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木桶泡腳的好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有一個說法叫作“風寒從腳下生”。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更容易出現寒性肌肉酸痛、手腳冰涼及寒性胃痛等各種不適,堅持用熱水泡腳不但可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解表散寒、緩解手腳冰涼,甚至還有益于消除疲勞,促進睡眠,睡眠好了,陽氣就充足,抵御寒冷的能力也就增強了,這也有利于預防感冒。那么,冬季在家如何泡腳呢?
怎樣泡腳最養生
有人習慣在晚飯后燒上一盆滾燙的水,邊泡腳邊看電視;有人則喜歡睡前泡腳,泡完趁腳還熱乎時趕緊上床睡覺??梢?,大多數人是隨心所欲的。實際上泡腳也有講究。
時間飯后半小時不宜泡腳。如果飯后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就會影響消化吸收。因此,最好飯后1小時以后泡腳。
時長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分鐘為宜。因泡腳過程中血液循環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時間長了容易增加心臟負擔。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
工具大而深的木桶最好,老人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桶,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
水濕和水量水溫宜在40~50℃,水量以沒過小腿的2/3為佳,直達膝部的高水位泡腳可緩解膝關節疼痛等癥狀。冬天水易涼,可在旁邊放個熱水壺,一邊泡腳一邊加水。
按摩泡腳時輔以按摩涌泉穴和三陰交,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對健康有益。還可以做足趾操,讓腳趾頭上下左右動一動,腳踝由內向外,由外向內轉動,可緩解踝關節疼痛。
泡腳不妨加點“料”
中藥因體質不同,每個人泡腳時所選的中藥也不同,應遵醫囑。也有幾種常見情況,如氣虛的人可選黨參、黃芪、白術等補氣藥;高血壓患者宜將、枸杞子、桑葉枝、丹參等與冰片少許煎藥泡腳;冬季需活血補腎的話,可選當歸、赤芍、紅花、川斷等;有些人冬天皮膚干燥,容易龜裂,可選桂枝、金銀花、紅花等。上述中藥每樣取用15~20克,用砂鍋煎煮,然后將煎好的藥液去渣倒進桶里,再加入熱水,每天浸泡20分鐘。
鹽加2大匙鹽,有助于消炎殺菌。
姜加幾塊打扁的老姜生姜,有助于散寒、除濕。
酒加入一瓶米酒或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
醋加入3大匙白醋,可滋潤皮膚。四類人泡腳要留心
泡腳的好處雖多,但一定要注意水不能太燙,下面四類人不可大意。
糖尿病患者泡腳易燙傷糖尿病患者易出現神經病變,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濕度,極易被燙傷。而且水溫太高,也易引發足部感染,加速糖尿病足病情的惡化。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洗腳時,先由家人試好水溫,溫度以37℃左右為宜。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適宜高水溫會使血液流量加速,短時間內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有加重病情的危險,所以不適宜用過熱的水燙腳。
凍腳不能燙很多人一到冬天就習慣性凍腳,有人想用熱水暖暖腳,但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凍腳后的皮膚,肌肉處于僵硬狀態,如突然用熱水燙,會使溫度從冷驟然到熱,皮膚和肌肉經受不起如此巨大的溫差,最終加重病情。建議用姜把腳搓紅,使其發熱,而不是簡單用熱水泡。
孕婦泡腳要控制水溫因水溫太高容易引起胎兒躁動。
小貼士
泡腳也有一些學問。
泡腳時,最好用高一點的桶來泡,通過熱力來放松腳上以及小腿處的經絡,使血液循環加快,改善心腦等器官的供血,而隨著熱力的不斷增加,就會微微出汗,可以疏通經絡,排出體內的寒氣和廢物,調節體溫,降虛火。另外血液循環的改善,對血壓有非常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建議忙碌了一天后,一定要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給身體放松、調節。不要小看這半個小時,只要天天堅持,僅泡腳這一項保健方法就能使你多活若干年。
泡腳的方法
泡腳要用桶來泡,木桶雖然保溫效果好,但太沉太貴,使用不方便,可以到超市買高一些的塑料桶代替,一邊泡一邊加熱水。現在有很多電動泡腳盆,如果能做得高一些,像桶一樣深,那就更好了。
泡腳的時間
一般人都會選擇在臨睡前泡腳,這樣一是方便,二是利于睡眠。但如果有充足的時間,特別是老人,可以在下午4~5點,也就是膀胱經和腎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泡腳,這時補腎的效果最好。
每次泡腳一般以泡到全身發熱,有微微出汗,就算是泡好了,泡完腳后要多喝水,及時補充水分。最好是一邊泡腳,一邊喝溫水或生姜紅糖水,讓身體內部多產熱,通過出汗讓寒濕及時排出體外。
孩子泡腳多數是用在冬季或受涼感冒時,感冒時要泡出汗為止。
泡腳水的溫度
視每個人具體耐熱程度而定,剛開始泡時溫度可以低一些,然后再慢慢地增添熱水,不斷加溫,泡到全身發熱為止。
為什么有的人泡腳時不易出汗?
