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4: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偏癱康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24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421-02
中風是一類疾病的統稱,在臨床上,一般將由于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腦血流循環障礙性疾病,統稱為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中風。我國每年新發中風約200萬人,每年死于中風約150萬人[1]。中風致殘率高達80%左右[2]。在中風所導致的多種功能障礙中,偏癱發生率最高。而偏癱是直接關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嚴重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中醫在中風偏癱的康復方面見解獨到,行之有效,茲就其理念,原則,方法做一初步探討。
1 天人相應的整體康復觀
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對臨床康復對象的選擇、康復適應癥的辨證、康復醫療原則的確定以及康復方法的運用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從而決定了中醫康復學的目標必須使患者在形體、精神、職業等方面實現全面康復[3]。
1.1 因時治宜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均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順應自然環境變化開展康復治療是促進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之一。與氣候變化相適應,隨四時陰陽之氣的升降,寒熱溫涼的變化,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精神活動等都隨之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氣血的運行也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異,天氣溫熱則氣血則易于暢通運行,天氣寒冷則氣血易于凝澀。人體的康復也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密切相關。順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來調理臟腑,調暢氣機,調攝精神,保持人體內外陰陽的相關平衡,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條件的差異,既可影響疾病的發生,又能影響疾病的康復治療。地勢對疾病和治療方法均有較大的影響。在治療上應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時,地理等生活情況,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方法綜合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復理念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形體是形神合一的統一體,各種組織器官構成的形體,是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而形成的來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體的產物,是依附于形體而存在的。形體與神氣的統一是生命活動正常的體現,形體與神氣的平衡關系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特別是神敗不復,是病后難以康復的重要原因。眾多的康復醫療措施,不外乎調整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系,使形體健壯以促進精神康復,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體康復。
3 辨證論治的康復原則
對中醫偏癱而言,中風是疾病,偏癱是癥狀。中風造成偏癱,偏癱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及其他能力的障礙,兩者有因果關系。中醫治療學認識的范圍是病、證、癥;因偏癱癥狀造成的功能障礙則是中醫康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當這些方法在中醫康復過程中用來改善功能障礙時,同樣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因此,在中醫康復方案中,辯證論治是基本的原則。
4 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康復方法
中醫的康復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兩大類。這些方法體現了中醫數千年有關疾病、養生及康復的發展水平,在臨床行之有效。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藥、針灸、按摩、熏洗等,對偏癱的弛緩和痙攣兩種狀態具有明顯的效果。由于中風偏癱是中樞性癱瘓,其功能恢復不是單純肌力的恢復,而是運動模式的恢復。現代康復學中對偏癱的康復治療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主張以康復訓練的方法重建運動功能。由于中樞性癱瘓的特異性是運動模式的改變。決定了其訓練方法應以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恢復,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為原則。將現代康復學中有關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與中醫傳統康復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吸收中醫臨床學、中醫養生學的部分知識,吸收現代康復學的某些思想[4],遵循現代偏癱康復治療過程中廣泛使用的康復程序,與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康復治療手段相結合,以達到中西康復的匯通,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馬長生.腦卒中是一種可以高度預防的疾病.藥物與人,2008(1):5-7.
[2]李振卿,楊云芳.淺論偏癱的康復治療.四川中醫,2008,26(8):26-27.
關鍵詞 腦卒中后偏癱 康復 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致殘率為70%~80%。①偏癱是腦卒中主要的運動機能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最常見后遺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許多研究者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中醫康復治療與護理進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復措施。現結合文獻,對其綜述如下。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康復一般分為2階段:住院階段、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1 住院階段的康復治療與護理
腦卒中偏癱患者住院階段的康復護理包括康復早期護理和康復后期護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復介入的最佳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癥狀不再進展后48~72h,②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有著重要的意義。北美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腦卒中發病后,即刻讓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開展早期康復護理。③
1.1 情志護理
馬巧玲等④報道,腦梗死急性期抑郁發生率為32.6%。抑郁的發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礙于神經功能的恢復。腦卒中發生后,其急性期治療很關鍵,越早進行功能鍛煉,神經功能恢復越快。錯過時機,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遺癥。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情緒悲觀,常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不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以致失去康復功能治療的最佳時機。
腦卒中后抑郁屬于中醫郁證的范疇,根據《中醫診斷學》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辨證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可分為痰淤互阻型、氣滯血淤型、腎精不足型、脾胃虛弱型、痰火擾心型五種類型。⑤針對不同類型的證候給予針灸和藥物治療,痰勝者祛痰活絡健脾,氣滯血瘀者行氣活血化瘀,腎精不足者滋陰補腎,脾胃虛弱者補脾養胃,痰火擾心者清心化痰。此外,還可以運用說理疏導、移情相制、氣功調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配合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的順利進行。當患者進入康復后期后,與早期相比,此期各種康復的進程明顯減慢。因此病人易出現急躁、焦慮的情緒。堅定患者康復的信心,鼓勵其堅持功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情志護理還可影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的效果。席江寧⑥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證實心理療法有助于加強老年中風病人的針灸療效。因此,在這一階段要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對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加以鼓勵。
王風改⑦提出對腦卒中患者采用激勵性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是為了滿足腦卒中伴隨抑郁癥狀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讓他們了解腦卒中后抑郁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時強調保持良好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生活的重要性,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沈怡等⑧的減重步行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顯療效,盡早給予步行訓練能滿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復運動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觀心理,促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康復訓練,同時良好的療效又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促進機制。
馬彥紅等⑨認為應用針刺四神聰、四關穴組,可減輕或消除腦卒中患者情緒以及對認知功能的損害,對腦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復有積極作用。潘燕⑩提出電針灸百會、風府、風池、印堂、百會、風府、風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狀態的恢復,并進一步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而程遠等豘通過研究認為腹針療法與電針療法均能有效治療老年期腦卒中后郁證,促進情感恢復。但腹針療法臨床總體療效更好,可顯著改善抑郁癥狀。
