論詩,最喜鐘嶸《詩品》、嚴羽《詩話》、徐G卿《談藝錄》。”“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司空表圣論詩亦云:‘味在酸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于二家之言,別有會心。錄其尤雋永超詣者,自王右臣而下四十二人,為《唐賢三昧集》,厘為三卷。”(《帶經堂詩話》卷四)

第9篇

精于廚藝常親自烹飪家鄉美味

陸游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筍、蕨菜和野雞等物,烹制出一桌豐盛的佳宴,吃得賓客們贊美不已。他對自己做的蔥油面也很得意,認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他用白菜、蘿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引得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

陸游在《洞庭春色》一詩中說“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片的魚;“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金齏玉膾”就是以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莼”則是用莼花絲做成的莼羹,也是吳地名菜。

陸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并詩曰:“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由此可見,陸游是很會烹飪,又很愛烹飪的。

動情詩句念念不忘川菜

正是因為陸游欣賞這些家鄉名菜名點,所以當他宦游蜀地之時,不時要通過懷念家鄉菜點來抒發他的戀鄉之情,寫出了“十年流落憶南烹”的詩句。

陸游不但會做,而且很懂得烹調技術。他長期在四川為官,對川菜興味濃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黃,彭山的燒鱉,成都的蒸雞,新都的蔬菜,都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離蜀多年后還念念不忘。

晚年他曾在《蔬食戲作》中詠出“還吳此味哪復有”的動情詩句;在《飯罷戲作》一詩中說:“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彘骨”就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美味至極。此外,他還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物。

在選用新鮮的優質烹飪原料時,陸游詩曰:“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認為剛打過霜的新鮮蔬菜不要調味,摘回來就煮了吃,吃起來會有些甘甜,連鹽都不需要放了。

晚年基本吃素自認節儉又養生

陸游到了晚年,基本吃素,他認為這樣既節儉,又可養生。他喜愛的素菜有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筍、枸杞葉、菰、豆腐、茄子、薺菜等,幾乎與葷菜絕了緣。這樣吃蔬食,“可使胸中無愧作,一餐美敵紫駝峰”。尤其嗜食薺菜,常常吃得不肯罷休。

第10篇

北方的四月實際才是農歷中的三月,也恰是桃花盛開的時節。于是,關于桃、桃花,甚至桃花運的意象便不停地圍繞著耳畔和眼前。尋春三月,邂逅桃花,也許有一場艷遇,讓你的愛情襲來。在尋運之前,不如先做做功課。

如果說“桃花”正式與情感結盟并沾親帶故的理解為“桃花運”,那最初是源于《詩經》。在《周南·桃夭》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很顯然這首詩描寫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這里用桃樹的果實累累、枝葉茂盛比喻將來的后世子孫人丁興旺,這樣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諧。所以,古人在贊美、祝賀婚姻時常說“既合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自這里。這應該算是“桃花運”一詞較為官方的說法啦。

崔護詩開啟與愛情有關的桃花運程

關于桃花運還有一個民間或山寨版本的傳說,說的是唐朝詩人崔護和絳娘的艷遇故事。陽春某日,崔護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難耐,就尋到一戶桃花掩映的農家,進門討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絳娘。絳娘生得貌美如花,知書識禮,讓崔護神魂顛倒,愛慕之心陡起。正想著如何與她接近時,看到墻壁正中掛有絳娘寫的對聯,上聯是:幾多柳絮風翻雪,下聯是:無數桃花水浸霞。

讀罷,讓崔護更是驚訝不已,此女子年紀輕輕如此學識,令人佩服,不過他又暗自欣喜。崔護讀了絳娘的“詠梅”詩:“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著絳娘。這一眼,看的絳娘春心蕩漾。喝水完畢,崔護離去,沒想到這癡情的絳娘竟倚門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開,崔護抱著僥幸的心理再訪,卻見小院深鎖。于是,在大門上題寫了“人面桃花相影紅”的詩句后,走了。過了幾天,他不死心,估計是想看人家有沒有反應,又折了回來,卻聽見院里有哭聲,就敲門詢問。一老漢出來說:“崔護,你害了我的女兒,自從去年見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見門上的詩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護頓感事情嚴重,傷感悲痛,請求進屋。崔護抬起女子的頭,深情地哭訴說:“絳娘,我來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過來我就娶你為妻。”不想絳娘竟睜開了眼,活了過來。不久二人成婚,崔護的學業也由此日益精進,后來金榜題名,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于是,后人便根據這段佳話將男女情事,謂之走“桃花運”。

撞“桃花”,是男人們的福利

崔護之后,桃花運成為男人們的“福利”,似乎沒有一個男人不熱衷或不喜歡撞桃花。諸如“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里,唯有惹衣香”等煽情詩句,大量涌現,將古人們那躁動不安的心,表露的淋漓盡致。此外,關于“桃花運”,相信命理八字的人,認為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如果這“子午卯酉”出現在人生的“八字”內的,便叫桃花入命。還有相信星座的人,桃花運在各個星座里所占的比重也是各不相同。

第11篇

十月的秋

農歷十月的秋季,天已有些涼意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時曹丕的詩句真實的道出了秋天的景象。但我很喜歡秋天的景色,尤其是金秋。

