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寒食古詩意思

寒食古詩意思

時間:2023-05-30 09:03: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寒食古詩意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寒食古詩意思

第1篇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學校教育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也發生著變化。網絡在拓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以下筆者就網絡促進小學古詩文課堂教學的優質和高效,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有助教師研讀古詩文教材

一次在年級老師集體備課中,有老師對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兩句中,“花重”的“重”應該讀哪個聲調,產生了疑問。課文上沒有標明聲調,也沒有解釋,而我自己從讀書學習這首詩以來都是讀“zhòng”,意思理解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顯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著教讀“zhòng”。但是有老師提出疑問,說這個應讀“chóng”,原因是春天花開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閱了一些有關資料發現沒有明確提到這個問題。后來在網上我看到了有關討論帖子:“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天亮了,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吧,嬌艷欲滴,整個錦官城已經變成了繁花簇擁的世界。“重”字在這里理解成“重重疊疊”更為恰當,因為只有重重疊疊的花朵才能成就錦官城繁花簇擁的景象。如果讀“zhòng”,“花重錦官城”就被解釋為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顯得格外的濕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說“花重”被理解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從平仄的角度來看,“重”字在這句詩里的位置應該是平聲,古人是非常講究詩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詩歌講究意境,杜甫關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還是輕盈,而滿城鮮花怒放,正是詩人“喜”之所在。由此看來,“重”字在“花重錦官城”里應該念“chóng”,解釋為“重重疊疊”更為恰當。

通過網絡查找資料,教師可以迅速解決研讀文本時產生的疑問,尋求備課中難點問題的答案,直接獲取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同時,我們還會看到,網絡搜索提供了更豐富更全面的背景資料。

二、豐富古詩文課堂教學方法

開放、交互、自由的網絡使基于網絡的古詩文教學充滿了生機。在校園網建立主題學習網站,有利于學生健康有效地學習。

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寒食》,這一課是我利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一次嘗試。在課內的常規教學中,學生很興奮地表示我們之前還學過表示節日的古詩,如明代唐寅寫的關于元宵節的《元宵》,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關于清明節的《清明》,唐代詩人林杰寫的關于七夕節的《乞巧》等,對古詩中有沒有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很感興趣。根據課文關于中國傳統知識性較強,為課外的拓展閱讀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這一個特點,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基礎制作成主題學習網站,進行了語文拓展閱讀的教學。我把古詩中豐富的描寫節日的古詩引入課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嘗試自己學習、積累有關的詩句和知識。小學生是各種學習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級的小學生大部分都已經簡單學習過使用電腦上網了,現在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學習顯得非常便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不斷提高。

三、拓展古詩文學習的時空

面對學習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仍按統一化的標準教學和輔導,將不能很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重視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然而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無法進行有效的分層輔導,此時網絡的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有效地進行課后古詩文學習輔導。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中的疑難,教師在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的提示,都可以通過校園論壇及其他網絡交流平臺進行即時交流。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他們對古詩意境和情感的領悟能力,還可讓學生利用寒暑假漫長的時間邊背古詩,邊給古詩配圖畫,上傳到校園論壇和班級博客,供同學們學習和欣賞。教師通過網絡交流,為學生學習提供指導意見,電郵、MSN、QQ等都可以成為教師輔導學生的有力助手,同時教師也可以提供互聯網學習網站地址,有針對地輔導學生自學。網絡是教師實施個別輔導的有效途徑。

第2篇

[摘 要]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這兩大著名愛情悲劇都以開場詩制造懸念、吊起觀眾胃口,以退場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謂異曲同工。莎士比亞在《羅》劇中的創新在于不用劇中人物念開場詩,而是專門設計了一個致辭者,并在主要場次即第二幕前加開場詩;湯顯祖在《牡》劇中的創新在于開場詩不再使用傳統曲牌,也不再使用套語,而是直接概括劇情。兩劇在開場詩和退場詩的運用上大同小異,這種“巧合”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是內容決定形式的必然產物。

