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

時間:2023-05-30 09:0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型計算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第四代。計算機第4階段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點是采用HMOS或CMOS工藝,集成度高達100萬個晶體管/片,具有32位地址線和32位數據總線。

每秒鐘可完成600萬條指令。微型計算機的功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超級小型計算機,完全可以勝任多任務、多用戶的作業。同期,其他一些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如AMD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一、教學背景

1.說教材。《微型計算機系統》選自黑龍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為學生揭開計算機機箱內部神秘的面紗,進而為今后的計算機的操作、數據的存儲、硬件的安裝和維護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說學情。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好表現,計算機基礎薄弱,我會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系統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1)初步掌握微型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組成;知道微型計算機硬件系統的主要部件;初步了解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2)懂得利用網絡資源,學會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小組協作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計算機硬件的探究形成小組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解決問題的自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以下三點:(內容不說):(1)掌握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組成;(2)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3)初步掌握微型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組成。

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

三、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1.教法選擇。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問題探究、演示講解、任務驅動、啟發引導式教學,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

2.學法選擇。為教會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小組協作交流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教學手段。為了有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我采用了實物展示、競賽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思考:同學們都認識哪些計算機硬件和應用程序?設計意圖:首先請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計算機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應該可以給出簡單的回答,教師都給予肯定,同時繼續追問,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微型計算機系統》。

(二)協作學習,探究新知

1.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電腦機箱一個和系統盤一張。同時教師闡述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組成了計算機系統。設計意圖:通過實物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

2.布置任務:將課前已經編好號的7個比較主要的計算機硬件(主板、CPU、內存條、硬盤、顯卡、聲卡、網卡)分別分給七個小組,請學生結合課本和網絡資源,小組內協作探究完成以下內容:硬件名稱、硬件品牌、型號、功能和性能參數。并在組內選出一名同學代表,匯報結果。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計算機硬件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給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匯報過程出現錯誤和不完整的情況,教師及時給予改正和補充。最后發給學生一份教師提前做好的計算機硬件學習文檔,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計算機硬件系統。就此解決了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重點,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3.最后,簡單介紹一下微型計算機的軟件系統,解決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

(三)小組競賽,鞏固提高

在第二個環節之后,給學生兩分鐘的時間,閱讀計算機硬件學習文檔,然后小組派代表完成競賽:猜猜它是誰?最后選出兩個優秀小組以示鼓勵。設計意圖:通過競賽的形式,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生普遍比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強調。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五、評價與反思

第3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信息化的蓬勃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計算機操作基礎課已成為各級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具備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實際的能力,是本課程的最終目的。如何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作者在教學中采用了最先進的多謀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并歸納了幾點具體作法。

隨著我國信息化的蓬勃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在各類大中專院校中,都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及操作基礎課。這門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無論是理工科學生還是文科學生都應很好的掌握。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具備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能力,以適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這一門課的教學工作,就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方法,體現其自身的固有特色。怎樣面向21世紀現代化教育,怎樣體現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引發學生學習《微型計算機操作基礎》課的興趣,以及怎樣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先進性,又應反映現實性,從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要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加強緊迫感,從應用的角度考慮,要講求實際,不尚空談,多練操作,不死摳理論。

根據教材的基本內容,把教學基本要求拆分為兩條線和若干模塊,考慮到DOS環境和WIN DOWS環境還會并存一段時間,所以可按照具體教學條件決定.教學內容。指導思想上應重在講清楚基本概念,打好基礎,掌握基本技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用全新的觀點總結計算機的發展及分類和計算機的最新技術配置,使學生高瞻遠矚。然后,把學習計算機的幾個方向給學生講清楚,以便于他們今后的發展。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你無論以后想朝計算機技術的哪個方向發展,都必須首先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論知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先進的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既實際感受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又通過計算機的輔助教學手段,優化了課堂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增大了信息量,可大大的提高學生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對財會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可以播放一些財會電算化方面的專業軟件,讓他們實際感受學習計算機的必要性。還可以播放如《計算機系統組成》、《計算機指法訓練》、《計算機網絡》、《跟我學多媒體計算機》等教學光盤,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可以使教學由抽象化轉為具體化,結果學生反映良好。除此之外,這門課還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還應重視上機課的教學,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消除學習電腦的神秘感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于一個從“零”開始學電腦的人來說,對電腦會有種神秘感,似乎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而無從下手,認為要學好計算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學習電腦的一大心理障礙,如不排除這種心理障礙,總是戰戰兢兢的,勢必影響這門課的學習。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及早打破電腦在學生內心所產生的神秘感,改變因無從下手而覺得對電腦無可奈何的心態,把電腦看作為一種工具,一種不同于電視的另一種電子設備。同時,注意培養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做到這些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著手:

1.讓學生認識到,學會使用電腦并不難

計算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現在已發展成為獨立于其他學科的計算機科學。作為一門科學,要學習和掌握其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乃至于應用這種科學去分析和解決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問題,發現新的自然規律,那的確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高等院校要培養這方面的研究和技術人才也需要很好的計劃和設計。而對我們來說,關心的并不是計算機科學本身的發展與研究工作,我們不需要考慮計算機的設計和制造,也不必考慮各種復雜問題用計算機如何解決。我們所關心的只是電腦這種電子設備的具體操作和使用方法,關心的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怎一樣為我們所用。就好比學會駕駛汽車而不必成為汽車專家,使.用電視而不必.是制造電視機的人。

2.打開機箱看一看,摸一摸

學用電腦,如果對硬件很陌生,也排除不了神秘感。打開機箱,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摸一摸(注意.手上不要帶靜電)。比如,對照課堂所講的看看,CPU是什么模樣,看哪根線是連在哪個部件上的,是怎樣連接的等等。夏天,不妨打開機箱操作,這不但使學生不再感到電腦有什么神秘,也利于散熱。當然,打開機箱撥弄硬件的時候,:決不象自行車那么簡單,不能隨便亂碰。