1.2 患肢功能康復的治療與護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針灸
按摩手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同時應用于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護理階段,于君豙對95例腦中風病人,分別于發病早期(發病后2h內)和晚期(發病2個月后)給予促進技術為主的按摩與針灸結合的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果發現早期療效優于晚期。鄭燕紅豛提出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應用按、摩、揉、捏四法,順序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兩次,每次二十分鐘,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進行輕柔地按摩。國內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恢復期針刺治療皆有著一定的療效,而且在急性期針刺,其療效優于在恢復期針刺。付弋等豝提出腦卒中急性康復期應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包括頭針、體針和電針。針刺治療選擇申脈、照海、風池、陽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環跳及三陰交穴,常規操作,得氣后不行針,留針20 min,1次/d,每周治療5次。
腦卒中康復早期,康復護理以床上按摩針灸及肢體鍛煉為主,而在康復后期則以對患者進行坐、立、行的訓練為主,同時配合針灸和推拿的治療。陳冬青豞提出對康復患者進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患者首先側移至床邊,將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擺動雙腿。他同時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訓練達到預期效果后對患者進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訓練,患者Bobath握手,雙上肢前伸,頭和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邊,健側上肢抓緊杠木,重心放于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大于30min。
1.2.2 中藥治療
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豟分為5種證型 ①肝陽上擾:選天麻鉤藤飲加減;②風痰淤阻: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血府逐淤湯加減;③痰濕蒙神:選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加減;④氣虛血淤:選補陽還五湯加減;⑤ 陰虛風動:選鎮肝熄風湯加減。各方由本院中藥煎藥室代煎,每日兩次,飯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區自行康復階段
腦卒中偏癱患者病程長、恢復慢、經濟負擔重,所以很少能夠達到完全康復后才出院,大多數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選擇出院繼續接受家庭或社區康復護理。由于社區康復具有經濟、有效、簡單易行、效果持久的特點豠,較適合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繼續治療,既節省患者經濟開支,也減輕醫院負擔。
董梁等豣認為患者家屬參與穴位推拿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及意義。患者年齡較輕者選擇配偶,年齡較大者選擇有空照顧父母的子女。通過1 周左右的時間的相關醫學知識的講解及手法操作指導,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讓家屬初步學會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時間里,根據家屬反饋意見及療效觀察,及時指導并矯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區為患者評估并制定計劃,設定偏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程序,并對運用FUGL-MEYER評價對患者進行康復效果評分。治療中采用中醫按摩、針灸療法,但是引入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評定方法,走中西醫匯通的道路。
1 臨床資料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本科收治偏癱患者35例,其中女16例,男19例,未婚者4例,35例患者從入院即進行康復治療,同時重點加強心理指導,并貫穿康復治療的全過程。
2 偏癱病人的心理問題
偏癱病人在心理上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其原因主要與偏癱后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運動功能、經濟狀況、參與家庭活動的能力改變,以及就業能力的改變等方面有關,從而導致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調,從而就產生一系列的病態心理。
2.1 急躁。一旦發病,患者便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長期臥床,給生活上帶來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生活不能自理,都需別人照顧,加上病情恢復慢,在治療過程中產生急燥情緒;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寄托于康復工作者快些指導和幫助他們康復。這些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使病人產生焦躁情緒,主要表現為在訓練中情緒不穩、易怒,懷疑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由積極轉為悲觀。
2.2 恐懼。由于偏癱病人大多數為老年人,而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有更大的恐懼心理。由于年老生理儲備能力低,體弱多病,自理能力差,大多數怕痛,害怕活動,擔心過早活動對以后有不良影響,甚至拒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心理工作,打開病人的心結,對病人要耐心的講解,深入溝通,了解原因后對癥處理。
2.3 對后遺癥的疑慮。許多偏癱病人對疾病的后遺癥無法接受與理解,有時會發脾氣,一位正在上班年齡的患者抱怨說,我住院治療了這么長時間,怎么還不能夠去上班啊,走路可以了但手還不能寫字,我還有許多事要做。尤其是4例未婚的患者更是懼怕后遺癥,由于后遺癥引起的種種抱怨,擔心的問題更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情,情緒波動較大。
3 對不同心理類型偏癱病人的心理治療
3.1 對急躁型病人的康復。
3.1.1 康復工作者一定要用和藹的態度對待病人,病人越是有快些恢復的想法,我們就越要和患者講清患腦部疾病恢復時間較長的原因,同時又要鼓勵患者去積極的面對。腦部受傷要比骨骼、肌肉、其它任何臟器等損傷都恢復得慢。神經細胞壞死不能再生,只有啟發和誘導其它腦細胞去代替失去的功能[2]。
因此康復人員在訓練中,任何語言的不當和細微的面目表情都可能會對病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導致他們對康復失去信心。然而對他們的微小的一點進步給予鼓勵,則都會使他們精神振作。所以,和藹的態度和微笑的表情對病人是否堅持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3.1.2 要給患者康復訓練以正確、科學的指導。因為指導失誤也會導致患者對康復失去信心。有些人一律采用同樣的方法,這樣不但療效不明顯,反而使患者延長了恢復的時間或失去了康復的機會,這樣會造成患者新的心理創傷。
3.1.3 經常主動和病人交淡,及時的發現病人康復中出現的新的心理問題,及時的為病人打開心結。
3.1.4 由于患者康復的大多數工作是在家屬的配合下進行的。所以對其家屬和護理人員要進行偏癱疾病知識的培訓。醫生給康復訓練指導后,首先要讓家親屬領會,然后按照醫生的方法,對患者進行適度的反復訓練,盡量為患者增加康復訓練的機會。
3.2 對恐懼和后遺癥的疑慮型病人的康復。針對那些對疾病恐懼和對后遺癥的疑慮型的患者,醫護人員要從“病”本身的角度去解釋它的發生,發展等,耐心的解釋中風后遺癥的存在,并要針對不同患者的后遺癥,采取不同的輔助用具,盡量減少后遺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3]。對退休的老人,盡量多安排一些老年人活動,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可以替代患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健肢的娛樂活動,以實現自我活動價值。對于上班的患者,可以和其家屬及工作單位聯系,盡可能的為患者安排適合的崗位,使他們重新回歸社會,讓患者感覺到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利用其他的娛樂設施如聽音樂,下棋,看書等等,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暢,使他們減少或忽略疾病所帶來的不便,慢慢習慣與適應,同時醫務人員應定期上門康復指導,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復功能,建立健全的網絡與電話聯系,針對患者病情提供可行的輔助用具并對癥指導,解除顧慮及煩惱。
4 討論
35例偏癱病人中出現心理異常的病人有32例,經過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后23例生活上可以基本自理,并且積極的去面對生活,11例因身體功能難以恢復而長期臥床,生活需要家屬照顧,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己死亡。心理主要是腦的機能,因此心理的發生和發展也是以腦的發育為基礎的,在患者發生肢體功能障礙時,因為生理、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恐懼、絕望、抑郁、厭世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通過針對性的心理指導,使患者增強勝任感和充實感,同時使患者感到有足夠的力量面對現實,從而加快神經功能的康復,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姚菊峰,張繼敏,孫靜,等.腦卒中患者生活滿憊度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5,35(11):684-683
[中圖分類號] R74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14-01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對腦卒中的診斷、治療、搶救水平的提高,此類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降低,但致殘率明顯升高,據報道可達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達43.2%[1]。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實施康復訓練指導至關重要。
1 心理護理指導 腦卒中發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主要是焦慮、抑郁,心理護理直接影響康復效果。1)首先給患者提供腦卒中有關治療、預后及相關疾病的可靠信息。2)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及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確對待疾病。3)避免任何刺激和傷害患者自尊的言行。4)讓患者和家屬參與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5)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耐心傾聽,給予相應的措施,應用疏導法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請康復效果好的病友介紹康復經驗,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同時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指導。