[關鍵詞]莎士比亞;湯顯祖;開場詩;退場詩

[中圖分類號]I043 [文獻標志碼]A

開場詩是戲曲作家在戲劇開始時所采用的詩句,旨在向觀眾交代人物、背景、全劇內容和本幕內容。開場詩在傳遞大量信息的同時讓觀眾在主人公露面之前產生強烈的想要了解主人公的欲望,起到制造懸念的作用。退場詩是戲曲作家在戲劇結束時所采用的詩句,旨在通過劇中非主要人物之口的朗誦或演唱,起到總結劇情或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在16世紀的世界文學作品中,開場詩和退場詩的運用幾成定式。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和中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是16世紀東西方劇壇上兩顆璀璨的巨星。他們在同期分別取得輝煌文學成就且于同年去世,這被后人認為是中西方文學史上的巧合。日本戲劇史家青木正兒在其所著《中國近代戲曲史》中第一次把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相提并論,稱湯顯祖為“東方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下簡稱《羅》劇)和湯顯祖的《牡丹亭》(以下簡稱《牡》劇)是世界戲劇史上的兩大著名愛情悲劇,二者在藝術形式上都有開場詩和退場詩,且都突破了當時劇本創作的傳統定式從而有所創新。自19世紀以來,有為數不多的中外戲曲研究者分別注意到了其中的開場詩和退場詩現象,但鮮有比較研究。筆者試通過對兩劇開場詩和退場詩的比較,分析其形式和內容的異同,對兩位戲劇大師運用這種藝術形式的意圖進行探討。

一、中西方戲劇開場詩和退場詩形式的形成

西方戲劇的開場詩和退場詩都源于古希臘的合唱表演。西方戲劇的開場詩源于古希臘合唱隊抒情詩,它是一種從公元前7世紀起在古希臘各宗教節日里為贊美酒神狄奧尼索斯而譜寫的贊美詩或合唱抒情詩。合唱在古希臘戲曲里通常是一隊歌舞者出現在兩劇之間,起到頌揚上帝、渲染舞臺氣氛、活躍戲劇場面、充當戲劇角色的作用,同時也是戲曲作者的代言人,代替作者交代劇情或對劇中人物、事件加以評論。隨著戲劇的發展,合唱演變為只有一人獨白的形式。西方戲劇最早的退場詩也是以合唱的形式出現,用于戲劇結尾處,用來祈求寬恕或贏得掌聲。后來隨著戲劇的發展,合唱演變為退場詩的形式,通過劇中某一人物或最后一個下場演員對觀眾獨白或演唱,起到前后照應、平衡全劇內容、總結劇情、抒發作者感情之作用。有時為了提出某個問題引起觀眾思索或勾起觀眾的好奇心,退場詩也會出現在某一幕的結尾。

中國戲劇與西方各國戲劇一樣,也是源于詩歌和舞蹈。 中國戲曲是從古代的抒情詩發展演變而來的,從先秦古詩到漢唐以來的歌舞再到宋金時期的戲曲藝術,有著明顯的發展軌跡。中國戲曲發展至宋元時期已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宋元戲劇本開卷必有4句押韻的話語用來總括戲劇大綱,被稱為題目,實際就是開場詩。一個劇本題目的最后一句包含劇名,用來向觀眾報出此劇的名稱。明代中期的傳奇戲曲劇本不再首標題目,而是在劇末念完開場白之后多了4句下場詩,這4句下場詩由題目變化而來。這種說明性獨白似乎在每一部元雜劇的第1折(或開場的楔子)里都有出現。一個人上場,報出自己的姓名,敘述很多故事劇情,似是觀眾理解發展的必需。[1](P62)郭英德[1](P68)指出,傳奇戲劇作品的開場承襲戲文傳統,都“成為套格”。如清代李漁所論,第1出總是“家門”由副末上來先唱一段小曲。在戲文中,“此曲向來不切本題,止是勸人對酒忘憂、逢場作戲諸套語”,明中后期,更多的是“將本傳中立言大意,包括成文”。這種慣例來自于諸宮調等敘事作品,在傳奇戲曲中相沿成習。中國戲劇退場詩的形成與開場詩一樣,都是經歷了先秦古詩―漢代五言詩―唐代律詩―宋詞―元曲的發展歷程,到明代形成基本定式,每出戲劇中人物退場前都要念退場詩,總結本出戲的內容,暗示下出戲的內容或敘述人物的心情。