3.不要害怕出錯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一旦出了錯就

不知所措,一點也不敢“輕舉妄動”,甚至有個別學生害怕上機。出錯固然會帶來麻煩,但也帶來了提高本領的機會,對于那些電腦高手沒有哪一個不是在出錯—糾正錯誤—再出錯誤的一次次循環中前進的,每糾一次錯誤就是一次經驗的積累,當然也不能當冒失鬼。 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建立概念

在《微型計算機操作基礎》課堂教學中,許多專業詞匯多是由英文直譯過來,不通俗。因此,不少學生反映電腦的名詞概念難理解,記憶枯燥乏味,若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聯系起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這樣不僅使抽象的電腦概念和復雜的理論生動形象化,而且還可能激發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例如在DOS命令的教學中,文件、文件名、目錄和路徑等概念,如果不聯系實際講解這些名詞,學生很不容易掌握,這時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來講解,將文件比喻成“練習本”,將文件名比喻成“寫名字”,如果要做數學練習和語文練習,都必須使用練習本,那么要向計算機內錄人文字符號,也必須用一個練習本。這就是建立“文件”而每個練習本都必須寫上每個學生的名字,才便于管理。這就是“文件名”,這使得抽象的“文件”和“文件名”概念變成了具體的“練習本”和“寫名字”的概念。而“目錄”和“路徑”的講解,可聯系“在圖書館怎么查找自己需要的書”的過程,‘又如:在講樹狀結構時,可以把樹狀目錄結構當成類似于一本書的目錄,如果把一本書看作是一個磁盤,則一本書分為若干章,相當于一個磁盤的根目錄下有若干個下一級的子目錄;書中的每一章分為若干節,相當于磁盤根目錄下的每一個子目錄下又有若干再下一級的子目錄。依次類推。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分下去。顯然,這樣的目錄結構,層次清楚,也便于查找,在講到DOS常用命令時,可以形象的把DIR比喻成我們翻書的動作等等。由此引發,作深人的講解。這樣電腦課就會講的生動,使學生覺得所學內容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注意歸納,作好小結

學生對計算機課的學習,如何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呢?由于學習時,往往是從局部分散地學,所以難以形成整體清晰的表象。怎樣克服這一不足,應注意歸納,作好小結。這樣做有利于溫故知新,理出頭緒,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融會貫通,順利實現知識遷移,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記憶效率,便于學生迅速地檢索,提取所需要的知識。例如,對DOS命令來說,歸納可以是一條命令多方面(如功能、格式、注意事項等).的歸納,也可以是對一類命令(如。opy、xcopy、diskcopy)的歸納比較,小結可以是每一章節的小結或某一類問題的小結,也可以是全部內容的總結。形式應該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概括、圖示、表格、典型題例等。重點、難點易混淆的地方應著重強調。這樣可以把一本書讀薄,然后又讀厚。下面扼要舉例,以供參考。在學過磁盤操作系統nos后,將具有文件復制功能的命令copy,xcopy,diskcopy歸為一類進行小結并搞清以下幾個問題:

1, copy , xcopy , diskcopy命令的格式、功能和各條命令所帶參數的含義。

2,copy}xcopy.diskcopy命令的命令類型,即哪個命令是內部命令,哪個命令是外部命令。

3,copy,xcopy,diskcopy命令的異同。在搞清了3個命令的異同后,對3個命令的應用也就清楚了.。通過上述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搞清在什么情況下應使用哪一種文件復制命令。

四、積極上機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第4篇

[關鍵詞]移動網;微型計算機;智能系統;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9-01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66 [本刊網址]http:∥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網絡運行模式,以移動、快捷、高效為特點的智能網絡日趨形成,用戶在網絡數據處理中享有多元化數據服務。由于互聯網走向移動化方向轉變,傳統計算機也開始轉變為微型計算機,軟硬件設備同時升級而創造了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基于移動網時代背景下,要針對微型計算機擬定可行的智能控制方案,進一步優化智能系統的可操作性能,維持服務器內部數據處理流程的有序進行。

一、移動網特點

移動互聯網是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相對統一的網絡平臺。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移動網也指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和應用與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的總稱。因此,移動網具有兼容性、廣泛性、功能性等特點,為網絡數據傳輸處理提供了虛擬化平臺,提高了網絡用戶的實際操作服務水平。

二、微型計算機智能系統

近年來,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取得先進成果,在傳統計算機操控平臺基礎上,研制出了微型計算機控制系統作為中介,提供更具便捷性的數據處理服務平臺。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它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配以內存儲器及輸入輸出(I/0)接口電路和相應的輔助電路而構成的裸機。“智能化”是微型計算機控制的主流趨勢,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更為穩定的計算模式,由人工智能系統取代手工數據操作流程。

(一)操作系統。智能操作系統將通過集成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而進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內容有:操作系統結構;智能化資源調度;智能化人機接口;支持分布并行處理機制;支持知識處理機制;支持多介質處理機制。由于社會信息化水平提高,微型計算機需要處理大量的原始數據,操作系統功能減弱而影響了服務器運作效率。智能技術用于計算機操作系統升級,用戶可在短時間內按照數據要求進行處理,并且利用智能技術執行對應的數字轉換功能。

(二)語言系統。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及其相應的編譯程序所組成的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系統,將有效地支持智能軟件的編寫與開發。計算機語言與自然語言是人機交流的主要工具,微型計算機智能系統必須配備專用語言系統,根據人工語音輸出提供語言信號轉換模式,快速地掌握微型微機服務器功能定位型號,向用戶傳送有效的語言指令。例如,智能數據庫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對用戶身份進行驗證,及時掃描識別不同用戶的身份,體現了移動網時代的智能化發展趨勢。