長年堅持泡腳的人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只有那些剛開始泡腳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況,原因還是體內寒濕重。只要堅持泡腳,慢慢排掉身體內的寒濕,就會很容易出汗了。
為什么有的人泡腳后身體會出現不適?
有的人泡腳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胸悶、頭暈的現象,這是由于水溫過高,易使雙腳血管過度擴張,人體的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以致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基本上都是氣血兩虧的病人,這樣的人不但泡腳會引起不適,洗操更會引起不適。因為身體內的血少,血液跑到雙腳的多了,主要臟器就缺血了,這類病人,泡腳的時間要短一些,同時要注意食療,多吃補血補腎的食物,從根本上改變缺血的狀況。在增加營養的同時配合泡腳,堅持半個月至一個月下來,再泡腳時就不會出現胸悶、頭暈的現象了,這時再慢慢增加泡腳的時間及溫度,泡到全身微微出汗時就可以了。
很多的報導說有糖尿病的人泡腳后會引起血糖升高,這樣的病人在泡腳后再搓腳心,每只腳100下,這樣處理過后,血糖就不會再因為泡腳而升高了。
泡腳的水中需要加東西嗎?
最好不要在泡腳的水中隨便加東西,因為由于熱力的作用,泡腳用的藥物是很容易吸收的。身體內寒氣重時可以加艾葉一起泡,但不能天天加,一周加1~2次,艾葉加一小把就可以了。在水中添加什么,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記住,千萬不能在泡腳的水中經常加鹽,那樣會傷腎,容易引起全身浮腫,有的患者因看一些保健報刊上推薦用鹽水泡腳,從而引起全身浮腫、內分泌紊亂及原有的腎病加重的。腳氣嚴重的人可以在泡腳的水中加入醋,能殺菌、止癢。
能堅持長年用溫水泡腳已經是非常好的保健方法了,最好不要隨便添加各種的中藥,如不適合你身體的狀況,反而會適得其反。
其它保健方法是否可以在泡腳時一同使用?
在泡腳的桶中鋪上鵝卵石,一邊泡,一邊踏石子按摩,效果自然好,但只限于中青年,老人及患病體虛者不一定適合。
老人和病人在泡腳時,因他們的身體多是氣血兩虧,在熱力的作用下越是按摩腳,就越能引血向下,而在雙耳、頭部、雙臂的按摩能將氣血往上引,改善平時不通的心腦血管,促進其血液循環。
頸椎不好的人,泡腳的同時最好將雙手也一起泡,對治療頸椎病很有好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入冬以來,各種養生保健活動十分熱鬧,如冬泳、按摩、泡腳、泡澡、汗蒸等等,不一而足。有人在這些保健過程中獲益匪淺,身體越來越好,有人卻是折騰了一個冬天,身體不僅沒有更好反而更差。究其原因,卻是保健方式跟自己的體質“相克”了。
冬藏之道YES or NO
葉品良 成都中醫藥大學方劑科教授(圖片地址:圖庫-12月-王麗-冬季養生,穴位圖在本文WORD文檔里)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冬季養生關鍵在“藏”,但葉品良教授說,“藏”也有要求,也要根據體質來。下面的YES和 NO,你做對了嗎?
