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下冊英語課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寫作是英語語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在授課中較重視文本的講解,忽視學生寫作技能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達不到?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五級寫作能根據提示獨立起草和修改小文章。筆者認為,改進教學策略,有效提高英語寫作教學迫在眉睫。
一、英語寫作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影響教學課堂質量和效果的關鍵變量。筆者認為,立足文本素材中的“詞匯、句型、話題” 并加以挖掘運用,是提高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途徑。
1. 立足文本,加強詞匯運用
詞匯量的缺乏,是學生寫作中的一大障礙。詞匯教學必須立足文本、挖掘資源,加強詞匯的辨析、分類以及學習連詞的運用。
(1)詞匯辨析,鞏固文本
英語有些易混淆的單詞,如果不注意分辨,對于英語寫作無疑會埋下隱患。
如《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2 Section B 文中出現“Take a walk through the park on Center Avenue.” 筆者利用圖片和例句,詳細辨析幾個方位詞匯:
He got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back door. (從物體內部穿過)
She walks past a bank every day. (從物體旁邊經過)
Be careful when you go across the street. (從物體的表面上經過)
There will be a new bridge over the river. (從物體的上方越過)
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筆者又利用圖片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辨析中造句,有效地把文本中的重點詞匯轉化為在寫話中能恰當運用的詞匯。
(2)詞匯分類,復現文本
《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Unit 6出現如outgoing, calm, wild, serious, athletic等描寫人物性格的形容詞,而在七年級下冊Unit 7曾出現如curly, straight, tall, medium, thin, good-looking,
heavy,等描寫人物外表的形容詞。筆者認為,發動頭腦風暴讓詞匯分類,可以極大地促進發散思維。如下圖:
以上練習激活了舊知,積累了新知,對于類似”My favorite teacher”等話題,同學們文思如泉涌。
(3)連詞運用,貫通文本
學生英語寫作中連詞的缺乏,造成所寫文章結構松散、缺乏邏輯性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教會學生運用常見的連接詞,如表并列有and, too,表轉折用but, 因果有because, so,表讓步有 although等。
2.基于文本,挖掘重點句型
除了掌握英語的五種基本句型之外,筆者認為,教師應挖掘文本素材中的重點句型,創設情境讓學生模仿造句,設計話題和寫作模塊,讓學生動手練習。
案例 以《Go for it 》八年級下冊Unit 5B 3a“If I become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為例,筆者把寫作目標設定為:(1)能正確使用由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及連詞“and”的運用。(2)使學生使用本模塊的重點句型描繪自己的夢想。
首先,呈現“醫生”的圖片,設問“What will you do if you become a doctor?”,讓同學們使用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想像當醫生的職業利弊,注意傾聽和糾錯。
然后,設計表格要求學生寫出由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并使用連詞“and”。
最后,設計以“My dream”為話題的寫作模塊,讓學生完成英語寫作:
Being a/an ______(職業) is my dream. If I become a/an_____, I will be able to ______(優點1).And if I become______,I will also ______ and ________(優點2).
However, being a/an ______ can also have many problems. If I become a/an _______, I won’t ________(缺點1) because I _______(原因).And if I become a/an _______,I won’t _______(缺點2),I will have a difficult time __________.
通過以上層層構思及實際操作,同學們在了解文本的同時,也掌握了時態運用、重點句型、連詞運用及寫作模塊,可謂一舉多得。
3.依托文本,巧設寫作話題
寫作話題直接影響到學生寫作興趣。筆者經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1)單元話題類
英語單元話題涉及廣泛,具有系統性。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單元話題,巧妙地加以改編。以《 Go for it 》 七年級下冊為例:
這些稍加改編的話題,源自文本,走入生活,激發了學生英語寫作的興趣。
(2)學生興趣類
初中英語單元話題涵蓋了家庭、學校、愛好、指路、季節、節日、健康、飲食、環保等方面,話題設計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而定。如《 Go for it 》九年級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筆者發現學生對家規、校規很有想法,抓住這一契機,我以“A letter to my ________”為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寫作話題,寫封信給父母、老師或校長,談談自己的心里話。
這種設計既符合了本單元的話題要求,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3)教師引導類
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任務。筆者認為,通過教師引導,英語寫作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例如,新來了一位嚴厲的老師,同學們不喜歡他,我有意設計了“My new teacher”的話題,讓同學們從觀察、接近到了解他,發現嚴厲背后的敬業,最后喜歡上他的課堂。再如《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課堂上我幾次發現有手機響起,于是結合本單元的話題和這個不太和諧的環境問題,我要求學生就“學生能否在校使用手機”寫調查報告。以下是一位同學完成的調查表。
1. 巧妙的課前導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通常情況下,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均要合理地進行課前設計,通過一些相關的話題導入,引出本課知識點,讓學生熟悉本節課主要講解的知識是什么和以及目標要求是什么。例如,仁愛版教材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8 Topic 3 Section B,事先讓學生搜索一些相關少數民族服裝的信息和圖片。教師課前先出示和服、韓服、西服、唐裝的圖片或者實物,讓學生辨認。然后播放一段服裝表演的錄像,復習并總結有關服飾的名詞。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學習新單詞。學習并掌握traditional and minority,了解catwalk and cheongsam,導入1a.
T: What’s it about ?
Ss: It’s about a fashion show.
T: Right. Look, here come the models. They are all walking on the catwalk. What’s the first model wearing?
S1: She is wearing a beautiful dress.
S2: Wow!What a nice dress!
T: That’s not a common dress. It’s a cheongsam. It’s a traditional dress for Chinese women. In most part of China people call it “Qi pao”. Look at the second model, she is wearing a minority costume. Do you like it? Why?