2 肢體康復訓練指導 在發病48h后[2],如生命體征穩定,病情未再發展,便可開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
2.1 首先將肢體放置于功能位[3] 1)仰臥位:肩下墊一支撐軟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與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開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適宜的軟枕上,患側臀下放置枕頭,使骨盆和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夾緊并稍內旋。患腿下也放置枕頭支撐整個大腿外側,防止下肢外旋,足底與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關節跖屈。2)健側臥位:患者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肘關節伸展放在枕頭上,腕指關節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與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條卷將其隔開。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頭上,髖、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3)患側臥位:將患臂小心輕輕拉出避免受壓,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張開,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關節盡量保持90°。4)腦卒中患者患側手和足常出現水腫,故用枕頭墊高手足,可使手足水腫緩解。其次,還可行熱敷,用熱毛巾外敷患側肩、肘、髖、膝關節,用熱水浸泡手足。
2.2 關節活動度被動訓練指導 1)上肢被動運動:肩關節屈曲及伸展,內收及外展,外旋轉及內旋轉;肘關節屈曲及伸展、旋轉,手腕關節屈曲及伸展,內旋外旋;手指屈曲及伸展。2)下肢被動運動:髖關節屈曲及伸展,內收及外展,外旋轉及內旋轉;膝關節屈曲及伸展;足踝關節屈曲及伸展。原則是從肢體的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從大關節到小關節。
2.3 肢體主動運動訓練指導 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雙手交叉強平舉、側舉,雙手交叉指鼻,雙手交叉向前指物。進行坐、站練習,使用助行器練習步行,上下樓梯練習。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臉、刷牙、進食等。
2.4 配合針灸,按摩 中頻治療儀進行中強度的皮膚刺激。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按摩,沿手指、手背、腕背、前臂及肩部做向心性按摩,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4]。
2.5 加強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 鼓勵患者進行一些精細的協調訓練,如擰螺絲、開鎖、拿取放置玻璃球、那鋼筆寫字、做手工制作等,促進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
對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干預,可使神經系統盡快建立新的聯系,對偏癱肢體功能恢復可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降低致殘率。其次,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強調個體化,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由幫助到獨立,盡可能把患者的生活依賴降到最低程度,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新萍.腦卒中患者城市社區家庭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12(23),12.
[2] 李素華,劉靜,武文成.超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2),26.
3月-2014年6月本院確診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指導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鍛煉干預,指導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指導性訓練干預。應用Fugl-Meyer評定法(FM)評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定患者生活能力,隨訪6個月,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康復訓練動作達標情況以及治療前、治療后第2、4、6個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結果:指導組的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為93.33%,對照組的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為66.67%,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指導組第2、4、6個月FM、MBI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康復指導性訓練; 腦卒中; 偏癱; 平衡功能; 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exercise.Method: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3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guide group was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that .Fugl-Meyer rating method (F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balance function in patients,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was used to assess patients life ability,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ll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cises target rate,the balance function and life ability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4 and 6 months were analysed.Result: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cises target rate of guide group was 93.33% ,control group was 66.67% , the former was higher than the later,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 2,4 and 6 months,the FM and MBI score of guid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Stroke; Hemiplegia; Equilibrium function; Life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11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14
腦卒中俗稱腦中風,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其病因較為復雜,是指各種誘發因素引起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導致機體發生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可造成患者一次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1]。偏癱是該病最常見的后遺癥,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腦卒中的發病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其病死率呈下降趨勢,但其致殘率則呈上升趨勢,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沉重的生活負擔[3]。目前,腦卒中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腦血管循環功能和臨床癥狀,但治療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平衡和生活能力嚴重低下。因此,治療后患者需長期性持續性進行功能康復鍛煉,以提高和維持機體正常活動能力。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功能康復鍛煉對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本院通過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給予康復指導性訓練,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確診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依據隨機分配原則分為指導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指導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1~63歲,平均(56.28±6.16)歲;病程3~24 d,平均(13.58±5.27)d;依據疾病類型分為腦梗死22例,腦出血8例;依據病變部位分為左側10例,右側2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2~61歲,平均(56.48±6.25)歲;病程4~22 d,平均(12.96±5.18)d;其中腦梗死23例,腦出血7例;左側9例,右側21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測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伴有偏癱癥狀;②首次發病且入組前無任何康復鍛煉;③年齡40~80歲;④發病時間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鍛煉干預,指導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指導性訓練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3.1 常規康復鍛煉 所有患者主要采用以Bobath技術為主的神經促通技術和運動再學習療法,具體應用反射抑制模式“控制關鍵點”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刺激"站立與步行訓練,上下臺階等康復鍛煉,同時教導患者進行相關穴位按摩,所有患者出院后不給予任何鍛煉指導。
1.3.2 康復指導性訓練
1.3.2.1 指導方法 所有患者在教導完成后進行演練,康復醫師觀察其動作是否到位并對錯誤動作予以糾正,此外患者每2周進行一次40 min的指導性講座和復診時復查患者康復鍛煉動作完成情況,并依據患者實際情況予以增加或減少鍛煉內容和指導。
1.3.2.2 指導內容 (1)肌肉訓練:肌肉牽伸,坐位牽伸小腿三頭肌5 min;(2)訓練:臥位髖伸展訓練兩組,每組各30個,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時輔助翻身1次,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3)站立訓練:提踵訓練、下蹲訓練各30個;(4)言語和呼吸訓練:通過張口、伸舌、鼓腮等刺激面、舌和唇肌,并進行呼吸控制練習(深吸氣、緩慢呼氣、放松);(5)行走訓練:隨著患者站立平衡和負重能力的提高,即可進行邁步、步行和上下階梯訓練,條件允許者可進行障礙跨越訓練;(6)床邊坐位平衡訓練:正確的坐姿,保持身體平衡,包括軀干前后左右和旋轉各項活動。