藏就是要少出汗YES
冬養不成反傷身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養生方法掌握不當;二是運動方式選擇不當。冬天養生關鍵在“藏”,除內經外,《千金藥方·道林養性》也指出,“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有損于人也。”
“藏”的本質是順其自然,在不違背自然的情況下,閉藏陽氣、蓄積真陰,以達到身體內外的平衡。冬天衛陽內藏,肌表陽氣不足,首先要多穿衣服御寒,其次是少汗固陽。冬天流汗過多,耗散太過,那么春天生發所需要的陽氣、就會不足,就容易生病。
隔三差五就大補NO
冷就要補,但補不能過,身體講究的是平衡,補得太過,吸收不了,反而成為負擔。比如非常有名的金匱腎氣丸,功能是溫補腎陽,但實際上僅僅用了少量的溫熱藥附子、桂枝,而配伍大量的熟地黃、淮山藥、山茱萸等補陰之品,目的是陰中求陽,調節陰陽平衡。還有,人參、鹿茸、干姜、附片等溫補物不要隔三差五用,最好間隔一個星期以上。俗話說“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 另外,冬天可以適當吃點米酒,也就是醪糟之類,以化解滋補之品的滋膩之性,將其溫化為可滋養的精華,以利于吸收。
桑拿御寒強體質NO
桑拿和汗蒸的室內溫度都很高,目的是讓處于高溫環境下的人體毛細血管擴張,加快新陳代謝,并大量出汗,同時排出體內毒素。然而,桑拿和汗蒸必然大汗淋漓,過多的出汗則導致陽氣過多外泄,這就完全沒領會到“冬藏”的特點。如果冬天沒有儲藏足夠的陽氣、真陰,春天陽氣生發就會缺乏基礎,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下降,就容易生病。而且,汗蒸后如果再當風,更是養生大忌。因為大汗后腠理疏松,外邪極易內侵。
不按體質亂運動NO
養生保健必須根據個人體質來。通常情況下,濕熱型體質者(面部油膩、口苦、舌苔黃膩、性急)重點是讓陽氣不郁結,適當發汗,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這和“冬藏”并不矛盾,適合的運動方式有:跑步、乒乓球、游泳等。陰虛體質者(口干舌燥、手心發熱、出虛汗),運動量不宜過大,適合做中小強度的身體鍛煉,以免汗多傷津??蛇x擇太極拳、八段錦、以及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項目。虛寒體質者(偏寒、多靜、畏寒喜熱),亦不宜劇烈運動,應盡量不出汗,留守陽氣,保健方式可選擇泡腳、適當進補等。
給父母的冬養妙方
泡一泡 十年少
泡腳是冬季最家常、溫馨的保健活動。想想看,一家老小圍成一圈,年輕人幫老人加加水,捶捶背,閑話下家常,是多么的其樂融融。
泡腳很簡單,但卻是冬季很好的養生方式,古語有言“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泡腳適用于大多數人,尤其虛寒體質的人,這種體質者以老人最為多見。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的經絡,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因此,泡腳也等于刺激了這六條經絡。
泡腳最好選擇木桶,一是比較容易保溫;二是貼近自然。泡腳的時候,捶打足少陽膽經、手厥陰心包經、涌泉穴等,對于肝、膽、心、腎等臟腑都有調養作用,并且利于經絡氣血的通暢,幫助體內寒邪、濕邪的排泄,有助于睡眠,并使正氣得以內藏。注意力度不宜過大,自感微痛即可。(配張含有穴位元素的圖片)
邊欄
葉教授溫馨提示
這樣泡腳真不行
泡腳雖好,但有些習以為常的錯誤泡腳方式可是會讓這份關愛變成傷害的。
水溫越高越舒服。水溫過高,或者泡腳時間過長,會使得汗液排出過多,汗多傷陽,反而不利于“冬藏”。正常情況下,水溫45度左右,水深以淹過踝關節為宜,因為腳踝承受的壓力大,也是人體6條主經絡循行的必經位置,促進踝關節血液循環有助于經氣的流通。
泡到一身大汗。泡到后背感覺有點潮熱,或者額頭微微出汗,就剛剛好,說明你的經絡上下貫通了。如果泡到出大汗,陽氣就會耗散太過。
泡腳不擇地方。泡腳時尤其要注意不能在寬敞通風的地方泡,以免熱氣散失,感受風寒。泡腳之前,可喝一杯溫蜜糖開水代替,以防身體驅寒過程中引起的水分流失。
泡腳最好放中藥。泡腳放中藥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氣血暢通、散寒排毒,但并非人人都能放藥材。如果你用白水泡十幾分鐘就能出汗,說明你經絡很通暢,就不用放中藥,如果泡30分鐘還不出汗,那就可以加一些中藥進去。加中藥的目的,主要是活血通絡、驅寒排毒,可用艾葉3~5克,紅花3~5克,干姜粉3~5克,單獨或同時使用都可以,簡單方便。
給兒女的冬養妙方
游一游 防未病