學生討論喜歡哪款服裝和喜歡的原因,讓人人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直觀互動的教學模式不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全面理解課文的含義。
2. 課中小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主要的位置,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和諧、平等以及民主的學習環境,給學生在課堂上的全面互動提供條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全面激發。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地模仿、大膽地表演,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行為,應該鼓勵學生,使課堂教學更為輕松愉快。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會感受到學習英語并不只是簡單地學習一些英語單詞和句子。越來越多的學習材料傳遞著一個重要的信息:英語是一門用來交際的語言。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要講授英語的語言知識,更要將這種不同的文化傳遞給學生。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我們所使用的是仁愛版的教材。它的教材內容新穎而且貼近學生生活。這一特點也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更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于這樣的教材,教師不應該仍然延續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是應該創造性地使用交際法進行教學,盡可能多地創設交際情景讓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交際能力。
首先,我認為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采取適當的語言交際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習了解說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創設一些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并且模擬,讓他們大膽地開口說英語、樂意說英語,從而創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英語的交際氛圍。比如,八年級下的教材中有好幾種不同的訂餐情形。根據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創設不同的情景(如在餐館里和電話訂餐的兩種情形)。可以先叫幾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餐館里的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能主動地進入情景。這樣一來,學習就不會顯得枯燥乏味。再比如,有關打電話的用語,這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說英語的國家里,人們在電話鈴響之后一般會自報家門:This is… speaking. 以免對方打錯。這與我們打電話非常地不同。在教學中一定要告知學生不能用這樣的表達方式:I am… Are you…?
同時,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練習,以熟悉這樣的表達方式,從而不會與中國的習慣用語混在一起。
其次,除了要用多種方式創設多種情景上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作為英語教師還應該根據教材的安排適當地補充相應的素材背景,讓學生有一個學習英語的不同的思維方式,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如,八年級下冊unit 8 中有出現這樣的句子:Hi,Maria. You look great today. What a nice coat!對于這種贊美的回答,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般會回答:Just so-so.而在說英語的國家里,人們一般會說:Thank you.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能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其提供盡量豐富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將兩種文化進行比較和區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在語言知識教學中有機融合世界信息與中國國情,而且能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在課本的編排上也有體現。比如,八年級下第八單元有關西方國家各種場合的著裝以及中外服裝的起源都有相應的介紹。在教學當中可以用融合法將文化內容和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這種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的學習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我在教學這一單元時,就找了許多有關服裝和著裝歷史的資料,既有東方的,也有西方的。在上課之前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閱讀和了解,使他們能產生學習語言和文化兩者的興趣,從而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效應。從實驗的結果來看,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且學生能在這方面的閱讀和了解之后更積極地學習課本里的知識。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鐘里專門講授有關的外延知識。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外的時間里指導學生進行各方面的了解。比如,可以指導他們閱讀一些較為淺顯的文學作品、看一些精彩的錄像和電影(符合孩子們年齡特征的)或者做一個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如有關東西方的節日)。在學生中開展“英語歌曲大獎賽、讀報知識競賽、英語短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接觸真實英語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不斷體驗真正英語的滋味和魅力。這么做,學生就能學習到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并且拓寬他們的視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學習的英語只是我們的第二種語言。它和我們的母語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只有在學習中對比,我們才能發現兩種文化的迥然不同,特別是在一些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一些思維方式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相關的語言材料和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都應該就這些不同進行對比,從而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導入;原則;方法
新授課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新的課題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方式。它是傳授新課的“序幕”。心理學家認為:凡是新異的、直觀形象的、靈活多樣的刺激物或手段,都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良好的學習情緒。一堂課最成功、最關鍵、最令人關心的就是導入環節。導入技巧在成功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反思課堂教學導入,立足課堂實踐,嘗試、探索、研究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是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課堂導入因人因時因地不同,方法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下面我介紹幾種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一、興趣式導入
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可充分創設情景,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導入新課。
1.實物、圖片、形態語言導入法
這種方法能馬上導入課文,還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人入勝。如學習七年級上冊 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時,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用事先準備好的實物:banana,pear and apple.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2.游戲導入法
教師通過組織各種新奇、有趣的游戲,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教師根據所授知識的特點設計游戲方案;制定游戲規則,學生在游戲中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如單詞復習,可采取同義詞接龍比賽、同根詞接龍比賽、頭腦風暴等。
3.歌曲、視頻導入法
音樂能活躍和豐富聽者的思維和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敏捷和活躍狀態。視頻能使教學達到具體、形象和生動的效果,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任務型導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除了借助插圖、各種媒體、學生的言談、表演外,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教學任務。
1.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法
這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巧妙的情境能激發興趣,誘導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如導入七年級上冊Unit10:Can you play the guitar?時,教師可以事先帶上一把guitar到教室里彈奏,然后問一個同學,讓同學互相表演,接著引出Can you dance/sing/speak English?等。讓其他學生一起跟著動作說英語,進一步引出新的句型I can play the guitar, 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這種方法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直接“入境”,然后盡快地進入語言學習的最佳狀態。
2.溫故導入法
在每堂課的起始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新知識有內在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對比或提問來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教學現在完成時態時,可以通過復習一般過去時來引出新知識。
3.預習導入法
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內容,在上新課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來,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案例:我在講七年級下冊Unit 10:Where did you do on vacation?這一課前,要求學生做一個小調查(Make a survey),詢問全班同學的“五、一”節是怎樣度過的,并制成表格形式,然后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三、生活化導入
英語教學要貼近生活,從學生關注的話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方面來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能力。
1.聯系實際生活導入
實踐出真知。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總有一種親切感,因而他們愿談、樂談。如教九年級Unit10: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第一課時時,教師問學生What do you usually do before going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 Do you like mornings? Why or why not ? 然后教師談到自己的a terrible morning,再談到Tina’morning.這樣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導入新課絕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背景知識導入法
用背景知識來預告新授課的內容,也能充實學生的知識。如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4: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教師可事先通過多種途徑找到有關志愿者去西部山區支教的材料或背景知識,把它們制成幻燈片來展示。
四、主體性導入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三分鐘課前演講、自由式談話
把學生的值日生匯報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或讓值日生匯報當天學生的出席情況、天氣情況,或師生就日常用語進行問答。教師也可讓一位學生上臺演講三分鐘,演講的內容可以是話題報告,也可以是看圖說話。
2.課本劇表演
新編初中英語教材中許多內容都可以編成課本劇。如教八年級下Unit3:What a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教師可事先讓成績好的同學將課文改寫成簡單易懂的劇本,讓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表演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再由學生進行排練。教師從學生的表演中,逐漸地導入新課。
總之,“導入”是教學整個過程的開端,它不僅為整個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確定好教學的邏輯順序,而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的確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它的靈活運用一定要與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廣大的一線英語教師應不斷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逐漸形成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方法為主導、以交際使用語言為目的的新教學理念,如果做到了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了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就能順利地調控整個教學過程、確保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閱讀教學;詞匯;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有效
詞匯是英語閱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有意義地閱讀,我們必須知道且明白單詞的意思。在閱讀教學中,讀前應注重新單詞的呈現,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影響他們閱讀的詞匯障礙。通過上下文引導學生體會和學習詞匯,但主要任務卻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和獲取信息。閱讀后,教師通過設計多種練習來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并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運用詞匯進行模仿表達或是自由發揮式的語言輸出,從而達到結合閱讀有效教學詞匯的目的。
一、閱讀前的詞匯教學
教師對材料與單詞的分析在閱讀課前要到位,并進行合理的分層次、分步驟教學,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
(一)情境創設
對于沒有一定背景知識就難以理解的材料,教師有必要先補充有關的背景知識。在補充的過程中,借助一定的情境引出新單詞。對于可能引起理解障礙的單詞,教師也可以設計新的相關情境引出實施詞匯教學。例如,教學Unit 8 Reading “Why don’t you learn English songs?”,教師可以進行課前聽歌猜明星的活動,在提供明星信息的同時引出stage, winner,modest和 interested等生詞。用這種方式先處理詞匯,學生對所學詞匯的關注程度就會比較高,印象也較深刻。
(二)充分利用肢體語言
詞匯的教學方法不可能是單一的,也不可能把每一個單詞在閱讀之前全都拋給學生,應該是對不同的單詞進行不同的處理。如九年級第八單元閱讀課“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詞匯導入的時候采用body language來呈現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先請一位學生上前模仿老師做的動作,邊做動作邊說閱讀材料中要出現的部分生詞,如love,help, appreciate,donate,imagine,fetch,shut the door等,同時把這些生詞在黑板上一一列出,讓全體學生邊做動作邊重復單詞,以最快的速度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
(三)自由問答
這種方法在閱讀課詞匯教學中用得最多。如八年級(下)第八單元閱讀課,可通過一系列的師生問答引出contest,enter,nearly等3個生詞。
T: What will you do on June 2nd?
