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預防醫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預防醫學;預防醫學道德;道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們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現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輕人中得病人數不斷攀升,肥胖人數比以前增多。而現在的人們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長壽,這就由此引出了預防疾病即預防醫學的問題。
一、預防醫學的概念
預防醫學(prevention medicine)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醫學學科,它以人群為重點研究對象,側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乃至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的規律,探討改善和利用環境因素改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減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策略與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醫學的目標已從減輕病人痛苦與恢復健康,擴展到維護健康,進而發展到促進健康。預防醫學擔負著預防、控制疾病和促進健康的重任。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預防醫學發展史
預防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臨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記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確了“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氣、水和土壤》一書中,明確闡述了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奠定了預防醫學的思想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發展使得嬰幼兒、兒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壽命延長,社會出現老齡化趨勢。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世界各國面臨著一系列國際衛生問題,迫切要求加強國際間合作。預防醫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更高的目標。即“使所有的人都盡可能地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來,完成了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全人類為對象的三個發展階段,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
三、三級預防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也在相互滲透和互相促進。預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全過程。針對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發病期進行的預防措施稱為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是預防醫學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核心策略。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稱病因預防。即在發病前,針對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預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宏觀措施,針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措施,以及針對個體的健康和特殊防護措施等。第一級預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積極的社會預防措施,也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奮斗目標。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稱疾病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預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經過長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發展過程較長,可通過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項目檢查,以及設立專科門診等辦法做到早期發現疾病。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稱發病期預防。是針對已明確診斷的病人,采取的適時、有效的處置,以防止病情惡化,促進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能力者則通過康復醫療措施,使之能參加社會活動并延長壽命。
四、預防醫學道德
由預防醫學自然就引出了預防醫學道德的問題。預防醫學道德是探討在預防醫學工作中來調節預防醫學工作者與人群、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預防醫學工作者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或準則。它通常包括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意識的鍛煉、道德信念的樹立、道德習慣的養成等。
(一)道德認識的提高
道德認識也就是對醫學道德關系以及調節這些關系的道德原則、規范的認知理解和接受。認識是行為的先導,醫學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醫學道德認識為基礎或前提的。這是道德認識的意義所在。醫學道德情感是指醫學工作者對醫學事業所產生的愛慕、憎恨、喜好或厭惡的內心體驗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難獲得,作為一種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的決定和毅力,它對于保障醫生的道德品質而言至關重要。除了意志,還有一種更為“高尚”的東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說一種對醫學事業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動醫學工作者產生醫學道德行為的動力。醫學道德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習慣養成,它應該也是不容易被改變的。
(二)道德修養的提高
對于醫學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道德修養。如果說教育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養可謂是一種內在支撐。道德修養第一層“大公無私”,在這種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眾的健康至上,而個人利益永遠沒有位置。第二層次并不否認個人利益的位置,但是優先考慮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稱為“先公后私”。道德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實踐智慧”,通過不斷的實踐,一種恰當的修養才能被培育。一方面,醫務工作者只有在為患者服務時,尤其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的過程中,才能認識到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為又是違反醫學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養。另一方面,醫學與社會的發展實際上不斷提出新的道德問題,可以說醫學實踐本身也是不斷推動著醫學道德的發展與變化,因此,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醫學本身的發展要求。
(三)道德監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養之外,道德監督對于醫務工作道德品質的培育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道德感的形成與外在“輿論”的制約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在此主要討論“道德評價”問題。醫學道德評價是指在醫學道德活動中,人們依據道德原則、規范而對醫療行為作出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它通常分為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自我評價是醫務人員對自己進行的評價,而社會評價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級、患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人——對醫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評價。自我評價一般通過內心信念來實現,屬于醫學道德自律;社會評價一般通過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來完成,屬于醫學道德的他律。通過社會性的評價,醫學道德的善惡標準與是非準則會更為深刻地傳達給醫務人員,道德與不道德的界限也變得生動起來。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傳播方式的高度發達已經讓社會輿論成了一個顯微鏡,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話題都無法逃脫公眾的視野。社會輿論在醫學道德中的評價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們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總之預防醫學和預防醫學道德是緊密聯系的,它們是互為輔助的關系。對這兩者的研究討論對醫務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海嬰.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8.
[2]魏雙平.預防醫學[M].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8.