鄔建衛 教授,碩士生導師,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圖片地址:圖庫-12月-王麗-冬季養生-游泳,含鄔建衛圖)
關于冬天的鍛煉,許多朋友的口頭禪都是:“去冬泳吧!”等等,做冬泳運動時可別忘了帶上孩子,對于通常屬于熱性體質的他們,冬泳可是很適合的健康運動呢。
你知道嗎?愛斯基摩人幾乎沒有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為寒冷的氣候起了主要作用。但冬泳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可能會因冬泳運動而導致病情加重。而對熱性體質的人,比如生機旺盛的孩子來說,游泳是很好的運動,通過游泳使過盛的陽氣轉化為能量消耗,讓陽氣不過多蓄積體內,進而使身體陰陽平衡。而虛寒體質的人,便不適合冬泳。由于虛寒之人自身陽氣不足,身體容易生內寒,如遇寒冷刺激身體便會出現不適。
從醫學保健的角度來看,冬泳的治病功能有限,防病的作用更大。因此,最好是在沒病的時候就參加冬泳,不要等到有病以后再冬泳。在冬泳過程中,人體會釋放多種激素來更好地適應環境,使冬泳愛好者精神振奮,身心放松,增強人們承受其它病痛的能力。許多患有慢性病的冬泳愛好者,特別是中老年冬泳愛好者,堅持冬泳后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在體力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改善。冬泳后的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愉覺和寧靜感覺,這是大腦釋放的內啡肽(快樂素)在起作用。
雖然冬泳的好處非常多,但是我們不要盲目選擇冬泳作為鍛煉方式,一定要有思想和行動準備。首先思想和意志上要堅定,下定決心就不動搖。從夏泳開始,然后再進行秋泳,初步適應冷水,最后是冬泳。冬泳沒有特定的泳姿限制,不同的人群選擇自己擅長的姿勢就可以,一般以自由泳、蛙泳和踩水為主的勻速運動,運動量不要太大,在水中不要做劇烈運動,保持體力使身體能更多地發熱。
值得提醒的是,冬泳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冬季游泳,在冬季游泳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冬泳,季節只是形象的說法。如果在海南,即便是冬季在海里游泳也不能算作冬泳;如果在北極,即便是夏季在海里游泳也算作冬泳??茖W地定義冬泳應該依據游泳水域水的水表溫度,一般認為水溫在0~14℃之間就應該是冬泳了。
邊欄
鄔教授溫馨提示
熱身運動不可少
許多人聽到“冬泳”二字,就渾身雞皮疙瘩。其實只要入水前做好相應的準備運動,是不會有問題的。冬泳前應充分做好徒手操、模仿練習和拉長肌肉韌帶等熱身運動,時間以10~15分鐘為最佳。熱身準備應適量,切莫過量。冬泳熱身只要達到預熱身體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要貪多。因為熱身運動量過大,人體血管會擴張,而入水后遇涼血管又收縮,一張一縮,極易引發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健康冬泳5要點
不能猛地跳下水,應該用腳先試水溫看能否適應,再緩慢下水。
下水前絕對不能飲酒,也不能空腹或吃得太飽。
下水后不要馬上就提高強度,應該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量和強度。
游完以后緩慢起水,使用溫水沖洗時的溫度不宜超過25度。
冬泳后不宜立即進食,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
試游地:麗都會所logo
給愛人的冬養妙方
揉一揉 暖手腳
趙征宇 教授,承啟堂中醫館館長(有專家圖及穴位圖,圖片地址:圖庫-12月-王麗-冬季養生-寒性體質)
冬天睡在暖暖的被窩里多舒服啊,可是,TA一鉆進來,冰涼的手腳就讓你不禁打了個冷戰,可憐的TA一到冬天就感覺全身發冷,手腳尤其冰涼得受不了,在床上捂很久都暖和不起來。對于這種“陽虛”體質,你需要給他多一份的溫暖關愛。
One 捻揉五指法
教你這樣做:雙手放松,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自上而下慢慢的將手上的每一個關節捻動到手指末端,關節處可反復捻動,五個手指的大大小小關節逐一捻完;然后張開虎口,食指屈起,用靠近拇指那一側和拇指指腹挾持手指間根部向外提拉2~3次;然后,從根部向指甲端勒拔五指,在指甲處略停頓后迅速的向外滑脫,再環切甲根(即用指甲的邊緣掐指甲根部)用以促進末梢循環,最后十指相扣用力擠壓,從指根到指甲端。反復操作即可。
溫暖效果:此方法簡單方便刺激手上的勞宮穴、合谷穴、中渚穴,隨時隨地都可以操作,且效果顯著,捻揉過程中若配合具有活血通絡功效的藥酒效果更好。