二、《羅密歐與朱麗葉》《牡丹亭》兩劇開場詩之異同

1.兩劇開場詩之相同

《羅》劇的開場詩和《牡》劇的開場詩均置于全劇之首,有著明顯的相同之處。

《羅》劇的總開場詩是由一個致辭者朗誦一段莎士比亞的十四行韻詩[2](P5):

(致辭者):

故事發生在維洛那名城,有兩家門第相當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爭,鮮血把市民的白手污瀆。

是命運注定這兩家仇敵,生下了一雙不幸的戀人,

他們的悲慘凄涼的隕滅,和解了他們交惡的尊親。

這一段生生死死的戀愛,還有那兩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對多情的兒女殺害,演成了今天這一本戲劇。

交代過這幾句摯領提綱,請諸位耐著心細聽端詳。

幾句簡單明了的開場詩使觀眾對全劇的故事內容、故事發生的地點、涉及的人物以及人物的命運有了大概了解。開場詩中“是命運注定這兩家仇敵,生下了一雙不幸的戀人”預示著主人公在劫難逃的不幸命運,為男女主人公刻上了揮之不去的死亡標記, “把一對多情的兒女殺害,演成了今天這一本戲劇”說明他們是父母爭斗的犧牲品。這一開場詩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制造了一系列懸念,讓觀眾急于想知道累世的宿怨激起怎樣的新爭、發生了怎樣的流血事件,一對戀人是如何相愛又如何死去、他們的死又如何使世仇的雙親和解。

《牡》劇的開場詩就是第1出戲《標目》,從標目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標明目的”,讓觀眾了解劇情梗概。明代戲文傳承了宋元時期開場方式,“戲文劇本的開場,一般念誦兩闕小曲”[1](P68)。湯顯祖在此突破了傳統定式,以開場詩的形式介紹劇情。雖然也是按照定式以副末登場念白,但已不是傳統曲牌,也不是“不切本題,只是勸人對酒忘憂、逢場作戲諸套語”。《牡》劇的開場詩[3](P1):

杜寶黃堂,生麗娘小姐,愛踏春陽。感夢書生折柳,竟為情傷。寫真留記,葬梅花道院凄涼。三年上,有夢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爾回生定配。赴臨安取試,寇起淮陽。正把杜公圍困,小姐驚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惱平章。風流況,施行正苦,報中狀元郎。

幾句開場詩不僅介紹了《牡》劇的故事情節,也使觀眾頓生懸念――麗娘如何與柳生夢中相會?為何要留下自畫像?如何憂郁而亡?柳夢梅如何能與麗娘人鬼情長?麗娘如何能起死回生?柳夢梅如何把杜寶惹惱?中狀元后又出現何種結果?一個個懸念使得觀眾迫切希望知道全劇的詳情。

2.兩劇開場詩之不同

《羅》劇的開場詩與《牡》劇的開場詩也有不同之處。前者以朗誦十四行詩的形式出現,后者則用曲調演唱的形式。這兩種形式的不同是由中西方戲劇藝術的形式差別造成的。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戲劇類似于話劇,分5幕,每幕中再分若干場次,演員只有道白而無演唱,道白的形式有韻文、無韻詩和散文;而湯顯祖所創作的戲劇是中國傳統戲劇尤其是宋元雜劇發展到明代的藝術形式,集唱、念一體,不分幕,以內容層次分為若干“出”。所以,由于文化的差異,莎士比亞不可能把《羅》劇中的致辭者換成演唱者;人們也不可能期待兩劇都同樣分幕,每幕都同樣有開場詩出現。

此外,兩劇的開場詩在細節上還有一些差異。《羅》劇的開場詩由專門的致辭者朗誦,而這個致辭者并非劇中的人物;而《牡》劇開場詩的念白或吟唱者,其身份都是劇中人物。在《牡》劇中,除第1出《標目》為主開場詩總括全劇內容外,第2― 9出戲的開場詩均是“生旦家門”的形式,出場者自我介紹人物身份、職業并引出該出戲的基本內容,第十出戲以后各出的開場詩總結前出戲結果并介紹本出戲內容。如第九出《肅苑》中的開場詩《一江風》:

