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寫中秋的詩

寫中秋的詩

時間:2023-05-30 08:5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寫中秋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安徽省蕪湖市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初二:錢懿

第2篇

原文: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百秋思落誰家。描寫景物有:月、庭院、樹枝、烏鴉、秋露、桂花。作用:詩中有畫,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問,將別離思答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專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屬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宋朝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有“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的贊譽。

這首詞作于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不容于當權者,因此數年間由京師(今河南開封)而杭州,由杭州而密州(今山東諸城),越走越遠,越走越偏。加上與親人(其弟蘇轍)五年之久不能相聚,曠達的詩人抹不去心中的愁緒,故在中秋之夜,大醉后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排空而上,直指蒼穹。心懷苦悶,無處言訴的詩人形象迎面而來。雖苦悶卻不作任何小兒女情態,表現出詩人曠達和開闊的胸襟。李白《把酒問月》詩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之句,蘇軾此句是從李白的詩句化出。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間天上,天上人間,酒后的詩人試圖完全超越世俗,渴望登上仙界與仙人們交流,“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李白與蘇軾同為天縱之才,李白號為謫仙,蘇軾也以謫仙人自比,故把登天稱為歸去。酒后飄飄然的詩人欲乘風而去,可又害怕天上的宮殿里因高而生寒,難以忍受。這實則是詩人不滿人世生活卻又有所留戀的矛盾心理的反映,耐不住的并非是天上的寒冷,而是天上的孤獨與寂寞,詩人并不愿做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之仙。在這種矛盾心理的困擾中,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在月光下手執酒杯踉蹌起舞,思緒時而仙界,時而人間,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處了。這真是仙人語!出語自然,感人至深。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是寫月光。月光似有意,似無意,若有情,若無情,在樓閣窗戶間流轉游移,始終不離開無眠的詩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有什么怨恨,為何總是在人們別離時變圓呢?曠達的詩人竟責備起空中明月來了。很快,睿智而豪邁灑脫的詩人又釋然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天上人間相對照,自然之事也如同世間人事一般,沒有十全十美的。這是一種清醒而理智的態度,也是人生的一種永恒的哀愁。但轉而詩人又恢復了灑脫的本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自己同親人都能生活得平平安安,大家雖不能相聚,可還能共同擁有一輪明月。這不僅僅是詩人自己的愿望,也傳達出了千萬離人的共同心聲。南朝謝莊《月賦》中有“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蘇軾的這兩句由此化出,更為簡練含蓄,因而成為千古絕唱。

詞中上片寫詞人酒后在天上人間選擇中的矛盾心情,下片寫對親人的情思以及由此而來的更廣闊的對人生、對時空的超越意識。蘇軾是一個灑脫、曠達的人,即便面對人生的種種失意,始終不失其幽默、睿智之風。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士大夫的入世傳統,又有佛、道兩家的出世思想。儒家“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使他不能擺脫仕途失意的愁悶,政治理想的難以實現使他感到悲哀、傷感;而佛、道兩家的出世思想又使他能對現實有一定程度的超越。他的這種各種思想雜陳的特點反映在這首詞中,表現為詞作豪放中散著哀傷,愁悶中又透出豁達、大度。

(請作者見報后速與本報聯系)

第4篇

詩詞是古典文學長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閱讀古詩詞能增長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詩詞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給人啟迪,“欲窮子里目,更上一層樓”激勵人們不斷地前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表達了人們期盼團圓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學們一定還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詩句,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詩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寫出來。

寫作指導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在漫長的歲月中,古詩一直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但我們在學習中還有很多古詩沒學過,不少詩句也很難理解,那該怎么辦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當個小小研究員,寫一份古詩研究報告。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常會碰到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去調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們能把研究過程和結果寫下來,就成了研究報告。

本次習作在寫作之前,同學們要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不明白的詩句,確定研究的內容,然后仿照例文進行研究。例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弄清詩句的情況

研究詩句,先要弄清這句詩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詩的,這是我們要研究的第一個內容。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研究報告》中是這樣交作背景的:“當年,蘇軾在密州做太守。他是個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思念著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寫下了這首詞。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

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小作者習作前一定認真查找了資料,所以才把詞的背景寫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詩句的意思

如果能結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歷史背景進行研究更好。古詩語言簡練,一些詞語的用法和現在有所不同,所以我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理解詩句意思又是把握詩歌情感的基礎,所以要想讀懂一首詩,必須要理解詩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據注釋來理解,也可以聯系詩歌的時代背景來研究詩句的意思。請看:“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

三、體會詩歌的感情

這是古詩研究中最難的一步,若能結合生活談自己的理解,那就標志著你已經真正地弄懂了這首詩的含義。在研究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句,就可以聯系生活中那些面對困難不屈服、性格堅強的人來談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書籍(如《唐詩三百首》《唐詩故事》《古詩文誦讀》等)、網絡等渠道來查找相關的資料,并及時作好相關記錄。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順序,條理清晰地寫下來,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當然,你也可以創新。相信你通過研究,定會有許多新的感受,也一定會增長不少知識。同學們,趕快開始我們的古詩研究報告吧!