(三)支撐環境。又稱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輔助系統,它利用與軟件工程領域密切相關的大量專門知識,對一些困難、復雜的軟件開發與維護活動提供具有軟件工程專家水平的意見和建議。移動網時代改變了許多數據操控方式,人工處理數據的精確性較低,數據結果失效而降低了用戶服務質量水平。微型計算機內部設置了智能運作環境,用戶根據個人操控標準篩選數據指令,由專項服務器執行動作程序,快速地提供程序控制環境,突出人工智能系統技術的可利用性。

(四)專家系統。不僅在基于計算的任務,如數值計算或信息檢索方面提供幫助,而且也可在要求推理的任務方面提供幫助。這種領域必須是人類專家才能解決問題的領域;其推理是在人類專家的推理之后模型化的;采用有限的自然語言交往的接口使得人類專家可直接使用;具有學習功能。此外,應用系統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或知識工程技術于某個應用領域而開發的應用系統。顯然,隨著人工智能或知識工程的進展,這類系統也不斷增加。智能應用系統是人工智能的主要進展之一。

三、基于移動網智能系統的應用

當前,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得到大范圍推廣,用戶使用手機、掌上電腦等通信設備完成數據傳輸,這些都是具有移動性的網絡信息交換方式。基于移動網設計計算機智能系統平臺,最終目標是服務于用戶操作要求,以智能控制平臺實現數據的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基于移動網計算機智能技術應用中,可分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系統、數字操控系統等方面,綜合闡述智能系統的應用優勢。

(一)分散控制系統。系統的模塊化設計、合理的軟硬件功能配置和易于擴展的能力,能廣泛用于各種大、中、小型電站的分散型控制、發電廠自動化系統的改造以及鋼鐵、石化、造紙、水泥等工業生產過程控制。以企業辦公自動化為例,分散控制系統可在有限范圍內實現分布式傳輸,根據計算機連接方式完成辦公數據傳輸任務。此外,對于遠程網絡辦公系統來說,分散控制也減小了主機工作承擔的數據荷載,避免數據庫信號傳輸不暢帶來的異常影響。

(二)現場總線系統。系統內測量和控制設備如探頭、激勵器和控制器可相互連接、監測和控制。在工廠網絡的分級中,它既作為過程控制和應用智能儀表的局部網,又具有在網絡上分布控制應用的內嵌功能。現場總線系統適用于工業自動化生產,以及企業內部監控管理系統,能夠為不同類型用戶提供最穩定的現場控制平臺,加快了計算機智能技術升級與改造進程,擴大原始計算機數據的服務范圍。面對一些高難度的數據處理任務,現場總線系統也可拆分為不通的程序語言,逐一執行命令。

(三)數字操控系統。現代數控系統是采用微處理器或專用微機的數控系統,由事先存放在存儲器里系統程序(軟件)來實現控制邏輯,實現部分或全部數控功能,并通過接口與設備進行聯接。微型計算機與數字化系統是密不可分的,計算機轉向微型控制平臺之后,數字操控系統功能優勢更加明顯,擺脫了舊式計算機操控時的功能缺陷。例如,數字操控系統可以為用戶建立個人計算機服務中心,完全按照自主控制要求提供智能服務項目,讓用戶體驗到移動網平臺提供的可利用價值。

第5篇

1、微型計算機的運算器、控制器及內存儲器的總稱是主機。主機通常包括CPU、內存、硬盤、光驅、電源、以及其他輸入輸出控制器和接口,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總線構成。

2、內存為內部存儲器(RAM),屬于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芯片組成,特點為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后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內存有SDDDR、DDR II、DDR III四大類,容量128MB-8GB。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關鍵詞】計算機;故障;快速定位

計算機的應用隨著社會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遍布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隨著應用的普及,隨之而來的就是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故障,計算機故障有很多,用戶應該對常見的故障和問題簡單了解,提高計算機使用的效率。而且也要將計算機故障定位和排除作為一項常識來掌握。

一、微型計算機故障診斷原則

微型計算機硬件較為繁雜,如果想要對故障快速定位,就一定要遵循一定原則。筆者根據經驗總結了幾點原則:由簡單到復雜:微型計算機故障有很多種類,有的故障比較簡單,所以可以優先處理,而對于難度較大的故障,可以放在最后處理。

但是有的故障看似簡單實際卻很復雜,可能是因為簡單故障積累而成,先處理簡單的故障能夠提高故障診斷效率。分析后再維修:在處理微型計算機故障時,一定要先分析再動手。想好從哪里動手,如何修理。在分析前可以翻閱有關材料,對故障排除的技術和特點有所掌握,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結合資料準確分析后,再對其采取維修措施。先軟件再硬件:一般都是先確定是否是軟件故障,如無軟件故障再查硬件故障。首先先檢測軟件是否正常運行,如果軟件不存在故障再對硬件進行檢查。計算機故障多數是軟件故障,軟件主要檢測系統設備等問題。硬件故障檢測主要是兼容、損壞、沖突等問題。

二、微型計算機故障點的快速定位

1.提示定位

微型計算機出現故障時,大多數情況下顯示器會有提示信息,可以根據信息對故障進行定位。如Keyboar Erro表示鍵盤錯誤,可以檢查鍵盤是否損壞或接觸不良;CMOS CheckSun Fail-ure,表示CMOS校驗失敗,通常是因為CMOS的電路或信息出現問題;KB/Interface Erro表示鍵盤借口有問題,主要原因可能是鍵盤借口的主板電路有故障;FDD Controller Failure表示軟件驅動器有問題,可能的原因有軟件驅動器連接故障,接口設置出錯或軟件驅動器控制電路故障等;Address line Shoa表示地址線發生短路,可能圓心是主板地址譯碼電路故障;Diskette boot Failure表示磁盤引導失敗,一般是因為系統文件受到損壞;Cache Memory bad表示高速緩存故障,可能是因為高速緩存芯片損壞或接觸不良;HDD Controler Fail-ure表示硬盤控制器故障,可能原因是硬盤控制電路故障、硬盤連接故障或者IDE接口設置故障。提示信息還有很多種,可以查閱相關專業書籍或資料了解。