金秋,金黃的稻谷溫柔地撫慰著大地。金桂的花香氣息彌漫在空氣中,使人陶醉。還有家鄉獨特的滁菊的芬芳氣味直入人的鼻孔,真是沁人肺腑。它仿佛在告訴人們秋天來了,唯有滁菊它表現的傲慢,此時,使我想起,唐.黃巢的《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真的是我花開后百花殺,窈窕的柳枝在秋風中沉醉的搖擺著,紅紅的柿子掛滿枝頭。已收獲的莊稼懶洋洋地晾在哪里,沒有一點點生機。只有路邊那一叢叢的馬蘭草,雖經過嚴霜的摧殘,依然綠藍如初。露水,在清晨和傍晚潤濕了田埂,也悄悄地掛上樹稍和小草。傍晚蔚藍色的天空中,一塵不染,晶瑩透明。遠處淡淡的秋山,縱橫交錯,仿佛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周圍的山影、房屋、樹木都清晰可辨,仿佛就在你的眼前。假如你漫步山野,映入你眼簾的處處是嫣紅的晚霞,刺得人直睜不開眼。哦,美麗的瑯琊山到處是澄清的空氣和飽滿的陽光,山腳下到處是悅耳的歌聲和豐收后農民們喜悅的笑臉。西斜的陽光是橘黃色的,它穿過云層悄悄溜進樹林里,鳥兒在空中唱著歌,小蟲子在山邊的灌木叢中奏著歡快的曲子。一只蝴蝶停在上翅膀一張一合,仿佛在指揮著小動物們在歌唱。我站在山坡之上向下望去,一排排嶄新的樓房,一條條新筑的水泥馬路通過家家戶戶的門前,整齊的院落。屋檐下,墻頭上,到處掛著紅紅的辣椒和一嘟魯一嘟魯的玉米,遠遠望去,紅白相間,煞是好看,這是美麗的新農村也是我的家鄉。

十月的金秋,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氣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黃昏斜倚廊柱,暮色合攏開來。此時,農夫歸舍鳥歸林,唯有思念在我心中蕩起,遠在京城的女兒不知何時歸林……。

十月的秋,美麗的‘南湖’仿佛是瑯琊山腳下的明珠,五光十色的燈光像是嵌在湖邊的寶石,美麗的夜晚,給滁城人帶來天堂的生活。此景的詩意我無以言表,請讀,唐-劉禹錫的詩句:“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再現了南湖秋夜的景色。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著。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銀河的繁星卻越發燦爛起來,偶爾夾雜風拂落葉的聲音,及一陣陣蟲兒的殘唱。孰不知,十月的金秋是它們的夢想,也是世人的夢想。

十月的秋天啊,你慢些走、慢些走,因為豐收的歌兒要將你挽留……挽留。

魏來安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12篇

[關鍵詞]古詩;策略;初讀;品味;拓展;共性

“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構思新穎,清新雋永。如何構建古詩教學策略,讓學生很好地把握古詩的內涵,領悟詩中所蘊涵的意蘊?教師可以采取“三步曲”的教學策略。

一、初讀——東城漸覺風光好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初讀環節,不要急于去了解詩意,而是做好做足讀的功課,有助于學生漸入佳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絕句》開課伊始,教師可以先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或開小火車讀等方式,力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再通過師生合作,教師引讀詩句前四字方式,巧妙地帶學生讀出詩句前四后三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到詩的節奏和韻味。古詩獨具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讀的時候還可配上各種肢體語言,或搖頭晃腦,或高歌低唱……將詩人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

二、品味——紅杏枝頭春意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講究一個“悟”字,如果教師把詩的注釋、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收獲的只能是對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教師應在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好(韻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詩句,想象詩中蘊涵的意境,領悟詩句背后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方法一:想象。詩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賦予詩靈動的生命。杜甫的《絕句》,一句一景,的確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畫面美,教師在教學時需引導學生斟字酌句,細細品味,慢慢欣賞,展開想象,感悟詩文的意境。如學生對第一句中的“翠柳”是怎樣的形象比較模糊,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翠柳圖”,讓“翠柳”的形象在學生腦海里豐滿起來,原來春天的柳樹剛長出嫩綠的葉子,翠生生、油亮亮的,這樣翠綠的柳樹就叫“翠柳”。有了“翠柳”的形象,詩句在學生腦海里已然化成了美麗的圖畫。

方法二:誦讀。讀古詩,重要的是吟讀,即還原文本的原生價值特點,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比朗讀的味道更足一點。如果說文字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流布千年,那么誦讀能把一首首平面的古詩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如講《題西林壁》一課時,教師范讀“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句,將“嶺”字字音拖得長一些,“峰”字則讀得干脆利落,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老師要這么讀?以此幫助學生辨析“嶺”“峰”的不同。再以師生“踏”讀(即教師讀完一句,學生重復這一句的后三個字)的方式,讀出詩的節奏韻律。為了使學生在思維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動中明白道理、升華認識,進而可以活化運用,在身臨其“景”中感悟、體驗抽象的道理,教師可在“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前加上嘆詞“唉”,一聲長嘆,來自心底,韻味皆出。

三、拓展——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的語言精煉,內涵非常豐富,課堂上適時、適度的拓展,可以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質的飛躍。在眾多歌詠廬山的作品中,《題西林壁》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啟發讀者思考和領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蘇軾的《初入廬山》,白居易、等人歌詠廬山的詩句,還有《登飛來峰》《游山西村》等進行比對,以詩帶詩,這樣既可加深了學生對此詩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了學習內容,擴大了課堂的教學容量,把學生對詩的理解引向深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晋州市| 林州市| 阿城市| 菏泽市| 长汀县| 扶绥县| 木兰县| 武宁县| 射阳县| 进贤县| 石狮市| 思南县| 安岳县| 崇左市| 邳州市| 虎林市| 广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临桂县| 邛崃市| 柘城县| 江山市| 多伦县| 叶城县| 洛川县| 新泰市| 忻州市| 嘉黎县| 哈尔滨市| 望城县| 阿克苏市| 商河县| 岳池县| 汽车| 安乡县| 乌审旗| 凤山县| 本溪市| 简阳市|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