英文名稱:Neimenggu Prevent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預防醫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7-2543
國內刊號:15-1187/R
郵發代號:16-11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1預防醫學考試現狀及弊端
1.1考試方式
主要采用平時考核加期末考試方式。平時考核以提問、作業、實驗報告為主,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主要采用筆試,以單項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簡答、問答等題型為主,占總成績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平時考核以知識考核為主,缺乏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考核。如平時作業,教師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記憶、歸納及簡單應用性的內容;實驗操作主要開展一些驗證性實驗,很少有思考性、創新性內容。期末考試以記憶性、理解性知識為主,應用性、創新性知識為輔。很多學生考前突擊就能應付。
1.2.2考試形式單一,考試成績片面預防醫學主要采取閉卷考試方式,試題很少涉及開放式問題。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無論是考試形式還是最后的成績確定方法既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更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
1.2.3缺乏考試反饋機制考試結束即課程結束,教師和學生缺乏有效溝通。期末考試結束就意味著學生進入寒暑假,考試結果在下一學期開學初公布。教師沒有講評時間,考試試卷按照學院要求封存。對于沒有通過考試的學生,缺少考試反饋這一必要環節,學生將帶著殘缺的知識走上實習或工作崗位。
1.2.4考試主體單一
主要是任課教師命題,缺少衛生部門人員參與。考試主體單一,導致學生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脫節,不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現有考試方式重理論、輕實踐,不注重能力培養,不利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預防醫學考試改革與實踐
2.1改革考試維度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和質量標準,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維綜合評價體系,課程結束前對每位學生進行課程綜合評價。根據課程特點,科學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在課程綜合評價中所占權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識占30%、能力占50%、素質占20%。
2.2改革考試模式
建立由多種基本考試方式構成、進行多次測試、綜合評價的考試模式。知識評價采用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評價采用平時實操考核和期末綜合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素質評價采用平時表現考核和期末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通過觀察、面談方式評價學生,主要采用多次過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將學生能力培養、學習態度培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平時作業、出勤、小組表現、團隊合作、實驗實訓占總成績的50%,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團隊協作能力。
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改革平時作業內容。改變過去名詞解釋、判斷、問答等形式的作業,每一個單元、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知識模塊結束后布置難度相當、數量適中的案例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復習、總結、分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五一”“十一”長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培養學生進行社區診斷、開展社區預防服務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長假組織2009級護理、助產、臨床醫學專業30個班學生開展調研,調查當地居民碘鹽攝入、甲狀腺腫大情況,分析碘鹽與甲狀腺腫大間的關系,以驗證書本上的知識、專家的結論。學生調研前,認真設計調查表,仔細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后統一調查表,并在離校前開展了預調查,對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充分思想準備。通過這次調研,學生掌握了流行病學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實攝碘水平;明確了碘鹽攝入不足或碘鹽過量與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關系;系統地將解剖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知識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與人溝通能力及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實驗課授課與考試方式。原有實驗考核以實驗報告為主,學生實驗情況與成績沒有關系。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現將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作為主要考核內容。改變原有實驗課授課模式,將由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原理、步驟改變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闡述實驗目的,講授實驗設計原理、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變教師為主體為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充分研究現有實驗,整合部分實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如將漂白粉中有效氯測定、水中余氯測定、水中需氯量測定3項實驗整合為一項實驗———水中加氯量測定,以培養學生整體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須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確,需要通過余氯量判斷;任何氯化消毒劑在使用前都要保證有效氯在一定范圍。因此,3項實驗整合成一項實驗,學時不變,但效果卻大大增強,學生課前思考、課中協作、課后分析問題能力大大提高。
傳統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知識的灌輸為中心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著重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新的醫學模式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注重教學互動的新教育觀將更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有情感、思想以及觀念的交流。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合作者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有助于創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及開拓創造性思維。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往往認為預防醫學與以后的醫療工作關系不大而缺乏學習興趣,忽視課程學習。因此,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樹立群體預防觀念,認識到醫務工作者不僅需要診斷治療患者,同時也要參加人群的預防保健工作,研究促進健康的方法。而預防醫學正是相應的一門學科,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生學習熱情。
2.1加強案例教學
生動形象的典型案例恰當結合教材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加深感性認識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流行病學實驗研究講述中運用我國著名流行病學家何觀清教授所進行的實例“痢疾噬菌體預防痢疾的實地觀察”不僅能化繁為簡,利于理解掌握流行病學實驗研究方法,而且還可以指導實踐,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并正確應用流行病學實驗研究方法。
