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4: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十年戎馬心孤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上世紀90年代,臺灣報紙的社會新聞中,出現了一批被稱作“收尸隊”的女性群體。她們刻意游走在單身垂暮、孤單無依的老兵中間,這些老兵是1949年隨來到臺灣的,他們離開故鄉時,萬萬沒想到自己會終老于此。
后來,政府為減輕財政困境,抑制了這批軍官士兵眷屬人數的增加:未滿28歲不準結婚。令人唏噓的是,撤人不僅普遍晚婚,更多軍人只能靠微薄的退休俸祿生活,沒有娶妻能力。一生戎馬卻無法體驗到愛情與家庭的溫暖!“收尸隊”因此出現:一些中年女子給這些暮年生活寂寞的老兵做起了“干女兒”,用自己的身體使老兵在晚年獲得了情愛,最后為老兵送終,轉而又在這個老兵圈子中尋得下一個目標。
當局為了照顧這些軍人,特別成立了“退輔會”,平日工作就是為他們服務,并在臺灣各地建農場與相關企業,以便安頓他們的生活。這些農場早期以種果樹及經濟作物為主,后來多轉為休閑農場。農場中還有許多矮墻小屋,一個個小房間里堆滿了廢報紙、破紙箱,顯得擁擠雜亂,而這便是老“榮民”的家。老兵們大都頂著滿頭凌亂的白發,佝僂著背,他們的女人也多不年輕,沒有曼妙的身材,走在大街上是再平凡不過的大嬸。
臺灣對這些女人“出賣身體”的行為有過許多爭議。社會福利機構認為這些女人是有組織的,且動機不純、行為不齒,曾一度請社工留意老兵的交友情況,擔心他們早早被騙光財產。而一些與老兵較為親近的人則認為,“榮民”背井離鄉,青春都給了國家、戰場,到了晚年有女人愿用身體彌補他們在愛情方面的損失,并得到很好的照顧,是在為國家做好事。
除了身體的撫慰,這些女人會用瓦斯爐給老兵們烹煮三餐,帶他們看醫生、掛號、拿藥,還會陪他們去看電影,到小鎮上逛街、買衣服,儼然和睦恩愛的老夫老妻。老兵們也會時而給女人買點首飾,使得彼此間有了“愛情”的感覺。
這群女人看中的是什么
關于“收尸隊”的新聞,向來是負面大于正面。臺灣《中國時報》2010年10月22日就曾有過這樣一則報道:
現年85歲的老士官長王士龍,近十年來,陸續迎娶了三任大陸妻子,結果一生的積蓄全被騙光,就連最后的養老住宅,也被第三任大陸妻子徐連英賤價變賣,得款2200萬元逃回大陸。
因為前兩位大陸妻子都是沖著他的錢去的,所以每段婚姻都只維持了兩三年。王士龍對第三位來自大陸的妻子便有了防備之心,他把房屋及土地所有權狀藏了起來,不時偷偷去看兩眼還在不在。但他沒想到,這位妻子復印制作了一份假證件。在妻子用真房屋及土地所有權狀去辦各種手續的那段時間,他看到的“原封不動”的證件只是些復印品。
妻子有天說,來臺三四年了,想讓王士龍陪她回河南老家一趟,在河南期間,妻子說有事先回臺灣,等他再回臺時,走進公寓樓,門衛告訴他房子新主人已經^住。
這些陪伴老兵的女人,確實都是有所圖的。也有一些新聞揭示了她們的“不負責任”:有位女伴沒在家伺候老伯伯洗澡,出去唱了一天的卡拉0K,回家時看到老伯伯已經凍死在浴缸里。
曾在“退輔會”擔任課長的意玲說,雖然每個部門都有保安或緊急聯絡人,他們公職人員每年還是總有幾回輪班住在辦公室。因為年老的“榮民”逐次凋零,孤苦者常因生病無人照顧,送醫院又必須要親人簽字手術,而他們在臺灣又沒有親人,所以許多老人都會選擇自殺。這樣一來,意玲說,他們公職人員得隨時留守辦公室處理意外一多是半夜趕赴醫院,替老“榮民”處理住院、開刀事宜,甚至是送終。
最后的“女人香”
其實,老兵們都沒有后人,一般在臨終前,都會心甘情愿地把所有財產留給最后的“女人香”。有些女人“有了錢”,已經不用再工作,當起了包租婆,有好幾間店面出租。有位老兵說:“她愿意照顧我,我很感激呀!大半輩子都一個人生活,突然有人陪著吃香噴噴的熱菜、熱飯,真好呀!”
50來歲的阿玉是幾年前經姐妹介紹加入“收尸隊”行列的。她有過短暫的婚姻,單身后在男人間“流浪”,邁入中年后仍未步入婚姻且無子女,中壢老舊村里仍有不少“榮民”老伯伯,她的一個姐妹替她介紹了一位退伍上校。從此,她的生活是這樣的:陪他上醫院掛號、拿藥,到銀行排隊辦事,郵局寄信,到市場買菜,陪著他打麻將,晚上一起看電視。偶爾也從他那兒拿得一些零花錢。
她有很多相識的“同行”姐妹,都是來自臺灣各角落的中年女人,單身離異、無正式工作,有的是保險公司保險員,有的是看護,有的是四處打零工。她們為什么要加入“收尸隊”?阿玉說:“每個女人都有目的,只是看誰比較有良心而已。”
有些女人一心一意服侍一位終老,有些女人卻習慣l生腳踏兩條船。但無論她是哪一種,老兵們都不會介意。他們一生都沒有過女人,沒有過家庭,晚年有女人陪伴,即使知道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遺產,他們依然珍惜短暫的情感生活。
而阿玉,總感覺自己是騙子。她說:“有些女人還會主動給老兵們買偉哥,但他們身體根本承受不住。還有些女人明知道老人家多有心臟病、糖尿病,食物要清淡,卻常給他們吃大魚大肉,不發病才隆。”對這個群體的知根知底,也促使阿玉主動斷絕了和上校伯伯的聯系,悄悄地搬了家。阿玉聽人說起過,上校伯伯還到她的住處去找過她。
凋敝“紅包場”
從1970年代起,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西寧南路一帶,出現了一些專唱老歌的歌廳,上臺演唱的歌手多是名不見經傳的歌女,她們穿著艷麗華美卻不合時尚的禮服,在臺上高歌《南屏晚鐘》或《東山飄雨西山晴》等數十年前流行在大陸的歌曲,茶資從50新臺幣到現在的300新臺幣,可以坐一天,觀眾都是老人家,其中大部分是老“榮民”,結伴一起來聽歌,就成了最奢侈的享受。
歌手們多是來自大陸,有的已經50多歲。很多是通過婚介公司來到臺灣,嫁到臺灣的大陸配偶,到“紅包場”來是為賺些生活費;也有歌手是老兵妻子,下班了褪去脂粉,蒼茫月色中坐上公車,回家照顧老伴;還有的是假結婚一自己掏錢給假結婚的男人,以獲得保障她合法在臺灣的身份。臺灣戶政方面也查過假結婚的事件,提問時會涉及男方的生活愛好及其隱私,以辨明婚姻的真假。
這些歌手都沒有固定收入,靠紅包抽成,還得付給歌廳固定的費用,所以紅包多少就決定了她們的薪水。為了增加收入,西門町一家肯德基I]店附近,甚至還成了女歌手與老“榮民”私會或者易的地方。