2.時間定位

一般根據微型計算機故障時間可以確定部分故障:微型計算機啟動時故障,或已經正常啟動,但由于運行某個程序而發生故障,基本是系統或軟件問題,通常采用殺毒軟件掃描,同時對系統驅動程序進行更新,還可以將軟件卸載或重裝系統來解決;主機開機正常但顯示器無圖像,也沒有任何聲音,通常來說是硬件故障。

3.報警音定位

BIOS自檢過程如果發現硬件故障,檢測過程會發出聲音,通過聲音可以判斷故障部位:報警聲音為一聲短音,可能是內存ECC檢驗出錯、內存刷新失敗、鍵盤控制器出錯、系統時鐘出錯、CPU出錯或ROM BIOS檢驗出錯等;如果是一聲短音,三聲長音,表示內存已經損壞;一聲短音,八聲長音,表示顯示測試出錯。

三、微型計算機常見故障的排除

1.操作系統故障排除。微型計算機開機時,硬件會自檢,自檢完成會加載操作系統,如果此時發生如下情況:顯示器黑屏,左上角白色光標不斷閃爍,而且操作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在重新啟動之后還是如此。在硬件自檢后,操作系統載人之前發生,基本是引導階段主引導記錄出錯。

解決方式基本為修復主引導記錄,一般使用DOS命令fdisk,也可以在系統故障恢復控制臺對主引導記錄進行恢復。使用fdisk這種DOS命令修復時,需要利用啟動盤引導系統,在DOS截面輸入命令fdisk/mbr,就能完成對主引導記錄的恢復;如果采用恢復控制臺的方法,就要利用系統啟動盤引導系統,在故障恢復控制臺輸入Fixmbr命令,即可完成對主引導記錄的修復。

2.內存故障排除。微型計算機在按下電源后,主板沒反應,屏幕無內容,內存報警聲一直響。造成這種故障的原因是:依據內存報警情況,可以基本判斷是內存接觸不良。一般情況下,內存接觸不良有如下三種情況,內存條厚度薄,在插入槽中時沒有和槽壁貼合;內存條質量差,金手指表明鍍金不足,過了一段時間氧化層加厚,造成內存條接觸不好;內存槽質量差,槽內的簧片和金手指接觸不牢靠。可以按照如下步驟解決:先打開機箱后蓋,取出內存條,認真查看金手指表明是否形成了氧化層;然后用橡皮擦仔細擦拭內存條的金手指,擦干凈后放回卡槽內重新啟動測試。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出或插入內存條時,切記關閉主機電源,以防燒壞內存條。

3.CPU故障排除有些電腦在開機時會有較大噪聲,啟動后又消失,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以下三個原因引起的:風扇沉積太多的灰塵;風扇不夠;主機外殼質量不合格。針對灰塵多的情況只要及時清除灰塵,確保風扇運轉穩定,防止風扇運轉失衡而帶來噪聲。對于第二種原因,加入適量劑可以解決。主機外殼質量不合格,在啟動時會發生共振,進而造成開機噪聲大,此時最好更換外殼。在微型計算機運行期間,有的會有溫度高、反應速度慢的睛況,這是因為CPU散熱較差,可以更換大功率的風扇解決。設置的CPU頻率過高,微型計算機就會發生黑屏。可以將CMOS電池放電,刷新重新設置就可以解決。

4.顯卡故障排除。計算機在移動后會出現不能開機,但是電源指示燈、硬盤指示燈、顯示器指示燈都亮,風扇正常運轉。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配件接觸不好造成的。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解決:將內存條、顯卡取出清理干凈后重新插入,開機測試。如果仍然沒有排除故障,查看顯卡和顯示器之間的線是否連接正常,插頭是否牢靠,用手感覺CPU的溫度,如果溫熱說明CPU沒有問題。接下來檢查主板插槽和線路,我們發現主機后蓋的擋板有稍微變形,于是把顯卡重新插人再次查看,顯卡在插好后,金手指有一部分是露在卡槽外的。正確處理顯卡和卡槽,將內存卡固定牢靠。連好線路,開機測試。正常運轉說明故障排除。

微型計算機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微型計算機的同時,其故障也就不斷增加。而計算機的維護工作比較復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也可能遇到一些小故障。為了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提高計算機的使用效率,計算機用戶最好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故障排除和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勝利.計算機硬件日常維護[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9(02).

第7篇

微型計算機中,普遍使用的字符編碼是ASCII碼。

ASCII(美國標準信息交換代碼)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主要用于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它是最通用的信息交換標準,并等同于國際標準ISO/IEC 646。ASCII第一次以規范標準的類型發表是在1967年,最后一次更新則是在1986年,到目前為止共定義了128個字符。

ASCII 碼使用指定的7 位或8 位二進制數組合來表示128 或256 種可能的字符。標準ASCII 碼也叫基礎ASCII碼,使用7 位二進制數(剩下的1位二進制為0)來表示所有的大寫和小寫字母,數字0 到9、標點符號,以及在美式英語中使用的特殊控制字符。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微機的開機順序是先開外部設備再開主機。

微機是指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也稱“微電腦”。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由微處理機(核心)、存儲片、輸入和輸出片、系統總線等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靈活性大、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是指以微處理器為基礎,配以內存儲器及輸入輸出(I、0)接口電路和相應的輔助電路而構成的裸機。把微型計算機集成在一個芯片上即構成單片微型計算機(SingleChipMicrocomputer)。