Ss: We will have a subject competition.
T: Yes,there will be a subject contest on June 2nd. “Contest” is another way of saying “competition”.
T: Who will enter this contest?“Enter”means “take part in”.
Ss: Nearly all the students in Grade Eight will enter this contest.
這種導入方法比較適合在生詞量較少的情況下,因為這種方法既簡單又容易操作。
二、閱讀中的詞匯教學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詞匯學習策略要到位。
(一)語境理解法
英語詞匯基本上是多義詞或多類詞,因此,教師必須在平時就訓練學生根據上下文判斷詞義的能力。“一個詞和詞組,在詞典里是孤立的,但一旦用于具體的語篇中,它就形成了整個語篇結構的一部分,與其他詞語構成一個有機的編碼系統及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語境相關聯。所以,詞匯意義不是由詞典決定的,而是由語境及上下文決定的”。要確定詞義,必須依靠語境提供的各方面信息。教師可以選取詞匯的幾個常用詞義設為選項,讓學生通過上下文選擇。例如,在“Her village was 2,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and at first the thin air made her feel sick”這個句子中,thin的意思是什么?thin 的常見詞義是“瘦的”,但在這里,顯然不是這個意思。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把thin的兩種常用意思標注出來(瘦的;稀薄的),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選擇正確的答案。結合語境教詞匯,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以及感知語言的能力。
(二)構詞推斷法
英語中的很多單詞是借助構詞法來變化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構詞法知識來辨認和記憶英語單詞。構詞法中最常見的是前綴、后綴以及合成詞。多數情況下前綴(Prefix)改變詞根的詞義,比如,re-是最常用的前綴之一,它可以加在名詞或動詞前面,構成新的名詞或動詞,如return,recall,review等;前綴dis-加在某些動詞或名詞前,構成反義詞,如dislike,disappear等。后綴(suffix)改變詞根的詞性,是決定一個詞的詞性的重要標記。例如,-ness加在許多形容詞后構成抽象名詞,如 darkness,illness,kindness等。還有一些合成詞,如playground,classroom等。了解一些前后綴與合成詞的知識,學生掌握的單詞量就可以大增。
(三)英語釋義法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盡量用英語,可以通過近義詞、反義詞或英語語句解釋,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與表達的習慣。比如,在教學“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3 Reading部分“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時,教師可以根據出現在練習中的be killed by someone unknown,讓學生從課本相應的段落中找出能替代的生詞 murder,這樣處理不僅能復現以前學過的單詞,還訓練了學生根據上下文猜詞的能力。又如,在“Fortunately,Yang Lei’s mother agreed with her daughter’s decision”這個句子中,教師只要說“Fortunately means luckily”,學生就了解fortunately的詞義了。
三、閱讀后的詞匯教學
閱讀后,學生鞏固所學單詞要到位。為了鞏固學過的單詞,閱讀后應讓學生完成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復述課文
復述是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內容復述出來,是閱讀后進行口語訓練的常用方法。在課文復述中,學生不僅是溫習舊知識,學習鞏固新知識,而且還能提高正確處理語言的能力。教師可以采取關鍵詞提示或問題串聯的方式,來降低活動難度。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單詞或所給關鍵詞口頭復述篇章整體或某一段落 ,以檢查學生的發音以及對所學單詞的運用情況。
比如,八年級下冊Unit4Reading 為“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介紹了一名志愿者去山區支教的生活經歷。閱讀后,筆者讓學生簡單復述文章的大意。為了降低難度,還作了關鍵詞提示:graduate,village,volunteer,rural reas,decision,poor,open up,good influence,return。先讓學生做英漢或英英詞義配對,檢查學生對新單詞的讀音和認知情況,再讓學生來完成課文的復述。
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復習和檢查了學生對新單詞的語義和讀音掌握情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想象、創新和寫作的能力。
(二)讀后續寫
讀后續寫就是要求學生在全面理解課文、掃清基本的語言障礙后,根據文章主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或擴寫等。這種延伸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
例如,八年級Unit 2 Reading為“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這篇文章講述的是Taylor三個孩子的生活現狀。筆者讓學生以Taylor 孩子的身份向Dr. Alice Green寫求助信,同時再讓他們以Dr. Alice Green的身份給Taylor 寫封建議信。
又如,在學了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之后,筆者要求學生編寫一則對話:Imagine you’re an interviewer and you want to interview Yang Lei, please make up a new conversation.