Two 穴位按摩法
教你這樣做:在床上取坐位,雙腳掌相對,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拇指從足弓中心處向涌泉穴處,作往返推擦;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溫暖效果:涌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推擦涌泉穴就是“搓腳心”,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比梭w諸多經脈都匯散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關系密切,尤其是刺激涌泉穴,可以補腎壯陽、強筋壯骨,長期堅持揉擦此穴輕松治療手腳冰涼。
Three 艾灸溫泡法
教你這樣做:灸的穴位首選“關元”,關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脈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也就是肚臍正下4指處。先用鹽末填塞肚臍,上面放塊形如1元硬幣的姜片,然后把搓捏好的艾炷或艾條段放于姜片上點燃,燃盡后可重復數次,過程約5~10分鐘。
溫暖效果:艾條是用中草藥艾葉碾碎,再添加其他草藥制作而成。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不要灼傷身體或引燃衣物。該穴位具有溫腎壯陽、培元固本、調氣回陽的功能,艾灸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用艾絨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艾火穿透力刺激穴位,達到溫經通絡、祛寒除濕的作用。
趙教授溫馨提示
溫性食補這樣做
“陽虛”體質的人,除了穴位按摩刺激法外,平時還可多進補一些溫性食材料,讓虛寒的身體暖起來。
溫性食材多吃點
溫性食材包括,堅果類的核桃仁、芝麻、松子等;蔬菜類的韭菜、胡蘿卜、甘藍菜、菠菜等;水果類的杏、桃、木瓜等,都是飲食最佳選擇,其它如牛肉、羊肉、海鮮類、糯米、糙米、黃豆、紅糖……都屬于溫熱性食物,是手腳冰冷的人應多選用的食材。
辛辣調料來一點
辣椒、胡椒、芥末、大蒜、青蔥、咖哩...等辛香料,可促進血液循環,利用平常飲食搭配食用,例如吃炒面、炒米粉時就加點辣椒醬;喝湯時就多加點胡椒粉;吃水餃時,配碗酸辣湯,無形中就吃進很多辛香料哦。
溫和湯料常喝點
【人參枸杞湯】人參、枸杞各5錢,加入1500毫升的水,用大火煮滾后,再用小火煮15~20分鐘,即可飲用。
【人參核桃飲】人參7~8片、核桃15~20顆,加水蓋過,用大火煮開后,再用小火煮10~20分鐘,睡前溫飲,可光喝湯汁,但最好將熬煮的渣一并服用。
【紅棗龍眼飲】紅棗、龍眼適量,加水熬煮即可飲用。
溫暖知識小錦囊
糖尿病的或皮膚干燥的朋友在采用手腳穴位按摩的時候,可事先涂一點油(護手霜)以免搓擦過力弄傷皮膚。
一年四季都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
起居養生:
冬至前后,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受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季所積蓄的熱量還可以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短期內仍是晝短夜長,能量聚集不起來,白天的溫度也在不斷下降,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的說法。我國民間也習慣從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最冷的時節是冬至后的第19天到27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九”天。
冬至“寒”最大
冬天很容易被寒邪所傷,寒邪屬于陰邪,容易傷到人體的陽氣,可導致機體新陳代謝減弱,出現手腳不溫、畏寒喜暖等陽氣虛的表現,還容易引發許多疾病,或者使舊病復發加重。寒冷尤其對呼吸系統的影響最為明顯,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引發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天寒身體變