小春香,一種在人奴上,畫閣里從嬌養。侍娘行,弄粉調朱,貼翠拈花,慣向妝臺旁。陪她理繡床,陪她燒夜香。小苗條吃的是夫人杖。

這一曲開場詩把此出戲的主要人物丫鬟春香的身份交代得非常清楚,將其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羅》劇中還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莎士比亞在總開場詩之外,只在第二幕前加了開場詩[2](P32),而其他各幕沒有,這種創作手法又是一種例外。其第二幕前的開場詩為:

(致辭者):

舊日的溫情已盡付東流,新生的愛戀正如日初上;

為了朱麗葉的絕世溫柔,忘卻了曾為誰魂思夢想。

羅密歐愛著她媚人容貌,把一片癡心呈獻給仇讎;

朱麗葉戀著他風流才調,甘愿被香餌釣上了金鉤。

只恨解不開的世仇宿怨,這段山海深情向誰申訴?

幽閨中鎖住了桃花人面,要相見除非是夢魂來去。

可是熱情總會戰勝辛艱,苦味中間才有無限甘甜。

通過這一幕的開場詩可以看出此詩的形式仍屬十四行詩,僅為本幕的劇情簡介。從全劇的劇情要求來看,在第一幕前加上開場詩讓觀眾及早了解劇情和制造懸念非常必要,但只在第二幕前加開場詩卻不在后3幕使用開場詩的做法似乎令人費解,在整個劇本的格式上也不統一,我們只能從劇情分析中尋找答案。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家族間的宿怨給兩個年輕人純潔的愛情蒙上陰影,使二人深陷矛盾痛苦之中,但他們最終戰勝世仇的阻力,在牧師的幫助下毅然秘密到教堂舉行婚禮。此幕雖然不是全劇的,卻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因此,作者在此幕前運用開場詩無疑是想使觀眾加深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理解,展示角色的內在情感和復雜心理,吁求觀眾沉迷劇中并申明劇作家鮮明的藝術宗旨。從全劇的結尾就可看出,莎士比亞對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家族和解的描寫惜墨如金,兩位封建家長面對在他們仇恨下慘遭犧牲的子女的尸體時悔恨和解的思想轉變得過于突然,似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嫌。這正表明莎士比亞創作此劇的重心并不是喚起雙方家族和解,而是謳歌羅密歐與朱麗葉純潔愛情本身。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牡丹亭》兩劇退場詩之異同

1.兩劇退場詩之相同

莎士比亞在《羅》劇全劇結束時運用退場詩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劇退場詩由最后退場的人物(親王)朗誦[2](P114):

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得在云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罰的再聽宣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

18世紀的英國,十四行詩每行都按一定方式押韻,詩人尤其善于在最末兩行概括詩意,點明主旨,使之成為全詩精華。在莎士比亞所處時代,戲劇的收場也有定制。“收場白可以由合唱班劇中人吟誦。它可以總結全劇,指點道德意義或向觀眾道歉。”[4]莎士比亞的這段退場詩并沒有總結全劇的內容,只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評論的作用,使劇情的意義明朗,并左右了觀眾對劇情的反應。

湯顯祖在《牡》劇全劇結束時也運用退場詩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劇最后一出《圓駕》,杜麗娘最后念白退場[3](P268):

杜陵寒食草青青,羯鼓聲高眾樂停。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腸遙斷牡丹亭。千愁萬恨過花時,人去人來酒一卮。唱盡新詞歡不見,數聲啼鳥上花枝。

湯顯祖借助唐詩(以上分別為韋應物、李商隱、鄭環羅、白居易、僧無則、元稹、劉禹錫、韋莊的詩句),以清明時節杜陵青草入筆,使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回想起3年前杜麗娘此時節踏青的情景,而此時此刻杜麗娘的陵墓綠草青青,牡丹亭前人來人往,杜麗娘香魂何在?令人痛斷肝腸。詩中既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凄涼,又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自殤,作者創作《牡》劇所感發的愛恨情仇交織迸發出來,令人不勝感慨,這與《羅》劇中退場詩的作用大致相同。