微型計算機,是指由微處理器作為CPU的計算機。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由微處理機(核心)、存儲片、輸入和輸出片、系統總線等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靈活性大、價格便宜、使用方便。這類計算機的普遍特征就是占用很小的物理空間。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本教材以面向應用為目標,在編寫中融入了作者多年從事課堂教學、科研工作的經驗和體會,以及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在內容的安排上注重了基本原理與新技術的結合、教學要求與實際工業應用的結合,力求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本教材第1版出版之后,經過近5年的使用,已被數十所院校選用。為了適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作者在第1版教材的基礎上對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調整,編寫了《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2版)。

1教材內容

本書內容主要涉及微型計算機原理以及微機接口電路兩大模塊。

第1章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微機系統的組成、計算機中的數制及二進制數的運算等;第2章為微處理器及總線技術。主要內容為微處理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以Intel 80x86系列微處理器為平臺,重點介紹了其三個不同時期的典型代表――8088、80386及Pentium 4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第3章和第4章詳細介紹了8086/8088微處理器指令系統、匯編語言程序設計及基本的程序設計方法;第5章介紹了微型計算機存儲器系統。選擇部分典型的存儲器芯片為例,講述了存儲器芯片與系統的連接方法和存儲器擴展技術。并用一定篇幅介紹了高速緩沖存儲器技術。第6章到第8章為接口電路部分。講述了輸入/輸出系統的相關技術、典型的I/O數字接口芯片和模擬接口芯片的應用,以及工業閉環控制系統的結構框架。

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微機硬件系統的組成,并能夠具有微機軟、硬件控制系統的初步設計能力。

2主要特點

(1) 結構合理。本書在第1章就首先提出了微機系統的整體概念,再以主機系統為主線,分別介紹各部分的內容。如此,易使讀者能夠較清晰地理解微型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和相關技術。

(2) 與分類分層次的教學理念相結合。考慮到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讀者的學習需求,本書在內容的安排上,既介紹了16位處理器的原理,又引入了32位CPU的結構和相關技術,讀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相應的內容。

(3) 面向應用和能力培養。書中在例題、接口電路等的選擇上,盡量考慮與實際的工程應用相結合,插入了大量的電路連接圖、結構圖、時序圖和詳細的分析說明;對所舉全部實例都加有詳細的分析和注釋。例如在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部分,讀者經常反映入門困難,本書通過為每段程序添加詳細解釋,使讀者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思想。

(4) 立體化的教學環境。作為本教材的配套教輔用書, 作者所編著的《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題解及實驗指導》(第2版)(ISBN:9787302160168)也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同步出版。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主教材中全部習題的題目分析及詳細解答,可對讀者的學習起一定的輔導作用;第二部分為實驗指導,包括了多項與課程學習緊密相關的匯編語言程序設計實驗及接口電路設計實驗。

與本書配套的除紙質實驗教材外,還有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包括每章主要內容小結、實驗和知識百問、典型案例、在線測試、模擬開始、習題解答、在線課堂等。這些內容是對本教材的有效補充和擴展。

3結束語

第10篇

??目前,在嵌入式系統應用領域中,不少人對什么是嵌入式系統不甚了解。有些人搞了十多年的單片機應用,不知道單片機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統;也有些人在解釋什么是嵌入式系統時,不是從定義出發,而是列舉了嵌入式系統的一些特點,往往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從現代計算的發展歷史,了解嵌入式系統的由來,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探討嵌入式系統較為準確的定義。

1 現代計算機的技術發展史

    (1)始于微型機時代的嵌入式應用

??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在其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計算機始終是供養在特殊的機房中,實現數值計算的大型昂貴設備。直到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的出現,計算機才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微型計算機以其小型、價廉、高可靠性特點,迅速走出機房;基于高速數值解算能力的微型機,表現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控制專業人士的興趣,要求將微型機嵌入到一個對象體系中,實現對象體系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將微型計算機經電氣加固、機械加固,并配置各種外圍接口電路,安裝到大型艦船中構成自動駕駛儀或輪機狀態監測系統。這樣一來,計算機便失去了原來的形態與通用的計算機功能。為了區別于原有的通用計算機系統,把嵌入到對象體系中,實現對象體系智能化控制的計算機,稱作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因此,嵌入式系統誕生于微型機時代,嵌入式系統的嵌入性本質是將一個計算機嵌入到一個對象體系中去,這些是理解嵌入式系統的基本出發點。

    (2)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兩大分支

??由于嵌入式計算機系統要嵌入到對象體系中,實現的是對象的智能化控制,因此,它有著與通用計算機系統完全不同的技術要求與技術發展方向。

??通用計算機系統的技術要求是高速、海量的數值計算;技術發展方向是總線速度的無限提升,存儲容量的無限擴大。 而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的技術要求則是對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技術發展方向是與對象系統密切相關的嵌入性能、控制能力與控制的可靠性。

??早期,人們勉為其難地將通用計算機系統進行改裝,在大型設備中實現嵌入式應用。然而,對于眾多的對象系統(如家用電器、儀器儀表、工控單元……),無法嵌入通用計算機系統,況且嵌入式系統與通用計算機系統的技術發展方向完全不同,因此,必須獨立地發展通用計算機系統與嵌入式計算機系統,這就形成了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兩大分支。

??如果說微型機的出現,使計算機進入到現代計算機發展階段,那么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的誕生,則標志了計算機進入了通用計算機系統與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兩大分支并行發展時代,從而導致20世紀末,計算機的高速發展時期。

    (3) 兩大分支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通用計算機系統與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的專業化分工發展,導致20世紀末、21世紀初,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專業領域集中精力發展通用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技術,不必兼顧嵌入式應用要求,通用微處理器迅速從286、386、486到奔騰系列;操作系統則迅速擴張計算機基于高速海量的數據文件處理能力,使通用計算機系統進入到盡善盡美階段。