2.2運用多媒體及動畫演示
在多媒體課件的基礎上加上更形象生動的Flas演示,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可以給學生留下直觀清晰的印象。如統計學中t分布運用Flas演示不同自由度的t分布曲線圖形,這比直白的講述和固定的圖片能讓學生更直觀明了的掌握t分布的特點,從而起到更好輔助教學的作用。
2.3注重課堂討論與小結
在教材中很多內容通俗易懂,相對比較枯燥,如果恰當引導學生自學和課堂討論,不僅可以化乏味為生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每一次課注重課堂內容總結。因為理論課的課堂小結往往歸納概括了本次課的重點內容,便于學生學習復習和理解記憶,而且小結也可以起到承上啟下,銜接下次課主要內容及提示預習內容的作用。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總結,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深化與鞏固。有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可以起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3根據不同專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
專業不同,培養目標不盡相同,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應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突出重點,從而按照不同培養方向調整各章教學內容,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于實踐。如護理專業相比較于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應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側重于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內容的教學,將更適合該專業護士的培養目標,及掌握全面知識結構的新型醫護人才的培養。
1.1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經過信效度檢驗的《社會實踐自評量表》,從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效果三個方面對二組學生進行比較,每個維度分值為0~25分。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問卷,剩余48份問卷進入統計分析。
1.2統計學方法
調查數據采用EPIDATA3.02進行雙錄入,錄入結果核對無誤后,采用SAS9.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如果二組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而且方差齊同,統計描述給出均數、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設檢驗采用t檢驗,否則統計描述給出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設檢驗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研究結果
2.1不同年級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得分為滿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得分為23分,不同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方面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高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級學生高,這說明在思想認識方面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深刻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級自主學習能力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分為22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分為23分,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不同年級社會實踐效果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效果得分為22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分為22分,不同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能力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高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效果方面的得分與低年級學生沒有差別,也就是說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可以從低年級就開始,一直貫穿到畢業整個學習過程。
3討論
3.1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
《預防醫學》是一門理論嚴謹、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預防醫學》教育理論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培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使其既懂醫治又懂預防。《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不同于一般意義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它要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學會本課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營養學知識、常見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預防控制、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論、常見調查方法的設計分析,以及和調查對象溝通的技巧,因此《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成為“五星級”醫生的必要環節,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不同年級對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們對社會實踐重視程度的不同,高年級經過了見習這一階段,馬上要進入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社會實踐對他們的益處。
3.2自主學習能力
本研究表明,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大多數都能積極參與《預防醫學》社會實踐的各個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同學們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對《預防醫學》的理解和認識,能夠對社會實踐調查的資料進行及時核對和整理,能夠根據社會實踐撰寫調研論文并達到醫學雜志發表水平,提高和強化了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三級預防意識、水平和技能。常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21世紀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模式,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替年代中,每一個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學方式不是填鴨式的授給學生知識,而是交給學生獲取知識方法,通過《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培養了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從事臨床、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3社會實踐效果
英文名稱:Preventive Medicine Tribune
主管單位:國家衛生部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濟南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9153
國內刊號:37-1428/R
