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4: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御者之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敵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雛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子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責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今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候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即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表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栽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鮑。宴子然,攝農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鮑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螺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螺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足,身相齊國,名顯諸候。令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賞析】
本文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作者通過鮑叔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突出了管仲的才干超群和貴有自知之明:通過晏子贖賢、薦賢,及身居相位“食不重肉,委不衣帛”的描寫,展現了晏子高尚的品格和樸素的作風。
文章敘事,不拘一格,時總時分。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動作、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石父雖賢。不幸而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驂把他贖出,載回家去,只因“弗謝,入閨。久之”就被石父深責并要求絕交。行文到此,作者寫道:“晏子惺然,攝衣冠謝日:‘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晏子于是延人為上客。”首句寫出晏子心靈深處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于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補寫了由震撼而引發出的嚴肅、敬畏、謙虛、惶惑的表情;晏子的問話又以謙虛的口吻寫出他由解驂贖人的壯舉而引發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轉變也正是心理轉變的結果。廖廖三十余字,把晏子由求賢到禮賢的整個過程和心靈深處的變化,形神畢肖地表現出來。
通過典型細節,以借賓形主的手法刻畫人物。作者抓住車夫妻子從門間窺視的細節,來揭示一個女子的內心隱秘。從瞬間的窺視到提出離婚,御妻的神色、姿態、心理已然活現,不僅閃爍著個性的光芒,也表現了她的心計、意念和獨特的看人標準。然而寫石父、寫御妻、寫御者,又是為了寫晏子。這種借賓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練習】
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吾嘗三戰三走 走:逃跑
B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死:為……而死
C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去:離開
D 齊人不以為侈 侈:過分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以節儉力行重于齊 今以實校之
B 何子求絕之速也 其間旦暮聞何物
C 乃為人仆御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D 其夫為相御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通過鮑叔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突出了管仲的才干超群和貴有自知之明。
B 文章通過晏子贖賢、薦賢,及身居相位“食不重肉,委不衣帛”的描寫,展現了晏子高尚的品格和樸素的作風。
C 作者行文言簡意豐,篇幅雖然短小,卻概括了許多傳聞逸事,人物性格突出,形象生動,流露出作者對管、晏二人的敬仰、贊美和肯定的思想感情。
D 文章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對話,通篇采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形象鮮明地展示了人物風采,突出了主題。
4 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②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③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參考答案】
1 C(廢除)
2 D(代詞,他的;A介詞,表原因,介詞,表依據;B疑問副詞,為什么,疑問代詞,什么;c副詞,才,副詞,表判斷,是)
3 D(并非“通篇采用對比映襯的手法”)
4 ①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注意“多…‘而”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