學生在操練過程中自然要用到本課時所學的單詞及句型結構。
(三)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就是要求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摘錄好詞好句,好詞好句可作如下分類。如關于friend的: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關于動名詞的: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詞好句匯總后可定期通過墻報或手抄報的形式進行展覽。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聽英語歌曲,每個月抽一節班隊課或課外活動課,選出大多數學生喜歡的歌曲,在每天的英語課前播放。這不僅能營造課堂氛圍,還能增強學生的語感,增加學生的單詞量,更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四)課文仿寫
教材中的文章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用詞上都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仿寫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后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模仿其結構及句型。
比如,在學了八年級(下)Unit 1 Section B 3a “What’s Ming’s life be like in ten years”一文后,筆者要求學生寫篇文章向大家介紹十年后的自己。很多同學都很自然地根據job, sports, places, clothes, pets等方面來寫。而在文章中也能仿照3a用上fall in love with, live alone, keep…as a pet, even, probably, dress be able to等重要詞語,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五)課外拓展閱讀
泛讀是擴展學生英語知識儲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通過泛讀,學生可以接觸大量重復出現的、有用的詞語,同時把生詞與已知詞語聯系起來。教師對各個階段的學生要做好指導工作。初中低年級學生判斷能力有限,可能會盲目地挑選課外讀物,結果往往是由于材料不適合自己的水平,讀了幾天就沒興趣了,很難持之以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需求與能力之間的差異,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注意材料不宜過難,內容最好以故事、寓言或幽默笑話為主;體裁選擇一般應遵循從記敘文到應用文再到說明文和議論文的順序。教師應把閱讀材料選擇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盡可能閱讀英文原著或體現英美文化特點的材料。例如,學習了“Go for It”八年級下冊“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這篇短文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閱讀更多的關于etiquette的材料,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的差異。
總之,教師應合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正確處理閱讀教學與詞匯教學之間的關系,即不能只強調閱讀而淡化詞匯教學,只分析詞匯而弱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借助閱讀材料不僅要學生積累詞語,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正確的閱讀策略。只有在初中階段積累一定的單詞量,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資源;開發;利用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遵循聽說領先的原則,在編排上和內容上都充分考慮到聽說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生動有趣的聽力材料。每單元至少有5個聽力訓練項目,有3篇甚至更多聽力材料。在聽力內容的選取上賦予了較強的時代感,語境生動。聽力材料體裁以對話為主。聽力活動豐富多彩,教材中的聽力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Circle(圈詞);Number(標號);True or false(對與錯);Match(配對,包括連線);Check(打鉤);Fill in the chart(填表)。聽力部分的設計形式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
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豐富知識、鍛煉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過程。在聽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語言技能。有時教師沒有進行必要的聽前引導就直接播放聽力材料,讓學生盲目地聽,但因材料中出現較多生詞或較難理解的背景知識及語言知識等,而且語速較快,學生聽一遍不懂就不聽了,等著老師給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聽力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厭倦感和挫敗感。有時老師把課堂變成了“滿堂放錄音”。聽一遍學生不能完成任務就聽兩遍、三遍……整節課學生都是在“聽錄音—完成課本任務—對答案”的過程中度過,這種聽力教學形式單一,只注重答案的正誤,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對聽力材料的進一步挖掘,因此失去了聽力的本真。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情,靈活而有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和活動。Go for it!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包含大部分重點詞匯,有一定的主題,是學生進行口頭表達、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的很好范例,然而有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把聽力教學融入說、讀和寫的整體教學設計中,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為此,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根據聽力教學實際對聽力部分進行整合和再設計,加強策略指導,以樹立學生對英語聽力的信心,從而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效果。
二、聽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原則
英語聽力教學法專家Mary Underwood根據聽力理論和記憶心理學提出了三段教學模式:聽前階段(pre-listening)、聽中階段(while-listening)、聽后階段(post-listening)。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采用這三個步驟。聽前注重聽力策略的指導,明確目的,處理重點詞匯和關鍵詞,預測大意等;聽中設置有梯度的任務,聽主題大意捕捉信息;聽后進行拓展,表演對話,根據聽力材料進行口頭或筆頭轉述。聽力材料的處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階梯性原則
聽力過程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課堂教學聽力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在題目設計的難度、深度上要有層次性。
(二)相關性原則
教師設計的聽力練習應具有相關性,即將教材內容活化為學生實際生活,同時又能把學生實際生活引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與聽力材料產生共鳴,使他們聽的興趣得以長久地保持。
(三)一致性原則
在設計聽力部分時,應結合教學實際,針對本單元教學的話題,圍繞一個中心或重點精心設計關鍵性的問題,使之與本單元的下一個環節相一致,連貫呼應。事實上,每個單元的聽力部分總是與下一個環節緊密相關或為下一個環節做鋪墊的。
三、聽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與操作
(一)聽前階段:根據話題,激活知識
這個階段是熱身準備階段。放聽力錄音之前,應讓學生瀏覽一下內容,從中捕捉到一些信息。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適當的提示幫助,激發其“聽”的欲望。
1.采用“頭腦風暴”引入話題,激活思維,活躍課堂
“頭腦風暴”是一種讓所有參與者在暢所欲言的氣氛中交換觀點,并以此激發學習者的創意與靈感的學習方法。在聽力準備階段運用此法,能有效地激活學生頭腦中已經學過的相關背景知識。如八年級上冊Unit 1 Section A 1b圖的內容是有關幾項活動。橫線旁是幾個頻率副詞:always, usually等, 其中 exercise, skateboard, hardly ever 是生詞,如果直接讓學生聽可以容易地得到正確答案,但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資源,學生就得不到充分訓練。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如下再設計:在導入時進行頭腦風暴: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爭先恐后地羅列出學過的所有活動詞匯。接著,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結合頻率副詞和活動單詞造句。如:I often watch TV on weekends. I never go skateboarding on school days.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聽就沒有生詞障礙了,學生對該話題已相當熟悉,又操練了副詞和活動詞匯,課堂氣氛很活躍,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2.利用插圖引出話題,啟發思考,預測聽力材料
《新目標英語》插圖豐富,大部分聽力都配有插圖,圖上信息多而且與聽力有關。因此可以要求學生在聽錄音前,先弄清圖里的內容,做到心里有數,等播放時就可以胸有成竹、對號入座。如八年級下冊Unit 1Section B, 2a ,筆者認為Number題型對學生來說可能是簡單的題目。在第一個班上課時筆者直接讓學生聽并標號,可是一連聽了兩遍還是有不少同學不能完成。究其原因,三段對話都有點長,語速快。于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圖并討論。T: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這樣,學生基本已經對聽力內容有了一個正確的預測。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聽。結果大部分學生聽一遍就能得出正確答案了。因此,這樣做可以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獲取信息。
甘南州卓尼縣地處偏遠藏區、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學生67.17%的是藏族,英語是他們的第三語言;學生家長大都是農牧民;教師缺乏創新意識,自身素質不高;英語課堂教學形式單一,老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基本以傳授語法知識為主,大量的筆頭練習使原本受地域、經濟和民族文化的限制缺乏語言環境、語言交際能力弱,對遠離日常生活的教材內容不理解的學生更不敢說、沒機會說英語,他們的英語水平遠遠不及內地的學生。
二、制約英語課堂教學的因素
