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3: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少年科普世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高士其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去過美國留學,攻讀細菌學。可是高士其爺爺不幸在一次實驗的時候染上了腦炎病毒。嚴重的病情使他全身癱瘓了,但是他仍然頑強地活著。幾十年來,高士其爺爺為我們少年兒童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不過在1988年,高士其爺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一個像高士其爺爺這樣的人,他就是霍金。他與高士其爺爺一樣,雖然全身癱瘓,但是他們仍然頑強地活著,為這個社會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命運是掌握在我們的手里。只要我們頑強,就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在他們的身上,我可以看到一種精神,是不向命運屈服,頑強不屈的精神。這就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無論是高士其,還是霍金,他們都是這樣想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升華。因為這個,他們為自己所鐘愛的世界留下了一點貢獻,也是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點輝煌。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人的意志是堅強的,只要相信自己的毅力,就可以向命運挑戰。高士其爺爺雖然躺在病床上,但是他的思想卻在那神秘莫測的科普世界里,為我們少年兒童寫下了許多故事,讓我們了解科普世界。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挑戰,有成功也有失敗,可是向命運挑戰是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思想,是一定會成功的。
“太師公游名山大川,故其文章頗有奇氣”。這個“奇氣”,便是山川靈秀,是渾樸的大塊文章,是日月精華,是通曠清逸的神韻。中國人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邁開雙腳來認識祖國的秀美山河,要比在書上認識祖國廣博得多,深刻得多。一個作家,如能經常讀一讀大自然這本書,定能領悟大自然的奇偉瑰麗,開闊胸襟,陶冶情性,不禁能增長人的閱歷,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格調。
我過去曾游過蘇州、杭州,便以為那里就是真的“人間天堂”,最美不過了。最近,到位于洛陽龍門西山的銀杏仙莊游覽后,我漸漸愛上這個地方,覺得這是賽過蘇杭,是洛陽人自己的“人間樂園”。
銀杏仙莊不僅美在裝束、容貌,而且美在質地,美在骨子里,她是那種清新明麗的美,溫柔婉約的美,充滿生命與青春活力的少女的美。她抖擻翠色的水波,激濺著雪白的浪花,凝成了碧綠的妝鏡,以風姿卓越的神韻,飽含熱情的笑,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這里林木茂盛,空氣清晰,鳥鳴婉轉。進入園區開始充滿樂趣和思考的“科普之旅”,是快樂之旅,豐富之旅,親子之旅,深入思考之旅。銀杏仙莊是以中國的銀杏為主線,圍繞銀杏產業、銀杏文化、銀杏休閑,打造的具有主題特色的現代創意休閑農業園區,為洛陽旅游增添了一張心的名片。該園以銀杏開發為支柱產業,以薰衣花田為浪漫格調,以趣味體驗為旅游賣點,以文化創意為創新方向,以課外教育為重點市場,以豐富并對接龍門石窟旅游特色服務為增長點,以打在國家級創意休閑農業典型樣板為發展目標,以傳播銀杏文化并推動銀杏確定為中國國樹為核心使命。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根之所系,脈之所維。具體到地域而言,豐富的地域文化則是一個地方閃亮的名片,凸顯著城市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生命。在銀杏大道、生態停車場、入口服務區、溫泉療養區、餐飲文化區、CSA開心農場、歡樂草坪、歸園田居、珍稀植物園、浪漫愛情軸、文化創意帶、國樹園、青山年科普園、拓展運動基地、銀杏甘泉水廠、藏獒特種養殖園和預留發展區,到處都體現著濃郁的文化特色。在銀杏仙莊,土胚墻,茅草頂,在現舊時工匠建房的技巧,讓在鋼筋水泥的高樓里的長大的孩子,感受泥土,茅草這些自然之物在勞動人民的智慧下變成的厚重的墻,這樣的墻承載著祖輩生活的地方,承載著文明的發展,強面上展現著農耕文明,一件件舊時的農具在藝術的構思下再現真實的勞動場景,一場關于農耕文明的科普教育在一種心靈的震撼和幸福的欣賞中走進心中,無聲的語言述說著這片土地上的開墾,勞作,收貨,那些漸漸遠去的農耕文明永遠存在著、溫暖著。
