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4: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再別康橋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嗜之越篤,技巧越工
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功利目的相當強,大多只重視與考試考點相關的內容,而真正走進語文、感悟語文卻總覺奢靡。也因此,學生在閱讀文章、品味文章時僅僅把文章當做閱讀對象,看過之后記住的只是文章內容、寫作技巧,很少去挖掘文章深刻內涵,以及對自己寫作有何借鑒作用,更不用說是文學評價、文學鑒賞。這實際上是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聯系。于是,我想到利用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詩文作為范文來促進學生的寫作。
歌德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反之,如果有了興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且嗜之越篤,技巧越工。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除了以“僅僅面對作品”的方法來解讀外,我更注重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從詩中的第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甘愿一個人去承擔那愈來愈凝重的離愁。離別會使很多美好的東西更加美好,詩中的“金柳”“青荇”等意象讓詩人更加摯愛康橋。詩歌的最后一句好像是很瀟灑,其實很沉重。因為相聚越快活,離別越痛苦。那么,怎么理解詩人離別康橋的傷感,就要從作家介紹和寫作背景入手。其一,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這里是詩人學業收獲最大的地方。其二,在康橋,詩人和他心儀的林徽因有較親近的接觸,有詩人最純潔的愛情。學生在老師的解讀后,一定會對徐志摩感興趣,這時教師便可因勢利導,讓學生課后收集整理有關徐志摩的其他詩文,進而對徐志摩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途徑,可以把教材學活學透,又使學生認識到寫好作文不僅要有素材,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著名作家池莉在《來吧,孩子》一書中介紹,曾讓她引以為自豪的是歲流年度,書籍成為她和女兒亦池的伴侶和玩伴。這是一件多么令人羨慕的事情啊!現在的中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是兩極分化。要么是和老師家長捉迷藏,偷著藏著各種課外書,甚至在上課時也“爭分奪秒”地打游擊似的看;要么是老師家長哄著打著也不看。但真正讀好書讀懂書真正喜愛讀書的學生并不多。實際上,著眼于課外,博覽群書,可以拓寬知識視野,增加積累,讓學生在閱讀之外感受到“悟”的樂趣,逐漸把學生引入“閱讀――寫作――閱讀”這一良性循環之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我利用下午輔導課時間,給學生印發文質兼美的小文章。在排版打印時就在文章右邊預留出空白處,用來記錄學生閱讀后感受。篇幅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內容可以是對文章的分析,也可以是由文章生發出的感受。開始時,學生只是能用一句話或一段話發表自己的閱讀見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讀深入,學生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入閱讀感受中,融會貫通地寫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比如,在學習《祖父》一課時,就推薦學生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有同學就寫了有關自己鄉下生活的片段,語言雖稚嫩卻真實。
三、辨別良莠,申舒性靈
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版本這個角度初步判斷什么是經典。比如,閱讀古代文學的書籍時,應該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書籍;閱讀現、當代文學的書籍時,應該找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書籍;閱讀外國文學時,應該找譯林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等出版的書籍。除此之外,有關外國文學名著的版本,除了要注意出版社外,還要注意譯者。比如,《堂吉訶德》最好的是楊絳譯本,《愛的教育》最好的是夏尊譯本等。
其次,在閱讀經典時要先了解有關作者的介紹、了解作品中出現的人物,這樣可以幫助理解經典。比如,我們在閱讀《金岳霖先生》時,可以先閱讀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體會金岳霖先生的愛情傳奇;可以先閱讀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品味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可以先閱讀巴金的《懷念蕭珊》,感受蕭珊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學生讀完這些文章會發現,原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靈動動的,他們就如同親朋好友一直都陪伴在你身邊,你會對經典產生親近感,拉近了與經典的距離,進而準確地品味經典。
[關鍵詞]中職語文;深度閱讀;拓展閱讀
中職生的語文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1]。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中職生的語文閱讀薄弱直接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因此在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成長的要素,積極開展語文教學指導工作并幫助學生完成語文學習的任務,實現語文知識的有效學習;并以此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提升中職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一)利于改善中職生的閱讀基礎
中職生的閱讀基礎薄弱直接制約了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中職生在進入中職之前的學習成績普遍不理想,在語文學科方面表現不是很好,閱讀成為很多學生語文學習的難點,甚至有的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嚴重欠缺,無法完成整篇閱讀,更不必說閱讀的拓展[2]。中職生的閱讀基礎薄弱也直接影響了中職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從學生的閱讀表現來看,很多中職生不愿意在課堂上朗讀,有的學生學習了文章以后不知道中心思想、重難點是什么,學習到哪些內容,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開展拓展性深度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閱讀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拓展與深度學習的方式實現閱讀效果整體的提升,逐步夯實學生閱讀基礎和發展學生閱讀能力。
(二)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語文學習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拓展的方式深度挖掘了語文學科的核心要素,強調語文閱讀知識的整合、知識遷移的能力,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拓展的方式豐富了學生語文閱讀的體會和學習內容,對中職生語文閱讀核心素養的培養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豐富學生語文學習體會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語文課程學習的目標,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實現有效語文閱讀拓展,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體驗[3]。