1.學生大多數藏族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學習目的不明確;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會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學生所學知識僅限于課本,缺乏語言學習的環境,文化知識匱乏;藏、漢、英三種語言的過重負擔使學生存在語言轉化障礙,不能完全跟上老師上課思路。學生在課堂內外缺乏用英語交流的機會。2.教材課本材料的選用忽視了藏區英語教育的特殊性,教材中的部分話題遠離他們的實際生活,使他們在理解和學習上存在很大的困惑。如:披薩、奶昔、萬圣節等。而現用的教材中也只是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與融合,并沒有涉及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3.教師會藏、漢、英三語的教師短缺。部分英語教師雖然學歷高,但教學基本功不扎實,甚至發音不標準;大多數老師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學習、不交流、不及時充電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水平越教越低;卓尼地處高原條件艱苦,教師待遇不夠高,教師頻繁調動,致使鄉級學校優秀英語教師缺乏;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對文化教學不重視,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師從根本上沒有轉變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落后。4.學校各學校先后嘗試了多種教學模式,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收效甚少,有效的真功夫未能學到,花拳繡腿卻一度繁榮,卓尼英語教學對先進教學經驗的學習運用仍然處在換湯不換藥、削足適履或邯鄲學步的境地。課改忽視了教學與本地實際相結合。5.家庭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農牧區家庭,藏族的文化和信仰深深的影響著他們,家長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對教育的認識不足。有些家長覺得學英語很重要,而重要的原因是考試的時候能取得好成績,至于學英語的最終目的他們并不清楚。6.地域和社會經濟卓尼縣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在縣城中沒有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也不會過圣誕節、萬圣節等節日,更不會有大量的外賓來此。學生生活環境缺乏與英語教材所提供的內容相融合的語言素材。
三、卓尼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的具體做法
1.做美,做巧課前導入活動。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比較簡單的民族文化元素,努力創設情境,運用新穎的刺激和引人入勝的活動,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識學習。如九年級Unit9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導入設計:T:Whatmusicdoyoulikebest?Pleasecloseyoureyesandlistentoamusic(播放一段鍋莊舞音樂)。比起直奔主題,這樣的導入會使學生覺得更新鮮,更有啟發性。2.做細,做活課堂情景對話練習。將課堂作為主陣地,選用藏族學生所熟悉的話題,精心設計對話練習,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反復操練,比起脫離實際的教學,枯燥無味的課本劇,這樣的課堂更具民族特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使課堂充滿活力。七年級上冊Unit1MynameisGina.在講授SectionA(1a-2d)的對話設計,引入卓尼藏族姓名的表達方式。3.做新,做亮作業設計。利用本民族文化元素,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作業,不但降低了作業的難度,而且更能激發起他們的寫作熱情。這也避免了重復、機械和單一的作業。在學習完七年級上冊Unit6Doyoulikebananas?SectionB時,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介紹一日三餐如:Forbreakfast,Ilikebutter(酥油),Idontlikemilk.Forlunch,Ilikezanba(糌粑),Idontlikerice.這樣的作業設計很有新意,也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4.做妙,做實寫作。寫作的選題很重要,選題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寫作興趣的高低和寫作能力的展現。這個話題必須是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有話會說。從這個出發點出發所選擇的話題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切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才能調動他們動手去寫的欲望。如七年級上冊Unit7Howmuchisit?在學完本單元SectionB之后,要求學生為自己的民族服飾店寫一則廣告。5.做好,做適拓展閱讀。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一些學生所熟悉的英語閱讀材料,這樣既提高了英語水平,又培養了閱讀興趣。在學習完八年級下冊Unit1Whatsthematter?SectionB時,老師可以提供一些有關我們卓尼的肋巴佛,楊積慶烈士等的英語資料供他們學習,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靈活的滲透卓尼民族文化,使自己的課堂更具民族特色、更貼近生活實際、更加高效。
作者:宋杏桃 單位:甘南州卓尼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宗喀•漾正岡布等著.《卓尼生態文化》.甘肅民族出版社.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思想仍比較重。
某些教師在英語的教學上仍舊以應試教育為主,不注重教學的實用性。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交流,而并僅僅是為了考試。學校一直以來都以成績衡量英語的教學效果,使得英語教師不得不以考試為主,而忽視教授英語的真正意義。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由于英語這門科目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英語的學習不具備主動性,導致學習方法機械,只是單純加深對英語知識的記憶,而不深入地理解運用,導致所學英語不具備實用性,只會考試。
2.教師占用的教學時間太多。
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一直以來,教師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占用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的時間并不多,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講得太多,只會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依賴性,同時,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聽課效率也不是太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學生學習不主動,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真正學到的東西不多。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英語課堂教學。
情境創設可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積極的狀態,主動向知識的更深層次延伸[2]。在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上創設更多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將已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更好鍛煉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創設英語情境不但能夠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極大興趣,還能夠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產生了興趣,學起英語來就會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最后一個單元方位介詞on,behind,in,under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準備一些學習文具,如橡皮、尺子、筆、書本等,然后將這些文具放到桌子或者椅子上的不同位置進行提問:“Where is my earsea?”“Where are my books?”“Where are my pencils?”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位介詞進行描述。教師還可以變換各個文具的位置,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如一學生問:“Where is the pen?”另一學生回答:“It’s on the chair.”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學生掌握方位介詞的使用方法。可見創設教學情境,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使得教學效果顯著增強。
2.改進教學方式。
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改一直強調的重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的過程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課堂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應該讓所有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教師應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設計,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該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例如在教學牛津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一課時,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通過學習課文對話,將所有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4~6個人,學完課文后,讓每個小組上臺進行表演,可以是課本對話的改編,也可以直接是課本上的對話,或者自選話題自編自演,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在學生進行表演的同時,教師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對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出現的語法及發音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讓學生上臺表演英語對話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英語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還減少了教師的教學量,課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自我發揮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上臺表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大大強化了初中英語教學效果。
3.重視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一節;英語課
我雖然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多年了,教過高中、初中和小學的英語課,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教育這個碩大無朋的百花園里,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如何上好一節英語課?是我不斷探索的課題。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點滴體會,謹供同仁參考。
1.以學生為中心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家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因此,在組織課堂內容時必須考慮到所講授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感受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核心是做到心中有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應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如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班級中學生的結構等。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在備課時必須掌握,調整教學進度,安排教學的內容。上好一節英語要能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整個課堂要聚焦于學生的需要而設置。