1.4 觀察指標和標準 所有患者通過電話和復診方式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并應用Fugl-Meyer評定法(FM)評估患者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生活能力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定患者生活能力,統計分析所有患者康復訓練動作達標情況以及治療前、治療后第2、4、6個月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復訓練動作達標標準:在無提示下,可獨自完成訓練動作90%為完全達標,達標率=(達標例數+完全達標例數)/總例數×100%[4]。FM評分評估標準:80分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61~80分為生活基本正常(輕微障礙),60~41分為需要幫助(輕度障礙),40~20分要較多幫助(中度障礙),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校正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校正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的康復訓練動作達標情況比較 指導組的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為93.33%,對照組的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為66.67%,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6.02,P
2.2 兩組治療前后FM得分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FM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MBI得分均呈現上升趨勢,指導組第2、4、6個月FM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治療前后MBI得分情況比較 治療前,指導組和對照組患者MBI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指導組和對照組患者MBI得分均呈現上升趨勢,但指導組患者第2、4、6個月MBI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又叫腦血管意外,主要臨床表現有突然頭暈、手腳麻木、暫時性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突然性昏迷,一側肢體抽動,甚至死亡[7-8]。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稱為腦梗死,由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腦中風稱為腦出血,但無論何種類型腦卒中均極易發生永久性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即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9-10]。因此,多數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療后,須在院外持續性進行康復鍛煉治療以維持和恢復機體各項功能[11-12]。
有文獻顯示,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中樞神經在結構、功能上存在代償性和功能性自然恢復力,因此患者患肢的功能恢復以能否建立隨意和協調的正常運動模式為標準[13]。而湯春玲等[14]研究表明,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后,通過患側肢體學習健側肢體運動功能可有效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進而恢復大腦對肢體的控制能力,使患者逐漸恢復運動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而本研究通過在本院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給予康復指導性訓練,結果顯示,治療前,所有患者之間的FM、MBI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所有患者FM、MBI得分均明顯增高,此結果與國內侯智[15]研究相符,表明康復鍛煉對患者運動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康復指導性訓練干預的患者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明顯高于常規干預的患者,康復指導性訓練干預的患者各時段FM、MBI得分明顯優于常規干預的患者,表明康復指導性訓練可更為有效規范患者的康復鍛煉動作,使康復鍛煉最大限度幫助患者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研究還發現,在康復指導性訓練干預過程中,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可增加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有利于監測患者病情和發現患者在康復鍛煉中的不足,不斷改進康復鍛煉以提供更為有效的個性化康復治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為有效地加速了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了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極大限度發揮了腦的可塑性。同時通過指導訓練,增強了患者的信心,間接提高了患者對康復鍛煉的積極性,有利于持續性促進大腦皮層功能重組,恢復對運動的控制能力,最終增強了康復鍛煉對患者運動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復作用。
綜上所述,康復指導性訓練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動作達標率,有利于提高康復鍛煉的效果,持續性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臨床作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Hao Z W,LI J M,Zhao Y N,et al.The effect of Lokomat lower gait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robot on lower limb function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13,40(8):1558-1559.
[2] Boelman C,Lagman-Bartolome A M,MacGregor D L,et al.Identical ATP1A3 mutation causes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nd rapid-onset dystonia parkinsonism phenotypes[J].Pediatric Neurology,2014,51(6):850-853.
[3] Wang Y,Yu L,Fu J M,et al.Remote intelligent brunnstrom assessment system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based o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31(2):251-256.
[4]肖坤.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護理聯合常規藥物治療腦卒中偏癱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26(8):161-164.
[5] Liu Q,Yan M.Acusector joint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68 cases of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shoulder pain[J].Laser Journal,2014,35(7):115-116.
[6] Zhang W.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atients’ recovery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ho are with acute phase of stroke[J].Medicine Healthcare Apparatus,2014,21(5):637-638.
[7] Gao S H,Zhu Y X,Wang M,et al.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drugs in prevention from secondary osteoporosis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used by stroke[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18(5):113-115.
[8] Gao X Y,Dai L.Investigation on cogni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mong clinical nurses[J].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14,41(6):1147-1149.
[9] Serino D,Camassei F D,Delalande O,et al.HemiconvulsionCHemiplegiaCEpilepsy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degenerative hy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child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J].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2014,18(3):416-419.
[10] Hendrik R,Holger T,Andreas O,et al.Heterozygous de-novo mutations in ATP1A3 in patients with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 whole-exome sequencing gene-identification study[J].The Lancet Neurology,2012,11(9):764-773.
[11] Peng B,Yu Q,Li Y bin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drug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Practic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4,11(5):114-117.
[12] Zhang Y.Effect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hilosophy in improving the rehabilitation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18(20):19-21.
[13] Zheng X Y.Clinical analysi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Attend to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4,11(6):152-153.
[14]湯春玲,范詠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4,34(5):582-583.