郵發代號:24-16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預防醫學的實驗教學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除加強基本理論與知識教育,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預防疾病的思維方法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應從實際工作出發,堅持以課題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打破學科壁壘,改變傳統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將實驗教學、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保持學科發展的連續性和教學秩序的穩定性。在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促進預防醫學學科的持續發展。任務驅動教學是建立在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驅動,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2]。文章就我校201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通過課程考試和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分析評價,探討任務驅動教學實施的效果,并提出針對性策略。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擇濱州醫學院201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班63名學生為對象,共分為6個小組,一二三組31名學生為對照組實驗課采用LBL教學法,四五六組32名為實驗組實驗課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的前期成績、年齡,性別、興趣等一般情況差異(P>0.05),兩組由同一教師授課,教材和實驗總學時相同,實驗課內容相同。
1.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預防醫學實驗共10次30學時,包括飲用水消毒、大氣NO2和甲醛測定、膳食調查評價、食物中毒案例討論、油脂和鮮奶的衛生質量檢驗、Vc測定、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和全血膽堿酯酶活性測定。三大組32名學生按每4名一組分成8個小組,任命一位成績和溝通能力強的學生為組長。教師針對每次實驗在實驗組中按任務驅動教學的流程實施見圖1。
1.3課程考試和調查問卷對照組和實驗組均包括平時成績,實驗設計成績和實驗操作成績,總成績采用百分制,平時成績占20%,實驗設計成績占30%,實驗操作成績占50%。兩組三部分測試內容相同。實驗課程結束后,教師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發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率100%。
1.4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珔±s)表示,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Wilcoxon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對任務驅動教學組平時成績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總成績相關性采用一元線性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對照組和實驗組平時成績、實驗設計成績和實驗操作成績比較實驗組學生平時成績、實驗設計成績和實驗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平時成績,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能力。
2.2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總評成績比較總評成績為兩組學生最后各部分成績得分之和。對照組和實驗組總評成績按優秀(≥9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進行統計。經Wilcoxon檢驗實驗組總評成績學生優良人數分布好于對照組(P<0.01),說明實驗組優良成績人數分布明顯好于對照組,而LBL組成績人數主要分布于中等分數段見圖2。將兩組學生實驗總評成績按從高到低排序統計,實驗組學生實驗總評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預防醫學實驗總評成績,見成績折線圖3。
2.3實驗組學生平時成績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總成績的相關分析將實驗組學生的平時成績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總成績進行一元線性相關分析,實驗組的平時成績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總成績呈正相關(r=0.821,P<0.01)說明在任務驅動教學中強化學生平時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操作的能力。
2.4調查問卷分析通過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任務驅動教學法效果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學生接受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見表2。
3討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將成為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實驗課堂上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人發展,即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煥發課堂的生命力,構建新型的實驗課堂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預防醫學實驗授課中,忽視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獲取知識過程的教學,忽視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我們嘗試進行了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改變重講輕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力求通過任務實踐達到讓學生主動思考創新的目的。現就任務驅動教學在預防醫學實驗實施中的經驗和問題做探討。
3.1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3.1.1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交互式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這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通過任務驅動教學,學生課前接受任務,提出疑問,查閱資料,主動學習,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使探求知識過程成為一種愉快的經歷,從而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了學習興趣。
3.1.2有利于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積極引導,在實驗任務的驅動下,使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和實驗操作的能力均得以提高,而教師也真正實現了“授人以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1.3培養了合作和溝通的能力合作與溝通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逐漸形成的,而合作也是我國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7]。傳統的教育,是教師授課占主導地位,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任務驅動教學法則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來完成任務,改善了班級的學習氛圍,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3.1.4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分配任務后,僅僅提供任務所需要的材料,而對任務的內容,形式等不加以限制,從而可以使學生自由發揮,最后的呈現形式自然也是多樣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也能舉一反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2任務驅動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3.2.1師資力量和水平的匱乏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論是任務的選取還是任務發放的及時程度,都有可能影響到學生課前學習知識的質量,尤其是在“任務”的選取上,任務不論大小,必須難易程度適中,而且要體現出課堂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這要求教師對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充分的理解,按其固有的規律來設計任務,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和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是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的堅實基礎。