精彩推薦

《一句印象深刻的詩句》《思鄉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第5篇

導語: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有人情、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是僅次于春節的一個傳統節日。它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于中秋節英語作文范文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popular and important lunar harvest festival celebrated by Chinese people. The festival is held on the 15thday of the eighth month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There are some traditions in this holiday. For example, people would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ies. After dinner, they often enjoy the full moon which is round and bright. The other tradition of mid-autumn festival is eating moon cake. Moon cake is the essential of that day, which means reunion. As time goes by,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oon cakes, but they are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before. I like mid-autumn festival because my families will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dinner on that day.

中秋節是中國人民為慶祝的一個重要的農歷節日。本節是在農歷第八月15舉行。這個節日有一些傳統。例如,人們會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晚餐后,他們經常享受滿月,是圓的,明亮的。中秋節的另一個傳統是吃月餅。月餅是那天必不可少的,這意味著團圓。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各種各樣的月餅,但它們比以前更貴了。我喜歡中秋節,因為我的家人會在那天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關于中秋節英語作文范文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as all interesting history. Long ago in one of the dynasties of China there was a king who was very cruel to the people and did not manage the country well. The people were so angry that some brave ones suggested killing the king. So they wrote notes telling about the meeting place and time and put them into cake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every person was told to buy the cakes. When they ate them they discovered the notes. So they gathered together to make a sudden attack on the king. From then on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and eat "moon cakes" in memory of that important event.

Whe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near, shop windows are beautifully decorated. Many "moon cakes" are displayed for people to buy. People send presents such as wine, fruits and "moon cakes" to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In the evening of the day, they have a feast. After the feast, they go out to the garden to look at the moon. The children run and laugh on the stree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on is at her brightest on this night. Many poem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it, and poets are never tired of reading and writing such poem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on of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has been compared to a looking-glass, a jade rabbit, and so on. It seems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takes far more interest in the moon than in the sun.

中秋節有各種有趣的歷史。很久以前在中國的一個朝代,有一個國王非常殘忍,沒有管理國家的人。人如此憤怒,一些勇敢的建議殺死國王。所以他們寫筆記講述會議地點和時間,并將它們放入到蛋糕。陰歷8月15日的每個人都被告知買蛋糕。當他們吃他們發現了筆記。所以他們聚集,使國王突然襲擊。從那時起,中國人民慶祝陰歷8月15日,吃“月餅”的記憶,重要的事件。

在中秋節時,商店櫥窗裝飾精美。許多“月餅”顯示人們購買。人們送的禮物,如葡萄酒、水果和“月餅”,他們的朋友和親戚。一天晚上,他們有一個盛宴。宴會結束后,他們一起去花園看月亮。孩子們在街上跑著、笑著。

人們認為月亮是最聰明的在這個晚上。已經撰寫了很多詩歌,詩人永遠不會厭倦了閱讀和寫作這樣的詩。在中國文學,月亮的中秋節已經被拿來和一鏡子,一只玉兔子,等等。中國文學似乎需要更多的月亮比太陽的興趣。

第6篇

小學生中秋節的日記范文一

中秋節到了,家家戶戶團圓了。每家每戶都可以聽到鞭炮聲。

爸爸騎著摩托車,載著我去奶奶家過節。叔叔和爸爸、奶奶在廚房里準備豐盛的晚餐,他們煮的菜散發著濃濃的香味,真叫人嘴饞。

吃完了晚飯,快七點半了,許多人給我們送月餅。有各種各樣的口味,有草莓味、菠蘿味、香蕉味等。我迫不及待地想嘗嘗。可是要等到月亮出來才可以賞月哦!