天氣變化會使人們的身體也受到影響,冷天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哪些改變呢?首先是血壓,一年中人體的血壓會有不同的起伏,夏天我們的血壓會自動降低,而冬天血壓又會變得比平時高一些,這是因為血管在冬天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縮,血壓自然有所提升。
其次是我們的血鈣值也會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變化,冬天有的人會感覺小腿經常抽筋,這與冬季人體的血鈣值下降有關,因此人們在冬天應該多喝牛奶、多曬太陽,多多補充一些鈣質。除此以外,冬季我們的免疫力也會降低,尤其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這種極端的天氣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力,體弱多病的人應該在寒冷季節之前補益身體,做好準備。
每日“風”一下
寒冷的季節,為了保持室溫常常要門窗緊閉,可是在不通風的環境中,容易出現頭暈、乏力、胸悶、煩躁等現象,甚至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有研究顯示成年人每小時大約要呼出20升的二氧化碳,如兩個人在密閉的6平米房間從事輕度勞動,8小時后室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可達到致命的程度。
因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節,也應該利用白天最暖和的1小時進行通風換氣,每次開窗10—15分鐘即可,這樣不但可以讓房間內的空氣流動,從窗進來的陽光也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飲食養生:
冬日三顆棗
大棗是食物中的甘草,它能調和藥性,解藥毒。因此煲藥膳的時候,往往會配幾顆大棗。它就像一個和事佬,起到一個協調作用,避免藥性傷脾胃。大棗是補血的,其實它還能幫助身體補水,可以生津潤肺??诳视峙聸龅娜?,吃大棗很合適。大棗也是補氣的,氣虛經常出汗的人常吃有好處。俗話說: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正常人一般一天吃3~6個是比較合適的,再多就不行了。另外,一定要注意搭配。
大棗有兩個好搭檔:一是生姜,二是陳皮。氣血虛弱或怕冷的人吃大棗適合配生姜。大棗生濕,生姜祛濕;大棗止汗,生姜發汗;大棗補氣,生姜散氣。大棗和生姜搭配在一起,能調節人體的消化功能,增強抵抗力。脾胃虛弱的人吃大棗適合配陳皮。大棗和陳皮都能健脾胃。大棗生痰,陳皮化痰。多吃大棗會腹脹沒胃口,而陳皮能開胃、消除腹脹。
吃好食物不怕冷
傳統養生學將我們日常的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平性三大類。冬季氣候寒冷,尤其是老年人更怕冷。為了御寒保暖人們應該多食用一些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少食用寒涼生冷的食物,并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
此外,對于那些體虛怕冷的人還要特別注意選擇具有補腎助陽作用的飲食,包括含碘的食物、含鐵的食物,以及根莖類食物。補腎助陽的食物可以使代謝加快,分泌功能增強,有效改善人體冬天怕冷的癥狀。
冬至食趣
冬節吃湯圓
臺灣冬至通稱為“冬節”,最主要的民俗是搓湯圓祭拜家中供奉諸神和地基主,同時也舉行祭祖。湯圓象徵圓滿、團圓,普遍用于臺灣民間婚禮、入厝、入廟、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禮。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后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回復,于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慣,南方一般吃餛飩和湯圓。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清《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
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除了吃餃子,谷、果、肉、蔬都應該多吃,還要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冬至五果
按照古代人的習俗,冬至祭祖要用五種供果,第一是魚,象征年年有余;第二是豆腐,象征著幸福和福氣;第三是菠菜,寓意發財;第四是蘋果,象征平安幸福;第五是黃米,民以食為天,黃米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糧食,而且顏色象征著富貴和地位,適合在祭祀的時候擺放到中間。