1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分離發展
早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就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的提法。這里明確了治病的幾個不同階段,即“未病”、“欲病”、“已病”。在古代和近代社會,醫生不僅充當著日常治病救人的角色,也兼任了防疫人員角色。但關于兩種醫學的理論研究一直停滯不前。近代,隨著科技發展,人們更多關注于人群疾病發生與環境的關系,在二十世紀初,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成立預防醫學院。隨著醫學不斷發展,預防醫學衍生出了“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等多個分支。此后,兩種醫學走上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道路。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少了。
2當代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的發展現狀問題
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分家”、“分工”,為兩種醫學的長足進步做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帶來了學科過分分開而導致的種種問題。首先,對于預防醫學來說,自從它從傳統的大醫學領域中剝離出來后,結合“生物,物理”等多種因素,取得了巨大作用。如,牛痘的研制成功消滅了曾經奪去數千萬人性命的天花等,都是通過預防醫學手段得以發現證實。其次,對于臨床醫學來說。在不斷的醫療實踐中,臨床醫學利用基礎醫學的不斷突破,除了傳統的體檢診斷外,在病理學確診等方面,有了更多準確率和陽性率越來越高的結果。人類應對疾病的能力已經大大提升。但是,在兩這門醫學學科發展的道路上,也出現了諸多問題。(1)由于長期的重臨床輕預防思路,政府投資,民間付款,大多拖到已病階段。(2)醫療成本不斷上漲,醫藥費用日漸提高。(3)預防醫學面對諸多來自臨床的新壓力新問題亟待解決。
3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的整合發展
隨著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發展都進入瓶頸遇到困難,看到兩個學科的再次交流融合勢在必行。預防只有結合臨床,才能緊密把握社會人群健康狀況的最新動態和理論原因。臨床只有結合預防才能更高效有效的開展治療工作。
3.1大力推進全科醫學與社區醫療的發展由于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都在各自的專科道路上發展的越來越細,越來越精。有必要通過廣泛的基層組織將他們緊密連接。一方面,為社區群體提供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并及時上報轉診各種突發的疑難疾病或傳染病變異。另一方面,直接向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為預防醫學的專業工作人員提供第一手臨床資料和最基層的社區疾病統計數據。
3.2在教學工作上,予以合理的課程設置對于臨床專業學生,同樣需開設和重視預防醫學相關課程。培養預防醫學意識。對于預防專業的學生,必須首先學完臨床專業的全部課程,了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并使其擁有疾病發生發展的生物學基礎認知。然后進行預防專業知識的學習,從疾病的結果推斷病因,然后達到預防策略的形成。在未來的預防醫學工作中,不至于做出外行的判斷和脫離醫學實際的結論。
3.3在醫療實踐中結合兩學科,推進自身學科發展如在臨床醫學的實踐中,遵循和采用預防醫學中循證醫學的有關結論。從而及時的利用其它國家或者上級醫院的成功方案進行治療,提高醫療實踐成功率。又如,在預防醫學研究中,及時采納追蹤臨床的數據結論來指導預防研究的研究方向。未來社會的醫學模式發展,已經從自然醫學向社會心理醫學過度。一方面,醫學對于健康的要求已經從個體到了群體,如WTO提出的口號“人人健康,健康人人”。另一方面,醫學對于健康的要求也更加提高,除了治療疾病,更要無痛,微創,乃至最終的預防疾病。因此,未來醫學的發展,有賴于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整合發展,共同推進。
[關鍵詞] 細胞營養;預防醫學;健康
[中圖分類號] R151.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b)-156-02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飲食要求已經從吃飽提升到吃得更有營養。健康的4要素告訴人們,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態,適量的運動以及均衡的營養是實現健康的4大前提要素。然而均衡的營養是無法靠人們自身能力所能達到的。長途運輸中的氧化,空氣,水源的污染以及烹調損失使人們無法獲取全面而均衡的營養。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求診者有70%以上就診是因為一些慢性病,例如失眠,頭痛,感覺疲勞,消化不良等。這些疾病主要原因是人體細胞沒有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營養,無法使機體正常運轉。西方快餐業的興起使中國的肥胖人口呈現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體重增加10%,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肥胖者患心臟病的比例遠遠高于正常體重的人。中國居民現在的營養健康狀況是營養不良、超重與肥胖、貧血和慢性疾病。
1影響人類健康因素分析
人類的健康取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目前,人們認為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種,即:環境因素、生物遺傳因素、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及醫療衛生服務因素。①環境因素:環境是指圍繞著人類空間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之和。②自然環境:如水、空氣、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自然環境中,一些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證,但另一些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卻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甚至危害人類的健康。③社會環境:醫療衛生服務是指促進及維護人類健康的各類醫療、衛生活動。它既包括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診斷、治療服務,也包括衛生保健機構提供的各種預防保健服務。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分布及利用將對人民的健康狀況起重要的作用。④生物遺傳因素:生物遺傳因素是指人類在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遺傳、成熟、老化及機體內部的復合因素。生物遺傳因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它對人類諸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分布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健康與醫療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民生話題,當前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求大于供。每個人多掌握一些醫療常識實屬必要,在醫療水平發達的西方國家,大眾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就相當高。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是由4個元素組成:父母遺傳占15%;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占10%和7%,共17%;醫療條件占8%;個人生活方式占60%。前兩項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可控因素占68%,其中,個人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健康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壽而康,九成靠自己。
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并非是文明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而是由膳食不合理、吸煙酗酒、運動過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質豐富本身不會給人類帶來疾病,但健康知識貧乏會造成疾病。
2飲食療法已經是公認的獲取健康的最好的方式