我和妹妹站在門外放煙火。煙火有的像波浪,有的像太陽花,有的像滿天星,還有的像降落傘。

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悄悄地升上了天空,照得大地亮堂堂的。圓圓的月亮像個大玉盤,遠處的星星像一顆顆珍珠。我們坐在大榕樹下,邊賞月邊吃月餅,不由得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

時間不知不覺地就過去了,我該回家睡覺了。臨走時,奶奶送給我一盒我最愛吃的草莓月餅,我高興地和奶奶告別。爸爸騎著摩托車回家了。

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小學生中秋節的日記范文二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又到了農歷八月十五,今天是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是家人團聚、品嘗月餅、飲酒賞月的好日子。

我和爸爸媽媽吃完晚飯,等待著月亮公公的出現。透過窗戶,我看見月亮從樓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樓頂時,似乎膽大了,一下子跳了出來,頓時,月光灑滿了大地。月光照在樹葉上,在地面就能看見影子。我呆呆的瞧著月亮,仿佛看見了正在砍桂花樹的吳剛,美麗動人的嫦娥,活潑可愛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它一閃一閃的,好像在說:“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我們坐在陽臺上,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我們拿出幾個月餅,月餅有五仁的,黑芝麻的、蓮蓉的。好吃極了!我想起了《古朗月行》里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吃完月餅我們一家去了樓外散布望月!天空中掛著一輪金色的明晃晃的圓月,好象深藍色的天空中襯托著一個大玉盤。一陣風吹到身上,感覺真舒服!

小學生中秋節的日記范文三

今天是中秋節,學校放假了,一大早,我就起床了。今天可以好好玩玩,還可以吃好吃的東西,想到這里,我心里樂開了花。

下午,外公、阿姨他們都來我家做客,媽媽準備了許多好菜,有水煮活魚、還有紅燒肉、啤酒鴨等等,葷啊、 素啊樣樣齊全。望著一桌子香氣逼人的菜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鴨腿狼吞虎咽地啃起來,惹得客人們一個個地哈哈大笑起來。

晚上,我們全家人一邊在陽臺上等著月亮出來,一邊吃月餅,突然看見天空中有一個“白玉盤”,哇!月亮仿佛像一位魔術師一樣,一下子把天空變明亮了,這時,我突然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便深情地吟了起來“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唉,時間過得真快啊!馬上就到睡覺的時間了,所以我們戀戀不舍地進入房間睡覺了。

啊!今年的中秋節過得真是快樂,但愿明年的中秋節也過得這么快樂!

看了小學生中秋節的日記的人還看

1.小學生中秋節日記

2.小學生中秋節作文日記

3.小學四年級作文中秋節

4.二年級中秋節日記50字

第7篇

中秋節的慰問信范文精選 歲歲中秋輕盈月,霜華滿天照無眠。

這是我給駐外人員寫慰問信的封筆之作的開題。因為國家增設傳統節日假,而我又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告別了那段做來忙碌、想來感動的事。

傳統的老企業,員工鄉土觀念重,但節日請假的觀念輕,況且不是法定假日,于是眾多的駐外銷售人員,就要每年在外度過一個場面熱鬧但心情極不平靜的中秋之夜。而我,就負責為企業草擬慰問信,并組織五六個人用淡紅色紙復印后,在中秋節前夕寄到分布在各處的辦事處去。因屬定期性工作,且是過后無用的小文,我們幾個人就當作一件瑣碎而費力的差使來完成。

一天,我在辦公室安靜而緊張地忙碌。“你就是某某?”一句宏亮的聲音,令我驚愕地站了起來。一位身材魁梧、臉色黝黑的老員工,上來就用力地握住了我的手。“你的信寫得太好了,是我們中秋節最好的下酒菜。我們每人讀一句,每人就喝一杯酒!”“謝謝!”我手足無措地回了一句。我知道,這時候說些場面上的話很無聊。他從大公文包里拿出一個文件袋,里面的信件雖然皺但整理得很整齊。“你看,這些信我都一直留著,但少了一封。你能不能找找給我補上?”“今年的還有,那一年的沒有了。”我很抱歉地說。“那你再找找,找到給我電話!”

過了半個多月,他又給我打來電話,高興地說在別的銷售經理那里找到了,并約我一起吃飯。一起坐下,那一晚我也不知喝了多少酒,酒雖然很濃,但仿佛一直覺得是自己與他們一起的感性搞得暈頭轉向的。幫他們抒發出那種不同銷售技巧的感慨,仿為知音。

因此,只有用心,真情實感,才能贏得尊重,做得事業。從此以后,每年的慰問信,我都反復拈來一句合時擬情的詩,并盡量瑯瑯上口,不重復,希望一封薄信能將本地的明月捎到遠方。而我,也從此將這些信一一封存起來,里面既有經營極端困難時的砥勵,也有發展十分迅猛時的贊揚,而更多的是真誠的問候和平靜的溫馨,一如每年的明月。

第8篇

中秋的月亮在空曠的蒼穹下,顯得更加明亮而圓大,你輕輕地灑向大地,給大地帶來了明亮與祥和。

溫柔的月光猶如飄逸的綢緞,無聲地送給大地一件銀色的紗衣,讓我朦朧的心也隨之輕輕飄向了夜空。寧靜的夜晚,迷人的月色,把我的心幕緩緩地拉開了。

童年時的我是跟著奶奶長大的,所以每到放學時,總喜歡站在學校門口,等待著奶奶的身影。每次隱隱約約看到奶奶從遠處的淡淡月色下疾步向我走來時,我的心中便會涌起說不清的歡喜與激動,不顧一切地撲向奶奶。奶奶總會張開雙臂,蹲下身子,把我摟進懷中。那時的奶奶是我心中的神,是給我安全、快樂、幸福的神!