在園子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類的花啊、樹啊、昆蟲啊,小動物啊,作為孩子們更深入觀察自然的指導,然后認真地去學習,教孩子們認識自然的方法,指導孩子入情入境,銀杏仙莊文化在別致的建筑中體現趣味的文化創意,從洛陽紙貴中古老的雕版與印刷洛神賦的墨香中文化的氣息,從捕魚到采桑,感受文化的奇特和魅力,讓孩子們在輕松閱讀故事中居住了一部長長的中國史,這個區域濃縮著具有帶表性的趣味文化,包含著歷史、科學、文化等等。
銀杏出現距今2.7億年前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健康長壽是銀杏的內在特質,銀杏果也稱是白果,屬上等干果,其種仁含淀粉量5.2%,還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銀杏酸、氯化白果亞酸,銀杏醇等有效成分。據古書記載和近代醫學研究表明,白果及其附屬產品在治療和緩解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牙齦蟲齲、小兒腹瀉等癥狀方面有顯著的輔助效果。我國人民用銀杏果做食療的歷史也很悠久,很早就有銀杏止咳湯、白果粥、白果臘八粥、詩禮銀杏等名菜佳肴流傳于世。銀杏居酒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進行了大膽創新,推出了銀杏烤全羊、銀杏雞、火鍋和銀杏脆皮雞、銀杏心太軟、銀杏八寶飯、銀杏雞蛋卷餅的風味獨特的銀杏特色品牌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來到銀杏居酒店就餐,您享受到的既是特色美味,有事寶貴的健康。
早在1942年,郭沫諾先生就在《新華日報》上撰文提議將銀杏定為國樹。近年來,在每年的“兩會”期間,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提出議案,呼吁盡快確定國樹。其一,銀杏為中國獨有,世界各國的銀杏均是從中國引進的。就像大熊貓一樣,銀杏也能代表中國。其二,銀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屬孑遺樹種,與恐龍同時代,被譽為“活化石”,銀杏能代表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其三,銀杏樹經濟價值高,葉、果、材均是保健或名貴材料,有利于農民致富。其四,銀杏樹形美觀,生命力強,在中國分布很廣,我國可以用銀杏作綠化樹種的縣、市超過2000個。銀杏的這種特定性、適應性、文化性和廣泛認同性,是其它樹種所無法比擬的。銀杏具備的精神是一種堅忍不拔、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
國樹園,底座由五十六個砧木嫁接成的十幾米高的銀杏樹王,體現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圖騰文化,象征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和諧統一。通過自然科普,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意識,讓他們熱愛我們國家的獨特自然文化。國樹園中圍繞銀杏這一植物界的活化石,進行銀杏植物科普教育。國樹園融合了銀杏最為國樹的偉大精神內涵,和銀杏作為植物界孑遺的古老樹種,在自然的變遷中具備獨有的植物特征,給青少年一種關于愛國、關于民族的責任感。
這里是一個融進大自然的最豐富的科普世界,關乎歷史、文化、藝術、教育,自然奧秘、樂趣,關于我們感受自然的真心真情。走進中國銀杏嘉年華,讓千年銀杏作為植物界最珍貴的金色活化石帶你開啟自然科普之旅,讓這里的每一個瞬間精彩你的目光,讓那顆探索自然的心在最和諧的森林樂曲中飛翔。