預防是一個簡單又可行的方式,人們每天都要吃飯,營養攝入每天在進行中,但是環境污染,不良生活習慣卻使人們無法從日常飲食中攝取人體所需的的營養。那么如何讓人們的細胞獲得充足的營養元素呢?細胞營養技術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誕生了,從西方的微營養角度,從身體最小單位來養護身體,從根本上解決了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
人和健康之間的關系像水晶一樣寶貴卻脆弱[1]。一項調查表示,在2~15歲的兒童中已經發現了動脈硬化癥――事實證明嚴重性已經迫在眉睫;另一項研究顯示,這種疾病影響著30%16~20歲的青年,50%21~25歲的年輕人,以及75%26~29歲的成年人[2]。
毫無疑問,飲食決定了很多先天性缺陷,它在兒童疾病以及慢性退化疾病的發生率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每天攝取的能量當中,有近1/3來自富含能量卻缺乏營養的甜食。兒童和成年人中,有1/4的人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達最低標準,兒童和青年所消耗的蔬菜中大約有1/4是高油脂的薯條[3]。
3現代病根本原因
事實上,現代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環境變化”使身體的氧氣和營養不足。據組織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報告,現代病是由于缺乏均衡的營養所引起的。該報告發現:“現代病不能靠藥物或手術來醫治,只能用新的營養知識來醫治”而所謂“營養素”是指除了熱量(脂肪、醣類)以外的維他命、礦物質、蛋白質、微量營養素(目前已知的有46種),故真正維護你健康的,并不是醫生或藥物,而是你自己。人們既無法改變現有的大環境就該培養適存于今的健康體質。這種對身體的保護工作,對于現代醫學預防疾病,顯得相當重要。
據國際營養組織提供的信息,今天的人們跟父輩的生活已完全不一樣,國際營養組織把1940~1980年的40年為1個階段,人們的生活和1940年前有了很大的變化;1981年~現在的20年又是1個階段,時間短了1倍,但變化更大。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們的運動減少,食物更加缺乏營養,而攝入的毒素比以前更多了,現代人更加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纖維素和鈣等基本營養元素,而更糟糕的是人們同時又吃了太多的脂肪、膽固醇、鹽和糖,使更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國際營養組織還認為,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更大,而壓力是最大的損傷健康的因素,因為負面壓力會消耗很多的維生素B,損傷心血管系統,使血壓升高,所以壓力大的人更要補充營養。
所以現在人們非常需要一種低熱量、高營養、高纖維、營養均衡的飲食,讓每一個人的每一個細胞都可以獲得全面而均衡的營養,從而遠離現在這些讓人們頭疼的慢性病。及早預防,從根本入手將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讓人們可以無后顧之憂地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等.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56.
[2]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進展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9.
【關鍵詞】延邊地區;婦女中梅毒感染;分布情況;預防措施
【Abstract】The syphilis is one kind of dissemination disease which syphilitic spirochaeta (spirochetes spirochaeta pallida causes by, is one kind of whole body chronicity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 the Yanbian area woman the syphilis popular situation, has pointe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work, from April, 2006 ~2007 year in September, arrives 4,393 examples women which my courtyard receives a medical examin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syphilis serology inspe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ed in 37 examples pregnant women syphilis infection 18 examples are in labor the patient, these people unexpectedly did not know oneself is the syphilis infection, this explained the Yanbian area woman is superficial to the syphilis disease knowledge, oneself prevents disease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should cause highly takes.
【Key words】Yanbian area; In the woman the syphilis infects; Distributed situation; Preventive measure近年來,梅毒在國內呈不斷上升趨勢。筆者為了了解在延邊地區婦女中梅毒的流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與控制工作,從2006年4月~2007年9月,就到我院來就診的4393例婦女,進行了梅毒血清學檢查。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檢測對象:2006年4月~2007年9月期間,到我院就診的17歲~50歲之間的婦女共4393例為檢測對象。其中,孕產婦2488例,其他婦科疾病患者1905例。
1.2檢測方法:以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方法,作為初篩試驗,對呈陽性者再用密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方法來確診[1]。
2結果
2.1一般情況:對4393例婦女進行梅毒篩查和確診試驗,發現梅毒感染者共79例,總感染率為1.80%。其中,孕產婦為2488例,感染者37例,占1.49%;其他婦科疾病患者為1905例,感染者42例,占2.20%。
2.2年齡分布:檢測對象中,年齡在21~40歲之間的婦女占總受檢者的88.23%,梅毒感染率呈年輕化趨勢。(見表1)
表1婦女梅毒檢測年齡分布情況
年齡
(歲)人數
(例)感染數
(例)感染率
(%)2015153.3121~302465441.7831~401411251.7741~5036651.37合計4393791.802.3主動受檢者與被動受檢者:主動到醫院就診患者為主動受檢者,包括孕產婦體檢和性器官有一定癥狀到醫院來就診者;住院常規檢查的為被動受檢者,包括臨產、待產、宮外孕、宮內停止發育以及子宮肌瘤等需要手術的患者,還有一些其他婦科疾病住院患者。(見表2)
表2婦女主動受檢和被動受檢情況
受檢者人數
(例)病例數
(例)感染率
(%)被動受檢者2362592.50主動受檢者2031200.983討論
3.1延邊地區婦女梅毒感染率比較高(1.80%),其中孕產婦梅毒感染率1.49%(37/2488),遠高于肇慶市孕產婦梅毒感染率0.69%(14/2029)[2],更高于深圳市孕產婦梅毒感染率464.13/10萬[3]。
3.2從表1中可以看出,梅毒感染率趨勢明顯年輕化,其感染率的順序是:41~50歲<31~40歲≈21~30歲<20歲以下,即,1.37% <1.77 %≈1.78% <3.33%。
3.3從表2中可以看出,被動受檢者中梅毒檢出率(250%)比主動受檢者中梅毒檢出率(0.98%)高25倍多。調查中發現37例孕產婦梅毒感染者中18例是臨產患者,這些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梅毒感染者,這說明延邊地區婦女對梅毒疾病知識淺薄,自我防病意識差,應引起高度重視。
4預防措施
4.1要抓實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和性傳染病常識教育。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擴大就業,同時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宣傳教育,從源頭上抓起,家庭、社會(學校)、政府形成合力,進行綜合治理,努力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進一步提升文化素養,步入健康的社會生活軌道。
4.2要倡導婚前檢查,提高婚育保健水平。政府的民政、計劃生育、衛生等部門應當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引導適婚青年自覺接受婚前體檢,切斷夫妻間的梅毒傳播途徑,以防患于未然。
4.3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孕產婦梅毒檢測。梅毒螺旋體是通過胎盤垂直感染給胎兒,造成流產、早產、死胎或可能生產出先天性梅毒兒,這對家庭和社會帶來不良后果。本次檢測中79例梅毒感染者中,孕婦感染者為37例,占總感染者的4384%。鑒于這種情況,為了保證婦幼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把孕產婦梅毒檢測納入社會公共衛生服務和疾病控制項目,依法免費對孕產婦進行梅毒檢測,確保將梅毒傳染幾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4.4要加強出入境勞務人員的梅毒檢測。國家出入境檢測系統和地方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健全相關服務檔案,信息共享,定期進行必要的跟蹤檢測,阻斷這一人群回國后的性傳染疾病的傳播。