歲月的車輪很快把我載到了少年,那時的我,依然天天享受著細膩的祖孫之愛,可我已不再像童年時那樣依戀奶奶,不再希望永遠靠在奶奶那溫柔的懷抱,而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一片自由的天地。

少年的飛翔之夢還未做完,歲月之舟就載著還在夢中的我匆匆起程,將我推進了中學的茫茫學海之中。為了實現我心中的夢想,我選擇了刻苦求學。學習的壓力,同學之間的競爭,讓一切都顯得那樣急促和緊迫。寧靜的夜空下,月光的嬌媚容貌仿佛增添了一層更加迷人的銀色。心靈深處的思念依然敲打著我的睡夢,奶奶已經步入老年了,銀絲悄悄爬上了雙鬢,歲月的刻刀也無情地在她的眼角印下了痕跡。歲月隨風轉,日月逐云飛。此時此刻,我更加懂得了我是奶奶夢想的寄托。歲月有情,她給我流下了很多美好的記憶;歲月又無情,她無法讓奶奶找回那曾經的歲月。

人生的詩卷吟誦著風花雪月,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告別了很多美好與不舍。在這個月光如銀的夜晚,有一個朦朧的身影在我的腦海中反復浮現,那是奶奶對著明月獨自思念在遠方的孫子吧!祖孫的愛在天涯,明月是否知我心?我對著明月,把心中的希望與祝福默默地傾訴。秋風再溫暖,也不及奶奶的一個擁抱;月光再美麗,也不及奶奶的一抹微笑。夜空中飄來了絲絲縷縷的薄云,緩緩向著明凈的月兒靠攏,似乎要擁抱那輪明月。

夜深了,我的心幕卻無法閉合。奶奶,您就是我頭頂的那輪明月,從媽媽將我交給您以后,您就一直不知疲倦、充滿深情地注視著我,關心著我,溫暖著我,無怨無悔地陪伴著我走過生命的長河。

十二輪中秋明月里,有您慈祥的身影;風風雨雨間,有您默默的護佑。我為您付出的太少了,卻讓您時時刻刻為我牽腸掛肚。奶奶,如果真有來生,就讓我做您頭頂的那輪明月來回報您給予我的一切。

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亮,從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歡抒寫的一個意象。每每舉頭望月,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就會如山泉般從腦海里奔流而出:“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可以說,月亮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具體的物象,它浸染著唐風宋韻,攜帶著文人們的萬千情思,穿越時空,盈盈地映照著我們。所以,現在一說起月亮,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鄉愁、鄉思、懷人這樣的意蘊。作者寫月,亦不單單是寫月,而是托物寄情,借月懷人,將奶奶比作明月,來敘述奶奶溫暖的愛,以及作者對奶奶深深的思念。作者將內心的情感融入對月光的描寫之中,營造了優美的審美意境。柔密的月光和奶奶綿長的關愛交相輝映,始終伴隨著作者,給予她光明和溫暖。讀完文章,我們不由得祈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小娜)

第9篇

關鍵詞:水文化;文學情懷;古典詩詞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萬象”,水與中華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華夏先民就把對水的崇拜與幻想寫進了文學作品中,從最早的《山海經》記載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詩經》里膾炙人口的《關雎》、《漢廣》、《蒹葭》,已可探尋到詠水詩的源頭,其后的《莊子》、《楚辭》、漢代的樂府民歌、唐風宋韻、明清小說等,無不表現出寓情于水、以水傳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經過人類的再創造,已升華為一種情感寄托,對水的描寫、吟誦、歌詠,使水具有了顯著的文化意義,可以說,被賦予豐富內涵的水,從一開始就體現出特有的文學情懷。文學用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水形態的多樣化,為詩詞的創作增添了生機和光彩,成為詩人們表情達意的媒介。“無水花不開,無水花不艷”,在自然界眾多的意象中,水成為詩人最喜愛的意象符號之一。據統計,現存的李白近千首詩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給后人1400首詩,有370余處與水相關,白居易創作的2900余首詩,也有760余處情系水景。在詩人筆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飛湍、小溪清泉,無不摹寫精妙,得其神貌,展現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水世界。這些寫水的詩作,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景為主,以各種形態的水為題材,將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寫之中;一種以水起興,抒情為主,重點抒發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負。