走進銀杏仙莊,他們那規劃先行,滾動發展;依托景區,整合資源;依山就勢,尊重自然;主題鮮明,特色品牌;文化主導,彰顯創意的辦園特色給我們留下了三點有益的啟示:一是休閑農業應以特色農業為支撐,朝主題化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領軍企業,提升品牌價值,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二是休閑農業應著力開發特色商品,豐富商業元素,延長產業鏈條,注重立體開發與資源整合,突破餐飲住宿的簡單盈利模式,在保持農業用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發掘每一寸土地的商業價值。三是具備客源市場的大型農莊可以通過提升景觀環境,豐富文化創意,設置互動體驗活動,通過一些獨特的賣點發展成為景區門票型莊園。
網絡的新淘金神話
“互聯網提供了一種可能:我東西擱這兒,大家先看,看著還行,要下載,您就付我這下載的錢,一頁一毛,就咱倆之間,一對一,不許中間的人抽成……”隨著網絡文學人氣的迅速飆升,王朔早年對互聯網時代文學傳播機制勾勒描畫的這一遠景,很快就變成了現實。2003年,起點中文網率先開始推行網上付費閱讀的運作模式;而網絡簽約,則隨著這一機制的啟動應時而生。
2005年起,起點中文網開始面向站內簽約“白金作者”,為自己的“頂級”簽約樹立個人品牌,并大幅提高其稿酬收入。“白金”們得到了相對強勢的支持和宣傳后,已經有近半數轉化成了全職網絡。“我們簽約的1700位作家中,年薪過百萬的有20多位。我們實行月薪制,作者可以得到作品收益的70%。” 盛大文學總裁吳文輝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盛大文學包括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和紅袖添香三家網站,乃國內網絡文學產業的龍頭老大。在起點中文網成功走出商業化模式的第一步后,幻劍書盟、天鷹文學、翠微居等主流文學網站以及新浪、網易、騰訊等各大門戶網站的讀書頻道也紛紛群起效仿。數以萬計的網絡與文學網站簽約,坐在家里網上碼字便可年資百萬,成就了近年文壇為之側目的又一網絡文學神話。
當神話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突如其來但卻真切確鑿地站在你的面前,人們的反應常常是錯愕與疑惑。面對“簽約”這一中國文壇近年陡然崛起的新生事物,詫異乃至質疑的嘈雜聲響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的“文壇”深處始終未曾消歇:不少奉“窮而后工”為職業規范的“純文學”作家將他們的勞動成果斥之為“拜金文學”或“偽文學”,而更多因“真理在握”動輒義憤的飽學之士則不斷地厲聲詰問他們的身份。似乎像走錯了房間的莽撞鬼面對房主爆喝時的啞口無言,那些忙著網上碼字的簽約們面對質疑和指責普遍選擇了沉默。這份意味玄奧的沉默,讓始終隱身于電腦屏幕后面的他們身形愈發曖昧模糊,身份愈發尷尬可疑。
“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
商業模式被引入文學網站的運行,使得那些簽約網絡們成了不停敲擊鍵盤的“瘋狂機器”。一部人氣較旺的網絡小說,其作者每天的更新量達到3000字到2萬字。目前最火爆的網絡簽約“白金”唐家三少前不久在個人主頁上稱:入行以來,從未“斷更”(暫停更新)。正是這種從不間輟的勞作,才有了其洋洋上千萬言的豐碩成果:從2004年2月開始在網上寫小說,先是80萬字的《光之子》,然后是150萬字的《狂神》……直至目前正火的200多萬字的《冰火魔廚》。“簽約”這種模式,造就了一批年產量上百萬字乃至數百萬字的“網絡舒馬赫”,――他們中有人不無自嘲地自稱是的士司機一般的“體力勞動者”。
讀者花3分錢閱讀1000字文章,作者和網站“一二分成”或“二一分成”,這是當下網絡文學業內基本的盈利分割模式。除此之外,不少文學網站還圍繞著“更新字數”創設了一系列獎金激勵模式。例如,某網站最近頒行“全勤獎”方案,規定該網站簽約作家一個月內每天完成5000字合格更新,月獎金500元;一個月內每天完成1萬字合格更新,月獎金1000元。
顯然,是網絡文學時下盛行的這種盈利模式造成了簽約的特定寫作狀態。“吸引更多用戶付費閱讀”,乃是網站與作者共同的首要目標。毋庸置疑,無論是的“勤奮”狀態還是帶來這種狀態的網站制度的創設,都是基于一條樸素的商業邏輯――用戶對網絡文學作品閱讀的需求。當這套商業運營機制及其所決定的簽約的寫作狀態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而被不斷深化之后,如同日本的動漫產業,主流網絡文學作品命定地成了一種屬于通俗文學范疇的快速文化消費品。
不管身形如何曖昧模糊,作為一種屬于通俗文學范疇的快速文化消費品的生產者,簽約網絡們既是“腦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就生存―寫作狀態而言,確切地說――簽約乃是一種在特殊商業運行機制下勞動強度特別巨大的新型文化工作者。
文學藝術家還是文字匠人?