二、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目標,指明方向
明確目標、指明方向是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教學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目標的明確和方向的引導,結合中職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滲透,從目標與方向的設計入手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實現梯次的布置,對中職生學習有積極作用。目標的明確要符合每一個課時的實際情況并綜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在教學過程中以目標和方向為指導,引導學生開展合理的閱讀[4]。以《再別康橋》為例,結合學生深度閱讀學習的目標,教師的閱讀教學應做好具體的教學目標設定并進行閱讀的合理分層:目標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目標二,完成全詩的內容學習;目標三,背誦并默寫全詩;目標四,在朗讀的基礎上嘗試對文章進行改寫。四個目標都是基于閱讀拓展而來,為學生閱讀學習指明了具體的前進方向。目標一是基礎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這一目標看似簡單,但很多學生做不到,突出表現為有的學生閱讀一遍以后就不再閱讀,缺乏閱讀的興趣,因此在目標一中可以通過教師領讀、欣賞朗誦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感受朗讀的魅力,通過至少三次以上的閱讀,學生初步感受其中的情感并豐富閱讀體驗,進而對閱讀產生足夠的認識;目標二是閱讀的進一步提升,主要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詩人對康橋的特殊情感,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對康橋的文段內容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詩人是如何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5];目標三比較簡單,就是背誦與默寫,但對于中職生來講比較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背誦;目標四則屬于由閱讀到創作,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可以作為學生深化學習的一部分但不做重點推薦,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進行寫作并完成閱讀分享。
(二)整合資源,豐富內容
結合中職生閱讀能力薄弱、積累不足的情況,教師在拓展性深度閱讀過程中應做好閱讀資源的合理整合,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并以資源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引導,實現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整合資源需要教師做好閱讀內容的拓展,通過實施群文閱讀的方案將不同閱讀文本基于作者、主題等進行合理的布局,通過內容分析與對比的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勸學》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記憶最深的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等內容,除了會背誦以外,很多學生對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就是“勸人好好學習”,這種思想過于單一,因此教師可以先介紹《勸學》的歷史背景:戰國后期荀況,是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代表,他認為后天的努力很重要,重視教育和后天學習,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振興禮義,專心致志地去實踐君子之道。介紹寫作背景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重讀文章,然后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進行閱讀,與《勸學》相類似的文章有很多,如《進學解》《師說》《范仲淹苦讀》等,每個文章教師都可以從介紹寫作背景入手,通過介紹背景讓學生了解同樣是號召人們學習,每個人的介紹角度都有所不同,通過背景入手再介紹文章的內容,如《師說》是強調要向老師學習;《范仲淹苦讀》強調“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6],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通過廣泛的群文閱讀方案,學生了解了更多閱讀的內容,在閱讀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實現了文本閱讀內容的拓展和文本分析的任務,實現了基于拓展的深度學習。在每篇文章的分析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都偏向于給出背景內容和中心思想,這些都能讓中職生快速地把握閱讀的本質,了解閱讀的核心內容并完成知識分解工作,對中職生閱讀學習與拓展有積極的作用。總之,教師在閱讀指導過程中要積極做好語文拓展性的設計與應用,通過拓展幫助中職生完成內容的分解和知識的有效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要素和學習內容,不斷豐富學生語文閱讀體驗,在指導過程中實現拓展性的群文閱讀以及深度化的內容整理與中心思想的對比,從而實現中職生閱讀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設置情境,降低難度
在拓展性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注重情境的設置并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通過情境降低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最終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指導。設置閱讀情境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閱讀需求,根據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合理設置情境并利用生活情境、實物情境、音樂情境、游戲情境等進行合理的滲透與指導,豐富學生語文學習體驗。以《動物身上會進化出輪子來嗎》為例,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沒有明白寫作的目的,因為從閱讀來看,大篇幅介紹輪子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從效率的角度出發提出輪子的重要性,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的動物為什么是用腿而不是輪子。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學生還存在一些疑惑,為什么輪子不能放在豹子、老虎的腿上呢?這樣捕食的時候不是更快了嗎?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具體情境的設計,利用情境降低學生的閱讀理解難度,如將輪子放在羊身上,在平坦的道路上有輪子的羊跑得非常快,很快就可以躲避老虎獅子的攻擊,接下來教師用視頻的方式進一步演示,在視頻中加入一些障礙物,可以看到有輪子的羊此時為了躲避障礙物需要左右騰挪,而有腿的老虎直接越過障礙物,雖然依然逃避了抓捕但羊的速度明顯下降,此時教師繼續加入障礙物,如增加上坡、下坡、顛簸等,通過這些障礙物的增加可以看到有輪子的羊速度明顯下降,有腿的老虎靈活度明顯提升,很快就抓住了羊。