1摹江河湖泊之壯美,寓情于水

在詩人筆下,黃河、長江、洞庭湖、西湖……無不是表情達意的對象,熔鑄成一首首膾炙人口的佳作。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歷代詩人看到了黃河的波濤洶涌、奔騰呼嘯的水勢,都會有感而發,留下了許多氣貫長虹的詩篇。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用詞樸實,但意境極為深遠。在黃昏時分,詩人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看著蜿蜒而去的黃河,詩人豪邁地吟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樓層。”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情懷。奉命出使邊塞的初唐詩人王維,看到塞外奇特壯麗的景色,揮筆寫下了“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大詩人李白不僅在《將進酒》中指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更是在《公無渡河》中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以突兀驚呼之語,寫黃河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勢、形態各異,古往今來,寫長江的詩數不勝數,有的摹寫山峽的雄險湍急,有的描繪江面的壯觀浩蕩,有的贊頌兩岸的秀美景色。在奉節至宜昌之間,長江兩岸重巖疊嶂,有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自古以來,三峽就被譽為“長江的珠冠”,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

如杜甫《長江二首》:“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夔州歌十絕句》:“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彰顯瞿塘峽是三峽之中最險要的。杜甫在《瞿唐懷古》中說:“西南萬壑注,勁敵兩崖開”,這說明,瞿唐峽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白居易《夜入瞿唐峽》:“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逆風驚浪起,拔稔暗船來。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險的地方,晚上行走艱險程度可想而知。詩人沉重的感嘆,不禁讓人為航行的小舟擔憂。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詠三峽》:“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郭沫若的《過三峽》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這些詩篇,把三峽的幽深秀麗、急流險灘、驚濤駭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出來。當長江進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闊天低,一望無際,給人以無限激情與靈感。陳子昂《渡荊門望楚》:“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寫出了長江的開闊景色和經歷了漫長旅途之后,突然于蒼野之中見到荊門時的激動心情。

唐代張祜《題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將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凄迷,淡雅清新。我國有許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無論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說它:“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還是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都寫出了洞庭湖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氣勢;而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則展現了其清靜、柔媚的景致。在眾多描寫西湖的詩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歐陽修筆下的西湖,則在安徽的穎州:“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桿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群芳過后》),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悠閑寧靜的景致。

2觀海潮飛瀑之壯闊,臨水抒懷

百川歸海。中國雖是沿海的國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寫海的詩句相對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當屬曹操的《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愿和自強不息、叱吒風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偉人在秦皇島北戴河邊吟起了曹操的這首詩,并豪邁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都不見,知向誰邊?”這首詞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瀾壯闊的壯美景象,展示了一代偉人的博懷和雄偉氣魄,抒發了詞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改天換地的豪邁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歷史感。寫潮水,錢塘江觀潮最有代表性。錢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潮水涌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涌,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唐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橫江詞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的詩句來贊美錢塘江浪潮的壯觀,而趙嘏《錢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則巧妙地用數字寫盡了中秋錢塘潮的天下奇觀。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壯觀有著大海一樣震撼人心的氣勢。壺口瀑布是黃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壺口瀑布在汛期時節,水勢洶涌,濤聲震天,景色壯麗,是黃河最為壯觀的一幕,明代劉子誠在《黃河壺口瀑布》中寫道:“西出昆侖東入瀛,懸流噴壁瀉瑤瓊。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生動刻畫了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和壺口瀑布不同,廬山瀑布被稱為最詩意的瀑布,歷代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的《題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謂寫瀑布詩文的千古絕唱。另一位詩人張九齡所作《湖口望廬山瀑布》:“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雖與李白歌詠的是同一對象,但由于詩人的地位、個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詩中所蘊含的情趣也相異。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與壯觀的海潮、飛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詩人眼中是那樣的清澈晶瑩,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借對澄明的溪水的贊美表達縱情山水的寧靜愉悅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體現出賞玩山水、歸隱山林的閑適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王維這首《染家瀕》描寫的是自然界中一個有趣的小片段,一個“瀉”字寫出了泉水的活潑靈動,充滿了自然的生機與情趣。宋朝詩人楊萬里同樣也很擅長描寫溪泉,他的著名詩作《小池》中,寫清泉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而在《安樂訪牧童》詩中寫小溪是:“春溪嫩水清無渣,春洲細草碧無瑕”;”清代詩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墻便不還。”則寫出了清泉歸海的向心力。這些詩句中充滿了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表現了淡泊寧靜的情懷,帶給讀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賞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尋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細膩的詩人筆下,便成了抒感的載體,成為鮮活雋永的審美意象。詩人筆下寫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如果說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則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時,氣溫下降,天色陰沉,使人感受到一絲寒意,一種壓抑。元鎮《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生動地表現了作者聽聞好友白居易被貶官時內心的震驚和心情的悲憤。而李賀《秋來》:“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則給讀者畫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畫面,表達了其懷才不遇的悲涼處境。“雨”還常被用來表現離情別緒,雨中送別是詩中常見的題材,綿綿細雨與送別雙方的綿綿情意正相對應,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橫塘》:“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柳系畫船。”都借蒙蒙細雨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詩人們寫雪多著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態,如鮑照:“白圭誠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何遜:“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銀,白玉喻雪,進行靜態的描寫。善于創新的詩人們,則會由雪花聯想到春花,從嚴冬飛躍到春天,何遜吟道:“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李白“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時來”等,不僅從視覺上寫出了大雪迎風起舞,飄飄若仙的姿態,更從嗅覺、感覺上寫出了春天的氣息。而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了多種藝術技巧,出語十分自然,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詩。