冬至吃膏方
“冬令進補”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中一個中藥的進補原則,冬至始即進入數九寒冬,是進補膏方的最佳時期。膏方在中醫理論里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復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
冬至養生二、三事
洗兩遍澡
冬至這天洗澡要清洗兩次,一次是白天,一次是晚上,既日浴和夜浴。日浴的目的是在冬至這一天通達脈絡,人身上有十四經脈,十二條經加上任督二脈,還有奇經八脈,所以白天要洗一次澡,疏通十四經脈,增強人體的氣血流注,氣血流注越旺盛,身體就越健康。夜浴的目的是疏通腠理,疏通體表皮膚的微細紋路,紋路叫衛表,理叫營里,衛表就是氣的意思,營里是血的意思,營里包括五臟六腑,把五臟六腑的紋路清洗干凈,身體就更加健康了。
趕“寒”行動
人的身體遇到寒邪,血液的溫度也隨著降低,血液也就流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導致血液淤積。健康的血液流經全身,可以滋養全身;同樣寒冷的血液流過全身,也就把寒邪帶到了全身。對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 因為“寒從足下生”,在中醫的陰陽屬性上,寒邪屬陰,下半身屬陰,所以對腿腳的保暖尤為重要。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涼。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據各人喜好,還可以加入幾片姜或些許鹽,也有助于驅寒和治療腳部皮膚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來的時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溫脈養血。
這個冬天不易“感”
冬天除了用飲食預防感冒外,還可以食用一些特別的手段來保護身體。比如將麝香虎骨膏貼于涌泉穴上,24小時更換一次,這樣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將食用的小蘇打用涼開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簽蘸取擦鼻孔,每3小時一次。用茶壺或者茶杯一個,倒入開水后使鼻孔對著冒出的蒸汽呼吸,距離以能忍受為宜,直至水不冒氣為止,每日5次,對預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處。
冬至食材
黑米
黑米不像白米那樣精加工,而是多半在脫殼之后以糙米的形式直接食用,這種口感較粗的黑米適合用來煮粥。煮粥前先浸泡,充分吸收水分。泡米用的水要與米同煮,以保存其中的營養成分。還可以做成點心、湯圓、粽子、面包等。
豬肉
相比于羊肉和牛肉,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比較低,而脂肪含量高。豬肉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豬肉性味甘成,滋陰潤燥,可提供血紅素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時令菜譜
勾汁茄盒
原料:
茄子400g、豬肉餡200g、香蔥10g、雞蛋清1個、面粉100g、淀粉100g、水適量、醬油20ml、料酒6ml、砂糖12g、米醋10ml、鹽10g、水淀粉30g、油500ml(實耗50ml)
做法:
1. 將茄子切成片狀,中間切一刀,不用切斷。
2. 香蔥切成蔥粒,肉餡中加入醬油10ml、鹽、香蔥顆粒,適量清水,攪打上勁。
3. 將面粉、淀粉和雞蛋清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清水,攪拌成煎炸糊。
4. 茄子片中夾上肉餡,沾好煎炸糊。
5. 將油放入鍋中,中火加熱至4成熱,將制作成的茄盒放入油中,煎炸至硬挺,撈出。直到所有茄盒炸好,撈出控油。之后將油再次加熱,到8成熱時,放入所有茄盒,再次煎炸,直到兩面金黃為止,撈出控油備用。
6. 將醬油、料酒、砂糖、米醋、鹽、水淀粉調和成酸辣汁。
7. 鍋中留底油,7成熱時放入酸辣汁,攪拌一下即可放入煎炸好的茄盒,待所有茄盒掛汁后,裝盤即可。
南瓜黑米粥
原料:
南瓜200g、黑米80g、小米50g、糯米20g、去核紅棗5顆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