通過視頻展示的方式,學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輪子的工作效率,雖然較高但并不適合自然界的環境,當在平坦、堅硬的路面時,輪子的效率確實高,但在自然環境中有很多空間障礙物,道路也并不都是平整的,這些因素決定了輪子并不適合長在動物身上。通過情景再現和視頻分解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在視頻觀看過程中學生也看到了更多關于語文的知識與內容,對學生學習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基礎上要充分做好教學設計與應用,通過教學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語文閱讀學習的實際問題,以此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7]。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閱讀理解的實際情況,通過教學情境設計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利用教學情境設計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要素,在具體情境中完成語文要素的積累并豐富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提升中職生的學習能力。
(四)遷移訓練,反思評價
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深化和拓展的過程就是遷移和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反思評價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合理的指導之下引導學生實現內容的遷移,鼓勵學生將閱讀的內容應用到實際,嘗試用所學知識進行表達,同時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后通過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來完成內容的學習。以《六國論》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閱讀文本內容以后可以將中心思想提供給學生,即《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實現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歷史知識分析秦朝與六國,北宋與遼、西夏出現了什么樣的關系和類同點,通過知識遷移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內容的學習,通過指導的方式讓學生找到二者的關系,從而明確作者寫作的目的。除了從歷史知識角度進行遷移以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抓住知識的應用,如閱讀過程中如何提煉中心思想,文章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等,通過知識拓展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知識遷移訓練體現了中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語文閱讀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閱讀指導工作并通過反思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完成語文知識的合理應用,不斷嘗試根據學生閱讀評價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指導工作,解決學生閱讀理解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成長,在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語文的閱讀需求和實際,積極開展語文教學指導工作,幫助中職生在閱讀反思過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實現語文閱讀知識的有效應用。
(五)讀寫結合,有效訓練
讀寫結合是學生閱讀拓展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在閱讀拓展過程中應注重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通過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完成訓練任務,在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以閱讀促進學生寫作,以寫作拓展閱讀,豐富學生語文閱讀體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讀寫結合訓練一直是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學習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讀寫結合的設計,通過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結合中職生的學習實際,教師在讀寫結合方面要貼近中職生的閱讀需求,如寫讀后感。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閱讀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讀后感,讓學生寫出如果只給自己三天光明自己會做什么呢?每個學生想要寫的內容都不一樣,有的是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閱讀感受而來,寫了自己如果只有三天光明應該怎么做,主要是以仿寫為主;有的學生則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了具體的內容,主要內容包括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自己會如何做,具有明顯的創新性,每個學生的想法、思路都不同,在表現過程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除了根據內容寫讀后感以外,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內容,如將文言文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將詩歌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等,如教師可以將《勸學》的內容讓學生翻譯成白話文,每一句內容不必拘泥于單獨的漢字,而是可以根據意思進行整理,通過類似內容的拓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現讀寫結合的價值。總之,讀寫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拓展深度閱讀方面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在寫作過程中除了常規的讀后感等方式以外,還可以將閱讀與批注等知識結合在一起,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會,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中職語文拓展性深度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中職生的語文閱讀成長實際,在閱讀基礎上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體驗,在閱讀指導的基礎上實現內容的理解并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必要思路,通過逐步深度化、拓展化的方式實現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發展學生的語文閱讀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玉璠.聚焦學科素養,引領深度學習: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深度學習探索[J].天津教育,2021(29):185-186.
[2]韋玲珍.聚焦小微專題,促進深度學習:以《哈姆萊特(節選)》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1(28):52-54.