對雪也有特殊興趣,寫過不少詠雪的佳句,如“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七絕•觀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最著名的要屬《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生動地描寫了冰雪的蔚然壯觀,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為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

“水”在我國詩人筆下,可以說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蘊含情愫,成為古典詩詞中極具活力的一個意象。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中,寫水的詩詞數不勝數,“水意象”在古代詩詞中意蘊豐富,對后代文學影響極其深遠。水的生命力是無窮無盡的,對水文化的文學性的挖掘也是沒有窮盡的。

參考文獻:

[1]朱海風,史月梅,張艷斌.水與文學藝術[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華水文化通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第10篇

【探尋節日淵源,看中國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這些節日蘊涵著人們特殊的情感內涵和文化價值需求。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傳統節日的習俗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而這些充分說明了民間崇拜和信仰是民間至高無上的精神情感。

1.春節又叫做過年。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這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只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后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人們還會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2.據史料記載,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說,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漢武帝時,“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傳說最早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4.端午節的淵源有好多傳說,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開始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探尋節日文化,看中國民俗魅力】

活動一:對聯

在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里都有對對聯的活動。節日期間,我們到處都能看到那充滿祥和喜慶氣息的對聯。對對聯,春節最為壯觀。有一個故事就是講春節寫對聯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脫了龍袍,換上便服,走出皇宮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樣過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見家家戶戶掛彩燈,貼對聯,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著走著,只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對聯,于是便輕輕敲開門。只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手里拿著一只正在納底的鞋子。乾隆沒客氣就進去了。原來這是一個小鞋鋪,炕上放著幾雙鞋,桌上放著大大小小的鞋楦,墻上掛著粗粗細細的麻繩。乾隆在炕邊坐下后,問:“老人家,生意不錯吧?”老頭說:“我是一個老頭子,掙得那幾個錢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問:“過年了,怎么不在門口貼上一副春聯呢?”老頭兒說:“紅紙是買回來了,但籮筐大的字認不得一擔,自己怎么寫?”乾隆一聽,忙說:“你要不嫌棄,我就給你寫一副吧!”“那敢情好!”老頭兒說完,忙到隔壁借來筆墨紙硯,又拿出買回的大紅紙,裁了裁,乾隆提筆蘸墨,一揮而就:

大楦頭,小楦頭,乒乒乓乓打出窮鬼去;

粗麻繩,細麻繩,吱吱嘎嘎拉進財神來。

橫批寫什么呢?乾隆帝一時沒有想出來,老頭看著對聯十分高興,說:“如今乾隆當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樂業,橫批就寫‘天下萬年’吧。”乾隆聽了龍顏大悅,揮筆又寫下了這個橫批。老頭兒當晚就把對聯貼了出去,樂得一夜沒睡好。

【請你參與】

1.請你把下面的對聯補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盜”聯

據傳,某年臘月,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由山東遷居浙江紹興。春節將至,王羲之揮毫寫了一副門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讓兒子貼于門口。不料剛貼出去就讓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寫一聯:“鶯啼北里,燕語南鄰。”他又叫兒子貼上,不料又被一位酷愛他手跡的當地書法愛好者“盜”走了。眼看要過節了,門口仍空空無字。王羲之的妻子很著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著取過筆墨,又寫一聯。寫好后,他讓兒子將對聯攔腰剪開,各先貼上半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兩紙“半聯”貼出后,果然沒有人再來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親手將春聯的后半截貼在下面,結果成了“ ”,“ ”。街坊看了,無不稱妙。