2.以遵循語言的交際性為原則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語言的最本質功能。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運用語言。因此,我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使用英語,這些機會可以是一些設計巧妙的問題,幾個模擬的情景,一個討論、一次演講或辯論等。如在日常的上課前可以對年、月、日、天氣進行談論提問What day is today? Today is Monday… What date is today? Today is May 10th , How’s the weather in Wrumuqi? 或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sunny.等等,這樣學生對提問、回答星期和月份及天氣的句子單詞已不陌生。在學習英語課本七年級上冊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和在七年級下冊Unit6 How’s the weaher? It’s raining時,學生們已可以將這些內容熟練地活化為實際,增強了課堂英語交際用語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以新舊知識相互聯系, 溫故而知新
《論語》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對教師所傳授的新知識感到困惑。這時,一些教師會袍怨學生的基礎太差、素質太低,而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是否遵循了“從易到難”的原則。 而在實施這一原則時,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對學生來說,已經學過的并掌握了的知識就是最容易的知識。因此,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幫助他們擴充知識庫。如在學習《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8時,How was your school trip?學生初次接觸過去時態,如在講解與過去時態有關的話題時,“Did you go to the zoo last Sunday? No, I went to the aquarium.",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提出這個問題,那么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動詞要用過去式來回答。但是,如果教師先問學生“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unday/Saturday? I play tennis.、I do my homework.”對這一類話題,學生們會很容易回答。然后,教師可以啟發式的提問:"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教師有意的把did和last weekend重讀或下劃線,以引起學生們的重視,老師幫助學生回答I played tennis。I did my homework.這樣類似的問題重復多次,重點強調過去的時間和動詞的過去式。這時,我們會發現,學生們似乎有說不完的動詞短語去表達自己在過去所做的事。也就是說:復習已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識以求融會貫通。
4.信息量適中
教育學理論的可接受性原則規定:“科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這就需要老師,明確教學目標,了解教學內容,并備好課堂的各個環節。有些教師因為在課前準備不足,尤其是在備學生方面做得不夠,導致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出錯;有些教師過高估計學生的接受能力,于是,課堂容量過大,整節課中師生都像是在打游擊,放一槍換一個地方,結果,重點沒有突出,難點也沒有突破,一節課就這么完了。乍一看,似乎教了不少東西,但真正的教學效果卻不好;有些教師則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準備的內容不充足,使整節課的教學松松散散,學生也因為覺得內容沒有挑戰性而提不起精神。因此,一節課的容量定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來決定。教師要確保在每節課中都為學生搭建知識的平臺,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學習知識,在每節課中能積累、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既不會在課堂上“消化不良”,也不會“營養不良。
總的來說,一節能讓師生樂在其中并收到理想教學效果的課才能算是好的英語課。“教無定法”,教師應根據自身與學生的實際去實踐新課程,把每一節課上好,讓學生愛學英語、樂學英語。
參考文獻
[1] 高級英語自學系列教程.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貼近生活;生活化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激情高昂,學生書聲瑯瑯的喜人景象,但這些表象卻掩蓋不了學生思維的僵滯、思想的貧乏以及才智的消磨。通常教師都非常重視英語知識的教學,英語的教和學都是為了一個高分,而不是為了真正掌握和學會這門語言。很多時候英語課堂是語言、文字、語法、句型等搭建起來的知識場景,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距離,學生學會了英語知識點,卻根本不會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就會疏遠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同,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使學生無法感受學習英語的趣味和作用,特別是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講,英語教學就是脫離生活的索然無味的單詞語法滿堂灌。
教育學家多勒指出:“教學一旦與生活相聯系,必將煥發無窮的魅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使英語教學貼近生活,搭起學生“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橋梁,把生活引入課堂,用生活教英語,讓學生成為了生活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在“生活學習”中運用所學知識交流、傳遞真實的信息,真正實現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創設富有“生活味”的英語課堂呢?
一、讓教學內容充滿生活的氣息。
由于英語是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學生活動的區域相對會受到限制,生活積累也相對較貧乏,教材因受篇幅、課時的影響,不能都囊括生活。這就要求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以學生為半徑,創造性地進行改編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合理{整教材上的教學順序;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補充;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刪除教材上的某些步驟。
(一)依據學生需要,補充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教材使用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從生活經驗中補充一些讓學生們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能使孩子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學生們容易接受的實用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準備教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 B,圍繞話題“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時,準備除了課本介紹的各國文化差異外,我從語言功能出發,就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計劃地補充西方禮節上的常識,如中國人見面常問候“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過飯了嗎?),英美人聽到這一問候,會迷惑不解:你想請我吃飯嗎?我沒錢吃飯嗎?如果問“Eating lunch?”英美人會覺得你頭腦有病,這不是明擺著的嗎?如果問“Where are you going?”英美人可能會惱怒:“關你什么事?我愛去哪兒就去哪兒!”。通過補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讓同學們更多了解西方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為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證。在本單元的最后課時里,筆者還補充了讓學生就中西方的禮儀進行一場英語“辯論賽”。通過此項活動,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運用了本單元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二)依據生活實際,合理調整教學順序。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合理的調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提前學習某個單元,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筆者在備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4 SectionA Period2時,考慮到2d,3b與Activity4的聯系性,同時結合學生們生活實際,將它們循序漸進地安排在一起,最后自然的過渡到3a的閱讀,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很好地運用并鞏固了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from home to school?等句型,從而使3a Reading部分變得淺顯易解,學生們能當堂復述,收到較高的課堂效益。又例如:在筆者教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時,班級進行了一次秋游。按照教學計劃,本應教授Unit5的,為了”趁熱打鐵”,將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單元內容提前先授。學生們討論著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興高采烈,從而很好地掌握并應用了本單元內容。
二、聯系教材加入生活化教學內容,把生活引進課堂。
教學內容是教學之本,然而僅靠書中的知識點還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景 ,葉圣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我們應該在學習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找準教材與生活的契合點,加強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溝通,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用生活的元素激活課堂。越是貼近生活的內容越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學習“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ame shows?”這一單元,教sitcom、soap opera、talk show這一些節目單詞之前,我就以《家有兒女》、韓劇《太陽的后裔》、《奔跑吧兄弟》、CCTV News等學生再熟悉不過的電視節目作為引入,學生一個個興趣黯然,單詞學得特別起勁,我乘勝追擊,又問他們“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CTV News?”等,并教給他們問別人看法以及表示喜好的句型,學生在這節課中,學生學會用書中的句型來表達生活中的內容,如:
I love ‘My sons and daughters’.