其實對于劉先生這樣的一側偏癱的患者來說,有針對性地加強功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針對偏癱患者提供一組恢復肢體功能的簡易的康復訓練方法。
(一)頂天立地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臥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兩臂自然下垂或者雙手扶著固定物,雙目微閉,稍用意想著臍腹部。然后慢慢調整身體的重心至左右腳平衡,到感覺身體左右平衡后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平實,整個身體越站越有勁,同時腳掌踏地漸緊、牙漸咬緊、會稍向內提緊,并用身心靜靜地體會頭頂青天、腳踏大地的感覺(平坐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坐越直,頭向上頂;仰臥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躺越直,頭和腳向兩端越拉越直,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盡量繃直成一條直線,并注意使左右雙腳的用力盡量保持均衡)。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以身體感到有一些累為宜。然后。全身逐漸放松1~2分鐘。
作用:本節是全身性鍛煉的動作,對全身的經絡和皮肉筋骨等組織都進行了主動的、有力的牽拉,有利于全身的經絡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體質、提高雙腳的功能和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頸椎與脊椎的疾病以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偏癱、截癱、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狀況都很有幫助。
(二)雙手訓練
1雙手張開、張緊
動作: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體前或者身體兩側,之后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連續張緊不放松,并逐漸越張越緊,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1~2分鐘。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連續握緊不放松,并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這么做),這樣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拍,持續握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1~2分鐘。
作用:對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握緊以及連續放松的訓練,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雙手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手的功能,提高雙手的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雙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縮、雙手無力、雙手的功能部分喪失等狀況很有幫助。
(三)雙腳訓練
1張緊腳趾
動作:平坐或者仰臥,全身放松,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扶手或者身體兩側,之后對腳趾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腳趾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趾越張越緊、雙腳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半分鐘左右。
2勾腳尖
動作:在雙腳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腳尖向內勾緊(無論有沒有勾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尖向內越勾越緊、雙腳也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勾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勾緊1~2個8拍后開始逐漸放松,連續放松半分鐘左右;
作用:對腳趾和腳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勾緊和連續放松的訓練,使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雙腳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腳的功能,提高雙腳的靈活性,對改善老年人因筋骨萎縮造成的行走不穩、頭重腳輕、中風和腦癱造成的下肢偏癱與截癱、下肢肌肉萎縮與肌無力等患者的身體狀況都很有幫助。
(四)咬牙訓練
動作: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臥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嘴逐漸張開、張緊,稍停,嘴逐漸放松閉合,稍停,牙漸咬緊,稍停,逐漸放松。如此,一次張嘴――放松――咬緊――放松為四個節拍,重復這一動作,共做四個八拍。
作用:張嘴――放松――咬牙――放松,使頭部的皮肉筋骨和經由頭部的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任督兩脈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于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頭部和頸部組織的功能,對改善腦癱、面癱以及頭部的其他疾病很有益處,同時還有提神、醒腦、固齒的作用,能增強和改善記憶功能。
(五)閉目養神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臥均可,雙目微閉或閉合,呼吸自然,全身放松,雙掌相疊捂著臍腹部,然后稍用意去體驗輕輕呼吸的時候整個身體靜逸舒適的感覺,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不限。
作用:全身放松,閉目養神,輕輕地用身體去體會呼吸的感覺,讓全身的氣血更好的運行,這對恢復和改善身體的機能很有益處,同時,對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很有幫助。
注意事項:
1在進行上述各動作的鍛煉時,呼吸應盡量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氣用力,以免出現不適。
2鍛煉時松和緊都很重要,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松,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不要用僵勁,這樣才能剛柔相濟,內外渾圓,收到更理想的康復訓練效果。
【關鍵詞】康復療法;中風康復家庭療法;偏癱;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25-01
中風是中醫學名詞,偏癱則是中風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引發中風的常見因素也是引發中風偏癱的常見原因[1]。中風偏癱是最為常見的中風后遺癥之一,指的是患者一側肢體的肌力減退、活動不利、完全喪失活動功能。偏癱患者大多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疼痛不覺、冷熱不知等,還伴有同側視野缺損,主要表現為平視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來人或物品,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見,極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2]。當前臨床上治療中風偏癱患者還未發現安全特效的藥物,為此,我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采用康復療法聯合中風康復家庭療法治療72例中風偏癱患者,療效顯著,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144例,所有患者均為中風恢復期,均為首次中風而至偏癱。所有患者行急診頭顱CT檢查,證實有腦梗塞或腦出血,均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以及冠心病史和體征。偏癱表現為關節肌肉痙攣,且伴有患肢疼痛、麻木等,痙攣經Ashworth評定,癱瘓肢體張力>0并≤3級。將144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72例中男性51例,女性21例,年齡49~81歲,平均年齡(66.8±8.5)歲,其中39例左側偏癱,33例右側偏癱;觀察組72例中男性50例,女性22例,年齡50~82歲,平均年齡(66.7±8.7)歲,其中38例左側偏癱,34例右側偏癱。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情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高度可比性,入選患者依從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相關的協議,自愿接受治療并參與本次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康復療法治療:推拿、針灸、刮痧、拔火罐。主要取穴:臂、肩、曲池、曲澤、合谷、外關、環跳、手三里、足三里、昆侖、解溪、太沖、委中。治療期間需堅持服藥。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之上給予患者中風康復家庭療法:主要分為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其中被動運動:以抑制手指屈曲痙攣、上肢痙攣、下肢痙攣、踝關節背屈作對抗性的訓練為主,家屬需配合運動,2次/d。主動運動包括:上臂前后45°鐘擺的肩關節活動,前臂上下90°甩動的肘關節活動,招手前后60°來回的腕關節活動,大腿上下45°點地的髖關節活動,小腿前后65°晃悠的膝關節活動,腳尖為心360°畫圓的踝關節活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本研究嚴格根據痙攣的Ashworth評定標準[3],癱瘓肢體張力>0并≤3級,評定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半年后的患肢情況。降低2級肌張力者為顯著,降低1級肌張力者為有效,降低半級肌張力者為好轉,肌張力無變化者為無效。總有效率=顯著率+有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 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72例患者中,顯著45例,有效16例,好轉8例,無效3例,對照組72例患者中,顯著16例,有效38例,好轉4例,無效14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56%(P
3 討論
中風偏癱是最為常見的中風后遺癥之一,指的是患者一側肢體的肌力減退、活動不利、完全喪失活動功能。偏癱患者大多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疼痛不覺、冷熱不知等,還伴有同側視野缺損,主要表現為平視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來人或物品,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見,極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痙攣是影響中風偏癱患者恢復運功功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能否有效抑制患者的痙攣狀態是其能否康復成功的關鍵環節[4]。康復療法聯合中風康復家庭療法通過解除患肢肌肉痙攣及關節粘連,疏通患肢經絡,理氣活血,刺激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效地改善偏癱患者的痙攣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療法聯合中風康復家庭療法組72例患者中,顯著45例,有效16例,好轉8例,無效3例,單用康復療法組72例患者中,顯著16例,有效38例,好轉4例,無效14例,康復療法聯合中風康復家庭療法組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單用康復療法組的80.56%(P
綜上所述,對于中風偏癱患者而言,康復療法聯合中風康復家庭療法較單用康復療法更有效,能加快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恒坤,戚浩然.中西醫結合規范化康復在腦卒中偏癱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13):120-121.