2.下面是有關端午的對聯故事,請你做簡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長對聯,一年端午節,他賜宴群臣,席間出一上聯,聯云:“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于端午。”要續下聯有一定難度。此時,群臣中的沈應思索片刻,對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寧卷)

同學們,你知道嗎?今年中考結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請按要求完成①②題。

①有位同學為紀念活動寫了一副對聯,請把下聯所缺詞語補充完整。

插艾葉 清香縷縷飄九州

賽龍舟 傳四海

②有同學不喜歡過端午、中秋節,而熱衷于過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為此,班級專門召開一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請你為主持人設計2—3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揭示主旨的開場白。

活動二:猜謎語

猜謎是中國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娛樂活動。大家在猜謎的過程中,開發自己的智力,同時也享受猜中謎語后的快樂。特別是在節日里猜謎語,會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命隨行的大臣們也出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活動三:誦讀古詩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詞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可謂雅俗共賞。

1.寫春節的古詩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懷之作。當時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國推行新法,此詩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繪了新法實行后萬象更新、喜氣洋洋的景象,同時也透露出他那躊躇滿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態。它既寫出了元日的民間風俗,又通過對風俗的描寫語義雙關地表達了他對新法的評價,并反映出一個政治家的觀察視野。

2.最能夠表現出元宵節熱鬧非凡的詩應該當屬唐代大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這首詩描述了元宵節燃燈的盛況,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人們在節日之夜觀燈賞月,盡情歌舞游戲。青年男女在這個歡樂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達愛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詩可稱為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經典之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明生動的形象、優美含蓄的意境,再現了清明時節掃墓時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寫了清明時節行旅之人的情懷。詩畫合一,清新自然。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則記述了清明無人掃墓的情形: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凄涼情景和氛圍。

4.唐詩中吟詠端午節盛況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詩,不僅反映了端午節的由來與悼念屈原掛上了鉤,還表現出詩人對屈原的同情和對昏君奸臣的鞭撻。其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屈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讀后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5.描寫重陽節的古詩詞不勝枚舉,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詩詞之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代表意象,展示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余味無窮了。

【請你參與】

1.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中秋月》作于熙寧十年(1077)中秋。當時詩人任徐州刺史,見到胞弟蘇轍,方作此詩。請對該詩做簡要分析。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中秋詠月的詩句經常出現在中考試題中。

(2009湖北荊州)中秋賞月(欣賞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完成下面各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①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 “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 ,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②說說你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的理解。

【品讀節日美文 傳承民俗文化】

在節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慶祝它,紀念它,這就是節日。在日復一日的時間河流里,節日就像一個個停泊的碼頭。人們徜徉其間,體味某種特定的情境,把情緒調到興奮的波段,盡情釋放。節日,給平淡的日子打上一個漂亮的領結。有了節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節日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的意義不同尋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意義深遠的重大事情,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日子,便成為365天里的一個亮點,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輻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學生發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其后的一個多月里,運動迅速席卷中華大地,5月4日這個日子后來成為青年節,打上了愛國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了,10月1日這個日子從此成為國慶節,凝聚了揚眉吐氣的中華民族新生與振興的希望。這類具有重大意義的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一年一度舉行慶典的緣由。每逢這些節日,人們或舉行盛大的聚會,或召開莊嚴的大會,或舉辦載歌載舞的晚會,用以歌頌人民、禮贊祖國,充分感受節日的分量和意義。公共場所則彩旗招展,彩燈高懸,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這些慶典,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回眸和眺望的機會,成了人們保持意義記憶的一種基本方式,更是人們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第11篇

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言簡而意長。雪過天晴了,這種書寫也是一種釋然吧!有雪的潔凈之韻,有晴的暢然愉悅。此帖娓娓寫來,不激不厲。于是,就有了沖淡,有了豁達,有了舒緩,有了這些或流而止,或止而流的字跡。其用筆多用裹鋒中行,線形圓勁,行氣暢達爽利,沿著行筆讀去,真讓人一詠三嘆。啟功先生主在《書法概論》中說:“《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行書的精品。此帖行筆流暢,在妍美中又有厚重之感。”可謂精確。

王羲之的《蘭亭序》,作于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當時,王右軍與謝安、孫統承等諸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飲酒賦詩,匯集而請王羲之作序。世傳王氏這篇醉后乘興之作,其亦自嘆驚異,酒醒而書數次,皆不及意。其文為千古美文,其帖則享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

雖然我們還不能見到傳世真跡,但從唐人名家的勾摹本來看,亦是公認的書法神品。這不僅在于它的流傳有緒而不斷提高著它的知名度,更在于它被認作魏晉風度的代表。骨力寓于姿媚之中,自然中又獨具匠心,遒麗勁健的線條,變化多姿的體態,正如有一首《蘭亭序》的歌云: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它所營建的書法形象和意境都影響著無數古往今來的崇拜者,并且作為中國書法主流的典型象征成為永遠不可追攀的書法高峰。