2.兩劇退場詩之不同

莎士比亞在《羅》劇全劇結束時運用了退場詩,而在每一幕或每一場后均未運用退場詩,這很可能是為了加重全劇結尾的分量,突出其主旨內容,渲染作者最終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湯顯祖不但在《牡》劇全劇結尾運用了退場詩,還在每出戲中都運用了退場詩,并且都為后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在《牡丹亭》55出劇中,除第1出的退場詩“杜麗娘夢寫丹青記。陳教授說下梨花槍。柳秀才偷載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狀元郎”[3](P1)4句為全劇的內容簡介外,其余54出的退場詩皆為唐詩集句,作為本出戲的小結。退場詩由最后下場的人物念白,如第26出《玩真》,退場詩由最后退場的柳夢梅念白:“不須一向恨丹青,堪把長懸在戶庭。惆悵提詩柳中隱,添成春醉轉難醒”[3](P131)(分別為白居易、伍喬、司空圖、張碣的詩句)。第24出《拾畫》,最后退場的是柳夢梅與道姑二人,退場詩由其二人合作念白:“(柳夢梅):僻居雖愛近林泉,(道姑):早是傷雨天。(柳夢梅):何處邈將歸畫府?(合):三峰花半碧堂懸。”[3](P126)(分別為伍喬、韋莊、譚用之、錢起的詩句)雖然從明代中期開始,就有劇作家用唐人詩句拼湊下場詩,名之為“集唐”的現象,但真正全本使用“集唐”的傳奇作品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它對后世的戲劇作品影響很深。用唐詩集句作為退場詩充分突出了一個“雅”字,除了求新逐奇以外,也反映出當時的一種文學現象:文人喜歡把唐詩中的詩句抽出重新組合成新詩。

兩劇的退場詩在具體運用上有所不同,這是由中西方戲劇在細節安排上的差異造成的。

四、結語

《羅》劇和《牡》劇兩劇開場詩的相同之處是都在制造懸念,吊起觀眾胃口;不同之處是《羅》劇由致辭者朗誦,而《牡》劇由劇中人物演唱。兩劇退場詩的相同之處是都不再總結全劇內容,而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之處是《羅》劇只在全劇劇終時運用了退場詩,而《牡》劇不僅在全劇劇終時運用了退場詩,在每一出的結尾都運用了退場詩并為后面的劇情提供暗示。《羅》劇的創新在于非劇中人物念開場詩,專門設計了一個致辭者,并在主要場次即第二幕前加開場詩。《牡》劇的創新在于開場詩不再運用傳統曲牌,也不再使用套語,直接概括劇情。陳瘦竹先生認為:《牡丹亭》的《標目》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開場詩》是巧合。[5]

筆者認為這絕非巧合,而是為時代背景所決定,是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從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對戲劇形式創新性的運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最終使命就是盡可能地貼近生活并通過活生生的現實來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這一點在中西戲劇里沒有差別――它符合文學的本質,即要表達人類共通的情感、符合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的發展軌跡,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對開場詩和退場詩運用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戲劇本質上的差異。比如,從文體淵源來看,歐洲戲劇從其最早的文學樣式史詩那里汲取了“事件”這一元素,同時直接模仿生活中“人物自我相互對話”的形式,所以《羅》劇中由致辭者朗誦;而中國戲劇是從有簡單情節的歌舞表演發展而成的,所以《牡》劇中由劇中人物演唱。再者,《牡》劇中退場詩的多少以及內容和特點,也反映出中國戲劇更注重故事情節的連貫性與完整性。

[參 考 文 獻]

[1]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8集)[C].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 湯顯祖.牡丹亭[M].徐朔方,楊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4] 劉若愚.伊麗莎白時代與元代――簡論某些詩劇習用技法之異同[C]//中國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239.

[5] 陳瘦竹.關于《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C]//湯顯祖研究文論集.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4:224.

[收稿日期]2011-0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聂拉木县| 巴青县| 莒南县| 色达县| 深水埗区| 阜平县| 潞城市| 嫩江县| 金寨县| 莱州市| 郸城县| 济源市| 绥化市| 乌鲁木齐市| 太康县| 长丰县| 屯留县| 甘孜县| 苗栗县| 米林县| 儋州市| 老河口市| 西平县| 保定市| 宜川县| 洪江市| 海盐县| 河北区| 梁河县| 连平县| 松溪县| 屏边| 雷山县| 湖口县| 棋牌| 日土县| 南丰县| 西充县| 望江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