??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則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這條獨立發展的道路就是單芯片化道路。它動員了原有的傳統電子系統領域的廠家與專業人士,接過起源于計算機領域的嵌入式系統,承擔起發展與普及嵌入式系統的歷史任務,迅速地將傳統的電子系統發展到智能化的現代電子系統時代。

??因此,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兩大分支的里程碑意義在于:它不僅形成了計算機發展的專業化分工,而且將發展計算機技術的任務擴展到傳統的電子系統領域,使計算機成為進入人類社會全面智能化時代的有力工具。

2 嵌入式系統的定義與特點

??如果我們了解了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的由來與發展,對嵌入式系統就不會產生過多的誤解,而能歷史地、本質地、普遍適用地定義嵌入式系統。

    (1) 嵌入式系統的定義

??按照歷史性、本質性、普遍性要求,嵌入式系統應定義為:“嵌入到對象體系中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嵌入性”、“專用性”與“計算機系統”是嵌入式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對象系統則是指嵌入式系統所嵌入的宿主系統。

    (2) 嵌入式系統的特點

?? 嵌入式系統的特點與定義不同,它是由定義中的三個基本要素衍生出來的。不同的嵌入式系統其特點會有所差異。

??與“嵌入性”的相關特點:由于是嵌入到對象系統中,必須滿足對象系統的環境要求,如物理環境(小型)、電氣/氣氛環境(可靠)、成本(價廉)等要求。

??與“專用性”的相關特點:軟、硬件的裁剪性;滿足對象要求的最小軟、硬件配置等。

??與“計算機系統”的相關特點:嵌入式系統必須是能滿足對象系統控制要求的計算機系統。與上兩個特點相呼應,這樣的計算機必須配置有與對象系統相適應的接口電路。

??另外,在理解嵌入式系統定義時,不要與嵌入式設備相混淆。嵌入式設備是指內部有嵌入式系統的產品、設備,例如,內含單片機的家用電器、儀器儀表、工控單元、機器人、手機、PDA等。

    (3)嵌入式系統的種類與發展

??按照上述嵌入式系統的定義,只要滿足定義中三要素的計算機系統,都可稱為嵌入式系統。嵌入式系統按形態可分為設備級(工控機)、板級(單板、模塊)、芯片級(MCU、SoC)。

??有些人把嵌入式處理器當作嵌入式系統,但由于嵌入式系統是一個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因此,只有將嵌入式處理器構成一個計算機系統,并作為嵌入式應用時,這樣的計算機系統才可稱作嵌入式系統。

??嵌入式系統與對象系統密切相關,其主要技術發展方向是滿足嵌入式應用要求,不斷擴展對象系統要求的外圍電路(如ADC、DAC、PWM、日歷時鐘、電源監測、程序運行監測電路等),形成滿足對象系統要求的應用系統。因此,嵌入式系統作為一個專用計算機系統,要不斷向計算機應用系統發展。因此,可以把定義中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引伸成,滿足對象系統要求的計算機應用系統。

3 嵌入式系統的獨立發展道路

    (1)單片機開創了嵌入式系統獨立發展道路

??嵌入式系統雖然起源于微型計算機時代,然而,微型計算機的體積、價位、可靠性都無法滿足廣大對象系統的嵌入式應用要求,因此,嵌入式系統必須走獨立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芯片化道路。將計算機做在一個芯片上,從而開創了嵌入式系統獨立發展的單片機時代。

??在探索單片機的發展道路時,有過兩種模式,即“Σ模式”與“創新模式”。“Σ模式”本質上是通用計算機直接芯片化的模式,它將通用計算機系統中的基本單元進行裁剪后,集成在一個芯片上,構成單片微型計算機;“創新模式”則完全按嵌入式應用要求設計全新的,滿足嵌入式應用要求的體系結構、微處理器、指令系統、總線方式、管理模式等。Intel公司的MCS-48、MCS-51就是按照創新模式發展起來的單片形態的嵌入式系統(單片微型計算機)。MCS-51是在MCS-48探索基礎上,進行全面完善的嵌入式系統。歷史證明,“創新模式”是嵌入式系統獨立發展的正確道路,MCS-51的體系結構也因此成為單片嵌入式系統的典型結構體系。

    (2)單片機的技術發展史

??單片機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經歷了SCM、MCU、SoC三大階段。

??SCM即單片微型計算機(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階段,主要是尋求最佳的單片形態嵌入式系統的最佳體系結構。“創新模式”獲得成功,奠定了SCM與通用計算機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在開創嵌入式系統獨立發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沒。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階段,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是:不斷擴展滿足嵌入式應用時,對象系統要求的各種外圍電路與接口電路,突顯其對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領域都與對象系統相關,因此,發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電氣、電子技術廠家。從這一角度來看,Intel逐漸淡出MCU的發展也有其客觀因素。在發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廠家當數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應用方面的巨大優勢,將MCS-51從單片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到微控制器。因此,當我們回顧嵌入式系統發展道路時,不要忘記Intel和Philips的歷史功績。

??單片機是嵌入式系統的獨立發展之路,向MCU階段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尋求應用系統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決;因此,專用單片機的發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趨勢。隨著微電子技術、IC設計、EDA工具的發展,基于SoC的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會有較大的發展。因此,對單片機的理解可以從單片微型計算機、單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單片應用系統。

4 嵌入式系統的兩種應用模式

??嵌入式系統的嵌入式應用特點,決定了它的多學科交叉特點。作為計算機的內含,要求計算機領域人員介入其體系結構、軟件技術、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然而,了解對象系統的控制要求,實現系統控制模式必須具備對象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從嵌入式系統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嵌入式應用的多樣性中,可以了解到客觀上形成的兩種應用模式。