王獻之的《中秋帖》,世傳為宋米芾摹本,然亦可為米芾對王獻之作品創造性臨摹的杰作。明董其昌跋:“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清吳升《大觀錄》:“書法古厚,墨彩氣韻鮮潤,此帖曾見于米氏《書史》,自為元章新臨無疑。”

《中秋帖》獨得張芝“一筆書”之法,而有“一筆書之祖”之稱。唐張懷瓘《書斷》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其實,相連屬映帶,有實連和意連兩種情況。所謂實連,即一筆寫成,其關鍵處在于點畫與點畫之間的承接。意連,即筆畫并不相連,但起止之間,承接呼應交代,氣貫節奏分明,或提筆暗過,順帶調整筆鋒,或筆鋒翻折、旋轉,總是筆下發力。唐孫過庭曾將羲獻父子作過比較,稱為“古質今妍”。而“二王”是同時代的人,他們都是時代的創新者。如果說,王羲之比鐘張更為開放,那么,王獻之較之其父則是一種標新立異。你看,“中秋不復不得”六字,已把喜歡飲酒服藥,淡泊人生的超逸之氣盡情宣泄,而以一種豪健有為的感情體現無遺。當翻閱《中秋帖》時,既為它的氣勢和精神所動,也要忍不住用心靈的觸覺去追蹤書家創作的心跡,去體會書家痛快淋漓的創作心態,并為它所創作的字形美、章法美、神態美所懾服。

王珣的《伯遠帖》,歷代奉為無上至寶,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現藏故宮博物院,合稱“三希”,乾隆因命其齋曰“三希堂”)。

明董其昌評其書:“瀟灑古澹,東晉風流。”清玄曄題:“江左風華。”古今論者仁智互見。但我覺得《伯遠帖》,可謂極古極新。其極古者,是晉人墨跡,且為王氏一門中僅有的真跡,其瀟灑風流反映了晉人的書法精神,同時又有自己的特殊風格與表現手法。說極新,正如啟功先生所說,峭勁遒麗,自然流暢。帖中的字與體,變化極生動自然,所表現出俊逸的風姿,似又有點像是現代人的風格。此帖往往出鋒銳利,結字又尚巧,如“遠”字、“游”字、“此”字、“出”字之類的寫法,與現代人的習性,也似能相合。因此,我以為此帖的學習既應當細品帖中點畫間的古意、結構的古意,也要讀出時代或書家風格使然而出之的新意。否則,在追摹古人古趣時,要么有古味則笨拙,要么出新意則浮薄。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元鮮于樞跋:“顏書第一。”書史上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就顏魯公此帖論,“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宋陳深跋云:“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清王頊齡則云:“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郁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真可謂古今大家妙品!

我以為,讀此帖之要,一是理解其以真摯感情主運筆墨,述心、述志、表情,書寫,隨心所欲,最為真切地體現出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懷。二是書寫基于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果。唯至情、至才、至思,“情方得以暢宣,物方得以具露”。三是此帖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的藝術結晶,在“忘情”狀態下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四是書法的遒勁而和潤,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雨”,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不可復得。

第12篇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1、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端午三首》

2、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3、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屈原祠》

4、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午日處州禁競渡》

5、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6、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小重山·端午》

7、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賀新郎·端午》

8、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端午》

9、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點絳唇》

10、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賀新郎》

11、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12、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3、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春晚嘆》

14、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鷓鴣天》

16、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端午》

17、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同州端午》

18、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端午日賜衣》

19、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驀山溪》

20、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21、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2、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浣溪沙·端午》

23、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24、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淮安重午》

25、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6、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詩》

27、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28、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

29、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已酉端午》

30、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南鄉子·端午》

31、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32、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33、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34、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小重山·端午》

35、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如夢令》

3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

37、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和端午》

3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3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浣溪沙·端午》

40、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41、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夜》

42、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端午日恩賜百索》

43、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嫩江县| 喀喇沁旗| 萨迦县| 宁远县| 富阳市| 兴山县| 盐边县| 安陆市| 泸溪县| 罗平县| 曲水县| 疏附县| 莎车县| 珠海市| 鄂托克前旗| 准格尔旗| 芷江| 图木舒克市| 珲春市| 苍南县| 枞阳县| 闽侯县| 集贤县| 阳城县| 六安市| 宁海县| 奎屯市| 丹棱县| 东安县| 黔西| 尉氏县| 南汇区| 南投市| 泸水县| 清丰县| 阿拉善左旗| 怀柔区| 武平县| 平山县|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