4.5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梅毒傳染病的重視度。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宣傳,努力轉變傳統的封建觀念,關心性病患者群體,而不是欺視,鼓勵他們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檢查治療,使他們得到早期系統治療,有效遏止梅毒傳染病的蔓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647~649
1.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應用研宄意義
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急需一大批既能提供醫療服務,又懂得如何開展臨床預防的臨床醫生,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醫學教學,使學生掌握群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的知識和相應的技能成為重要的研宄課題。
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是掌握和應用預防醫學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培養有較強實踐技能和良好職業素質的實用型人才,是預防醫學在實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和新型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將得到迅速發展。目前,臨床醫生和社區護士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亟需一大批既能提供醫療服務和護理服務,又懂得如何開展預防的臨床醫生和社區護士,因此探討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十分重要。
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增加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了學生對預防醫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提高了其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以實踐問題為焦點符合人的心理認知規律,可使學生深入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實現了學科與學科、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的溝通與跨越,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開展預防醫學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群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的知識和相應的技能,通過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研宄,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預防醫學觀念、以社區為導向的服務觀念與能力、臨床流行病學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為畢業后實施臨床預防和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
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研宄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對學科、課程、師資、社區教學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代表21世紀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2.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2.1預防醫學實踐教學
國內各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著眼點常放在疾病診治方面,相對輕視甚至忽視預防醫學教學,很少關心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沿用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使培養出來的醫學生缺乏整體醫學觀念,重治療、輕預防,結果使某些學生到畢業時仍不知如何開展健康教育和家庭、社區衛生保健服務。
20世紀80年代,教育部發“加強對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的通知,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紀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中專門設立了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各院校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改革,目的是使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了解預防醫學。當時各校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的預防醫學課程多為公共衛生專業的壓縮版(包括環境衛生、營養衛生、勞動衛生、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等內容),理論教學與實習內容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來說不具有針對性,學用脫節,學生不感興趣,教育效果不明顯。
因此,我院開展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意識,在教學中使學生學會個體、家庭、社區衛生保健實踐知識很有必要。進行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增加群體觀念、環境觀念、大衛生觀念與健康促進的內容,使之能跟上我國衛生體制改革的步伐,使更多的醫學生畢業后走進社區,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結合我院特色,在預防醫學實踐教學中進行大膽的改革嘗試,目的是使醫學生能夠學到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真正用得上的預防醫學知識與技能。
實踐證明,執行黨和國家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具有重大意義。SARS、禽流感等突發事件使我們深切感受到加強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將人群預防與個體預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了預防醫學教學的深入發展。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該學科教學質量的高低,也是能否培養出防治結合實用型人才的關鍵。
2.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預防醫學課程改革的力度不大。(2)社區教學中安排學生深入現場調查的機會較少。這除了受學校整體課程結構(學時)的影響外,也受到教學基地具體的教學環境、規模、帶教師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但研宄給了我們更多的改進啟示:只有推進學校整體的改革,才能使預防醫學教學的各環節改革順利進行。
3.改革具體研宄內容
3.1修訂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大綱
圍繞建立以社區為導向的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總目標,項善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大綱。
3.2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方法的配套改革