    (1) 客觀存在的兩種應用模式

??嵌入式計算機系統起源于微型機時代,但很快就進入到獨立發展的單片機時代。在單片機時代,嵌入式系統以器件形態迅速進入到傳統電子技術領域中,以電子技術應用工程師為主體,實現傳統電子系統的智能化,而計算機專業隊伍并沒有真正進入單片機應用領域。因此,電子技術應用工程師以自己習慣性的電子技術應用模式,從事單片機的應用開發。這種應用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軟、硬件的底層性和隨意性;對象系統專業技術的密切相關性;缺少計算機工程設計方法。

??雖然在單片機時代,計算機專業淡出了嵌入式系統領域,但隨著后PC時代的到來,網絡、通信技術得以發展;同時,嵌入式系統軟、硬件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為計算機專業人士介入嵌入式系統應用開辟了廣闊天地。計算機專業人士的介入,形成的計算機應用模式帶有明顯的計算機的工程應用特點,即基于嵌入式系統軟、硬件平臺,以網絡、通信為主的非嵌入式底層應用。

    (2)兩種應用模式的并存與互補

??由于嵌入式系統最大、最廣、最底層的應用是傳統電子技術領域的智能化改造,因此,以通曉對象專業的電子技術隊伍為主,用最少的嵌入式系統軟、硬件開銷,以8位機為主,帶有濃重的電子系統設計色彩的電子系統應用模式會長期存在下去。另外,計算機專業人士會愈來愈多地介入嵌入式系統應用,但囿于對象專業知識的隔閡,其應用領域會集中在網絡、通信、多媒體、商務電子等方面,不可能替代原來電子工程師在控制、儀器儀表、機械電子等方面的嵌入式應用。因此,客觀存在的兩種應用模式會長期并存下去,在不同的領域中相互補充。電子系統設計模式應從計算機應用設計模式中,學習計算機工程方法和嵌入式系統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設計模式應從電子系統設計模式中,了解嵌入式系統應用的電路系統特性、基本的外圍電路設計方法和對象系統的基本要求等。

第11篇

(一)嵌入式系統的產生

嵌入式系統誕生于微型機時代,經過微型計算機的嵌入式專用化的短暫探索后,便進入到嵌入式系統獨立的微控制器發展時代。直接在嵌入式處理器與集成電路技術基礎上發展的帶處理器內核的單片機,即微控制器的智能化電子系統。即便有處理器內核,也是嵌入式處理器而非通用微處理器。

(二)專用計算機探索的失敗之路

無論是工控機,還是單板機,都無法徹底地滿足嵌入式系統的微小體積、極低價位、高可靠性的要求。人們便直接將微型計算機體系結構進行簡化,集成到一個半導體芯片中,做成單片微型計算機。Motolora公司的6801系列就是由6800系列微型機簡化后集成的單片微型計算機。單片微型計算機徹底解決了嵌入式系統的極小體積、極低價位,但在高可靠性及對象可控性方面沒有本質上的改進。

(三)嵌入式系統的獨立發展道路

嵌入式系統的微控制器(MCU)發展道路,是一條擺脫“專用計算機”羈絆,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是一條由IntelMCS51單片機、iDCX51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開辟的單片機獨立發展的道路。MCS51是一個在微電子學、集成電路基礎上,按照嵌入式應用要求,原創的嵌入式處理器。MCS51原創的體系結構、控制型的指令系統與布爾空間、外部總線方式、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嵌入式系統的硬件結構基礎;iDCX51是專門與MCS51單片機配置,滿足嵌入式應用要求原創的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

二、嵌入式系統的四個支柱學科

目前,嵌入式系統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從“嵌入式系統”的誕生、獨立的單片機發展道路、微控制器技術發展的內涵、嵌入式系統的多種解決方案來看,“嵌入式系統”是四個支柱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并以平臺模式進行學科定位與分工。

(一)四個支柱學科的關系

嵌入式系統的四個支柱學科是微電子學科、計算機學科、電子技術學科、對象學科。微電子學科是嵌入式系統發展的基礎,對象學科是嵌入式系統應用的歸宿學科,計算機學科與電子技術學科是嵌入式系統技術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領銜的微電子學科

微電子學科與半導體集成電路的領銜作用,在于它為嵌入式系統的應用提供了集成電路基礎。電子技術學科、計算機學科的許多重要成果,最終都會體現在集成電路中,從早期的數字電路集成,到如今的模混合、軟/硬件結合、以IP為基礎的知識與知識行為集成。

(三)為平臺服務的計算機學科

現代計算機出現后,在計算機學科中形成了兩大學科分支,即通用計算機學科與嵌入式計算機學科。通用計算機學科與嵌入式計算機學科有不同的技術發展方向與技術內涵。由于嵌入式計算機學科與對象學科、微電子學科緊密相關,而嵌入式計算機學科與原有計算機學科內容有較大差異,不能用通用計算機的概念來詮釋嵌入式系統,因此、嵌入式計算機要加強與微電子學科、電子學科、對象學科的溝通,共同承擔起嵌入式系統新學科的建設任務。在嵌入式系統中,計算機學科要承擔起嵌入式系統應用平臺的構建任務,它包括嵌入式系統的集成開發環境、計算機工程方法、編程語言、程序設計方法等內容。

(四)廣泛服務的電子技術學科

在嵌入式系統中,電子技術學科提供了最廣泛的技術服務。電子技術將微電子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迅速從電路集成、功能集成、技術集成發展到知識集成;為計算機學科提供嵌入式系統的硬件設計技術支持;在對象學科中,廣大的應用工程師在嵌入式軟硬件平臺上實現最廣泛的應用。