[2] 傅勤慧,裴建,佳奇等.針刺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轉化研究方案[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5):516-524.
[3] 杜鑫,王維寧.中醫推拿療法治療中風后肢體偏癱痙攣狀態的研究現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2):118-119.
【關鍵詞】 急性腦卒中; 偏癱; 康復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64
近年來,急性腦卒中偏癱病發人群由老年人蔓延至年輕人,急性腦卒中偏癱的發生導致患者運動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同時給家庭帶來了負擔[1-2]。針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筆者所在醫院進行了積極地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35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對照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59~71歲,平均年齡65歲;腦出血7例、腦梗死8例。康復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54~70歲,平均年齡63.5歲;腦出血5例、腦梗死1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入選標準:初次發病;腦MRI或腦CT證實;年齡60~70歲;沒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Glazgow昏迷量表大于8分。排除條件:惡性腫瘤;伴有感覺性失語;合并心、肺多臟器功能衰竭;椎基底動脈系統腦出血或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
1.2 方法 兩組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神經科治療。對照組在常規神經科治療基礎上并未進行指導訓練,康復組在生命體征穩定的前提下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腦出血患者在入院3~7 d,腦梗塞患者則在入院1~3 d開始給予康復訓練,2次/d,40 min/次。康復效果由同一醫生在患者康復治療前1 d、治療1個月及治療3個月后評定。康復訓練:基礎訓練,變化,關節活動;坐位維持訓練;站立訓練;床上移動訓練;日常活動能力訓練;負重、重心轉移、起坐以及離床乘輪椅訓練。
1.3 判定指標 采用FMA[3]判定患者偏癱肢體的運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4]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患者治療1個月、3個月后分別評定1次。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康復組的FMA評定值及Barthel指數積分明顯較高,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來說,康復治療及其重要,及時地給予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回歸社會[5]。如果不重視、不及時地給予患者康復治療,不僅會給患者康復工作帶來麻煩,而且還會給患者帶來難以克服的障礙[6]。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低防止各臟器功能減退導致的并發癥,比如肺炎、褥瘡、尿路感染等,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患者偏癱癥狀好轉、運動功能提高[7-9]。本次研究中,對康復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了為期3個月觀察,結果顯示:康復組20例患者均接受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病情得到較好地控制和好轉,同時FMA積分和Barthel指數充分顯示患者提升了自我日常生活能力。對照組無計劃、無規范、無指導的任由患者自己隨意訓練,結果顯示,與康復組患者療效存在很大差距,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較低,殘廢率大于康復組,同時其肢體運動呈現病態模式。
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以加快腦側支循環建立,促進健側腦組織或病灶組織的重組與代償,這大大地發揮了腦可塑性[10]。根據臨床研究,腦卒中偏癱患者1年之后骨吸收亢進,代償骨轉移增強,從而導致骨質疏松,此時給予患者早期綜合的康復訓練可以較好地預防癱瘓導致的骨質疏松[11-12]。對于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來說,單純地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改善患者肢體狀態,然而并不能幫助患者恢復至最佳狀態,因此要求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應將康復訓練融于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進行鍛煉、堅持鍛煉,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楊榮椿,李建華.急性腦卒中癱瘓早期綜合康復治療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8,19(10):1149-1150.
[2]熊海,楊小明,蔣毅,等.227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療效及腦血流量的變化[J].四川大學學報,2009,36(3):594-595.
[3]黃如訓,蘇鎮培.腦卒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38-341.
[4]侯巖芳,刁振明.應用ADL量表實施分級護理對基礎護理及分級服務滿意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60-62.
[5]姜從玉,胡永善.康復訓練促進腦梗死后功能恢復機制的基礎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雜志,2002,24(7):443.
[6]潘翠華,何鏡清,蒲蜀汀.早期康復干預對老年急性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0,17(8):2404-2405.
[7]梁麗霞,陳麗斐,石瑞團,等.良肢位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早期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2,12(1):70-72.
[8]陳宗羨,李冬梅,何進香.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8(9):619-620.
[9] Rossini P M,Calautti C,Pauri F,et al.Poststroke plastic organization in the adult[J].Lancet Neurology,2009,8(6):493-502.
[10]王芳會.早期康復護理對60例急性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8):42-45.
[11]董莘,溫海彥,趙志峰,等.急性腦卒中癱瘓患者臥床期間骨密度下降的CT測量及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56.
[關鍵詞]腦梗死 偏癱 早期康復
腦卒中是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功能殘疾率很高,為70%~80% [1]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本院于2007~2008年對神經內科收治的72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的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共72例。隨機分為早期康復組(研究組)及對照組,研究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齡(60.4±7.3)歲;其中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15例;梗死部位在基底節16例,皮層6例,丘腦4例,腦干2例,多發性8例;既往史積分5.6±3.4,伴發病積分4.8±3.6。對照組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齡(59.1±7.8)歲,其中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17例,梗死部位在基底節18例、皮層5例、丘腦3例、腦干3例、多發性7例,既往史積分5.4±3.7,伴發病積分5.0±3.2。兩組間各項比較均具可比性(P>0.05)。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急性腦梗死首次發病年齡為45~80歲、病程在12~72h、臨床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會議通過的標準[2],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排除意識障礙、智力低下患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腦梗死基礎治療,研究組患者于病情穩定后72h,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進行系統的早期康復訓練,每次30min,每周4次。具體方法如下:(1)支持性心理護理。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對患者進行安慰、支持鼓勵,用樂觀鼓勵性的語言積極地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認知療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腦梗死的基礎知識,通過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解除或減輕不必要的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恢復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主動配合醫生治療,喚起希望,樹立信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康復訓練。系統、分階段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即在醫生指導下,讓患者盡最大努力進行主動康復訓練,循序漸進,從翻身、端碗吃飯、坐立坐平衡,逐步過渡到站立、站立平衡、自行行走。即使患者短期內達不到上述要求,也要在大腦中反復強化這一意念,樹立起一定能站立起來的堅強信心。上述3個過程,相互貫穿強化。
1.4 評定方法
使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3](FMA)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巴氏指數(MBI)評分[4],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兩組患者連續治療6周,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由同一個人進行療效判定。
1.5 統計學處理
評分均值均以x±s,兩組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FMA和MBI評定可見,經過6周治療后,FMA和MBI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早期康復是治療腦梗死后患者偏癱的重要環節,疾病初期,患者由健康人突然變為病人,他們的心理也同樣遭到創傷,難以接受現實,往往表現出抑郁、焦慮、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而臨床醫生在早期康復階段,往往只重視患者的軀體癥狀,對患者發病后的情感障礙缺乏必要的認識和關注。本組資料顯示,經過6周早期康復治療后,研究組FMA和M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目前,綜合醫院對腦梗死后患者偏癱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并不多。作者認為,在腦卒中的早期,醫生除了重視患者的軀體癥狀外,應提高對腦卒中患者情感障礙的認識,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早期康復訓練,強調身心一體,有助于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紅玲.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1):15.17.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高謙、卓大宏.一種新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測方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4,9(6):244.249.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戴玲,陳旗,王翔.作業治療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1):20.22.