(1)主要是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進行群體健康調查研宄的方法和技術。2)加強預防保健策略和措施的教學,使學生加強對社區預防保健的認識,掌握實施的步驟和要求,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3)加強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學,掌握醫源性疾病的預防措施。(4)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在不同模塊的教學上,引用各自與社區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授分析,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對預防醫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5)開展多種形式的討論活動,如專題小組討論、選題小組討論、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等。討論學科與學科、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的溝通與跨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6)建立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固定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基地是提高社區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本課題將在水廠、水泥廠、衛生防疫站、計生委、婦幼保健院、敬老院等建立社區教學基地,包括本地區及本地區外的各相關單位。7)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的內容。內容主要根據新教學計劃、大綱制訂,觀察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應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觀察疾病的現況;編制、評價患者的食譜;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編寫醫學科普文章;繪制統計表、統計圖;檢查工廠職業有害因素與職業病;參觀垃圾處理場、自來水廠;測定居民區氣象條件;職業病病案討論;健康宣教報告等。8)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考核制度。為了解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了解技能、態度目標達成度,提供較準確的平時成績以及促進學生實踐態度的改善,在整個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全面考核是必要的。先確定考核項目,制訂考核與評分方法,進行考核評價。
4.結論與建議
開展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社區工作能力和服務意識,利用公共衛生資源和現場實踐,使學生增強處理預防保健問題的能力,初步探索多學科解決衛生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群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的知識和相應的技能,通過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研宄,有效地增強醫學生的預防醫學觀念、以社區為導向的服務觀念與能力、臨床流行病學的研宄和工作能力;擴展醫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為其畢業后實施臨床預防和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奠定基礎。
關鍵詞:預防醫學;教學改革;臨床醫學專業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疾病譜、死亡譜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難題,為我國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模式也由治病(醫―病―藥或手術) 逐漸向防治結合,然后繼續向預防為主(群眾―預防―保健―健康促進)進行轉換。這就要求社區衛生診療人員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診療知識,還要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我國的全科醫學才剛剛開始,滿足不了社會需求,這就迫切需要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進行改革,以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模式主要以“預防醫學”和“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兩門課為主。與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相一致。沿用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將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彼此割裂開來,培養出來的臨床醫護學生缺乏整體醫學觀念,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十分嚴重。如何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擁有預防醫學的理念,掌握適當的預防醫學的方法,使臨床醫學從治療醫學向全科醫學轉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二、實驗教學改革內容
1.建立預防醫學教學改革團隊
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 它是醫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我國培養社區基層醫生的素質水平。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首先需要社會、學校和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要建立一支有志于培養新型醫生的師資隊伍。公共衛生學院把預防醫學的教學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由院領導牽頭的預防醫學創新教改團隊,團隊成員學歷均在碩士以上,80%以上為博士學歷。團隊成員積極投身到預防醫學的教學任務和改革中,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定期舉行教學集體備課,并做到每次實驗課所有任教教師皆參與集體備課,確保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2.改革教學方法,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和實驗課中以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知識。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基礎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首先結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其次特別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學的方法,在不同模塊的教學上,引用各自與社區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授分析,增加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了臨床醫學生對預防醫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小組討論法,如專題小組討論法、選題小組討論法、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法等。
3.應用新技術,多方面與學生交流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進步,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如果教師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本預防醫學教學團隊率先建立了預防醫學網絡課程,實現了網絡化教學。多數任課教師都開通了微信、飛信、郵箱等聯系方式,方便與學生交流和探討問題,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不必與教師面對面即可詢問問題,節約了穿梭大學校園和辦公室的時間。
4.建立預防醫學實踐基地
本院已經在理念先進、模式新穎和防治結合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臨床學生的教學實習基地。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同的是,該類實習基地是專門培養臨床醫生預防觀念的實踐場所。目前已經在為臨床全科醫學學生提供實習,安排學生在兩周的時間熟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把臨床與預防保健相結合,增強在診療過程中的預防觀念,與預防醫學教學中的內容相互印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總之,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是醫學教學改革最重要的關鍵科目之一,它是臨床與預防相結合的一個橋梁,是提高臨床醫生向預防模式轉變的主要推手。預防醫學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大多數預防教育工作者奉獻付出,還需要臨床教育家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偉,史良科.預防醫學發展的未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整合[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9(12):10-12.
[2]王玉榮.新形勢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5(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