(五)對象學科的最終出路

對象學科是嵌入式系統的最終用戶學科。對象學科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科技領域,形成了嵌入式系統一個無限大的應用領域。對于對象學科來說,嵌入式系統只是一個智能化的工具,對象學科要在嵌入式系統上構建本領域的一個嵌入式應用系統。嵌入式應用系統的技術基礎是本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環境、應用要求。同時,在應用中要不斷給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計算機學科提出技術要求,以便不斷提升嵌入式系統平臺的技術水平。[論-文-網]

三、平臺模式下的學科

(一)平臺模式的由來

平臺模式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基本的產業、科技模式,是人類知識分離性規律、集成性規律發展到高級階段上的必然現象。它將一體化的產業、科技模式變革為知識平臺媒介下的平臺模式。只要對比上世紀60年代收音機產業與90年代的VCD/DVD產業,就會發現一體化產業模式與平臺產業模式的本質差異。

(二)嵌入式系統的平臺模式

按照知識的分離性發展規律,知識創新者不從事知識應用,知識應用者不需要了解創新知識原理;按照集成性發展規律要求,知識創新者應該將創新知識成果集成到工具之中,轉化為知識平臺,知識應用者應該在知識平臺基礎上實現創新知識應用。對象學科領域是嵌入式系統的最終用戶,對象學科領域的電子技術應用工程師應該在一個現成的嵌入式系統平臺上實現嵌入式應用系統設計。微電子學科、嵌入式計算機學科、電子技術學科(非對象學科領域中的應用工程師)不是嵌入式系統最終用戶,這些學科的重要任務是將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成形形的知識平臺。[論*文*網]

(三)平臺模式下的學科定位與分工

第12篇

會計核算的電算化,使傳統的會計核算手段和賬務處理程序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這一變化,原來以憑證、賬簿、會計報表及其他經濟資料為主要對象的審計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如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審計證據的收集及審計人員對計算機操作與應用的技能等。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的審計標準和準則的基礎上,建立一系列與新情況相適應的新的審計標準和準則,以規范注冊會計師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執行會計報表審計業務,明確工作要求,保證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準則》規范的就是注冊會計師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執行會計報表審計業務時應當采取的措施和程序。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下設的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IAPC)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的研究較早,先后了一系列的相關準則。到目前為止頒布了六個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審計內容的國際審計準則。它們分別就單機、聯機和數據庫系統下的電子數據處理環境對會計制度和有關內部控制的研究和評價產生的影響作出補充規定。現將這幾個準則規范的內容作一匯總介紹。

第一,《環境下的審計》。該準則明確了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審計的目的與范圍,技術與能力的要求,審計計劃的考慮,內部控制研究、評價及風險評估的影響,制定與實施審計程序應關注的方面等。該準則只是為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制定一般原則和指導,其他五個準則或實務公告均為該準則的補充或擴展。

當在一個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進行審計時,審計人員應當對約定計劃中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和處理系統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了解計算機信息系統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與評價以及對審計程序有怎樣的影響,包括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審計人員還應當對執行審計程序的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有足夠的知識,這將視所采用的具體的審計方法而定。

第二,《風險評估和內部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特征和考慮因素》。該實務公告為第一項準則的補充,該公告明確了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的特征,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內部控制的內容及評價方法。

審計人員應當收集與審計計劃有關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的資料,包括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情況以及計算機處理的集中或分布程度、使用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數據重置情況等。

審計人員在編制全面計劃時,應當考慮下列事項:在對內部控制的全面評價中確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控制的可信賴程度;制定關于怎樣、何處與何時檢查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的計劃;制定關于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進行的審計程序計劃。

第三,《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獨立微型計算機》。該實務公告為第一項準則的補充,該公告明確了微型計算機系統及其特征、在微型計算機環境下的內部控制、微型計算機環境對審計程序的影響等。

準則指出微機對會計制度的影響和有關的風險一般將由下列情況而定:微機使用于會計應用處理的范圍;被處理的財務業務的類型和重要性;應用中運用的文件和程序性質。微機環境下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管理部門對操作微型計算機的規定和控制;程序和數據安全;軟件和數據的完整性控制;硬件、軟件和數據備份控制。

第四,《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聯機計算機系統》。該實務公告為第一項準則的補充,該公告明確了聯機計算機系統及其特征、在聯機計算機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聯機計算機環境對審計程序的影響等。

準則強調某些一般控制程序對聯機處理特別重要,包括存取控制、控制方面的口令、系統開發和維護控制、程序編制以及業務記錄控制。同時,對聯機處理特別重要的應用控制包括:處理前的適當授權,終端設備編輯。合理性和其他確認測試、截止測試、文件控制、余額控制。

聯機環境對會計制度的影響及其相關聯的風險,一般將依下述而定:聯機系統用干會計應用處理的范圍;處理的財務業務的類型和重要性;使用的應用文件和程序性質。

第五,《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數據庫系統》。該實務公告為第一項準則的補充,該公告明確了數據庫系統及其特征,在數據庫系統下的內部控制,數據庫環境對審計程序的影響等。

第六,《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該準則為第一項準則的擴展,該準則明確了審計軟件和測試數據兩種輔助審計技術、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范圍及需要考慮的因素、注冊會計師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應用中的主要工作和控制手段等。

準則指出,在下列情況下,可應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在運用制度遵守性和數據真實性程序中缺少輸入文件和缺乏可見的審計蹤跡時;通過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可以改進審計程序的效果和效率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岢岚县| 宁德市| 和平县| 天等县| 丰宁| 英吉沙县| 瑞丽市| 会昌县| 自治县| 万荣县| 富阳市| 宁陵县| 广元市| 米脂县| 左权县| 麻城市| 雅江县| 凤庆县| 红桥区| 兴城市| 巢湖市| 犍为县| 江油市| 夹江县| 洛宁县| 荥经县| 连城县| 霍林郭勒市| 平武县| 龙游县| 民权县| 永和县| 集安市| 尖扎县| 舟曲县| 北辰区| 西林县| 健康| 米泉市|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