I don’t mind Korean soap operas.
LiMing can’t stand CCTV News.
我覺得這樣才是一節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英語課堂。
如在講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時,把事先畫好的有關各種俱樂部的海報 (English club、Music club、Swimming club、Sports club……) 張貼在教室內,使學生在學習和演練中猶如身臨其境。
如:Girl:I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Boy:Oh, can you sing ?
Girl:Yes, I can.
然而僅書中的知識點還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境。因而,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有意識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語,把它們帶進課堂,為教學服務。如在教字母前,我收集了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縮寫詞:KFC、VIP、WC……搜集了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商品英語:餐巾紙上的soft,、牛奶包裝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還有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電腦英語:Windows、My files、E-mail……這些生活中的英語讓學生在學習時熱情高漲,思維異常活躍,效率大大提高,也讓學生感到英語就在我們身邊。
另外我們可以聯系教材適當拓展教學材料。我們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如初中階段會出現的介紹名人的課文,一個有關他們的小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也可以關注當前的一些新聞事件,靈活巧妙地引入課文,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讓他們了解了世界;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善于發現和思考。我們也可以把優美的英文歌曲運用到課堂中,不少歌曲中包含了許多詞語和內容,如:I Believe I can Fly等。歌、唱歌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糾正學生的發音;我們更可以介紹學生感興趣的國外文化和傳統,一個國家的歷史、習俗、成語、俚語等等是了解這個國家語言的另一個途徑。
聯系教材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讓“生活”成為英語的基礎,,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覺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個內容的學習,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語內容只不過是在完成這件事情所必須使用的語言,而使用這些語言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三、運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法,讓生活融入課堂。
我們所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學方法是詞句模仿、范型操練、規則類推、話語實踐。以這樣機械性的操練模仿來完成一堂課的內容,雖然也能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學生學習興趣難以得到調動。教師要善于找準教材與生活的共通點,把自己的教學意圖隱藏在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中。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教師應該盡可能的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圖片、多媒體、活動等手段優化教學環境,使之形象化、真實化、生活化。這樣,就能縮短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完全沉浸在愉快的學習中。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將他們的“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真正的聯系起來。
貼近生活的教學活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演講、對話、小品、三分鐘介紹、成果展示、發言等。這些都是經過很多教師和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筆者不再展開討論,這里也談談個人覺得行之有效的常用教學方法。
(一) 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情景,讓學生親身體驗來自生活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生活與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我們應該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創設生活中真實的情境,讓生活融入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實際而有效。例如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學時,我先拋出問題:
How will your life be different in ten years?
問題的提出引起同學們極大的興趣,他們都在想象著自己十年后會是什么樣子,然后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 步步深入:
1.Will you be at this school in ten years?
2.Will you live in the same house in ten years?
3.Will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me?
4.How will be your robots?
同學們都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課堂氣氛隨之活躍了。接著我又提出了問題: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50 years?
給學生造成懸念,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疑問,渴望破解疑問,很快地就融入50年后的世界,使原本很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勁頭十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法;啟導;語境;情景
英語詞匯是英語語言三要素之一,從而教學必須遵循這門語言學科的規律,即詞匯的深度與廣度提升閱讀量,閱讀量產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英語詞匯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切身感受到:學生詞匯量的多少與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與寫作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法
(一)聽力啟導,辨音定詞,創“形”結構
1.培養聽辨能力。教師讓學生聽完錄音帶之后,示范辨音的幾個重點,音素、音節、重音,循序漸進地就會產生感覺了,為學好英語做鋪墊。
2.大膽運用詞的普遍結構性創設模式化教學。在詞匯教學中,設計一些模式化訓練指導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音、形的聯系。比如,學生學過far之后,在學習farm,park等這些詞時,就可讓學生嘗試拼讀dark,hard...
3.利用構詞法進行動態詞匯教學。英語中的很多詞匯是借助構詞法變化來的,這就使得單詞并不是孤立的、靜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構詞法規則來辨認和記憶英語單詞。
如,前綴“dis-”“un-”等表示“不”的意思,如,disable,unknown,不難猜到這些詞的含義;后綴“-less”加在名詞后可以變成詞義相反的形容詞,如careless, homeless等詞的含義。另外,轉化法也是一種較為有效、活躍的英語詞匯教學法。如,nose可由名詞“鼻子”不加任何形式直接轉化為動詞“嗅出”,再如color(n.“顏色”;v. “涂色”)...