作為新興網絡產業的從業者,致力于文學寫作的簽約們的身份界定的確有些令人進退兩難。他們究竟是文學家還是技術工人?在冷眼和爭議聲中,中國網絡文學不知不覺已從一個懵懂的稚子迅即成長為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青澀少年。短短十多年間,幾乎每年都有若干本暢銷書來自網絡,在頹靡的中國讀書界演繹出聳動火爆的神話。面對著驟然而來的網絡旋風,不少對中國所謂主流文學或正統文學感到深度失望的學人,將他們期冀的目光投向了由網絡傳播技術賦予了更大自由空間的網上寫作。然而,網絡文學這個青澀的少年似乎并不怎么在意這份期許;帶著年輕人常有的那種執拗和散漫,循著固有天性所規定的性格邏輯,那些曾被暗暗寄予了厚望的網絡作家曾幾何時便就彰顯出了“網絡”的歷史面相。是的,血液中先天的技術秉性與傾向于產業資本的商業天性,其實早就注定了那些一相情愿的“人文”或“藝術”期許必會流于虛妄。
簽約“白金作者”唐家三少在接受競報記者采訪時說得很清楚:“我的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很簡單。就是希望給讀者們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余有個放松身心的機會。”網絡文學是什么?冷靜下來細細思量,當不難辨認――網絡文學是一種由傳播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新興文化產業,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文化休閑或娛樂方式。基于此,網絡簽約的身份確認就成了一個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的“偽問題”;“網絡”這個稱謂本身,已經對其屬性作出了最好的說明。是的,你完全可以將他們視為“技術工人”,――只不過現代語言哲學提示我們:比起建筑工人手中的“磚頭”,他們經由鍵盤碼弄的“文字”包含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力量和神奇;當然,你也完全可以將他們稱之為“文學家”――但現代藝術哲學提示我們:在現代社會―文化體系中,民主化進程及其催生的“審美生活化”和“生活審美化”已經使舊有“文學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重大裂變:昔日盤繞在貴族階層、以“藝術家”自居的“文學家”,現在已然成了在“小眾”圈子中流連梭巡、“純藝術”的文學家,例如公然宣稱不為大眾寫作的象征派詩人和各種先鋒派文人;――在他們之外,則是大量專門為大眾制作、產品上喜歡印滿“Best Seller”標志的“通俗文學”作家的大量涌現。19世紀以來,高度工業化和市場化歷史條件下大眾消費文化及其衍生出來的文化產業的崛起,使得西方文壇迅速裂變為一種多元并存的嶄新格局。
值得指出的是,用“網絡”稱謂網絡上的寫作者,并沒有任何輕視、貶抑的意味存在;大眾消費文化以及文化產業存在的合理性足以消弭可能發生的誤會或疑慮。事實上,“網絡”這一稱謂中已然包含著的屬性界定本身,可以確保人們在審視網絡文學產業及其從業者時秉有清醒、理性的思想立場,進而可以避免因為視角偏差而生發出來的無謂指責傷害乃至貽誤這個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當然,同時應該意識到:在當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建立并維護文學生態的平衡,是謂明智之舉。
本性自由還是本性娛樂?
著名網絡李尋歡早年曾稱,網絡文學的根本屬性是自由,這種自由對網上的寫作者來說,“不僅是寫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寫作”。這一論斷如果僅僅用來指稱前簽約時代的中國網絡文學,應該說還是基本能夠成立的。
1997年圣誕節,美籍華人朱威廉編制了一個名為榕樹下的個人網頁,在上面書寫自己的心情文字,并其他文學愛好者的文學作品;后來大名鼎鼎的第一代網絡作家幾乎都曾在這兒留下過他們最早的網絡足跡。“當時沒有人把網絡寫作當成一個事兒,都覺得是業余時間玩的東西”(李尋歡語)。顯然,文學與網絡最早的相遇,是由網民對文學的內在興趣一手造就的,與外在的生財求名幾乎全然無關。1998年,蔡智恒《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成功驚醒了他們。寧財神、李尋歡、安妮寶貝、慕容雪村……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因此從網絡上迅疾升起,宣告著一個新的寫作時代的正式降臨。
但2002年,三個事件的出現卻標志著新生的中國網絡文學發生了急劇的轉型。其一是,慕容雪村的言情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從網上到網下的持續火爆,宣示了網絡文學對文壇的第一波沖擊漸入;其二是玄幻小說《我是大法師》橫空出世,一時間風頭無兩,宣示了與網絡游戲淵源關系密切的玄幻小說取代與傳統文學淵源關聯甚大的言情小說成為網絡文學新的主流類型,生猛的中國網絡文學也由此在創作范式上進入了它的第二階段;最后則是因資金困擾漸失原有影響力的華語網絡原創文學基地榕樹下網站被轉手賣給貝塔斯曼。如果說“榕樹”枯萎,宣示了網絡文學第一階段那種理想主義純情精神的衰微,那么是時“榕樹”的倒下,則明確昭告了以其為代表的文學網站非商業化時代的終結。李尋歡坦言:榕樹下“死在沒有轉型,沒有找到可以持續贏利的經營模式”。
在隨之到來的網絡簽約的時代,網絡文學的自由本性還在嗎?簽約們還享有李尋歡先前所說的那種“寫作的自由”并因而進行著“自由的寫作”嗎?