【摘要】目的:探討偏癱患者急性期康復護理的方法。方法:對我科22例偏癱急性期患者給予康復指導。結果:急性期的康復護理措施是患者康復的基礎和取的理想療效的重要保障。結論:急性期的康復護理為功能恢復創造條件,為患者康復預后和回歸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偏癱;急性期;康復;護理
偏癱是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造成得以一側肢體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偏癱致殘后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也增加社會及家庭負擔。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顯示,康復治療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康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1]偏癱急性期是指患者處于腦血管意外發病后早期(最早1周內,平均2周左右),患者經臨床搶救脫離了危險,病情已穩定,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即可開始進行早期的臨床康復治療。急性期的康復護理干預是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復其各項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達到殘而不廢的有效措施。
1 臨床資料
總結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經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22例。出血性腦卒中7例,缺血性腦卒中15例,女性6例,男性 16例。患者經臨床搶救脫離了危險,病情基本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即開始進行早期的臨床康復。
2 護理
2.1 床上正確的姿勢擺放(良知位)[2]:為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我們對所有患者均采取良肢位臥位。常見的臥位姿勢有:①仰臥位:頭部枕于枕頭上,但枕頭不宜過高,以免發生胸椎屈曲。在患側肩胛下放一個薄枕頭,使肩前伸,以防止出現肩關節半脫位,并使肘部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開。患側下肢伸展,在患側大腿外側下方放置一枕頭或毛巾卷,以防止患下肢外旋。②健側臥位有利于患側的血液循環,減輕患側肢體的痙攣,預防患肢浮腫。③患側臥位可以增加對患側的刺激,并伸展患側,以避免誘發或加重痙攣,健手可以自由活動。
2.2 床上醫療體操偏癱急性期采用初期體操。[3]體操的內容重點是加強健側肢體的主動或抗阻活動。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由專業護士給予正確指導以健側主動活動、患側被動活動為主的運動并監督患者完成。
2.3 被動運動:在急性期由于運動功能的喪失,尤其是處于昏迷狀態或完全喪失運動功能的重度偏癱患者,往往因長時間的肢體不活動,導致關節攣縮,因此在臥床期進行被動活動是非常必須的。我們一般在發病后的2-3天生命體征平穩在仰臥位進行緩慢、有節奏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同時給予按摩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
2.4 床上翻身訓練;偏癱患者患側肢體無自助活動,翻身很困難。如果在床上固定于一種姿勢,容易出現壓瘡,也不利排痰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每2小時翻身一次,以防止并發癥。為了調動患者積極性、幫助樹立康復信念我科采用患者主動參與,護理人員輔助翻身法取得良好的效果。①向健側翻身:患者仰臥位,用健側腿插入患側腿下方,患者雙手叉握,患手拇指在上(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左右擺動,逐步增大幅度,當擺至健側時順勢將身體翻向健側,同時以健腿帶動患側腿,翻向健側,必要時護理人員將雙手分別置于患側部和足部,用適當的力量幫助患者翻向健側。②向患側翻身:患者仰臥位,雙手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側下肢屈曲。雙上肢擺動,當擺向患側時,順勢將身體翻向患側。此方法幫助患者建立了康復信心同時減輕護理人員勞動強度。
2.5 心理護理:偏癱患者多數由于突然發病導致肢體偏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易產生悲傷、失望、依賴的情緒。護理人員積極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從心理上安慰、疏導患者,鼓勵病人正確對待病情,認識到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2.6 實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偏癱急性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預防和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輕家庭、社會負擔。向患者及家屬傳授飲食、治療、休息、合理功能鍛煉的意義和方法,利于早日康復。
3 體會
腦卒中是否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常用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早期康復治療通過外周刺激的感覺反饋,可促進大腦休眠狀態的突觸活化。另外肌肉和關節的運動反過來又向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大量的本體感覺及皮膚感覺的沖動輸入,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及骨質疏松,防止關節攣縮,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4]
急性期的康復護理措施是患者康復的基礎和取的理想療效的重要保證。我科通過偏癱患者急性期康復護理的模式,對失去控制能力的肢體進行保護,通過正確的姿勢擺放、被動的運動及積極的健康宣教等有效措施預防合并癥,減緩影響運動功能的痙攣、聯合反應和代償動作。為功能恢復創造條件,為患者康復預后和回歸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減輕了家屬、社會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周敬華,梁華忠.腦卒中早期康復對運動功能及肩手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10):750-751
[2] 汪家琮.日常生活及能與環境改造[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0-121
方法:治療組46例采用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對照組單純用康復訓練療法治療。康復訓練法原則相同。
結果: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差異顯著,P
結論: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效果優于單純康復療法治療。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腦卒中偏癱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8-01
腦卒中是指由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腦功能障礙。目前,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臨床對腦卒中診斷及搶救水平的不斷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偏癱是腦卒中后遺癥的主要功能障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痛苦,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筆者運用康復訓練治療結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偏癱,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6例病人,為住院和門診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小者41歲,最大的69歲;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25例;腦出血致偏癱12例,腦梗塞致偏癱20例,腦血栓形成致偏癱8例,腦栓塞致偏癱6例,所有病例均系首次發病,且伴有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無失語及智力障礙,均經CT和MRI檢查,符合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1]。
將上述46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齡41~65歲,腦梗死12例,腦出血7例;左側偏癱3例,右側偏癱1例。對照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44~69歲,腦梗死9例,腦出血6例;左側偏癱3例,右側偏癱5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病情經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病情穩定后,對照組單純康復訓練治療,治療組給予康復訓練法結合針灸治療。具體操作治療如下:
2.1康復訓練。主要采用神經促通技術治療,根據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程度的不同,分別進行相應的訓練[2],包括:①良姿擺放:避免上肢過度曲屈,下肢過度伸直;②電動起立床: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獲直立感覺刺激;③肢體被動活動:保持關節活動度;④搭橋訓練:訓練軀干肌肌群,促進姿勢反射,訓練骨盆控制能力,促進下肢分離運動;⑤翻身訓練;⑥起坐訓練;⑦坐位平衡訓練;⑧坐站轉移訓練;⑨站立訓練;⑩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每日1次,每次治療40min,10次為1個療程。
2.2針灸方法。
2.2.1取穴以患側陽明經穴位為主。上肢:肩、臂、曲池、外關、合谷穴;下肢:伏兔、梁丘、足三里、陽陵泉、豐隆穴。
2.2.2操作方法。穴位常規消毒后,取3寸不銹鋼毫針、針刺,頭針取患側運動區、平衡區、足感區,常規消毒針刺。體針在軟癱期針刺癱側上肢陰經穴,選用極泉、尺澤、內關、魚際等穴;下肢取陽經穴,選用環跳、風市、足三里、豐隆、昆侖、解溪等穴。痙攣期針刺癱側上肢陽經穴,選用肩、臂、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癱側下肢取陰經穴,選用血海、陰陵泉、懸鐘、太溪等穴;常規消毒針刺。頭針和體針針刺得氣后,治療4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結果
3.1療效評定標準。采用Brunnstrom分級評定法,評定患者上下肢和手的功能,運用改良的Barthd指數量表評定ADL,分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全部患者均評定2次,第1次于治療前僅進行Brunnstrom分級評定,第2次于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Brunnstrom分級評定和ADL評定。
3.2治療結果。經X2檢驗,治療組下肢運動功能治療前后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
4討論
中醫認為導致中風偏癱的主要原因為清竅瘀阻。頭針治療可以疏通經絡瘀阻,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針刺運動區、平衡區和足運感區可通過深感覺傳入神經通路刺激大腦皮層,促進感覺和運動功能區的功能重組。針灸治療具有整體性和雙向性調節的特性,傳統取穴常強調“獨取陽明”,但針刺部分體針穴位會加重痙攣模式的形成[3]。因此根據偏癱的不同階段來設計針灸處方,則更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
現代研究證明,腦卒中患者運用神經促通技術及運動再學習技術等,能幫助其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恢復隨意自主運動能力,使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功能重組和代償。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包括良肢位的擺放,可有效克服異常肌痙攣,是偏癱恢復的關鍵時期。本研究中,治療組無論是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還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
【關鍵詞】 偏癱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康復;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94-01
作為神經內科多發病、常見疾病種類之一的腦卒中具有較高的復發率、病死率、致殘率以及發病率[1]。雖然目前臨床中腦中卒診療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腦中卒臨床死亡率明顯降低,但是腦中卒患者偏癱發生率顯著增大,為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如何提高偏癱患者康復效果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為了探討偏癱患者康復中早期功能鍛煉護理干預,文章選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導致偏癱患者3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導致偏癱患者36例。36例患者全部接受MRI(磁共振成像)或者CT掃描診斷,均符合腦血管病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且無一例有認知功能障礙和心肌梗死患者。實驗前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8例。對照組18例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范圍是41歲至75歲,平均年齡66.5歲;1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4例腦出血患者。觀察組1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范圍是40歲至78歲,平均年齡67.2歲;1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5例腦出血患者。兩組患者在病史、病情、性別以及年齡方面并不存在明顯差異。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全部接受綜合治療,主要包括呼吸道通暢操作、輸氧、血糖水平控制、血壓控制、甘露醇脫水以及護腦治療措施。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病情平穩3日至5日后的對照組18例患者接受偏癱臨床常規肢體康復鍛煉;病情平穩1日后的觀察組18例患者則接受早期功能鍛煉。觀察組患者早期功能鍛煉主要內容有:①日常生活能力鍛煉。護理人員耐心詳細的向患者演示和講解穿脫衣服、洗臉、刷牙、餐具使用、進食以及喝水等日常生活技巧,演示和講解方式要豐富,從而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訓練效果。②平衡和轉移訓練。開始階段主要鍛煉患者翻身、半臥位以及坐位等床上運動,首先,翻身練習中,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學會通過雙髖向左右擺動帶動軀干的整體移動,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患者用功能正常的手握住患手進行移動,移動要緊隨軀干的移動;患者能夠翻身后,護理人員要指導其進行半臥位和坐位康復訓練。一般而言,腦梗死患者病發14日后,腦出血患者病發21日后,護理人員可以引導患者逐步完成健側臥位、下地座椅等訓練,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患者上下臺階、邁步以及站立平衡功能訓練。③按摩。實驗中,護理人員要對18例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康復護理,通過安撫性推摩使得患者拮抗肌放松,揉捏按摩患者癱瘓肌肉,按摩過程要緩慢輕柔,并且重視患者下肢、肩以及側手的按摩。④床上主運動和被運動相結合功能訓練。一般而言,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便可以為其進行被動性患肢訓練,每日2次至3次,每日25min左右。同時患者關節運動要通過搓、搖、拿以及按等手法進行,例如活動足趾關節,借助小皮球訓練患者手指分開、并攏以及屈伸動作,用手揉臉以及屈伸肘關節等。
1.3 觀察記錄 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其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選用標準為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統計學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p
2 結 果
經過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康復效果良好,但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由15.20下降到6.21,對照組患者由14.80下降到8.40。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差異顯著,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差異顯著,p
3 討 論
恢復偏癱患者日程生活能力,提高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對于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家庭幸福的提高以及社會負擔的減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相關醫學研究結果證明,神經元突觸數量可以隨著運動訓練的增加而增多,證實腦功能具有可塑性[4]。
早期功能鍛煉能夠有效促進偏癱患者肢體殘存活動能力的恢復,最大程度的激發患者剩余活動能力,提高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本次試驗中,觀察組18例患者全部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對照組18例患者則進行常規肢體鍛煉,實驗結果顯示:經過康復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但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要遠比對照組患者程度輕,并且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對照組差異明顯。實驗結果證明:早期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改善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提高偏癱患者康復效果,改善偏癱患者生存狀況。
參考文獻
[1] 袁紅.早期功能鍛煉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3):124-125.
[2] 朱芳榮,劉亞莉.早期功能鍛煉在偏癱患者康復中的護理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9):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