[3]徐耀東.小作業大作為:淺談以深度學習為目標的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J].求知導刊,2021(39):55-56.
[4]張敬辰,魏本亞.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教學改革探索:以寧鴻彬《皇帝的新裝》為例[J].中學語文,2021(26):61-63.
[5]李華平,李玲.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語文教學(九)[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1(9):32-34.
[6]陳雪梅.文章的意蘊,在深度解讀中彰顯:以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42-43.
關鍵詞:課程整合 職業能力 適用性
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其基本功能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學習是其他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它的作用是隱性的、間接的。扎實的語文功底包括觀察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能力都會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與日后就業產生積極作用。
一、明確思想認識,更新教學觀念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但絕不能將高職院校辦成專業技術培訓學校,否則將無法經受住時間和社會的考驗,最終必將被形形的培訓學校取而代之。高職生只掌握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知識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既包括科學技術知識,也包括人文科學知識和經驗知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對開啟高職生心智、拓寬視野,全面提升高職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等各項綜合素質都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語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以大學語文教學為主的文化素質教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它既可以提升高職生的人文素養,又可以培養他們在語言文學方面的長久興趣和鑒賞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調動高職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
高職生對語文的學習和提高完全通過課堂來實現是不現實的。在現實生活中,語文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生活都密切相關。工作中處處用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特別是對有一定語文甚礎的高職生來說,其語文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老師教出來的,更多的是靠同學們的自主的學習和練習。因此,調動高職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利用相應的語文教學平臺,采用各種方法激發高職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高職生寫日記;安排學生組織了“愛我交院,從我做起”等演講會;開展了“舞動青春”等作文比賽等活動。這些教學手段一方面可極大地拓寬高職語文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了市場與企業的需要,學生們就會體會語文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針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更新教學內容
1.以育人為根本,強化德育教育。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給學生以啟迪,在感情上給學生以熏陶,在審美上給學生以愉悅。語文教學要將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培養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終身學習理念、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生人格完善。
2.適應職業崗位需要,加強基本能力培養。為了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高職語文改革要貼近職業崗位的現實需要,樹立為崗位能力服務的宗旨。高職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高職語文教學必須加強與未來崗位相適應的各種能力的實際訓練。而語文能力可具體體現為能言善辯和能寫擅文,亦即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這兩種能力。因而,高職語文教學應面向市場,針對高職生實際,大膽調整教學內容,切實把教學重點放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上來,將目標瞄準學生將來的就業需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為此,高職語文的教學應強化普通話能力、問答與應變能力、演講和論辯能力、寫作應用文能力、表達能力等能力的訓練。為了加強以上能力的訓練,高職語文教師應在課堂內外全面融入學生的文體活動,如進行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全面提升糾正學生方言;開設口語課,糾正學生不良發音,鍛煉學生演講膽識,使學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暢地表情達意:開展辯論、新聞會等活動,提高學生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的應變能力;開設應用文基本體例講授與練習課,訓練學生撰寫就業求職書以及職業崗位所需應用文的基本能力;開設交流課,要求每位同學每一、兩個月拜訪一位學校或社會名人或企業專家,要求開展訪談并形成記錄,以提升學生的交流訪談能力。
四、與專業教學相聯系,注重教學實用性
高職語文是高職生學好其他專業課的基礎,是他們現在學習、將來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來看,高職語文與普通語文不同,高職語文的獨特性很突出的一方面便是實用性,即要為高職生學習的專業服務,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因此高職語文教師在加強自身文學修養的同時,還要了解所教專業的特點,不斷搜集相關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豐富語文教學。
五、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語文教學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是獨立的主體與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心理需要這樣一事實。要改變“滿堂灌”的現狀,教師就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大力開展實踐課教學,讓學生進入獨立的言語活動實踐中去,使其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教師通過精心策劃,重點闡述、引導啟發、設置情境、集體討論等形式,徹底改變師生之間純粹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成為學習的行動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善學,使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學得知識。教師則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化為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咨詢者、指導者、評估者和協調者。例如在上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這篇詩歌之前,筆者先讓學生查找徐志摩與林徽因、張幼儀、陸小曼之間情感故事的相關資料,適時地進行情感教學,同時通過他的《再別康橋》、《沙揚娜拉》等詩歌,在課堂上提出“徐志摩是紈绔子弟嗎?”“他情才和人才的體現在哪兒”“你最喜歡徐志摩的哪首詩歌?”等問題,在課堂上分組進行討論,并要求學生就其曲折的情感經歷撰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