盧梭云:“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作為西方人本主義的核心概念,自由從根本上來說是指構成人格基本標志的人之精神魂魄的自由,具體來說即超越了現實政治專權與金錢束縛的思想自由、表達自由、情感自由……自由精神與真理的精神、愛的精神血脈相連,共同構成了人類的普世價值。以此來審視網絡簽約的精神狀態和寫作狀態,不難發現:盡管他們享有著現代網絡傳媒技術所賦予給他們的文字發表的自由或方便(相對于傳統的編輯審查),但他們卻很少有那種構成傳統經典作家身份標記的精神魂魄的自由。他們普遍地漠視現實,回避苦難,摒棄理想,也就說不上會去展現帶有原罪但又無辜的個體在歷史展開的殘酷邏輯中苦苦掙扎的悲戚身形、悲慘聲息和悲壯命運。事實上,在失重的自由揮灑中,他們唯一關注的只是點擊量及其所帶來的金錢;在點擊量和金錢的外在壓力下,本來由技術所賦予的自由很快便在此種技術邏輯衍生出來的傳播機制中歸于喪失。更致命的是,此種技術邏輯自然衍生出來的商業機制,非但剝奪了真正的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而且同時也麻痹了他們作為特定現實和文化語境中的個體精神;由是,他們被商業目的所規定的定向想象力越發達,他們的想象也就越是喪失真正的文學想象應有的那種高貴的人文靈韻,越是在遠離生命大地的虛無高空做徒勞的飛翔,――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模式化的飛翔實際上迅速演變成為一種對飛翔動作的空洞疲沓的模擬。
質言之,在簽約網絡這里,網絡文學的本性已從應然的“自由”轉化為實然的“娛樂”。 旨歸娛樂的功能屬性將網絡文學變成一種游戲――缺乏精神深度和厚重的輕飄的游戲,這也正是網絡產業中網絡文學和網絡游戲能夠攜手并進的最深根由。
應該再次強調的是,在現代工業社會和市場體制下,網絡文學的輕飄卻并非沒有價值。有意義的厚重存在是一種價值,匱乏意義的輕飄存在也是一份價值。當用戶需要并且愿意付費購買這份輕飄時,這份輕飄便獲得了它的價值――是市場的價值和娛樂的價值,而非人文的價值和藝術的價值。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唯時光之神,會厘清所有爭議;俟塵埃落定,“曖昧”與 “尷尬”之謂自然澄明。評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
一提到科普圖書,十有八九的讀者會想到《十萬個為什么》。這套書1959年首次出版,此后屢創佳績,并帶動了20世紀60―80年代中國科普圖書的出版大觀。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科普圖書出版開始呈現下滑之勢,而且 “科普”的概念也發生了進化,除了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及其背后蘊藏的歷史、人文因素,都被納入大科普的概念之下,“科學文化”這一稱謂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傳播人士所認可。20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了科學文化圖書的引進出版熱潮,名氣較大的有“第一推動叢書”、“科學大師佳作系列”、“支點叢書”、“三思文庫”、“哲人石叢書”,此后還有“新視野叢書”、“盜火者譯叢”等。這些叢書在最初出版時都曾轟轟烈烈,但大多倏忽而逝,能夠堅持10年以上的,唯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動叢書”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叢書”。 若論出版規模,后者又遠超前者。
“哲人石叢書”全部為引進版,自1998年年底《確定性的終結》、《PCR傳奇》、《虛實世界》、《完美的對稱》、《超越時空》5種在內的首批圖書問世以來,叢書以年均近10冊的速度擴容,至2009年底總數已達90個品種,含“當代科普名著”、“當代科技名家傳記”、“當代科學思潮”和“科學史與科學文化”4大系列,引領了科學文化出版的方向,在科學傳播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清華大學科學史教授劉兵認為,“哲人石叢書”是目前國內最重要的科學文化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