(二)語境教學法
“所謂語境,就是語言環境的簡稱,既指上下文,即詞、短語、句子、語段或篇章的前后關系,是語言內部諸要素相互結合,相互制約而形成的語境,也指使用某個語言項目時的廣闊的社會背景。”
1.語境中詞匯、句式等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有計劃地運用這種教學法,達到詞匯教學目的。
2.語言環境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購物( buy some drinks and snacks)、義務勞動(clean the park)、干家務(fold the clothes)這些話題,效果較好。
3.結合詞組、句型或上下文呈現生詞。
如,八年級下冊Unit 4(Reading)中有這樣一個句子:Her village was 2,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and at first the thin air made her feel sick. 在此句中,thin的意思是“瘦的”,但“空氣”不可能“瘦”,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就可推斷出“稀薄的”之意。自主獲取未知單詞,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結合情景教授新單詞
利用情景教單詞,是學生較喜愛的一種方法。情景雖然是模擬的,但至少也像置身于真正的交際場景中。
1.利用實物創設情景。比如,教授水果、蔬菜、各種球類器材等等名詞。
2.利用圖片或衣飾創設情景。比如,教授某類動物、植物、食物等名詞。
3.利用簡單手勢或肢體動作創設情景。比如,在教授一些用生疏的語言很難來描述的單詞時,可以借助一組動作來完成,如果讓學生完成,就會有驚人的效果。
4.利用語言描述創設情景。把詞匯教學融入句子之中,以句子為載體,在完整的語境中主動感知詞匯的意義。如,與購物、邀請和看病等有關的生詞。
在詞匯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記憶方式,改變認知過程,把樂趣帶進英語課堂,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激起學生“玩”的興趣,感受到獲取詞匯的成功。
二、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教學方法的實效程度必須遵循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華麗,而忽視教學目標。為確保教學措施的實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來說,適當的分散練習比過度的集中練習優越。關于練習的方式,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題型優化選擇,類型多樣化選擇。
2.運用記憶規則優化復習方式。艾濱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則:遺忘進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后來逐漸緩慢,到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因此,應幫助學生規劃復習周期,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與正確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中考閱讀理解題;解題技巧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九年級五級閱讀技能目標:
(1)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
(4)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
(5)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書進行學習;
(7)除教材外,課外閱讀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要達到此目標,閱讀教學的方法尤為重要。七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八年級下冊開始課本上設有Reading(閱讀)內容,就要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逐步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九年級中考沖刺階段,要進行專項閱讀題型訓練,把閱讀理解能力轉化為解題的技能技巧,提高中考應試能力,以達到提高中考成績的目的。
1 分析中考試題
1.1 試題內容:縱觀中考英語試題,尤其是2009年中考題,閱讀理解題的篇幅逐漸加長,篇數多為4-5篇,分值增加,多達40分,占到滿分120的三分之一。體裁形式多樣,以記敘文和說明文為主,還有議論文、應用文以及新聞報道、廣告、通知、操作說明、表格等。從題型上看,閱讀選擇題仍然是中考閱讀的主導題型,但填寫表格,按要求答題等任務型閱讀顯著增加。從題材內容上看,那就是閱讀理解題材多樣,信息量大,話題覆蓋面廣,涉及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奇聞趣事、學校生活、娛樂休閑、風俗習慣、歷史地理,疾病與健康等各個方面,同時關注時事熱點。
1.2 題型特點:大體上看是閱讀單項選擇題和任務型閱讀,具體分析其問題的設置,不難看出,有的是比較簡單的題目,只要通讀全文,了解主要事實或細節就可以選定,甚至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有的是理解性的題目,要求對文中的關鍵句、關鍵詞準確理解才能答出,甚至要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測詞義,理解其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有的題目具有邏輯推理性,不能從文中直接找到,需要理解段落之間,句子之間的前因后果,經過邏輯思維、推理判斷,有的還需計算,或依靠學生的常識,生活經驗等作出選擇;有的具有概括性,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選擇合適的標題;任務型閱讀中,還有同一意思的不同表達,要求學生具有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才能正確表述出來。因而我把閱讀題型的設置分為以下五類:
A、 直接選定型
B、 重點理解型
C、 邏輯推理型
D、 概括總結型
E、 不同表達型
2 指導閱讀方法
針對閱讀理解題的具體題型,我采取“閱讀理解三步曲”來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
2.1 粗略讀: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將文章快速瀏覽一遍,整體感知文章,抓住主干,不要被孤立的個別生詞難住而浪費時間,找出主題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它是本段落的核心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全文。再者要善于從開頭和結尾中感知文章的背景、結構或全文主旨,大致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主要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有的只需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即可,不必細究其具體意思,在大腦中形成大致的輪廓,了解大意,理清脈絡,掌握文章的要意主旨。
2.2 詳細讀:了解大意之后,直接看題,看清選擇的項目,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重新審視文章的內容,哪一句或哪個詞涉及題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研讀具體的句子或單詞。
根據閱讀選擇的題型分析,如果是直接選定型,就直接從文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答案。
如果是重點理解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獲取答案:
A、 借助上下文理解關鍵詞句。理解段落與段落之間、句與句之間,尤其是較長的句子,通過連詞 代詞、連接詞(賓語從句),關系詞(定語從句),引導詞(狀語從句)等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B、 猜測詞義。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經驗,猜測詞義;根據句與句之間的并列、同義、反義、因果等關系;運用構詞法(詞根,詞綴、派生、合成)的規則,猜測其詞類及詞義。
C、 特定語境另當別論。任何一個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醒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準確判斷某個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正確理解文章的語境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是邏輯推理型,就要重點分析已知的信息,可能是句子或詞,也可能是全文,作出準確的、合乎邏輯的、符合文中的前因后果的推理判斷,有的需計算,有的需推理,有的需確定代詞的含義,常見的由名詞和代詞單復數一致性,可推斷前后指代的對象,有的需推斷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有的需推斷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或感覺,這一類往往體現在對記敘的人或事的贊同、同情還是厭惡、冷漠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也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概括總結型,就要通盤考慮全文的內容,站在全文的高度看問題,作者的觀點、態度,文章不直接說明,需要學生的思考,深次地分析概括綜合,作者通過這樣的記敘或議論說明,究竟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即言外之意。
如果是任務型閱讀,前面的題型也可用來解題,有一種不同表達型,就要求學生對同一語言有多種表達的能力,準確把握問題關鍵所在,簡言之,問什么答什么,怎樣問就怎樣答。(包括人稱、時態、語態等的運用)。
2.3 整體讀:經過詳細研讀關鍵詞句,初步選定答案后,要把答案放回到文中,復讀全文,整體把握全文的主旨,用全文的主題思想統率各題,對照題目,驗證答案,看是否有與文章矛盾的地方,瞻前顧后,首尾照應,不要局限于某一具體的詞句,從短文整體考慮,從主線向外擴張,圍繞主旨全盤考慮,排除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等主觀因素的干擾,決不可定向思維,按原來的思維方法再過一遍,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實際來驗證答案,才能查出問題,保證答案的準確性。
3 培養閱讀能力
3.1 閱讀理解能力的內涵:閱讀的方法不等于閱讀能力。要培養閱讀能力,要從七八年級抓起,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閱讀是一種積極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是作者與讀者雙方參與的言語交際活動。古人說:讀文明意,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觀點,因此,閱讀理解能力重在理解,它是一個由表象的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到主動積極地思考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造性思維的理性認識的過程。
3.2 養成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